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002A - 连续角的编织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连续角的编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002A
CN101529002A CNA2007800399626A CN200780039962A CN101529002A CN 101529002 A CN101529002 A CN 101529002A CN A2007800399626 A CNA2007800399626 A CN A2007800399626A CN 200780039962 A CN200780039962 A CN 200780039962A CN 101529002 A CN101529002 A CN 101529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m
bobbin
hook
layer
side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99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9002B (zh
Inventor
格扎维埃·勒格朗
乔治·察尔瓦里什基
朱利安·查尔斯
菲利普·布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rbus Operations SAS
Original Assignee
Airbus Operation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rbus Operations SAS filed Critical Airbus Operations SAS
Publication of CN101529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9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0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13/00Shedd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5/00Woven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3D25/005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1/00Loo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for weaving chenille yarn; Details peculiar to these looms
    • D03D41/004Looms for three-dimensional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24Mechanisms for inserting shuttle in shed
    • D03D49/46Mechanisms for inserting shuttle in shed wherein the shuttle is pushed or pulled positive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39/00Textiles: weaving
    • Y10S139/01Bias fabric dig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Loom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织布机(20)包括用于线(26B)的穿经、插入纬纱(64)、和形成梭口的装置,从而可以在编织期间通过线(34)形成连续的角(30)。该织布机优选地还包括垂直偏置系统(66),从而可以编织三维表面结构,所述三维表面结构的线在面之间以及在棱边的位置处是连续的。该织布机尤其用于制造作为复合结构加固体的连续三面角。

Description

连续角的编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领域,具体地,涉及工艺纺织领域,在纺织技术领域中,织物的至少一根纬纱线形成连续角,例如是浮凸的。
更一般性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允许将多个层穿经(rentrage)并平行地编织所述多个层的系统,其优选地使用相同的纬纱线。优化织布机的不同零件以减小其尺寸且有利于编织的不同阶段。
根据本发明的系统专门用于三维表面编织,三维表面编织能够获得在不同棱边之间连续编织的六面体(尤其由三面角)中得到的结构。
背景技术
自从古代就采用织造来实现基于线形式组织纤维的织物。无论是工艺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还是其在被称为“工艺”的纺织中的使用(例如用于加固复合材料),目前的织造工艺是基于和以前相同的基础,这样一来,其得到的发展也很小。
实际上,所有编织而成的纺织品都包括线的交织,所述线分成两个类别:“经纱线”是平行于织物织边的线,并且这些线根据被称为“织纹”的图案与一系列的与之垂直的“纬纱线”交叉。最简单的织纹也包括交替交织,其中每根纬纱线相继经过经纱线的上方和下方,其中从一根纬纱线到另一根纬纱线具有偏移(“平织”)。
