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2888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92888A CN101592888A CNA2009101456383A CN200910145638A CN101592888A CN 101592888 A CN101592888 A CN 101592888A CN A2009101456383 A CNA2009101456383 A CN A2009101456383A CN 200910145638 A CN200910145638 A CN 200910145638A CN 101592888 A CN101592888 A CN 1015928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sensitive
- time
- image forming
- bias voltage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7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its spee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84—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the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为了总是获得稳定密度的图像,考虑到图像形成期间感光鼓的转速而预测感光鼓的VL波动,并根据预测来控制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通过根据感光部件转动时间、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环境的温度、环境的绝对湿度、和感光部件的转速控制图像形成条件进行适当图像形成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之类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说来,利用电子照相术的图像形成设备含有: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部件;对感光部件的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例如,电晕充电器或充电辊);在感光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曝光装置;使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转印装置;清除感光部件上的剩余调色剂的清除装置;消除感光部件上的静电潜像的剩余电荷消除曝光装置;和使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
在利用电子照相术的传统图像形成设备中,将调色剂保持在静电潜像上的感光部件一般含有光导层,光导层包括电荷生成层和电荷传输层。
感光部件响应“开始打印”信号沿着给定方向被驱动而移动。
充电装置将偏压施加在感光部件上,以便将感光部件的表面充电到给定电位(下文称为充电步骤)。
这个阶段的表面电位叫做VD电位。然后,用根据来自控制器的信号控制成接通/断开的激光或LED(发光二极管)光照射感光部件的表面(下文称为曝光步骤)。感光部件上受光照的斑点的电位降低,因此在感光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受光照的斑点的电位叫做VL电位。
随后,将显影偏压施加在放置成面对感光部件且充满调色剂的显影装置上。这样就将充电到给定电平的调色剂转移到感光部件(其是感光鼓等)上的静电潜像上,从而将静电潜像转变成调色剂图像(下文称为显影步骤)。显影偏压用Vdev表示。
此后,将极性与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偏压施加在转印部件上,转印部件是与感光部件相邻放置且以与感光部件几乎相同的速度前向移动的转印辊。在这种状态下,转印材料在感光部件和转印部件之间经过,致使将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转印在转印材料上(下文称为转印步骤)。
曝光步骤有时在感光部件中生成剩余电荷,使VL在图像形成期间波动。VL还因感光部件与诸如充电部件、曝光部件、和清除部件之类同感光部件接触的部件之间的摩擦,以及因在感光部件正在移动的同时由定影装置或其它部件散发的热引起的温度升高而波动。换句话说,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感光部件的曝光和移动使对应于Vdev与VL之差的显影对比度波动。这种波动导致感光部件保持的调色剂的数量(调色剂承载量)发生变化,并且导致转印材料上的图像密度波动。显影对比度(即Vdev和VL之间的电位差)用Vcont表示。
人们已经提出了利用传感器检测感光部件的VL并按照检测结果控制图像形成条件使图像密度稳定的图像形成设备(US 6,339,441)。这种图像形成设备的问题是由于传感器的安装和安装传感器的空间造成的成本和装置尺寸增大。
另一种图像形成设备通过依照感光部件附近的温度和湿度选择形成静电潜像之前被执行电荷消除步骤和充电步骤的感光部件的适当转数来降低当在多张片材上形成相同图像时图像密度的波动(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300745号)。但是,增加潜像形成之前感光部件的转数成为问题,因为这使打印速度慢下来,并且降低了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
作为上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人们提出了从感光部件周围的温度、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感光部件保持静止而没有转动的时间长短)中预测感光部件的VL,并根据所预测的VL进行过程控制的图像形成设备(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258550号)。
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不仅图像密度取决于湿度,而且尤其是图像形成过程中的VL波动取决于大气的绝对湿度,且VL波动包括VL绝对值的下降以及VL绝对值的上升。因此,不能利用在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传统技术精确地预测VL波动,在该技术中,既没有考虑感光部件周围大气的绝对湿度,也没有考虑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或增加时随时间发生的VL上升和VL下降两者的可能性。于是,这种传统技术不能进行适当的图像形成控制,且不能获得均匀或稳定密度的图像。在下文中,将表现为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时VL的绝对值随时间上升的现象称为“VL UP”,而将表现为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时VL的绝对值随时间下降的现象称为“VL DOWN”。
图2是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Vdev与VL之差“Vdev-VL”对应于Vcont。较大的Vcont意味着较多的调色剂能够被显影在感光部件上,于是具有较高的图像密度。VL UP是VL沿着图2的箭头A所指的方向(VL的绝对值上升的方向)移动的现象,从而使Vcont减小和使图像密度降低。另一方面,VL DOWN是VL沿着图2的箭头B所指的方向(VL的绝对值下降的方向)移动的现象,从而使Vcont增大和使图像密度升高。
下面将详述描述VL UP和VL DOWN。
首先将描述与VL UP相关的现象。在L/L环境(低温低湿环境),例如,温度和湿度是15℃/10%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下,由于如图3A所示的图像形成,即使只对几张的连续图像形成也引起VL UP。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确认,在绝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VL UP现象中单位时间的VL增长率较大。
VL UP受图像形成之前感光部件被停止的时间长短影响。当图像形成之前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增加时,在从感光部件的转动开始经过的时间内发生的VL的增加量变大。例如,当感光部件停止时间长时,VL上升到如图3A所示的V1,而当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短时,VL仅上升到如图3B所示比V1小的V2。
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VL UP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图像形成期间,由于感光部件的曝光,光导层中的剩余电荷数量增加。详细地说,本发明人认为,绝对湿度低的环境下VL UP的原因是抑制电荷流畅运动和注入的光导层中的多层之一的电阻增大。因此,在绝对湿度低的环境下形成图像使剩余电荷累积在高电阻层中,导致VL UP。预测VL UP的量的一种方式是根据感光部件转动时间估计图像形成的时间。
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生成的剩余电荷在图像形成完成和停止之后逐渐离开光导层到达地。当图像形成停止时间较长时,在前次图像形成中生成的剩余电荷变少,致使光导层进入在随后图像形成中剩余电荷易累积的状态。因此,当图像形成停止时间较长时,VL UP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并且VL的增加量在随后图像形成中变得更大。
