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5801B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5801B
CN101495801B CN2007800285076A CN200780028507A CN101495801B CN 101495801 B CN101495801 B CN 101495801B CN 2007800285076 A CN2007800285076 A CN 2007800285076A CN 200780028507 A CN200780028507 A CN 200780028507A CN 101495801 B CN101495801 B CN 101495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guide plate
exiting surface
entranc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85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5801A (zh
Inventor
岩崎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993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635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554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108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95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5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5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58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1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in the bulk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25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重量轻、能够发射亮度均匀的照明光且可大型化的面状照明装置。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包括:相隔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以及导光板,被设置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之间,该导光板具有出光面、面对第一光源且含有出光面的一边的第一光入射面、面对第二光源且含有一边的相对边的第二光入射面、以及面对出光面形成的背面,导光板的背面形成为:垂直于一边的面的剖面为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及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与出光面的距离越大,并且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或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相对于出光面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相对于出光面的倾斜角为0度的曲线。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扩散从光源发射的光、并从出光面发射照明光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详细地涉及一种作为对室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灯单元、广告面板、广告柱或广告牌等的背光灯单元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照射光、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灯单元。使用扩散照明用的光源发出的光、照射液晶显示面板的导光板、以及使从导光板射出的光均匀化的棱镜片和扩散膜等光学部件,构成背光灯单元。 
现在,大型液晶电视机的背光灯单元不配置导光板、在照明用的光源的正上方配置扩散板等光学部件的称为所谓正下方型的方式正成为主流。此方式中,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多根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以内部为白色的反射面确保均匀的光量分布和所必需的亮度。 
但是,为了使正下方型的背光灯单元中的光量分布均匀,就必须使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垂直方向厚度为规定厚度,作为一种实例,为30mm左右。虽然希望今后背光灯单元更薄型,但是基于在正下方型中光量不均匀的观点,认为难于实现具有更薄、例如10mm以下的厚度的背光灯单元。 
因此,提出了一种使用在透明树脂中混入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的导光板的方式的背光灯单元(例如,参照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及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 
例如,在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光散射导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至少1个光入射区域及至少1个光取出面区 域的光散射导光体和用于从上述光入射面区域进行光入射的光源机构,上述光散射导光体具有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具有减薄厚度的趋势的区域。 
此外,在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光散射导光体,配置在光散射导光体的光取出面侧的棱镜片,和配置在光散射导光体的背面侧的反射体。此外,在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由具备棱柱列状的重复起伏的光入射面、和赋予光扩散性的出光面的板状的光学材料构成的光射出方向修正元件,在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对内部赋予散射能的光散射导光体,和从上述光散射导光体的端面部进行光供给的光供给机构。 
在这些面状照明装置中,从光源发射、从光入射面进入光散射导光体内的光在其内部传播的过程中,按固定的比例,受到1次或多重的散射作用。此外,到达光散射导光体的两面或反射体的表面的光的相应部分受到反射作用,从而会返回到光散射导光体内。 
通过这种复合的过程,就会产生从光源的方向看、具有朝向前方倾斜方向的定向性、从光取出面高效地射出的光束。就是说,使从光源发射的光从光散射导光体的光取出面射出。 
像这样,记载为通过使用混入散射粒子的导光板,就能够以高的射出率、发射均匀的光的情况。 
此外,记载了一种作为导光板、除具有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具有减薄厚度的趋势的区域的形状的导光板外、还具有贴合平板形状的导光板、以及具有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具有减薄厚度趋势的区域形状的导光板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 
在此,根据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及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记载的、在具有 随着远离光源的入射位置、减薄厚度的趋势的形状、或平面状的导光板中,由于受限于光到达距离,所以存在所谓在大型化上受限的问题。 
并且,在根据使用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及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大型化、为了使光从光源到达更远的位置,就有必要加厚导光板本身的厚度。就是说,存在所谓不能使面状照明装置大型化、薄型化、重量轻的问题。 
此外,作为使光入射到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导光板的光源,除冷阴极管等荧光管外,还能使用发光二极管(以下也称为“LED”)。 
为了能发射定向性高的光通过在光源中使用LED,LED就能够使入射到导光板的光到达导光板的更里面,能够使面状照明装置大型化。并且,能使电源的结构简化。 
此外,作为发射白光的LED,具有组合蓝色发光二极管(以下也称为“蓝色LED”和YAG(钇/铝/石榴石(garnet))荧光体,通过YAG荧光体将从蓝色发光二极管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白光的结构。 
像这样,通过组合蓝色LED和荧光体就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发射白光。 
但是,通过组合这样的蓝色LED和荧光体而发射的光存在色温低,此外,存在不降低光利用效率、调整色温就有困难的问题。由此,存在所谓从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色温变低、此外调整也有困难的问题。 
此外,根据上述这样的楔形状的侧光型导光板(在侧端面具有光入射面的类型),光源的光到达的范围、即导光长度存在界限,距光源的距离越大发光面的亮度越弱,不能充分地确保发光面亮度的均匀性。此外再有,根据侧光型导光板,由于光源的配置间距以及发光密度上也存在界限,所以存在很难赋予所需的入射光量,由此很难得到所需的发光面亮度的问题。 
即,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及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记载的、在随着远离光源的入射位置具有减薄厚度的趋势的形状、或平面状的导光板上,由于 受限于光的到达距离,所以存在所谓在大型化上受限的问题。 
并且,在根据使用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及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大型化、为了使光从光源到达更远的位置,就有必要加厚导光板本身的厚度。即,存在所谓不能使面状照明装置大型化、薄型化、重量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提供一种薄型、重量轻、可发射亮度均匀的照明光、且可以大型化的面状照明装置。 
并且,除上述目的之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效地利用从光源发射的光、并且能从出光面发射更高亮度的光的面状照明装置。 
除上述目的之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发射所希望的色温的光、且可提高光利用效率的面状照明装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申请人进行专心的研讨,提出一种面状照明装置(专利申请2006-167926),包括具有作为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随着远离侧端的光入射面而倾斜以便远离出光面的倾斜面的导光板(以下也称为“反楔形导光板”)。 
通过使用反楔形导光板作为面状照明装置的导光板,就具有薄型重量轻、用1片光散射导光板使光到达更远离光源的位置、可实现均匀的光量分布,并且可以大型化、可提高从导光板取出入射的光的效率(光利用效率)等的优良的功能。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包括: 
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相隔规定间隔配置;以及 
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和上述第二光源之间,具有:出光面,面对上述第一光源且含有上述出光面的一边的第一光入射面,面对上述第二光源且含有上述一边的相对边的第二光入射面,及与上述出光面对置所形成的背面,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由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为随着从上述第一光入射面及上述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与上述出光面的距离越大,并且随着从上述第一光入射面或上述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倾斜角为0度的曲线形成, 
上述第一光源及上述第二光源包括: 
从发光面发射蓝光的至少1个LED芯片;和 
荧光部件,被配置在上述LED芯片的上述发光面和上述导光板之间,包括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并发射的荧光体涂敷部,及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作为蓝光并发射的蓝光透过部。 
在此,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由满足高阶多项式的曲线的一部分来表示。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数学公式的曲线的一部分来表示(其中:ai、aj、ak、bi、bj、bk为任意实数,i、j、k为任意自然数,Si、Sj、Sk为满足-1≤Si≤1、-1≤Sj≤1、-1≤Sk≤1的实数,n1、n2、n3为任意自然数。)。 
[数学公式1] 
Σ i = 1 n 1 S i ( x 2 i a i 2 i + y 2 i b i 2 i ) + Σ j = 1 n 2 S j ( x 2 j a j 2 j - y 2 j b j 2 j )
+ y 2 - Σ k = 1 n 3 S k ( a k ( x 2 k ) 2 ) = C
此外,优选表示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剖面的曲线函数是导函数没有不连续点的函数。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由椭圆的一部分来表示。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为以垂直于上述出光面且通过上述第一光入射面和上述第二光入射面之间的中间点的直线为轴的对称的形状。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满足下述不等式: 
1.1≤Φ·NP·LG·KC≤8.2、且0.005≤KC≤0.1 
其中:Φ为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面积,NP为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KC为修正系数,LG为自光的入射方向的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一或第二光入射面到上述导光板的厚度变得最厚的位置的长度。 
在此,优选上述蓝光透过部由透明膜或开口形成。 
此外,优选上述光源具有多个上述LED芯片、和支撑上述LED芯片的支撑体,上述LED芯片以列状配置在面对上述支撑体的上述光入射面的面上。 
此外,优选上述荧光部件在每一个上述LED芯片的上述发光面上形成有多个上述蓝光透过部。 
并且,优选上述荧光部件在上述多个LED芯片中是共用的一片薄片状部件。此外,优选在上述多个LED芯片的每一个上设置上述荧光部件。 
此外,优选当上述荧光部件的整体面积为Sa、所有的上述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为Sap时,Sa和Sap的关系满足 
0.05≤Sap/Sa≤0.04。 
此外,优选接触上述发光面配置上述荧光部件,还优选接触上述光入射面配置上述荧光部件。 
优选上述光源被配置为,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在形成了上述光入射面的该光入射面的边缘侧,其长度比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方向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长,并且使该发光面面对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是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平面,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相当于此几乎正交的平面;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是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以便平行面对上述光源的上述发光面的平面,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相当于与上述光入射面的中央的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剖面。 
此外,优选相对于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的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5度~90度。 
并且,优选包括引导反射板,被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 面的上述出光面侧及上述倾斜面侧,将从上述光源发射的光引导到上述光入射面。优选上述引导反射板具有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的端部安装的第一引导反射板,和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的端部安装的、具有从上述倾斜面的边缘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分的第二引导反射板。 
还有,优选上述导光板的形状为,具有:发射面状光的出光面,以与上述出光面所成的角比90°大的角度倾斜、在该出光面的边缘形成的侧面,作为上述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随着远离上述侧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倾斜面,和在上述侧面和上述倾斜面之间形成的入射光的光入射面。 
此外,本申请人进行专心研讨认识到,根据光源和导光板的配置关系等,不增厚导光板,就能更高效地使高亮度的光从出光面发射。 
具体地,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在在于,包括:透明导光板,具有发射面状光的出光面,形成在该出光面的边缘处且用于入射向与上述出光面平行的方向前进的光的光入射面,和作为上述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倾斜面; 
光源,被配置为: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在形成了该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的该出光面的边缘侧,其长度比与上述光入射面几乎正交方向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长,并且使该发光面面对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相对于与上述光入射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以及 
引导反射板,被配置在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的上述出光面侧和上述倾斜面侧,将从上述光源发射的光引导至上述光入射面, 
使从该光源的发光面发射的光入射到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转换为面状光、并从上述出光面发射, 
上述光源包括: 
从发光面发射蓝光的至少1个LED芯片;和 
荧光部件,被配置在上述LED芯片的上述发光面和上述导光板之间,包括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并发射的荧光体涂敷部,及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作为蓝光并发射的蓝光透过部。 
在此,优选上述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为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几乎正交的平面,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相当于该几乎正交的平面。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为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以便平行面对上述光源的上述发光面的平面,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相当于与上述光入射面和上述出光面之间的接点处 的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剖面。 
此外,优选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5度~90度,更优选15度~75度。 
此外,优选上述光源为面状或线状的光源,具有: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的长边方向、以阵列状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器,和带有用于安装这些发光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器且与倾斜的上述发光面平行的安装面的阵列基板。 
优选上述引导反射板具有: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的端部安装的第一引导反射板,和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的端部安装的、具有从上述倾斜面的边缘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分的第二引导反射板。 
此外,优选上述光入射面由分别形成在上述出光面的对置的2个端边的2个光入射面构成;上述倾斜面由随着从对置的上述2个光入射面向各自中央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2个倾斜面构成;为上述光入射面的厚度最薄、上述2个倾斜面相交的位置的厚度最厚的形状。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为矩形形状;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由形成在上述出光面的1个端边处的1个光入射面构成;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由随着从上述光入射面接近面对此光入射面的另一端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1个倾斜面构成;为在上述光入射面处最薄、在上述其它端面处最厚的形状。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为矩形形状;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由分别形成在该出光面的4个端边处的4个光入射面构成;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由随着从上述4个光入射面向各自中央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4个倾斜面构成;为上述光入射面的厚度最薄、4个上述倾斜面的相交的位置的厚度最厚的形状。 
并且,优选上述导光板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满足下述不等式: 
1.1≤Φ·NP·LG·KC≤8.2、且0.005≤KC≤0.1 
其中:Φ为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面积,NP为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KC为修正系数,LG为从光的入射方向的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到垂直于上述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厚的位置的长度。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方式在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导光板,具有发射面状光的出光面,以与上述出光面所成的角比90°大的角度倾斜、在该出光面的边缘形成的侧面,作为上述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随着远离上述侧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倾斜面,和在上述侧面和上述倾斜面之间形成的入射光的光入射面; 
