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4620A -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 Google Patents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4620A
CN101484620A CNA2007800252960A CN200780025296A CN101484620A CN 101484620 A CN101484620 A CN 101484620A CN A2007800252960 A CNA2007800252960 A CN A2007800252960A CN 200780025296 A CN200780025296 A CN 200780025296A CN 101484620 A CN101484620 A CN 101484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fiber
polyurethaneurea elastic
polyurethane
urethanes
polyurethaneu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52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84620B (zh
Inventor
山本太郎
小岛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84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4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84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46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8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D01F6/94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of other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5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01F6/7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from polyurethan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7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c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15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including textile, cloth or fabr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30Woven fabric [i.e., woven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3008Woven fabric has an elastic quality
    • Y10T442/3024Including elastic strand or stri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40Knit fabric [i.e., knit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413Including an elastic stra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为含有5重量%~40重量%的聚氨酯化合物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所述聚氨酯脲弹性纤维通过热机械分析(TMA)测得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为150℃以上180℃以下,180℃下的热切断秒数为30秒以上。

Description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以及使用该弹性纤维的针织物或纺织物,所述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具有可用于防止主要混用聚氨酯弹性纤维的衣料制品的脱线。
背景技术
聚氨酯弹性纤维是弹性功能优异的伸缩性纤维,广泛用于底布(foundation)、短袜、连裤袜、游泳衣、运动装、紧身衣等多领域的衣料和尿布、绷带、支架、面具、汽车内部装饰材料、网、胶带等非衣料领域。
聚氨酯弹性纤维是主要由聚氨酯链段构成的弹性纤维,以高分子量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增链剂为主原料的嵌段共聚物为基础,在化学结构上由富于柔性的软链段和通过由氢键引起的强分子间力而产生结晶结构的硬链段构成。而且,根据构成硬链段的增链剂的种类,可以分类为使用低分子二胺的具有脲键的聚氨酯-脲类型和使用低分子量多元醇的包括尿烷键的聚氨酯-尿烷类型。硬链段的氢键力显著影响耐热性等物性,由于脲键与尿烷键相比,氢键力更强,所以聚氨酯-脲类型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另外,成为现在生产的聚氨酯弹性纤维的主流,在宽广的领域中使用。在本发明中,将以这种聚氨酯-脲类型的聚合物(以下称为聚氨酯脲聚合物)作为主成分构成的弹性纤维称为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另一方面,虽然由聚氨酯-尿烷类型的聚合物构成的弹性纤维与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相比,耐热性、回复性差,但相反发挥了可在较低温度下定形的特征,例如适用于羊毛纺织物、长筒袜等。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在用于普通衣料领域时,通常与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棉等交编织,经过裁断、缝制、后加工等制造工序而形成制品。使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交编织的本色布在裁断缝制时,由于具有高的耐热性和回复性,根据本色布的设计,发生卷曲以及产生边缘部的脱线,缝制变得很难。另外,在脱线的边缘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从布帛的针织物组织中脱离,产生了该部分的布帛的伸缩性降低的问题。
在裁断的状态下,当然边缘部会脱线,因此在通常的制品中,为了防止脱线,进行一些边缘部处理。例如,通常的是,将裁断的边缘部折叠成两层而缝合,或用布带等其它布料包裹而缝制。然而,在衣料制品生产工序中,这些边缘部处理、缝制这样的防止脱线的后处理作业花费工时,在经济上成为很大的负担。而且,实施了这种边缘部处理、边缘部的缝制的衣料制品由于局部厚度增加产生了厚度差,在底布等内衣衣料中,在其上穿着外衣时,在外衣中该厚度差呈现出凸状,损害了外观。另外,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大多用在底布、连裤袜等直接贴在身体上的制品中使用,变厚的边缘部存在穿着感降低的问题。
关于使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衣料的边缘部处理、边缘部缝制中的问题,近年来时髦化的胸罩、束腰带、女紧身连衫裤(Bodysuit)等底布领域中,研究了不进行裁断部的边缘部处理、缝制,内衣的线不在外衣中显现、具有所谓的切开的开口部的衣类制品的制造方法。
例如,提出了一种使用不需要边缘部处理的本色布的衣类,其针织组织是非弹性纱与弹性纱并行的1×1针织组织,而且,其由各编针中非弹性纱与弹性纱中的至少一种通过隔针垫纱编织的经向针织物构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然而,为了通过设计本色布使得在结构上难以引起裁断的边缘部的脱线,存在下述问题:专利文献1中的本色布整体变成厚衣料等,通过设计本色布获得的布帛具有限制,衣类的用途被限定。
另外,提出了一种同样具有切开的开口部的衣类,其使用由聚氨酯-尿烷类型构成的低熔点聚氨酯弹性纤维,并使用通过添纱编织法编织其它纱并进行热定形加工的具有防脱线功能的针织物(参见专利文献2或3)。
然而,聚氨酯-尿烷类型的聚氨酯弹性纤维由于在用于定形本色布和制品的定形工序和染色工序中的热而导致物性显著降低,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通常使用的加工温度条件下,本色布的回复性降低,进而产生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断纱,在使用该本色布的制品中,具有加工条件受热的制约的问题。
另外,有人提出了一种很难产生脱线的伸缩性纤维构造物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将使用聚氨酯弹性纤维的纤维构造物在高温侧熔点低的聚氨酯成分的热变形温度以上进行热处理,其中所述聚氨酯弹性纤维是由含有例如聚氨酯-尿烷类型和聚氨酯-脲类型那样在高温侧熔点不同的至少两种聚氨酯成分的纺纱液中纺纱而形成(参见专利文献4)。