下面描述VL DOWN现象。当进行连续图像形成时,如图3C所示,当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时,VL随时间下降。
因VL DOWN降低的VL呈现出当存在图像形成的时刻之后没有任何图像形成的较长时间段(即,感光部件停止时间)时,返回到与原始VL电平较接近的电平的趋势。例如,由前次图像形成引起的VLDOWN使前次图像形成中的VL降低到如图3C所示的V4。该VLDOWN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期间,即在前一图像形成期间发生。当如图3D所示,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较长时,随后图像形成中的初始VL取与V3(即,原始VL电平)较接近的值。
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VL DOWN的主要原因是光导层中的剩余电荷数量减少。详细地说,形成图像使感光部件的温度升高,从而使光导层的电阻减小,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VL DOWN的原因是减小的光导层电阻,所述减小的光导层电阻使在光导层中俘获的剩余电荷离开感光部件。因此,当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而感光部件的温度随时间升高使光导层的电阻减小和使俘获剩余电荷减少时,发生VL DOWN。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时感光部件的温度随时间升高的因素是与诸如显影部件、充电部件、和清除部件之类同感光部件接触的部件的摩擦、以及定影装置和其它部件的散热。
取决于放置图像形成设备的大气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发生VL UP和VL DOWN之一或两者。如图3E所示,VL一度上升,然后下降。在不同环境下,如图3F所示,VL一度下降,然后上升。
如上所述,除了诸如放置图像形成设备的环境的温度、图像形成设备内的温度、或感光部件周围或本身的温度之类的温度相关因素之外,VL波动还存在绝对湿度相关因素。因此,利用在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不包括预测VL波动的传统技术,不能获得适当的图像形成控制和均匀密度的图像。
此外,在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传统技术中,以只发生VL UP和VL DOWN之一为前提控制图像形成。因此,存在当在生成单个图像期间发生VL UP和VL DOWN二者时,不能完成适当图像形成控制而致使不能获得具有均匀密度的图像的问题。
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的研究还首次揭示了VL波动取决于感光部件的转速。已经发现感光鼓的VL DOWN量在诸如厚纸打印模式和光泽纸打印模式之类感光部件转速低的打印模式下小于在以更高速度传输转印材料的普通纸打印模式下,即使感光部件在前后模式下的移动距离彼此相同。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与同感光部件接触的部件(例如,充电部件、曝光部件、或清除部件)的摩擦根据感光部件的转速而不同地影响各个部件,因此,在通过摩擦传递的能量较少时,感光部件的温度在较低感光部件转速下较缓慢地上升。
像在已公开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258550号中提出的那种传统技术只预测诸如普通纸打印模式之类的高速打印模式下的VL波动,而未考虑高速打印模式与低速打印模式(例如,厚纸打印模式或光泽纸打印模式)之间的VL电位波动的差异。因此,传统技术存在当以低速打印模式之一进行打印时,不能获得均匀密度的图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期望解决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具体地,期望通过以适合感光部件转速的方式控制图像形成条件来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图像。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从参照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如下描述中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系统的方块图。
图2是例示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的概念的图。
图3A、3B、3C、3D、3E和3F是例示感光鼓转动时间与感光鼓的表面电位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例示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感光鼓的截面图。
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过程控制的概念图。
图7A、7B和7C是例示按照本发明的VL UP表的内容的图。
图8A、8B和8C是例示按照本发明的VL DOWN表的内容的图。
图9(由图9A和9B组成)是例示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A和10B是例示在L/L环境下,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感光鼓的表面电位随图像形成时图像的数量的转变和显影偏压随图像形成时图像的数量的转变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4例示了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是通过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过程在记录媒体(转印材料),例如记录纸、OHP(高射投影仪)片材、或布料上形成图像的激光打印机。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含有均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多个圆柱形感光鼓1(具体地,标号1BK、1C、1M和1Y分别代表黑、青、品红和黄鼓),并且以允许感光鼓1沿着图4的箭头A所指的方向围绕它的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当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转动的感光鼓1Y的表面通过辊状充电装置(充电辊)2Y均匀充电成负电位。此后,曝光装置3Y使用基于图像信息的光4Y扫描并曝光感光鼓1Y的表面,从而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当显影装置5Y向静电潜像供应黄色调色剂(下文称为Y调色剂)时,使在感光鼓1Y上形成的潜像显影。
显影装置5Y将显影偏压施加在显影套筒6Y上,从而使写在感光鼓1Y上的潜像形成为Y调色剂层。当将转印偏压施加在转印辊7Y上时,将Y调色剂层转印到转印带9上通过馈纸辊12和13从馈纸盒11馈送的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转印材料P(例如一张纸)可以替代地通过导管40在箭头C的方向被供应。没有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的保留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被清除刮刀16Y除去,然后存放在废调色剂容器8Y中。
转印带9张紧在四个辊10a、10b、10c和10d上,沿着图4的箭头B所指的方向转动,以便承载在其表面上的转印材料P,并将转印材料P依次传输到图像形成站SY、SM、SC和SBk。
在其它颜色的站点,即,SM(品红色)、SC(青色)、和SBk(黑色)站中也进行上述处理,从而在转印材料P上形成由不同颜色的叠加调色剂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经过放置在转印带9下游侧的辊10b之后,放置在辊10b更下游的定影装置14使转印到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熔化和定影。然后,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放置在彩色图像形成设备100外部的纸盘15中。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要在上面打印的转印材料P的不同类型,感光鼓1、转印带9、和定影装置14具有不同的转动驱动速度(即,处理速度)。取决于转印材料P的类型,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使用三种处理速度180mm/s(毫米/秒)、90mm/s、和60mm/s之一。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从一种处理速度切换到另一种处理速度的速度切换装置。
当打印具有90g/m2(克/米2)的基重(basis weight)的普通纸时,通过以180mm/s的处理速度形成图像将最高优先级给予生产率(下文将打印普通纸的打印模式称为1/1速度模式)。当打印具有超过90g/m2的基重的厚纸时,以90mm/s的处理速度(普通纸打印模式下的处理速度的一半)形成图像(下文将打印厚纸的打印模式称为1/2速度模式)。应用在打印诸如光泽纸之类的光泽转印材料或诸如高射幻灯机(OHT)片材之类的透明转印材料中的处理速度是60mm/s。60mm/s的处理速度是普通纸打印模式下的处理速度的三分之一,因此,下文将打印光泽纸或OHT片材的打印模式称为1/3速度模式。
