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3734A -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3734A
CN101533734A CN200910126492A CN200910126492A CN101533734A CN 101533734 A CN101533734 A CN 101533734A CN 200910126492 A CN200910126492 A CN 200910126492A CN 200910126492 A CN200910126492 A CN 200910126492A CN 101533734 A CN101533734 A CN 101533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action bars
moving contact
press
low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6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3734B (zh
Inventor
山中乡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i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33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3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3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3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08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01H2013/52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using a return spring ac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ctuat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按下操作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所述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包括:操作杆(200),其被保持在机体(100)上,可从预定位置开始摆动,并且可从预定位置进行第一、第二按下移动;按下部件(500),其配置于操作杆下方且其头部(512)随操作杆的按下移动而移动;以及按下开关(600),其通过按下部件的头部(512)的按下,使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在机体的圆弧壁部(160)(抵接部)上设有凹部(162),在操作杆从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操作杆的突起部(240)与圆弧壁部抵接,当操作杆从预定位置开始进行第一、第二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插入到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中。

Description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能够从预定位置开始沿相对的两个方向进行摆动操作,并且能够进行按下操作。
背景技术
在这种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随着操作杆从预定位置开始向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或者向下的按下操作,通过使安装于该操作杆上的可动触点部移动,并与设于机体内壁面上的四个固定触点部中的两个固定触点部选择性地接触,从而分别输出表示摆动操作或者按下操作的信号。
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具有误操作防止单元,该误操作防止单元通过在摆动操作时使设于操作杆两侧的凸状肩部与机体的开口部两侧的边缘部抵接,从而防止摆动时的按下操作(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98534号公报
然而,由于所述误操作防止单元构成为通过所述肩部与机体的所述边缘部的抵接来防止操作杆的按下操作,因此具有如下的本质上的缺点:在操作杆的倾斜移动操作未达到机体开口部的边缘部附近的状态下(即,操作杆位于所述预定位置附近的状态下),所述肩部未与所述边缘部抵接,从而不能够防止操作杆的按下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创作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于防止操作杆在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被按下的操作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包括:按下开关,其配设在机体内,且具有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可动触点部;操作杆,其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该基部设置于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上,该操作部突出到机体外,且能够以所述顶部为支点向相对的两个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能够从其摆动轨道上的至少一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开关进行按下操作;以及移动检测单元,其设于机体内,且根据操作杆的摆动输出信号,机体具有设置在操作杆相对部的大致圆弧状的抵接部,操作杆具有朝向与所述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且配置于所述抵接部上方的突起部,在机体的抵接部上,在与所述预定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处朝向按下开关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凹部中,所述基部将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
在这样的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通过操作杆突起部与机体的抵接部的抵接,能够防止操作杆从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以外位置按下的按下移动。因而,能够防止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以外位置的误按下操作输入。
而且,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构成为:操作杆以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为支点摆动自如,在操作杆从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进行按下移动后,所述操作杆的基部将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由此,无需像现有例中那样重新在机体内配设检测操作杆的按下移动的固定触点部,仅通过所述凹部位置的改变就能够将所述预定位置设定于摆动轨道上的各个位置,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用作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的通用性较高的装置。
此外,仅通过在所述抵接部上设置多个所述凹部,就能够形成可从摆动轨道上的多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的结构,因此根据这一点也能够得到能够用作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的通用性较高的装置。然而,即使构成为可从摆动轨道上的多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也能够通过一个按下开关检测该按下操作。因而,能够防止在机体上形成与从多个预定位置进行的按下移动相对应的多个固定触点部从而产生的装置内部结构的复杂化。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还具有按下部件来取代按下开关,操作杆基部设于该按下部件,操作杆能够朝向按下部件而不是按下开关进行按下移动,按下部件通过随着操作杆的按下移动而被基部按下,从而沿与按下移动方向和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按下开关被配置成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下与该按下部件对置。
根据这样的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操作杆的基部设于按下部件上,按下开关被配置成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下与该按下部件对置,因此当按下部件被操作杆的基部按下后,所述按下部件向所述移动方向移动,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点按下。像这样,通过经由按下部件将按下开关按下,即使是为了抑制装置的厚度尺寸增大而将按下开关和按下部件在操作杆的按下移动侧并排配置于所述移动方向上,也能够通过操作杆的按下移动,将所述按下开关适当地按下。此外,能够通过按下部件稳定地支撑操作杆的基部。
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还能够构成为:按下开关具有:设于所述机体上的第一固定触点部、第二固定触点部和第三固定触点部;与第一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以及第二可动触点部,其为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部件,以与第二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该第一可动触点部和机体之间,并且具有位于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之间的顶部。该情况下,操作杆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一按下移动,并且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二按下移动,通过操作杆的第一按下移动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通过操作杆的第二按下移动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该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
像这样,通过操作杆的第一按下移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表示所述第一按下移动的信号被输出,另一方面,通过操作杆的第二按下移动,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表示所述第二按下移动的信号被输出,由此,与按下开关仅具有一个可动触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操作输入的变动数。因而,有着使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通用性提高的优点。
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的距离能够形成为: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不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该情况下,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所述突起部不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另一方面,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因此该第二按下移动操作被阻止。换言之,在操作杆摆动时,虽然不能够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但是能够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操作输入的变动数。因而,有着使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通用性提高的优点。
