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3388B - 机动车门用的锁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门用的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3388B
CN101603388B CN2009102032720A CN200910203272A CN101603388B CN 101603388 B CN101603388 B CN 101603388B CN 2009102032720 A CN2009102032720 A CN 2009102032720A CN 200910203272 A CN200910203272 A CN 200910203272A CN 101603388 B CN101603388 B CN 101603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lock
lever
locking lever
f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32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3388A (zh
Inventor
蒂莫西·布兰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1603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3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3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05B77/28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for anti-theft purposes, e.g. double-locking or super-lock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42Ca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50Powered actuators with automatic return to the neutral position by non-powered means, e.g. by spr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门用的锁,该锁具有卡板(3)、棘爪(4)、操作杠杆(10)、外部操作装置、内部操作装置、外锁、内锁、锁止杠杆(16)以及可转动地安装的且通过中央锁止驱动部驱动的中央锁止元件(17)。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可以处于三个角位置“解锁”、“锁止”和“防窃”,并且具有偏心的控制凸块(23),所述控制凸块与所述锁止杠杆(16)协同工作。当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处于角位置“防窃”时,所述控制凸块(23)阻挡所述锁止杠杆(16)。所述内锁直接作用于所述锁止杠杆(16)并且所述外锁通过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作用于所述锁止杠杆(16)。因此可以省略用于紧急解锁的复杂的机械分离装置。

Description

机动车门用的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机动车门用的锁。
背景技术
DE 19533199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用的门锁,其具有外锁、内锁、锁止杠杆和可转动地安装的、通过中央锁止驱动部驱动的中央锁止元件。所述中央锁止元件可以处于三个角位置“解锁”、“锁止”和“防窃”,与此同时锁止杠杆可以处于两个功能位置“解锁”和“锁止”。中央锁止杠杆具有偏心的控制凸块,所述控制凸块与锁止杠杆如此协同工作,即,当中央锁止元件处于角位置“防窃”时,锁止杠杆在功能位置“锁止”中是通过控制凸块阻挡的。
此处的问题是紧急解锁,也就是说,当锁止杠杆被控制凸块阻挡在防窃保护模式中并且中央锁止驱动部出现故障时。为此规定了复杂的机构,如果在紧急解锁的情况下操作了外锁,则复杂的机构从其他锁机构处分离被阻挡的锁止杠杆。为此,通常情况下外锁具有锁筒,可以通过门钥匙手动地操作该锁筒。
在此,防窃保护模式应该被理解为这样一种功能,即,不能通过内锁解锁并打开车辆,也就是说,即使是敲碎了玻璃,嫌犯也不能通过操作内锁解锁和/或打开车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实现一种车用的门锁,其能够以更为简单、复杂度较低并且可靠的方式形成。
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到解决。
通过使得内锁直接作用于锁止杠杆并且外锁通过中央锁止元件作用于锁止杠杆,可以省略紧急解锁用的复杂的机械分离装置。而且可以利用无论如何都存在的中央锁止元件,以便将外锁的运动传递到锁止杠杆。相反,内锁直接作用于锁止杠杆。
如果中央锁止元件在角位置“防窃”处阻挡了锁止杠杆,那么通过操作内锁不能将其带到功能位置“解锁”。与此相反,中央锁止元件可以在三个角位置之间自由运动,并且可以因此通过外锁被带到这三个角位置之一中。因此,在中央锁止驱动部存在的情况下,在该中央锁止驱动部故障时,可以通过外锁执行紧急解锁。
有利的是,能够借助于外锁将中央锁止元件从角位置“防窃”带向角位置“锁止”和/或“解锁”。这相当于紧急解锁的功能,当锁处于防窃保护模式中并且中央锁止驱动部故障时,通过所述紧急解锁可以解锁该锁。这样该车辆不再能够通过内锁来解锁,而是仅能够通过外锁并且在此尤其是通过钥匙以及配套的锁筒来解锁,所述锁筒以能够从外侧操作的方式设置在车辆上,并且是外锁的一部分。
另外,能够借助于外锁将中央锁止元件从角位置“锁止”和/或“解锁”带向角位置“防窃”。与目前即使在中央锁止驱动部故障和/或在不存在中央锁止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车辆带向防窃保护模式相比,该功能是新颖的。为此,与正常的锁止相比,仅需一定程度不同的外部操作。因此,例如通过操作钥匙以及配套的锁筒(其以可从外侧操作的方式设置在车辆上并且是外锁的一部分)可以将锁带向防窃保护模式。
该功能是有益的,例如:如果在车辆故障时中央锁止装置出现故障并且停放在那里的车辆应该受到保护防止被窃。或者车辆没有中央锁止装置,但是需要受到保护防止被窃。这样就可以手动地以防盗方式锁闭车辆。因此,可以在没有中央锁止装置存在的情况下在纯粹机械式锁的情况下实现防盗保护,或者在中央锁止装置故障时仍然可以使车辆进入防窃保护模式。
