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7939A - 粉碎机 - Google Patents
粉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07939A CN101507939A CNA2008101903236A CN200810190323A CN101507939A CN 101507939 A CN101507939 A CN 101507939A CN A2008101903236 A CNA2008101903236 A CN A2008101903236A CN 200810190323 A CN200810190323 A CN 200810190323A CN 101507939 A CN101507939 A CN 1015079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side
- fixed sidewall
- pair
- rotating knife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52—Mechanical processing of waste for the recovery of materials, e.g. crushing, shredding, separation or disassemb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Crushing And Pulverization Processe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 Separation, Recovery 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s Containing Plastics (AREA)
Abstract
一种粉碎机,包括:互动地将被粉碎物粉碎的旋转刀和固定刀、以及收容所述旋转刀和所述固定刀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旋转刀的轴线方向上夹着所述旋转刀配置的一对固定侧壁;配置在所述一对固定侧壁之间、支撑所述固定刀、且可绕与所述旋转刀大致平行延伸的支轴摆动的一对可动侧壁;以及在所述旋转刀的下方位置上配置在所述一对固定侧壁之间、在所述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具有宽度、且与所述一对固定侧壁分别接合的基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碎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塑料转轮(日文:プラスチックランナ)等被粉碎物进行粉碎的粉碎机(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6-55797号公报)。在日本专利特开2006-55797号公报中,从料斗掉落的被粉碎物通过设置在壳体内的粗碎刀及旋转刀与设置在壳体的一侧壁内表面上的固定刀的互动而被粉碎。上述壳体包括: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前壁、后壁;以及为了维持这些前壁、后壁的规定间隔而架设在该前壁、后壁之间的一对系杆轴。
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很难通过一对系杆轴来充分确保前壁、后壁的连结刚度,前壁、后壁容易意外运动,使前壁、后壁之间的规定间隔意外波动。另外,由于前壁、后壁的相对位置容易意外错位,因此很难提高前壁、后壁相互间的定位精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粉碎机中防止一对壁的相对位置意外错位。
本发明的粉碎机包括:互动地将被粉碎物粉碎的旋转刀和固定刀、以及收容所述旋转刀和所述固定刀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旋转刀的轴线方向上夹着所述旋转刀配置的一对固定侧壁;配置在所述一对固定侧壁之间、支撑所述固定刀、且可绕与所述旋转刀大致平行延伸的支轴摆动的一对可动侧壁;以及在所述旋转刀的下方位置上配置在所述一对固定侧壁之间、在所述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具有宽度、且与所述一对固定侧壁分别接合的基壁。
在该粉碎机中,在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基壁上分别接合有一对固定侧壁。由此,可通过基壁充分提高一对固定侧壁相互间的连结刚度,可防止一对固定侧壁的相对位置意外地错位。另外,由于可防止一对固定侧壁的相对位置意外地错开,因此,可高精度地设定这一对固定侧壁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粉碎机中,最好是所述基壁与所述固定侧壁分体形成,在所述固定侧壁上形成的接合面与在所述基壁上形成的接合面彼此呈面接触。
这种情况下,通过基壁和固定侧壁彼此面接触,可进一步提高彼此的定位精度。另外,可进一步提高基壁和固定侧壁相互间的连结刚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粉碎机中,最好是在所述基壁上贯穿形成有排出孔,该排出孔用于将被粉碎后的被粉碎物从所述壳体内排出,在沿所述一对固定侧壁的相对方向投影时,所述支轴在所述旋转刀的下方配置在所述排出孔在所述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的两端部上。
这种情况下,可将对应一个可动侧壁的支轴和对应另一个可动侧壁的支轴在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靠近配置,可将这些支轴配置在旋转刀的中心轴线的大致正下方。其结果是,在将可动侧壁打开时,可使可动侧壁的上端部临时朝上侧运动的量成为零或接近零的值。其结果是,在将可动侧壁打开时,可防止可动侧壁与旋转刀等其它部件接触。
另外,在本发明的粉碎机中,最好是在所述排出孔的所述两端部形成有台阶部,所述支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台阶部上。
