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2462B - 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2462B
CN101472462B CN2007800226608A CN200780022660A CN101472462B CN 101472462 B CN101472462 B CN 101472462B CN 2007800226608 A CN2007800226608 A CN 2007800226608A CN 200780022660 A CN200780022660 A CN 200780022660A CN 101472462 B CN101472462 B CN 1014724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
box
grain
standing g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26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2462A (zh
Inventor
岛田耕治朗
新福勇一
林顺二
中原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694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097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694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097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18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005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718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0005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6231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148687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472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2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2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24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Outside Dividers And 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扶禾装置(13)被配备在设置在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1)前部的收割装置(3)的前部,在扶禾箱上部后面上配置用于驱动扶禾齿(21a、21b)的扶起齿轮箱(71a、71b),该扶禾齿用于扶禾,其特征是:上述扶起齿轮箱由可左右分割的箱体(71a(b)F、71a(b)B)构成;将扶禾齿驱动轴支承在该扶起齿轮箱的前部,将传递从收割输入轴(41)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44a、44b)支承在该扶起齿轮箱的后部,分别将锥齿轮固定在该扶禾齿驱动轴(46a、46b)和传动轴上而使它们啮合,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在上述扶禾箱的上部后面上设置托架,在上述托架上安装上述扶起齿轮箱;在安装上述扶起齿轮箱的托架与扶禾箱之间设置了位置调节机构。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的技术,更加详细地说,是涉及分割用于支承扶禾齿驱动轴及传动轴的扶起齿轮箱以便能够容易地拆卸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在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上,设置在其前部的收割前处理装置具备扶禾装置,该扶禾装置具有沿与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横宽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横向转动型扶禾箱。而且,各扶禾箱具备在从其作用部的下部到横向一侧上部的外周侧部以向外的突出姿势环行的扶禾齿。另外,上述扶禾装置具有:沿与上述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以适当间隔配置的多个扶禾箱;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扶禾箱的扶起驱动管;用于连接上述扶禾箱和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齿轮箱。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0792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图8所示,上述扶起齿轮箱171,内设了上述扶禾箱122的扶禾齿驱动轴146和将上述扶起驱动管139的扶起传动轴144与上述扶禾齿驱动轴146连接的一对锥齿轮183、182,在将上述扶禾齿驱动轴146及锥齿轮182、183等向上述扶起齿轮箱171中组装的状态下,由于在将该扶起齿轮箱171组装在上述扶起驱动管139上之后,将上述扶起齿轮箱171组装在固定于扶禾箱172上的轴承毂173上,所以,要想进行维修或更换上述锥齿轮182、183等作业,则需要 卸下扶起齿轮箱171和扶起驱动管139,需要进行麻烦的作业。
另外,因为上述扶起齿轮箱171相对于轴承毂173进行凹窝嵌合,所以会因很小的误差给组装造成障碍,难以组装。再有,在雨天作业等时,水分可能会从嵌合的间隙进入到齿轮箱内。另外,因为扶起齿轮箱171从侧面看被构成为“く”字状,其角度不能变更,所以,使用和变更很难,锥齿轮也不能变更。
因此,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容易地装拆、也能够与使用和变更对应的扶起齿轮箱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所述,以下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被配备在设置在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前部的收割装置的前部,在扶禾箱内收纳了具有扶禾用的扶禾齿的驱动体、和驱动该驱动体的扶禾齿驱动轴,在该扶禾箱上部后面上配置了内装用于驱动该扶禾齿驱动轴的齿轮的扶起齿轮箱,其中,将可与上述扶禾齿驱动轴嵌合的第一锥齿轮经第一轴承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上述扶起齿轮箱前部内,同时,将与该第一锥齿轮啮合、嵌合在传递从收割输入轴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上的第二锥齿轮经第二轴承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上述扶起齿轮箱后部内,由此构成扶起齿轮单元,将该扶起齿轮箱构成为前后两分割的箱体,使上述扶禾齿驱动轴从上述扶禾箱突出,通过将上述扶起齿轮单元安装在上述扶禾箱上,从上述扶禾箱突出的上述扶禾齿驱动轴与上述第一锥齿轮嵌合,能够从该第一锥齿轮向该扶禾齿驱动轴传递动力。
进而,在第一方式中,在上述扶禾齿驱动轴的前端形成了花键,通过花键嵌入在上述第一锥齿轮的轴孔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在设置在行驶机体前部的收割装置的前部具备扶禾装置,在扶起齿轮箱内安装了驱动用于扶起的扶禾齿的齿轮,将该扶起齿轮箱配置在扶禾箱上部后面,其中,将该扶起齿轮箱构成为前后两分割的箱体,将扶禾齿驱动轴支承在该前箱体上,将传递从收割输入轴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支承在该后箱体上,分别将锥齿轮固定在该扶禾齿驱动轴 和传动轴上而使它们啮合,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上述扶起齿轮箱的分割面相对于扶禾齿驱动轴成直角,配置在固定设置在上述扶禾齿驱动轴上的锥齿轮和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上的锥齿轮的啮合位置上。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做成了在上述前箱体和后箱体的周围设置多个孔,由紧固连接部件从后方紧固连接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将固定锥齿轮的扶禾齿驱动轴经轴承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前箱体上作为扶起侧单元,将该扶起侧单元可装卸地安装在扶禾箱上。
发明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具有如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在组装扶禾箱后,因为能够由螺栓等紧固连接地安装扶起齿轮单元,所以组装容易。另外,因为不分解扶禾箱就能够卸下,所以维修容易。在维修时,也不用松开或卸下作为上述驱动体的例如环形链条。
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对于扶起的角度不同的收割装置,仅更换后箱体就能够对应,能够扩大广泛应用性。另外,能够简单地组装分别支承在前箱体和后箱体上的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在组装前箱体和后箱体时,能够由锥齿轮的啮合部吸收一些误差,不需要设置用于吸收的长孔等。另外,能够容易进行两锥齿轮的更换和维修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在将前箱体固定在扶禾箱上后,能够容易地从后侧安装后箱体。与一体地形成扶起齿轮箱的情况相比,组装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因为通过进行单元化,能够在制造阶段在制造成各单元后组合单元,所以能够实现提高作业效率。另外,通过单元化,原来是不稳定的轴的倾斜等,因为以一体的形式收纳在箱体内,所以在组装时稳定。 再有,拆卸单元与现有的凹窝嵌合相比变得容易,能够防止水等液体进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3是左扶禾箱的后视图。
