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6134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06134B
CN106206134B CN201510427046.6A CN201510427046A CN106206134B CN 106206134 B CN106206134 B CN 106206134B CN 201510427046 A CN201510427046 A CN 201510427046A CN 106206134 B CN106206134 B CN 106206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mentioned
operating body
switch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270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06134A (zh
Inventor
仲真美子
藤野博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06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6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06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6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08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4Tumblers
    • H01H23/143Tumblers having a generally flat elongated shape
    • H01H23/145Tumblers having a generally flat elongated shape the actuating surface having two slightly inclined areas extending from the middle outward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单体检测被从多方向施加的外力的开关。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座(10);罩(80),其组装在所述基座(10)的一面;操作体(40),其被收纳在形成于所述基座(10)的一面的操作用凹部(11)内,且通过所述基座(10)和所述罩(80)从外部可转动地夹持;复位弹簧(70),其被支承在所述罩与所述操作体之间,且对所述操作体赋予恢复力;触点机构部(20),其配置在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体之间,操作所述操作体,驱动所述触点机构部(20)。尤其是从所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延伸出至少一个操作承受部(50),从位于所述操作承受部(50)的自由端部的顶部(51)向外方延伸出至少一个操作面(52)。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尤其是能够检测多方向的外力的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开关,例如在搭载于空调的清洁装置中,通过一个限位开关检测两个过滤器的动作(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020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限位开关中,如其图3所示,为了由上述限位开关检测两个过滤器的动作,利用有杠杆机构,故而可检测到的动作方向限制在上下的一方向。因此,在上述限位开关的组装位置每次发生变化时,都需要重新设计杠杆机构,设计烦杂,需要重作模型,故而具有到目前为止的模型浪费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由个体检测多方向的外力的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座;罩,其组装在所述基座的一面;操作体,其被收纳在形成于所述基座的一面的操作用凹部内,且通过所述基座和所述罩从外部可转动地夹持;复位弹簧,其被支承在所述罩与所述操作体之间,且对所述操作体赋予恢复力;触点机构部,其配置在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体之间,操作所述操作体而驱动所述触点机构部,其中,从所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延伸出至少一个操作承受部,从位于所述操作承受部的自由端部的顶部向外方延伸出至少一个操作面。
根据本发明,不仅受到在操作承受部的顶部施加的外力,而且受到在操作面施加的外力,由此,通过操作体的位移或转动,能够直接检测来自不同方向的外力。因此,不需要现有例那样的杠杆机构,可得到构造简单且通用性高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从上述操作体的转动中心连接上述操作承受部的顶部的直线、和通过所述操作体的转动中心且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的基准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90度以下。
根据本方面,通过将施加在上述顶部的外力转换为转动运动,能够有效地检测上述外力。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所述操作体的转动中心的所述基准线、和从在操作承受部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操作面即第一操作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
根据本方面,通过将施加在上述第一操作面的外力转换为转动运动,能够有效地检测上述外力。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从上述操作承受部的表面侧缘部延伸出第二操作面。
根据本方面,由于能够检测从正面向背后沿厚度方向施加的外力,故而检测方向增加,从而可得到通用性更高的开关。
尤其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将上述操作体一分为二的上述基准面和从上述第二操作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
根据本方面,通过将施加在上述第二操作面的外力转换为转动运动,能够有效地检测上述外力。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方面,也可以从上述操作承受部的里面侧缘部延伸第三操作面。