为了执行编织1,如图1所示,经纱线2首先彼此平行地且以与织物1的宽度相对应的宽度卷在同一支撑件(“织轴”3)上;对于不结实的材料,使用“整经架”来使上述操作容易进行,但是整经架却具有相当大的体积。纬纱线4将穿过经纱线2之间,每次穿过都对应于一次“投梭”。根据投梭向量的类型,能够制得经纱线2的层2′(例如通过浆经),从而增大其机械阻力,特别是摩擦力。
通过在层2′中形成“梭口”5,即,通过使特定的经纱线2相对于彼此提升或降低来有利于每次投梭的穿过,从而形成成角度的穿行空间5。为了形成梭口5,使得经纱线2进入到综线6,这将经历垂直于来自织轴3的网2′的运动。根据所需的织纹,不同机构(框架,提花织机)能够形成梭口。
可以利用不同工艺来完成投梭4的插入。传统形式的方法包括使梭子7穿过层而伸出,梭子是保持纬纱卷装8的工具,其中纬纱卷装包含一卷特定长度的纬纱4。但是,该穿过产生摩擦。如果浆经有时会增大机械强度,则这种解决方法不适于所有的纺织品,特别是不适于高强度复合结构的加固线。
因此,已研发出用于投梭穿过的另外的系统。具体地,流体(水或气体)喷射可以将线带到层的另一侧。也可以使用一个长杆(lance),甚至两个长杆,每个长杆在层的一半上延伸:一个长杆抓紧纬纱以便将其送至层的中央且送至另一个长杆上。但是,这些解决方案仅允许有限且短长度的线穿过。然而,纬纱的连续性在特定用途中是重要的。
最后,当投梭每次穿过梭口时,齿中保持有经纱2的梳齿(peigne)9将投梭拉紧在已经形成的织物1上,其间,操纵综线6以形成另一梭口5,该梭口取决于织纹。
清楚的是,待编织的经纱层的制备过程很长。具体地,将经纱2插入到综线6中必须精确地完成,梳齿9的定位也是如此。由于摩擦,这些步骤也会对线2造成损害,该问题对于碳纤维尤为严重。而且,综线6和梳齿9的存在意味着编织装置具有相当大的竖直尺寸,这例如对于工艺纺织来说,在仅实现短且有限长度的织物1时尤为不利。
例如,在航空领域中,研发出复合结构来替代盒形(已知地,还称为“盒”)结构的通常的金属部件。但是,对于连接处,需要“加固角”(或“角配件”),其几何结构似乎是简单的:图2所示的传统加固角10包括例如三个基本平坦的二维壁12、14、16,构成三直角三面角(半立方体类型)。
已经确定地研发出所谓的“三维”编织方法,其中,由编织操作所得到的产品包括沿空间的三个方向设置的线的交织。具体地,利用
Figure A20078003996200081
方法来编织玻璃纤维和具有多层交织碳纤维,特别地其可以用于形成飞行器的前缘蒙皮。对于形状更复杂的部件,可以使用纺织:这使得可以在合适的芯轴上直接形成中空形状的部件。
但是,类似于大多数的具有二维壁的三维形状,可以在现有机器上,仅由“平坦”形式的壁以及通过至少两个面14、16之间的缝10z来形成加固角的纺织粗加工成品。
现在,缝或多或少带来易碎问题的部件,这使得机械强度与航空技术不符合。而且,由于不能保证纤维沿不同平面的连续性,所以没有实现获得加固功能。因此,加固角,甚至是具有盒形复合结构的加固角,由金属介质制造。
此外,复合应力能够表示线在其他编织部件中的连续性,包括在织物中形成角的线,即在平行于织件的一个边缘的特定长度上且在平行于另一个边缘的连续的长度上的线。这种连续性可以是复合加固的工艺纺织的基础,尤其是在航空技术方面。
因此看来,可以改进织布机,尤其是在其用于实现工艺纺织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具有多个面的结构,这些面彼此正交并且沿至少三个棱边连续连接,例如无缝的三面角。
更一般性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织布机,该织布机用于插入线以在要编织的织件中形成角。
因此本发明的织布机包括:第一和第二装置,用于线的穿经以形成彼此交叉的两个层;第一和第二系统,用于在两个层中形成梭口;第一和第二设备,用于将投梭拉紧在两个层中,例如彼此连接的梳齿。
由于一个层的形成是在另一个层的编织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至少两个穿经装置中的一个,优选地两个,都是开放的,并且由钩子构成。两个梭口形成系统中的一个,优选地两个,也都是开放的,这意味着,其包括开放的线操纵部件。为了减小尺寸,通过连接至操纵部件的杆(优选地是穿经钩)来有利地实现线的偏置以形成梭口,所述杆围绕轴旋转并且允许在其上施加压力时线的移动。在所述杆上的两个接触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系统有利地允许梭口的形成,所述两个接触位置即静止位置和操作位置,在该静止位置中,初始轴压在所有的杆上以将它们对齐,在该操作位置中,选出的推力部件沿另一方向压在特定杆上以使得特定的钩子相对于其他的钩子偏置。优选地,围绕与杆相同的旋转轴实现所述切换。
另外,投梭连续地插在两个层之间,并且本发明的织布机包括筒管,该筒管能够包含一卷充分长度的纬纱。织布机装有用于在筒管插入到两个层之间的角处期间接收筒管的装置,优选地,接收件装有临时保持装置,该临时保持装置也能够包括用于引导筒管以确保无摩擦地插入的装置。
有利地,投梭通过筒管和插入长杆的临时连接来引导插入,插入长杆确定了每个层的编织方向。筒管的保持接收件进而被有利地安装,从而其旋转将其开口定向在所使用的每个长杆的方向上。
为了实现三维表面编织,织布机能够装有允许被编织表面相对于层偏置的装置,例如沿垂直于织布机结构的方向的移动框架。
为了补偿不同的牵引力,具体地为了允许编织不可拉伸的碳类线,穿经钩有利地与弹簧类的张紧装置相配合,它们可以分别地和/或共同地工作。
