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9875B -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9875B
CN101489875B CN2007800267985A CN200780026798A CN101489875B CN 101489875 B CN101489875 B CN 101489875B CN 2007800267985 A CN2007800267985 A CN 2007800267985A CN 200780026798 A CN200780026798 A CN 200780026798A CN 101489875 B CN101489875 B CN 1014898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member
article
commodity
feedway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67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9875A (zh
Inventor
高山元希
横田祐嗣
高冈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hid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hid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hida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hid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89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9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9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98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5/00Supplying, feeding,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articles to be packaged
    • B65B35/30Arranging and feeding articles in groups
    • B65B35/44Arranging and feeding articles in groups by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7/00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 B65G17/26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comprising a series of co-operating units, e.g. interconnected by pivo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06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group of articles arranged in orderly pattern, e.g. workpieces in magazines
    • B65G47/08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group of articles arranged in orderly pattern, e.g. workpieces in magazines spacing or grouping the articles during feeding
    • B65G47/08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group of articles arranged in orderly pattern, e.g. workpieces in magazines spacing or grouping the articles during feeding grouping articles in ro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接收到的多个袋进行排列以及输送时能够稳定一批多个袋的位置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在装箱装置(1)中,向规定方向输送在斗(41、42)上载置的多个商品(X)时,在斗(41)侧分别被独立驱动的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夹持一批商品(X),并且在斗(42)侧分别被独立驱动的隔板(43b)与背板(44b)之间夹持一批商品(X),进行输送。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在装箱装置内、将接收到的多个物品整齐排列并输送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具有组合计量装置或制袋包装机的生产线中,使用检查袋的密封不良的密封检验器等检查装置;以及使已完成检查的正常产品的袋纵向排列多个之后、集中装到瓦楞纸箱中的输送装置等。
例如,专利文献1公示了一种物品的靠边(幅寄せ)输送装置,即,在多个分隔板之间夹持载置在输送面上的多个袋的组件,进行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53999号公报(平成8年8月22日登记)。
但是,上述以往的输送装置存在下述问题。
即,对于上述公报所公示的输送装置,在多个分隔板之间的区域中接收到需要装箱的多个物品之后,在移动到排出位置的期间,移动分隔板以使分隔板之间间隔减小。因此,在减小隔板间隔的同时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很难稳定地输送多个袋形成的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接收到的多个袋排列整齐并进行输送时,能够稳定输送由多个袋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在对输入的物品进行集中排列的同时输送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其包括:输送部、第一~第三支承构件和驱动部。输送部向规定方向输送多个物品。第一、第二支承构件按照支承构成一批物品的多个物品中的前端或后端的物品的方式沿着输送部移动。第三支承构件安装在输送部上,按照在其与第一支承构件或第二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夹持一批物品的方式,沿着输送部相对移动。驱动部分别独立驱动第一~第三支承构件。
在这里,例如具备:支承沿纵向输入输送部的袋状物品的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支承构件,在第三支承构件与第一支承构件或第二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夹持一批物品,通过第一~第三支承构件保持一批物品,输送部在该状态中向规定方向输送一批物品。
