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8990B - 废液回收体 - Google Patents

废液回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8990B
CN101518990B CN200910118120.0A CN200910118120A CN101518990B CN 101518990 B CN101518990 B CN 101518990B CN 200910118120 A CN200910118120 A CN 200910118120A CN 101518990 B CN101518990 B CN 1015189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liquid
discharge portion
ink tank
useless ink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181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8990A (zh
Inventor
原田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95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854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95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854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9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6920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91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25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91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6920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18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8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8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8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液回收体。本发明中的废墨罐(27)能够对于具有用于排出废液的排出部(79)的打印机进行拆装,并且能够在安装状态下容纳从排出部排出的废墨水,其包括:能够吸收废墨水的吸墨部件(45)以及当以在内部空间(47)容纳吸墨部件(45)的状态对打印机进行拆装时能够插拔排出部(97)的开口部,并且在吸墨部件(45)上设有当排出部(97)被插入所述开口部(57)时按照在与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夹持排出部(97)的方式与排出部接触的切槽(62)。

Description

废液回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于具有用于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并能够在安装于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能够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的废液回收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从形成在液体喷头的喷嘴口向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广泛被公众所知的例如有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中,一般为了抑制由于增稠了的墨水(液体)堵塞喷嘴口以及为了排出混入记录头(液体喷头)内的墨水中的气泡或尘埃,将进行了增稠等的墨水作为废墨水(废液)强制性地从记录头内吸取并排出,即进行所谓的清洁。
并且,通过清洁从记录头内被强制吸出的废墨水经由作为液体流路而发挥作用的软管被排出到配置在打印机内预定位置的废墨罐(废液回收体)内,并被容纳在该废墨罐内的废墨水吸收部件(废液吸收部件)吸收。在此,废墨水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当其吸收能力饱和时,废墨水的吸收效率将会降低。因此,最近,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建议对这样的打印机配备可拆装更换的废墨罐。
即,在该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130998号公报)所记载的打印机中,为了使被废墨水吸收部件吸收的废墨水的墨水溶剂能够挥发,将上方有开口的有底箱形的废墨罐可拆装地安装在打印机内部。并且,从记录头内被强制吸出的废墨水从管的下游端(以下称为“排出部”)被排出到废墨罐内,所述管从吸引泵向下方延伸设置。然后,被排出到废墨罐内的废墨水被废墨水吸收部件吸收,当该废墨水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饱和时,从打印机卸下该废墨罐,并将其更换成新的废墨罐。
但是,该废墨罐在废墨水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饱和后,就使其向从排出部拔出开口部的方向移动,再将其从装置取下。但是,此时从废墨罐的开口部拔出的排出部上可能附着有废墨水,该附着的废墨水可能在将排出部从开口部拔出时弄脏开口部的周围。并且,也存在可能弄脏拆装更换废墨罐的用户的手的问题。另外,移动废墨罐使排出部准确地插入开口部也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对排出废液的装置进行拆装更换并能够避免从装置取出时污染装置的废液回收体。
为了达到上述的问题,本发明中的废液回收体是一种能够相对于具有用于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的、能够在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的废液回收体,其包括:能够吸收所述废液的废液吸收部件以及当以在内部空间容纳有所述废液吸收部件的状态相对于所述装置进行拆装时能够插拔所述排出部的开口部;在所述废液吸收部件上设有接触部,当所述排出部被插入所述开口部时,该接触部按照在与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夹持所述排出部的方式与所述排出部接触。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装置侧的排出部相对于废液回收体的开口部以被插拔的方式移动来使废液回收体能够对装置进行拆装。并且,当排出部被插入开口部时,废液吸收部件的接触部按照在与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夹持排出部的方式与排出部接触。因此,当为了拆装更换废液回收体而将其从装置取出时,废液吸收部件的接触部与从开口部拔出的排出部滑动接触,擦拭除去附着在排出部的废液。特别是当取出废液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饱和的废液回收体时,由于废液吸收部件因其吸收的废液而处于膨胀状态,增加接触部对排出部的接触压力,因此附着在排出部的废液被可靠地擦拭掉。另一方面,当取出废液吸收部件中废液的吸收量还处于较少的阶段的废液回收体时,虽然接触部对排出部的接触压力弱,但是由于废液吸收部件的吸收能力强,因此即使在较弱的接触压力也能够容易地将附着在排出部的废液经由接触部吸收到废液吸收部件内。因此,对于排出废液的装置废液回收体是能够进行拆装更换的并能够避免从装置取出时污染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接触部至少从重力方向的下方与所述排出部接触。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排出部上废液附着程度最大的下侧的面可靠地与接触部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在从开口部拔出的排出部上的废液。
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接触部被设置成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
根据该构成,当将废液回收体从装置取出时,由于接触部确保着足够长的滑动接触距离与从开口部拔出的排出部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通过擦拭或吸收来除去附着在排出部的废液。
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接触部具有在所述废液吸收部件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而切入形成的槽、孔或缝。
根据该构成,仅通过在废液吸收部件上切入形成槽、孔或缝的简单的作业来形成接触部,因此能够提高废液回收体的制造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包括:用于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头;用于排出作为废液从所述液体喷头喷出的液体的排出部;以及上述结构的废液回收体,其能够相对于与所述排出部对应的安装位置进行拆装并能够在安装在该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容纳作为废液而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液体。
根据该构成,在能够拆装废液回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能够与上述的废液回收体相关的发明享受同样的作用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的问题,本发明中的废液回收体是一种能够对于具有用于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并能够在安装于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的废液回收体,其包括:能够吸收所述废液的废液吸收部件;以及当以在内部空间容纳有所述废液吸收部件的状态相对于所述装置进行拆装时能够插拔所述排出部的开口部;其中,在所述废液吸收部件上设有导向部,当所述排出部被插入所述开口部时,该导向部能够将所述排出部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引导。
根据该构成,通过使装置侧的排出部相对于废液回收体的开口部以被插拔的方式移动来使废液回收体能够对装置进行拆装。并且在安装时,一旦排出部被插入开口部,设置在废液吸收部件的导向部就将所述排出部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引导,因此排出部能够以恰当的方向插入开口部。因此,对于排出废液的装置废液回收体是能够进行拆装更换的并能够避免从装置取出时污染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导向部具有朝着所述开口部侧末端逐渐变宽的锥部。
根据该构成,即使当在排出部被插入开口部的阶段排出部的中心在与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这样的排出部在导向部中其位置偏移被位于开口部侧的锥部矫正。因此,之后能够容易地将排出部向恰当的方向引导。
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导向部被设置成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
根据该构成,当将废液回收体安装到装置时,由于导向部能够与被插入到开口部的排出部确保足够长的引导距离,因此能够可靠地引导排出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废液回收体中,所述导向部具有在所述废液吸收部件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而切入形成的槽、孔。
根据该构成,仅通过在废液吸收部件上切入形成槽或孔的简单的作业来形成导向部,因此能够提高废液回收体的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中的壳体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6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后侧侧视图;(b)是比较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视图;
图7是管支撑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的(a)是一般状态的管支撑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视图;(b)是表示支撑部件后退了的状态的管支撑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9的(a)是表示向上方摆动了的状态的管支撑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视图;(b)是表示支撑部件向下方摆动了的状态的管支撑机构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安装废墨罐时的容纳室内的状态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1同样是表示安装废墨罐时的容纳室内的状态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3的(a)~(d)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简要侧视图;
图14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视图;
图15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视图;
图16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视图;
图17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后侧侧视图;
图18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9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20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21是容纳有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壳体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2的(a)、(b)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23的(a)、(b)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平面图,(c)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正视图;
