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1138A - 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 - Google Patents

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1138A
CN101531138A CN200910118122.XA CN200910118122A CN101531138A CN 101531138 A CN101531138 A CN 101531138A CN 200910118122 A CN200910118122 A CN 200910118122A CN 101531138 A CN101531138 A CN 101531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speed operation
operation parts
main body
disc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181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1138B (zh
Inventor
小野田敦
上坂维志笃
石榑伸行
长屋启次
齐木真一
早濑文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1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1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1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1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B60K2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mounted on steering column or the 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62Gear making
    • Y10T29/49464Assembling of gear into force transmitting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81Wheel making
    • Y10T29/49488Steering whe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904Assembling a subassembly, then assembling with a second subassemb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947Assembling or join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fasten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947Assembling or join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fastener
    • Y10T29/49963Threaded fasten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14Manually operated selector [e.g., remotely controlled device, lever, push button, rotary dial,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732Handles
    • Y10T74/20834Han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当在转向盘上装配变速操作部件时不需要转向盘的翻转动作而减少了装配工序次数。换档拨片的装配方法包括:定位工序,通过使换档拨片(20)与盘下罩(12)卡合来将换档拨片(20)定位在盘下罩(12)的背面侧;下罩装配工序,将以被定位的状态装配了换档拨片(20)的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的背面侧;紧固工序,将自攻螺钉(T)从装配了盘下罩(12)的心轴11的表面侧经由该心轴(11)而拧入换档拨片(20)中,从而将心轴(11)与换档拨片(20)紧固在一起。根据该方法,能够减少省略了盘主体的翻转工序的部分的装配工序次数。

Description

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盘主体上装配对车辆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部件时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装配在构成该转向盘的盘主体上的变速操作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被装配在车辆的转向盘的背面侧(车辆前侧),通过使驾驶员以握住的状态进行操作来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部件。该变速操作部件在其操作部的外观形状上也称作换档拨片,主要以跑车型车辆为中心正在得到普及。该变速操作部件一般配置成在转向盘的左、右位置上成双。而且,如下进行对变速器的变速状态的操作:通过推押一个操作部件等的操作而将变速器换到高速档,通过操作另一个操作部件而将变速器换到低速档。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这种变速操作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118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变速操作部件一般装配在转向盘的背面侧,特别是构成转向盘的心轴等的盘主体的背面侧。因此,为了装配该变速操作部件,需要通过翻转转向盘(例如盘主体)并从转向盘(盘主体)的背面侧拧入自攻螺钉等来将变速操作部件与转向盘(盘主体)紧固在一起。另外,为了进行装配了变速操作部件之后的作业,需要再次翻转转向盘(盘主体)。因此,在向转向盘装配变速操作部件的工序中发生两次转向盘的翻转工序。由此存在装配工序次数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转向盘的翻转动作而因此减少了装配工序次数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
