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0902B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0902B
CN101600902B CN2008800037259A CN200880003725A CN101600902B CN 101600902 B CN101600902 B CN 101600902B CN 2008800037259 A CN2008800037259 A CN 2008800037259A CN 200880003725 A CN200880003725 A CN 200880003725A CN 101600902 B CN101600902 B CN 1016009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face
lgp
inclined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37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0902A (zh
Inventor
岩崎修
远藤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00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0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0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09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薄型、轻量、能够射出无亮度不均的照明光、且能够大型化。其具有:光源,用于射出光;和导光板,与上述光源对置地配置,入射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为面状的光,上述导光板具备:平坦的光射出面,用于射出上述面状的光;光入射面,与上述光源对置地形成,包括上述光射出面的一个边;端面,包括上述光射出面的上述一个边的对边;以及背面,形成在上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上述背面包括:第1背面,与上述端面接合,且以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随着远离上述端面而变大的方式倾斜;以及第2背面,与上述第1背面接合,且与上述光入射面接合,上述导光板的形状为,上述第1背面和上述第2背面接合而形成接合线,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光入射面的距离比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端面的距离小,且上述光射出面与上述背面的距离在上述接合线上最大。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其具有线状光源或者被配置为线状的光源和将从光源射出并入射的光从面状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导光板;或者涉及一种用于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灯或广告面板、广告塔或告示板等的背光灯的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有背光灯单元,该背光灯单元从液晶面板(LCD)的背面侧照射光,对液晶面板进行照明。 
目前,大型液晶电视的背光灯单元,主流是被称为直下型的方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直下型的背光灯单元为,具有在液晶面板的背面配置多根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的构成,将配置有冷阴极管的框体的内部作为白色的反射面而对液晶面板进行照明。但是,在该方式中,为了使光量分布均匀,在原理上需要使与液晶面板垂直方向的厚度为30mm程度。 
近年来,希望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低消费电力化、大型化,但是在上述直下型的背光灯单元中,当使其厚度为10mm以下的厚度时,产生光量不均,因此薄型化具有极限。 
此处,作为能够进行薄型化的背光灯单元,提出一种使用在透明树脂中混入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的导光板的方式的背光灯单元(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 
例如,日本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中记载一种光散射道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散射导光体,具有至少1个光入射区域和至少1个光取出面区域;和光源机构,用于从上述光入射面区域进行光入射,上述光散射导光体具有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存在厚度降低的倾向的区域。 
并且,日本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记载的面光源装置为,具备:光 散射导光体;棱镜片,配置在光散射导光体的光取出面侧;以及反射体,配置在光散射导光体的背面侧。并且,日本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器为,具备由板状的光学材料构成的光出射方向修正元件,该板状的光学材料具有:光入射面,具有棱镜列状的重复起伏;和光出射面,被赋予光扩散性;在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记载的光源装置为,具备:光散射导光体,向内部赋予散射能;和光供给机构,从上述光散射导光体的端面部进行光供给。 
在日本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所记载的具有混入光散射体的光散射体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从光源放射、并从光入射面进入到光散射导光体内的光,在其内部传播的过程中,以一定得比例受到1次或者多次的散射作用。并且,到达光散射导光体的两面或者反射体的表面的光的相当部分受到反射作用,而向光散射导光体内返回。 
通过这种复合的过程,生成从光源方向看具有朝向斜前方方向的指向性、而高效率从光取出面出射的光束。即,使从光源放射的光从光散射导光体的光取出面出射。 
如此,记载的内容为,通过使用混入了散射粒子的导光板,能够以高的出射效率射出均匀的光。 
并且,在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除了具有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存在厚度降低的倾向的区域的形状的导光板以外,还具有平板形状的导光板、或与具有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存在厚度降低的倾向的区域的形状的导光板相配合的导光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 
但是在使用日本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所记载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使装置大型化,而使光到达离光源更远的位置,需要使导光板本身的厚度变厚。即,但要使面状照明装置大型化时,存在难以进行薄型化和轻量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1目的为,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能够高效地利用从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没有亮度不均或者亮度不均降低了的照明光,且能够进行大型化。 
发明内容
并且,本发明的第2目的为,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在上述目的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薄型化以及轻量化,并且能够射出更大光量的照明光。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射出光的光源;和 
导光板,与上述光源对置配置,入射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为面状的光, 
上述导光板具备:射出上述面状的光的平坦的光射出面;光入射面,与上述光源对置形成,并包括上述光射出面的一个边;端面,包括上述光射出面的上述一个边的对边;以及背面,形成在上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 
上述背面包括:第1倾斜面,与上述端面接合,且以随着离开上述端面而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光射出面倾斜;和第2倾斜面,与上述第1倾斜面接合,且与上述光入射面接合,并以随着离开上述光入射面而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光射出面倾斜, 
上述第1倾斜面和上述第2倾斜面接合并形成接合线,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光入射面的距离、比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端面的距离小,且上述光射出面与上述背面的距离在上述接合线上变得最大。 
