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1620B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1620B
CN101541620B CN200780043815.6A CN200780043815A CN101541620B CN 101541620 B CN101541620 B CN 101541620B CN 200780043815 A CN200780043815 A CN 200780043815A CN 101541620 B CN101541620 B CN 1015416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direction
vehicle
area
direction element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38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1620A (zh
Inventor
三浦则之
津山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1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1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1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16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辆(1)的前部结构,并且该结构包括一对侧架(2)和第一横向元件(31)。该对侧架(2)分别位于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两侧上并且以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横向元件(3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该对侧架(2)的前端部(25)。侧架(2)的每个前端部(25)包括从其一体地向前延伸超出第一横向元件(31)的突出部(26)。在车辆(1)前部发生碰撞时,该突出部(26)吸收产生的能量,因此可减少侧架(2)位于前端部(25)后侧处的各个部分的变形量。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当车辆的前部碰撞在坚硬的障碍物(下面称为障碍物)上时,其通过有效地使撞在障碍物上的底盘车架变形来吸收动能,因此可确保幸存空间并且从而提高乘客的安全性。
JP-A-2000-203451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内加强件分别固定于一对侧部构件体,后者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每个都具有形成于其中部的弯曲部。每个内加强件具有可变的横截面结构,为相应的侧部构件体提供大约一致的横截面硬度。
专利文献1:JP-A-2000-20345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乘客的安全性,优选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输入负载的能量在远离乘客座椅的位置处被吸收。
但是,具有一致的横截面硬度(例如上述结构的侧部构件体),碰撞造成的负载能量不能在远离乘客座椅位置的位置处被充分吸收。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形。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吸收车辆前部碰撞产生的能量的车辆前部结构。
解决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一对侧架和第一横向元件。该对侧架分别位于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该第一横向元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分别连接该对侧架的前端部。侧架的每个前端部包括从其一体地向前延伸超出第一横向元件的突出部。
根据上述构型,侧架的每个前端部包括从其一体地向前延伸超出第一横向元件的突出部。因此,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突出部的变形吸收了产生的能量。因此,可减少侧架位于前端部后方的部分的变形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包括第二横向元件的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第二横向元件位于第一横向元件的后方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该对侧架。在每个侧架中,位于第一横向元件与第二横向元件之间的第一区域具有比相应的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当从前方向相应的前端部输入负载时第一区域比突出部更难变形。
根据上述构型,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突出部的变形以及第一区域的变形吸收了碰撞产生的能量。此外,由于第一区域比突出部更难变形,突出部的变形进展的比第一区域更快。因此,可以在远离第一区域的部分处有效地吸收能量,从而第一区域上部的座舱空间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包括第三横向元件的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前部结构。第三横向元件位于第二横向元件的后方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该对侧架。在每个侧架中,位于第二横向元件与第三横向元件之间的第二区域具有比相应的第一区域更高的强度。当从前方向相应的前端部输入负载时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更难变形。
根据上述构型,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突出部的变形、第一区域的变形以及第二区域的变形吸收了碰撞产生的能量。此外,由于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更难变形,第一区域进展的第二区域快。此外,由于第一区域比突出部更难变形,突出部的变形进展的比第一区域快。因此,可以在远离第二区域的部分处吸收能量,从而第二区域上部的座舱空间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意一项的车辆前部结构。每个侧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部构件;以及固定于侧部构件的内加强件。内加强件包括形成于前后方向的某部分处的隆起部。
根据上述构型,在每个侧架中,侧部构件上被设置内加强件的那部分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包括侧部构件分别设置内加强件的简单构型可使每个侧架具有不同强度的部分。
此外,对于每个侧部构件具有内加强件的那部分,侧架的具有内加强件的隆起部的部分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通过在侧架的期望部分(如重物附装于此的部分)形成隆起部可实现更高的强度。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可被有效地吸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2示出沿图1中箭头II的侧视图。