通过提供筒管的接收套筒(适当的情况下伴随有插入长杆),可以编织层的第三侧,即为第二角(或甚至是第三角)。并且,也可以在织布机结构的另外一侧或另外两侧上设置穿经钩。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变得更加明显,提供以下说明仅是为了示例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进行限制。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传统编织方法,先前已对其进行了描述。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形成盒子角的编织折叠。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织布机。
图4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织布机中优选使用的梭口形成系统。
图5A至5H示出了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织布机的三维表面编织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可以利用线在折叠的各相邻面12、14、16之间的连续性来制造三维的编织折叠(pli)10。尤其,这允许仅利用编织工艺来形成一个或多个角。更一般地,即使对于“平幅(flat)”编织,本发明的织布机允许在纬纱中插入线,从而在分别平行于织物两个边缘的线的两部分之间形成角。
为此,插入到编织层中的纬纱必须能够沿两个方向插入,因此两个要编织的层必须能够同时形成。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织布机20在其框架22的两个相邻侧上(优选地彼此垂直)包括两个用于线的穿经装置,所述两个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是开放的,以在编织的同时形成对应的层(见图3)。
实际上,如可以预料的,第一层24A能够在框架的相对的第一侧22A与第三侧22C之间拉伸,从而利用纬纱编织。在第二侧22B上,织布机框架包括钩子26B,这些钩子用于使得线28穿过周围,以便形成次级层24B。在编织初级层24A期间,初级纬纱28延伸以绕过钩子26,由此形成第二层24B,其与被编织的织件32位置上的第一层24A形成锐角30,例如,如果编织是正交的,则该锐角为90°。将可能的是,利用单根纬纱来连续地编织该角30。具体地,当第一面32已编织好后,次级纬纱34,不是固定至钩子上,而是能够用于编织形成的次级层24B,初始纬纱28配合经纱。
初级层24A有利地通过与利用钩子26A形成层的系统相同的系统而将设置于适当位置。该系统的开口也允许形成层24A的经纱的连续性,这在编织用于加固复合结构的纤维(例如碳或芳族聚酰胺纤维)的情形下是尤为有利的。
优选地,钩子26A、26B与用于操作可拉伸形差的线28的环形张紧系统36A,36B分别相配合。用于线的共同拉伸的调节系统38也能够确保织物32的张紧。用于集合线的张紧调节装置38替代织轴或整经架的“线保持(réserve de fils)”功能,该张紧调节装置具有向后偏置的X、Y,这对于最终的粗加工成品的尺寸是足够的。
因此,根据本发明,例如在第一系列开放的框架22A中手动地实现初始经纱穿经,该开放的框架包括固定钩26A,在必要的情况下,该固定钩位于每一侧22A、22C上。该层24A的编织允许第一面32的形成。类似于传统的二维编织,该方法包括将纬纱28插入到第一组线24A中,该第一组线置于织布机20上的适当位置处,该纬纱配合经纱(初级经纱)。为此,织布机20包括第一梭口形成系统,该第一梭口形成系统可以是传统的,或者优选地,将与下文所述的第二层的系统相同。
平行于第一面32的编织(该编织是根据惯用技术并利用例如平织而实现的),形成第二层24B。在第一面32的织纹是正交的情形下,该第二层24B尤其垂直于第一面32。为此,用于第一面32的纬纱28穿过层24A并且在其相应钩子26B的位置上形成环,并此后再次沿另一方向穿过框架。根据想要的形状,可以拉紧框架22的与第二侧22B相对的第四侧22D上的这些初级纬纱,并且有利地,其本身也装有开放的穿经钩,这保证了线的连续性(由此形成第四层24D),或者在被编织的织件32的相对边缘处沿另一方向直接进行编织。
因此,通过开放的框架系统连同将用作纬纱(或投梭)28的线穿经到第二框架系统22B中来获得平面织物32,这意味着,在进行穿经纬纱28的同时编织面32,该纬纱在接下来的阶段中将用作经纱以插入次级纬纱34。
由于想要编织次级层24B,梭口必须能够在线28之间开放。本发明的织布机包括穿过层24B的第二梭口形成系统40,其例如平行于该框架的第二边缘22B。梭口形成系统44优选是完全开放,以便简化层24B的形成。在两个可分离部分之间也可以是综线,该第一部分在层的穿经期间是开放的,而在形成层时是被第二部分封住,以便如常继续进行。
优选地,在没有任何框架或提花机机构的情况下梭口开启,其开启尺寸小于此类系统所实施的尺寸。利用旋转系统来进行线28的选择以及由此得来的它们的竖直运动的选择,该旋转系统优选地直接作用在钩子26B上。初级层24A的梭口形成系统也通过直接作用在穿经钩26A上的旋转而有利地发挥作用。这尤其适合于小尺寸,诸如在与用于复合结构的产品单元相配合的编织单元中遇到的。
为此,如图4所示,钩子26每个都连接至操作杆42的一端,而杆42的另一端44接合至例如张紧系统36、38。
轴46位于杆的两端26、44之间,这允许通过作用在操作杆42的一部分上的推力而使得操作杆旋转,以便提升或降低钩子26。杆42有利地通过坡道48引导,该坡道能够形成织布机20的框架边缘22。
为了使钩子26向上或向下旋转,旋转系统50优选地压到杆42的一部分或另一部分上。因此,旋转系统50包括初始轴52,该初始轴一起操作所有的杆42,以使它们对齐,由此形成钩子26的初始位置,优选地位于与经纱的层24的平面相对应的下方位置。
旋转系统50还包括装置54,该装置根据待实现的织纹选出应该升起的钩子26′,并此后将它们提升以通过按压对应操作杆42的另一部分而形成梭口56。该选择装置54由此可以包括推力元件58,该推力元件能够根据它们的操作而采用两个位置,该推力元件例如是可缩回的。在形成梭口56期间,选择装置54启动元件58,结果,元件在它们的杆42上施加压力,以提升钩26′。进而根据待实现的织纹,通过机械或电子地选择推力元件58来改变所述选择。
