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511A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29511A CN101529511A CNA2007800385854A CN200780038585A CN101529511A CN 101529511 A CN101529511 A CN 101529511A CN A2007800385854 A CNA2007800385854 A CN A2007800385854A CN 200780038585 A CN200780038585 A CN 200780038585A CN 101529511 A CN101529511 A CN 1015295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h
- optical pickup
- pickup apparatus
- adjusting
- adjust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2—Aligning the head or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therwise than during transducing, e.g. adjusting tilt set screw during assembly of head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7—Arrangements for mechanically moving the whole head
- G11B7/08582—Sled-type positioners
Landscapes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Moving Of Heads (AREA)
- Rotational Drive Of Disk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具有较薄的倾斜调节部的盘装置。倾斜调节部(400,500,600)设置成将从光学拾取器(303)输出的光束(303b)的光轴(303c)调节成垂直于安装在盘转动部(302)上的盘(200)。作为倾斜调节部(400,500,600),设置了调节盘转动部(302)的盘载置面的倾斜的转台调节部(600)和调节用于保持光学拾取器驱动部(305)的框架(307)的位置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500)。因此,减小了各调节部的调节裕量,减小了倾斜调节部(400,500,600)的尺寸,并使盘装置(100)变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倾斜调节部的薄型化的盘装置,该倾斜调节部可以将从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的光轴调节成位于与盘的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上。
背景技术
使用在盘装置中的光学拾取器进给装置或类似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
如图25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光学拾取器进给装置1中,框架4经由弯曲部3a、3b装配到机架2的一侧,然后传送马达5装配到该框架4上。然后,耦接件6拧入导螺杆5a中,该导螺杆5a设置在传送马达5的旋转轴的延长部分上,从而将光学拾取器7以及进给件8固定到耦接件6上。同时,引导轴5b设置于机架2的另一端,平行于导螺杆5a,并可移动地支撑光学拾取器7(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JP-A-2003-208766(图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光学拾取器进给装置中,在倾斜调节中,不仅调节阶梯状螺杆必须基于主轴马达的转台进行调节,而且引导轴的高度调节螺杆也必须独立地调节,以使光学拾取器定位成在与作为驱动引导轴的导螺杆相同的高度上与转台平行,并且此后必须调节光学拾取器在切向上的倾斜。因此,需要光学拾取器在径向和切向上的总调节长度和有螺纹的长度分别作为调节阶梯状螺杆的长度和高度调节螺杆的长度。由此,在垂直于盘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需要较长,因此难以使盘装置薄型化。
已经做出本发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倾斜调节部的薄型化的盘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盘装置包括:盘转动部,具有转台,盘装载在转台上,并且所述盘转动部使装载在该转台上的盘转动;光学拾取器,通过将光束发射到由盘转动部转动的盘上来执行信息记录操作或信息再现操作;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在装载于盘转动部上的盘的径向上可移动地保持光学拾取器;光学拾取器驱动部,使光学拾取器移动;框架,保持光学拾取器驱动部;和倾斜调节部,将从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的光轴调节成位于与装载在盘转动部上的盘垂直的方向上;其中,倾斜调节部具有转台调节部和光学拾取器调节部,转台调节部调节转台的盘装载面的倾斜,光学拾取器调节部调节框架的位置。
根据该构造,当通过用盘转动部保持盘以使盘转动、然后通过光学拾取器驱动部使光学拾取器在盘的径向直径上沿光学拾取器引导件移动的同时发射光束来执行盘的记录或再现操作时,设置了用于调节从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使得光轴设定成垂直于盘的倾斜调节部。此外,作为倾斜调节部,设置了用于调节盘转动部的盘装载面的倾斜的转台调节部和用于调节保持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框架的位置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因此,各调节部的调节裕量可以减小,并可以实现倾斜调节部的薄型化,从而实现盘装置的紧凑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盘装置中,光学拾取器调节部布置在盘的在盘径向上的内周侧和盘的在该径向上的外周侧。
根据该构造,框架的位置可以分别在盘的中心侧和外周侧被调节。因此,可以使框架的倾斜调节方向与盘的切向调节方向一致。由此,倾斜调节可以稳定且容易地实现。
此外,在本发明的盘装置中,框架具有基本上为U形的部分,该基本上为U形的部分在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在盘的径向上的两端部处保持所述光学拾取器驱动部。
根据该构造,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两端部由框架的U形部分支撑。因此,即使当框架的位置分别在盘的内周侧或外周侧被调节时,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两端部的相对位置也可得以保持。
此外,在本发明的盘装置中,转台调节部具有设置在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和设置在一个位置处的调节部,所述设置在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布置成使得连接所述固定部的中心的直线位于与光学拾取器在记录和再现操作中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并且,所述设置在一个位置处的调节部布置成使得该调节部定位成在光学拾取器在记录和再现操作中的移动方向上离开连接位于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的中心的直线。