此处,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以及上述端面与上述光射出面正交,在与上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光入射面的长度比上述端面的长度长。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为,当设与上述一个边正交且与光射出面平行的方向上的、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光入射面的长度为L1,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端面的长度为L2时,满足不等式1/3≤L1/L2≤2/3。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背面的形状为,以从上述入射面朝向上述接合线、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倾斜。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为,在与上述一个边正交的面内,上述第1倾 斜面的上述接合线侧的一部分和上述第2倾斜面的上述接合线侧的一部分,分别为通过上述接合线并以与光射出面正交的面上的任意点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在设上述第1倾斜面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为R1、上述第2倾斜面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为R2时,满足不等式R1<R2。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2背面形成为与上述光射出面平行。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当设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为Np、光入射方向上的从上述光入射面到上述端面的距离为L、与上述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光入射面的长度为D1、与上述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接合线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为D2、与上述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端面的长度为D3时,满足不等式 
27/100000<(D2-D1)/L1<26/1000 
且 
27/100000<(D2-D3)/L2<26/1000 
且 
0.04Wt%<Np<0.25Wt%。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当设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Φ、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为Np、修正系数为KC、光入射方向上的从上述光入射面到上述端面的长度为L时,满足不等式 
1.1≤Φ·Np·L·KC≤8.2 
且 
0.005≤KC≤0.1。 
优选上述光源具有多个LED芯片和支持上述LED芯片的支持体,上述LED芯片在上述支持体的与上述光入射面对置的面上配置为列状,并且优选,上述LED芯片,在设上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a、上述导光板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b时,满足不等式b>a。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上述构成能够高效利用从光源射出的光,且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没有或者降低了亮度不均的光。 
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为钟型,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能够适合用于液晶电视等液晶显示装置。 
并且,能够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能够不使导光板的厚度变厚而增大光入射面的面积,能够实现薄型化以及轻量化,并且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大光量的照明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II-II线截面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III-III线向视图,图3(B)是(A)的B-B线截面图。 
图4(A)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光源的截面图,图4(C)是将图4(A)所示的光源的1个LED放大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图4(D)是表示光源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导光板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 
图6(A)是表示下部框体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图6(B)是表示上部框体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图6(C)是表示折返部件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散射粒子的重量比例为0.07Wt%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导光板和左右对称的导光板的亮度分布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散射粒子的重量比例为0.10Wt%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导光板和左右对称的导光板的亮度分布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散射粒子的重量比例为0.14Wt%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导光板和左右对称的导光板的亮度分布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的接合部分为R形状时的本发明的导光板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液晶显示装置 
4液晶显示面板 
6驱动单元 
10、60面状照明装置 
14、62照明装置主体 
14a光射出面 
16框体 
17、67、84光源 
18、58、68导光板 
18a、68a光射出面 
18b、58b第1倾斜面 
18c、58c第2倾斜面 
18d、68d光入射面 
18e、68e端面 
20光学部件单元 
20a、20c扩散片 
20b棱镜片 
22下部框体 
22a底面部 
22b侧面部 
24上部框体 
24a开口部 
26折返部件 
28、74反射板 
30、70导光板支持部 
32电源收纳部 
40、80LED芯片 
40a发光面 
41、81光源支持部 
42阵列支持体 
44翅片 
46LED阵列 
68b第1背面 
68c第2背面 
90a第1直线 
90b第1圆弧 
90c第2圆弧 
90d第2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II-II线截面图。 
并且,图3(A)是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III-III线向视图、图3(B)是图3(A)的B-B线截面图。 
液晶显示装置2具有:面状照明装置10;液晶显示面板4,配置在该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光射出面侧;以及驱动单元6,驱动液晶显示面板4。另外,在图1中,为了表示面状照明装置10的结构,省略了液晶显示面板4的一部分图示。 
液晶显示面板4为,对预先在特定的方向上排列的液晶分子的一部分施加电场来改变该分子的排列,利用液晶单元格内产生的折射率的变化,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 
驱动单元6对液晶显示面板4内的透明电极施加电压,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而控制透射液晶显示面板4的透光率。 
面状照明装置10是从液晶显示面板4的背面向液晶显示面板4的整个面照射光的照明装置,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4的图像显示面大致相同形状的光射出面。 
如图1、图2、图3(A)和图3(B)所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10包括:照明装置主体14,具有光源17、导光板18、反射板28和光学部件单元20;框体16,具有下部框体22、上部框体24和折返部件26;以及导光板支持部30,配置在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28之间。并且,如图1所示, 在框体16的下部框体22的背面侧,安装有的电源收纳部32,该电源收纳部32收纳对光源17供给电力的多个电源。 
以下,对构成面状照明装置10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照明装置主体14具有:射出光的光源17;导光板18,将从光源17射出的光作为面状的光射出;反射板28,反射从导光板18漏出的光,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的内部;以及光学部件单元20,使从反射板28和导光板18射出的光散射和扩散,而成为不均更少的光。 
首先,说明光源17。 
图4(A)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光源17的概略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光源17的截面图、图4(C)是仅将图4(A)所示的光源17的1个LED芯片放大表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4(A)所示,光源17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芯片(以下称为“LED芯片”)40和光源支持部41。 
LED芯片40是在射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的表面上涂敷了荧光物质的芯片,具有规定面积的发光面40a,从该发光面40a射出白色光。 
即,当从LED芯片40的发光二极管的表面射出的蓝色光透射荧光物质时,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由此,当从LED芯片40射出的蓝色光透射时,由从发光二极管射出的蓝色光和因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而射出的光生成白色光,并射出。 
在此,作为LED芯片40,例示了在GaN系发光二极管、InGaN系发光二极管等的表面上涂敷了YAG(钇/铝/石榴石)系荧光物质的芯片。 
