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5881B - 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及其中使用的线轴壳体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及其中使用的线轴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65881B CN101565881B CN 200910135524 CN200910135524A CN101565881B CN 101565881 B CN101565881 B CN 101565881B CN 200910135524 CN200910135524 CN 200910135524 CN 200910135524 A CN200910135524 A CN 200910135524A CN 101565881 B CN101565881 B CN 1015658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production line
- bobbin casing
- bobbin
- ro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以及在该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前述水平旋转釜可以可靠地夹紧切断后的下线。在下线拉出口(106)的相邻位置设置空间部,在该空间部处支撑夹线器(113),并使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的相对距离,随着从夹线器的支撑部分朝向夹紧面与夹线器(113)的抵接部分而逐渐减小,从而可以使被切断的下线从空间部向夹紧面与夹线器(113)的抵接部分逐渐进入,前述下线拉出口(106)形成在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侧,用于将来自线轴(104)的下线拉出至外部,前述夹线器与设置在线轴壳体的表面FS侧夹紧面弹性抵接,在该空间部与夹紧面之间夹紧切断后的下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带有单针停止机构的双针缝纫机中使用的水平旋转釜、及在该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双针缝纫机,其具有单针停止机构,可以使两根针的上下动作独立地停止(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双针缝纫机在双针进行并列缝制的过程中,将缝制方向以例如直角进行方向转换的情况下,使内侧针的停止动作而仅使外侧针动作,仅形成外侧线迹。根据图12(a)~(b)说明这种并列缝制中的方向转换。
如图12(a)所示,在使用双针缝纫机形成并列的线迹301时,例如为了将缝制方向向右侧转换,在内侧线迹的方向转换点b处使右侧(内侧)针的上下动作停止,仅由左侧(外侧)针继续进行缝制(参照图12(b))。并且,在仅由左侧针(左针)形成相当于双针间隔的线迹之后,以左针所在的位置c为中心,使布料向图1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参照图12(c))。由此,图12(b)中的d点、a点及b点,分别定位在图12(c)中的d’点、a’点及b’点。因此,保持使右侧针动作停止的状态,继续由左针进行缝制,直至d’点(参照图12(d))。在这一阶段,解除右针的动作停止,重新开始使用双针的缝制(参照图12(e))。此时,右针进行的缝制从b’点重新开始。由此,可以一边进行并列缝制,一边应对缝制方向的方向转换。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所述,有时在双针缝纫机上设置切断机构,其可以在缝制结束之后,将上线及下线一起切断。在设有线切断机构的情况下,为了在后面的缝制中使由上线形成的线环与下线可靠地缠绕,需要保持下线。实现这种下线保持的是下线保持机构,其保持被线切断机构切断的下线(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在图13中,说明现有的伴随并列缝制过程中的缝制方向(箭头)的方向转换的问题,在使缝制动作停止的内测针的缝制中使用的缝线,因布料方向转换而使下线303被拉出多于上线302。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对应于方向转换动作而布料移动,下线被拉出与其相当的量。因此,如图13所示,在进行方向转换后的内侧线迹301中,成为下线303相对于上线302被拉出的状态。
因此,目前,在安装于水平旋转釜的内釜上的线轴壳体上,设置用于拉拽被拉出的下线而使其恢复(吸收松弛)的结构。由此,即使在进行并列缝制时进行缝制方向的方向转换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发生下线303相对于上线302凸出这一图13所示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平09-117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3406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的倾向是缝制条件多样化,例如,有时使用粗线作为上线而使用细线作为下线。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前述线切断机构的情况下使用的下线的保持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在使用过细的线作为下线的情况下,存在下线机构对下线保持不足,容易使所保持的下线脱落的问题。反之,如果下线保持机构过于牢固地保持下线,则在后面缝制开始时,下线不会从下线保持机构脱落,从而无法可靠地形成线迹。
