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4982A - 车辆用侧反射镜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反射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4982A
CN101524982A CN200910008083A CN200910008083A CN101524982A CN 101524982 A CN101524982 A CN 101524982A CN 200910008083 A CN200910008083 A CN 200910008083A CN 200910008083 A CN200910008083 A CN 200910008083A CN 101524982 A CN101524982 A CN 101524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body
vehicle
housing main
catadiopt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4982B (zh
Inventor
菊池章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chikoh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chikoh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chikoh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Ichikoh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24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49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4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49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得到与所要求的刚性高低相应的反射镜外壳的侧反射镜。这是将反射镜外壳(12)用单臂保持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11)上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反射镜外壳(12)具有:外壳主体(17),覆盖其前面(21a)的盖部件(18),在盖部件和外壳主体的前面之间以沿着该前面(21a)的方式安装在该前面上的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上安装有镜面调整机构(32)和电动收放机构(31),加强板(35)通过以跨越外壳主体(17)的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前面上并用紧固构件(38a)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上,从而被安装在外壳主体。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反射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确认车辆的侧方而在车辆上设置的车辆用侧反射镜。
背景技术
过去,车辆就设有车辆用侧反射镜,以便驾驶员等乘务员确认车辆的侧方。作为这种侧反射镜的一例,有其结构为在安装于构成车辆的门的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安装了保持反射镜主体的反射镜外壳的门反射镜。这种门反射镜由于车箱中的人员能通过观察保持在反射镜外壳上的反射镜主体来观察车辆的侧方,因而将反射镜外壳设置成从车辆(车身面板)向其侧方伸出。这样一来,该反射镜外壳伴随着车辆的行驶将受到风吹(以下将其称为行驶风),而且因受到该行驶风而产生伴随弯曲变形的微振动,所保持的反射镜主体因该微振动而产生振动,有可能导致车中人员利用侧反射镜观察车辆侧方的能力降低。
为此,就门反射镜而言,提出了例如通过采用在反射镜座上安装托架,以用反射镜外壳包围该托架的方式将该反射镜外壳固定在托架上的结构而充分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并防止反射镜主体振动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86761号公报)。
然而,就这种结构的门反射镜而言,由于是以用反射镜外壳包围该托架的方式将该反射镜外壳固定在托架上的结构,因而可以使托架位于由保持于反射镜外壳上的反射镜主体和该反射镜外壳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在此,就门反射镜而言,在该容纳空间中容纳了门反射镜自动收放用的电动收放机构,反射镜主体的角度调整用的镜面调整机构,转弯灯及照相机底座、配线等。因此,若采用使托架位于容纳空间中的结构,则将导致容纳空间的结构复杂化,同时导致将电动收放机构,镜面调整机构,转弯灯及照相机向托架或固定在托架上的反射镜外壳的安装作业的复杂化。
另外,就将反射镜外壳固定在托架上的结构的门反射镜而言,无法根据反射镜外壳所要求的刚性高低来设定托架的有无。这里,车辆的最高速度的限制值按照地域(国家)进行不同的设定。该最高速度的差异由于直接关系到反射镜外壳所能经受的行驶风的强度,因而在将同一种车在多个地域销售时,则对于相同规格的门反射镜要求不同高低的刚性。这种情况下,则有对高端的要求就必须有托架,另一方面,对低端的要求即使没有托架也能得到需要的刚性的情况。然而,如上所述,就无法设定托架的有无的结构的门反射镜而言,对于相同规格的门反射镜要求不同高低的刚性的情况,必须分别制造门反射镜,这些门反射镜在满足高的刚性要求的门反射镜中是统一结构的门反射镜,或者尽管是相同规格但根据所要求的刚性高低为不同结构的门反射镜。在前者的场合,由于对低端的要求是具有必要以上的刚性的门反射镜,因而就需要必要以上的成本;在后者的场合,尽管是相同的规格但由于分别制造不同结构的门反射镜,因而导致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得到与所要求的刚性高低相应的反射镜外壳的侧反射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方案1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将保持反射镜主体的反射镜外壳用单臂保持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是,上述反射镜外壳具有:在车辆的后方侧敞开的容器状的外壳主体、以覆盖该外壳主体的前面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的盖部件、在该盖部件和上述外壳主体的上述前面之间以沿着该前面的方式安装在该前面上的加强板;在上述外壳主体上安装有镜面调整机构和收放机构;该镜面调整机构以上述反射镜主体位于其开放端的方式可倾动地保持该反射镜主体,该收放机构为了使上述外壳主体相对上述反射镜座转动而固定在上述反射镜座上;上述加强板以跨越上述外壳主体的安装了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前面上并用紧固构件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方案2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1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述镜面调整机构和上述收放机构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从上述车辆的后方侧紧贴规定上述前面的前壁部并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上述加强板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其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其另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上述紧固构件用于中间夹着上述前壁部而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方案3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2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在上述前壁部的延伸方向看,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延伸使其达到上述收放机构的转动轴的位置。