根据该构造,可以使放置有盘的盘转动部的装载面的倾斜调节方向和盘的径向调节方向彼此一致。因此,倾斜调节可以稳定并容易地实现。
此外,在本发明的盘装置中,光学拾取器引导件与光学拾取器接触并引导光学拾取器的移动方向,并且,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布置在光学拾取器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根据该构造,联接至光学拾取器以对其进行引导的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可以布置在作为用于产生光束的光学拾取器的元部件的光发射元件、光接收元件、透镜和反射镜以及光束的光路的下方或上方。换句话说,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可以布置成在投射表面中与作为用于产生光束的光学拾取器的元部件的光发射元件、光接收元件、透镜和反射镜以及光束的光路重叠。由此,光学拾取器引导件的投射面积可以减小,从而可以减小盘装置的尺寸。
此外,本发明的盘装置还包括底架,该底架保持所述盘转动部使得所述盘转动部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并支撑所述框架使得框架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其中,光学拾取器引导件与底架一体形成。
根据该构造,不需要单独提供另一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可简化构造。
此外,本发明的盘装置还包括:第一赋能件,逆着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调节方向对框架赋能;和第二赋能件,在除了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调节方向以外的方向上对框架赋能;其中第一赋能件和第二赋能件由一个赋能件形成。
根据该构造,由于在与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调节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框架赋能,或在不同于调节方向的方向上对框架赋能,因此可以在没有摇晃和咯咯作响的情况下调节框架。此外,由于此时通常使用一个赋能件作为第一赋能件和第二赋能件以在两个方向上对框架赋能,所以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本发明的盘装置还包括限制框架的移动位置的移动区域限制部;其中,移动区域限制部设置于光学拾取器调节部。
根据该构造,移动区域限制部防止了框架移动超出倾斜调节的移动范围的情形。因此,可以防止过大的载荷施加到框架。
此外,本发明的盘装置还包括限制盘转动部的移动位置的盘转动部限制件;其中,盘转动部限制件设置于转台调节部。
根据该构造,转动部限制件防止了盘转动部移动超出倾斜调节的移动范围的情形。因此,可以防止过大的载荷施加于盘转动部。
另外,提供了具有上述盘装置的本发明的电子装置。
根据该构造,可以实现盘驱动部的薄型化,并作为整个电子装置可以实现紧凑化。
本发明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作为能够将从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的光轴调节成位于垂直于盘的方向上的倾斜调节部,设置了调节盘转动部的盘装载面的倾斜的转台调节部和调节保持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框架的位置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因此,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下述优点的盘装置,即,可减小各调节部的调节裕量,并可以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作为内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装置的电子装置的汽车音响系统的总体透视图。
[图2]待机模式下的盘装置的顶视图。
[图3]从图2中III方向观察的盘装置的侧视图。
[图4]记录/再现模式下的本发明的盘装置的顶视图。
[图5]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盘记录/再现部的顶视图。
[图6]从图5中VI方向观察的盘记录/再现部的侧视图。
[图7]从图5中VII-VII位置观察的光学拾取器的侧视图。
[图8]底架和框架的侧视图。
[图9]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倾斜调节部的顶视图。
[图10]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倾斜调节部的侧视图。
[图11]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倾斜调节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2](A)和(B)分别是示出调节螺杆的装配状态的说明图。
[图13](A)是弹簧的侧视图,(B)是弹簧的正视图。
[图14]示出调节螺杆的装配方式的另一示例的截面图。
[图15]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顶视图。
[图16]从图15中XVI方向观察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侧视图。
[图17]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18]转台调节部的顶视图。
[图19]主轴马达部的侧视图。
[图20]转台调节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1]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
[图22]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记录/再现部的顶视图。
[图23]从图22中XXIII方向观察的盘记录/再现部的侧视图。
[图24]图23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5]示出现有技术中的盘装置中的光学拾取器进给装置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和符号说明
301底架
10汽车音响系统(电子装置)
100盘装置
200盘
301a引导部(光学拾取器引导件)
302转台(盘转动部)
303光学拾取器
303b光束
303c光轴
304排线马达(光学拾取器驱动部)
305进给螺杆(光学拾取器驱动部)
307框架
307a隆起(移动区域限制部)
307b导螺杆(移动区域限制部)
500光学拾取器调节部(倾斜调节部)
502弹簧(第一赋能件、第二赋能件)
600转台调节部(倾斜调节部)
600a、600b固定部
600c调节部
607止动器(盘转动部限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中示出了作为电子装置的汽车音响系统10的总体透视图,其中内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装置100。除了盘装置100以外,该汽车音响系统10还包括收音机11、盒式磁带播放器12等。除了所有功能共享的显示部13a以及电源/音量旋钮13b以外,在前面板13上还设置有用于盘装置100的盘插槽101a、用于收音机的调谐旋钮11a、盒式磁带插槽12a等。此外,用于控制收音机11、盒式磁带播放器12、盘装置100等的控制部(未示出)设置在内部。