如图4(B)所示,光源支持部41具有阵列基板42和多个翅片44。上述多个LED芯片40隔开规定间隔而在阵列基板42上配置一列。具体地说,多个LED芯片40沿着后述的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的长度方向,即与光射出面18a和光入射面18d相交的线平行地排列为阵列状。 
阵列基板42是一面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对置配置的板状的部件。在阵列基板42的作为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对置的面的侧面,支持有LED芯片40。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42,由铜或铝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形成,还具有吸收从LED芯片40产生的热量并使其发散到外部的散热器的功 能。 
多个翅片44分别是由铜铝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形成的板状部件,在阵列基板42的、与配置有LED芯片40的面相反侧的面上,与邻接的翅片44隔开规定间隔而连结多个翅片44。 
通过在光源支持部41上设置多个翅片44能够使表面积扩大,且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由此,能够提高LED芯片40的冷却效率。 
并且,散热器不限于空冷方式,也能够使用水冷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源支持部41的阵列基板42用作为散热器,但是在不需要冷却LED芯片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散热器而使用不具备散热功能的板状部件作为阵列基板。 
在此,如图4(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LED芯片40为与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比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长度短的长方形形状,即后述的导光板18的厚度方向(与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成为短边的长方形形状。换言之,LED芯片40的形状为,在设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b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a、排列方向的长度为b时,成为b>a。并且,当设LED芯片40的配置间隔为q时,q>b。这样,LED芯片40的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的长度a、排列方向的长度b、LED芯片40的配置间隔q的关系,优选满足q>b>a。 
如此,通过把LED芯片40作成长方形形状,能够维持大光量的输出的同时使光源薄型化,因此能够使面状照明装置较薄。并且,能够减少LED芯片的配置个数,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另外,为了使光源更薄,LED芯片40优选作成使导光板18的厚度方向为短边的长方形形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正方形形状、圆形形状、多边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的各种形状的LED芯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LED芯片排列1列并为单层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4(D)所示,将多层LED阵列用作光源17’,该多层LED阵列是层叠多个LED阵列46而构成的,该LED阵列46的结构为在阵列支持体42上配置了多个LED芯片40。在如上层叠LED阵列46的情况下,也使LED芯片为长方形形状,并使LED阵列46为薄型,由此能够使光源薄型化的同时层叠更多的LED阵列46。并且,通过层叠多层的LED 阵列46,即提高LED阵列(LED芯片)的填充率,由此能够输出更大光量。并且,与LED阵列的LED芯片邻接的层的LED阵列的LED芯片,也优选与上述同样其配置间隔满足上述公式。即,LED阵列优选LED芯片和邻接层的LED阵列的LED芯片隔开规定距离来层叠。 
下面,说明导光板18。 
图5是表示导光板18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导光板18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光射出面18a;光入射面18d,在该光射出面18a的一端,相对于光射出面18a几乎垂直地形成;端面18e,在光射出面18a的另一端,与光入射面18d平行地形成;以及2个背面(第1倾斜面(第1背面)18b和第2倾斜面(第2背面)18c),位于光射出面18a的相反侧,即导光板的背面侧,相对于光射出面18a倾斜规定的角度。 
第1倾斜面18b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远离端面18e而远离光射出面18a,即与光射出面18a的距离变大。即,第1倾斜面18b以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的厚度随着远离端面18e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并且,第2倾斜面18c以如下方式倾斜:随着远离光入射面18d而远离光射出面18a,即与光射出面18a的距离变大。即,第2倾斜面18c以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的厚度随着远离光入射面18d而变大的方式倾斜。 
在此,如图3(A)所示,导光板18形成为,当将通过第1倾斜面18b和第2倾斜面18c的接合部分、并与光射出面18a和光入射面18d的接线(或者光射出面18a和端面18e的接线)平行的直线作为接合线α(参照图1、图3和图5),并设从光入射面18d到接合线α的、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垂直的方向(以下称为光轴方向)的距离为L1,从端面18e到接合线α的光轴方向的距离为L2时,在图示的例子中,L1/L2=1/2的关系成立。即,从接合线α到光入射面18d的距离与从接合线α到端面18e的距离之比为1∶2。换言之,第2倾斜面18c和第1倾斜面18b分别形成为,从光入射面18d和端面18e到接合线α的光轴方向的距离之比为1∶2。 
并且,第1倾斜面18b和第2倾斜面18c分别相对于光射出面18a倾斜。由此,在导光板18的背面,接合线α的部分成为厚度最厚的部分。 
另外,在本发明中,导光板的形状只要满足上述的L1和L2的关系L1<L2就可以,但是更优选如图示例子那样为L1/L2=1/2。 
如上所述,导光板18的厚度在端面18e最薄,在第1倾斜面18b和第2倾斜面18c接合的位置、即接合线α的位置最厚。换言之,导光板18的形状为,与导光板的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的厚度随着远离光入射面18d或者端面18e并接近接合线α,而变厚。 
并且,在导光板18中,光入射面18d的面积比端面18e的面积大。 
并且,上述的光源17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对置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光射出面18a垂直的方向上,光源17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和光入射面18d的长度大致相同。 
如上,背面由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构成,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侧的一部分成为其厚度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变厚的形状,由此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离光入射面更远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光射出面增大。 
并且,通过使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的面积增大,能够配置更多或更大型的光源,并增多入射到光入射面的光的量。通过这样增多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的量,即能够得到大光量,由此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更高亮度或照度的光。 
并且,在具有上述导光板18的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中,通过将光入射面仅设置在导光板的一端,由此例如与具有在导光板的两端形成有光入射面、并与各个光入射面对置地配置光源的结构的面状照明装置相比,能够减少LED的个数,因此能够实现降低成本。 
在图2所示的导光板18中,从光入射面18d入射的光,被导光板18的内部所含的散射体(详细后述)散射的同时,通过导光板18内部,并直接、或者在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c反射后,从光射出面18a射出。此时,有时也从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c漏出一部分光,但是漏出的光被覆盖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c的反射板28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的内部。关于反射板28,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透明树脂中混炼分散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来形成导光板18。作为用于导光板18的透明树脂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PP(聚丙烯)、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苄酯、MS树脂或者COP(环烯烃聚合物)那样的光学透明的树脂。作为混炼分散在导光板18中的散射粒子,能够使用硅树脂微粒子(トスパ一ル(tospearl))、硅、二氧化硅、氧化锆、电介质聚合物等。通过在导光板18内部含有这种散射粒子,能够从光射出面出射均匀、亮度不均少的照明光。这种导光板18能够使用压出成型法或射出成型法进行制造。 
