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8880B - 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8880B
CN101498880B CN200810190527XA CN200810190527A CN101498880B CN 101498880 B CN101498880 B CN 101498880B CN 200810190527X A CN200810190527X A CN 200810190527XA CN 200810190527 A CN200810190527 A CN 200810190527A CN 101498880 B CN101498880 B CN 1014988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uminescence unit
light
target label
penta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905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8880A (zh
Inventor
镰田竜二
高桥孝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98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8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8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88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ewfinder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进行迭加显示时,应该进行显示的目标标记之外的邻接的目标标记不会成为显示状态。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显示板(5),其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第二目标标记;发光二极管(10),其以从第一方向照射至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发出投射光;以及发光二极管(11),其以从第二方向照射至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发出投射光,在从第一方向入射投射光的情况和从第二方向入射投射光的情况下,显示部(5)的第一目标标记和第二目标标记的反射方向不同,当投射光入射至不作为目标的目标标记上时,该目标标记不会成为显示状态。

Description

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详细地说,涉及具有用于进行迭加(superimpose)显示的照明光学系统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背景技术
照相机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在这些功能中,例如为了进行多个测距点或多个测光点的显示等,在取景器内常常采用迭加显示。作为该迭加显示,公知有将照明光投射至形成于屏幕上的测距框等目标标记上的方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照相机的显示装置:将照明光的光源配置在五棱镜的前部,经由五棱镜将照明光投射至设有目标标记的对焦屏幕上。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取景器装置:将照明光从五棱镜的入射面和屋脊面(ダハ面)之间的侧壁面投射至设有目标标记的屏幕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2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0782号公报 
在设有多个测距框等目标标记的情况下,当将照明光投射至任一个目标标记上时,由于照明光扩宽,因此存在邻接的目标标记也变亮成为显示状态而模糊不清的情况。 
使用基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的图9对上述课题进行说明。图9是由五棱镜33、显示板32、对焦屏幕31构成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显示部的剖视图。从该图可知:从LED发出的朝向棱镜聚光部32a1、32a2、32b1、32b2、32c1、32c2的入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入射至棱镜聚光部。此处,从以焦点检测框32a为目标的LED发出照明光L1,但是并不一定仅发出作为理想光束的L1,当然考虑到除此之外向周围也 放射出少量的光,该不必要的光绕入瞄准的焦点检测框32a以外的邻接的焦点检测框32b、32c即棱镜聚光部32b1、32b2、32c1、32c2中。这是因为虽然入射至焦点检测框32a的入射光L1的入射角度与入射至焦点检测框32b的入射光L2的入射角度不同、但是二者并不存在大的角度差而产生的。因此,以焦点检测框12b为目标进行照明的LED对除了焦点检测框32a以外的邻接的焦点检测框32b、32c也较多地照明,从而显示不必要的焦点检测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进行迭加显示时,应进行显示的目标标记(target mark)以外的邻接的目标标记不会成为显示状态。