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3560B -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 Google Patents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3560B
CN101593560B CN2008101127752A CN200810112775A CN101593560B CN 101593560 B CN101593560 B CN 101593560B CN 2008101127752 A CN2008101127752 A CN 2008101127752A CN 200810112775 A CN200810112775 A CN 200810112775A CN 101593560 B CN101593560 B CN 1015935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torage unit
transistors
cell group
outp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127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3560A (zh
Inventor
杨家奇
李智
张亚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1127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35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3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3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3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35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 (AREA)
  • Dram (AREA)

Abstract

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所述随机存取存储器包括:M级存储单元组,各级存储单元组分别包括N个存储单元,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从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读出数据并写入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从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读出的数据写入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在第n或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或N个存储单元,输出数据从最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或1个存储单元读出。所述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电路结构得以简化,所述存储单元可以适应半导体工艺演进中芯片小尺寸的需求。

Description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背景技术
在音频处理芯片中,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起延时作用,如图1所示,串行数据输入datain经过RAM延时得到串行数据输出dataout,串行数据输入datain由采样频率为fs的时钟采样。
图1所示的RAM共包括1856个存储单元组(cell2),每232个存储单元组由一组时序逻辑信号控制,共8组时序逻辑信号,即由逻辑电路产生的预充电信号prex和读写控制信号WRx[1:24],其中x=1、2、...、8。
图2为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每个存储单元组包括24个存储单元(cell1)I1~I24,各个存储单元的输入位线i、输出位线o分别相连,每次总是选通前后2个存储单元,即对前一个写数据,对后一个读数据,例如,写存储单元I1,读存储单元I2;写存储单元I2,读存储单元I3;......;写存储单元I24,读存储单元I1。
采样频率fs、预充电信号prex和读写控制信号WRx的时序如图3所示,图3中仅示出了第1、2组时序逻辑信号的预充电信号pre1、pre2和第1个读写控制信号WR1[1]、WR2[1],以及第1组时序逻辑信号的第2个读写控制信号WR1[2],其可以代表前后2组时序逻辑信号及每组前后2个读写控制信号的关系,Tvco=1/fvco,fvco为压控振荡器的频率。结合图2和图3可以得到,1位数据需要经过Tvco*16*23才能完成对一个存储单元的写入和读出,图1所示的RAM包括1856个存储单元组,因此,串行数据输入datain经过总的延时时间为Tvco*16*23*1856后,得到串行数据输出dataout。
图2所示的由预充电信号prex控制的PMOS管是基于存储单元(cell1)的电路结构而设计的,图4即为所述存储单元的电路图,美国专利US6026030所公开的存储单元与图4所示的存储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所示,存储单元包括3个NMOS管N1、N2、N3,其中NMOS管N2有大的栅电容,即NMOS管的沟道宽度与长度的乘积要大,用于存储信号。
当写控制信号w为高,读控制信号r为低时,输入i通过NMOS管N1对NMOS管N2的栅极充电或放电,使NMOS管N2处于存储电荷的状态(“1”状态)或者不存储电荷的状态(“0”状态)。当读控制信号r为高,写控制信号w为低时,NMOS管N3打开,如果NMOS管N2处于“1”状态,则输出o会被拉低到0电平;如果NMOS管N2处于“0”状态,则输出o保持原状态不变,因此,需要将输出o预充电至“1”状态,即利用图2所示的由预充电信号prex控制的PMOS管将输出o预充电至“1”状态,才能实现“0”和“1”状态的有效存储。
对于图1至图4所示的RAM,设最低频率fvco=2MHz,Tvco=0.5μs;最高频率fvco=22MHz,Tvco=0.0451μs,要保证数据不丢失,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在最低工作频率下,NMOS管N2的栅电容要在Tvco*16*23时间内保持足够的电荷;在最高工作频率下,N2在Tvco*4的时间内;能使反相器INV有效翻转;在最低工作频率下,反相器INV栅上的电容在Tvco*4时间内存有效高电平;在最高工作频率下,反相器INV应有足够的驱动能力在Tvco*2时间内写入信号到存储单元。
鉴于上述存储单元的结构特性,电路需要有预充电电路(如图2所示的PMOS管),同时由于各个存储单元组中的各个存储单元的输入位线、输出位线分别相连,使得各个存储单元的输入节点的负载比较大,因而需要增加一级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的反相器INV),此驱动同时实现信号的调整,使写入和读出数据相位一致,但这不是必须的。增加的预充电电路和驱动电路增加了整个RAM的结构复杂度,进而使得包含所述RAM的芯片面积增加。
另外,对于上述存储单元的电路结构,因为要保持足够的栅电容,用于存储信号的NMOS管N2的尺寸无法随着半导体工艺演进而缩小。当工艺演进为0.35μm甚至更小尺寸后,再使用上述存储单元和RAM结构显然已不适应芯片小尺寸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以简化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电路结构,并适应半导体工艺演进中芯片小尺寸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包括:M级存储单元组,各级存储单元组分别包括N个存储单元,M、N为自然数,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或“1”,