然而,与使用上述低熔点聚氨酯弹性纱时相比,在该制造方法中获得的本色布的脱线抑制效果还不是很充分。另外,没有考虑到由于含有构造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聚氨酯成分,聚氨酯-脲类型所具有的高回复性和伸长率之类的弹性纤维的基本性能有可能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76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133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508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3306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高回复性、耐热性、具有防止衣料制品脱线的功能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以及使用该弹性纤维的针织物或纺织物。也就是说,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减少了本色布设计的限制,可以获得抑制由于本色布、衣料制品加工时的热所导致的卷曲和脱线的本色布、衣料制品。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高温下加工也能获得保持优异物性的本色布、衣料制品的聚氨酯弹性纤维,以及使用该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并能够获得抑制卷曲和脱线、保持优异伸缩特性的衣料制品的针织物或纺织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等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作为用于提高防止衣料制品的卷曲和脱线的性能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含有特定聚氨酯化合物并且具有热变形性和耐热性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以及使用该弹性纤维的针织物或纺织物可以解决上述课题。至此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为含有5重量%~40重量%的聚氨酯化合物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所述聚氨酯脲弹性纤维通过热机械分析(TMA)测得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为150℃以上180℃以下,180℃下的热切断秒数为30秒以上。
(2)根据上述(1)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的硬度为80A以下。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中从80℃到聚氨酯化合物开始分解的温度之间没有吸热峰。
(4)根据上述(1)~(3)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是交联型聚氨酯。
(5)根据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脲是通过以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为原料获得的。
(6)根据上述(1)~(5)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是通过以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为原料获得的。
(7)根据上述(1)~(6)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含有1.0%以上6.0%以下的二甲基硅酮成分。
(8)一种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至少一部分使用上述(1)~(7)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而成。
(9)一种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其至少一部分使用上述(1)~(7)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而成。
发明效果
通过将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用于本色布、衣料制品,由于加工处理时的热,在本色布中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之间或者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与配合纱之间的接触点,由于本色布上的张力、压缩或者聚氨酯脲弹性纤维自身的残留应力,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产生压缩变形。在该变形点,产生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之间的固着或者配合纱向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固着,因此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和配合纱不易从本色布组织中脱离,可以获得抑制卷曲和脱线的本色布。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回复性,因此可以提供加工处理时的热条件的限制很少、与使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纤维制品中常用的所有配合纱组合的制品。
使用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针织物或纺织物利用加工处理时的热,可以抑制本色布的卷曲和脱线,因此在缝制时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另外,加工处理时的热也很难产生本色布中的断纱,本色布组织中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不易脱离,可获得本色布品位高的制品,并且回复性等物性降低很少,因此可以提供优异合身感的弹力衣料。另外,裁断部不需要后处理的本色布在弹力底布等中可以用作穿着感优异的衣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说明本申请发明。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由聚氨酯脲聚合物作为主成分的组合物形成。通过以耐热性高的聚氨酯脲聚合物作为主成分,可以获得不易由加工处理时的热产生断纱、并具有良好的伸缩物性的本色布。关于聚氨酯脲聚合物的含量,从该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及其本色布制品的耐热性、物理特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6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5重量%以上。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脲聚合物例如可以通过让高分子量多元醇、二异氰酸酯、低分子二胺和单官能性的具有活性氢原子的末端终止剂进行反应来获得。
作为高分子量多元醇,可以列举由基本上线性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构成的各种二醇,例如聚酯二醇、聚醚二醇、聚酯酰胺二醇、聚丙烯酸类二醇、聚硫酯二醇、聚硫醚二醇、聚碳酸酯二醇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或者它们的共聚物等。优选的是聚亚烷基醚二醇,例如聚氧化亚乙基二醇、聚氧化亚丙基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聚氧化五亚甲基二醇、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其中,显示了优异的弹性功能的聚四亚甲基醚二醇、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是适合的,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是更适合的。作为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的适合例子,可列举出由四亚甲基与2,2-二甲基亚丙基构成的共聚聚醚二醇、由四亚甲基与3-甲基四亚甲基构成的共聚聚醚二醇。另外,高分子量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500~5000。更优选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3000。
作为二异氰酸酯,可列举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的二异氰酸酯。例如,可以列举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2,6-甲苯二异氰酸酯、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对-二甲苯二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1,3-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和1,4-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3-(α-异氰酸根合乙基)苯基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或者它们的共聚物等。优选的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用作增链剂的低分子二胺的实例包括乙二胺、1,2-丙二胺、1,3-丙二胺、2-甲基-1,5-戊二胺、三亚乙基二胺、间苯二甲撑二胺,哌嗪、邻-亚苯基二胺、间-亚苯基二胺和对-亚苯基二胺、1,3-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氨基环己烷、1,6-六亚甲基二胺、N,N’-(亚甲基二-4,1-亚苯基)双[2-(乙基氨基)-脲]等。它们可以单独或者混合使用。优选的实例包括单独的乙二胺或者含有5~40mol%的选自1,2-丙二胺、1,3-二氨基环己烷和2-甲基-1,5-戊二胺中的至少一种的乙二胺混合物。更优选单独使用乙二胺。