方案4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2或3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述加强板呈上述一端部靠近上述车辆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自由端侧地延伸的长尺寸状;上述紧固构件用于将上述加强板的最靠近上述车辆的位置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方案5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1至方案4的任何一项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述反射镜座由金属材料构成。
方案6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1至方案4的任何一项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述收放机构是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电动收放机构。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由于是以沿着该前面的方式将加强板安装在外壳主体的前面和安装在其上的盖部件之间,因而,可以简易地构成形成于外壳主体和反射镜主体之间的容纳空间。
另外,加强板由于利用紧固构件紧固在收放机构上,而该收放机构又固定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因而,可以使从车身经反射镜座和收放机构到加强板之间具有高的刚性,可以防止加强板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这样,由于利用防止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的加强板而防止了外壳主体的挠曲变形,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
再有,由于加强板以跨越外壳主体的安装了收放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主体上,由于能有效地防止伴随着外壳主体的挠曲变形产生的镜面调整机构的摇摆,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被镜面调整机构保持的反射镜主体的摇摆即反射镜主体产生振动。
接着,由于加强板安装在其与盖部件之间的外壳主体的前面,且以盖部件覆盖前面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主体上,因而,可以根据所要求的刚性的高低或者安装或者不安装加强板。因此,对于相同规格的侧反射镜,可以防止成本增加到必要以上,并可以适当地提供具有与要求相应的刚性的侧反射镜。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镜面调整机构和上述收放机构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从上述车辆的后方侧紧贴规定上述前面的前壁部并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上述加强板在上述收放机构紧贴上述前壁部的区域其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在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紧贴上述前壁部的区域其另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上述紧固构件用于中间夹着上述前壁部而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由于利用加强板加强了以紧贴方式安装了收放机构和镜面调整机构的前壁部,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被镜面调整机构保持的反射镜主体的摇摆即反射镜主体产生振动。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在上述前壁部的延伸方向看,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延伸使其达到上述收放机构的转动轴的位置,由于可以利用紧固构件提高加强板和收放机构的紧固强度,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加强板呈上述一端部靠近上述车辆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自由端侧地延伸的长尺寸状;上述紧固构件用于将上述加强板的最靠近上述车辆的位置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若将加强板做成利用紧固构件就能将一端部紧固在收放机构上的长度尺寸由于可以利用紧固构件得到将加强板紧固到收放机构上的效果,因而,可以用小的加强板有效地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上述反射镜座由金属材料构成,则能更可靠地防止加强板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上述收放机构是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电动收放机构,由于内置有电动用的机构的电动收放机构具有更高的刚性,因而,则能更可靠地防止加强板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应用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箭头A1所见到的外壳主体的俯视图,并省略表示了盖部件。
图4是示意地表示从图1所示的箭头A2所见到的外壳主体的立体图,并省略表示了盖部件。
图5是示意地表示从图2所示的箭头A3所见到的反射镜外壳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加强板的说明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表面图。
图7是分解地表示车辆用侧反射镜的组装状况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箭头A1所见到的安装了加强板的外壳主体的俯视图。
图9是沿图8所示的I-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8所示的II-I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其它例子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与图8同样的俯视图。
