CN101612837A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2837A
CN101612837A CN200910149435A CN200910149435A CN101612837A CN 101612837 A CN101612837 A CN 101612837A CN 200910149435 A CN200910149435 A CN 200910149435A CN 200910149435 A CN200910149435 A CN 200910149435A CN 101612837 A CN101612837 A CN 101612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balladeur train
jar
black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9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2837B (zh
Inventor
山田学
占部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2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2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8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准确地检测液体的空态,能够抑制液体的浪费的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喷墨打印机(1)具有:贮存有墨液的墨盒(17);从墨盒(17)引入墨液的副罐(45);从副罐(45)供给墨液的喷墨头(21);搭载喷墨头(21)及副罐(45)并能够移动的滑架(23);通过滑架(23)的移动将向喷墨头(21)供给的墨液从墨盒(17)引入的墨液泵部(34),其中,该喷墨打印机(1)具备:基于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的控制部(100)。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主罐的液体经由副罐向头供给的液体喷出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可以举出组入与计算机等连接的打印机而向印刷头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液的装置。
在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具备控制印刷机构的印刷控制单元、维护动作控制单元和墨液消耗控制单元,通过清洁器和墨液喷出量来算出墨液的消耗量,从而警报墨液更换时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71530号公报
还有,在上述技术中,由墨液喷出数求出墨液消耗量,从而设想墨液残量,但其检测精度不太高。因此,需要将用于判定墨液极限的阈值设定得比实际的墨液极限高,使其具有余量,从而,在墨液多少残留的状态下更换墨盒,产生墨液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准确地检测液体的空态,抑制液体的浪费的液体喷出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
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移动;
补给机构,其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将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补给机构通过滑架的移动,从主罐向副罐补给液体,主罐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因此,通过主罐的液体残量减少,使补给机构动作的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增加。还有,控制单元基于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因此,能够在不另行设置检测单元的情况下,高精度地判定主罐的液体的有无。由此,能够在适当的时期进行主罐的更换或液体的补充,能够极力地抑制液体的浪费。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补给机构具备:可变容量的液室,其搭载于所述滑架并与所述滑架一同移动;
扩张单元,其利用通过所述滑架移动并经由弹性部而被移动的可动部件的移动,使所述液室扩张并从所述主罐引入液体。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在扩张单元通过滑架移动而使液室扩张并从主罐引入液体的结构中,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高精度地判定来自主罐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补给机构具备:可变容量的液室,其搭载于所述滑架并与所述滑架一同移动;
施力单元,其使所述液室扩张;
压缩单元,其通过所述滑架移动而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使所述液室压缩并从所述主罐引入液体。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在通过滑架移动而克服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压缩,然后通过基于施力单元的扩张而从主罐引入液体的结构中,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高精度地判定来自主罐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累计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通过比较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累计值和阈值,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比较到达了规定位置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预先设定的阈值,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通过比较到达了规定位置的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阈值,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比较被施加了规定值的负荷的所述滑架的位置和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通过比较被施加规定值的滑架的位置和基准位置,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比较第一次移动时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第二次移动时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通过比较第一次移动时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第二次移动时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基于所述补给机构的液体补给动作后的所述滑架的移动中,比较能够进行液体补给动作的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和未进行液体补给动作的通常负荷区域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在液体补给动作后的滑架的移动中,只要是能够从主罐补给液体的状态,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和通常负荷区域的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不变化,因此,通过在液体补给动作后比较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和通常负荷区域的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能够高精度地判定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另外,比较对照数据为大致同时期,因此,不受到耐久性等滑架的负荷变动的影响,比较验证的可靠性增高。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比较所述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及所述通常负荷区域中相同移动距离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累计值,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通过比较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及通常负荷区域中相同移动距离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累计值,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比较所述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及所述通常负荷区域中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平均值,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通过比较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及通常负荷区域中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平均值,能够高精度地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另外,能够提高作为通常负荷区域的滑架的移动距离的设定自由度。尤其,通过增加作为通常负荷区域的滑架的移动距离,能够提高通常负荷区域中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平均值的可靠性,另外,通过缩短作为通常负荷区域的滑架的移动距离,能够实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平均值的算出时间的缩短化。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在离开所述液体补给负荷区域的位置设定所述通常负荷区域。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在离开液体补给负荷区域的位置设定通常负荷区域,因此,即使由于补给机构的结构部件等的变形等,液体补给位置变化,液体补给动作的开始点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通常负荷区域中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算出的影响,能够提高主罐的空检测判定的可靠性。
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
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移动;