单官能性的具有活性氢原子的末端终止剂的实例包括一元醇如甲醇、乙醇、2-丙醇、2-甲基-2-丙醇、1-丁醇、2-乙基-1-己醇、3-甲基-1-丁醇等,单烷基胺例如异丙基胺、正丁基胺、叔丁基胺、2-乙基己基胺等,以及二烷基胺例如二乙胺、二甲胺、二正丁基胺、二叔丁基胺、二异丁基胺、二-2-乙基己基胺、二异丙基胺等。它们可以单独或者混合使用。属于单官能性胺的单烷基胺或者二烷基胺比一元醇更优选。
至于本发明的聚氨酯脲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聚氨酯化反应技术。例如,让聚亚烷基醚二醇与二异氰酸酯在二异氰酸酯过量的条件下反应,合成出在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尿烷预聚物,然后,用双官能性胺将该尿烷预聚物进行链延长反应,可以获得聚氨酯脲聚合物。本发明中优选的聚合物基质是一种聚氨酯脲聚合物,它是通过让过量当量的二异氰酸酯与数均分子量500~5000的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和/或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反应,合成出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然后让低分子二胺和单官能性胺与该预聚物反应而获得的。
关于聚氨酯化反应的操作,在尿烷预聚物合成时以及尿烷预聚物与含活性氢的化合物反应时,可以使用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极性溶剂。优选使用二甲基乙酰胺。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特征在于,通过热机械分析(TMA)测得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为150℃以上到180℃以下。通过在该温度范围内,在通常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混用本色布制品的加工条件下,可以获得防卷曲和脱线的目标功能。从在本色布中表现防脱线功能的观点来看,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在175℃以下是优选的,从加工过程中热处理后的本色布制品的回复性等物理特性的观点来看,160℃以上是更优选的。
另外,从加工本色布制品时的断纱耐热性的观点来看,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特征在于,在将原纱伸长50%的状态下、与180℃的热体接触时到产生断裂时的时间为30秒以上。由于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即使在高温下也不易发生断纱,可以提供受加工时温度条件制约小的本色布。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如上所述,其特征在于,具有优异的高温下的耐热性,而且在比其更低的温度下容易压缩变形。这种性能可以通过在纤维基质中使用聚氨酯脲聚合物、进一步含有特定量的特定聚氨酯化合物来体现。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含有5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的聚氨酯化合物。通过将聚氨酯化合物的含量设定为5重量%以上,可以获得防止本色布中的卷曲和脱线的效果,而通过将该含量设定为40重量%以下,不会损害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伸长率、弹力、回复性,可以获得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本色布。聚氨酯化合物的含量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上30重量%以下。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化合物是硬链段由尿烷键构成的聚合物,例如,可以通过让高分子量多元醇、异氰酸酯化合物、低分子量多元醇反应来获得。另外,还可以让单官能性的具有活性氢原子的末端终止剂反应。
作为高分子量多元醇,可以列举由基本上线性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构成的各种二醇,例如聚酯二醇、聚醚二醇、聚酯酰胺二醇、聚丙烯酸类二醇、聚硫酯二醇、聚硫醚二醇或它们的混合物或它们的共聚物或后述的分子中具有3个以上官能团的多元醇等。由基本上线性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构成的聚醚二醇的实例包括聚氧化亚乙基二醇、聚氧化亚丙基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聚氧化五亚甲基二醇、碳数为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由基本上线性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构成的聚酯二醇的实例是由二元酸如己二酸、苯二甲酸等与二醇类如乙二醇、1,4-丁二醇等的缩合脱水反应所获得的己二酸酯类聚酯二醇,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所获得的聚己内酯二醇,聚碳酸酯二醇等。高分子量多元醇优选具有500~2500的数均分子量,更优选为600~2200,尤其优选为800~1800的数均分子量。
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可列举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的二异氰酸酯和后述的分子中具有3个以上官能团的异氰酸酯化合物等。作为二异氰酸酯,例如可列举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2,6-甲苯二异氰酸酯、间-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对-二甲苯二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1,3-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和1,4-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3-(α-异氰酸根合乙基)苯基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或者它们的共聚物等。优选的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作为低分子量多元醇,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3-丁二醇、六亚甲基二醇、二乙二醇、1,10-癸二醇、1,3-二羟甲基环己烷、1,4-二羟甲基环己烷以及后述的分子中具有3个以上官能团的低分子量多元醇等可以作为增链剂使用。低分子量多元醇优选是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
关于制备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化合物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聚氨酯化反应技术。例如,将高分子量多元醇、异氰酸酯化合物和低分子量多元醇三种成分一起混合并反应的一步法;或者让高分子量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在异氰酸酯化合物过量的条件下反应,合成出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尿烷预聚物,然后,用低分子量多元醇将该尿烷预聚物进行链延长反应的预聚物法,用任一方法获得聚氨酯皆可。关于聚氨酯化反应的操作,在预聚物法中合成尿烷预聚物时以及尿烷预聚物与二醇反应时,可以使用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二甲基乙酰胺等酰胺类极性溶剂。优选使用二甲基乙酰胺。
为了表现防卷曲和脱线的效果,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聚氨酯化合物优选具有低硬度。为了获得良好的固着性能,聚氨酯化合物的硬度优选为根据JIS-K6253的硬度为80A以下,更优选为77A以下。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聚氨酯化合物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中在从80℃到该聚氨酯化合物开始分解的温度之间没有吸热峰是优选的。可认为,通常,这种吸热峰是在聚氨酯化合物聚合物中主要由低分子量多元醇与异氰酸酯化合物构成的聚氨酯硬链段的熔解所引起的。这种没有吸热峰的聚氨酯化合物可以体现为硬链段比率低的化合物,以及硬结构松散的化合物。另外,聚氨酯化合物的分解温度是通过热重量分析(TG)中产生显著热失重的温度来测定的。通过使用在该温度范围内不存在能在DSC测定中确认的明确的吸热峰、也就是说在特定温度下不产生硬链段的急剧熔化的聚氨酯化合物,不仅可获得良好的固着性能,而且即使由于加工处理中的热而处于聚氨酯化合物的吸热峰温度,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也不会产生急剧结构变化,所以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伸缩功能中具有良好的回复性。
作为具有这种性质的聚氨酯化合物,可以适当地通过在获得聚氨酯聚合物时改变异氰酸酯化合物与高分子量多元醇的当量比,从而降低硬链段的分子量的比率的方法;混合两种以上的低分子量多元醇来使用的方法;使用下述交联型聚氨酯的方法;使用后述共聚的聚亚烷基醚二醇作为聚氨酯聚合物原料的方法来获得。