在操作杆可从至少两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时,在机体的抵接部的分别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部分,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凹部。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另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均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该情况下,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虽然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一方的凹部中,但是其不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此外,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时,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一方的凹部中,并且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能够阻止该第二按下移动。另一方面,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虽然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另一方的凹部中,但是其不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此外,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时,虽然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另一方的凹部中,但是其不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即,虽然不能够从操作杆的摆动轨道上的一方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但是能够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并且能够从操作杆的摆动轨道上的另一方的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操作输入的变动数。因而,有着使第一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通用性提高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包括:按下开关,其配设在机体内,且具有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可动触点部;操作杆,其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该基部设置于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上,该操作部突出到机体外,且能够以所述顶部为支点向相对的两个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能够从其摆动轨道上的至少一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开关进行按下操作;以及移动检测单元,其设于机体内,且根据操作杆的摆动输出信号,机体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是设置在操作杆相对部且朝向该操作杆突出设置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突块,操作杆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设于机体相对部且供所述抵接部插入,在机体的抵接部上,在与所述预定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处朝向按下开关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凹部中,所述基部将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
在这样的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通过操作杆的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机体的抵接部抵接,能够防止操作杆的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以外位置的按下移动。因而,能够防止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以外位置的误按下操作输入。
而且,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构成为:操作杆以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为支点摆动自如,在操作杆从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进行按下移动后,所述基部将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由此,无需像现有例中那样重新在机体内配设检测操作杆的按下移动的固定触点部,仅通过所述凹部位置的改变就能够将所述预定位置设定于摆动轨道上的各个位置,因此能够得到能够用作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的通用性较高的装置。
此外,仅通过在所述抵接部上设置多个所述凹部,就能够形成可从摆动轨道上的多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的结构,因此根据这一点也能够得到能够用作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的通用性较高的装置。然而,即使构成为可从摆动轨道上的多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也能够通过一个按下开关检测该按下操作。因而,能够防止在机体上形成与从多个预定位置进行的按下移动相对应的多个固定触点部从而产生的装置内部结构的复杂化。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还具有按下部件来取代按下开关,操作杆基部设于该按下部件。操作杆能够朝向按下部件而不是按下开关进行按下移动,按下部件随着操作杆的按下移动而被基部按下,从而沿与按下移动方向和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按下开关被配置成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下与该按下部件对置。
根据这样的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操作杆的基部设于按下部件上,按下开关被配置成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下与该按下部件对置,因此当按下部件被操作杆的基部按下后,所述按下部件向所述移动方向移动,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点按下。像这样,通过经由按下部件将按下开关按下,即使是为了抑制装置的厚度尺寸增大而将按下开关和按下部件在操作杆的按下移动侧并排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也能够通过操作杆的按下移动,将所述按下开关适当地按下。此外,能够通过按下部件稳定地支撑操作杆的基部。
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还能够构成为:按下开关具有:设于所述机体上的第一固定触点部、第二固定触点部和第三固定触点部;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以及第二可动触点部,其为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部件,以与第二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该第一可动触点部和机体之间,并且具有位于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之间的顶部。该情况下,操作杆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一按下移动,并且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二按下移动。通过操作杆的第一按下移动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通过操作杆的第二按下移动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该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
像这样,通过操作杆的第一按下移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表示所述第一按下移动的信号被输出,另一方面,通过操作杆的第二按下移动,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表示所述第二按下移动的信号被输出,由此,与按下开关仅具有一个可动触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操作输入的变动数。因而,有着使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通用性提高的优点。
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的距离能够形成为: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上缘部不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该情况下,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所述上缘部不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另一方面,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时,所述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因此该第二按下移动操作被阻止。换言之,在操作杆摆动时,虽然不能够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但是能够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操作输入的变动数。因而,有着使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通用性提高的优点。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在操作杆构成为能够从至少两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时,在机体的抵接部的分别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部分,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凹部,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另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均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该情况下,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虽然所述上缘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一方的凹部中,但是其不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此外,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时,所述上缘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一方的凹部中,并且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能够阻止该第二按下移动。另一方面,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虽然所述上缘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另一方的凹部中,但是其不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此外,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虽然所述上缘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另一方的凹部中,但是其不与该凹部的底部抵接,因此通过操作杆的基部或者按下部件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使该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即,虽然不能够从操作杆的摆动轨道上的一方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但是能够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并且能够从操作杆的摆动轨道上的另一方的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操作输入的变动数。因而,有着使第二方面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通用性提高的优点。
优选的是,在所述操作杆的基部和按下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有如下的倾斜面:通过所述操作杆的按下,该倾斜面使所述按下部件朝向所述按下开关移动。该情况下,通过所述倾斜面,能够使所述按下部件随着所述操作杆的按下容易地朝向所述按下开关移动。
优选的是,当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时,在被所述操作杆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按下部件和第一可动触点部使按下操作后的操作杆复位到预定位置,因此有着实现了装置内部结构简单化的优点。
或者,当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时,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或者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或者,在被所述操作杆经由按下部件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和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或者在被所述操作杆经由按下部件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该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第一可动触点部、第二可动触点部、或者按下部件和第一可动触点部、第二可动触点部将按下操作后的操作杆复位到预定位置,因此有着实现了装置内部结构简单化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概要图,图1(a)是卸下罩体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b)是后视图,图1(c)是侧视图。
图2是从正面上方观察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后面上方观察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按下开关的固定触点部和移动检测单元的触点的露出部分的机体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将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图,图5(a)是示出操作杆位于预定位置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图5(b)是示出操作杆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图5(c)是示出操作杆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和后视图。