根据本方面,由于能够检测从背后向正面沿着厚度方向施加的外力,所以检测方向增加,从而可得到通用性更高的开关。
尤其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将上述操作体一分为二的基准面和从上述第三操作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
根据本方面,通过将施加在上述第二操作面的外力转换为转动运动,能够有效地检测上述外力。
作为本发明又一方面,也可以经由倾斜面构成的连接面将夹着上述第一操作面而配置的第二操作面及第三操作面连接一体化。
根据本方面,操作承受部的机械强度增大,并且也可以将上述连接部作为操作面,通用性进一步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不同方面,也可以从上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延伸出一对上述操作承受部。
根据本方面,可得到能够检测的外力的方向增加,通用性高的开关。
尤其是,也可以构成为,从上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左右对称地延伸出一对操作承受部。
根据本方面,具有还可以检测基于压入操作的来自上方的外力,可得到通用性高的开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开关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及图4B是图1所示的基座及触点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5A及图5B是图1所示的操作体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开关摘下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及从背面侧观察上述罩的立体图;
图7A及图7B是图1所示的操作体的正面图及纵向剖面图;
图8A及图8B是表示图1所示的开关的操作前的纵向剖面图及横向剖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开关的操作方法的图表;
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开关的操作方法的立体图及正面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图10所示的操作状态的开关的纵向剖面图及横向剖面图;
图12A及图12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开关的不同的操作方法的立体图及正面图;
图13A及图13B是表示图12所示的操作状态的开关的纵向剖面图及横向剖面图;
图14A及图14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开关的另一操作方法的立体图及正面图;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图14所示的操作状态的开关的纵向剖面图及横向剖面图;
图16A及图16B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体和触点机构部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体和触点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18A及图18B是本发明的开关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及表示摘下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开关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21A及图21B是图18所示的操作体和触点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开关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触点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25A及图25B是表示从本发明的开关的第六实施方式摘下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及从背面侧观察上述罩的立体图;
图26A及图26B是图25图示的基座和操作体的立体图、及表示触点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27A及图27B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8A及图28B是图27图示的开关的俯视图及纵向剖面图;
图29是图27图示的开关的纵向剖面图。
标记说明
10:基座
11:收纳用凹部
12:切口部
13:密封槽
14:操作用凹部
15:定位突起
16:卡合突起
17:定位肋
18:卡合突起
20:触点机构部
21:第一固定触点端子
21a:第一固定触点
22:第二固定触点端子
22a:第二固定触点
23:第三固定触点端子
23a:第三固定触点端子
24:共用端子
24a:连接部
25:弹性接触片
25a:第一可动触点
25b:第二可动触点
25c:第三可动触点
30:密封件
40:操作体
41:操作体主体
42:嵌合用凹部
43:切口台阶部
44:切口台阶部
45:底座部
46:凸轮部
46a:操作缘部
46b:操作缘部
46c:操作缘部
47a、47b、47c:凸轮部
50:操作承受部
51:顶部
52:第一操作面
53:连接面
54:第二操作面
55:连接面
56:第三操作面
60:操作承受部
61:顶部
62:第一操作面
63:连接面
64:第二操作面
65:连接面
66:第三操作面
70:复位弹簧
71:一端部
72:另一端部
80:罩
81:卡合孔
82:卡合片
83:卡合孔
84:卡合片
85:限位突部
86:限位突部
L:基准线
M:直线
N:基准面
P:延长线
Q:延长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9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开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由基座10、在上述基座10插嵌成形的触点机构部20、密封件30、操作体40、复位弹簧70、罩80形成。
如图4A所示,基座10是在其一端侧具备圆弧面的厚板形状,在其上面形成椭圆形的收纳用凹部11,并且在圆弧面侧形成切口部12。而且,在上述收纳用凹部11的底面形成有环状的密封槽13,并且在上述密封槽13的内侧形成有大致半圆形的操作用凹部14。在上述操作用凹部14的底面配置有后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及共用端子24的连接部24a。另外,上述基座10在其上面的邻接的角部分别突出有定位突起15、15。另外,上述基座10在其两侧的外侧面分别并列设置一对卡合突起16、16,并且在上述外侧面的缘部突设有定位肋17,另一方面在其圆弧面侧的外侧面突设有卡合突起18。