另外,在通过螺旋固定来将变速操作部件与转向盘(转向主体)紧固在一起时,在螺旋固定的同时需要防止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因此,需要至少在不同的两处通过自攻螺钉来将变速操作部件与转向盘(转向主体)紧固在一起。因而,存在自攻螺钉的个数和装配工序次数增加的问题。并且,为了确保上述两处的适当的紧固位置,一般经由支架进行利用自攻螺钉的螺旋固定。因此,还存在支架等的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部件数量和装配工序次数增加的、变速操作部件以及装配了变速操作部件的转向盘。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是在具有盘主体和装配在该盘主体上的盘下罩的转向盘上装配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工序,通过使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与所述盘下罩卡合,对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进行定位;下罩装配工序,将在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被定位了的状态下卡合了该变速操作部件的所述盘下罩装配到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以及紧固工序,通过将螺纹部件从装配了所述盘下罩的所述盘主体的表面侧经由所述盘主体拧入到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中,将所述盘主体和所述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一起。
根据上述发明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首先,通过卡合变速操作部件与盘下罩而相对于盘下罩定位变速操作部件,接着,由布置在盘主体的表面侧的操作工定位变速操作部件以及将临时固定了的盘下罩装配到盘主体的背面侧。之后,由布置在盘主体的表面侧的操作工将螺纹部件从盘主体的表面侧插入盘主体中。该螺纹部件经由盘主体而被拧入变速操作部件中。由此将盘主体和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一起。如此,操作工在盘主体的表面侧通过螺纹部件将盘主体和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一起,从而不翻转转向盘(盘主体)也能够在转向盘上装配变速操作部件。因而,操作工要进行之后的作业时也不必翻转转向盘(盘主体)。即,根据本发明的装配方法,不需要转向盘(盘主体)的翻转动作。因此降低了装配工序次数。
这里,上述盘主体是指起到将驾驶员的转向传输到转向轴上的功能的主要部分,形成转向盘的骨架的心轴和覆盖该心轴(特别是心轴的轮圈部)的树脂罩相当于盘主体。另外,盘主体的表面侧是指在盘主体装配在了车辆上的状态下朝向驾驶席方向(车辆后方)的面,盘主体的背面侧是指朝向与驾驶席方向相反侧的方向(车辆前方)的面。
优选所述变速操作部件包括:由驾驶员操作的平板状的操作部,、以及收存了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操作部的操作状态的开关的壳体。在该情况下,优选操作部具有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面。另外,优选壳体被配置在操作部的一个面上,特别是与上述操作面相反侧的面。另外,优选壳体具有用于划分收存上述开关的收存室的侧周面和底面。而且,在上述定位工序中,优选形成在壳体的底面上的壳体侧定位单元与形成在盘下罩上的下罩侧定位单元相卡合,从而变速操作部件被定位在盘下罩的背面侧的特定位置。由此,通过上述两个定位单元的卡合,变速操作部件被可靠地临时固定在盘下罩上。
优选上述盘主体包括:毂部,该毂部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把持部,由驾驶员把持;以及辐条部,连结毂部与把持部。而且,在上述紧固工序中,优选变速操作部件被紧固在辐条部的背面侧。由于内置喇叭和安全气囊等而将会在盘主体的毂部的表面侧需要确保空间时,在从毂部的表面侧插入了螺纹部件的情况下,由于螺纹部件的头部(螺栓头)位于毂部的表面侧的空间,因此发生该空间减小了的问题。对此,不是将毂部而是将辐条部作为通过螺纹部件来紧固的变速操作部件的紧固部分,使螺纹部件的头部(螺栓头)位于辐条部的表面侧而将变速操作部件装配在盘主体上,由此能够确保毂部的表面侧的空间。并且,由于在辐条部的表面侧没有内置其它的功能部件等的情况比较多,因此能够从表面侧插入螺纹部件。
此时,优选的是,在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螺纹孔并且在辐条部上形成贯穿孔,在上述定位工序中螺纹孔露出到盘下罩的表面侧并且在上述下罩装配工序中螺纹孔与贯穿孔相面对,在上述紧固工序中,螺纹部件插穿贯穿孔而被拧入螺纹孔中,由此盘主体和变速操作部件被紧固在一起。通过形成隆起部,能够防止螺纹部件到达壳体的内部空间。这里,盘下罩的表面侧是指在盘下罩被装配在了盘主体的背面侧的状态下与盘主体相面对的一侧的面。