并且,当设导光板18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Φ,光入射的方向(与光射出面平行、与光射出面和光入射面的接线垂直的方向、光轴方向)上的导光板18的长度(从光入射面18d到端面18e的长度)为L,导光板18所含的散射粒子的密度(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为Np,修正系数为KC的情况下,最好满足Φ·Np·L·KC的值为1.1以上且8.2以下,并且修正系数KC的值为0.005以上且0.1以下这种关系。导光板18含有满足这种关系的散射粒子,因此能够从光射出面18a射出均匀、亮度不均的现象少的照明光。 
一般,根据Lambert-Beer法则,由以下公式(1)表示使平行光束入射到各向同性介质时的透射率T。 
T=I/I0=exp(-ρ·x)···(1) 
在此,x为距离,I0为入射光强度,I为出射光强度,ρ为衰减常数。 
使用粒子的散射截面积Φ和介质所含有的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Np,由以下公式(2)表示上述衰减常数ρ。 
ρ=Φ·Np  ···(2) 
因此,当设导光板的与光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从导光板的入射面到端面的长度、即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长度为L时,由以下公式(3)得出光的取出效率Eout。 
并且,所谓光的取出效率为,到达在光轴方向上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离开长度L的位置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比例,例如在如2所示的导光板18的情况下,到达端面(与光入射面相反侧的面)的光相对于入射到光入射面的光的比例。 
Eout∝exp(-Φ·Np·L)···(3) 
在此,公式(3)为有限大小的空间中的公式,导入用于对与公式(1) 的关系进行修正的修正系数KC。修正系数KC为光在有限空间的光学介质中传播的情况下,按经验求出的量纲为1的修正系数。于是,光的取出效率Eout由以下公式(4)表示。 
Eout=exp(-Φ·Np·L·KC)···(4) 
根据公式(4),在Φ·Np·L·KC的值为3.5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为3%,在Φ·Np·L·KC的值为4.7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为1%。 
根据该结果可知,当Φ·Np·L·KC的值变大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降低。可以认为,光随着向导光板的光轴方向前进而散射,因此光的取出效率Eout降低。 
因此,可知Φ·Np·L·KC的值越大,作为导光板是越优选的性质。即,通过增大Φ·Np·L·KC的值,能够减少从与光的入射面相对的面射出的光,增多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即,通过增大Φ·Np·L·KC的值,能够提高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相对于入射到入射面的光的比例(以下称为“光利用效率”)。具体地说,通过使Φ·Np·L·KC的值为1.1以上,能够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 
在此,当增大Φ·Np·L·KC的值时,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出射的光的照度不均变显著,通过使Φ·Np·L·KC的值为8.2以下,能够将照度不均抑制到一定以下(允许范围内)。另外,能够大致同样地处理照度和亮度。因此,在本发明中,推测亮度和照度具有同样的倾向。 
根据以上,本发明的导光板18的Φ·Np·L·KC的值优选满足1.1以上且8.2以下的关系,更优选2.0以上且8.0以下。并且,Φ·Np·L·KC的值更优选为3.0以上,最优选为4.7以上。 
并且,修正系数KC优选为0.005以上0.1以下(0.005≤KC≤0.1)。 
通过使Φ·Np·L·KC为1.1以上,能够增大光利用效率,具体地说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通过使其为8.2以下,能够使照度不均为一定以下(允许范围内)。 
并且,通过使KC为0.005以上,能够增大光利用效率,通过使其为0.1以下,能够减小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的照度不均。 
下面,对光学部件单元20进行说明。 
光学部件单元20用于使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照明光成 为亮度不均更少的光,从照明装置主体14的光射出面14a射出亮度不均的更没有的照明光。如图2所示,光学部件单元20具有:扩散片20a,使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照明光扩散而降低亮度不均;棱镜片20b,形成有与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的接线平行的微棱镜列;以及扩散片20c,使从棱镜片20b射出的照明光扩散而降低亮度不均。 
作为扩散片20a和20c、棱镜片20b,能够使用本申请人的申请——日本特开2005-234397号公报的第0028~0033段落中公开的扩散片和棱镜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2个扩散片20a和20c、和配置在2个扩散片之间的棱镜片20b构成了光学部件单元,但是棱镜片和扩散片的配置顺序和配置数量不特别限定,并且,作为棱镜片、扩散片也不特别限定,只要能够进一步降低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不均,则能够使用各种光学部件。 
例如,作为光学部件,能够在上述扩散片和棱镜片的基础上,还使用根据亮度不均而配置了由扩散反射体构成的多个透射率调整体的透射率调整部,或者代替上述扩散片和棱镜片,而使用根据亮度不均而配置了由扩散反射体构成的多个透射率调整体的透射率调整部。 
下面,对照明装置主体的反射板28进行说明。 
反射板28形成为与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相对应的形状,覆盖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即,反射板28配置为,在导光板18的与光射出面18a相反一侧,沿着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的形状。 
反射板28由对光进行反射的部件形成,对从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漏泄的光进行反射,并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 
如此,将反射板28与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对置配置,对从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漏泄的光进行反射,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由此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反射板28只要能够对从导光板18的背面(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漏泄的光进行反射,则可以由任意材料形成,例如能 够由如下材料形成:通过在PET或PP(聚丙烯)等中混炼填料(フイラ一)后进行延伸,由此形成真空(ボイド)而提高了反射率的树脂片;在透明或者白色的树脂片表面上通过铝蒸镀等形成了镜面的片;铝等金属箔或载持了金属箔的树脂片;或者表面具有足够反射性能的金属薄板。 
下面说明框体16。 
如图2所示,框体16为,对照明装置主体14进行收纳并支持,且从其光射出面14a侧、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和第2倾斜面18c侧进行夹持和固定的构件。框体16具有下部框体22、上部框体24和折返部件26。 
图6(A)是表示下部框体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图6(B)是表示上部框体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图6(C)是表示折返部件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6(A)所示,下部框体22的形状为,上面开放,由底面部22a和侧面部22b构成,该侧面部22b设置在底面部22a的4个边上,且该侧面部22b与底面部22a垂直。即,下部框体22是1个面开放的大致长方体的箱型形状。 
如图2所示,该下部框体22用底面部22a和侧面部22b对从上方收纳的照明装置主体14进行支持,并且覆盖照明装置主体14的光射出面14a以外的面、即照明装置主体14的与光射出面14a相反侧的面(背面)以及侧面。 
如图6(B)所示,上部框体24的形状如下:比照明装置主体14的矩形的光射出面14a小,且在上面形成有作为开口部24a的矩形开口,下面开放。 
如图2所示,上部框体24被配置为,从面状照明装置主体14和下部框体22的上方(光射出面侧),盖在照明装置主体14和收纳照明装置主体14的下部框体22上,连下部框体22的四面的侧面部22b也都覆盖。 
并且,如图6(C)所示,折返部件26的形状为,与规定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总是成为相同的凹(U字)型。即,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成为U字形状的棒状部件。 
如图2所示,折返部件26为,嵌插在下部框体22的侧面与上部框体24的侧面之间,U字形状的一个平行部的外侧面与下部框体22的侧面部22b连结,另一个平行部的外侧面与上部框体24的侧面连结。 
在此,作为下部框体22和折返部件26的接合方法、折返部件26和上部框体24的接合方法,能够利用使用螺栓和螺母的方法,使用粘结剂的方法等各种公知的方法。 
通过如上配置折返部件26,能够提高框体16的刚性,防止导光板翻转。由此,例如即使在使用亮度不均没有或较少的、能够使光高效地射出的容易产生翻转的导光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矫正翻转,或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导光板产生翻转,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没有或减少了亮度不均等的光。 