如图4B所示,上述触点机构部20并列设置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及共用端子24,并且将上述共用端子24的一端部延伸而形成有连接部24a。而且,在上述连接部24a铆接固定有弹性接触片25。另外,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并列设置有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而且,上述弹性接触片25将分别可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接触分离的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延伸。尤其是,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为了确保接触可靠性,具有双触点构造。另外,在上述基座10插嵌成形的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的端子部21b、22b、23b及共用端子24的端子部24b从上述基座10的同一外侧面突出,在同一直线上并列。
此外,上述弹性接触片25不限于铆接固定于上述连接部24a的情况,只要能够以电导通的状态固定即可,例如,可应用焊接、软钎焊、基于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等各种连接方法。
如图2所示,上述密封件30是可与设于上述基座10的密封槽13嵌合的环形状,其原料可由橡胶等弹性材料适当选择。
如图6所示,上述操作体40由具有在上述基座10的收纳用凹部11可转动且可滑动的形状的操作体主体41构成,从其操作体主体41的外周面延伸出一对操作承受部50、60。
如图5所示,上述操作体主体41在与后述的罩80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可嵌合保持后述的复位弹簧70的嵌合用凹部42、与上述嵌合用凹部42的两侧连通且使后述的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突出的切口台阶部43、44。
另外,上述操作体主体41在与上述基座10相对的相对面的中央设有在上述基座10的操作用凹部14可转动的半圆形的底座部45。而且,在上述底座部45的缘部突设有一对限位突起45a、45a,并且在上述底座部45突设有半圆弧状的凸轮部46。上述凸轮部46具有可操作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的操作缘部46a、46b、46c。
此外,上述操作缘部46a、46c不必一定在同一直线上配置,根据需要,也可以使其延长线以规定的角度交叉。
另一方面,上述操作承受部50形成有从其顶部51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第一操作面52,并且在上述第一操作面52经由连接面53形成有第二操作面54。同样,上述操作承受部60形成有从其顶部61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第一操作面62,并且在上述第一操作面62经由连接面63形成有第二操作面64。而且,第一操作面52、62、连接面53、63及第二操作面54、64为通过来自侧方的操作可操作操作体40的倾斜角度。
尤其是,如图7A所示,通过上述操作体40的转动中心且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的基准线L和从上述操作体40的转动中心连接上述操作承受部50的顶部51的直线M以交叉角度α交叉。交叉角度α为45度以上且90度以下,特别优选50度左右。这是因为,如果小于45度,则基于施加的操作力的转动力减小,另一方面,按压力增大,因此,上述操作体40被压入,得不到所希望的转动动作。另外,这是因为,如果超过90度,则操作部件与操作承受部50、60的顶部51、61抵接后会滑动脱落。
另外,来自第一操作面52的延长线P和上述基准线L以交叉角度β交叉。交叉角度β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特别优选为45度。这是因为,如果低于45度,则从侧方施加的操作力的沿着垂直方向的分力即转动力减小,故而需要大的操作力。另外,这是因为如果为90度以上,则不产生从侧方施加的操作力的沿着垂直方向的分力即转动力,不能动作。
而且,如图7B所示,从上述第二操作面64延长的延长线Q、和在厚度方向上将上述操作体40一分为二的上述基准面N以交叉角度γ交叉。交叉角度γ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特别优选为50度前后。这是因为,如果小于45度,则从侧方施加的操作力的沿着垂直方向的分力即转动力减小,故而需要大的操作力。另外,这是因为如果为90度以上,则不产生从侧方施加的操作力的沿着垂直方向的分力即转动力,不能动作。
上述复位弹簧70如图6所示地由可收纳在上述操作体40的嵌合用凹部42的螺旋弹簧构成,其两端部71、72分别向切口台阶部43、44突出。此外,上述复位弹簧70不限于螺旋弹簧,显然也可以使用板簧。
上述罩80如图6B所示地具有可覆盖上述基座10的平面形状,从其外周缘部延伸出具备一对卡合孔81、81的卡合片82,并且延伸出具备卡合孔83的卡合片84。另外,罩80在其内向面中、与所述操作体40的切口台阶部43、44对应的位置分别突设限位突部85、86,并且在其角部设有嵌合承受部87、87。而且,上述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分别与上述限位突部85,86卡止。
接着,对上述开关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即,在将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及共用端子24插嵌成形的基座10中,在从其操作用凹部14露出的上述共用端子24的连接部24a铆接固定弹性接触片25。此时,上述弹性接触片25的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可接触分离地相对,但不接触。而且,在上述基座10的密封槽13嵌合密封件30。另一方面,在上述操作体40的嵌合用凹部42嵌合复位弹簧70,并且使上述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向切口台阶部43、44突出。接着,在上述基座10的操作用凹部14嵌合上述操作体40的半圆弧状的凸轮部46,在收纳用凹部11收纳操作体主体41(图6A)。最后,在上述基座10组装罩80,将卡合片82的卡合孔81与上述基座10的卡合突起16卡合,并且将卡合片84与卡合突起18卡合。因此,通过在上述罩80的内向面突设的限位突部85、86分别与操作体40的切口台阶部43、44嵌合,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分别与上述限位突部85、86卡止(图6B),防止上述操作体40脱落。