图像形成设备100配有作为温度和湿度检测装置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检测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大气环境。将检测的温度和湿度输出到引擎控制单元17中的CPU(中央处理单元)22。CPU 22使用从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输入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并且分别以十分之一摄氏度(0.1℃)和十分之一克每立方米(0.1g/m3)为基数将有关大气环境的温度的信息和有关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的信息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绝对湿度指的是包含在大气环境的单位体积中的水汽量(g),以g/m3为单位量度。安装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的位置不局限于例示在图4中的位置,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可以安装在感光鼓1的周围或安装在其它位置中。即使将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放置在感光鼓1的周围,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检测的温度也不等于感光鼓1的实际温度。于是,仅仅根据放置在感光鼓1周围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的温度和湿度信息切换显影偏压不能使图像密度相对于感光鼓转动时间而变得稳定。因此,希望根据除了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的检测结果之外还考虑到感光鼓1的转动时间和停止时间的预测来控制图像生成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有关大气环境的温度的信息和有关大气环境的绝对湿度的信息分别以0.1℃和0.1g/m3为基数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使用其它基数。虽然本实施例使用了从温度和相对湿度中计算的绝对湿度,但如有可能,可以使用直接测量的绝对湿度。
在本实施例中应用了单成分显影,但取而代之,也可以应用双成分显影。本发明中的显影装置可以是使用磁性显影剂的显影装置或使用非磁性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并且不限制于其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本发明可以应用用在电子照相术中的任何已知显影剂,并选择对于显影装置最佳的显影剂。用在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剂是非磁性显影剂。
下面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感光鼓1。每个感光鼓1的光导层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多层的叠层:包含电荷生成物质的电荷生成层、和包含电荷传输物质的电荷传输层。形成表面层作为光导层叠层的保护层。
下面将参照图5描述每个感光鼓1的光导层的层结构。
在导电的和用作感光部件的支承件的铝(Al)基底1a上配备具有阻挡功能和接合功能的内涂层(undercoat layer)1b。配备在内涂层1b上的是正电荷阻挡层1c,正电荷阻挡层1c具有中等阻值,并具有防止从铝基底1a注入的正电荷抵消对感光鼓1的表面充电的负电荷的功能。
在正电荷阻挡层1c上配备包含电荷生成物质的电荷生成层1d。电荷生成层1d是通过涂敷涂液、并且使涂敷的液体干燥形成的,其中所述涂液是通过与粘结树脂和溶剂一起扩散电荷生成物质获得的。
在电荷生成层1d上配备包含电荷传输物质的电荷传输层1e。电荷传输层1e是通过涂敷将电荷传输物质和粘结树脂溶解在溶剂中获得的涂液,并且使涂敷的液体干燥形成的。
在电荷传输层1e上配备表面保护层1f作为表面层。表面保护层1f是通过在光导层上涂敷作为溶解在溶剂中或用溶剂稀释的可固化酚树脂的涂液,并且在涂敷之后让其发生聚合反应形成的固化层。
下面将描述控制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图像密度的方法。
图像密度控制的一部分是使每种颜色的最大密度保持不变(下文称为Dmax控制),并且使半色调灰度特性关于图像信号保持线性(下文称为Dhalf控制)。
在Dmax控制中,每种颜色的最大密度受感光鼓1的膜厚和大气环境影响,因此,根据检测环境的结果和CRG标记信息来设置包括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的图像形成条件,以便获得所希望的最大密度。
在Dhalf控制中,防止电子照相术特有的非线性输入输出特性(γ特性)引起输入图像信号和输出密度之间的分歧而妨碍自然图像的形成。这是通过进行取消γ特性并使输入输出特性保持线性的图像处理完成的。将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与不同输入图像信号相关的多个调色剂色块,并且获取输入图像信号与密度之间的关系。获得的关系用于以保证输入图像信号产生所希望密度的方式转换要输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信号。Dhalf控制是在Dmax控制中确定了包括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的图像形成条件之后进行的。
当VL波动引起输出图像的密度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递增时随时间变化时,可以通过频繁地进行例如每打印五张片材进行一次Dmax控制和Dhalf控制来降低色调的波动。但是,频繁Dmax控制和Dhalf控制是不实际的,因为极大地降低了打印速度,并显著地降低了图像形成设备的生产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每打印1,000张片材只进行一次Dmax控制和Dhalf控制。进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的时间安排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时间安排,即,每打印1,000张片材进行一次,而是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安排进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可以将图像形成设备构造成甚至一次也不进行Dhalf控制。另外,进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的时间可以根据除了打印张数之外的其它参数(例如,调色剂消耗量)确定。
在这个每打印1,000张片材进行一次Dmax控制和Dhalf控制的实施例中,VL在进行Dmax和Dhalf控制之间的时段内波动极大。于是,仅仅通过Dmax控制和Dhalf控制来控制图像密度得不出稳定的图像密度。因此,本实施例应用了除Dmax控制和Dhalf控制之外的其它图像密度控制方法。具体地说,图像形成控制以保持显影对比度(Vcont)不变的方式,通过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和温度和湿度预测VL波动,接连地校正通过Dmax控制确定的充电偏压或显影偏压(Vdev)。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图像形成控制的系统的方块图。在如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引擎控制单元17中配备了存储装置20、CPU 22、读取装置21、和写入装置26。存储装置20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已知电存储器。本实施例中的存储装置20可以是非易失性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CPU 22包括:预测VL波动的计算装置25;根据计算装置25所作的VL波动预测的结果控制图像形成条件的控制装置23;作为能够测量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时间测量装置的计时器24;和确定当前打印速度是1/1速度模式,1/2速度模式,还是1/3速度模式的打印条件判断装置31。
计时器24在正在驱动感光鼓1的同时以秒为时标计数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并在感光鼓1的驱动停止的同时以秒为时标计数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在本实施例中以逐秒时标计数的计时器24也可以以其它时标计数,例如分钟时标或包含时分的其它标度。计时器24测量的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通过写入装置26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虽然本实施例使用计时器24计数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两者,但也可以使用两个计时器分开测量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