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输出数据从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中读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送至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
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输出数据从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中读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送至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
其中,m、n为自然数,且m<M、n<N,所述第n控制信号与第n+1控制信号间隔一个标准时钟。
可选的,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
可选的,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存储单元,包括: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输入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输入,用于控制所述输入晶体管开启或关闭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输出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输出,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晶体管开启或关闭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的RAM,由于应用了可以有效地存储数据“0”和数据“1”的存储单元,数据可以直接写入存储单元中,或者直接从存储单元中读出,因而在对应的控制信号有效时,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数据可以直接传送至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即数据可以直接从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读出并写入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这样,存储单元组就不需要预充电电路将存储单元的输出端预先充电至“1”状态,同时也不需要用于产生预充电信号的逻辑电路;并且,存储单元组也不需要反相驱动电路来驱动后级的存储单元。因此,整个RAM的电路结构得到了简化,使得包含RAM的芯片面积减小了,功耗也降低了,并且也保证了数据存储和传送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RAM结构不需要预充电电路和反相驱动电路,各级存储单元组之间的存储单元连接方式可以进一步简化,即仅将前1级存储单元组中的读控制信号与后1级存储单元组中写控制信号相同的存储单元对应连接,因此,减小了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输出端和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输入端的负载,降低了出现数据传送错误的概率,并且使得后续的版图设计也更为简单。
由于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与对应连接的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相同,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输出晶体管和与对应连接的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输入晶体管可以合并,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前(M-1)级的存储单元的结构,或者简化后(M-1)级的存储单元的结构。因此,整个RAM的电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地简化,使得包含RAM的芯片面积进一步减小;并且输入晶体管或输出晶体管的减少使控制信号的负载也减小了,由此电路的功耗进一步降低。
上述技术方案的存储单元用逻辑电路的组合来完成存储单元的数据信号的读/写和存储功能,其中,存储数据主要是采用晶体管和反相器结合的锁存结构来实现的,相比现有技术的存储单元利用晶体管的栅电容存储数据来说,不需要考虑维持晶体管栅极的电容量以保持数据,因此可以方便地随着半导体工艺演进缩小晶体管的尺寸,存储单元不仅可以有效地存储数据“0”和数据“1”,而且可以适应工艺演进对芯片小尺寸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RAM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采样频率、预充电信号和读写控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RAM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控制信号CLK1~CLK8的时序图;
图7是图5所示RAM的存储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RAM的存储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RAM的存储单元的又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RAM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RAM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3是图11所示RAM的第2~4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RAM的结构示意图;
图15、16是图14所示RAM的第1~3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RAM采用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和“1”的存储单元,这样在RAM的电路结构就不需要预充电电路和驱动电路,因此使得RAM的电路结构得以简化。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RAM包括M级存储单元组,各级存储单元组分别包括N个存储单元,各个存储单元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或“1”,
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输出数据从第M级(最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中读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送至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
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最后1个)存储单元中,输出数据从第M级(最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中读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送至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最后1个)存储单元中。