补给机构,其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将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读写单元,其对在所述主罐上设置的存储部进行所述主罐的液体的量的读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进行负荷异常判定处理的控制单元,其在判断为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为异常时,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进行在判断为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为异常时,在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主罐的液体没有,在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滑架的移动不正常的负荷异常判定处理,因此,能够在不另行设置检测单元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判定主罐的液体的有无及滑架的移动不正常。由此,能够在适当的时期进行主罐的更换或液体的补充,并且能够迅速消除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另外,即使在使用中途取出主罐并再次装配使用中途的主罐,也能够可靠地检测液体的有无,而且,不另行需要检测滑架的移动不正常的传感器等检测器,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小型化。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其具有: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滑架的位置,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位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所述滑架的位置为基于所述补给机构的液体的补给位置的情况下,进行所述负荷异常判定处理,在所述滑架的位置为基于所述补给机构的液体的补给位置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能够根据滑架的位置可靠地判定滑架的移动不正常及主罐的液体的有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从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由所述头进行的液体的喷出处理或从所述头吸引液体的清洁处理所需的液量构成的规定值的时刻开始,进行在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为异常且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的定期液体有无判定处理。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可知,能够消除主罐内的液体残留喷出处理或清洁处理中的必要量以上的状态下的主罐内的液体的有无的判定处理,从而能够实现控制及处理的简单化。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控制单元在刚进行所述喷出处理或所述清洁处理之后,进行所述定期液体有无判定处理。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极力消除实际的液体残量和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的差异引起的判定误差,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定期液体有无检测处理中的判定。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具备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的可变容量的液室;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并喷出该液体;
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往返移动;
滑架马达,其使所述滑架往返移动;
补给机构,其使卡合部移动并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所述卡合部能够以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而使在所述副罐上设置的所述液室的体积扩张的方式移动;
读写单元,其对在所述主罐上设置的存储部进行与所述主罐的液体的量相关的信息的读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进行负荷异常判定处理的控制单元,其在所述滑架马达的电流值的增加大的情况下或所述电流值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认定为负荷异常,
当发生了所述负荷异常,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根据该结构可知,当所述滑架马达的电流值发生了负荷异常时,在所述存储部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在所述存储部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因此,能够容易地判定何种因素导致了滑架马达的电流值成为负荷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打开了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喷墨打印机卸下打印机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喷墨打印机的墨液泵部及限制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喷墨打印机的墨液供给机构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喷墨打印机的自密封单元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墨盒中的墨液残量和内部的压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说明变形例2中的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墨液供给机构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18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的方框图。
图21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中:1-喷墨打印机(印刷装置);17-墨盒(主罐);21-喷墨头(头);23-滑架;34、134-墨液泵部(补给机构);45-副罐;50-墨液室(液室);52-扩张机构(扩张单元);54-活塞(可动部件);57-拉伸盘簧(弹性部);100、200-控制单元;135-墨液保持部(副罐);137-压缩机构部(压缩单元);153-墨液贮存部(液室);155-压缩弹簧(施力单元);A-通常负荷区域;B-墨液补给负荷区域(液体补给负荷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的同时,说明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10是用于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说明构成有墨液供给机构的喷墨打印机的图,图1是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打开了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机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喷墨打印机卸下了打印机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墨液泵部及限制板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喷墨打印机的墨液供给机构的要部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自密封单元的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说明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的方框图,图9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首先,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使用多种彩色墨液,彩色印刷于卷筒纸(ロ一ル紙)的伸出的一部分,在覆盖打印机主体的打印机盒2的前面开闭自如地设置有卷筒纸罩5及墨盒罩7。进而,在打印机盒2的前面还配置有电源开关3与进给开关或指示器等。
若打开卷筒纸罩5,则如图2所示,收容了作为印刷的介质的卷筒纸11的纸张收容部13成为开放状态,能够进行卷筒纸11的更换。
另外,若打开墨盒罩7,则盒装配部15成为打开状态,能够进行向盒装配部15的墨盒(主罐)17的装卸。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为与打开墨盒罩7的动作联动,墨盒17向盒装配部15的前方引出规定距离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打印机盒2内的纸张收容部13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了喷墨头(头)21的滑架23。滑架23通过沿着卷筒纸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导向部件25支承为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并且通过在卷筒纸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环形带26a和驱动环形带26a的滑架马达26b,能够在压板28的上方沿卷筒纸11的宽度方向往返移动。喷墨头21对卷筒纸11的伸出的一部分喷出墨液,进行印刷处理。
如图所示,盒装配部15的上方成为往返移动的滑架23的待机位置(原位置)。还有,在该待机位置的下方设置有覆盖露出在滑架23的下表面的喷墨头21的墨液喷嘴的帽27、和经由帽27吸引废弃喷墨头21的各墨液喷嘴内的墨液的墨液吸引机构29。
墨盒17在盒罩18内收容了多个省略图示的彩色墨液包。墨盒17内的各墨液包(贮存部)由挠性材料构成且可变容量,以在内部贮存了墨液的状态密封,当将墨盒17装配于盒装配部15时,在盒装配部15侧设置的省略图示的墨液供给针插入连接于墨液包的墨液供给口。盒装配部15的墨液供给针与在打印机盒2内固定的墨液流路31连接,该墨液流路31与分为各色的挠性的墨液供给管33的一端连接。
墨液供给管33的另一端与在滑架23上设置的各色的墨液泵部(补给机构)34连接。各墨液泵部34设置于喷墨头21的上方,分别连接于与喷墨头21连接的自密封单元36。
在滑架23上除了喷墨头21之外,一体地搭载有墨液泵部34及自密封单元36。
由此,墨盒17内的各墨液包的墨液从盒装配部15的墨液供给针经过墨液流路31、墨液供给管33、各色的墨液泵部34及各色的自密封单元36,分别供给于喷墨头21的各墨液喷嘴。
墨液泵部34通过能够相对于打印机1的主体移动的滑架23移动,从墨盒17引入墨液,在打印机1的主体侧,通过滑架23移动而使墨液泵部34动作的图4中所示的限制板37配置于向滑架23的待机位置的移动方向前方。
还有,在上述喷墨打印机1中,墨液供给机构(液体供给机构)包括墨盒17、副罐45、喷墨头21、滑架23及墨液泵部34。
其次,关于构成墨液供给机构的墨液泵部34,例示一个颜色量的结构来说明。
如图5所示,在流路31的墨盒17侧中的端部设置有止回阀41,在墨盒17和墨液泵部34之间,利用止回阀41使墨液仅从墨盒17侧向墨液泵部34侧流动。
墨液泵部34具备:从墨盒17经由墨液供给管33引入墨液的副罐45。该副罐45包括上部分割体46和下部分割体47,在这些上部分割体46和下部分割体47之间具有:上部被具有挠性的隔膜构成的挠性膜49覆盖的墨液室(液室)50。该挠性膜49由水分透过性及气体透过性低的丁基橡胶等形成。
该墨液室50与墨液供给管33连通,且与自密封单元36侧的流路42连通,从墨盒17供给墨液,并且能够向自密封单元36侧供给墨液。另外,在墨液流路42的自密封单元36侧中的端部设置有止回阀43,在墨液室50和自密封单元36侧之间,利用止回阀43使墨液仅从墨液室50侧向自密封单元36侧流动。挠性膜49由容易变形的挠性材料构成,墨液室50的容量伴随该挠性膜49的变形而改变,并扩张、缩小。在墨液泵部34设置有使该挠性膜49位移而使墨液室50扩张的扩张机构(扩张单元)52。