图4是左扶禾箱的立体图。
图5是左扶起齿轮箱的剖切侧视图。
图6是左扶起齿轮箱的侧视图。
图7是左扶起齿轮箱的后视图。
图8是现有的扶起齿轮箱的剖切侧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右扶起齿轮箱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2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13是收割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14是收割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收割装置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轮廓图。
图16是右上部输送装置及左上部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右上部输送装置及左上部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右上部输送装置的斜视局部剖视图。
图19是扶禾箱的后视图。
图20是卸下了托架的扶禾箱的后视图。
图21是扶禾箱及扶起驱动管的立体图。
图22是扶起驱动管的立体图。
图23是扶起齿轮箱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24是托架的立体图。
图25是扶禾装置的下部和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26是吊架的斜视局部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二驱动管和第三驱动管的接合部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三驱动管和左上部输送输入管的接合部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29是左上部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30是左上部输送装置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行驶机体    3:收割装置    21:扶禾齿    22:扶禾箱    44a、44b:扶起传动轴    46a、46b:扶禾齿驱动轴    71a、71b:扶起齿轮箱    71aF、71bF:前箱体    71aB、71bB:后箱体    82:驱动锥齿轮    83:从动锥齿轮    90:托架    201:扶起齿轮单元    271a、271b:扶起齿轮箱    274:第一轴承    276:第二轴承    282:第二锥齿轮    283:第一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图3是左扶禾箱的后视图,图4是左扶禾箱的立体图,图5是左扶起齿轮箱的剖切侧视图,图6是左扶起齿轮箱的侧视图,图7是左扶起齿轮箱的后视图,图8是现有的扶起齿轮箱的剖切侧视图,图9是变形例的右扶起齿轮箱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图12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图13是收割装置的上方立体图,图14是收割装置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收割装置的动力传递机构的轮廓图,图16是右上部输送装置及左上部输送装置的立体图,图17是右上部输送装置及左上部输送装置的立体图,图18是右上部输送装置的斜视局部剖视图,图19是扶禾箱的后视图,图20是卸下了托架的扶禾箱的后视图,图21是扶禾箱及扶起驱动管 的立体图,图22是扶起驱动管的立体图,图23是扶起齿轮箱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24是托架的立体图,图25是扶禾装置的下部和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26是吊架的斜视局部剖视图,图27是表示第二驱动管和第三驱动管的接合部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28是表示第三驱动管和左上部输送输入管的接合部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29是左上部输送装置的立体图,图30是左上部输送装置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首先,用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两条割用的联合收割机,具备由左右一对行驶履带2、2支承的行驶机体1。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安装了在收割秸秆的同时将其取入的、可调节升降的收割装置3。在行驶机体1上,横向并列状地搭载了带有喂入链条6的脱谷装置5和贮存脱谷后的谷粒的粮箱7。在本实施方式中,脱谷装置5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左侧,粮箱7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粮箱7是以可绕设置在行驶机体1后部的纵轴(在实施方式中是排出螺杆8的纵螺杆筒9,参照图1及图2)水平转动。在收割装置3和粮箱7之间,设置了具有转向杆和驾驶员座椅等的驾驶室10。在驾驶室10的下方,配置了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11。由收割装置3收割的收割秸秆,被承接到喂入链条6上进行输送,由脱谷装置5进行脱谷处理。
在脱谷装置5的滚筒室中收纳了脱谷滚筒17,在其下方配置了用于由颖壳筛等进行摇动分选的摇动分选机构(未图示)和用于由风车风扇进行风分选的风分选机构(未图示)。由这两个分选机构分选、集中到第一溜槽(未图示)的谷粒,经第一输送器及升运器(未图示)聚集到粮箱7。粮箱7中的一等品经排出螺杆被输送到机外。
另外,从喂入链条6的后端承接到排秆链条18(参照图1)的排秆,或以较长的状态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或在由排秆切断器(未图示)切短为适宜的长度后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
收割装置3被构成为可相对于位于脱谷装置5的前方的收割台架(未图示)上下转动。
在上述收割装置3的前部,倾斜地立设配置了两条分的扶禾装置13。在上述扶禾装置13的下部,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了收割框架38,在该收割框架38的前端设置了分禾器15。
再有,在收割框架38的下面配设了割刀12,在由扶禾装置13扶起被分禾器15分开的秸秆后,由割刀12切断秸秆的根部。已被收割的秸秆,经配置在收割框架上的未图示的星形轮及下部输送链条交接给喂入链条6,并供给到脱谷装置5,由该脱谷部进行脱谷分选。
以下,参照图3至图7,对构成扶禾装置13的扶禾箱22组的配置等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两条分的扶禾箱22,相对于收割装置3的前部而言,沿行驶机体1的横宽方向,以适当的间隔,且以分别向斜后上方倾斜的状态配置。各扶禾箱22具备以向外突出的姿势、在从其作用侧的下部到横向一侧上部的外周侧部环行、使未收割秸秆立起的扶禾齿21。即,本实施方式的各扶禾箱22,是所谓的横向转动型的。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至图7中,在各扶禾箱22上,从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的起依次添加了符号a、b。
上述右扶禾箱22a和左扶禾箱22b,是使各自的扶禾齿21a、21b突出的作用侧的横向一侧部彼此相向的。
换言之,右扶禾箱22a和左扶禾箱22b的配置关系,是以扶禾齿21a、21b突出的方向为左右对称的方式设定的。
在此,所谓的各扶禾箱22的作用侧,是指在该扶禾箱22的外周侧部中,以扶禾齿21向外突出的状态环行的区域。右扶禾箱22a的作用侧是从靠近其下部的右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左侧上部的区域。左扶禾箱22b的作用侧是从靠近其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
右扶禾箱22a和左扶禾箱22b是沿行驶机体1的横宽方向呈并列状的并列配置的。在主视图中,在右扶禾箱22a和左扶禾箱22b之间,空出了扶禾齿21a、21b不相互干涉的程度的间隔。此间隔与田地中的未收割秸秆的条间隔相对应,为在扶禾时右及左扶禾箱22a、 22b容易成对地发挥功能(容易扶起两条分的未收割秸秆)的宽度尺寸。
以下参照图3、图4,对各扶禾箱的结构进行说明。各扶禾箱22虽然右扶禾箱22a和左扶禾箱22b是左右对称状的,但是,是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左扶禾箱22b为例,对其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左扶禾箱22b由在周围一体形成围壁62而成的合成树脂板制的前盖61、和安装在该前盖61的内面侧的金属板制的内板63,并使两者前后对合,呈薄箱状地上下长形成的。在前盖61的围壁62中,在从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中,开设有用于使扶禾齿21b向外突出的齿槽孔64(在图4中仅示出了一部分)。此围壁62上的齿槽孔64的部位,将构成左扶禾箱22b的作用侧。
在左扶禾箱22b的内部中,环形链条67绕挂在设置在上部一侧的扶起链轮47、张紧链轮65、和设置在下部一侧的从动链轮66上。在环形链条67上以适宜的间隔可起伏摆动地安装了多个扶禾齿21b。依靠由从右及左扶起驱动管39a、39b内的右及左扶起传动轴44a、44b传递到右及左扶禾齿驱动轴46a、46b的动力旋转的扶起链轮47,安装在环形链条67上的多个扶禾齿21b被构成为从正面看能够按顺时针方向环行。
在左扶禾箱22b内部中,在从动链轮的上方部位,设置了在扶禾齿21b到达左扶禾箱22b上的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时(从非作用侧移动到作用侧时)与该扶禾齿21b的转动基端部接触的突出引起部件68。其结构为:左扶禾箱22b上的到达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的扶禾齿21b的转动基端部,通过与在从动链轮66形成的突出引起部件68接触,从枢轴支承的状态变为基部被支承着的状态,该扶禾齿21b从形成在围壁62上的齿槽孔64的始端部位切换成向外突出来的姿势。