另外,框体的上部框体、下部框体或者折返部件能够使用金属、树脂等各种材料。另外,作为材料优选使用质量轻、高强度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还在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28之间配置有导光板支持部30。导光板支持部30由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与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28抵接。 
并且,在下部框体22的背面侧安装有对光源17的电源(未图示)进行收纳的电源收纳部32(参照图1)。 
面状照明装置10基本上为如上那样的结构。 
面状照明装置10为,从配置在导光板18的一端的光源17射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d,通过导光板18内部所含有的散射体而散射的同时通过导光板18的内部,并直接、或在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反射后从光射出面18a出射。此时,从第1倾斜面18b、第2倾斜面18c和端面18e漏出的一部分光,被反射板28反射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8的内部。 
如此,从导光板18的光射出面18a射出的光,透射光学部件单元20,并从照明装置主体14的光射出面14a射出,对液晶显示面板4进行照明。 
在液晶显示面板4中,由驱动单元6根据位置来控制透光率,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 
如上,通过使导光板的形状为如本发明的导光板18那样的、最厚的部分形成在比导光板的中心更接近光入射面的部分上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L1/L2=1/2),并使光仅从导光板的一端入射,由此在面状照明装置中,能够整体地提高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能够高效地利用从光源射出 的光,并且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没有或者减少了亮度不均的光。并且,由于能够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离光入射面更远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光射出面。 
并且,根据使用上述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在导光板18中,在比导光板的中心更接近光入射面的部分形成最厚的部分(接合线α的部分),由此在仅使光从导光板的一端入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光射出面18a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亮度向中央部逐渐变高的吊钟型的分布。 
由此,能够使光射出面上的中央部的亮度为最高,即能够使亮度分布的峰值在光射出面的中央部,在液晶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图像中,能够使一般最被集中注意的中央部的图像更鲜明。并且,在目视下,可见到从光射出面射出均匀的光。并且,能够从面状照明装置射出能够适合用于液晶电视等的亮度分布的光。 
并且,通过使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面积比端面的面积大,能够使导光板的厚度变厚,能够配置更多或更大型的光源,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能够增加入射到光入射面的光,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并且能够射出大光量。 
并且,在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中,通过仅在导光板的一端设置光入射面,能够仅在导光板的单侧设置光源来实现降低成本。 
并且,可以通过将左右对称形状的导光板的一端切断来制造导光板,也可以利用压出成型法或射出成型等法来制造图2、图3和图5所示的形状的导光板。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而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对从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并且,为了比较,使用具有左右对称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并对从该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也进行了测定。 
首先,在测定例1中,作为导光板18而使用如下形状的导光板:光轴方向的长度、即从光入射面18d到端面18e的长度L为480mm,光入射面18d的与光入射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d1为3mm,端面18e的与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d2为2mm,接合线α上的从光射出面到背面的长度、即厚 度最厚的部分的厚度D为4mm,从光入射面18d到接合线α的距离L1为160mm,从端面18e到接合线α的距离L2为320mm。 
并且,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为0.07Wt%。 
对从具有这种形状的导光板18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 
并且,在测定例2中,作为导光板而使用如下形状的导光板:光轴方向的长度L为480mm,光入射面的与光入射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d1为2mm,端面的与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d2为2mm,接合线α上的从光射出面到背面的长度D为4mm,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到接合线α的距离L1为240mm,从端面到接合线α的距离L2为240mm;即,以通过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的接合线、并与光射出面垂直的面作为轴,形成对称的形状。 
并且,在测定例2中,也使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为0.07Wt%。 
如上,在测定例2中,对从具有对称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 
并且,作为测定例3为,对从如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作为导光板而使用与测定例2相同形状的导光板,在导光板的端面上也配置了光源,即,将导光板的相对置的2个面作为光入射面。 
图7表示测定例1~测定例3的测定结果。在图7中,横轴是光轴方向上的离光入射面的距离即导光长度(mm),纵轴为亮度(cd/m2)。 
然后,作为测定例4,除了使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为0.10Wt%之外,对从与测定例1的面状照明装置相同的结构、形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 
并且,作为测定例5,除了使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为0.10Wt%之外,对从与测定例2的面状照明装置相同的结构、形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 
图8表示测定例4和测定例5的测定结果。在图8中,横轴是光轴方向上的离光入射面的距离即导光长度(mm),纵轴为亮度(cd/m2)。 
并且,作为测定例6,除了使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为0.14Wt%之外,对从与测定例1的面状照明装置相同的结构、形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 
并且,作为测定例7,除了使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为0.14Wt%之外,对从与测定例2的面状照明装置相同的结构、形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进行了测定。 
图9表示测定例6和测定例7的测定结果。在图9中,横轴是光轴方向上的离光入射面的距离即导光长度(mm),纵轴为亮度(cd/m2)。 
根据图7~图9可知,与散射粒子的重量比例无关,从使用了本发明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测定例1、4、6),与从使用了对称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测定例2、5、7)相比较,前者能够成为更接近吊钟型的亮度分布即亮度随着向中央部而逐渐变高的亮度分布。并且可知,在使用本发明的导光板的情况下,能够整体提高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 
并且可知,如图7所示,同与导光板的两端对置地设置光源、并从两侧入射光的面状照明装置(测定例3)相比,使用本发明的导光板、并仅在单侧设置了光源的面状照明装置(测定例1)能够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更接近吊钟型的亮度分布。即,能够使从光射出面的中央部射出的光的亮度比其他部分高。 
根据以上,本发明的效果明确。 
并且,在设光入射面的导光板的厚度(入光部厚度)为D1,导光板的厚度最大的位置的导光板厚度、即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线α上的导光板的厚度为D2,端面的导光板的厚度为D3,在导光板的光的入射方向上,从入射面到接合线α的长度为L1,从端面到接合线α的长度为L2时,导光板满足如下关系: 
D1<D2且、 
27/100000<(D2-D1)/L1<5/100(A) 
D3<D2且、 
27/100000<(D2-D3)/L2<5/100(B) 
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Npa的 范围为: 
0.04Wt%<Npa<0.25Wt% 
通过使用满足上述关系的形状的导光板,能够使出射效率为30%以上。并且,(A)和(B)的关系只要满足任意一个即可,但优选满足(A)和(B)这两者的关系。 
或者,导光板优选满足如下关系: 
D1<D2且、 
66/100000<(D2-D1)/L1<26/1000(C) 
D3<D2且、 
66/100000<(D2-D3)/L2<26/1000(D) 