扩张机构5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的汽缸53;在该汽缸53内能够上下滑动地嵌插的活塞(可动部件)54;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在上部分割体46中的汽缸53的上方配置的摆动轴55的摆动臂(卡合部件)56;在摆动臂56和活塞54之间夹入安装的拉伸盘簧(弹性部)57。
汽缸53由水分透过性及气体透过性低的聚丙烯等树脂材料构成。汽缸53形成为在上部形成了具有比活塞54的外径略大的直径的内径且将活塞54的外周面能够滑动地引导的小径内周面59,在下部形成了在与活塞5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大径内周面60的台阶形状。
活塞54由水分透过性及气体透过性低的聚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活塞54形成为大致有底筒状,其摆动臂56侧为了配置摆动臂56,从上端缺欠至中间位置。
另外,在活塞54的底部的上方形成有卡止拉伸盘簧57的下端的卡止部67。
摆动臂56具有:从摆动轴55向汽缸53内延伸出的臂部69;从摆动轴55向下方延伸出的上下延伸部70;从上下延伸部70的臂部69的相反侧的端部向臂部69的相反朝向延伸出的输入部71。臂部69的前端形成为钩状,在该部分卡止有拉伸盘簧57的上端。
挠性膜49是具有如下所述部分的一体成形品,即:在与上部分割体46的圆环槽73嵌合的状态下夹持在上部分割体46和下部分割体47的圆环状厚壁的基底部74;从该基底部74的内周部呈筒状延伸出的薄壁的膜部75;闭塞膜部75的基底部74的相反侧的厚壁的大致圆板状的固定部76。
在固定部76的中央一体地成形有前端细形状的突起部77,该突起部77压入在活塞54形成的间隙65中而嵌合。在该状态下,固定部76一体化在活塞54的底部,从而挠性膜49通过活塞54的移动,使固定部76及膜部75位移。
如图6所示,自密封单元36在单元主体81形成有供给路82、中间路83及排出路84。还有,在供给路82形成的供给口82a与流路42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在排出路84形成的排出口84a与喷墨头21连接。
在划分供给路82和中间路83的壁部85形成有流入口85a,供给路82内的墨液通过该流入口85a流入中间路83内。另外,在划分中间路83和排出路84的壁部86形成有连通口86a,中间路83内的墨液通过该连通口86a流入排出路84内。
在中间路83内的壁部86形成有支点部87,在该支点部87能够摆动地支承有摆动棒91。在该摆动棒91的一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朝向壁部85侧弯曲的工作棒部92,在该工作棒部92的前端形成有与壁部85抵接且闭锁流入口85a的闭锁板93。另外,在该闭锁板93和壁部86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94,闭锁板93利用该压缩弹簧94的作用力向壁部85侧施力。另外,在摆动棒91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向壁部86侧弯曲,且插通于该壁部86的连通口86a的按压棒部95。
另外,在单元主体81的排出路84侧的侧壁81a形成有开口部96。在该开口部96的开口缘部液密性地连结有具有液密性及挠性的薄膜97。在该薄膜97的排出路84侧的中央部分固定有按压板98。还有,该按压板98与摆动棒91的按压棒部95的前端部抵接。
另外,在按压板98和壁部86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99,利用该压缩弹簧99的作用力,将按压板98向外侧压出。还有,在该自密封单元36中,闭锁板93通过压缩弹簧94及向闭锁板93作用的压力,被压紧在壁部85,闭锁流入口85a。
还有,在自密封单元36中,伴随由薄膜97覆盖部分的容积的减少,利用按压板98按压摆动棒91的按压棒部95的情况下,摆动棒91以基于支点部87的连结部位为中心摆动,从而闭锁板93从壁部85远离。由此,墨液从供给路82通过流入口85a,向中间路83及排出路84流入,向喷墨头21供给。
还有,通过在喷墨头21的上游侧设置自密封单元36,例如,由于滑架23的加减速等,供给侧中的墨液的压力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由自密封单元36隔断该压力变动向喷墨头21的传递。
由此,防止压力变动的传递而引起的喷墨头21中的不经意的墨液的喷出,墨液流垂或喷出故障引起的点遗漏等不妥善情况。
在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中,在滑架23位于待机位置时,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滑架23外的限制板37抵接,形成为上下延伸部70沿铅垂,臂部69及输入部71呈水平的状态。此时,利用拉伸盘簧57的作用力拉上活塞54。
另外,滑架23从待机位置远离,使喷墨头21位于能够印刷区域,然后,在该能够印刷区域内喷墨头21喷出墨液,进行印刷,由此从自密封单元36向喷墨头21供给墨液,自密封单元36内成为负压的情况下,从墨液室50经由流路42向自密封单元36供给墨液。
在此,若墨液室50的墨液减少,则由于该墨液的减少而产生的负压,使挠性膜49的膜部75变形的同时,活塞54与固定部76一体地下降。若这样,则经由拉伸盘簧57与活塞54连结的摆动臂56使臂部69的前端下降地摆动,其结果,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向侧方的突出量扩大。
若滑架23从该状态返回待机位置,则与滑架23一同移动的摆动臂56在输入部71中与滑架23外的限制板37抵接,滑架23移动,由此摆动,上下延伸部70沿铅垂,臂部69及输入部71呈水平。由此,臂部69的前端部上升,经由拉伸盘簧57连结的活塞54在汽缸53内滑动而被拉上。
通过经由该拉伸盘簧57进行的活塞54的移动,墨液泵部34的挠性膜49的固定部76与活塞54一体地上升,副罐45的墨液室50扩张,容量增大。这样,若墨液室50的容量增大,则打开止回阀41的同时,且关闭止回阀43的同时,墨液从墨盒17经由墨液流路31及墨液供给管33,向墨液室50被吸引。
还有,在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1中,控制部100在印刷动作中,以规定的时序,进行上述墨液补给动作。还有,该墨液补给动作是即使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消耗墨液的印刷,在墨液室50内也至少残留能够向喷墨头21供给墨液的程度的量的墨液的状态下进行。
如图7所示,喷墨打印机1的控制部(控制单元)100通过向喷墨头21及滑架马达26b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喷墨头21及滑架马达26b的驱动,执行向卷筒纸11的印刷处理等。另外,在控制部100连接发送滑架23的位置信息的编码器103,控制部100利用来自编码器103的信号,检测滑架23的位置。
该控制部100具备:检测单元111、运算单元112、比较单元113、存储单元114及CPU115,检测单元111、运算单元112及比较单元113是由CPU115来控制的。
检测单元111检测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运算单元112基于由检测单元111检测的电流值,将作为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滑架负荷作为电流值来算出并累计。比较单元113比较在存储单元114预先存储的阈值、和由运算单元112求出的电流值构成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CPU115基于来自比较单元113的比较结果,判定墨盒17内的墨液的空态。
墨盒17内的墨液包由挠性材料构成,且可变容量,并且以在内部贮存墨液的状态被密封,因此,在贮存的墨液残量减少,形成为接近空的状态的情况下,使墨液室50扩张,引入墨液时所需的负荷变大。
使用图8,说明该样子。图8的纵轴表示墨盒17内的静压,横轴表示墨液残量。在墨盒17内满满时,静压为正,但随着消耗墨液,缓慢地减少。若墨液残量变少,则使挠性的墨液包变形,因此,静压成为负压,若墨液成为接近大致空的状态,则急剧降低。
从而,在从墨盒17向墨液室50内引入墨液时,在墨盒17内的墨液满满时,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小,随着墨盒17内的墨液的残量变少,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变大。还有,若墨盒17内没有墨液,则活塞54不移动,仅拉伸盘簧57伸张,因此,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变大。
即,若墨盒17内的墨液成为空,则用于使墨液室50扩张的滑架23的移动的负荷增大,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增大,因此,基于墨液成为空时的电流值,设定在存储单元114存储的阈值。
还有,上述结构的控制部100检测墨盒17内墨液的残量消失,成为空的情况,将其向墨盒17的更换时序报知。
其次,通过图9所示的流程图及图10所示的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说明检测基于控制部100的墨盒17内的墨液的空态的空检测控制。
若成为墨液的补给时序(步骤S1:是),则开始墨液补给动作,滑架23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2)。
若这样,则控制部100通过由直流马达构成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监视作为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滑架负荷,累计相对于滑架23的移动量的滑架负荷(步骤S3),比较该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步骤S4)。
还有,在该滑架负荷的累计值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步骤S5:是)。
若判定为墨盒17为空,则控制部100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用于催促墨盒17的更换的错误显示(步骤S6)。
在此,如图10所示,没有消耗墨液室50内的墨液,满满的状态下,滑架负荷恒定至作为待机位置的原位置(HP)(参照图10中的两点划线)。
另外,在消耗了墨液室50内的墨液的状态下,从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时刻开始,墨盒17的墨液引入墨液室50中,容量增大,由此滑架负荷上升(参照图10中的一点划线)。
此时,若墨盒17的墨液为空,则不进行向墨液室50的墨液的引入。从而,在该状态下,从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时刻开始,拉伸盘簧57伸长,对应于其弹性力,滑架负荷大幅度上升(参照图10中的实线)。
即,滑架负荷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残留的情况下大大不同。从而,通过比较滑架23的移动量所需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和阈值,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判定墨盒17是否为空(墨液极限)。
还有,滑架负荷在滑架23越过原位置(HP),到达边界点,移动被限制的情况下,在任一个图案中,也如图10所示,均急剧地增加。还有,通过检测该急剧的滑架负荷的增加点,能够设定滑架23的原点。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可知,扩张机构52利用滑架23的移动力来使墨液室50扩张,由此,在从墨盒17引入墨液的结构中,控制部100基于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墨盒17中墨液的有无,因此,能够在不另行设置检测单元的情况下,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的墨液的有无。由此,能够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墨盒17的更换或墨液的补充,能够极力抑制墨液的浪费。