这种情况下,可将支轴配置在更下侧,其结果是,可减小开始打开可动侧壁时可动侧壁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量。由此,在将可动侧壁打开时,能更可靠地防止可动侧壁与旋转刀接触。
另外,在本发明的粉碎机中,最好是所述旋转刀包括:细粉碎刀、以及从所述旋转刀的旋转中心沿径向比所述细粉碎刀延伸得更远的粗粉碎刀,所述可动侧壁包括:与所述细粉碎刀相对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粗粉碎刀相对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朝所述壳体的外侧鼓出,所述基壁包括:在所述可动侧壁被打开时支撑所述第一部分的限位部、以及为避免与所述第二部分接触而凹下的避让部。
在这种情况下,可用限位部来支撑处于打开状态的可动侧壁。另外,通过设置避让部,在可动侧壁已打开时,可防止第二部分与基壁抵接,能用限位部可靠地支撑可动侧壁。因此,能可靠地将可动侧壁打开量的最大值设定成期望的值。
另外,在本发明的粉碎机中,最好是所述基壁与所述固定侧壁分体形成,包括将所述基壁和所述固定侧壁彼此固定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侧壁的配置有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部分形成得比其周边厚。
在这种情况下,固定侧壁中的刚度较高的厚壁部分被固定在基壁上,可进一步提高固定侧壁与基壁的连结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粉碎机的一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图2是粉碎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粉碎机的主视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横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纵剖视图。
图6是粉碎机的左视图。
图7是沿图1的VII-VII线的纵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粉碎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粉碎机的一实施形态的俯视图,图2是粉碎机的纵剖视图,图3是粉碎机的主视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横剖视图,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纵剖视图,图6是粉碎机的左视图,图7是沿图1的VII-VII线的纵剖视图,图8是用于对粉碎机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纵剖视图。
在图1和图2中,粉碎机1对塑料转轮等被粉碎物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被粉碎物排出,包括:壳体2;收容在壳体2内、互动地粉碎被粉碎物的旋转刀3和固定刀4;夹着旋转刀3与固定刀4相对的后板5;支撑旋转刀3的转轴6;将转轴6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的第一轴承7和第二轴承8;以及以可传递动力的方式与转轴6连结的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等马达9。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俯视粉碎机1时沿旋转刀3的轴线方向A的方向设为作为后述一对固定侧壁11、12的相对方向的左右方向B,将与左右方向B正交的方向设为作为后述一对可动侧壁13、14的相对方向的前后方向C。如图1所示,以俯视时为基准,设左侧、右侧、前侧、后侧。另外,将沿铅垂方向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D。
壳体2用金属等整体形成为上端和下端开放的箱形,隔出接纳被粉碎物的内侧空间10。如图3所示,在从正面看时,该壳体2呈矩形形状的大致正方形,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该壳体2呈矩形形状的大致正方形,如图6所示,在侧视时,该壳体2呈上下方向D相对较长、前后方向C相对较短、且前后方向C的中央侧朝下侧突出的大致矩形形状。在壳体2的上方设置有未图示的料斗,从该料斗将被粉碎物朝壳体2内供给。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壳体2包括:一对作为固定侧壁的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配置在第一固定侧壁11与第二固定侧壁12之间的一对作为可动侧壁的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以及与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分别接合的作为底壁的基壁15。
如图2和图4所示,基壁15是与各固定侧壁11、12分体形成的板状部件,在第一固定侧壁11与第二固定侧壁12的后述下端部27之间配置在旋转刀3的下方,并配置在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的下方。
在俯视时,基壁15整体呈左右方向B相对较长、且前后方向C相对较短的矩形形状,在前后方向C上具有规定宽度。
该基壁15包括:在上下方向D上形成得较厚的本体90、从本体90朝前后方向C突出形成的薄壁的托座部91、以及分别从本体90左右两端的下端部突出形成的薄壁的凸缘部92。
在俯视时,本体90形成为左右方向B相对较长、且前后方向C相对较短的矩形形状,左右方向B上的长度与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后述的内侧面16间的间隔大致相同,前后方向C上的长度与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在前后方向C上的长度大致相同。