图24的(a)~(d)是变形例的吸墨部件的立体图;
图25是变形例的废墨罐的剖开了一部分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1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作为具有废液回收系统的液体喷射装置中的一种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所述废液回收系统具有可拆装的废液回收体。在下面的说明中,所述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图1~图3等中箭头所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1具有在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框架12。框架12内的压纸滚筒(platen)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由具有送纸马达14的送纸机构传送将记录用纸P从后侧向前侧传送到该压纸滚筒13上。另外,在框架12内压纸滚筒13的上方架设有与该压纸滚筒1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导向轴15。
托架16可沿导向轴15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地被支撑在导向轴15上。另外,在框架12内的后表面上,在与导向轴15的两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有驱动带轮17以及从动带轮18。驱动带轮17上连接有作为使托架16往复移动时的驱动源的托架马达19,在这一对带轮17、18之间架设安装有固定支撑了托架16的正时带20。因此,托架16通过托架马达19的驱动被导向轴15引导着经由正时带2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如图1所示,在托架16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头的记录头21。另一方面,在托架16上可拆装地搭载有用于对记录头21提供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墨盒23。这些各个墨盒23与形成在喷嘴形成面21a(参照图2)上的多个喷嘴开口列(省略图示)分别对应,经由形成在记录头21内的墨水流路(省略图示)分别给对应的喷嘴列独立地提供墨水,其中所述喷嘴形成面21a由记录头21的下表面构成。
并且,在框架12内的一个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部)、即在记录用纸P不会到达的非印刷区域设置有初始位置HP,该初始位置HP是当打印机11的电源关闭或者对记录头21进行维修保养时用于放置托架16的维修保养位置。并且,在该初始位置HP的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进行各种维修保养动作的维修保养单元24以良好地维持从记录头21对记录用纸P进行的墨水喷射。
维修保养单元24包括与记录头21的下表面(喷嘴形成面)对应的大致呈矩形箱状的盖子25和用于升降盖子25的升降装置(省略图示)。并且,当在托架16移动到初始位置HP的状态下盖子25基于升降装置(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上升时,盖子25以包围各喷嘴列的状态与作为记录头21的下表面的喷嘴形成面21a相抵接。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框架12内的一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中在初始位置HP的下方位置形成有壳体部26,该壳体部26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在壳体部26内形成有用于容纳废液回收系统29的容纳室30,在容纳室30内的下部设有废墨罐27的安装位置31,其中所述废液回收系统29包括作为废液回收体的废墨罐27和作为液体流路形成装置的管支撑机构28。如图2和图10所示,容纳室30内的高度(底壁32和上壁33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与废墨罐27的高度相比足够高的高度,以使废墨罐27能够在容纳室30内倾斜。
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形成有用于在向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罐27或者从该安装位置31拆除废墨罐27时用于使该废墨罐27通过的矩形形状的拆装口34。在拆装口34上设有开闭门36,该开闭门36的上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被设置于拆装口34的上边缘部两侧的左右一对轴部35支撑。并且,通过抓握形成在开闭门36前表面的抓握部36a使开闭门36以轴部35为中心进行开闭操作,使开闭门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关闭位置和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如图2所示,在壳体部26的容纳室30内,在其底壁32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以阶梯形状形成有前梯面37、中梯面38以及后梯面39。前梯面37形成为与拆装口34的下边缘部具有相同的高度,在其后端和中梯面38的前端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用于使中梯面38比前梯面37低的作为卡定部的卡定梯部40。
中梯面3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形成得比废墨罐2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稍短,由该中梯面38的大致整个区域和前梯面37的后半区域构成了废墨罐27的安装位置31。后梯面39经由阶梯部41形成得比中梯面38稍低,在该后梯面39上设置有对软管43进行了支撑的罐支撑机构28,所述软管43用于随着吸出泵42的驱动而将从盖子25内作为废墨水(废液)被强制吸出的墨水排出到废墨罐27内。
接着,对设置在具有废墨罐27和罐支撑机构28的打印机11上的废液回收系统29进行说明。
首先,对废墨罐27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废墨罐27包括:呈上部开口的有底箱状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容器部件44、外形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并由无纺布或毡等形成的多张(本实施方式中为4张)能够吸收墨水的吸墨部件(废液吸收部件)45a~45d、以及外形同样形成为与容器部件44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作为密封部件的膜部件46。容器部件44的内部空间成为了容纳空间47,在该容纳空间47内以层叠状态容纳有各吸墨部件45a~45d。并且,在如上所述的处于容纳有各吸墨部件45a~45d的状态的容器部件44上,以覆盖其上端开口48的方式对容器部件44粘贴膜部件46,由此密封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如图3和图4所示,在膜部件46上,在比其中央部分靠前端侧的一个位置上形成有大气连通孔90。
另外,在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和左右各侧壁50、51的各内壁面的多个位置(后侧壁49为2个位置、左右侧壁50、51上各3个位置)上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薄板形状的肋52。在图3中仅示出了后侧壁49的一个肋52和右侧壁51的三个肋52。并且,在各吸墨部件45a~45d的外缘上,与上述各肋52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有切口53。
另外,在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立起设置有圆柱形状的柱54,在各吸墨部件45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上分别与所述柱54对应地贯通地形成有可与柱54嵌合的作为嵌合孔的圆形的孔55。并且,各吸墨部件45a~45d以在各切口53内插入对应的各肋52并且在孔55内插入柱54的方式、以层叠状态被容纳在容器部件44的容纳空间47内。并且,特别是通过各个吸墨部件45a~45d与嵌入到大致中央部的孔55中的柱54卡合,来使各个吸墨部件45a~45d在容器部件44内向各侧壁的内壁面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如图3所示,在容器部件44的后部左侧的角部形成有凹部56。结果,后侧壁49被分为相对来说位于后侧的主后侧壁49a和相对来说位于前侧的副后侧壁49b,并且左侧壁50也被分为相对来说位于左侧的主左侧壁50a和相对来说位于右侧的副左侧壁50b。在凹部56的上部,在副后侧壁49b和副左侧壁50b之间设置有在平面图中大致呈三角形板状的强化肋56a。
并且,主后侧板49a上贯穿形成有呈圆形的作为开口部的连接口57,并且在副后侧壁49b上向后方突出地设置有截面为长圆形的筒部58,由该筒部58的长孔58a构成定位单元。筒部58与副左侧壁50b之间通过强化肋58b连接。并且,连接口57的内周面的直径随着向里侧深入而逐渐减小,在从外部插入到连接口57内的部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着与连接口57的内周面接触的情况下,连接口57具有将该部件向连接口57的里侧中心引导的功能。另外,在主后侧壁49a上,在连接口57的周围突出形成有如同围绕连接口57那样呈环状的密封部91,密封部91的端面形成为与后主侧壁49a平行的平滑的平面形状。
另外,副左侧壁50b的外表面安装有用于对与废墨罐27的容量等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存储的电路板(省略图示)的连接端子(回收体侧的连接端子)59。如图2所示,当废墨罐27被安装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时,该连接端子59的呈平面形状的接触面59a如图6(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地与设置在打印机侧11的管支撑机构28上的连接端子(装置侧的连接端子)87(参照图7~图9)的接触面面接触。并且,通过如上所述地使两个连接端子59、87处于适当的连接状态,能够在废墨罐27侧的电路板和打印机11侧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之间传输关于废墨的各种信息(例如,关于废墨罐27的开始使用日、执行清洁的次数、废墨的排出量的累积值等信息)。
另外,如图3、图5以及图6(a)所示,连接端子59在废墨罐27中并非与连接口57同样地设置在主后侧壁49a上,而是设置在与主后侧壁49a相正交的副左侧壁50b上,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比连接口57以及筒部58(长孔58a)靠下方的位置。即,连接端子59在呈有底箱形状的容器部件44中,并非设置在与在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容易变形的上端开口接近的上方侧的位置,而是设置在由于与底部近而刚性相对较高、不容易变形的下方侧的位置,并且位于连接口57的正下方的位置以外的位置。
并且,如图6(a)所示,当将主后侧壁49a作为正面来观察的情况下,连接端子59以其接触面59a与直线L不垂直的方式设置在副左侧壁50b的下方位置,其中直线L从连接口57的中心57a向左斜下方沿放射方向延伸。即,连接端子59被以其接触面59a沿着铅垂平面延伸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另外,如图5所示,连接端子59在废墨罐27中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位于连接口57和筒部58(长孔58a)之间的位置。
并且,在比容器部件44的外底面的前端稍微靠后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与形成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上的卡定梯部40凹凸卡合的作为卡合部的被卡定梯部60,所述被卡定梯部60向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如图2~图5所示,从容器部件44的前端下部的左端位置向前方突出设有呈长方体形状的凸部92。另一方面,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在在打印机11的容纳室30的拆装口34处的开闭门36的后表面侧,作为与该凸部92相对应的部件而形成有作为位移限制部的突起部93。并且,当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安装有废墨罐27的情况下,当开闭门36处于关闭位置时,该突起部93成为与该废墨罐27的凸部92隔着微小的间隙位于其上方的限制位置状态,另一方面,当开闭门36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突起部93从限制位置离开成为非限制位置状态。
另外,如图5所示,在容器部件44的前端上部形成有用于用户拆装该废墨罐27时握住的部位、即抓握部94,该抓握部94是将顶端部向下弯曲来形成的,其截面呈L字状。即,该抓握部94通过容器部件44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从中途使其下侧部分向容器部件44的内侧(此时是后侧)凹入而形成为容易被用户的手指尖勾住的形状。并且,该凹入部分的左右两侧中的左侧形成有前面所述的凸部92。
另外,如图3所示,在各吸墨部件45a~45d中,最下层的第一吸墨部件45a和最上层的第四吸墨部件45d以相同厚度的相同方式形成,并且从下数第二个的第二吸墨部件45b和从下数第三个的第三吸墨部件45c以相同的厚度形成。并且,在第二吸墨部件45b和第三吸墨部件45c各自的比中央稍微靠后方的各位置上形成有正方形形状的通孔61,并且在第三吸墨部件45c上形成有从后端边缘向通孔61延伸预定宽度的接触部和作为引导部的切槽62,切槽62沿前后方向切入而形成。在第四吸墨部件45d和第二吸墨部件45b上,在与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对应的位置上未形成切槽。并且,当该第四吸墨部件45d和第二吸墨部件45b以从上下两侧夹持第三吸收部件45c的层叠状态容纳在容器部件44内的容纳空间47中时,该第四吸墨部件45d和第二吸墨部件45b会从上下两侧封闭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