有利的是,外锁包括锁筒,所述锁筒设置在锁壳内。这样,可以紧凑且防盗地形成该锁。在专利申请DE 197 04812 A1中已经公开了这种构造。在此通过参引将DE 197 04812 A1的公开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中。借助于这种构造能够形成特别安全的防盗锁。
中央锁止元件最好具有外部锁止凸块,所述外部锁止凸块与外锁协同工作。因此,外锁的力或者说运动不能直接传递到中央锁止元件上。有利的是,在此外锁的外部锁止杆可以与外部锁止凸块相连接。借助于于外部锁止杆能够将外锁的力或者说运动非常简单且非常直接地传递到中央锁止元件上,尤其是当外部锁止杆与外部锁止凸块直接协同工作时。
有利的是,中央锁止元件(尤其是外部锁止凸块)与外锁(尤其是外部锁止杆)之间的连接具有预定游隙。这样,中央锁止元件的运动可以与外锁分离,所述运动是通过中央锁止驱动部执行的操作和/或通过内锁执行的操作而实现的。所述中央锁止元件的该运动因此不会传递到外锁的其他构件上,尤其不会传递到锁筒。与此相反,外锁的运动必须在解锁或者说锁止时克服该游隙,以便驱动中央锁止元件运动。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该锁具有中央锁止驱动部,该中央锁止驱动部具有马达,其中,该马达在传动方面是与该中央锁止元件连接的。中央锁止驱动部具有多个传动元件尤其是齿轮,它们将马达的运动以单级或多级方式传递到中央锁止元件。电动马达尤其适合作为马达,当然所有其他类型的致动器也是适当的,这些致动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对驱动中央锁止元件来说所必须的运动和力,这些致动器例如是压力空气致动器、电磁(直线式)致动器、压电致动器、液压致动器等。
有利的是,中央锁止驱动部的马达与中央锁止元件之间的连接具有预定的游隙。因此,中央锁止元件的运动可以基于对外锁和/或内锁的操作而与马达无关,也就是说,对外锁和/或内锁的操作仅使得中央锁止元件被驱动,而不是马达。如果马达为了驱动中央锁止元件而被强烈地减速,那么如果要是驱动该马达运动的话,锁止力就将变得非常大,而这被如此地避免了。
有利的是,在马达和中央锁止元件之间的连接中设有弹簧加载的复位元件。于是,这可以给朝向确定方向(复位方向)驱动马达提供帮助。因此,降低了所必需的马达驱动力或者说马达转矩,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实现马达。
有利的是,弹簧加载的复位元件在传动方面与马达联接,并且复位元件在马达停车时在弹簧负载作用下返回到静止位置。于是,当马达不工作时,中央锁止驱动部总是处于相同的位置中。如果是电动马达,那么就是指其未被加载电流的情况。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复位元件具有驱动凸块,通过该驱动凸块使得该复位元件的运动被传递到中央锁止元件,其中,在操作中央锁止元件之前,该复位元件视中央锁止元件的位置而定并且视马达的转动方向而定地具有一定的空行程。因此,在马达和中央锁止元件之间产生了预定的游隙。
该实施方式尤其是与弹簧加载的复位元件联合使用,该复位元件使得处于停车状态的马达进入静止位置。于是,当马达获得驱动信号时,复位元件或者马达总是具有相同的初始位置。与此不同,中央锁止元件可以自由运动,尤其是当通过内锁和/或外锁驱动其时。当马达工作时,其补偿了存在的游隙,直到驱动凸块将中央锁止元件带到希望的角位置“解锁”、“锁止”或者“防窃”。在驱动装置停止之后,复位元件(进而马达)以弹簧加载的方式返回到静止位置,而中央锁止元件停留在所设定的角位置中。
驱动凸块不必非要直接作用于中央锁止元件,而是该运动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其间的传动元件(例如:齿轮、杠杆等)来传递。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凸块与锁止杠杆内的控制槽协同工作。由于控制凸块在锁止杠杆内的控制槽中引导,所以可以在中央锁止元件和锁止杠杆之间建立精确限定的运动状态。尤其是,其可以表现为这样一种传动方面的联接,即,中央锁止元件的角位置“解锁”和锁止杠杆的功能位置“锁止”,或者角位置“锁止”和功能位置“锁止”总是共同地出现在中央锁止元件和锁止杠杆中。
控制槽的轮廓最好是如此成形的,即,控制凸块在角位置“防窃”中如此相对控制槽竖立,即,锁止杠杆作用于控制凸块的力基本经过中央锁止元件的转动轴线。这一点基本上是如此实现的:控制槽和控制凸块之间的接触面是如此取向和成形的,即,该接触面的垂线延伸经过中央锁止元件的转动轴线。如果在中央锁止元件的该位置中,对内锁执行了旨在将锁止杠杆带到功能位置“解锁”的操作,那么力将以经过其转动轴线的方式作用于中央锁止元件,而不会产生转矩。由于在系统中的摩擦和由发挥作用的操作力造成的来自控制槽的压力,中央锁止元件停留在角位置“防窃”中,而不管锁止杠杆上的作用于控制槽的力究竟有多大,进而也不管作用于控制凸块上的力有多大。因此,锁止杠杆的运动将被中央锁止元件阻挡在角位置“防窃”中。
同样效果的阻挡是这样产生的:控制槽的轮廓最好是如此成形的,即,控制凸块在角位置“防窃”中如此相对控制槽竖立,即,锁止杠杆作用于控制凸块的力如此相对转动轴线错开,即,中央锁止元件基于发挥作用的力也许将执行锁止运动。这样通过锁止杠杆的解锁运动绝不会使得中央锁止元件被解锁。如果中央锁止元件在锁止转动方向上撞上端部止挡,那么通过内锁执行的解锁运动是无效的,这是因为锁止元件不能进一步转动,因此锁止杠杆保持被阻挡。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锁止杠杆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另一部分是锁止杠杆内侧部分,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与控制凸块协同工作,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与内锁协同工作,其中,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是以力配合的方式相互连接的。这使得这两个锁止杠杆部分彼此之间可以相对运动,和/或这两个锁止杠杆部分可以设置在不同层面上。
按照有利方式,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和锁止杠杆内侧部分是围绕一个共同的锁止杠杆轴转动的。在此,这两个部分可以安装在同一个轴上,或者一个部分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另一个内,而所述另一个依旧是可转动地支承在锁止杠杆轴上。两个部分的共同的转动轴线使得两部分的锁止杠杆可以具有紧凑的构造。