其中:10-(作为车辆用侧反射镜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1-反射镜座,12-反射镜外壳,17-外壳主体,18-盖部件,19-反射镜主体,21-前壁,21a-前面,23-开放端,31-电动收放机构,32-镜面调整机构,35-加强板,38a-(作为紧固构件的)紧固螺钉,C-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是示意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示意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图1的箭头A1所见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外壳主体17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1的箭头A2所见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外壳主体17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2的箭头A3所见到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设置在车辆C用于乘务员尤其是驾驶员确认后侧方向,在这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是设置在车辆C的门上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
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车辆用门反射镜10搭载在车辆C的状态下(参照图1),将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高度方向用H表示,将厚度方向(与反射镜正交的方向)用T表示,将宽度方向(从车辆C延伸出去的方向)用W表示。该高度方向H在本实施例中,与车辆C的高度方向平行,厚度方向T和宽度方向W位于包含车辆C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面内。另外,设置在车辆C的两侧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本实施例中由于除做成左右对称的结构外其余的结构都相同,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由乘务员观察(在车辆C的行进方向观察)安装在左侧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进行说明,而其它说明省略。
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构成为将反射镜壳体12保持在安装于构成车辆C的外形的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座11上。
反射镜座11本实施例中的构成为,以覆盖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主体11a的方式安装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盖11b(参照图2和图5)。该反射镜座11如图2所示,具有安装在车身面板(参照图1)上的基部13和与该基部13一体成形的底座部14。基部13呈大致钝角三角形状。该基部13在车辆C的前门Dr(参照图1)上,中间夹着密封垫15安装在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上,该反射镜安装部设置在该门主体Dra和沿车辆C的前柱P延伸的门窗框部Drb(参照图1)的连接位置。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镜座11做成用反射镜座盖11b覆盖反射镜座主体11a的结构,因而虽省略了图示,但用螺栓将位于内侧的反射镜座主体11a固定在反射镜安装部上,并用密封垫15密封位于外侧的反射镜座盖11b和反射镜安装部之间。
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从基部13向车辆C的侧方突出,承载反射镜外壳12的一端并能以单臂可转动地保持该反射镜外壳12。下面,对于反射镜外壳12(后述的外壳主体17)将未保持在反射镜座11上的一端称为自由端。
该反射镜外壳12的构成为,在分别单独注射成形的外壳主体17上装有盖部件18并形成一体的外形,(参照图5和图7),同时通过将一端放置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上而与该反射镜座11形成一体的外形。该外壳主体17和盖部件18在本实施例中分别用ABS树脂制成。
外壳主体17如图5所示,在使用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状态下(参照图1),将反射镜主体19保持成使镜面19a面对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后方一侧(厚度方向T的后方侧),在该反射镜主体19背面一侧(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前方一侧)为形成容纳空间20的容器状(参照图4和图5)。该外壳主体17在厚度方向T的前方侧为凸状且将后方侧的一端敞开,并具有前壁21和侧周壁22;该前壁21弯曲成在宽度方向W看随着从车辆C离开而朝向后侧;该侧周壁22与该前壁21圆滑地连接的同时围成大致矩形(参照图3至图5)。因此,由侧周壁22规定的外壳主体17的后方侧的一端整个敞开成矩形状(开放端23)。
在该前壁21的位于前侧的前面21a上如图3所示,设有安装口25。该安装口25以切去反射镜外壳12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其边缘部为盖部件18安装用的突缘部分25a。该突缘部分25a可与盖部件18的周边部分面接触的同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可实现与盖部件18的多个固定爪的卡合。
另外,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设有与突缘部分25a连接的同时以封闭安装开口25的内方的曲面形成的安装面部26。在该安装面部26上设有外壳加强筋27。外壳加强筋27向厚度方向T的前端一侧延伸,并呈相对高度方向为大致45度的倾斜的格子状。
再有,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设有安装后述的加强板35用的多个安装孔28。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8还具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电动收放机构31(参照图5和图7)的3个机构兼用安装孔29及6个板用安装孔30。
如后所述,电动收放机构31由于固定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的同时容纳并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容纳空间20中,因而,机构兼用安装孔29设有3个,即靠近车辆C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a和与之相比在距车辆C相等距离的位置在高度方向并排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b、29c。板用安装孔30在本实施例中设有6个(30a-30f),使其沿高度方向H成对地位于在宽度方向W具有间隔的3个位置。这6个板用安装孔30中,位于车辆C侧的2个板用安装孔30a、30b与3个机构兼用安装孔29中的从车辆C离开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b、29c相比位于靠车辆C一侧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各安装孔28(各机构兼用安装孔29和各板用安装孔30)设置在设置于外壳加强筋27之间或外壳加强筋27上的突台上。