如图4所示,该切槽62后端部的槽宽被设定为比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的内壁面上形成的一对肋52的配置间隔相对应的宽度更宽的槽宽,所述一对肋52以从左右两侧夹持连接口57的方式形成,而另一方面作为通孔61侧的前端侧的槽宽比后端部的槽宽窄。并且,连接该宽度窄的前端侧槽部分和宽度宽的后端部的槽部分的位置上形成有呈向后端侧变宽的形状的锥部95。
接着,对管支撑机构28进行说明。
图7以及图8的(a)、(b)所示,管支撑机构28具有在平面图上大致呈“コ”字形的基体部63,该基体部63是由于在呈长方形的左右两侧壁的前端之间通过同样呈长方形的前壁来连结而在平面图上大致呈“コ”字形。从基体部63的前端下部向前方延伸设置有呈矩形板状的水平板部64,在该水平板部64上贯穿形成有左右一对螺孔65。并且,通过在水平板部64的各螺孔65中分别螺合固定螺钉66,将基体部63固定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上的后梯面39上。
如图7所示,在基体部63的前壁上,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通孔67、68、69。各通孔67~69中的中央通孔68具有如下高度,即:当基体部63被固定在壳体部26的底壁32的后梯面39上时与安装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同轴配置。另外,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的各孔的内周面的轴向中途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朝向内部的凸缘部70(参照图8的(a)、(b))。并且,在基体部63的前壁的上端部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能够夹持支撑软管43的大致U字形的管固定部71。
另外,如图7和图8的(a)、(b)所示,在基体部63的前表面侧组装有用于将软管43支撑为直线状的支撑部件72。支撑部件72是以可对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进行插拔的筒状体73为主体来形成的、在前后方向具有预定长度并具有刚性的树脂模制品,在比该筒状体73的轴向中途位置稍微靠后侧(基端侧)的位置上一体地形成有矩形板状的凸肩部74。并且,在支撑部件72中,比筒状体73的凸肩部74更向后侧突出地形成的基端侧筒状部(第二支撑部)75的外径比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的口径小,并且基端侧筒状部75的内径为能够使软管43插入的内径。
另一方面,在支撑部件72中,在凸肩部74的前表面侧膨出形成有直径比废墨罐27的密封部91的外径稍大并与筒状体73同轴配置的圆形台座部96。并且,在支撑部件72中,当废墨罐27被安装在安装位置31的情况下,比筒状体73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形成得更向前突出的筒状部分被作为为了排出废墨罐27内的废墨而以支撑软管43的下游端侧的状态插入连接口57内的排出部97。
在该排出部97中,连接在圆形台座部96的基端侧部分成为外径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的内部的内径相同的嵌合筒部98。并且,比该嵌合筒部98靠前侧(顶端侧)的、作为第二支撑部的预定长度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容纳在废墨罐27内的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宽度尺寸稍小,并且该预定长度部分的长度尺寸与从该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后端边缘到通孔61的大致中心为止的距离尺寸大致相同。并且,在该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中的、比嵌合筒部98更靠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中,除了为了内嵌作为软管43的下游端的顶端而呈圆筒状的、相对较短的顶端侧筒状部76,从该顶端侧筒状部76到后方的嵌合筒部98为止的相对较长的筒状部分被形成为管壁的约一半被切除的非筒状部77。在非筒状部77的内表面上,在筒状体73的轴向的多个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位置)上突出设置有互相成对的卡爪(卡定部)78,这些卡抓是以相对的卡抓78之间的间隔比软管43的外径稍小的配置方式来突出设置的。
然后,在将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活动插入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内的状态下,支撑部件72通过顶端侧筒状部76和非筒状部77来支撑从该基端侧筒状部75的基端侧开口插入的软管43的、包括顶端(下游端)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即,筒状体73中的顶端侧筒状部76以其内径与软管43的外径相等方式来形成,由此顶端侧筒状部76在嵌合状态下支撑软管43顶端,并且非筒状部77以由各卡爪78从侧方夹持从软管43的顶端连到基端侧的部分的多个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位置)的方式来对软管43进行夹持。因此,通过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软管43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被支撑为以使其沿着软管43的顶端所指的方向延伸。
并且,如上所述,支撑软管43的支撑部件72中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以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插入到容器部件44内的状态从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顶端开口76a将废墨水排出到形成在第二吸墨部件45b和第三吸墨部件45c上的通孔61内。因此,根据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支撑软管43的支撑部件72的排出部97中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顶端开口76a来构成了用于排出废墨水的排出口。
并且,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被插入容器部件44内的安装状态下,作为排出部97中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76a和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Y比顶端开口76a和连接口57之间的距离X长。并且,在从顶端开口76a排出的废墨水被吸墨部件45a~45d吸收并在吸墨部件45a~45d内浸透、扩散之后,使墨水溶剂气化,使该墨水溶剂从膜部件46的大气连通孔90蒸发到外部。
另外,在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边缘,向前方突出设置有对废墨罐27的筒部58的长孔58a可自由插拔的、作为对象侧部件的销85。另外,同样地在凸肩部74的前表面的左侧边缘,在比销85更靠下方的位置开始向前突出形成有呈矩形板状的垂直板部86。并且,该垂直板部86的一个侧面(右侧面)上安装有与设置在废墨罐27的副左侧壁50b上的连接端子59对应的连接端子(装置侧连接端子)87,该连接端子经由未图示的线束(harness)与打印机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连接。
另一方面,在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后表面上,从基端侧筒状部的上侧以及下侧的两个位置向后方平行地突出设置有分别可插入到基体部63的上侧通孔67以及下侧通孔69内的上下一对圆柱部79。并且,在上下各圆柱部79上分别在周围套装了作为施力单元而发挥功能的螺旋弹簧80的状态下,插入到基体部63的对应的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在该情况下,螺旋弹簧80前端与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后表面抵接,并且螺旋弹簧80后端与设置在上侧通孔67以及下侧通孔69的各内周面的中途的凸缘部70抵接。另外,在各圆柱部79的顶端面上分别形成有螺孔(省略图示)。
另外,如图7和图8的(a)、(b)所示,在基体部63的后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将支撑部件72组装在基体部63上的组装板81。组装板81形成为在配置在平面图中大致呈“コ”字形的基体部63中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与前壁的后表面抵接的矩形板状,其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与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对应的通孔82。另外,在组装板81中通孔82的上侧和下侧,在与基体部63的上侧通孔67和下侧通孔69对应的两个位置上形成有螺钉插孔83。并且,组装板81通过被插入螺钉插孔83的固定螺钉84来与顶端部从基体部63的上侧和下侧的各通孔67、69向后方突出的支撑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进行螺合固定。
因此,下面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废液回收系统29以及打印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在废液回收系统29中通过管支撑机构28对用于将废墨水排出到废墨罐27的软管43进行支撑来形成液体流路的情况下的液体流路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当形成用于将作为废墨水(废液)而从记录头21喷出的墨水(液体)排出到废墨罐27的液体流路时,首先,管支撑机构28中的基体部63通过固定螺钉66被固定在容纳室30内的后梯面39上。然后,将基端(上游端)连接在盖子25上的软管43的顶端(下游端)在从后方侧穿过组装板81的通孔82之后,进一步从后方侧穿过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并从该中央通孔68向前方引出来一定程度。
然后,将这样从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向前方引出来的软管43的顶端插入到尚未组装在基体部63上的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内。即,将软管43的顶端插入到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内,并且将该插入的软管43的顶端同样地暂时从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面前的非筒状部77引出到外部。
并且,使该软管43中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具有容易在非筒状部77的外部抓握住的程度的松弛,在该状态下,将软管43的顶端从后方侧(基端侧)插入到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中。那么,软管43的顶端与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的顶端在前后方向上对位,并且被该顶端侧筒状部76以稳定的状态嵌合支撑。
然后,将软管43的基端侧从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引出的方向拉出,使出现在非筒状部77侧方外部的软管43的松弛部分消失。然后,将这样松弛几乎全部消失的软管43的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从顶端侧开始依次对于非筒状部77内表面进行按压并压入到互相面对的卡爪78之间。那么,软管43将成为以其顶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沿着非筒状部77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被卡爪78卡定的稳定支撑状态。
一旦如上所述那样变成软管43被支撑部件72支撑的状态后,再将处于这样支撑着软管43的状态下的支撑部件72组装到基体部63上。即,此时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被活动插入到了处于插入有软管43的基端侧的状态下的基体部63的中央通孔68内,同时从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向后方突出的各圆柱部79被插入到了基体部63的上侧通孔67以及下侧通孔69内。此时,已对各圆柱79预先套装了螺旋弹簧80。
于是,形成为以下状态:套装在各圆柱部79上的螺旋弹簧80被凸肩部74的后表面和上侧以及下侧的各通孔67、69内的凸缘部70夹持而稍微收缩,同时各圆柱部79的顶端从对应的通孔67、69向后方突出。因此,使组装板81一边与螺钉插孔83进行对位一边与从各通孔67、69像伸出头似的突出的各圆柱部79的顶端抵接,并通过固定螺钉84进行螺合固定。然后,通过设置在基体部63上部的管固定部71来卡定从组装板81的通孔82向后方引出的软管43的基端侧的中途位置。
由此,通过管支撑机构28的对软管43进行的支撑作业结束。于是,如图2和图8的(a)所示,管支撑机构28以使软管43指向废墨罐27的安装位置31所在的前方侧的状态来支撑着软管43,并被设置在初始位置HP处的盖子25的下方位置。另外,在该设置状态中,被套装在支撑部件72的各圆柱部79上的螺旋弹簧80维持稍微压缩的状态,通过其蓄压力将凸肩部74向前方侧推压,因此支撑部件72以筒状体73指向前方的状态被保持为能够在前后方向自由地移动。
在此,套装在各圆柱部79上的螺旋弹簧80处于稍微收缩的蓄压状态,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由于该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而处于被向前方侧施力的状态。因此,在该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被从前方侧向后方侧施加了推压力的情况下,凸肩部74由于受到该推压力而向后方侧后退,因此如图8的(b)所示,支撑部件72与组装板81一起维持着支撑软管43的状态下边使螺旋弹簧80进一步收缩边向后方侧后退。
另外,在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中,从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75以及凸肩部74向后方突出的各圆柱部79在径向具有余量地活动插入到基体部63中对应的各通孔67、68、69内。因此,当从与该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对筒状体73(特别是顶端侧筒状部76)施加外力时,支撑部件72由于受到该外力而以基端侧(具体地说即圆柱部79上的与凸缘部70相抵接的部位)为支点而摆动。