光源,被配置为,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在形成有上述光入射面的上述倾斜面的边缘侧,其长度比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长,并且使上述发光面面对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朝向该出光面倾斜规定角度;以及 
引导反射板,覆盖上述导光板的上述侧面侧的上述出光面的一部分、上述侧面、和上述倾斜面而配置,将从上述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引导至上述导光板的中心方向, 
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是上述光入射面侧的上述倾斜面的边缘位置处的、与上述出光面几乎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导光板的剖面, 
使从该光源的发光面发射的光入射到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转换为面状光、并从上述出光面发射。 
在此,优选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与上述出光面平行地形成,上述光源以上述发光面与上述出光面成为平行的角度配置。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板,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满足下述不等式: 
1.1≤Φ·NP·LG·KC≤8.2、且0.005≤KC≤0.1 
其中:Φ为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面积,NP为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KC为修正系数,LG为从上述侧面和上述光入射面之间的接点到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大的位置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导光板成为随着远离光入射面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厚的形状,就能够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更远处,能够成为薄型、且增大出光面。 
并且,通过以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或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相对于出光面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相对于出光面的倾斜角为0度的曲线形成背面的形状,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 
此外,能够使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为吊钟型。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通过使导光板成为随着远离光入射面厚度变厚的形状,就能够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更远处,能够成为薄型、且增大出光面。 
并且,通过使光源的发光面倾斜,在相对于光入射面的厚度小的导光板使用发光面的面积大的光源的时候也能更高效地使光入射。就是说,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并且,通过增大发光面的面积,就能够使从发光面发射的光的量也增多。 
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能从出光面高效地发射亮度或照明度高的光,并且能够减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斜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4A是表示图1和图2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图4B是图4A中所示的光源的剖面图;图4C是放大表示图4A中所示的光源的1个LED的概略斜视图。 
图5A~图5C是分别表示图2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荧光部件和光源的一部分的图,图5A是顶视图,图5B是主视图,图5C是侧视图。 
图6是表示测量Φ/NP/LG/KC和光利用效率的关系的结果图。 
图7是表示光利用效率及照明度不均匀和粒子密度的关系图。 
图8是表示导光板的一个实例的形状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从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的曲线。 
图10是表示从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的曲线。 
图11是表示测量从设Sap/Sa为各种值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波长分布的结果的曲线。 
图12是表示对相对于荧光部件的整个面积Sa的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Sap的比例与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色温的关系曲线。 
图13A~图13C分别表示荧光部件的其它实例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15A~图15C是分别表示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例的荧光部件和光源的一部分的图,图15A是顶视图,图15B是主视图,图15C是侧视图。 
图16A~图16C是分别表示荧光部件的其它实例的主视图。 
图17A及图17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实例的概略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测量设发光面的倾斜角度θ为各种值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利用效率的结果的曲线。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20是放大表示图19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测量设发光面的倾斜角度θ为各种值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利用效率的结果的曲线。 
图22A及图22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例的概略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例的概略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例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25是放大表示图24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6是表示分别测量从粒子密度不同的各个导光板发射的光的照明度的结果的图。 
图27A及图27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实例的 概略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29是放大表示图28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30是表示从设光源的发光面及光入射面的倾斜角度和上部引导反射板的安装长度为各种值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曲线。 
图31是表示从设光源的发光面及光入射面的倾斜角度和上部引导反射板的安装长度为各种值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曲线。 
图32A及图32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例的概略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33是表示从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照明度的分布曲线。 
图34A~图34D是分别表示支撑导光板及反射板的缓冲部件的一个实例的分解结构图。 
图中:10、100、110、150、310、410、510、550-面状照明装置,12、312-光源,12a、312a-发光面,14、314-照明装置本体,14a、18a、314a、318a-出光面,16-框体,16a-下部框体,16b-上部框体,16c-折返部件,17、60、70、76-荧光部件,18、152、318、552-导光板,18b-背面,18d、18d′-第一光入射面,18e-第二光入射面,22、322-光学部件,22a、22b、22c-扩散膜,24、324-反射板,28、50、74、78-开口部,32-电源放置部,34-上部引导反射板,36-下部引导反射板,40、340-LED芯片,41-光源支撑部,42-阵列基板,44-散热片,48、72、77-荧光体涂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依据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斜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II-II线的剖面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如各图所示,面状照明装置10包括:光源12;从矩形形状的出光面14a发射均匀光的照明装置本体14;在光源12和照明装置本体14之间配置的荧光部件17;以及在内部放置光源12、照明装置本体14及荧光部件17的框体16。框体16,如后所述,由下部框体16a和上部框体16b构成。 
首先,说明光源12。 
图4A是表示图1和图2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光源12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图4B是图4A中所示的光源12的剖面图;图4C是放大表示图4A中所示的光源12的仅1个LED芯片的概略斜视图。 
如图4A所示,光源12由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芯片(以下称为“LED芯片”。)40、和光源支撑部41构成。 
LED芯片40是发射蓝光的发光二极管,具有规定面积的发光面40a,从此发光面40a发射蓝光。在此,作为LED芯片40,例示有GaN类发光二极管、InGaN类发光二极管等。在此,在本发明中,蓝光是发射光的峰值波长为420nm以上、500nm以下的光,作为发射蓝光的发光二极管,优选使用发射发射光的峰值波长为450nm以上、480nm以下的光的发光二极管。 
如图4B所示,光源支撑部41具有阵列基板42和多个散热片44。上述多个LED芯片40相隔规定间隔以一列配置在阵列基板42上。具体地,多个LED芯片40沿着后述的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的长边方向,换言之,与出光面18a和第一光入射面18d相交的线或与出光面18a和第二光入射面18e相交的线平行地排列为阵列状。 
阵列基板42是一面面对导光板18的最薄侧端面配置的板状部件,面对作为导光板18的侧端面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配置。阵列基板42,在成为面对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18b的面的侧面上支撑LED芯片40。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42由铜和铝等导热性好的金属形成,具有作为吸收从LED芯片40产生的热、并释放到外部的散热器的功能。 
多个散热片44是分别由铜和铝的导热性好的金属形成的板状部件,在与阵列基板42的配置有LED芯片40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相隔规定间隔与邻接的散热片44连接。 
通过在光源支撑部41设置多个散热片44就能够扩大表面积并且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由此,能够提高LED芯片40的冷却效率。 
此外,散热器不限于空气冷却方式,也可以使用水冷方式和热管等的利用气化热的制冷剂的冷却部件。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光源支撑部41的阵列基板42作为散热器,但在不需要冷却LED芯片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散热器使用不具备散热功能的板状部件作为阵列基板。 
在此,如图4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LED芯片40具有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长度相比、正交于排列方向的方向的长度更短的长方形形状,即具有后述的导光板18的厚度方向(垂直于出光面18a的方向)成为短边的长方形形状。换言之,当设垂直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方向的长度为a、排列方向的长度为b时,LED芯片40是b>a的形状。此外,当LED芯片40的配置间隔为q时,则为q>b。像这样,优选垂直于LED芯片40的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方向的长度a、排列方向的长度b、LED芯片40的配置间隔q的关系满足q>b>a。 
通过使LED芯片40为长方形形状,就能维持大光量的输出且成为薄型的光源。通过使光源薄型化就能够使面状照明装置薄型化。 
再有,虽然为了能够进一步薄型化LED阵列即光源,优选LED芯片40为以导光板18的厚度方向为短边的长方形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使用正方形形状、圆形形状、多角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等各种形状的LED芯片。 
在此,如图2及图3所示,相对于与后述的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垂直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配置LED芯片40及阵列基板42。即,LED 芯片40的发光面40a被配置在相对于与后述的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垂直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向上。 
关于这点,此后将详细地进行说明。 
接着,说明荧光部件17。 
图5A~图5C分别是表示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荧光部件和光源的一部分的图,图5A是顶视图、图5B是主视图、图5C是侧视图。 
如图5A~图5C所示,荧光部件17是片状部件,接触配置在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上。就是说,荧光部件17面对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部分与出光面40a接触。在此,不特别限定荧光部件17的配置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粘合材料等粘合在发光面40a上,通过固定部件等以接触发光面40a的状态进行固定。 
荧光部件17是一种覆盖配置在阵列基板42上的所有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尺寸的片状部件,由荧光体涂敷部48和开口部50构成。换言之,荧光部件17基本上由荧光体涂敷部48形成、按每一固定间隔形成有矩形开口部50。就是说,荧光部件17的开口部50之外的部分是由荧光物质形成的荧光体涂敷部48。 
荧光体涂敷部48由YAG(钇/铝/石榴石)类荧光物质形成。当荧光体涂敷部48,透过从LED芯片40发射的蓝光时,YAG类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如此这样,当荧光体涂敷部48透过从LED芯片40发射的蓝光时,由从LED芯片40发射的蓝光和通过YAG类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而发射的光生成白光。就是说,从LED芯片40发射、透过荧光体涂敷部48的光从蓝光变为白光。换言之,荧光体涂敷部48将透过的蓝光转换为白光。 
如上所述,开口部50是矩形开口,在片状荧光部件17上以固定间隔矩阵状地形成多个开口部50。开口部50将从LED芯片40发射的蓝光作为蓝光发射。就是说,从LED芯片40发射的、透过开口部50的光仍为蓝光被发射。 
像这样,荧光部件17具有由荧光体涂敷部48构成的将蓝光转换为白光的区域,和由开口部50构成的将蓝光作为蓝光透过的区域这2 个区域。 
在此,例如,通过在透明薄片的整面上涂敷荧光物质,在整个透明薄片上形成荧光体涂敷部后,切取作为开口部的部分,就能够作成具有荧光体涂敷部48和开口部50的荧光部件17。 
此外,作为另一个例子,也可以切取作为透明薄片的开口部的部分,形成开口部后,在透明薄片上涂敷荧光物质作成荧光体涂敷部。 
接着,详细地说明照明装置本体14。 
如图2所示,照明装置本体14基本上具有导光板18、光学部件22、反射板24、上部引导反射板34、和下部引导反射板36。 
首先,说明导光板18。 
如图2所示,导光板18包括: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出光面8a,在此出光面18a的两端相对于出光面18a几乎垂直地形成的2个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18d和第二光入射面18e),及位于出光面18a的相反侧、以平行于第一光入射面18d和第二光入射面18e(平行于与出光面18a的第一或第二光入射面18d或18e相连的边)2等分出光面18a的二等分线α(参照图1)为中心轴、相互对称地形成的背面18b。 
此导光板18的背面18b是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即垂直于出光面并且垂直于光入射面的剖面,换言之垂直于出光面和光入射面的连线的剖面中,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越接近二等分线α(中央部)、与出光面18a的距离越大,并且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越接近中央部、相对于出光面18a的倾斜角(各位置的背面的连线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部倾斜角度为0度的曲线形状。 
就是说,导光板18为,随着远离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距离出光面18a的距离变远(变大)这样的,即随着分别从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越接近导光板的中心、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越大的形状。就是说,在导光板18两端部、即第一光入射面18d和第二光入射面18e厚度最薄,在中央部即二等分线α的位置厚度最厚。 
此外,背面18b向远离出光面18a的方向凸起,导光板的中央部成 为顶点,随着从端面向中央部倾斜变缓,换言之,以随着从端面越接近中央部、背面的连线与出光面所成的角越小的曲线形成背面18b。此外,导光板中央部的背面的连线与出光面平行。 
再有,垂直于导光板18的二等分线α的剖面的形状,无论在二等分线α的哪个位置都是相同的形状。 
此外,分别面对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配置上述光源12。就是说,面状照明装置10配置2个光源12以便夹持导光板18。换言之,相隔规定间隔,在相对配置的2个光源12之间配置导光板18。 
根据图2所示的导光板18,从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入射的光,一面被导光板18内部所含的散射体(详情后述)所散射、一面通过导光板18的内部,直接、或被背面18d反射后,从出光面18a发射。此时,虽然也存在从背面18b漏出一部分的光的情形,但漏出的光由覆盖导光板18的背面18b的反射板24反射、再次入射进导光板18的内部。关于反射板24稍候说明。 
在透明树脂中混合分散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来形成导光板18。作为在导光板18中使用的透明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苄基丙烯酸甲酯(benzyl methacrylate)、MS树脂、或COP(环烯烃聚合物(cycloolefinpolymer))这样的光学透明的树脂。作为混合分散在导光板18中的散射粒子,可使用微细粒径有机硅树脂(TOSPEARL)、硅树脂(silicone)、硅石、氧化锆、电介质聚合物等。通过使这样的散射粒子包含在导光板18的内部,就能够均匀地从出光面发射亮度均匀的照明光。能够使用挤压成形法和喷射造型法(injectionmolding process)制造这样的导光板18。 
此外,当设导光板18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积为Φ,设从光的入射方向(平行于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的前进方向的方向,平行于出光面、垂直于出光面和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或第二光入射面)的连线的方向)的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到正交于出光面18a的方向的厚度变为最大位置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导 光板的光入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垂直于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到二等分线L的位置的长度)为LG,设导光板18内所含的散射粒子的密度(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为NP,修正系数为KC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所谓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且为8.2以下,并且修正系数KC的值为0.005以上、0.1以下的关系。由于导光板18含有满足这种关系的散射粒子,所以能够均匀地从出光面18a发射亮度均匀的照明光。 
通常,使平行光束入射到各向同性介质时的透射率T按照Lambert-Beer法则用下述公式(1)表述。 
T=I/I0=exp(-ρ·x)…公式(1) 
在此,x是距离、I0是入射光强度、I是射出光强度、ρ是衰减常数。 
上述衰减常数ρ使用粒子的散射剖面积Φ和介质中所含的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NP用下述公式(2)表述。 
ρ=Φ·NP  …公式(2) 
因此,当从平行于导光板的光的前进方向的导光板的入射面至厚度最厚的位置的长度、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为LG时,则光的取出效率Eout,由下述公式(3)给出。在此,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为从垂直于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的方向的导光板18的一个光入射面到导光板18的中心的长度。 
此外,所谓光取出效率是相对于入射光的、沿光轴方向到达距导光板的光入射面长度LG的位置的光的比例,例如,图2所示的导光板18的情况下,光取出效率就是相对于入射到端面的光的、到达导光板的中心(成为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的位置)的光的比例。 
Eout∝exp(-Φ·NP·LG)…公式(3) 
在此,公式(3)是有限尺寸的空间中的公式子,导入用于修正与公式(1)的关系的修正系数KC。修正系数KC是在有限的空间的光学介质中、传播光时按经验求出的无量纲的修正系数。于是,光的取出效率Eout用下述公式(4)表述。 
Eout=exp(-Φ·NP·LG·KC)…公式(4) 
如果按照公式(4),则Φ·NP·LG·KC的值为3.5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为3%,当Φ·NP·LG·KC的值为4.7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为1%。 
