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7793B -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7793B
CN101547793B CN2007800361328A CN200780036132A CN101547793B CN 101547793 B CN101547793 B CN 101547793B CN 2007800361328 A CN2007800361328 A CN 2007800361328A CN 200780036132 A CN200780036132 A CN 200780036132A CN 101547793 B CN101547793 B CN 101547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ght
liquid
surplus
s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61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7793A (zh
Inventor
菅原宏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699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040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244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396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6909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41658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47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7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7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77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在液体盒(910)内设有被检测部件(915)和固定于被检测部件(915)上的浮子部件(916)。当液体盒(910)内的液体减少而逼近浮子部件(916)时,浮子部件(916)沿着方向Q1移动。当被检测部件(915)与此连动地移动时,遮光部(962)通过检测位置(942)。通过利用光传感器检测遮光部(962)的通过,能够掌握液体的余量。另一方面,检测位置(942)的位置被调整为,当液体为最大量时检测位置(942)位于液面的上方。因此,由于来自光传感器的光不通过液体,因此即使是光难以透射的液体,也能够容易地检测液体的余量。

Description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盒,特别是涉及安装在液体吐出装置上而向该液体吐出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盒及具有该液体盒的液体吐出系统。
背景技术
在安装在液体吐出装置上而向该液体吐出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盒中,能掌握液体盒内残留的液体量的技术有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在液体盒内具有被检测部件。在该被检测部件上固定有浮子部件。浮子部件的位置根据液体盒内的液体的量移动,被检测部件也与浮子部件连动而移动。专利文献1的液体盒,通过使用光传感器检测被检测部件的位置,检测液体盒内残留的液体的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57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假设在专利文献1中光传感器检测被检测部件的位置在液体中。因此,在液体盒内的液体例如为黑颜料墨水等光难以透射的液体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地检测被检测部件的位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与是否为光难以透射的液体无关地,能够容易使用光传感器检测液体的余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盒,其能够在液体吐出装置上装卸,在被安装后向所述液体吐出装置供给液体,具有划定液体容纳室的框体,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设有:浮子部件,每单位 体积的质量小于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被检测部件,与该浮子部件连动而移动;和限制单元,将所述浮子部件和所述被检测部件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在安装在所述液体吐出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液体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情况下,所述被检测部件的一部分位于比液面靠上方的检测位置,所述框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从外部入射的光能够不通过液体而到达所述检测位置,所述被检测部件,与随着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液面移动的所述浮子部件连动地移动,通过所述检测位置。
并且,本发明的液体吐出系统,其包括液体盒和安装该液体盒的液体吐出装置,所述液体吐出系统使从所述液体盒供给的液体向被吐出介质吐出并附着在其上,所述液体吐出装置包括:安装所述液体盒的安装部;液体吐出头,吐出从安装在该安装部上的所述液体盒供给的液体;和在所述安装部的上方侧设置的光检测器,所述液体盒,具有划定液体容纳室的框体,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设有:浮子部件,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小于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被检测部件,与该浮子部件连动而移动;和限制单元,将所述浮子部件和所述被检测部件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在安装在所述液体吐出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液体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情况下,所述被检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液面靠上方的检测位置,所述框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从所述光检测器射出的光能够不通过液体而到达所述被检测部件的位于所述检测位置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盒或液体吐出系统,来自外部的光在框体中通过具有透光性的区域后到达检测位置。并且,被检测部件随着液体容纳室内的液面而通过检测位置。因此,通过上述具有透光性的区域后使用光传感器检测出通过被检测部件,由此能够掌握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量。另一方面,上述检测位置为在液体容纳室内液体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情况下在液面上方的位置。即,与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量无关地,外部的光不通过液体而到达检测位置。因此,与检测位置 被设定在液体中的液体盒相比,实现如下液体盒:与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是否为光容易透射的液体无关地,容易掌握液体的余量。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容纳的液体的所述预定的最大量如下规定:设当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最高位置的高度为100,最低位置的高度为0时,液体的液面为70以上且小于90的高度。根据该结构,能够充分确保液体容纳室内容纳的液体量,并且能够尽量避免如下不良情况:由于附着于液体容纳室内壁的检测位置所对应的位置上的液滴,从外部入射的光混乱而不能对其进行检测。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被检测部件具有遮光性,所述框体包括一对壁部,该一对壁部夹着所述被检测部件上位于所述检测位置的部分,该一对壁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从外部入射的光能够经由所述检测位置而再次向外部射出。根据该结构,当被检测部件位于检测位置时,通过分别形成于一对壁部上的具有透光性的区域后通过检测位置的光被遮挡。因此,从一个壁部入射的光在另一个壁部接收,通过检测所接收的光的强度,能够检测出被检测部件是否位于检测位置。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有包括一体化的所述浮子部件和所述被检测部件的余量检测部件,所述限制单元是可摆动地支撑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枢轴机构。根据该结构,余量检测部件因浮子部件的移动而转动。由此,能够简单地实现如下限制单元:限制被检测部件的移动,以使被检测部件随着液体减少而通过检测位置。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被检测部件上设有使光透射的透光部,在所述被检测部件因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摆动而在所述预定的路径上移动时,所述透光部通过所述检测位置。根据该结构,根据液体量的变化,被检测部件上具有遮光性的区域和透光部分别通 过检测位置。由此,实现能够区别透光部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和具有遮光性的区域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的被检测部件,因此在利用这种被检测部件时,能够更详细地掌握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量。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被检测部件上设有多个所述透光部,多个所述透光部,沿着以由所述枢轴机构支撑的枢轴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根据该结构,实现能够区别各透光部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的被检测部件,因此在利用这种被检测部件时,能够更详细地掌握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量。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透光部中、与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容纳至所述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最远离的所述透光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他任何所述透光部的宽度。与在液体容纳室内容纳至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最远离的透光部是指,多个透光部中、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最少的情况下位于检测位置的透光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上述透光部的宽度大于其他任何透光部的宽度,因此可实现能够确认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最少的状态的液体盒。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余量检测部件形成为以由所述枢轴机构支撑的枢轴点为中心的圆盘状。在余量检测部件具有除了圆盘以外的例如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在余量检测部件上形成沿着平面的端面。这种端面在余量检测部件转动时通过液面,有可能在端面附着气泡。当端面上附着气泡时余量检测部件难以移动,难以稳定地检测出液体的余量。另一方面,当余量检测部件具有圆盘形状时,不会形成如矩形形状时的沿着平面的端面,因此余量检测部件转动时在端面上难以附着气泡。因此,稳定地检测出液体的余量。并且,当余量检测部件具有圆盘状以外的形状时,浸渍于液体中的部分的面积根据余量检测部件在摆动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余量检测部件为圆盘状,因此当余量检测部件随着浮子部件的移动而转动时,浸渍于液体中的部分的面积相同。因此,从液体受到的 摩擦力相同,余量检测部件容易顺畅地移动。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光部是从形成为圆盘状的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周缘向直径方向延伸的狭缝。根据该结构,容易形成透光部。特别是能够容易地将多个透光部形成在余量检测部件上。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光部是贯通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孔。根据该结构,与透光部为从余量检测部件的周缘向直径方向延伸的狭缝的情况相比,在形成为圆盘状的余量检测部件以枢轴点为中心转动时液体的阻力变小,能够使余量检测部件以较少的负荷转动。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光部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根据该结构,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余量检测部件,在与遮光部对应的部分添加具有遮光性的密封材料,由此能够形成透光部,容易形成余量检测部件。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容纳的液体也可以具有不透射光的性质。即使在使用这种液体的情况下,通过适用本发明,也能够实现容易检测液体的余量的液体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至第十四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打印机系统的简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图2(a)是沿着图1的IIA-IIA线的剖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IIB-IIB线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按照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中墨水的余量分别表示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4(a)是表示余量大致接近最大量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4(b)是表示余量比图4(a)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4(c)是表示余量进一步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4(d)是表示墨水几乎为空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中墨水的减少表示光传感器部所检测的光的强度的图表。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墨水的余量充足时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7(b)是表示图7(a)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7(c)是表示墨水余量很少时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7(d)是表示图7(c)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7(e)是表示墨水余量进一步减少时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7(f)是表示图7(e)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7(g)是表示墨水几乎为空时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7(h)是表示图7(g)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9(b)是沿着图9(a)的IXB-IXB线的剖视图。
图9(c)是表示墨水余量很少时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9(d)是表示墨水几乎为空时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9(e)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墨水的余量如图9(a)至图9(d)所示地变化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墨盒内的余量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墨盒内的余量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墨盒内的余量检测部件的图。