这种下线从下线保持机构脱落的现象,在如前所述在线轴壳体上设置用于拉拽下线而使其恢复(吸收松弛)的恢复机构的情况下,会更加严重。即,如果下线从下线保持机构脱落,则因为恢复机构将脱落的下线拉回,所以下线会被完全拉回线轴壳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水平旋转釜的内釜取出线轴壳体及线轴,在将下线拉出后,再将线轴壳体及线轴重新放置到内釜中,这种作业非常繁杂。
因此,本申请的申请人应用下述技术,即,与设置在线切断机构上的下线保持机构不同地,在安装于水平旋转釜的内釜上的线轴壳体上,也设置夹紧被切断的下线的夹线机构。该夹紧机构使夹线器与 线轴壳体的表面侧抵接,利用夹线器夹紧被切断的下线,前述夹线器位于用于将收容在内部的线轴的下线拉出至外部的下线拉出部的附近,具有弹性。由此,即使下线从下线保持机构脱落,因为利用夹紧机构夹紧切断后的下线,所以可以防止上述恢复机构将下线向线轴壳体内部拉回。
这种夹紧机构在耐久性方面存在难点。也就是说,因为与前述下线保持机构相同的原因,必须使夹紧机构的夹线器具有缓和的下线夹紧力,以使夹紧机构不会过于牢固地保持下线,但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成夹线器,必然容易产生塑形变形等,难以维持期待的效果。
本发明是鉴于这几点提出的,可以得到一种缝纫机水平旋转釜及在该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可以根据不同的缝线种类可靠地夹紧切断后的下线,并简单地进行调整。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形成于线轴壳体表面侧而将来自线轴的下线向外部拉出的下线拉出部的相邻位置设置空间部,在该空间部处支撑夹线器,前述夹紧面与前述夹线器之间的相对距离,随着从前述夹线器的支撑部分朝向前述夹紧面与前述夹线器的抵接部分逐渐减小,并容许前述下线进入,前述夹线器与设置在线轴壳体表面侧的夹紧面弹性抵接,在其与该夹紧面之间夹紧下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使被切断的下线从形成于夹紧面和夹线器之间的空间部,逐渐朝向夹紧面与夹线器的抵接部分进入,所以即使在夹线器上产生塑性变形,也可以可靠地在夹紧面和夹线器之间夹紧具有相互不同的粗细或柔软性的各种下线,因此,可以在利用线切断机构将线切断之后,顺利地重新开始缝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具有安装在双针缝纫机上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及用于切断缝线的线切断机构的固定切刀及可动切刀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与可动切刀间的位置关系的正视图。
图3(a)~(c)是表示线切断机构切断缝线时的可动切刀的动作及下线保持机构保持下线的过程的斜视图。
图4是线切断机构及下线保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背面侧的线轴壳体的底视图。
图6是与背面侧一起表示从线轴拉出的下线的路径的线轴壳体的底视图。
图7是表示从线轴拉出的下线的路径的线轴壳体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与从线轴拉出的下线被下线拉出部拉出的状态一起,表示夹紧机构安装前的线轴壳体表面侧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夹紧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夹紧机构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夹紧机构的又一例子的侧视图。
图12(a)~(e)是用于说明并列缝制时的缝制方向的转换动作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方向转换部分的缝制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未图示整体的缝纫机,可上下自由移动地设置并列配置的两根缝针204,在隔着这两根针204的两个侧方的针板下方位置,设置两个水平旋转釜101。
水平旋转釜101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外釜102;内釜103,其可以自由旋转地收容在该外釜102中;以及线轴壳体105,其在内部收容线轴104,与该线轴104一起安装在内釜103上。内釜103利用由螺钉固定在外釜102上的内釜按压部102a,收容在外釜102内,以使其不会脱落。
内釜103利用内釜按压部102a保持在外釜102内,用于固定安 装该线轴壳体105的中心轴103a、及线轴壳体105的插销片103b,向上方突出。
这种水平旋转釜101,其外釜102与釜轴(未图示)连结,该釜轴与缝纫机主轴(未图示)联动而进行转动,在缝制时,在由设置在缝纫机侧的未图示的内釜止动器阻止内釜103旋转的状态下,进行旋转驱动。此时,在两个水平旋转釜101中,其各自的外釜102沿同一个旋转方向旋转驱动。由此,设置在外釜102上的尖端102b,捕捉随着针204的上下移动产生的上线302(参照图2)的线环302a,使捕捉到的上线302与从线轴壳体105收容的线轴104拉出的下线303(参照图2)缠绕,在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未图示)上形成平行的线迹301(参照图12及图13)。
