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2829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2829B
CN101252829B CN2006800320643A CN200680032064A CN101252829B CN 101252829 B CN101252829 B CN 101252829B CN 2006800320643 A CN2006800320643 A CN 2006800320643A CN 200680032064 A CN200680032064 A CN 200680032064A CN 101252829 B CN101252829 B CN 1012528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raw
prop
propping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320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2829A (zh
Inventor
新福勇一
岛田耕治郎
津岛茂
林顺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68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07503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0237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3210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252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2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2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28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设于行走机体的前部的收割前处理装置上具有禾秆移送装置的联合收割机中,减轻禾秆移送装置的组装、拆卸负担并提高收割前处理装置的维护性。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是,将扶起驱动链轮、张力链轮、从动辊、带扶起尖齿(21)的环链(67)、前盖(61)和后盖(63)等单元化成一个禾秆扶起箱(22)。此时,使扶起驱动轴(46)的花键部花键嵌合在内置于扶起齿轮箱(71)中的扶起侧伞齿轮(83)的花键孔中。禾秆扶起箱(22)的背面上部和扶起齿轮箱(71)通过连结机构进行连结。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设于行走机体的前部的收割前处理装置上具有禾秆移送装置的联合收割机,该禾秆移送装置用于扶起未割禾秆或者将收割的禾秆向上述行走机体上的脱粒装置搬运。
背景技术
一般,在联合收割机的行走机体上,于设于其前部的收割前处理装置上具有多个沿着与行走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横向配置的横向回转型禾秆扶起箱。这些各禾秆扶起箱经由伞齿轮箱安装在构成收割前处理装置的骨架的部件、即、前方斜向上倾斜状的扶起驱动管的前端部(上端部)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各禾秆扶起箱上具有以向外的突出姿势在从其作用侧的下部到横向一侧上部的外周侧部上转动的扶起尖齿。这些扶起尖齿相对应环链以适当间隔可起伏摆动地安装着,其中环链绕挂在设于禾秆扶起箱内的上部侧的扶起驱动链轮以及张力链轮和设于下部侧的从动辊上。
另一方面,在伞齿轮箱中以相互啮合的状态内置有:带有穿过禾秆扶起箱的背面板而与该禾秆扶起箱内的驱动链轮连结的驱动轴的扶起侧伞齿轮、和与扶起驱动管内的扶起传动轴的上端部连结的管侧伞齿轮。
此时,禾秆扶起箱内的扶起驱动链轮通过从扶起驱动管内的扶起传动轴经由两个伞齿轮传递给扶起驱动轴的动力绕该扶起驱动轴旋转。这样,安装在环链上的多个扶起尖齿沿着禾秆扶起箱的外周侧部转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3-79220号公报
但是,将已有的禾秆扶起箱组装到收割前处理装置上时,例如遵循下述程序。首先,在从伞齿轮箱向外突出的扶起驱动轴上经由禾秆扶起箱的背面板包嵌扶起驱动链轮之后,连结背面板与伞齿轮箱。接着,在设于背面板的内面侧(前面侧)的扶起驱动链轮和从动辊上绕挂带扶起尖齿的环链,之后,通过张力链轮体调整环链的张紧程度。并且将覆盖扶起驱动链轮和从动辊以及环链的前面板相对于背面板从前方罩上进行固定。
但是,在上述已有的结构中,制造联合收割机时,如果不按照上述的程序,就不能安装禾秆扶起箱,所以生产线中的组装工时数增加,有增加成本的问题。此外,每次组装禾秆扶起箱时,必须将禾秆扶起箱的背面板与伞齿轮箱的位置进行对合,或者一一调节环链的张紧程度,所以有禾秆扶起箱的组装、拆卸、甚至收割前处理装置的维护作业花费工时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是禾秆扶起箱,而且在用于向行走机体上的脱粒装置搬运收割的禾秆的禾秆搬运装置中也存在同样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是降低禾秆扶起箱、禾秆搬运装置等的禾秆移送装置的组装、拆卸的负担,提高收割前处理装置的维护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在设于行走机体的前部的收割前处理装置上具有禾秆移送装置的联合收割机,上述禾秆移送装置将至少两个传动装置和绕挂在这些传动装置上的带尖齿的环带组装到箱体中而被单元化,设于上述禾秆移送装置及与之对应的动力传递部中的任一方上的阳型嵌合体、和设于另一方上的阴型嵌合体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并且可拆装地嵌合,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可拆装地连结。
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阳型嵌合体是固定在上述传动装置的一个上的驱动轴,上述驱动轴可旋转地轴支承在上述箱体上,并且从上述箱体向外突出;而上述阴型嵌合体是内置于上述动力传递部中的齿轮机构中的具有插入孔的传动齿轮,上述驱动轴的前端部相对于上述传动齿轮的上述插入孔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
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箱体和上述动力传递部通过从上述动力传递部侧向上述箱体背面拧入的连结机构进行连结。
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1~3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禾秆移送装置是使扶起尖齿向与上述行走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横向突出的禾秆扶起箱。
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禾秆扶起箱沿着与上述行走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横向以适当间隔配置多个,而且,具有向上述禾秆扶起箱传递驱动力的扶起驱动管、和用于连结上述禾秆扶起箱与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齿轮箱,在上述扶起驱动管的一端侧上固定设置有凸缘体,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可与上述凸缘体上的凸缘侧对合面抵接的第一对合面,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扶起驱动管的上述凸缘体在使上述第一对合面与上述凸缘侧对合面抵接的状态下可拆装地连结着。
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可与上述禾秆扶起箱上的箱对合面抵接的第二对合面,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禾秆扶起箱在使上述第二对合面与上述箱对合面抵接的状态下可拆装地连结。