另外,优选的是,在壳体的底面上立起设置凸部,在上述定位工序中,该凸部露出到盘下罩的表面侧,在上述紧固工序中,当螺纹部件被拧入变速操作部件中时辐条部与凸部卡合,从而防止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此时,优选的是,上述凸部是从壳体的底面立起设置成壁状的、至少两个的壁状部件,该两个壁状部件具有相互面对的面(相对面),在上述下罩装配工序中辐条部嵌入上述相对面之间。据此,通过凸部与辐条部的卡合,能够防止在将螺纹部件拧入变速操作部件中时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因此不需要如以往那样进行自攻螺钉的两处固定,可以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因此用于紧固的螺钉一个就足够,可减少部件数量。并且通过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即使将换档拨片紧固在比较细并强度弱的辐条部上也能够确保盘主体整体的强度,并且可通过去掉在两处固定中所需要的支架而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在于,转向盘包括:盘主体,其包括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的毂部、由驾驶员把持的把持部、以及连结所述毂部与所述把持部的辐条部;以及盘下罩,装配到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部件在被定位在了所述盘下罩上的状态下被装配到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所述变速操作部件包括:由驾驶员操作的平板状的操作部、以及收存了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状态的开关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操作部的一个面上的壳体,通过从所述盘主体的表面侧插入的螺纹部件,将所述壳体紧固在所述辐条部上。此时,从辐条部的表面侧插入螺纹部件,并通过螺纹部件将壳体紧固在辐条部的背面侧即可。另外,优选在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凸部,该凸部从底面立起设置并且与辐条部卡合。
根据上述发明,通过从盘主体的表面侧插入的螺纹部件而将变速操作部件的壳体(特别是壳体的底面)紧固在盘主体(特别是辐条部)的背面。这样,将变速操作部件装配到盘主体上,从而不需要进行装配之际的盘主体的翻转动作。因而,降低了装配工序次数。
另外,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在于,变速操作部件被装配在盘主体的背面侧,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所述盘主体包括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的毂部、由驾驶员把持的把持部、以及连结所述毂部与所述把持部的辐条部,所述变速操作部件包括:平板状的操作部,具有由驾驶员进行操作的操作面;以及壳体,收存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状态的开关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操作部的与所述操作面相反侧的面上;通过从所述盘主体的表面侧插入的螺纹部件,将所述壳体的底面紧固在所述辐条部的背面侧。
根据上述发明,变速操作部件包括壳体和平板状的操作部,壳体配置在操作部的一个面(与操作部相反侧的面)上。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变速操作部件,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通过实现小型化,能够将该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盘主体的辐条部上。
另外,优选的是,在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与下罩侧定位单元卡合的壳体侧定位单元,该下罩侧定位单元形成在设置于盘主体的背面侧的盘下罩上。据此,当将变速操作部件固定到盘主体上时,变速操作部件被可靠地定位(临时固定)在盘下罩上,从而能够防止固定位置的偏离。
另外,优选的是,在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螺纹孔,与用于将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辐条部上的螺纹部件螺纹卡合;以及凸部,与辐条部卡合,防止当螺纹部件被拧入螺纹孔中时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此时,上述凸部优选是用于加固壳体的肋。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凸部是从壳体的底面立起设置成壁状的、至少两个的壁状部件,该两个壁状部件具有相互面对的面(相对面),辐条部通过嵌入上述相对面之间而与这些壁状部件卡合。据此,通过凸部与辐条部的卡合,能够防止当螺纹部件与螺纹孔螺纹卡合时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由此,能够将壳体和盘主体的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而能够减少螺纹部件的个数。另外,通过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即使在辐条部等细小部分开孔而通过其孔将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盘主体上,盘主体整体的强度不会变得不足。并且,通过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可以不使用为了在多个部分进行紧固而所需的支架。因此可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正视图;
图2是从驾驶席观察换档拨片时的图;
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
图4是图2的B-B截面图;
图5是表示内机壳体的底面部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局部图并且是将装配了换档拨片的转向盘的右半部分的一部分与内部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图7是图6的C-C截面图;
图8是图6的D-D截面图;
图9是图6的E-E截面图;
图10是图6的F-F截面图;
图11是图6的G-G截面图;
图12是只表示了图6中的心轴的图;
图13是只表示了图6中的盘下罩的图;