为了对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提供高的耐热性与回复性,本发明所用的聚氨酯化合物更适宜是交联型聚氨酯化合物。在本发明中,交联型聚氨酯化合物是指,由于聚氨酯分子的分支结构或脲基甲酸酯键和异氰脲酸酯结构,聚氨酯聚合物的一部分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为了获得交联型聚氨酯化合物,有使用分子中含有三个以上官能团的高分子量多元醇、异氰酸酯化合物、低分子量多元醇的方法;在二异氰酸酯反应时通过脲基甲酸酯键和异氰脲酸酯产生交联结构的方法等。从成型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具有脲基甲酸酯键带来的交联结构。
作为分子中具有三个以上官能团的多元醇,可以列举甘油、己三醇、三乙醇胺、双甘油、季戊四醇、山梨醇或者使用它们作为引发剂的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聚合物多元醇。作为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列举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三(异氰酸根合苯基)硫代磷酸酯、赖氨酸酯三异氰酸酯、1,6,11-十一烷三异氰酸酯、1,3,6-六亚甲基三异氰酸酯、由各种异氰酸酯化合物获得的脲基甲酸酯改性多异氰酸酯、聚氨酯改性多异氰酸酯。
关于制备具有脲基甲酸酯键交联结构的交联型聚氨酯化合物的方法,例如在通过预聚物法由低分子量多元醇延长链时,以残留异氰酸酯基的官能团比率添加低分子量多元醇来延长链,然后在80℃以上的恒温槽内加热并保持至异氰酸酯基消失,从而产生交联的方法;或者,例如用低分子量多元醇延长链,然后添加过量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同样加热保持来产生交联的方法。
另外,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氨酯化合物,更优选使用由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由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的适合实例包括由四亚甲基与2,2-二甲基亚丙基构成的共聚聚醚二醇、由四亚甲基与3-甲基四亚甲基构成的共聚聚醚二醇。从力学特性来看,相对于四亚甲基,2,2-二甲基亚丙基或3-甲基四亚甲基的共聚比优选为5~35mol%,更优选为5~20mol%。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适宜地通过将聚氨酯脲纺纱原液进行干式纺纱来制造,所述聚氨酯脲纺纱原液是将上述聚氨酯化合物与聚氨酯脲聚合物溶解在酰胺类极性溶剂中而获得的。与熔融纺纱和湿式纺纱相比,干式纺纱因为最强固地形成由硬链段之间的氢键带来的物理交联,故优选。另外,通过使弹性纤维中的聚氨酯化合物为40重量%以下,在干式纺纱中没有纺纱时断纱等问题,可以稳定生产,并且可以获得在纱长度方向上不均匀少、品质高的聚氨酯弹性纤维。酰胺类极性溶剂的实例包括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为了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含有聚氨酯化合物,可以采用任何方法,但从生产工序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将聚氨酯化合物与聚氨酯脲聚合物均匀混合而成的聚氨酯脲组合物进行纺纱。
将聚氨酯化合物与聚氨酯脲聚合物混合的方法例如有:为了在聚氨酯组合物中均匀混合,将酰胺类极性溶剂中合成的聚氨酯化合物与聚氨酯脲聚合物的溶液彼此混合的方法,将在无溶剂的情况下聚合的聚氨酯化合物溶解在酰胺类极性溶剂中之后添加到聚氨酯脲聚合物溶液中的方法,将熔融的聚氨酯化合物添加到聚氨酯脲聚合物溶液中的方法,将粉末或粒状的聚氨酯化合物溶解在聚氨酯脲聚合物的酰胺类极性溶剂溶液中的方法等。
在该聚氨酯脲纺纱原液中可以添加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通常使用的其它化合物,例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耐气体着色防止剂、耐氯剂、着色剂、消光剂、润滑剂、填充剂等。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优选含有1.0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的二甲基硅酮。通过含有1.0重量%以上的二甲基硅酮,在使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时,改善了从卷装中解纱的退解性能,尤其可以抑制在长期保存卷装后的退解性的降低。另外,通过使二甲基硅酮的含量为6.0重量%以下,可以使纱不从卷装产生散卷。更优选为2.5重量%以上5.5重量%以下。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改性硅酮的含有率优选低于0.001重量%。改性硅酮是用官能团修饰甲基硅酮链的末端、中间部侧链的物质,例如可以列举氨基改性硅酮、聚醚改性硅酮、聚酯改性硅酮、醇改性硅酮、烷氧基改性硅酮等。通过使改性硅酮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的含有率低于0.001重量%,可以表现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更高的热固着性。更优选不含改性硅酮。
为了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含有上述二甲基硅酮和改性硅酮,可以通过含有二甲基硅酮成分、含有包括矿物油等的油剂来实现。油剂的引入方法可以是在干式纺纱后施予给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或者可以在纺纱原液中预先含有油剂、然后进行干式纺纱,哪种方法都可以。在干式纺纱后施予油剂的情况下,只要是在纺纱原液干式纺纱和形成纤维之后,就没有特定限制,但优选正要在卷取机上卷取之前施予油剂。施予方法可以采用让刚纺纱后的纱与在油剂浴中旋转的金属圆筒表面上形成的油膜接触的方法、从带有导向装置的喷嘴尖端定量喷射的油剂附着于纱上的方法等公知方法。另外,在纺纱原液中引入油剂的方法可以在制造纺纱原液的任何时候添加,在纺纱原液中溶解或分散。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中的油剂含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
作为油剂,除二甲基硅酮、矿物油外,还可含有氨基改性硅酮、聚醚改性硅酮、聚酯改性硅酮、醇改性硅酮、烷氧基改性硅酮等改性硅酮,油剂成分中的改性硅酮的含量优选总和低于1.0重量%。更优选不含改性硅酮。另外,在聚氨酯弹性纤维上施予时,为了含有1.0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的二甲基硅酮,优选根据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油剂含量,改变油剂中的二甲基硅酮成分的含量。油剂中的二甲基硅酮的含量优选为50重量%以上。另外,在油剂中可以使用滑石、胶体氧化铝等矿物性微粒,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盐粉末,高级脂肪族羧酸,高级脂肪族醇,石蜡、聚乙烯等在常温下为固体的蜡等,它们可以单独或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与其它纤维原料组合,可以获得针织物、纺织物等本色布,它们例如可以制成束腰带、胸罩、贴身型商品、内衣等各种弹力底布、紧身衣、连裤袜、腰带、女紧身连衫裤、鞋罩、游泳衣、弹力运动服、弹力外衣、医疗用服装、弹力衬料等衣料制品。
构成本发明的针织物或纺织物的与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组合的纤维可以选自棉、羊毛、麻等天然纤维,人造丝、绿赛尔(Lyocell)、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醋酸酯、三醋酸酯等半合成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聚丙烯纤维、聚氯乙烯纤维等合成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与聚氨酯弹性纤维组合的纤维可以是长丝纱和纺织纱中的任何一种。长丝纱的形态可以是原纱(未加工纱)、假捻加工纱、先染纱等的任何一种,另外,可以是它们的复合纱。它们可以单独或混纺,均可。这些纤维可以与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混纺或者并纱编织,均可。另外,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可以作为裸纱、包覆弹性纱使用。
包覆弹性纱是指,以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为芯、以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等复丝合成纤维、棉等短纤维等为鞘成分的称为FTY、SCY、DCY的包芯纱(covering yarn)、用棉等短纤维包覆的称为CSY的嵌芯纱(core spun yarn),尤其可以列举将非弹性纤维与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加捻而成的包覆弹性纱等。
本发明的针织物可以是圆形针织物、纬向针织物、经向针织物的任何一种,没有特定限制。
本发明的圆形针织物和纬向针织物中可以采用的编织组织可以是平纹组织的基本组织、集圈组织、浮线组织、单畦编组织、花边网眼组织、添纱组织、提花组织等组织的任何一种。
本发明的圆形针织物可以采用编织机编织,如通常的单面圆形编织机、双面圆形编织机,该编织机具有多个给纱口数,具有可同时供给多根纱的给料器。编织机的织针号通常是5~50G,根据使用目的来适宜选择。