尤其,通过比较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和阈值,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通常,在墨盒17的IC芯片102(后述)采用界限,以在任何条件的情况下也不成为没有墨液的状态。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无论墨盒中有界限的墨液与否,均判定为“没有墨液”,浪费所述界限的墨液,但在本发明中,几乎没有浪费的墨液。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滑架负荷的累计值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但判定的方法不限定于滑架负荷的累计值。
例如,判定滑架23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下的滑架负荷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也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到达规定位置的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阈值,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
还有,作为规定位置,例如可以作为滑架23的位置检测用编码器的脉冲的调制的停止及滑架负荷的向阈值以上的增加的两个条件下所处的位置。
另外,由滑架负荷达到规定值的时刻下的滑架23的位置判定也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作为规定值的规定的负荷被施加的滑架23的位置、和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
还有,在该判定中,可以基于滑架23的位置检测用编码器脉冲的调制来进行。
其次,说明基于控制部100的墨盒17的空检测控制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图11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图13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若成为墨液的补给时序(步骤S11:是),则开始墨液补给动作,滑架23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12)。
若这样,则控制部100通过由直流马达构成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监视作为滑架负荷,累计相对于滑架23的移动量的滑架负荷(步骤S13)。
其次,控制部100使滑架23临时向印刷区域侧移动(步骤S14),再次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15)。
还有,控制部100累计相对于滑架23的移动量的滑架负荷(步骤S16)。
其次,控制部100比较滑架23的第一次及第二次向待机位置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步骤S17),在所述累计值之差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步骤S18:是)。
若判定为墨盒17为空,则控制部100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用于催促墨盒17的更换的错误显示(步骤S19)。
在此,在消耗了墨液室50内的墨液的状态下,就第一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来说,从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时刻开始,墨盒17的墨液引入墨液室50内,容量增大,由此滑架负荷上升(参照图12(a))。
还有,在从该状态连续进行第二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不消耗墨液室50内的墨液,并且为满满的状态,因此,滑架负荷恒定至作为待机位置的原位置(HP)(参照图12(b))。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滑架23的第一次及第二次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大大不同,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变大。
另一方面,若墨盒17的墨液为空,则就第一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来说,由于不进行向墨液室50的墨液的引入,从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时刻开始,拉伸盘簧57伸长,对应于其弹性力,滑架负荷大幅度上升(参照图13(a))。
还有,就从该状态的第二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来说,与第一次的移动时相同地,由于不进行向墨液室50的墨液的引入,从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时刻开始,拉伸盘簧57伸长,对应于其弹性力,滑架负荷大幅度上升(参照图13(b))。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滑架23的第一次及第二次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大致相同,形成为这些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几乎没有的状态。
即,第一次及第二次的滑架负荷之差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残留的情况下大大不同。
从而,能够基于相对于第一次及第二次的滑架23的移动量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容易且迅速地判定墨盒17是否为空(墨液极限)。
即,通过比较第一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和第二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
(变形例2)
图14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盒的空检测控制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图16是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若成为墨液的补给时序(步骤S31:是),则开始墨液补给动作,滑架23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32)。
其次,控制部100使滑架23临时向印刷区域侧移动(步骤S33),再次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34)。
还有,控制部100累计相对于滑架23的移动量的滑架负荷(步骤S35)。
其次,控制部100算出不进行墨液补给动作且滑架23移动的通常负荷区域A及能够通过滑架23的移动进行墨液补给动作的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中的各自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比较所述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步骤S36)。
还有,在所述累计值之差达到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步骤S37:是)。
若判定为墨盒17为空,则控制部100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用于催促墨盒17的更换的错误显示(步骤S38)。
在此,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是指:在副罐45的墨液室50成为空,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最大限度突出的状态下,滑架23向待机位置方向移动时,从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位置到待机位置(HP)的区域。另外,通常负荷区域A是指: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以外中的与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相同的移动距离的滑架23的移动区域,在本例中,与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邻接的印刷区域侧设定为通常负荷区域A。
还有,如上所述,若在墨液补给动作后,滑架23向待机位置再次移动,则在通过墨液补给,副罐45的墨液室50满满的情况下,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不突出。由此,如图15所示,滑架负荷在通常负荷区域A和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恒定,其累计值不出现差异。
相对于此,通过墨液补给动作,墨盒17成为空,通过墨液补给,副罐45的墨液室50未成为满满的情况下,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突出。由此,如图16所示,就滑架负荷来说,从在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上,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与限制板37抵接的时刻开始,拉伸盘簧57伸长,对应于其弹性力而上升。即,就滑架负荷来说,在通常负荷区域A恒定,相对于此,在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上升,其累计值也产生差异。
即,在通常负荷区域A及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中,墨液补给动作后的滑架23的向待机位置方向的移动中的滑架负荷之差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残留的情况下大大不同。
从而,能够基于通常负荷区域A及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容易且迅速地判定墨盒17是否为空(墨液极限)。
还有,在上述变形例2中,基于通常负荷区域A及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中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之差,判定了墨盒17是否为空(墨液极限),但基于通常负荷区域A及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中的滑架负荷的平均值之差来判定也可。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负荷区域A的移动距离不需要与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相同,能够提高作为通常负荷区域A的滑架23的移动距离的设定自由度。还有,若增加通常负荷区域A的移动距离,则能够提高通常负荷区域A中的滑架负荷的平均值的可靠性。另外,若缩短通常负荷区域A的移动距离,则能够实现滑架负荷的平均值的算出时间的缩短化。
另外,优选使通常负荷区域A相对于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远离,在通常负荷区域A和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之间设置间隙,形成为远离的位置。若这样设置,则由于构成墨液泵部34的摆动臂56或拉伸盘簧57等的变形等,摆动臂56的输入部71的突出位置变化,墨液补给动作的开始点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通常负荷区域A的滑架负荷的算出的影响,能够提高墨盒17的空检测判定的可靠性。