本体90包括:为了将在壳体2内被粉碎的被粉碎物排出而贯穿形成的排出孔29、在前后方向C上夹着排出孔29相对的一对侧部93、以及作为本体90的左端面的接合面34和作为右端面的接合面34。
排出孔29在本体90的前后方向C的中央开口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形状,左右方向B相对较长,且前后方向C相对较短。
如图2和图5所示,该排出孔29在前后方向C上配置在各可动侧壁13、14的后述下端部70之间。旋转刀3位于该排出孔29的上方。在排出孔29的下方连接着用于储存被粉碎的被粉碎物的储存箱(未图示)等。
在排出孔29的前后方向C的两端部形成有台阶部30、31。具体而言,基壁15上的排出孔29的内周面的、除前端部及后端部的上端部之外的部分朝排出孔29的内侧突出,由此形成台阶部30、31。各台阶部30、31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形状且朝向上侧。各台阶部30、31沿左右方向B贯穿本体90。
如图4和图5所示,一对侧部93分别为俯视呈矩形形状,沿左右方向B在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之间延伸。在各侧部93的上表面84上形成有限位部76和避让部77。
限位部76用于在各可动侧壁13、14打开后支撑可动侧壁13、14的后述第一部分71,是在各侧部93的上表面84上突出形成的俯视呈矩形形状的部分。
在各侧部93上,限位部76在左右方向B上分开地设置有一对,设置有:与第一固定侧壁11的下端部27相邻的限位部76、以及与第二固定侧壁12的下端部27相邻的限位部76。
前侧的侧部93的各限位部76位于第一可动侧壁13的后述第一部分71的外侧面78附近,后侧的侧部93的各限位部76位于第二可动侧壁14的后述第一部分71的外侧面78附近。
在各限位部76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支承部79。支承部79形成为对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一部分71的对应的外侧面78予以支撑的平坦面,在前后方向C上随着从旋转刀3远离而朝上方倾斜。
避让部77用于避免与各可动侧壁13、14的后述第二部分72接触,配置在前侧的侧部93的限位部76之间,并配置在后侧的侧部93的限位部76之间。
各避让部77俯视呈矩形形状,在限位部76的支承部79的下侧凹陷形成。
如图2和图6所示,基壁15的各接合面34用于与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后述接合面36面接触,形成为与左右方向B正交的平坦面。如图6所示,在沿左右方向B投影时,各接合面34呈大致矩形形状,呈前端部和后端部相对于前后方向C的中央部朝上侧突出的形状(图6中仅用虚线表示了一个接合面34)。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各接合面34上形成有用于与后述螺钉部件38的丝杠轴41螺合的多个螺纹孔40。在各接合面34上,螺纹孔40例如在前后方向C上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在四个部位上,前后方向C的中央侧的两个螺纹孔40配置在外侧的两个螺纹孔40的下方。在图6中仅表示了左侧的接合面34的螺纹孔40,但右侧的接合面34的螺纹孔40也同样地进行配置。接合面34的各螺纹孔40在该接合面34上开放。
如图2和图4所示,各凸缘部92是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形状的部分,与本体90一体形成。各凸缘部92在本体90的整个前后方向C上延伸。各凸缘部92的下端面以与本体90的下端面成为同一个平面的形态延伸。各凸缘部92的作为上端面的接合面35形成为面向上侧的平坦面。
左侧的凸缘部92的接合面35的右端与本体90的左侧的接合面34的下端连接。右侧的凸缘部92的接合面35的左端与本体90的右侧的接合面34的下端连接。
左侧的凸缘部92的接合面35与第一固定侧壁11的后述的连结部28的接合面37面接触,右侧的凸缘部92的接合面35与第二固定侧壁12的后述的连结部28的接合面37面接触。
如图4和图5所示,托座部91用于将基壁15连结到支撑框架(未图示)上,例如分别配置在本体90的俯视时的四个角落。各托座部91从本体90的上端部延伸设置,俯视呈梯形形状。在各托座部91的俯视时的中央贯穿形成有螺钉插通孔95。螺钉插通孔95供用于将各托座部91固定到上述支撑框架上的螺钉部件(未图示)插通。
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是在旋转刀3的轴线方向A上夹着该旋转刀3相对配置的矩形平板形状的部件,在左右方向B上相对并彼此平行地延伸。
如图2和图5所示,各固定侧壁11、12的内侧面16与左右方向B正交地平坦延伸,呈前后方向C相对较短、且上下方向D相对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
各固定侧壁11、12包括:供转轴6插通的转轴插通孔50、设置于下端部27的连结部28、以及设置在连结部28周围的薄壁部43。
各转轴插通孔50与转轴6同心地贯穿形成在对应的固定侧壁11、12在上下方向D上的中间部44上。在这些转轴插通孔50中插通着转轴6。
如图2和图6所示,连结部28构成了配置有后述螺钉部件38的固定部分,侧视形成为矩形形状,与各固定侧壁11、12的上端部17和中间部44相比,在前后方向C上形成得较窄,朝下方突出。
各连结部28比位于连结部28上方的薄壁部43形成得厚,外侧面相对于薄壁部43朝左右方向B的外侧鼓出。
各薄壁部43形成得较薄,以使各固定侧壁11、12的质量减小,侧视形成为矩形形状。各薄壁部43在前后方向C上被加强肋96夹持。在各固定侧壁11、12上,加强肋96是连接连结部28和转轴插通孔50的周围部分的柱状的加强部分。
如图2和图4所示,各连结部28包括:接合面36、37;螺钉插通孔39;以及支轴插通凹部22、23。
接合面36形成在各连结部28的内侧面16上。各接合面36具有与基壁15的本体90的对应的接合面34的形状相应的形状,通过与该对应的接合面34面接触而接合。
接合面37是在各连结部28的下端面上形成的、与上下方向D正交的平坦面。各接合面37呈与各凸缘部92的对应的接合面35的形状相应的形状,通过与该对应的接合面35面接触而接合。