接下来,将说明盘装置100。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处于待机模式下的顶视图,图3是从图2中III方向观察到的盘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盘装置处于记录/再现模式下的顶视图。
在图2至图4中,用于执行盘200的记录/再现的盘记录/再现部300设置在盘装置100的外壳101中。该盘记录/再现部300具有可以在平行于盘200的面的平面中转动并且可以垂直移动的底架301。在底架301上设置用作使盘200转动的盘转动部的一部分的转台302和用于通过向被转台302转动的盘200发射光束303b(见图7)而执行记录或再现的光学拾取器303。通过作为光学拾取器引导件的引导部301a以及作为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进给螺杆305和排线马达(traverse motor)304,光学拾取器303被设置成在装载于转台302上的盘200的径向上移动。
如图2所示,当没有对盘200进行记录和再现时,盘记录/再现部300处于待机位置,即,盘记录/再现部300在该部分300不阻碍盘200的装载/卸载以及盘200的垂直移动的位置上待机。这种情况下,各个盘200由托架(未示出)分开保持以垂直移动。当对盘200进行记录/再现时,首先使托架和盘200垂直移动,以在要进行记录/再现的盘200的下方产生工作空间S,如图3所示。然后,如图4所示,通过转动盘记录/再现部300,使转台302定位在盘200的中心的下方。然后,通过使保持着作为目标的盘200的托架下落而使盘200装载在转台302上,然后使盘200在被转台302保持的同时转动,然后通过移动光学拾取器303进行记录/再现操作。
接下来将说明盘记录/再现部300。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盘记录/再现部的顶视图,图6是从图5中的VI方向观察到的盘记录/再现部的侧视图,图7是从图5中的VII-VII位置观察到的光学拾取器的侧视图,图8是从图5中的VIII位置观察到的底架和框架的侧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盘记录/再现部300具有底架301,该底架301装配成可在E方向和F方向(见图6)上移动,即,可在垂直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的盘面的方向上移动。用于使盘200在盘200的中心被保持的同时转动的转台302和用于将盘200保持在转台302上的夹具部(未示出)设置于底架301的顶端部的上表面。此外,作为使转台302转动的盘转动部的一部分的主轴马达309设置在转台302的下方。该主轴马达309经由转台调节部600可调节地装配于底架301,转台调节部600的细节将在下面描述。此外,盘转动部包括转台302和主轴马达309,如上所述。因此,盘转动部被保持到底架301,使得其位置可以相对于底架调节。
此外,作为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一部分的进给螺杆305和排线马达304沿底架301的纵向设置。进给螺杆305由排线马达304转动/驱动。用于记录/再现盘200的信息的光学拾取器303设置于进给螺杆305,以与进给螺杆305的凹槽接合。光学拾取器303可以通过排线马达304的回转而沿着进给螺杆305在盘200的径向上往复移动。
排线马达304经由马达支架304a装配到框架307的一端,框架307具有形成为类似大致U形的U形部分。此外,装配至排线马达304的进给螺杆305的顶端部由罩402可旋转地保持(见图6)。罩402通过框架307固定。框架307的顶端部(转台302侧)经由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将在后面描述)由底架301可调节地支撑。也就是说,框架307由底架301支撑,使得其位置可调节。此外,框架307的基端部(底架301的转动中心侧)经由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将在后面描述)装配至底架301。
如图7所示,作为光学拾取器引导件的引导部301a通过弯曲底架301的位于进给螺杆305相反侧的端部(图5中的下端部)而形成于该端部上。也就是说,由于引导部301a由底架301的一部分形成,所以部件的数量可以减少。该引导部301a平行于进给螺杆305设置在比进给螺杆305更高的一个水平上。光学拾取器303的突起部303a与引导部301a接触,以在该引导部上移动。这种情况下,用于在接触引导部301a的方向上对光学拾取器303的突起部303a赋能的基本上为U形的弹性件308设置到光学拾取器303的顶端部。弹性件308的联接部308a从下侧支撑底架301的引导部301a。因此,即使当盘记录/再现部300受到诸如振动之类的扰动时,也可以防止光学拾取器303离开底架301或者摇晃并咯咯作响的情况出现。
如图8所示,作为在垂直方向上较长的纵向孔的引导孔301c设置在底架301的引导面301h(见图6)的基端部(排线马达304侧,即,图8中的右侧)的上部,所述引导面301h在与盘200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弯曲。作为移动区域限制部的引导螺杆307b装配到框架307的基端部,以穿过引导螺孔307c。此外,作为在垂直方向上较长的纵向孔的引导孔301b设置在底架301的引导面301h的顶端部(转台302侧,即,图8中的左侧)。框架307的顶端部通过作为移动区域限制部的隆起307a可移动地装配在引导孔301b中。因此,通过设置在两个位置处的纵向孔301b、301c,隆起307a以及引导螺杆307b,限制了框架307相对于底架301的可允许移动范围。
此外,底架301具有倾斜调节部,倾斜调节部的细节将在此后说明。该倾斜调节部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见图6),使得光束303b的光轴303b设定成垂直于由转台302转动的盘200。然后,倾斜调节部由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500和转台调节部600构造出,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500用于调节保持着进给螺杆305等的框架307的位置,转台调节部600用于调节转台302的盘装载面的倾斜度。
接下来,将具体描述作为倾斜调节部的一部分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的顶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的侧视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如图9至11所示,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设置在底架301上,并具有构成引导面401a的引导轴401、用于使罩402移动的调节螺杆404和作为赋能件的扭转螺旋弹簧405。引导面401a是引导轴401的外周面,其平行于引导轴401的轴向,并且是曲面。该外周面(即,引导面401a)和装载在作为盘转动部的一部分的转台302上的盘200的盘面具有垂直关系。换句话说,引导面401a的法线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的盘面具有非平行关系。这种情况下,引导面401a不限于曲面,而是可以形成在平面上。这种情况下,该平面和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的盘面可以具有垂直关系。此外,罩402具有与引导轴401接触的第一接触面、与调节螺杆404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和与扭转螺旋弹簧405接触的第三接触面。这里,第一至第三接触面设置在圆柱形部分402a上,该圆柱形部分设置于罩402。