还有,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副罐45内具有墨液泵部34的墨液室50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墨液泵部34设置于副罐45的上游侧即墨盒17的下游侧的位置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还有,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如图17所示,墨液泵部134具备:经由墨液供给管33及止回阀140,与墨液保持部(副罐)135连通的容器151。该容器151的侧方部分开放,该开放的侧方部分被具有挠性及液密性的薄膜152覆盖。还有,该墨液泵部134的被容器151及薄膜152包围的部分形成为墨液贮存部(液室)153。
在薄膜152的中央部分设置有按压板154,在该按压板154和容器151的底部151a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施力单元)155,利用该压缩弹簧155,使薄膜152向外方膨出,使墨液贮存部153扩张。
上述墨液泵部134能够抵接的压缩机构部(压缩单元)137具备:固定于侧框161的托架162;在由该托架162包围的空间内配置的推压板163,在推压板163和侧框161之间设置有将推压板163向墨液泵部134侧施力的压缩弹簧164。还有,在托架162的墨液泵部134侧安装有卡止片165,利用该卡止片165控制由压缩弹簧164向墨液泵部134侧施力的推压板163的缘部,使得托架162不从推压板163脱落。
墨液保持部135形成有将保持部主体171的内部上下分割的隔壁171a,由该隔壁171a分割的下方侧的空间形成为流路172。还有,在该流路172的上游侧端部172a经由止回阀140连结有墨液泵部134,在下游侧端部172b连结有自密封单元36。由此,经由止回阀140从墨液泵部134侧向该流路172送入墨液,然后从该流路172向自密封单元36送出墨液。
另外,在由隔壁171a分割的上方的空间中设置有周缘液密性地固定于隔壁171a的弹性壁173。该弹性壁173是例如将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片状的,在与隔壁171a之间形成墨液保持室174。另外,在隔壁171a形成有连结孔171b,经由该连结孔171b,连通流路172和墨液保持室174。另外,在保持部主体171的上部形成有空气孔175,上方侧的空间内向大气开放,弹性壁173圆滑地变形。
还有,在上述墨液保持部135中,若流过流路172内的墨液成为正压,则流路172内的墨液经由连结孔171b流入墨液保持室174内。由此,由于从流路172经由连结孔171b流入的墨液,弹性壁173向外侧膨出,墨液保持室174扩大,形成为在墨液保持室174内保持了墨液的状态。另外,若流过流路172内的墨液成为负压,则由于墨液保持室174内的墨液从连结孔171b流入流路172内,墨液保持室174收缩。然后,由于墨液保持室174内的墨液全部流入流路172内,形成为弹性壁173与保持部主体171密接的状态。
还有,在如上所述的墨液供给机构中,滑架23朝向压缩机构部137移动,墨液泵部134与压缩机构部137抵接的情况下,利用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将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克服压缩弹簧155的作用力而压入,从而压缩墨液贮存部153。
由此,在压缩的墨液贮存部153内贮存的墨液经由止回阀140送入墨液保持部135中。
在此,压缩机构部137的压缩弹簧164比墨液泵部134的压缩弹簧155及构成墨液保持部135的弹性壁173的弹性力略强,由此,利用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可靠地压入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
还有,在墨液泵部134的压缩时,墨液保持室174的墨液保持量为大致满满的规定量的情况下或在压缩中途,墨液保持室174的墨液保持量达到规定量的情况下,不从墨液泵部134向墨液保持部135送入墨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压缩墨液泵部134的墨液贮存部153,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克服压缩弹簧164的作用力而被压入。
还有,在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1中,控制部200在印刷动作中,以规定的时序进行上述墨液补给动作。还有,该墨液补给动作是即使进行了最大限度地消耗墨液的情况下,也以在墨液保持室174内至少残留了能够向喷墨头21供给的墨液的程度的量的墨液的状态下进行的。
另外,控制部200检测墨盒17内的墨液的残量没有的情况,报知墨盒17的更换时序。
其次,利用图18所示的流程图及图19所示的表示滑架移动量和滑架负荷的关系的图表来说明检测该墨盒17内的墨液的空态的空检测控制。
若成为墨液的补给时序(步骤S21:是),则开始墨液补给动作,滑架23向待机位置移动(步骤S22)。
若这样,则控制部200通过由直流马达构成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监视滑架负荷,累计相对于滑架23的移动量的滑架负荷(步骤S23),比较该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步骤S24)。
还有,在该滑架负荷的累计值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步骤S25:是)。
若判定为墨盒17为空,则控制部200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用户催促墨盒17的更换的错误显示(步骤S26)。
在此,如图19所示,在没有消耗墨液保持室174内的墨液,满满的状态下,不压缩墨液贮存部153。从而,在该状态下,从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与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抵接的时刻开始,仅压缩压缩机构部137的压缩弹簧164,对应于其弹性力,滑架负荷大幅度上升(参照图19中的两点划线)。
另外,在消耗了墨液保持室174内的墨液的状态下,从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与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抵接的时刻开始,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克服压缩弹簧155的作用力而被压入,压缩墨液贮存部153,向墨液保持室174内送出墨液,容积增大。由此,从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与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抵接的时刻开始,滑架负荷对应于墨液泵部134的压缩弹簧155的弹性力而上升(参照图19中的一点划线)。
另外,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下,压入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的情况下,不进行来自墨盒17的墨液的供给,因此,被压缩的墨液贮存部153维持萎缩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即使滑架23向原位置(HP)侧移动,墨液泵部134的按压板154也不与压缩机构部137的推压板163抵接,从而,滑架负荷恒定至作为待机位置的原位置(HP)(参照图19中的实线)。
即,滑架负荷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残留的情况下大大不同。从而,能够基于相对于滑架23的滑架负荷的累计值,容易且迅速地判定墨盒17是否为空(墨液极限)。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可知,利用滑架23的移动力,克服压缩弹簧155的作用力而压缩,从墨盒17引入墨液的结构中,控制部200基于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因此,能够在不另行设置检测单元的情况下,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的墨液的有无。由此,能够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墨盒17的更换或墨液的补充,能够极力抑制墨液的浪费。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和第二次的滑架23的移动时的滑架负荷也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残留的情况下大大不同。从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相同地,通过比较第一次及第二次的滑架负荷,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
进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墨液补给后的滑架23的向待机位置方向的移动时的通常负荷区域A和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中的滑架负荷也在墨盒17的墨液为空的状态的情况下、和残留的情况下大大不同。从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相同地,通过比较通常负荷区域A和墨液补给负荷区域B中的滑架负荷,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
其次,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仅通过滑架23的移动时的负荷来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但在印字介质进入滑架23的移动范围内而引起的卡纸时,滑架23的移动时的负荷有时大幅度变动。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这种情况下,也使用图20~图22,说明准确地判定墨盒17中的墨液的有无。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应用在墨盒17设置的IC芯片102的信息这一点,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等标注相同符号,省略说明。图20是说明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的方框图,图21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的流程图,图22是说明基于控制部的墨液有无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20所示,喷墨打印机1的控制部(控制单元)100通过向喷墨头21及滑架马达26b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喷墨头21及滑架马达26b的驱动,执行向卷筒纸11的印刷处理等。
另外,在该控制部100连接有读写器101。该读写器101对在墨盒17设置的IC芯片102进行墨液使用履历信息的读写。作为写入IC芯片102的墨液使用履历信息,例如为墨液残量、废墨液量、使用开始日、使用装置信息等。另外,在IC芯片102中除了墨液使用履历信息之外,还存储有墨液的种类等信息。
还有,控制部100利用读写器101读入在盒装配部15装配的墨盒17的IC芯片102中存储的墨液使用履历信息。还有,在装配的墨盒17为新品的情况下,在IC芯片102写入使用开始日及使用装置信息。
在上述喷墨打印机1中,控制部100进行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负荷异常判定处理)。
沿图2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该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