图13(a)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3(a)的XIIIB-XIIIB线的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14(b)是沿着图14(a)的XIVB-XIVB线的剖视图。
图14(c)是表示墨水余量很少时第八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14(d)是表示墨水几乎为空时第八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14(e)是表示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墨水的余量如图14(a)至图14(d)所示地变化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14(f)是表示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墨水的液面振动时受光元件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15(a)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图15(b)是沿着图15(a)的XVB-XVB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按照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盒中墨水的余量分别表示余量 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17的局部放大图,图18(a)是表示余量大致接近最大量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18(b)是表示余量比图18(a)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18(c)是表示余量进一步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
图19是随着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盒中墨水的减少而表示光传感器部所检测的光的强度的图表。
图20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21是按照墨水的余量分别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在打印机上装卸的情况的图20的局部放大图和表示光的强度的图,图21(a)是表示余量大致接近最大量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21(b)是表示图21(a)的光传感器部所检测的光的强度的图表,图21(c)是表示余量比图21(a)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21(d)是表示图21(c)的光传感器部所检测的光的强度的图表,图21(e)是表示余量进一步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的位置的图,图21(f)是表示图21(e)的光传感器部所检测的光的强度的图表。
图22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墨盒内的余量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23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墨盒内的余量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一至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图25(a)是余量检测部件的主视图,图25(b)是在表示安装在图1的打印机上的本变形例的墨盒周边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中表示从发光元件输出的光的图,图25(c)是表示在图25(b)的剖视图中由受光元件检测出的光的图。
标号说明
1  打印机系统
10、110、210、…、1410、2010  墨盒
11  检测窗部
11a、11b、811a、811b、911a、911b  检测窗
14、714、814、914、1114  墨盒框体(框体)
14a  侧板
14c、114c、914c  墨水容纳室
15、115、215、…、1415、2015  被检测部件
16、116、216、…、1416  浮子部件
17、717  限制部件
717a  限制面
17a  摆动轴
20  喷墨打印机(打印机)
22  控制部
30、130、230、…、1430、2030  容纳壳体
31  光传感器部
31a、831a、931a、2031a  发光元件
31b、831b、931b、2031b  受光元件
99  墨水
142、242、342、…、1442  检测位置
150、250、350、…、1450、2050  余量检测部件
161、261、361、…、1461、1291a、1291b、1291c、1491  狭缝
162、262、362、…、1462、2062  遮光部
2081  光反射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包含有对多个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共同结构,接着依次说明所述实施方式的特有结构。最后,对由本实施方式实现的发明和实施方式的关系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上”和“下”表示本发明的墨盒被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状态下铅直方向上的上下。
(共同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说明书中包含的所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系统1的简要结构的图。打印机系统1包括墨盒10和喷墨打印机20。喷墨打印机20(以下称作“打印机20”)包括控制部22、通知部29、喷墨头23、传送单元24及容纳壳体30。控制部22对打印机20的动作进行控制。通知部29根据控制部22的指示,将打印机20的动作状况所涉及的各种信息通知给打印机20的用户。例如通知部29也可以具有显示器,通过在该显示器上显示各种信息来通知给用户。
喷墨头23包括多个喷嘴23a。在喷墨头23的内部,形成有没有图示的墨水流路,从所述墨水流路供给的墨水从喷嘴23a向下方吐出。传送单元24将打印纸张P向喷墨头23的下方传送。从喷墨头23吐出的墨水,落在由传送单元24传送的打印纸张P上。控制部22根据从与打印机20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发送的图像数据,对从喷墨头23吐出墨水和传送单元24传送打印纸张P进行控制。由此,打印机20在打印纸张P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图像。
容纳壳体30是容纳有墨盒10的壳体。在容纳壳体30的内部形成有大致长方体的容纳空间32,在该容纳空间32内沿着箭头B的方向装卸墨盒10。在划定容纳空间32的容纳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32(容纳壳体30的内表面),形成有凹部34。凹部34从容纳空间32的开口沿着方向B向容纳空间32的内部延伸。
并且,容纳壳体30包括光传感器部31、墨水流入口33及盖部35。光传感器部31配置成向容纳壳体30内的容纳空间32露出。墨水流入口33是如下开口:当在容纳壳体30上安装有墨盒10时,其与墨盒10的墨水流出口12连接,流入从墨水流出口12流出的墨水。墨水流入口33经由墨水管25与喷墨头23内的墨水流路连通。由此来自墨盒10的墨水被导入喷墨头23内的墨水流路。盖部35用于开闭容纳壳体30的出入口即开口,可沿着箭头A的方向摆动地设置在容纳壳体30上。 盖部35在容纳壳体30上装卸墨盒10时将容纳壳体30的开口打开,当安装有墨盒10时关闭容纳壳体30的开口。
墨盒10具有与容纳空间32大致相同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比容纳空间32稍小。在墨盒10的侧面形成有凸部13。凸部13具有与形成于容纳壳体30上的凹部34大致相同的形状,并具有容纳在凹部34内的大小。并且,墨盒10具有检测窗部11和墨水流出口12。当墨盒10在容纳壳体30上装卸时,墨盒10的凸部13和容纳壳体30的凹部34彼此嵌合,并且墨盒10沿着箭头B的方向滑动。即,凸部13和凹部34是使墨盒10沿着装卸方向B移动的引导部件。当墨盒10安装在容纳壳体30上时,墨水流出口12与墨水流入口33连通,光传感器部31和检测窗部11配置于在图1的上下及左右两个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图2是表示安装在容纳壳体30上的状态下的墨盒10周边的更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图2(a)是沿着图1的IIA-IIA线的剖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IIB-IIB线的剖视图。其中,在本说明书中,将墨盒如图2所示地安装在容纳壳体内时的墨盒的状态称作“安装状态”。另外,以下说明以墨盒处于“安装状态”时的状态进行说明。
墨盒10具有墨盒框体14(以下称作“框体14”)。在框体14的内部形成有空的墨水容纳室14c,墨水99容纳在该墨水容纳室14c内。即,框体14划定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室14c(液体容纳室)。并且,墨水容纳室14c经由通路18与向外部流出墨水的墨水流出口12连通。在通路18内设有开闭墨水流出口12的未图示的开闭机构。该开闭机构通常关闭墨水流出口12,当墨水流出口12与容纳壳体30的墨水流入口33连接时打开墨水流出口12。
在墨水容纳室14c内容纳有被检测部件15及浮子部件16。浮子部件16由树脂等材料构成,浮子部件16的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小于墨水99的密度。例如可以由比重比墨水小的材料形成,在由比重比墨水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为在内部具有空洞的中空体。被检测部件15是由具有遮挡光的性质的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图2的被检测部件15作为具体例包括臂部15a和被检测部15b。在被检测部件15(臂部15a的前端)固定有浮子部件16。即,当浮子部件16移动时,被检测部件15与浮子部件16连动。
并且,在墨水容纳室14c内设有限制部件17,所述限制部件17将被检测部件15和浮子部件16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作为限制部件17的具体例,图2表示由固定在臂部15a上的摆动轴17a和可摆动地支撑摆动轴17a的轴承17b构成的枢轴机构。在该枢轴机构中,支撑摆动轴17a的位置为枢轴点。
被检测部件15和浮子部件16如下所述地随着墨水容纳室14c内墨水的液面而移动。在墨水容纳室14c内容纳有墨水时,浮子部件16由于如上所述地其每单位体积的质量比墨水的密度小,因此在墨水的液面上浮起。并且,例如在液面沿着箭头D下降的情况下,浮子部件16沿着方向C移动,并且被检测部件15与浮子部件16连动而沿着方向E移动。
并且,光传感器部31包括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配置在图中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同的位置。发光元件31a与控制部22连接,根据来自控制部22的指示发射光。受光元件31b也与控制部22连接,接收光并且将表示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信号发送给控制部22。另一方面,在墨盒10的框体14上设有检测窗部11。检测窗部11由检测窗11a及11b构成。检测窗11a及11b分别形成于构成框体14的左右一对侧板14a及14b(一对壁部)。检测窗11a及11b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分别配置在连接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的假想直线上。由此,只要在墨水容纳室14c内的光路径上没有遮挡物,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就通过检测窗11a及11b,沿着上述假想直线到达受光元件31b。另外,代替在图1及图2中形成有 检测窗部11,也可以是墨盒10的整体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在框体14上,包括当墨盒10处于安装状态时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所通过的区域在内的部分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即可。
根据以上结构,被检测部件15的位置根据墨水容纳室14c内的墨水的余量发生变化。例如当墨水余量为一定大小时,在墨水容纳室14c内,被检测部件15位于遮挡沿着将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的连接上述假想直线的光路径的位置(以下称作“检测位置”)上。另一方面,当墨水的余量为其他大小时,被检测部件15位于不同于检测位置的位置上。在被检测部件15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由被检测部件15遮挡。因此,在被检测部件15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接收的光的量,小于在被检测部件15没有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接收的光的量。
由此,控制部22参照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所表示的光的强度,导出处于安装状态的墨盒10内的墨水的余量。并且,控制部22根据所导出的墨水的余量,使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与墨水的余量相关的信息。
另外,后述实施方式的墨盒及容纳壳体包括如图2所示的被检测部件、浮子部件、限制部件、框体及光传感器部作为基本结构。但是,各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结构的具体构造有时与如图2所示的框体14、被检测部件15(臂部15a)、浮子部件16、限制部件17及光传感器部31的构造不同。即,各实施方式虽然具有与框体14、被检测部件15、浮子部件16、限制部件17及光传感器部31发挥相同功能的结构,但其具体的构造及更详细的功能有时与图2所示的情况不同。
(各实施方式)
下面,对各实施方式的特有结构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墨盒及容纳壳体,特别是被检测部件、浮子部件、限制部件以及光传感 器部包括特有的结构。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具有与图2的构造相同构造的部分标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该部分的说明及图示。
(第一实施方式)
图3(a)及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盒110及容纳壳体130的结构的图。在图3(a)及图3(b)中,墨盒110处于安装在容纳壳体130中的安装状态。图3(a)是与图2(b)对应的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
墨盒110包括框体114和设置于框体114内部的余量检测部件150。在框体114的内部形成有墨水容纳室114c。框体114整体上形成为立方体状,包括在图3(a)中向左方突出的凸部114d,凸部114d的内部空间为墨水容纳室114c的一部分。如图3(b)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光传感器部31的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配置成彼此夹着凸部114d。并且,在凸部114d上形成有检测窗部111。检测窗111设置于在图3(a)、图3(b)的上下方向上与光传感器部31相同的位置上。并且,检测窗111从图3(a)中与凸部114d的左内壁面接触的位置直到光传感器部31的设置位置的右方为止,沿左右方向长尺状延伸。由此,从发光元件31a发出而到达受光元件31b的光的路径141位于凸部114d内。因此,如图3(a)所示,检测位置142也位于凸部114d内。即,当墨盒110安装在容纳壳体130上时,检测位置142为被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夹着的位置。另外,在凸部114d的下方,形成有向容纳壳体130流出墨水容纳室114内的墨水99的墨水流出口112。
余量检测部件150包括被检测部件115和浮子部件116。被检测部件115是包括臂部115a和被检测部115b的板状部件。臂部115a以大致直角弯曲两次,在其一端上固定有被检测部115b,在其另一端上固定有浮子部件116。在臂部115a上所弯曲的一个角部115e固定有摆动轴17a。摆动轴17a如图2(a)所示地支撑在轴承17b上。摆动轴 17a在靠近墨水容纳室114c在图3(a)中的左内壁面下部的位置得到支撑。并且,支撑摆动轴17a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被调整为,使浮子部件116配置在墨水容纳室114c内的底面附近,使被检测部115b在墨水容纳室114c中配置于凸部114d的区域内。