通常,如上所述,输送装置将多个物品逐个输入,并排列规定数量的物品,输送到配置在后段的装箱装置等中,由于在使物品立起的状态下进行集中,存在容易在输送中破坏一批物品的平衡的问题。因此,为了稳定物品在输送中的姿势,考虑到下述输送装置,即,使集中物品的输送面朝向输送方向进行向下倾斜。这时,能够将向输送中的物品施加的力的方向限定为单方向,但是,在高速输送时,仅仅这样难以稳定输送。
在本发明的输送装置中,在第一支承构件、第二支承构件和第三支承构件之间夹持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在对一批物品进行支承的同时进行输送,从而,不会破坏在输送面上集中的多个物品的姿势。
具体地说,例如,向第一支承构件或第二支承构件后方输入物品,若输入规定数量的物品,则由第三支承构件从后方支承最后部的商品。或者说,向第三支承构件后方输入物品,若输入规定数量的物品,则由第一、第二支承构件从后方支承最后部的物品。进而,向第一支承构件后方输入物品,若输入规定数量的物品,则由第二支承构件从后方支承最后部的物品。
从而,即使在为了提高设置在后段的装箱处理等处理能力而高速输送时,通常也能向规定方向稳定输送在输送面上排列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
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相对于第一、第二支承构件分别设置一个第三支承构件。
在这里,相对于第一、第二支承构件分别设置一个第三支承构件,其中,在该第三支承构件与第一、第二支承构件之间支承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
从而,例如,使规定数量的一批物品在第一支承构件与第三支承构件之间排列之后,能够立即使第三支承构件移动到第二支承构件后面,因此,与只设置一个第三支承构件的机构相比较,能够避免机构复杂化,能够进一步加快速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相对于第、第二支承构件分别设置了一个的第三支承构件双方都在同一驱动源作用下移动。
在这里,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支承构件分别设置有1个并分别独立于第一和第二支承构件而被驱动的2个第三支承构件在通用驱动源作用下移动。
从而,通过在输送部的对角线上配置2个第三支承构件,可使其分别移动到接近第一支承构件、第二支承构件的位置。其结果是,不需要独立驱动2个第三支承构件,因此,能够简化驱动。
本发明第四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如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输送部具有排列物品并沿着大约水平方向配置的输送面。
在这里,配置输送部,从而,使在输送部中用于集中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输送面大致水平。
通常,当输送部的输送面水平时,由于输送速度改变等,容易破坏在输送面上载置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姿势。另外,为了稳定物品姿势,使输送面向下方倾斜时,需要使放入排列后的一批物品的箱倾斜,机构可能变得复杂。
对于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如上所述,在输送部中,载置到输送面上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最后部由第三支承构件支承。
从而,即使当输送面大致水平时,也不会破坏一批物品的姿势,能够向规定方向进行稳定输送。另外,由于使放入排列后的一批物品的箱水平配置,因此,可以避免后面的装箱装置等机构变得复杂。
本发明第五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如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输送部具有用于对物品进行排列并朝向输送方向前方进行向下倾斜的输送面。
在这里,配置输送部,使输送部中用于集中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输送面朝输送方向前方进行向下倾斜。
从而,通过组合第三支承构件与上述朝下方倾斜的输送面,能够使输送中向排列后的物品施加的力单方向集中,进一步稳定输送部对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输送,其中,该第三支承构件支承在上述输送面上载置的一批物品的最后部。
本发明第六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如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第一支承构件以及第二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与物品接触的表面朝输送部的输送方向前方倾斜。
在这里,夹持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的第一支承构件或第二支承构件中的与最前头物品接触的接触面朝输送方向前方倾斜。
从而,即使输送面本身大约水平,也能够使最早输入输送面的最前头物品稍稍倾斜,并在该状态中得到支承,因此,后来输入的物品也能够按照最前头物品的姿势,稍稍倾斜地集中。因此,到形成规定数量的一批物品为止而进行输送时,能够使施加到物品上的力的方向单方向集中,稳定输送物品。其结果是,即使高速运转时,也能够不破坏一批物品的姿势,稳定地进行输送。另外,通过组合使上述输送面倾斜的结构,能够在输送中更加稳定地输送一批物品。
本发明第七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如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与使第一、第二支承构件以及第三支承构件移动的驱动源连接的链轮(スプロケツト)的直径是相同的。
在这里,其结构为,与分别驱动第一~第三支承构件的驱动源连接的链轮的直径是相同的。
从而,例如,在使第一~第三支承构件以相同速度移动时等,尤其相对于以直线移动的领域或以圆弧状移动的领域,能够简化各链轮的转动控制。
本发明第八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设置一个第三支承构件。
从而,通过对应第一、第二支承构件仅设置一个第三支承构件的简单构成,将规定数量的袋的组件支承在该第三支承构件与第一、第二支承构件之间,且输送到下游侧。
本发明第九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基础上,将不同数量的袋夹持、支承在第一~第三支承构件之间。
在这里,控制输送装置,从而,在第一~第三支承构件之间支承例如8个、5个等不同数量的一批袋。
从而,例如,相对于配置在后面的装箱装置等,能够不仅供给由每8个物品形成的一批物品,还可以连续供给由数量不同的袋形成的一批物品。其结果是,与配置在后面的装置等所要求的袋的数量对应,形成并供给由适当数量的袋形成的一批物品,从而,能够使控制的变化更加多样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装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输送装置;和将在输送装置中排列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转移到箱中的装箱构件。