控制部100监视驱动滑架23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的异常,判断滑架23的负荷变动是否为异常(步骤S41)。
另外,若卷筒纸11进入滑架23或喷墨头21的移动范围内,则卷筒纸11卡在滑架23或喷墨头21,成为卡纸状态的情况下,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也大幅度上升,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大幅度变动。
基于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大幅度变动的这两个条件,设定在存储单元114存储的阈值。
在滑架23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41:是),控制部100利用来自编码器103的信号,判定滑架23是否位于作为原位置的待机位置(补给位置)(步骤S42)。
该判定的结果,滑架23不位于原位置(步骤S42:否)的情况下,不伴随墨液补给动作,在滑架23的负荷变动发生异常,因此,卷筒纸11卡在喷墨头21,判断为发生了成为卡纸状态等的移动不正常,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卡纸的错误显示(步骤S47)。
然后,若由用户消除卡纸(步骤S48:是),则控制部100解除卡纸的错误显示(步骤S46)。
在滑架23是否位于作为待机位置的原位置的判定中(步骤S42),若判定为滑架23位于原位置(步骤S42:是),则控制部100判定为在墨盒17的IC芯片102写入的墨液残量是否小于墨液阈值(液体阈值)(步骤S43)。
在此,在墨液残量不小于墨液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3:否),即墨液残量为墨液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卡纸的滑架23成为了向原位置移动过来的状态,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卡纸的错误显示(步骤S47)。
然后,若由用户消除卡纸(步骤S48),则控制部100解除卡纸的错误显示(步骤S46)。
在墨液残量是否小于墨液阈值的判定中(步骤S43),在判定为墨液残量小于墨液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3:是),控制部100判断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没有墨液残量的错误显示(步骤S44)。
然后,若由用户更换墨盒17(步骤S45:是),则控制部100解除没有墨液残量的错误显示(步骤S46)。
另外,控制部100不同于上述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地,以规定的时序,进行墨盒17中的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定期液体有无检测处理)。
沿着图22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该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
若基于喷墨头21的印刷处理或基于墨液吸引机构29的喷墨头21的清洁处理结束(步骤S51:是),则控制部100在刚结束后,基于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消耗的墨液量,求出墨盒17内的墨液残量,将墨液残量作为墨液使用履历信息写入IC芯片102中(步骤S52)。
此时,控制部100比较写入墨盒17的IC芯片52的墨液残量的计数值和预先设定的规定值,判定为墨液残量计数值是否小于规定值(步骤S53)。
还有,此时作为基准的规定值是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所需的墨液量。
该判定的结果,在墨液残量计数值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3:否),控制部100设为在墨盒17至少有能够执行下一次的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的墨液残量的状态(步骤S56),结束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
另外,在判定墨液残量计数值是否小于规定值的判定中(步骤S53),在判定为墨液残量计数值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步骤S53:是),控制部100实施墨液补给动作(步骤S54)。
在步骤S54中,为了进行墨液泵部34中的自墨盒17的墨液的引入,使滑架23向作为原位置的待机位置(补给位置)移动。
然后,控制部100监视驱动滑架23的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的异常,判断滑架23的负荷变动是否为异常(步骤S55)。
如上所述,在墨盒17的墨液为大致空的状态下,使滑架23向待机位置移动,进行了自墨盒17的墨液的补给的动作的情况下,即使墨液泵部34的副罐45的摆动臂56与限制板37抵接,也进行向墨液室50的墨液的引入,拉伸盘簧57伸长,滑架23的负荷对应于其弹性力而上升,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大幅度变动。从而,通过判定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急剧上升的滑架23负荷变动是否为异常的状态,能够判断墨盒17是否为空(墨液极限)。
其结果,在判断为滑架23的负荷变动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55:是),控制部100判断为墨盒17为空(墨液极限),利用打印机盒2的前面的指示器等,进行没有墨液残量的错误显示(步骤S57)。
然后,若由用户更换墨盒17(步骤S58),则控制部100解除没有墨液残量的错误显示(步骤S59),再次进行基于墨液补给动作的自墨盒17的墨液的引入(步骤S54)。
在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异常的有无的判定中(步骤S55)中,在判定为未发生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异常的情况下(步骤S55:否),控制部100设为在墨盒17至少有能够执行下一次的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的墨液残量的状态(步骤S56),结束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与滑架负荷的累计值进行比较,但不限于累计,例如,在滑架马达26b的电流值其超过规定值而变大的情况下,判断为“滑架马达电流值异常”也无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立即判断异常,提前向多使用DC马达的滑架马达26b的通电的切断,能够防止卡纸时的滑架马达26b的烧损,因此优选。另外,就滑架负荷来说,在滑架的速度变化即负荷增大的情况下,滑架的速度降低,因此,检测每单位时间的移动量,其速度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或比规定的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还可以认定为负荷异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扩张机构52作为卡合部件能够摆动地支承的摆动臂56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形成为能够使卡合部件向与活塞54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滑动,卡合部件与滑架23的移动一同移动的结构。
另外,以规定的时序,进行墨盒17中的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定期液体有无检测处理),但规定期间而进行也可,如本实施方式一样每次工作中进行也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作为与在盒装配部15装配的墨盒17的IC芯片102中存储的墨液的量有关的信息,记载有墨液残量的例子,但存储有墨液使用量也无妨,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1中,将步骤43作为“IC芯片的墨液使用量是否为阈值以上?”来判断即可。同样地,在图22中,将步骤52作为“向IC芯片的墨液使用量写入”,将步骤53作为“墨液残量计数值是否为规定值以上?”来判断即可。
如以上的说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进行如下所述的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在判断为移动的滑架23的负荷变动为异常时,在IC芯片102存储的墨液残量小于墨液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墨盒17的墨液,在IC芯片102存储的墨液残量为墨液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滑架23的移动不正常。因此,能够在不另行设置检测单元的情况下,高精度且容易地判定墨盒17的墨液的有无及滑架23中的卡纸等的移动不正常。由此,能够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墨盒17的更换或墨液的补充,并且能够迅速消除滑架23的移动不正常。
另外,在使用中途取出墨盒17,再次装配使用中途的墨盒17,也能够由IC芯片102的信息来可靠地检测墨液的有无,而且,不另行需要检测滑架23中的卡纸等移动不正常的传感器等检测器,因此,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及小型化。
另外,滑架23的位置为由基于墨液泵部34的墨液的待机位置(原位置)构成的补给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卡纸·墨液有无检测处理,滑架23的位置为待机位置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滑架23的卡纸等移动不正常,因此,能够根据滑架23的位置,可靠地判定滑架23的移动不正常及墨盒17的墨液的有无。
进而,进行以下所述的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从IC芯片102存储的墨液残量小于基于喷墨头21的印刷处理或从喷墨头21吸引墨液的清洁处理所需的墨液量构成的规定值的时刻开始,移动的滑架23的负荷变动为异常的情况下,判定为墨盒17的墨液没有,因此,能够消除墨盒17内的墨液残留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中的必要量以上的状态下的墨盒17内的墨液的有无的判定处理,从而能够实现控制及处理的简单化。
另外,在刚进行印刷处理或清洁处理后,进行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因此,能够极力消除实际的墨液残量和IC芯片102中存储的墨液残量的差异引起的判定误差,能够准确地进行定期墨液有无检测处理中的判定。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还可以适用于以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喷墨式的打印机为首的、向液晶显示器等滤色片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材喷出头、有机EL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出头、生物因子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出头等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供给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向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出装置的液体喷出装置等。