在该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位于后侧的后面21b上,如图4所示,设有安装后述的电动收放机构31(参照图5和图7)用的多个收放机构固定孔32(本实施例中为3个)和安装后述的镜面调整机构32用的多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本实施例中为3个)。这3个收放机构固定孔32以等间隔并排设置在高度方向H,上方的一个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参照图3)连通,下方的一个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c(参照图3)连通。另外,3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中,位于最靠车辆C侧的孔如沿图8的II-II线得到的剖视图即图10所示,位于在板用安装孔30中距车辆C侧最远的位置与并排在高度方向H的板用安装孔30c和板用安装孔30d大致同一直线上。换言之,3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中的位于最靠车辆C侧的孔在宽度方向看设置在与板用安装孔30c和板用安装孔30d距车辆C大致相等的位置。再有,在后面21b,车辆C侧的位置由机构兼用安装孔29a开口,与之相比距车辆C远离的位置由板用安装孔30a和板用安装孔30b开口。
外壳主体17如上所述,侧周壁22的后端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并形成敞开成矩形状的开放端23。外壳主体17如后所述,以使反射镜主体19的镜面19a位于开放端23的附近的方式保持反射镜主体19。因此,外壳主体17中,在从前壁21至开放端23之间即以前壁21和侧周壁22包围的方式形成了容纳空间20。
在本实施例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如图5所示,容纳空间20中容纳有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
电动收放机构31如图7和图9所示,具有:设有转动轴31a的基座31b,围绕转动轴31a并可滑动地旋转的筒状的转动部31c。电动收放机构31可以利用省略了图示的所输入的驱动信号进行基座31b与转动部31c的绕转动轴31a的相对的旋转驱动。在该基座31b上设有在高度方向H拉长的3个螺钉孔31d(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另外,在转动部31c上设有在厚度方向T拉长的一个螺钉孔31e和3个通孔31f。
电动收放机构31在容纳于容纳空间20中的状态下,通过将3根螺栓33(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与基座31b的3个螺钉孔31d(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螺纹连接而固定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上;这3根螺栓33在高度方向H分别穿过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上设置的3个通孔14a(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镜座11的构成为用反射镜座盖11b覆盖反射镜座主体11a,因而,3个通孔14a(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设置在位于内侧的反射镜座主体11a上,电动收放机构31则固定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主体11a上。
另外,电动收放机构31在转动部31c以紧靠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位于后侧的后面21b的方式容纳于容纳空间20中的状态下,通过将穿过省略了图示的3个通孔31f中的上下2个(除去正中的一个)的螺钉与在外壳主体17的后面21b上设置的上下2个收放机构固定孔32(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或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连通的孔)螺纹连接而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这3个通孔31f中的正中的那个孔作为将电动收放机构31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的时的备用孔。再有,电动收放机构31通过将如后所述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的紧固螺钉38a与转动部31c的螺钉孔31e螺纹连接而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
因此,电动收放机构31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可以使外壳主体17绕转动轴31a相对于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转动,可以使外壳主体17(反射镜主体19)处于使用状态或收放状态。
容纳与容纳空间20中的镜面调整机构32如图5所示,在驱动主体部32a中用于可倾动地保持反射镜主体19,在驱动主体部32a上设有3个螺钉孔32b(图10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该镜面调整机构32在驱动主体部32a以紧靠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后面21b的方式容纳于容纳空间20中的状态下,通过将穿过3个螺钉孔32b的螺栓34(图10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与在外壳主体17的后面21b上设置的3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参照图4)螺纹连接而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这样,在安装于外壳主体17上的状态下,镜面调整机构32以镜面19a朝向后侧并沿着外壳主体17敞开端面(23)的方式保持镜面主体19。另外,镜面调整机构32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可对所保持的镜面主体19的镜面19a的敞开端面(23)调整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
如上所述,通过将盖部件18(参照图2和图7)安装在该外壳主体17上而形成反射镜外壳12。盖部件18如图2和图7所示,其构成为整体呈弯曲成凹状的板状,并能以封闭安装开口25(参照图3和图8)的方式装在外壳主体17上,当将其外壳主体17上时,则与该外壳主体17一起形成一体的外形。当安装该盖部件18时,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安装开口25内边的安装面部26完全被盖部件18覆盖。
本申请发明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在反射镜外壳12中,在外壳主体17和安装在其上的盖部件18之间可装有加强板3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装有加强板35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
加强板35在本实施例中,用金属材料通过压铸形成,如图6所示,从正面看(参照图6(b))总体上基本上是长方形,并且沿面的延伸方向是呈局部凹凸的六角形状的板部件。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安装位置咳适当地沿着该安装面部26布置(参照图5和图7)。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加强板35上,在图6(b)中以从正面看的一侧为表面,以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时成为安装面部26侧的面为背面。