在左扶禾箱22b的内部中,在靠近作用侧的部位,以沿环形链条6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了用于使扶禾齿21b保持向外的突出状态的扶禾齿导轨69。因此,在左扶禾箱22b中的作用侧的部位 (从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中,是以各扶禾齿21b沿齿槽孔64在向外突出的状态下能够环行的方式构成的。
另外,在左扶禾箱22b中的非作用侧的部位(从右侧上部经上部到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的区域)中,是以使扶禾齿21b的前端部与围壁62的内壁等接触等,在使该扶禾齿21b的前端部以倒在左扶禾箱22b内的姿势(靠近环形链条67的姿势)收纳的方式构成的。
另外,张紧链轮65是以相对于内板63能够在张紧·松弛环形链条67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扶禾装置13的两条分的各扶禾齿21a、21b的驱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左扶起齿轮箱71b是分割为左扶禾箱22b侧的前箱体71bF和左扶起驱动管侧的后箱体71bB构成的。该前箱体71bF和后箱体71bB在其外周侧分别形成了凸缘部72bF、72bB,对合面彼此由多根螺栓可装拆地紧固连接着。
在上述前箱体71bF内设置了嵌合在左扶禾箱22b的扶禾齿驱动轴46b上的从动锥齿轮83。在该从动锥齿轮83上由键等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了扶禾齿驱动轴46b。另外,因为在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b上嵌设了轴承74,该轴承74固定在前箱体71bF和扶禾齿驱动轴46b之间,所以扶禾齿驱动轴46b可转动地被支承在前箱体71bF内。如以上所述,从前箱体71bF、从动锥齿轮83、扶禾齿驱动轴46b、到轴承74,是作为单元而被组成一体的。
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b,在一端嵌设了上述的从动锥齿轮83,另一端嵌入在上述左扶禾箱22b内,在该左扶禾箱22b内,从动链轮66是由键等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的。
在上述前箱体71bF的扶禾箱22b一侧,在扶禾齿驱动轴46b的上下两侧的两处,形成了相对于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b而言配置成与左右方向正交的螺栓孔75。另一方面,在扶禾箱22b的后面固定地设置了托架90,该托架90被形成为从俯视图中看为“コ”字状,由成为固定设置在上述扶禾箱22b上的面的底部291和相对于该底部向垂 直后方突出的侧部292、292构成。该侧部292设置成与固定上述前箱体71bF的位置相一致。如图6所示,在该侧部292上,在上下两个部位设置了与设置在上述前箱体71bF上的螺栓孔75相对应的孔193,使上述前箱体71bF的螺栓孔75及托架90的孔193的位置相一致,通过贯通螺栓等并进行紧固连接,托架90和前箱体71bF被结合在一起。在使该托架90与上述前箱体71bF结合的状态下,通过由螺栓等固定设置在扶禾箱22b上,扶禾箱22b和前箱体71bF被固定。
另一方面,将左扶起驱动管39的上端嵌设在后箱体71bB的后下部上,在该左扶起驱动管39中,内设了由内设在收割输入管35(参照图1)中的收割输入轴41(参照图1)传递动力的左扶起传动轴44。嵌合在上述扶起传动轴44b的前端的驱动锥齿轮82内设在上述后箱体71bB中。在上述左扶起传动轴44b上嵌设了轴承176,传动轴44b可自如旋转地由该轴承176支承在后箱体71bB中。由此,后箱体71bB、驱动锥齿轮82、轴承176是作为单元组成一体的。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将前箱体71aF、71bF固定在扶禾箱22a、22b上之后,能够容易地从后侧安装后箱体71aB、71bB。另外,与将扶起齿轮箱形成为一体的情况相比,组装容易。
以下,对右扶起驱动管39a、右扶起齿轮箱71a和右扶禾箱22a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与左扶起齿轮箱71b大致相同,右扶起齿轮箱71a由右扶禾箱22a侧的前箱体71aF和右扶起驱动管侧的后箱体71aB构成。该前箱体71bF及后箱体71bB在其一端侧分别形成了凸缘部72bF、72bB,对合面彼此由多根螺栓可装拆地紧固连接着。
上述前箱体71aF为与配置在左扶禾箱22a的前方的前箱体71aF相同的结构。即,在前箱体71aF中,内设了嵌合在右扶禾箱22a的扶禾齿驱动轴46a上的驱动锥齿轮82。在该驱动锥齿轮82上,由键等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了扶起传动轴44a。另外,在上述扶起传动轴44a上嵌设了轴承74,由该轴承74在前箱体71a内支承着扶起传动轴44a。如上所述,从前箱体71a、驱动锥齿轮82、扶起传动轴 44a、到轴承74,是作为单元组成一体的。
上述后箱体,因为右扶起驱动管39a突入的角度与向左扶起驱动管39b突入的角度不同,所以,成为带有与该角度一致的倾斜的结构。即,设置了与右扶起驱动管39a突入的角度相一致的轴孔,后箱体72aB被形成为与右扶起驱动管39a的角度大致平行。另一方面,凸缘部72aF、72aB是以对合面彼此由多根螺栓可装拆的方式形成的。
在连接上述扶禾箱22和扶起驱动管39时,首先将作为单元预先组装好的前箱体71aF、71bF连接到上述扶禾箱22上。另一方面,预先将后箱体71aB、71bB连接到扶起驱动管39一侧。因此,通过使前箱体71aF、71bF及后箱体71aB、71bB的凸缘部72aF、72aB及72bF、72bB的对合面彼此对合,由多根螺栓固定,能够简易地进行连接。
另外,在该扶起齿轮箱71内的两锥齿轮82、83产生了不良状况的情况下,通过卸下凸缘部72aF、72aB及72bF、72bB的螺栓,分解为各自的单元,能够简单地进行维修。另外,与现有的凹窝嵌合相比,安装容易,也能够防止水分从接合部进入。
另外,上述扶起齿轮箱71的凸缘部72aF、72aB及72bF、72bB的对合面,是相对于扶禾齿驱动轴46成直角地构成的,配置在固定设置于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上的从动锥齿轮83和固定设置于扶起传动轴44上的驱动锥齿轮82的啮合位置上。
以下在参照图9的同时对扶起齿轮箱的变形例(扶起齿轮箱271a、271b)进行说明。另外,因为右扶起齿轮箱271a和左扶起齿轮箱271b是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所以,在此以右扶起齿轮箱271a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扶起齿轮箱271a由螺栓紧固连接左右两分割的箱体(左箱体271aL和右箱体271aR)构成。在扶起齿轮箱271a前部(图9所示的箱体上部)内,嵌合在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a上的第1锥齿轮283,经第一轴承274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同时,在扶起齿轮箱 271a后部(图9所示的箱体下部)内,经第二轴承276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与此第一锥齿轮283啮合、嵌合在传递从上述收割输入轴41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上述传动轴44a上的第二锥齿轮282,由此构成了扶起齿轮单元201。另外,扶禾齿驱动轴46a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设置在上述扶起链轮47上,其轴后端从上述扶禾箱22a的后面突出。
由于是这样的结构,所以,能够将扶起齿轮单元201安装在上述扶起驱动管39的上端,将传动轴44a嵌合在第二锥齿轮282上,同时,将扶起齿轮单元201经托架等安装在上述扶禾箱22的上部后面,使从扶禾箱22a的后面突出的扶禾齿驱动轴46a嵌合在第一锥齿轮283上,传递动力。
如以上所述,在这种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在设置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收割装置3的前部具备扶禾装置13,将用于驱动用于扶起的扶禾齿21a、21b的扶起齿轮箱71a、71b配置在扶禾箱22a、22b上部后面,将该扶起齿轮箱71a、71b构成为前后两分割的箱体71a(b)F、71a(b)B,将扶禾齿驱动轴46a、46b支承在该前箱体71aF、72bF中,将传递从收割输入轴41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44a、44b支承在后箱体中,将各锥齿轮固定在该扶禾齿驱动轴46a、46b和传动轴44a、44b上并使其啮合,由此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
通过这样地构成,对于扶起的角度不同的收割装置来说,仅更换后箱体72B就能够对应,能够扩大广泛应用性。另外,能够将分别支承的轴简单地组装在前箱体71aF、71bF和后箱体71aB、71bB上。
另外,在这种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中,在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的收割装置3的前部具备扶禾装置13,将用于驱动用于扶起的扶禾齿21a、21b的扶起齿轮箱271a、271b配置在扶禾箱22a、22b上部后面,在上述扶起齿轮箱271a、271b前部内,经第一轴承274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嵌合在扶禾齿驱动轴46a、46b上的第一锥齿轮283,同时,在上述扶起齿轮箱271a、271b后部内,经第二轴承276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与该第一锥齿轮283啮合、嵌合在传递从收割输入轴41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44a、44b上的第二锥齿轮282,由 此构成了扶起齿轮单元201,将该扶起齿轮单元201安装在上述扶禾箱22a、22b上,将从上述扶禾箱22a、22b突出的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a、46b嵌合在上述第一锥齿轮283上,因此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
通过这样地构成,因为在组装了扶禾箱22a、22b后,能够由螺栓等紧固连接扶起齿轮单元201进行安装,所以组装容易。另外,因为不分解就能够拆下扶禾箱22a、22b,所以维修容易。在维修时也不用松开或卸下环形链条67。
