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8946B - Compound operating inpu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ompound operating input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8946B
TWI428946B TW097147131A TW97147131A TWI428946B TW I428946 B TWI428946 B TW I428946B TW 097147131 A TW097147131 A TW 097147131A TW 97147131 A TW97147131 A TW 97147131A TW I428946 B TWI428946 B TW I4289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movable contact
operating lever
main body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7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3351A (en
Inventor
Satoshi Yamanaka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3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3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8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89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08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01H2013/52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using a return spring ac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ctuat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操作桿可從預定位置朝相對的2方向揺動操作並可壓下操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
該種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藉由隨著操作桿之從預定位置朝左右方向的揺動操作或朝下方向的壓下操作,使安裝在該當操作桿的可動接點部移動,且選擇性地接觸於設在主體的内壁面的4個固定接點部之中的2個固定接點部之方式,而形成各自輸出顯示揺動操作或壓下操作之訊號。
該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藉由在揺動操作時,設在操作桿兩側的凸狀肩部抵接在主體的開口部兩側之緣部的方式,而具有防止揺動時的壓下操作之誤操作防止手段(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昭59-98534號公報
但是,前述誤操作防止手段係藉由前述肩部抵接在主體的前述緣部之方式來防止操作桿的壓下操作之構成,因此當操作桿未被傾斜移動操作到主體的開口部之緣部近旁的狀態下(即,操作桿位於前述預定位置近旁的狀態),前述肩部不抵接在前述緣部,而有無法防止操作桿的壓下操作之本質上的缺點。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事而創造者,其目的在於提供可適當防止從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操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具備:壓下開關,係配設在主體内且具有剖面視大致圓弧狀的第1可動接點部;操作桿,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該基部係設置在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上,該操作部係突出在主體外且可以前述頂部為支點朝相對的2個揺動方向揺動,並可從其揺動軌道上的至少一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開關進行壓下操作;及移動檢測手段,係設在主體内且對應操作桿的揺動而輸出訊號;主體具有設在操作桿對向部的大致圓弧狀之抵接部,操作桿具有突起部,係朝向與前述揺動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突設且配置在前述抵接部上方,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一個朝向壓下開關的凹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被插入前述抵接部的凹部,前述基部形成壓下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
根據這種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情形,藉由操作桿的突起部抵接在主體的抵接部之方式,可防止操作桿從揺動軌道上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移動。因而,可防止從揺動軌道上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之誤壓下操作輸入。
而且,操作桿的基部被設定成以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為支點揺動自如,操作桿從揺動軌道上預定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基部形成壓下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之構成。因此,不須如習知例將用於檢測操作桿的壓下移動之固定接點部重新配設在主體内,而只要改變前述凹部位置就可以將前述預定位置設定在揺動軌道上的各種位置,因此能夠獲得可當作各種電子機器的輸入裝置使用之泛用性高的裝置。
又,只要將複數前述凹部設在前述抵接部,就可以當作可從揺動軌道上複數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之構成,因此此點亦能夠獲得可當作各種電子機器的輸入裝置使用之泛用性高的裝置。而且,即使是可從揺動軌道上複數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之構成,亦可藉由一個壓下開關偵知該當壓下操作。因此,可防止將各自對應從複數預定位置之壓下移動的複數固定接點部形成在主體所造成的裝置之内部構成複雜化。
前述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進而取代壓下開關而具備設置有操作桿之基部的壓下構件時,較佳為配置成操作桿不是朝向壓下開關而是可朝向壓下構件進行壓下移動,壓下構件係對應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在基部被壓下,藉此形成朝向與壓下移動方向及揺動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移動,壓下開關係於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朝向壓下構件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之狀態下,與該當壓下構件相對向。
根據這種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情形,操作桿的基部被設置在壓下構件上,壓下開關係於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朝向壓下構件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之狀態下,被配置成與該當壓下構件相對向,因此壓下構件在操作桿的基部被壓下後,前述壓下構件朝前述移動方向移動,壓下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如此地藉由透過壓下構件將壓下開關壓下的方式,即使為了抑制裝置的厚度尺寸増大而將壓下開關及壓下構件在操作桿的壓下移動側並排配置在前述移動方向,仍可藉由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恰當地壓下前述壓下開關。又,可藉由壓下構件安定地支撐操作桿的基部。
壓下開關可設定為具有以下之構成:設在前述主體的第1、第2、第3固定接點部;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的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及第2可動接點部,係以在該第1可動接點部和主體之間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的方式所配置的剖面視大致圓弧狀之構件,具有位在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和第3固定接點部之間的頂部。於該情形下,操作桿係可進行第1壓下移動以及第2壓下移動,該第1壓下移動係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該第2壓下移動係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藉由操作桿的第1壓下移動,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藉由操作桿的第2壓下移動,將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第2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該當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形成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
如此地藉由操作桿的第1壓下移動,除了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且顯示前述第1壓下移動的訊號被輸出之外,藉由操作桿的第2壓下移動,形成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且顯示前述第2壓下移動的訊號被輸出,因此相較於壓下開關僅具有一個可動接點部的情形,可増加操作輸入之變化數。因而,具有提高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泛用性之優點。
前述突起部和前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可設定為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而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之距離。
於該情形下,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後,由於前述突起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因此除了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之外,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後,由於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因此該當第2壓下移動操作被阻止。換言之,操作桿揺動時,無法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但可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因此可進而増加操作輸入之變化數。因而,具有提高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泛用性之優點。
在操作桿至少可從2個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的情形下,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各自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2個前述凹部。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可設定成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而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另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可設定成操作桿從另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各自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