在该加强板35上,在正视看的6个角附近和风细2个内方位置共8处设有通孔36。其中的7个通孔36(36a-36g)具有与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设置的安装孔28相对应的位置关系。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具有以下的对应关系,即:通孔36a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a对应,通孔36b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对应,通孔36c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c对应。另外,通孔36d与板用安装孔30a对应,通孔36e与板用安装孔30b对应,通孔36f与板用安装孔30c对应,通孔36g与板用安装孔30d对应。剩下的一个孔即通孔36h在本实施例中虽未利用,但仍具有与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设置的安装孔(参照标号28a)相对应的位置关系,并作为将加强板35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时的备用孔。
在该加强板35的表面如图6所示,设有板加强筋37。该板加强筋37除了通孔36b和通孔36c之外具有将全部通孔36分别包围的圆形的板加强筋37a(与通孔36d和通孔36f对应的加强筋在圆弧的中间切开)。这些圆形的板加强筋37a用沿着该加强板35的周边设置成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b连接,从而使其跨在6个角附近的通孔36a、通孔36c、通孔36g、通孔36f、通孔36d、通孔36h之间。另外,圆形的板加强筋37a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通孔36a经通孔36h与通孔36d连接,通孔36a和通孔36e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连接,通孔36e和通孔36h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连接。再有,圆形的板加强筋37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通孔36d经通孔36e与周边的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b连接。
另外,板加强筋37具有一体地包围通孔36b和通孔36c的长圆状的板加强筋37d。从该长圆状的板加强筋37d放射状地设有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而使其跨在从通孔36b到通孔36d、通孔36e、通孔36g、通孔36f之间,以及连接这些通孔的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的中间位置之间。另外,从长圆状的板加强筋37放射状地设有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而使其跨在从通孔36c到通孔36e和通孔36g之间。再有,从该长圆状的板加强筋37d以连接通孔36e和通孔36g的方式设有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
在该加强板35的背面设有省略了图示的多个突起部。该突起部可以卡合在外壳主体17的设有各安装孔28的突台或各板加强筋37上。为了使各通孔36(36a-36g)与分别对应的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安装孔28一致,当该加强板35处于与该安装面部26紧贴的状态时,通过将设置在背面的多个突起部(未图示)向这些突台或外壳加强筋27的卡合,从而能将该加强板35在防止了向沿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对该安装面部26进行适当的定位。
该加强板35如图7所示,在以各通孔36(36a-36g)与分别对应的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安装孔28一致地与该安装面部26紧贴的状态下,利用紧固螺钉38(38a-38g)而将其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上(参照图8,其I-I线剖视图即图9和II-II线剖视图即图10)。
详细地说,紧固螺钉38a的尺寸做得比其的紧固螺钉38b-38g长得多。该紧固螺钉38a通过通孔36a而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与容纳在容纳空间20中并设置在固定于外壳主体17上的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部31c的螺钉孔31e螺纹连接。
另外,紧固螺钉38b通过对应的通孔36b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螺纹连接,紧固螺钉38c通过对应的通孔36c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螺纹连接。并且,如上所述,在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和机构兼用安装孔29c上虽然从后面21b螺纹连接有用于将电动收放机构31固定在外壳主体17上螺钉(未图示),但该螺钉和紧固螺钉38b和紧固螺钉38c的长度尺寸在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和机构兼用安装孔29c内不会相互干涉,不会成为问题。
再有,紧固螺钉38d-38g通过分别对应的通孔36d-36g与分别对应的板用安装孔30(30a-30d)螺纹连接。
这样,加强板35在利用紧固螺钉38b-38g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前面21a的同时,利用紧固螺钉38a隔着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在此,电动收放机构31通过经由机构兼用安装孔29a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部31c的螺钉孔31e螺纹连接的紧固螺钉38a和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螺纹连接的螺钉(未图示)而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因此,加强板35的位于车辆C侧的一端部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便固定在该前壁21上。另外,镜面调整机构32利用设置在外壳主体17的后面21b上的3个与调整机构安装孔33螺纹连接的螺栓34(参照图10)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该各调整机构安装孔33中位于最靠车辆C侧的孔在宽度方向看设置在与板用安装孔30c和板用安装孔30d距车辆C大致相等的位置,因而,加强板35的远离车辆C侧的另一端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边固定在该前壁21上。
在安装了该加强板35的外壳主体17上通过安装盖部件18而形成反射镜外壳12。此外,该加强板35由于从外壳主体17的镜面21a侧安装在安装面部26上,因而即使在安装了设置于外壳主体17的容纳空间20中的各机构(本实施例中为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之后也可以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
该加强板35如上所述,在安装于外壳主体17上的状态下,设置在背面的多个突起部(未图示)通过卡合在安装面部26的突台或各外壳加强筋27上而能防止向沿着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方向移动,因而可防止安装在该安装面部26上时的晃动。