供进给螺杆305的顶端插入的孔设置在罩402的中心。当进给螺杆305的顶端插入到罩402的孔中时,进给螺杆305被罩402可旋转地支撑。此外,进给螺杆305由赋能件(未示出)在进给螺杆的旋转轴接近罩402的方向(图9中的A方向)上赋能。
如图11所示,调节螺杆404设置在相对于构成引导面401a的引导轴401倾斜的方向上(图10中与引导轴401成角度θ的方向上)。调节螺杆404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装配:形成向上弯曲部301d,然后在该向上弯曲部301d上设置螺纹部(tap)403,其中向上弯曲部301d通过使底架301的一部分向上弯曲而形成。
调节螺杆404设置在相对于引导面401a倾斜的方向上。例如,如图12(A)所示,调节螺杆404可以设置成在平面图中与引导面401a垂直,并且可以设置成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引导面401a倾斜。此外,如图12(B)所示,调节螺杆404可以设置成在平面图中相对于引导面401a倾斜(角度α或β),并且可以设置成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引导面401a倾斜。换句话说,当引导面401a是曲面时,调节螺杆404可以设置成使得,当从顶部观察时,在图12(A)所示的情况下,经过引导面401a与罩402之间的接触点的引导面401a的法线平行于调节螺杆404的轴向,而在图12(B)所示的情况下,经过引导面401a与罩402之间的接触点的引导面401a的法线和调节螺杆404的轴向构成角度α或β。此外,当引导面401a是平面时,在图12(A)所示的情况下,调节螺杆404可以设置成使得引导面401a的垂线平行于调节螺杆404的轴向,而在图12(B)所示的情况下,引导面401a的垂线与调节螺杆404的轴向构成角度α或β。
此外,调节螺杆404相对于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布置在装载于转台302上的盘200的相反方向上(图11中的向下方向上)。因此,圆柱形部分402a可以通过旋入/旋出调节螺杆404来调节。换句话说,当通过旋入而使调节螺杆404向前移动时,调节螺杆404上升(沿图11中的A方向),当通过旋出而使调节螺杆404向后移动时,调节螺杆404下降(沿图11中的B方向)。由此,即使在装载了盘200的情况下,也可以调节转台302,从而可以改善作业能力。平面部404a设置于调节螺杆404的位于罩402侧的顶端,该平面部404a使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沿引导轴401移动。
如图11所示,扭转螺旋弹簧405朝调节螺杆404和引导轴401对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赋能。如图13所示,扭转螺旋弹簧405的一个臂405a与底架301接合,而另一个臂405b与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接触。这里,如图13(B)所示,该另一个臂405b水平弯曲以与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水平地接触。因此,扭转螺旋弹簧405在接近底架301的方向上(图11中C方向上)对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笔直地赋能。
因此,当通过转动调节螺杆404而使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沿着引导轴401垂直移动时,框架307的顶端部也垂直移动。由此,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与进给螺杆305之间的距离被改变。因此,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可以被调节,使得其光轴303c设定为垂直于盘200。
此外,如图10和11所示,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的轴向中心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的下表面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图10中的尺寸H)沿着引导轴401改变。此外,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与调节螺杆404的平面部404a之间的接触可以在这两元件之间接触点发生变化的同时而得以保持。因此,可以减小倾斜调节操作中响应于罩402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图11中的尺寸H1)所需的调节螺杆404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图11中的尺寸H2)。例如,在θ=45°的情况下,H2=0.5×H1。
类似地,例如,在θ=45°的情况下,在倾斜调节操作中响应于罩402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量(图11中的尺寸H1)所需的调节螺杆404在侧向上的移动量(图11中的尺寸H3)给定为H3=0.5×H1。
通过这种方式,调节螺杆404在相对于引导面401a倾斜的方向和相对于框架307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因此,调节螺杆404的移动量可以减小为比框架307的必要倾斜调节量小。由此,可以实现倾斜调节部的薄型化。这里,装配到框架307的罩402的顶端部由扭转螺旋弹簧405赋能,以与调节螺杆404和引导面401a接触。因此,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顶端部可以调节成接近或离开盘,而不会发生摇晃和咯咯作响的情况。
此外,即使罩402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图10中的尺寸H)在倾斜调节操作中被改变,也可以保持引导轴401与罩402之间的接触。因此,进给螺杆305的中心与盘200的中心之间的节距(图10中的尺寸P)总是保持恒定,从而可以实现稳定的记录/再现操作。
此外,扭转螺旋弹簧405构造成朝向底架301(图10中的C方向)对罩402赋能,即使当在扭转螺旋弹簧405的臂405b与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之间的接合量(图10中的尺寸P1)中确保了裕量时,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的厚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的稳定赋能以及薄型化变得可相互兼容。
此外,光学拾取器303的突起部303a与引导部301a的接触部形成为类似于几乎半球形状。因此,即使当进给螺杆305在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的作用下在图7中的E方向或图7中的F方向上移动、然后使装配到进给螺杆305中并由该进给螺杆305引导的光学拾取器303在作为支点的位于突起部303a与引导部301a之间的接触点上倾斜时,光学拾取器303的突起部303a和引导部301a可以稳定地联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轴401布置在转台302的中心侧,调节螺杆404布置在外侧。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调节螺杆404可以布置在中心侧,引导轴401可以布置在外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排线马达304和进给螺杆305一体构造出。根据本发明,诸如齿轮等的动力传输部可以例如设置在排线马达304和进给螺杆305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传送驱动力以将光学拾取器303移动至内周和外周的功能以及引导光学拾取器303移动的功能都由进给螺杆305相容地实现了。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不同于进给螺杆305的引导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底架301和罩402由扭转螺旋弹簧405赋能。根据本发明,两个元件可以由除了扭转螺旋弹簧之外的其它赋能件(例如,板簧、拉伸螺旋弹簧、压缩弹簧等)来赋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装配到进给螺杆305顶端的罩402由调节螺杆404移动/调节。但是,可以使进给螺杆305直接移动。此外,罩402与引导轴401之间以及调节螺杆404的平面部404a与扭转螺旋弹簧405的臂404b之间的接触部通过具有相同直径并设置于罩402的圆柱形部分402a实现。根据本发明,各接触部可以分别通过具有不同直径的圆柱面来实现。