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配置在取景器装置内的五棱镜;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其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入射面的正前方,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并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该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多个第二目标标记;第一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五棱镜的屋脊面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的光;第二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五棱镜的屋脊面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的多束光;第一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以及第二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上述多个目标标记分别由微小棱镜的集合形成,并且上述微小棱镜的反射角度差异较大以使相邻的目标标记不会被照明而成为显示状态;上述第一、第二发光单元分别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透射区域的附近,该透射区域相对于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顶线配置在下侧、且配置在靠近五棱镜的射出面的一侧。 
对于第二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在 上述屋脊面上配置有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使来自上述发光单元的光反射之后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 
并且,对于第三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上述第一方面中,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发光单元之间配置有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使来自上述发光单元的光反射之后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 
进一步,对于第四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上述第一方面中,上述发光单元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侧方,使发出的光从照相机前方朝后方射出,并且该取景器装置具有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具有用于将该射出光投射至上述屋脊面上的朝下方折弯的反射面。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五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其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并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该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多个第二目标标记;反射镜部件,其具有使被摄体光束从上述板状部件入射以将上述板状部件上的被摄体像引导至目镜的入射开口、一边使来自上述板状部件的被摄体光束左右反转一边将其朝上述照相机的前方反射的作为第一反射面的一对屋脊面、以及将从该第一反射面反射来的被摄体光束反射至照相机后方的第二反射面;第一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反射镜部件的上述屋脊面入射至上述反射镜部件内的光;第二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反射镜部件的上述屋脊面入射至上述反射镜部件内的多束光;第一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以及第二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上述多个目标标记分别由微小棱镜的集合形成,且上述微小棱镜的反射角度差异较大以使相邻的目标标记不会被照明而成为显示状态;上述第一、第二发光单元分别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透射区域的附近,该透射区域相对于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顶线配置在下侧、且配置在靠近五棱镜的射出面的一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六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其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并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 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该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第二目标标记;第一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以从第一方向照射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发出投射光;以及第二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以从第二方向照射至上述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发出投射光,上述板状部件的上述第一目标标记和上述第二目标标记的反射方向根据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第二方向而不同。 
对于第七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上述第六方面中,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反转光学系统,所述反转光学系统具有用于使被摄体像的左右反转的一对屋脊面,由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和上述第二发光单元产生的投射光分别从不同的上述屋脊面入射。 
进一步,对于第八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上述第六方面中,上述目标标记具有存在入射角度依赖性的反射面。 