被检测部115b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在被检测部115b上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狭缝161。在图3中,狭缝161从被检测部115b的上端朝向下方延伸至靠近被检测部115b的下端的位置。并且,狭缝161在图3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比被检测部115b的中央稍微靠左的位置。并且,以夹着狭缝161的方式形成有遮光部162a及162b。在被检测部115b中,狭缝161是透射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的部分,遮光部162a及162b是将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遮挡的部分。
并且,在被检测部115b的下端形成有突起部115d。突起部115d通过与凸部114d抵接而限制被检测部115b的移动,以防其向图3所示位置的下方移动。由此,从在墨盒110内容纳有最大量的墨水99的状态开始直到墨水99的液面到达逼近浮子部件116的位置的状态为止,余量检测部件150保持在相同位置上。并且,在墨水99的液面沿着方向R下降而逼近浮子部件116时,浮子部件116随着墨水99的液面以摆动轴17a为中心向方向Q1转动。与此连动地,被检测部115b也沿着方向Q2移动。其中,如上所述,浮子部件116配置在靠近墨水容纳室114c底面的位置。因此,在墨水99的液面下降而逼近浮子部件116的状态下,成为墨水容纳室114c内的墨水99的余量少的状态。
图4放大了图3中被点划线围绕的部分。图4(a)表示墨水99的液面逼近浮子部件116为止的状态。图4(b)表示墨水99的液面下降而逼近浮子部件116、且被检测部115b从图4(a)的位置沿着图3的方向Q2稍微移动后的状态。图4(c)表示墨水99的液面下降、被检测部115b从图4(b)的位置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图4(d)表示墨水99的液面下降、被检测部115b从图4(c)的位置进一步移动后 的状态。
被检测部115b的状态根据墨盒110内的墨水99的量如下发生变化。在图4(a)中被检测部115b处于遮光部162a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状态。在图4(b)中被检测部115b处于狭缝161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状态。在图4(c)中被检测部115b处于遮光部162b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状态。在图4(d)中被检测部115b处于已通过检测位置142而位于检测位置142右方的状态。
图5表示光的照射范围如图4(a)至图4(d)所示发生变化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图5的横轴表示时间(以及墨水99的消耗量),纵轴表示光的强度。光的强度A1表示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没有被被检测部件115遮挡而到达受光元件31b时的强度。光的强度A0表示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由被检测部件115遮挡时到达受光元件31b的情况的强度。t1~t4相当于被检测部115b分别处于图4(a)~图4(d)的状态时的时刻。
在t1时,由于光被遮光部162a遮挡,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为A0。在t2时,由于光通过狭缝161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为A1。在t3时,由于光被遮光部162b遮挡,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为A0。在t4以后,由于被检测部115b已通过检测位置142,因此光的强度为A1。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墨水容纳室114c内的墨水99减少而余量变少时,墨水99的液面逼近浮子部件116,浮子部件116开始移动。墨水99进一步减少时,被检测部件115与浮子部件116连动,被检测部件115的位置按以下顺序发生变化:遮光部162a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第一位置、狭缝161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第二位置、遮光部162b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第三位置、以及被检测部115已通过被检测位置142的第四位置。随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以强度 为A0的第一状态、强度为A1的第二状态、强度为A0的第三状态以及强度为A1的第四状态的顺序发生变化。
控制部22,通过掌握当前时间点为第一至第四状态中的哪一个状态来按4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具体而言,控制部22计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在A0的状态和光强度为A1的状态之间转变了几次。并且,根据所转变的次数为0次至3次中的哪一个,判断当前时间点分别为第一至第四状态中的哪一个状态。并且,控制部22根据与墨水99的余量相关的判断结果,通过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表示墨水99的余量的信息。例如,也可以分别根据第一至第四状态,在显示器上显示表示墨水99的余量仍充足、墨水99的余量少、墨水99的余量进一步减少、墨水99的余量几乎为空的消息。
并且,第一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墨盒110从开始使用至当前时间点为止始终处于安装状态的情况,即使在容纳壳体130上进行装卸时,也能掌握墨盒110内墨水99的余量。图6表示墨盒110在容纳壳体130上装卸的情况。虚线表示从安装状态稍微向右方滑动后的状态的墨盒110。墨盒110在容纳壳体130上装卸时,墨盒110在虚线表示的位置和安装状态的位置之间移动。此时检测位置142例如以与方向143平行地切割被检测部115b的方式,相对于被检测部115b相对移动。在这里,如上所述,检测窗111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尺状(参照图3)。因此,例如在墨盒110向容纳壳体130上安装时,从框体114的左侧壁通过检测位置142开始达到安装状态为止,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框体114遮挡而通过检测窗111向墨水容纳室114c入射。并且,在框体114的整体由使光透射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不必形成检测窗111。
图7(a)、图7(c)、图7(e)及图7(g)是在图6中用点划线围绕的区域的放大图。图7(a)、图7(c)、图7(e)及图7(g)分别表示墨水99的余量彼此不同的墨盒110沿着箭头144安装到容纳 壳体130时检测位置142相对于被检测部115b相对移动的情况。图7(a)、图7(c)、图7(e)及图7(g)的墨水99的余量,相当于图4(a)至图4(d)的墨水99的余量。在图7(a)、图7(c)、图7(e)及图7(g)中,实线表示处于安装状态时的墨盒110。并且虚线表示达到安装状态之前的墨盒110。并且,图7(b)、图7(d)、图7(f)及图7(h)是分别表示检测位置142相对于被检测部115b如图7(a)、图7(c)、图7(e)及图7(g)所示相对移动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的图表。
在图7(a)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7(b)所示地发生变化。首先,在图7(a)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5)。接着,在检测位置142逼近墨盒110的框体114(凸部114d左侧的侧壁部)时,由框体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6)。接着,在检测位置142已通过框体114时,在框体114和被检测部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7)。接着,在检测位置142到达被检测部115b后,检测位置142依次通过遮光部162b和狭缝161。因此,光的强度暂时变化为A0(t8)后,成为A1(t9)。接着,在检测位置142通过狭缝161而到达遮光部162b时,光的强度成为A0(t10)。然后,在图7(a)中用实线表示的安装状态下,由于处于遮光部162b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状态,因此在t10以后光的强度成为A0。
在图7(c)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7(d)所示地发生变化。首先,在图7(c)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11)。接着,在检测位置142逼近墨盒110的框体114时,由框体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12)。接着,在检测位置142已通过框体114时,在框体114和被检测部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13)。接着,在检测位置 142到达被检测部115b时,检测位置142通过遮光部162b而移动至狭缝161。因此,光的强度暂时变化为A0(t14)后,成为A1(t15)。在这里,在图7(c)中用实线表示的安装状态下,由于处于狭缝161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状态,因此在t15以后,光的强度为A1。
在图7(e)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7(f)所示地发生变化。首先,在图7(e)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16)。接着,在检测位置142逼近墨盒110的框体114时,由框体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17)。接着,在检测位置142已通过框体114时,在框体114和被检测部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18)。并且,在检测位置142到达遮光部162b时,光的强度成为A0(t19)。在这里,在图7(e)中用实线表示的安装状态下,处于遮光部162b位于检测位置142的状态。因此,在t19以后,光的强度为A0。
在图7(g)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7(h)所示地发生变化。首先,在图7(g)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20)。接着,在检测位置142逼近墨盒110的框体114时,由框体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21)。接着,在检测位置142已通过框体114时,在框体114和被检测部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22)。在这里,在图7(g)中用实线表示的安装状态下,检测位置142位于被检测部115b和框体114之间。因此,在t21以后,光的强度为A0。
如上所述,当将墨盒110安装在容纳壳体130中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根据安装时墨盒1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如图7(b)、图7(d)、图7(f)以及图7(h)所示不同。
因此,控制部22根据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取得当墨盒110被安装在容纳壳体130上时墨盒1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具体而言,例如,表示如图7(b)、图7(d)、图7(f)及图7(h)所示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的数据,与和该变化方式对应的墨水99的余量建立关联而存储在控制部22所具有的存储器中。并且,控制部22判断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所表示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对应于存储器中所存储的哪一个变化方式,并根据该判断结果取得墨水99的余量。并且,控制部22经由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所取得的墨水99的余量。例如,也可以根据墨水99的余量,在显示器上显示:根据是图7(b)至图7(h)中的哪一个变化方式来表示所安装的墨盒110的墨水99的余量充足、墨水99的余量少、墨水99的余量进一步减少、墨水99的余量几乎为空的消息。
其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安装墨盒110时能如图7所示地至少按4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但也能按4个以上的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例如,如图7(a)及图7(c)所示,根据墨水99的余量,被检测部115b和框体114之间的分隔距离不同。由此,如图7(b)及图7(d)所示,光的强度为A1的期间171以及期间172的长度彼此不同。据此,判断为期间172越长墨水99的余量越少,由此能按全部5个以上的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表示了安装墨盒110时取得墨水99的余量的情况,但在墨盒110从容纳壳体130拆卸时也能掌握墨水99的余量。当墨盒110从容纳壳体130拆卸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为使图7(b)等所示的变化方式按时间反转的方式。因此,通过对使图7(b)等所示的变化方式按时间反转的方式和实际上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进行比较,能掌握墨盒110从容纳壳体130拆卸时墨水99的余量。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狭缝161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被检测部115b上。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摆动轴17a尽量位于被检测部115b的正下方。由此,与例如摆动轴17a位于被检测部115b右方的情况(参照图8)相比,当余量检测部件115以摆动轴17a为中心转动时,被检测部115b在左右方向上大幅度移动。因此,狭缝161容易通过检测位置142,光的强度容易大幅变化,因此墨盒110成为容易检测墨水99的余量的结构。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安装墨盒110时,由框体114(图3(a)的凸部114d左侧的侧壁部)遮挡光的路径,但也可以使框体114整体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形成,框体114不遮挡光的路径。在这种结构中,图7(b)、图7(d)、图7(f)及图7(h)所示的光强度的变化也表示彼此不同的变化,因此控制部22能区别上述情况。其中,在图7(h)的情况下,光的强度不发生变化(始终为A1),不能与没有安装墨盒110的情况区别,因此为了区别这一点,需要另行设置检测墨盒110是否位于安装位置的开关。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盒210及容纳壳体230的剖视图。图8是与图2(b)对应的图。
墨盒210包括框体214和设置于框体214内的余量检测部件250。在框体214内形成有墨水容纳室214c,在墨水容纳室214c的左端,形成有朝着墨盒210的外部向左方突出的凸部214d。凸部214d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凸部114d在上下方向上更长。并且,在凸部214d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在图8的左右方向上长的检测窗111。
余量检测部件250包括被检测部件215和浮子部件216。被检测部件215由臂部215a和被检测部215b构成。臂部215a在角部215e以大于90度的角度弯曲。在臂部215a的一端固定有被检测部215b,在其另一端固定有浮子部件216。在角部215e的附近固定有摆动轴17a。 摆动轴17a在图8中凸部214d的右侧支撑在轴承17b(参照图2)上。余量检测部件250的设置位置被调整为:当墨水99的液面位于浮子部件216的上方时,浮子部件216配置在墨水容纳室214c的底面附近,被检测部215b从上方与凸部214d的内表面抵接。
被检测部215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被检测部115b大致相同的结构,其包括分别与突起部115d、狭缝161、遮光部162a及遮光部162b对应的突起部215d、狭缝261、以及彼此夹着狭缝261的遮光部262a及262b。其中,狭缝261与狭缝161不同,从被检测部215b在图8中的左上角朝向右下角,相对于被检测部215b的四边倾斜地切入。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墨水99的余量很少而液面逼近浮子部件216时,浮子部件216开始移动。与此连动地,臂部215a以摆动轴17a为中心向方向S转动。由此,被检测部215b,从遮光部262a位于检测位置242的位置,经由狭缝261位于检测位置242的位置以及遮光部262b位于检测位置242的位置,移动至被检测部215b通过了检测位置242的位置为止。在这里,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强度为A0的第一状态、强度为A1的第二状态、强度为A0的第三状态及强度为A1的第四状态的顺序发生变化。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按4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并且,由于在被检测部215b上形成有狭缝261,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当将墨盒210安装在容纳壳体230上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根据安装时墨盒2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其变化方式不同。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将墨盒210安装在容纳壳体230上时,也能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在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摆动轴17a在与被检测部215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于其右侧。因此在墨水99减少时,被检测部215b向大致上方移动。因此,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 狭缝形成于被检测部215b上时,狭缝难以通过检测位置242。即,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难以根据墨水99的余量发生变化,在将墨盒210安装在容纳壳体230上时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也难以发生差别。