另外有利的是,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和锁止杠杆内侧部分通过联动弹簧以力配合的方式连接。于是,在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两个部分之间的运动可以彼此分离。当中央锁止元件处于角位置“防窃”时,该功能性尤其在与通过控制凸块阻挡的锁止杠杆相关方面是有优点的。如果在中央锁止元件的该位置处,对内锁进行旨在将锁止杠杆带向功能位置“解锁”的操作,那么内锁将抵抗联动弹簧做功,并且,内锁虽然可以运动以致于产生解锁的压力,但是这种“解锁运动”不会被传递到被控制凸块阻挡的锁止杠杆中央部分上。
优选的是,如果锁止杠杆内侧部分在操作内锁系统时从功能位置“解锁”运动到功能位置“锁止”,那么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是以力配合的方式通过形状配合相互连接的;而如果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在操作内锁系统时从功能位置“锁止”运动到功能位置“解锁”,那么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是以力配合的方式通过所述联动弹簧相互连接的。这种功能性保证了这样的功能,即,当处于角位置“防窃”的控制凸块阻挡处于功能位置“锁止”的锁止杠杆中央部分时,内锁按照如前所述的方式“空转”运行。同时也保证了,锁止运动通过内锁直接且无需联动弹簧地传递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以使得任何情况下在车辆内部均可以锁止该锁,并且该功能不是在力达到确定的水平时通过联动弹簧实现的。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锁具有操作杠杆,该操作杠杆是通过内部操作装置和外部操作装置而操作的。操作杠杆在此具有自动开启该锁的功能,这是通过打开阻止机构实现的。尤其是,操作杠杆作用于棘爪,该棘爪又释放了锁的卡板,进而允许打开门。通常,操作杠杆是弹簧加载的,并且在通过内部操作装置或者外部操作装置进行了操作之后返回到初始位置。
内部操作装置和外部操作装置通常直接作用于操作杠杆,在此内部操作装置和/或外部操作装置可以以一体的方式或者以多部分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它们也可以由用于传递相应的操作运动的多个中间元件及杠杆制成。内部操作装置通常与可手动操作的内手柄相连接,内手柄设置在车辆内部空间中,最好位于该车辆的车门内。外部操作装置通常也与可手动操作的外手柄相连接,外手柄设置在车辆之外,最好位于该车辆的车门上。将操作运动施加在手柄上,并且通过合适的传递装置(如:操作杆、操纵索等)传递到内锁或者外锁,它们自身将该操作运动传递到操作杠杆。
优选的是,该锁包括内部操作杠杆作为所述内部操作装置的部分,其中,所述内部操作杠杆与操作杠杆协同工作。内部操作杠杆在此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锁壳上,并且将内手柄的操作运动从传递装置传递到操作杠杆。该设置方式使得该操作杠杆以及与其连接的锁机构对于不同类型的锁均保持不变,而针对不同车辆的调整仅通过内部操作杠杆来实现,所述内部操作杠杆是根据当前的结构空间以及功能来调整的。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包括内锁杠杆作为所述内锁的部分,其中,所述内锁杠杆与锁止杠杆协同工作。在此,内锁杠杆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锁壳上,并且将内锁杠杆的锁止运动以相同的方式传递到锁止杠杆上,如之前针对内部操作杠杆所述的那样。
内部操作杠杆和内锁杠杆最好如此协同工作,即,所述内部操作杠杆的操作使得所述锁止杠杆从功能位置“锁止”被带向功能位置“解锁”,或者反之。“操作”和“解锁/锁止”这两个功能在锁上的这种联接具有下列优点,即,在车辆内部空间中仅需要一个内部手柄以及一个传递装置,以便既能够传递手动的操作运动,也能够传递锁止运动或者解锁运动。这种手柄例如已经在EP 0 169 644中被公开。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与锁止杠杆连接,在锁止杠杆为两部分式的情况下传递元件与锁止杠杆中央部分连接,并且传递元件被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带向功能位置“解锁”或者“锁止”。在此,锁止杠杆和传递元件均处于相同的功能位置,也就是说它们两个均为“解锁”或者“锁止”。传递元件允许锁定机构(尤其是包括锁止杠杆和中央锁止元件)与操作机构(尤其是操作杠杆)分离地设置在锁内。这样,在锁定机构和操作机构之间建立了所谓的机械连接,并且操作机构将被带到功能状态“解锁”或者“锁止”。在“解锁”的情况下,内部操作或者外部操作的操作将使得锁被打开,而在“锁止”的情况下,该锁保持关闭。
传递元件最好以可转动的方式通过销连接与锁止杠杆相连接。这样,锁止杠杆的旋转运动可以被传递到传递元件的纵向运动,其中,视在锁壳内的支承方式而定,该纵向运动也可以与旋转运动相叠加。
该锁最好具有棘爪,所述棘爪尤其是用于触发卡板,在此传递元件如此设置在所述棘爪和操作杠杆之间,即,在功能位置“解锁”中,所述操作杠杆的操作将通过所述传递元件传递到所述棘爪,而在功能位置“锁止”中,所述操作杠杆的操作不会传递到所述棘爪。在此,当传递元件处于功能位置“解锁”时,传递元件用于将打开力和操作杠杆的打开运动传递到棘爪。在功能位置“锁止”,传递元件被如此移位,即,操作杠杆的打开运动不会被传递到棘爪;操作杠杆的运动、进而内部操作或外部操作的操作将会空转。
按照适当方式,传递元件在端部具有传递凸块,其中,在功能位置“解锁”中,所述传递凸块用于在操作杠杆与棘爪之间传递运动。这样,传递元件可以比较扁平地并且节约位置地安装在锁内。在操作杠杆与棘爪连接以便传递打开运动的位置处,在传递元件上设有传递凸块,于是其恰好可以在操作杠杆和棘爪之间传力。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功能位置“锁定”中,传递元件阻挡了操作杠杆的运动。操作杠杆的这种阻挡可以通过任何适当措施来实现,其做法是:传递元件以使得操作杠杆不能运动的方式与该操作杠杆相互作用。例如,在锁壳内引导的传递元件能够在操作杠杆的控制槽内滑动,从而该操作杠杆相对锁壳被固定。在功能位置“解锁”,该阻挡被如此解除,其做法是:使得传递元件运动离开操作杠杆,以使得操作杠杆能够再次如正常情况下那样地运动。
原则上,锁止杠杆也可以具有偏心的控制凸块,所述控制凸块与中央锁止元件协同工作,并且当所述中央锁止元件处于角位置“防窃”时,所述锁止杠杆在功能位置“锁止”中是通过控制凸块阻挡的。这样原则上,所有之前所述的均可以这样实现,即,控制凸块仅在两部分式的锁止杠杆优选设置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上的情况下,才位于锁止杠杆上。这样,控制凸块与控制槽在中央锁止元件中相互作用,在此得到了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功能。