进一步,对于第九方面涉及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上述第八方面中,上述存在入射角度依赖性的反射面由微小棱镜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在进行迭加显示时,应该显示的目标标记以外的邻接的目标标记不会成为显示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主要部分内部配置原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五棱镜周围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五棱镜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显示板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测距框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测距框的微小棱镜的剖视图,(A)是微小棱镜17的沿着AA线的剖视图, (B)是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中,省略图4所示的显示板的一部分后的沿着图4的AA线的剖面。 
图8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中,说明显示板中的各微小棱镜的反射方向的俯视图。 
图9是现有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显示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照相机本体;2…机身接环面;3…可动反射镜;4…对焦屏幕;5…显示板;5a~5k…测距框;5m…评价测光范围;5n…视场框;6…五棱镜;6a…反射面;6b…反射面;6c…透射区域(区域面);6d…屋脊面;8…投光透镜;8A…透镜保持部件;9…基板;10…发光二极管;11…发光二极管;12…光圈;13…框体;13a…孔;13b…螺纹孔;13c…狭缝槽;13d…面;15…五棱镜保持体;15a…销;15b…孔;16…摄影信息显示部;17…微小棱镜;17a…侧壁;17b…侧壁;17c…棱线;18…投光透镜;19…基板;20…投射范围;31…对焦屏幕;32…显示板;32a1~32c2…棱镜聚光部;33…五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能够利用取景器光学系统观察由摄影透镜形成的被摄体像,同时,能够对多点测距的测距点进行迭加显示。 
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主要部分内部配置原理图。并且,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五棱镜周围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该五棱镜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显示板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显示板的测距框的构成的俯视图,图6是构成测距框的微小棱镜的剖视图。 
在照相机本体1的正面的大致中央设有用于装配更换镜头的机身接环面2。在该机身接环面2的开口部的深处配置有用于将被摄体光束反射 至五棱镜6侧的可动反射镜3。当该可动反射镜3移动至上升位置时,通过更换镜头内的摄影透镜后的被摄体光束成像在配置于摄影透镜光轴上的摄像元件(未图示)上。 
在可动反射镜3的上方,以与从可动反射镜3到摄像元件的距离等价的距离配置有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即对焦屏幕4。在该对焦屏幕4的上方邻接地配置有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即显示板5。如图4所示,在该显示板5上设有迭加显示用的表示多点测距的测距点的作为目标标记的测距框5a~5k(在图4的例中为十一个点的测距框)、评价测光范围5m、视场框5n。 
多点测距的测距框5a等在显示板5的底面上分别由多个微小棱镜17(参照图5、图6)构成,当照射迭加用的照明光时,照明光由微小棱镜17反射,并与被摄体像一起射出至取景器目镜,从而能够观察对焦部位和对焦状态。另外,在视场框5n的下侧设有设置在显示板保持框上的曝光控制值等的摄影信息显示部16。 
在显示板5的上方配置有由透明玻璃形成的五棱镜6。该五棱镜6是用于使成像在对焦屏幕4上的被摄体像左右反转的公知的光学部件。在五棱镜6的左右的屋脊面6d上,如图3所示,在其一部分上通过银蒸镀等施加一对反射面6b,并且在五棱镜6的前方面上也施加反射面6a。在施加这些作为反射面的银蒸镀等之后,除了朝目镜射出光的位于后方的射出面、和供来自对焦屏幕4的被摄体光束入射的入射面之外,在五棱镜整体上施加黑色涂装。通过这一对反射面6b,被摄体像反转,能够作为正立像进行观察。 
另外,用于入射迭加用的照明光的未施加黑色涂装的局部区域即透射区域(区域面)6c分别设置在左右的屋脊面6d上。该透射区域6c相对于左右的屋脊面6d的顶线配置在下侧、且配置在靠近五棱镜的射出面的一侧。 
在屋脊面6d的透射区域6c的附近,如图1所示,在从照相机本体正面侧观察的右侧配置有:基板9,其具有进行迭加用的照明的发光二极管10;以及投光透镜8,其用于对来自该发光二极管10的照射光进行聚 光并进行投射。并且,在左侧配置有:基板19,其具有进行迭加用的照明的发光二极管11;以及投光透镜18,其用于对来自该发光二极管11的照射光进行聚光并进行投射。 
使用图2和图3对这一对投光透镜8、18和具有发光二极管10、11的基板9、19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这些投光透镜8、18和基板9、19的构成除了左右相反之外,两者都是相同的,因此以从照相机本体正面侧观察的右侧的投光透镜8和基板9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保持五棱镜6的五棱镜保持体15上设有销15a和孔15b。框体13的孔13a嵌合在销15a上,并且经由螺纹孔15b和螺纹孔13b通过螺钉(未图示)固定在五棱镜保持体15上。另外,虽然在图2和图3中没有示出,但是在框体13上设有用于反射来自发光二极管10的投射光的反射棱镜。 
形成有投光透镜8的透镜保持部件8A和具有作为光圈的开口的光圈12插入框体13的狭缝槽13c中而一体化。并且,具有发光二极管10的基板9通过粘接而固定在框体13的面13d上。在发光二极管10上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通过各个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发光控制,能够将光投射至图4所示的测距框5a~5k上。 