与此相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狭缝261,相对于被检测部215b在图8所示的剖面中的四边倾斜地切入。因此,当被检测部215向上方移动时,狭缝261切实地通过检测位置242。并且,将墨盒210安装在容纳壳体230上时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也容易根据墨水99的余量产生差别。由此,在摆动轴17a位于与被检测部215b大致相同的高度上的情况下,也能切实地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a)至图9(d)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310及容纳壳体330的结构的图。图9(a)及图9(b)是分别与图2(b)及图2(a)对应的图。
墨盒310包括具有大致圆盘形状的余量检测部件350。余量检测部件350由圆盘状的被检测部件315和浮子部件316一体形成。浮子部件16固定在被检测部件315的周缘附近。在浮子部件16的图9(a)中的左侧,在墨水容纳室314c的顶部设有棒状的防逆向转动部件315d。防逆向转动部件315d通过与浮子部件16抵接而限制浮子部件16的移动。另一方面,在圆盘状的被检测部件315的中心固定有摆动轴17a。摆动轴17a支撑在轴承17b上,以能使被检测部件315摆动(转动)。防逆向转动部件315d限制浮子部件16的移动,由此防止被检测部件315向逆向转动,能沿着圆周方向F转动。例如,在从墨盒310内容纳有最大量的墨水99的状态,如图9(c)所示地墨水99的液面下降时,浮子部件16随着墨水99的液面而向下方移动,并与此连动地,被检测部315要转动。此时,由于防逆向转动部件315d限制逆向转动,因此被检测部315向F方向转动。其中,也可以不一定设置防逆向转动 部件315d,当墨水99的余量接近最大量时,只要将浮子部件16配置在从图9(a)所示的正上方位置(钟表中的12点位置)向正常的转动方向倾斜的位置上,即能进行相同的动作。但是,通过设置防逆向转动部件315d,即使存在振动等外部干扰,也能更切实地防止被检测部件315向逆向转动。
并且,在被检测部件315上,沿着其圆盘的周缘形成有多个狭缝361。所述狭缝361在被检测部件315的圆周方向F上以等间隔排列。任何狭缝361均从被检测部件315的周缘向其中心以彼此相同的长度延伸。并且,任何狭缝361均在被检测部件315的厚度方向上贯通被检测部件315。狭缝361中在圆周方向F上最靠近浮子部件16的狭缝361b,与其他狭缝361a相比,在圆周方向F上的宽度更大。狭缝361a在圆周方向F上的宽度彼此相等。在狭缝361之间,形成有遮光部362。
另一方面,在连接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的假想直线上,形成有光的路径341。路径341,在图9(b)的上下方向上位于墨盒310的大致中央。与此相对,被检测部件315在图9(b)的左右方向上位于墨盒310的大致中央,遮挡路径341。在图9(b)中,作为路径341和被检测部件315交叉的位置的检测位置342,在图9(a)中位于被检测部件315的左端附近。其中,虽然在图9(a)、图9(b)中没有图示,但在墨盒310的框体314上形成有位于路径341的延长线上的检测窗11a及11b。
图9(a)表示在墨盒310的墨水容纳室314c内容纳墨水99至接近最大量的状态。图9(c)表示墨水99从图9(a)的状态减少的状态。图9(d)表示墨水99从图9(c)的状态进一步减少,墨水容纳室314c内的墨水99接近大致空的状态。浮子部件16的材料为比重比墨水小的树脂,或即使是比重比墨水大的材料,也在内部形成空洞,整体的比重比墨水99小。并且从图9(b)可知,在摆动轴17a的方向上浮子部件16比被检测部件315大,因此体积较大,容易确保浮力。如图9 (a)至图9(d)所示,随着容纳于墨水容纳室314c内的墨水99减少,浮子部件16以摆动轴17a为中心向圆周方向F转动。并且,被检测部件315也与浮子部件16连动,以摆动轴17a为中心向圆周方向F转动。
在这里,在从图9(a)的状态向图9(c)的状态过渡的期间,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相当于被检测部件31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和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相当于被检测部件31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交替地重复。更详细而言,随着墨水99减少,例如从夹着狭缝s4的两个遮光部362中一个遮光部362a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经由狭缝s4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成为上述两个遮光部362中的另一个遮光部362b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随着墨水99减少,重复这种变化。
并且,在从图9(c)的状态向图9(d)的状态过渡的期间,与上述同样地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和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交替地重复。并且,如图9(d)所示,达到狭缝361b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容纳室314c内的墨水99为空的状态下,狭缝361b位于检测位置342。
从墨盒310内的墨水99为最大量的状态至墨水99被消耗而为空为止,被检测部件315随着墨水容纳室314c内的墨水99减少而如上所述地移动,由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9(e)所示地发生变化。在图9(e)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光的强度。由于墨盒310内的墨水99随着时间的经过而被消耗,因此图9(e)的横轴表示时间,并且还表示墨水99的消耗量。图9(e)中光的强度A1表示在被检测部件315不遮挡连接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的光的路径341的状态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
在图9(e)中,时刻t23、t24、t25分别表示图9(a)、图9(c)以及图9(d)的状态下的时间点。在时刻t23,被检测部件315在检测 位置342遮挡光的路径341。因此在时刻t23,光的强度为比A1小的A0。
在t23至t24的期间,如上所述地重复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和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当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342时,由于遮光部362遮挡光的路径341,因此光的强度为A0。当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342时,由于光的路径341不被遮挡,因此光的强度为A1。
并且,在到达时刻t25时,狭缝361b位于检测位置342。因此,在时刻t25,光的强度为A1。狭缝361b与狭缝361a相比,圆周方向F上的宽度较大。因此,在墨水99被消耗的速度在墨盒310的整个使用期间相同的情况下,长时间持续强度为A1的期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随着墨盒310内的墨水99被消耗,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9(e)所示。因此,控制部22能够根据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按多阶段掌握墨盒3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例如在时刻t23,还未出现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与此相对,在到达时刻t24之前,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出现多次。因此,控制部22,通过计测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和为A0的状态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出现几次,能按多阶段掌握当前时间点的墨水99的余量为多少。
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与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342时对应,光的强度为A0的状态与狭缝361位于检测位置342时对应。因此,能按全部几个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取决于形成在被检测部件315上的狭缝361和遮光部362的数量。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图9(a)所示的状态为1次,图9(d)所示的状态为1次,在图9(a)至图9(d)的期间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为10次,在图9(a)至图9(d)的期间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342的状态为10次,能按共计 22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控制部22,通过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和为A0的状态出现几次,能按多阶段掌握当前时间点的墨水99的余量为多少,并经由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所掌握的信息。
并且,如图9(d)的状态,在墨盒310内的墨水99几乎接近空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与到时刻t24为止的状态相比,长时间持续强度为A1的状态。据此,控制部22判断出墨水99的余量较少,经由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墨水99的余量较少的情况。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余量检测部件350替换为图10的余量检测部件450。余量检测部件450包括被检测部件415和浮子部件16。被检测部件415为由具有扇形形状的被检测部415b和臂部415a构成的板状部件,所述臂部415a从被检测部415b的扇形的中心延伸。在被检测部415b的扇形中心的附近固定有摆动轴17a。摆动轴17a支撑在轴承17b上,以使余量检测部件450能在未图示的区域中沿着方向G摆动。在臂部415a上从摆动轴17a分离的一端,固定有浮子部件16。
在被检测部415b上,沿着扇形的周缘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狭缝461。狭缝461均从扇形的周缘朝向摆动轴17a,以彼此相同的长度延伸。狭缝461的长度被调整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检测位置442位于狭缝461上。在狭缝461之间,形成有多个遮光部462。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有上述结构的余量检测部件450设置在墨盒的内部。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随着墨盒内的墨水99减少,浮子部件16沿着方向H移动,并且被检测部415b沿着方向G转动。随之,遮光部462位于检测位置442的状态和狭缝461位于检测位置442的状 态交替地重复。因此,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和为A0的状态出现几次,控制部22也能按多阶段掌握当前时间点的墨水99的余量为多少。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余量检测部件350替换为图11的余量检测部件550。余量检测部件550和余量检测部件350的不同点在于,形成于被检测部件515上的狭缝561的形状和遮光部562的形状。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其他部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在被检测部件515上,在其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贯通孔561a。贯通孔561a均具有相同大小的圆形的形状。并且,在从被检测部件515的周缘向摆动轴17a靠近的位置,任何贯通孔561a均被配置成从摆动轴17a正好分离与检测位置542和摆动轴17a的分离距离相同的距离。在被检测部件515上,还形成有狭缝561b。狭缝561b配置成与狭缝561中在圆周方向上最靠近浮子部件16的一个狭缝相邻。狭缝561b从被检测部件515的周缘向摆动轴17a以梯形切入,狭缝561b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比贯通孔561a的直径长。并且,在561之间分别形成有遮光部562。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当墨盒内的墨水99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550向图11中箭头的方向转动。随之,遮光部562位于检测位置542的状态和贯通孔561a位于检测位置542的状态交替地重复。因此,通过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和为A0的状态出现几次,控制部22能按多阶段掌握当前时间点的墨水99的余量为多少。
并且,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狭缝561b和贯通孔561a的形状不同。因此,在贯通孔561a位于检测位置542的状态和狭缝561b位于检测位置542的状态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时间变化不同。 由此,狭缝561b能发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狭缝361b相同的作用。即,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控制部22能判断出墨水99的余量较少。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余量检测部件350替换为图12的余量检测部件650。余量检测部件650包括被检测部件615和浮子部件16。被检测部件615包括从摆动轴17a向图12的斜右下方延伸的臂部615a和向图12的左方延伸的臂部615b。在臂部615a的前端固定有浮子部件16,在臂部615b的前端形成有狭缝661。狭缝661从臂部615b的前端向摆动轴17a延伸至检测位置642。由此,以彼此夹着狭缝661的方式形成有遮光部662a及662b。并且,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余量检测部件650及限制部件17的结构、检测位置642等被调整为,在墨盒内的墨水99减少,墨水99接近空的状态时,臂部615b向图12的箭头方向通过检测位置642。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当墨盒内的墨水99的余量很少时,余量检测部件650的状态如下发生变化:从臂部615b位于检测位置642下方的状态开始,依次经过遮光部662a位于检测位置642的状态、狭缝661a位于检测位置642的状态以及遮光部662b位于检测位置642的状态,直到臂部615b位于检测位置642上方的状态为止。因此,在第六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2能按共计5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第七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墨盒710及容纳壳体73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3(a)与图2(a)对应,图13(b)与图2(b)对应。
第七实施方式的余量检测部件750由被检测部件715和浮子部件716一体地形成。浮子部件716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每单位体积的质量比墨水99的密度小。被检测部件715为其厚度方向与图13(a) 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板状部件。浮子部件716固定在被检测部件715的下端。