另外,液体的概念中还包括凝胶状物质、粘性高的物质、将固态物混合于溶媒中的物质,进而,墨液的概念包括水性墨液,也包括油性墨液。

Claims (18)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
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移动;
补给机构,其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将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给机构具备:
可变容量的液室,其搭载于所述滑架并与所述滑架一同移动;
扩张单元,其利用通过所述滑架移动并经由弹性部而被移动的可动部件的移动,使所述液室扩张并从所述主罐引入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给机构具备:
可变容量的液室,其搭载于所述滑架并与所述滑架一同移动;
施力单元,其使所述液室扩张;
压缩单元,其通过所述滑架移动而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使所述液室压缩并从所述主罐引入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累计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将到达了规定位置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将被施加了规定值的负荷的所述滑架的位置和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将滑架第一次移动时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和滑架第二次移动时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基于所述补给机构的液体补给动作后的所述滑架的移动中,将能够进行液体补给动作的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和未进行液体补给动作的通常负荷区域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及所述通常负荷区域中相同移动距离的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累计值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液体补给负荷区域及所述通常负荷区域中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判定所述主罐中的液体的有无。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离开所述液体补给负荷区域的位置设定所述通常负荷区域。
12.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
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移动;
补给机构,其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将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
读写单元,其对在所述主罐上设置的存储部进行所述主罐的液体的量的读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进行负荷异常判定处理的控制单元,
其在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为异常时,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13.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
滑架,其搭载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移动;
补给机构,其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将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
读写单元,其对在所述主罐上设置的存储部进行所述主罐的液体的量的读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进行负荷异常判定处理的控制单元,
其在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为异常时,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使用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使用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滑架的位置,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位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所述滑架的位置为基于所述补给机构的液体的补给位置的情况下,进行所述负荷异常判定处理,在所述滑架的位置为基于所述补给机构的液体的补给位置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从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由所述头进行的液体的喷出处理或从所述头吸引液体的清洁处理所需的液量构成的规定值的时刻开始,进行定期液体有无判定处理,
所述定期液体有无判定处理,在所述滑架的移动所需的负荷的变动为异常且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刚进行所述喷出处理或所述清洁处理之后,进行所述定期液体有无判定处理。
17.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
主罐,其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
副罐,其具备从所述主罐补给液体的可变容量的液室;
头,其从所述副罐供给液体并喷出该液体;
滑架,其搭载有所述头及所述副罐并能够往返移动;
滑架马达,其使所述滑架往返移动;
补给机构,其使卡合部移动并从所述主罐向所述副罐补给向所述头供给的液体,所述卡合部能够以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而使设置于所述副罐的所述液室的体积扩张的方式移动;
读写单元,其对在所述主罐上设置的存储部进行与所述主罐的液体的量相关的信息的读写,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进行负荷异常判定处理的控制单元,
其在所述滑架马达的电流值的增加大的情况下或所述电流值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认定为负荷异常,
当发生了所述负荷异常时,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18.一种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在被密封的可变容量的贮存部贮存有液体的主罐向副罐供给液体,从所述副罐向头供给液体,
当使搭载了所述副罐及所述头的滑架往返移动的马达的电流值的增加大的情况下或所述电流值为规定值以上时,
在存储有与所述主罐的液体的量相关的信息的存储部的液体残量为小于液体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主罐的液体没有,
在所述存储部中存储的液体残量为液体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滑架的移动不正常。
CN2009101494351A 2008-06-26 2009-06-22 液体喷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2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7363 2008-06-26
JP2008167363 2008-06-26
JP2008167363 2008-06-26
JP2008168954 2008-06-27
JP2008168954 2008-06-27
JP2008-168954 2008-06-27
JP2008243151 2008-09-22
JP2008-243151 2008-09-22
JP2008243151 2008-09-22
JP2009140009 2009-06-11
JP2009-140009 2009-06-11
JP2009140009A JP5504700B2 (ja) 2008-06-26 2009-06-11 液体吐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417658A Division CN102139572B (zh) 2008-06-26 2009-06-22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837A true CN101612837A (zh) 2009-12-30
CN101612837B CN101612837B (zh) 2012-11-21

Family

ID=411104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43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2837B (zh) 2008-06-26 2009-06-22 液体喷出装置
CN20101054176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9572B (zh) 2008-06-26 2009-06-22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4176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9572B (zh) 2008-06-26 2009-06-22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827431B2 (zh)
EP (1) EP2138311B1 (zh)
JP (1) JP5504700B2 (zh)
CN (2) CN10161283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8429A (zh) * 2010-09-14 2012-04-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该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944039A (zh) * 2017-05-19 2018-12-07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CN111746131A (zh) * 2019-03-28 2020-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12092504A (zh) * 2019-06-17 2020-12-1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自动调平喷墨装置
CN113574464A (zh) * 2019-03-15 2021-10-2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US11846894B2 (en) 2019-03-15 2023-12-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2431B2 (ja) * 2008-09-12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印刷装置及び液体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KR20180064819A (ko) * 2016-12-06 2018-06-15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현상기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7172339B2 (ja) * 2018-09-19 2022-11-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215168B2 (ja) * 2018-12-28 2023-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4405A (ja) 1990-06-25 1992-02-21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光学式変位計