由此结果可知,当Φ·NP·LG·KC的值变大时,光的取出效率Eout变低。由于光随着向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前进而被散射,所以认为光的取出效率Eout变低。 
因此,可知Φ·NP·LG·KC的值大是作为导光板优选的性质。就是说,通过增大Φ·NP·LG·KC的值,就能够减少从与光的入射面相对的面发射的光,增多从出光面发射的光。即,通过增大Φ·NP·LG·KC的值就能够提高相对于入射到入射面的光的、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比例(以下也称为“光利用效率”。)。具体地,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就能够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 
在此,虽然使Φ·NP·LG·KC的值变大时,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发射的光的照明度不均匀变得显著,但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8.2以下,就能够将照明度不均匀抑制在固定值以下(允许范围内)。再有,照明度和亮度能够几乎相同的操作。因此,在本发明中,推测亮度和照明度存在相同的趋势。 
基于上述说明,优选本发明的导光板18的Φ·NP·LG·KC的值满足1.1以上、8.2以下这种关系,更优选为2.0以上、8.0以下。此外,如果Φ·NP·LG·KC的值是3.0以上、则更优选;如果Φ·NP·LG·KC的值是4.7以上、则最优选。 
此外,优选修正系数KC为0.005以上、0.1以下(即0.005≤KC≤0.1)。 
在下文中,将与具体例一起更加详细地说明导光板18。 
首先,散射剖面积Φ、粒子密度NP、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修正系数KC为各种各样的值,通过计算机模拟求有关Φ·NP·LG·KC的值不同的各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并且,进行照明度不均匀的评价。在此,照明度不均匀(%)为当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最大照明度为IMax、最小照明度为IMin、平均照明度为IAve时的[(IMax-IMin)/IAve]×100。 
测量结果示于表1。此外,表1中表明,当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且照明度不均匀为150%以下时表示为○,当光利用效率比50%小、或照明度不均匀比150%大时表示为×。 
[表1] 
Figure 000018
此外,图6中示出测量Φ·NP·LG·KC的值和光利用效率(相对于入射到光入射面的光、从出光面18a发射的光的比例)的关系的结果。 
如表1及图6所示可知,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就能够增大光利用效率,具体地能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8.2以下,就能够使照明度不均匀为150%以下。 
此外可知,通过使KC为0.005以上,就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通过使KC为0.1以下,就能减小自导光板发射的光的照明度不均匀。 
接着,作成混合或分散在导光板中的微粒的粒子密度NP为各种值的导光板,测量从各个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各位置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 
计算测量出的照明度分布的从导光板的侧壁发射的光的最大照明度为IMax、最小照明度为IMin、平均照明度为IAve时的照明度不均匀[(IMax-IMin)/IAve]×100[%]。 
图7示出计算出的照明度不均匀和粒子密度的关系。在图7中,纵轴为照明度不均匀[%]、横轴为粒子密度[个/m3]。此外,在图7中还同时示出同样地设横轴为粒子密度、纵轴为光利用效率[%]的光利用效率和粒子密度的关系。 
如图7所示可知,虽然当提高粒子密度即增大Φ·NP·LG·KC时,光利用效率变高,但照明度不均匀也变大。此外,虽然当降低粒子密度即减小Φ·NP·LG·KC时,光利用效率变低,但照明度不均匀也变小。 
在此,通过设Φ·NP·LG·KC为1.1以上、8.2以下,就能够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并且使照明度不均匀为150%以下。通过使照明度不均匀为150%以下,就能使照明度不均匀不明显。 
就是说,可知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8.2以下,就能使光利用效率为固定值以上、并且能够降低照明度不均匀。 
接着,说明光学部件单元22。 
光学部件单元22用于使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发射的照明光成为亮度更均匀的光,从照明装置本体14的出光面14a发射亮度更均匀的照明光,如图2所示,光学部件单元22具有扩散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发射的照明光并减少亮度不均匀的3片扩散膜(扩散片)22a、22b及22c。 
3片扩散膜22a、22b及22c从出光面18a侧起依次按扩散膜22a、扩散膜22b、扩散膜22c的顺序层叠在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上。 
在此,由于扩散膜22a、22b及22c是相同的片状部件,所以代表性的说明扩散膜22a。 
赋予膜状部件光扩散性形成扩散膜22a。例如,作为膜状部件的形成材料,可以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苄基丙烯酸甲酯、MS树脂、或COP(环烯烃聚合物)这样的光学透明的树脂。 
虽然没有特别限定扩散膜22a的制造方法,但例如,可通过一面对膜状部件的表面实施微细凹凸加工或通过研磨的表面粗化来赋予扩散性,一面在表面上与粘合剂一起涂敷使光散射的硅石、氧化钛、氧化锌等颜料和树脂、玻璃、氧化锆等珠粒类,一面将上述颜料和珠粒类在上 述透明的树脂中混合就能够形成扩散膜22a。另外,也可以用反射率高、光吸收率低的材料、例如使用Ag、Al这样的金属来形成。 
在本发明中,作为扩散膜22a,可以使用无光泽型和涂层型的扩散膜。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用3片扩散膜22a、22b及22c来构成光学部件单元,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光学部件,除上述扩散膜外、或代替上述扩散膜,还能使用通过在透明的薄片的表面上相互平行地排列多个细长的棱镜形成的、能够提高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聚光性并改善亮度的棱镜片,和按照亮度不均匀配置了由扩散反射体构成的多个透过率调整体的透过率调整部件。 
此外,不特别限定光学部件的结构、各部件的片数,如果能进一步降低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发射的照明光的亮度不均匀的话,则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光学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在2片扩散膜之间配置棱镜片的结构,1片1片地层叠扩散膜、棱镜片、透过率调整部件的结构等。此外,也不特别地限定其排列顺序。 
此外,既可以使棱镜片的各棱镜的顶点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相面对地配置棱镜片,也可以相反地进行配置。此外,作为其它方式,也可以为在第一棱镜片之上配置相同构造的第二棱镜片,以便第二棱镜片的棱镜与第一棱镜片的棱镜交差的结构。并且,作为其它的棱镜片,可以使用在透明薄片面上多个排列多个三角锥形状(棱锥形状)的棱镜的结构的棱镜片。 
接着,说明照明装置本体的反射板24。 
形成反射板24以便覆盖导光板18的背面,就是说以对应导光板18的背面18b的形状覆盖背面18b。就是说,以沿着导光板18的背面18b的形状在导光板18的背面18b侧配置反射板24。 
反射板24由反射光的部件形成,反射从导光板18的背面18b泄漏出的光,使其再次入射进导光板18。 
像这样,通过面对导光板18的背面18b配置反射板24,反射从导光板18的背面18b泄漏出的光,使其入射进导光板18,就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如果反射板24能反射从导光板18的背面18b泄漏的光的话,则可以用任何材料形成,例如能够用通过在PET和PP(聚丙烯)等中混合填充料后经延伸形成孔隙来提高反射率的树脂片,在透明或白色的树脂片表面上通过蒸发铝形成镜面的薄片,铝等金属箔或载有金属箔的树脂片、或表面具有充分的反射性的金属薄板来形成。 
在导光板18和扩散膜22a之间即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侧,分别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34以便覆盖光源12及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端部(第一光入射面18d侧的端部及第二光入射面18e的端部)。换言之,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34,以便在平行于光轴方向的方向上,覆盖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一部分到光源12的阵列基板42的一部分。就是说,2个上部引导反射板34,分别配置在导光板18的两端部。 
在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侧的相反侧即背面18b侧配置下部引导反射板36以便覆盖光源12的一部分。此外,下部引导反射板36的导光板中心侧的端部与反射板24连接。 
在此,作为上部引导反射板34及下部引导反射板36可以使用在上述反射板24中使用的各种材料。 
像这样,通过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34,就能够使从光源12发射的光不入射到导光板18,防止在出光面18a侧泄漏出来。 
由此,能够使从光源12的LED芯片40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 
此外,下部引导反射板36也一样,能够使从光源12发射的光不入射到导光板18,防止其在导光板18的背面18b侧泄漏出来。 
由此,能够使从光源12的LED芯片40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 
在此,如果能使从光源12发射的光向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侧反射,使从光源12发射的光入射到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能将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导向导光板18的中心侧的话,则不特别限定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下部引导反射板36的形状及 宽度。 
接着,说明框体16。 
框体16放置并支撑光源12和照明装置本体14,基本上具有下部框体16a和上部框体16b和折返部件16c。 
下部框体16a是上面敞开、由底面部和设置在底面部的4边上、垂直于底面部的侧面部构成的形状。即,下部框体16a是1面敞开的近似长方体的箱型形状。 
如图2所示,此下部框体16a用底面部及侧面部支撑自上方放置的照明装置本体14,同时覆盖照明装置本体14的出光面14a以外的面、也就是说与照明装置本体14的出光面14a相反侧的面即背面18b及侧面。 
上部框体16b是在上面形成比成为开口部28的照明装置本体14的矩形形状的出光面14a小的矩形形状的开口,下面敞开的长方体的箱型形状。 
如图2所示,覆盖配置上部框体16b,以便从面状照明装置本体14及下部框体16a的上方(出光面侧),覆盖照明装置本体14及放置其的下部框体16a的4个侧面。 
此外,折返部件16c是垂直于规定方向的、剖面的形状通常为相同的凹(U字)型的形状。即,折返部件16c是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成为U字形状的棒状部件。 
如图2所示,折返部件16c嵌插在下部框体16a的侧面和上部框体16b的侧面之间,U字形状的一个平行部的外侧面与下部框体16a的侧面部连接,另一个平行部的外侧面与上部框体16b的侧面连接。 
在此,作为下部框体16a和折返部件16c的结合方法、上部框体16b和折返部件16c的结合方法,可使用采用螺栓及螺母等方法、采用粘合剂的方法等各种各样公知的方法。 
像这样,通过配置折返部件16c,就能够提高框体16的刚性,能够防止导光板的翘曲。由此,例如即便在使用能够高效地发射亮度均匀或亮度不均匀少的光的反面、容易产生翘曲的导光板的情况下,也能够更确实地矫正翘曲、或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导光板产生翘曲,能够从出光 面发射亮度均匀或亮度不均匀减少了的光。 
再有,在框体的上部框体、下部框体及折返部件中,能使用金属、树脂等各种材料。再有,作为材料,优先使用重量轻、高强度的材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折返部件为单独部件,但也可以与上部框体或下部框体作为一体形成。此外,也可以是不设置折返部件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还在下部框体16a和反射板24之间配置导光板支撑部30。导光板支撑部30由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与下部框体16a和反射板24对接。 
通过设置导光板支撑部30,就能防止导光板18在框体16内移位,并且能够使反射板24粘合在导光板18的背面18b上。 
此外,在下部框体16a的内侧安装放置光源12的电源(未图示)的电源放置部32(参照图1)。 
面状照明装置10基本上是如上所述的结构。 
面状照明装置10从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发射蓝光。从此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发射的蓝光,透过荧光部件17成为白光后,入射到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 
如上所述,从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入射的光,一面被散射体散射,一面通过导光板的内部,直接、或被背面18b反射后,从出光面18a发射。此外,从背面18b泄漏出的一部分光,被反射板24反射再次入射进导光板18的内部,从出光面18a发射。 
如此这样,从出光面18a发射的光就透过(通过)扩散膜22a等光学部件22,从出光面14a发射。 
像这样,通过使面状照明装置10的导光板18成为,随着远离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垂直于出光面18a的方向的厚度变厚的形状,就能够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距光入射面更远的位置,能够增大出光面。此外,由于能适当地使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到达远的位置,就能够使导光板成为薄型、且出光面大的形状。由此,能够使面状照明装置薄型化、大型化、轻型化。 
此外,通过使背面的形状成为,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方向的剖面 成为随着从端部越接近中央部(二等分线)倾斜角越小的曲线的形状,就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并且,能够防止在出光面的端部、即出光面的第一光入射面的附近或第二光入射面的附近过多地发射光,能够防止亮度不均匀的发生。 
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背面的形状成为,垂直于二等分曲线α的方向的剖面成为随着从端部越接近中央部(二等分线)倾斜角越小的曲线的形状,并且使导光板成为对称形状,就能使得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吊钟型、即随着越接近中央部慢慢地亮度越高的亮度分布,使出光面的中央部的亮度最高。 
通过使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吊钟型,在目视中,感觉到中央部和周边部的亮度差减小、看到从出光面发射均匀的光。由此,能够从面状照明装置发射可适用于液晶电视等的亮度分布的光。 
在此,在本发明中,亮度分布为吊钟型是指当从出光面的入光部附近(除入光部附近的亮度急剧上升、急剧下降的部分外)发射的光的平均亮度(平均亮度)为1.0时,在出光面的中央部发射的光的平均亮度(平均照明度)为1.05以上、1.50以下的亮度分布(照明度分布)的情形。 
在此,优选导光板的背面为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高阶多项式、具体地下述公式(5)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5)中,a0、ai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正的整数)。 
[数学公式2] 
f ( x ) = a 0 + Σ i = 1 n a i x i 公式(5) 
更具体地,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6)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椭圆或高阶椭圆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6)中,an、bn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 
[数学公式3] 
x 2 n a n 2 n + y 2 n b n 2 n = 1 公式(6) 
此外,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7)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双曲线或高阶双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7)中,an、bn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 
[数学公式4] 
x 2 n a n 2 n - y 2 n b n 2 n = 1 公式(7) 
此外,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8)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2阶函数或2n阶函数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8)中,an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 
[数学公式5] 
y=anx2n    公式(8) 
此外,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9)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组合2个以上的高阶的椭圆函数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9)中,an、bn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n≤2)、C是任意的常数、Si为满足-1≤Si≤1的实数。 
[数学公式6] 
Σ i = 1 n S i ( x 2 i a i 2 i + y 2 i b i 2 i ) = C 公式(9) 
此外,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10)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组合2个以上的高阶的双曲线函数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10)中,an、bn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n≤2)、C是任意的常数、Sj为满足-1≤Sj≤1的实数。 
[数学公式7] 
Σ i = 1 n S i ( x 2 i a i 2 i - y 2 i b i 2 i ) = C 公式(10) 
此外,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11)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组合2个以上的2i阶函数的、即组合2个以上偶函数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11)中,an、是任意的实数、n是任意的自然数(n≤2)、Sj为满足-1≤Sj≤1的实数。 
[数学公式8] 
y = Σ i = 1 n S i a i x 2 i 公式(11) 
此外,优选导光板的背面是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公式(12)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选择地组合椭圆、高阶的椭圆、双曲线、高阶的双曲线、2i次函数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再有,在公式(12)中,ai、aj、ak、bi、bj、bk为任意实数,i、j、k为任意自然数,Si、Sj、Sk为满足-1≤Si≤1、-1≤Sj≤1、-1≤Sk≤1的实数,n1、n2、n3为任意自然数(正的整数)。 
[数学公式9] 
Σ i = 1 n 1 S i ( x 2 i a i 2 i + y 2 i b i 2 i ) + Σ j = 1 n 2 S j ( x 2 j a j 2 j - y 2 j b j 2 j )
+ y 2 - Σ k = 1 n 3 S k ( a k ( x 2 k ) 2 ) = C 公式(12) 
像这样,通过使垂直于导光板的二等分线α的面的背面的剖面为由满足公式(6)~公式(12)任意一个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就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此外能够容易地使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吊钟型。 
特别地,在使导光板的背面成为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由 满足公式(9)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由组合至少1个以上的椭圆函数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的情况下,除上述效果外,还能够抑制在入光部附近的亮度的上升。像这样,由于能抑制在入光部附近的亮度的上升,就能够更高效地利用从光源发射的光。 
此外,通过成为组合左右对称的1个函数或多个左右对称的函数的形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导光板的背面的设计。 
此外,优选表示垂直于导光板的二等分线α的面的剖面的曲线的函数是该导函数没有不连续点的函数。即,优选导光板的背面的曲线为没有不连续点的平滑的曲线形状。 
像这样,通过使导光板的背面成为由导函数没有不连续点的函数表示的曲线形状,就能防止从背面发射的光集中在规定位置,或仅规定位置没有光到达,能够防止从出光面发射的光产生亮线、暗线等,产生亮度不均匀。 
并且,优选背面成为与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无不连续点连接的形状。即优选为与光入射面的连接部的背面的倾斜角是与光入射面的角度相同的角度的形状。 
由此,能够在连接部防止入射的光的漫反射。此外,通过增大背面的光入射面侧的倾斜角,就能够抑制光入射面附近的亮度的上升,能够进一步提高导光板中央部的光,并且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即相对于从光源发射光的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比例。 
在下文中将与具体的实施例一起,更详细地说明面状照明装置。 
图8是表示导光板的一例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设导光板为:光轴方向的长度即从第一光入射面18d到第二光入射面18e的长度La为480mm,垂直于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的出光面的方向的长度即厚度最薄的部分的厚度d1为2mm,二等分线α中的从出光面到背面的长度即厚度最厚的部分的厚度D为4mm的形状。并且,导光板的背面为由椭圆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 
更具体地,导光板的背面成为: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中,以在通过导光板的二等分线α、垂直于出光面的线上、且与出光面18a 相比向背面18b侧移动了1.8mm的点为原点,以与出光面平行的方向为X轴、垂直的方向为Y轴,由(x2/2412)+(y2/2.22)=1表示的椭圆的y坐标为负(0<y)、且x坐标为240~-240(即,-240≤x≤240)的曲线的形状。 
此外,作为光学部件,如图2所示,使用3片扩散片。 