其中,M、N、m、n为自然数,m<M、n<N,所述第n控制信号与第n+1控制信号间隔一个标准时钟。具体来说,M、N的值和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第N控制信号)决定了输入数据经RAM得到输出数据的延时时间为M*(N-1)*标准时钟。m取小于M的自然数,即m=1、2、...、(M-1);n取小于N的自然数,即n=1、2、...、(N-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RAM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RAM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RAM包括4级存储单元组,即M=4;各级存储单元组包括8个存储单元,即N=8;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即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所有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OUT与后1级存储单元的所有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IN都连接在一起,m取值为1、2、3,n取值为1、2、3、4、5、6、7。
为简化说明,下面以存储单元Cab表示第a级存储单元组的第b个存储单元,其中,a取值1、2、3、4,b取值1、2、3、4、5、6、7、8。如图5所示,第1级存储单元组包括存储单元C11、C12、C13、C14、C15、C16、C17、C18;第2级存储单元组包括存储单元C21、C22、C23、C24、C25、C26、C27、C28;第3级存储单元组包括存储单元C31、C32、C33、C34、C35、C36、C37、C38;第4级存储单元组包括存储单元C41、C42、C43、C44、C45、C46、C47、C48。
各个存储单元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或“1”,包括数据输入端IN、写控制信号W输入端、读控制信号R输入端和数据输出端OUT。在写控制信号有效时,数据写入并储存在存储单元中;在读控制信号有效时,储存在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被读出。
第一控制信号CLK1作为存储单元C11、C21、C31、C41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2、C22、C32、C42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二控制信号CLK2作为存储单元C12、C22、C32、C42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3、C23、C33、C43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三控制信号CLK3作为存储单元C13、C23、C33、C43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4、C24、C34、C44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四控制信号CLK4作为存储单元C14、C24、C34、C44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5、C25、C35、C45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五控制信号CLK5作为存储单元C15、C25、C35、C45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6、C26、C36、C46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六控制信号CLK6作为存储单元C16、C26、C36、C46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7、C27、C37、C47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七控制信号CLK7作为存储单元C17、C27、C37、C47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8、C28、C38、C48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第八控制信号CLK8作为存储单元C18、C28、C38、C48的写控制信号W输入,并作为存储单元C11、C21、C31、C41的读控制信号R输入。
各个控制信号的时序关系如图6所示:第一控制信号CLK1~第八控制信号CLK8是一组周期相同的采样时钟,但它们的相位不同,后一控制信号与前一控制信号相差一个标准时钟clk,第一控制信号CLK1~第八控制信号CLK8都是高电平有效。
在其中一个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对应的1个存储单元,输出数据从第4级对应的1个存储单元读出,前1级对应的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读出并写入后1级对应的1个存储单元。
举例来说,在第一控制信号CLK1有效时,输入数据DIN写入存储单元C11;输出数据DOUT从存储单元C42读出;存储单元C12储存的数据读出并写入存储单元C21。
可以看到,写入存储单元的数据在7个标准时钟clk后被读出,例如,写入存储单元C11的数据在7个标准时钟clk后写入存储单元C28,写入存储单元C28的数据在7个标准时钟clk后写入存储单元C37,写入存储单元C37的数据在7个标准时钟clk后写入存储单元C46,写入存储单元C46的数据在7个标准时钟clk后读出,因此,输入数据DIN写入存储单元C11后,经过4*7*clk延时后,从存储单元C46读出输出数据DOUT,也就是说,图5所示的RAM结构,从输入数据DIN得到输出数据DOUT需要经过28个标准时钟clk的延时。
由于各个存储单元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或“1”,数据可以直接写入存储单元中,或者直接从存储单元中读出,因而在对应的控制信号有效时,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数据可以直接传送至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即数据可以直接从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读出并写入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中,这样,存储单元组就不需要预充电电路(如图2所示的PMOS管)将存储单元的输出端预先充电至“1”状态,同时也就不需要用于产生预充电信号的逻辑电路了(如图1所示的逻辑电路);并且,存储单元组也不需要反相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的反相器)来驱动后级的存储单元。因此,整个RAM的电路结构得到了简化,使得包含RAM的芯片面积减小了,功耗也降低了。
本实施例的存储单元用逻辑电路的组合来完成存储单元的数据信号的读/写和存储功能,其中,存储数据主要是采用锁存(latch)结构来实现的,锁存结构使得存储单元的驱动能力增强。
所述存储单元包括:锁存单元,分别与锁存单元连接的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其中,锁存单元用于储存数据,包括控制晶体管和反相器;输入单元用于写入数据,包括输入晶体管;输出单元用于读出数据,包括输出晶体管。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输入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输入,用于开启所述输入晶体管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输出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输出,用于开启所述输出晶体管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控制晶体管可以是NMOS管和P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为控制晶体管的源极(Source),第一输出端为控制晶体管的漏极(Drain),第一控制端为控制晶体管的栅极(Gate)。逻辑电压源根据MOS管的类型而不同:控制晶体管为NMOS管,逻辑电压源为低电平电压源;控制晶体管为PMOS管,逻辑电压源为高电平电压源。