附图说明
由下列附图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状况。附图中:
图1连同最重要的功能部件一起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锁;并且
图2a以示意性俯视图示出该锁的主要运动元件,状态为“解锁”;
图2b以相应于图2a的视图示出该锁,状态为“解锁”且“被操作了”;
图3a以相应于图2a的视图示出该锁,状态为“锁止”;
图3b以相应于图2a的视图示出该锁,状态为“解锁”且“被操作了”;
图4a以相应于图2a的视图示出该锁,状态为“防窃”;
图4b以相应于图2a的视图示出该锁,状态为“防窃”且内锁“被操作了”。
附图标记
1锁
2锁板
3卡板
4棘爪
5卡板轴
6卡板凹口
7棘爪轴
8棘爪凸起
9卡板台阶
10操作杠杆
11外部操作杠杆
12外部操作轴
13操纵索固定部
14外部操作臂
15内部操作臂
16锁止杠杆
17中央锁止元件
18传递元件
19锁止杠杆轴
20锁止杠杆中央部分
21锁止杠杆内侧部分
22中央锁止轴
23控制凸块
24控制槽
25固定凸块
26外部锁止凸块
27外部锁止杆
28外部锁止槽
29内锁臂
30轴承销
31切口
32传递凸块
33棘爪臂
34操作凸起
35凸起轮廓
36联接凸块
37联接槽
38联动弹簧
39壁
40锁筒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连同最重要的功能部件一起以立体图示意示出本发明的锁1。为了更清楚地示出而省略了多个锁零件。锁1具有U形弯曲的锁板2,锁板2接纳锁闭机构、操作机构以及锁定机构。
锁闭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卡板3和棘爪4。卡板3可转动地安装在卡板轴5上,卡板轴5固定在锁板2上,并且卡板3与固定在车身上的锁销(未示出)相互作用。棘爪4可转动地安装在棘爪轴7上,棘爪轴7同样也固定在锁板2上。棘爪4锁止卡板3,其做法是:在关门时,锁销接合到卡板凹口6内并使得卡板3沿锁闭方向S一直转动,直到棘爪凸起8卡入卡板台阶9中为止。于是,这样卡住的卡板3将门锁止在关闭的门位置上。沿箭头方向A转动棘爪4将使得卡板3被释放,并且可以开启门。锁闭机构的其他元件(例如未示出的复位弹簧)是公知的。
操作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操作杠杆10,其也可转动地安装在棘爪轴7上;外部操作杠杆11,其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在锁板2上的外部操作轴12上;以及这里未示出的内部操作杠杆。外开门把手的操作动作将经由未示出的操纵索并经由操纵索固定部13传递到外部操作杠杆11上。外部操作杠杆11将操作动作B传递到操作杠杆10的外部操作臂14上。操作杠杆10在对置的一侧具有内部操作臂15,通过内部操作臂15可以按照相似方式将内部操作杠杆的操作动作B传递到操作杠杆10。
锁定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锁止杠杆16、中央锁止元件17以及传递元件18。锁止杠杆16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在锁板中的锁止杠杆轴19上,并且包括两个部分——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以及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
中央锁止元件17可转动地安装在中央锁止轴22上,中央锁止轴22固定在另外的这里未示出的锁壳部分上。中央锁止元件17具有偏心设置的控制凸块23,控制凸块23与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中的控制槽24协同工作。中央锁止元件17在上表面上具有两个固定凸块25,具有齿轮(未示出)的中央锁止元件17螺纹连接在这两个固定凸块25上,中央锁止驱动部(未示出)通过所述齿轮驱动中央锁止元件17。
中央锁止元件20可以沿两个方向旋转(通过箭头V和E来表示),在此箭头V表示锁止时的转动方向,而箭头E表示解锁时的转动方向。通过控制凸块23和控制槽24可以将这种转动运动传递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其中,在那里出现的转动方向同样也用箭头V和E来表示,在此箭头V也表示锁止时的转动方向,而箭头E表示解锁时的转动方向。
在中央锁止元件17上还安装有另一个凸块,即,偏心地设置的外部锁止凸块26,外部锁止凸块26与外部锁止杆27协同工作,在此外部锁止凸块26在外部锁止杆27的外部锁止槽28内引导。外部锁止杆27由未示出的锁筒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未示出的偏心轮驱动,其做法是:偏向轮接合到外部锁止杆27的切口31内,因此在锁筒上锁或开锁时旋转运动将被传递到外部锁止杆27上,进而造成外部锁止杆27近乎直线式的往复运动(通过箭头V和E表示),在此箭头V表示锁止时的运动方向,而箭头E表示解锁时的运动方向。
基于外部锁止槽28的原因,在外部锁止凸块26和外部锁止杆27之间存在一定的游隙。在此如此选择游隙,即,中央锁止元件17的转动不会通过外部锁止凸块26传递到外部锁止杆27上,进而不会传递到锁筒上。仅锁筒的锁止以及解锁运动可以传递到中央锁止元件17,这样锁止以及解锁运动在中央锁止元件17处造成来回转动,在此箭头V表示锁止时的转动方向,而箭头E表示解锁时的转动方向。这是可能的,这是因为外部锁止杆27的往复运动大于外部锁止槽28内的游隙,进而中央锁止元件17通过外部锁止凸块26转动到“锁止”或者“解锁”的角位置。
对于紧急解锁功能来说,也就是说,当中央锁止元件17处于“防窃”角位置时,可以借助于锁筒的解锁运动将中央锁止元件17转向“锁止”或者“解锁”角位置。在相应的几何布置方式中,中央锁止元件17可以借助于锁筒的解锁运动从“锁止”角位置转向“防窃”角位置。
锁筒支承并固定在锁筒壳体40中,锁筒壳体40与锁板2固定连接。DE 19704812 A1已经公开了锁筒系统、外部锁止杆27以及中央锁止元件17的布置方式及功能。
未示出的内锁杠杆经由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的内锁臂29传递内锁的锁止及解锁运动(箭头V表示锁止,而箭头E表示解锁),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执行围绕锁止杠杆轴19的相应的转动运动。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和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以能够彼此相对地部分转动的方式安装,并且通过联动止挡以及联动弹簧如此旋转联动,即,在内锁的解锁运动E中转动联动通过联动止挡实现,而在内锁的锁止运动V中转动联动通过联动弹簧实现。在图4a、4b中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联动机构。