图6(a)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倾斜动作时的状态的、将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和概要后视图,图6(b)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从倾斜动作状态开始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将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和概要后视图。
图7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的基部、按下部件主体和按下开关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7(a)是示出按下开关按下前的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按下开关的第一阶段的按下状态的图,图7(c)是示出按下开关的第二阶段的按下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的缺口部与机体的突块的关系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a)是示出按下操作前的状态的图,图9(b)是示出第一按下操作状态的图,图9(c)是示出第二按下操作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将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图10(a)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倾斜移动时的状态的图,图10(b)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从倾斜移动状态开始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1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设计变更例的概要图,图11(a)是后视图,图11(b)是机体的主视图,图11(c)是操作杆的后视图。
图12是示出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其他设计变更例的概要图,图12(a)是后视图,图12(b)是机体的主视图,图12(c)是操作杆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2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和机体的突块的关系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13(a)是示出突块的多个凹部为相同形状的例子的图,图13(b)是示出突块的多个凹部中的一部分凹部为不同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的原点复位机构的设计变更例的概要主视图,图14(a)是示出操作杆位于预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14(b)是示出操作杆摆动时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的原点复位机构的其他设计变更例的示意图,图15(a)是示出操作杆位于预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15(b)是示出操作杆摆动时的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00:机体;160:圆弧壁部(抵接部);162:凹部;163:突块(抵接部);163a:凹部;200:操作杆;220:操作臂(操作部);230:基部;231:倾斜面;240:突起部;250:缺口部;251:上缘部;400:移动检测单元;500:按下部件;512:头部;600:按下开关;611、612:第一固定触点部;620:第二固定触点部;630:第三固定触点部;640:第一可动触点部;650:第二可动触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概要图,图1(a)是卸下罩体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b)是后视图,图1(c)是侧视图,图2是从正面上方观察该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后面上方观察该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该装置的按下开关的固定触点部和移动检测单元的触点的露出部分的机体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将该装置的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图,图5(a)是示出操作杆位于预定位置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图5(b)是示出操作杆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图5(c)是示出操作杆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和后视图,图6(a)是示出该装置的操作杆倾斜动作时的状态的、将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和概要后视图,图6(b)是示出该装置的操作杆从倾斜动作状态开始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将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和概要后视图,图7是示出该装置的操作杆的基部、按下部件主体和按下开关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7(a)是示出按下开关按下前的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按下开关的第一阶段的按下状态的图,图7(c)是示出按下开关的第二阶段的按下状态的图。
图1至图4所示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包括:机体100;操作杆200,其以可从预定位置向相对的两个摆动方向D1摆动,且可从预定位置向下方(按下移动方向D2)进行两阶段的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机体100上;大致圆弧状的转子300,该操作杆200上下移动自如安装在转子300中,并且该转子300与操作杆200一起摆动;移动检测单元400,其随着操作杆200的摆动而输出信号;按下部件500,其配置于操作杆200的下方,且其头部512随着操作杆200的按下移动而移动;按下开关600,其随着被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分别使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开关接通;一对螺旋弹簧700,其作为原点复位机构,使摆动后的操作杆200复位到预定位置;以及框架座800,其安装于机体100。下面,对各部份详细说明。
机体100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为树脂制的注射成型品。该机体100包括:顶部变圆的大致五边形板状的基座部110;在该基座部110里面的下侧缘部立起设置的底壁部120;在基座部100里面中央部设置的开关收纳部130;在基座部110里面的两侧部设置的一对弹簧收纳部140;在基座部110的里面两倾斜缘部上分别立起设置的两个倾斜壁部150;在基座部110里面的上侧缘部上立起设置的圆弧壁部160(抵接部);以及引导转子300使其可与操作杆200向相同方向摆动的引导部170。
底壁部120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中央部的下侧部分设有凹部121。该凹部121上设有与框架座800的下侧卡定片840卡定的凸字状的卡定凸部121a。
各弹簧收纳部140包括:与底壁部120的外侧端部大致正交地连接设置的大致立方体的棱柱部141,以及设于该棱柱部141中央部并收纳螺旋弹簧700的收纳凹部142。
棱柱部141的外侧壁部形成为机体100的侧壁部。该棱柱部141的外侧壁部上设有与框架座800的侧方卡定片830嵌合的卡定凹部141a。
在收纳凹部142的上端部中央设有开口142a。此外,在收纳凹部142的内底面的上端部中央设有与开口142a连通的大致圆弧状的引导槽142b。引导槽142b形成为可供转子300的臂部330移动自如地插入。
如图1至图3所示,倾斜壁部150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框架座800的上侧卡定片820卡定的卡定凸部151。
基座部110的外表面形成为安装到电子设备的基板上的安装面。如图1(b)和图3所示,在该基座部110的外表面的两倾斜壁部150的背面侧部分上,设有用于收纳框架座800的上侧卡定片820的连接片部的两个上侧收纳凹部111。在该上侧收纳凹部111中,灌入有用于将框架座800的上侧卡定片820的连接片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钎料。
此外,在基座部110的外面的弹簧收纳部140的背面侧部分设有分别与两个卡定凹部141a连通,收纳框架座800的侧方卡定片830的连接片部的两个侧方收纳凹部112。在该侧方收纳凹部112中,灌入有用于将框架座800的侧方卡定片830的连接片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钎料。
此外,在基座部110的外表面的上侧收纳凹部111和侧方收纳凹部112之间设有两个第一侧方导出凹部113,用于将移动检测单元400的触点部412、413的另一端部分别导出到基座部110的外面。在该第一侧方导出凹部113中灌入有用于将触点部412、413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钎料。
此外,在基座部110的外表面的侧方收纳凹部112的下侧部设有两个第二侧方导出凹部114,用于将移动检测单元400的触点部411和按下开关600的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另一端部导出到基座部110的外面。在该第二侧方导出凹部114中灌入有用于将触点411和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钎料。
进而,在基座部110的外表面的下端部,设有六个下侧导出凹部115,用于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的另一端部导出到基座部110的外面。在该下侧导出凹部115中,灌入有用于将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和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钎料。
如图1至图3所示,圆弧壁部160包括:设于其中央部内表面上且上下敞开的大致圆弧状的引导凹部161;以及设于该引导凹部161的内底面且上方敞开的凹部162。
操作杆200的轴部210的上端部摆动自如地嵌入在引导凹部161中。此外,引导凹部161的两边缘部限制操作杆200的轴部210的摆动范围。
凹部162为与引导凹部161连通的孔,其可供操作杆200的突起部240插入。通过将突起部240插入到该凹部162中,使操作杆200能够从预定位置朝向下方D2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
如图2和图4所示,引导部170包括:在倾斜壁部150和圆弧壁部160的内侧面设置的大致半圆弧状的引导面171;以及大致半圆柱状的引导凸部172,其在基座部110的里面上的开关收纳部130的上方位置设置,且在其与引导面171之间引导转子300,使该转子300摆动自如。
如图2和图4所示,开关收纳部130包括:由底壁部120、弹簧收纳部140的棱柱部141以及引导凸部172分隔出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收纳部主体131;分别在收纳部主体131底部的上侧的两角部设置的突起状的两个第一支撑部132;分别在所述底部下侧的两角部设置的两个突起状的第二支撑部133;分别在第一支撑部132和第二支撑部133之间设置的两个凹状的第三支撑部134;以及触点载置部135,其为设于开关收纳部130中心部的大致圆形的凹部。
在各第一支撑部132、第二支撑部133的表面上设有凹部,该凹部用于支撑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第一脚部642。
各第三支撑部134形成为支撑着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第二脚部652。
如图1至图3所示,操作杆200包括:长板状的轴部210;设于该轴部210的上端部的大致圆弧状的操作臂220(操作部);基部230,其设于轴部210下端部,是(棒球的)本垒(home base)状的板状体;以及朝向外侧(即与摆动方向D1大致正交的方向D3)突出设置于轴部210的上端部背面上的突起部240。
轴部210的下端部上下移动自如地嵌入到转子300的嵌合凹部310中。轴部210的上端部穿过机体100的引导凹部161,突出到机体100外。
基部230比轴部210的宽度更宽,其上侧的两肩部与转子300的嵌合凹部310的两边缘部的下端部抵接。由此,防止操作杆200向上方脱出。
如图7所示,在基部230的下端部设有供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嵌入的凹部。像这样,通过将头部512嵌入到所述凹部中,操作杆200被支撑为以头部512为支点从预定位置沿上述摆动方向D1摆动自如。
所述凹部的内底面向上方逐渐增大,形成倾斜面231。通过使该倾斜面231随着操作杆200的按下移动(向下方D2的移动)而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的弯曲面512a按下,该按下部件500的轴支承部511倾斜,头部512朝向按下开关600(朝向移动方向D3)移动。通过该移动,头部512将按下开关600按下。
用于使头部512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顶部按下的、操作杆200的按下移动为第一按下移动,用于使头部512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顶部按下的、操作杆200的按下移动为第二按下移动,这些在后面会详细叙述。
在轴部210和基部230的正面分别设有两个凸部211、232。该凸部211、232与框架座800的基座板810抵接。
突起部240随着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插入到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中。在基部230的下端部被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支撑于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的突起部240的位置为该突起部240的按下移动前的位置(下面称作初始位置)。此外,在操作杆200摆动的状态下(即,位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状态),突起部240与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两边缘部之间的距离X1被设定为:如图6(a)所示,当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不与所述两边缘部抵接,当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与所述两边缘部抵接。