此处,对于测距框5a、5c、5d、5f、5h、5i、5k的测距点,通过安装在基板9上的与各个测距框对应的发光二极管10投射光。并且,对于测距框5b、5e、5g、5j的测距点,通过安装在基板19上的与各个测距框对应的发光二极管11投射光。即,构成为不从同一个发光二极管对邻接的测距框投射光。发光二极管11的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投射光照射包含测距框5b等的投射范围20。发光二极管10的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投射光的投射范围虽然没有示出,但是照射包含测距框5a等的与投射范围20大致相同面积的范围。 
上述的显示板5保持在五棱镜保持框15上。并且,对焦屏幕4保持在屏幕保持框上,该屏幕保持框保持在照相机本体上。即,显示板5和对焦屏幕4分别由各自的保持体保持。 
接下来,使用图5和图6对测距框5a等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将 测距框5a~5k中的一个放大后的俯视图,在图4中,作为测距框5a等用直线表示的线由微小棱镜17的集合形成。即,沿着四边形的直线排列着多个微小棱镜17。 
图6(A)是微小棱镜17的沿着AA线的剖视图,图6(B)是沿着BB线的剖视图。微小棱镜17具有一对反射面17a、17b,如图6(A)、(B)所示,在显示板5的底面侧呈突状地突出。如图1所示,从照相机本体正面侧观察时,设在基板9上的发光二极管10的投射光的入射方向从右上侧朝向左下侧,并且,设在基板19上的发光二极管11的投射光的入射方向从左上侧朝向右下侧。微小棱镜17的侧壁17a和侧壁17b的棱线17c(实际上是平面)与显示板5的底面所成的角度形成为如下的角度:考虑来自发光二极管10或者发光二极管11的投射光L的入射方向,使由侧壁17b反射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光的方向入射到五棱镜6并朝目镜前进的方向的角度。 
图7省略地示出图4所示的显示板5的沿着AA线的剖面。图7的显示板5表现目标标记5b的微小棱镜的一个,同样,表现邻接的目标标记5a、5c的微小棱镜的各一个。此处,若设应入射到目标标记5b中的从发光二极管10(LED)中的一个照射的光线为光线L1,则向投射范围20的周围也投射少量的不必要的光(图7中的不必要的光的区域L1’)。此处,设L1相对于微小棱镜5b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合计角度为α,设应当入射至邻接的目标标记5a中的从发光二极管11(LED)中的一个照射的光线相对于微小棱镜5a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合计为β。因此,α和β相对于与显示板垂直的轴使其角度完全相反,即使不必要的光L1’入射至微小棱镜5a,其反射光也不会显著地反射至取景器视场内。 
进一步,使用图8对微小棱镜17详细进行说明。图中5a’、5b’、5c’分别仅将构成测距框5a~5k的微小棱镜组中的一个放大并夸张进行表示。实际上如上所述,微小棱镜17形成组,构成各个框。 
现在,微小棱镜5b’中的一对反射面相互交叉90度,其交叉线5b’c如图8所示那样斜向倾斜。此处,设图中左右方向为X轴、纵方向为Y轴、与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为Z轴,则该交叉线关于X-Y平面呈负的 倾角。若设一对反射面中的一个反射面5b’a朝反射侧的单位法向量为A1、其分量为(x1、y1、z1),设另一个反射面5b’b朝反射侧的单位法向量为B1(x2、y2、z2)(其中,x1≠0、y1≠0、z1≠0、x2≠0、y2≠0、z2≠0),则能够将A1+B1的向量的x、y、z分量定义为(x1+x2、y1+y2、z1+z2)。此时,A1+B1的分量(x1+x2)为正分量即x1+x2>0,分量(y1+y2)为负分量即y1+y2<0,分量(z1+z2)为正分量即z1+z2>0。进而,微小棱镜5e’、5g’、5j’也与微小棱镜5b’同样。 
若设微小棱镜5a’的一对反射面中的一个反射面5a’a朝反射侧的单位法向量为A2、其分量为(x1’、y1’、z1’),设另一个反射面5a’b朝反射侧的单位法向量为B2(x2’、y2’、z2’),则能够将A2+B2的向量的x、y、z分量定义为(x1’+x2’、y1’+y2’、z1’+z2’)。此时,A2+B2的分量(x1’+x2’)为负分量,分量(y1’+y2’)为负分量,分量(z1’+z2’)为正分量。进而,该微小棱镜5a’的交叉线关于X-Y平面呈负的倾角。并且,微小棱镜5c’、5d’、5f’、5h’、5i’、5k’也与微小棱镜5a’同样。 
即,若相邻的测距框的微小棱镜的一对反射面的单位法向量的合成向量的x分量彼此之间、换言之左右方向的分量的值呈正负相反的关系,即若x1+x2>0则x1’+x2’<0,若x1+x2<0则x1’+x2’>0。 
具体而言,微小棱镜17在所有的测距框5a~5k中,反射平面(侧壁)17a和反射平面(侧壁)17b的相交的角度为直角,在同一个测距框内,反射平面(侧壁)17a和反射平面(侧壁)17b的交线与显示板5呈γ的角度(以下将γ称为斜度)(参照图6(B)),另外,对于各个测距框5a~5k,多个微小棱镜17呈矩形状排列在显示板5上,在同一个测距框内,上述微小棱镜17所有的交线相对于左右方向的一边以δ的角度倾斜(以下,将该δ称为“朝向”)。但是,构成测距框5a~5k的微小棱镜17的上述角度γ、δ形成为以来自对应的发光二极管10、11的光反射至取景器内的方式计算出的角度。 
对于该反射光不显著的问题进一步详细说明。与发光二极管10对应的测距框的微小棱镜17的斜度和与发光二极管11对应的测距框的微小 棱镜17的斜度相反,即,在与照相机正面相对地观看照相机时,一方的斜度为围绕顺时针的斜度γ1,另一方的斜度为围绕逆时针的斜度γ2。因此,图7中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成的角度相对于反射光线的反射角分别为α、β,图7中的光线L是应由微小棱镜5b反射的光线,即使从该光线L产生的不必要的光入射至相邻的其他的微小棱镜5a中,其反射光线也不会反射为显示板5的垂直方向,从而不经意的反射光线不会被取景器显示。进而,关于左右方向的一条直线,与发光二极管10对应的测距框的微小棱镜17的朝向和与发光二极管11对应的测距框的微小棱镜17的朝向相反,换言之,当从照相机上面观看显示板5时,关于左右方向的一条直线,测距框的微小棱镜17一方的朝向形成为顺时针方向、另一方的朝向形成为逆时针方向。 
另外,对于上述的斜度和朝向,根据需要,可以针对每个测距框确定其角度,也可以针对每个微小棱镜使其稍稍变化。 