在这里,在搭载有上述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中,例如,通过推进器等装箱构件将排列在输送面上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装入箱中时,使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夹持、支承在第一支承构件(第二支承构件)与第三支承构件之间。
从而,不会使通过装箱构件朝向箱方向推出的一批物品,而是稳定地向箱内推入该一批物品。
根据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即使在为了提高设置在后段的装箱处理等的处理能力而进行高速输送时,通常也能够将排列在输送面上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稳定地向规定方向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箱装置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装箱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图1的装箱装置所含有的输送装置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4为表示图1的装箱装置所含有的传递机构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5为表示图4的传递机构所含有的传递台与设置在特定位置的喷射部、吸引装置的位置关系的正面图。
图6为表示图4的传递机构所含有的传递台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图1的装箱装置所含有的输送机构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8为表示图7的输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9(a)~(d)为表示进行基于图7以及图8所示输送机构的商品的排列处理的流程的概念图。
图10为表示商品在图1的装箱装置中的移动的平面图。
图11为表示图1的装箱装置所含有的装箱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2为表示图11的装箱机构所含有的排出装置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图12的排出装置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4为表示图12以及图13所示排出装置所含有的推进器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箱装置搭载的输送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箱装置搭载的输送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箱装置搭载的输送机构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8为表示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箱装置搭载的输送机构中、商品组件的输送形式一种变化方式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装箱装置;
10:输送装置;
11:取物传送带;
12、13:侧传送带;
14:调节机构:
15:滑轨;
16:定位制动器;
20:传递机构;
21:支承板;
22:传递台;
22a:转动轴;
22b:第一开口部;
22c:第二开口部;
22d:载置面;
22e:腔部;
23:转动轴;
30:装箱机构;
40:输送机构(输送装置);
41、42:斗(输送部);
41a、42a:底板;
43a:隔板(第一支承构件);
43b:隔板(第二支承构件);
44a、44b:背板(第三支承构件);
45、46:转动轴;
50:排出装置;
51:第一横进给机构;
51a:推进器;
51b:移动机构;
52:第二横进给机构;
52a:推进器(装箱构件);
52aa:梳齿状部分;
52b:电动汽缸;
53:升降机构;
53a:输送面;
53b、53c:支承构件;
60:喷射部;
61a、61b:喷射口;
70:吸引装置;
71:主体;
72:弹性构件;
80、81:输送机构(输送装置)
100:传送带;
144:背板(第三支承构件);
d1、d2:厚度;
M1~M3:驱动电动机(驱动部);
P1~P4:位置;
s1~s3:链轮;
S:内部空间;
X:商品(物品、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4、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搭载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1进行说明。
(装箱装置1的整体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箱装置1输送大约四角形的袋装食品、即商品(物品)X,将其装到瓦楞纸箱Y中,其中,该袋装食品为用软包装材料包装的速食食品。装箱装置1具备:输送装置10、传递机构20和装箱机构30。
(输送装置10的构成)
输送装置10配置在装箱装置1的上游侧,如图2所示,沿着输送方向a(参照图10)向下游侧、依次输送从上游侧的传送带100输送来的商品X。而且,如图3所示,输送装置10具有:取物传送带11、一对侧传送带12和13以及调节机构14。
取物传送带11配置在装箱装置1的最上游侧,沿着输送方向a、将从上游侧输送来的商品X输送到下游侧。
在这里,设定传送带100的输送速度小于取物传送带11的输送速度。另外,与取物传送带11的输送面相比,上游侧的传送带100的输送面的摩擦阻力小,在使商品X在输送面上稍微滑动的同时进行输送。
如图3所示,一对侧传送带12、13位于取物传送带11的上方,从输送商品X的方向a(参照图10)来看,配置成大致八字状。因此,配置侧传送带12、13,使其输送面与取物传送带11的输送面分别形成大约80度的角。
另外,侧传送带12和13在与输送商品X的方向a交差的方向上的取物传送带11的输送面两端侧分别接触商品X,沿着输送方向a、以规定速度向下游侧输送商品X。另外,设定一对侧传送带12、13的输送速度,使其比取物传送带11的输送速度快大约5m/min。
在商品X相对于规定姿势形成稍稍倾斜于输送面的姿势的状态下,存在从上游侧输送商品X的情况。这时,上游侧的商品X在上游侧的两端部中的任意一个端部先接触侧传送带12、13中任意一个的输送面而被搬送,因此,产生向取物传送带11的输送面中心侧移动商品X的力。从而,即使在商品X相对于规定姿势稍稍转动的状态下从上游侧开始输送商品X,输送装置10也能够使商品X恢复规定的输送姿势而同时将其输送到下游侧。
另外,当商品X的内在物、即速食食品在袋内偏置时,一对侧传送带12、13接触商品X的同时进行输送,从而达到下述效果:矫正袋内的速食食品的偏置,使速食食品在袋内接近于更加均匀地分布,同时输送商品X。