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5或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凸缘体或者与上述禾秆扶起箱的连结方向与下述方向大致一致:上述扶起齿轮箱的对合面与上述箱对合面或者与上述凸缘侧对合面的对合方向。
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5~7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配置主动伞齿轮的第一轴孔和配置从动伞齿轮的第二轴孔,其中,主动伞齿轮经由花键包嵌在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传动轴上,上述从动伞齿轮经由花键包嵌在上述禾秆扶起箱的扶起驱动轴上,分别被包嵌有轴承的上述转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分别可拆装地配置在上述第一轴孔和上述第二轴孔的各轴承支承部上。
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上述主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在上述第一轴孔和上述第二轴孔的各轴承支承部上分别经由一个轴承配置为悬臂状态。
技术方案10是在技术方案8或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在上述扶起齿轮箱上以直线状地贯通上述扶起齿轮箱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禾秆扶起箱的扶起驱动轴的上述第二轴孔,上述从动伞齿轮经由上述第二轴孔中的与插入上述扶起驱动轴的插入口相反侧的导入口可拆装地安装着。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由于收割前处理装置所具有的禾秆移送装置将至少两个传动装置和绕挂在这些传动装置上的带尖齿的环带组装到箱体中而被单元化,设于上述禾秆移送装置及与之对应的动力传递部中的任一方上的阳型嵌合体、和设于另一方上的阴型嵌合体构成为能够传递动力并且可拆装地嵌合,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可拆装地连结,所以例如将禾秆移送装置组装到收割前处理装置上时,使上述阳型嵌合体与上述阴型嵌合体嵌合之后,将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连结即可。此时,通过经由上述动力传递部和上述阴阳嵌合体的驱动力来驱动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的上述环带。
相反,卸下上述禾秆移送装置时,解除上述禾秆移送装置与上述动力传递部的连结,之后,拉拽每个上述禾秆移送装置,将上述阳型嵌合体从上述阴型嵌合体拉出即可。
因此,如果采用技术方案1的构成,在制造联合收割机时,先将禾秆移送装置先行组装之后,能够将该禾秆移送装置以单元方式组装到上述收割前处理装置上。从而,具有下述效果:在联合收割机的生产线中,能够降低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的组装工时,并且有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此外,具有下述优点:显著地减轻了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的组装、拆卸作业的负担,容易进行上述收割前处理装置内的清扫以及维修等维护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2,由于作为上述阳型嵌合体的驱动轴的前端部相对于作为上述阴型嵌合体的传动齿轮的插入孔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所以具有下述效果:能够可靠地将动力从上述动力传递部经由上述传动齿轮和上述驱动轴传递给上述传动装置的一个。
根据技术方案3,由于上述箱体与上述动力传递部通过从上述动力传递部侧向上述箱体的背面拧入的连结机构连结,所以具有下述效果:能够简单地进行上述禾秆移送装置相对于上述动力传递部的安装、拆卸操作。
根据技术方案4,由于上述禾秆移送装置是使扶起尖齿向与上述行走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横向突出的禾秆扶起箱,所以能够以单元单位轻松地组装或者拆卸上述禾秆扶起箱,具有下述效果:进一步容易地进行上述收割前处理装置内的清扫以及维修等维护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5,由于在向上述禾秆扶起箱传递驱动力的扶起驱动管的一端侧上固定设置有凸缘体,在用于连结上述禾秆扶起箱与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可与上述凸缘体上的凸缘侧对合面抵接的第一对合面,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扶起驱动管的上述凸缘体在使上述第一对合面与上述凸缘侧对合面抵接的状态下可拆装地连结着,所以能够以简单的定位操作高精度地连结上述扶起驱动管和上述扶起齿轮箱,能够使上述禾秆扶起箱及上述扶起齿轮箱等的组装作业或者分解作业等简单。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可与上述禾秆扶起箱上的箱对合面抵接的第二对合面,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禾秆扶起箱在使上述第二对合面与上述箱对合面抵接的状态下可拆装地连结,所以,能够以简单的定位操作高精度地连结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禾秆扶起箱,能够使上述禾秆扶起箱及上述扶起齿轮箱等的组装作业或者分解作业等简单。
根据技术方案7,由于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凸缘体或者与上述禾秆扶起箱的连结方向与下述方向大致一致:上述扶起齿轮箱的对合面与上述箱对合面或者与上述凸缘侧对合面的对合方向,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凸缘体或者与上述禾秆扶起箱的合体操作以及作为连结机构的螺栓的螺纹接合等,能够提高组装及分解作业性。
根据技术方案8,由于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配置主动伞齿轮的第一轴孔和配置从动伞齿轮的第二轴孔,其中,主动伞齿轮经由花键包嵌在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传动轴上,上述从动伞齿轮经由花键包嵌在上述禾秆扶起箱的扶起驱动轴上,分别被包嵌有轴承的上述主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分别可拆装地配置在上述第一轴孔和上述第二轴孔的各轴承支承部上,所以能够仅将上述扶起齿轮箱与上述伞齿轮简单地构成单元,并且能够使上述禾秆扶起箱及上述扶起齿轮箱等的组装作业或者分解作业等简单。
根据技术方案9,由于上述主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在上述第一轴孔和上述第二轴孔的各轴承支承部上分别经由一个轴承配置为悬臂状态,所以能够将上述主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的轴心方向的长度较短地形成,能够紧凑并且轻量地形成单元结构的上述扶起齿轮箱。
根据技术方案10,由于在上述扶起齿轮箱上以直线状地贯通上述扶起齿轮箱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禾秆扶起箱的扶起驱动轴的上述第二轴孔,上述从动伞齿轮经由上述第二轴孔中的与插入上述扶起驱动轴的插入口相反侧的导入口可拆装地安装着,所以能够将上述扶起传动轴和上述扶起驱动轴经由上述主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以交叉状态连结。因此,与以并列状态连结上述扶起传动轴和上述扶起驱动轴的构造相比,能够更紧凑地形成上述扶起齿轮箱。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4是收割前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收割前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收割前处理装置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中央禾秆扶起箱内部的示意主视图;