图像形成设备100配有读取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信息的读取装置21。读取装置21将从存储装置20中读出的信息发送到CPU 22。读取的信息由CPU 22内的计算装置25用于通过如后所述的方法预测VL波动。根据计算装置25所作的预测,控制装置23将控制图像形成过程的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图像形成控制。为了当发生VL UP和/或VL DOWN时使图像密度稳定,必须进行图像形成控制,以便校正感光鼓1的VL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的波动。如上所述,这样的图像形成控制例如通过控制显影偏压或控制充电偏压来完成。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显影装置5的显影偏压作为一个例子来描述。例如,在发生VL DOWN的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作用是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增加因VL DOWN而损失的量的校正量(第一校正量)。在发生VL UP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作用是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减少因VL UP而增加的量的校正量(第二校正量)。对于另一个例子,在发生VL DOWN的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作用是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减少因VL DOWN而损失的量的校正量(第三校正量)。在发生VL UP情况下,计算装置计算作用是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增加因VL UP而增加的量的校正量(第四校正量)。
图6是按照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控制的概念图。在本实施例中,计算装置25根据四个参数t1、t2、W和Tc计算代表由VL UP引起的波动的数量和/或程度的ΔU。计算装置25还根据四个参数t1、t2、W和Tc计算代表由VL DOWN引起的波动的数量和/或程度的ΔD。ΔU是0或负值,而ΔD是0或正值。
t1和t2分别代表的是感光鼓转动时间和感光鼓停止时间。环境温度Tc和绝对湿度W是对图像形成设备100供电时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读取并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单个图像(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开始时将t1设置成0以重置信息。因此,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对应于从图像形成开始计数到控制装置进行图像形成条件控制的感光部件转动时间。换句话说,t1是有关作为自感光部件已经开始移动以来经过的时间的感光部件转动时间的信息。进一步,在形成单个图像(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结束时将t2设置成0以重置信息。因此,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对应于从前次图像形成结束计数到后续图像形成开始的感光部件转动停止时间。换句话说,t2是有关作为自感光部件停止移动以来经过的时间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信息。
后面将描述细节的本实施例中的ΔU的计算使用W、Tc、和从t1和t2获得的实质感光鼓转动时间t1up。类似地,ΔD的计算使用W、Tc、和从t1和t2计算的实质感光鼓转动时间t1dw。
本实施例将VL UP计数的实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下文称为t1up)和VL DOWN计数的实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下文称为t1dw)用作单独参数。在如下描述中,t1up和t1dw代表相应的实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
计算装置25预测VL如何波动,并且根据预测,控制装置23以保持Vcont不变的方式控制要施加在显影装置5上的显影偏压Vdev(或充电偏压VD)。
预测VL波动需要预测由VL UP和VL DOWN两者引起的波动。计算装置25通过分别计算VL UP波动的数量和/或程度和VL DOWN波动的数量和/或程度来预测VL波动。
下面将描述计算装置25计算VL的波动所采用的方法的细节。与VL波动有关的特性通过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表格提供,计算装置25通过参照该表格计算VL波动。
下面分别描述如何计算VL UP波动和如何计算VL DOWN波动。
首先将提供对计算VL UP波动的方法的描述。VL UP波动通过参照存储在如图1所示的存储装置20中、每一个专用于处理速度之一的表格(控制值的集合)来计算。查阅的表格是:用于1/1速度模式(180mm/s处理速度)的VL UP表27a;用于1/2速度模式(90mm/s处理速度)的VL UP表27b;和用于1/3速度模式(60mm/s处理速度)的VL UP表27c。
每一个VL UP表包括如图7A、7B和7C所示的表A、表B、和表C。根据这些表格计算VL UP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的波动的量。如图7A所示,表A例示了VL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up的波动的量。如图7B所示,表B以4×4矩阵例示了根据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选择的系数。
表C例示了根据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选择的系数λ。例如,当t2=200(S)时,λ=0。这意味着,随着感光部件停止时间变长,包含在感光鼓中的剩余电荷的影响返回到与原始水平较接近的水平。通过将表A的数量乘以从表B中选择的系数计算出VL UP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的波动的量ΔU。图7A是曲线图而不是以表格形式,但信息可以按表格形式保存在表A中。
如上所述,由VL UP引起的波动量ΔU是从三个参数t1up(从t1和t2获得)、W、和Tc计算出来的。这样做的原因将描述如下。
从表A中可以看出,随着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变长,波动量ΔU(其与表A中的曲线图的y轴成比例)较大。例如,在表A中,当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超过30s时,波动量ΔU在10.5V上几乎达到饱和。但是,在开始计数t1的时候感光部件已经转动了10s和ΔU已经达到6V的情况下,当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经过了20s时,波动量ΔU在10.5V上达到饱和。因此,简单地基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的校正值计算得不出适当ΔU。因此,ΔU的计算使用考虑到在开始计数t1的时候感光部件的状态的实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up。
在本实施例中,t1的计数在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开始时将t1设置成0以重置信息之后开始。这使得能够对t1计数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加以考虑。具体地说,从“Vupend”和λ中获取感光部件的VL UP波动量的状态(VLup)。Vupend代表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的前一个图像形成作业结束时ΔU的值。λ代表根据从所述前一个图像形成作业结束计数到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获得的校正系数。
将VLup表达如下:
VLup=λ×Vupend。
通过使用表A将VLup值转换成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并且将转换值表示成t1up_1k。值t1up_1k指示在开始计数t1的时候感光部件已经转动了多长时间。通过使用t1up_1k与t1之和作为实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可以获得适当ΔU。
下面将描述计算正在驱动感光鼓1时观察到的VL UP的量的方法。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由VL UP引起的波动量ΔU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up和表A中计算。作为如上所述的感光鼓1的实质转动时间的时间t1up存在由数值表达式1表达的关系。换句话说,t1up是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自感光鼓1开始转动以来经过的时间t1与指示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的t1up_1k之和。
t1up=t1+t1up_1k …数值表达式1
其中,t1代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自感光鼓1开始转动以来经过的时间,t1up_1k代表通过使用表A获得的时间值。换句话说,t1up_1k通过从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VL UP量转换到通过使用表A找到的相关时间而获得。
将从表A中计算的VL UP量乘以根据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从图7B的表B中选择的系数。因此确定控制装置23控制图像形成的VL UP量ΔU。