图3示出图1中包括第一横向元件和第二横向元件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4示出图1中包括第三横向元件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5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侧架的内加强件的侧视图。
图6示出沿图4中的带箭头直线VI-VI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车辆
2  侧架
3  横向元件
20 侧部构件
25 前端部
26 突出部
28 第一区域
29 第二区域
31 第一横向元件
32 第二横向元件
33 第三横向元件
40 内加强件
47 隆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为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平面图。图2示出沿图1中箭头II的侧视图。图3示出图1中包括第一横向元件和第二横向元件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4示出图1中包括第三横向元件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5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侧架的内加强件的侧视图。图6示出沿图4中带箭头直线VI-VI的截面图。注意,以下描述中提到的前后方向指的是关于车辆1行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此外,附图中箭头“前”指的是车辆的向前方向,并且箭头“上”指的是车辆的向上方向。箭头“内”指的是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内侧,箭头“外”指的是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外侧。
如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1具有一种前部结构,该结构包括一对侧架2和多个横向元件3。侧架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设置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两侧上。多个横向元件3的每个都连接一对侧架2。
横向元件3之一的第一横向元件31具有开口朝后的基本U形的横截面,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作为另一个横向元件3的第二横向元件32具有闭合的矩形横截面,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作为又一个横向元件3的第三横向元件33具有闭合的横截面,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每个侧架2都包括侧部构件20和内加强件40。
每个侧部构件20都包括一体形成的上板21、下板22和竖直板23。所述上板21和下板22被设置为彼此相对并且通过竖直板23彼此连接。每个侧部构件20具有开口面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基本U形的横截面,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该对侧部构件20分别具有都连接于第一横向元件31的前端部25。每个前端部25包括从其一体地向前延伸超出第一横向元件31的突出部26。该对侧部构件20的突出部26分别包括前端边缘27,并且前端边缘27都连接于保险杠(未示出)。对于第二横向元件32,该对侧部构件20的每个都在相应的前端部25向后间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处连接至第二横向元件32。对于第三横向元件33,该对侧部构件20在连接至第二横向元件32的部分向后间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处连接至第三横向元件33。在连接于第二横向元件32的部分的后方的一部分内,每个侧部构件20具有更大的竖直宽度,并且每个下板22被置于略微更高的位置处。此外,内加强件40固定于各个侧部构件20。
每个内加强件40沿着对应的侧部构件20的内侧表面设置。每个内加强件40形成为包括上板41、下板42和竖直板43的整体件。上板41和下板42被设置为彼此相对,并且通过带有开口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内的竖直板43被彼此连接。每个内加强件40具有位于相应的侧部构件20和第一横向元件31的连接部的后方处的前端部45。每个内加强件40的上板41和下板42分别放置在相应的侧部构件20的上板21和下板22上并且固定至其上。在每个内加强件40的竖直板43在前后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从相应的侧部构件20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突出的隆起部47。假设每个内加强件40的竖直板43被竖直分割为大致相等的三部分。那么,隆起部47从上述三部分的中间那部分突出。隆起部47的突出长度大约等于内加强件40的上板4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三分之一。因此,即使在设置隆起部47的部分内,也可在每个侧架2内保证一定的空间。上述结构使得可将这样的元件如用于固定线束(harness)的夹子50和用于固定管道的夹子51分别安装于形成在每个内加强件40内的多个结合孔48。注意,在本实施例中,隆起部47形成的部分处是悬架将被安装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侧架2的前端部25包括从其一体地向前延伸超出第一横向元件31的突出部26。因此,在车辆1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突出部26吸收前部碰撞产生的能量,并且因此减少每个侧架2的位于前端部25后方的部分的变形量。
在每个侧架2中,每个内加强件40被设置在第一横向元件31与第二横向元件32之间的第一区域28内。因此,第一区域28比突出部26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当从前方输入前端部25负载时,其比突出部26更难产生变形。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突出部26的变形以及第一区域28的变形吸收了碰撞产生的能量。此外,由于第一区域28比突出部26更难变形,突出部26的变形进展的比第一区域28快。因此,可以在远离第一区域28的部分处有效地吸收能量,从而形成于第一区域28上方的座舱空间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在每个侧架2中,位于第二横向元件32与第三横向元件33之间的第二区域29具有比第一区域28更大的竖直宽度。因此,第二区域29比第一区域28具有更高的强度并且比第一区域28更难由于从前方输入前端部25的负载而产生变形。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突出部26的变形、第一区域28的变形以及第二区域29的变形吸收了碰撞产生的能量。此外,由于第二区域29比第一区域28更难变形,第一区域28进展的第二区域29快。此外,由于第一区域28比突出部26更难变形,突出部26的变形进展的比第一区域28快。因此,可以在远离第二区域29的部分处吸收能量,从而形成于第二区域29上部的座舱空间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此外,为了给每个侧架2提供具有不同强度的部分,内加强件40被设置于侧部构件的一部分上。作为具有内加强件40的部分,侧架2的设置有内加强件40的隆起部47的部分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通过在侧架2的期望部分(如重物辅助于此的部分)形成隆起部47可实现更高的强度。
注意,本实施例提出设置内加强件40并且加宽每个侧部构件20的竖直宽度,这是作为使得每个侧架2朝后方具有逐渐增高的强度的手段之一。此外,在一种可选构型中,每个侧部构件20的形状(厚度等)本身可以被改变。另外,内加强件40的隆起部47可形成为本实施例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或形成为点状。