输入晶体管可以是NMOS管或PMOS管,所述第二输入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输出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漏极,第二控制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控制所述输入晶体管开启或关闭的写控制信号根据MOS管的类型而不同:输入晶体管为NMOS管,写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有效(开启输入晶体管);输入晶体管为PMOS管,写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有效(开启输入晶体管)。
输出晶体管可以是NMOS管或PMOS管,所述第三输入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源极,第三输出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漏极,第三控制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晶体管开启或关闭的读控制信号根据MOS管的类型而不同:输出晶体管为NMOS管,读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有效(开启输出晶体管);输出晶体管为PMOS管,读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有效(开启输出晶体管)。
不同类型的控制晶体管、输入晶体管和输出晶体管可以任意组合,通常,可以是P型的控制晶体管和N型的输入晶体管、输出晶体管的组合;或者是N型的控制晶体管和P型输入晶体管、输出晶体管的组合。
图7为所述存储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采用上拉的PMOS管(控制晶体管)和反相器构成的锁存单元来实现数据信号的存储功能,而输入晶体管和输出晶体管都采用NMOS管。
如图7所示,所述的存储单元包括:输入晶体管MN1,控制晶体管MP0,反相器INV和输出晶体管MN2。
输入信号IN从输入晶体管MN1的源极输入,高电平有效的写控制信号W从输入晶体管MN1的栅极输入。
控制晶体管MP0的源极输入高电平,例如3.3V的逻辑电压源VDD33。
输出信号OUT从输出晶体管MN2的漏极输出,高电平有效的读控制信号R从输出晶体管MN2的栅极输入。
输入晶体管MN1的漏极与控制晶体管MP0的漏极、反相器INV的输入端连接,其连接点为节点A。
输出晶体管MN2的源极与控制晶体管MP0的栅极、反相器INV的输出端连接,其连接点为节点B。
写操作时,写控制信号W为高电平,开启输入晶体管MN1:节点A原来为低电平,输入信号IN为高电平(写入的数据为1),节点A会充电到高电平,节点B为低电平,开启控制晶体管MP0,维持节点A的高电平;节点A原来为高电平,输入信号IN为低电平(写入的数据为0),由于反相器INV的驱动能力大于控制晶体管MP0的驱动能力,使节点A很容易放电到低电平,节点B为高电平,关闭控制晶体管MP0,维持节点A的低电平。
读操作时,读控制信号R为高电平,开启输出晶体管MN2:节点A为高电平(存储的数据为1),节点B为低电平,输出信号OUT为低电平;节点A为低电平(存储的数据为0),节点B为高电平,输出信号OUT为高电平。因此,存储单元的输出信号OUT与输入信号IN的相位是相反的。
图8为所述存储单元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采用下拉的NMOS管(控制晶体管)和反相器构成的锁存单元来实现数据信号的存储功能,而输入晶体管和输出晶体管都采用PMOS管。
如图8所示,所述的存储单元包括:输入晶体管MP1,控制晶体管MN0,反相器INV和输出晶体管MP2。
输入信号IN从输入晶体管MP1的源极输入,低电平有效的写控制信号W从输入晶体管MP1的栅极输入。
控制晶体管MN0的源极输入低电平,例如地。
输出信号OUT从输出晶体管MP2的漏极输出,低电平有效的读控制信号R从输出晶体管MP2的栅极输入。
输入晶体管MP1的漏极与控制晶体管MN0的漏极、反相器INV的输入端连接,其连接点为节点A’。
输出晶体管MP2的源极与控制晶体管MN0的栅极、反相器INV的输出端连接,其连接点为节点B’。
写操作时,写控制信号W为低电平,开启输入晶体管MP1:节点A’原来为低电平,输入信号IN为高电平(写入的数据为1),节点A’会充电到高电平,节点B’为低电平,关闭控制晶体管MN0,维持节点A’的高电平;节点A’原来为高电平,输入信号IN为低电平(写入的数据为0),由于反相器INV的驱动能力大于控制晶体管MN0的驱动能力,使节点A’很容易放电到低电平,节点B’为高电平,开启控制晶体管MN0,维持节点A’的低电平。
读操作时,读控制信号R为低电平,开启输出晶体管MP2:节点A’为高电平(存储的数据为1),节点B’为低电平,输出信号OUT为低电平;节点A’为低电平(存储的数据为0),节点B’为高电平,输出信号OUT为高电平。因此,存储单元的输出信号OUT与输入信号IN的相位是相反的。
本实施例中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控制晶体管为P型,输入晶体管和输出晶体管为N型,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源极),数据输出端为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漏极)。
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也可以如图8所示,控制晶体管为N型,输入晶体管和输出晶体管为P型,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源极),数据输出端为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漏极)。这样,图5所示的第一控制信号CLK1~第八控制信号CLK8应为图6所示对应的控制信号的反相信号。或者,存储单元的结构可以是上述任意可能的结构,而控制信号是否经过反相再输入存储单元则由输入晶体管和输出晶体管的类型决定。
上述存储单元采用锁存结构,即利用控制晶体管和反相器的逻辑控制,以有效地存储和读出数据“0”和数据“1”,对于上述的存储单元,不需要考虑维持晶体管栅极的电容量以保持数据,因此可以方便地随着半导体工艺演进而按比例缩小晶体管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RAM的存储单元并不限于上述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的电路结构,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和数据“1”的存储单元都适用于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RAM的结构,现有的能够实现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和数据“1”的存储单元的结构有很多,例如图9所示的存储单元的结构,其它还有多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在此即不再枚举。
实施例2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RAM的结构示意图,由于图5所示的RAM结构不需要预充电电路和反相驱动电路,图10对图5所示的RAM结构作了改进,其区别在于各级存储单元组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m取值为1、2、3,n取值为1、2、3、4、5、6、7。