如图1(a)所示,转子300为在机体100的引导面171和引导凸部172之间被摆动自如地引导的大致圆弧状的树脂制的注射成型品。如图2所示,在该转子300的正面的中央部设有供操作杆200的轴部210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入的嵌合凹部310。通过以操作部200的轴部210将该嵌合凹部310的两边缘部按下,转子300随着操作杆200的摆动而摆动。
此外,嵌合凹部310的两侧面的中央部分别凹陷。由此,实现其与上下移动的轴部210的摩擦的降低。
如图3所示,在转子300的背面设有供移动检测单元400的刷部420进行安装的安装凹部320。
此外,在转子300的两端部设有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一对臂部330。该臂部330插入到弹簧收纳部140的开口142a中,分别与收纳凹部142内的螺旋弹簧700抵接。由此,转子300被保持于引导部170的中心位置,并且被保持于操作杆200的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状态。这样的大致垂直地立起且由按下部件500支撑的状态为操作杆200位于上述预定位置的状态。
此外,臂部330随着转子300的摆动沿收纳凹部142的引导槽142b被收入到该收纳凹部142内,将螺旋弹簧700压缩。由此,臂部300被施加向复位方向的力。
如图2和图4所示,移动检测单元400包括埋设于机体100的基座部100中的触点部411、412、413以及选择性地与这些触点部411、412、413接触的刷部420。
触点部411的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里面的引导面171和引导凸部172之间的中央部露出。如图1(b)所示,触点部411的另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一方的第二侧方导出凹部114露出到该基座部110的外面。
触点部412、413的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里面的引导面171和引导凸部172之间的触点部411的两侧露出。如图1(b)所示,触点部412、413的另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第一侧方导出凹部113露出到该基座部110的外面。
刷部420为大致圆弧状的导电板,其包括安装于转子300的安装凹部320上的主体部421和分别与该主体部421的两端部连续的两个接触臂422。
各接触臂422的前端部朝向基座部110弯曲。该前端部随着转子300的摆动而在基座部110的引导面171和引导凸部172之间的表面上滑动,与触点部411、412、413的一端部选择性地接触。由此,移动检测单元400将表示操作杆200摆动的信号向上述电子设备输出。
如图2至图4所示,按下开关600包括:埋设于机体100的基座部110中的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第二固定触点部620和第三固定触点部630;与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接触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以及第二可动触点部650,其与第二固定触点部620接触,且配置于机体100的开关收纳部130和第一可动触点部640之间。
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的一端部分成两股,分别从开关收纳部130的两个凹状的第三支撑部134的底面露出。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的另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下侧导出凹部115向下方突出,沿底壁部120的凹部121的底面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
第一固定触点部611的一端部从一方的第一支撑部132的凹部的底面露出。第一固定触点部611的另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下侧导出凹部115向下方突出,沿底壁部120的下表面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
第一固定触点部612的一端部从另一方的第二支撑部133的凹部的底面露出。第一固定触点部612的另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下侧导出凹部115向下方突出,沿底壁部120的下表面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
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一端部从触点载置部135的中心部露出。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另一端部从基座部110的第二侧方导出凹部114向侧方突出,沿棱柱部141的外壁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
第二可动触点部650包括可弹性变形的大致圆顶状(即,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二触点部主体651和以90°间隔在该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外周缘部设置的两个第二脚部652。该两个第二脚部652嵌入到开关收纳部130的两个第三支撑部134中。在该状态下,第二触点部主体651被设于开关收纳部130的第三支撑部134上,与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的两股状的一端部接触。与此同时,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配置于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上方。
此外,第二脚部652的两端部朝向上方弯曲。该两端部的高度尺寸与两个第三支撑部134的深度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可动触点部640包括可进行弹性变形的大致圆顶状(即,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和以大致90°间隔在该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外周缘部设置的四个第一脚部642。
该四个第一脚部642嵌入到开关收纳部130的两个第一支撑部132和两个第二支撑部133的凹部中。由此,四个第一脚部642中的两个第一脚部642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的一端部接触,以第一可动触点部640覆盖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将该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配置于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的上方。
第一脚部642可进行弹性变形。第一脚部642的前端部朝向上方弯曲。所述前端部的高度尺寸与第一支撑部132和第二支撑部133的凹部的深度尺寸大致相同。
第一触点部主体641以四个脚部642被开关收纳部130的两个第一支撑部132和两个第二支撑部133支撑的状态,如图7所示,将该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500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与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对置配置。
因而,通过操作杆200的第一按下移动使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被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后,如图7(b)所示,四个第一脚部642和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与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接触。这样,随着操作杆200的第一按下移动,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的开关接通。
通过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和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被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后,如图7(c)所示,四个第一脚部642、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和第二触点部主体651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隔着第二触点部主体651与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一端部接触。这样,随着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按下开关600的第二阶段的开关接通。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按下部件500为树脂制的成型品,其包括按下部件主体510和内部设有该按下部件主体510的框体520。
框体520为与收纳部主体131的内壁的形状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与收纳部主体131嵌合。在该嵌合状态下,框体520的两端部被载置在收纳部主体131的底部的第一、第二支撑部132、133、134上。由此,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第一脚部642的前端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第二脚部652的两端部被夹持在所述两端部和第一、第二支撑部132、133、134之间,防止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向上浮起。
框体520的上端部形成为棒状。由此,能够在按下部件主体510的头部512上设置操作杆200的基部230。
按下部件主体510包括设于框体520下端部的板状的轴支承部511和设于该轴支承部511前端部的头部512。
头部512包括:凸状的按下部512a,其在框体520嵌合在开关收纳部130中的状态下,与该开关收纳部130内的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顶部对置;以及支撑部512b,其设于该按下部512a的相反侧,且形成为朝向下方逐渐增大的半圆弧状的弯曲形状。
在支撑部512b上载置有操作杆200的基部230。通过将支撑部512b按在该基部230的倾斜面231上,从而使头部512朝向按下开关600移动,将该按下开关600的第一触点部主体641或者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和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按下。
轴支承部511为可进行弹性变形的部位,通过将头部512的支撑部512b按在基部230的倾斜面231上,其从大致垂直的状态开始朝向按下开关600倾斜。通过该倾斜,头部512朝向按下开关600移动。
框架座800由金属板构成。如图3所示,该框架座800包括顶部变圆的大致五边形的板状的基座板810;分别设于该基座板810顶部的两侧部的两个上侧卡定片820;设于基座板810的两端部的两个侧方卡定片830;以及设于基座板810的下端部中央的下侧卡定片840。
各上侧卡定片820包括沿机体100的倾斜壁部150的外表面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体和设于该板体的前端且相对于该板体弯曲成大致直角的银杏叶状的连接片部。在所述板体的中央部设有用于卡定卡定凸部151的卡定孔。所述连接片部收纳于基座部110的上侧收纳凹部111中。即,卡定凸部151嵌入在所述板体的卡定孔中,所述连接片部收纳于基座部110的上侧收纳凹部111中,从而使上侧卡定片820与机体100卡定。
各侧方卡定片830包括嵌入到机体100的卡定凹部141a中的矩形形状的板体和设于该板体的前端且相对于该板体弯曲成大致直角的银杏叶状的连接片部。所述连接片部收纳于基座部110的侧方收纳凹部112中。即,所述板体嵌入在卡定凹部141a中,所述连接片部收纳于基座部110的侧方收纳凹部112中,从而使侧方卡定片830与机体100卡定。
下侧卡定片840为收纳于机体100的凹部121中的大致三角形状的板体,其中央部设有用于与卡定凸部121a卡定的卡定孔。即,通过使卡定凸部121a嵌入到所述卡定孔中,使下侧卡定片840与机体100的凹部121的底面卡定。
基座板810在各卡定片与机体100相卡定的状态下,分别与该机体100内的操作杆200的四个凸部211、232、转子300的凸部和按下部件500的框体520抵接。由此,在基座板810与机体100之间保持操作杆200、转子300、移动检测单元400的刷部420、按下部件500以及按下开关600。
上侧卡定片820、侧方卡定片830的连接片部和下侧卡定片840的前端部,可与未图示的电子设备的上述基板的接地图案钎焊连接。由此,将操作杆200带有的静电以基座部110和上侧卡定片820接收,并通过上侧卡定片820、侧方卡定片830和下侧卡定片840流到所述接地图案。
下面,对如此构成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两个第二脚部652分别与开关收纳部130的两个第三支撑部134对位并插入到所述两个第三支撑部134中。这样,第二脚部652分别与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的两股状的一端部接触。与此同时,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第二触点部主体651被设置在开关收纳部130的触点载置部135上。
然后,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四个第一脚部642与开关收纳部130的两个第一支撑部132和第二支撑部133的凹部分别对位并插入到所述凹部中。这样,两个第一脚部642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的一端部接触。由此,第一触点部主体641覆盖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配置在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上方,并且上下隔开间隔。