於該情形下,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突起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一方凹部,但不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又,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突起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一方凹部,由於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該當第2壓下移動被阻止。另一方面,操作桿從另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突起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另一方凹部,但不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又,操作桿從另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突起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另一方凹部,但不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即,無法從操作桿揺動軌道上的一方之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但可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由於可從操作桿揺動軌道上的另一方之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操作,因此可進而増加操作輸入之變化數。因而,具有提高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泛用性之優點。
本發明之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具備:壓下開關,係配設在主體内且具有剖面視大致圓弧狀的第1可動接點部;操作桿,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該基部係設置在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上,該操作部係突出在主體外且可以前述頂部為支點朝相對的2個揺動方向揺動,並可從其揺動軌道上的至少一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開關進行壓下操作;及移動檢測手段,係設在主體内且對應操作桿的揺動而輸出訊號;主體具有在操作桿對向部朝向該當操作桿突設的的大致圓弧狀之突脈亦即抵接部,操作桿具有設在主體對向部且前述抵接部被插入之缺口部,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一個朝向壓下開關的凹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前述基部形成壓下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
根據這種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情形,藉由操作桿的缺口部之上緣部抵接在主體的抵接部之方式,可防止操作桿從揺動軌道上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移動。因此,可防止從揺動軌道上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誤壓下操作輸入。
而且,操作桿的基部被設定成以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為支點揺動自如,操作桿從揺動軌道上預定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基部形成壓下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之構成。因此,不須如習知例將用於檢測操作桿的壓下移動之固定接點部重新配設在主體内,而只要改變前述凹部位置就可以將前述預定位置設定在揺動軌道上的各種位置,因此能夠獲得可當作各種電子機器的輸入裝置使用之泛用性高的裝置。
又,只要將複數前述凹部設在前述抵接部,就可以當作可從揺動軌道上複數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之構成,因此此點亦能夠獲得可當作各種電子機器的輸入裝置使用之泛用性高的裝置。而且,即使是可從揺動軌道上複數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之構成,亦可藉由一個壓下開關偵知該當壓下操作。因此,可防止將各自對應從複數預定位置之壓下移動的複數固定接點部形成在主體所造成的裝置之内部構成複雜化。
前述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可設定成進而取代壓下開關而具備設置有操作桿之基部的壓下構件之構成。較佳為配置成操作桿不是朝向壓下開關而是可朝向壓下構件進行壓下移動,壓下構件係對應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在基部被壓下,藉此形成朝向與壓下移動方向及揺動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移動,壓下開關係於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朝向壓下構件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之狀態下,與該當壓下構件相對向。
根據這種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情形,操作桿的基部被設置在壓下構件上,壓下開關係於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朝向壓下構件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之狀態下,被配置成與該當壓下構件相對向,因此壓下構件在操作桿的基部被壓下後,前述壓下構件朝前述移動方向移動,壓下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如此地藉由透過壓下構件將壓下開關壓下的方式,即使為了抑制裝置的厚度尺寸増大而將壓下開關及壓下構件在操作桿的壓下移動側並排配置在前述移動方向,仍可藉由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恰當地壓下前述壓下開關。又,可藉由壓下構件安定地支撐操作桿的基部。
壓下開關可設定為具有以下之構成:設在前述主體的第1、第2、第3固定接點部;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的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及第2可動接點部,係以在第1可動接點部和主體之間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的方式所配置的剖面視大致圓弧狀之構件,具有位在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和第3固定接點部之間的頂部。於該情形下,操作桿係可進行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的第1壓下移動,並可進行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的第2壓下移動。藉由操作桿的第1壓下移動,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藉由操作桿的第2壓下移動,將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第2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該當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形成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
如此地藉由操作桿的第1壓下移動,除了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且顯示前述第1壓下移動的訊號被輸出之外,藉由操作桿的第2壓下移動,形成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且顯示前述第2壓下移動的訊號被輸出,因此相較於壓下開關僅具有一個可動接點部的情形,可増加操作輸入之變化數。因而,具有提高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泛用性之優點。
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和前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可設定為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上緣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而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之距離。
於該情形下,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後,由於前述上緣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因此除了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之外,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後,由於前述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因此該當第2壓下移動操作被阻止。換言之,操作桿揺動時,無法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但可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因此可進而増加操作輸入之變化數。因而,具有提高第1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泛用性之優點。
當前述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為操作桿至少可從2個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之構成的情形下,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各自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2個前述凹部。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為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而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另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為操作桿從另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各自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
於該情形下,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上緣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一方凹部,但不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又,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上緣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方凹部,由於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該當第2壓下移動被阻止。另一方面,操作桿從另-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上緣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另-方凹部,但不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又,操作桿從另-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時,前述上緣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之另-方凹部,但不抵接在該當凹部之底部,因此藉由操作桿的基部或壓下構件將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使該當頂部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即,無法從操作桿揺動軌道上的-方之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但可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由於可從操作桿揺動軌道上的另-方之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操作,因此可進而増加操作輸入之變化數。因而,具有提高第2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泛用性之優點。