在图像形成作业结束和感光鼓1停止转动之后,计算装置25将Vupend(即,感光鼓1停止转动时的VL UP量)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并且计时器24开始计数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从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结束到随后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所计数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值被用于从图7C的表C中选择要与Vupend相乘的系数λ。当随后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通过数值表达式2从存储的Vupend和所选的λ中获得VLup。
VLup=λ×Vupend …数值表达式2
VLup为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VL UP量,并由数值表达式2表达。数值表达式1表达的值t1up_1k是通过使用表A所获得的值。换句话说,t1up_1k通过使用表A从量值VLup转换到时间值而获得。
本实施例的特征是,紧随在感光鼓1开始转动之后的VL UP量用在通过使用专用于所应用打印速度模式的表A(控制值)的反向运算对t1up_1k的计算之中。例如,在以1/1速度模式执行前一个作业和以1/3速度模式执行当前作业的情况下,通过使用1/3速度模式的表A的反向运算将紧随在感光鼓开始转动之后的VL UP量转换成t1up_1k。
取决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长度和切换到哪种打印模式,通过反向运算将紧随在感光鼓开始转动之后的VL UP量转换成t1up_1k也许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取代使用表A计算VL UP量,将VLUP量固定在紧随在感光鼓开始转动之后的VL UP量值上。如果在感光鼓1下一次停止转动的时候再次进行基于感光部件停止时间的计算,这不出现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仅仅表A含有专用于1/1速度模式的表格、专用于1/2速度模式的表格、和专用于1/3速度模式的表格,而相同的表B和相同的表C用于1/1速度模式、1/2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的全部。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为1/1速度模式、1/2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准备了分立的表A,但可以将用于1/1速度模式的表A乘以双面打印模式下的系数,从而显然获得相似的效果。
下面将描述计算VL DOWN波动的方法。由VL DOWN引起的波动通过参照存储在如图1所示的存储装置20中、每一个专用于处理速度之一的表格(控制值的集合)来计算。查阅的表格是:用于1/1速度模式(180mm/s处理速度)的VL DOWN表28a;用于1/2速度模式(90mm/s处理速度)的VL DOWN表28b;和用于1/3速度模式(60mm/s处理速度)的VL DOWN表28c。
VL DOWN表包括如图8A、8B和8C所示的表D、表E、和表F。根据这些表格计算VL DOWN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的波动的量。如图8A所示,表D例示了VL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dw的波动的量。如图8B所示,表E以4×4矩阵例示了根据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选择的系数。
表F例示了根据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选择的系数。这意味着,随着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越来越长,感光鼓的上升温度返回到与原始温度(即大气的温度)较接近的温度。通过将表D的量乘以从表E中选择的系数计算出VL DOWN关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的波动的量。图8A是曲线图而不是以表格形式,但该曲线图可以按表格形式保存在表D中。
如上所述,VL DOWN波动量ΔD是从三个参数t1dw(从t1和t2获得)、W、和Tc计算出来的。由于针对VLup所述的相同原因,该计算使用实质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dw。
在本实施例中,t1的计数在图像形成作业的一个单位开始时将t1设置成0以重置信息之后开始。这使得能够考虑t1的测量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具体地说,从Vdwend和b中获取感光部件的VL DOWN波动量的状态(VLdw)。Vdwend代表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的前一个图像形成作业结束时ΔD的值。b代表的是根据从所述前一个图像形成作业结束计数到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获得的校正系数。
下面将描述计算正在驱动感光鼓1时观察到的VL DOWN的量的方法。图像形成过程中的VL DOWN波动量ΔD从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dw和表A中计算。作为感光鼓1的实质转动时间的时间t1dw存在由数值表达式3表达的关系。换句话说,t1dw是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自感光鼓1开始转动以来经过的时间t1与指示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状态的t1dw_1k之和。
t1dw=t1+t1dw_1k …数值表达式3
其中,t1代表当前图像形成作业中自感光鼓1开始转动以来经过的时间,t1dw_1k代表通过使用表D获得的时间值。换句话说,t1dw_1k通过将当前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感光部件的VL DOWN量与表D中的时间值相关的转换而获得。表D为所采用速度模式而准备。
将从表D中计算的VL DOWN量乘以根据大气环境的温度Tc和绝对湿度W从图8B的表E中选择的系数。因此确定控制装置23控制图像形成的VL DOWN量ΔD。
在图像形成作业结束和感光鼓1停止转动之后,计算装置25将Vdwend,即,感光鼓1停止转动时的VL DOWN量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并且计时器24开始计数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从当前图像形成作业结束计数到随后图像形成作业开始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值用在从图8C的表F中选择要与Vdwend相乘的系数b中。当随后图像形成作业开始时,通过数值表达式4从存储的Vdwend和所选的b中获得VLdw。
VLdw=b×Vdwend …数值表达式4
VLdw为紧随在感光鼓1开始转动之后感光部件的VL DOWN量,并由数值表达式4表达。描述在数值表达式3中的时间值t1dw_1k是通过使用为所应用速度模式准备的表D(通过输入VLdw)所获得的值。
在本实施例中,表D在其中含有专用于1/1速度模式的表格(图1的28a)、专用于1/2速度模式的表格28b、和专用于1/3速度模式的表格28c,而相同的表E和相同的表F共用于1/1速度模式、1/2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为1/1速度模式、1/2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准备了分立的表D,但也可以将用于1/1速度模式的表D乘以1/2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下的系数,从而,显然获得与1/1速度模式下的那些相似的效果。
计算装置25将上述方法用于使用VL UP表27a、27b和27c计算VL UP波动量,并使用VL DOWN表28a、28b和28c计算VLDOWN波动量。根据那些计算结果,控制装置23将控制显影装置5的显影偏压的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以保持显影对比度(Vcont)不变的方式控制显影偏压。
下面将参照图9(由图9A和9B组成)的流程图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控制的流程。
一旦发出开始图像形成的指令,在步骤S1中将0作为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在步骤S2中,计时器24开始以秒为时标计数时间。在步骤S3中,读取装置21从存储装置20当中读取环境温度Tc、绝对湿度W、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 UP量VLup、和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 DOWN量VLdw。在这个步骤中读取的环境温度Tc和绝对湿度W是对图像形成设备100供电时温度和湿度传感器18读取并一直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的值。