接下来,将说明作为倾斜调节部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
图15是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顶视图,图16是从图15中的XVI方向观察到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侧视图,图17是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分解透视图。
在图15和16中,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可以改变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与装配有进给螺杆305和排线马达304的框架307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使得光束的光轴303c设定成垂直于盘200。
尽管已经在图8中示意性地说明,但如图16和17所示,作为在垂直方向上较长的纵向孔的引导孔301c设置在底架301的引导面301h(参见图6)的基端部(排线马达304侧,即,图8中的右侧)的上部中,所述引导面301h在与盘200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弯曲。此外,引导螺孔307c设置于框架307的基端部,并且作为移动区域限制部的引导螺杆307b装配到该引导螺孔307c,以穿过引导孔301c。由此,框架307相对于底架301在E、F方向上可移动地装配,并且框架307相对于底架301的可允许移动范围得到限制。
此外,如图8所示,期望的是,作为在垂直方向上较长的纵向孔的引导孔301b应设置在底架301的引导面301h的顶端部(转台302侧,即,图8中的左侧),并且框架307的顶端部应通过作为移动区域限制部的隆起307a可移动地装配。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在两个位置处的纵向孔301b、301c确实地限制框架307相对于底架301的可允许移动范围。
如图17所示,在通过使框架307的基端部弯曲而形成的水平部307d上设置弹簧拴系部307e,该弹簧拴系部307e向上突出,以闩锁住作为第一赋能件的弹簧502的臂502b。此外,在水平部307d的中心直立地设置用于支撑弹簧502的弹簧支撑杆307f。与此相对,弹簧拴系爪301g设置在底架301侧,并且还设置了固定支架503,以将弹簧502保持在框架307的水平部307d与该支架之间。
因此,螺旋弹簧502的主体502c装配到弹簧支撑杆307f上,然后螺旋弹簧502的一个臂502a拴系在底架301的弹簧拴系爪301g上,而螺旋弹簧502的另一个臂502b拴系在框架307的弹簧拴系部307e上。因此,螺旋弹簧502在朝向盘200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图15中的A方向)上对框架307赋能。此外,螺旋弹簧502设置在框架307的水平部307d与固定支架503之间,并在使上述两元件打开的方向上,即,下压框架307的基端部的方向(图16中的E方向)上,对框架307赋能。
同时,接收部301e形成在底架301的基端部上,以水平地定位于排线马达304的下方。内螺纹部301f形成在该接收部301e中。用作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的调节件的调节螺杆501拧入到内螺纹部301f中,并可以在图16中的E、F方向上移动。调节螺杆501的顶端(图16中的上端)与支撑排线马达304的马达支架304a的下部304b接触,使得马达支架304a可以由调节螺杆501在E、F方向上调节。换句话说,通过将调节螺杆501向前转动,马达支架304a在逆着螺旋弹簧502的赋能力(energizing force)的方向F上被提升。
如上所述,光学拾取器驱动部具有排线马达304、进给螺杆305和罩402。此外,一个螺旋弹簧502具有如下两种功能:在与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的调节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框架307赋能的压缩弹簧(第一赋能件)的功能,以及在除了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的调节方向以外的方向上对框架307赋能(这里是朝向转台302侧对框架307赋能)的扭转螺旋弹簧(第二赋能件)的功能。由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可以实现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的薄型化。
此外,当通过移动调节螺杆501来调节排线马达304与放置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之间的距离时,可以实现倾斜调节,用于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使得其光轴303c设定成垂直于放置在转台302上的盘200。
此外,由于框架307被螺旋弹簧502赋能,所以可以防止因振动等干扰造成的框架307以及一体装配到该框架上的进给螺杆305和光学拾取器303发生摇晃和咯咯作响。
此外,框架307的隆起307a和引导螺杆307b的移动区域受到设置于底架301的引导孔301b和引导孔301c的限制。因此,即使在产品运输或类似过程中在螺旋弹簧502、由螺旋弹簧502以一定压力保持的框架307、与框架307一体装配的光学拾取器303等上施加超过弹簧载荷的冲击、而后框架307离开底架301(沿图8中的方向F),设置到框架307的隆起307a和引导螺杆307b也会与底架301的引导孔301c、301b接触。从而,可以防止通过冲击等而施加导致螺旋弹簧502失效的载荷的情形。
接下来,将说明作为倾斜调节部的转台调节部600。
图18是转台调节部的顶视图,图19是主轴马达部的侧视图,图20是转台调节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图18至图20中,转台调节部600改变转台302的盘装载面的倾斜度,从而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使得其光轴303c设定成垂直于盘200。
如图18所示,转台调节部600具有位于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600a、600b和一个调节部600c。固定部600a、600b布置成使得连接两个固定部600a、600b的中心的直线L1定位在与记录/再现操作中光学拾取器303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图18中的C-C方向)上。此外,调节部600c布置成使得该调节部定位成在光学拾取器303在记录/再现操作中的移动方向上(图18中的A侧或B侧)离开连接两个固定部600a、600b的中心的直线L1。