在线轴壳体105上形成作为下线拉出部的下线拉出口106,其用于将来自线轴104的下线303向外部拉出。并且,在该下线拉出口106附近设置夹紧机构107,其夹紧由缝纫机所具有的线切断机构201切断的下线30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线拉出部作为孔状的下线拉出口106而形成,但作为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形成为例如狭缝状。
在图2中,线切断机构201具有可以使可动切刀203在与针204的上下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自由进退的构造。可动切刀203的进退位置相比于外釜102所具有的尖端102b的旋转轨迹,略位于上方。
在图3(a)~(c)中,线切断机构201的可动切刀203,由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与固定切刀202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其运动方向为从固定切刀202处凸出,然后拉回。在这种可动切刀203的下表面配置夹紧板206,该夹紧板206被作为板簧的夹紧弹簧207预紧,与可动切刀203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可动切刀203被夹紧板206上推,维持其上表面与固定切刀202抵接的状态。
在可动切刀203上形成捕捉部203a。该捕捉部203a具有下述构造:通过驱动可动切刀203使其从固定切刀202凸出,到达上线302及下线303所在的位置,然后从该位置将可动切刀203向固定切刀202拉回时,可以同时勾挂上线302及下线303。这种捕捉部203a 在勾挂上线302及下线303的部分的里侧,即与可动切刀203的表面连接的部分上具有刀刃部203a-1。刀刃部203a-1从可动切刀203前端侧朝向后端侧具有锐角形状,其具有下述作用:在将可动切刀203向固定切刀202拉回时,通过与固定切刀202的协同动作,切断捕捉部203a所勾挂的上线302及下线303。
在图4中,夹紧板206被夹紧弹簧207预紧而与可动切刀203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可动切刀203被夹紧板206上推,成为与固定切刀202抵接的状态。更具体地说,固定切刀202的前端部以45度左右的角度弯折,维持与可动切刀203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夹紧板206的前端部以曲柄形状弯折,与可动切刀203的下表面面接触。夹紧弹簧207从可动切刀203与前述夹紧板206的面接触部分的相反侧与夹紧板206抵接,将夹紧板206向可动切刀203的下表面按压。
另外,图4表示可动切刀203相对于固定切刀202拉回后的状态,可知在这种状态下,捕捉部203a不会从固定切刀202凸出。
以上说明的线切断机构201在切断上线302及下线303时,使可动切刀203从固定切刀202凸出,直至上线203及下线303所在的位置(图3(a))。然后,再次将可动切刀203拉回固定切刀202(图3(b))。因此,上线302及下线303一起被可动切刀203的捕捉部203a勾挂,在该状态下,再次将可动切刀203拉回固定切刀302(图3(c))。由此,捕捉部203a勾挂的上线302及下线303,通过固定切刀202和设置在可动切刀203上的刀刃部203a-1的协同动作而被切断。这是线切断机构201的功能。并且,被切断的上线302及下线303被夹持保持在可动切刀203的下表面和夹紧板206之间。这是下线保持机构205的功能。
在图5中,在线轴壳体105的内部,沿其底面及内周设置下线恢复弹簧108。该下线恢复弹簧108的一端利用螺钉S1固定在线轴壳体105的内部底面,另一端穿过线轴壳体105的侧壁被引导至外部,成为可以勾挂下线303的钩子109。因此,下线恢复弹簧108构成为,可以使钩子109沿线轴壳体105的外周面在规定范围内移动。下线恢复弹簧108具有产生恢复力的弹性,可以使钩子109从初始位置开始 移动规定的移动量。移动后的钩子109利用下线恢复弹簧108的弹性恢复至初始位置。
从线轴104拉出的下线303在图6所示的路径中,经过下线恢复弹簧108的钩子109,穿过下线拉出口106而向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侧拉出。
在图7中,对于下线303的路径进一步具体地说明。即,从线轴104(参照图4)拉出的下线303,从被线调整弹簧110遮挡而形成的拉出部111拉出至线轴105的侧壁,穿过线轴壳体105的侧壁与线调整弹簧110之间,在反转部112处以U形反转。并且,在钩挂在钩子109上之后,再一次以U形反转,穿过下线拉出口106,向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侧拉出。
在图8中,对于夹紧机构107进行说明。作为其主要结构的夹线器113,由夹线器安装部114安装在线轴壳体105上。夹线器安装部114具有:固定部115,其用于固定夹线器113的一端侧;以及夹紧面116,其与夹线器113抵接。固定部115与下线拉出口106相邻配置,形成为以凹状凹入的形状,以使夹线器113与其嵌合。在该固定部115上设置螺钉孔117,其螺合固定夹线器113的螺钉S2。在夹紧面116上形成螺钉孔118,其用于使设置在夹线器113上的调节螺钉S3的前端部与其螺合。