之所以做成这样的加强板35的安装构造的理由如下。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反射镜外壳12的外壳主体17如上所述,由于将外壳加强筋27设置在前壁21的前面21a的安装面部26上,因而即使未安装加强板35也具有极高的刚性。实际上,在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在外壳主体17上安装了盖部件18的状态下,通过实验可以确定在车辆C以140km/h的速度行驶时具有超过了所要求的刚性。因此,在例如最高速度限制为100km/h的日本,虽然要求具有即使有车辆C以140km/h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力也不会出现问题的刚性,但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反射镜外壳12而言,实际上,在外壳主体17上安装了盖部件18的状态下,能充分地满足该基准。
然而,在一般地区(国家),在最高速度没有限制或者虽有限制但也极高的情况下,就上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反射镜外壳12而言,在外壳主体17上安装了盖部件18的状态下,要满足例如对车辆C以200km/h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力的基准仍是困难的。因此,例如即使是车辆C以200km/h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力,为了使其具有不产生刚性也需要加强板35。在此,一般来说,将同一车种在不同地区销售是当然的,因而对相同规格的门反射镜(侧反射镜)要求不同高低的刚性。这种场合,就本发明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除是否安装加强板35而外可以为相同的结构,因而只通过适当地选择是否安装加强板35,就可以分别适当的制作满足高端要求的反射镜外壳12,以及使其不具有必要以上的刚性的满足低端要求的反射镜外壳12。因此,就本发明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对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能在不导致成本增加地予以适当处理。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通过将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的紧固螺钉38a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轴31c的螺钉孔31e螺纹连接而将加强板35的一端部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由于从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经安装在其上的反射镜座11和固定在该底座部14上的电动收放机构31直到加强板35之间的刚性提高,因而可以利用加强板35防止伴随着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其理由如下。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外壳主体17的自由端伴随着向车辆C的后方侧移位并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这时,设有未将一端部固定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的加强板的场合,该加强板虽不会挠曲变形,但因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有可能使加强板本身相对外壳主体17晃动。然而,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加强板35的一端部固定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因而可以防止加强板35本身晃动。由此,可以利用加强板35防止伴随着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因此,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可以防止反射镜主体19产生振动,可以使乘务员的观察性能良好。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反射镜座11上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主体11a安装在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上,在该反射镜座主体11a上利用3个螺栓34(参照图10)固定有电动收放机构31,由于从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经反射镜座11和电动收放机构31直到加强板35之间为金属材料彼此之间的结合,因而其刚性提高。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强板35的一端部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看达到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轴31a的位置,因而,可进一步提高电动收放机构31和加强板35的安装性刚。这是因为即使在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的场合,随着从在宽度方向W看到的端部考绩转动轴31a其安装刚性提高。
再有,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将相对于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具有高的刚性的加强板35固定在该前壁21上,从而使其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跨越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和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产生伴随着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反射镜主体19由于设置在镜面调整机构32上,因而,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可以用加强板35有效地防止反射镜主体19振动,可以使乘务员具有良好的观察性能。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的安装面部26)和盖部件28之间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因而,在容纳空间20中,不必考虑与所设置的其它机构(本实施例中为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的安装构造、配置位置等的协调,可以使容纳空间20即外壳主体17的构造简化。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的安装面部26)和盖部件28之间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由于从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侧安装在安装面部26上,因而,即使在安装了设置在外壳主体17的容纳空间20中各机构(本实施例中为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之后也可以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因此,其组装性优良。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加强板35由于是通过使设置在背面的多个突起部(未图示)卡合在安装面部26的突台或各外壳加强筋27上来进行定位并防止晃动的结构,因而可以使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结构进一步简化,并具有高的组装精度。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加强板35由于用金属材料通过压铸形成,因而可以更有效地加强用ABS树脂形成的外壳主体17。