测量从这样的结构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 
此外,为了比较,还测量从使用垂直于二等分线的剖面的背面的形状为从光入射面向中央按固定角度倾斜的形状、即垂直于背面的二等分线的剖面由相对于出光面倾斜了规定角度的2条直线形成的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 
在此,作为用于比较的测量例的导光板为:垂直于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的出光面的方向的长度d1为2mm,二等分线α中的从出光面到背面的长度D为4mm,并且背面的中央部即2个直线的连接部为R=15000[mm]的曲面形状,平滑地连接背面的2个直线。 
图9中示出测量的结果。在此,在图9的曲线中,设纵轴为标准化亮度[a.u.],横轴为距导光板的一个光入射面的距离(导光长度)[mm]。在此,标准化亮度是相对于任意的基准值的相对的亮度。 
如图9所示可知,通过以导光板的背面作为椭圆的一部分、使背面的整面成为曲面形状,就能使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成为吊钟型。 
此外可知,通过使背面的整面成为曲面形状,还能够提高整体的亮度及出光面的中央部的亮度,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 
接着,测量从使用能够用满足公式(6)的曲线、即椭圆的一部分表示背面的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实施例1)、及使用能够用满足公式(9)的曲线、即组合多个高阶的椭圆函数的曲线的位置部表示背面的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实施例2、实施例3)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及平均亮度。 
再有,实施例1~3中,设任何一个导光板为以下形状:光轴方向的长度即从第一光入射面18d到第二光入射面18e的长度La为480mm, 垂直于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的出光面的方向的长度即厚度最薄的部分的厚度d1为2mm,二等分线α中的从出光面到背面的长度即厚度最厚的部分的厚度D为4mm。此外,在内部混合分散0.05%的粒子径7μm的散射粒子形成导光板。 
并且,在实施例1中,导光板的背面形状为: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中,以在通过导光板的二等分线α、垂直于出光面的线上、且与出光面18a相比向背面18b侧移动了2mm的点为原点,以与出光面平行的方向为X轴、垂直的方向为Y轴,由(x2/2402)+(y2/22)=1表示的椭圆的y坐标为负(0<y)、且x坐标为-240≤x≤240的曲线的形状。 
接着,在实施例2中,导光板的背面形状为: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中,以在通过导光板的二等分线α、垂直于出光面的线上、且与出光面18a相比向背面18b侧移动了2mm的点为原点,以与出光面平行的方向为X轴、垂直的方向为Y轴,由0.8×{(x2/2402)+(y2/22)}+0.2×{(x4/2404)+(y4/24)}=1表示的椭圆的y坐标为负(0<y)、且x坐标为-240≤x≤240的曲线形状。 
接着,在实施例3中,导光板的背面形状为: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中,以在通过导光板的二等分线α、垂直于出光面的线上、且与出光面18a相比向背面18b侧移动了2mm的点为原点,以与出光面平行的方向为X轴、垂直的方向为Y轴,由0.9×{(x2/2402)+(y2/22)}+0.1×{(x4+/2404)+(y4/24)}=1表示的椭圆的y坐标为负(0<y)、且x坐标为-240≤x≤240的曲线形状。 
此外,为了比较,还测量从使用垂直于二等分线的剖面的背面的形状为从光入射面向中央按固定角度倾斜的形状、即垂直于背面的二等分线的剖面为由相对于出光面倾斜了规定角度的2条直线形成的形状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及平均亮度。 
在此,作为测量例1的导光板为:垂直于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的出光面的方向的长度d1为2mm,二等分线α中的从出光面到背面的长度D为4mm,并且背面的中央部即2个直线的连接部为R=25000[mm]的曲面形状,平滑地连接背面的2个直线。此外,在内部 混合分散0.05%的粒子径7μm的散射粒子形成导光板。 
此外,作为测量例2,作为导光板,除在内部混合分散0.08%的粒子径7μm的散射粒子外,其它结构与测量例1相同,也测量从此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 
测量结果示于图10及表2。在此,图9的曲线中,设纵轴为相对照明度[lx]、横轴为距导光板的中心(导光板的厚度最厚的位置)的位置[mm]。 
[表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测量例1
  平均亮度(lx)  19320  19345  19360  18290
  光利用效率  1.056  1.058  1.059  1.000
如图10所示,基于实施例1~3可知,通过使导光板的背面的整面为曲面形状,就能使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为吊钟型。 
并且,如实施例2及3所示可知,通过使导光板的背面的形状为由组合高阶的椭圆函数的曲线的一部分表示的形状即满足公式(9)的形状,就能抑制从出光面的光入射部附近发射的光的亮度的变高。 
此外,如表2所示可知,导光板的背面的整面为曲面形状的实施例1~3,与测量例1相比,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5%以上。此外,可知还能够提高平均亮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很明显。 
其次,面状照明装置10通过由将蓝光转换为白光的荧光体涂敷部48形成的荧光部件17的一部分上设置开口部50,使从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发射的蓝光的一部分作为蓝光发射,就能从导光板或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色温高的光。即,通过在配置在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或第二光入射面)和LED的发光面之间的荧光部件的一部分上设置开口部,使从LED发射的光中的一部分透过开口部的光仍为蓝光透过,将其它的透过荧光体涂敷部的光转换为白光,就能够从出光面发射色温高的光。再有透过荧光部件的蓝光和白光,此后因透过导光板而混色。 
此外,由于改变在荧光部件17上形成的开口部50的比率就能够 简单地调整透过荧光部件17的光的白光和蓝光的比例,所以,就能简单地调整色温。由此,通过简单的调整就能够从导光板或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所希望的色温的光。此外,与通过荧光部件的荧光物质的厚度控制色温相比,能够更简单地调整色温。 
在此,当荧光部件17的整体的面积为Sa、开口部50的面积之和即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为Sap时,优选荧光部件17的Sa和Sap的关系满足0.05≤Sap/Sa≤0.04。 
通过使Sap/Sa为0.05以上,就能使色温为7000K以上,通过使Sap/Sa为0.40以下,就能使色温为35000K以下。 
在下文中,将与具体例一起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具体例中,测量从设相对于荧光部件17的整体的面积Sa的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Sap的比例为各种值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亮度分布及色温。 
图11是表示当相对于荧光部件17的整体的面积Sa的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Sap的比例即Sap/Sa为0.05、0.1、0.15、0.2、0.25、0.3、0.35、0.4时,测量从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波长分布(分光光谱)的结果的曲线。在此,图11的曲线中,设纵轴为相对强度、横轴为波长[nm]。 
此外,图12是表示相对于荧光部件17的整体的面积Sa的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Sap的比例(Sap/Sa)和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色温的关系的曲线。在此,图12的曲线中,设纵轴为色温[K]、横轴为相对于荧光部件17的整体的面积Sa的蓝光透过部的面积之和Sap的比例(Sap/Sa)。 
如图12所示可知,通过形成开口部,就能提高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色温。 
并且,如图12所示可知,通过使Sap/Sa变化,就能使色温为各种各样的值。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知,通过在0.05≤Sap/Sa≤0.40之间调整相对于荧光部件的开口部的比例,就能使色温为约7000K以上、约34000K以下的任意的色温。即可知,通过仅调整开口部的尺寸就能调整色温。 
此外,如图11所示可知,通过调整相对于荧光部件整体的开口部的比例,还能调整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色彩。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很明显。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荧光部件17的开口部50为矩形形状,但不限于此,可以为各种形状。 
图13A~图13C是分别表示荧光部件的其它例子的主视图。 
例如,如图13A所示,也可以设荧光部件60a的开口部62a的形状为圆形,除荧光部件60a的开口部62a以外的部分为荧光体涂敷部64a。再有,开口部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多角形、星型等各种形状。 
此外,如图13B所示,也可以使荧光部件60b的开口部62b的形状为与发光面的一边平行的棒形状,以固定间隔配置此开口部62b,使除荧光部件60b的开口部62b以外的部分为荧光体涂敷部64b。 
并且,如图13C所示,也可以使荧光部件60c的开口部62c的形状为X字形状,除荧光部件60c的开口部62c以外的部分为荧光体涂敷部64c。 
像这样,虽然不特别限定开口部的形状,但优选相对于1个LED芯片的发光面设置多个开口部。通过相对于1个LED芯片的发光面设置多个开口部,就能使从LED芯片发射的、透过荧光部件生成的蓝光和白光容易混色。由此,能够从出光面发射颜色均匀、或颜色不均匀减少了的、且色温高的光。 
此外,优选1个开口部的面积为0.1mm2以上、0.5mm2以下。通过使1个开口部的面积为0.1mm2以上,在荧光部件确实地形成开口部,就能从开口部发射蓝光,通过使1个开口部的面积为0.5mm2以下,就能使透过荧光部件的光高效且确实地混色,能够从出光面发射颜色均匀、或颜色不均匀减少了的、且色温高的光。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荧光部件的一部分上形成开口部,将此开口部作为使蓝光保持蓝色不变进行透过的蓝光透过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透明薄片上选择地涂敷荧光物质,在透明薄片上形成涂敷了荧光物质的荧光体涂敷部和未涂敷荧光物质的透明部,将透明 部作为使蓝光保持蓝光不变进行透过的蓝光透过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荧光部件配置在与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接触的位置处,但不限于此,如果是在LED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之间的话,则可以配置在任何位置。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放大剖面图。 
在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是以上述二等分线为轴的对称形状,所以仅表示导光板的一个端部即第一光入射面18d侧的端部,虽然省略了第二光入射面18e侧的端部的记载,但第二光入射面18e侧也是相同的结构。此外,后述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的例子也是同样的。 
如图14所示,也可以使荧光部件17a与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接触加以配置。在此,优选荧光部件17a是比第一光入射面18d大的面积或相同面积的薄片。通过使荧光部件17a与第一光入射面的面积相同、或增大荧光部件17a的面积,就能使从LED芯片40发射的光不透过荧光部件17a,防止其入射到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 
再有,像这样,在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上配置荧光部件17a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透明薄片,通过在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上直接涂敷荧光物质,形成荧光体涂敷部和开口部,来设置荧光部件17a。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无论哪一个都在导光板或光源上附着配置荧光部件,但也可以使荧光部件成为片状的独立的部件,配置在出光面和发光面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荧光部件为1片的薄片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LED芯片的每一发光面上单独配置荧光部件。 
图15A~图15C是分别表示面状照明装置另一例子的荧光部件和光源的一部分的图,图15A是顶视图、图15B是主视图、图15C是侧视图。 
如图15A~图15C所示的荧光部件70,被设置在每一LED芯片 40上,与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接触、设置各荧光部件70。在本实施方式中,荧光部件70粘附在发光面40a上。 
荧光部件70具有荧光体涂敷部72和开口部74,设置荧光部件70以便覆盖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整面。荧光部件70由涂敷荧光物质形成的荧光体涂敷部72和按每一固定间隔作为规定直径的圆形开口形成的开口部74构成。就是说,荧光部件70也由作为将从LED芯片40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白光的区域的荧光体涂敷部72、和作为使蓝光保持蓝光不变发射的区域的开口部即蓝光透过部构成。 
像这样,即便在每一LED芯片40上设置荧光部件70,通过在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整面上配置荧光部件70,也使从发光面40a发射的光透过(通过)荧光部件70的荧光体涂敷部72或开口部74。 
由此,与上述相同,能够使从LED芯片40发射的光的一部分作为蓝光入射,能够用简单的结构,使色温高的光从出光面发射。 
此外,在LED芯片的每一发光面上设置荧光部件的情况下,不特别限定开口部的形状,既可以如图15A所示使开口部74为圆形,也可以如图16A所示使荧光部件76a的开口部78a为矩形。 
此外,虽然为了能高效地使发射的光混色、能从出光面发射颜色均匀的光,而优选荧光部件相对于1个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设置多个透明部,但也可以如图16B所示,结构为相对于1个发光面40a设置1个开口部78b。即,荧光部件的结构为相对于1个荧光部76b设置1个开口部78b。此外,此情况下不特别限定透明部的形状,在图16B中,虽然开口部78b为矩形形状,但也可以如图16C所示,使荧光部件76c的开口部78b为圆形,并且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椭圆形、星型、多角形、X字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在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与LED的发光面相接触设置荧光部件70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发光面上直接涂敷荧光物质,形成荧光体涂敷部和开口部。 
由此,能够防止荧光部件70的位置移位,并且由于能不使用透明的薄片形成荧光部件,所以能减少部件,能使装置结构更简单。 
接着,如图2及图3所示,相对于垂直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 且平行于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的长边方向的边的面S(以下也称为“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配置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光源12的LED芯片40及阵列基板42。具体地,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角度θ配置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就是说,发光面40a被配置在从基准面S向出光面18a旋转了角度θ的位置处。 
像这样,通过倾斜、配置光源12,就能够使从发光面大的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通过使用发光面大的光源,就能够增多从光源发射的光的量。就是说,通过使从发光面大的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就能够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射高亮度的光。 
此外,通过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及下部引导反射板,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即使是倾斜规定角度配置发光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光源发射的光不入射到导光板、防止发射,能够使从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的第一光入射面及第二光入射面。 
在此,优选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倾斜方向的长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参照图4),比与第一光入射面18d的出光面18a的边缘侧的出光面18a正交的方向的第一光入射面的剖面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垂直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方向中的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的长度d1(以下称为“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即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的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长度更长。 
通过使发光面40a的长度a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更大,就能从发光面发射更多的光。 
此外,通过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配置发光面40a,即便是发光面40a的长度a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更大的情形,也能高效地使光入射到导光板,如上所述,能够使亮度高的光高效地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射。 
在此,优选相对于基准面S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15°以上、90°以下,即15°≤θ≤90°,更优选15°以上、75°以下,即15°≤θ≤75°。在此,倾斜角度θ是以基准面S为基准、使发光面 40a向出光面18a侧倾斜的角度,θ=90°时,发光面40a与出光面18a平行,从发光面40a发射与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发射的光相同方向的光。 
通过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15°≤θ≤90°,就能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且能使从出光面发射的光均匀,通过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15°≤θ≤75°,就能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使光更均匀。 
再有,如本实施方式所述,虽然优选光源12面向出光面侧配置发光面40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面向背面18b配置光源12的发光面40a。 
以下将与具体实施例一起更详细地说明面状照明装置10。在此,由于本实施例的面状照明装置是以上述二等分线α为轴的对称形状,所以代表性地使用第一光入射面18d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面状照明装置,设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为2.5mm,设LED芯片40的厚度w1为0.5mm,设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阵列支撑体42的长度d2为3.0mm,设阵列支撑体42的厚度w2为0.5mm,设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为2.0mm,设上部引导反射板34和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重合的长度、即光入射面18d和上部引导反射板34的导光板18中心侧的端部的距离L为5mm。此外,在反射板24及下部引导反射板36中,使用厚度0.1mm、反射率98%的反射膜,在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中,使用厚度0.1mm、反射率90%的反射膜。在此,反射板24和下部引导反射板36由一片反射膜形成。此外,反射板24和下部引导反射板36在连接部、即对应于导光板18的端部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位置处被弯曲。 
测量这种形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θ=15°、30°、45°、60°、75°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即相对于从光源发射的光的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比例。 
此外,如图17A所示,测量θ=0°、即按与基准面S成为平行的 位置即角度来配置发光面40a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并且,如图17B所示,测量设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为1.45mm、θ=0°来配置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再有,在图17中,虽然为了明确示出尺寸线,而省略荧光部件17的图示,但荧光部件17与图3一样与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相连而配置。 
测量的结果示于下述表3及图18。 
[表3] 
  a   2.5   2.5   2.5   2.5   2.5   2.5   1.45
  θ   15   30   45   60   75   0   0
  光利用效率   57%   54%   51%   49%   48%   45%   51%
如表3及图18所示可知,通过使光源的发光面倾斜规定角度,就能比以与基准面S成为平行的位置即角度来配置发光面40a的情形更加提高光利用效率。即,能够由导光板使更多的光入射,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光源发射的光的亮度或照明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知,通过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15°≤θ≤45°以下,就能够与配置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更缩短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的LED芯片40的情形相比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 