发明者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出的描述就止于此。尽管说明书和附图借助实施例形成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各部分,本发明不受说明书和附图的限制。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范围显然包括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实施的所有其他实施例、示例、应用技术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车辆。

Claims (2)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一对侧部构件,它们分别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第一横向元件,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该对侧部构件的对应前端部;
第二横向元件,其位于第一横向元件的后方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该对侧部构件;
第三横向元件,其位于第二横向元件的后方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该对侧部构件;
内加强件,其位于上述第一横向元件的后方并沿上述侧部构件向上述第二横向元件的后方延伸,并且在上述第一横向元件和上述第二横向元件之间的第一区域固定至上述侧部构件,
其中,上述侧部构件的上述前端部包括从其一体地向前延伸超出第一横向元件的突出部,第一区域具有比相应的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当从前方向上述前端部输入负载时,第一区域比突出部更难变形,位于第二横向元件与第三横向元件之间的第二区域具有比相应的第一区域更高的强度,当从前方向上述前端部输入负载时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更难变形,并且内加强件包括形成在前后方向的某部位处的隆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其中,每个所述内加强件形成为包括上板、下板和竖直板的整体件,所述隆起部设置在每个内加强件的竖直板在前后方向的一部分上,从相应的侧部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突出。
CN200780043815.6A 2006-11-27 2007-11-27 车辆的前部结构 Active CN101541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9232A JP4186125B2 (ja) 2006-11-27 2006-11-27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319232/2006 2006-11-27
PCT/JP2007/072860 WO2008066041A1 (fr) 2006-11-27 2007-11-27 Structure avant pour véhicu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1620A CN101541620A (zh) 2009-09-23
CN101541620B true CN101541620B (zh) 2013-01-16

Family

ID=3946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3815.6A Active CN101541620B (zh) 2006-11-27 2007-11-27 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42834B2 (zh)
JP (1) JP4186125B2 (zh)
CN (1) CN101541620B (zh)
AU (1) AU2007326487B2 (zh)
WO (1) WO20080660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4025B2 (en) 2011-03-16 2013-04-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ergy-absorb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10871762B (zh) * 2018-08-31 2024-05-28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锁支架结构及车辆
CN113133313B (zh) * 2019-10-31 2022-09-0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的车架及作业车辆
CN111409698A (zh) * 2020-04-21 2020-07-14 郑州大学 一种轻量化洗扫车副车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93736A (en) * 1923-06-27 1924-05-13 Mittentraylor Inc Vehicle frame
US2901266A (en) * 1954-06-21 1959-08-25 Budd Co Automobile chassis or underframe structure
US3848886A (en) * 1972-10-05 1974-11-19 Ford Motor Co Body support and impact absorbing frame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US3912295A (en) * 1974-03-04 1975-10-14 Budd Co Crash energy-attenuating means for a vehicle frame construction
JPH0377785U (zh) * 1989-12-01 1991-08-06
US5149132A (en) * 1991-02-04 1992-09-22 A. O. Smith Corporation Split rear truck frame
JPH0624355A (ja) * 1992-07-09 1994-02-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サイドフレームの補強材の結合構造
JPH06270839A (ja) * 1993-03-23 1994-09-2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トラック等の車台フレーム
FR2710893B1 (fr) * 1993-10-05 1995-11-17 Smh Management Services Ag Châssis pour véhicule,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US5480189A (en) * 1994-08-12 1996-01-02 Ford Motor Company Automotive vehicle frame
US5561902A (en) * 1994-09-28 1996-10-08 Cosma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adder frame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US5741026A (en) * 1996-05-31 1998-04-21 Dana Corporation Connecting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frame assembly