因此,就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可以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地得到与所要求的刚性高低相应的反射镜外壳12。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加强板35虽做成以长方形为基本的六边形的板状部件,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能有效地加强外壳主体17,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以跨越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和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该前壁21上,且利用紧固构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紧固螺钉38a)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即可。例如,如图11所示,可以做成使用了比加强板35的长度更长的加强板35′的构成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该加强板35′通过在设置于外壳主体17上的安装孔28中,在上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未被利用的板用安装孔30e和板用安装孔30f(参照图3)中也拧进紧固螺钉38h和紧固螺钉38i而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另外,在图11的加强板35′中,由于没有设置与外壳主体17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c(参照图3)相对应的通孔,因而不使用紧固螺钉38c(参照图7和图8)。在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由于加强板35′增大,与车辆用门反射镜10比较虽能提高刚性,但由于导致重量的增大和成本大增加,因而可以根据所要求的刚性的高低适当设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加强板35虽然仅通过拧进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的紧固螺钉38a就固定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利用多个紧固构件紧固的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由于能通过使尺寸较长的紧固螺钉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和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而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部31c的通孔31f螺纹连接,因而不用改变设计就能增加电动收放机构31与加强板35的紧固位置。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加强板35除了利用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螺钉孔31e螺纹连接的紧固螺钉38a外,还利用紧固螺钉38b-38e将其一端部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的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例如,也可以只用紧固螺钉38a进行一端部的向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固定。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加强板35用金属材料通过压铸形成,外壳主体17用ABS树脂制成,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加强板35也可以用比外壳主体17更硬的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收放机构虽使用电动收放机构31,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是能使外壳主体17相对于反射镜座11转动而固定在反射镜座11上,也可以是例如通过手动进行收放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侧反射镜,将保持反射镜主体的反射镜外壳用单臂保持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镜外壳具有:在车辆的后方侧敞开的容器状的外壳主体、以覆盖该外壳主体的前面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的盖部件、在该盖部件和上述外壳主体的上述前面之间以沿着该前面的方式安装在该前面上的加强板;
在上述外壳主体上安装有镜面调整机构和收放机构;该镜面调整机构以上述反射镜主体位于其开放端的方式可倾动地保持该反射镜主体,该收放机构为了使上述外壳主体相对上述反射镜座转动而固定在上述反射镜座上;
上述加强板以跨越上述外壳主体的安装了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前面上并用紧固构件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镜面调整机构和上述收放机构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从上述车辆的后方侧紧贴规定上述前面的前壁部并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
上述加强板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其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其另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
上述紧固构件用于中间夹着上述前壁部而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壁部的延伸方向看,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延伸使其达到上述收放机构的转动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板呈上述一端部靠近上述车辆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自由端侧地延伸的长尺寸状;
上述紧固构件用于将上述加强板的最靠近上述车辆的位置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镜座由金属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收放机构是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电动收放机构。
CN2009100080838A 2008-03-04 2009-03-03 车辆用侧反射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49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3790 2008-03-04
JP2008-053790 2008-03-04
JP2008053790A JP4924482B2 (ja) 2008-03-04 2008-03-04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4982A true CN101524982A (zh) 2009-09-09