调节机构14配置在输送装置10的上部,调节一对侧传送带12、13在与输送方向a交差的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另外,调节机构14具有滑轨15和定位制动器16。
滑轨15设置在一对侧传动带12、13上方的框架上。调整一对侧传送带12、13在与输送方向a交差的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定位制动器16设置在滑轨15附近,固定在滑轨15上安装的一对侧传送带12、13的位置。
从而,输送装置10能够对应输送的商品X的袋的大小,调节一对侧传送带12、13的安装位置。
(传递机构20的构成)
传递机构20配置在输送装置10的紧接着的下游侧,接收沿着输送方向a、从上游侧输送装置10向下游侧输送来的商品X,在下游侧的规定位置、以立起姿势依次排列袋。而且,传递机构20具有:支承板21、4个传递台22、转动轴23、喷射部60(参照图5)和吸引装置70(参照图4)。
如图1所示,支承板21为大致圆形板,通过转动轴23能够转动地得到支承,该支承板21安装在主体外壳1a侧面部,在输送装置10的下游侧、与输送方向a大致相对。
在输送装置10的紧接着的下游侧,与大约圆形支承板21表面相对,在同一圆上分别配置4个传递台22,分别具有局部形成梳齿形的载置面22d(参照图5)。而且,下面,对传递台22的详细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转动台23安装在大约圆形的支承板21的中心部分,作为4个传递台22的转动轨道的中心。另外,如图4所示,转动轴23使4个传递台22以大于重力加速度g的加速度α移动。从而,能够高速驱动传递台22,因此,能够提高装箱装置1的处理能力。
如图5所示,喷射部60配置在传递台22从输送装置10接收商品X的位置P1的上方,向传递台22的载置面22d上的商品X的上表面喷射空气。另外,在后面对该喷射部6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吸引装置70配置在4个传递台22的转动轨道中的位置P1附近,接触下述传递台22的第二开口部22c,吸引在传递台22上载置的商品X。另外,在后面对该吸引装置7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传递台22的构成)
如图4~图6所示,传递台22具有:在能够转动的状态下支承各传递台22的转动轴22a;在商品X的载置面22d的除了梳齿状部分以外的面上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2b;在与商品X的载置面22d相反的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22c;商品X的载置面22d;使第一开口部22b和第二开口部22c连通的腔部22e。
转动轴22a为用于改变传递台22的姿势的转动轴,分别安装到支承板21上。而且,传递台22以该转动轴22a为中心转动,从而,将从输送装置10接收到的商品X的姿势从水平姿势转变为立起姿势。
第一开口部22b为在与传递台22的除了梳齿状部分以外的金属板部分相当的商品X载置面22d上形成的多个圆形孔,通过在腔部22e内的内部空间S中产生的负压,将商品X吸附到载置面22d上。
第二开口部22c由多个圆形孔构成,其中,该圆形孔在传递台22的背面侧的腔部22e的顶端部分形成。而且,在传递台22沿着以转动轴23为中心的转动轨道移动的同时,本身也以转动轴22a为中心转动时,第二开口部22c在位置P1接触下述吸引装置70的弹性构件72。这时,在与第二开口部22c接触的吸引装置70,由未图示真空泵抽取空气,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开口部22c在腔部22e内形成的内部空间S中产生用于吸附载置到传递台22上的商品X的负压。
载置面22d是与从输送装置10输入的商品X接触的面,形成有上述第一开口部22b。另外,如图5等所示,载置面22d由相互交差的2个面形成,从而紧贴商品X的袋形状。从而,提高与传递台22上载置的商品X的紧贴度,在第一开口部22b处能够有效地吸附商品X。
腔部22e位于传递台22上的商品X的载置面22d的相反侧,是使第一开口部22b与第二开口部22c连通的箱状构件,在箱内形成内部空间S。而且,在腔部22e中,若上述第二开口部22c接触吸引装置70,则通过吸引装置70在内部空间S内形成负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内部空间S内产生的负压作用下,通过第一开口部22b吸附载置到传递台22上的商品X。另外,构成腔部22e,使内部空间S的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第二开口部22b、22c。换句话说,与腔部22e内的内部空间S的截面积相比,各开口部22b、22c较小。从而,即使传递台22转动、移动而远离吸引装置70时,也不会因为从第二开口部22c向腔部22e内流入空气而使在接收商品X的位置P1处通过吸引装置70形成的负压轻易失去,经过一段时间,负压能够变为0。其结果是,能够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将商品X保持在传递台22上的吸附力。
(传递台22的动作)
随着支承板21的转动,传递台22以转动轴23为中心进行转动移动,在图1所示的位置P1,在从上游侧的输送装置10输送来的商品X的纵向大约水平的状态下接收该商品X。这时,接收到的商品X通过图4所示吸引装置70吸附到传递台22的载置面22d上,并在该状态中得到保持。
接着,支承板21以转动轴23为中心、沿着转动方向d转动大约90°。这时,传递台22以转动轴22a为中心沿着转动方向e仅转动大约90°,移动到图1所示的位置P2,从而使商品X形成立起姿势。而且,传递台22使商品X以立起姿势载置到输送机构40的规定位置Q之后,按照不接触商品X的方式,在以转动轴23为中心转动的同时向上方退避移动。这时,斗(输送部)41、42(下面进行详细说明)中的任意一个在上述规定位置Q停止,接收立起状态下的商品X,使商品X整齐排列。
另外,对于传递台22来说,在支承板21以转动轴23为中心沿着转动方向d从图1所示位置P2转动大约90°的时间内,传递台22以转动轴22a为中心沿着转动方向e转动大约90°,移动到图1所示位置P3。传递台22同样地从位置P3移动到位置P4。
配置在支承板21的侧面部的4个传递台22依次进行上述动作,从而,在规定位置Q传递立起状态的多个商品X,形成一批商品X。
(喷射部60的构成)
如图5所示,喷射部60具有2个喷射口61a、61b。而且,在传递台22在位置P1接收商品X,开始向位置P2移动的时刻,从喷射部60的各喷射口61a、61b向商品X上表面间歇地喷射空气。
从而,通过喷射部60喷射的空气压力,将商品X按压到传递台22的载置面22d上。其结果是,通过传递台22使从输送装置10接收到的商品X稳定地输送到下游侧的输送机构40,同时能够将商品X的姿势改变为立起姿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部60间歇地喷射空气。从而,与连续喷射空气的情况相比,从输送装置10输入商品X时,能够避免空气妨碍商品X向传递台22移动。
而且,作为喷射空气的位置,在仅按压商品X的上游侧时,仅从喷射口61b喷射空气;另一方面,在仅按压下游侧时,仅从喷射口61a喷射空气。从而,能够有效抑制商品X在传递台22上的立起等姿势的不稳定。
(吸引装置70的构成)
如上所述,吸引装置70将载置到传递台22上的商品X吸附到传递台22上,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具有主体71和弹性构件72。
主体71通过未图示的空气配管连接真空泵,通过真空泵使内部空间形成负压。