图8是从后方看到的中央禾秆扶起箱和左侧禾秆扶起箱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中央禾秆扶起箱和左侧禾秆扶起箱的示意俯视图;
图10是扶起驱动管等的示意立体图;
图11是左侧和右侧的扶起齿轮箱的前面侧的示意立体图;
图12是左侧和右侧扶起齿轮箱的后面侧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左侧和右侧扶起齿轮箱的剖视侧视图;
图14是中央的扶起齿轮箱的前面侧的示意立体图;
图15是中央的扶起齿轮箱的后面侧的示意立体图;
图16是中央的扶起齿轮箱的剖视侧视图;
图17是扶起驱动管的下端侧的示意立体图;
图18是扶起驱动管的下端部的剖视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纵搬运箱与纵驱动轴的连结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标记说明
1   行走机体
3   收割前处理装置
13  禾秆扶起装置
14  禾秆搬运装置
22a、22b、22c  禾秆扶起箱
39a、39b、39c  扶起驱动管
44a、44b、44c  扶起传动轴
46a、46b、44c 扶起驱动轴
47  扶起驱动链轮
61  前盖
62  围壁
63  背板
64  尖齿槽孔
66  从动辊
67  环链
71a、71b、71c  扶起齿轮箱
72、102    凸缘体
73、103    凸缘侧对合面
75、105    第一对合面
78、108    第二对合面
79、109    箱对合面
82、112    主动伞齿轮
83、113    从动伞齿轮
84、114    齿轮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图1~图9)对本发明的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的说明中,将与行走机体1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为横向。
先参照图1~图3对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3条垄收割用联合收割机,具有由左右一对行走履带2、2支承的行走机体1。对禾秆边收割边取入的收割前处理装置3通过单作用式液压缸4可调节升降地安装在行走机体1的前部。行走机体1上横向排列状地搭载着带喂送链6的脱粒装置5、和储存脱粒后的谷粒的谷粒罐7。本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5配置在行走机体1的行进方向左侧,谷粒罐7配置在行走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谷粒罐7绕设于行走机体1的后部的纵轴(实施方式中排出螺旋8的纵螺旋筒9,参照图1、图2)可以水平转动。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与谷粒罐7之间设有具有操纵杆及驾驶席等的驾驶部10。驾驶部10的下方配置有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11。由收割前处理装置3收割的割取禾秆继续输送到喂送链6,由脱粒装置5进行脱粒处理。
在脱粒装置5的脱粒室下方配置着由脱粒网或谷筛等所形成的用于进行摆动清选的摆动清选机构(未图示)、和通过扇谷风车扇形成的用于进行风力清选的风力清选机构(未图示)。由该两个清选机构清选并收集在初级接收筒(未图示)中的谷粒经由初级输送机以及谷扬输送机(未图示)收集在谷粒罐7中。谷粒罐7内的初级品经由排出螺旋8输送到机体外。
另外,从喂送链6的后端由秆排出链18(参照图2)承接的排出秆以长的状态排出到行走机体1的后方,或者由排出秆切割机(未图示)适当长度地切短以后排出到行走机体1的后方。
接着参照图4及图5对收割前处理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收割前处理装置3绕横向长的收割输入管35(参照图1、图4及图5)可上下转动,收割输入管35相对于位于脱粒装置5的前方的割台(未图示)轴支承,并可以转动。在收割输入管35的中途部设有前侧向斜下延伸的纵向传动管36。该纵向传动管36的中途部与行走机体1的前端部经由单作用式液压缸4连结。
在纵向传动管36的前端部(下端部)设有横向长的横向传动管37。向前突出的4个收割框架38沿着横向传动管37的长度方向以适当间隔并列设置在该横向传动管37上。该收割框38组的下方设有齿式的收割刃装置12。在各收割框架38的前端部上突出设有分草体15。
另外,在横向传动管37上,与收割条垄数相对应地立设有作为三个支承管的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驱动管39b、39c、39a,并且前侧向斜上延伸。该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驱动管39b、39c、39a组以适当间隔沿着横向传动管37的长度方向(行走机体1的横宽方向)排列。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驱动管39b、39c、39a的各前端部上安装着用于扶起种植在田间的未割禾秆的禾秆扶起装置13。本实施方式中,在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前部具有与3条垄相对应的禾秆扶起装置13。在禾秆扶起装置13与喂送链6的前端部之间配置着禾秆输送装置14。
禾秆扶起装置13包括:具有扶起尖齿21的作为禾秆运送装置横向转动型禾秆扶起箱22、其中、扶起尖齿使经由分草体15取入的未割禾秆立起,和配置在该各禾秆扶起箱22的后方下部的星形轮23以及刮入带24。星形轮23和刮入带24用于将由与这些组相对应的扶起尖齿21扶起的未割禾秆的根部搂入到后方。由这些星形轮23和刮入带24搂入的未割禾秆的根部由齿式收割刃装置12切断。
禾秆输送装置14具有:将与右侧两条垄数量相对应的收割禾秆向左斜后方搬运的右下部搬运链25、将与左侧一条垄数量相对应的收割禾秆向右斜后方搬运并使其根部在右下部搬运链25的进给终端位置附近合流的左下部搬运链27、将与右侧2条垄数量相对应的收割禾秆的穗尖部向左斜后方搬运的右上部搬运尖齿31、将与左侧一条垄数量相对应的收割禾秆的穗尖部向右斜后方搬运并使之与右上部搬运尖齿31合流的左上部搬运尖齿28、用于将在右下部搬运链27的进给终端位置附近合流的3条垄数量的收割禾秆的根部承接在喂送链6上进行搬运的从动搬运链30。输送到从动搬运链30上的3条垄数量的收割禾秆的根部之后由喂送链6继续进行夹持搬运。这样,该收割禾秆的穗尖部通过脱粒装置5中的脱粒室内的脱粒体17进行脱粒。
接着,参照图6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说明。从发动机11到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动力,经由脱粒输入轴、收割变速机构(均未图示)以及收割输入链轮40等首先传递给内置于收割输入管35中的收割输入轴41。传递给收割输入轴41的动力经由纵传动管36内的纵传动轴42传递给横向传动管37内的横向传动轴43,接着,动力从横向传动轴43传递给内置于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驱动管39b、39c、39a中的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扶起传动轴44b、44c、44a和收割刃驱动轴45。传递给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传动轴44b、44c、44a的动力经由中央、左侧和右侧扶起驱动轴46b、46c、46a和与其连结的扶起链轮47驱动禾秆扶起装置13的各扶起尖齿21。传递给收割刃驱动轴45的动力驱动收割刃装置12。
动力也从左侧和右侧扶起传动轴44c、44a分支地传递给配置在邻接的中央、左侧和右侧的扶起传动轴44b、44c、44a之间的左侧和右侧下部搬运驱动轴48。传递给左下部搬运驱动轴48的动力经由与其连结的左驱动链轮49驱动禾秆搬运装置14的左下部搬运链27、禾秆扶起装置13中的左侧星形轮23和刮入带24。传递给右下部搬运驱动轴48的动力经由与其连结的右驱动链轮49,驱动禾秆搬运装置14的右下部搬运链25、禾秆扶起装置13中的右侧和中央的星形轮23和刮入带24。
此外,传递给收割输入轴41的动力经由纵轴50还分支地传递给禾秆搬运装置14的纵搬运链30、右上部搬运尖齿31、及左上部搬运尖齿28。