传递元件18偏心地设置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上并且铰接地安装在其内,其做法是:将安装在传递元件18上的轴承销30支承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内的相应的孔中。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的转动方向E或者V造成了传递元件18的基本直线式的往复运动,其特征是箭头E为解锁而箭头V为锁止。传递元件18在锁止V时,朝向卡板3的方向进入锁定位置,并且在解锁E时,沿着反方向进入释放位置。图2a至3b说明了传递元件18作用于操作机构的作用方式。
图2a至4b连同其主要运动元件一起示出了锁,这些图均以相同的示意性俯视图分别示出了各种工作状态。附图标记对于所有六个图来说是相同的。操作杠杆10、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中央锁止元件17是局剖地示出的,以便能够示出位于其下那些零件。被剖视的这些零件的之前从上方可以看到的轮廓现在以短粗的虚线示出。被隐藏的线条则以纤细的虚线示出。
在图2a中,中央锁止元件17处于角位置I“解锁”,并且通过控制凸块23与锁止杠杆16联接,控制凸块23接合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的控制槽24内,于是锁止杠杆16处于功能位置I“解锁”中。传递元件18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中与其轴承销30铰接地安装,并且处于传递位置“解锁”中。因此,图2a所示的锁的状态是“解锁”并且“关闭”的。
传递元件18与棘爪4和操作杠杆10协同工作,其做法是:将传递元件18的传递凸块32设置在棘爪4的棘爪臂33与操作杠杆10的操作凸起34之间。如在图2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传递凸块32将操作杠杆10的操作动作B传递到棘爪4,于是棘爪4执行动作A,这再次造成未示出的棘爪被释放并且打开了该锁。因此,图2a所示的锁的状态是“解锁”并且“打开”的。
在此,操作杠杆10的操作动作B既可以通过外部操作臂14也可以通过内部操作臂15来实现。当未对操作杠杆10进行操作时,棘爪4和操作杠杆10将借助于未示出的复位弹簧被带到图2a所示的锁闭位置。
锁止运动将锁止杠杆16带到功能位置II“锁止”,如图3a所示。如图2a所示,锁止运动在此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实现:或者,内锁的锁止运动V1作用于内锁臂29,进而作用于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从而造成锁止杠杆16整体性转动,进而使得中央锁止元件17被带向相应的角位置II。或者,外锁的锁止运动V2通过外部锁止凸块26作用于中央锁止元件17,并将其带到角位置II。或者,由未示出的中央锁止驱动部的锁止运动V3将中央锁止元件17直接转向角位置II。在后两种情况下,中央锁止元件17的运动是经由控制凸块23和控制槽24传递到锁止杠杆16的。
如图3a所示,当锁止杠杆16处于功能位置II“锁止”时,传递元件18处于传递位置“锁止”。传递位置“锁止”的特点在于,传递凸块32位于操作凸起34的以棘爪轴7为中心的运动半径之外。如图3b所示,操作杠杆10的操作动作B将“空转”,这是因为在操作凸起34的作用圆之外移动的传递凸块32不会接触或者驱动棘爪臂33。于是,即使是在内部操作装置或者外部操作装置的操作的情况下,锁也不会打开。相应地,图3a和3b中的锁的状态是“锁止”且“关闭”的,另外图3b是“被操作的”。
锁止杠杆16由于解锁运动而被带向功能位置I“解锁”,如图2a所示。如图3a所示,解锁运动在此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实现:或者,内锁的解锁运动E1作用于内锁臂29,进而作用于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从而造成锁止杠杆16整体性转动,进而使得中央锁止元件17被带向相应的角位置I。或者,外锁的解锁运动E2通过外部锁止凸块26作用于中央锁止元件17,并将其带到角位置I。或者,由未示出的中央锁止驱动部的解锁运动E3将中央锁止元件17直接转向角位置I。在后两种情况下,中央锁止元件17的运动是经由控制凸块23和控制槽24传递到锁止杠杆16的。在此,该过程与之前所述的锁止运动V1至V3几乎恰好相反。
为了防窃而规定了附加的锁止运动V4,其通过未示出的中央锁止驱动部施加到中央锁止元件17上,并由此将中央锁止元件17从角位置II带到角位置III“防窃”,如图4a所示。在此,控制槽24内的控制凸块23移向位于控制槽24的凸起轮廓35上的阻挡位置,并由此使得锁止杠杆16移向功能位置III“防窃”。在所示布置方式中,这种锁止运动也可以通过外部锁止凸块26来施加。当然这不是必须的,因此这通常通过外锁传递链中的游隙来避免。通过内锁不能施加锁止运动,这是因为控制槽24和控制凸块23以使得该锁止运动不能传递至中央锁止元件17的方式相互配合。因此,仅能够通过作用于中央锁止元件17的中央锁止驱动部锁止运动V3来达到角位置III或者说功能位置III。
在传递元件17的效果方面,锁止杠杆16的功能位置II和III是没有区别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传递凸块32均位于操作凸起34的作用圆之外的传递位置“锁止”中,于是在锁止杠杆16的功能位置III“防窃”中,操作杠杆的操作动作B可以如图3b所示“空转”,并且棘爪4不会运动。
通常采用解锁运动E4将锁止杠杆16从功能位置III“防窃”带向功能位置II“锁止”,其做法是:中央锁止驱动部使得中央锁止元件17转向角位置II。对于紧急解锁的情况(即,当中央锁止驱动部失灵时),也可以通过外锁的解锁运动E5将中央锁止元件17带向角位置II。这可以通过作用于外部锁止凸块26的外部锁止杆27以及与其协同工作的锁筒来实现。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央锁止元件17的运动是经由控制凸块23和控制槽24传递到锁止杠杆16的。在此,该过程与前述锁止运动V4几乎相反。
防窃的特殊功能在于控制凸块23和控制槽24在如前所述的阻挡位置的协同工作。如果试图通过解锁运动E6将锁止杠杆16从功能位置III“防窃”带向功能位置II“解锁”,那么锁止杠杆16的凸起轮廓35将挤压控制凸块23。在此,在控制凸块23和凸起轮廓35之间出现的解锁力Fe的方向相对中央锁止轴22是略微错开的。因此,在中央锁止元件17上出现了由此引发的小的转矩,该转矩也许会使得中央锁止元件17朝向锁止方向V转动。但是,由于在角位置III的中央锁止元件17在锁止方向V上支承在锁壳上,因此通过解锁运动E6不能使得中央锁止元件17转动离开其处于角位置III“防窃”的阻挡位置。中央锁止元件17的控制凸块23阻挡了锁止杠杆16,因此不能通过内锁解锁该锁,进而不能通过内锁开启它。