图14是表示了在盘下罩上通过定位而临时固定了换档拨片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了将临时固定了换档拨片的盘下罩装配在了心轴上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以往的转向盘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的正视图。如图1所示,转向盘1通过形成为环状的部分A、配置在环状部分A的中心部并内置有喇叭和安全气囊等的中央部分B、以及连结环状部分A与中央部分B的连结部C来形成其外形形状。在图中向左、右延伸的连结部C上分别装配有构成本发明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换档拨片20R、20L。这些换档拨片20R、20L分别装配在转向盘1的背面(与驾驶席相反侧的那面)。驾驶员例如可以通过操作图中右侧的换档拨片20R而将变速器换到高速档,通过操作图中左侧的换档拨片20L而将变速器换到低速档。
图2是从驾驶席观察装配在转向盘1的图1中右侧部分的换档拨片20R(以下,将此称作换档拨片20)时的图,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图4是图2的B-B截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换档拨片20通过包括操作把手(操作部)21和内机壳体22而构成。操作把手21由形成桨形状的平板状部件形成,并具有供驾驶员用手指来进行推押操作的操作面21a。在装配面21b上配置有内机壳体22,该装配面21b是与所述操作面21a相反侧的面。在内机壳体22的内部收存有省略了图示的开关。该开关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驾驶员操作了操作把手21时的操作状态。通过将内机壳体22配置在操作把手21的安装面21b上,能够将操作把手21和内机壳体22靠近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结构,可实现换档拨片20的紧凑化。
另外,在内机壳体22上将操作把手21装配成在预定的绕轴方向上只能转动预定的角度。因此,操作把手21由于驾驶员推押操作操作把手21的操作面21a而转动,收存在内机壳体22内部的开关由于该转动动作而被推押启动。由此从开关输出信号,从而进行变速器的变速。
内机壳体22具有形成四个侧壁的侧周部221和堵塞了侧周部221的缘部开口的底面部222,并且其一部分与操作把手21的装配面21b保持预定的间隙而立起设置。在侧周部221和底面部222所包围的空间内收存上述开关。图5是表示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的外面侧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在底面部222的外面侧形成有:凸台部222a;定位销222b、222b;定位凸部222c;以及肋222d1、222d2、222d3。凸台部222a是从底面部222的大致中心处隆起成三角形状的部分。在该凸台部222a上形成有螺纹孔222e。螺纹孔222e相对于底面部222朝向倾斜方向形成,使其顺沿着三角形状的凸台部222a的一个边。
定位销222b、222b从底面部222向垂直方向立起设置,并在夹着凸台部222a而对称的位置处设置有两根。定位凸部222c在底面部222的图2中形成于右上方,是截面大致呈壶状的凸部。定位销222b、222b和定位凸部222c可分别与后述的形成在盘下罩12上的定位孔123、123和定位凹部124卡合,通过该卡合来进行换档拨片20相对于盘下罩12的定位。肋222d1、222d2、222d3在底面部222的图2中从右缘边向垂直方向立起设置,从右缘边向左方向延伸至预定的位置而形成为壁状。肋222d1、222d2、222d3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三根,各自保持预定的间隔而平行配置。其中,肋222d2和222d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凸部和壁状部件。具有与这些肋222d2和222d3分别相面对的相对面,在各相对面之间嵌入后述的辐条部113(A)。
图6是将装配了换档拨片20的转向盘1的右半部分的一部分与内部结构一起示出的图。图7是图6的C-C截面图。图8是图6的D-D截面图。图9是图6的E-E截面图。图10是图6的F-F截面图。图11是图6的G-G截面图。如图6所示,转向盘1在其内部配置有形成转向盘1的骨架的心轴11。心轴11构成本发明的盘主体。图12是在图6中只取出了心轴11的图。由图12可知,心轴11包括毂部111、轮圈部112、以及辐条部113。毂部111位于心轴11的大致中心,与车辆的转向轴(省略图示)的端部连接。轮圈部112绕着毂部111围成环状,是被驾驶员把持的部分(把持部)。辐条部113是连结毂部111与轮圈部112的部分。在辐条部113中的从毂部111向图中右侧延伸的辐条部113(A)的大致中心处形成有贯穿孔113a。由图7可知,在轮圈部112的周围和辐条部113上装配有树脂制的罩。
另外,如图6所示,转向盘1包括盘下罩12。该盘下罩12安装在心轴11的背面侧。图13是在图6中只取出了盘下罩12的图。这里,心轴11的背面侧是指在该心轴11装配在了车辆上的状态下与驾驶席相反面侧。从正面看,盘下罩12整体上呈现大致倒三角形。由图13可知,在盘下罩12的中心处形成有圆孔121。毂部111和车辆的转向轴插穿圆孔121。另外,在盘下罩12的图示右侧形成有异形孔部122。当如后述换档拨片20被定位在了盘下罩12时,该异形孔部122使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露出到盘下罩12的表面侧。另外,在异形孔部122的周边形成有两个定位孔123、123和定位凹部124。两个定位孔123、123被配置成能够使得形成在换档拨片20的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的定位销222b、222b分别从其中插穿。另外,定位凹部124的形状形成为与形成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的定位凸部222c的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定位凹部124配置在如下位置:在定位销222b插穿了两个定位孔123的状态下,定位凹部124与定位凸部222c相嵌合。