接着,参照图4~图9对构成禾秆扶起装置的禾秆扶起箱组的配置等进行示意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3条垄数量的禾秆扶起箱22相对于收割前处理装置3的前部,沿着行走机体1的横宽方向以适当间隔并且分别后侧斜向上的倾斜状地配置。各禾秆扶起箱22具有扶起尖齿21,该扶起尖齿在从其作用侧的下部到横向一侧上部的外周侧部上以向外的突出姿势转动从而使未割禾秆立起。即,本实施方式的各禾秆扶起箱22是所谓的横向回转型。另外,为了说明方便,图4之后的各图中,对各禾秆扶起箱22及其构成部件从行走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顺序地标注a、b、c。
如图5及图9所示,在前方斜向上倾斜状地立设在横向传动管37(参照图4)上的各扶起驱动管39的上端部上,经由作为动力传递部的扶起齿轮箱71,可拆装地连结有禾秆扶起箱22的背面上部。这些各禾秆扶起箱22的背面下部可拆装地连结在位于其下方的收割框架38上所立设的倒L字形的分支框架52上(参照图8的双点划线)。
位于行走机体1的行进方向右侧的右侧禾秆扶起箱22a、位于中央的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使各自的扶起尖齿21a、21b所突出的作用侧的横向一个侧部之间彼此对置。另一方面,位于行走机体1的行进方向左侧的作为单独禾秆扶起箱的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使其作用侧的右侧部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非作用侧即左侧部对置。
换言之,右侧禾秆扶起箱22a和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配置关系设定为扶起尖齿21a、21b的突出的方向呈左右对称状。隔着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位于右侧禾秆扶起箱22a相反侧的左侧禾秆扶起箱22c配置成使其扶起尖齿21c向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扶起尖齿22b相同的方向突出。
此处,各禾秆扶起箱22的作用侧是指该禾秆扶起箱22的外周侧部中的扶起尖齿21以向外的突出状态转动的区域。右侧禾秆扶起箱22a的作用侧是从靠其下部的右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左侧上部的区域。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作用侧是从靠其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此外,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作用侧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相同是从靠其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因此,各禾秆扶起箱22的扶起尖齿21通过图3双点划线所示的移动轨迹。
右侧禾秆扶起箱22a和中央禾秆扶起箱22b沿着行走机体1的横宽方向并列状地排列配置。主视图中,右侧禾秆扶起箱22a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之间空出相互的扶起尖齿21a、21b不干涉的程度的间隔TD1。该间隔TD1与田间的未割的条垄间隔(300mm左右)相对应,形成扶起禾秆时右侧及中央禾秆扶起箱22a、22b容易一对地起作用(容易扶起右侧两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宽度尺寸。
另一方面,主视图中,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和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之间空出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扶起尖齿21c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中的非作用侧的左侧部不接触程度的间隔TD2(TD2<TD1)。
即,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以下述程度靠近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地配置:其扶起尖齿21c在主视图中不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中的非作用侧的右侧部接触的程度。因此,主视图中,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和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之间的间隔TD2是比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扶起尖齿21c的突出长度稍长的程度的尺寸。该间隔TD2也与田间的未割禾秆的条垄间隔相对应,形成扶起禾秆时左侧禾秆扶起箱22c容易单独地起作用(容易扶起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宽度尺寸。
另外,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配置位置以下述程度比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向后错开间隔RD左右:其扶起尖齿21c与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出现的突出初期的扶起尖齿21b不相互干涉的程度(参照图4、图5和图9)。
另外,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左侧部安装着沿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的扶起导向板51。此时,扶起导向板51横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左侧部中的非作用侧部位和作用侧部位地延伸。主视图中,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左侧部向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突出的扶起尖齿21c的前端部隐藏在扶起导向板51的后方。
右侧及中央禾秆扶起箱22a、22b构成为以一对扶起两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与之相对,左侧禾秆扶起箱22c构成为单独地扶起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即,条垄收割时,处于行走机体1的前方的三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中的右侧两条垄被右侧和中央禾秆扶起箱22a、22b上的扶起尖齿对21a、21b扶起,并被取入到右侧和中央禾秆扶起箱22a、22b之间。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仅由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扶起尖齿21c扶起,并被取入到中央及左侧禾秆扶起箱22b、22c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配置位置,由于其扶起尖齿21c以在主视图中不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1b接触的程度靠近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并且以下述程度比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向后方错开:其扶起尖齿21c与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出现的突出初期的扶起尖齿21b不相互干涉的程度,所以三条垄数量的禾秆扶起箱22全部与田间的未割禾秆的条垄间隔相对应,形成最适于扶起禾秆的配置位置。从而,由于能够用三条垄数量的所有禾秆扶起箱22的扶起尖齿21适当地进行条垄收割时的禾秆扶起,所以能够提高禾秆扶起箱22作为整体的扶起性能。