即,当对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施加从下方朝向上方的外力时,如图9的(a)所示,支撑部件72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向上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另一方面,当对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施加从上方朝向下方的外力时,如图9的(b)所示,支撑部件72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当从左右方向对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施加外力时,支撑部件72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向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这样,在管支撑机构28中,支撑软管43的支撑部件72构成为顶端侧能够以基端侧为支点而自由地摆动的形式。
接着,说明对于设置在打印机11的壳体部26的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拆装废墨罐27的方法。
当将废墨罐27安装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时,首先对壳体部26的前表面侧的开闭门36进行打开操作。然后,将废墨罐27从形成有连接口57的后端侧开始插入到打开了的拆装口34中,并使废墨罐27朝向作为对安装位置31安装的安装方向的后方侧移动。于是,如图10所示,在废墨罐27的整体尚未完全进入到容纳室30之前的阶段,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主后侧壁49a的连接口57内。
这里,当经由拆装口34使废墨罐27向容纳室30的内部深入移动时,通常废墨罐27的前端部的抓握部94被打印机11的使用者抓握,该废墨罐27通过该使用者的手动操作而向安装方向移动。因此,被使用者握住前端部的抓握部94在废墨罐27的整体尚未完全进入到容纳室30内之前的阶段,容器部件44的姿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较少,反而是如图10所示那样容器部件44的姿势以后端部比前端部低的方式倾斜的情况较多。因此,如果是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以指向水平方向的状态被固定的结构的情况下,难以使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插入到以倾斜的姿势向安装方向移动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的内部深处。
但是,关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管支撑机构28构成为支撑部件72的顶端侧能够以基端侧为支点而自由地摆动。因此,一旦该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以姿势倾斜的状态移动过来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中,就使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的顶端侧与该倾斜相对应地摆动。因此,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能够没有障碍地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的内部深处。
另外,当该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中时,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可能会从连接口57的中心57a发生位置偏移。但是,关于这一点,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的内周面被形成为越接近连接口57的内部深处则口径越小的锥面,因此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随着被插入到连接口57内而被朝向连接口57的中心57a滑动引导。结果,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将会被顺利地夹入到在废墨罐27中配置在与连接口57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内。
并且,在该切槽62的作为连接口57侧的后端侧的部分上形成有随着朝向其前端侧而逐渐变窄的锥部95,并且比该锥部95靠前端侧的部分的槽宽比排出部97的外径稍宽。另外,形成有该切槽62的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厚度比排出部97的外径稍厚。因此,一旦排出部97的顶端侧筒状部76被插入到切槽62内,排出部97就被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包括锥部95在内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从上下两侧封闭该切槽62的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和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滑动引导,使得排出部97的插入方向为朝向通孔61的方向(预先设定的方向)。
并且,一旦废墨罐27从图10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容纳室30的内部深处移动,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具体地说即密封部91的端面)就与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具体地说即圆形台座部96)抵接,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到达形成在第三吸墨部件45c上的通孔6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当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的密封部91与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抵接时,连接口57被圆形台座部96封闭为密封状态。根据这一点,圆形台座部96通过与密封部91抵接而作为用于封闭作为开口部的连接口57的封闭部来发挥功能。并且,由于密封部91形成为围绕连接口57的环状,因此通过其形成为平滑平面的端面与圆形台座部96的同样是平滑平面的相对面进行面接触而能够容易地确保密封功能。
另外,同样地当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的密封部91与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抵接时,通过将从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突出设置的销85插入到设置在废墨罐27的副后侧壁49b上的筒部58的长孔58a内,由此来进行废墨罐27相对于安装位置31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关于这一点,销85和长孔(定位单元)58a作为保持单元而发挥功能,所述保持单元使废墨罐27保持从安装位置31处往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旋转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定位状态。
特别是当安装到打印机11上时,废墨罐27有时会一边以被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一边向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移动而被安装,也有时废墨罐27侧的连接端子59和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可能会成为在旋转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的连接状态。另外,如图6的(b)的比较例所示,一旦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被设置成与从连接口57的中心57a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L垂直,就有可能出现在废墨罐27旋转时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彼此会沿旋转方向如同擦肩而过那样发生滑动接触而导致损伤并造成接触不良。
关于这一点,如图6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被设置成不与从连接口57的中心57a向放射方向延伸的直线L垂直,因此在废墨罐27旋转时,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彼此不会沿旋转方向如同擦肩而过那样发生滑动接触。即,在图6的(a)中,在废墨罐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以使接触面59a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离开的方向移动。相反,在图6的(a)中,在废墨罐27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向将其接触面59a向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推压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定位单元的长孔58a作为其内周面99与销85抵接而限制废墨罐27的旋转的抵接部来发挥功能。即,长孔58a通过其内周面99中的上侧内表面部位与销85抵接来对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沿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离开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另一方面通过其内周面99中的下侧内表面部位与销85抵接来对废墨罐27沿相反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
因此,即使在废墨罐27一边以被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的旋转一边向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移动而被安装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该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的接触面彼此沿旋转方向如同擦肩而过那样发生滑动接触的情况。并且,一旦销85被插入到长孔58a中,就通过长孔58a的内周面99的上侧和下侧的各内表面部位与该销85抵接来阻止了旋转并使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连接面被定位在旋转位置,在该旋转位置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连接面处于彼此恰当接触的接触状态。
并且,一旦废墨罐27从该状态被进一步向后方侧压入以使其推压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则支撑部件72随着螺旋弹簧80进一步收缩而后退。并且,在支撑部件72后退至凸肩部74距基体部63的前壁最近的位置时,如图11所示,使废墨罐27的姿势成为水平状态,使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与在容纳室30内构成安装位置31的一部分的中梯面38进行面接触。此时,在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定梯部60与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上形成的卡定梯部40相比位于容纳室30的内侧。换言之,此时废墨罐27处于在安装方向上越过了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的状态。即,废墨罐27的被卡定梯部60形成为在向安装方向移动时不与打印机11侧的卡定梯部40相卡合的形状。
并且,一旦从图11所示的状态解除了使废墨罐27向安装方向移动的作用力(例如使用者的手的力),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就会由于被蓄压的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而前进,因此废墨罐27被该凸肩部74向前方(即废墨罐27的取出方向)推压。即,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作为使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成为推压力的推压单元而发挥功能,将容器部件44的后侧壁49作为被推压部,将废墨罐27向取出方向推压。于是,废墨罐27由于受到该推压力而在安装位置31的中梯面38上向前方滑动,如图2所示,容器部件44的被卡定梯部60被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卡住。即,卡定梯部40在当废墨罐27向与取出方向相反的安装方向移动时无法卡住容器部件44的被卡定梯部60,但是上述卡定梯部40在当废墨罐27向取出方向滑动时能够作为从取出方向侧卡住废墨罐27以对废墨罐27向取出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卡定单元而发挥功能。
因此,废墨罐27经由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从后方接受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并且容器部件44的底面的被卡定梯部60被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从前方卡住,由此如图2所示,废墨罐27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被以无法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定位。关于这一点,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80和作为卡定单元的卡定梯部40作为将废墨罐27以定位状态保持在安装位置31处的保持单元而发挥功能。然后,一旦使拆装口34的开闭门36返回至关闭位置,废墨罐27向安装位置31的安装作业就完成了。
另外,在该图2所示的安装状态下,拆装口34的开闭门36位于关闭位置,开闭门36的里面侧的突起部93处于接近废墨罐27的前端部的凸部92的限制位置状态。因此,在搬运打印机11时等情况下,即使由于从外部施加了冲击而废墨罐27想要向上方位移,在该情况下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也会与废墨罐27的凸部92抵接而限制该向上方的位移。因此,废墨罐27的被卡定梯部60相对于设置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处的卡定梯部40的卡合状态不会被解除。