螺钉插通孔39是供后述的螺钉部件38的丝杠轴41插通的孔,沿厚度方向贯穿各连结部28。各螺钉插通孔39贯穿形成在与对应的接合面34的螺纹孔40对应的位置上。
在各螺钉插通孔39和对应的螺纹孔40内插通着将基壁15和对应的固定侧壁11、12彼此固定的作为固定部件的螺钉部件38。各螺钉部件38的丝杠轴41插通所对应的螺钉插通孔39,并与对应的螺纹孔40螺合。
由此,由各螺钉部件38的头部42以及基壁15的本体90的对应的接合面34将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连结部28夹持。由此,基壁15和第一固定侧壁11彼此连结,且基壁15与第二固定侧壁12彼此连结。
支轴插通凹部22、23用于保持后述支轴19,通过使各连结部28的内侧面16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各支轴插通凹部22、23在前后方向C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各连结部28的四个螺钉插通孔39中的配置在左右方向B的外侧的两个螺钉插通孔39之间。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是在前后方向C上夹着旋转刀3相对配置的板状部件。
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在它们的闭锁状态下朝下侧彼此靠近地倾斜,中间部69和下端部70以比上端部68小的倾斜角度倾斜并朝下侧延伸。
各可动侧壁13、14的左端面13a、14a以及右端面13b、14b分别与左右方向B正交地延伸,与各固定侧壁11、12的对应的内侧面16空开极小的间隙相对。由此,在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开闭动作时,各可动侧壁13、14不会被对应的固定侧壁11、12卡住。
参照图2和图5,各可动侧壁13、14包括配置在上端部68下方的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
各第一部分71配置成与细粉碎刀57的外周面相对。各第一部分71的内侧面73的与细粉碎刀57的外周面靠近的上端侧形成为以旋转刀3的中心轴线G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的面,从中间侧到下端侧以朝着下方彼此靠近的形态倾斜。
参照图2和图7,第二部分72用于使被粗粉碎刀56粉碎后的被粉碎物返回旋转刀3、固定刀4和后板5的上方。
第一可动侧壁13的第二部分72以及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二部分72分别设置在与粗粉碎刀56的数目对应的例如两个部位上,分别与对应的粗粉碎刀56相对。在沿左右方向B投影时,第一可动侧壁13的第二部分72以及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二部分72整体隔出以旋转刀3的中心轴线G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槽67,将粗粉碎刀56旋转时的移动轨迹中固定刀4和后板5下侧的区域围住。
第一可动侧壁13的第二部分72从第一可动侧壁13的第一部分71的内侧面73朝壳体2的内侧突出,并从第一可动侧壁13的第一部分71的外侧面78朝壳体2的外侧鼓出。
同样地,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二部分72从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一部分71的内侧面73朝壳体2的内侧突出,并从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一部分71的外侧面78朝壳体2的外侧鼓出。
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下端的相对面92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彼此呈面接触。由此,第一可动侧壁13的第二部分72和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二部分72连接成使彼此的槽67连通。这些第二部分72的槽67的内部空间可容纳粗粉碎刀56,与内侧空间10中旋转刀3的上方区域连通。
参照图4和图7,各可动侧壁13、14的下端部70靠近基壁15上的排出孔29的内周面,以防止被粉碎后的被粉碎物从基壁15与对应的可动侧壁13、14之间漏出。
在各可动侧壁13、14的下端部70上形成有供支轴19插通的支轴插通孔21。支轴插通孔21形成为与轴线方向A大致平行延伸的圆筒形状,将各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的下端部70贯穿。另外,各可动侧壁13、14的下端部70以截面呈大致圆形的形态鼓出形成,以将支轴插通孔21围住。
支轴19是与轴线方向A大致平行的长条的圆棒部件,分别插通各可动侧壁13、14的下端部70的支轴插通孔21。各支轴19的左端部与第一固定侧壁11的对应的支轴保持凹部22、23分别嵌合,被该第一固定侧壁11支撑。各支轴19的右端部与第二固定侧壁12的对应的支轴保持凹部22、23分别嵌合,被该第二固定侧壁12支撑。
在沿左右方向B对粉碎机1进行投影时,各支轴19在旋转刀3的下方配置在排出孔19的前后方向C的两端部。另外,各下端部70的底面与对应的台阶部30、31接触,各下端部70的圆弧状的外周面与台阶部的内侧面相对。
各支轴19分别配置在对应的台阶部30、31上。在本实施形态中,各支轴19在上下方向D上的大致一半配置在排出孔29内。另外,各支轴19在上下方向D上也可以整个都配置在排出孔29内。
在各可动侧壁13、14的外侧面的上端部突出形成有用于摆动操作这些可动侧壁13、14的把持部18。
采用上述结构,各可动侧壁13、14能以支轴19为支点部件绕支轴19摆动。该摆动操作可在把持着把持部18的状态下进行。
参照图1和图6,粉碎机1包括用于限制各可动侧壁13、14因意外摆动而打开的限制机构98。限制机构98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各固定侧壁11、12上的柄部件80;以及在各可动侧壁13、14上贯穿形成、供柄部件80可插拔地插通的缺口82。