接着,参照图7~图9对各禾秆扶起箱的构成进行说明。各禾秆扶起箱22尽管有下述细小的差别:右侧禾秆扶起箱22a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为左右对称状、以及仅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上设有扶起导向板51等,但是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以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为例说明其详细构造。
中央禾秆扶起箱22通过在周围一体形成有围壁62的合成树脂板制的前盖61、和装配在该前盖61的背面侧的金属板制的背板63形成为上下长的中空形状。在从前盖61的围壁62中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开有用于使扶起尖齿21 b向外突出的尖齿槽孔64(图8仅示出一部分)。该围壁62中的尖齿槽孔64的部位构成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作用侧。前盖61和背板62的组合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箱体。
设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内部中的上部侧的扶起驱动链轮47及张力链轮65、和设于下部侧的从动辊66上绕挂有作为环形带的环链67。固定在扶起驱动链轮47上的扶起驱动轴46其中途部可转动地轴支承在背面63上。扶起驱动轴46的前端部从背板63向外突出。多个扶起尖齿21b以适当间隔可起伏摆动地安装在环链67上。扶起驱动链轮47利用从扶起驱动管39内的扶起传动轴44传递给扶起驱动轴46的动力进行旋转,通过该扶起驱动链轮47,安装在环链67上的多个扶起尖齿21b构成为在主视图中顺时针转动。扶起驱动链轮47及张力链轮65、和从动辊66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传动装置。
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内部中的从动辊66的上方部位设有突出导向部件68,当扶起尖齿21b到达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上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时(从非作用侧转移到作用侧时),该突出导向部件68与该扶起尖齿21 b的转动基端部抵接。到达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的扶起尖齿21b的转动基端部与突出导向部件68抵接,从而使得该扶起尖齿21b切换成从形成于围壁62上的尖齿槽孔64的始端部位向外突出的姿势。在从动辊66的部位上,当扶起尖齿21b的转动基端部与从动辊66的外周缘部抵接时,该扶起尖齿21b从从动辊66的旋转中心看形成放射状地向外突出的姿势(参照图7)。
用于将扶起尖齿21b保持为向外的突出状态的尖齿导向机构69沿着环链67的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内部中的靠作用侧的部位。因此,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上的作用侧的部位(从靠下部的左侧端部经下底部到右侧上部的区域)中,各扶起尖齿21b构成为沿着尖齿槽孔64以向外的突出状态转动。
此外,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上的非作用侧的部位(从右侧上部经上部到靠下部的左侧端部的区域)中,通过使扶起尖齿21b的前端部与围壁62的内壁等抵接等,构成为将该扶起尖齿21b以倒伏在扶起箱3内的姿势(挨靠环链67的姿势)进行收纳。另外,张力链轮65设置成使得环链67可相对于背板63向张紧/松弛的方向移动。
如图8及图10所示,扶起驱动链轮47、张力链轮65、从动辊66、带扶起尖齿21的环链67、前盖61及背板63等单元化成一个禾秆扶起箱22。
接着,对仅设于中央禾秆扶起箱上的限制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截面ㄑ字状的限制部件70通过焊接或者螺栓固定等固定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作用侧的下部、即、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上。
当到达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上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的扶起尖齿21b切换为从尖齿槽孔64的始端部位向外突出的姿势时,该限制部件70用于限制该扶起尖齿21b中的绕基端部的立起转动。
此外,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相对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配置关系方面,在扶起导向板51的背面和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右侧部向外突出的扶起尖齿21c的前端部之间空出前后方向的间隙(参照图9)。如果先保持该间隙空着,则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根部可能会进入到该间隙中。这方面,限制部件70消除了上述间隙,还发挥了防止未割禾秆的根部侵入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70从外侧包围尖齿槽孔64的始端部位地安装在扶起导向板51的背面侧。由该限制部件70和扶起导向板51围成的空间沿前后方向贯通。
如图7~图9所示,在扶起尖齿21b的突出初期阶段(扶起尖齿21b到达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靠下部的左侧端部的阶段),要切换成向外的突出姿势的扶起尖齿21b的前端部抵靠在限制部件70的内壁面上,该扶起尖齿21b保持为立起转动的姿势直到中途。
即,在扶起尖齿21b直到穿过限制部件70的部位的突出初期的阶段,扶起尖齿21b相对于环链67的立起角度0限制为小的状态。扶起尖齿21 b如果穿过限制部件70的部位,则该扶起尖齿21b完全切换为向外的突出姿势,沿着尖齿槽孔64转动。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下述结构: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中的作用侧的下部设置用于限制该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中的靠下部的突出初期的扶起尖齿21b的姿势的限制部件70,能够可靠地限制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扶起尖齿21b在突出初期阶段形成向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中的作用侧的右侧部突出的姿势。
这样,能够显著地抑制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中的突出初期的扶起尖齿21b误将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相对应的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刮倒(使倒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利用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扶起尖齿21c单独地可靠地扶起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并取入到中央及左侧禾秆扶起箱22b、22c之间,而不会受到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扶起尖齿21b的打扰。
另外,由于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70的存在,消除了扶起导向板51的背面和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中的扶起尖齿21c的前端部之间前后方向的间隙,所以,还能够将因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根部进入到上述间隙中而引起的禾秆堵塞防患于未然。