在步骤S4中,打印条件判断装置31确定将1/1速度模式、1/2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中的哪一种应用于处理速度。在将1/1速度模式应用于处理速度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从存储装置20中读出1/1速度模式的VL UP表27a和1/1速度模式的VL DOWN表28a。在将1/2速度模式应用于处理速度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从存储装置20中读出1/2速度模式的VL UP表27b和1/2速度模式的VL DOWN表28b。在将1/3速度模式应用于处理速度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从存储装置20中读出1/3速度模式的VL UP表27c和1/3速度模式的VL DOWN表28c。
在步骤S8中,计算装置25将上述方法用于从环境温度Tc、环境绝对湿度W、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 UP量VLup、和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中计算由VL UP引起的波动量ΔU。
在步骤S9中,计算装置25将上述方法用于从环境温度Tc、环境绝对湿度W、图像形成开始时的VL DOWN量VLdw、和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中计算由VL DOWN引起的波动量ΔD。
在步骤S10中,计算装置25将在步骤S8中获得的由VL UP引起的波动量ΔU和在步骤S9中获得的由VL DOWN引起的波动量ΔD用于计算作为VL的波动量的ΔU+ΔD。根据这个计算结果,控制装置23以保持Vcont不变的方式控制要施加在显影装置5上的显影偏压。
在步骤S11中,CPU 22确定是否要结束图像形成。在继续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步骤S11:否),计时器24在步骤S12中将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的计数增加1秒,并且重复步骤S8到步骤S11,直到终止图像形成。在在步骤S11中要结束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步骤S11:是),CPU 22转到图像形成暂停时间的计算,其过程例示在图9B中。
在步骤S13中,CPU 22将Vupend(即,图像形成结束时的VLUP量)和Vdwend(即,图像形成结束时的VL DOWN量)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
在步骤S14中,将0作为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并且,在步骤S15中,计时器24开始以秒为时标计数时间。
在步骤S16中,CPU 22确定是否要开始图像形成。在图像形成仍然停止的情况下(步骤S16:否),在步骤S17中将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计数增加1秒,并且重复步骤S16和S17,直到开始图像形成的时间。在要开始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步骤S16:是),在步骤S18中,根据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通过数值表达式2和4计算感光鼓1静止时的VL UP量和VL DOWN量,并且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然后,让处理转到进行图像形成的计算的步骤S1和随后步骤。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改变关心的随后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条件时考虑该随后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中感光部件的转速,而不使用随后图像形成中感光部件的转速。这是因为,感光鼓的温度上升取决于前一图像形成中感光部件的转速,而不是随后图像形成中感光部件的转速。在步骤S3中读取的VLup和VLdw是通过考虑前一图像形成中感光部件的转速计算的两个VL波动参数。在步骤S8和步骤S9中计算的VL波动量与VLup和VLdw相同,因为考虑了随后图像形成之前的图像形成中感光部件的转速。
接着,通过比较进行本实施例的过程控制的情况和未进行本实施例的过程控制的情况(比较例)描述本实施例达到的效果。在该比较例中,一点也没有进行本实施例的过程控制。换句话说,显影偏压具有固定值。除了未进行上述图像形成控制之外,传统技术例子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与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相同的结构。
图10A和10B示出了在L/L(低温/低湿)(15℃,10%RH,绝对湿度:1.06g/m3)环境下,VL的转变(图10B)和显影偏压Vdev的转变(图10A)。这些转变是在在该比较例中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Dmax控制和Dhalf控制之后以1/1速度模式和1/3速度模式连续在500张片材上进行图像形成的时候观察到的。在开始这个图像形成操作之前的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是12,000秒。
图10B示出了在1/1速度模式下,在开始打印之后打印了大约25到50张片材时VL升高了3到4V。随后发生VL DOWN,并且在打印了500张片材之后,VL从开始打印时的电平下降了21V。这或许是因为感光部件1的快转速扩大了感光鼓1与同感光鼓1接触的清除部件16Y之间的摩擦的影响,从而使感光鼓1的温度变得易于升高。
在1/3速度模式下,在开始图像形成之后打印了大约25到50张片材时再次发生VL UP。在打印剩余纸张时几乎不发生VL DOWN,并且在打印了500张片材之后,仍然没有VL DOWN。这或许是因为感光部件1的慢转速减小了感光鼓1与同感光鼓1接触的清除部件16Y之间的摩擦的影响,其结果是,感光鼓1的温度变得难以升高。
图10A示出了为像显示在图10B中的1/1速度模式下的VL波动和1/3速度模式下的VL波动的每一种选择适当显影偏压的本实施例因此成功地保持Vcont不变。于是,打印了500张片材之后的图像密度波动很小。
另一方面,显影偏压不可变的比较例在1/1速度模式下和在1/3速度模式下都在打印500张片材时经历了Vcont波动。图10B所示的曲线图适用于比较例以及本实施例。图10A中的水平线代表在比较例中缺乏Vdev的调整。其结果是,在1/1速度模式下观察到的图像密度波动如下。在开始图像形成之后打印了大约25到50张片材时发生VLUP,使Vcont降低,因此使图像密度降低。随后发生VL DOWN,使Vcont升高,因此使图像密度提高。在1/3速度模式下观察到的图像密度波动如下。在1/3速度模式下VL DOWN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使得500张片材的打印从头到尾都是VL UP的影响起主要作用,从而使Vcont降低和使图像密度降低。
本发明的效果不仅在连续打印中达得到,而且在断续打印中和在从1/1速度模式切换到1/3速度模式的打印中也达得到。在从1/3速度模式切换到1/1速度模式的相反情况下,也确认本实施例成功地使密度保持稳定。
虽然本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在1/1速度模式打印和1/3速度模式打印下的图像密度波动方面的效果,但当以其它打印速度进行打印时,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VL的波动的预测来控制显影偏压。可替代地,可以根据半色调图像部分的电位的波动的预测来控制显影偏压。
在本实施例中以逐秒为时标控制显影偏压,但也可以以其它时标控制。例如,可以十分之五秒(0.5秒),或逐页(一页一页)地控制显影偏压。
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显影偏压作为根据VL如何波动的预测保持Vcont不变的图像形成控制方式。可替代地,可以控制充电偏压。具体地说,在保持显影偏压不变的同时,通过根据VL波动的预测相继改变充电偏压使Vcont保持不变。这是通过将例示充电偏压与预测VL之间的关系的表格存储在存储装置20中,并且以始终保持VL不变的方式控制充电偏压完成的。在VL因ΔU和ΔD而上升的情况下,将充电偏压设置得低,而在VL因ΔU和ΔD而下降的情况下,将充电偏压设置得高。
上述方法保证了即使将控制充电偏压作为图像形成控制的方式,也总是可以获得均匀密度的图像。或者,可以根据VL波动的预测来控制充电偏压和显影偏压两者。
从图8A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ΔD在1/1速度模式下大于在1/3速度模式下。于是,就温度和湿度、感光部件转动时间、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而言,在相同条件下,将充电偏压控制成具有在1/1速度模式下比在1/3速度模式下大的绝对值。在控制显影偏压的情况下,将显影偏压控制成具有在1/1速度模式下比在1/3速度模式下小的绝对值。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100),包含:
具有可转动表面的感光部件(1);
在所述感光部件(1)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S);
测量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时间测量装置(24),所述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是从感光部件开始转动的时间开始经过的时间段,所述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是从感光部件停止转动的时间开始经过的时间段;
检测有关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环境的一部分的温度(Tc)和湿度(W)的信息的温度和湿度检测装置(18);
改变所述感光部件(1)的转速的速度切换装置;和