具体来说,存储单元C11、C21、C31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8、C38、C48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2、C22、C32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1、C31、C41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3、C23、C33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2、C32、C42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4、C24、C34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3、C33、C43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5、C25、C35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4、C34、C44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6、C26、C36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5、C35、C45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7、C27、C37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6、C36、C46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存储单元C18、C28、C38的数据输出端OUT分别与存储单元C27、C37、C47的数据输入端IN连接。
本实施例的RAM结构仅将前1级存储单元组中的读控制信号与后1级存储单元组中写控制信号相同的存储单元对应连接,因此,减小了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和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的负载,降低了出现数据传送错误的概率,并且使得后续的版图(layout)设计也更为简单。
实施例3
进一步分析图10所示的RAM结构,在前后2级存储单元组对应连接的存储单元中,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与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相同,例如,存储单元C11的读控制信号W输入是第八控制信号CLK8,存储单元C28的写控制信号W也是第八控制信号CLK8。因此,前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输出晶体管与后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输入晶体管可以合并成一个晶体管,这样,除第1级存储单元组外,后面3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组都可以简化(如本实施例所示);或者,除第4级存储单元组外,前面3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组都可以简化(如实施例4所述),由此使得RAM的电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地简化,并且输入晶体管或输出晶体管的减少使得控制信号的负载减小,从而使得电路的功耗进一步降低。
本实施例的RAM结构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的各个存储单元都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而本实施例中,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第2、3、4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
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可以是图7所示的结构;第2、3、4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则如图12所示,其比图7所示的结构少了输入晶体管MN1,且没有写控制信号W输入,即包括:控制晶体管MP0、反相器INV和输出晶体管MN2,各元件连接方式基本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图12所示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反相器INV的输入端。
或者,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可以是图8所示的结构,第2、3、4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则如图13所示,其比图8所示的结构少了输入晶体管MP1,且没有写控制信号W输入,即包括:控制晶体管MN0、反相器INV和输出晶体管MP2,各元件连接方式基本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图13所示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反相器INV的输入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RAM结构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的各个存储单元都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而本实施例中,第1、2、3级的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和反相器,第4级的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
第4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可以是图7所示的结构;第1、2、3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则如图15所示,其比图7所示的结构少了输出晶体管MN2,且没有读控制信号R输入,即包括:输入晶体管MN1、控制晶体管MP0和反相器INV,各元件连接方式基本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图15所示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为反相器INV的输出端。
或者,第4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可以是图8所示的结构,第1、2、3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则如图16所示,其比图8所示的结构少了输出晶体管MP2,且没有读控制信号R输入,即包括:输入晶体管MP1、控制晶体管MP0和反相器INV,各元件连接方式基本没有改变,不同的是,图16所示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为反相器INV的输出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采用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和“1”的存储单元,这样在RAM的电路结构就不需要预充电电路和驱动电路,因此使得RAM的电路结构得以简化。
存储单元采用锁存结构实现存储功能,因此可以适应半导体工艺演进中芯片小尺寸的需求。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包括M级存储单元组,各级存储单元组分别包括N个存储单元,M、N为自然数,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能够有效存储和读出数据“0”或“1”,
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输出数据从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中读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送至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