初始轴52和推力元件58通过一些装置而连接,诸如启动的推力元件58的驱动引起初始轴52退回。具体地,这种接合本身也通过旋转而起作用,并且包括围绕与操纵杆42相同的轴46旋转的摆动杆50。
运动学由此包括两个主要运动:围绕梭口形成系统的旋转轴46的正旋转以及围绕轴46的负旋转,正旋转用于开启梭口56,负旋转用于封住梭口。
a)钩子26的选择系统54处于上位置,下降轴52处于下位置。钩子26因此处于初始位置(下位置)。
b)摆动杆50的正旋转允许选择系统54、58选择钩子26′并提升它们。钩子26′进而旋转,压在处于上位置中的坡道48上。由此开启梭口26,并且进而能够插入纬纱并拉紧。
c)现在能够再次封住梭口56。为此,由摆动杆50驱动的下降轴52处于负旋转而使得提升的钩子26′下降。因此,所有的钩子26现在均处于其初始位置(下位置),并且梭口是封住的。
确定的是,根据此所示实施例,梭口56由偶数个经纱28来形成,但是这并不会为工艺纺织带来问题,并且具体地,不会为复合结构的加固带来问题。但是系统40可适于奇数编织,例如,通过使得在穿经期间围绕两个连续的钩子26形成环。还可以将操作杆42接合至线的其他操纵元件,例如,放置在层24中的每根线28周围的一系列钩子。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织布机20,当第一面32被编织时,则通过非直线地插入纬纱34在形成的两个层24A、24B(初级经纱和次级经纱)上同时进行编织。
为了确保次级纬纱34在角30形成期间的连续性,投梭必须包括充分长度的线。传统上,纬纱34是缠绕在筒管60周围的形式。织布机20上设有装置,以允许纬纱34的筒管60临时设置在两个层24A、24B之间,从而能够选择性地操作插入第一层24A或第二层24B的装置。具体地,设置的装置62包括圆柱形接收件,该圆柱形接收件针对筒管60的尺寸而设计,该装置即为套筒62,筒管60可以临时设于其中。套筒62有利地装有合适的保持装置,诸如连接针的夹子。套筒62还能够装有导向装置,以用于避免筒管60和套筒62的壁之间在插入过程中的摩擦或冲击。例如,筒管60在进入到套筒62中的端部装有尖角配件(一体的或附加的),该套筒本身设有互补形状的孔。该孔是穿透的或不是穿透的,以用于通过将配件引导到孔中而渐进地调节筒管60的位置。
套筒62被置于框架22中并处于第一侧和第二侧22A、22B与层24A、24B之间。由于投梭34沿预定方向插入到每个层24中,所以套筒62有利地以旋转方式安装,从而其开口能够面对投梭34的两个插入方向。
投梭34的插入优选地利用每个层24中的方向长杆64来实现。那么每个长杆64包括如下装置:该装置允许长杆以临时方式接合至筒管60并且在筒管到达套筒时使筒管位于套筒62中,由此允许将筒管60从一个长杆传输到另一个长杆(多投梭插入系统)。因此,能够确保线的连续性,同时还避免了对构成梭口的线的损坏。为了编织,承载筒管60的第一长杆64A例如插入到开启的梭口中,该梭口与层24A正交。一旦到达经纱的层24A的端部,长杆64A则将筒管60置于套筒62中,接着从空的梭口中出来,返回至初始位置。梭口形成系统此后再次封住,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拉紧梳齿(peigne de tassage),从而形成织物。套筒62转向到垂直于另一层24B的第二方向,并且空的长杆64B开始获取筒管60以穿过第二梭口。
该传输用于沿特定角引导线并且因此进行编织。当然,根据在织布机上待编织的层24的数目,可以形成几个这样的角30。进而套筒62的数目和待形成的角30的数目一样。这种技术用于确保线的连续性,同时还确保了编织的位置方向性,并使线之间的摩擦最小。
平行于角30的编织,有利的是,使编织面32沿包括垂直于层的X、Y平面的分量Z的方向偏置。例如,相对于层24A、24B降低编织表面32允许投梭34被设置成在此表面32上方形成角30,并且形成三维织件,该三维织件包括构成角的第一壁32以及两个半成品壁。该装置进而用于根据所需的三维轮廓(例如根据图2)利用线在面12、14、16之间以及在棱边10z处的连续性来直接编织三面角形式的折痕。
为此,织布机20则包括用于实现此偏置的装置66。具体地,在拉伸到框架22中的线上实现编织,该框架是保持固定的,但是其包括移动定形框架66,该移动定形框架通过压到第一面32上而使编织粗加工成品偏置,以便确保角30的形成、织物的张紧、和棱边的“标记(marquage)”。移动框架66优选地对应于第一编织面32的表面,但是其可以限于临近该面的棱边的区域,或者甚至仅限于沿着次级纬纱34经过的棱边。框架66随着在Z方向提前进行编织同时提升织物,以便在编织期间完成对于沿Z方向工作的线34的最优设置。
如图5所示,利用本发明的织布机的编织优选地以下述方式实现:
1.在第一阶段,如上所述以及如图3所示,形成第一层24A、编织与第二层24B的穿经平行的第一面32。投梭28可以通过第一长杆系统64A或手动地插入。投梭28可以与经纱连续或不连续。
2.开启第一层24A的梭口56A(图5A)。
3.将在其端部处保持次级纬纱34的筒管60的第一长杆64A插入到梭口56A中。可能的是,次级纬纱34可以是与初级纬纱28一体的。一旦已穿过梭口,则长杆64A将筒管60插入到第一套筒62中,并且在套筒62已夹住筒管60之后释放长杆(图5B)。
4.第一长杆64A从封住的梭口56A出来。在此期间,套筒62沿第二长杆64B的方向旋转,并且第二系列的框架使得第二层24B中的梭口56B开启(图5C)。
5.将第二长杆64B插入到第二梭口52B中,以接近并获取固定在那里的筒管60(图5D)。
6.套筒62释放筒管60,并且长杆64B从梭口56B再次结合筒管60。梭口56B进而可以封住,并且重组层24B。接下来是,拉紧插入在编织面32的每一侧上的投梭34,而形成角30(图5E)。