在这里,对于下线拉出口106、固定部115、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间的关系,更详细地说明。首先,从下线拉出口106拉出的下线303,在通常缝制时,经过图8所例示的缝线路径GE。夹紧面116形成为连续的形状,其从固定部115开始,穿过下线拉出口106与线轴壳体105中心间的位置,沿下线303的缝线路径GE,朝向线轴壳体105的外周侧。夹线器113设置为,利用螺钉S2将其一端侧固定在固定部115上,使另一端侧与夹紧面116弹性地抵接。在这里,重要的是,夹线器113的前端部略微从与线轴壳体105的外周面连续的夹紧面116的末端突出,并使与线轴壳体105的外周面OP相连续的夹紧面116的末端形成为曲面状。
然后,下线303的路径伴随缝纫机的线切断机构201切断上线 302及下线303的动作而从通常缝制时的缝线路径GE偏移,如图8箭头所示,向线轴壳体105的中心侧靠近。夹线器113被安装为,将这样从缝线路径GE偏移并向线轴壳体105中心侧靠近的下线303,夹紧在其与夹紧面116之间。
下面,对于夹紧机构107,说明三种其实施方式。图9、图10及图11分别表示夹紧机构107的不同实施方式。
在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夹线器113由具有弹性的部件即板簧形成。这种夹线器113的一端固定支撑在线轴壳体105的夹线器安装部114所具有的固定部115上。该固定通过使穿过夹线器113的螺钉S2与形成在固定部115上的螺钉孔117螺合拧紧而实现。并且,夹线器113的另一端侧,利用自身的弹性与夹线器安装部114的夹紧面116弹性地抵接。
在这里,重要的是,在夹线器113与夹紧面116之间形成空间部SP。而且,该空间部SP形成为下述形状,即,随着从夹线器113的支撑部分朝向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的抵接部分,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的相对距离逐渐减小。由此,在将被线切断机构201切断的下线303引导至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时,下线303在空间部SP中,从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间的相对距离较宽的部分逐渐进入较窄的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这种空间部SP的形状,使夹线器113以弯曲形状形成。
此外,在夹线器113上插入调节螺钉S3,该调节螺钉S3的前端与形成在夹线器安装部114的夹紧面116上的螺钉孔118螺合。因此,可以通过拧紧调节螺钉S3,增大设定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的抵接力。反之,通过松开调节螺钉S3,可以将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的抵接力设定得较小。
而且,如图9所示,固定部115以凹状凹入,其形成为,使将夹线器113固定在该固定部115上的螺钉S2,不从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突出。不仅如此,调节螺钉S3也形成为,在其可调整的整个范围内,不会从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突出。
在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夹线器安装部114上,在固 定部115和夹紧面116之间形成图8所示的台阶ST。因该台阶ST,固定部115较高,而夹紧面116较低。其差值作为一个例子为0.3mm左右。通过按照这种方式构成夹线器安装部114,作为夹线器113,可以不使用图9所示的弯曲形状,而是使用平板状的部件、例如平板状的板簧而容易地构成。利用由台阶ST形成的固定部115与夹紧面116的高度差,可以可靠地形成空间部SP。在使用这种平板状的板簧构成夹线器113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螺钉S3的拧紧,可以使将一端侧固定在固定部115上的夹线器113的另一端侧与夹紧面116抵接。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夹紧机构107中,因为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使固定部115以凹状凹入,所以其形成为,在该固定部115上固定夹线器113的螺钉S2及调节螺钉S3均不会从螺线管壳体105表面FS突出。
在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取代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板簧,使用具有弹性的线状部件作为夹线器113。该夹线器113在一端具有例如模塑成型的树脂制的保持部H,在该保持部H的制造时采用嵌入成型。相对于夹线器安装部114的固定部115,保持部H由螺钉S2固定,夹线器113与夹紧面116弹性抵接。在该例子中,表示了在夹线器安装部114上形成台阶ST的一个例子,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如图9所示弯曲形成线状部件而构成夹线器113。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因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固定部115以凹状凹入,所以其形成为,在该固定部115上固定夹线器113的螺钉S2及调节螺钉S3,均不会从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突出。