另外,上述扶起齿轮箱71a、71b的分割面为相对于扶禾齿驱动轴成直角,配置在固定于上述扶禾齿驱动轴46a、46b上的锥齿轮83和固定于传动轴44上的锥齿轮82的啮合位置上。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组装前箱体71aF、71bF和后箱体71aB、71bB时,能够由两锥齿轮82、83的啮合部吸收一些误差,不需要设置用于吸收误差的长孔等。另外,能够容易地更换和维修两锥齿轮82、83等。
另外,做成了在上述前箱体71aF、71bF和后箱体71aB、71bB的周围设置多个孔75、193,由紧固连接部件从后方紧固连接的结构。
通过这样地构成,在将前箱体71aF、71bF固定在扶禾箱22a、22b上之后,能够容易地从后侧安装后箱体71aB、71bB。另外,与将扶起齿轮箱形成为一体的情况相比,组装容易。
将固定锥齿轮83的扶禾齿驱动轴46a、46b,经轴承74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前箱体71aF、71bF中,作为扶起侧单元,将该扶起侧单元构成为可拆卸地安装在扶禾箱22a、22b上。
通过这样地构成,因为在通过进行单元化在制造阶段制造成各单元后,能够组装单元,所以能够实现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因为通过单元化,原来是不稳定的轴的倾斜等,一体地收纳在箱体内,所以组装时稳定。与现有的凹窝嵌合相比,单元拆装容易。另外,能够防止水等液体进入。
以下对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因为从图10到图30 所示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符号的部件,在各实施例中是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以下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用图10至图12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三条割用的联合收割机,具备由左右一对行驶履带2、2支承的行驶机体1。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安装了在收割秸秆的同时将其取入的、可由单动式的液压缸4调节升降的收割装置3。在行驶机体1上,横向并列状地搭载了带喂入链条6的脱谷装置5、和贮存脱谷后的谷粒的粮箱7。在本实施方式中,脱谷装置5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左侧,粮箱7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粮箱7被构成为可绕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的纵轴(在实施方式中是排出螺杆8的纵螺杆筒9,参照图10和图11)水平转动。在收割装置3和粮箱7之间,设置了具有转向杆和驾驶员座椅等的驾驶室10。在驾驶室10的下方,配置了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11。由收割装置3收割的收割秸秆,被承接到喂入链条6上进行输送,由脱谷装置5进行脱谷处理。
在脱谷装置5的滚筒室的下方,配置了用于由脱谷滚筒、颖壳筛等进行摇动分选的摇动分选机构(未图示)、和用于由风车风扇进行风分选的风分选机构(未图示)。由这两个分选机构分选而集中到第一溜槽(未图示)的谷粒,经第一输送器和升运器(未图示)聚集到粮箱7。粮箱7中的一等品经排出螺杆被输送到机外。
另外,从喂入链条6的后端承接到排秆链条18(参照图11)上的排秆,或以较长的状态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或在由排秆切断器(未图示)切断成适宜的长度后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
以下,参照图13及图14对收割装置进行说明。
收割装置3被构成为可绕相对于位于脱谷装置5的前方的收割台架(未图示)而言可上下转动地通过轴支承着的横向长的收割输入管35(参照图10、图13和图14)上下转动。在收割输入管35 的中途部,设置了向前下方倾斜延伸的纵传动管36。该纵传动管36的中途部和行驶机体1的前端部经单动式的液压缸4连接着。
在纵传动管36的前端部(下端部)设置了横向长的横传动管37。在该横传动管37上沿横传动管37的长度方向以适当间隔并列设置了向前突出的4根收割框架38。在该收割框架38组的下方,设置了理发推子式的割刀装置12。在各收割框架38的前端部突出地设置了分禾器15。
另外,在横传动管37上,与收割垅数相一致地以向前斜上方延伸的方式立设了作为3个支承管的中、左及右扶起驱动管39a、39b、39c。该中、左及右扶起驱动管39a、39b、39c组,是沿横传动管37的长度方向(行驶机体1的横宽方向)以适当间隔排列的。在中、左及右扶起驱动管39a、39b、39c的各前端部,安装了用于扶起种植在田地里的未收割秸秆的扶禾装置1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割装置3的前部具备三条分的扶禾装置13。在扶禾装置13和喂入链条6的前端部之间,配置了秸秆输送装置14。
扶禾装置13具备横向转动型扶禾箱22,该扶禾箱22具有使经分禾器15取入的未收割秸秆立起的扶禾齿21,在这些各扶禾箱22的后方下部,配置了星形轮23及扒拢带24。该星形轮23及扒拢带24是用于将由与这些组对应的扶禾齿21扶起的未收割秸秆的根部扒拢到后方的。由这些星形轮23及扒拢带24扒拢的未收割秸秆的根部被理发推子式的割刀装置12切断。
秸秆输送装置14由以下部分构成:将右侧两条分的收割秸秆输送到左斜后方的右下部输送链条25;将左侧一条分的收割秸秆输送到右斜后方、使其根部在右下部输送链条25的输送终端位置附近合流的左下部输送链条27;将右侧两条分的收割秸秆的穗尖部输送到左斜后方的右上部输送齿29a(右上部输送装置29);将左侧一条分的收割秸秆的穗尖部输送到右斜后方而在右上部输送齿29a合流的左上部输送齿28a(左上部输送装置28);用于将在右下部输送链条25的输送终端位置附近合流的三条分的收割秸秆的根部承接到喂入链条6 上进行输送的纵输送链条(纵输送装置)30。被输送到纵输送链条30的三条分的收割秸秆的根部,此后被承接到喂入链条6上进行夹持输送。而且,此收割秸秆的穗尖部由脱谷装置5中的滚筒室内的脱谷滚筒17脱谷。
以下,用图15和图17对纵输送链条30及右上部输送齿29a的驱动传动机构进行说明。
从发动机11向收割装置3传递的动力,经脱谷滚筒输入轴、收割变速机构(均未图示)以及收割输入皮带轮40等,首先传递到内装在收割输入管35中的收割输入轴41。已传递到收割输入轴41的动力,经纵传动管36内的纵传动轴42被传递到横传动管37内的横传动轴43,接着,从横传动轴43传递到内装在右、中及左扶起驱动管39a、39b、39c中的右、中及左扶起传动轴44a、44b、44c、和割刀驱动轴45。已传递到右、中及左扶起传动轴44a、44b、44c的动力,经右、中及左扶起输入轴46a、46b、46c及与它们相连接的扶起链轮47,使扶禾装置13的各扶禾齿21驱动。已传递到割刀驱动轴45的动力驱动割刀装置12。
动力从左及右扶起传动轴44c、44a,也分开传递到配置在邻接的右、中及左扶起传动轴44a、44b、44c之间的左右下部输送驱动轴48。已传递到左下部输送驱动轴48的动力,经与其连接的驱动链轮49,驱动秸秆输送装置14的左下部输送链条27、扶禾装置13上的左侧的星形轮23以及扒拢带24。已传递到右下部输送驱动轴48的动力,经与其连接的驱动链轮49,驱动秸秆输送装置14的右下部输送链条25、扶禾装置13上的右侧和中央的星形轮23及扒拢带24。
另外,已传递到上述收割输入轴41的动力,经链条(或者皮带)33传递到贯穿设置在与上述收割输入轴41平行设置的纵输送驱动轴50上的链轮34。将动力从该纵输送驱动轴50经锥齿轮51传递到纵输送输入轴52。该纵输送输入轴52是将与上述锥齿轮51啮合的锥齿轮53贯穿设置在中途部地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在下方的端部,嵌设了用于驱动纵输送链条30的纵输送链轮54。另外,在上 方的端部,通过花键嵌合等不能相对转动地嵌设了用于驱动右上部输送齿29a的右上部输送链轮56。因此,右上部输送齿29a和纵输送链条30是同步地被驱动的。
从上述右上部输送链轮56向左上部输送装置28传递着动力。即,如图16至图18所示,转动轴57通过花键嵌合等不能相对旋转地贯穿设置在空心状地形成于右上部输送链轮56的中心的毂部56a的上部轴孔56b中,驱动链轮58通过花键嵌合等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在上述转动轴57上,上述转动轴57经轴承等固定在上部链条箱60上。在上述驱动链轮58和输入链轮59之间绕挂了链条161,第一驱动轴371不能相对旋转地贯穿设置在该输入链轮59的中心。
上述驱动链轮58、输入链轮59及链条161安装在上部链条箱60内。该上部链条箱60经轴承162可转动地支承着上述驱动链轮58,上述转动轴57相对于上部链条箱60而言是贯穿设置的。
该上部链条箱60在平时是由螺栓163固定在下方的右上部输送装置29上。依靠这样的结构,在更换右上部输送装置29的右上部输送齿29a时,通过卸下螺栓163而使上述驱动链轮58和转动轴57向上方错开,能够将花键嵌合的转动轴57从毂部56a中拔出。即,能够从右上部输送装置29将上部链条箱60卸下,卸下后述的传动管371a、372a、373a以及左上部输送装置28,能够对右上部输送装置29进行维修等。具体地说,由于能够确保右上部输送装置29的上方的空间,所以在拆下罩后,能够容易对右上部输送齿29a、链轮等进行维修。
第一驱动轴371通过花键嵌合等不能相对旋转地贯穿设置在上述输入链轮59的中心。该第一驱动轴371经后述的第二驱动轴372、第三驱动轴373等向左上部输送装置28传递动力。上述第一驱动轴371、第二驱动轴372、第三驱动轴373设置在由后述的第一驱动管371a、第二驱动管372a、第三驱动管373a、第一接头87、第二接头88等构成的吊架474内。
在此,对上述右上部输送齿29a和左上部输送齿28a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13、图16、图17所示,上述右上部输送齿29a,其前部位于车辆行进方向右侧,在俯视图中看是以其后部位于左侧的方式相对于行驶机体的长度中心线倾斜的,且在侧视图及主视图中看是以前部低后部高的方式倾斜的。另一方面,左上部输送齿28a,其前部位于车辆行进方向左侧,在俯视图中看是以后部位于右侧的方式相对于行驶机体的长度中心线倾斜的,且在侧视图和主视图中看是以前部低后部高的方式倾斜的。为了使秸秆与右上部输送齿29a合流,将该左上部输送齿28a的后端以接近右上部输送齿29a的中途部的方式配置。
上述左上部输送齿28a,与右上部输送齿29a相比,配置在稍稍向下一点儿的下方。即,如图17所示,在合流部中,配置成上下方向仅错开距离h。通过这样地构成,因为左上部输送齿28a将保持秸杆的靠近根部一侧,所以秸秆的穗尖不会先走,能够稳定地输送。另外,如后文所述,即使左右扶禾齿的输送速度不同,因为在秸秆的合流部,左右扶禾齿也不会干涉,所以能够防止破损等。