此外,如已述,上述弹性接触片25不限于铆接固定在上述连接部24a的情况,只要能够以电导通的状态固定即可,例如,可应用焊接、半钎焊、基于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等各种连接方法。
对组装的上述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上述操作体的操作承受部50、60未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分别与向罩80的内向面突设的一对限位突部85、86卡止,对操作体40进行位置限制。因此,如图8B所示,上述操作体40的凸轮部46不与弹性接触片25的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接触,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离开。
而且,如图10及图11所示,如果从上方对上述操作承受部50、60的顶部51、61施加外力,则对抗上述复位弹簧70的弹力,操作体40下降,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46b、46c将弹性接触片的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压下(图11)。因此,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同时与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接触(图11B),将共用端子24和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22、23导通。其结果,能够检测同时对操作承受部50、60施加外力的情况。
此外,设于上述操作体40的上述底座部45的限位突起45a、45a通过与操作用凹部14的内侧面抵接,对上述操作体40进行位置限制(图1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同时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接触时,一边摩擦接触一边接触,故而能够防止接触不良,可得到寿命长的开关。
尤其是,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不会在上述基座10的表面滑动,故而不会从基座10产生磨耗粉末,可得到更难以产生接触不良的开关。
接着,如果解除上述外力负荷,则通过上述复位弹簧70的弹力使上述操作体4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从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离开。
在上述的动作中,对从上方在一对操作承受部50、60的顶部51、61施加外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定于此,例如,在从侧方分别同时对上述操作承受部50、60的倾斜的第一操作面52、62施加外力的情况及从侧方分别同时对上述操作承受部50、60的第二操作面54、64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同样地,上述操作体40也开闭触点。
另外,例如如图12及图13所示,若从上方仅对上述操作体40的一方的操作承受部50的顶部51施加外力,则对抗上述复位弹簧70的弹力使操作体40转动,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将弹性接触片25的第一可动触点25a压下(图13A)。因此,仅上述第一可动触点25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图13B),共用端子24和第一固定触点端子21导通。其结果,能够检测仅对操作承受部50施加了外力的情况。另外,设于上述操作体40的切口台阶部44的限位面44a(图12B)与上述罩80的限位突部86抵接,从而对上述操作体40进行位置限制。
而且,如果解除上述外力的承载,则通过上述复位弹簧70的弹力使上述操作体40回位到原来的位置,第一可动触点25a从第一固定触点21a离开。
此外,上述的动作即使在从侧方仅对上述操作承受部50的倾斜的第一操作面52施加外力的情况或从侧方仅对上述操作承受部50的倾斜的第二操作面54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同样的动作开闭触点。
另外,即使在从上方仅对上述操作体40的另一操作承受部60的顶部61施加外力或者从侧方仅对另一操作承受部60的倾斜的第一操作面62或仅对第二操作面64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操作体40也进行与上述同样的动作,从而开闭触点。
另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若对上述操作体40的操作承受部50施加外力,且一边使上述操作体40转动一边将其压入的话,凸轮部46一边转动一边按压。因此,上述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按压第一可动触点25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图15B)。接着,如果对操作承受部60施加不同的外力,则上述凸轮部46被进一步压下,其操作缘部46b、46c按下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b、25c,上述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b、25c与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2a、23a接触。因此,最终,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与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21a、22a、23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即使是以时间差施加复合外力的情况下,也具有操作体40顺畅地动作,能够开闭触点的优点。
另外,对操作体40施加的外力不限于操作承受部50、60的顶部51、61及第一操作面52、62,也可以从侧方对操作承受部50、60的连接面53、63及第二操作面54、64施加外力。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检测来自多方向的外力,故而具有操作性良好的通用性的开关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不同之处在于,在操作体40的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46b、46c形成喀嗒感用台阶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46b、46c与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抵接时,产生喀嗒感,能够确认动作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从操作承受部50、60的顶部仅延伸第一操作面52、62的情况,但如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经由连接面形成第二操作面。