在这种结构中,在线切断机构201将上线302及下线303切断的情况下,下线303不仅被线切断机构201所具有的下线保持机构205保持,还被形成在线轴壳体105上的夹紧机构107夹紧而保持。夹紧机构107对下线303夹紧保持,在下线303从下线保持机构205脱落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在具有上述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结构的夹紧机构 107中,伴随由线切断结构201进行的上线302及下线303的切断动作而被拉拽的下线303,被夹入夹紧面116和夹线器113之间,由此,实现下线303的夹紧动作。之所以要进行这种下线303的夹紧,是因为对应于由线切断机构201进行的切断动作,下线303在下线拉出口106部分处也产生张力,并且,其会从缝线路径GE偏移,向线轴壳体105的中心方向靠近。此时,下线303相对于形成在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的相对部分的空间部SP,首先从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的相对距离较长的部分开始进入。然后,下线303对应于其粗细及柔软性,在最适当的位置被夹入夹紧面116和夹线器113之间,并被保持。由此,即使夹线器113发生随着时间变化等的塑形变形,下线303也可以在被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找到自身的夹紧位置为可靠夹紧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在夹线器113上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因为可以通过拧紧调节螺钉S3增大夹紧面116相对于夹线器113的抵接压力,所以调节螺钉S3可以进行微量调整以及夹紧力的恢复。
这样,可以维持夹紧机构107夹紧保持下线303的可靠性。该作用效果,在采用由下线恢复弹簧108对下线303施加恢复力的结构的情况下,从可以可靠地防止切断的下线303被下线恢复弹簧108拉拽,而被拉回线轴壳体105内部的问题的角度考虑,可以说具有极大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下线恢复弹簧108通过在带有单针停止机构的双针缝纫机中使用,有助于防止发生在进行缝制方向的方向转换时发生的图13所例示的问题。反之,在由线切断机构201对上线302及下线303进行切断时,在线切断机构201所具有的下线保持机构205对下线303的保持、夹紧机构107对下线303的夹紧保持都失败的情况下,会发生下线恢复弹簧108拉拽被切断的下线303,将其拉回线轴壳体105内部的危险性。
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即使在夹线器113上发生随时间变化等的塑性变形,也可以夹紧保持下线303,所以可以维持夹紧机构107对下线303的夹紧保持,用户不必担心下线恢复弹簧108会拉拽被切断的下线303而将其拉回线轴壳体105内部。
另外,如前所述,夹线器113的前端部略微从与线轴壳体105的外周面OP相连续的夹紧面116的末端突出。并且,与线轴壳体105的外周面OP相连续的夹紧面116的末端以曲面状形成。
对于上述内容的技术性意义进行说明。在图9及图10所示的夹紧机构107中,作为夹线器113,使用端面形成为直角的楔状的板簧。因此,在下线303进入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时,下线303容易被夹线器113成为楔状的端面勾挂。因此,可能使下线303很难进入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或下线303被勾挂而被切断。
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夹线器113的前端部略微从与线轴壳体105外周面OP相连续的夹紧面116的末端突出,所以可以提高下线303进入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的容易性。另外,使与线轴壳体105的外周面OP相连续的夹紧面116的末端形成为曲面状,也有助于提高下线303进入夹紧面116与夹线器113之间的容易性。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夹紧机构107可以更进一步提高下线303的夹紧保持的可靠性。
此外,设置可以调节夹线器113相对于夹紧面116的抵接力的调节螺钉S3。对于该调节螺钉S3的作用效果已经进行了说明,即,在夹线器113上产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下,因为可以通过拧紧调节螺钉S3,增大夹线器113相对于夹紧面116的抵接压力,所以调节螺钉S3可以进行微调以及可以恢复夹紧力。与此相对,调节螺钉S3还可以用于与下线303的粗细相对应的夹线器113相对于夹紧面116的抵接压力调节。也就是说,夹线器113夹紧下线303的力过强,也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在由线切断机构201将上线302及下线303切断之后重新开始缝制时,必须迅速地使下线303从夹紧机构107脱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应于所使用的下线303的粗细或材质等,利用调节螺钉S3调节夹线器113相对于夹紧面116的抵接压力,可以将夹紧机构107夹紧下线303的夹紧力设定为理想状态。