更具体地,如图20所示,主轴马达309整体地装配到底板310,并且引导孔310a、310b设置在底板310中,作为通孔,以对应于两个固定部600a、600b。此外,分别穿过引导孔310a、310b的支撑件601、601直立地设置于底板310,以对应于两个固定部600a、600b。紧固件603拧入到支撑件601的顶端面中,并且弹簧602装配在紧固件603的上端部的头部603a与底板310的上表面之间。因此,底板310总是由弹簧602朝向底架301侧赋能。
如图20所示,在调节部600c中,内螺纹轴604装配到设置在底架301中的装配孔311中。该内螺纹轴604形成为类似圆柱形状,并且内螺纹604a形成在内螺纹轴604中。作为调节件的调节螺杆605拧入到内螺纹轴604中的内螺纹604a中,并且调节螺杆605可以从内螺纹轴604的下开口被转动。此外,向上弯曲以对应于调节部600c的弯曲部310c形成在底板310上,板簧606设置在弯曲部310c的上侧以总是在方向E上(向下)对弯曲部310c赋能。由于弯曲部310c由调节螺杆605的顶端面从下侧支撑,所以底板310的弯曲部310c总是与调节螺杆605的上端面接触。
因此,当通过向前转动调节螺杆605而使调节螺杆605在图20中的F方向上移动时,底板310的调节部600c侧可以绕作为支点的底板310的固定部600a、600b提升。此外,当通过向后转动调节螺杆605而使调节螺杆605在方向E上移动时,底板310的弯曲部310c在弹簧606的赋能力的作用下沿方向E移动。由此,光学拾取器303与放置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调节主轴马达309的倾斜度而得以调节。用于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以使其光轴303c设定为垂直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的倾斜调节可得以实现。此外,即使当主轴马达309在倾斜调节中倾斜并且紧固件603与主轴马达309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作为倾斜支点的固定部600a、600b中被改变时,弹簧602也可伸长或收缩。由此,主轴马达309从不会扭曲/变形,因此可以实现稳定的倾斜调节。
作为盘转动部限制件的止动部607在其顶端具有遮挡部607a,该止动部607装配在底板310上,位于固定部600b与调节部600c之间。突起310d设置在底板310上且位于遮挡部607a下方。当底板310向上移动预定高度时,该底板310触及止动部607的遮挡部607a。因此,底板310受到限制而不能进一步上行。
因此,即使在产品掉落或运输等过程中超过弹簧载荷的冲击施加到由弹簧606以一定压力保持的主轴马达309、然后主轴马达309离开底架301(在图20中的方向F上)时,主轴马达309的突起310d也会与止动部607的遮挡部607a接触。由此,可以防止由于冲击等而施加导致弹簧606失效的载荷的情形。
此外,连接作为主轴马达309的倾斜支点的两个固定部600a、600b的直线L1布置在与光学拾取器303的移送方向垂直相交的位置。因此,主轴马达309从不在切向(图18中的C方向和图18中的D方向)上倾斜,在径向(图18中的A方向和图18中的B方向)上的倾斜可以通过使调节部600c的调节螺杆605前进/后退而得以调节,并且该倾斜调节可以稳定且容易地实现。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装置100B。
图2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顶视图。这里,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共同的部分,并且在此省略对它们的赘述。
在图21中,用于执行盘200的记录/再现的盘记录/再现部300B设置在盘装置100B的壳体101的中心。
接下来,将对盘记录/再现部300B进行解释。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盘记录/再现部的顶视图,图23是从图22中的XXIII方向观察到的盘记录/再现部的侧视图,图24是图23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在图22和23中,盘记录/再现部300B具有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以及其它部件。当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与进给螺杆305之间的距离改变时,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使得其光轴303c设定成垂直于放置在转台302上的盘200。
接下来,将说明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这里,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说明的部分,并且在此省略对它们的赘述。
在图22至图24中,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具有罩406和马达支架304a,罩406插入到进给螺杆305的顶端中,马达支架304a的一端固定至排线马达304,而马达支架304a的另一端固定至罩406。
供进给螺杆305的顶端插入的孔设置在罩406的中心。当进给螺杆305的顶端部插入到罩406的孔中时,进给螺杆305可旋转地支撑在罩406中。此外,具有圆柱形状的外周面406a设置在罩406的外周上,其与调节螺杆404的平面部404a和扭转螺旋弹簧405的臂405b接触。与之相对,具有平面形状的外周面406c设置在罩406的外周上,其与引导轴401接触。也就是说,罩406的外周表面构造成类似几乎D形。
因此,罩406的外周面406b在扭转螺旋弹簧405的弹簧力的作用下总是与调节螺杆404的平面部404a接触。此外,罩406的外周面406c总是与引导轴401接触。由此,当通过移动调节螺杆404而调节罩406与盘200之间的距离时,可以实现倾斜调节,用于调节从光学拾取器303发出的光束303b,使得其光轴303c设定成垂直于放置在转台302上的盘200。
此外,即使当在倾斜调节中罩406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图24中的尺寸H)改变时,引导轴401与罩406的外周面406c之间的接触也得以保持。因此,进给螺杆305的中心与装载在转台302上的盘200的中心之间的节距(图24中的尺寸P)总是保持恒定,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记录/再现。
此外,罩406的外周面406c具有平面形状,罩406的外周面406b具有圆柱形状。因此,引导轴401与罩406的外周面406c总是能够保持线性接触面。换句话说,在没有特别的引导部的情况下,在相对于引导轴401和底架301保持进给螺杆305在旋转方向(图24中的方向E、F)上的姿态恒定的同时,罩406和框架307可以在调节罩406和盘200之间距离的方向上移动。