其它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故而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不同之处在于,在操作体40上一体形成有三个独立的凸轮部47a、47b、47c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与第一、第二、第三可动触点25a、25b、25c分别对应的方式分割凸轮部47a、47b、47c,故而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凸轮部的形状。因此,具有设计容易,并且选择的范围广泛这样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仅从操作承受部50、60的顶部延伸第一操作面52、62的情况,显然,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经由连接面形成第二操作面。
其它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故而对于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如图18~图21所示,基本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仅通过转动动作检测外力。
即,通过基座10、在上述基座10上插嵌成形的触点机构部20、密封件30、操作体40、复位弹簧70、罩80形成。
如图19所示,基座在其上面形成椭圆形的收纳用凹部11,并且在圆弧面侧形成有切口部12。而且,在上述收纳用凹部11的底面形成有环状的密封槽13,并且在上述密封槽13的内侧形成有大致半圆形的操作用凹部14。在上述操作用凹部14配置有被插嵌成形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21、22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21a、22a、共用端子24的连接部24a,并且这些端子部21b、22b、24b从同一外侧面突出。另外,上述基座10在其两侧外侧面突设卡合突起16,并且在上述外侧面突设有大致L形状的定位肋17。另外,上述基座10在其上面邻接的角部分别突设有定位突起15、15。
如图21所示,上述触点机构部20并列设置共用端子24及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21、22,并且延伸出上述共用端子24的一端部而形成连接部24a。而且,在上述连接部24a铆接固定有弹性接触片25。另外,上述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21、22并列设置有向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21a、22a。另外,上述弹性接触片25延伸出可分别与上述第一、第二固定触点21a、22a接触、分离的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5a、25b。上述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5a、25b为了确保接触可靠性,具有双触点构造。
另外,如已述,上述弹性接触片25不限于铆接固定在上述连接部24a的情况,只要能够在电导通的状态下固定即可,显然例如可应用焊接、半钎焊、基于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等各种连接方法。
上述密封件30是可与设于上述基座10的密封槽13嵌合的环形状,其原料可以从橡胶等弹性材料中适当选择。
如图21B所示,上述操作体40由具有在上述基座10的收纳用凹部11可转动的形状的操作体主体41构成,从该操作体主体41的外周面延伸出一对大致L形的操作承受部50、60。
另外,上述操作体主体41在与后述的罩80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可收纳复位弹簧70的嵌合用凹部42,并且形成有与上述嵌合用凹部42的两侧连通且上述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突出的切口台阶部43、44。
另一方面,上述操作体主体41在与上述基座10相对的相对面的中央形成有具有可与上述基座10的操作用凹部14嵌合的外周形状的半圆形的底座部45。另外,在上述底座部45突设有扇形状的凸轮部46。上述凸轮部46具备可操作上述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5a、23b的大致V形状的操作缘部46a、46b。特别是在上述操作缘部46a、46b设有喀嗒感用台阶部。因此,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46b与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5a、25b抵接时,产生喀嗒感,具有可确认操作体40的动作的优点。
如图18B所示,上述复位弹簧70具有可收纳于上述操作体40的嵌合用凹部42的形状,其两端部71、72从切口台阶部43、44突出。
如图20及图21所示,上述罩80具有可覆盖上述基座10的平面形状,从其外周缘部延伸出具备卡合孔81的卡合片82,并且延伸出具备卡合孔83的卡合片84。
另外,其它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对于相同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说明。
另外,上述开关的组装方法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故而省略说明。
接着,对组装成的上述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对上述操作体40的操作承受部50、60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复位弹簧70的两端部71、72与在罩80的内向面突设的一对限位突部85、86卡止,对操作体40进行位置限制。因此,上述操作体40的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46b不与弹性接触片25的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5a、25b接触,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5a、25b从第一、第二固定触点21a、22a离开。