以下,用图16对上述右上部输送齿29a和左上部输送齿28a的转动速度、也就是左右输送装置的输送速度的差进行说明。相对于上述右上部输送齿29a转动的速度v1,上述左上部输送齿28a转动的速度v2被设定得快。因为在从右上部输送齿29a的始端到右上部输送齿29a和左上部输送齿28a合流的地点的距离L1,和从左上部输送齿28a的始端到合流地点的距离L2中,L1长,所以,在左及右下部输送链条25、27的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右上部输送齿29a和左上部输送齿28a的速度相同,则会产生秸秆的扶起角度不同的情况。即,在将秸秆的穗尖侧从扶禾装置的前端输送到合流部的过程中,在秸秆的姿势大致为直立状时,如果右上部输送齿29a和左上部输送齿28a的输送速度相同,则由左上部输送齿28a输送的秸秆在合流部扶起角度变小。这样,若由左右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的输送姿势不同,则不仅成为堵塞的原因,因为穗尖位置不同,也会降低脱谷效率。
因此,通过使左上部输送齿28a的速度v2比右上部输送齿29a的速度v1快,即使是短的距离,也能够使穗尖侧立起,由此,能够使 在合流部的秸秆的角度相同。左上部输送齿28a和右上部输送齿29a的速度比,与到右上部输送齿的合流部的距离L1和左上部输送齿的距离L2的比相同。
另外,在左及右上部输送链条25、27的速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与上部输送齿29a的输送速度v1相对于右下部输送链条25的输送速度v3(参照图15)的速度比相比,使上部输送齿28a的输送速度v2相对于左下部输送链条27的输送速度v4(参照图15)的速度比大,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左上部输送齿28a的相对于左下部输送链条27的相对速度、和右上部输送齿29a的相对于右下部输送链条25的相对速度的比,与到右上部输送齿29a的合流部的距离L1和左上部输送齿的距离L2的比相同。
如上所述,在这种多条割的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中,具备从前部开始依次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方的扶禾装置13;下部输送装置25、27;上部输送装置28、29;纵输送装置30;割刀12等,是将左右下部输送装置25、27的合流部设置在收割装置的左右中央的左侧而承接到纵输送装置30的结构,并成使左侧的上部输送装置28(喂入链条侧)的输送速度v2比右侧的上部输送装置29(驾驶座椅侧)的输送速度v1快地构成的。通过这样地构成,扶起后的右侧和左侧的秸秆的穗尖在合流部一致,成为相同程度的立起角度,秸秆的输送姿势不会在左右不同,能够平稳地被输送。另外,因为在合流部能够使秸秆的立起角度一致,所以不会交叉,能够平稳地输送。另外,由于秸秆的姿势整齐,所以减少了在纵输送装置上的堵塞现象,能够减少用脱谷滚筒未脱净的谷粒。
另外,在上述上部输送装置的左右输送体28、29中,与输送距离长的右侧的输送体29和与该输送体29对应的下部输送装置25的速度比相比,使输送距离短的左侧的输送体28和与该输送体28对应的下部输送装置27的速度比大。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在合流部使秸秆的立起角度一致,所以不会交叉,能够平稳地输送。
另外,在上述上部输送装置的左右输送体28、29中,与 输送距离长的右侧的输送体29相比,将输送距离短的左侧的输送体28设置在下方。通过这样地构成,在将左侧的秸秆送入到右侧的输送体28的扶禾齿28a的秸杆流时,不会使穗尖先走,因为扶禾齿28a从谷穗向下作用,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秸秆。另外,左右上部输送装置28、29的扶禾齿不会干涉。
以下,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13~图21,对构成扶禾装置的扶禾箱组的配置等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三条分的扶禾箱22,是相对于收割装置3的前部而言沿行驶机体1的横宽方向以适当的间隔且分别向后斜上方倾斜地配置的。各扶禾箱22具备在从其作用侧的下部到横向一侧的上部的外周侧部以向外突出的姿势环行地使未收割秸秆立起的扶禾齿21。即,本实施方式的各扶禾箱22是所谓的横向转动型的。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3~图21中,在各扶禾箱22上,从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的起依次添加了符号a、b、c。
位于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的右扶禾箱22a和位于中央的中央扶禾箱22b,是使各自的扶禾齿21a、21b突出的作用侧的横向一侧部彼此相向的。另一方面,作为位于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左侧的单独扶禾箱的左扶禾箱22c,是使其作用侧的右侧部与中央扶禾箱22b的作为非作用侧的左侧部相向的。
换言之,右扶禾箱22a和中央扶禾箱22b的配置关系是以扶禾齿21a、21b突出的方向为左右对称的方式设定的。夹着中央扶禾箱22b而位于与右扶禾箱22a相反一侧的左扶禾箱22c,是以其扶禾齿21c向与中央扶禾箱22b的扶禾齿21b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的。
在此,所谓的各扶禾箱22的作用侧是指,在该扶禾箱22的外周侧部中,扶禾齿21以向外突出的状态环行的区域。右扶禾箱22a的作用侧,是从靠近其下部的右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左侧上部的区域。中央扶禾箱22b的作用侧,是从靠近其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 到右侧上部的区域。另外,左扶禾箱22c的作用侧,与中央扶禾箱22b同样,是从靠近其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
另外,在中央扶禾箱22b的左侧部,安装了沿中央扶禾箱22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的扶起导向板(图中没有符号)。在此情况下,上述扶起导向板是横跨中央扶禾箱22b的在左侧部中的非作用侧的部位和作用侧的部位地延伸的。在主视图中,左扶禾箱22c的从左侧部向中央扶禾箱22b突出的扶禾齿21c的前端部,隐藏在上述扶起导向板的后方。
与右和中央扶禾箱22a、22b是以成对地扶起两条分的未收割秸秆的方式构成的相对,左扶禾箱22c是以单独地扶起一条分的未收割秸秆的方式构成的。即,在进行条割时,在位于行驶机体1前方的三条分的未收割秸秆中,右侧两条分由在右及中央扶禾箱22a、22b中的扶禾齿21a、21b成对地扶起,并被取入到右及中央扶禾箱22a、22b之间。左侧一条分的未收割秸秆,仅由左扶禾箱22c的扶禾齿21c扶起,并被取入到中央及左扶禾箱22b、22c之间。
根据以上的结构,左扶禾箱22c的配置位置是以其扶禾齿21c在主视图中看不与中央扶禾箱22b接触的程度接近中央扶禾箱22b,且以上述扶禾齿21c和中央扶禾箱22b中的从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出现的突出初期的扶禾齿21b不相互干涉的程度,从中央扶禾箱22b向后方错开,所以,三条分的全部扶禾箱22,是与田地中的未收割秸秆的条间隔相对应地最适合于扶禾的配置位置。由此,因为在进行条割时,能够由全部三条分的扶禾箱22的扶禾齿21适当地进行扶禾,所以能够提高作为扶禾箱22整体的扶起性能。
以下参照图19~图21,对各扶禾箱的结构进行说明。虽然各扶禾箱22是右扶禾箱22a和中央扶禾箱22b为左右对称状的,或仅在中央扶禾箱22b设置了上述扶起导向板等具有微小的差异的结构,但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中央扶禾箱22b为例,对其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中央扶禾箱22b由合成树脂板制的前盖61和安装在该前 盖61的内面侧的金属板制的内板63,并使两者前后对合,呈薄箱状地上下长地形成的。在从前盖61的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开设了用于使扶禾齿21b向外突出的齿槽孔64。此齿槽孔64的部位将构成中央扶禾箱22b的作用侧。
在中央扶禾箱22b的内部中,环形链条67被绕挂在设置在上部侧的扶起链轮47及张紧链轮65和设置在下部侧的从动链轮66上。在环形链条67上以适宜的间隔安装了可起伏摆动的多个扶禾齿21b。扶起链轮47由扶起驱动管39b内的从扶起传动轴44b传递到扶起输入轴46的动力旋转,安装在环形链条67上的多个扶禾齿21b是以由扶起链轮47在主视图看按顺时针方向环行的方式构成的。
在中央扶禾箱22b的内部中,在从动链轮66的上方部位,设置了在扶禾齿21b到达中央扶禾箱22b中的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时(从非作用侧移动到作用侧时)与该扶禾齿21b的转动基端部接触的未图示的突出引起部件。到达中央扶禾箱22b中的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的扶禾齿21b的转动端部,通过与突出引起部件接触,从枢轴支承的状态变为基部被支承着的状态,该扶禾齿21b是以能够从齿槽孔64的始端部位切换成向外突出的姿势的方式构成的。
在中央扶禾箱22b的内部中,在靠近作用侧的部位,以沿环形链条6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了用于将扶禾齿21b保持在向外突出的状态的未图示的扶禾齿导轨。因此,在中央扶禾箱22b中的作用侧的部位(从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中,是以各扶禾齿21b在沿齿槽孔64向外突出的状态下环行的方式构成的。
另外,在中央扶禾箱22b中的非作用侧的部位(从右侧上部经上部到靠近下部的左侧端部的区域)中,通过使扶禾齿21b的前端部与内壁等接触等,以倒在扶禾箱22内的姿势(靠近环形链条67的姿势)收纳了该扶禾齿21b的前端部。
另外,张紧链轮65是以相对于内板63而言环形链条67能够在张紧·放松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扶禾装置13的三条分的各扶禾齿21a、21b、21c的驱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及图22所示,经扶起齿轮箱71a、71b、71c,扶禾箱22a、22b、22c的上端侧(扶禾齿21a、21b、21c的秸秆输送终端侧)分别与立设在横传动管37上的扶起驱动管39a、39b、39c的上端侧连接着。