本发明的纬向针织物使用大纬编织机、小纬编织机、两头机、两面机、提花机等纬编织机、单面编织机、双面编织机等全成形编织机编织。编织机的织针号通常是3~50G,可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本发明的经向针织物中可使用的编织组织可以是编链组织、(单梳栉)经平组织编织、经绒组织、经编缎纹组织、衬垫组织等基本组织以及由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变化组织的任何一种。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可以全面编入,还可以按所需的间隔编入。另外,也可以插入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本发明的经向针织物通过使用卡尔·迈耶(Karl Mayer)整经机、里弗(River)整经机等的整经工序将适于各种目标制品的多根弹性纤维和/或包覆弹性纱、非弹性纤维聚集,卷取成束。此后,将弹性纤维和/或包覆弹性纱、非弹性纤维的束设置在后述编织机上,编织,获得所需的经向针织物。
为了编织经向针织物,可以使用特里科经编机、拉舍尔经编机、双拉舍尔经编机,根据制品的目的,选择适宜使用的纤度、编织机类型、织针号。作为编织组织,使用上述基本编织组织、由它们的组合构成的变化组织,在特里科经编机中通过2个杼组织的半组织、经缎组织、提花组织以及由这些组织组合构成的变化组织等,在拉舍尔经编机、双拉舍尔经编机中通过的弹性针织物组织、经缎针织物组织、提花组织等,可以获得所需的经向针织物。特里科经编机、拉舍尔经编机,也可编织3个以上的杼组织。编织机的织针号通常是10~50G,可以根据使用目的来适当选择。
本发明的纺织物在织制过程中,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可以直接使用裸纱,但从耐久性和手感的观点来看,与其它纤维复合使用是优选的。复合方法包括并纱、包芯纱等包覆弹性纱等。复合不仅是一种,还可以是多种的组合。作为弹性纤维,可以仅使用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或者可以将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与以往的聚氨酯弹性纤维等组合。复合的纱的准备工序可以采用以往的工序,施胶剂或蜡也可以采用以往使用的试剂。
对本发明的纺织物中可以使用的纺织物组织没有特定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和由这些组织衍生的变化组织等的任何一种组织。
为了织制本发明的纺织物,可以使用以往已知的织机。例如使用喷水织机(WJL)、喷气织机(AJL)、剑杆织机等。在经纱的整经时,可以仅仅是使用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复合纱,还可以与本发明以外的弹性纤维组合,或与非弹性纤维组合。纱的排列方法可以是通常已知的方法,可以根据组织和密度决定适宜的排列方法。纬纱可以仅仅是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复合纱,还可以和经纱同样与本发明以外的弹性纤维的复合纱、与非弹性纤维组合排列。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可以在整个纺织物中使用,还可以在经纬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引入。
本发明的针织物和纺织物可以用以往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混用本色布中通常进行的加工工序进行染色处理。例如,可以使用将坯布精练和实施松弛处理,然后进行预定形,经过染色工序,进行包括各种加工处理的后处理、最终定形等的常用的染色工序。还可以采取预定形工序后进行精练的方法,但为了体现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脲的固着效果,优选先进行精练。预定形条件可以是通常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所使用的温度、时间。为了抑制本色布制品的脱线、卷曲,优选的是,预定形的温度为150℃~200℃,处理时间为30秒~2分钟。最终定形也可以是常用的温度、时间条件。与预定形工序一样,为了获得抑制本色布制品的脱线、卷曲的性能,最终定形的温度设定为150℃~200℃,但优选比预定形温度低5~10℃。另外,最终定形处理时间优选为30秒~2分钟。染色工序中的染色处理温度可以采用通常配合纱的染色温度,例如,如果配合原料为聚酰胺纤维,可以采用根据酸性染料的90~110℃的染色条件,如果配合原料为聚酯纤维,可以采用根据分散染料的120℃~135℃的染色条件。
本发明的针织物和纺织物可以进行使用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本色布中常用的加工处理。例如,可以实施为了提高本色布的染色牢度的皂洗处理、固定处理、用于调节手感的柔软剂加工、吸水加工等各种整理剂处理,对此没有特定限制。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范围。
以下阐述用于聚氨酯弹性纤维性能评价的各种评价方法。
(1)通过热机械分析(TMA)测定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
将聚氨酯弹性纤维用石油醚除去油剂并干燥之后,将其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中,形成20%溶液。使用涂布器将该溶液以0.6mm的厚度均匀地浇注在玻璃板上。将其在70℃下干燥16小时,除去二甲基乙酰胺,获得厚度约0.12mm的薄膜。
在热机械分析装置(Seiko Instruments Inc.制造的TMA/SS120型)的压缩模式下,在φ1.2mm的压入探针直径和5g的一定加重下,以10℃/分钟的速度将该薄膜从室温升温。随着温度上升而膨胀,将从膨胀到由于压入而转变为压缩变形的拐点的温度作为压缩变形起始温度。
(2)热切断秒数
将初始长度为14cm的试验纱伸长50%,达到21cm,按压在表面温度180℃的直径6cm的圆筒状热体上(接触部分1cm),测定到切断时的秒数。
(3)聚氨酯化合物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
用差示扫描量热计(Seiko Instruments Inc.制造的DSC210型),在50ml/min氮气气流、10℃/min的升温速度下将约10mg的聚氨酯化合物从20℃升温到300℃来测定。
(4)原纱300%伸长回复时的回复率
用拉伸试验机(ORIENTEC Co.,LTD制造的UTM-III-100型(商标)),在20℃、65%RH气氛下,以5cm初始长度安装到拉伸试验机上,以1000%/分钟的速度,反复进行三次伸长度300%的伸长和回复时,记录第三次回复时应力为0的伸长率H(%),回复率L(%)=100-H。
(5)脱线性能评价
在相对于洗衣机内30L水放入20g花王(株)公司制造的洗涤剂ATTACK(商标)的洗衣机内,将在针织物的一边沿着针眼切断为边长10cm正方形的试验片进行每次15分钟的洗涤。每隔5次取出,确认试验片的边缘有无脱线,判定到发生脱线时的重复洗涤的次数。
(6)硬度
制备聚氨酯化合物的厚度6mm以上的平板状试验片,根据采用JIS-K7311所述的Durometer硬度试验机的方法测定。
(实施例1)
将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与相对于它的1.6倍当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干燥氮气氛围下、在80℃下搅拌反应3小时,获得末端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冷却到室温后,添加二甲基乙酰胺,溶解,形成聚氨酯预聚物溶液。
另一方面,将乙二胺和二乙胺溶解在干燥二甲基乙酰胺中,制备溶液。将该溶液在室温下添加到上述预聚物溶液中,获得聚氨酯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粘度450Pa.s(30℃)的聚氨酯脲聚合物溶液PA1。
另外,将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与相对它的3.0倍当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干燥氮气氛围下、在80℃下搅拌反应3小时,形成末端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在预聚物中添加相对于上述预聚物中的异氰酸酯基的0.95倍当量的1,4-丁二醇,进行反应,然后,在80℃下加热16小时,获得硬度80A并且在DSC中从80℃到分解起始温度(282℃)之间没有吸热峰的聚氨酯化合物。对其添加二甲基乙酰胺,获得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的聚氨酯溶液PU1。
按PA1:PU1=80:20的比例将所得聚氨酯脲溶液与聚氨酯溶液混合,相对于聚氨酯脲与聚氨酯的总的固体成分,将1重量%的4,4’-亚丁基双(3-甲基-6-叔丁基苯酚)和0.5重量%的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混合到聚氨酯溶液中,形成均匀溶液,然后在室温减压下脱泡,将此作为纺纱原液。
在800m/分钟的纺纱速度和310℃的热风温度下将该纺纱原液进行干式纺纱,在将所得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卷取成卷装之前,对聚氨酯弹性纤维施予4重量%的作为整理剂的由80重量%聚二甲基硅氧烷、18重量%矿物油和2重量%硬脂酸镁组成的油剂,通过卷取到纸制的纸管上,获得44分特(decitex)/4根长丝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实施例2)
代替实施例1的聚氨酯溶液PU1,将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与相对于它的2.4倍当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干燥氮气氛围下、在80℃下搅拌反应3小时,形成末端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在预聚物中添加相对于所述预聚物中的异氰酸酯基的1.0倍当量的1,4-丁二醇并反应,然后,在反应液中进一步添加最初添加量的3重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均化,在80℃下加热16小时,获得硬度75A并且在DSC中从80℃到分解起始温度(253℃)之间没有吸热峰的聚氨酯化合物。对其添加二甲基乙酰胺,获得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的聚氨酯溶液PU2。