而且,如果从上方对上述操作体40的操作承受部50施加外力,则对抗上述复位弹簧70的弹力使操作体40转动,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a按下弹性接触片25的第一可动触点25a。因此,上述第一可动触点25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共用端子24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21导通,由此,能够检测对操作承受部50施加了外力的情况。此外,设于上述操作体40的切口台阶部44的限位面44a与上述罩80的限位突部86抵接而进行位置限制。
而且,若解除上述外力的负载,则通过上述复位弹簧70的弹力使上述操作体40回位到原来的位置,第一可动触点25a从第一固定触点21a离开。
此外,在操作体40的操作承受部60受到外力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同样的动作,也可以开闭触点。
第五实施方式如图22~图24图示,基本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不同之处在于,形成为仅能够检测外力同时施加于操作承受部50、60的情况的开关。
即,基座10如图22所示,其上面形成收纳用凹部11,并且在圆弧面侧形成有切口部12。而且,在上述收纳用凹部11的底面形成椭圆形的密封槽13,并且在上述密封槽13的内侧形成大致半圆形的操作用凹部14。在上述操作用凹部14的底面配置有触点机构部20的第一固定触点端子21的第一固定触点21a及共用端子24的连接部24a,并且这些端子部21b、24b从同一外侧面突出。
如图24所示,上述触点机构部20并列设置第一固定触点端子21及共用端子24,并且延伸出上述共用端子24的一端部而形成有连接部24a。在上述连接部24a铆接固定有弹性接触片25。另外,上述弹性接触片25延伸出可与上述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分离的第一可动触点25a。
包含弹性接触片25的固定方法在内,其它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故而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操作体40从上方同时按下操作承受部50、60的情况下,操作体40对抗复位弹簧70的弹性力而下降,从而凸轮部46的操作缘部46b按压第一可动触点25a而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
但是,例如,如果仅对上述操作体40的操作承受部50施加外力,则上述操作体40转动,但凸轮部46不能按压第一可动触点25a。因此,上述第一可动触点25a不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
另外,其它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故而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如图25及图26所示,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向与复位弹簧70的外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两端部71、72分别与在罩80突设的限位突部85、86卡止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能够任意地选择突设上述限位突部85、86的位置,设计的自由度变大,设计容易,并且容易组装复位弹簧70的优点。
其它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故而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如图27~图29图示,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操作体40的操作承受部50经由连接面53、55连续地形成倾斜的第一、第二、第三操作面52、54、56的情况。同样地,在操作承受部60也经由连接面63、65连续地形成倾斜的第一、第二、第三操作面62、64、66。
第一、第二、第三操作面及连接面的倾斜角度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故而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可得到由一个开关不仅能够检测从上方施加的外力,而且也能够检测从前后左右的侧方施加的外力的开关的优点。
其它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故而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此外,不仅第一、第二、第三操作面,而且连接面也作为操作面使用。
另外,上述的上述第一、第二、第三操作面及连接面分别以平坦面形成,但不必一定为平面面,显然也可以是连续的曲面形状。
另外,显然也可以在上述操作承受部不设置第一操作面,从顶部仅延伸出第二操作面,从顶部仅延伸出第三操作面,或从顶部仅延伸出第二操作面及第三操作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开关不限于上述的开关,显然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的触点开闭装置。

Claims (8)

1.一种开关,其包括:
基座;
罩,其组装在所述基座的一面;
操作体,其被收纳在形成于所述基座的一面的操作用凹部内,且通过所述基座和所述罩从外部可转动地夹持;
复位弹簧,其被支承在所述罩与所述操作体之间,且对所述操作体赋予恢复力;
触点机构部,其配置在所述基座与所述操作体之间,
操作所述操作体而驱动所述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延伸出至少一个操作承受部,从位于所述操作承受部的自由端部的顶部向外方延伸出至少一个操作面,
从所述操作承受部的表面侧缘部延伸出第二操作面,
在厚度方向上将所述操作体一分为二的基准面和从所述第二操作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操作体的转动中心连接所述操作承受部的顶部的直线、和通过所述操作体的转动中心且在宽度方向上一分为二的基准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90度以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操作体的转动中心的所述基准线、和从在操作承受部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操作面即第一操作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操作承受部的背面侧缘部延伸出第三操作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厚度方向上将所述操作体一分为二的基准面和从所述第三操作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叉角度为45度以上且小于90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经由倾斜面构成的连接面将夹着所述第一操作面而配置的第二操作面及第三操作面连接一体化。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延伸出一对所述操作承受部。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操作体的外周面左右对称地延伸出一对操作承受部。