并且,一旦从该图2所示的状态开始盖25基于升降装置(省略图示)的驱动上升而与记录头21的喷嘴形成面21a抵接并在之后吸引泵42被驱动,发生了增稠等现象的墨水会由于在盖25内产生的负压而作为废墨水从记录头21内经由喷嘴口(省略图示)被强制性地吸引排出(喷出)到盖25内。并且,一旦在持续进行吸引泵42的驱动的状态下盖25内由于与大气相通而变为吸引大气的空吸状态,则废墨水被从盖25内引导至作为软管43的顶端的下游端并被排出到废墨罐27内。
在该情况下,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76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到达第三吸墨部件45c的通孔61。在该第三吸墨部件45c的通孔61的下部配置有第二吸墨部件45b的通孔61,并且以从上下封闭这两个通孔61的方式配置有第四吸墨部件45d和第一吸墨部件45a。并且,被排出到该通孔61内的废墨水的大部分从位于通孔61的下部的第一吸墨部件45a的上表面逐渐地被向内部吸收并渗透至第一吸墨部件45a的整体,并且在该过程中进一步向其他的吸墨部件45b~45d渗透,扩散到各个吸墨部件45b~45d内而被很好地吸收保持。有时一部分墨水也会从通孔61的侧面部或上表面侧被吸收到各个吸墨部件45a~45d内。
因此,在吸墨部件45a~45d中,被从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76a排出废墨水的通孔61的附近为废墨水的吸收量最多的部位。另一方面,在吸墨部件45a~45d中,从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76a排出的废墨水最晚渗透到的第四吸墨部件45d成为墨水吸收量最少的部位。并且,一般来说,被吸收到吸墨部件45a~45d中的废墨水具有容易从其吸收量多的部位向少的部位渗透、扩散的性质。
另外,在密封本实施方式的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的膜部件46上形成的大气连通孔90的形成位置被设定在容器部件44中的比中央部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即,如图4所示,排出废墨水的排出部97的顶端开口(排出口)76a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Y比该顶端开口76a与连接口57之间的距离X长。另外,大气连通孔90比在各个吸墨部件45a~45d中位于最上方的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上表面位于更上方。因此,废墨水在前后方向上渗透至离开顶端开口76a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渗透至位于最上方的吸收部件,即废墨水扩散至吸墨部件45a~45d的整体,然后从最上方的吸墨部件45d的上表面蒸发。
因此,废墨水在其渗透过程中不会出现由于从吸墨部件45a~45d内蒸发而堵塞吸墨部件45a~45d的内部的情况,能够渗透至宽广的范围。因此,能够排出更多的废墨水。并且,能够从这样遍及到宽广范围的扩散区域促进废墨水的墨水溶剂的汽化,促进吸墨部件45a~45d的干燥。顶端开口76a的位置为排出废墨水的位置,因此也可以将距离X作为通孔61与连接口57之间的距离,将距离Y作为通孔61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通孔61是接收废墨水的废液接收部。
另一方面,当将如图2所示那样相对于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于安装状态的废墨罐27从打印机11上拆下时,使拆装口34的开闭门36再次成为打开状态。于是,开闭门36的里面侧的突起部93成为从接近废墨罐27的凸部92的限制位置离开的非限制位置状态,从而允许废墨罐27向上方位移。并且,一旦打印机11的使用者将手伸入到拆装口34内,抓握住废墨罐27的前端部的抓握部94,并将该废墨罐27的前端部向上方抬起而使废墨罐27的姿势倾斜,则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卡定状态就被解除。于是,在该状态下,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变为推压力经由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向取出废墨罐27的方向(前方)作用在废墨罐27上,因此该施加力(推压力)成为有助于向取出方向移动的力,废墨罐27会被容易地从拆装口34取出。
并且,在该情况下,当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被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拔出时,对于比该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靠顶端侧的筒状部分,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从上下两侧封闭该切槽62的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和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作为接触部而发挥功能,并如同擦拭该筒状部分那样与其进行滑动接触。特别是,当取出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饱和了的废墨罐27时,吸墨部件45a~45d由于所吸收的废墨水而膨胀。因此,膨胀了的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宽变窄。另外,膨胀了的第四吸墨部件45d和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以从上下两侧封闭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方式相对的下表面与上表面之间的间隔(即槽的高度)变窄。因此,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也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擦拭掉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
另一方面,当取出处于吸墨部件45a~45d对废墨水的吸收量还较少的阶段的废墨罐27时,由于尚未达到上述的膨胀程度,因此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弱。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还较高,因此即使在弱的接触压力下也能够经由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来容易地将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吸收到吸墨部件45a~45d中。因此,排出部97中的比嵌合筒部98靠顶端侧的筒状部分在被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拔出时,附着的废墨水会就被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擦拭除去。由于这一点,形成有切槽62的第三吸墨部件45c、从上下两侧封闭该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第四吸墨部件45d和第二吸墨部件45b作为擦拭部件而发挥功能。
在取出了旧的废墨罐27后,通过与上述相同的程序将新的废墨罐27安装到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这样,能够相对于预定的安装位置31进行废墨罐27的拆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新旧废墨罐27的更换作业。另外,将废墨水引导至废墨罐27的液体流路的主体是气液隔绝性能优良、但不具有刚性的软管43,该软管43由具有刚性的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支撑为直线状,并与该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一起被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中,因此能够可靠地被插入到层叠容纳有吸墨部件45a~45d的废墨罐27内的靠中央的位置(通孔61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通过使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相对于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向作为安装方向的后方侧或作为取出方向的前方侧移动,由此能够将支撑着软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的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相对于连接口57进行插拔,连接口57与被支撑部件72支撑的软管43的下游端进行连接或解除连接,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新旧废墨罐27的更换作业。
(2)当对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安装废墨罐27时,在将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同时废墨罐27以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情况下,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的连接面59a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在旋转方向上进行接近或远离的移动。即,当废墨罐27旋转时,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连接面之间不会出现在旋转方向上如同擦肩而过那样进行滑动接触的情况,而是,当在废墨罐27的旋转过程中将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压靠在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上而与其抵接时,能够确保两个连接端子59、87处于恰当接触的连接状态。
(3)由于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在呈有底箱状的容器部件44中设置在刚性较高的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容器部件44上施加了应力,也能够减小该连接端子59的位置发生位移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很好地维持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的恰当的连接状态。
(4)另一方面,在容器部件44中,用于插入排出部97的连接口57比设置连接端子59的位置相比位于上方,能够贮存废墨水直至所述连接口57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容器部件44中的废墨水的贮存效率。
(5)由于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并没有位于连接口57的正下方,因此即使在安装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下容纳在内部的废墨水从连接口57渗漏出,也能够避免连接端子59被该漏出的废墨水污染。
(6)在将废墨罐27安装到打印机11上时,当以将排出口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状态旋转废墨罐27时,一旦连接端子59的连接面59a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抵接,则废墨罐27的进一步的旋转就由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作为止动器发挥功能而受到限制。并且,一旦以维持这两个连接端子59、87抵接的状态使废墨罐27向安装方向的里侧移动,就在排出部97被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中的同时废墨罐27的两个连接端子59、87处于彼此的接触面恰当接触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简单、恰当地对打印机11进行废墨罐27的安装作业。
(7)当将废墨罐27安装到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时,在将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同时废墨罐27以排出部97的轴线为中心而旋转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作为对象侧部件的销85插入到作为定位单元的长孔58a内、这样的简单的操作来限制该旋转。即,通过调整废墨罐27的姿势以使作为对象侧部件的销85被插入到长孔58a中,能够以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恰当接触的连接状态准确地定位并将废墨罐27安装在安装位置31上。
(8)另外,在该情况下,特别是在长孔58a的内周面中的上侧内表面通过与销85抵接来限制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向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离开的方向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废墨罐27向两个连接端子59、87发生接触不良的方向旋转。
(9)并且,在该情况下,用于插入销85的长孔58a的内周面99被设置成沿着将排出部97相对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进行插拔的方向延伸。因此,当在将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同时使废墨罐27向安装方向的里侧移动时,维持长孔58a的内周面99与销85的抵接状态,并且也维持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相对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的接触状态,从而能够恰当地确保进行安装时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状态。
(10)另外,当将废墨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上时,首先通过将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而使废墨罐27处于以下位置状态:限制从连接口57的中心57a向放射方向的移动,同时使连接端子59能够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接触。并且,在该状态下,接下来,基于作为定位单元的长孔58a的定位功能,废墨罐27以使两个连接端子59、87的接触面恰当接触的连接状态被定位。因此,当将废墨罐27安装在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上时,能够确保两个连接端子59、87处于恰当地接触的连接状态。