在被检测部件715上,形成有沿着图13的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狭缝761。狭缝761均具有相同形状和相同大小,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以等间隔排列。在狭缝761之间,形成有遮光部762。如图13所示,被检测部件715配置在遮挡将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连接的光的路径741的位置上。
在墨盒710的框体714上,一体地固定有限制部件717。限制部件717为从框体714内部的顶面向下方铅直地延伸的板状部件。在限制部件717上形成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限制面717a。另一方面,框体714左侧的内壁面714d与限制面717a平行地延伸,在图13(b)中与限制面717a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限制部件717配置成,内壁面714d和限制面717a的分离距离比余量检测部件750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稍大。并且,余量检测部件750配置在内壁面714d和限制面717a之间。限制面717a和内壁面714d限制余量检测部件75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当墨盒710内的墨水99减少时,随着墨水液面的下降,浮子部件716下降。与此连动地,余量检测部件750的整体下降。由于余量检测部件750被内壁面714d和限制面717a限制在图13(b)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因此遮光部762在左右方向上不会远离检测位置742。并且,随着余量检测部件750的下降,遮光部762位于检测位置742的状态和狭缝761位于检测位置742的状态交替地重复。因此,与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七实施方式中,通过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和为A0的状态出现几次,控制部22也能按多阶段掌握当前时间点的墨水99的余量为多少。
(第八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墨盒810及容纳壳体830的结构的图。图14(a)及图14(b)分别与图2(b)及图2(a)对应。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容纳壳体830中,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容纳壳体330中的光传感器部31替换为光传感器部831。光传感器部831包括两个发光元件831a和两个受光元件831b。两个发光元件831a彼此沿着上下方向排列。两个受光元件831b也彼此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并且,所述发光元件831a和受光元件831b配置成:一个受光元件831b相对于一个发光元件831a在图14(b)的左右方向上相对。因此,在墨盒810内,形成有连接一个发光元件831a和一个受光元件831b的光的路径841a和连接另一个发光元件831a和另一个受光元件831b的光的路径841b。并且,光传感器部831的检测位置为检测位置842a、842b这两个。检测位置842a及842b分别与光的路径841a及841b对应。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墨盒810也可以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310大致相同的结构。其中,使光透射的检测窗811a、811b等具有透光性的部分形成于框体814上,所述部分的形状、大小及位置需要进行调整,以在墨盒810处于安装状态时能确保的光的路径841a和光的路径841b这两者。
并且,虽然设置于墨盒810内的余量检测部件350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但被检测部件315的狭缝361和遮光部362需要如下所述地进行调整。即,狭缝361a、361b及遮光部362在圆周方向I上的宽度和两个发光元件831a之间的分离距离需要调整为满足下述大小关系:狭缝361a的宽度<发光元件831a之间的分离距离<遮光部362的宽度<狭缝361b的宽度。
图14(a)表示在墨盒810内容纳墨水99至接近最大量的状态。图14(c)表示墨水99从图14(a)的状态减少的状态。图14(d)表示墨水99从图14(c)的状态进一步减少,墨盒810内的墨水99接近几乎为空的状态。随着墨水99减少,余量检测部件350沿着圆周方向I转动。在图14(a)至图14(d)为止的期间,重复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842b的状态和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842b的状态。并且,在图14(d)中,狭缝361b位于检测位置842b。另一方面,在从图14(a)至图14(d)为止的期间,与检测位置842b相比,各狭缝361a和各遮光部362稍晚通过位于检测位置842b上方的检测位置842a。并且当达到图14(d)时,狭缝361b位于两个检测位置842a及842b。
图14(e)是分别表示从墨盒810内的墨水99为最大量的状态至墨水99被消耗为空为止两个受光元件8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的图表的一例。在图14(e)中上下的任何图表中,横轴表示时间(以及墨水99的消耗量),纵轴表示光的强度。时刻t26~t28分别是相当于图14(a)~图14(d)的时刻。图14(e)中上侧的图表表示两个受光元件831b中位于下侧的一个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图14(e)中下侧的图表表示两个受光元件831b中位于上侧的一个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即,在图14(e)的上侧的图表中,表示狭缝361和遮光部362依次通过检测位置842b的情况。并且,在图14(e)的下侧的图表中,表示狭缝361和遮光部362依次通过检测位置842a的情况。
如上所述,各狭缝361a和各遮光部362,在通过检测位置842b后,稍晚通过检测位置842a。因此,在图14(e)中例如光的强度为A1的期间,是在比上侧图表中的时序稍晚的时序出现在下侧的图表中。
并且,如上所述,满足狭缝361a的宽度<发光元件831a之间的分离距离<遮光部362的宽度<狭缝361b的宽度的关系。即,检测位置842a及842b彼此的分离距离比遮光部362在圆周方向I上的宽度小,比狭缝361a在圆周方向I上的宽度大。因此,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842a的状态和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842b的状态不会同时出现。由此,在图14(e)的上侧图表中光的强度为A1的期间和在图14(e)的下侧图表中光的强度为A1的期间,随着时间的经过彼此交替地出现。
并且,在相当于图14(d)的时刻t28,由于狭缝361b位于两个检测位置842a及842b,因此无论在图14(e)的上侧图表中还是在下侧图表中,光的强度均为A1。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如图14(e)所示,到图14(d)的状态为止,两个受光元件8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均为A1的状态不会发生。因此,通过判断两个受光元件8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是否均为A1,控制部22能容易且切实地掌握墨盒810内的墨水99几乎为空。相反地,根据两个受光元件831b中任意一个所接收的光的强度不是A1,能够能掌握墨盒810内的墨水99不是几乎为空的状态。
控制部22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当不是墨盒810内的墨水99为接近空的状态时,在检测出要将墨盒810从打印机20拆卸的情况下,经由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还残留有墨水99。或者,打印机20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当不是墨盒810内的墨水99为接近空的状态时,在检测出要将墨盒810从打印机20拆卸的期间,对盖部35进行锁定,以防止墨盒810被拆卸。
并且,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如下所述,与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相比,能准确地掌握墨水99的余量。例如,存在墨盒810内的墨水99的液面因打印机20动作时的振动而沿上下振动的情况。若余量检测部件350随之在圆周方向I上振动,则存在如下所述地发生检测误差的可能性。
例如在图14(c)中表示遮光部362c刚通过检测位置842a后的状态。在这里,如上所述,当余量检测部件350振动时,遮光部362c可能因该振动而向与圆周方向I相反的方向暂时移动至检测位置842a后,再次返回图14(c)所示的位置。此时,如第三实施方式,当仅由一个受光元件31b检测光的强度时,虽然仅是因为振动而使遮光部362c暂 时移动至检测位置842a,但也会认为是任意一个遮光部沿着圆周方向I准确地通过检测位置842a,存在控制部22错误地计测遮光部的通过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即使在如上所述地遮光部362c因振动暂时移动至检测位置842a的情况下,也保持遮光部362d位于检测位置842b的状态。在这期间,在检测位置842a,隔着遮光部362c因振动而暂时遮挡光的路径841a的状态,检测出两次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即,两个受光元件831b所检测的光的强度如图14(f)所示地变化。图14(f)中上侧的图表表示与检测位置842b对应的受光元件8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下侧的图表表示与检测位置842a对应的受光元件8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14(f)所示,在检测位置842b光的强度为A0的状态871持续的期间,检测出两次在检测位置842a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872。另一方面,在正常地检测出光的强度的情况下,如图14(e)所示,两个受光元件831b会交替地检测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
第八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2,根据获得与正常的检测结果不同的、如图14(f)的检测结果,将由受光元件831b检测出几次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的计测值修正为准确的计测值。具体而言,例如在一个的受光元件831b中光的强度为A0的状态持续的期间,在另一个的受光元件831b中隔着1次光的强度为A0的状态而检测出两次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的情况下,将该两次检测实际上计测为一次检测。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墨水99的液面振动的情况下,与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相比,也能准确地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第九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容纳壳体930及墨盒91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5(a)及图15(b)分别与图2(a)及图2(b)对应。图15(a)及图15(b)均表示在墨盒910内容纳墨水99至最大量的情况。
容纳壳体930的发光元件931a及受光元件931b,均配置在与墨盒910的最上部相对的位置上。更详细而言,在墨盒910的安装状态下,当处于墨水容纳室914c内的墨水99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状态下,以使光的路径941位于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发光元件931a和受光元件931b。由此,在图15(b)中检测位置942位于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在墨盒910的框体914上,在连接发光元件931a和受光元件931b的假想直线上形成有检测窗911a及911b。
在这里,优选的是,容纳于墨水容纳室914c内的墨水99的规定的最大量为:当设上下方向上墨水容纳室914c的最低位置X的高度为0,墨水容纳室914c的最高位置Y的高度为100时,在墨水容纳室914c内容纳预定的最大量时的液面高度为70以上且小于90的位置。其原因如下。在框体914的内壁的作为检测位置942的部分附着有墨水的液滴时,由于从发光元件931a发射的光因墨水的液滴而错乱,因此受光元件931b的受光量降低。并且,受光量大幅降低时存在不能进行正常检测的问题。因此,优选检测位置942位于始终比墨水的液面高的位置,但由于墨盒910受到外部振动时墨水的液面上下振动,因此使墨水的液面高度的最大值小于90,以便即使存在振动检测位置942也始终位于墨水液面的上方。另一方面,容纳于墨水容纳室914c内的墨水的量较少时不会产生上述问题,但由于墨水的量过少时不能进行多张打印,因此使墨水液面的高度位置的最小值在70以上。
在墨水容纳室914c内设置有余量检测部件950。在余量检测部件950上固定有摆动轴17a,摆动轴17a被支撑在轴承17b上。余量检测部件950的大小、轴承17b的位置被调整为:在墨水容纳室914c内墨水99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图15的状态下,余量检测部件950的上端位于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
并且余量检测部件950包括第三实施方式的被检测部件315和固 定在被检测部件315上的浮子部件16。余量检测部件950的浮子部件16固定在被检测部件315周缘的附近。但是,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余量检测部件950的浮子部件16固定在靠近形成有狭缝361a的区域的位置。更详细而言,浮子部件16的固定位置被调整为,在墨水容纳室914c内墨水99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图15的状态下,使检测位置942配置在最靠近浮子部件16的狭缝361a和浮子部件16之间。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当墨盒910内的墨水99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950向方向J转动。随之,遮光部362位于检测位置942的状态和狭缝361a位于检测位置942的状态交替地重复。因此,通过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光的强度为A1的状态和为A0的状态出现几次,控制部22能按多阶段掌握当前时间点的墨水99的余量为多少。
并且,根据第九实施方式,即使在墨水容纳室914c内墨水99容纳至最大量的状态下,检测位置942也位于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即,在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沿着路径941传播至受光元件31b时,不在墨水99中通过。另一方面,在如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在墨水99中通过而到达受光元件31b的结构的墨盒的情况下,根据墨水99的液面位于哪个位置,光是否在墨水99中通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存在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不稳定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使用光几乎不透射的墨水(例如黑颜料墨水)的情况下,在使用光在墨水99中通过的光传感器部的墨盒中,存在完全不能准确地掌握墨水99的余量的情况。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墨水99的余量无关地,光不会在墨水99中通过,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稳定。由此,控制部22能进一步准确地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第十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墨盒1010及容纳壳体103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6与图2(b)对应。