柄部件80是前端部鼓出的棒状部件,大致水平地延伸。该柄部件80在各固定侧壁11、12的上端分别配置在前端部和后端部,基端部通过沿上下方向D延伸的轴部81可转动地支撑在对应的固定侧壁11、12上。
缺口82分别形成在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的左右两端(图6中仅图示了左侧的缺口82)。
各柄部件80的中间部插通对应的缺口82,在柄部件80的前端部鼓出形成的卡扣部83与对应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69的外侧面卡合。
通过转动操作各柄部件80,使其移动至图1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各柄部件80从对应的缺口82中脱出。由此,可使各卡扣部83与对应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的卡合解除,可对各可动侧壁13、14进行摆动操作。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轴承单元7突出形成在第一固定侧壁11的外侧面45侧。该第一轴承单元7用于支撑转轴6的后述小径部52,包括:固定在第一固定侧壁11上、将转轴6的小径部52围住的壳体46;以及被壳体46收容、将转轴6的小径部52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的轴承47、48。
电动机9与第一固定侧壁11的外侧面45侧相邻配置。作为该电动机9的壳体的电动机壳体49与第一轴承单元7的壳体46固定。
电动机9的输出轴(未图示)例如使用锥齿轮机构等正交轴齿轮机构(未图示)以可传递动力的方式与转轴6的小径部52连结,利用电动机9来驱动转轴6旋转。
转轴6插通各固定侧壁11、12的转轴插通孔50双方,包括小径部52和大径部53。
大径部53收容在壳体2内,具有比小径部52大的直径。在第一固定侧壁11的转轴插通孔50的内周面与大径部53的一端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将这些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堵住的环状的帽部件54。帽部件54和大径部53以可一起旋转的方式连结。
同样地,在第二固定侧壁12的转轴插通孔50的内周面与大径部53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将这些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堵住的环状的帽部件55。帽部件55和大径部53以可一起旋转的方式连结。大径部53的另一端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第二轴承单元8上。第二轴承单元8保持在第二固定侧壁12的外侧面45上。
可一起旋转地支撑在大径部53上的旋转刀3包括粗粉碎刀56和细粉碎刀57。
粗粉碎刀56用于与固定刀4的后述粗刀部62互动将形状较大的被粉碎物粉碎,例如左右空开间隔地设置在两个部位上。随着转轴6在电动机9的驱动下朝规定的旋转方向E旋转,各粗粉碎刀56朝旋转方向E旋转。
参照图2和图7,各粗粉碎刀56具有一个至多个齿部58。在本实施形态中,各粗粉碎刀56具有两个齿部58。
在各粗粉碎刀56中,齿部58在旋转方向E上空开180°的间隔进行配置。如图7所示,在沿左右方向B对旋转刀3进行投影时,左侧的粗粉碎刀56在旋转方向E上的相位与右侧的粗粉碎刀56在旋转方向E上的相位相差90°。
在各齿部58中,面向旋转方向E的下游侧的面形成为朝与旋转方向E相反的方向凹下弯曲的形状,转轴6的径向F上的前端部59形成为朝向旋转方向E侧的前端尖锐的形状。各粗粉碎刀56从作为旋转刀3的旋转中心的中心轴线G沿着径向F比细粉碎刀57延伸得更远。在径向F上,各齿部58的前端部59与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的内侧面靠近。
细粉碎刀57用于与固定刀4的后述细刀部63互动将形状较小的被粉碎物粉碎,设置有一个至多个。在本实施形态中,细粉碎刀57设置在三个部位上,在左右方向B上与粗粉碎刀56交替排列。
随着转轴6在电动机9的驱动下朝规定的旋转方向E旋转,各细粉碎刀57朝旋转方向E旋转。各细粉碎刀57配置在帽部件54与左侧的粗粉碎刀56之间,并配置在各粗粉碎刀56之间,此外,还配置在右侧的粗粉碎刀56与帽部件55之间。
各细粉碎刀57具有分别沿旋转方向E和左右方向B排列的许多齿部60。在各齿部60中,面向旋转方向E下游侧的面在转轴6的径向F上的前端部61形成为朝旋转方向E的下游侧凸起的前端尖锐的形状。
参照图1和图7,固定刀4以在粗粉碎刀56和细粉碎刀57的前端部59、61朝向下侧时与它们的前端部59、61靠近的形态配置,固定在第二可动侧壁14的上端部68。该固定刀4形成为随着从上方朝下方前进,从后侧朝前侧倾斜地延伸的板状,包括:粗刀部62、细刀部63、以及凸部64。
粗刀部62是设置在固定刀4的上表面上的边部分,设置在与各粗粉碎刀56对应的位置上。各粗刀部62被配置成与对应的粗粉碎刀56的齿部58的前端部59在径向F上靠近地相对。
细刀部63是设置在固定刀4的上表面上的边部分,设置在与各细粉碎刀57对应的位置上。细刀部63沿左右方向B设置有多个,被配置成与对应的细粉碎刀57的齿部60的前端部61在径向F上靠近地相对。
凸部64与细粉碎刀57的未形成齿部60的部分的外周面靠近,比细刀部63朝转轴6的中心轴线G侧突出。凸部64和细刀部63在左右方向B上交替地配置,这些凸部64和细刀部63形成了梳齿状部65。通过梳齿状部65与细粉碎刀57的互动,防止未粉碎的被粉碎物掉落。
后板5用于与细粉碎刀57互动来防止未粉碎的被粉碎物掉落,并将附着在细粉碎刀57上的粉碎物刮落。后板5以在细粉碎刀57的前端部61朝向上侧时与该前端部61靠近的形态配置,固定在第一可动侧壁13的上端部68。
该后板5设置有与各细粉碎刀57的数目对应的数目(例如三个),各后板5与对应的细粉碎刀57靠近地配置。为防止与粗粉碎刀56接触,各后板5避开各粗粉碎刀56旋转时的移动轨迹进行配置。各后板5形成为随着从上方朝下方前进,从前侧朝后侧倾斜延伸的板状,具有梳齿状部66。
梳齿状部66形成在后板5的下端部,与各细粉碎刀57的外周面在径向F上靠近地相对,并与细粉碎刀57互动而使彼此之间的间隙成为零。
下面对该粉碎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粉碎被粉碎物时,首先,启动电动机9。由此,与电动机9的输出轴连结的转轴6和旋转刀3朝旋转方向E旋转。