就是说,通过调整发光面的倾斜角度θ,就能使从光源发射的光更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从出光面发射亮度及照明度更高的光。 
接着,说明面状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20是放大图19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9及图20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00除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的形状外,与图1~图3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0结构相同。因此,对两者中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在下文中重点说明面状照明装置100所特有的点。 
面状照明装置100包括:光源12;从矩形形状的出光面14a发射 均匀的光的照明装置本体14′;在光源12和照明装置本体14′之间配置的荧光部件17b;以及在内部放置光源12、照明装置本体14′及荧光部件17b的框体16。此外,照明装置本体14′具有导光板18′、光学部件22、反射板24、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下部引导反射板36。在此,光源12、框体16、光学部件22、反射板24、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下部引导反射板36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9及图20所示,导光板18′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出光面18a;在此出光面18a的两端、相对于垂直于出光面18a的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1形成的2个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18d′和第二光入射面18e′);位于出光面18a的相反侧,由平行于第一光入射面18d′和第二光入射面18e′(平行于与出光面18a的第一或第二光入射面18d′或18e′相连的边)、以二等分出光面18a的二等分线α(参照图1)为中心轴相互对称、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中、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越接近二等分线α、与出光面18a的距离越大,且随着从第一光入射面18d′或第二光入射面18e′越接近中央、相对于出光面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倾斜角为0度的曲线形成的背面18b。就是说,背面18b向远离出光面18a的方向凸起,导光板的中央部成为顶点,随着从端面向中央部倾斜变缓,换言之,以背面的连线与出光面所成的角变小的曲线形成背面18b。此外,导光板中央部的背面的连线与出光面平行。 
此外,分别面对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及第二光入射面18e′配置上述光源12。即,面状照明装置100配置2个光源12以便夹持导光板18′。换言之,相隔规定间隔在相对配置的2个光源12之间配置导光板18′。 
在此,由于面状照明装置100也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是以二等分线α为中心轴的对称形状,所以代表性地说明第一光入射面。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0,以与相对于基准面S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倾斜角度θ1、和相对于面对第一光入射面18d′配置的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基准面S的倾斜角θ相同的角度配置。即,第一光入射面18d′和发光面40a平行地 配置。 
如本实施方式,使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的情形,通过在光源12的LED 40的发光面40a上配置荧光部件17b,就能够提高从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色温,此外,通过调整蓝光透过部即开口部或透明部的形状,就能使从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色温为所希望的色温。再有,本实施方式的情形,荧光部件17b的配置位置,如果是LED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话,例如与光入射面相接触(粘合)配置等、则可以配置在任意的位置。 
另外,通过使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1,就能使第一光入射面18d′的表面积比第一光入射面18d′的有效剖面的表面积增大。由此,能够使从光源12的发光面40a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进导光板18′。 
在此,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使第一光入射面18d′成为倾斜的形状的情况下,与第一光入射面18d′的出光面18a的边缘侧、即第一光入射面18d′和出光面18a的连接点(连线即连接位置)的出光面18a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剖面成为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 
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相对于光源12的发光面40a平行,就是说使相对于基准面S的第一光入射面的倾斜角度与分别相对配置的光源的发光面的倾斜角度为相同角度,就能使从发光面40a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 
在此,像本实施方式这样,虽然优选第一光入射面18d′的倾斜角度θ1与光源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相同角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倾斜角度θ1和倾斜角度θ为不同角度。就是说,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光入射面18d′倾斜规定角度配置发光面40a。 
下面,随着具体的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面状照明装置100。 
本实施例的面状照明装置100,设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为2.5mm,设LED芯片40的厚度w1为0.5mm,设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阵列支撑体42的长度d2为3.0mm,设阵列支撑体42的厚度w2为0.5mm, 设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为2.0mm,设第一光入射面18d′的长度、即连接出光面18a和背面18b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长度d3为(2.0/cosθ1),设上部引导反射板34和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重合的长度、即第一光入射面18d′和上部引导反射板34的导光板18′中心侧的端部的距离L为5mm。此外,在反射板24及下部引导反射板36中,使用厚度0.1mm、反射率98%的反射膜,在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中,使用厚度0.1mm、反射率90%的反射膜。在此,反射板24和下部引导反射板36由一片反射膜形成。此外,反射板24和下部引导反射板36在连接部、即对应于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的位置处被弯曲。 
此外,光源12的发光面40a和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8d′平行,就是说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和第一光入射面18d′的倾斜角度θ1为相同角度。 
测量这种形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及第一光入射面18d′的倾斜角度θ1,为θ=θ1、且θ=15°、30°、45°、60°、75°时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 
此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如图17A所示,测量θ=0°、即按与基准面S成为平行的位置、角度来配置发光面40a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并且,如图17B所示,测量设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为1.45mm、θ=0°来配置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 
测量的结果示于下述表4及图21。 
[表4] 
  a   2.5   2.5   2.5   2.5   2.5   2.5   1.45
  θ   15   30   45   60   75   0   0
  θ1   15   30   45   60   75   0   0
  光利用效率   60%   60%   59%   55%   44%   45%   51%
如表4及图21所示可知,通过使光源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倾斜规定角度,就能与以与基准面S平行的位置即角度来配置发光面40a的情形几乎相同,或与以与基准面S平行的位置来配置发光面40a 的情形相比更加提高光利用效率。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相同的光源,但通过倾斜配置,也能进一步增大光源。就是说,能够使更多的光入射导光板,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光源发射的光的亮度或照明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知通过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及导光板的倾斜角度θ1为θ=θ1、且为15°≤θ≤60°以下,就能够与配置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更缩短正交于LED芯片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长度a的LED芯片40的情形相比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 
就是说,通过调整发光面的倾斜角度θ及导光板的倾斜角度θ1,就能使从光源发射的光更高效地入射导光板,从出光面发射亮度及照明度更高的光。 
接着,说明其它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测量从出光面发射的各自的位置的亮度(cd/m2)、照明度(lx)、光利用效率(%)及平均亮度(cd/m2),该出光面为θ=45°、且第一光入射面18d和上部引导反射板34的导光板18的中心侧的端部的距离L为5mm的、结构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具体实施例几乎相同的2个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 
并且,测量除θ=θ1=45°、且第一光入射面18d′和上部引导反射板34的导光板18的中心侧的端部的距离L分别为5mm和10mm外,结构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0的具体实施例几乎相同的2个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及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平均亮度(cd/m2)。此外,还测量未配置反射板、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及光源的发光面与基准面平行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及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平均亮度(cd/m2)。 
此外,表5中示出了测量的光利用效率(%)及平均亮度(cd/m2)。 
[表5] 
  θ   45   45   45   0
  θ1   0   45   45   0
  L   5   5   10   0
  光利用效率   50.70%   57.70%   52.00%   48.70%
  平均亮度   2160   2418   2332   2073
如表5所示可知,通过使光入射面倾斜、配置上部引导反射部件,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平均亮度及光利用效率。 
此外可知,通过使上部引导反射板的长度L为5mm,就能够提高平均亮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很明显。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 
图22A、图22B及图23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放大剖面图。在此,由于图22A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10、图22B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10′及图23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50也是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及面状照明装置100相同的左右对称的形状,所以仅示出一个端部。 
图22A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10,除设相对于基准面S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90°外,其它结构基本上是与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的结构。 
面状照明装置110的光源12按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90°的位置,即相对于第一光入射面18d垂直地配置发光面40a。在第一光入射面18d的背面18b侧配置此LED芯片40。就是说,LED芯片40邻接第一光入射面18d的背面18b侧的端部,按与垂直于第一光入射面18d的方向平行的方向配置发光面40a。 
接触LED芯片40的出光面40a配置荧光部件17c。再有,荧光部件17c的形状、结构与上述荧光部件17相同所以省略。 
上部引导反射板112是在导光板18的出光面的端部弯曲的板状部件,覆盖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一部分到比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的第一光入射面18d更远侧的端部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112。再有,作为上部引导反射板112,可使用与上述上部引导反射板34相同的材料。 
此面状照明装置110使从光源12发射、透过荧光部件17c的光,直接、或被上部引导反射板112反射后,从第一光入射面18d入射到导光板18。入射到导光板18的光,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从出 光面发射。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相同,通过在光源12的LED芯片40的发光面40a上设置荧光部件17c,就能提高从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色温,此外,通过调整蓝光透过部即开口部或透明部的形状,就能使从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色温为所希望的色温。 
像这样,通过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90°,就能使从发光面大的光源、例如具有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更长的发光面的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出光面,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此外通过使倾斜角度θ为90°,由于能增大发光面的面积,因此能从出光面发射亮度或照明度高的光。 
此外,此实施方式的情形,也不特别限定荧光部件的配置,如图22B所示,也可以在接触面状照明装置110′的导光板18的第一光入射面19d的位置配置荧光部件17c。 
图23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50,除导光板152的形状外,与图22A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10结构相同。 
导光板152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出光面152a;在此出光面152a的两端、相对于出光面152a倾斜规定角度形成的2个侧面(第一侧面152f和第二侧面152g);位于出光面152a的相反侧,由平行于侧面以二等分出光面152a的二等分线α(参照图1)为中心轴相互对称,在垂直于二等分线α的剖面中随着从端部越接近二等分线α、与出光面152a的距离越大,且随着从端部越接近中央、相对于出光面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倾斜角度为0度的曲线形成的背面152b;形成在背面152b的各个的端部和侧面的端部之间的2个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152d和第二光入射面152e)。在此,导光板152为出光面152a和第一侧面152d所成角比90°大、第一光入射面152d和第一侧面152f所成角比90°小的形状。此外,按与基准面S的倾斜角度θ1为90°形成第一光入射面152d。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光入射面152d的端面152b侧的边缘的导光板152的出光面152a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剖面,为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 
再有,由于面状照明装置150是对称形状,所以在图23中仅示出第一侧面152d侧的端部。 
光源12具有多个LED芯片40和光源支撑部41,面对形成在导光板152的背面152b和第一侧面152f之间的第一光入射面152d而配置。 
光源12配置在相对于基准面S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90°的位置处。因此,光源12的发光面40a和第一光入射面152d平行地配置。 
沿出光面152a的第一侧面152f侧的一部分及第一侧面152f的形状覆盖导光板152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112。此外,上部引导反射板112的导光板152的第一侧面152f侧的端部与光源12连接。 
此外,在导光板152的背面152b侧配置下部引导反射板36及反射板24。 
就是说,导光板152利用上部引导反射板112、光源12、下部引导反射板36及反射板24无间隙地覆盖第一侧面152f侧的出光面152a、第一侧面152f、第一光入射面152d及背面152b。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反射板24与下部引导反射板36形成为一体。 
荧光部件17e配置在第一光入射面152d和LED的发光面40a之间。荧光部件17e,由于与上述荧光部件17的形状、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从光源12的发光面40a发射的光,透过荧光部件17e后,从导光板152的第一光入射面152d入射,直接前进到导光板152的中心侧,或被第一侧面152f或上部引导反射板112反射前进到导光板152的中心侧。 
前进到导光板152的中心侧的光,与上述导光板18相同,一面被导光板152的内部所含的散射体(详细内容后述)散射,一面通过导光板152内部,直接、或被背面152b反射后,从出光面152a发射。 
即使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相同,通过在光源12的LED 40的发光面40a上配置荧光部件17e,就能够提高从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色温,此外,通过调整蓝光透过部即开口部或透明部的形状,就能使从出光面14a发射的光的色温为所希望的色温。 
此外,通过使光源的发光面相对于基准面倾斜规定角度,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也倾斜规定角度,并且在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和出光面之间设置侧面,就能使从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能提高光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侧面、在背面侧配置出光面,就能进一步增大光源的发光面的面积,能使亮度或照明度高的光从出光面发射。此外,通过用倾斜规定角度的侧面反射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在从设置在背面侧的光入射面入射光的情况下,也能从出光面发射均匀的光。 
此外,通过设置侧面,能够用侧面反射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即便增大相对于基准面的光入射面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下,也能简单地将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中心方向。 
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相对于基准面S的第一光入射面152d的倾斜角度θ1成为90°、就是说使第一光入射面152和出光面平行,就能够进一步增大光源的发光面的面积。 
再有,像这样,使光从导光板的背面的端部入射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情形,也优选当设导光板152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积为Φ,设在平行于出光面152a、垂直于出光面152a和侧面(第一侧面152f或第二侧面152g)的连线的方向中、导光板152的侧面和光入射面的连接点、即从导光板的端部到导光板152的厚度(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长度))变得最大的位置的距离为LG,设导光板152内所含的散射粒子的密度(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为NP,设修正系数为KC的情况下,满足所谓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且为8.2以下,并且修正系数KC的值为0.005以上、0.1以下的关系。由于导光板18含有满足这样的关系的散射粒子,所以能够均匀地从出光面152a发射亮度均匀的照明光。 
此外,形成侧面的情形,优选的方式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例如优选倾斜角度θ=θ1为15°≤θ≤90°。 
在下文中,将与具体实施例一起,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除设θ=90°、即光源的LED芯片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上部引导反射板的形状为面状照明装置110所示的形状,及上部引导反射板的长度L为10mm外,是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大致相同的尺寸的结构。测量此面状照明装置110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此外,还测量θ=45°、上部引导反射板的长度L为10mm、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及光源的出光面与基准面平行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光利用效率(%)。 
测量结果示于表6中。 
[表6] 