并且,相对于线轴壳体105的外表面FS,固定部115形成为以凹状凹入的形状。夹线器113以与这种固定部115嵌合的状态收容,并利用螺钉S2将一端侧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部115以使固定 夹线器113的螺钉S2刚好不会从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突出的高度形成。不仅如此,对于用于调节夹紧面116相对于夹线器113的抵接压力调节螺钉S3,也可以形成为,在可以进行调整的整个范围内,不会从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突出。由此,在缝制时,上线302可以顺滑地在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移动,从而可靠地防止上线302的断线等。特别是,作为其它实施方式,还可以在线轴壳体105的表面FS,形成高于螺钉S2及调节螺钉S3的高度且光滑地隆起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与使固定部115以凹状凹入而形成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最后,本申请的申请人通过实验验证以上说明的夹紧机构107的优良特性,确认了其效果的持续性。
Claims (16)
1.一种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具有:
外釜,其被旋转驱动;
内釜,其可自由旋转地收容在前述外釜中;
线轴壳体,其在内部收容线轴,与该线轴一起安装在前述内釜上;
下线拉出部,其贯穿前述线轴壳体的内外表面而形成,用于将来自前述线轴的下线向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拉出;
固定部,其形成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
夹紧面,其从前述固定部开始,经过前述下线拉出部和前述线轴壳体中心之间的位置,沿从前述下线拉出部拉出的下线的缝线路径,朝向前述线轴壳体的外周侧,形成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
夹线器,其一端侧支撑在前述固定部上,另一端侧与前述夹紧面弹性抵接,以在其与前述夹紧面之间夹紧下述下线,该下线随着缝纫机的线切断机构的切断动作而从前述缝线路径偏移,向前述线轴壳体的中心侧靠近;以及
空间部,其形成于前述夹线器和前述夹紧面之间,容许前述下线进入,在该空间部中,随着从与前述下线拉出部相邻的前述夹线器的支撑部分开始朝向前述夹线器与前述夹紧面抵接的抵接部分,前述夹紧面和前述夹线器之间的相对距离逐渐减小,其中,前述支撑部分位于前述一端侧和前述另一端侧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前述线轴壳体在从前述线轴至前述下线拉出部之间的位置处,具有对被拉拽的下线施加恢复力的下线恢复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夹线器上插入调节螺钉,该调节螺钉位于前述空间部,通过该调节螺钉的前端与形成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的前述夹紧面上的螺钉孔螺合,从而调节螺钉插入前述线轴壳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形成台阶,前述夹紧面位于该台阶的较低位置处,
前述夹线器相对于前述线轴壳体的支撑部分,利用前述台阶而定位在高于前述夹紧面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前述固定部相对于前述线轴壳体表面以凹状凹入而形成,前述夹线器的一端侧在该凹入的位置嵌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前述夹线器由板簧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前述夹线器的前述另一端侧从与前述线轴壳体的外周面相连续的前述夹紧面的末端突出。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线轴壳体外周面相连续的前述夹紧面的末端,形成为曲面状。
9.一种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该线轴壳体在内部收容线轴,与该线轴一起安装在水平旋转釜的内釜上,
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线拉出部,其贯穿前述线轴壳体的内外表面而形成,用于将来自前述线轴的下线向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拉出;
固定部,其形成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
夹紧面,其从前述固定部开始,经过前述下线拉出部和前述线轴壳体中心之间的位置,沿从前述下线拉出部拉出的下线的缝线路径,朝向前述线轴壳体的外周侧,形成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
夹线器,其一端侧支撑在前述固定部上,另一端侧与前述夹紧面弹性抵接,以在其与前述夹紧面之间夹紧下述下线,该下线随着缝纫机的线切断机构的切断动作而从前述缝线路径偏移,向前述线轴壳体的中心侧靠近;以及