然后,使按下部件500的框体520与开关收纳部130的收纳部主体131嵌合。这样,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与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顶部抵接。与此同时,框体520的两端部载置在第一支撑部132、第二支撑部133和第三支撑部134上。由此,将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第一脚部642的前端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第二脚部652的两端部夹持在框体520的两端部与第一支撑部132、第二支撑部133和第三支撑部134之间。
另一方面,使螺旋弹簧700以压缩状态收纳于弹簧收纳部140的收纳凹部142中。
然后,将安装有刷部420的转子300与机体100的引导部170对位并插入到引导部170中。这样,刷部420与机体100的基座部110的内表面抵接。
然后,使操作杆200的轴部210与转子300的嵌合凹部310对位并插入到该嵌合凹部310中。与此同时,使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与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抵接。
然后,使框架座800的上侧卡定片820与机体100的卡定凸部151分别卡定,并且将该上侧卡定片820的连接片部分别收纳到机体100的上侧收纳凹部111中。使框架座800的侧方卡定片830嵌入到机体100的卡定凹部141a,并且将该侧方卡定片830的连接片部分别收纳到机体100的侧方收纳凹部112中。将框架座800的下侧卡定片840收纳到机体100的凹部121中,且使其与卡定凸部121a卡定。
由此,将框架座800安装到机体100上。此时,框架座800的基座板810与操作杆200的凸部211、232以及转子300的凸部抵接,在基座板810和机体100之间保持操作杆200、转子300、移动检测单元400的刷部420、按下部件500以及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第二可动触点部650。
然后,将机体100的外表面载置到电子设备的上述基板上。并且,使移动检测单元400的触点部411、412、413的另一端部分别与该基板的电极图案钎焊连接,并且使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第二固定触点部620以及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基板的其他电极图案钎焊连接。
与此同时,使框架座800的上侧、侧方卡定片820、830的连接片部和下侧卡定片840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基板的接地图案钎焊连接。
下面,对如此组装起来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和各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5(b)所示,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向下方进行第一按下操作后,操作杆200的突起部240从上述初始位置向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接近,并且如图7(b)所示,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这样,按下部件500的轴支承部511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头部512朝向按下开关600移动。并且,头部512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按下。
这样,四个第一脚部642和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与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接触。由此,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第二固定触点部620和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第二可动触点部650导通,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的开关接通,其信号输出到电子设备。
然后,将操作杆200释放后,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四个第一脚部642和轴支承部511复原。通过该复原力,头部512朝向远离按下开关600的方向移动,将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朝向预定位置推起。由此,操作杆200复位到预定位置。此时,突起部240离开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
如图5(c)所示,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向下方进行第二按下操作后,操作杆200的突起部240从所述初始位置进入到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中,如图7(c)所示,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这样,按下部件500的轴支承部511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头部512朝向按下开关600移动。
这样,头部512将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和第二触点部主体651的顶部按下。由此,四个第一脚部642和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和第二触点部主体651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隔着第二触点部主体651与第三固定触点部630的一端接触。由此,第一固定触点部611、612、第二固定触点部620、第三固定触点部630和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第二可动触点部650导通,按下开关600的第二阶段的开关接通,其信号输出到电子设备。
然后,将操作杆200释放后,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第二触点部主体651、四个第一脚部642和轴支承部511复原。通过该复原力,头部512朝向远离按下开关600的方向移动,将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朝向预定位置推起。由此,操作杆200复位到预定位置。此时,突起部240从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向上方脱开,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
如图6(a)所示,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朝向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摆动操作时,突起部240从所述初始位置向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一方边缘部的上方位置移动,并且转子300在引导部170的引导下,与操作杆200一起向所述一方的摆动方向D1摆动。
这样,刷部420的两个接触臂422分别与触点部411、412接触,其信号输出到电子设备。
此时,转子300的一方的臂部330沿机体100的引导槽142b进入到收纳凹部142内,按压一方的弹簧700。由此,一方的弹簧700被压缩。
然后,将操作杆200释放后,在一方的弹簧70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转子300的一方的臂部330被按压。由此,操作杆200和转子300复位到预定位置,突起部240复位到初始位置。
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朝向另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摆动操作时,除了刷部420的两个接触臂422分别与触点部411、413接触以外,各部件的动作与向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摆动操作时的动作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如图6(b)所示,使操作杆200从向所述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了摆动操作后的摆动轨道上(即,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的突起部240向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一方的边缘部接近,并且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这样,与所述的从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操作时相同地,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的第一触点部主体641的顶部按下,该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的开关接通,其信号输出到电子设备。
然后,释放操作杆200后,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四个第一脚部642和轴支承部511复原。通过该复原力,头部512向远离按下开关600的方向移动,并将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向上方推起。由此,突起部240从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一方的边缘部离开。与此同时,在一方的弹簧70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转子300的一方的臂部330被按压。由此,操作杆200和转子300复位到预定位置,突起部240复位到初始位置。
使操作杆200从向所述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了摆动操作后的摆动轨道上(即,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的突起部240与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一方的边缘部抵接,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的超出第一按下移动的移动(即,第二按下移动)被阻止。
在向所述另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了摆动操作的状态下,操作杆200在进行第一、第二按下操作时,与上述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这样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在操作杆200上设置突起部240,在机体100的圆弧壁部160的大致中心位置设置可供突起部240插入的凹部162。因而,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操作时,突起部240接近凹部162,因而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一按下移动。此外,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操作时,突起部240插入到凹部162中,因此也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另一方面,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在第一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未与机体100的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两边缘部抵接,因此容许该第一按下移动,然而在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与机体100的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两边缘部抵接,因此该第二按下移动被阻止。因而,能够在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防止误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
并且,所述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构成为操作杆200经由按下部件500分别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和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顶部按下,因此机体100侧的固定触点数没有增加,就能够检测出操作杆200在摆动轨道上的任意位置进行的第一按下移动,从而能够防止由所述固定触点数增加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此外,由于能够在操作杆200的摆动轨道上的任意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输入,因此能够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因此本装置能够作为通用性较高的装置使用。
【实施例2】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9是示出该装置的操作杆的缺口部与机体的突块的关系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a)是示出按下操作前的状态的图,图9(b)是示出第一按下操作状态的图,图9(c)是示出第二按下操作状态的图,图10是示出将该装置的罩体卸下后的状态的概要主视图,图10(a)是示出该装置的操作杆倾斜移动时的状态的图,图10(b)是示出该装置的操作杆从倾斜移动状态开始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的状态的图。
图8至图10所示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在机体100上取代凹部162设有突块163(抵接部);以及在操作杆200上取代突起部240而设有缺口部250。下面,对该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圆弧壁部160的引导凸部161的内底面(操作杆相对部)上取代凹部162设有与操作杆200的摆动轨道对应的圆弧状的突块163。该突块163朝向操作杆200凸起,并插入到缺口部250中。突块163的顶部上设有上下方向贯通的凹部163a。