  θ   45   90
  光利用效率   48.30%   49.50%
如表6所示可知,θ=90°的情形也与θ=45°的情形相同,能提高光利用效率。 
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用作对室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灯、广告面板、广告柱、或广告牌等的背光灯。 
例如,将对按预先特定的方向排列的液晶分子部分地施加电场改变其分子的排列,利用在液晶单元内产生的折射率的变化,将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液晶面板配置在面状照明装置的出光面上,用从面状照明装置发射的光对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由此就能形成液晶显示装置。 
在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任何一个导光板的背面都为曲面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下文中,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例的概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如各图所示,面状照明装置300包括:光源312;从矩形形状的出光面314a发射均匀的光的照明装置本体314;以及在内部放置照明装置本体314及光源312的框体316。框体316如后所述由本体部316a和边框部316b构成。 
在此,面状照明装置300基本上与面状照明装置10结构相同。因此,对于面状照明装置300与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下面详述面状照明装置300特有的部分。 
光源312与光源12相同,由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芯片(以下称为“LED芯片”。)340和光源支撑部41构成。 
LED芯片340具有规定面积的发光面340a,从此发光面340a发射白光。 
本实施方式的LED芯片340是使用荧光物质将LED发出的光转换为白光的结构的单色LED,例如,作为单色的LED,在使用GaN类蓝色LED的情况下,通过使用YAG(钇/铝/石榴石)类荧光物质,就能得到白光。 
此外,光源支撑部41是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的光源支撑部41相同的结构。 
在此,如图25所示,LED芯片340及阵列基板42也相对于垂直于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而配置。就是说,LED芯片340,以相对于垂直于后述的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向来配置该发光面340a。 
如图24所示,照明装置本体314基本上具有导光板318、光学部件322、反射板324、上部引导反射板34、和下部引导反射板36。 
在下文中,详细地说明构成照明装置本体314的这些光学部件。 
首先,说明导光板318。 
如图24所示,导光板318包括: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出光面318a,在此出光面318a的两端、相对于出光面318a几乎垂直地形成的2个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第二光入射面318e),及位于出光面318a的相反侧、以平行于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第二光入射面318e、2等分出光面318a的二等分线α(参照图1)为中心轴相互对称、相对于出光面318a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2个倾斜面(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使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倾斜,以便随着离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越远、距离出光面18a的距离越远(越大),即随着分别从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 318e越接近导光板的中心、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越大。即,导光板318,在两端部即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第二光入射面318e处厚度变得最薄,在中央部即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交叉的二等分线α的位置变得最厚。再有,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出光面318a的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的倾斜角度。 
此外,分别面对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配置上述光源312。即,面状照明装置310配置2个光源312以便夹持导光板318。换言之,相隔规定间隔在相对配置的2个光源312之间配置导光板318。 
图24所示的导光板318也与导光板18同样,从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入射的光,一面被导光板318内部所含的散射体(详情后述)所散射、一面通过导光板318的内部,直接、或被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反射后,从出光面318a发射。此时,虽然也存在从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漏出一部分的光的情形,但漏出的光由覆盖导光板318的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的反射板324反射、再次入射导光板318的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当设导光板318中所含的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积为Φ,设从光的入射方向(平行于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的前进方向的方向,平行于出光面、垂直于出光面和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318d或第二光入射面318e)的连线的方向)的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或第二光入射面318e到正交于出光面318a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大的位置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的光的入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垂直于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到二等分线α的位置的长度)为LG,设导光板318内所含的散射粒子的密度(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为NP,设修正系数为KC的情况下,满足所谓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且为8.2以下,并且修正系数KC的值为0.005以上、0.1以下的关系即可。通过使导光板318含有的散射粒子满足这样的关系,就能够均匀地从出光面318a发射亮度均匀的照明光。 
在下文中,将与具体例一起详细地说明导光板318。 
首先,与导光板18的情形相同,设散射剖面积Φ、粒子密度NP、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修正系数KC为各种各样的值,通过计算机模拟求有关Φ·NP·LG·KC的值不同的各导光板的光利用效率,并且,进行照明度不均匀的评价。 
它们的评价结果是与上述表1及图6相同的结果。 
基于上述说明,导光板318的情形也如表1及图6所示可知,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就能够增大光利用效率、具体地能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8.2以下,就能够使照明度不均匀为150%以下。 
此外可知,通过使KC为0.005以上,就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通过使KC为0.1以下,就能减小自导光板发射的光的照明度不均匀。 
接着,作成混合或分散在导光板中的微粒的粒子密度NP为各种值的导光板,测量从各个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各位置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粒子密度NP外,其它条件,具体地设散射剖面积Φ、导光板的光轴方向的一半长度LG、修正系数KC、导光板的形状等为相同的值。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Φ·NP·LG·KC的值与粒子密度NP成比例地变化。 
图25中示出了测量有关这样的各种粒子密度的导光板的分别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照明度分布的结果。图25,设纵轴为照明度[lx]、横轴为距导光板的一个光入射面的距离(导光长度)[mm]。 
并且,与导光板18相同地,计算从测量出的照明度分布的导光板的侧壁发射的光的最大照明度为IMax、最小照明度为IMin、平均照明度为IAve时的照明度不均匀[(IMax-IMin)/IAve]×100[%]。 
计算出的结果是与上述图7相同的结果。 
如图7、图26所示可知,虽然当提高粒子密度即增大Φ·NP·LG·KC时,光利用效率变高,但照明度不均匀也变大。此外,虽然当降低粒子密度即减小Φ·NP·LG·KC时,光利用效率变低,但照明度不均匀也变小。 
更具体地,通过设Φ·NP·LG·KC为1.1以上、8.2以下,就能够使光利用效率为50%以上、并且使照明度为150%以下。通过使照明度 不均匀为150%以下,就能使照明度不均匀不明显。 
即可知通过使Φ·NP·LG·KC的值为1.1以上、8.2以下,就能使光利用效率为固定值以上、并且能够降低照明度不均匀。 
再有,导光板不限于上述形状,如果为随着离光入射面越远、导光板的厚度越厚的形状,则可以为各种形状。 
例如,可以在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上按与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平行的方向形成棱镜列。此外,也可以代替这样的棱镜列,有规则地形成类似于棱镜的光学元件。例如,可在导光板的倾斜面上形成双凸透镜、凸透镜、凹透镜、棱镜型等、具有透镜效果的光学元件。 
再有,导光板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图2所示的由二等分线α将导光板切断为一半形状,就是说光入射面仅为1面、随着离光入射面越远导光板的厚度越厚的形状,换言之,光入射面由形成在出光面的1个端边上的1个光入射面构成,倾斜面由随着从光入射面向面对此光入射面的另一端面倾斜以便远离出光面的1个倾斜面构成,成为在光入射面处最薄、在其它端面处最厚的形状。此外,可以为在导光板的侧面的任意的面上配置光源,以4个侧面为光入射面,随着从4个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厚度越厚的形状,即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相反侧的面为四角锥形状的形状,换言之,光入射面由分别形成在该出光面的4个端边处的4个光入射面构成,倾斜面由随着从4个光入射面向各自中央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4个倾斜面构成,光入射面的厚度最薄、4个倾斜面的相交的位置的厚度最厚的形状。 
在导光板为上述这样的形状的情况下,也优选设在光的入射方向中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到正交于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大的位置的长度为LG,使上述Φ·NP·LG·KC满足1.1以上、8.2以下。通过满足上述范围,就能降低照明度不均匀、且从出光面发射光利用效率高的光。 
接着,说明光学部件单元322。 
光学部件单元322具有棱镜片322a和扩散膜322b。 
如图24所示,棱镜片322a被设置在导光板318和扩散膜322b之 间,即棱镜片322a面对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而配置。 
棱镜片322a是通过在透明薄片的表面上相互平行地排列多个细长的棱镜而形成的光学部件,能够提高从导光板318的出光面发射的光的聚光性并改善亮度。使棱镜片322a的各棱镜322a的顶点与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相面对、即按图中下方向进行配置。此外,作为其它的方式,也可以在棱镜片322a之上配置相同构造的第二棱镜片以使此棱镜与棱镜交叉。此外,作为其它的棱镜片,可以使用在透明薄片面上排列多个三角锥形状(棱锥形状)的棱镜的结构的棱镜片。 
接着,在与棱镜片322a的导光板318侧相反侧的面上配置扩散膜22b。就是说,在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上,从出光面318a侧起依次层叠棱镜片322a、扩散膜22b。 
再有,图24中,虽然在棱镜片322a之上配置扩散膜22b,但不特别限定扩散膜322b的配置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导光板318和棱镜片322a之间。 
接着,说明照明装置本体的反射板324。 
为了反射从导光板318的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泄漏出的光,使其再次入射进导光板318而设置反射板324,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以对应导光板318的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的形状形成反射板324、以便覆盖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光板318的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按剖面三角形状形成,所以反射板324也以与其相应的形状形成。 
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上部引导反射板34相同,分别配置在导光板18和棱镜片20之间即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侧,以便覆盖光源12及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的端部。 
此外,下部引导反射板36也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下部引导反射板36一样,配置在与导光板18的出光面18a侧的相反侧,以便覆盖光源12的一部分。此外,下部引导反射板36的导光板中心侧的端部与反射板24连接。 
接着,框体16放置并支撑光源312和照明装置本体314,基本上具有下部框体16a和上部框体16b和折返部件16c。框体16,由于与面 状照明装置10的框体16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310,也在下部框体16a和反射板324之间配置导光板支撑部30,并且在下部框体16a的内侧安装放置光源312的电源(未图示)的电源放置部32(参照图1)。 
面状照明装置310基本上是如上所述的结构。 
如图24及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310也相对于垂直于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且平行于第一光入射面318d或第二光入射面318e的长边方向的边的面S(以下也称为“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配置光源312的LED芯片340及阵列基板42。具体地,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角度θ配置LED芯片340的发光面340a。就是说,发光面340a被配置在从基准面S向出光面318a旋转了角度θ的位置处。 
像这样,通过倾斜、配置光源312,就能够使从发光面大的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通过使用发光面大的光源,就能够增多从光源发射的光的量。就是说,通过使从发光面大的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进导光板,就能够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射高亮度的光。 
像这样,即便是使导光板的背面为曲面以外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剖面为直线的倾斜面)的情况下,通过倾斜配置光源,也能得到上述效果。 
此外,通过配置上部引导反射板及下部引导反射板,反射从光源发射的光,即使是倾斜规定角度配置发光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光源发射的光不入射到导光板、防止发射,能够使从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的第一光入射面及第二光入射面。 
在此,优选光源312的LED芯片340的发光面340a的倾斜方向的长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交于LED芯片3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340的发光面340a的长度a(参照图4),比与第一光入射面318d的出光面318a的边缘侧的出光面318a正交的方向的第一光入射面的剖面长度、本实施例中垂直于导光板318的出光面318a的方向中的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或第二光入射面318e的长度d1(以下称为“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即第一光入射面318d或第 二光入射面318e的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长度更长。 
通过使发光面340a的长度a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更大,就能从发光面340a发射更多的光。 
此外,通过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配置发光面340a,即便是发光面340a的长度a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d1更大的情形,也能高效地使光入射到导光板,如上所述,能够使亮度高的光高效地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发射。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情形,也测量使用除导光板的倾斜面及反射面的形状外,各部的形状与面状照明装置10相同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亮度分布及光利用效率。更具体地,测量使光源的倾斜角度θ变化为各种角度时的,和用于比较的图27A及图27B所示的在发光面340a的倾斜角θ为θ=0°的位置配置a=2.5mm和a=1.45mm的光源时的光利用效率。 
测量结果是与上述表3及图18相同的结果。 
基于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也优选相对于基准面S的发光面340a的倾斜角度θ为15°以上、90°以下,即15°≤θ≤90°,更优选15°以上、75°以下,即15°≤θ≤75°。 
如上所述,通过使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15°≤θ≤90°,就能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且能使从出光面发射的光均匀,通过使所述θ为15°≤θ≤75°,就能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使光更均匀。 
接着,说明面状照明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29是放大图28中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8及图29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410除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的形状外,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310相同。因此,对两者中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重点说明面状照明装置410所特有的点。 
面状照明装置410包括:光源312;从矩形形状的出光面314′a发射均匀的光的照明装置本体314′;在内部放置照明装置本体314′ 及光源312的框体16。此外,照明装置本体314′具有导光板318′、光学部件单元322、反射板324、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下部引导反射板36。在此,光源312、框体16、光学部件单元322、反射板324、上部引导反射板34、下部引导反射板36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310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8及图29所示,导光板318′具有:近似矩形形状的平坦的出光面318a;在此出光面318a的两端、相对于垂直于出光面318a的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1形成的2个光入射面(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第二光入射面318e′);位于出光面318a的相反侧,平行于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第二光入射面318e′、以二等分出光面318a的二等分线α(参照图1)为中心轴相互对称、相对于出光面318a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2个倾斜面(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使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倾斜,以便随着离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越远、距离出光面318a的距离越远(越大),即随着分别从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越接近导光板318′的中心、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越大。即,导光板318′,在两端部即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第二光入射面318e′处厚度变得最薄,在中央部即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交叉的二等分线α的位置变得最厚。再有,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出光面318a的第一倾斜面318b和第二倾斜面318c的倾斜角度。 
此外,分别面对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及第二光入射面318e′配置光源312。即,面状照明装置410配置2个光源312以便夹持导光板318′。换言之,相隔规定间隔在相对配置的2个光源312之间配置导光板318′。 
在此,面状照明装置410也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310相同是以二等分线α为中心轴的对称形状,所以代表性地使用第一光入射面侧进行说明。 
如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410,以相对于基准面S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的倾斜角度θ1、和相对于面对第一光入射面318d′配置的光源312的LED芯片340的发光面340a的基准面S的倾 斜角θ为相同的角度来配置。即,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发光面340a平行地配置。 
通过使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相对于基准面S倾斜规定角度θ1,就能使第一光入射面318′的表面积比第一光入射面318′的有效剖面的表面积增大。由此,能够使从光源312的发光面340a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进导光板318′。 