CN101524982B CN101524982B (zh) 2012-02-15

Family

ID=41093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08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4982B (zh) 2008-03-04 2009-03-03 车辆用侧反射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24482B2 (zh)
CN (1) CN10152498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0107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车门后视镜
CN113022450A (zh) * 2019-12-24 2021-06-25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7755B2 (ja) * 2009-10-26 2015-02-1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ドアミラー
DE202011000988U1 (de) 2011-04-27 2011-07-01 MEKRA Lang GmbH & Co. KG, 90765 Längenverstellbare Außenspiegelanordnung
DE102011002295B3 (de) 2011-04-27 2012-08-30 Mekra Lang Gmbh & Co. Kg Längenverstellbare Außenspiegelanordnung
JP5758251B2 (ja) * 2011-09-20 2015-08-05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ドアミラー
JP5793041B2 (ja) * 2011-09-29 2015-10-14 株式会社石▲崎▼本店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WO2014129063A1 (ja) * 2013-02-20 2014-08-28 東レ株式会社 締結部を有する構造体の補強構造
CN103465196A (zh) * 2013-09-23 2013-12-25 湖州天和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全方位限位的固定座
JP6369988B2 (ja) * 2015-01-23 2018-08-08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JP6847999B2 (ja) 2019-04-23 2021-03-24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60003459Y1 (ko) * 1994-02-22 1996-04-24 풍정산업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아웃사이드 백밀러(Out Side Back Mirror)의 경사각 조정장치
US6019475A (en) * 1994-09-30 2000-02-01 Donnelly Corporation Modula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luding an electronic control module
US5684646A (en) * 1995-01-17 1997-11-04 Lowel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Exterior mirror with single pivot power fold
JP2000142228A (ja) * 1998-11-16 2000-05-23 Tokai Rika Co Ltd ドアミラー用ステー
JP4122685B2 (ja) * 2000-05-16 2008-07-23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4071946B2 (ja) * 2001-08-07 2008-04-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05247032A (ja) * 2004-03-02 2005-09-15 Murakami Corp アウターミラー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700177Y (zh) * 2004-04-13 2005-05-18 顺德多纳勒振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动后视镜
JP2007083792A (ja) * 2005-09-20 2007-04-05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0107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车门后视镜
CN113022450A (zh) * 2019-12-24 2021-06-25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
CN113022450B (zh) * 2019-12-24 2023-10-31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08629A (ja) 2009-09-17
CN101524982B (zh) 2012-02-15
JP4924482B2 (ja) 2012-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4982B (zh) 车辆用侧反射镜
JP5969973B2 (ja) 車載画像表示装置
JP2014136951A (ja) コントローラ組立体、作業機械のキャブおよび作業機械
CN108349387A (zh) 车辆的内装结构
WO2009003302A1 (en) Vehicle top engine cover mount and a respective cover
US7604077B2 (en) Removable hood panel
US20160176443A1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mounted device
EP3275768B1 (en) Steering support member structure
US8789637B1 (en) Bulldozer
JP2013100022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JP2018016199A (ja) 車両用補機のブラケット取付構造
JP4632139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へのガーニッシュの取付け構造
CN219487329U (zh) 一种车载导航仪
JP5152637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構造
JP2007302164A (ja) 車両用カバー部材の開閉構造
CN207622768U (zh) 一种车载导航仪的安装座
WO2023162117A1 (ja) 自動車用オーバーヘッドコンソール装置
JP2002061227A (ja) ブルドーザのフロアフレーム及びそのフロアフレームを備えたブルドーザ用rops運転室
CN218703118U (zh) 驾驶区玻璃安装结构
JP2004196219A (ja) アウターミラー
CN212709225U (zh) 一种导航仪固定架
JP3994252B2 (ja) メーターの取付構造
JP2004196206A (ja) アウターミラー
CN117162931A (zh) 一种显示屏的辅助装置及汽车
JP2020032846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15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