7.为了形成三维角,存在由移动框架66形成的推力,以使第一面32竖直地偏置(图5F)。
8.进而重复该过程,在第二层24B中的梭口56B’开启时,插入第二长杆64B,以将筒管60置于套筒中,并且撤回该长杆,从而使套筒62转向第一长杆64A(图5G),等等。
由此,沿X方向且此后沿Y方向,以非直线的方式插入次级纬纱34,允许形成正交的面;与集合张力调节系统结合的线X、Y的保留能够为这些面的组成供应材料。
优选的是,每个次级投梭34的拉紧梳齿对于不同面来说应该是一体的,从而在已完成所有的角30时进行工作。因此,使纬纱34相对于第一面32的平行定向是优化的。
我们由此获得了如图5H所示的角70,通过在编织阶段期间非直线插入并穿经到开放的框架22A、22B中,角70的线72可以是连续的。这是尤为有利的,其原因在于,现有的三维机器仅形成“体积”形状(立方体、圆柱体等等)或是具有轮廓的(T、H、E...)形状。这里,所关注的是具有二维壁的三维形状70的制造。而且,该系统满足了在线72的连续性方面的要求。另外,沿Z轴线的运动允许符合三维折痕10的形状,由此大大有利于折痕的形成,这是在折痕的编织阶段期间形成的。
具体地,该装置用于实现根据图2的盒子角的形成,其中,织件10的尺寸是大约400mm×220mm×200mm,或甚至是800×220×200mm3。有利地,使用的碳线包括6000至24000之间的细丝,并且优选地是12000。每个折痕的表面理想质量是200g/m2至1200g/m2,优选地是600g/m2。如此形成的三面角70允许在注入树脂之后形成盒子角10。纤维在完成的织件的总体积中的体积比率有利地是55%至60%。粗加工成品可以优选地重叠在其他相同性质的粗加工成品之上,这对于在它们的线之间形成角是有利的,从而使最终织件10相对于组成部分中机械应力方向的强度最优化。
虽然对一个三面角70进行了描述,但是可以想象其他的选择。具体地,可以倾斜地偏置第一面32,从而形成彼此不正交的面。也可以在第一面32上不实现直角编织。
还可以形成具有几个角的结构,具体地基于六面体,这样的角包括四个或五个面。在这种情况下,重复前述阶段5和6,重复的次数等于存在的角30的数目(由此是套筒62的数目),直到筒管到达最后的长杆,或者直到已经进行了全部工序,其中,进行了阶段7。如果已完成了全部工序(四个投梭经过面32),则可以利用第一投梭64A重新获得筒管60,以使梭子60继续转动,从一个长杆到达下一个长杆,或者类似传统方法,到达最后一个长杆以引发反向通过筒管,从而通过长杆使得筒管在套筒之间传输,直到其到达其初始位置。
因此,由于包括了优化措施,本发明的织布机尤其适于复合结构的加固的编织,所述优化措施允许形成更小的尺寸,同时还允许编织线以形成角,在适当情况下,该角是三维的。但是,可以考虑其他的应用,尤其,构成本发明织布机的每个元件可以彼此独立地使用。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纬纱中编织织物(70)的织布机(20),所述织物中的至少一根线(34)构成角(30),所述织布机的机架形成具有四个侧部的框架(22),其包括:
-第一装置,其在第一侧部(22A)上进行线的穿经,以在所述第一侧部(22A)与第三侧部(22C)之间形成第一层(24A);
-第二装置,其用于在第二侧部(22B)上进行线的穿经,以在所述第二侧部(22B)与第四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层(24B),所述第二装置包括开放的钩子(26B),所述线(28)能够围绕所述钩子形成环;
-第一梭口形成系统,位于所述第一侧部(22A)处的所述第一层(24A)上;
-第二梭口形成系统(40),位于所述第二侧部(22B)处的所述第二层(24B)上,所述第二梭口形成系统包括用于操纵所述线(28)的开放的元件(26B);
-筒管(60),用于包含用来编织所述层的一卷纬纱线(34);
-接收件(62),位于所述第一侧部(22A)及所述第二侧部(22B)与所述第一层(24A)及所述第二层(24B)之间,用于保持所述筒管(60);
-第一和第二纬纱拉紧梳齿,其穿过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24A、24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布机,其中,用于操纵所述第二梭口形成系统(40)的线的元件是穿经钩(26B),所述穿经钩通过操作杆(42)延伸,每个杆(42)围绕轴(46)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第二梭口形成系统(40)包括用于在所述杆(42)上选择性地施加压力的装置(50),其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所述操作位置中,使特定穿经钩(26′)相对于其他的穿经钩垂直于所述层(24B)而偏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用于选择性地施加压力的装置(50)围绕与所述操作杆(42)的相同的轴(46)旋转,并且包括初始轴(52)和选择装置(54、58),所述初始轴能够在所有的所述杆(42)上施加推力以使它们对齐,所述选择装置(54、58)能够在特定杆(42)上施加相反的压力以形成梭口(56)。