較佳為在前述操作桿的基部及壓下構件之中至少任-方設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係藉由前述操作桿之壓下,使前述壓下構件朝向前述壓下開關移動。於該情形下,藉由前述傾斜面,可使前述壓下構件對應前述操作桿之壓下而容易地朝向前述壓下開關移動。
在前述壓下構件為可彈性變形的情形下,較佳為由前述操作桿之壓下而將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開放後,前述壓下構件及第1可動接點部復原,形成將該當操作桿上推。於該情形下,藉由壓下構件及第1可動接點部,可使被壓下操作後的操作桿復歸到預定位置,因此具有謀求裝置的内部構成簡單化之優點。
或者,較佳為在前述壓下構件為可彈性變形的情形下,由前述操作桿之直接壓下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將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開放後,前述壓下構件及第1可動接點部復原,形成將該當操作桿上推,由前述操作桿之直接壓下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將前述第1、第2可動接點部開放後,前述壓下構件及第1、第2可動接點部復原,形成將該當操作桿上推。於該情形下,藉由壓下構件及第1、第2可動接點部,可使被壓下操作後的操作桿復歸到預定位置,因此具有謀求裝置的内部構成簡單化之優點。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
(實施例1)
首先,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概略圖,(a)為蓋取下狀態之前視圖,(b)為後視圖,(c)為側視圖,第2圖係從該裝置的正面上方觀察之分解立體圖,第3圖係從該裝置的背面上方觀察之分解立體圖,第4圖係顯示該裝置的壓下開關之固定接點部及移動檢測手段之接點的露出部分之主體模型圖,第5圖係顯示該裝置之蓋取下狀態之概略圖,(a)顯示操作桿位於預定位置狀態之前視圖及後視圖,(b)顯示操作桿為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前視圖及後視圖,(c)顯示操作桿為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前視圖及後視圖,第6圖(a)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傾斜移動後狀態之蓋取下狀態的概略前視圖及後視圖,(b)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從傾斜移動狀態到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蓋取下狀態的概略前視圖及後視圖,第7圖係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之基部、壓下構件本體及壓下開關之模型式剖視圖,(a)為壓下開關之壓下前狀態之示意圖,(b)為壓下開關之第1階段壓下狀態之示意圖,(c)為壓下開關之第2階段壓下狀態之示意圖。
第1圖至第4圖所顯示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具備:主體100;操作桿200,可從預定位置朝向相對的2個揺動方向揺動且可從預定位置朝向下方向進行2階段之第1、第2壓下移動,且被保持在主體100;大致圓弧狀之轉子300,係使該操作桿200安裝成上下移動自如且與操作桿200一起揺動;移動檢測手段400,係對應操作桿200的揺動而輸出訊號;壓下構件500,係配置在操作桿200下方且頭部512對應操作桿200的壓下移動而移動;壓下開關600,係藉由被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的方式,使第1、第2階段的開關各自成為ON(開啟);一對之線圈彈簧700,係當作使揺動後的操作桿200復歸到預定位置之原點復歸機構;及接地框架800,係安裝在主體100。以下詳細說明各部。
如第1圖、第2圖、第3圖及第4圖所示,主體100係樹脂製射出成形品。該主體100具有:頂部形成圓弧的大致五角形板狀之基部110、立設在該基部110内面的下側緣部之底壁部120、設在基部110内面的中央部之開關收容部130、設在基部110内面的兩側部的-對之彈簧收容部140、各自立設在基部110内面的兩傾斜緣部上的2個之傾斜壁部150、立設在基部110内面的上側緣部上之圓弧壁部160(抵接部)、以及導引轉子300可朝向與操作桿200同方向揺動的導引部170。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底壁部120係於中央部下側部分設有凹部121。在該凹部121設有凸字狀之卡止凸部121a,用於卡止接地框架800的下側卡止片840。
各彈簧收容部140具有大致直方體之角柱部141和收容凹部142,該大致直方體之角柱部141和底壁部120外側端部連設成大致正交,該收容凹部142係設在該角柱部141中央部,用於收容線圈彈簧700。
角柱部141之外側壁部成為主體100的側壁部。在該角柱部141之外側壁部設有卡止凹部141a,係嵌入有接地框架800的側方卡止片830。
收容凹部142上端部中央設有開口142a。又,在收容凹部142内底面的上端部中央設有相通於開口142a的大致圓弧狀之導引溝142b。導引溝142b係形成轉子300的腕部330可移動自如地被插入。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在傾斜壁部150外面設有卡止凸部151,用於卡止接地框架800的上側卡止片820。
基部110外面成為被安裝在電子機器的基板之安裝面。如第1圖(b)及第3圖所示,在該基部110外面的兩傾斜壁部150的裏側部分,設有2個之上側收容凹部111,用於收容接地框架800的上側卡止片820的連接片部。在該上側收容凹部111流入焊錫,用於將接地框架800的上側卡止片820的連接片部連接在前述基板。
又,在基部110外面的彈簧收容部140的裏側部分設有2個之側方收容凹部112,係與2個之卡止凹部141a各自連通,且用於收容接地框架800的側方卡止片830的連接片部。在該側方收容凹部112流入焊錫,用於將接地框架800的側方卡止片830的連接片部連接在前述基板。
又,在基部110外面的上側收容凹部111和側方收容凹部112之間設有2個之第1側方導出凹部113,用於將移動檢測手段400的接點部412、413的另一端部各自導出到基部110外面。在該第1側方導出凹部113流入焊錫,用於將接點部412、413的另一端部連接在前述基板。
又,在基部110外面的側方收容凹部112的下側部設有2個之第2側方導出凹部114,用於將移動檢測手段400的接點部411及壓下開關600的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另一端部,各自導出到基部110外面。在該第2側方導出凹部114流入焊錫,用於將接點部411及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另一端部連接在前述基板。
再者,在基部110外面的下端部設有6個的下側導出凹部115,用於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第2固定接點部611、612、620的另一端部,各自導出到基部110外面。在該下側導出凹部115流入焊錫,用於將第1、第2固定接點部611、612、620的另一端部連接在前述基板。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圓弧壁部160具有大致圓弧狀的導引凹部161和凹部162,該大致圓弧狀的導引凹部161係設在圓弧壁部160的中央部内面且朝上下開放,該凹部162係設在導引凹部161内底面且朝上方開放。
導引凹部161係操作桿200的軸部210上端部可揺動自如地嵌入。又,導引凹部161的兩緣部規制操作桿200的軸部210之揺動範圍。
凹部162係相通於導引凹部161之孔,操作桿200的突起部240可插入。藉由將突起部240插入該凹部162的方式,操作桿200可從預定位置朝向下方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
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導引部170具有大致半圓弧狀之導引面171和大致半圓柱狀之導引凸部172,該大致半圓弧狀之導引面171係設在傾斜壁部150及圓弧壁部160的内側面,該大致半圓柱狀之導引凸部172係設在基部110内面上的開關收容部130的上方位置且在與導引面171之間將轉子300揺動自如地導引。
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開關收容部130具有:大致矩形狀之收容部本體131,係由底壁部120、彈簧收容部140的角柱部141及導引凸部172區隔而成;2個突起狀之第1支撐部132,係各自設在收容部本體131底部的上側兩角部;2個突起狀之第2支撐部133,係各自設在前述底部的下側兩角部;2個凹狀之第3支撐部134,係各自設在第1、第2支撐部132之間;及大致圓形凹部之接點載置部135,係設在開關收容部130的中心部。
在各第1、第2支撐部132、133面上設有凹部,用於支撐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第1脚部642。
各第3支撐部134係形成支撐第2可動接點部650的第2脚部652。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操作桿200具有:長板狀之軸部210、設在該軸部210上端部的大致圓弧狀之操作臂220(操作部)、設在軸部210下端部的主基部狀之板狀體亦即基部230、以及在軸部210上端部的背面朝向外側(即,與揺動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設之突起部240。
軸部210下端部係上下移動自如地嵌入在轉子300的嵌合凹部310。軸部210上端部係穿通在主體100的導引凹部161,且突出到主體100外。軸部210係藉由導引凹部161的兩緣部而被規制其揺動範圍。
基部230比軸部210幅寬,其上側的兩肩部係抵接在轉子300的嵌合凹部310兩緣部之下端部。藉此,防止操作桿200朝上方脫落。
如第7圖所示,在基部230下端部設有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嵌入之凹部。如此地藉由頭部512嵌入在前述凹部的方式,操作桿200係以頭部512為支點被支撐成從預定位置朝上述揺動方向揺動自如。
前述凹部的内底面係形成朝向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的移動方向及上方逐漸増大之傾斜面231。藉由該傾斜面231對應操作桿200的壓下移動,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的彎曲面512a壓下的方式,該當壓下構件500的軸支部511傾斜,頭部512朝向壓下開關600移動。藉由該移動,頭部512將壓下開關600壓下。
詳細情形將後述,而為了使頭部512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頭部壓下之操作桿200的壓下移動,係成為第1壓下移動,為了使頭部512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的頂部壓下之操作桿200的壓下移動,係成為第2壓下移動。
在軸部210及基部230的正面設有2個各凸部211、232。該凸部211、232抵接在接地框架800的基板810。
突起部240係對應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而插入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又,在操作桿200已揺動的狀態(即,位於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之狀態)下,突起部240和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兩緣部之間的距離X1,係如第6圖(a)所示,被設定成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摇動軌道上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不抵接在前述兩緣部,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抵接在前述兩緣部之距離。此外,於基部230下端部被支撐在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之預定位置的狀態下,第6圖(a)所示之突起部240的位置為該當突起部240進行壓下移動前的位置(以下稱為初期位置)。
如第1圖(a)所示,轉子300係大致圓弧狀的樹脂製射出成型品,於主體100的導引面171和導引凸部172之間揺動自如地被導引。如第2圖所示,在該轉子300正面的中央部設有操作桿200的軸部210朝上下方向移動自如地嵌入之嵌合凹部310。藉由該嵌合凹部310兩緣部被壓下在操作桿200的軸部210之方式,轉子300隨著操作桿200的揺動而揺動。
又,嵌合凹部310兩側面的中央部各自凹陷。藉此謀求減少與上下移動的軸部210之摩擦。
如第3圖所示,在轉子300背面設有可安裝移動檢測手段400的電刷420之安裝凹部320。
又,轉子300兩端部設有彎曲成大致圓弧狀的一對之腕部330。該腕部330係插入在彈簧收容部140的開口142a,且各自抵接在收容凹部142内的線圈彈簧700。藉此,轉子300被保持在導引部170的中心位置,且操作桿200被保持在大致垂直地竪起之狀態。如此地被大致垂直地竪起且被支撐在壓下構件500的狀態,係成為位於操作桿200之上述預定位置之狀態。
又,腕部330係對應轉子300的揺動而沿著收容凹部142的導引溝142b進入該當收容凹部142内,使彈簧700壓縮。藉此,賦予朝復歸方向之力。
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移動檢測手段400具有:埋設在主體100的基部110之接點部411、412、413、及選擇性地接觸在該接點部411、412、413之電刷420。
接點部411的-端部係從基部110内面的導引面171和導引凸部172之間的中央部露出。接點部411的另一端部係如第1圖(b)所示,從基部110-方之第2側方導出凹部114露出到該當基部110外面。