US6398260B1 (en) * 1997-11-10 2002-06-04 Dana Corporation Side rail for a vehicle frame assembly
JP3864522B2 (ja) * 1997-12-19 2007-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0177626A (ja) * 1998-12-14 2000-06-27 Isuzu Motors Ltd 車両のシャシフレ―ム衝突安全構造
JP3804321B2 (ja) 1999-01-18 2006-08-02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ャシフレーム衝突安全構造
US6312028B1 (en) * 1999-12-04 2001-11-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otor vehicle energy absorbing member
JP4519243B2 (ja) * 2000-02-22 2010-08-0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
JP4519249B2 (ja) * 2000-03-16 2010-08-0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
US6293587B1 (en) * 2000-03-17 2001-09-25 Dana Corporation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including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US6554176B2 (en) * 2001-03-15 2003-04-29 Dana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including a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U2002352636A1 (en) * 2001-11-09 2003-09-09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Modular under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EP1325859B1 (en) * 2001-11-13 2017-03-22 Nissan Motor Co., Ltd.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enhancing the absorbing efficiency of the energy in case of a collision
JP4016376B2 (ja) * 2002-03-05 2007-12-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メンバとクロスメンバとの連結構造
JP4147815B2 (ja) * 2002-05-17 2008-09-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付き車両の車体構造
US6733040B1 (en) * 2002-07-02 2004-05-11 Dana Corporation Closed channel structural member having internal reinforcement for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SE526761C2 (sv) * 2003-05-19 2005-11-01 Volvo Lastvagnar Ab Konstruktionselement samt fordonsram innefattande sådant konstruktionselement
US7216924B2 (en) * 2004-10-21 2007-05-1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ody to frame energy transfer brackets
JP4092711B1 (ja) * 2006-11-27 2008-05-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77785U 1991.08.06
JP特开2000-177626A 2000.06.27
JP特开6-270839A 1994.09.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86125B2 (ja) 2008-11-26
US20100066126A1 (en) 2010-03-18
CN101541620A (zh) 2009-09-23
WO2008066041A1 (fr) 2008-06-05
AU2007326487A1 (en) 2008-06-05
JP2008132830A (ja) 2008-06-12
AU2007326487B2 (en) 2011-09-08
US8042834B2 (en) 2011-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243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1500881B (zh)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US8333425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485308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EP2695798A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ehicle body
CN104029648A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4097699A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2009018725A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1541620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7235080B (zh) 车身构造
CN109415095B (zh)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US9598113B2 (en) Vehicle bod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front part
CN101541622B (zh) 车辆前部结构
WO2016076046A1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9803878B (zh) 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JP201618580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1708737B (zh) 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
JP660556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9421804B (zh) 用于框架轨道的偏转器轨道
JP509108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5459940A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6595283B2 (ja) 車体構造
CN102649410A (zh) 车辆保险杠
JP2012166599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