弹性构件72具有大小与传递台22的第二开口部22c大致相同的开口,如图4以及图5所示,其被配置为与传递台22的转动轨道的切线方向大体平行,从而,在传递台22从输送装置10接收商品X的位置P1处与传递台22的第二开口部22c接触。而且,当传递台22的第二开口部22c与吸引装置70接触时,弹性构件72在两个部件之间起到缓冲件的作用。从而,能够扩大当传递台22与吸引装置70接触时的配置精度的容许范围,并且,通过弹性构件72使两个部件接触,能够延长吸引传递台22的腔部22e内空气的时间。而且,能够使用橡胶产品或发泡聚氨酯等树脂产品作为弹性构件72。
(装箱机构30的构成)
如图1所示,装箱机构30配置在传递机构20的紧接着的下游侧,在规定位置Q,沿着输送方向b(参照图10)将从上游侧传递机构20以立起姿势传递来的规定数量的一批商品X输送到排出位置R。另外,如上所述,若装箱机构30将规定数量的商品X逐个输送到排出位置R,则在集聚一批商品X的状态下,向安置在排出位置R的侧面侧的瓦楞纸箱Y(参照图2以及图10)排出,进行装箱。而且,装箱机构30具有输送机构(输送装置)40和排出装置50。
(输送机构40的构成)
如图1、图7以及图8所示,输送机构40具有:斗41和42、隔板(第一支承构件)43a和隔板(第二支承构件)43b、背板(第三支承构件)44a和44b、驱动电动机M1~M3,在规定位置Q按照顺序接收从上游侧传递机构20输送来的立起状商品X,并将规定数量的商品X逐个输送到下游侧的排出位置R。
斗41、42分别在输送机构4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各设置1个,沿着搭到以转动轴45、46为中心转动的链轮s1与s2之间、s2与s2之间的链条,以环形移动。而且,斗41、42将载置到其上面的多个一批商品X从上游侧规定位置P输送到下游侧排出位置R。另外,分别组合多个底板41a、42a,构成斗41、42。
隔板43a、43b分别安装在多个底板41a、42a中的位于最下游侧(最前头一侧)的底板41a、42a上。通过该隔板43a、43b,使从传递台22传递来的多个一批商品X最前头的商品X保持立起姿势,同时,能够使之后传递来的多个商品X在各斗41、42上排列。另外,下述驱动电动机M1、M2经由链轮s1、s2分别独立驱动隔板43a、43b。另外,隔板43a、43b与商品X接触的面形成梳齿形,与上述传递台22的梳齿状部分交叉,相互不接触。
背板44a、44b从后方支承在各斗41、42上载置的多个一批商品X,相对各隔板43a、43b各设置一个。另外,背板44a、44b由通用驱动源、即驱动电动机M3驱动,安装在移动回路中相对的位置上。如上所述,通过与隔板43a、43b不同的驱动源驱动背板44a、44b,从而,即使改变装箱的规定数量的商品X的数量,通过将一批商品X夹持在隔板43a、43b之间,也能够将一批商品X稳定地输送到排出位置R。而且,背板44a、44b与商品X接触的面形成梳齿状,与上述传递台22的梳齿状部分交叉、互相不接触,这方面与隔板43a、43b是相同的。
链轮s1~s3分别配置在输送机构40的两端部分,直径相同。从而,能够使隔板43a、隔板43b和背板44a、44b以相同转数相同速度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分别独立驱动隔板43a、隔板43b、背板44a和44b,通过驱动隔板43a的驱动电动机M1形成第一回路,通过驱动隔板43b的驱动电动机M2形成第二回路,通过驱动背板44a、44b的驱动电动机M3形成第三回路。
从而,分别在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以及隔板43b与背板44b之间夹持多个一批商品X进行输送,从而,输送机构40能够以比以往稳定的状态输送商品X。
下面,以斗41侧为例、具体说明通过输送机构40输送一批商品X的方法。另外,另一个斗42同样如下所述地进行输送。
即,若从上游侧的传递台22输送来商品X,则在传递商品X的规定位置Q待机的斗41通过隔板43a将最前头的商品X保持为立起姿势,并接收该商品X。而且,斗41仅以与商品X的袋厚d1(参照图13)相当的规定间隔向下游侧移动,从而,如图9(a)所示,在最前头接收到的商品X后方,使多个商品X排列,并在该状态中进行接收。这时,背板44a在接收商品X的规定位置Q(参照图10)的下游侧待机。而且,与下游侧的斗42相当的隔板43b在紧接着背板44a的下游侧的位置待机。在这里,如图9(b)所示,若传递来的一批商品X达到规定数量,则如图9(c)所示,在多个一批商品X夹持在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的状态中,如图9(d)所示,沿着输送方向b向下游侧的排出位置R(参照图10)输送该商品X。这时,如图9(b)所示,在背板44a的输送方向b的紧接着的下游侧待机的隔板43b向背板44a下游侧快速移动,从传递台22接收下一批商品X。
另外,如图1所示,各个斗41、42的多个底板41a、42a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在高的位置。因此,例如,在位置最低的斗41下游侧的底板41a上可以重叠斗42的最前头的底板42a。从而,能够使斗42在更接近从传递台22接收商品X的规定位置Q的位置待机,因此,若斗41载置规定数量的商品X向下游侧移动,则能够快速向规定位置Q移动,接收商品X,因此,能够高速运动。另外,斗41也同样能够重叠在斗42的下游侧的底板42a上。
(排出装置50的构成)
如图10所示,排出装置50配置在上述输送机构40的紧接着的下游侧,通过两个阶段的横进给将以立起姿势排列的一批商品X压入瓦楞纸箱Y(参照图2以及图10)中,其中,该一批商品X通过输送机构40输送到各斗41、42上的排出位置R。另外,如图11所示,排出装置50具有:第一横进给机构51、第二横进给机构52和升降机构53。
第一横进给机构51对在上述输送机构40中移动到排出位置R的一批商品X进行横进给,将该一批商品X输送到升降机构53上。另外,第一横进给机构51具有:压入一批商品X的推进器51a、使推进器51a在规定范围内往复移动的移动机构51b。
推进器51a为板状构件,在输送机构40的排出位置R附近待机。而且,推进器51a向着与输送方向b大约正交的输送方向c(参照图10),推出由斗41、42依次输送来的一批商品X,使一批商品X移动到升降机构53的输送面53a上。
移动机构51b从上方支承推进器51a,驱动推进器51a,从而,使一批商品X从输送机构40上向升降机构53上移动。
第二横进给机构52配置在第一横进给机构51的上层,将通过下述升降机构53升起的一批商品X从升降机构53的输送面53a向瓦楞纸箱Y内压入,进行装箱。另外,第二横进给机构52具有:推进器(装箱构件)52a和电动汽缸52b。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推进器52a在与瓦楞纸箱Y相对的位置待机,从而,与将一批商品X装箱的瓦楞纸箱Y一起夹持升降机构53。而且,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推进器52a为具有梳齿状部分52aa的板材,梳齿状部分52aa朝下配置。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该梳齿状部分52aa移动,使安装到下述升降机构53的输送面53a上的支承构件53b、53c进入梳齿状部分52aa的缝隙中。
电动汽缸52b配置在推进器52a背面侧(与接触商品X的面相反的一侧),推进器52a将通过升降机构53向上方移动的多个一批商品X压入瓦楞纸箱Y中,进行装箱。
如图11所示,升降机构53使由第一横进给机构51从输送机构40横进给的多个一批商品X沿着大约垂直方向移动到能够由第二横进给机构52横进给的高度位置。而且,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升降机构53具有输送面53a、支承构件53b和53c。