在此,作为动力传递结构的一个例子,对右扶起驱动管39a、右扶起齿轮箱71a、右扶禾箱22a的动力传递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上述右扶起齿轮箱71a是由铸造加工形成为从侧视图中看大致为“く”字状的圆筒结构。在右扶起驱动管39a的一端(输出)侧的外周,由焊接固定设置了凸缘体72,在使形成在右扶起齿轮箱71a的一端(输入)侧的凸缘部374和上述凸缘体72接触的状态下,将螺栓476、476...拧入在两者上开设的螺栓孔中,可装卸地进行了紧固连接。
上述右扶起齿轮箱71a的另一端部的螺栓紧固连接部80是具有一定厚度地形成在上下两个部位,螺栓孔181是在左右方向贯通地设置的。该螺栓孔181是相对于右扶起齿轮箱71a的第二轴孔294而言在直角方向穿设的。另一方面,在右扶禾箱22a一侧设置了托架100,如图24所示,该托架100由成为固定设置在上述右扶禾箱22a上的面的底部301和相对于该底部垂直地突出的侧部302构成,在俯视图中看被形成为“コ”字状。在该托架100的侧部302上,与上述右扶起齿轮箱71a的螺栓孔181相对应地设置了螺栓孔303、303,通过使螺栓孔181及螺栓孔303的位置相一致,由螺栓等进行紧固连接,上述右扶起齿轮箱71a被固定在托架100上。
另一方面,将右扶起齿轮箱71a的一端作为第一轴孔293,内设了嵌合在右扶起驱动管39a的右扶起传动轴44a的端部上、由轴承186支承的驱动锥齿轮82,将另一端作为第二轴孔294,内设了嵌合在上述右扶禾箱22a的扶起输入轴46a上、由轴承190支承的从动锥齿轮83,形成齿轮机构184。上述轴承186被嵌合在驱动锥齿轮82 的毂部185上,由开口环形的卡环187可装拆地卡止在毂部185上。另外,将开口环形的卡环188嵌合在右扶起齿轮箱71a的内面上,做成了轴承186的止脱结构。这样,经轴承186,将驱动锥齿轮82及右扶起传动轴44a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右扶起齿轮箱71a内。
另一方面,在与驱动锥齿轮82平时啮合的从动锥齿轮83的毂部89上,嵌合了轴承190,该轴承190由开口环形的卡环191可装拆地卡止在毂部89上。另外,在右扶起齿轮箱71a内侧,由开口环形的卡环192防止上述轴承190脱落。这样,从动锥齿轮83和扶起输入轴46a经轴承190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右扶起齿轮箱71a中。
而且,在上述扶起传动轴44a的输出侧端,形成了花键,可与形成在驱动锥齿轮82的轴心侧的孔内的花键毂部进行花键嵌合。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组装的情况下,将外嵌了轴承186的驱动锥齿轮82插入到右扶起齿轮箱71a的第一轴孔293内,由卡环188卡止。在此状态下,使扶起传动轴44a与驱动锥齿轮82进行花键嵌合,由螺栓固定凸缘部374和凸缘体72。
另外,在将轴承190嵌合固定在从动锥齿轮83上的状态下,从与上述相反的一侧插入到第二轴孔294中,由卡环192防止脱落。而且,在从动锥齿轮83的内周和扶起输入轴46a的端部上形成了花键,使从动锥齿轮83与扶起输入轴46a进行花键嵌合,将螺栓紧固连接部80由螺栓固定在托架100上。
另一方面,在作为上述托架100的底部中央部而贯穿设置扶起输入轴46a的部分上,设置了毂体104,经轴承205将扶起输入轴46a可自如转动地支承在该毂体104上。该毂体104通过凹窝嵌合,固定在上述右扶起齿轮箱71a的第二轴孔294上。
即,为了将上述右扶起齿轮箱71a固定设置在右扶禾箱22a上,首先,从前方将轴承205插入到托架100的毂体104上,由卡环固定,从后方将扶起输入轴46a插入到轴承205中,从前方将垫圈和链轮47外嵌在扶起输入轴46a上并由卡环固定。在此状态下,从后方使右扶起齿轮箱71a凹窝嵌合在毂体104上,同时,使扶起输入 轴46a和从动锥齿轮83进行花键嵌合。而且,使螺栓孔181及螺栓孔303的位置相一致,通过由螺栓等进行紧固连接而固定。
以下用图19至图25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部位的扶禾箱22的位置调节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19和图24所示,上侧的位置调节机构,由用于可改变上下安装位置地安装在上述托架100和扶禾箱22的内面上的多个螺纹孔106、107L、107R构成。即,在配置在托架100的中央的成为上述扶起齿轮箱安装部的毂体104的下侧,在左右两个部位设置了上下高度相同的螺纹孔107L、107R。另一方面,在上述毂体104的上方,在左右中央部一个部位设置了长孔106。该长孔10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圆形,是以螺栓等可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的。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在扶禾箱22上部的用于插入毂体104的孔108的上部和下部,设置了与上述托架100的螺纹孔106、107L、107R相对应的螺栓和螺纹孔。即,在孔108的上方,在与上述长孔106对应的位置,由焊接等固定设置了螺栓110。另一方面,在孔108的下方两侧,在与螺纹孔107L、107R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螺纹孔111L、111R。但是,该右螺纹孔111R的位置位于比左螺纹孔111L高的位置,是以其高度差相当于上述长孔106的长度的方式形成的。
另外,如图25所示,下侧的位置调节机构被构成在扶禾箱22下部和收割框架38之间。即,从扶禾箱22下部后面,在后方由焊接等固定设置了固定用的多根螺栓112、112,在从上述收割框架38延伸设置的固定部件120的前端,设置了与上述螺栓112、112对应的长孔121、121。该长孔12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圆状,螺栓112可上下调节。此长孔121的上下方向长度与上述长孔106的长度大致相同。
通过这样地构成,扶禾箱22可进行上下调节。即,上述扶禾箱22在通常状态下是在上方的位置固定的。在此情况下,由于由上述长孔106的上端紧固连接螺栓110,上述螺纹孔107R将与上述扶 禾箱22的右螺纹孔111R的位置一致,所以,能够将螺栓等贯穿设置在右螺纹孔111R及螺纹孔107R中,并由螺母等紧固连接。另外,因为另一方的左螺纹孔111L与螺纹孔107L不一致,所以,未由螺栓等进行固定。另外,上述扶禾箱22下部的螺栓112、112由设置在上述固定部件120上的螺纹孔121、121的上端紧固连接。
另一方面,在想使上述扶禾齿21与通常状态相比在下方起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下方的位置固定。在此情况下,由上述长孔106的下端紧固连接螺栓110,由于上述螺纹孔107L与上述扶禾箱22的左螺纹孔111L的位置一致,所以,能够将螺栓等贯穿设置在左螺纹孔111L及螺纹孔107L中,并由螺母等紧固连接。另外,因为另一方的右螺纹孔111R与螺纹孔107R不一致,所以未由螺栓等进行固定。另外,上述扶禾箱22下部的螺栓112、112由设置在上述固定部件120上的螺纹孔121、121的下端紧固连接。
即,在想使扶禾齿21与通常状态相比在下方起作用时,为了使扶禾箱22向下方移动,通过松开上述螺栓110、112、112的紧固连接,卸下贯穿设置在上述螺纹孔107R、111R中的螺栓等,能够使扶禾箱22相对于扶起齿轮箱71向下方相对地移动。此时,虽然扶起链轮47也移动,但因为可由张紧链轮65调节链条的张力,所以张力不会变化。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由高度不同的孔构成了扶起链轮47下方的螺纹孔,但通过由长孔构成扶禾箱22侧或者托架100侧的螺纹孔,也能够做成无级地调节高度的结构。
另外,虽然将托架100侧的螺纹孔做成长孔,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在扶禾箱22侧设置长孔。
根据以上所述,在这种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中,在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的收割装置3的前部具备扶禾装置13,在该扶禾装置13的扶禾箱22中收纳了带有用于扶起秸秆的扶禾齿21的链条,在该扶禾箱22的上部设置了用于驱动带扶禾齿21的链条的齿轮箱71,可由延伸设置在后下方的传动轴44传递动力,同时,将上述扶禾 箱22构成为可上下地调整位置,其中,在安装上述齿轮箱71的托架100和扶禾箱22上部之间,以及在扶禾箱22的下部和收割框架38之间,设置了位置调节机构。由此,能够与用户的喜好或收割条件等相一致地调节扶禾箱的上下高度,变更扶禾齿的作用高度,能够防止扶起失误。另外,能够牢固地将扶禾箱的上下两侧固定在收割框架一侧。
另外,在上述托架100或扶禾箱22的任意一方,设置了多个在上下方向开设的长孔106和在上下方向高度不同的螺纹孔111。由此,扶禾箱22和托架100的接触面积大,而且能够进行上下的移动调节。另外,通过将螺栓松开而上下地移动,能够容易地进行扶禾箱22的上下调节。而且,通过更换螺栓能够容易地进行高度调节。
另外,将上述长孔106和螺纹孔111配置在齿轮箱71安装部的上下两侧。由此,能够将齿轮箱71的两侧固定,固定得牢固。
以下,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上述吊架474,如图16、图18至图28所示,是以从正面看大致呈倒“U”字状地在上方迂回的方式配设的,由第一接头87及第二接头88结合第一驱动管371a、第二驱动管372a及第三驱动管373a,并将它们分别通过进行焊接等形成为一体。在该吊架474的内部收纳了第一驱动轴371、后述的第二驱动轴372、第三驱动轴373、锥齿轮81、82、83、84、85、86等传动机构。构成上述吊架474的第一驱动管371a的基部侧的端部固定在上述右上部输送装置29的上部链条箱60上。
如图18所示,上述第一驱动轴371突出设置在上方,并被设置在同样突出设置在上方的第一驱动管371a内。如图26所示,第一驱动轴371在其上端部贯穿设置了第一锥齿轮81,由该第一锥齿轮81与同样贯穿设置在第二驱动轴372的一端部的第二锥齿轮82啮合,传递动力。该第一锥齿轮81及第二锥齿轮82被收容在第一接头87内,该第一接头87经轴承91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第一驱动轴371的一端,另外,经轴承93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第二驱动轴372的一端。而且,第一接头87是以大致为成“ヘ”字状的方式构成的,并连接着上 述第一驱动管371a和第二驱动管372a,以便使两管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另外,上述第二驱动轴372是从行进方向右侧横向架设到左侧的,在俯视图中看为跨过右上部输送装置29的结构。该第二驱动轴372被设置在横向架设在左右方向的第二驱动管372a内。