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调整为,使检测位置1042位于在墨水容纳室1010内墨水99容纳至最大量时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并且,在第十实施方式的墨盒1010中,将第九实施方式的墨盒910中的余量检测部件950替换为余量检测部件1050。余量检测部件1050包括被检测部件1015和浮子部件1016。被检测部件1015包括臂部1015a和被检测部1015b。臂部1015a为大致垂直地弯曲的板状部件。在臂部1015a的一个前端固定有被检测部1015b,在其另一个前端固定有浮子部件1016。在臂部1015a上弯曲的角部固定有摆动轴17a。当墨盒1010内的墨水99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1050沿着方向K以摆动轴17a为中心转动。余量检测部件1050的形状、摆动轴17a的位置等被调整为:在墨水99的余量很少时,使被检测部1015b向图12的箭头方向通过检测位置642。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当墨盒10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很少时,余量检测部件1050的状态,从被检测部1015b通过检测位置1042之前的状态开始,经由被检测部1015b正好位于检测位置1042的状态,变换到被检测部1015b通过检测位置1042后的状态。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两次。由此,控制部22根据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能按3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并且,根据第十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与墨水99的余量无关地,光不会在墨水99中通过,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稳定。由此,控制部22能进一步准确地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盒1110及容纳壳体1130的结构的图。图17与图2(b)对应。
墨盒1110具有余量检测部件1150。余量检测部件1150包括被检测部件1115和浮子部件1116。被检测部件1115包括臂部1115a和被 检测部1115b。臂部1115a为以大致直角弯曲的板状部件。在臂部1115a的一端固定有被检测部1115b,在其另一端固定有浮子部件1116。在臂部1115a上在弯曲的角部固定有摆动轴17a。摆动轴17a支撑在墨盒1110上的位置被调整为:固定于臂部1115a的另一端上的浮子部件1116配置在靠近墨水容纳室1114c内的底面。被检测部1115b包括形成有细的狭缝的狭缝形成部1115c。狭缝形成部1115c,在图17中配置在被检测部1115b的左端,具有从被检测部1115b的上端至下端的带状的范围。
并且,在被检测部1115的下端形成有突起部1115d。突起部1115d与墨盒1110的框体1114抵接,从而限制被检测部1115b移动,以防其向图17所示的位置的下方移动。由此,从在墨盒1110内容纳最大量的墨水99的状态,直到墨水99的液面逼近浮子部件1116的位置的状态为止,余量检测部件1150保持在相同位置上。并且,在墨水99的液面下降而逼近浮子部件1116时,浮子部件1116随着墨水99的液面而沿着方向L1转动。与此连动地,被检测部1115b也沿着方向L2移动。另外,如上所述,浮子部件1116配置在靠近墨水容纳室1114c底面的位置。因此,在墨水99的液面下降而逼近浮子部件1116的状态下,成为墨水容纳室1114c内的墨水99的余量很少的状态。
图18放大了图17中被点划线围绕的部分。图18(a)表示墨水99的液面逼近浮子部件1116为止的状态。图18(b)表示墨水99的液面下降而逼近浮子部件1116,被检测部1115b从图17的位置沿着方向L2稍微移动后的状态。图18(c)表示墨水99的液面下降,被检测部1115b从图18(b)的位置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其中,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标号1142表示来自设置于打印机20上的发光元件31a的光所照射的范围。
如图18所示,在狭缝形成部1115c上形成有多个狭缝1161。狭缝1161在被检测部1115b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在与厚度方向垂直的剖面 上具有圆形的剖面形状。狭缝1161排列成格子状,在图18中从被检测部1115b左半部分的上端至下端的区域上均匀地分布。照射到狭缝形成部1115c上的光通过狭缝1161而透射被检测部1115b。所述狭缝1161的剖面的直径比光的照射范围1142的直径小,狭缝1161之间的平均间隔也比照射范围1142的直径小。
照射范围1142相对于被检测部1115b的位置根据墨盒1110内的墨水99的量如下变化。在图18(a)的状态下,照射范围1142位于被检测部1115b的狭缝形成部1115c以外的区域内。在图18(b)的状态下,照射范围1142位于狭缝形成部1115c的区域内。在图18(c)的状态下,照射范围1142位于被检测部1115b的区域外。
图19表示光的照射范围如图18(a)至图18(c)所示发生变化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强度的变化。图19的横轴表示时间(以及墨水99的消耗量),纵轴表示光的强度。t29~t31相当于被检测部1115b分别处于图18(a)~图18(c)状态时的时刻。
在t29时,当照射范围1142位于被检测部1115b的狭缝形成部1115c以外的区域时,由于光由被检测部1115b遮挡,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光为A0。在t31时,由于光不通过被检测部1115b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因此受光元件31b所接收光的强度为A1。在t30时,当照射范围1142位于狭缝形成部1115c的区域内时,光通过狭缝1161的至少任意一个而透射被检测部1115b。另一方面,由于狭缝1161比照射范围1142小,因此照射范围1142中还包括狭缝1161没有开口的区域。因此,照射到照射范围1142的光中的一部分被狭缝1161没有开口的区域遮挡。因此,在t30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A2,比t29时的A0大且比t31时的A1小。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一实施方式,当墨水99余量很少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两次,因此通过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光的 强度变化几次,能按3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并且,由于光的强度以A0、A1及A2这3阶段变化,因此即使不计测到当前时间点为止变化几次,通过判断当前时间点的光的强度为A0~A2中的哪一个,也能按3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并且,第十一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墨盒1110从开始使用至当前时间点为止始终处于安装状态的情况,即使在容纳壳体1130上进行装卸时,也能掌握墨盒11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图20表示墨盒1110在容纳壳体1130上装卸的情况。虚线表示从安装状态稍微向右方滑动后的状态下的墨盒1110。在容纳壳体1130上装卸墨盒1110时,墨盒1110在虚线所示的位置和安装状态的位置之间移动。此时照射范围1142例如以与方向1143平行地切割被检测部1115b的方式,相对于被检测部1115b相对移动。
图21(a)、图21(c)及图21(e)是图20中用点划线围绕的区域的放大图。图21(a)、图21(c)及图21(e)分别表示墨水99的余量彼此不同的墨盒1110沿着箭头1144安装到容纳壳体1130时照射范围1142相对于被检测部1115b相对移动的情况。图21(a)、图21(c)及图21(e)的墨水99的余量相当于图18(a)至图18(c)的墨水99的余量。在图21(a)、图21(c)及图21(e)中,实线表示处于安装状态时的墨盒1110。并且,虚线表示即将达到安装状态之前的墨盒1110。并且,图21(b)、图21(d)及图21(f)是分别表示照射范围1142相对于被检测部1115b如图21(a)、图21(c)及图21(e)所示相对移动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的图表。
在图21(a)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21(b)所示地变化。首先,在图21(a)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32)。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逼近墨盒1110的框体1114时,由框体1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33)。接 着,在照射范围1142已通过框体1114时,由于在框体1114和被检测部1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34)。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位于被检测部1115b的狭缝形成部1115c时,光的强度成为A2(t35)。然后,在图21(a)中用实线表示的安装状态下,照射范围1142完全由被检测部1115b遮挡,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0(t36)。
在图21(c)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21(d)所示地变化。首先,在图21(c)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37)。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逼近墨盒1110的框体1114时,由框体1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38)。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已通过框体1114时,在框体1114和被检测部1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39)。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位于被检测部1115b的狭缝形成部1115c时,光的强度成为A2(t40)。在这里,如图21(c)中的实线所示,在将墨盒1110插入到处于安装状态时,照射范围1142位于狭缝形成部1115c的区域内。因此,在t40以后,光的强度为A2。
在图21(e)的情况下,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如图21(f)所示地变化。首先,在图21(e)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之前,来自发光元件31a的光不被遮挡而被受光元件31b接收。此时,光的强度为A1(t41)。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逼近墨盒1110的框体1114时,由框体1114遮挡光的路径。此时,光的强度成为A0(t42)。接着,在照射范围1142通过框体1114时,在框体1114和被检测部1115b之间的空间形成光的路径,因此光的强度成为A1(t43)。在这里,如图21(e)中的实线所示,在将墨盒1110插入到处于安装状态时,照射范围1142位于被检测部1115b和框体1114之间。因此,在t43以后,光的强度为A1。
如上所述,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当将墨盒1110安装在容纳壳体1130中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根据所安装的墨盒11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而不同。控制部22根据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获取墨盒1110被安装在容纳壳体1130上时墨盒11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1(b)、图21(d)及图21(f)所示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与和该变化方式对应的墨水99的余量建立关联而存储在控制部22所具有的存储器中。并且,控制部22判断来自受光元件31b的信号所表示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对应于存储器中所存储的哪一个变化方式,并根据该判断结果取得墨水99的余量。并且,控制部22经由通知部29向用户通知所取得的墨水99的余量。例如,当墨水99的余量比预定的值小时,也可以经由通知部29向用户警告墨水99的余量较少。
另外,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当安装墨盒1110时,能按至少3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但也能按4个以上的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例如,如图21(a)及图21(c)所示,根据墨水99的余量,被检测部1115b和框体1114的分隔距离不同。由此,如图21(b)及图21(d)所示,光的强度为A1的期间1171以及期间1172的长度彼此不同。据此,判断为期间1172越长墨水99的余量越少,由此能按全部4个以上的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表示了安装墨盒1110时取得墨水99的余量的情况,但在墨盒1110从容纳壳体1130拆卸时也能掌握墨水99的余量。当墨盒1110从容纳壳体1130拆卸时,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为使图21(b)等所示的变化方式按时间反转的方式。因此,通过对使图21(b)等所示的变化方式按时间反转的方式和实际上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的变化方式进行比较,能掌握墨盒1110从容纳壳体1130拆卸时墨水99的余量。
(第十二实施方式)
如第十一实施方式,第十二实施方式不仅能在使用墨盒的过程中(墨盒从开始使用至当前时间点为止处于安装状态的情况)取得墨盒内的墨盒99的余量,还能在容纳壳体上装卸墨盒时取得墨盒内的墨盒99的余量。图22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余量检测部件1250。
余量检测部件1250包括被检测部件1215和浮子部件16。被检测部件1215具有大致圆盘状的形状。浮子部件16固定在被检测部件1215的圆盘的周缘附近。
并且,在被检测部件1215上形成有多个狭缝1261。所述狭缝1261在被检测部件1215的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狭缝1261中在被检测部件1215的圆周方向最靠近浮子部件16的狭缝1261b与其他狭缝1261a相比,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较大。另一方面,狭缝1261a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彼此相等。并且,狭缝1261a从被检测部件1215的周缘附近向其中心以彼此相同的长度延伸。在狭缝1261之间,形成有遮光部1262。
在被检测部件1215上,除了狭缝1261以外,还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狭缝1291a~1291c。狭缝1291a~1291c均形成于狭缝1261a和被检测部件1215的周缘之间。其中,狭缝1291a最远离被检测部件1215的周缘,狭缝1291c最靠近被检测部件1215的周缘。狭缝1291a~1291c的一端均配置于如下位置:与最远离狭缝1261b的狭缝1261a相比,在圆周方向上稍微靠近浮子部件16。狭缝1291a~1291c的另一端配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狭缝1291a的另一端在圆周方向上最远离狭缝1261b,狭缝1291c的另一端最靠近狭缝1261b。
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狭缝1261,余量检测部件1250能在使用墨盒的过程中取得墨水99的余量。并且,在容纳壳体上装卸墨盒时,余量检测部件1250也能如下所述地取得墨水99的余量。
图22表示墨水99的余量接近最大量时的检测位置1242。在该状态下墨盒安装在容纳壳体上时,检测位置1242相对于余量检测部件1250沿着点划线1281a向箭头1244a的方向移动。因此,直到墨盒安装结束为止,检测位置1242通过狭缝1291a~1291c。即,当墨水99的余量接近最大量时,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狭缝1291a~1291c中所有狭缝通过了检测位置1242。
当墨水99的余量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1250在墨盒内沿着方向M转动。假设墨水99的余量减少至比最大量小的m1(未图示),余量检测部件1250从图22所示的位置开始转动至点划线1281b与点划线1281a重叠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在将墨盒安装在容纳壳体上时,检测位置1242沿着点划线1281b向箭头1244b的方向移动。因此,直到墨盒安装结束为止,狭缝1291b及1291c通过检测位置1242。即,当墨水99的余量为m1时,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狭缝1291a~1291c中两个狭缝通过了检测位置1242。
假设墨水99的余量从m1进一步减少而成为比m1小的m2(未图示),余量检测部件1250转动至点划线1281c与点划线1281a重叠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在将墨盒安装在容纳壳体上时,检测位置1242沿着点划线1281c向箭头1244c的方向移动。因此,直到墨盒安装结束为止,仅狭缝1291c通过检测位置1242。即,当墨水99的余量为m2时,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狭缝1291a~1291c中1个狭缝通过了检测位置1242。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二实施方式,当在容纳壳体上装卸具有余量检测部件1250的墨盒时,通过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狭缝1291a~1291c中的几个狭缝通过检测位置1242,能按3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第十三实施方式)