接着,从未图示的料斗投入被粉碎物,从壳体2的上方朝壳体2的内侧空间10供给被粉碎物。被供给到壳体2的内侧空间10内的被粉碎物通过旋转刀3的粗粉碎刀56和固定刀4的粗刀部62的互动而被粗粉碎成相对较粗的粒径,经由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的第二部分72的槽67的内侧而返回旋转刀3的上方。
参照图1和图5,被粗粉碎后的被粉碎物通过旋转刀3的细粉碎刀57和固定刀4的细刀部63的互动而被细粉碎成相对较小的粒径,并从细粉碎刀57与细刀部63之间朝旋转刀3的下方掉落。掉落到旋转刀3下方的被粉碎物经由排出孔29排出,储存到设置在排出孔29下方的储存箱(未图示)内。
另外,附着在细粉碎刀57上的被粉碎物被后板5的梳齿状部66刮落,从排出孔29排出。
参照图1和图6,在为了对粉碎机1进行定期检修和清扫等维护而将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打开时,首先,如虚线所示地使各柄部件80绕对应的轴部81转动大致90°,解除各柄部件80与对应的第一可动侧壁13及第二可动侧壁14的卡合。
接着,把持各把持部18,如图8所示,使各可动侧壁13、14绕对应的支轴19摆动。此时,各可动侧壁13、14绕对应的支轴19朝外侧运动。在沿左右方向B投影时,此时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的相对面97的上端部的移动轨迹H形成以对应的支轴19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由该移动轨迹H可知,各可动侧壁13、14通过绕旋转刀3下方的支轴19摆动,可在几乎不朝上侧前进的情况下朝下侧前进。另外,由于支轴19位于台阶部30、31上的较低位置,因此各可动侧壁13、14在开始打开的状态下几乎不沿上下方向D运动,而主要是沿前后方向C运动。
由此,在将各可动侧壁13、14打开时,可防止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与细粉碎刀57接触。
另外,假设将支轴19’相对于排出孔29的前后方向C的两端部配置在前后方向C的外侧,并配置成沿前后方向C投影时在上下方向D上与旋转刀3重叠,则如双点划线所示,支撑在该支轴19’上的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的相对面97’的上端部的移动轨迹H’会成为图8那样。这种情况下,各可动侧壁13’、14’在打开时会大幅度朝上侧前进。由此,在将可动侧壁13’、14’打开时,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会与细粉碎刀57接触。
在各可动侧壁13、14绕支轴19摆动而打开时,其第一部分71的外侧面78以面接触状态被对应的限位部76的支承部79支撑,使其继续的摆动被限制。另外,各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到达避让部77而不与基壁15抵接。
由此,壳体2内部在前后方向C的两侧开放,可进行旋转刀3的检修和壳体2内部的清扫等。
在关闭各可动侧壁13、14时,把持各把持部18,使各可动侧壁13、14绕对应的支轴19转动,如图1和图6所示,使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配置在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之间。
接着,使各柄部件80绕对应的轴部81转动,使中间部分别插通各可动侧壁13、14的对应的缺口82。由此,各柄部件80的卡扣部83与对应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的外侧面卡合,使各可动侧壁13、14的转动被限制。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形态,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分别与在前后方向C上具有宽度的基壁15接合。由此,可通过基壁15充分提高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相互间的连结刚度,可防止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相对位置意外地错位。
另外,由于可防止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相对位置意外错位,因此可高精度地设定这些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相对位置。
具体而言,基壁15的接合面34、35和固定侧壁11、12的对应的接合面36、37彼此呈面接触。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基壁15与对应的第一固定侧壁11及第二固定侧壁12相互间的定位精度。另外,还可进一步提高基壁15与对应的固定侧壁11、12相互间的连结刚度。
另外,在沿左右方向B投影时,支轴19在旋转刀3的下方配置在排出孔29的前后方向C的两端部。由此,可将各支轴19在前后方向C上靠近配置,可将这些支轴19配置在旋转刀3的中心轴线G的大致正下方。
其结果是,在将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打开时,可使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临时朝上侧运动的量成为零或接近零的值。其结果是,在将各可动侧壁13、14打开时,可防止这些可动侧壁13、14的第二部分72与旋转刀3的细粉碎刀57等接触。
另外,在形成于基壁15的排出孔29的前后方向C的两端部上的台阶部30、31上配置有支轴19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可将支轴19配置在更下侧。其结果是,可减小开始打开各可动侧壁13、14时各可动侧壁13、14的上端部68在上下方向D上的变位量。由此,在将各可动侧壁13、14打开时,能更可靠地防止第二部分72与旋转刀3的细粉碎刀57接触。