按PA1:PU2=80:20的比例将所得聚氨酯溶液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实施例3)
除了在实施例2中按PA1:PU2=65:35的比例将聚氨酯脲溶液与聚氨酯溶液混合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实施例4)
代替实施例1的聚氨酯溶液PU1,将数均分子量2000的由四亚甲基与2,2-二甲基亚丙基构成、2,2-二甲基亚丙基摩尔百分率为10mol%的共聚聚醚二醇与相对于它的2.4倍当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干燥氮气氛围下、在80℃下搅拌反应3小时,形成末端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在预聚物中添加相对于上述预聚物中异氰酸酯基的0.95倍当量的1,4-丁二醇,同样进行反应,获得硬度77A并且在DSC中从80℃到分解起始温度(264℃)之间没有吸热峰的聚氨酯化合物。对其添加二甲基乙酰胺,获得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的聚氨酯溶液PU3。
按PA1:PU3=80:20的比例将所得聚氨酯溶液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实施例5)
代替实施例1的聚氨酯溶液PU1,将数均分子量1000的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与相对于它的3.0倍当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干燥氮气氛围下、在80℃下搅拌反应3小时,形成末端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在预聚物中添加相对于所述预聚物中的异氰酸酯基的0.95倍当量的1,4-丁二醇,同样进行反应,获得硬度66A并且在DSC中从80℃到分解起始温度(302℃)之间没有吸热峰的聚氨酯化合物。对其添加二甲基乙酰胺,获得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的聚氨酯溶液PU4。
按PA1:PU4=80:20的比例将所得聚氨酯溶液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实施例6)
在实施例2中,除了使用数均分子量2000的包括四亚甲基与2,2-二甲基亚丙基的共聚聚醚二醇(2,2-二甲基亚丙基共聚率10mol%)代替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四亚甲基二醇以外,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聚氨酯脲聚合物溶液PA2。除了用该聚氨酯脲聚合物溶液PA2代替聚氨酯脲聚合物溶液PA1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实施例7)
按照PA2:PU3=80:20的比例将实施例6使用的PA2与实施例4使用的PU3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比较例1)
除了不添加聚氨酯化合物PU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各添加剂按PA1固体成分对比量添加)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比较例2)
除了不添加聚氨酯脲聚合物PA1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各添加剂按PU2固体成分对比量添加)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弹性纤维。
(比较例3)
代替实施例1的聚氨酯溶液PU1,将数均分子量2000的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与相对于它的5.1倍当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干燥氮气氛围下、在80℃下搅拌反应3小时,形成末端用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然后,在上述预聚物中添加1,4-丁二醇并反应,获得硬度90A并且在DSC中在低于分解起始温度(290℃)的230℃有吸热峰的聚氨酯化合物。对其添加二甲基乙酰胺,获得固体成分浓度30重量%的聚氨酯溶液PU5。
按PA1:PU5=80:20的比例将所得聚氨酯溶液混合,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44分特/4根长丝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针织物的制造)
将44分特/4根长丝的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获得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裸纱与78分特/34根长丝的尼龙66加工纱并纱,按照86m/分钟的尼龙66给纱速度、39m/分钟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给纱速度的2.2拉伸比和5cN给纱张力,编织平纹组织针织物。用28G、30英寸直径和60口的单面圆形编织机(福原精机(株)制造,VXAC-3SRE型)编织,制造圆形针织本色布。
将所得圆形针织本色布打开,用液流染色机在80℃×30分钟的条件下精练,作为预定形,用针板拉幅整理机在宽度方向上拉幅5%,同时在温度190℃和时间60秒钟的热处理条件下处理。然后,用液流染色机在100℃×60分钟的条件下染色。作为最终定形,使用拉幅整理机,在宽度方向上拉幅3%,同时在180℃×45秒钟的热处理条件下处理,得到染色完成布匹。
以上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组成在表1中示出,所得聚氨酯脲弹性纤维的性能在表2中示出,而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弹性纤维的针织物的性能在表3中示出。
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获得了加工时无断纱、本色布的脱线很少并且品质和回复性良好的本色布。
Figure A200780025296D00271
表2
 
44dt/4f 通过TMA测得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 热切断秒数180℃(秒) 回复率(%)
实施例1 176 80 88
实施例2 167 85 91
实施例3 162 70 89
实施例4 176 75 92
实施例5 174 90 92
实施例6 165 75 93
实施例7 165 73 94
比较例1 186 120 91
比较例2 158 5 84
比较例3 182 80 82
Figure A200780025296D00291
工业实用性
通过使用本发明制造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可以获得抑制本色布卷曲和脱线并且受编织设计和加工条件的限制少的缝制加工性能优异的针织物、纺织物等本色布。另外,使用由于加工时的热而不需要边缘部处理的本色布,可以提供穿着感优异的适当制品,如束腰带、胸罩、贴身型商品、内衣等各种弹力底布、紧身衣、连裤袜等。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弹性纤维适用于腰带、女紧身连衫裤、鞋罩、游泳衣、弹力运动服、弹力外衣、医疗用服装、弹力衬料等衣料制品,还适用于发挥热固着功能的尿布、皮带等非衣料用途。

Claims (9)

1.一种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为含有5重量%~40重量%的聚氨酯化合物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所述聚氨酯脲弹性纤维通过热机械分析(TMA)测得的压缩变形起始温度为150℃以上180℃以下,180℃下的热切断秒数为30秒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的硬度为80A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中从80℃到聚氨酯化合物开始分解的温度之间没有吸热峰。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是交联型聚氨酯。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脲是通过以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为原料获得的。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中所述聚氨酯化合物是通过以碳数2~10的不同亚烷基醚构成的共聚聚亚烷基醚二醇为原料获得的。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其含有1.0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的二甲基硅酮成分。
8.一种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其至少一部分使用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而成。
9.一种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其至少一部分使用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脲弹性纤维而成。
CN2007800252960A 2006-07-04 2007-07-03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Active CN101484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4757 2006-07-04