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第一穿经系统包括开放的钩子(26A),所述线能够围绕所述钩子形成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第一梭口形成系统具有与所述第二梭口形成系统(40)相似的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穿经钩(26)与张紧装置(36、38)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包括第一和第二装置(64)以使所述筒管(60)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层(24A、24B)沿第一和第二方向移动,并将所述筒管安置到套筒(62)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套筒(62)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筒管(60)的开口,并且所述套筒在两个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两个位置中,分别沿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引导所述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筒管(60)包括尖锐状的附件,并且所述套筒(62)在其与所述接收开口相对的面上包括与所述附件互补的孔,从而在所述筒管插入期间引导所述筒管(60)。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其中,用于移动所述筒管(60)的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长杆(64A、64B),所述第一和第二长杆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至所述筒管(60),并且所述套筒(62)包括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保持所述筒管(60)的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还包括用于沿与所述层(24A、24B)正交的方向(Z)移动所述第一层(24A)的编织部分(32)的装置(66)。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梳齿彼此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还包括位于与所述第二侧部(22B)相对的侧部(22D)上的第三穿经钩(26),以形成所述第四边缘。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布机,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层(24A、24B)之一与所述第一套筒相对的第二套筒(62)以及用于插入朝所述第二套筒(62)定向的所述筒管(60)的第三长杆(64)。
CN2007800399626A 2006-10-27 2007-10-25 连续角的编织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0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654583A FR2907803B1 (fr) 2006-10-27 2006-10-27 Systeme de tissage d'un angle continu
FR0654583 2006-10-27
PCT/EP2007/061471 WO2008049883A1 (fr) 2006-10-27 2007-10-25 Système de tissage d'un angle continu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002A true CN101529002A (zh) 2009-09-09
CN101529002B CN101529002B (zh) 2011-05-18

Family

ID=37943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996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002B (zh) 2006-10-27 2007-10-25 连续角的编织系统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001998B2 (zh)
EP (1) EP2087157B1 (zh)
JP (1) JP5129256B2 (zh)
CN (1) CN101529002B (zh)
AT (1) ATE461302T1 (zh)
BR (1) BRPI0718417A2 (zh)
CA (1) CA2667262C (zh)
DE (1) DE602007005400D1 (zh)
FR (1) FR2907803B1 (zh)
RU (1) RU2418893C2 (zh)
WO (1) WO20080498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4537A (zh) * 2021-09-18 2021-12-10 建德鑫鼎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2.5d织物成型的开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07800B1 (fr) * 2006-10-27 2009-03-20 Airbus France Sas Tissage tridimensionnel surfacique
MX2010003141A (es) 2007-09-20 2010-06-01 Miller Herman Inc Estructura de soporte de carga.