在此,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成为使第一光入射面318d′倾斜的形状的情况下,与第一光入射面318d′的出光面318a的边缘侧、即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出光面318a的连接点(连线即连接位置)的出光面318a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剖面成为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 
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相对于光源312的发光面340a平行,就是说使相对于基准面S的第一光入射面的倾斜角度与各个相对配置的光源的发光面的倾斜角度为相同角度,就能使从发光面340a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318的第一光入射面318d′。 
在此,像本实施方式这样,虽然优选第一光入射面318d′的倾斜角度θ1与光源的发光面340a的倾斜角度θ为相同角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倾斜角度θ1和倾斜角度θ为不同角度。就是说,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光入射面318d′倾斜规定角度配置发光面340a。 
此外,面状照明装置410的情形也能得到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00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的同样的结果。 
基于上述说明,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使光源的发光面的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倾斜规定的角度,就能大致与以与基准面S平行的位置即角度来配置发光面340a时的光利用效率相同,或者比与基准面S平行的位置来配置发光面340a时相比提高光利用效率。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a的长度相同的光源进行比较,但通过倾斜配置,也能进一步增大光源的发光面的面积。就是说,能够使更多的光入射到导光板,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光源发射的光的亮度或照明度。 
并且,可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发光面340a的倾斜角度θ及导光板的倾斜角度θ1为θ=θ1、且为15°≤θ≤60°以下,就能够与配 置比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更加缩短正交于LED芯片340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LED芯片340的发光面340a的长度a的LED芯片340的比较例2相比进一步提高光利用效率。 
就是说,通过调整发光面的倾斜角度θ及导光板的倾斜角度θ1,就能使从光源发射的光更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从出光面发射亮度及照明度更高的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量设上述发光面的倾斜角度θ、导光板的倾斜角度θ1及第一光入射面318d和上部引导反射板34的导光板18中心侧的端部的距离L为表5的各条件时的出光面的亮度分布及照明度分布。 
测量出的亮度分布示于图30,照明度分布示于图31。在此,图30,纵轴为亮度(cd/c m2),横轴为距导光板中心的距离(mm)。此外,图31,纵轴为照明度(lx),横轴为为距导光板中心的距离(mm)。 
如图30及图31所示可知,通过使光源的发光面倾斜、并且使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倾斜,就能提高导光板中央侧的各位置的亮度及照明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很明显。 
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具有用倾斜面形成背面的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情形,如图32A所示,也可以设面状照明装置510的光源340为使相对于基准面S的发光面40a的倾斜角度θ为90°。再有,面状照明装置510以图22A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110的光源及导光板作为图24所示的光源312及导光板318,由于各部是与上述部件相同的部件,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此外,如图32B所示,也可以为设相对于面状照明装置550的基准面S的发光面340a的倾斜角度θ为90°、导光板552的光入射面552与发光面340a平行的形状。再有,面状照明装置550由于除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侧的端部的形状为与图23所示的导光板152相同的形状这点外,其它部分与面状照明装置510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像这样,即便使光源的发光面相对于基准面倾斜规定角度、使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倾斜规定角度、并且在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和出光面之间 设置侧面,也能使从光源发射的光高效地入射导光板,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 
并且,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侧面、在倾斜面侧配置出光面,就能进一步加大光源的发光面的面积,能够从出光面发射亮度或照明度高的光。此外,通过用倾斜了规定角度的侧面反射从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在从设置在倾斜面侧的光入射面入射光的情况下,也能从出光面发射均匀的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也能得到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110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相同的结果。 
并且,图33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测量出的照明度分布的曲线。在此图33,纵轴为照明度(lx),横轴为距导光板中心的距离(mm)。 
如图33可知,能够从导光板的中央部分发射均匀的光。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很明显。 
如上所述,虽然依据本发明详细地说明了面状照明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中,毋庸置疑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和变更。 
上述说明中,虽然无论哪一个实施方式,都如图2所示,在下部框体16a和反射板324之间配置由树脂等形成的导光板支撑部30,从导光板18的背面18b侧支撑反射板324,并使导光板18和反射板324粘合,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此,优选在反射板324的导光板18侧的相反侧的一面、即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框体16a和反射板324之间配置是缓冲部件。在此,缓冲部件是按导光板的形状进行变形的、比导光板刚性更低的部件,例如为海绵等。 
通过利用缓冲部件支撑反射板324及导光板18的背面18b侧,就能使反射板324粘合在导光板18上,能防止反射板324挠曲。此外,通过使支撑体为缓冲部件,就能使导光板和反射板均匀的接触。由此,仅接触反射板的一部分,防止漫反射光、目视作为从出光面发射的光的亮部,能够从出光面发射均匀的光。 
在此,图34A~图34D是分别表示支撑导光板及反射板的缓冲部 件的概括结构的一个实例的分解剖面图。 
例如,如图34A所示,也可以在与反射板24的导光板18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矩形形状的缓冲部件202。在此,作为缓冲部件202,优选使用作为面状照明装置组装时由缓冲部件202作用于导光板18的最大应力在本实施例中、作用于和背面的连接部的应力为5[N/cm2]以下的材料。 
此外,如图34B所示,也可以为在与反射板24的导光板18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由多层缓冲材料212a、212b、212c构成的缓冲部件212,按照导光板18的形状、因位置不同而缓冲部件212的厚度不同的形状。像这样,通过按照位置使缓冲部件212的厚度变化,就能够使缓冲部件的压缩率降低、降低作用于导光板的最大应力。由此,能够使作用于导光板的力更均匀,能够使导光板和反射板均匀地粘合。 
此外,如图34C所示,也可以使缓冲部件222为遵循导光板18的背面的形状。就是说,缓冲部件222是在导光板18侧的一面上形成与导光板18的背面相同形状的曲面222a的形状。 
像这样,即使缓冲部件为遵循导光板的背面的形状,也能够使导光板和反射板均匀的粘合。 
并且,如图34D所示,也可以为使缓冲部件232为遵循导光板18的背面的形状,而且,在与缓冲部件232的导光板18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符合导光板18的背面的形状的板金部件234的结构。 
通过在与缓冲部件232的导光板18侧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符合导光板18的背面的形状的板金部件234,就能使缓冲部件的压缩率均匀、并且通过用缓冲部件支撑反射板,就能使缓冲部件的压缩率均匀,并且通过由缓冲部件支撑反射板,就能使导光板和反射板粘合。 
再有,虽然根据图34A~图34D说明了导光板的背面是曲面的情形,但像图24所示的导光板318这样,背面由2个倾斜面构成的情形也是一样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无论哪一个光源都在一个方向上单列配置LED芯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多列配置LED芯片的结构、即矩阵状配置LED芯片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在支撑体上重叠多个 单列配置了LED芯片的单元的结构、即叠层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列状配置了多个LED芯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只配置一个LED芯片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基于可高效地从光源发射的光的观点,相对于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配置光源的发光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对于导光板的出光面垂直地配置光源的发光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基于能使结构简单、廉价的观点等,作为光源的LED芯片,为在蓝色LED的发光面上涂敷YAG荧光物质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在红色LED和绿色LED等其它的单色LED的发光面上配置荧光物质的结构的LED芯片。 
此外,作为光源,也可以使用组合红色LED、绿色LED、蓝色LED这3种LED的结构的LED单元。此情况下,通过使从3种LED发射的光混色,就能形成白光。 
并且,替代LED也可以使用半导体激光器(LD)。 
再有,虽然为了能够使亮度分布为适合的吊钟型、能够适合的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面状照明装置,优选导光板的形状,如图2所示,为随着从端面向中央部厚度变厚的曲面形状,但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将如图2所示的导光板切断为一半形状,就是说光入射面仅为1面、随着离光入射面越远导光板的厚度越厚的形状,换言之,光入射面由形成在出光面的1个端边上的1个光入射面构成,背面由随着从光入射面向面对此光入射面的另一端面倾斜以便远离出光面、随着离光入射面越远相对于出光面倾斜角越小的曲面(剖面中为曲线)构成,成为在光入射面处最薄、在其它端面处最厚的形状。 
此外,可以为在导光板的侧面的任意的面上配置光源,以4个侧面为光入射面,背面为随着从4个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厚度越厚的形状,换言之,光入射面由分别形成在该出光面的4个端边处的4个光入射面构成,背面由随着从4个光入射面向各自中央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随着从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相对于出光面倾斜角越小、在中央部倾斜角为0度的曲面(剖面中为曲线)构成,为光入射面的厚度最薄、 背面的中央部的厚度最厚的形状。 
即便使导光板为这样的形状,也能一面维持薄型、一面使光到达距光入射面远的位置,并且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由此,能使导光板薄型化、并且使出光面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 
此外,使导光板为上述这样的形状的情况下,也优选在光的入射方向中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到正交于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大的位置的长度为LG、上述Φ·NP·LG·KC满足1.1以上、8.2以下。通过满足上述范围就能够降低照明度不均匀、并且使光利用效率高的光从出光面发射。 
此外,也可以在透明树脂中混入可塑剂制作导光板。 
像这样,通过用混合透明材料和可塑剂的材料制作导光板,就能够使导光板柔软,就是说,能成为具有柔软性的导光板,能使导光板变形为各种形状。因此,能够使导光板的表面成为各种的曲面。 
像这样,通过使导光板柔软,例如在将导光板或使用此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用作电饰(灯饰)关系的显示板的情况下,也能装在有曲率的壁上,能够在更多种类、更广的使用范围的电饰和POP(POP广告)等中利用导光板。 
在此,作为可塑剂,例示出酸性酯(acid ester)、具体地: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phthalate)(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inonylphthalate)(D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混基酯(C6~C11)(610P、711P等)、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utyl benzylphthalate)(BBP)。此外,除邻苯二甲酸酯外,还例示出己二酸二辛酯(dioctyl adipate)(DOA)、己二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adipate)(DINA)、烷基己二酸酯(C6、8、10)(610A)、二烷基己二酸酯(C7、9)(79A)、壬二酸二辛酯(DOZ)、癸二酸二丁酯(DBS)、癸二酸二辛酯(DOS)、三甲酚磷酸酯(tricresyl phosphate)(TCP)、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cetyl tributyl citrate)(ATBC)、环氧大豆油(ESBO)、 偏苯三酸三辛酯(trioctyl trimellitate)(TOTM)、聚酯类、氯化石蜡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用作在液晶显示器、高射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广告用电饰广告牌、室内外照明等中利用的面状照明装置(背光灯单元)。 

Claims (21)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相隔规定间隔配置;以及
导光板,被配置在上述第一光源和上述第二光源之间,该导光板包括:出光面;面对上述第一光源且含有上述出光面的一边的第一光入射面;面对上述第二光源且含有上述一边的相对边的第二光入射面;以及与上述出光面对置所形成的背面,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被形成为: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为随着从上述第一光入射面及上述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与上述出光面的距离越大,并且随着从上述第一光入射面或上述第二光入射面越接近中央、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倾斜角越小,在中央相对于上述出光面的倾斜角为0度的曲线,
上述第一光源及上述第二光源包括:
从发光面发射蓝光的至少1个LED芯片;和
荧光部件,被配置在上述LED芯片的上述发光面和上述导光板之间,包括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并发射的荧光体涂敷部,及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作为蓝光并发射的蓝光透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由满足高阶多项式的曲线的一部分来表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由满足下述数学公式的曲线的一部分来表示:
[数学公式1]
Σ i = 1 n 1 S i ( x 2 i a i 2 i + y 2 i b i 2 i ) + Σ j = 1 n 2 S j ( x 2 j a j 2 j - y 2 j b j 2 j )
+ y 2 - Σ k = 1 n 3 S k ( a k ( x 2 k ) 2 ) = C
其中:ai、ak、ak、bi、bj、bk为任意实数,i、j、k为任意自然数,Si、Sj、Sk为满足-1≤Si≤1、-1≤Sj≤1、-1≤Sk≤1的实数,n1、n2、n3为任意自然数。
4.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表示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剖面的曲线函数是导函数没有不连续点的函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由椭圆的一部分来表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背面的垂直于上述一边的面的剖面为以垂直于上述出光面且通过上述第一光入射面和上述第二光入射面之间的中间点的直线为轴的对称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且满足下述不等式:
1.1≤Φ·NP·LG·KC≤8.2
0.005≤KC≤0.1
其中:Φ为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面积,NP为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KC为修正系数,LG为自光入射方向上的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第一或第二光入射面到上述导光板的厚度变得最厚的位置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上述光源,以致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在形成了上述光入射面的该光入射面的边缘侧,其长度比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方向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长,并且使该发光面面对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
9.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透明导光板,具有发射面状光的出光面,形成在该出光面的边缘处且用于入射向与上述出光面平行的方向前进的光的光入射面,和作为上述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倾斜面;
光源,被配置为: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在形成了该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的该出光面的边缘侧,其长度比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方向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长,并且使该发光面面对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规定角度;以及
引导反射板,被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的上述出光面侧和上述倾斜面侧,将从上述光源发射的光引导至上述光入射面,
使从该光源的发光面发射的光入射到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转换为面状光、并从上述出光面发射,
上述光源包括:
从发光面发射蓝光的至少1个LED芯片;和
荧光部件,被配置在上述LED芯片的上述发光面和上述导光板之间,包括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并发射的荧光体涂敷部,及将从上述发光面发射的蓝光作为蓝光并发射的蓝光透过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为与上述光源的发光面几乎正交的平面,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相当于该几乎正交的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为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倾斜以便平行面对上述光源的上述发光面的平面,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相当于与上述光入射面和上述出光面之间的接点处的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剖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的发光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5度~9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为面状或线状的光源,具有: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的长边方向、以阵列状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器,和带有用于安装这些发光二极管或半导体激光器且与倾斜的上述发光面平行的安装面的阵列基板。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反射板具有: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的端部处安装的第一引导反射板,和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的端部处安装的、具有从上述倾斜面的边缘向外侧延长的延长部分的第二引导反射板。
15.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为矩形形状;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由在上述出光面的对置的2个端边处分别形成的2个光入射面构成;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由随着从对置的上述2个光入射面向各自中央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2个倾斜面构成;
上述导光板的形状为上述光入射面的厚度最薄、上述2个倾斜面相交的位置的厚度最厚。
16.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为矩形形状;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由在上述出光面的1个端边处形成的1个光入射面构成;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由随着从上述光入射面接近面对此光入射面的另一端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1个倾斜面构成;