关于在转向盘1上装配换档拨片20,首先,操作工通过使换档拨片20与盘下罩12卡合而将换档拨片20相对于盘下罩12进行定位(定位工序)。这里,换档拨片20从盘下罩12的背面侧(与朝向盘下罩12被装配到心轴11的背面的一侧的面(表面侧)相反的面侧)与盘下罩12卡合。此时,形成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的两个定位销222b、222b从背面侧插穿形成在盘下罩12上的定位孔123、123(参见图8),并且形成在底面部222上的定位凸部222c从背面侧与形成在盘下罩12上的定位凹部124嵌合。如此,换档拨片20与盘下罩12在多处相卡合,由此如图14所示那样换档拨片20被临时固定在盘下罩12的背面侧并且被定位在特定位置。另外,在该定位状态下,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的大部分从盘下罩12的异形孔部122露出到盘下罩12的表面侧。因此,在上述的定位状态下,形成了至少凸台部222a、螺纹孔222e以及肋222d1、222d2、222d3露出到盘下罩12的表面侧的状态。
接着,操作工将定位并临时固定有换档拨片20的盘下罩12设置在夹具上。该夹具用于将盘下罩12固定成预定的姿势,特别使盘下罩12的正面朝向操作工,只要是有这种功能的构造都可以。
接着,操作工将设置在夹具上的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和覆盖该心轴的树脂罩)上(下罩装配工序)。此时,操作工处于心轴11的表面侧,从表面侧把持心轴11,将心轴11按压在被设置在夹具上的盘下罩12上,而通过螺栓紧固等,将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的背面侧。另外,在心轴11和盘下罩12上,在各自相面对的部分形成有省略了图示的紧固孔,在该紧固孔中进行螺栓紧固等,由此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的预定的位置。图15中表示了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上的状态。在该装配状态下,从盘下罩12的异形孔部122露出的换档拨片20的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与心轴11的辐条部113(A)面对。这里,设置在形成于底面部222的凸台部222a上的螺纹孔222e的开口部与形成在辐条部113(A)上的贯穿孔113a面对。另外,在形成在底面部222上的两个肋222d2与222d3之间收纳有辐条部113(A)和覆盖该部分的树脂罩。在该情况下,如图10中详细地表示那样,辐条部113(A)的截面形状呈现“コ”字形。而且,“コ”字形截面中的图中下方的水平部位(和覆盖该部位的树脂罩)被夹入两个肋222d2和222d3之间。由此肋222d2、222d3与心轴11卡合。
在上述下罩装配工序中在心轴11上装配了盘下罩12后,操作工用自攻螺钉将换档拨片20紧固在心轴11上(紧固工序)。这里,如上述那样形成在换档拨片20的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的凸台部222a上的螺纹孔222c与辐条部113(A)的贯穿孔113a相面对(参见图9)。因此,操作工站在心轴11的表面侧,将自攻螺钉T(参见图9)从心轴11的表面侧插入辐条部113(A)的贯穿孔113a中,进而拧入凸台部222a的螺纹孔222c中。由此,通过螺纹卡合而固定心轴11与换档拨片20。此时,由于辐条部113(A)被两个肋222d2和222d3夹住而与它们卡合,可防止转动自攻螺钉时换档拨片20以螺纹孔222e为中心一起旋转。因此,即使由自攻螺钉的紧固部分是一处,也不用担心在紧固过程中换档拨片20一起旋转而发生位置偏离。
操作工在心轴11上装配了换档拨片20后,进行其他的作业,例如在心轴11的表面侧设置喇叭和安全气囊、或者将设置在被连接于收存在换档拨片20的内机壳体22内部的开关的线束(省略图示)的顶端上的中继连接器部(省略图示)固定在盘下罩12上。可站在心轴11的表面侧进行这些作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拨片20的装配方法包括:定位工序,通过使换档拨片20与盘下罩12卡合来将换档拨片20定位在盘下罩12的背面侧的特定位置;下罩装配工序,在换档拨片20被定位了的状态下进行卡合、即将被临时固定的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的背面侧;紧固工序,将自攻螺钉T从装配了盘下罩12的心轴11的表面侧经由该心轴11而拧入换档拨片20中,从而将心轴11与换档拨片20紧固在一起。具体地说,经过图16的流程中表示的工序,换档拨片20装配到构成盘主体的心轴11上。根据该方法,由于由处于心轴11(盘主体)的表面侧的操作工将自攻螺钉T(螺纹部件)从心轴11的表面侧经由心轴11拧入换档拨片20中,因此不翻转包括了心轴11的盘主体也能够将换档拨片20装配到盘主体上。并且要进行之后的作业时也不必翻转该盘主体。另一方面,如图17的流程中表示的那样,以往的装配方法在进行装配换档拨片的工序时和在进行之后的作业时需要翻转盘主体(心轴)。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法,能够减少可省略翻转盘主体的工序部分的装配工序次数。
另外,换档拨片20包括由驾驶员操作的平板状的操作把手21和收存了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操作把手21的操作状态的开关的内机壳体22。并且内机壳体22配置在操作把手21的装配面21b上,并具有用于划分收存上述开关的收存室的侧周部221和底面部222。而且,在上述定位工序中,形成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的定位销222b和定位凸部222c(壳体侧定位单元)与形成在盘下罩12上的定位孔123和定位凹部124(下罩侧定位单元)卡合,由此换档拨片20定位在盘下罩12的背面侧的特定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换档拨片20定位在盘下罩12上。
另外,构成盘主体的心轴11包括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的毂部111、由驾驶员把持的轮圈部112(把持部)、以及连结毂部111与轮圈部112的辐条部113。而且,在上述紧固工序中,自攻螺钉T插穿形成在辐条部113(A)上的贯穿孔113a而拧入形成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的螺纹孔222e中,从而将换档拨片20紧固在辐条部113上。这样,不是将毂部111而是将辐条部113作为换档拨片20的紧固部分,由此能够确保毂部111的表面侧的空间。