在第N控制信号有效时,输入数据写入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输出数据从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中读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传送至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中,
其中,m、n为自然数,且m<M、n<N,所述第n控制信号与第n+1控制信号间隔一个标准时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出端与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入晶体管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出晶体管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数据输出端为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第n+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第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入晶体管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出晶体管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数据输出端为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第n+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第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
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其中,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入晶体管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出晶体管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数据输出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
第m+1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反相器的输入端,数据输出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第1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
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和反相器,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分别包括输入晶体管、控制晶体管、反相器和输出晶体管,其中,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入晶体管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用于开启所述输出晶体管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数据输出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反相器的输出端,
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各个存储单元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数据输出端为所述存储单元的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所述第N控制信号作为各级存储单元组的第N个存储单元的写控制信号输入,并作为第M级存储单元组的第1个存储单元的读控制信号输入。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体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为NMOS管的源极,第一输出端为NMOS管的漏极,第一控制端为NMOS管的栅极,所述逻辑电压源为低电平电压源。
9.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体管为P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为PMOS管的源极,第一输出端为PMOS管的漏极,第一控制端为PMOS管的栅极,所述逻辑电压源为高电平电压源。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晶体管为NMOS管或PMOS管,所述第二输入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一个,第二输出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另一个,第二控制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栅极。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晶体管为NMOS管或PMOS管,所述第三输入端为输出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一个,第三输出端为输出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另一个,第三控制端为输出晶体管的栅极。
12.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晶体管,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一控制端,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入端与逻辑电压源连接;
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连接;
输入晶体管,具有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控制端,输入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入端输入,用于控制所述输入晶体管开启或关闭的写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入晶体管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
输出晶体管,具有第三输入端、第三输出端和第三控制端,输出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出端输出,用于控制所述输出晶体管开启或关闭的读控制信号从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控制端输入,所述输出晶体管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体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为NMOS管的源极,第一输出端为NMOS管的漏极,第一控制端为NMOS管的栅极,所述逻辑电压源为低电平电压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体管为PMOS管,所述第一输入端为PMOS管的源极,第一输出端为PMOS管的漏极,第一控制端为PMOS管的栅极,所述逻辑电压源为高电平电压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晶体管为NMOS管或PMOS管,所述第二输入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一个,第二输出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另一个,第二控制端为输入晶体管的栅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晶体管为NMOS管或PMOS管,所述第三输入端为输出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一个,第三输出端为输出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中的另一个,第三控制端为输出晶体管的栅极。