(11)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由于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推压力)向取出方向作用在废墨罐27的后侧壁(被推压部)49上,因此废墨罐27由于该施加力而欲向取出方向移动。但是,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在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卡住设置在废墨罐27的底面上的被卡定梯部60而限制向取出方向的移动,因此废墨罐27在安装位置31处被保持为定位状态,从而在该安装位置31处能够确保稳定的安装状态。
(12)在废墨罐27向作为与取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安装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其底面的被卡定梯部60不会与设置在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卡合。因此,当安装到打印机11上时,不受卡定梯部40的影响,能够容易地进行废墨罐27的安装作业。
(13)另外,当要将废墨罐27从安装位置31拆除时,如果使废墨罐27的姿势向被卡定梯部60对卡定梯部40的卡定状态解除的方向位移,则能够将作用在后侧壁49上的螺旋弹簧80的施加力作为助力而容易地拆除废墨罐27。
(14)另外,当从安装位置31取出废墨罐27时,一旦用户抓握着抓握部94向与取出方向相交叉的上方抬起废墨罐27而使其姿势发生位移,则被卡定梯部60对安装位置31的卡定梯部40的卡合状态被轻易地解除,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从打印机11上拆除废墨罐27的作业。
(15)另一方面,当在安装有废墨罐27的状态下倾斜打印机11的姿势等使废墨罐27向卡定梯部40从被卡定梯部60的被解除卡合的方向位移时,向着与该卡合解除方向相交叉的前方突出设置的凸部92与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抵接。因此,废墨罐27向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方向的位移受到限制,从而能够确保稳定的安装状态。
(16)一旦凸部92随着废墨罐27向卡定梯部40与被卡定梯部60的卡合被解除的方向位移而与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抵接,就由于伴随着该抵接而施加的应力,容器部件44可能会发生变形。在该情况下,当在与排出部97相对于连接口57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从连接口57进行观察时,如果凸部92与连接端子59位于相反侧,则设置有连接端子59的部位的变形程度变大,可能会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发生接触不良。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当从用于插拔排出部97的连接口57进行观察时连接端子59与凸部92位于同一侧,因此即使在凸部92与开闭门36的突起部93相抵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容器部件44中的设置有连接端子59的部位的变形程度变小,从而能够降低与打印机11侧的连接端子87发生接触不良的可能性。
(17)在将废墨罐27安装在安装位置31上的状态下,通过使开闭门36位于关闭位置以使得作为位移限制部的突起部93位于限制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废墨罐27不经意地从安装位置31发生移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当将废墨罐27从打印机11的安装位置31取出时,通过使开闭门36位于打开位置以使得作为位移限制部件的突起部93位于非限制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取出废墨罐27。
(18)废墨罐27具有如下的构成: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被作为密封部件的膜部件46密封,经由形成在该膜部件46上的一个位置上的大气连通孔90而使吸墨部件45a~45d所吸收的废墨水的墨水溶剂向外部蒸发。因此,与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不被密封而敞开的情况不同,抑制被容纳在废墨罐27的内部的废墨水的溶剂成分过多地蒸发、挥发,也不会出现在层叠容纳在内部的吸墨部件45a~45d的表面上沉积废墨水的残渣的情况。因此,能够通过抑制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下降来避免废墨罐27中的废墨水的容纳效率的下降。
(19)废墨罐27在将打印机11侧的排出口97插入到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中、并且密封部91与打印机11侧的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相抵接的安装状态下,一旦从作为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76a排出废墨水,该废墨水就会被吸墨部件45a~45d吸收。并且,被吸墨部件45a~45d吸收的废墨水会扩散至吸墨部件45a~45d内的宽范围的区域中,所述吸墨部件45a~45d内的宽范围的区域包括从作为排出口的顶端开口76a的附近位置到比连接口57更远的大气连通孔90的附近的位置。结果,在吸墨部件45a~45d中,确保了废墨水的宽的扩散区域,能够由该宽范围的扩散区域促进废墨水的墨水溶剂的汽化。因此,由于通过这样的宽范围的扩散区域而汽化了的溶剂成分经由大气连通孔90蒸发到废墨罐27的外部,因此废墨罐27内能够很好地维持容纳在其中的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
(20)并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大气连通孔90的构成是:在比最上层的吸墨部件45d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使作为容纳有吸墨部件45a~45d的废墨罐27的内部空间的容纳空间47与大气连通,因此即使废墨水被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到其吸收能力达到饱和的程度,也能够降低废墨水从大气连通孔90漏出到外部的可能性。
(21)另外,能够通过以下简单的作业来制造废墨罐27:在膜部件46上形成了大气连通孔90后,将该膜部件46粘贴到内部容纳有吸墨部件45a~45d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上。
(22)即使随着从安装位置31拆除废墨罐27而被从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拔出的液体流路的下游端侧流路部分(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在容器部件44内由于废墨水的附着而被污染,该附着的废墨水也会由于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等的如同进行擦拭那样的滑动接触而被除去。即,在该情况下,最上层的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从上侧与排出部97接触,并且从上方数为第二个的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从左右两侧与排出部97接触,并且从上方数为第三个的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从下侧与排出部97接触。即,这三个吸墨部件45b、45c、45d如同从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夹持排出部97那样与排出部97接触。因此,在废墨罐27被从打印机11上拆除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废墨水从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侧筒状部76、非筒状部77以及在非筒状部77中露出的软管43的部分(即排出部97)流下而污染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的周围或安装位置31。
(23)特别是当取出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已处于饱和状态的废墨罐27时,吸墨部件45a~45d的体积由于吸收了的废墨水而膨胀,因此切槽62的槽宽、以及从上下两侧封闭切槽62的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与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该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也会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擦拭除去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
(24)另一方面,当取出处于吸墨部件45a~45d对废墨水的吸收量还较少的阶段的废墨罐27时,虽然由于吸墨部件45a~45d未膨胀而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弱,但是在该情况下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高。因此,即使如上所述对排出部97的接触压力弱,也能够经由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容易地将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吸收到吸墨部件45a~45d中而除去。
(25)特别是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从重力方向的下侧与排出部97接触。因此,在排出部97中,附着其外周面上的废墨水会被可靠地擦拭掉,并且,特别是在排出部97的外周面上废墨水的附着程度最大的下侧的面也会与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在从连接口57拔出的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在上面的叙述中,排出部97的下侧的面会成为废墨水的附着程度最大的面是由于附着的废墨水因重力在排出部97的外周面上往下流动。
(26)并且,为了这样除去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废墨水,仅需要在吸墨部件45c上形成沿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延伸的切槽62即可,因此能够提高废墨罐27的制造效率。
(27)另外,当安装废墨罐27时,一旦排出部97被插入到连接口57中,就通过使第三吸墨部件45c的切槽62的左右槽内表面、第四吸墨部件45d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吸墨部件45b的上表面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来将该排出部97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即具有通孔61的方向)引导,因此排出部97会以恰当的方向插入连接口57内。因此,当安装废墨罐27时,能够容易地安装成正确的安装状态。
(28)另外,即使在排出部97被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阶段排出部97的中心在与插拔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该排出部97在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的切槽62中也会被位于连接口57侧的锥部95矫正位置偏移。因此,此后能够容易地朝恰当的方向引导排出部97。
(29)并且,作为引导部而发挥功能的切槽62在与连接口57相对应的位置被设置成沿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延伸,因此在安装废墨罐27时,能够对于被插入到连接口57的排出部97确保足够长的引导距离,从而能够更恰当地对插入方向进行引导。
(30)另外,即使废墨罐27在被从打印机11取出了的状态下发生了掉落,容纳在容器部件44中的吸墨部件45b、45c、45d也会被作为移动限制部而发挥功能的柱45卡定,该吸墨部件45b、45c、45d向内壁面的移动会受到限制。因此,吸墨部件45b、45c、45d在掉落时不会以强的压力与容器部件44的内壁面接触而被压缩,因而此时吸收到内部的废墨水也不会被绞出。因此,即使废墨罐27在被从打印机11取出了的状态下发生了掉落,也能够避免被吸收、保持在吸墨部件45b、45c、45d中的废墨水从内部渗漏出来。
(31)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移动限制部而发挥功能的柱54能够与其自身相对于作为吸墨部件45b、45c、45d的嵌合孔的孔55的嵌合深度相应地确保用于限制吸墨部件45b、45c、45d的移动的卡定功能,因此能够降低吸墨部件45b、45c、45d落下时发生摆动的可能性。
(32)并且,由于柱54竖立设置在容器部件44的内底面的近似中央部,因此无论废墨罐27掉落时容器部件44的姿势的朝向如何,设置在内底面的近似中央部的柱54与处于容器部件44的落下方向上的下侧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因此,即使吸墨部件45b、45c、45d由于掉落时的冲击而向落下方向膨胀,也能够避免由于该落下时的某种姿势朝向而吸墨部件45b、45c、45d的膨胀部分以强的压力与容器部件44的内壁面接触。
(33)即使用于排出废墨水的液体流路的主要构成要素为软管43,由于软管43以被具有刚性的支撑部件72支撑为直线状的状态对废墨罐27中的容器部件4的连接口57进行插拔,因此能够很好地进行废墨罐27的拆装作业。
(34)用于将废墨水排出到废墨罐27内的液体流路仅通过由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支撑软管43而形成,其中所述支撑部件72包括作为第一支撑部的顶端侧筒状部76、以及作为第二支撑部的基端侧筒状部75和非筒状部77。并且,作为这样形成的液体流路的下游端的软管43的下游端被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包括顶端侧筒状部76的排出部97以指向安装位置31方向的状态支撑。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稳定地形成以运动情况不稳定的软管43作为主体的液体流路。