WO2013088037A2 (fr) * 2011-12-14 2013-06-20 Snecma Metier a tisser avec contexture en chaine optimisee
FR2991228B1 (fr) 2012-05-29 2015-03-06 Airbus Operations Sas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realisation d'un panneau composite auto-raidi
US9725833B2 (en) * 2012-07-12 2017-08-08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Wov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weaving same
IN2014MU00226A (zh) * 2014-01-22 2015-09-25 Akhlaque Ahmed Zahir Ahmed Ansari
EP3777613A1 (en) * 2015-01-16 2021-02-17 Herman Miller, Inc. Suspension member
US9725832B1 (en) * 2016-02-09 2017-08-08 Albany Engineered Composites, Inc. Weaving multilayer products using multiple warp columns and heddle columns
CN113681921B (zh) * 2020-10-24 2023-01-31 湖南贝尔动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布偶娃娃装饰用抱球下料及定位装置
DE202021106033U1 (de) * 2021-11-04 2023-02-10 Sybille Castens Webstuhl und Führungsba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4222A (en) * 1902-05-15 1907-05-21 Joseph P Knapp Mechanism for separating sheets.
US2080771A (en) * 1934-08-22 1937-05-18 Celanese Corp Selvedging mechanism for circular looms
US2414663A (en) * 1945-01-25 1947-01-21 Parton Agnes Loom construction, and more particularly a new and useful shed forming mechanism
FR1055039A (fr) * 1952-04-22 1954-02-16 Dispositif de déplacement des canettes dans les métiers à tisser
US3705606A (en) * 1969-12-03 1972-12-12 Rueti Ag Maschf Rotating disk arrangement on a wave-type loom
GB1356545A (en) * 1971-04-23 1974-06-12 Statni Vyzkumny Ustav Textilni Weaving machine for manufacturing a partly woven and partly knitted textile fabric
US4019540A (en) * 1976-03-12 1977-04-26 Mcdonnell Douglas Corporation Loom for producing three dimensional weaves
US4388951A (en) * 1979-09-27 1983-06-21 Bentley Weaving Machinery Limited Weaving looms having rotary shed forming drums and beat up mechanisms therefor
CH645418A5 (de) * 1980-03-27 1984-09-28 Rueti Ag Maschf Einrichtung zur fuehrung eines mittels eines stroemenden fluidums angetriebenen schussfadens im webfach einer webmaschine.
JPS58179198U (ja) * 1982-05-25 1983-11-30 株式会社タカラ 手織り機玩具
DE3325591C2 (de) * 1983-07-15 1984-11-15 Lindauer Dornier Gmbh, 8990 Lindau Anordnung zur Entlastung der Antriebsmechanismen an Webmaschinen
JPS61245335A (ja) * 1985-01-25 1986-10-31 敷島カンバス株式会社 三次元織物用織機のよこ糸供給装置
JP3006198B2 (ja) * 1991-08-30 2000-02-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三次元織物製造用糸供給ヘッド
IT1252804B (it) * 1991-09-24 1995-06-28 Tcnotessile Centro Ricerche S Dispositivo per la movimentazione dei fili di ordito
US5224519A (en) * 1991-09-26 1993-07-0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a woven angle ply fabric
IT1251683B (it) * 1991-10-11 1995-05-19 Dima Ricerche Tecnolog Srl Tessuto tetrassiale e macchina di tessitura per la sua fabbricazione
JPH06264325A (ja) * 1993-03-05 1994-09-20 Arisawa Mfg Co Ltd 箱形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2277730A (en) * 1993-05-07 1994-11-09 Lionel Nicholas Mantzivis A sack comprising sheets formed from flattened tubes of circularly woven fabric
CN1074476C (zh) * 1996-07-24 2001-11-07 天津纺织工学院 大型三维织物编织机
US5771944A (en) * 1997-02-28 1998-06-30 Saint Hut Co., Ltd. Circular weaving loom with transverse heddle shifting apparatus
US6159239A (en) * 1998-08-14 2000-12-12 Prodesco, Inc. Woven stent/graft structure
SE512568C2 (sv) * 1998-08-31 2000-04-03 Texo Ab Skaftramsvävmaskin med varptrådsuppsättningar i två skikt samt två varptrådsuppsättningar i vändvecksskikt