如图26及图27所示,在上述第二驱动轴372的另一方的端部,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设了第三锥齿轮83,该第三锥齿轮83与同样固定在第三驱动轴373的一端部上的第四锥齿轮84啮合,向第三驱动轴373传递动力。该第三驱动轴373是向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并被设置在第三驱动管373a内。该第三锥齿轮83和第四锥齿轮84被收容在第二接头88内,该第二接头88经轴承94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第二驱动轴372的另一端,另外,经轴承95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第三驱动轴373的一端。该第二接头88大致被构成为V字状,并作为第二驱动管372a和第三驱动管373a的接合部,以两管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构成,在折弯部外侧,穿设了用于插入上述第二驱动轴372等的插入孔375。在该插入孔375上设置了用于在插入后堵塞孔的插入孔盖375a。
如图28所示,在上述第三驱动轴373的另一方的端部上,嵌设了第五锥齿轮85,该第五锥齿轮85被收纳在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一端内。该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一端大致弯曲形成“ヘ”字状,在此折弯部,经轴承96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第三驱动轴373的端部,另外,经轴承97可自如旋转地支承着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的一端。在该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的一端部上嵌设了第六锥齿轮86,其与上述第五锥齿轮85啮合,将动力从第三驱动轴373传递到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该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被设置在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内,在该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一端,设置了凸缘部(缘部)76b,在上述第三驱动管373a的端部同样设置了凸缘部373b,在使该凸缘部373b和凸缘部76b相一致的状态下,由螺栓等紧固连接并固定。在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一侧,收纳了上述第五锥齿轮85及第六锥齿轮86,在该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另一侧,经轴承98可自 如旋转地支承着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的另一侧。该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及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是以相对于左上部输送装置28成直角的方式设置的。
以下,对上述第一驱动轴371、第二驱动轴372、第三驱动轴373向第一驱动管371a、第二驱动管372a、第三驱动管373a中组装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上述第一驱动管371a、第二驱动管372a、第三驱动管373a,通过夹设第一接头87及第二接头88,由焊接等进行固定。第一驱动轴371在嵌设了上述第一锥齿轮81及轴承91的状态下,从第一驱动管371a的开口侧(插入孔77)插入。即,将轴承91外嵌在第一锥齿轮81的毂部上,将卡环91a嵌设在第一驱动轴371的端部进行固定。在此状态下插入到第一驱动管371a内部进行可转动地支承。在另一方的端部,从与上述轴承91相反的方向,嵌设直径比上述轴承91的直径大的轴承92,并将之固定在第一驱动管371a上。
此时,上述轴承91(第一锥齿轮81)由于构成得直径比上述轴承92的小,所以,在插入时不会与插入孔77接触,能够插入到上方。通过在上述轴承92与插入孔77的侧壁接触的状态下由卡环92a可转动地进行固定,上述第一驱动轴371被设置在第一驱动管371a内。
在嵌设上述第二锥齿轮82、第三锥齿轮83及轴承93、94的状态下,插入第二驱动轴372。即,将轴承93外嵌在与上述第一锥齿轮81啮合的第二锥齿轮82的毂部上,由卡环93a固定。另外,由卡环94a将轴承94固定在第二驱动轴372的端部上。在此状态下,从设置在第二接头上的插入孔375插入,使第一锥齿轮81和第二锥齿轮82啮合。而且,将第三锥齿轮83外嵌在第二驱动轴372的端部上,由卡环等固定。另外,将轴承93的外径做得比轴承94的外径小。另外,将插入孔375做成了能够插入轴承93、94和第二锥齿轮82、第三锥齿轮83的大小。
在第三驱动轴373的一端,嵌设上述轴承95和第四锥齿轮84,并由卡环等固定。在此状态下,从位于第三驱动管373a的下 方的插入孔78插入。此时,上述轴承95的直径被构成为比插入孔78的小。将轴承96外嵌在毂部上的第五锥齿轮85,被外嵌在第三驱动轴373的另一端部上,并由卡环固定。然后,嵌合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一端,由螺栓等紧固连接已设置在上述第三驱动管373a上的凸缘部373b和设置在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上的凸缘部76b。
然后,将轴承97固定在第六锥齿轮86的毂上,从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下方插入,使第六锥齿轮86和第五锥齿轮85啮合。在该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中途部,外嵌轴承98,由卡环等固定在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端部上。
另一方面,左上部输送装置28由螺栓等紧固连接在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上。
图如28、图29及图30所示,该左上部输送装置28由以下部分构成:嵌设在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上的左上部输送驱动链轮101;相对于该左上部输送驱动链轮101而言,经链条102从动地转动的从动链轮103;绕挂在上述左上部输送驱动链轮101和从动链轮103之间的链条102;空开一定间隔地以悬臂状态可摇动地支承在该链条102上的左上部输送齿28a等,并被由上板105和下板206构成的左上部输送罩107覆盖着保护外侧。
这些部件,通过在事前组装,被做成了一体形成的单元结构。
即,在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的左上部输送装置28一侧的端部,设置了凸缘部(缘部)76c,在该凸缘部76c上穿设了多个螺栓孔76d。另一方面,在上述左上部输送罩107的上板105上,与上述螺栓孔76d相对应,由焊接等固定设置了多个螺栓105a。将上述螺栓105a插入到上述螺栓孔76d中,由螺母等紧固连接,由此固定上述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和左上部输送装置28。
上述上部输送驱动链轮101在中心部嵌设在毂状的驱动轴211上,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的端部通过花键嵌合等不能相对旋转地嵌插在该驱动轴211的轴心部上。上述驱动轴211的下端嵌插在轴承212上, 可自如旋转地被支承着,该轴承212固定在下板206上。即,驱动链轮101由设置在左上部输送罩107的底板206上的轴承212支承着。
这样,通过卸下上述螺母,左上部输送装置28能够从左上部输送输入管76a及左上部输送输入轴76向下方抽出、卸下。
如上所述,在这种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中,将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穗尖侧输送到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方的收割部3,由构成为倒U字状的吊架474连接左右上部输送装置28、29,将从该左右上部输送装置28、29和下部输送装置25、27向喂入链条6承接的纵输送装置30,一体地构成为可以其后端部为中心上下转动,将左上部输送装置28作为单元构成为可拆装。
通过这样地构成,当在田地中进行收割作业时,在左上部输送装置28发生作物堵塞等不良状况的情况下,可以卸下左上部输送装置28,容易进行清扫等作业。另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部件等。
另外,上述左上部输送装置28由以下部分构成:由上板105及下板206构成的罩107;收纳在该罩107内的驱动链轮101;从动链轮103;绕挂在该两链轮101、103之间的带齿的链条102等,并做成了如下的结构:上述驱动链轮101固定设置在内部形成了花键的空心的驱动轴211上,该驱动轴211经轴承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下板206上。
通过这样地构成,因为通过单元化,原来是驱动链轮101的倾斜等不稳定的部位,被一体地收纳在罩107内,所以,在组装时稳定。
另外,能够将从上述吊架474突出的传动轴76通过花键嵌合在上述驱动轴211上,同时,在上述吊架474的前端形成了缘部76c,由螺栓105a固定了该缘部76c和上述罩107。
通过这样地构成,通过花键嵌合可靠地传递来自吊架474的驱动力,另外,通过卸下螺栓105a,能够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从吊架474上分离。
如上所述,在这种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中,在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方的收割部3中,将从下部输送装置25、27向喂入链条 6承接的纵输送装置30,和输送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穗尖侧的左右上部输送装置28、29,一体地构成为可以其后端部为中心上下转动,其中,由用管构成为倒U字状的吊架474连接右上部输送装置29(操纵座椅侧)和左上部输送装置28(喂入链条侧),在该管状框架内设置了将动力从右上部输送装置29传递到左上部输送装置28的传动机构。
通过这样地构成,因为左上部输送装置28能够与纵输送装置30及右上部输送装置29一体地转动,所以,能够与作物的秆长变化相对应。另外,右上部输送装置29和左上部输送装置28能够一体地转动。
如上所述,上述吊架474由以下部分形成为一体:突出于从右上部输送装置29立起的管的上端的向上的第一管371a;与该第一管371a的上端连接着的大致横向的第二管372a;与该第二管372a的前端连接着的向下的第三管373a;连接这些管的接头87、88,并将驱动轴371、372、373穿设在各管的内部,设置驱动左上部输送装置28的驱动机构。