如上所述,构造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因此,作为倾斜调节件的调节螺杆404的移动量可以减小至比光学拾取器调节部500(见图22)中的必要的倾斜调节量小,并且此外,可以在保持诸如罩406、框架307等的部件以及底架301的姿态在倾斜调节操作过程中恒定的同时执行倾斜调节。由此,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的薄型化和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的部件数量减少变得相互可兼容。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轴401布置在转台302的中心侧,调节螺杆404布置在外侧。这种情况下,如图14中所示,调节螺杆404可以布置在中心侧,引导轴401可以布置在外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排线马达304和进给螺杆305一体构造出。根据本发明,诸如齿轮等的动力传输部可以例如设置在排线马达304和进给螺杆305之间。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罩406设置于进给螺杆305的两端部,可以实现类似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传送驱动力以使光学拾取器303移动至内周和外周的功能以及引导光学拾取器303移动的功能由进给螺杆305相容地执行。根据本发明,可以设置不同于进给螺杆305的引导件,倾斜调节可以应用于该引导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底架301和罩402由扭转螺旋弹簧405赋能。根据本发明,上述两元件可以由除了扭转螺旋弹簧以外的另一赋能件(例如,板簧、拉伸螺旋弹簧、压缩弹簧等)赋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罩406与调节螺杆404的平面部404a和扭转螺旋弹簧405的臂405b之间的接触部可以通过具有相同直径并设置于罩406上的圆柱形部分406a实现。根据本发明,各接触部可以分别由具有不同直径的圆柱面来实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拾取器调节部400B通过调节光学拾取器303的引导部的高度而得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由于主轴马达309具有与罩406的外周面406b、406c相似的形状,所以倾斜调节可以通过调节主轴马达309的高度而实现。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以其中设置有多层托架并且底架设置成垂直移动和转动的所谓换片器类型的盘驱动器作为盘装置100进行了说明。这种情况下,即使当本发明应用于通过从可在装载于转台上的盘的径向上移动的光学拾取器将光束发射到装载于转台上的盘上来执行记录/再现操作的盘装置时,无论是否有托架以及底架是否能够转动并垂直移动,都可以获得相似的优点。
本申请基于2006年10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06-281440);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盘装置中,为了将从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的光轴调节成垂直于盘的方向,设置了用于调节盘转动部的盘装载面的倾斜的转台调节部和用于调节保持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框架的位置的光学拾取器调节部。因此,本发明可以具有以下优点,即,各调节部的调节裕量可以减小,且还可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本发明对于能够实现可将从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的光轴调节成位于与盘的信息记录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倾斜调节部的薄型化的盘装置等是有用的。
Claims (10)
1.一种盘装置,包括:
盘转动部,具有转台,盘装载在所述转台上,并且所述盘转动部使装载在该转台上的盘转动;
光学拾取器,通过将光束发射到由所述盘转动部转动的盘上来执行信息记录操作或信息再现操作;
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在装载于所述盘转动部上的盘的径向上可移动地保持所述光学拾取器;
光学拾取器驱动部,使所述光学拾取器移动;
框架,保持所述光学拾取器驱动部;和
倾斜调节部,将从所述光学拾取器发出的光束的光轴调节成位于与装载在所述盘转动部上的盘垂直的方向上,
其中,所述倾斜调节部具有转台调节部和光学拾取器调节部,转台调节部调节所述转台的盘装载面的倾斜,光学拾取器调节部调节所述框架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调节部布置在所述盘的在盘的径向上的内周侧和所述盘的在所述径向上的外周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装置,其中,所述框架具有基本上为U形的部分,该基本上为U形的部分在所述光学拾取器驱动部的在盘的径向上的两端部处保持所述光学拾取器驱动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装置,其中,所述转台调节部具有设置在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和设置在一个位置处的调节部,所述设置在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布置成使得连接所述固定部的中心的直线位于与所述光学拾取器在记录和再现操作中的移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并且,所述设置在一个位置处的调节部布置成使得该调节部定位成在所述光学拾取器在记录和再现操作中的移动方向上离开连接位于两个位置处的固定部的中心的直线。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引导件与所述光学拾取器接触并引导所述光学拾取器的移动方向,并且,所述光学拾取器引导件布置在所述光学拾取器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还包括:
底架,保持所述盘转动部,使得所述盘转动部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并且,支撑所述框架,使得所述框架的位置是可调节的,
其中,所述光学拾取器引导件与所述底架一体形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还包括:
第一赋能件,逆着所述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调节方向对所述框架赋能;和
第二赋能件,在除了所述光学拾取器调节部的调节方向以外的方向上对所述框架赋能,
其中,所述第一赋能件和所述第二赋能件由一个赋能件形成。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还包括:
移动区域限制部,限制所述框架的移动位置,
其中,所述移动区域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光学拾取器调节部。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还包括:
盘转动部限制件,限制所述盘转动部的移动位置,
其中,所述盘转动部限制件设置于所述转台调节部。
10.一种电子装置,具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81440A JP2008097779A (ja) | 2006-10-16 | 2006-10-16 | ディスク装置 |
JP281440/2006 | 2006-10-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29511A true CN101529511A (zh) | 2009-09-09 |
Family
ID=39314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800385854A Pending CN101529511A (zh) | 2006-10-16 | 2007-10-16 | 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299685A1 (zh) |
EP (1) | EP2088592A4 (zh) |