FR2791365B1 (fr) * 1999-03-22 2001-06-22 Hexcel Fabrics Tissu en biais,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metier a tisser pour la fabrication en continu d'un tel tissu
JP2002159389A (ja) * 2000-11-06 2002-06-04 Vizcara Amalingan Victorina 枕を作る方法
US6315007B1 (en) * 2001-03-23 2001-11-13 3Tex, Inc. High speed three-dimensional weaving method and machine
CN1117894C (zh) * 2001-04-17 2003-08-13 东华大学 新型三维编织机
FR2840626B1 (fr) * 2002-06-06 2004-09-03 Eads Launch Vehicles Procede de lacage selectif de fils sur des preformes textiles multidimensionnelles et dispositif pour sa mise en oeuvre
US20040016084A1 (en) * 2002-07-25 2004-01-29 Tim Yarboro Positive expansion/contraction comb system for wide beam weaving
JP3829783B2 (ja) * 2002-09-10 2006-10-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繊維束配列用支持部材
CN1570233A (zh) * 2004-05-10 2005-01-26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加筋三维织物的编织工艺
US7178558B2 (en) * 2005-04-25 2007-02-2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odular weaving for short production runs
ES2337500T3 (es) * 2005-10-06 2010-04-26 Textilma Ag Procedimiento maquina de tejido de cintas con aguja para tejer una cinta.
US8082761B2 (en) * 2009-07-16 2011-12-27 Stoneferry Technology, LLC Method of forming integrated multilayer fabric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4537A (zh) * 2021-09-18 2021-12-10 建德鑫鼎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2.5d织物成型的开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61302T1 (de) 2010-04-15
BRPI0718417A2 (pt) 2014-03-11
CA2667262A1 (en) 2008-05-02
EP2087157A1 (fr) 2009-08-12
EP2087157B1 (fr) 2010-03-17
FR2907803A1 (fr) 2008-05-02
RU2418893C2 (ru) 2011-05-20
CN101529002B (zh) 2011-05-18
DE602007005400D1 (de) 2010-04-29
CA2667262C (en) 2014-09-02
JP5129256B2 (ja) 2013-01-30
WO2008049883A1 (fr) 2008-05-02
RU2009120108A (ru) 2010-12-10
US20100319801A1 (en) 2010-12-23
JP2010507733A (ja) 2010-03-11
US8001998B2 (en) 2011-08-23
FR2907803B1 (fr) 2009-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9002B (zh) 连续角的编织系统
CN106367877B (zh) 编织织物的方法,该方法编织的网形的织物和编织机
CN102844482B (zh) 用于制造带有附加纬面花纹的织物的方法和织机
CN103459692B (zh) 在两个倾斜取向上包含带条的纺织材料及其生产方法和装置
US959879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CN103459690B (zh) 用于生产在两个倾斜取向上包含锭带的纺织材料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95311B (zh) 带子以及制造带子的方法和带针织机
EP0630433B1 (en) A multi-axial yarn structure
US10400365B2 (en) Two-dimensional fabric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1529003A (zh) 三维表面编织
CN101078150B (zh) 刚性剑杆织机1×4多梭箱机构
WO2010004284A1 (en) Multi-axial fabric
CN101949077A (zh) 复合材料立体管状结构件的纺织成型装置及其方法
CN108004650A (zh) 大尺寸变厚度回转体预制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13106A (zh) 重平垂纱组合式三维机织物的结构设计织造装置及工艺
US8893750B2 (en)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a fabric, and fabric
CN107201591B (zh) 一种机织与编织相结合的多轴三维织机
CN102373527A (zh) 平纹立体多层圆筒形或圆筒异形编织物
US20210277550A1 (en) Weaving loom and method for weaving a multilayer fabric
JI et al. Developments in multiaxial weaving for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CN103069064A (zh) 单片梭编织机
JPH03220343A (ja) 三次元多軸織物構造体と、それを製織する織機
CN210215721U (zh) 一种纬纱分离装置
KR101478340B1 (ko) 다중직 제직용 원형직기 및 다중직 원통형 직물
KR20200035717A (ko) 에어제트직기에서의 다중위사 위입불량 방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AIRBUS OPERATIONS S.A.S.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IRBUS FRANCE

Effective date: 201201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116

Address after: Toulouse City, France

Patentee after: Airbus Operations SAS

Address before: Toulouse City, France

Patentee before: Airbus Franc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