CN2008101127752A 2008-05-26 2008-05-26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Active CN1015935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27752A CN101593560B (zh) 2008-05-26 2008-05-26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127752A CN101593560B (zh) 2008-05-26 2008-05-26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3560A CN101593560A (zh) 2009-12-02
CN101593560B true CN101593560B (zh) 2011-07-06

Family

ID=41408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27752A Active CN101593560B (zh) 2008-05-26 2008-05-26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35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6272B (zh) * 2013-03-29 2016-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移位寄存器单元及其驱动方法、栅极驱动装置与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3088A (en) * 1971-07-19 1975-07-01 Texas Instruments Inc Random access memory shift register system
CN1082239A (zh) * 1992-04-16 1994-02-16 汤姆森消费电子有限公司 多端口存储系统
GB2300941A (en) * 1995-05-17 1996-11-20 Hyundai Electronics Ind A DRAM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236954A (zh) * 1998-04-25 1999-12-01 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回音集成电路的新结构
CN1324486A (zh) * 1998-10-02 2001-11-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半导体装置
US20030151943A1 (en) * 2002-02-14 2003-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memory
CN1667751A (zh) * 2004-03-10 2005-09-14 奥特拉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ram存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3088A (en) * 1971-07-19 1975-07-01 Texas Instruments Inc Random access memory shift register system
CN1082239A (zh) * 1992-04-16 1994-02-16 汤姆森消费电子有限公司 多端口存储系统
GB2300941A (en) * 1995-05-17 1996-11-20 Hyundai Electronics Ind A DRAM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236954A (zh) * 1998-04-25 1999-12-01 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回音集成电路的新结构
CN1324486A (zh) * 1998-10-02 2001-11-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半导体装置
US20030151943A1 (en) * 2002-02-14 2003-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emiconductor memory
CN1667751A (zh) * 2004-03-10 2005-09-14 奥特拉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ram存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伟华.MOS晶体管开关逻辑.《VLSI设计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52-5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3560A (zh)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3570B (zh) 具有稳健数据读出的存储器以及读出数据的方法
US7313049B2 (en) Output circuit of a memory and method thereof
CN103295624B (zh) 采用8t高性能单端口位单元的高性能双端口sram架构
CN106023919A (zh) 移位寄存器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01866689A (zh) 小摆幅存储器信号的电路与方法
CN205692571U (zh) 存储器读取电路
US6819616B2 (en) Serial to parallel data input methods and related input buffers
CN105070315A (zh) Sram存储单元、sram电路及其读写方法
CN104733039B (zh) 双端口sram的时序控制电路
CN1155151A (zh) 装有供快速存取用的数据输出通路的半导体存储器
CN101656097B (zh) 应用于半导体存储器的灵敏放大器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01593560B (zh) 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其存储单元
Shaik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RAM topologies using 180, 90 and 45 nm technology
CN102592660A (zh) 一种单端操作的亚阈值存储单元电路
CN201946317U (zh) 一种亚阈值存储阵列电路
US5515024A (en) High performance dynamic compare circuit
CN102290096A (zh)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译码和逻辑控制电路
CN102034534A (zh) 一种亚阈值存储阵列电路
US5708373A (en) Boost circuit
US5459416A (en) Sense amplifier common mode dip filter circuit to avoid false misses
CN1329923C (zh) 边界可寻址存储器
CN209266027U (zh) 一种差分快速读取电路、存储芯片及存储器
CN203799667U (zh) 一种低写功耗的两端口静态随机存储器
CN102543199B (zh) Otp电路
US7505358B2 (en) Synchronous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