输送面53a为在大约水平方向扩宽的平面,位于升降机构53的上表面。
支承构件53b为加工成大约L字状的金属制板材,为了防止由第一横进给机构51输入输送面53a的多个商品X中位于最前头的商品X倾翻,配置在与输送面53a中的输送方向b(参照图10)平行的方向上的最下游侧。
支承构件53c同样为加工成大约L字状的金属制板材,配置在输送面53a中与输送方向b(参照图10)平行的方向中的最上游侧,以防止由第一横进给机构51输入输送面53a的多个商品X中位于后端的商品X倾翻。
而且,通过对应瓦楞纸箱Y的大小改变支承构件53c的位置,能够改变支承构件53b与支承构件53c之间的距离。
在这里,通过升降机构53移动到上方的一批商品X在输送面53a上、由支承构件53b和53c从两侧支承。因此,使一批商品X从升降机构53的输送面53a上向瓦楞纸箱Y移动时,若使第二横进给机构52的推进器52a从待机位置开始前进,则推进器52a可能与支承构件53b、53c互相影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横进给机构52的推进器52a形成梳齿状。而且,如图14所示,该梳齿状部分52aa的缝隙间隔d2与商品X的袋厚d1相同。从而,即使使第二横进给机构52的推进器52a从待机位置前进时,也可以避免两者互相影响,能够简单地将一批商品X装到瓦楞纸箱Y中。另外,即使改变装箱的一批商品X的数量,由于梳齿状部分52aa的缝隙间隔d2与商品X的袋厚d1相同,因此,也可以不更换推进器52a,并在该状态下避免相互影响,简单地将一批商品X装到瓦楞纸箱Y中。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装箱装置1,如上所述,从传递机构20经由装箱机构30将立起姿势的一批商品X沿着规定方向平稳地输送,装到瓦楞纸箱Y中,因此,通过装箱装置1能够大幅度提高装箱处理的效率。
(装箱装置1的特征)
(1)在本实施方式的装箱装置1中,如图8以及图9(a)~图9(d)所示,向规定方向输送在斗41、42上载置的多个商品X时,在斗41侧,在被分别独立驱动的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夹持一批商品X,并且,在斗42侧,在被分别独立驱动的隔板43b与背板44b之间夹持一批商品X,进行输送。
从而,即使在斗41、42上使多个袋装商品X以立起姿势进行输送时,也能够通过隔板43a、43b以及背板44a、44b从前后支承一批商品X,并同时进行输送。其结果是,不受装箱的商品X数量影响,即不受在斗41、42上载置的商品X的数量影响,通常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保持一批商品X,将其向规定方向输送。
(2)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装箱装置1,如图8等所示,在各具有隔板43a、43b的斗41、4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背板44a、44b。
从而,在斗41中使用隔板43a和背板44a输送完一批商品X之后,紧接着在斗42中使隔板44a和背板44b移动到规定位置Q,使下一批商品X排列起来。其结果是,能够加快输送机构40的输送处理速度,提高处理效率。
(3)在本实施方式的装箱装置1中,如图7以及图8所示,使用通用驱动源、即驱动电动机M3驱动背板44a和44b。
从而,在通过搭到链轮s3、s3上的链条形成的回路中的相对位置配置背板44a、44b,由此,能够在该背板44a、44b与各隔板43a、43b之间夹持一批商品X,进行输送。另外,通过通用驱动源驱动2个背板44a、44b,能够简化驱动机构。
(4)在本实施方式的装箱装置1中,如图7以及图8所示,通过驱动隔板43a、43b以及背板44a、44b的驱动电动机M1~M3驱动转动的链轮s1~s3分别为相同的直径。
从而,通过单纯的驱动控制,能够使各隔板43a、43b以及背板44a、44b的直线移动部分或圆弧状移动部分以相同速度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相对于作为第一、第二支承构件的隔板43a、43b分别设置1个作为第三支承构件的背板44a、44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三支承构件,第三支承构件蔓延至第一、第二支承构件后方的同时,使多个袋的组件排列整齐。
这时,例如,使规定数量的袋的组件排列在其与第一支承构件之间的第三支承构件越过第一支承构件,向第二支承构件的后方蔓延移动,从而,即使第三支承构件为1个,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输送机构40中,由多个底板41a和41b形成的输送面朝向下游侧变高。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使用倾斜配置了斗41、42的输送机构80,从而,使转动轴45相对于转动轴46位于较高位置处。
这时,从传递机构20供给的商品X靠在最前头隔板43a上,在该状态中排列,使施加到商品X上的外力单方向集中,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输送夹持在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而被输送的一批商品X。
另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使用斗41、42的输送面被大约水平地配置的输送机构81。
这时,可以在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隔板43b与背板44b之间分别夹持一批商品X,进行输送,从而,起到与上述相同的稳定输送一批商品X的效果。
另外,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也可以不受斗41、42的输送面朝向的影响,将隔板43a、43b配置为向输送方向的前方倾斜。
这时,与图15所示状态相同,从传递机构20供给的商品X靠在最前头的隔板43a上,在该状态中排列,使施加到商品X上的外力单方向集中,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输送夹持在隔板43a与背板44a之间而被输送的一批商品X。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通过2个斗41、42向规定方向输送一批商品X。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斗的数量不限于2个,例如,也可以通过具备3个以上的斗的输送机构输送一批商品X。
这时,也可以在各斗的顶端侧分别设置隔板,在其后侧设置移动的背板,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稳定输送一批商品X的效果。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搭载到装箱装置1中的输送装置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其他工业机械中设置输送装置10。
这时,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10,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输送装置10输送由软包装材料形成的袋、即商品X。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当为输送装置10能够输送的尺寸时,输送装置10也可以输送封入纸箱的商品等,取代用软包装材料包装的商品。