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第十三实施方式也能在使用墨盒的过程中和在容纳壳体上装卸墨盒时取得墨盒内的墨水99的余量。图23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余量检测部件1350。
余量检测部件1350包括被检测部件1315和浮子部件16。在被检测部件1315上形成有多个狭缝1361a和狭缝1361b。余量检测部件1350,相当于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余量检测部件1250中代替狭缝1261a及狭缝1291a~1291c而形成有狭缝1361a。在狭缝1361之间,形成有遮光部1362。
狭缝1361a的一端配置在被检测部件1315的周缘。狭缝1361a均沿着远离被检测部件1315的周缘的方向从一端直线状延伸。狭缝1361a的另一端,配置在与被检测部件1315同心且比被检测部件1315小的圆1382的内部,并且在圆1382的附近。并且,狭缝1361a形成为:越靠近狭缝1361b,与被检测部件1315的直径方向之间所成的锐角越大。例如在狭缝s 1~s3中,狭缝s1最远离狭缝1361b,狭缝s3最靠近狭缝1361b。并且,狭缝s1~s3与直径方向之间的锐角θ1~θ3中,最远离狭缝1361b的s1的θ1最小,最靠近狭缝1361b的s3的θ3最大。
在这里,引入通过狭缝s1和被检测部件1315的中心的假想直线1381a以及与使假想直线1381a以被检测部件1315的中心向图2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相当的多个假想直线(例如假想直线1381b及1381c相当于这种假想直线)。此时,狭缝1361a以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1和条件2的方式形成在被检测部件1315上。
(条件1)狭缝1361a形成为,上述假想直线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根据从假想直线1381a旋转的角度而变化。在这里,仅考虑外周侧狭缝1361a的数量的原因在于,当装卸墨盒时通过检测位置1342的是圆1382的外周侧区域。
例如,假想直线1381a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 数量为1。即,与此相对,从假想直线1381a旋转α1的假想直线1381b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为2。从假想直线1381a旋转α2(>α1)的假想直线1381c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为3。
(条件2)某个假想直线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从假想直线1381a旋转的角度比该假想直线小的其他任意假想直线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即,狭缝1361a形成为,当从假想直线1381a旋转的角度变大时,假想直线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阶段性地变大。
参照图23,更具体地对上述条件1和条件2进行说明。在图23的余量检测部件1350中,在假想直线所横切的狭缝1361a为1根的情况下,如下所述地构成狭缝1361a。例如可以如下配置:在余量检测部件1350向N方向稍微转动而狭缝S1远离图23的检测位置1342,从而不能检测到的情况下,使在与N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相邻的狭缝的外周侧端部进入相对移动了的检测位置1342的范围。
在假想直线横切的狭缝1361a为2根以上的情况下,同样地根据横切的狭缝的根数考虑各狭缝1361a和各假想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能够在图23的余量检测部件1350上配置成,假想直线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阶段性地变大。
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狭缝1361a,在墨盒安装在容纳壳体上时,余量检测部件1350能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图23表示墨水99的余量接近最大量时的检测位置1342。当在内部设有余量检测部件1350的墨盒安装在容纳壳体上时,检测位置1342相对于被检测部件1315,沿着假想直线1381a向箭头1344a的方向相对地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检测位置1342相对于余量检测部件1350 从检测位置1342a相对地向检测位置1342移动。由此,当墨水99的余量接近最大量时,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的狭缝1361a(相当于狭缝s1)的数量为1。
接着,当墨水99从图23的状态减少时,余量检测部件1350位于沿着方向N转动的位置。当将这种墨盒安装在容纳壳体上时,检测位置1342沿着从假想直线1381a以被检测部件1315的中心旋转的任意一个假想直线X移动。例如,沿着假想直线1381b向箭头1344b的方向移动。此时,在检测位置1342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数量,与在圆1382的外周侧由假想直线X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相等。另一方面,由于狭缝1361a满足上述条件1和条件2,假想直线X在圆1382的外周侧所横切的狭缝1361a的数量越大,余量检测部件1350从图23的状态转动得越多。即,在检测位置1342由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的狭缝1361的数量越大,就能判断为墨水99的余量越小。
例如,在检测位置1342沿着假想直线1381b移动的情况下,检测位置1342相对于余量检测部件1350从检测位置1342b向检测位置1342c相对移动。由此,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两个狭缝1361a。在检测位置1342沿着假想直线1381c移动的情况下,检测位置1342相对于余量检测部件1350从检测位置1342d向检测位置1342e相对移动。由此,光传感器部31检测出3个狭缝1361a。因此,能判断为后一情况与前一情况相比墨水99的余量少。
并且,在使用具有余量检测部件1350的墨盒的情况下,随着墨水99减少,检测位置1342相对于被检测部件1315沿着圆1382向与方向N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在检测位置1342交替地检测出狭缝1361a和遮光部1362。因此,余量检测部件1350在使用墨盒的过程中也能按多阶段掌握墨水99的余量。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三实施方式,余量检测部件1350构成为,根 据墨水减少,将墨盒装卸时在检测位置1342上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根数增加。具体而言,被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根数根据墨水的减少,按(1)1根→(2)2根→(3)3根变化。但是,余量检测部件也可以构成为,被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根数根据墨水的减少而暂时减少。例如,余量检测部件1350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墨水的减少,被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根数按(1)1根→(2)0根→(3)1根→(4)2根→(5)1根→(6)2根→(7)3根的方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在被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根数例如为0根的情况下,通过至少(3)以后的状态获知墨水的余量较多的情况,在被检测出的狭缝1361a的根数为3根的情况下,可获知墨水的余量很少。
(第十四实施方式)
图24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墨盒1410及容纳壳体1430的图。第十四实施方式相当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将余量检测部件750替换为余量检测部件1450。
余量检测部件1450包括被检测部件1415和固定在被检测部件1415下端的浮子部件1416。在被检测部件1415上,还形成有狭缝1461和狭缝1491。狭缝1461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在狭缝1461之间形成有遮光部1462。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狭缝1461和遮光部1462相当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狭缝761和遮光部762。因此,墨盒1410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掌握墨水99的余量。
狭缝1491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3根狭缝构成。所述狭缝的上端在被检测部件1415的上端附近的上下方向上均配置于彼此相同的位置,与此相对,下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由此,当在容纳壳体1430上装卸墨盒1410时,沿着方向1443检测位置1442所通过的狭缝1491的根数根据墨盒1410内的墨水99的余量而阶段性地变化。因此,墨盒1410在向容纳壳体1430安装时能掌握墨水99的余量。
(本申请中的发明和实施方式的关系)
上述的第一至第十四实施方式所实现的发明如下。
第一发明的墨盒包括浮子部件、与浮子部件连动的被检测部件和限制单元。在浮子部件和被检测部件随着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99的液面移动时,限制单元将浮子部件和被检测部件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并且,墨盒的框体的一部分具有透光性,来自墨盒外部的光通过上述具有透光性的部分,经由预定的检测位置后向外部射出。并且,在被检测部件沿着上述预定的路径移动时,设在被检测部件上的透光部(狭缝)和在夹着被检测部件的透光部的位置上设置的第一及第二遮光部,以第一遮光部、透光部及第二遮光部的顺序通过上述检测位置。
第一发明由第一至第十四实施方式分别实现。例如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遮光部分别与遮光部662a及662b对应。并且,透光部与狭缝661对应。限制部件17(摆动轴17a及轴承17b)限制被检测部件615(以及浮子部件16)的移动,以便以摆动轴17a为中心转动。当被检测部件615转动时,遮光部662a、狭缝661及遮光部662b依次通过检测位置642。
并且,在第七实施方式中,透光部与狭缝761对应。第一及第二遮光部与夹着狭缝761的一对遮光部762对应。限制单元717限制被检测部件715(以及浮子部件716)的移动,以在与框体714之间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当被检测部件715下降时,上述一对遮光部762中的一个、一对遮光部762所夹着的狭缝761以及一对遮光部762中的另一个依次通过检测位置742。
第二发明的墨盒包括浮子部件、与浮子部件连动的被检测部件和限制单元。在浮子部件和被检测部件随着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99的液 面移动时,限制单元将浮子部件和被检测部件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在墨水容纳室内墨水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情况下,被检测部件的一部分位于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并且,墨盒的框体的一部分具有透光性。当墨盒处于安装状态时,来自墨盒外部的光通过框体的具有透光性的部分,不通过容纳至预定的最大量的墨水99而经由预定的检测位置后向外部射出。被检测部件在沿着上述预定的路径移动时通过上述检测位置。
第二发明由第九实施方式实现。在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图15中,表示在墨水容纳室914c内容纳墨水99至最大量的状态。光传感器部31(发光元件31a和受光元件31b)、检测窗911a及911b的位置被调整为,使检测位置942位于此时的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
此外,在第一至第六、第八及第十至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均由限制单元限制被检测部件的移动,以使被检测部件以摆动轴为中心转动而通过检测位置。由此,在被检测部件转动而通过检测位置的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墨水容纳室内墨水99容纳至最大量的状态下将检测位置设置在墨水99的液面的上方,也能将被检测部件调整为通过该检测位置。例如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将检测窗形成于框体1114的上方,并且将容纳壳体1130的光传感器部31设置在该检测窗的位置,从而检测位置1142设置在上方。并且,将摆动轴17a设置在图17的上方,调整被检测部件1115的移动路径,以使被检测部件1115通过上方的检测位置1142,从而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实现第二发明。
并且,第九实施方式的余量检测部件950将第三实施方式的余量检测部件150上的浮子部件16的固定位置移动到狭缝的附近,从而实现第二发明。因此,在使用如余量检测部件150所示圆盘状的被检测部件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地调整浮子部件的固定位置,能实现第二发明。
(其他变形例等)
本发明的液体盒及记录系统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及改良。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被检测部件和浮子部件一体固定的方式。但是,如果是被检测部件的移动与浮子部件的移动连动的结构,则所述部件不需要一体地固定。例如,浮子部件和被检测部件各自为不同部件,浮子部件与被检测部件抵接。并且,也可以是如下结构:随着墨水99减少,浮子部件移动,随之浮子部件按压被检测部件,由此被检测部件沿着预定的路径移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由被检测部件遮挡光,使受光元件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减少。但是,也可以由被检测部件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并由受光元件检测被反射的光,从而检测墨水99的余量。例如图25表示这种结构的实施例。图25(a)表示包括被检测部件2015和浮子部件16的余量检测部件2050。被检测部件2015,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被检测部件115上形成有狭缝161a及161b的区域形成有对光进行反射的光反射部2081及2082,以代替上述狭缝。光反射部2081及2082分别与狭缝161a及161b对应。并且,在光反射部2081及2082之间,形成有遮光部2062。
图25(b)及图25(c)表示具有如图25(a)所示的余量检测部件2050的墨盒2010及容纳壳体2030。在容纳壳体2030中,设置有发光元件2031a和受光元件2031b。发光元件2031a和受光元件2031b的设置角度被调整为:当来自发光元件2031a的光在被检测部件2015的表面反射时,反射光被受光元件2031b接收。由此,如图25(c)所示,在来自发光元件2031a的光2141c到达光反射部2081或2082的情况下,在光反射部2081等上反射的反射光到达受光元件2031b。另一方面,如图25(b)所示,在来自发光元件2031a的光2141b到达遮光部2062的情况下,光被遮光部2062遮挡,因此反射光不会到达受光元件2031b。
即,在光反射部2081或2082位于来自发光元件2031a的光所到达的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元件20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大于遮光部2062位于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受光元件20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由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能根据受光元件2031b所接收的光的强度掌握墨水99的余量的墨盒。另外,在被检测部件2015上光反射部2081以外的区域,也可以由具有使光透射的性质的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光在光反射部2081以外不反射,因此被检测部件2115具有与遮光部2062相同的、不使反射光到达受光元件2031b的功能。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在被检测部件上形成有狭缝的方式。只要所述狭缝与遮光部相比容易使光透射,则可以由任何材质形成,也可以具有任何形状。例如,可以在贯通被检测部件的贯通孔内填充有透明树脂材料,也可以具有矩形及圆形以外的形状。并且,遮光部也可以不完全遮挡光。只要由与狭缝等透光部相比难以使光透射的材料构成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由具有遮光性的材料构成的被检测部件上,形成有使光透射的狭缝或贯通孔。但是,也可以在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的被检测部件上,在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狭缝等相同的位置上粘贴与该狭缝等相同形状的、具有遮光性的密封材料。由此,以简单的方法形成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透光部,因此能容易地制作余量检测部件。