在轴部210的背面,取代突起部240,设有两侧敞开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缺口部250。该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的宽度尺寸(即,轴部210的宽度尺寸)比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宽度尺寸稍小。由此,上缘部251可插入到突块163的凹部163a中。
在基部230的下端部被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支撑在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图8和图9(a)所示的上缘部251的位置为该上缘部251的按下移动前的位置(下面称作初始位置)。
突块163插入到缺口部250中,且在操作杆200摆动后的状态下(即,位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位置的状态下)上缘部251与突块163之间的距离X2设定为如下的距离:在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不与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两边缘部抵接,在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与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两边缘部抵接。
下面,对如此构成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和各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b)所示,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向下方进行第一按下操作后,操作杆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从所述初始位置向突块163的凹部163a接近。与此同时,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的开关接通。
然后,将操作杆200释放后,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杆200复位到预定位置。由此,上缘部251离开突块163的凹部163a,复位到初始位置。
如图9(c)所示,操作杆200在从预定位置向下方进行第二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插入到突块163的凹部163a中。与此同时,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按下开关600的第二阶段的开关接通。
然后,将操作杆200释放后,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杆200复位到预定位置。此时,上缘部251从突块163的凹部163a中脱开,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
如图10(a)所示,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向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摆动操作时,操作杆200的上缘部251从所述初始位置向突块163的凹部163a一方的边缘部的上方位置移动。与此同时,与实施例1相同地,转子300向所述一方的摆动方向D1摆动,刷部420的两个接触臂422分别与触点部411、412接触。
此时,转子300的一方的臂部330沿机体100的引导槽142b进入到收容凹部142内,并按压一方的弹簧700。由此,一方的弹簧700被压缩。
然后,释放操作杆200后,在一方的弹簧70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转子300的一方的臂部330被按压。由此,操作杆200和转子300复位到预定位置,上缘部251复位到所述初始位置。
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朝向另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摆动操作时,除了刷部420的两个接触臂422分别与触点部411、413接触以外,各部件的动作与进行一方的摆动方向D1的摆动操作时的动作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如图10(b)所示,使操作杆200从所述的向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了摆动操作后的摆动轨道上(即,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向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一方的边缘部接近。与此同时,与实施例1相同地,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将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按下,该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的开关接通。
然后,释放操作杆200后,与实施例1相同地,通过第一触点部主体641、四个第一脚部642和轴支承部511的复原力,将操作杆200推起。此时,操作杆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离开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一方的边缘部。与此同时,与实施例1相同地,在一方的弹簧70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操作杆200和转子300复位到预定位置,该操作杆200的上缘部251也复位到上述初始位置。
使操作杆200从向所述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了摆动操作后的摆动轨道上(即,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与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一方的边缘部抵接,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的超出第一按下移动的移动(即,第二按下移动)被阻止。
在向所述另一方的摆动方向D1进行了摆动操作的状态下,操作杆200在进行第一、第二按下操作时,与上述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这样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在操作杆200上设置缺口部250,在机体100的圆弧壁部160的突块163的顶部设置可供缺口部250的上缘部251插入的凹部163a。因而,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操作时,上缘部251接近突块163的凹部163a,因而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一按下移动。此外,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操作时,上缘部251插入到突块163的凹部163a中,因此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另一方面,使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按下操作时,操作杆200在第一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未与机体100的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3a的两边缘部抵接,因此容许该第一按下移动,然而在操作杆200的第二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与机体100的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3a的两边缘部抵接,因此该第二按下移动被阻止。因而,能够在操作杆200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操作时,防止误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操作。
并且,所述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构成为操作杆200经由按下部件500分别将按下开关600的第一可动触点部640和第二可动触点部650的顶部按下,因此机体100侧的固定触点数没有增加,就能够检测出操作杆200在摆动轨道上的任意位置进行的第一按下移动,从而能够防止由所述固定触点数增加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此外,由于能够在操作杆200的摆动轨道上的任意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输入,因此能够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即,本装置能够作为通用性较高的装置使用。
另外,在上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只要是符合专利申请范围的主旨,就能够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下面,对设计变更例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实施例1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设计变更例的概要图,图11(a)是后视图,图11(b)是机体的主视图,图11(c)是操作杆的后视图,图12是示出该装置的其他设计变更例的概要图,图12(a)是后视图,图12(b)是机体的主视图,图12(c)是操作杆的后视图,图13是示出实施例2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和机体的突块的关系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图13(a)是示出突块的多个凹部为相同形状的例子的图,图13(b)是示出突块的多个凹部中的一部分凹部为不同形状的例子的图,图14是示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的原点复位机构的设计变更例的概要主视图,图14(a)是示出操作杆位于预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14(b)是示出操作杆摆动时的状态的图,图15是示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操作杆的原点复位机构的其他设计变更例的示意图,图15(a)是示出操作杆位于预定位置时的状态的图,图15(b)是示出操作杆摆动时的状态的图。
在上述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中,以操作杆200大致垂直地立起的位置为预定位置,然而该预定位置也能够设定为操作杆200的摆动轨道上的任意位置。该情况下,仅通过改变机体的凹部的位置,就能够对应于操作杆在摆动轨道上的预定位置的变更。例如,以操作杆倾斜45°的倾斜位置为预定位置,要使操作杆可从该预定位置朝向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进行按下操作时,仅将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或者凹部163a的位置改变到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位置,就能够与所述预定位置的变更对应。因而,本装置的通用性较高,能够用于各种电子设备。
此外,本装置能够在操作杆的摆动轨道上设置多个预定位置。例如,如图11所示,在圆弧壁部160上设置5个凹部162的话,操作杆200能够在其摆动轨道上的五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进行第一、第二按下移动,使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开关接通。此外,如图13(a)所示,在圆弧壁部160的突块163上设置五个凹部163a的话,也能够使操作杆200在其摆动轨道上的五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部件500的头部512进行第一、第二按下移动,使按下开关600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开关接通。该情况下,操作杆能够从摆动轨道上的多个预定位置进行第一、第二按下操作输入,因此能够进行复杂的按下操作输入。因而,提高了本装置的通用性。
所述凹部被说明为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一、第二按下移动,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也能够使与操作杆200的摆动轨道上的五个预定位置相对应的五个凹部162中的两个凹部162的深度为仅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一按下移动的深度。同样地,如图13(b)所示,也能够使与操作杆200的摆动轨道上的五个预定位置相对应的五个凹部163a中的两个凹部163a的深度为仅容许操作杆200的第一按下移动的深度。该情况下,由于能够根据各预定位置不同进行不同的按下操作输入,因此能够进行复杂的按下操作输入。因而,提高了本装置的通用性。
在实施例1中以圆弧壁部160为抵接部,然而该抵接部只要是设于机体的操作杆相对部上的大致圆弧状物,就能够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此外,在实施例2中,以突块163为抵接部,然而该抵接部只要是在机体的操作杆相对部上的、朝向该操作杆突出设置的大致圆弧状的突块,就能够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
此外,在操作杆200位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状态下,突起部240与圆弧壁部160的凹部162的两边缘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当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不与所述两边缘部抵接,当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与所述两边缘部抵接,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设定为在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突起部240与所述两边缘部抵接的距离。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前所述,也可以是机体的凹部的位置可变,或者设置多个凹部。