JP184757/2006 2006-07-04
PCT/JP2007/063302 WO2008004549A1 (fr) 2006-07-04 2007-07-03 Fibre élastique à base de polyuréthane-uré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4620A true CN101484620A (zh) 2009-07-15
CN101484620B CN101484620B (zh) 2011-05-18

Family

ID=38894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52960A Active CN101484620B (zh) 2006-07-04 2007-07-03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920922B2 (zh)
EP (1) EP2037014B1 (zh)
JP (1) JP5067974B2 (zh)
KR (1) KR101163271B1 (zh)
CN (1) CN101484620B (zh)
AT (1) ATE529547T1 (zh)
BR (1) BRPI0713391B1 (zh)
ES (1) ES2371783T3 (zh)
HK (1) HK1131194A1 (zh)
TW (1) TWI329685B (zh)
WO (1) WO200800454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9801A (zh) * 2011-03-14 2013-12-04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聚氨酯弹性纤维
CN103437032A (zh) * 2013-08-29 2013-12-11 苏州宏优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防紫外线铜氨纤维面料
CN104726960A (zh) * 2013-12-20 2015-06-24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热定型性得以改进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JP2015224399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
CN105603583A (zh) * 2015-12-30 2016-05-25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耐疲劳和可熔融特性的氨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37000A (zh) * 2013-10-17 2016-06-01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聚氨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组合物以及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6461A (zh) * 2005-04-01 2008-03-19 郡是株式会社 能够自由裁剪的服装
JP5203107B2 (ja) * 2008-09-10 2013-06-05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ウレア弾性繊維
US11603605B2 (en) * 2008-10-17 2023-03-14 The Lycra Company Llc Fusible bicomponent spandex
JP2010099201A (ja) * 2008-10-22 2010-05-06 Keiso:Kk 輪仕立伸縮性腕章
KR101166807B1 (ko) 2008-10-28 2012-07-26 태광산업주식회사 내열성과 항염소성이 우수한 폴리우레탄우레아 탄성섬유 및그의 제조방법
JP5676456B2 (ja) * 2009-03-11 2015-02-25 インヴィスタ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エスアエルエル 融合性2成分スパンデックス
JP5394875B2 (ja) * 2009-09-30 2014-01-22 日清紡テキ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織編物
WO2012086563A1 (ja) * 2010-12-20 2012-06-28 東レ・オペロン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弾性繊維を有する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編地を用いた伸縮性衣料と伸縮性衣料資材
JP5748475B2 (ja) * 2010-12-24 2015-07-15 株式会社ムツミテキスタイル ポリウレタン系弾性繊維からなる丸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丸編地を用いた伸縮性衣料と伸縮性衣料資材
JP5848599B2 (ja) * 2010-12-24 2016-01-27 東洋染工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系弾性繊維からなる編地の染色方法とその方法により染色した編地及びその編地を用いた伸縮性衣料と伸縮性衣料資材
KR101453649B1 (ko) * 2013-01-25 2014-10-22 주식회사 효성 폴리우레탄 우레아 탄성 섬유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663721B2 (ja) * 2015-01-15 2020-03-13 松本油脂製薬株式会社 弾性繊維用処理剤及び弾性繊維
US20190001614A1 (en) * 2017-06-29 2019-01-03 Chia Her Industrial Co,, Ltd Wool textile structure
KR101959146B1 (ko) * 2017-12-27 2019-03-15 효성티앤씨 주식회사 염색성이 개선된 폴리우레탄우레아 탄성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16938A (en) * 1941-04-14 1943-04-20 Willamette Hyster Company Shoe control mechanism for straddle trucks
US2603369A (en) * 1949-11-28 1952-07-15 Harry R Soderstrom Hydraulic bomb lift truck
US2699874A (en) * 1951-09-18 1955-01-18 Henricus F J Bernaerts Dismountable portal crane
US2902183A (en) * 1956-08-10 1959-09-01 Clark Equipment Co Device for lifting and transporting bundled material
US2980193A (en) * 1959-11-16 1961-04-18 Marine Travelift & Engineering Fluid driv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3347712A (en) * 1964-05-19 1967-10-17 Thiokol Chemical Corp Means f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lid propellant in a test rocket motor case
US3396861A (en) * 1965-12-10 1968-08-13 British Straddle Carrier Compa Straddle carrier vehicles
US3482720A (en) * 1967-12-21 1969-12-09 Hans Tax Vehicle for handling large containers
DE2512927C3 (de) * 1975-03-24 1979-04-05 Tax, Hans, 8000 Muenchen Greifvorrichtung zum klemmenden Aufnehmen von Lasten
US3999672A (en) * 1975-04-30 1976-12-28 Brock Gibson E Overrunning yoke self-loading carrier
US3998432A (en) * 1976-01-02 1976-12-21 Charles D. Uldricks Air operated load balancing hoist
CA1076999A (en) * 1976-10-04 1980-05-06 Lenius, Norbert W. Straddle carriers for containers
US4236859A (en) * 1978-05-22 1980-12-02 Marine Travelift, Inc. Mobile hoist
US4378072A (en) * 1980-06-16 1983-03-29 Rpc Corporation Gantry crane
US4551059A (en) * 1983-11-02 1985-11-0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Multi-directional straddle-lift carrier
JPH08113824A (ja) * 1994-10-19 1996-05-07 Toyobo Co Ltd 熱セット性の改善された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糸