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Npa的范围为: 
0.04Wt%<Npa<0.25Wt% 
通过使用满足上述关系的形状的导光板,能够使出射效率为40%以上。并且,(C)和(D)的关系只要满足任意一个即可,但优选满足(C)和(D)这两者的关系。 
并且,导光板更优选满足如下关系: 
D1<D2且、 
1/1000<(D2-D1)/L1<26/1000(E) 
D3<D2且、 
1/1000<(D2-D3)/L2<26/1000(F) 
混入导光板的散射粒子的重量相对于导光板的重量的比例——Npa的范围为: 
0.04Wt%<Npa<0.25Wt%。 
通过使用满足上述关系的形状的导光板,能够使出射效率为50%以上。并且,(E)和(F)的关系只要满足任意一个即可,但优选满足(E)和(F)这两者的关系。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成满足如下形状: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18d到接合线α的距离L1与从端面18e到接合线α的距离L2的关系满足L1/L2=1/2、即L1∶L2=1∶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通过作成至少满足L1 <L2的形状,能够增大光射出面,且能够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吊钟型。 
并且,导光板为了使光射出面更大,且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更均等的吊钟型,优选作成如下形状:距离L1与距离L2的关系满足1/3≤L1/L2≤2/3,更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成为L1/L2=1/2。 
另外,导光板不限于上述形状,在第1倾斜面18b和第2倾斜面18c上,也可以在与光入射面18d和端面18e平行的方向上形成棱镜列。并且,也可以代替这种棱镜列,规则地形成与棱镜类似的光学元件。例如,也可以在导光板的倾斜面上形成双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金字塔型等、具有透镜效果的光学元件。 
并且,优选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圆滑地连接。即,优选第1倾斜面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与第2倾斜面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分别为曲面形状,具体地说,优选成为通过接合线α并以与光射出面正交的面上的任意的点作为中心的R形状。 
并且,更优选在这种导光板中,当设第1倾斜面的接合线α侧的R形状部分和第2倾斜面的接合线α侧的R形状部分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1和R2时,R1和R2的关系满足R1<R2。 
图10表示使第1倾斜面的接合线α侧和第2倾斜面的接合线α侧分别为R形状时的导光板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0所示的导光板58,除了第1倾斜面18b和第2倾斜面18c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形状的其他部分,具有与图2、3和5所示的导光板18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对导光板58特有的点进行说明。 
导光板58与上述的导光板18系统同样,具有光射出面、第1倾斜面58b、第2倾斜面58c、光入射面和端面。 
第1倾斜面58b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即与第2倾斜面58c的连接部分为R形状。即,在与光射出面和光入射面的接合线(接线)正交的面中,第1倾斜面58b由第1直线90a和第1圆弧90b(R形状)构成。即,在与光射出面和光入射面的接合线(接线)正交的面中,第1倾斜面58b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为圆弧,其他部分为直线。 
当设通过接合线α且与光射出面正交的面为面β时,构成该第1倾 斜面58b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的曲面为,以该面β上的任意的点为中心的、曲率半径为R1的R形状。 
第2倾斜面58c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为R形状。即,在与光射出面和光入射面的接合线(接线)正交的面中,第2倾斜面58c由第2直线90d和第2圆弧90c(R形状)构成。即,在与光射出面和光入射面的接合线(接线)正交的面中,第2倾斜面58c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为圆弧,其他部分为直线。 
构成该第2倾斜面58c的接合线α侧的一部分的曲面为,以面β上的任意的点为中心的、曲率半径为R2的R形状。 
并且,第1倾斜面58b的第1圆弧90b的曲率半径R1与第2倾斜面58c的第2圆弧90c的曲率半径R2的关系,满足R1<R2。 
另外,如图10所示,第1圆弧90b的中心点和第2圆弧90c的中心点分别位于面β上的不同点上。 
如此,通过使第1倾斜面58b的接合线α侧和第2倾斜面58c的接合线α侧分别成为R形状,由此能够圆滑地连接第1倾斜面58b和第2倾斜面58c,在导光板的接合线α部分能够防止产生亮线、暗线等,能够射出更均匀的光。 
并且,通过作成满足R1<R2的形状,能够提高光射出面的中央的亮度,能够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更像吊钟型。即,能够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最高的位置在光射出面的中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为使导光板的第2倾斜面相对于光射出面倾斜的形状,但是例如也可以将在光入射面的端边形成的第2倾斜面变更为与光射出面平行的、不倾斜的面。图11表示使用这种导光板的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另外一个例子的概略截面图。 
图1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60,除了光源67、导光板68、反射板74和导光板支持部70的形状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结构,都与图1和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因此,对二者中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面状照明装置60特有的点。 
面状照明装置60具有:照明装置主体62,具有光源67、导光板68、反射板74和光学部件单元20;和框体16,具备下部框体22、上部框体24、 折返部件26、以及配置在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74之间的导光板支持部70。 
导光板68具有光射出面68a、光入射面68d、端面68e、第1背面68b以及第2背面68c。导光板68,除了光入射面68d、第1背面68b以及第2背面68c以外的结构,都与图2所示的导光板18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导光板68的与光射出面68a相反侧的面由第1背面68b和第2背面68c构成。 
第1背面68b是与导光板18的第1倾斜面18b相同的结构,在与光射出面68a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端面68e而变大的方向上,倾斜规定角度。 
在与光射出面68a相反侧的面的光入射面68d和第1背面68b之间,与光射出面68a平行地形成有第2背面68c。即,导光板68的形状为,接合线α上的与光射出面68a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与光入射面68d的厚度相等。 
并且,在导光板68上,从光入射面68d到接合线α的距离与从端面68e到接合线α的距离之比为1∶2。 
光源67具有多个LED芯片80和光源支持部81。另外,光源67除了LED芯片80和光源支持部81的大小之外,各结构与上述的光源17相同。 
LED芯片80的形状为,发光面的与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即图11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光入射面68d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即图11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为相同的长度。 
并且,光源支持部81的形状为,与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比LED芯片80长。 
如上,在导光板68的与光射出面68a相反一侧,与光入射面68d连接形成第2背面68c,该第2背面68c与光射出面68a平行,由此能够使光入射面68d的面积更大。因此,能够对应于该光入射面68d而增大LED芯片的发光面,因此能够增多从光源射出的光的量,能够使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更高。 
反射板74由与图2所示的反射板28相同的材料形成,形成为与导光板68的第1背面68b、第2背面68c以及端面68e相对应的形状,并覆盖第1背面68b、第2背面68c以及端面68e。 
并且,在图11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60中,导光板支持部70配置在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74的覆盖第1背面68的部分之间。导光板支持部70与图2所示的导光板支持部30同样,由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与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74的覆盖第1背面68b的部分抵接。即,导光板支持部70配置在下部框体22和反射板74之间,支持导光板68。 
为了能够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离光入射面更远的位置,并能够使光射出面更大型化,优选导光板成为如下形状,即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的导光板18那样,导光板的厚度随着从光入射面向导光板的中心而增加,但是也可以使导光板为如11所示那样的形状,能够维持薄型、并且增大光入射面的面积,使足够的光入射到光入射面,能够得到大光量。并且,由此能够使导光板薄型化,且使光射出面大型化。 