这时,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10相同的效果。
(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a)~图9(d)所示,列举了相对于作为第一、第二支承构件的隔板43a、43b分别设置1个作为第三支承构件的背板44a、44b。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7(a)~图17(d)所示,也可以相对于作为第一、第二支承构件的隔板43a、43b设置一个背板144作为第三支承构件。
这时,首先,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使一批商品X在隔板43a与背板144之间排列。而且,接着,如图17(c)以及图17(d)所示,使一批商品X在背板144与隔板43b之间排列。
从而,3个支承构件从输送方向前后牢牢地保持商品X袋的组件,同时,向规定方向进行稳定输送。
(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a)~图9(d)所示,列举了在作为第一、第二支承构件的隔板43a、43b与作为第三支承构件的背板44a、44b之间分别排列由5个商品X形成的组件,输送到下游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8(a)~(d)所示,也可以使由5个、3个、2个不同数量的商品X形成的组件分别保持在作为第一、第二支承构件的隔板43a、43b与背板44a、44b之间,向下游侧输送。
另外,即使如其他实施方式(F)所述,相对于作为第一、第二支承构件的隔板43a、43b设置一个背板144作为第三支承构件,也可以在各支承构件之间保持由不同数量的商品X形成的组件。
由于本发明的输送装置可以起到下述效果:能够将排列在输送面上的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向规定方向稳定输送,因此,不限于装箱装置,也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其他装置所搭载的输送装置。

Claims (7)

1.一种输送装置,在对输入到其内的物品进行集中排列的同时输送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规定方向输送所述一批物品的输送部;
第一和第二支承构件,其沿着所述输送部移动并支承构成所述一批物品的多个物品中前端或后端的所述物品;
第三支承构件,其安装在所述输送部上,在所述第三支承构件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或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之间夹持所述一批物品的状态下沿着所述输送部相对移动;和
分别独立驱动所述第一~第三支承构件的驱动部。
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承构件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第三支承构件,
能够在所述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三支承构件之间、所述第二支承构件和第三支承构件之间,夹持、支承着由多个物品组成的一批物品而进行输送,
向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或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的后方输入物品,在输入了规定数量的物品时,由所述第三支承构件从后方支承最后部的物品,
相对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承构件分别设置的所述第三支承构件在同一驱动源作用下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具有用于排列所述物品并沿着大约水平方向配置的输送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具有用于排列所述物品并朝着输送方向前方向下倾斜的输送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物品接触的表面朝着所述输送部的输送方向前方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使所述第一、第二支承构件以及所述第三支承构件移动的驱动源连接的链轮的直径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第三支承构件之间夹持、支承着不同数量的所述物品。
7.一种装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和
使排列在所述输送装置中的所述由多个物品所组成的一批物品转移到箱中的装箱构件。
CN2007800267985A 2006-07-14 2007-07-12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98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4322 2006-07-14
JP194322/2006 2006-07-14
PCT/JP2007/063909 WO2008007738A1 (fr) 2006-07-14 2007-07-12 Dispositif de transport et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e boîtes doté dudit dispositif de transpor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9875A CN101489875A (zh) 2009-07-22
CN101489875B true CN101489875B (zh) 2011-07-06

Family

ID=38923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679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89875B (zh) 2006-07-14 2007-07-12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00766B2 (zh)
EP (1) EP2045187B1 (zh)
JP (1) JP5237097B2 (zh)
CN (1) CN101489875B (zh)
AU (1) AU2007273490B2 (zh)
WO (1) WO20080077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PR20060046A1 (it) * 2006-05-22 2007-11-23 Emmeti Spa Dispositivo e sistema di caricamento e accumulo in continuo di file di oggetti manipolati in modo sospeso.