所示的锁止杠杆16被划分为两部分,作为对该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在此,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具有控制槽24,并且相应地在功能位置III“防窃”中被阻挡。与此相反,尽管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也可转动地安装在同一个锁止杠杆轴19上,但却是以能够相对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转动的方式设置的。通过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上设置接合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的联接槽37内的联接凸块36,可以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实现传力的转动联接。设置在联接槽37内的联接弹簧38将联接凸块36压靠在联接槽37后方的壁39上。
图4b示出,由于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在联动弹簧38的负荷作用下朝向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转动,从而使得解锁运动E6作用于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因此解锁运动E6“空转”。尽管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到达了如图2a和2b所示的功能位置I“解锁”,但是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仍然停留在功能位置III“防窃”中。因此解锁运动E6“空转”。尽管在图4b中“操作了”内锁,但是由于传递元件18固定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上,因此该锁还是停留在“锁止”位置中。
如果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是没有被阻挡的(也就是说处于功能位置II“解锁”中),那么联动弹簧38所传递的力足以在内锁的解锁运动E1中将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从功能位置II“锁止”带向功能位置I“解锁”。在反向运动中(即,在锁止运动V1中),联接槽37后方的壁39直接作用于联接凸块36,于是此时在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之间存在形状配合连接。

Claims (28)

1.机动车门用的锁,该锁具有卡板(3),棘爪(4),操作杠杆(10),外部操作装置,内部操作装置,该锁具有: 
-外锁, 
-内锁, 
-锁止杠杆(16),以及 
-可转动地安装的中央锁止元件(17),其设计用于通过中央锁止驱动部来驱动, 
其中, 
-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可以处于三个角位置“解锁”、“锁止”和“防窃”, 
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具有偏心的控制凸块(23),所述控制凸块与所述锁止杠杆(16)协同工作,并且 
当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处于角位置“防窃”时,所述控制凸块(23)阻挡所述锁止杠杆(1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锁直接作用于所述锁止杠杆(16)并且所述外锁通过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作用于所述锁止杠杆(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 
能够借助于所述外锁将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从角位置“防窃”带向角位置“锁止”和/或“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能够借助于所述外锁将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从角位置“锁止”和/或“解锁”带向角位置“防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锁包括锁筒,所述锁筒设置在锁壳(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具有外部锁止凸块(26),所述外部锁止凸块与所述外锁协同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外锁的外部锁止杆(27)与外部锁止凸块(26)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所述外部锁止凸块(26)与所述外锁、所述外部锁止杆(27)之间的连接具有预定游隙。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1)具有中央锁止驱动部,所述中央锁止驱动部具有马达,所述马达在传动方面与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锁止驱动部的所述马达与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之间的连接具有预定的游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马达和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之间的连接中设有弹簧加载的复位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弹簧加载的复位元件在传动方面与所述马达联接,并且所述弹簧加载的复位元件在所述马达停车时在弹簧负载作用下返回到静止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具有驱动凸块,通过该驱动凸块使得该复位元件的运动被传递到所述中央锁止元件,其中,在操作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之前,所述复位元件视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的位置而定并且视所述马达的转动方向而定地具有一定的空行程。