即,能够使光射出面大型化,且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亮度及/或照度高的光。 
并且,在图11所示的形状的导光板中,能够使光入射面的面积进一步增大,能够与光入射面相对应地增大光源的发光面,因此能够增多从光源射出的光的量,并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光射出面射出的光的亮度。 
另外,在使导光板为上述那种形状的情况下,也优选使光入射的方向上的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到端面的长度为L,满足上述的Φ·Np·L·KC为1.1以上8.2以下,且满足0.005≤KC≤0.1。通过满足上述范围,能够降低照度不均,且能够从光射出面射出光利用效率高的光。 
以上,对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源的LED芯片,作成了在蓝色LED的发光面上涂敷了YAG荧光物质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在红色LED或绿色LED等其他单色LED的发光面上配置了荧光物质的结构的LED芯片。 
并且,作为光源也可以使用将红色LED、绿色LED、蓝色LED这3种LED组合构成的LED单元。此时,能够通过将从3种LED射出的光进行混色而成为白色光。 
并且,也可以代替LED而使用半导体激光器(LD)。 
并且,也可以在透明树脂中混入增塑剂来制作导光板。 
如上,通过由混合了透明材料和增塑剂的材料来制作导光板,能够使导光板为可弯曲,即作成具有柔软性的导光板,并能够使导光板变形为各种形状。因此,能够使导光板的表面形成为各种曲面。 
通过把导光板如上作成可弯曲,例如在将导光板或者使用了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用作电装饰(灯彩)关系的显示板的情况下,能够安装到具有曲率的壁上,能够将导光板利用于更多种类、更大使用范围的电装饰或POP(POP广告)等中。 
在此,作为增塑剂可例示出邻苯二甲酸酯,具体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混基酯(C6~C11)(610P、711P等)、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并且,除了邻苯二甲酸酯以外还例示出:己二酸二异辛酯(DOA)、己二酸二异壬酯(DINA)、己二酸二正烷基(C6、8、10)(610A)酯、己二酸二烷基(C7、9)(79A)酯、壬二酸二辛酯(DOZ)、癸二酸二丁酯(DBS)、磷酸三甲苯酯(TCP)、乙酰柠檬酸三正丁酯(ATBC)、环氧大豆油(ESBO)、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聚酯类、氯化烷烃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用作在液晶显示器、高架投影仪、广告用电装饰信息板、室内/室外照明灯中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背光灯单元)。 

Claims (7)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射出光的光源;和
导光板,与上述光源对置配置,入射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为面状的光,
上述导光板具备:射出上述面状的光的平坦的光射出面;光入射面,与上述光源对置形成,并包括上述光射出面的一个边;端面,包括上述光射出面的上述一个边的对边;以及背面,形成在上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
上述背面包括:第1倾斜面,与上述端面接合,且以随着离开上述端面而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光射出面倾斜;和第2倾斜面,与上述第1倾斜面接合,且与上述光入射面接合,并以随着离开上述光入射面而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光射出面倾斜,
上述第1倾斜面和上述第2倾斜面接合并形成接合线,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光入射面的距离、比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端面的距离小,且上述光射出面与上述背面的距离在上述接合线上变得最大,
上述导光板为,当设与上述一个边正交且与光射出面平行的方向上的、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光入射面的长度为L1,从上述接合线到上述端面的长度为L2时,满足不等式1/3≤L1/L2≤2/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以及上述端面与上述光射出面正交,在与上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光入射面的长度比上述端面的长度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为,在与上述一个边正交的面内,上述第1倾斜面的上述接合线侧的一部分和上述第2倾斜面的上述接合线侧的一部分,分别为通过上述接合线并以与光射出面正交的面上的任意点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在设上述第1倾斜面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为R1、上述第2倾斜面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为R2时,满足不等式R1<R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当设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为Np、光入射方向上的从上述光入射面到上述端面的距离为L、与上述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光入射面的长度为D1、与上述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接合线与上述光射出面的距离为D2、与上述光射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端面的长度为D3时,满足不等式
27/100000<(D2-D1)/L1<26/1000
27/100000<(D2-D3)/L2<26/1000
0.04Wt%<Np<0.25Wt%。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当设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Φ、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为Np、修正系数为KC、光入射方向上的从上述光入射面到上述端面的长度为L时,满足不等式
1.1≤Φ·Np·L·KC≤8.2
0.005≤KC≤0.1。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具有多个LED芯片和支持上述LED芯片的支持体,上述LED芯片在上述支持体的与上述光入射面对置的面上配置为列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LED芯片,在设上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a、上述导光板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b时,满足不等式b>a。
CN2008800037259A 2007-01-31 2008-01-21 面状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0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0721/2007 2007-01-31
JP2007020721A JP5153152B2 (ja) 2007-01-31 2007-01-31 面状照明装置
PCT/JP2008/050709 WO2008093556A1 (ja) 2007-01-31 2008-01-21 面状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0902A CN101600902A (zh) 2009-12-09
CN101600902B true CN101600902B (zh) 2012-01-25

Family

ID=39673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372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0902B (zh) 2007-01-31 2008-01-21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19264B2 (zh)
EP (1) EP2116762A4 (zh)
JP (1) JP5153152B2 (zh)
CN (1) CN101600902B (zh)
WO (1) WO20080935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4296B2 (ja) * 2008-10-20 2013-04-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光板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684547B2 (en) 2010-08-18 2014-04-01 Lg Inno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235540B2 (en) * 2011-01-14 2012-08-07 Lg Inno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1782082B1 (ko) 2011-05-04 2017-09-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685099B2 (ja) * 2011-02-03 2015-03-18 株式会社クラレ 面光源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102221168A (zh) * 2011-06-14 2011-10-19 周玉龙 一种导光板洗墙灯