如图8及图9详细所述,限制部件70上,将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中的扶起尖齿21c的前端部对置的外侧面形成为在俯视图中为后侧斜向右地倾斜的导向面70a。该限制部件70的导向面70a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扶起尖齿21c协同动作,用于将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根部向后侧的星形轮23等诱入。
如上所述,如果在限制部件70中的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中的扶起尖齿21c的前端部对置的部位形成用于将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根部向后方诱入的倾斜状的导向面70a,则通过限制部件70的导向面70a与左侧禾秆扶起箱22c的扶起尖齿21c的协同动作,左侧一条垄数量的未割禾秆的根部被顺利地向后方的星形轮23等导向(引导),能够防止扶起禾秆时产生禾秆洒落或者搬运紊乱等。特别是,象所谓的换垄收割作业(中割リ)时那样用禾秆扶起箱组扶起大量的未割禾秆时,限制部件70上的倾斜状的导向面70a发挥高的导向功能。
下面,参照图6~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禾秆扶起装置13中的3条垄数量的各扶起尖齿21a、21b、21c的驱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立设于横向传动管37上的中央、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b、39c和39a的上端侧经由中央、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b、71c、71a分别连结在中央、左侧及右侧的禾秆扶起箱22b、22c、22a的上端侧(扶起尖齿21a、21b、21c的禾秆输送终端侧)。
参照图11至图13对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和左侧及右侧禾秆扶起箱22c、22a之间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1至图13所示,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通过铸造加工形成侧视图中大致ㄑ字形的圆筒构造。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的一端侧上通过焊接固定设置有凸缘体72,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的一端侧凸缘部74上形成可与凸缘体72上的凸缘侧对合面73抵接的平面状的第一对合面75。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与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的凸缘体72之间在使平面状的第一对合面75和凸缘侧对合面73相互抵接(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多根螺栓76可拆装地连结。另外,螺栓76的螺纹与一端侧凸缘部74螺纹接合。
此外,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的另一端侧凸缘部77上形成有能够与左侧及右侧禾秆扶起箱22c、22a上的箱对合面79抵接的平面状的第二对合面78。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与左侧及右侧禾秆扶起箱22c、22a之间,在使平面状的第二平面对合面78和箱对合面79相互抵接(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多根螺栓80(连结机构)可拆装地连结。另外,螺栓80的螺纹与背板63的前面侧的螺母81(被连结件)螺纹接合。
另一方面,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中内置有包括下述部件的齿轮机构84:包嵌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的左侧及右侧扶起传动轴44c、44a上的主动伞齿轮82、和包嵌在上述左侧及右侧禾秆扶起箱22c、22a的扶起驱动轴46c、46a上的从动伞齿轮83。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构成为内置有主动伞齿轮82和从动伞齿轮83的齿轮箱单元构造。
主动伞齿轮82配置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上形成的ㄑ字状的孔中的一方的第一轴孔93内,从动伞齿轮83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轴孔94内。主动伞齿轮82和从动伞齿轮83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内总是啮合着。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主动伞齿轮82上所形成的花键孔98,形成于扶起传动轴44c、44a的前端部的花键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花键嵌合)。此外,相对于从动伞齿轮83上所形成的花键孔99,形成于扶起驱动轴46c、46a的前端部的花键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花键嵌合)。因此,传递给扶起传动轴44c、44a的动力经由齿轮机构84和扶起驱动轴46c、46a驱动扶起驱动链轮47c、47a并使之旋转。
左侧及右侧禾秆扶起箱22c、22a的扶起驱动轴46c、46a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作为阳型嵌合体的驱动轴,内置于作为动力传递部的左右扶起齿轮箱71a、71c中的扶起侧伞齿轮83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作为阴型嵌合体的传动齿轮。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采用截面六角形等多边形轴部来代替扶起驱动轴46a、46c的花键部,通过将上述多边形轴部嵌入到与之对应的带多边形孔的传动齿轮上,使扶起驱动轴46a、46c相对于上述传动齿轮一体地旋转并可以滑动。
主动伞齿轮82的轴套部85上包嵌有轴承86。该轴承86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87可拆装地卡止在轴套部85上。轴承86相对于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内的轴承支承部95,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88可拆装地卡止着。因此,主动伞齿轮82经由包嵌在所述轴套部85上的轴承86以悬臂状态并且可拆装地支承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上的第一轴孔93侧的轴承支承部95上。
另一方面,从动伞齿轮83的轴套部89上包嵌着轴承90。该轴承90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91可拆装地卡止在轴套部89上。轴承90相对于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内的轴承支承部96,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92可拆装地卡止着。因此,从动伞齿轮83经由包嵌在所述轴套部89上的轴承90以悬臂状态并且可拆装地支承在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上的第二轴孔94侧的轴承支承部96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构成为具有左侧及右侧扶起传动轴44c、44a的扶起驱动单元构造,左侧及右侧禾秆扶起箱22c、22a构成为具有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轴46c、46a的扶起箱单元构造。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没有从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突出的轴,所以能够将左侧及右侧扶起齿轮箱71c、71a构成为紧凑并且容易操作的单元构造。