空间部,其形成于前述夹线器和前述夹紧面之间,容许前述下线进入,在该空间部中,随着从与前述下线拉出部相邻的前述夹线器的支撑部分开始朝向前述夹线器与前述夹紧面抵接的抵接部分,前述夹紧面和前述夹线器之间的相对距离逐渐减小,其中,前述支撑部分位于前述一端侧和前述另一端侧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线轴壳体在从前述线轴至前述下线拉出部之间的位置处,具有对被拉拽的下线施加恢复力的下线恢复弹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夹线器上插入调节螺钉,该调节螺钉位于前述空间部,通过该调节螺钉的前端与形成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的前述夹紧面上的螺钉孔螺合,从而调节螺钉插入前述线轴壳体。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线轴壳体的表面侧形成台阶,前述夹紧面位于该台阶的较低位置处,
前述夹线器相对于前述线轴壳体的支撑部分,利用前述台阶而定位在高于前述夹紧面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固定部相对于前述线轴壳体表面以凹状凹入而形成,前述夹线器的一端侧在该凹入的位置嵌合。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夹线器由板簧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前述夹线器的前述另一端侧从与前述线轴壳体的外周面相连续的前述夹紧面的末端突出。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中使用的线轴壳体,其特征在于,
与前述线轴壳体外周面相连续的前述夹紧面的末端,形成为曲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10757 | 2008-04-21 | ||
JP2008-110757 | 2008-04-21 | ||
JP2008110757A JP5748936B2 (ja) | 2008-04-21 | 2008-04-21 | ミシンの水平回転釜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ボビンケー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65881A CN101565881A (zh) | 2009-10-28 |
CN101565881B true CN101565881B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1282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3552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5881B (zh) | 2008-04-21 | 2009-04-21 | 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及其中使用的线轴壳体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48936B2 (zh) |
CN (1) | CN1015658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11337783B2 (en) * | 2010-11-29 | 2015-09-17 | Singer Sourcing Limited Llc | Threa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lower looper |
DE102016222427A1 (de) * | 2016-11-15 | 2018-05-17 | Dürkopp Adler AG | Fadenmesser-Baugruppe für eine Zwei-Nadel-Nähmaschine, Zwei-Nadel-Nähmaschine mit einer derartigen Fadenmesser-Baugruppe sowie Paspeltaschen-Nähanlage mit einer derartigen Zwei-Nadel-Nähmaschine |
CN116774126B (zh) * | 2023-06-30 | 2024-04-09 | 深圳市华谱计量检测有限公司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模拟器校准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9565B (zh) * | 1985-12-06 | 1990-09-12 | F·格高夫·伯宁纳缝纫机制造公司 | 缝纫机的纱线控制装置 |
CN1016370B (zh) * | 1989-02-27 | 1992-04-22 | 株式会社广赖制作所 | 半回转线梭机构 |
CN1263961A (zh) * | 1999-01-27 | 2000-08-23 | 重机公司 | 缝纫机的梭心壳 |
CN1367285A (zh) * | 2000-08-31 | 2002-09-04 | 李氏商贸株式会社 | 缝纫机用旋梭装置的梭芯套 |
JP2005118400A (ja) * | 2003-10-20 | 2005-05-12 | Mikasa:Kk | ミシン |