JP5553077B2 (ja) * 2012-03-15 2014-07-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TW201341721A (zh) * 2012-04-03 2013-10-16 隆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引導元件、照明模組及板燈燈具
DE102012207782A1 (de) * 2012-05-10 2013-11-14 Rheinmetall Defence Electronics Gmbh Trainingsraum eines Simulators
KR20140102793A (ko) * 2013-02-14 2014-08-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3226261A (zh) * 2013-03-26 2013-07-31 苏州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二维准直背光模组
JP6618363B2 (ja) * 2013-12-20 2019-12-11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偏肉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偏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7182A (en) * 1996-10-25 2000-12-26 Omron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ortable telephone and information terminal employ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02122864A (ja) * 2000-10-18 2002-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643409A (zh) * 2002-03-28 2005-07-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紧凑型照明系统及显示器件
WO2006027883A1 (ja) * 2004-09-10 2006-03-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94343A (ja) * 2005-04-07 2006-10-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Led面状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7506U (zh) * 1985-01-30 1986-08-11
JP3033980B2 (ja) * 1989-05-31 2000-04-1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室内用照明器具
JP3029637B2 (ja) * 1990-04-24 2000-04-0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面照明装置
JP3781441B2 (ja) 1993-07-23 2006-05-31 康博 小池 光散乱導光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H07114023A (ja) * 1993-10-19 1995-05-02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5659410A (en) * 1993-12-28 1997-08-19 Enplas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3351889B2 (ja) * 1993-12-28 2002-12-03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映込防止機能を備えた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251452B2 (ja) * 1995-01-31 2002-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におけ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3682313B2 (ja) 1995-03-08 2005-08-10 日東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H08271739A (ja) 1995-04-03 1996-10-18 Yasuhiro Koike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3874222B2 (ja) 1997-11-19 2007-01-3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源装置
US6257737B1 (en) * 1999-05-20 2001-07-10 Philips Electronics Na Low-profile luminaire having a reflector for mixing light from a multi-color linear array of LEDs
JP4264013B2 (ja) 2004-02-20 2009-05-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光板、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270721B (en) * 2004-12-03 2007-01-1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7182A (en) * 1996-10-25 2000-12-26 Omron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ortable telephone and information terminal employ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JP2002122864A (ja) * 2000-10-18 2002-04-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643409A (zh) * 2002-03-28 2005-07-2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紧凑型照明系统及显示器件
WO2006027883A1 (ja) * 2004-09-10 2006-03-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94343A (ja) * 2005-04-07 2006-10-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Led面状光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16762A4 (en) 2013-04-03
JP5153152B2 (ja) 2013-02-27
US20100020568A1 (en) 2010-01-28
US8419264B2 (en) 2013-04-16
EP2116762A1 (en) 2009-11-11
JP2008186751A (ja) 2008-08-14
WO2008093556A1 (ja) 2008-08-07
CN101600902A (zh)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0902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7771102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CN101495801B (zh) 面状照明装置
JP4813982B2 (ja) 導光板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
US7771104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CN101371074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8251562B2 (en) Unitary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late unit,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976209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2009010332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US20100246015A1 (en) Light guide plate
US20110273907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EP205100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plate assembly, and surface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se
US20090147537A1 (en) Light Guide Member,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Rod-Type Lighting Device
CN101495799A (zh) 单位导光板、导光板组件、面状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US20110176327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847726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CN103154596A (zh) 导光板、照明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70100280A (ko) 조명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자동차 조명 장치
CN100405154C (zh) 背光模组
JP2009087714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22168629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