CN201510427046.6A 2014-08-08 2015-07-20 开关 Active CN106206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2748A JP6409398B2 (ja) 2014-08-08 2014-08-08 スイッチ
JP2014-162748 2014-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06134A CN106206134A (zh) 2016-12-07
CN106206134B true CN106206134B (zh) 2019-01-11

Family

ID=53510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27046.6A Active CN106206134B (zh) 2014-08-08 2015-07-20 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983190B1 (zh)
JP (1) JP6409398B2 (zh)
CN (1) CN10620613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3734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星电株式会社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JP2011100566A (ja) * 2009-11-04 2011-05-19 Hosiden Corp 入力装置
JP5020208B2 (ja) * 2008-09-19 2012-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ーの清掃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78522A (en) * 1962-03-14 1965-04-13 Gen Electric Rocker-type switch with integral spring and c-shaped contact construction
US3529109A (en) * 1968-03-12 1970-09-15 Sylvania Electric Prod Multiple circuit control switch with guide stops for limiting the vertical travel of a springlike movable contact
JPS6288513A (ja) 1985-10-12 1987-04-23 Fanuc Ltd 放電加工機用集中放電検出装置
JP3849374B2 (ja) * 1999-11-08 2006-11-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
JP2002150886A (ja) * 2000-11-14 2002-05-24 Smk Corp レバー式スイッチ
US6680444B1 (en) * 2002-10-30 2004-01-20 Shin-Jiuh Corp. Structure of a switch for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3734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星电株式会社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JP5020208B2 (ja) * 2008-09-19 2012-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ーの清掃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2011100566A (ja) * 2009-11-04 2011-05-19 Hosiden Corp 入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83190B1 (en) 2018-09-12
JP6409398B2 (ja) 2018-10-24
EP2983190A1 (en) 2016-02-10
CN106206134A (zh) 2016-12-07
JP2016039081A (ja) 2016-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5115C (zh) 一体式音量控制和开关组件
KR101489721B1 (ko) 스위치
EP1388119B1 (en) Trackball for controlling cursor movement on a screen
EP1717835A3 (en) Slide switch
JPWO2018051995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06206134B (zh) 开关
CN109964296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JP4508957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9176711A (ja)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US20130098747A1 (en) Switch device
EP3223295B1 (en) Switch device
JP2019008949A (ja) スイッチ
JP2007250261A (ja) 複合操作入力装置
CN101409161B (zh) 旋转双开关机构
CN103021716B (zh) 一种跷板开关
JP2010165608A (ja) シーソーツマミ構造
TWI633567B (zh) Push switch
JP2011086550A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JP6859438B2 (ja) 多点切換装置
JP6838484B2 (ja) スイッチ
JP5137881B2 (ja) プリント基板における潤滑剤の流入防止構造。
JP2016039079A (ja) スイッチ
JP2016039080A (ja) スイッチ
WO2019142421A1 (ja) 入力装置
JP2017045582A (ja)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