对如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迭加显示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了更换镜头内的摄影透镜后的被摄体光束由可动反射镜3反射,并成像在对焦屏幕4上。当在该被摄体像上重叠地显示例如摄影透镜的焦点调节中使用的测距点时,使与该测距框5a~5k中的任一个对应的发光二极管10、11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发光。 
即,为了使测距框5a、5c、5d、5f、5h、5i、5k中的任一个成为显示状态,使多个发光二极管10内的与测距框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中的一个发光。并且,为了使测距框5b、5e、5g、5j中的任一个成为显示状态,使多个发光二极管11内的与测距框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中的一个发光。当然,当想要显示的测距框有多个时,使多个发光二极管10、11中的任意数量的发光二极管同时发光多个。 
发光二极管10、11的投射光通过光圈开口12、投光透镜8,被反射棱镜反射的投射光的投射光轴从五棱镜6的透射面6c的入射点入射至五棱镜6中。例如,作为投射光的一部分的投射光L(图6(A)、图6(B))入射至显示板5的指定的测距框5a~5k中的多个微小棱镜17,并且投射光L由各微小棱镜17的侧壁17a和侧壁17b反射。由此,测距框5a~5k 与被摄体像重叠,并由五棱镜6的反射面6a、6b反射。使用者能够经由目镜对重叠有由发光二极管10、11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照射的测距框5a~5k的被摄体像进行观察。 
当使测距框5b成为显示状态时,由于使发光二极管11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发光,因此来自发光二极管的投射光照射投射范围20。即使该投射光渗出而照射比投射范围20广的范围、照射测距框5a、5c,通过棱镜17的侧壁17a、17b的角度,不会从邻接的测距框5a、5c、5f不必要地反射投射光,该反射光不会通过目镜进入使用者的眼中。同样,当使测距框5f成为显示状态时,使多个发光二极管10内的与测距框5f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中的一个发光。通过侧壁17a、17b的角度,反射光不会通过目镜进入使用者的眼中。即,不会不必要地照明与作为目标的测距框邻接的测距框,仅必要的框成为显示状态。 
如上所述,在框体13上配置有光路变更用的反射棱镜,该反射棱镜使来自发光二极管10、11的投射光反射,并从五棱镜6的屋脊面6d入射。并且,配置在五棱镜6的侧方的发光二极管10、11将发出的光从照相机前方投射至后方,反射棱镜以使投射光朝向下方折弯的方式反射,并使其入射至五棱镜6中。另外,反射棱镜配置在五棱镜6的屋脊面6d上,在对来自发光二极管10、11的投射光进行反射之后使该投射光入射至五棱镜6内。通过使用反射棱镜来使投射光折弯,能够有效地活用空间,能够使照相机小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为了得到正立的被摄体像而使用使用了玻璃等的五棱镜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也可以由与五棱镜6的外形相同形状的反射镜构成。即,为了将对焦屏幕4上的被摄体像引导至目镜中,也可以使用具有以下部分的反射镜部件:使被摄体光束从对焦屏幕入射的入射开口;一边使来自对焦屏幕4的被摄体光束左右反转一边将其朝照相机的前方反射的作为第一反射面的一对屋脊面;以及将从该第一反射面反射来的被摄体光束反射至照相机后方的第二反射面。在该情况下,与使用五棱镜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照相机的轻量化。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邻接的测距框之间,将对测距框进行投射的照明光从相互不同的方向投射,来自作为目标的测距框以外的反射光不会进入使用者的眼中。即,对于显示板5的测距框5a~5k,在从右方(第一方向)入射投射光的情况、和从左方(第二方向)入射投射光的情况下,由于使其反射微小棱镜的角度相互差异较大,因此在投射光入射至不作为目标的测距框5a~5k中时,不会成为显示状态。因此,在进行迭加显示时,邻接的目标标记不会被照明而成为显示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反射棱镜使来自发光二极管10、11的投射光入射至五棱镜6中。由于能够容易地使投射光折弯,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空间,能够实现照相机的小型化。并且,虽然微小棱镜17设置在显示板5上,但是如果在制作上能够做到,也可以废弃显示板5,将微小棱镜17设置在作为焦点板的对焦屏幕4上。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微小棱镜17的侧壁17a、17b的角度进行研究,根据投射光的入射角度,在是成为目标的测距框的情况下,反射光进入使用者的眼中,另一方面,在不是成为目标的测距框的情况下,反射光不会进入使用者的眼中。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光。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五棱镜6的侧方的屋脊面6d使照射光入射至五棱镜内,并投射在显示板5上。这样,由于不使照明光从五棱镜6的前侧上部入射,因此当将闪光灯内置在照相机上部时不会成为障碍。并且,由于位于屋脊面6d的侧方,因此不会妨碍五棱镜6的被摄体光束的射出面,不会降低取景器倍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微小棱镜17,根据来自发光二极管10、11的投射光的入射方向使其反射,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存在入射角度依赖性的反射面即可。并且,作为发光单元示出了使用发光二极管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灯泡等,并不限于发光二极管。另外,作为目标标记,示出了表示测距点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当然能够应用于测光点、微笑被摄体(スマィル被写体)等各种目标。