接點部412、413的-端部係從基部110内面的導引面171和導引凸部172之間的接點部411兩側露出。接點部412、413的另一端部係如第1圖(b)所示,從基部110的第1側方導出凸部113露出到該當基部110外面。
電刷420係大致圓弧狀的導電板,具有:安裝在轉子300的安裝凹部320之本體部421、及各自連接在該本體部421兩端部的2個接觸臂422。
各接觸臂422前端部係朝向基部110折曲。該前端部係隨著轉子300的揺動而在基部110的導引面171和導引凸部172之間的面上滑動,且選擇性地接觸在接點部411,412、413的-端部。藉此,移動檢測手段400將顯示操作桿200揺動的訊號朝向上述電子機器輸出。
如第2圖至第4圖所示,壓下開關600具有:埋設在主體100的基部110之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第2固定接點部620及第3固定接點部630、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之第1可動接點部640、以及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620且被配置在主體100的開關收容部130和第1可動接點部640之間的第2可動接點部650。
第2固定接點部620的一端部分為二股,各自露出在開關收容部130的2個第3支撐部134凹部的底面上。第2固定接點部620的另一端部係從基部110的下側導出凹部115朝下方突出,且沿著底壁部120的凹部121底面折曲成大致L狀。
第1固定接點部611的一端部係露出在一方之第1支撐部132凹部的底面上。第1固定接點部611的另一端部係從基部110的下側導出凹部115朝下方突出,且沿著底壁部120下面折曲成大致L狀。
第1固定接點部612的一端部係露出在另一方之第2支撐部133凹部的底面上。第1固定接點部612的另一端部係從基部110的下側導出凹部115朝下方突出,且沿著底壁部120下面折曲成大致L狀。
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一端部係從接點載置部135的中心部露出。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另一端部係從基部110的第2側方導出凹部114朝側方突出,且沿著角柱部141外壁折曲成大致L狀。
第2可動接點部650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大致圓頂狀(即,剖面視大致圓弧狀)之第2接點部本體651、及在該第2接點部本體651外周緣部以180°間隔所設的2個第2脚部652。該2個第2脚部652係嵌入在開關收容部130的2個第3支撐部134。於該狀態下,第2接點部本體651被設置在開關收容部130的第3支撐部134上,且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620的兩股狀之-端部。連同地,第2接點部本體651的頂部被配置在第3固定接點部630上方。
又,第2脚部652係兩端部朝向上方折曲。該兩端部的高度尺寸和2個第3支撐部134的深度尺寸大致相同。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第1可動接點部640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大致圓頂狀(即,剖面視大致圓弧狀)之第1接點部本體641、及在該第1接點部本體641外周緣部以大致90°間隔所設的4個第1脚部642。
該4個第1脚部642係嵌入在開關收容部130的2個之第1、第2支撐部132、133之凹部。藉此,4個第1脚部642之中的2個第1脚部642係各自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之-端部,且第1可動接點部640被配置成覆蓋在第2可動接點部650,且該當第1接點部本體641的頂部被配置在第2接點部本體651的頂部之上方。
第1脚部642形成可彈性變形。第1脚部642係前端部朝向上方彎曲。前述前端部的高度尺寸和第1、第2支撐部132、133的凹部之深度尺寸大致相同。
第1接點部本體641係於4個第1脚部642被支撐在開關收容部130的2個之第1、第2支撐部132、133之狀態下,如第7圖所示,該當第1接點部本體641的頂部係朝向壓下構件500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被相對向配置。
因而,藉由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第1接點部本體641的頂部在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被壓下後,如第7圖(b)所示,4個第1脚部642及第1接點部本體641彈性變形,且第1接點部本體641的頂部接觸在第2接點部本體651的頂部。如此地對應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開關成為ON。
藉由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第2接點部本體641、651的頂部在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被壓下後,如第7圖(c)所示,4個第1脚部642、第1接點部本體641及第2接點部本體651彈性變形,且第1接點部本體641的頂部透過第2接點部本體651而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一端部。如此地對應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壓下開關600的第2階段開關成為ON。
如第2圖、第3圖及第7圖所示,壓下構件500係具有壓下構件本體510、及内部設有該壓下構件本體510的框體520之樹脂製成形品。
框體520係對應收容部本體131内壁形狀的大致矩形狀,嵌合在收容部本體131。在該嵌合狀態下,框體520兩端部被載置於收容部本體131底部的第1、第2支撐部132、133、134。藉此,在前述兩端部和第1、第2支撐部132、133、134之間夾持著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第1脚部642前端部及第2可動接點部650的第2脚部652兩端部,以防止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浮起。
框體520上端部係形成棒狀。藉此,壓下部本體510的頭部512上方可設置操作桿200的基部230。
壓下構件本體510具有:設在框體520下端部的板狀軸支部511、及設在該軸支部511前端部的頭部512。
頭部512具有:凸狀之壓下部512a,係於框體520嵌合在開關收容部130之狀態下,與該當開關收容部130内的壓下開關600的第1可動接點部640之頂部相對向;及支撐部512b,係設在該壓下部512a的相反側,且朝向下方逐漸増大而形成半圓弧狀之彎曲形狀。
支撐部512b上載置有操作桿200的基部230。藉由在該基部230的傾斜面231壓下支撐部512b的方式,頭部512朝向壓下開關600移動,且壓下該當壓下開關600的第1接點部本體641或第1、第2接點部本體641、651的頭部。
軸支部511係可彈性變形之部位,藉由頭部512的支撐部512b在基部230的傾斜面231被壓下之方式,從大致垂直狀態變成朝向壓下開關600傾斜。藉由該傾斜,頭部512朝向壓下開關600移動。
接地框架800係由金屬板構成。如第3圖所示,該接地框架800具有:頂部形成圓弧之大致五角形的板狀之基板810、各自設在該基板810頂部的兩側部之2個上側卡止片820、設在基板810兩端部的2個側方卡止片830、以及設在基板810下端部中央的下側卡止片840。
各上側卡止片820具有:矩形狀之板體,係沿著主體100的傾斜壁部150外面;及銀杏葉狀之連接片部,係設在該板體前端且對該當板體折曲成大致直角。在前述板體中央部設有用於將卡止凸部151卡止之卡止孔。前述連接片部形成被收容在基部110的上側收容凹部111。即,藉由卡止凸部151嵌入在前述板體的卡止孔,前述連接片部被收容在基部110的上側收容凹部111之方式,將上側卡止片820卡止在主體100。
各側方卡止片830具有:大致矩形狀之板體,係嵌入在主體100的卡止凹部141a;及銀杏葉狀之連接片部,係設在該板體前端且對該當板體折曲成大致直角。前述連接片部係形成被收容在基部110的側方收容凹部112。即,藉由前述板體嵌入在卡止凹部141a,前述連接片部被收容在基部110的側方收容凹部112之方式,將側方卡止片830卡止在主體100。
下側卡止片840係收容在主體100的凹部121的大致三角形狀之板體,在其中央部設有用於將卡止凸部121a卡止之卡止孔。即,藉由卡止凸部121a嵌入在前述卡止孔之方式,將下側卡止片840卡止在主體100的凹部121之底面。
基板810係於各卡止片卡止在主體100的狀態下,分別抵接在該當主體100内的操作桿200的4個之凸部211、232、轉子300的凸部及壓下構件500的框體520。藉此,基板810將操作桿200、轉子300、移動檢測手段400的電刷420、壓下構件500及壓下開關600保持在與主體100之間。
上側、側方卡止片820、830的連接片部及下側卡止片840的前端部,可焊接在未圖示之電子機器的上述基板之接地圖案。因此,藉由基部110及上側卡止片820接受操作桿200所帶電之靜電,形成通過上側卡止片820及側方卡止片830流到前述接地圖案。
以下,說明關於這種構成的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組裝順序。首先,將壓下開關600的第2可動接點部650的2個第2脚部652,各自對位於開關收容部130的2個第3支撐部134並插入。於是,第2脚部652各自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620的兩股狀之-端部。連同地,第2可動接點部650的第2接點部本體651係設置在開關收容部130的接點載置部135上。
然後,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4個第1脚部642,各自對位於開關收容部130的2個之第1,第2支撐部132、133的凹部並插入。於是,2個第1脚部642各自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之-端部。藉此,使第1接點部本體641覆蓋在第2接點部本體651,第1、第2接點部本體641、651的頂部被配置在第3固定接點部630上方且上下隔開間隔。
然後,將壓下構件500的框體520嵌合在開關收容部130的收容部本體131。於是,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抵接在壓下開關600的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頂部。連同地,框體520兩端部被載置在第1、第2、第3支撐部132、133、134上。藉此,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第1脚部642前端部及第2可動接點部650的第1脚部642兩端部,被夾持在框體520兩端部和第1、第2、第3支撐部132、133、134之間。
另一方面,將線圈彈簧700以壓縮狀態收容在彈簧收容部140的收容凹部142。
然後,將安裝有電刷420的轉子300對位於主體100的導引部170並插入。於是,電刷420抵接在主體100的基部110内面。
然後,將操作桿200的軸部210對位於轉子300的嵌合凹部310並插入。連同地,使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抵接在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
然後,將接地框架800的上側卡止片820各自卡止在主體100的卡止凸部151,並使該當上側卡止片820的連接片部各自收容在主體100的上側收容凹部111。將接地框架800的側方卡止片830嵌入在主體100的卡止凹部141a,並使該當側方卡止片830的連接片部各自收容在主體100的側方收容凹部112。使接地框架800的側卡止片840收容在主體100的凹部121且使其卡止在卡止凸部121a。
藉此,將接地框架800安裝在主體100。此時,接地框架800的基板810抵接在操作桿200的凸部211、232及轉子300的凸部,操作桿200、轉子300、移動檢測手段400的電刷420、壓下構件500及壓下開關600的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被保持在基板810和主體100之間。
然後,將主體100的外面載置在電子機器的上述基板上。然後,將移動檢測手段400的接點部411、412、413的另一端部各自焊接在電子機器的安裝用基板之電極圖案,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第2固定接點部620及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另一端部各自焊接在前述基板的其他電極圖案。
連同地,將接地框架800上側、側方卡止片820、830的連接片部及下側卡止片840前端部,各自焊接在前述基板的接地圖案。
以下,說明如此地組裝成的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使用方法及各部之動作。
如第5圖(b)所示,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下方進行第1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突起部240從上述初期位置朝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接近,並如第7圖(b)所示,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於是,壓下構件500的軸支部511彈性變形,且頭部512朝向壓下開關600移動。然後,頭部512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第1接點本體641之頂部壓下。