JPH0760988A (ja) 1993-06-30 1995-03-07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残量検知方法
JPH09254405A (ja) 1996-03-22 1997-09-30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装置を用いた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US5691754A (en) * 1996-08-19 1997-11-2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igid tube off-axis ink supply
JPH1110909A (ja) 1997-06-20 1999-01-19 Canon Inc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装置を用いた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CN1161236C (zh) * 1998-07-15 2004-08-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US6220699B1 (en) * 1999-02-17 2001-04-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uating a pump in a printer
JP3747706B2 (ja) 1999-09-08 2006-02-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エンド値調整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US6145971A (en) * 2000-03-09 2000-11-14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inter ink pump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ink using motion of the carrier
JP2001301192A (ja) * 2000-04-24 2001-10-3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137414A (ja) 2000-10-31 2002-05-1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残量検出方法
US6431694B1 (en) * 2001-04-24 2002-08-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ump for recirculating ink to off-axis inkjet printheads
DE602005016172D1 (de) * 2004-01-14 2009-10-08 Oce Tech Bv Düsenrein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US7090342B2 (en) * 2004-03-17 2006-08-1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assive ink pump system for an inkjet printer
WO2006006380A1 (ja) * 2004-07-07 2006-01-19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916100B2 (ja) * 2004-08-23 2012-04-1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738969B2 (ja) * 2005-10-12 2011-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0639A (ja) * 2005-12-12 2007-06-2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供給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CN101456290B (zh) * 2007-12-12 2011-09-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印刷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8429A (zh) * 2010-09-14 2012-04-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该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398429B (zh) * 2010-09-14 2015-10-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及该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944039A (zh) * 2017-05-19 2018-12-07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CN113574464A (zh) * 2019-03-15 2021-10-2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US11846894B2 (en) 2019-03-15 2023-12-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13574464B (zh) * 2019-03-15 2024-01-26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系统
CN111746131A (zh) * 2019-03-28 2020-10-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11746131B (zh) * 2019-03-28 2023-01-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12092504A (zh) * 2019-06-17 2020-12-1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自动调平喷墨装置
CN112092504B (zh) * 2019-06-17 2023-08-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自动调平喷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38311A1 (en) 2009-12-30
CN102139572B (zh) 2013-11-06
US9393795B2 (en) 2016-07-19
US20140340439A1 (en) 2014-11-20
JP5504700B2 (ja) 2014-05-28
JP2010094970A (ja) 2010-04-30
EP2138311B1 (en) 2015-03-18
US20090322809A1 (en) 2009-12-31
CN102139572A (zh) 2011-08-03
CN101612837B (zh) 2012-11-21
US8827431B2 (en) 201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2837B (zh) 液体喷出装置
US892607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0840098B1 (en) Fluid level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volume of fluid in a container
DE69908711T2 (de) Tintenkreis,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Verpackungsmaschine oder Fördereinrichtung die einen solchen Tintenkreis verwendet
EP2165836B1 (en) Fl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fluid supply device
KR101312457B1 (ko) 액체를 저장하고 분배하는 컨테이너 및 방법
WO2019017963A1 (en) FLUID LEVEL DETECTOR
US20150029260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559674A (zh) 墨供给器及搭载有该墨供给器的喷墨打印机
US20170008293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 method
CN10255549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696095B2 (en) Fl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fluid supply device
US20200016893A1 (en)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for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CN101456290B (zh) 液体喷出装置、印刷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CN103068579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108505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artridge having first storage chamber, cartridge attachment portion having second storage chamber, and recording portion
US20190291439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2014237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38892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11878534B2 (en) Supply unit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04718082A (zh) 喷墨打印装置、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喷墨打印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0522626C (zh) 墨水最初填充次箱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喷墨记录装置
JP202111289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量の設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