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应用于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 取景器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应用于小型照相机的实像式取景器等各种取景器装置中。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照相机列举了应用于数字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的例子,但是作为数字照相机可以是单镜头反光式或小型的数字照相机等中的任一种,并且,除了这些数字照相机以外,也可以是摄像机、便携式电话、PDA(便携式信息终端: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并且也可以是组装在专用机中的摄像装置。无论如何,只要是具有取景器装置、并且在该取景器装置中进行迭加显示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就能够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并且,通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删除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的几个构成要素。 

Claims (8)

1.一种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
配置在上述取景器装置内的五棱镜;
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其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入射面的正前方,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并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该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多个第二目标标记;
第一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五棱镜的屋脊面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的光;
第二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五棱镜的屋脊面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的多束光;
第一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以及
第二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
上述多个目标标记分别由微小棱镜的集合形成,并且上述微小棱镜的反射角度差异较大以使相邻的目标标记不会被照明而成为显示状态,
上述第一、第二发光单元分别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透射区域的附近,该透射区域相对于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顶线配置在下侧、且配置在靠近五棱镜的射出面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屋脊面上配置有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使来自上述发光单元的光反射之后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发光单元之间配置有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使来自上述发光单元的光反射之后入射至上述五棱镜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单元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侧方,使发出的光从照相机前方朝后方射出,并且该取景器装置具有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具有用于将该射出光投射至上述屋脊面上的朝下方折弯的反射面。
5.一种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
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其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并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该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多个第二目标标记;
反射镜部件,其具有:使被摄体光束从上述板状部件入射以将上述板状部件上的被摄体像引导至目镜的入射开口;一边使来自上述板状部件的被摄体光束左右反转一边将其朝上述照相机的前方反射的作为第一反射面的一对屋脊面;以及将从该第一反射面反射来的被摄体光束反射至照相机后方的第二反射面;
第一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反射镜部件的上述屋脊面入射至上述反射镜部件内的光;
第二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发出以照射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从上述反射镜部件的上述屋脊面入射至上述反射镜部件内的多束光;
第一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以及
第二光学元件,其配置在上述屋脊面和上述第二发光单元之间,将从上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束聚光至上述多个第二目标标记,
上述多个目标标记分别由微小棱镜的集合形成,并且上述微小棱镜的反射角度差异较大以使相邻的目标标记不会被照明而成为显示状态;
上述第一、第二发光单元分别配置在上述五棱镜的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透射区域的附近,该透射区域相对于左、右侧的屋脊面的顶线配置在下侧、且配置在靠近五棱镜的射出面的一侧。
6.一种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