(35)当形成用于排出废墨水的液体流路时,一旦将软管43的下游端插入到支撑部件72中的圆筒状的顶端侧筒状部(第一支撑部)76中,软管43的下游端就变成嵌合状态而被支撑。另外,这样支撑软管43的下游端的顶端侧筒状部76在支撑部件72中形成在具有预定长度的筒状体73的顶端部,因此作为废墨水的实际的排出口的软管43的下游端也配置在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顶端部,从而能够很好地排出废墨水。
(36)另外,软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沿其下游端所指的方向被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支撑为大致直线状,因此例如当将废墨水排出到废墨罐27内时,能够容易地将软管43的下游端引导至废墨罐27内的中央附近。
(37)软管43以其下游端与支撑部件72的顶端侧筒状部76相嵌合的状态被支撑,并且比该下游端靠近基端侧的预定长度的部位以被插入到支撑部件72的基端侧筒状部75中的状态被支撑,同时被非筒状部77的卡爪78夹持。因此,通过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顶端侧筒状部76、非筒状部77、基端侧筒状部75)将软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支撑为稳定状态。
(38)即使在当拆装废墨罐27时容器部件44的姿势倾斜的情况下,由于以支撑着软管43的状态对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57进行插拔的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会随着该倾斜而使顶端侧摆动,因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废墨罐27的拆装作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大气连通孔90的形成位置不同,由于其他方面相同,因此以下主要针对大气连通孔90来进行说明,对其他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废墨罐27中,大气连通孔90形成在膜部件46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在筒状体73的排出部97从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插入到容器部件44内的安装状态下,作为排出部97中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76a与连接口57之间的距离X比顶端开口76a与大气连通孔90之间的距离Y长。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通孔61的附近的部位积极地使废墨水蒸发,因此能够在渗透至吸墨部件45a~45d的整体之前减少所吸收的废墨水量,其中所述通孔61的附近的部位是从作为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76a排出并被吸墨部件45a~45d吸收的废墨水的吸收量最多的部位。结果,能够增加可排出到吸墨部件45a~45d中的废墨水的量。
因此,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9)而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39)在废墨罐27中,通过使大气连通孔90位于作为排出废墨水的排出部97的排出口的顶端开口76a的附近,在吸墨部件45a~45d中,能够促进废墨水的溶剂成分从作为废墨水吸收量最多的部位的通孔61附近的部位汽化,从而能够很好地维持容纳在废墨罐27中的吸墨部件45a~45d的吸收能力。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以下变更。
·如图13的(a)~(d)所示,废墨罐27的连接口57也可以形成为在排出部97插入到该连接口57中的安装状态下在连接口57与排出部97之间形成间隙100的非圆形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的圆形台座部96和与其抵接的废墨罐27的密封部91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使所述间隙100与大气连通的连通路径(未图示)。
在该情况下,在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安装状态下,在排出部97与连接57的开口边缘之间形成的间隙100作为大气连通孔90发挥作用,因此不需要在废墨罐27的一部分(膜部件46等)上特别地形成大气连通孔90。于是,能够经由该作为大气连通孔90而发挥功能的间隙100使排出到废墨罐27内的废墨水的溶剂蒸发。
另外,在该情况下,一旦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则该连接口57的开口边缘与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的外周部至少在三个点P1、P2、P3接触。另外,当通过连结该至少三个点P1、P2、P3中的一个点(例如P1)和排出部97的中心(连接口57的中心57a)的直线L1将开口边缘分为两部分时,上述一个点(例如P1)以外的其他的点(P2、P3)分别位于被直线L1分为两部分的开口边缘中的一侧的边缘上和另一侧的边缘上。因此,在排出部97插入到连接口57中的情况下,通过开口边缘中的至少三个点(P1、P2、P3)与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的外周部接触来限制该排出部97在连接口57内向与排出部97相对于该连接口57进行插拔的方向相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当为该图13的(a)~(d)所示的废墨罐27时,即使不特别地形成大气连通孔90,由于在连接口57与排出部97之间形成的间隙100作为大气连通孔90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很好地维持墨水的回收效率。
另外,由于连接口57的开口边缘与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的外周部在至少三个点(P1、P2、P3)接触,限制在与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使不特别地设置定位单元,也能够通过连接口57来进行排出部97的定位。
在该图13的(a)~(d)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排出部97的嵌合筒部98呈截面为非圆形(例如三角形或四边形等多边形)的各种筒状,并且插入排出部97的废墨罐27的作为开口部的连接口57的开口边缘呈圆形。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取得与图13的(a)~(d)所示的变形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如图14所示,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也可以设置在容器部件44的右侧壁51的下方的位置。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连接端子59的接触面59a不与通过连接口57的中心57a的直线L垂直,因此能够取得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图15所示,废墨罐27的连接端子59也可以在容器部件44的副左侧壁50b上设置在高度与连接口57的中心57a相同的位置上。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容器部件44的副左侧壁50b上形成具有斜面的突出部101并在该斜面上设置连接端子59,则由于接触面59a不与通过连接口57的中心57a的直线L垂直,因此能够取得与各种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图16所示,定位单元也可以省略筒部58而通过加强肋56a来形成抵接部。另外,也可以通过凹部56的加强肋56a以外的其他板状的部件来构成作为抵接部而发挥功能的定位单元。
·如图17所示,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也可以如下构成:后侧壁49不分为主后侧壁49a和副后侧壁49b,在该后侧壁49上贯穿形成连接口57,并穿设形成作为能够插入销85的定位单元的长方形孔102和作为连接端子59的安装部位的矩形孔103。
·如图18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容器部件44的形成连接口57的主后侧壁49a向容器部件44的里侧后退的形状。另外,如图19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容器部件44的形成连接口57的主后侧壁49a不是平面状而是圆弧面状。
·如图20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不在容器部件44的形成连接口57的主后侧壁49a上形成密封部91。
·如图21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通过从底面突出设置的突出部104来构成在容器部件44的底面上形成的被卡定梯部60。
·如图22的(a)、(b)所示,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倾斜的轴94A或水平轴94B来构成在容器部件44的前端部形成的抓握部94。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突起部93在开闭门36位于关闭位置时成为限制该倾斜轴94A或水平轴94B位移的限制位置状态并与该倾斜轴94A或水平轴94B接近,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凸部92。
·如图23的(a)所示,大气连通孔90也可以通过切除膜部件46的前端侧而形成,或者如图23的(b)所示,也可以通过使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中的一部分(在该图中由虚线表示成椭圆状的部位)不与膜部件46粘接来形成。并且,如图23的(c)所示,也可以通过在粘接膜部件46的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48的一部分上设置切口部105而形成。
·如图24的(a)~(d)所示,关于擦拭附着在排出部97上的墨水的接触部和对插入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也可以代替切槽62而从吸墨部件45c的端面直至通孔61形成十字状等的狭槽106。或者,也可以代替狭槽106而形成在排出部97的插拔方向上延伸的孔。
·如图25所示,与吸墨部件45a~45d的孔55嵌合配合的柱54也可以形成为:从与最上层的吸墨部件45d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的柱54的上端面开始沿轴向形成大气连通孔90,并在柱54的下部通过逸槽107使该大气连通孔90的下部与左右各侧壁的外部连通。
·废墨罐27也可以形成为不在作为其内部空间的容纳空间47中容纳吸墨部件45a~45d并将该容纳空间47作为废墨水贮存室来直接贮存废墨水。
·吸墨部件45a~45d的厚度也可以全部相同,或者也可以各不相同。厚度是任意的,也可以根据其厚度来改变吸墨部件45a~45d的片数。
·打印机11也可以具体化为记录头具有在与记录纸张P的运送方向相正交的方向上与记录纸张P的整个宽度相对应的整体形状的、所谓全行(full line)式打印机。
·打印机11也可以是将墨盒23安装在打印机11内的除了托架16以外的预定部位上并从各个墨盒23经由供墨管向记录头21侧加压供应墨水的所谓离架式打印机11。
·密封部件也可以是膜部件46以外的树脂制板材等盖部件。
·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也可以构成为当被安装在安装位置31上时上端开口48被密封部件密封。即,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以容器部件44的上端开口38的后端边缘为支点而进行开闭的盖部件通过在容器部件44向安装方向移动时与设置在容纳室30内的抵接部件滑动接触而在安装完成的时刻位移为密封上端开口48的状态。
·管支撑机构28的螺旋弹簧80也可以设置在支撑部件72的凸肩部74与基体部63的前壁之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凸肩部74的后表面侧设置圆柱部79。
·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非筒状部77也可以不是通过切开筒状体73的周壁而形成的,而是由连结分别形成顶端侧筒状部76和基端侧筒状部75的、各自呈圆筒状的两个筒状体的连结部件构成的。
·也可以在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连接口57的内周面上安装圆环状的擦拭部件。
·管支撑机构28也可以通过直线状的支撑部件和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在基体部63的上表面等上的多个管固定部71来支撑软管43的下游端侧的预定长度部分。在该情况下,支撑部件72也可以仅由筒状体或非筒状部件构成。
·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比凸肩部74靠近顶端侧的部分也可以全部由非筒状部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非筒状部的顶端部也设置作为卡定部的卡爪78。
·支撑部件72的筒状体73的基端侧筒状部也可以由非筒状部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该非筒状部的基端部也设置作为卡定部的卡爪78。
·在销85和长孔58a中,也可以是销85设置在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侧,而长孔58a设置在容纳室30内的安装位置31处。
·管支撑机构28的支撑部件72也可以被固定为顶端侧无法相对于基体部63摆动的水平状态。
·在安装位置31上,用于从取出方向侧卡住废墨罐27的卡定单元除了卡定梯部40以外还可以包括从容纳室30的底壁32突出形成的卡定凸部。另外,卡定单元也可以构成为从侧面与废墨罐27的容器部件44的侧壁50、51摩擦卡定。
·卡定梯部40也可以构成为卡定废墨罐27的后侧壁4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类似凝胶的流状体的装置。例如可以是:喷射以下液状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所述液状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括了在液晶显示器、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等的制造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色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喷射使用于生物芯片制造中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移液管的、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还可以是:精确地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使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在上述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液体”除了例如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以外,还包括液状体、流状体等。