另外,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形成了隆起的凸台部222a(隆起部),在该凸台部222a上形成有螺纹孔222c。而且,在上述定位工序中螺纹孔222e露出到盘下罩12的表面侧,在上述下罩装配工序中螺纹孔222c与贯穿孔113a相面对,在上述紧固工序中自攻螺钉T插穿贯穿孔113a而拧入螺纹孔222e中,从而将心轴11与换档拨片20紧固在一起。这样,通过在从底面部222隆起的凸台部222a上形成螺纹孔222c,由此能够防止自攻螺钉到达内机壳体22的内部空间。
另外,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立起设置了肋222d2和222d3,在上述定位工序中该肋222d2和222d3露出到盘下罩12的表面侧,在上述下罩装配工序中辐条部113(A)被夹入这些肋222d2和222d3之间,在上述紧固工序中当自攻螺钉T被拧入螺纹孔222e中时辐条部113(A)夹入这些肋222d2和222d3之间而卡合,从而可防止换档拨片20一起旋转。因此不必通过多个部分的紧固来防止一起旋转,可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因而,用于紧固的螺钉一个就足够,可减少部件数量。并且通过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即使将换档拨片20紧固在作为比较细的部位的辐条部113上也能够确保盘主体整体的强度,并且可通过去掉在两处固定中所需要的支架而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盘1是通过从心轴11的辐条部113(A)的表面侧插入的自攻螺钉T来紧固了换档拨片20的内机壳体22的结构。这样,将换档拨片20装配在辐条部113上,由此不需要如上述那样在装配之际对心轴11(盘主体)进行翻转操作,从而可减少装配工序数。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换档拨片20包括操作把手21和内机壳体22,该操作把手21是具有操作面21a和装配面21b的平板状(桨形状),内机壳体22形成在操作把手21的装配面21b上。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换档拨片20,而能实现小型化。并且通过实现小型化,能够将该换档拨片20紧固在心轴11的辐条部113(A)上。并且,通过从心轴11的表面侧插入的自攻螺钉T而将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固定在了辐条部113(A)的背面侧。因此,操作工不用翻转心轴11就能将换档拨片20装配到心轴11上。
另外,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形成有壳体侧定位单元(定位销222b和定位凸部222c),该壳体侧定位单元与形成在盘下罩12上的下罩侧定位单元(定位孔123和定位凹部124)卡合。因此,换档拨片20被可靠地定位在盘下罩12上,从而能够防止发生固定位置的位置偏离。
另外,在内机壳体22的底面部222上形成有与用于将换档拨片20紧固在辐条部113(A)上的供自攻螺钉T螺合的螺纹孔222e和为了防止在将自攻螺钉T拧入螺纹孔222e中时换档拨片20一起旋转而与辐条部113(A)卡合的肋222d2、222d3。而且,当将盘下罩12装配到心轴11上时,辐条部113(A)嵌入肋222d2和222d3相面对的两个面之间,由此肋222d2、222d3与辐条部113(A)卡合。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将自攻螺钉T拧入螺纹孔222e中,换档拨片20也会由于上述卡合而不会一起旋转。另外,由于能够如此防止一起旋转,能够将换档拨片20与心轴11的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从而能够减少自攻螺钉的使用个数。另外,通过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即使在辐条部113等细小部分开孔而通过该孔将换档拨片20紧固在心轴11上,盘主体整体的强度也不会变得不足。并且,通过将紧固部分设置成一处,可以不使用为了在多个部分进行紧固而所需的支架。因此可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Claims (10)

1.一种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是在具有盘主体和装配在该盘主体上的盘下罩的转向盘上装配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工序,通过使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与所述盘下罩卡合,对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进行定位;
下罩装配工序,将在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被定位了的状态下卡合了该变速操作部件的所述盘下罩装配到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以及
紧固工序,通过将螺纹部件从装配了所述盘下罩的所述盘主体的表面侧经由所述盘主体拧入到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中,将所述盘主体和所述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部件包括由驾驶员操作的平板状的操作部、以及收存了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状态的开关的壳体,
所述壳体被配置在所述操作部的一个面上,
在所述定位工序中,将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的壳体侧定位单元与形成在所述盘下罩上的下罩侧定位单元相卡合,从而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被定位在所述盘下罩的背面侧的特定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主体包括: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的毂部、由驾驶员把持的把持部、以及连结所述毂部与所述把持部的辐条部,