Claims (13)

1.一种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2010),其能够在液体吐出装置上装卸,在被安装后向所述液体吐出装置供给液体,所述液体盒的特征在于,
具有划定液体容纳室的框体(14、114、214、314、714、814、914、1114),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具有:液体(99);浮子部件(16、116、216、716、1016、1116、1416),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小于所述液体;被检测部件(15、115、215、315、415、515、615、715、1015、1115、1215、1315、1415、2015),与该浮子部件连动地移动;和限制单元(17、717),将所述浮子部件和所述被检测部件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
在所述液体盒被安装在所述液体吐出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被检测部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液体的液面以上的检测位置(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1342、1442),
所述框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从外部入射的光能够不通过液体而到达所述检测位置,
所述被检测部件,与随着所述液体的液面移动的所述浮子部件连动地移动,通过所述检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20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的量为液体盒处于所述安装状态时所述液体容纳室的高度的70%以上且小于90%的高度的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20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件(15、115、215、315、415、515、615、715、1015、1115、1215、1315、1415、2015)具有遮光性,
所述框体(14、114、214、314、714、814、914、1114)包括一对壁部(11),该一对壁部夹着所述被检测部件(15、115、215、315、415、515、615、715、1015、1115、1215、1315、1415、2015)上位于所述检测位置的部分,该一对壁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从外部入射的光能够经由所述检测位置而再次向外部射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2010),其特征在于,
具有包括一体化的所述浮子部件和所述被检测部件的余量检测部件(150、250、350、450、550、650、750、950、1050、1150、1250、1350、1450、2150),
所述限制单元是可摆动地支撑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枢轴机构(17a)。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检测部件上设有使光透射的透光部(161、261、361、461、561a、561b、661、761、1161、1261a、1261b、1361a、1361b、1461),
在所述被检测部件因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摆动而在所述预定的路径上移动时,所述透光部通过所述检测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盒(310、810、9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检测部件上设有多个所述透光部(361a、361b、561a、561b、1261a、1261b),
多个所述透光部,沿着以由所述枢轴机构支撑的枢轴点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盒(310),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透光部中、与所述液体的液面最远离的所述透光部(361b、561b、1261b)沿着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大于其他任何所述透光部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盒(310、810、910、20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量检测部件(350、550、950、1250、1350、2050)形成为,以由所述枢轴机构支撑的枢轴点为中心的圆盘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盒(310、810、9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是从形成为圆盘状的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周缘向直径方向延伸的狭缝(361、1261a、1261b)。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是贯通所述余量检测部件的孔(561a)。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161、261、361、461、561a、561b、661、761、1161、1261a、1261b、1361a、1361b、1461)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20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99)具有不透射光的性质。
13.一种液体吐出系统(1),包括液体盒和安装该液体盒的液体吐出装置,所述液体吐出系统使从所述液体盒供给的液体向被吐出介质吐出并附着在其上,所述液体吐出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吐出装置(20)包括:安装所述液体盒的安装部(30、130、230、330、730、830、930、1030、1130、1430、2030);液体吐出头(23),吐出从安装在该安装部上的所述液体盒供给的液体;和在所述安装部的上方侧设置的光检测器(31),
所述液体盒(10、110、210、310、710、810、910、1010、1410),具有划定液体容纳室的框体(14、114、214、314、714、814、914、1114),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具有:液体(99);浮子部件(16、116、216、716、1016、1116、1416),每单位体积的质量小于所述液体;被检测部件(15、115、215、315、415、515、615、715、1015、1115、1215、1315、1415、2015),与该浮子部件连动地移动;和限制单元(17、717),将所述浮子部件和所述被检测部件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路径上,
在所述液体盒被安装在所述液体吐出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被检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液体的液面以上的检测位置(142、242、342、442、542、642、742、842a、842b、942、1042、1142、1242、1342、1442),所述框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从所述光检测器射出的光能够不通过所述液体而到达所述被检测部件的位于所述检测位置的部分。
CN2007800361328A 2006-09-29 2007-09-28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Active CN101547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9973/2006 2006-09-29
JP2006269974A JP4404083B2 (ja) 2006-09-29 2006-09-29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JP2006269973A JP4539633B2 (ja) 2006-09-29 2006-09-29 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JP269974/2006 2006-09-29
JP324492/2006 2006-11-30
JP2006324492A JP4539645B2 (ja) 2006-11-30 2006-11-30 記録システム
PCT/JP2007/069093 WO2008041658A1 (fr) 2006-09-29 2007-09-28 Cartouche liquide et système d'éjection de liquid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7793A CN101547793A (zh) 2009-09-30
CN101547793B true CN101547793B (zh) 2011-06-08

Family

ID=3937195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61328A Active CN101547793B (zh) 2006-09-29 2007-09-28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CN2007800360039A Active CN101522425B (zh) 2006-09-29 2007-09-28 液体盒及记录系统
CN2007800360221A Active CN101516626B (zh) 2006-09-29 2007-09-28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60039A Active CN101522425B (zh) 2006-09-29 2007-09-28 液体盒及记录系统
CN2007800360221A Active CN101516626B (zh) 2006-09-29 2007-09-28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39633B2 (zh)
CN (3) CN1015477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9535B2 (ja) * 2011-08-02 2015-08-2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5987625B2 (ja) * 2012-10-16 2016-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EP2982513B1 (en) * 2014-08-06 2016-09-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JP6447299B2 (ja) 2015-03-27 2019-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MY192264A (en) * 2015-07-07 2022-08-15 Brother Ind Ltd Liquid cartridge
US10391776B2 (en) 2015-11-30 2019-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7009054B2 (ja) * 2015-11-30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WO2021033313A1 (ja) * 2019-08-22 2021-02-25 株式会社Fuji マスク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7434235B2 (ja) 2021-09-17 2024-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5757A (ja) * 1986-11-04 1988-05-20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2525803B2 (ja) * 1987-04-09 1996-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JP4492161B2 (ja) * 2004-03-17 2010-06-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595359B2 (ja) * 2003-09-30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09220817A (ja) * 1996-02-19 1997-08-26 Sony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287380A (ja) * 2000-02-01 2001-10-1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3818194B2 (ja) * 2002-03-28 2006-09-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ES2281472T3 (es) * 2001-05-01 2007-10-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posito de tinta e impresora de inyeccion de tinta que utiliza tal deposito.
JP4529405B2 (ja) * 2003-09-30 2010-08-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673798B2 (ja) * 2004-07-27 2005-07-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4940561B2 (ja) * 2005-02-22 2012-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252747A 1988.10.19
JP特开2005-254734A 2005.09.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2425A (zh) 2009-09-02
JP2008087310A (ja) 2008-04-17
CN101547793A (zh) 2009-09-30
JP4539633B2 (ja) 2010-09-08
CN101516626B (zh) 2010-12-15
CN101516626A (zh) 2009-08-26
CN101522425B (zh) 201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7793B (zh) 液体盒及液体吐出系统
EP2067623B1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JP4595359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7077512B2 (en) Ink jet type recording apparatus, ink type information setting method in the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used in the apparatus
CN1331679C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JP2010234615A (ja) 液体容器
JP2024003143A (ja) 液体排出装置
JP4404083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US20070064071A1 (en) Ink Cartridges
JP2019069569A (ja) 液体排出装置
JP2019069565A (ja) 液体排出装置
CN101003214B (zh) 墨盒
US10434789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4893845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US20070070148A1 (en) Ink cartridges
JP4998584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57882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7284848B2 (en) Ink cartridges
JP7472935B2 (ja) 液体排出装置
JP2019069571A (ja) 液体排出装置
US7234804B2 (en) Ink cartridges
JP2019069562A (ja) 液体排出装置
JP2020055114A (ja) 液体排出装置
JP2006188076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069563A (ja) 液体排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