Claims (10)

1.一种废液回收体,能够相对于具有用于排出废液的排出部的装置进行拆装,并且能够在被安装在所述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容纳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废液,所述废液回收体包括:
废液吸收部件,能够吸收所述废液;以及
开口部,当以在内部空间容纳有所述废液吸收部件的状态相对于所述装置进行拆装时,使得能够插拔所述排出部;
所述废液回收体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废液吸收部件上设置有具有平面部的接触部以及上下表面,
当所述排出部被插入或拔出所述开口部时,所述平面部按照在与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以及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夹持所述排出部的方式与所述排出部接触,
所述上下表面在所述废液回收体没有容纳所述废液的状态下被安装到所述装置的情况下,在重力方向上隔开比所述排出部的外径稍宽的间隔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废液回收体以在重力方向上倾斜的姿势向所述装置安装时,
所述上下表面从重力方向的上方和下方接触并引导所述排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被设置成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具有针对所述废液吸收部件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而切入形成的槽、孔或缝。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废液吸收部件的所述接触部的所述开口部侧设置有导向部,当所述排出部被插入或拔出所述开口部时,该导向部能够将所述排出部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引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具有朝着所述开口部侧末端逐渐变宽的锥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设置成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被设置成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具有针对所述废液吸收部件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而切入形成的槽、孔。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液回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具有针对所述废液吸收部件沿着所述排出部的插拔方向延伸而切入形成的槽、孔。
CN200910118120.0A 2008-02-29 2009-03-02 废液回收体 Active CN101518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9542 2008-02-29
JP2008049542A JP4985472B2 (ja) 2008-02-29 2008-02-29 液体流路形成装置、廃液回収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049541A JP2009202522A (ja) 2008-02-29 2008-02-29 廃液回収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049543 2008-02-29
JP2008-049543 2008-02-29
JP2008049542 2008-02-29
JP2008049543A JP4985473B2 (ja) 2008-02-29 2008-02-29 廃液回収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049541 2008-02-29
JP2008-049541 2008-02-29
JP2008-119193 2008-04-30
JP2008119193A JP2009269207A (ja) 2008-04-30 2008-04-30 廃液回収体
JP2008119194A JP5272502B2 (ja) 2008-04-30 2008-04-30 廃液回収体
JP2008-119194 2008-04-30
JP2008119192 2008-04-30
JP2008119194 2008-04-30
JP2008119193 2008-04-30
JP2008-119192 2008-04-30
JP2008119192A JP2009269206A (ja) 2008-04-30 2008-04-30 廃液回収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8990A CN101518990A (zh) 2009-09-02
CN101518990B true CN101518990B (zh) 2014-06-25

Family

ID=410798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18121.5A Active CN101531092B (zh) 2008-02-29 2009-03-02 废液回收体
CN200910118120.0A Active CN101518990B (zh) 2008-02-29 2009-03-02 废液回收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18121.5A Active CN101531092B (zh) 2008-02-29 2009-03-02 废液回收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02522A (zh)
CN (2) CN1015310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73166B (zh) * 2011-03-08 2015-09-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US9233543B2 (en) * 2014-04-30 2016-01-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attachment, waste liquid collection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6010900A (ja) * 2014-06-27 2016-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液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32476B2 (ja) 2015-04-14 2021-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714820B2 (ja) * 2016-01-14 2020-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液収容体及びアタッチメント
JP6714857B2 (ja) * 2016-09-06 2020-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液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840078B2 (en) * 2016-01-18 2017-12-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Waste liquid reservoi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776666B2 (ja) * 2016-07-06 2020-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154508A (ja) * 2017-06-20 2017-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タッチメント、廃液回収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310285B2 (ja) * 2018-06-11 2023-07-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73107B2 (ja) * 2018-12-26 2020-10-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969644B2 (ja) * 2019-02-14 2021-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廃液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2895727A (zh) * 2019-12-04 2021-06-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液体吸收性薄片、液体吸收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230048927A1 (en) * 2020-01-30 2023-02-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iquid waste container
US20210237455A1 (en) * 2020-02-03 2021-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collection container
JP7223301B2 (ja) * 2020-09-17 2023-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2062757A (ja) * 2020-10-09 2022-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保持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0997296T3 (da) * 1989-08-05 2006-04-03 Canon Kk Blækstråleskriveapparat og blækpatron til apparatet
JPH111005A (ja) * 1997-04-16 1999-01-0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KR100404637B1 (ko) * 1997-08-28 2003-11-07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폐잉크 흡수기능을 갖는 잉크카트리지
CN1272432A (zh) * 1999-05-04 2000-11-08 张九弘 一种液体容器板
JP2001353882A (ja) * 2001-04-23 2001-12-25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277276B2 (ja) * 2004-01-30 2009-06-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2006044243A (ja) * 2004-07-08 2006-02-1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体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992372B2 (ja) * 2005-10-13 2012-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液体収容部
JP2007185902A (ja) * 2006-01-16 2007-07-2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の洗浄液排出構造および洗浄液排出用具ならびに液体噴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02522A (ja) 2009-09-10
CN101531092B (zh) 2014-06-04
CN101518990A (zh) 2009-09-02
CN101531092A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8990B (zh) 废液回收体
CN103991290B (zh) 废液回收体
CN101959691B (zh) 废液回收体
CN101007464B (zh) 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US7976121B2 (en) Waste liquid collector
JP5724221B2 (ja)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580397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450091B2 (ja) 廃液回収体
JP2009269209A (ja) 廃液回収体
US8388100B2 (en) Head repairing apparatus and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272502B2 (ja) 廃液回収体
JP4985473B2 (ja) 廃液回収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125733B2 (ja) 廃液回収体
JP5487744B2 (ja)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2009269204A (ja) 廃液回収体
JP2004001584A (ja) キャッピ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9269200A (ja) 廃液回収体
JP2012106429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0274599A (ja)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9269207A (ja) 廃液回収体
JP5098781B2 (ja) 廃液排出装置
JP2009269202A (ja) 廃液回収体
JP2013188963A (ja) 液体受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27633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30333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