TW507028B (en) * 1999-02-12 2002-10-21 Asahi Chemical Ind A moisture-absorbable synthetic fiber with an improved moisture-release property
EP1170407B1 (en) 1999-03-19 2005-12-14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Elastic polyurethane-urea fib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1055628A (ja) 1999-08-10 2001-02-27 Okada Engineering:Kk ポリウレタン繊維の製造方法
TWI238206B (en) * 2001-03-14 2005-08-21 Su Pont Toray Company Ltd Polyurethane elastic fiber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cloth and swimming suit
JP3909468B2 (ja) 2001-03-14 2007-04-25 オペロン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02339189A (ja) 2001-05-22 2002-11-27 Asahi Kasei Corp 伸縮性布帛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61791B2 (ja) 2001-11-05 2009-04-30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伸縮性衣類
KR101165244B1 (ko) * 2002-12-12 2012-07-17 닛신보 홀딩스 가부시키 가이샤 폴리우레탄 탄성섬유 혼용 직편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50019142A1 (en) * 2003-07-24 2005-01-27 Marshall Miles Boulder moving device and method
JP3983729B2 (ja) 2003-10-10 2007-09-26 グンゼ株式会社 切りっぱなし開口部を有する衣類
JP4345084B2 (ja) 2004-05-20 2009-10-14 オペロン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抗スリップイン性に優れた伸縮性繊維構造物の製法
JP4761018B2 (ja) 2004-06-09 2011-08-31 日清紡テキ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混用緯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60239807A1 (en) * 2005-04-26 2006-10-26 Richer Scott A Sr Transporter for ride-on power trowel
JP5105039B2 (ja) 2005-11-30 2012-12-19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熱融着性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を用いた織編物
JP4860261B2 (ja) 2005-12-27 2012-01-25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9801A (zh) * 2011-03-14 2013-12-04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聚氨酯弹性纤维
CN103429801B (zh) * 2011-03-14 2015-04-08 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聚氨酯弹性纤维
CN103437032A (zh) * 2013-08-29 2013-12-11 苏州宏优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防紫外线铜氨纤维面料
CN105637000A (zh) * 2013-10-17 2016-06-01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聚氨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组合物以及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CN105636999A (zh) * 2013-10-17 2016-06-01 东丽奥培隆特士株式会社 聚氨酯弹性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US9890479B2 (en) 2013-10-17 2018-02-13 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olyurethane resin, polyurethan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yurethane resin
CN104726960A (zh) * 2013-12-20 2015-06-24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热定型性得以改进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JP2015224399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
CN105603583A (zh) * 2015-12-30 2016-05-25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耐疲劳和可熔融特性的氨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03583B (zh) * 2015-12-30 2017-10-24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耐疲劳和可熔融特性的氨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86441A1 (en) 2009-11-19
ATE529547T1 (de) 2011-11-15
ES2371783T3 (es) 2012-01-10
KR20090017603A (ko) 2009-02-18
US8920922B2 (en) 2014-12-30
KR101163271B1 (ko) 2012-07-05
TW200825224A (en) 2008-06-16
BRPI0713391B1 (pt) 2017-10-10
TWI329685B (en) 2010-09-01
JP5067974B2 (ja) 2012-11-07
CN101484620B (zh) 2011-05-18
BRPI0713391A2 (pt) 2012-04-17
WO2008004549A1 (fr) 2008-01-10
HK1131194A1 (en) 2010-01-15
EP2037014A4 (en) 2010-04-14
JPWO2008004549A1 (ja) 2009-12-03
EP2037014B1 (en) 2011-10-19
EP2037014A1 (en) 2009-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4620B (zh) 聚氨酯脲弹性纤维
US8173558B2 (en) Weft knitted fabric including polyurethane elastomer fib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0567604C (zh) 含聚氨酯弹性体纤维的共混机织或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2177285B (zh) 芯鞘型共轭纱、针织物、衣物制品、及制造芯鞘型共轭纱的方法
CN103429801B (zh) 聚氨酯弹性纤维
JP4860261B2 (ja) ポリウレタン弾性繊維
US6468652B1 (en) Elastic polyurethane-urea fi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S2323547T3 (es) Composiciones de spandex para hilado a alta velocidad.
CN102549206B (zh) 编织品
CN105431579A (zh) 可熔双组分氨纶
CN103732815A (zh) 弹性织物
CN101313004A (zh) 获自具有低亚乙基醚含量的聚(四亚甲基-共聚-亚乙基醚)二醇的弹力纤维
CN107849746A (zh) 包括共聚物多元醇的聚氨酯纤维
JP2008184722A (ja) ポリウレタンウレア弾性繊維織物
JP2008163498A (ja) 編地及び衣料
WO2023220760A2 (en) Spandex fibers with improved low-temperature heat settability
JP2009019292A (ja) レース編地
KR20070072028A (ko) 폴리우레탄 탄성사와 폴리에스테르 섬유로부터 제조되는신축성 편, 직물
JP2009019291A (ja) 細幅織編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11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311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sahi Kasei Kogyo K. K.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Asahi Chemical 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