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凸块(23)与所述锁止杠杆(16)内的控制槽(24)协同工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槽(24)的轮廓是如此成形的,即,所述控制凸块(23)在所述角位置“防窃”中如此相对所述控制槽(24)竖立,即,所述锁止杠杆(16)作用于所述控制凸块(23)的力Fe基本经过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的转动轴线或者如此相对所述转动轴线(22)错开,即,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基于发挥作用的所述力Fe将执行锁止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杠杆(16)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另一部分是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与所述中央锁止元件(17)以及所述控制凸块(23)协同工作,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与所述内锁协同工作,其中,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是以力配合的方式相互连接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围绕共同的锁止杠杆轴(19)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是以力配合的方式通过联动弹簧(38)相互连接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在操作内锁系统时从功能位置“解锁”运动到功能位置“锁止”,那么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是以力配合的方式通过形状配合相互连接的;而如果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在操作内锁系统时从功能位置“锁止”运动到功能位置“解锁”,那么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和所述锁止杠杆内侧部分(21)是以力配合的方式通过所述联动弹簧(38)相互连接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1)具有操作杠杆(10),所述操作杠杆通过内部操作装置和外部操作装置来操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1)包括内部操作杠杆作为所述内部操作装置的部分,其中,所述内部操作杠杆与操作杠杆(10)协同工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1)包括内锁杠杆作为所述内锁的部分,其中,所述内锁杠杆与所述锁止杠杆(16)协同工作。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操作杠杆和所述内锁杠杆如此协同工作,即,所述内部操作杠杆的操作使得所述锁止杠杆(16)从功能位置“锁止”被带向功能位置“解锁”,或者反之。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传递元件(18)与所述锁止杠杆(16)连接,在所述锁止杠杆(16)为两部分式的情况下传递元件与锁止杠杆中央部分(20)连接,并且所述传递元件被所述锁止杠杆中央部分带向功能位置“解锁”或者“锁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元件(18)可转动地通过销连接(30)与所述锁止杠杆(16)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该锁具有棘爪(4),所述棘爪用于触发卡板(3),并且所述传递元件(18)如此设置在所述棘爪(4)和操作杠杆(10)之间,即,在功能位置“解锁”中,所述操作杠杆(10)的操作将通过所述传递元件(18)传递到所述棘爪(4),而在功能位置“锁止”中,所述操作杠杆(10)的操作不会传递到所述棘爪(4)。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元件(18)在端部具有传递凸块(32),其中,在功能位置“解锁”中,所述传递凸块(32)用于在所述操作杠杆(10)与所述棘爪(4)之间传递运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在功能位置“锁定”中,所述传递元件阻挡了操作杠杆(10)的运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锁, 
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杠杆具有偏心的控制凸块,所述控制凸块与所述中央锁止元件协同工作,并且当所述中央锁止元件处于角位置“防窃”时,所述锁止杠杆在功能位置“锁止”中是通过控制凸块阻挡的。 
CN2009102032720A 2008-06-14 2009-06-02 机动车门用的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8028469.6 2008-06-14
DE102008028469 2008-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3388A CN101603388A (zh) 2009-12-16
CN101603388B true CN101603388B (zh) 2013-11-13

Family

ID=41061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32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388B (zh) 2008-06-14 2009-06-02 机动车门用的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133497B1 (zh)
CN (1) CN101603388B (zh)