通过这样地构成,将驱动机构内藏在吊架474的内部,由此保护了驱动手段。另外,通过将锥齿轮81、82、83、84、85、86配置在接头内部,将动力传递到传动轴,与使用挠性传动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成本,同时,耐用性优异。
另外,由两个接头87、88连接上述3个管371a、372a、373a,构成了吊架474,将第一接头87构成为以钝角连接管的大致“ヘ”字状,将第二接头88构成为以锐角连接管的大致V字状,在第二接头88的折弯部形成了用于将传动轴372插入到管372a内的开口部。
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容易地将驱动轴、锥齿轮、轴承插入到U形管中。即,能够以组装好驱动轴、锥齿轮、轴承的状态(结构),从两侧的开口部插入到“ヘ”字状的第一接头中,使齿轮彼此啮合。能够将一方的轴结构插入在第二接头中,而将另一方的轴结构从另一方的开口插入,使锥齿轮啮合。
另外,上述吊架474的基部侧端,能够卸下地固定在上述右上部输送装置29的上部链条箱60上。
通过这样地构成,右上部输送装置29和左上部输送装置28能够一体转动。另外,能够容易地一体地卸下吊架等进行维修等。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技术,更加详细地说,是涉及分割用于支承扶禾齿驱动轴及传动轴的扶起齿轮箱,能够容易地装拆的技术,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农业的用途。

Claims (2)

1.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被配备在设置在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前部的收割装置的前部,在扶禾箱上部后面上配置用于驱动扶禾齿的扶起齿轮箱,该扶禾齿用于扶禾,其特征是:
上述扶起齿轮箱由可左右分割的箱体构成;
将扶禾齿驱动轴支承在该扶起齿轮箱的前部,将传递从收割输入轴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支承在该扶起齿轮箱的后部,分别将锥齿轮固定在该扶禾齿驱动轴和传动轴上而使它们啮合,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
在上述扶禾箱的上部后面上设置托架,在上述托架上安装上述扶起齿轮箱;
在安装上述扶起齿轮箱的托架与扶禾箱之间设置了位置调节机构。
2.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被配备在设置在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前部的收割装置的前部,在扶禾箱上部后面上配置用于驱动扶禾齿的扶起齿轮箱,该扶禾齿用于扶禾,其特征是:
上述扶起齿轮箱由可左右分割的箱体构成;
将嵌合在扶禾齿驱动轴上的第一锥齿轮经第一轴承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该扶起齿轮箱的前部,同时,将与该第一锥齿轮啮合、嵌合在传递从收割输入轴传递过来的动力的传动轴上的第二锥齿轮经第二轴承可自如旋转地支承在上述扶起齿轮箱后部内,由此构成扶起齿轮单元;
将该扶起齿轮单元安装在上述扶禾箱上,使从上述扶禾箱突出的上述扶禾齿驱动轴与上述第一锥齿轮嵌合,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
在上述扶禾箱的上部后面上设置托架,在上述托架上安装上述扶起齿轮箱;
在安装上述扶起齿轮箱的托架与扶禾箱之间设置了位置调节机构。
CN2007800226608A 2006-06-19 2007-06-19 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2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9416/2006 2006-06-19
JP169415/2006 2006-06-19
JP2006169416A JP4809721B2 (ja) 2006-06-19 2006-06-19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2006169415A JP4809720B2 (ja) 2006-06-19 2006-06-19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169414/2006 2006-06-19
JP2006169414A JP2007330232A (ja) 2006-06-19 2006-06-19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171884/2006 2006-06-21
JP2006171884A JP2008000053A (ja) 2006-06-21 2006-06-21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2006171885A JP2008000054A (ja) 2006-06-21 2006-06-21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し装置
JP171885/2006 2006-06-21
PCT/JP2007/062316 WO2007148687A1 (ja) 2006-06-19 2007-06-19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2462A CN101472462A (zh) 2009-07-01
CN101472462B true CN101472462B (zh) 2011-08-17

Family

ID=38930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266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2462B (zh) 2006-06-19 2007-06-19 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330232A (zh)
CN (1) CN1014724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1835B2 (ja) * 2010-03-26 2014-02-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102172122B (zh) * 2011-02-24 2012-12-19 何嘉俊 一种联合收割机
CN107852950B (zh) * 2017-12-13 2020-12-15 安徽省华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开区分公司 一种农业用手推式扶禾割禾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0144A (ja) * 2004-11-09 2005-02-1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60628A (en) * 1978-06-07 1979-12-19 Nippon Beet Sugar Mfg Healthy young plant growing method of beet
JPS5939614B2 (ja) * 1980-03-31 1984-09-25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機械式ドラムブレ−キの制動間隙自動調整装置
JPS615719A (ja) * 1984-06-20 1986-01-1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穀物刈取装置における引起装置
JPS6125744A (ja) * 1984-07-11 1986-02-04 Kyoritsu Seiki Kk 交換工具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0144A (ja) * 2004-11-09 2005-02-1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330232A (ja) 2007-12-27
CN101472462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0078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472462B (zh) 联合收割机的扶禾装置
CN202841909U (zh) 联合收割机
JP385125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202354085U (zh) 玉米收获机的跨行收获台
CN203482633U (zh) 玉米收获机
CN115868313A (zh) 一种履带式大豆玉米高地隙收获机
WO2023060798A1 (zh) 一种自走式浅掘根切芹菜联合收获机
JP4903507B2 (ja)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JP2006223261A (ja) コンバイン
KR20090025289A (ko) 콤바인의 기립 장치
CN203243709U (zh) 联合收割机
JP3590306B2 (ja) スプロケット構造
CN202354116U (zh) 联合收割机
JP5035312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1252829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2029698A (ja)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し構造
CN213368693U (zh) 大姜收获机拢苗装置
CN10413584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8011768A (ja)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し構造
JP459451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3683140B2 (ja) 刈り取り収穫機の刈り取り部構造
JP2813706B2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搬送構造
JP2003143926A (ja)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構造
JP4809720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