於是,4個之第1腳部642及第1接點本體641彈性變形,且第1接點本體641的頂部接觸在第2接點部本體651的頂部。藉此,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第2固定接點部620及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導通,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開關成為ON,其訊號被輸出到電子機器。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第1接點本體641、4個之第1腳部642及軸支部511復原。藉由該復原力,頭部512朝向從壓下開關600離開的方向移動,將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朝向預定位置上推。藉此,操作桿200復歸到預定位置。此時,突起部240從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離開,復歸到前述初期位置。
如第5圖(c)所示,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下方進行第2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突起部240自前述初期位置進入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並如第7圖(c)所示,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於是,壓下構件500的軸支部511彈性變形,且頭部512朝向壓下開關600移動。
於是,頭部512壓下第1接點部本體641及第2接點部本體651的頂部。藉此,4個之第1脚部642、第1接點部本體641及第2接點部本體651彈性變形,且第1接點部本體641的頂部透過第2接點部本體651而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630的-端部。藉此,第1固定接點部611、612、第2固定接點部620、第3固定接點部630及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導通,壓下開關600的第2階段開關成為ON,其訊號被輸出到電子機器。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第1接點本體641、第2接點本體651、4個第1脚部642及軸支部511復原。藉由該復原力,頭部512朝向從壓下開關600離開的方向移動,將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朝向預定位置上推。藉此,操作桿200復歸到預定位置。此時,突起部240從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朝上方脫出,復歸到前述初期位置。
如第6圖(a)所示,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向一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突起部240自前述初期位置移動到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一方之緣部的上方位置,且轉子300一面被導引部170導引,一面與操作桿200一起朝前述一方之揺動方向揺動。
於是,電刷420的2個接觸臂422各自接觸在接點部411、412,其訊號被輸出到電子機器。
此時,轉子300一方之腕部330沿著主體100的導引溝142b而進入收容凹部142内,推壓一方之彈簧700。藉此,一方之彈簧700被壓縮。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藉由一方之彈簧700的推迫力,推壓轉子300一方之腕部330。藉此,操作桿200及轉子300復歸到預定位置,突起部240復歸到初期位置。
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向另一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除了電刷420的2個接觸臂422各自接觸在接點部411、413以外,各部係與一方之揺動方向的揺動操作同樣地進行動作。因而,省略說明。
如第6圖(b)所示,操作桿200從朝向前述一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的揺動軌道上(即,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突起部240接近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方之緣部,且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於是,與自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操作時同樣地,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可動接點部640的第1接點本體641之頂部壓下,且該當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開關成為ON,其訊號被輸出到電子機器。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第1接點本體641、4個第1脚部642及軸支部511復原。藉由該復原力,頭部512朝向從壓下開關600離開的方向移動,且將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朝向上方上推。藉此,突起部240從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方之緣部離開。連同地,藉由-方之彈簧700的推迫力,推壓轉子300-方之腕部330。藉此,操作桿200及轉子300復歸到預定位置,突起部240復歸到初期位置。
操作桿200從朝向前述-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的揺動軌道上(即,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突起部240抵接在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方之緣部,且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超過第1壓下移動之移動(即,第2壓下移動)被阻止。
於朝向前述另-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之狀態下,操作桿200進行過第1、第2壓下操作的情形也和前述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根據這種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情形,在操作桿200設有突起部240,在主體100的圓弧壁部160的大致中心位置設有可插入突起部240的凹部162。因而,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後,突起部240僅接近凹部162,因此容許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又,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後,突起部240被插入在凹部162,因此容許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另一方面,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的位置被進行壓下操作後,當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不抵接在主體100的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兩緣部,因此該當第1壓下移動被許容,但當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抵接在主體100的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兩緣部,因此該當第2壓下移動被阻止。因而,可防止在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被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之際,誤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
而且,前述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操作桿200透過壓下構件500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之頂部各自壓下所構成,因此不須增加主體100側的固定接點數,就可從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任意位置檢測第1壓下移動,可防止前述固定接點數増加造成内部構造複雜化。又,因為可從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任意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輸入,而可用於各種電子機器,因此本裝置可視為泛用性高的裝置。
(實施例2)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模型式前視圖,第9圖係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之缺口部和主體之突脈的關係之模型式剖視圖,(a)為壓下操作前狀態之示意圖,(b)為第1壓下操作狀態之示意圖,(c)為第2壓下操作狀態之示意圖,第10圖係顯示該裝置的蓋取下狀態之概略前視圖,(a)為該裝置的操作桿傾斜移動狀態之示意圖,(b)為該裝置的操作桿從傾斜移動狀態到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示意圖。
第8圖至第10圖所示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與實施例1相異之處,係於在主體100設有突脈163(抵接部)取代凹部162之處及在操作桿200設有缺口部250取代突起部240之處。以下,針對其相異點詳細說明,有關重複之說明則省略。
在圓弧壁部160的導引凹部161内底面(操作桿對向部),取代凹部162而設有對應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之圓弧狀突脈163。該突脈163係朝向操作桿200形成凸出,插入於缺口部250。在突脈163的頂部設有朝上下方向貫通之凹部163a。
在軸部210背面設有兩側被開放的大致矩形狀缺口部250以取代突起部240。該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之寬度尺寸(即,軸部210的寬度尺寸),比突脈163的凹部163a之寬度尺寸小若干。因此,上緣部251可插入突脈163的凹部163a。
突脈163插入於缺口部250且操作桿200揺動之狀態下(即,位於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之狀態),上緣部251和突脈163之間的距離X2,被設定成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不抵接在突脈163的凹部163a兩緣部,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抵接在突脈163兩緣部之距離。此外,基部230的下端部被支撐在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的預定位置之狀態下,第9圖(a)所示之上緣部251的位置即該當上緣部251壓下移動前的位置(以下,稱為初期位置)。
以下,針對這種構成的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使用方法及各部之動作予以說明。
如第9圖(b)所示,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下方進行第1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自前述初期位置接近突脈163的凹部163a。連同地,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且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開關成為ON。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桿200復歸到預定位置。藉此,上緣部251從突脈163的凹部163a離開,復歸到初期位置。
如第9圖(c)所示,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下方進行第2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插入於突脈163的凹部163a。連同地,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且壓下開關600的第2階段開關成為ON。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桿200復歸到預定位置。此時,上緣部251從突脈163的凹部163a脫出,復歸到前述初期位置。
如第10圖(a)所示,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向一方之揺動方向被進行搖動操作後,操作桿200的上緣部251自前述初期位置朝突脈163的凹部163a一方之緣部的上方位置移動。連同地,與實施例1同樣地,轉子300朝前述一方之揺動方向揺動,且電刷420的2個接觸臂422各自接觸在接點部411、412。