接着,参照图14~图16,对中央扶起驱动管39b、中央扶起齿轮箱71b及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4~图16所示,中央扶起齿轮箱71b通过铸造加工形成为レ字状延伸的圆筒构造。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形成的レ字状孔中,用于插入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扶起驱动轴46的第二轴孔124(贯通孔)直线状地贯通该中央扶起齿轮箱71b。而且,用于插入中央扶起驱动管39b中的扶起传动轴44b的第一轴孔123(连通孔)相对于该第二轴孔124连通。即,形成于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的孔中,直线状地贯通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的第二轴孔124和与该第二轴孔124连通的第一轴孔123以交叉状态连通,中央扶起齿轮箱71b分支成两股。
在中央扶起驱动管39b的一端侧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有凸缘体102。在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的一端侧凸缘部104上形成有可与凸缘体102的凸缘侧对合面103抵接的第一平面对合面105。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与中央扶起驱动管39b的凸缘体102在使第一平面对合面105与凸缘侧对合面103抵接(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多根螺栓106可拆装地连结着。另外,螺栓106的螺纹与一端侧凸缘部104螺纹接合。
此外,在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的另一端侧凸缘部107上形成有可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箱对合面109抵接的第二平面对合面108。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与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之间在使第二平面对合面108与箱对合面109抵接(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多根螺栓110(紧固定连结机构)可拆装地连结着。另外,螺栓110的螺纹与背板63上的前面侧(内面侧)的螺母111(被连结件)螺纹接合。
另一方面,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中内设有具有下述部件的齿轮机构114:包嵌在中央扶起驱动管39b中的扶起传动轴44b上的主动伞齿轮112、和包嵌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上的扶起驱动轴46b上的从动伞齿轮113。此时也是中央扶起齿轮箱71b构成为内置有主动伞齿轮112和从动伞齿轮113的齿轮箱单元构造。主动伞齿轮112和从动伞齿轮113在中央扶起齿轮箱71b内总是啮合着。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主动伞齿轮112上形成的花键孔138,形成于扶起传动轴44b的前端部的花键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花键嵌合)。此外,相对于从动伞齿轮113上形成的花键孔139,形成于扶起驱动轴46b的前端部的花键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花键嵌合)。因此,此时传递给扶起传动轴44b的动力也经由齿轮机构114和扶起驱动轴46b驱动扶起驱动链轮47b并使之旋转。
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扶起驱动轴46b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作为阳型嵌合体的驱动轴,作为动力传递部的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中内置的扶起侧伞齿轮113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作为阴型嵌合体的传动齿轮。
另外,此时同样,也可以滑动地构成为,采用截面六角形等多边形轴部来代替扶起驱动轴46b的花键部,通过将上述多边形轴部嵌入到与之对应的带多边形孔的传动齿轮上,使扶起驱动轴46b相对于上述传动齿轮一体地旋转。
主动伞齿轮112的轴套部115上包嵌有轴承116。该轴承116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117可拆装地卡止在轴套部115上。轴承116相对于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的第一轴孔123内的轴承支承部125,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118可拆装地卡止着。因此,主动伞齿轮112经由包嵌在所述轴套部115上的轴承116以悬臂状态并且可拆装地支承在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的第一轴孔123侧的轴承支承部125上。
另一方面,从动伞齿轮113的轴套部119上包嵌着轴承120。该轴承120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121可拆装地卡止在轴套部119上。同样,轴承120相对于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的第二轴孔124的轴承支承部126,经由开口环形的挡环122可拆装地卡止着。因此,从动伞齿轮113经由包嵌在所述轴套部119上的轴承120以悬臂状态并且可拆装地支承在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的第二轴孔124侧的轴承支承部126上。
另外,此时同样,与上述齿轮箱单元一起采用了在中央扶起驱动管39b中配置有中央扶起驱动轴46b的扶起驱动单元构造和在中央禾秆扶起箱22b中配置有中央扶起驱动轴46b的扶起箱单元构造。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同样,由于没有从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突出的轴,所以能够将中央扶起齿轮箱71b构成为紧凑并且容易操作的单元构造。
如上所述,用于插入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扶起驱动轴46b的贯通孔124直线状地贯通中央扶起齿轮箱71b地形成在中央扶起齿轮箱71b上(参照图15及图16)。扶起侧伞齿轮113构成为,经由导入口128a相对于轴承支承部126可拆装,其中导入口128a位于贯通孔124中的插入有扶起驱动轴46b的插入口128b的相反侧。导入口128a通过可拆装的盖体129被可开关地关闭。因此,从动伞齿轮113可以从导入口128a安装到轴承支承部126上,或者经由导入口128a从轴承支承部126取出来。
因此,与将左右扶起传动轴44c、44a的端部与左右扶起驱动轴46c、46a的端部相对的图13所示的传动构造相比,能够相对于中央扶起驱动轴46b的轴心方向紧凑地形成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的外形尺寸。即,由于能够使中央扶起传动轴44b和中央扶起驱动轴46b经由主动伞齿轮112和从动伞齿轮113在交叉的那样的状态(使中央扶起传动轴44b的端部面对中央扶起驱动轴46b的中间部的状态)下进行连结,所以能够相对于中央扶起驱动轴46b的轴心方向紧凑地形成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的外形尺寸。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禾秆扶起箱22a~22c在于扶起驱动链轮47、张力链轮65和从动辊66上绕挂有带扶起尖齿21的环链67的状态下被单元化,将禾秆扶起箱22a~22c组装到收割前处理装置3上时,将禾秆扶起箱22a~22c侧的扶起驱动轴46a~46c插入到扶起齿轮箱71a~71c中的从动伞齿轮83(113)的花键孔99(139)中,接着,通过螺栓80(110)连结禾秆扶起箱22a~22c的背面上部和扶起齿轮箱71a~71c,并且,连结禾秆扶起箱22a~22c的背面下部和分支框架52即可。