另外,可用限位部76来支撑处于打开状态的各可动侧壁13、14。通过设置避让部77,在各可动侧壁13、14已打开时,可防止第二部分72与基壁15抵接,能用限位部76可靠地支撑各可动侧壁13、14。因此,能可靠地将各可动侧壁13、14的打开量的最大值设定成期望的值。
另外,在固定侧壁11、12中,配置有螺钉部件38的连结部28相对于位于其周边的薄壁部43形成得较厚。由此,在各固定侧壁11、12中,可将刚度大的较厚的部分固定在基壁15上,可进一步提高各固定侧壁11、12与基壁15的连结刚度。
另外,由于用基壁15来连结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因此无需利用支轴19将这些固定侧壁11、12彼此连结。因此,可容易地通过支轴19进行第一可动侧壁13和第二可动侧壁14朝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的安装作业。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的内容,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用单个部件将基壁15、第一固定侧壁11和第二固定侧壁12形成为一体。另外,也可使支轴19的左端部与贯穿第一固定侧壁11的螺钉部件螺合,并使右端部与贯穿第二固定侧壁12的螺钉部件螺合,由此来支撑支轴19。
另外,上述说明是作为本发明例示的实施形态而给出的,其只是例示,而并不构成限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变形例也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粉碎机,包括:
互动地将被粉碎物粉碎的旋转刀和固定刀、以及
收容所述旋转刀和所述固定刀的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旋转刀的轴线方向上夹着所述旋转刀配置的一对固定侧壁;配置在所述一对固定侧壁之间、支撑所述固定刀、且可绕与所述旋转刀大致平行延伸的支轴摆动的一对可动侧壁;以及在所述旋转刀的下方位置上配置在所述一对固定侧壁之间、在所述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具有宽度、且与所述一对固定侧壁分别接合的基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壁与所述固定侧壁分体形成,
在所述固定侧壁上形成的接合面与在所述基壁上形成的接合面彼此呈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壁上贯穿形成有排出孔,该排出孔用于将被粉碎后的被粉碎物从所述壳体内排出,
在沿所述一对固定侧壁的相对方向投影时,所述支轴在所述旋转刀的下方配置在所述排出孔在所述一对可动侧壁的相对方向上的两端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碎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出孔的所述两端部形成有台阶部,
所述支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台阶部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刀包括:细粉碎刀、以及从所述旋转刀的旋转中心沿径向比所述细粉碎刀延伸得更远的粗粉碎刀,
所述可动侧壁包括:与所述细粉碎刀相对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粗粉碎刀相对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朝所述壳体的外侧鼓出,
所述基壁包括:在所述可动侧壁被打开时支撑所述第一部分的限位部、以及为避免与所述第二部分接触而凹下的避让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壁与所述固定侧壁分体形成,
包括将所述基壁和所述固定侧壁彼此固定的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侧壁的配置有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部分形成得比其周边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34418 | 2007-12-26 | ||
JP2007334418 | 2007-12-26 | ||
JP2007334418A JP4514234B2 (ja) | 2007-12-26 | 2007-12-26 | 粉砕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07939A true CN101507939A (zh) | 2009-08-19 |
CN101507939B CN101507939B (zh) | 2012-05-23 |
Family
ID=40958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903236A Active CN101507939B (zh) | 2007-12-26 | 2008-12-25 | 粉碎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14234B2 (zh) |
CN (1) | CN101507939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22092A (zh) * | 2009-12-03 | 2010-06-09 | 黄国宏 | 一种塑料破碎机的破碎机构 |
CN102059168A (zh) * | 2009-11-18 | 2011-05-18 | 株式会社川田 | 粉碎机 |
CN104190515A (zh) * | 2014-08-22 | 2014-12-10 | 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双粉碎室结构及粉碎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