控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S)的图像形成条件的控制装置(17),该控制装置(17)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有关温度(Tc)和湿度(W)的信息、以及有关第一图像形成过程之前的图像形成过程的感光部件(1)的转速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过程的图像形成条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S)包含:
对所述感光部件(1)的可转动表面充电的充电装置(2);
通过将所述感光部件(1)暴露于光(4)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3);和
将显影剂供应给静电潜像以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装置(5)。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7)被配置为:
根据温度检测结果(Tc)和相对湿度测量值(W)计算绝对湿度,并且
依照所述温度检测结果(Tc)、所计算的绝对湿度、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改变图像形成条件。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7)被配置为控制图像形成条件,以使其包含施加在充电装置(2)上的充电偏压(VD)和施加在显影装置(5)上的显影偏压(Vdev)中的至少一个。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7)包含计算第一校正量和第二校正量的第一计算装置,第一校正量的作用是使充电偏压的绝对值增大,第二校正量的作用是使充电偏压的绝对值减小,以及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7)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校正量和第二校正量控制充电偏压(VD)。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7)包含计算第三校正量和第四校正量的第二计算装置,第三校正量的作用是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减小,第四校正量的作用是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增大,以及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7)被配置为根据第三校正量和第四校正量控制显影偏压(Vdev)。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第一计算装置被配置为计算第一校正量以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随所述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变长而增大,并计算第一校正量以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随所述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变长而减小。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第一计算装置被配置为计算第二校正量以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随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变长而减小,计算第二校正量以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随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变长而增大。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第二计算装置被配置为计算第三校正量以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随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变长而减小,并计算第三校正量以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随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变长而增大。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第二计算装置被配置为计算第四校正量以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随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变长而增大,并计算第四校正量以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随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变长而减小。
11.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第一计算装置被配置为计算第一校正量以使充电偏压(VD)的绝对值在温度(Tc)和湿度(W)、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相同条件下,随感光部件的转速变高而增大。
12.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其中,第二计算装置被配置为计算第三校正量以便使显影偏压(Vdev)的绝对值在温度(Tc)和湿度(W)、感光部件转动时间(t1)、和感光部件停止时间(t2)的相同条件下,随感光部件的转速变高而减小。
13.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开始图像形成过程,所述图像形成过程包括向感光转动鼓(1)的感光表面施加如下电位:用于对所述感光表面充电的充电电位(VD),用于减少所述感光表面的预定区域处的电位以在所述感光表面上产生潜像的曝光电位(VL),和用于使所述潜像显影的显影电位(Vdev);
从关于前一图像形成过程存储的信息中读出(S3)环境温度(Tc)、环境湿度(W)、和关于所述曝光电位(VL)的波动(VLup、VLdw)的信息;
根据关于所述曝光电位的波动(VLup、VLdw)的所述信息以及从所存储的温度(Tc)、湿度(W)、和曝光电位(VL)之间的关系确定的系数,计算感光转动部件(1)的感光表面的电位(VL)的波动量(ΔU、ΔD);以及
控制所述显影电位(Vdev)和充电电位(VD)中的至少一个来补偿所述感光表面的电位(VL)的波动量(ΔU、ΔD)。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监测转动次数之间的感光转动鼓转动时间(t1)和停止时间(t2);
确定在所述感光转动鼓转动时间(t1)停止时的时刻(t2=0)的停止时间曝光电位(Vupend、Vdwend);
从所存储的停止时间(t2)与系数(λ、b)范围之间的关系信息读出与所监测的停止时间(t2)相关的系数;和
根据所述停止时间曝光电位(Vupend、Vdwend)和系数(λ、b)的乘积,计算曝光电位的波动(VLup、VLdw)。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38049 | 2008-05-27 | ||
JP2008138049 | 2008-05-27 | ||
JP2008-138049 | 2008-05-27 | ||
JP2009092312 | 2009-04-06 | ||
JP2009-092312 | 2009-04-06 | ||
JP2009092312A JP5377035B2 (ja) | 2008-05-27 | 2009-04-06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92888A true CN101592888A (zh) | 2009-12-02 |
CN101592888B CN101592888B (zh) | 2012-03-28 |
Family
ID=41030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56383A Active CN101592888B (zh) | 2008-05-27 | 2009-05-27 | 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29305B2 (zh) |
EP (1) | EP2128713A3 (zh) |
JP (1) | JP5377035B2 (zh) |
CN (1) | CN10159288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7935A (zh) * | 2010-09-14 | 2013-05-08 | 泰勒斯公司 | 具有超半球视野的光电系统 |
CN107436549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95331B2 (ja) * | 2010-05-17 | 2012-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14210A (ja) | 2011-11-30 | 2013-06-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26140B2 (ja) * | 2012-09-18 | 2015-12-0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0008620A (ja) * | 2018-07-03 | 2020-0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30141B2 (ja) * | 1987-02-04 | 1996-09-04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感光体疲労を補償した複写装置 |