上述导光板的形状为在上述光入射面最薄、在上述其它端面最厚。
17.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为矩形形状;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由在上述出光面的4个端边处分别形成的4个光入射面构成;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面由随着从上述4个光入射面向各自中央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4个倾斜面构成;
上述导光板的形状为上述光入射面的厚度最薄、4个上述倾斜面的相交的位置的厚度最厚。
18.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且满足下述不等式:
1.1≤Φ·NP·LG·KC≤8.2
0.005≤KC≤0.1
其中:Φ为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面积,NP为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KC为修正系数,LG为从光的入射方向的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到垂直于上述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厚的位置的长度。
19.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透明导光板,具有发射面状光的出光面,以与上述出光面所成的角为比90°大的角度倾斜、在该出光面的边缘形成的侧面,作为上述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随着远离上述侧面而倾斜以便远离上述出光面的倾斜面,和在上述侧面和上述倾斜面之间形成的、入射光的光入射面;
光源,被配置为,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在形成有上述光入射面的上述倾斜面的边缘侧,其长度比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的长度长,并且使上述发光面面对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相对于与上述出光面几乎正交的方向朝向该出光面倾斜规定角度;以及
引导反射板,覆盖上述导光板的上述侧面侧的上述出光面的一部分、上述侧面、和上述倾斜面而配置,将从上述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引导至上述导光板的中心方向,
上述光入射面的有效剖面是上述光入射面侧的上述倾斜面的边缘位置处的、与上述出光面几乎垂直的方向上的上述导光板的剖面,
使从该光源的发光面发射的光入射到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转换为面状光、并从上述出光面发射。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与上述出光面平行地形成,
上述光源以上述发光面与上述出光面成为平行的角度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中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光板在内部含有多个散射粒子,且满足下述不等式:
1.1≤Φ·NP·LG·KC≤8.2
0.005≤KC≤0.1
其中:Φ为上述散射粒子的散射剖面面积,NP为上述散射粒子的密度,KC为修正系数,LG为从上述侧面和上述光入射面之间的接点到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的厚度变得最大的位置处的长度。
CN2007800285076A 2006-07-28 2007-07-30 面状照明装置 Active CN101495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6787/2006 2006-07-28
JP2006206787 2006-07-28
JP2006299310A JP4963592B2 (ja) 2006-07-28 2006-11-02 面状照明装置
JP299310/2006 2006-11-02
JP355487/2006 2006-12-28
JP2006355487A JP5110875B2 (ja) 2006-12-28 2006-12-28 面状照明装置
PCT/JP2007/064880 WO2008013304A1 (fr) 2006-07-28 2007-07-30 Dispositif d'éclairage de surfa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5801A CN101495801A (zh) 2009-07-29
CN101495801B true CN101495801B (zh) 2011-03-16

Family

ID=38981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85076A Active CN101495801B (zh) 2006-07-28 2007-07-30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52315B2 (zh)
EP (1) EP2048437A4 (zh)
CN (1) CN101495801B (zh)
WO (1) WO20080133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8969B (zh) * 2015-12-15 2017-02-01 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燈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9492A1 (en) * 2008-02-07 2010-10-13 Sony Corporation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illumination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light guide plate
WO2010064473A1 (ja) * 2008-12-05 2010-06-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EP2388636B1 (en) 2009-01-16 2019-05-01 EIZO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WO2010131359A1 (ja) * 2009-05-15 2010-11-18 株式会社 東芝 映像表示装置
CN101963294B (zh) * 2009-07-23 2012-07-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TWI408458B (zh) * 2009-07-24 2013-09-11 Wistron Corp 側光式背光模組
WO2011055565A1 (ja) * 2009-11-06 2011-05-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器
TWI407044B (zh) * 2009-12-29 2013-09-01 Chi Lin Optoelectronics Co Ltd 一種背光模組及其光源組件
JP2011150832A (ja) * 2010-01-20 2011-08-04 Fujifilm Corp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面状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322884B2 (en) * 2010-03-31 2012-12-04 Abl Ip Holding Llc Solid state lighting with selective matching of index of refraction
CN102072441A (zh) * 2010-11-19 2011-05-25 北京长城高腾信息产品有限公司 匀光指示灯以及带有该种匀光指示灯的彩票机
JP5406225B2 (ja) 2010-12-06 2014-02-05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120067543A (ko) * 2010-12-16 2012-06-26 삼성엘이디 주식회사 발광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8235540B2 (en) * 2011-01-14 2012-08-07 Lg Inno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130329438A1 (en) * 2011-02-22 2013-12-12 Konica Minolta,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JP2012230264A (ja) * 2011-04-26 2012-11-22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238414A (ja) * 2011-05-10 2012-12-06 Fujifilm Corp 面状照明装置
KR101902394B1 (ko) * 2011-12-12 2018-09-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조명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449862B (zh) * 2012-01-17 2014-08-21 Nan Ya Photonics Inc 平面發光二極體照明(二)
CN102588888A (zh) * 2012-02-10 2012-07-18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光条以及照明装置
JP5553077B2 (ja) * 2012-03-15 2014-07-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US20130257880A1 (en) * 2012-03-27 2013-10-03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Light guide with internal light recirculation
WO2014020864A1 (ja) * 2012-07-31 2014-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958601B2 (en) * 2013-09-19 2018-05-01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Foundation Display backlight
KR102260013B1 (ko) * 2014-12-10 2021-06-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5987299B (zh) * 2015-01-19 2020-01-07 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照明装置
KR102333790B1 (ko) * 2015-01-23 2021-1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표시장치
US10605414B1 (en) * 2016-04-22 2020-03-3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Suspended luminaire having end caps with LEDs illuminating a lightguide plate
EP3526517A1 (en) * 2016-10-11 2019-08-21 Signify Holding B.V. Lighting device for a light source
KR101991082B1 (ko) * 2016-12-28 2019-09-30 코오롱글로텍주식회사 차량의 감성 조명 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JP2018181729A (ja) * 2017-04-19 2018-11-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
WO2018235732A1 (ja) * 2017-06-22 2018-1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11313526B2 (en) * 2018-05-18 2022-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ighting unit and lighting fixture
US10705289B2 (en) * 2018-06-14 2020-07-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632698A (zh) * 2018-06-22 2019-12-31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13154304B (zh) 2018-10-12 2023-04-11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灯具、吊挂式透明灯具及灯具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318A (ja) * 1999-09-22 2001-04-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1281655A (ja) * 2000-03-29 2001-10-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た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JP2003279977A (ja) * 2002-03-20 2003-10-02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17594A (ja) * 2002-09-24 2004-04-15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JP2004171948A (ja) * 2002-11-20 2004-06-17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4186124A (ja) * 2002-11-29 2004-07-02 Naoyuki Murakami 境界面を利用した平面照明器具
JP2005215171A (ja) * 2004-01-28 2005-08-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状導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81441B2 (ja) 1993-07-23 2006-05-31 康博 小池 光散乱導光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682313B2 (ja) 1995-03-08 2005-08-10 日東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H08271739A (ja) 1995-04-03 1996-10-18 Yasuhiro Koike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3330489B2 (ja) 1996-04-05 2002-09-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用バックライト
JPH11133419A (ja) 1997-10-31 1999-05-21 Casio Comput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3874222B2 (ja) 1997-11-19 2007-01-3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源装置
JPH11307241A (ja) 1998-04-24 1999-11-05 Tdk Corp 有機el光源装置
JP3850373B2 (ja) * 2000-11-13 2006-11-29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導光板及び導光板用透明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TWI230276B (en) 2001-07-10 2005-04-0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guide plate capable of converting a light source wavelength and backlight module
US7572045B2 (en) * 2002-03-28 2009-08-1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mpact lighting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JP3919601B2 (ja) 2002-05-22 2007-05-30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液晶表示装置
JP4197109B2 (ja) * 2002-08-06 2008-12-17 静雄 藤田 照明装置
JP4317354B2 (ja) * 2002-10-25 2009-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6871973B2 (en) 2002-11-25 2005-03-29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Light module for LCD panel
US6871972B2 (en) 2002-11-25 2005-03-29 Toppoly Optoelectronics Corp. Light module for LCD panel
EP2278216B1 (en) * 2002-11-29 2012-03-14 Fujitsu Limited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WO2005065356A2 (en) * 2003-12-31 2005-07-21 Ilight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simulating neon using phosphorescent dye
JP4238806B2 (ja) * 2004-09-21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導光板、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060030350A (ko) 2004-10-05 2006-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색광 발생 유닛,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6167926A (ja) 2004-12-10 2006-06-29 Ricoh Co Ltd 射出成形金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318A (ja) * 1999-09-22 2001-04-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1281655A (ja) * 2000-03-29 2001-10-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た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JP2003279977A (ja) * 2002-03-20 2003-10-02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117594A (ja) * 2002-09-24 2004-04-15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JP2004171948A (ja) * 2002-11-20 2004-06-17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4186124A (ja) * 2002-11-29 2004-07-02 Naoyuki Murakami 境界面を利用した平面照明器具
JP2005215171A (ja) * 2004-01-28 2005-08-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状導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8969B (zh) * 2015-12-15 2017-02-01 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燈具
US10126486B2 (en) 2015-12-15 2018-11-13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am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5801A (zh) 2009-07-29
US8052315B2 (en) 2011-11-08
EP2048437A4 (en) 2013-07-17
WO2008013304A1 (fr) 2008-01-31
US20090303744A1 (en) 2009-12-10
EP2048437A1 (en) 2009-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5801B (zh) 面状照明装置
JP5579381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
KR101329413B1 (ko) 광학 렌즈, 이를 구비하는 광학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백라이트 유닛
US9222644B2 (en)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CN101413640B (zh) 导光板
CN101600902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932932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07145248A1 (ja) 導光板、導光板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る面状照明装置、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WO2008010593A1 (fr) Plaque de guidage de lumière unitaire, unité de plaque de guidage de lumière, dispositif d'éclairage plan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CN101344609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US20070195224A1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2308232A (zh) 光学部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JP2013073732A (ja) 導光板
US8596849B2 (en) Optical componen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same
JP2008311026A (ja) 面光源装置
US7125141B2 (en) Apparatus for homogeneously distributing lights
CN104132304A (zh) 光学透镜
JP4963592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20100177500A1 (en) Light Control Membe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7080789A (ja) 導光体
US20180101061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40313772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CN101158784A (zh) 背光源
WO2013175888A1 (ja) 導光板
KR102391395B1 (ko) 광학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