AT (1) ATE552398T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4987B (zh) * 2010-09-10 2013-04-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门锁安装结构
DE102011010816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202011002662U1 (de) * 2011-02-11 2012-05-14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2015116774A1 (de) * 2015-10-02 2017-04-06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schließeinrichtung mit flexiblem Kupplungselement
WO2018207256A1 (ja) * 2017-05-09 2018-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DE102017124517A1 (de) 2017-10-20 2019-04-2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schließsystem mit elektrischer Öffnungseinricht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3199C1 (de) * 1995-09-08 1997-03-13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DE19934128A1 (de) * 1999-07-23 2001-01-2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001435A1 (de) * 1999-10-29 2001-05-03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CN1985059A (zh) * 2004-07-06 2007-06-20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锁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61854A (en) 1984-07-21 1986-01-22 Ford Motor Co Vehicle door lock system
DE19704812B4 (de) 1997-02-08 2006-03-09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schloß
DE10319743B4 (de) * 2003-03-08 2006-01-12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Kraftfahrzeugschloß mit elektrischem Öffnungsantrieb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3199C1 (de) * 1995-09-08 1997-03-13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DE19934128A1 (de) * 1999-07-23 2001-01-25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DE10001435A1 (de) * 1999-10-29 2001-05-03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CN1985059A (zh) * 2004-07-06 2007-06-20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锁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3388A (zh) 2009-12-16
EP2133497B1 (de) 2012-04-04
EP2133497A1 (de) 2009-12-16
ATE552398T1 (de) 201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3388B (zh) 机动车门用的锁
CN100439641C (zh) 尤其适用于机动车车门、车盖等的锁件
CN102165130B (zh) 机动车门锁
KR102015685B1 (ko) 차량 도어 록
JP6236678B2 (ja) 自動車ドアロック
JP6365849B2 (ja) 自動車ドアロック
EP1076141B1 (en) Door lock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EP0918914B1 (en) Double locking vehicle door latch
CN201738689U (zh) 车辆用门锁的操作装置
KR20000011606A (ko) 자동차도어용잠금장치
KR20140010123A (ko) 차량 도어 록킹 장치
JP2014511446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
CN101542063A (zh) 具有多个掣子的锁定装置
JP2001511860A (ja) 車両のドア用ロック
JPH04231571A (ja) 自動車のトランクカバーあるいはドアの鎖錠装置
US11802425B2 (en) Electric door latch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04143754A (ja) 電気錠
EP0634547B1 (en) Door locking system for vehicles
KR20030093222A (ko) 특히 자동차의 도어, 플랩 등에 있는 잠금 장치를작동시키기 위한 장치
JP3268837B2 (ja) 自動車用ルーフ装置
JP2004143739A (ja) 電気錠
GB2478620A (en) Door latch with manual override locking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CN212454000U (zh) 一种机动车门锁
CN102858565A (zh) 车门锁闩
KR100434018B1 (ko) 이동체용 휠체어 고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6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