光透射性的板状部件,其具有多个目标标记,并具有作为该多个目标标记中的一个的第一目标标记和配置在该第一目标标记的附近的第二目标标记;
第一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以从第一方向照射至上述第一目标标记上的方式发出投射光;以及
第二发光单元,为了进行迭加,其以从第二方向照射至上述第二目标标记上的方式发出投射光,
上述板状部件的上述第一目标标记和上述第二目标标记的反射方向根据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第二方向而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具有反转光学系统,所述反转光学系统具有用于使被摄体像的左右反转的一对屋脊面,由上述第一发光单元和上述第二发光单元产生的投射光分别从不同的上述屋脊面入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目标标记具有存在入射角度依赖性的反射面。
CN200810190527XA 2008-01-28 2008-12-30 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88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5919 2008-01-28
JP2008015919A JP2009175577A (ja) 2008-01-28 2008-01-28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08015919 2008-0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8880A CN101498880A (zh) 2009-08-05
CN101498880B true CN101498880B (zh) 2011-01-12

Family

ID=40946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52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98880B (zh) 2008-01-28 2008-12-30 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75577A (zh)
CN (1) CN1014988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0556B2 (ja) * 2014-10-22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ダー内に設けられる表示部材、表示部材の枠線の金型加工方法及び表示部材を用いたカメラ
JP6410555B2 (ja) * 2014-10-22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ダー内に設けられる表示部材、表示部材の枠線の金型加工方法及び表示部材を用いたカメ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9910A (ja) * 2003-01-17 2004-08-05 Pentax Corp ファインダのスーパーインポーズ板
JP2005331930A (ja) * 2004-04-21 2005-12-02 Canon Inc ファインダー内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9910A (ja) * 2003-01-17 2004-08-05 Pentax Corp ファインダのスーパーインポーズ板
JP2005331930A (ja) * 2004-04-21 2005-12-02 Canon Inc ファインダー内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8880A (zh) 2009-08-05
JP2009175577A (ja)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5104A (zh) 照明装置、投射型显示装置及光学积分器
US6941069B2 (en) Light-projecting device
CN101498880B (zh) 照相机的取景器装置
JPS58214121A (ja) 写真顕微鏡装置
US5526083A (en) Finder system of a camera
JPH10239733A (ja)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ーを有するカメラ
EP3009887B1 (en) Optical imaging processing system
US6879781B2 (en) Light-projecting device
US6041186A (en) Finder system
JP4566804B2 (ja) ファインダー内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
US6903885B2 (en) Light-projecting device
JPH03192340A (ja) 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ー内表示装置
JPS63309810A (ja) 測距装置
JP3170727B2 (ja) 採光式ファインダー
JPH0843913A (ja) 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ー内表示装置
JP5665506B2 (ja) 撮像装置
JP2003295293A (ja) ファインダー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10066363A (ja) ファインダー内表示装置
JP2006195158A (ja) ファインダー
JP2007034176A (ja) 撮像装置
JP2001264855A (ja) 情報表示ファインダー
JP2008015252A (ja) ファインダー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2072294A (ja) カメラ
JPS6232461B2 (zh)
JP2004219916A (ja) ファインダのスーパーインポー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7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