同样地,在突块163插入到缺口部250中,且操作杆200位于预定位置以外的摆动轨道上的状态下,上缘部251与突块163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当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不与突块163的凹部163a的两边缘部抵接,当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与突块163的两边缘部抵接,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设定为在操作杆200从所述摆动轨道上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上缘部251与所述两边缘部抵接的距离。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前所述,也可以是机体的凹部的位置可变,或者设置多个凹部。
对于操作杆200,只要是具有如下所述的基部和操作部,就能够任意进行设计变更:该基部设置在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或者按下部件上,该操作部突出到机体外,且能够以所述顶部或者按下部件为支点沿相对的两个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能够从其摆动轨道上的至少一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开关进行按下操作。
对于操作杆200的倾斜面231,只要是能够使按下部件朝向按下开关移动,就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例如,所述倾斜面可以采用圆弧面等。此外,也可以取代操作杆,将所述倾斜面设于按下部件500上。当然,也可以在操作杆和按下部件双方上设置倾斜面。另外,在操作杆能够使按下部件朝向按下开关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倾斜面可以省略。
按下部件500也可以省略。该情况下,将操作杆200设于按下开关600的顶部上,并使其能够朝向该按下开关进行按下操作即可。此外,按下部件500只要是随操作杆的按下移动而被基部按下,从而沿与按下移动方向和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并将按下开关600按下的话,就能够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设于机体上的引导槽中并被沿该机体的厚度方向自由移动地引导的移动部件作为按下部件,通过所述操作杆的基部的按下,朝向按下开关移动,将该按下开关按下。
对于按下开关600,只要是包括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可动触点部、与该第一可动触点部接触的第一固定触点部和与第一可动触点部可变地接触的第二固定触点部的话,就能够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即,能够仅设有第一阶段的开关。
对于第一可动触点部640和第二可动触点部650,只要是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即可。
对于操作杆200的原点复位机构,采用了螺旋弹簧700,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作为所述原点复位机构,也能够采用包括两个螺旋部710′和由这些螺旋部710′延伸出来的支臂部720′,并且使转子300的一对臂部330分别与支臂部720′抵接的结构。该情况下,在操作杆200进行摆动操作时,转子300一方的臂部330将支臂部720′按下。由此,螺旋部710′被压缩,经由支臂部720′对转子300施加复位力。
此外,作为其他原点复位机构,如图15所示,也能够构成为在转子300′中设置收纳橡胶、螺旋弹簧等圆弧状弹性体700″的收纳凹部α,另一方面在所述机体中设置与所述弹性体的两端抵接的止挡部β1、β2。该情况下,操作杆200进行摆动操作时,如图15(b)所示,弹性体700″被压缩在收纳凹部α的一端和另一方的止挡部β2之间,对转子300′施加复位力。也可以是在机体上设置收纳凹部α,在转子300′上设置止挡部β1、β2。另外,也可以省略所述原点复位机构。
此外,也可以省略转子300。该情况下,只要在操作杆上设置与螺旋弹簧700或者支臂部720′抵接的一对臂部、收纳凹部α或者止挡部β1、β2即可。
对于移动检测单元400,只要是能够检测操作杆200的摆动,可以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可以是在转子上安装磁性体,另一方面在机体上设置霍尔元件,根据磁场随磁性体的移动产生的变化来检测操作杆的摆动,也可以在机体上设置阻抗图案,使安装于转子上的接触件在该图案上滑动,根据与该滑动对应的阻抗值的变化检测操作杆的摆动。该情况下,不仅能够检测出操作杆的摆动,而且能够检测出摆动量,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高功能化。
另外,对于上述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的各部件的形状和位置,只要是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可以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

Claims (20)

1.一种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包括:
机体;
按下开关,其配设在该机体内,且具有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可动触点部;
操作杆,其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该基部设置于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上,该操作部突出到机体外,且能够以所述顶部为支点向相对的两个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能够从其摆动轨道上的至少一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开关进行按下操作;以及
移动检测单元,其设于机体内,且根据操作杆的摆动输出信号,
机体具有设置在操作杆相对部的大致圆弧状的抵接部,
操作杆具有朝向与所述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且配置于所述抵接部上方的突起部,
在机体的抵接部上,在与所述预定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
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凹部中,所述基部将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按下部件来取代按下开关,操作杆基部设于该按下部件,
操作杆能够朝向按下部件而不是按下开关进行按下移动,
按下部件随着操作杆的按下移动而被基部按下,从而沿与按下移动方向和所述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
按下开关被配置成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下与该按下部件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按下开关具有:
设于所述机体上的第一固定触点部、第二固定触点部和第三固定触点部;
与第一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以及
第二可动触点部,其为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部件,以与第二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该第一可动触点部和机体之间,并且具有位于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之间的顶部,
操作杆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一按下移动,并且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二按下移动,
通过操作杆的第一按下移动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
通过操作杆的第二按下移动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该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不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操作杆可从至少两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
在机体的抵接部的分别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部分,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凹部,
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另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均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操作杆可从至少两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
在机体的抵接部的分别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部分,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凹部,
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另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突起部均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7.一种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包括:
机体;
按下开关,其配设在该机体内,且具有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第一可动触点部;
操作杆,其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该基部设置于按下开关的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上,该操作部突出到机体外,且能够以所述顶部为支点向相对的两个摆动方向摆动,并且能够从其摆动轨道上的至少一个预定位置朝向按下开关进行按下操作;以及
移动检测单元,其设于机体内,且根据操作杆的摆动输出信号,
机体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是设置在操作杆相对部且朝向该操作杆突出设置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的突块,
操作杆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设于机体相对部且供所述抵接部插入,
在机体的抵接部上,在与所述预定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处朝向按下开关设置有至少一个凹部,
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进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插入到所述抵接部的凹部中,所述基部将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按下部件来取代按下开关,操作杆基部设于该按下部件,
操作杆能够朝向按下部件而不是按下开关进行按下移动,
按下部件随着操作杆的按下移动而被基部按下,从而沿与按下移动方向和所述摆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
按下开关被配置成在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朝向按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下与该按下部件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按下开关具有:
设于所述机体上的第一固定触点部、第二固定触点部和第三固定触点部;
与第一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以及
第二可动触点部,其为剖面视图为大致圆弧状的部件,以与第二固定触点部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该第一可动触点部和机体之间,并且具有位于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之间的顶部,
操作杆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一按下移动,并且可进行所述基部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的第二按下移动,
通过操作杆的第一按下移动将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第一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相接触,
通过操作杆的第二按下移动将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按下后,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发生弹性变形,该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的顶部与第三固定触点部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上缘部不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操作杆从所述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操作杆能够从至少两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
在机体的抵接部的分别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部分,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凹部,
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另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均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操作杆可从至少两个预定位置进行按下操作,