ES2328954T3 (es) * 2006-12-14 2009-11-19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Unidad para agrupar paquetes a lo largo de una trayectoria de transferencia.
DE102007010990A1 (de) * 2007-03-05 2008-09-11 Focke & Co.(Gmbh & Co. Kg) Einrichtung zum Handhaben von Windeln
DE102007038827A1 (de) 2007-08-16 2009-02-26 Khs Ag Vorrichtung zur Bildung von Produktgruppen
JP5302039B2 (ja) * 2009-02-16 2013-10-02 株式会社イシダ 箱詰め装置
JP5769982B2 (ja) * 2011-02-16 2015-08-26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箱詰め装置
DE102012210329A1 (de) * 2012-06-19 2013-12-19 Robert Bosch Gmbh Zufuhrvorrichtung
GB2520531A (en) * 2013-11-22 2015-05-27 A M Packaging Ltd Product packaging system
US9586769B2 (en) * 2015-05-26 2017-03-07 Dyc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d moving an article array
US10144596B2 (en) 2015-05-26 2018-12-04 Dyc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d moving an article array
US10759550B2 (en) 2015-09-25 2020-09-01 Douglas Machine Inc. Intermittent case packer assembly and methods
CN107444841B (zh) * 2017-06-21 2023-04-11 安徽御流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双链条传输装置及其应用
DE102017116743A1 (de) * 2017-07-25 2019-01-31 Multivac Marking & Inspection Gmbh & Co. Kg Etikettiervorrichtung für Beutel
EP3495279A1 (en) * 2017-12-06 2019-06-12 OPTIMA nonwovens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packaging sanitary articles
CN108016850B (zh) * 2017-12-08 2019-07-02 佛山市松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环形输送装置的理料工艺
CN109205258B (zh) * 2018-09-22 2024-05-14 瑞安市华东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包装机用自动立盒对插式整列机构
CN110977909B (zh) * 2019-11-06 2023-10-31 贵州札亚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捷式铝合金条摆放装置
JP2023136997A (ja) * 2022-03-17 2023-09-29 株式会社イシダ 箱詰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7391A (ja) * 2003-01-16 2004-08-05 Zuiko Corp 送り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98392A (en) * 1976-10-26 1978-07-04 Greene William F Potato chips processing machine
US4768642A (en) * 1987-06-16 1988-09-06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ultiple conveyors with overlapping material handling device paths
NL8802075A (nl) 1988-08-22 1990-03-16 Breda Packaging Bv Werkwijze en inrichting voor het in een houder rangschikken van voorwerpen.
JP2553999B2 (ja) 1992-01-20 1996-11-13 株式会社フジキカイ 物品の幅寄せ搬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8183505A (ja) 1994-12-29 1996-07-16 Matsushima Denki Seisakusho:Kk 立詰装置
JP3974409B2 (ja) * 2002-01-22 2007-09-12 株式会社イシダ 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箱詰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7391A (ja) * 2003-01-16 2004-08-05 Zuiko Corp 送り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45187B1 (en) 2012-01-04
JP5237097B2 (ja) 2013-07-17
CN101489875A (zh) 2009-07-22
AU2007273490B2 (en) 2012-12-20
WO2008007738A1 (fr) 2008-01-17
EP2045187A4 (en) 2010-07-07
AU2007273490A1 (en) 2008-01-17
EP2045187A1 (en) 2009-04-08
JPWO2008007738A1 (ja) 2009-12-10
US20090283385A1 (en) 2009-11-19
US7900766B2 (en) 2011-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9875B (zh)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
CN100526179C (zh) 物品转向设备
CN100457585C (zh) 制品转向设备
EP1910171B1 (en) Rotary transfer mechanism
EP2845812B1 (en) Packaging system
US7413070B2 (en) Positioning system
EP2060495A1 (en) Conveyance device, and box packing device and box packing system with the same
CN101516734A (zh) 输送装置及包括该输送装置的装箱装置、装箱系统
EP2195265A1 (en) Transfer device met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A2699076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filling of a container
CN107207167B (zh) 用于处理物品的翻转设备、系统及方法
EP2334578B1 (en) A product conveyor unit
JP6109509B2 (ja) 物品整列供給装置
JP2012106855A (ja) 搬送装置
JP4992007B2 (ja) 包装機にカートンブランクを送給する装置
CN104760823A (zh) 一种锥形瓶分道传送设备
JP2018154468A (ja) 物品整列装置
JP2008013227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箱詰め装置
JP2008019085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箱詰め装置
JP2009227279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箱詰め装置
JP6475144B2 (ja) 箱詰め装置
JP6254041B2 (ja) 物品搬送装置
JP2007137576A (ja) 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計量梱包システム
JP6462556B2 (ja) 箱詰め装置
JPH10218109A (ja) 袋詰品の箱詰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