JP2005261847A (ja) * | 2004-03-22 | 2005-09-29 | Hirose Mfg Co Ltd | ミシンのかまおよび外かま |
CN201006934Y (zh) * | 2006-12-19 | 2008-01-16 | 浙江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平缝机的底线低张力装置 |
JP5168782B2 (ja) * | 2005-08-31 | 2013-03-2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手乾燥装置 |
-
2008
- 2008-04-21 JP JP2008110757A patent/JP574893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4-21 CN CN 200910135524 patent/CN10156588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9565B (zh) * | 1985-12-06 | 1990-09-12 | F·格高夫·伯宁纳缝纫机制造公司 | 缝纫机的纱线控制装置 |
CN1016370B (zh) * | 1989-02-27 | 1992-04-22 | 株式会社广赖制作所 | 半回转线梭机构 |
CN1263961A (zh) * | 1999-01-27 | 2000-08-23 | 重机公司 | 缝纫机的梭心壳 |
CN1367285A (zh) * | 2000-08-31 | 2002-09-04 | 李氏商贸株式会社 | 缝纫机用旋梭装置的梭芯套 |
JP2005118400A (ja) * | 2003-10-20 | 2005-05-12 | Mikasa:Kk | ミシン |
JP2005261847A (ja) * | 2004-03-22 | 2005-09-29 | Hirose Mfg Co Ltd | ミシンのかまおよび外かま |
JP5168782B2 (ja) * | 2005-08-31 | 2013-03-2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手乾燥装置 |
CN201006934Y (zh) * | 2006-12-19 | 2008-01-16 | 浙江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 | 一种平缝机的底线低张力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748936B2 (ja) | 2015-07-15 |
CN101565881A (zh) | 2009-10-28 |
JP2009261426A (ja) | 2009-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65881B (zh) | 缝纫机的水平旋转釜及其中使用的线轴壳体 | |
EP2078774B1 (en) | Sewing machine foot and sewing machine | |
WO2005093147A1 (ja) |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 | |
JP2007014600A (ja) |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 | |
TW200632173A (en) | Sewing machine with thread cutter | |
CN102061579B (zh) | 缝纫机的缝线切断装置 | |
CN108360164A (zh) | 以偏心驱动活动舌件座的定位结构 | |
JP2990410B2 (ja) | 自動糊付機 | |
JP2008178455A (ja) |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 |
CN107237063A (zh) |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装置 | |
CN208748317U (zh) | 一种纺织设备及其导布装置 | |
US9340911B2 (en) | Sewing machine | |
CN104178893B (zh) | 模块化自动接经机 | |
CN103031671A (zh) | 缝纫机 | |
CN111020891A (zh) | 缝纫机、送料切换装置、送料切换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 |
CN210684163U (zh) | 缝纫机的切线机构 | |
CN202017116U (zh) | 上切线装置 | |
CN106868734B (zh) | 切线机构和缝纫机 | |
JP2014147539A (ja) | ミシン | |
CN202347263U (zh) | 圆头锁眼机的剪线机构 | |
CN216786446U (zh) | 一种侧切刀装置及缝纫机 | |
JP2012239667A (ja) | ミシンの糸巻き装置 | |
JP4979235B2 (ja) | 差動送りミシン及びその布押さえ装置 | |
US10557225B2 (en) | Sewing machine | |
CN105113148B (zh) |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和夹线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