此時,轉子300一方之腕部330係沿著主體100的導引溝142b而進入收容凹部142内,推壓一方之彈簧700。藉此,一方之彈簧700被壓縮。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藉由一方之彈簧700的推迫力,推壓轉子300一方之腕部330。藉此,操作桿200及轉子300復歸到預定位置,上緣部251復歸到前述初期位置。
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朝向另一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除了電刷420的2個接觸臂422各自接觸在接點部411、413以外,各部進行與-方之揺動方向的揺動操作同樣的動作。因而,省略說明。
如第10圖(b)所示,操作桿200從朝向前述-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的揺動軌道上(即,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接近突脈163的凹部163a-方之緣部。連同地,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將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壓下,且該當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開關成為ON。
然後,操作桿200被開放後,與實施例1同樣地,藉由第1接點本體641、4個第1脚部642及軸支部511的復原力,將操作桿200上推。此時,操作桿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從突脈163的凹部163a-方之緣部離開。連同地,與實施例1同樣地,藉由-方之彈簧700的推迫力,操作桿200及轉子300復歸到預定位置,該當操作桿200的上緣部251也復歸到前述初期位置。
操作桿200從朝向前述-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的揺動軌道上(即,預定位置以外的搖動軌道上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操作後,操作桿200的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抵接在突脈163的凹部163a-方之緣部,且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超過第1壓下移動之移動(即,第2壓下移動)被阻止。
於朝向前述另-方之揺動方向被揺動操作後之狀態下,操作桿200被進行第1、第2壓下操作的後情形亦與前述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根據這種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情形,在操作桿200設有缺口部250,在主體100的圓弧壁部160的突脈163頂部設有缺口部250的上緣部251可插入之凹部163a。因而,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作後,上緣部251僅接近突脈163的凹部163a,因此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被許容。又,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後,上緣部251插入於突脈163的凹部163a,因此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被許容。另一方面,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的位置被壓下操作後,當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不抵接在主體100的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3a兩緣部,因此該當第1壓下移動被許容,但當操作桿200的第2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抵接在主體100的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3a兩緣部,因此該當第2壓下移動被阻止。因而,可防止當操作桿200從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被進行第1壓下移動操之際,誤進行第2壓下移動操作。
而且,前述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操作桿200透過壓下構件500而將壓下開關600的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之頂部各自壓下之構成,因此即使不增加主體100側的固定接點數,仍可從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任意位置檢測第1壓下移動,可防止前述固定接點數増加造成内部構造複雜化。又,由於可從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任意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輸入,因此可用於各種電子機器。即,本裝置可視為泛用性高的裝置。
此外,關於上述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只要適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要旨,則可任意地變更設計。以下敘述關於設計變更例。第11圖係顯示實施例1的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設計變更例之概略圖,(a)為後視圖,(b)為操作桿之後視圖,(c)為主體之前視圖,第12圖係顯示該裝置另一設計變更例之概略圖,(a)為後視圖,(b)為操作桿之後視圖,(c)為主體之前視圖,第13圖係顯示實施例2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操作桿和主體的突脈之關係之模型式前視圖,(a)為突脈的複數凹部為同-形狀之例示圖,(b)為突脈的複數凹部中一部分凹部為不同形狀之例示圖,第14圖係顯示實施例1及2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操作桿的原點復歸機構設計變更例之概略前視圖,(a)為操作桿位於預定位置狀態之示意圖,(b)為操作桿揺動後狀態之示意圖,第15圖係顯示實施例1及2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操作桿的原點復歸機構另一設計變更例之模型圖,(a)為操作桿位於預定位置狀態之示意圖,(b)為操作桿揺動後狀態之示意圖。
上述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係將操作桿200大致垂直地竪起之位置當作預定位置,但該當預定位置可設定在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任意位置。於該情形下,只要改變主體的凹部位置,就可以對應操作桿的揺動軌道上的預定位置之變更。例如,將操作桿斜向45°傾斜之位置當作預定位置,可從該當預定位置朝向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進行壓下操作時,只要將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或凹部163a的位置改變成對應前述預定位置之位置,就可對應前述預定位置之變更。因此,本裝置泛用性高,可用於各種電子機器。
又,本裝置係可在操作桿的揺動軌道上設置複數預定位置。例如,如第11圖所示,可設計成若在圓弧壁部160設置5個凹部162,則操作桿200可從其揺動軌道上的5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並使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第2階段之開關ON之構成。又,如第13圖(a)所示,即使設計成在圓弧壁部160的突脈163設置5個凹部163a,仍可設計成操作桿200從其揺動軌道上的5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構件500的頭部512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且壓下開關600的第1階段、第2階段之開關ON之構成。於該情形下,可從操作桿的揺動軌道上複數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操作輸入,因此可進行複雜的壓下操作輸入。因而,本裝置之泛用性提高。
已說明前述凹部係容許操作桿200的第1、第2壓下移動者,但並非受限於此者。例如,如第12圖所示,可將在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對應5個預定位置的5個凹部162之中2個凹部162的深度,設定成僅容許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之深度。同樣地如第13圖(b)所示,可將在操作桿200的揺動軌道上對應5個預定位置的5個凹部163a之中2個凹部163a的深度,設定成僅容許操作桿200的第1壓下移動之深度。於該情形下,藉由各預定位置可進行不同的壓下操作輸入,因此可進行複雜的壓下操作輸入。因而,本裝置之泛用性提高。
實施例1中,圓弧壁部160係當作抵接部,但該當抵接部只要是設在主體的操作桿對向部之大致圓弧狀者,則可以任意地變更設計。又,實施例2中,突脈163係當作抵接部,但該當抵接部只要是在主體的操作桿對向部朝向該當操作桿突出設置的大致圓弧狀突脈,則可以任意地變更設計。
又,即使在操作桿200位於預定位置以外的揺動軌道上之狀態下,突起部240和圓弧壁部160的凹部162兩緣部之間的距離,被設定成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不抵接在前述兩緣部,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抵接在前述兩緣部之距離,但並非受限於此者。即,也可以設計成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突起部240抵接在前述兩緣部之距離。此外,即使於該情形下,仍可如前述將主體的凹部位置設計成可變、或設置複數凹部。
同樣地,即使在突脈163插入於缺口部250且操作桿200位於預定位置以外之揺動軌道上的狀態下,上緣部251和突脈163之間的距離,被設定成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不抵接在突脈163的凹部163a兩緣部,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抵接在突脈163兩緣部之距離,但並非受限於此者。即,也可以設計成當操作桿200自前述揺動軌道上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上緣部251抵接在前述兩緣部之距離。此外,即使於該情形下,仍可如前述將主體的凹部位置設計成可變、或設置複數凹部。
關於操作桿200,只要具有基部和操作部則可任意地變更設計,該基部係設置在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壓下構件上,該操作部係突出於主體外且以前述頭部為支點可朝相對的2個揺動方向揺動,且可從其揺動軌道上至少一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開關進行壓下操作。
關於操作桿200的傾斜面231,只要可使壓下構件朝向壓下開關移動者,則可任意地變更。例如有圓弧面等。又,可將前述傾斜面或圓弧面設在壓下構件500以取代操作桿。當然也可在操作桿及壓下構件雙方設置傾斜面。
關於壓下構件500係可省略。於該情形下,將操作桿200設置在壓下開關600的頂部上,可朝向該當壓下開關進行壓下操作即可。又,壓下構件500係藉由對應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在基部被壓下之方式,朝向與壓下移動方向及揺動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動,且只要是將壓下開關600壓下者,可任意地變更設計。例如,壓下構件亦可採用在設於主體的導引溝朝向該當主體厚度方向移動自如地被導引之移動構件,藉由前述操作桿的基部之壓下,朝向壓下開關移動且將該當壓下開關壓下。
關於壓下開關600,只要具有剖面視大致圓弧狀的第1可動接點部、接觸在該第1可動接點部的第1固定接點部、以及第1可動接點部可變接觸的第2固定接點部,則可任意地變更設計。即,可以只有第1階段開關。
關於第1、第2可動接點部640、650,只要剖面視大致圓弧狀即可。
操作桿200的原點復歸機構係採用線圈彈簧700,但並非受限於此者。例如,前述原點復歸機構亦可如第14圖所示,具有2個線圈部710’、及從該線圈部710’延伸的臂部720’,轉子300的一對腕部330各自抵接在臂部720’之構成。於該情形下,操作桿200被揺動操作時,轉子300-方之腕部330壓下臂部720’。藉此,線圈部710’被壓縮,透過臂部720’將復歸力賦予在轉子300。
又,其他原點復歸機構亦可如第15圖所示,將收容橡膠或線圈彈簧等圓弧狀彈性體700”的收容凹部α設在轉子300’或未圖示之主體,另一方面將接觸在前述彈性體兩端的抵接部β設在前述主體或轉子300,之構成。於該情形下,操作桿200被揺動操作時,彈性體700”被壓縮在收容凹部α一端和另-方之抵接部β之間,將復歸力賦予在轉子300’。
此外,前述原點復歸機構可省略。又,關於轉子300可省略。於該情形下,若將接觸在線圈彈簧700或臂部720’的-對腕部或收容凹部α或抵接部β設在操作桿即可。
關於移動檢測手段400,只要是可以檢測操作桿200的揺動者,則可任意地變更設計。例如,亦可在轉子安裝磁性體,另一方面在主體設置霍爾元件,藉由對應磁性體移動之磁場變化而檢測操作桿之揺動,且在主體設置阻抗圖案,將對應於安裝在轉子的接觸子滑動在該當圖案上所產生的阻抗值變化,當作操作桿之揺動進行檢測。於該情形下,不僅是操作桿的揺動,也可以檢測揺動量,因此可謀求裝置高功能化。