CN113613792A (zh) * | 2019-03-20 | 2021-11-05 | 株式会社川田 | 粉碎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58628A2 (ko) * | 2011-10-21 | 2013-04-25 | Kim Du Hwan | 식품분쇄장치 |
CN103272667B (zh) * | 2013-05-27 | 2015-01-28 | 玉林市玉博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饲料粉碎机机座 |
CN104117417A (zh) * | 2014-07-19 | 2014-10-29 | 苏州创维晟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刀具粉碎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36268B2 (ja) * | 2002-09-19 | 2007-06-27 |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 細断機 |
JP2005279358A (ja) * | 2004-03-29 | 2005-10-13 | Matsui Mfg Co | 合成樹脂材の粉砕機 |
JP4431463B2 (ja) * | 2004-08-23 | 2010-03-17 |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 粉砕機 |
CN1994572A (zh) * | 2006-01-05 | 2007-07-11 | 川田机械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橡塑粉碎机械的刀腔 |
JP3936385B1 (ja) * | 2006-09-28 | 2007-06-27 |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 粉砕機 |
-
2007
- 2007-12-26 JP JP2007334418A patent/JP451423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12-25 CN CN2008101903236A patent/CN101507939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9168A (zh) * | 2009-11-18 | 2011-05-18 | 株式会社川田 | 粉碎机 |
CN102059168B (zh) * | 2009-11-18 | 2016-03-16 | 株式会社川田 | 粉碎机 |
CN101722092A (zh) * | 2009-12-03 | 2010-06-09 | 黄国宏 | 一种塑料破碎机的破碎机构 |
CN104190515A (zh) * | 2014-08-22 | 2014-12-10 | 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双粉碎室结构及粉碎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
CN113613792A (zh) * | 2019-03-20 | 2021-11-05 | 株式会社川田 | 粉碎机 |
CN113613792B (zh) * | 2019-03-20 | 2023-03-24 | 株式会社川田 | 粉碎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154078A (ja) | 2009-07-16 |
JP4514234B2 (ja) | 2010-07-28 |
CN101507939B (zh) | 2012-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07939B (zh) | 粉碎机 | |
CN101653738B (zh) | 粉碎机 | |
JP3936385B1 (ja) | 粉砕機 | |
CN1320961C (zh) | 细断机 | |
KR20120050936A (ko) | 얼음 공급 장치 | |
CN102059168B (zh) | 粉碎机 | |
KR100584918B1 (ko) | 플라스틱 폐기물용 파쇄기 | |
CN102341014A (zh) | 液体材料给送容器 | |
CN210332831U (zh) | 一种用于辊式破碎机的下料机构 | |
JPWO2009107232A1 (ja) | 粉砕機 | |
CN109952968A (zh) | 出料组件和喂食器 | |
CN109937898A (zh) | 喂食设备 | |
CN102210562B (zh) | 粉碎食物时能维持适当的投入和排出量而提高粉碎效率的搅拌机 | |
JP4431463B2 (ja) | 粉砕機 | |
WO2020017073A1 (ja) | 粉砕機 | |
JP4686590B2 (ja) | 粉砕機 | |
CN101712006A (zh) | 粉碎机 | |
CN220425530U (zh) | 一种高精细度的粉碎机 | |
CN103406998A (zh) | 斜筒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及其搅拌筒组件 | |
JP2009195909A (ja) | 粉砕機 | |
CN102368937B (zh) | 用于驱动工作单元的驱动装置 | |
JP2009072783A (ja) | 粉砕機 | |
JP4524329B2 (ja) | 粉砕機 | |
JPH10167481A (ja) | 細片状物や粉状物のサイロ装置 | |
KR102301483B1 (ko) | 얼음분쇄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30 Address after: 325 Yuandian Road, Xinzhuang Industrial Zone,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KAWATA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TA MF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