在所述紧固工序中,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被紧固在所述辐条部的背面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螺纹孔并且在所述辐条部上形成贯穿孔,
在所述定位工序中,所述螺纹孔露出到所述盘下罩的表面侧并且与所述贯穿孔相面对,
在所述紧固工序中,所述螺纹部件插穿所述贯穿孔而被拧入所述螺纹孔中,由此所述盘主体和所述变速操作部件被紧固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立起设置有凸部,
在所述定位工序中,所述凸部露出到所述盘下罩的表面侧,
在所述紧固工序中,当所述螺纹部件被拧入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中时所述辐条部与所述凸部卡合,由此防止了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
6.一种转向盘,包括:盘主体,其包括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的毂部、由驾驶员把持的把持部、以及连结所述毂部与所述把持部的辐条部;和盘下罩,装配到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的变速操作部件在被定位在了所述盘下罩上的状态下被装配到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所述转向盘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部件包括:由驾驶员操作的平板状的操作部、以及收存了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状态的开关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操作部的一个面上的壳体,
通过从所述盘主体的表面侧插入的螺纹部件,将所述壳体紧固在所述辐条部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凸部,该凸部从所述底面立起设置并且与所述辐条部卡合。
8.一种变速操作部件,被装配在盘主体的背面侧,对车辆的变速器的变速状态进行操作,所述盘主体包括与车辆的转向轴连接的毂部、由驾驶员把持的把持部、以及连结所述毂部与所述把持部的辐条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操作部件包括:平板状的操作部,具有由驾驶员进行操作的操作面;以及壳体,收存用于向车辆的变速器传输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状态的开关并且被配置在所述操作部的与所述操作面相反侧的面上;
通过从所述盘主体的表面侧被插入的螺纹部件,将所述壳体的底面紧固在所述辐条部的背面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与下罩侧定位单元卡合的壳体侧定位单元,该下罩侧定位单元形成在设置于所述盘主体的背面侧的盘下罩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变速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形成有:螺纹孔,与用于将所述变速操作部件紧固在所述辐条部上的螺纹部件螺合;以及凸部,与所述辐条部卡合,防止当所述螺纹部件被拧入所述螺纹孔中时所述变速操作部件一起旋转。
CN200910118122.XA 2008-02-29 2009-03-02 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 Active CN101531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9741A JP4624435B2 (ja) 2008-02-29 2008-02-29 変速操作部材の組付け方法、操舵ハンドルおよび変速操作部材
JP2008-049741 2008-02-29
JP2008049741 2008-0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1138A true CN101531138A (zh) 2009-09-16
CN101531138B CN101531138B (zh) 2012-12-26

Family

ID=41102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18122.XA Active CN101531138B (zh) 2008-02-29 2009-03-02 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39674B2 (zh)
JP (1) JP4624435B2 (zh)
CN (1) CN1015311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8656A (zh) * 2017-09-27 2018-09-25 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变速器外毂活塞压装导向装置及活塞压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9550B (zh) * 2010-11-25 2012-10-2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向盘对中设备夹紧定位装置
JP2014028610A (ja) * 2012-06-28 2014-02-13 Fuji Kiko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KR200492553Y1 (ko) * 2019-04-19 2020-11-04 주식회사 모베이스전자 자동차의 변속 스위치 장치
CN110497195B (zh) * 2019-08-26 2021-03-30 马鞍山市安工大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方向盘安装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0595B2 (ja) 1985-11-26 1995-05-01 ロ−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S62125664U (zh) * 1986-01-31 1987-08-10