此外,關於上述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各部之形狀及位置,只要可以實現同様功能,則可任意地變更設計。
100...主體
160...圓弧壁部(抵接部)
162...凹部
163...突脈(抵接部)
163a...凹部
200...操作桿
220...操作臂(操作部)
230...基部
231...傾斜面
240...突起部
250...缺口部
251...上緣部
400...移動檢測手段
500...壓下構件
512...頭部
600...壓下開關
611、612...第1固定接點部
620...第2固定接點部
630...第3固定接點部
640...第1可動接點部
650...第2可動接點部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概略圖,(a)為蓋取下狀態之前視圖,(b)為後視圖,(c)為側視圖。
第2圖係從該裝置的正面上方觀察之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從該裝置的背面上方觀察之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顯示該裝置的壓下開關之固定接點部及移動檢測手段之接點的露出部分之主體模型圖。
第5圖係顯示該裝置之蓋取下狀態之概略圖,(a)顯示操作桿位於預定位置狀態之前視圖及後視圖,(b)顯示操作桿為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前視圖及後視圖,(c)顯示操作桿為第2壓下移動後狀態之前視圖及後視圖。
第6圖(a)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傾斜移動後狀態之蓋取下狀態的概略前視圖及後視圖,(b)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從傾斜移動狀態到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蓋取下狀態的概略前視圖及後視圖。
第7圖係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之基部、壓下構件本體及壓下開關之模型式剖視圖,(a)為壓下開關之壓下前狀態之示意圖,(b)為壓下開關之第1段階壓下狀態之示意圖,(c)為壓下開關之第2段階壓下狀態之示意圖。
第8圖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之模型式前視圖。
第9圖係顯示該裝置的操作桿之缺口部和主體之突脈的關係之模型式剖視圖,(a)為壓下操作前狀態之示意圖,(b)為第1壓下操作狀態之示意圖,(c)為第2壓下操作狀態之示意圖。
第10圖係顯示該裝置的蓋取下狀態之概略前視圖,(a)為該裝置的操作桿傾斜移動狀態之示意圖,(b)為該裝置的操作桿從傾斜移動狀態到第1壓下移動後狀態之示意圖。
第11圖係顯示實施例1的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設計變更例之概略圖,(a)為後視圖,(b)為操作桿之後視圖,(c)為主體之前視圖。
第12圖係顯示該裝置另一設計變更例之概略圖,(a)為後視圖,(b)為操作桿之後視圖,(c)為主體之前視圖。
第13圖係顯示實施例2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操作桿和主體的突脈之關係之模型式前視圖,(a)為突脈的複數凹部為同一形狀之例示圖,(b)為突脈的複數凹部中一部分凹部為不同形狀之例示圖。
第14圖係顯示實施例1及2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操作桿的原點復歸機構設計變更例之概略前視圖,(a)為操作桿位於預定位置狀態之示意圖,(b)為操作桿揺動後狀態之示意圖。
第15圖係顯示實施例1及2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的操作桿的原點復歸機構另一設計變更例之模型圖,(a)為操作桿位於預定位置狀態之示意圖,(b)為操作桿揺動後狀態之示意圖。
110‧‧‧主體
111、230‧‧‧基部
112‧‧‧側方收容凹部
113‧‧‧側方導出凹部
114‧‧‧側方導出凹部
115‧‧‧下側導出凹部
120‧‧‧底壁部
121‧‧‧凹部
121a、151‧‧‧卡止凸部
130‧‧‧開關收容部
140‧‧‧彈簧收容部
141‧‧‧角柱部
141a‧‧‧卡止凹部
142‧‧‧收容凹部
142a‧‧‧開口
142b‧‧‧導溝
150‧‧‧傾斜壁部
160‧‧‧圓弧壁部(抵接部)
161‧‧‧導引凹部
162‧‧‧凹部
171‧‧‧導引面
200‧‧‧操作桿
210‧‧‧軸部
211、232‧‧‧凸部
220‧‧‧操作臂(操作部)
240‧‧‧突起部
300‧‧‧轉子
310‧‧‧嵌合凹部
330‧‧‧腕部
411、412、413‧‧‧接點部
500‧‧‧壓下構件
510‧‧‧壓下構件本體
520‧‧‧框體
600‧‧‧壓下開關
611、612‧‧‧第1固定接點部
620‧‧‧第2固定接點部
630‧‧‧第3固定接點部
700‧‧‧線圈彈簧
800‧‧‧接地框架
810‧‧‧基板
820‧‧‧上側卡止片
830‧‧‧側方卡止片
840‧‧‧下側卡止片

Claims (13)

  1. 一種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特徴係:具備:壓下開關,係配設在主體內且具有剖面視大致圓弧狀的第1可動接點部;操作桿,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該基部係設置在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上,該操作部係突出在主體外且可以前述頂部為支點朝相對的2個揺動方向揺動,並可從其揺動軌道上的至少一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開關進行壓下操作;及移動檢測手段,係設在主體內且對應操作桿的揺動而輸出訊號;主體具有設在操作桿對向部的大致圓弧狀之抵接部,操作桿具有突起部,係朝向與前述揺動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突設且配置在前述抵接部上方,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一個朝向壓下開關的凹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被插入前述抵接部的凹部,前述基部形成壓下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進而取代壓下開關而具備設置有操作桿之基部的壓下 構件,操作桿不是朝向壓下開關而是可朝向壓下構件進行壓下移動,壓下構件係對應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在基部被壓下,藉此形成朝向與壓下移動方向及揺動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移動,壓下開關係於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朝向壓下構件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之狀態下,被配置成與該當壓下構件相對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壓下開關具有:設在前述主體的第1、第2、第3固定接點部;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的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及第2可動接點部,係以在該第1可動接點部和主體之間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的方式所配置的剖面視大致圓弧狀之構件,具有位在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和第3固定接點部之間的頂部;操作桿係可進行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的第1壓下移動,並可進行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的第2壓下移動,藉由操作桿的第1壓下移動,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其頂部接觸在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 藉由操作桿的第2壓下移動,將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第2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該當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形成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前述突起部和前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係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而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之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在操作桿至少可從2個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的情形下,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各自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2個前述凹部,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係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而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另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係操作桿從另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突起部各自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
  6. 一種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特徴為:具備:壓下開關,係配設在主體內且具有剖面視大致圓弧狀的第1可動接點部;操作桿,具有基部和操作部,該基部係設置在壓下開關的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上,該操作部係突出在主體外且可以前述頂部為支點朝相對的2個揺動方向揺動,並可從其揺動軌道上的至少一個預定位置朝向壓下開關進行壓下操作;及移動檢測手段,係設在主體內且對應操作桿的揺動而輸出訊號;主體具有在操作桿對向部朝向該當操作桿突設的的大致圓弧狀之突脈亦即抵接部,操作桿具有設在主體對向部且前述抵接部被插入之缺口部,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一個朝向壓下開關的凹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當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進行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被插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前述基部形成壓下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之頂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 進而取代壓下開關而具備設置有操作桿之基部的壓下構件,操作桿不是朝向壓下開關而是可朝向壓下構件進行壓下移動,壓下構件係對應操作桿的壓下移動而在基部被壓下,藉此形成朝向與壓下移動方向及揺動方向大致正交方向移動,壓下開關係於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朝向壓下構件移動方向的相反方向之狀態下,被配置成與該當壓下構件相對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壓下開關具有:設在前述主體的第1、第2、第3固定接點部;接觸在第1固定接點部的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及第2可動接點部,係以在該第1可動接點部和主體之間接觸在第2固定接點部的方式所配置的剖面視大致圓弧狀之構件,具有位在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和第3固定接點部之間的頂部;操作桿係可進行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的第1壓下移動,並可進行前述基部直接壓下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的第2壓下移動,藉由操作桿的第1壓下移動,將第1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其頂部接觸在第2 