JPH0434563A (ja) * | 1990-05-31 | 1992-02-05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248760A (ja) * | 1995-03-06 | 1996-09-27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224625B1 (ko) * | 1996-03-15 | 1999-10-15 | 윤종용 | 전자 사진 장치의 대전 전압 제어 장치 |
JP3687824B2 (ja) * | 1997-09-26 | 2005-08-24 |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2色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95943A (ja) * | 1998-04-09 | 1999-10-29 | Canon Inc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181158A (ja) * | 1998-12-15 | 2000-06-30 | Canon Inc | 露光装置及びこの露光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81940A (ja) * | 2000-03-29 | 2001-10-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463226B2 (en) * | 2000-03-29 | 2002-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rrects image forming conditions in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 and at continuous image formation |
JP2001296705A (ja) * | 2000-04-12 | 2001-10-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露光電位制御方法 |
JP2002258550A (ja) | 2001-02-28 | 2002-09-1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6529694B1 (en) * | 2001-12-17 | 2003-03-04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nsity control |
JP4371888B2 (ja) | 2004-04-08 | 2009-11-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177561B2 (en) * | 2005-03-31 | 2007-02-1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gulating dew formation inside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7249086A (ja) * | 2006-03-17 | 2007-09-27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JP4241759B2 (ja) * | 2006-05-16 | 2009-03-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濃度制御方法 |
US20080175608A1 (en) * | 2007-01-24 | 2008-07-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
-
2009
- 2009-04-06 JP JP2009092312A patent/JP5377035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5-19 US US12/468,488 patent/US8229305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5-22 EP EP09160903.2A patent/EP2128713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5-27 CN CN2009101456383A patent/CN101592888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7935A (zh) * | 2010-09-14 | 2013-05-08 | 泰勒斯公司 | 具有超半球视野的光电系统 |
CN103097935B (zh) * | 2010-09-14 | 2015-11-25 | 泰勒斯公司 | 具有超半球视野的光电系统 |
CN107436549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436549B (zh) * | 2016-05-27 | 2020-08-2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28713A2 (en) | 2009-12-02 |
JP5377035B2 (ja) | 2013-12-25 |
EP2128713A3 (en) | 2016-01-13 |
JP2010009013A (ja) | 2010-01-14 |
US20090297185A1 (en) | 2009-12-03 |
CN101592888B (zh) | 2012-03-28 |
US8229305B2 (en) | 2012-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0755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26147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19203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592888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7706703B2 (en) | Changing the charging applied voltage control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based on an increase in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times of execution of image forming | |
CN101592889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519710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33938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US20180113394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80941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调色剂余量管理方法 | |
JP577768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30141511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678548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fer current detection device and control for developing bias in non-image area | |
CN101339390B (zh) | 显影装置、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方法 | |
JP2002082578A (ja) |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15848A (ja)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3049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1483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610880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3931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03186262A (ja) | 電子写真装置 | |
JP71471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算出方法、および算出プログラム | |
JP202007124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645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712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