在机体的抵接部的分别与所述预定位置对应的部分,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凹部,
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在操作杆从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另一方的所述凹部形成为如下的深度:在操作杆从另一方的所述预定位置进行第一按下移动和第二按下移动时,所述缺口部的上缘部均不与所述抵接部的凹部的底部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杆的基部和按下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有如下的倾斜面:通过所述操作杆的按下,该倾斜面使所述按下部件朝向所述按下开关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杆的基部和按下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有如下的倾斜面:通过所述操作杆的按下,该倾斜面使所述按下部件朝向所述按下开关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被所述操作杆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被所述操作杆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被所述操作杆经由按下部件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和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在被所述操作杆经由按下部件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下部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和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在被所述操作杆直接或者经由按下部件按下后,当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被释放时,所述按下部件、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复原,将该操作杆推起。
CN200910126492.8A 2008-03-14 2009-03-11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Active CN101533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6029 2008-03-14
JP2008066029 2008-03-14
JP2008066029A JP4521450B2 (ja) 2008-03-14 2008-03-14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3734A true CN101533734A (zh) 2009-09-16
CN101533734B CN101533734B (zh) 2013-04-17

Family

ID=4067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6492.8A Active CN101533734B (zh) 2008-03-14 2009-03-11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68808B2 (zh)
EP (1) EP2101341B1 (zh)
JP (1) JP4521450B2 (zh)
KR (1) KR101549705B1 (zh)
CN (1) CN101533734B (zh)
CA (1) CA2651168C (zh)
TW (1) TWI42894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6134A (zh) * 2014-08-08 2016-12-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12977060A (zh) * 2021-03-23 2021-06-18 上海东风康斯博格莫尔斯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控踏板以及电控踏板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6816B2 (ja) * 2009-06-02 2012-02-2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複合スイッチ
US9711303B2 (en) 2013-06-27 2017-07-18 Blackberry Limited Dome-shaped assembly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ome-shaped assembly
FR3051953A1 (fr) * 2016-05-30 2017-12-01 Bosch Gmbh Robert Dispositif de pivot a compensation de jeu et telecommande ainsi equipee
FR3078819B1 (fr) * 2018-03-08 2020-03-20 Legrand France Manoeuvre synchronise d'un dispositif bistable depuis une multitude de manettes monostables
JP7340490B2 (ja) * 2020-04-15 2023-09-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着脱検出スイッチ
CN112242259B (zh) * 2020-11-11 2023-09-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及智能腕戴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19A (zh) * 1996-02-07 1997-10-0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组合操作式电气部件
CN1457069A (zh) * 2002-05-09 2003-11-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2665898Y (zh) * 2003-12-10 2004-12-22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方向切换开关
JP2005243546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多段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CN200983326Y (zh) * 2006-11-24 2007-11-28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8534A (ja) 1982-11-26 1984-06-06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
JPS5998534U (ja) 1982-12-23 1984-07-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ツチ
JPH051125U (ja) * 1991-06-21 1993-01-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ツチ
JPH051125A (ja) 1991-06-24 1993-01-08 Toray Ind Inc オキシメチレンコポリマの製造方法
JP3536435B2 (ja) * 1995-06-22 2004-06-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JP3865169B2 (ja) * 1997-11-28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
US6775380B2 (en) * 2001-11-27 2004-08-10 Shin Jiuh Corp. Switch capable of generating voices in response to a pressing action
US6642459B2 (en) * 2002-01-15 2003-11-04 Shin Jiuh Corp. Switch
FR2840447B1 (fr) * 2002-05-30 2004-11-26 Itt Mfg Entpr S Inc Commutateur electrique miniaturise a voies multiples de commutation
US6680444B1 (en) * 2002-10-30 2004-01-20 Shin-Jiuh Corp. Structure of a switch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4375030B2 (ja) * 2003-09-29 2009-12-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2005108570A (ja) * 2003-09-29 2005-04-2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TWM255993U (en) * 2003-11-14 2005-01-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witch
JP4338722B2 (ja) * 2006-08-28 2009-10-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JP4315983B2 (ja) * 2007-01-19 2009-08-1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複合スイッチ
US7572991B2 (en) * 2007-02-26 2009-08-11 Inventec Corporation Knob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19A (zh) * 1996-02-07 1997-10-0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组合操作式电气部件
CN1457069A (zh) * 2002-05-09 2003-11-19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2665898Y (zh) * 2003-12-10 2004-12-22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方向切换开关
JP2005243546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多段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CN200983326Y (zh) * 2006-11-24 2007-11-28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开关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6134A (zh) * 2014-08-08 2016-12-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06206134B (zh) * 2014-08-08 2019-01-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12977060A (zh) * 2021-03-23 2021-06-18 上海东风康斯博格莫尔斯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控踏板以及电控踏板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01341A2 (en) 2009-09-16
JP2009224127A (ja) 2009-10-01
KR101549705B1 (ko) 2015-09-02
EP2101341A3 (en) 2013-01-09
US20090229963A1 (en) 2009-09-17
KR20090098725A (ko) 2009-09-17
JP4521450B2 (ja) 2010-08-11
US7968808B2 (en) 2011-06-28
CA2651168C (en) 2015-03-24
CA2651168A1 (en) 2009-09-14
EP2101341B1 (en) 2014-07-16
TW200943351A (en) 2009-10-16
TWI428946B (zh) 2014-03-01
CN101533734B (zh) 201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3734B (zh)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US7462788B2 (en) Switch device
US20120018291A1 (en) Switch assembly
CN102956384A (zh) 按键开关结构
KR100420190B1 (ko) 복합 조작형 스위치장치
JP2006224860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スイッチ装置
JP2016001557A (ja) 2段スイッチ装置
EP2003670B1 (en) Compound operation input device
JP4330699B2 (ja) 多方向スイッチ
CN110767483A (zh) 自发电无线开关及其联动方法
JP2007323967A (ja) 押釦スイッチ
US8143544B2 (en) Switch
CN102017037A (zh) 操作开关及电子设备
JP2011517833A (ja) 携帯用端末機の多方向スライド入力装置
CN109786155B (zh) 一种编码型导通行程可调按键
CN104517768B (zh) 具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JP2011100567A (ja) 入力装置
JP5260475B2 (ja) 入力装置
CN212967482U (zh) 按键开关
CN1326162C (zh) 滑动型电气部件
CN102856108A (zh) 开关
CN218126932U (zh) 推送机构及卷烟盒
CN217182074U (zh) 智能控制开关
JP685491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TWM311079U (en) Multi-directional control keystro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