SE465962B (sv) * 1989-02-16 1991-11-25 Recodrive Ab Tillsatsanordning till fordon
US5228362A (en) * 1992-06-26 1993-07-20 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steering wheel structure
JPH03281115A (ja) * 1990-03-30 1991-12-11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スローアウエイ式切削工具
JPH04321468A (ja) * 1991-04-19 1992-11-11 Toyoda Gose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ホーンパツド
JPH07189369A (ja) * 1993-12-28 1995-07-28 Nippon Iton Kogyo Kk パネル取付け方法
JPH10338146A (ja) * 1997-06-09 1998-12-22 Toyoda Gosei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スイッチ構造
JP3859378B2 (ja) * 1998-12-02 2006-12-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シフトスイッチ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3926586B2 (ja) * 2001-06-29 2007-06-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のハンドル用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DE20116306U1 (de) * 2001-10-05 2002-02-14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Fahrzeuglenkrad
JP4300728B2 (ja) 2001-10-17 2009-07-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変速操作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8656A (zh) * 2017-09-27 2018-09-25 湖南吉盛国际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变速器外毂活塞压装导向装置及活塞压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24435B2 (ja) 2011-02-02
US20090266197A1 (en) 2009-10-29
JP2009202831A (ja) 2009-09-10
CN101531138B (zh) 2012-12-26
US8539674B2 (en) 2013-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1138B (zh) 变速操作部件的装配方法、转向盘以及变速操作部件
US10137959B2 (en) Electric bicycle drive assembly with torque detection
CN102476605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N102239070A (zh) 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及方向盘
CN101456427A (zh) 包括不旋转的气囊模块的车辆转向系统
US20060081023A1 (en) Steering lock apparatus
JP560272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と重ね合わせギアを有する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213532A2 (en) Key regulating device
US5765861A (en) Integral steering wheel and airbag module
CN101712300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JP535893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3170836A (ja) ロック機構を具える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778612B (zh) 方向盘
EP1971515B1 (en) A steering wheel arrangement
KR102341657B1 (ko) 차량 조향 제어시스템
JP5337561B2 (ja) 車両用スイッチの配設構造
JP439684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カバー取付構造
EP1800933B1 (fr) Sous-ensemble de poste de pilotag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avec colonne de direction et dispositif de visualisation d'informations associé
KR100820393B1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휠 및 src의 결합구조
CN108798304B (zh) 汽车门锁的上解保险结构
EP1723023B1 (en) A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KR20050038163A (ko) 차량의 스티어링 휠
WO2007108733A1 (en) A steering wheel arrangement
JP3041532U (ja) 交換用ステアリングハブ機構
JP2002087359A (ja) 車速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