JP (1) | JP2008097779A (zh) |
CN (1) | CN101529511A (zh) |
WO (1) | WO20080478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60691A4 (en) * | 2008-12-18 | 2014-11-19 | Panasonic Corp | DISK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79256A (ja) * | 1995-03-31 | 1996-10-22 | Ricoh Co Ltd | 光学的読み取り装置 |
JPH10208372A (ja) * | 1997-01-27 | 1998-08-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ディスク装置のチルト調整装置 |
JPH11120568A (ja) * | 1997-10-08 | 1999-04-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ピックアップ調整機構を有する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
JP2001155446A (ja) * | 1999-11-25 | 2001-06-08 | Aiwa Co Ltd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1176086A (ja) * | 1999-12-17 | 2001-06-29 | Kenwood Corp |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JP2003187539A (ja) * | 2001-12-21 | 2003-07-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ディスク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
JP2003208766A (ja) * | 2002-01-16 | 2003-07-25 | Canon Inc | 光ピックアップ送り装置 |
JP2004022134A (ja) * | 2002-06-19 | 2004-01-22 | Shinano Kenshi Co Ltd | 間隔調節ねじ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における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光ディスクへのレーザ光線照射角度調節機構 |
JP2005063549A (ja) * | 2003-08-11 | 2005-03-10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およびそのスキュー調整方法 |
-
2006
- 2006-10-16 JP JP2006281440A patent/JP2008097779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10-16 CN CNA2007800385854A patent/CN101529511A/zh active Pending
- 2007-10-16 WO PCT/JP2007/070198 patent/WO200804780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10-16 EP EP07829932A patent/EP208859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10-16 US US12/445,611 patent/US2010029968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088592A4 (en) | 2009-12-09 |
EP2088592A1 (en) | 2009-08-12 |
JP2008097779A (ja) | 2008-04-24 |
US20100299685A1 (en) | 2010-11-25 |
WO2008047807A1 (fr) | 2008-04-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33721B1 (en) | Disk drive with an actuator latch having fixed, latching, and latch arm portions being a single component | |
US7251088B2 (en) | Hard disc device | |
EP1426932A1 (en) | Optical disk device | |
CN101529512B (zh) | 盘装置 | |
KR20040028669A (ko) | 기록 매체 구동 장치 | |
CN101529511A (zh) | 盘装置 | |
US20020181386A1 (en) | Disk reproducing device | |
CN100489981C (zh) | 盘驱动装置及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 |
US6256164B1 (en) |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servo track writer for use in hard disc drive | |
CN100367374C (zh) | 光盘装置 | |
EP1422699B1 (en) | Method of adjusting inclination of guide shaft in recording medium drive device | |
KR100619364B1 (ko) | 높이 가변형 턴테이블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광디스크 장치 | |
US7365936B2 (en) | Media cartridge autoloader | |
CN1989558B (zh) | 光盘装置 | |
CN100416670C (zh) | 具有将扫描装置相对于记录介质的表面平行定向的结构的用于光学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US6369970B1 (en) | Multiple disk write method and device | |
JP3110698U (ja) | 傾角調整機構 | |
US20050125817A1 (en) |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carriage feed mechanism therefor | |
US20030012121A1 (en) | Optical disk drive having a skew adjustment function | |
JP3111981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送り機構 | |
US7457057B2 (en) | Disk drive device an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JP2007109289A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
JP4237676B2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02109810A (ja) | チェンジャ型ディスク再生および/または記録装置 | |
JP2003187538A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