可動接點部的頂部,藉由操作桿的第2壓下移動,將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壓下後,第1、第2可動接點部彈性變形,該當第1、第2可動接點部的頂部形成接觸在第3固定接點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和前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係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上緣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而操作桿自前述預定位置以外的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之距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在操作桿至少可從2個預定位置進行壓下操作的情形下,於主體的抵接部,在前述預定位置各自對應的部分至少設有2個前述凹部,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係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而操作桿從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另一方之前述凹部的深度,係操作桿從另一方之前述預定位置進行第1、第2壓下移動時,前述缺口部的上緣部各自不抵接在前述抵接部的凹部之底部之深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7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在前述操作桿的基部及壓下構件之中至少任一方設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係藉由前述操作桿之壓下,使前述壓下構件朝向前述壓下開關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7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前述壓下構件可彈性變形,自前述操作桿壓下而將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開放後,前述壓下構件及第1可動接點部復原,將該當操作桿上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複合操作型輸入裝置,其中,前述壓下構件可彈性變形,由前述操作桿之直接壓下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將前述第1可動接點部開放後,前述壓下構件及第1可動接點部復原,將該當操作桿上推,由前述操作桿之直接壓下或透過壓下構件壓下,將前述第1、第2可動接點部開放後,前述壓下構件及第1、第2可動接點部復原,將該當操作桿上推。
TW097147131A 2008-03-14 2008-12-04 Compound operating input device TWI428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6029A JP4521450B2 (ja) 2008-03-14 2008-03-14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3351A TW200943351A (en) 2009-10-16
TWI428946B true TWI428946B (zh) 2014-03-01

Family

ID=4067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7131A TWI428946B (zh) 2008-03-14 2008-12-04 Compound operating input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68808B2 (zh)
EP (1) EP2101341B1 (zh)
JP (1) JP4521450B2 (zh)
KR (1) KR101549705B1 (zh)
CN (1) CN101533734B (zh)
CA (1) CA2651168C (zh)
TW (1) TWI4289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6816B2 (ja) * 2009-06-02 2012-02-2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複合スイッチ
US9711303B2 (en) 2013-06-27 2017-07-18 Blackberry Limited Dome-shaped assembly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ome-shaped assembly
JP6409398B2 (ja) * 2014-08-08 2018-10-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FR3051953A1 (fr) * 2016-05-30 2017-12-01 Bosch Gmbh Robert Dispositif de pivot a compensation de jeu et telecommande ainsi equipee
FR3078819B1 (fr) * 2018-03-08 2020-03-20 Legrand France Manoeuvre synchronise d'un dispositif bistable depuis une multitude de manettes monostables
JP7340490B2 (ja) * 2020-04-15 2023-09-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着脱検出スイッチ
CN112242259B (zh) * 2020-11-11 2023-09-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及智能腕戴设备
CN112977060A (zh) * 2021-03-23 2021-06-18 上海东风康斯博格莫尔斯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控踏板以及电控踏板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8534A (ja) 1982-11-26 1984-06-06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
JPS5998534U (ja) 1982-12-23 1984-07-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ツチ
JPH051125U (ja) * 1991-06-21 1993-01-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ツチ
JPH051125A (ja) 1991-06-24 1993-01-08 Toray Ind Inc オキシメチレンコポリマの製造方法
JP3536435B2 (ja) * 1995-06-22 2004-06-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JP3793290B2 (ja) * 1996-02-07 2006-07-0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JP3865169B2 (ja) * 1997-11-28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通信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
US6775380B2 (en) * 2001-11-27 2004-08-10 Shin Jiuh Corp. Switch capable of generating voices in response to a pressing action
US6642459B2 (en) * 2002-01-15 2003-11-04 Shin Jiuh Corp. Switch
JP4044364B2 (ja) * 2002-05-09 2008-02-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FR2840447B1 (fr) * 2002-05-30 2004-11-26 Itt Mfg Entpr S Inc Commutateur electrique miniaturise a voies multiples de commutation
US6680444B1 (en) * 2002-10-30 2004-01-20 Shin-Jiuh Corp. Structure of a switch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4375030B2 (ja) * 2003-09-29 2009-12-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2005108570A (ja) * 2003-09-29 2005-04-2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TWM255993U (en) * 2003-11-14 2005-01-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witch
CN2665898Y (zh) * 2003-12-10 2004-12-22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多方向切换开关
JP2005243546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多段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4338722B2 (ja) * 2006-08-28 2009-10-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CN200983326Y (zh) * 2006-11-24 2007-11-28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开关
JP4315983B2 (ja) * 2007-01-19 2009-08-1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複合スイッチ
US7572991B2 (en) * 2007-02-26 2009-08-11 Inventec Corporation Knob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01341A2 (en) 2009-09-16
JP2009224127A (ja) 2009-10-01
KR101549705B1 (ko) 2015-09-02
EP2101341A3 (en) 2013-01-09
US20090229963A1 (en) 2009-09-17
KR20090098725A (ko) 2009-09-17
JP4521450B2 (ja) 2010-08-11
US7968808B2 (en) 2011-06-28
CN101533734A (zh) 2009-09-16
CA2651168C (en) 2015-03-24
CA2651168A1 (en) 2009-09-14
EP2101341B1 (en) 2014-07-16
TW200943351A (en) 2009-10-16
CN101533734B (zh) 201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8946B (zh) Compound operating input device
TWI606326B (zh) 按鍵結構及具有該按鍵結構的電子裝置
JP4469878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US20060208840A1 (en) Trackball device
KR20120102671A (ko) 커넥터
US20120018291A1 (en) Switch assembly
JP4363155B2 (ja) 回転・押圧操作型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8535079B2 (en) Burn-in socket having actuating mechanism driven alternatively for driving sliding plate
KR101435685B1 (ko) 복합조작형 입력장치
JP4338722B2 (ja) 入力装置
CN111276352B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终端
US1028328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JP2011150870A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KR101270478B1 (ko) 해저드 스위치 유니트
USRE50000E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JP4619879B2 (ja) 多方向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100773278B1 (ko) 다방향 입력 장치
JP5722738B2 (ja) 多機能型電子部品
KR20100134239A (ko) 스위치 장치
TWI555048B (zh) 按鍵結構
JP2020009702A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07042331A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18041639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H02262285A (ja) ソケ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