相反,在卸下禾秆扶起箱22a~22c时,松开连结禾秆扶起箱22a~22c的背面上部和扶起齿轮箱71a~71c的螺栓80(110),并且松开连结禾秆扶起箱22a~22c的背面下部和分支框架52的螺栓,从而解除禾秆扶起箱22a~22c与扶起齿轮箱71a~71c以及分支框架52的连结,将禾秆扶起箱22a~22c每个地向前拉拽,将禾秆扶起箱22a~22c侧的扶起驱动轴46从扶起齿轮箱71a~71c中的从动伞齿轮83(113)的花键孔99(139)拉出来即可。
即,由于扶起齿轮箱71c、71a的单元构造、扶起驱动管39c、39a的单元构造与禾秆扶起箱22c、22a的单元构造分别特殊地装配,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或者分解作业。另外,由于中央扶起齿轮箱71b的单元构造、中央扶起驱动管39b的单元构造和中央禾秆扶起箱22b的单元构造分别各自地构成,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作业或者分解作业。
因此,如果采用相关的构造,在制造联合收割机时,在先行地组装禾秆扶起箱22a~22c之后,将该禾秆扶起箱22a~22c以单元组装到收割前处理装置3上。这样,在联合收割机的生产线中,能够降低禾秆扶起箱22a~22c的组装工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每次组装禾秆扶起箱22a~22c时,不需要将禾秆扶起箱22a~22c的背板63和扶起齿轮箱71a~71c进行位置对合、或者一一重新调节禾秆扶起箱22a~22c的环链67的张紧程度,能够显著减轻禾秆扶起箱22a~22c的组装、拆卸作业的负担。而且,收割前处理装置3内的清扫这样的维护作业也变得容易。本实施方式这样的禾秆扶起箱22a~22c以单元单位进行拆装的功能,在例如于比禾秆扶起装置13靠后的禾秆搬运装置14的部位发生禾秆堵塞等时是特别有效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下述结构:相对于从动伞齿轮83(113)的花键孔99(129),将扶起驱动轴46的前端部上形成的花键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花键嵌合),所以,能够从扶起传动轴44a~44c将动力经由齿轮机构84(114)及扶起驱动轴46a~46c传递给扶起驱动链轮47,而不会损坏单元化的禾秆扶起箱22a~22c与扶起齿轮箱71a~71c间拆装的容易性。
如图10所示,上述中央扶起驱动管39b的下端侧自由拆装地连结在从横向传动管37向机体前方(行进方向)突出的分支管130的前端部上。中央扶起驱动管39b内的扶起传动轴44b经由分支管130中内置的分支轴131及两组伞齿轮机构等连结在横向传动轴43上。
另一方面,如图10、图17、图18所示,上述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的下端侧通过螺栓132自由拆装地连结在横向传动管37上。左侧及右侧扶起驱动管39c、39a内的扶起传动轴44c、44a经由一组伞齿轮机构133等连结在横向传动轴43上。
图19是表示具有右上部搬运尖齿31的右上部搬运箱150与纵向驱动齿轮箱154之间的连结构造的其他例子。
该其他例子中的作为禾秆移送装置的右上部搬运箱150与上述禾秆扶起箱22一样,将作为环形带的带右上部搬运尖齿31的尖齿链(未图示)绕挂在作为传动装置的搬运驱动链轮和从动辊(均未图示)上,将其用上下一对罩板151、152夹入,而形成单元化的构造。上下一对罩板151、152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箱体。
在右上部搬运箱150内的搬运驱动链轮上固定接合着包嵌在纵向驱动轴50的前端部(上端部)上的花键筒体153。该花键筒体153的中途部可旋转地轴支承在下罩板152上。花键筒体153的下端部从下罩板152向外(向下)突出。
另一方面,纵向驱动轴50从内置有齿轮机构(未图示)的作为动力传递部的纵向驱动齿轮箱154向上突出。动力从收割输入轴41经由齿轮机构传递给该纵向驱动轴50。
相对于搬运驱动链轮的花键筒体153,形成于纵向驱动轴50的上端部的花键部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可滑动地插入(花键嵌合)。而且,利用从纵向驱动轴50经由花键筒体153使搬运驱动链轮旋转的驱动力,安装在尖齿链上的右上部搬运尖齿31进行转动驱动。此时,纵向驱动轴50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阳型嵌合体,搬运驱动链轮的花键筒体153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阴型嵌合体。
另外,此时也可以采用截面为六角形等的多边体轴部,来代替纵向驱动轴50的花键部,并将上述多边体轴部嵌入到与之相对应的带多角形孔的筒体中,从而构成为使纵向驱动轴可以滑动并且相对于搬运驱动链轮的筒体一体旋转。
右上部搬运箱150的下罩板152和纵向驱动齿轮箱154用连结件155和被连结件156从与插入纵向驱动轴50的方向交叉的横向可拆装地连结在花键筒体153上。
在这样构成时,同样,在制造联合收割机时,先预先组装右上部搬运箱150之后,能够将该右上部搬运箱以单元方式组装到收割前处理装置3上。这样,在联合收割机的生产线中,能够降低右上部搬运箱150的组装工时。而且,能够轻松地相对于纵向驱动齿轮箱154组装或者拆卸右上部搬运箱150,能够提高相对于右上部搬运箱150及其周边的清扫或者维修等维护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具体化为各种方式。例如,横向转动型禾秆扶起箱不限于上述那样的3条型,可以有多个。
另外,各部分的构成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2)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行走机体的前部的收割前处理装置上具有使扶起尖齿向与上述行走机体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横向突出的禾秆扶起箱、向上述禾秆扶起箱传递驱动力的扶起驱动管、和用于连结上述禾秆扶起箱与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齿轮箱,
上述禾秆扶起箱至少将扶起驱动链轮以及从动辊和绕挂在这些装置上的带上述扶起尖齿的环链组装到箱体中而被单元化,
将固定在上述扶起驱动链轮上的扶起驱动轴,可旋转地支承在上述箱体上,并且使该扶起驱动轴从上述箱体向外突出,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配置主动伞齿轮的第一轴孔和配置从动伞齿轮的第二轴孔,上述主动伞齿轮包嵌在上述扶起驱动管的扶起传动轴上,上述从动伞齿轮与上述主动伞齿轮啮合,一体旋转且可以滑动地将上述扶起驱动轴的前端部嵌合到形成于上述从动伞齿轮的插入孔,另一方面,
上述扶起齿轮箱上形成有可与凸缘体上的凸缘侧对合面抵接的第一对合面,上述凸缘体固定设置在上述扶起驱动管的一端侧上,上述扶起驱动管的上述凸缘体与上述扶起齿轮箱在使上述凸缘侧对合面与上述第一对合面抵接的状态下可拆装地连结着,
而且,分别包嵌有轴承的上述主动伞齿轮和上述从动伞齿轮分别经由轴承在悬臂状态下且可拆装地配置在上述第一轴孔和上述第二轴孔的各轴承支承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扶起齿轮箱上以直线状地贯通上述扶起齿轮箱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禾秆扶起箱的扶起驱动轴的上述第二轴孔,
上述从动伞齿轮经由上述第二轴孔中的与插入上述扶起驱动轴的插入口相反侧的导入口可拆装地安装着。
CN2006800320643A 2005-09-15 2006-02-10 联合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2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8244A JP2007075027A (ja) 2005-09-15 2005-09-15 コンバイン
JP268381/2005 2005-09-15
JP268244/2005 2005-09-15
JP2005268381A JP2007075031A (ja) 2005-09-15 2005-09-15 コンバイン
PCT/JP2006/302374 WO2007032102A1 (ja) 2005-09-15 2006-02-10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2829A CN101252829A (zh) 2008-08-27
CN101252829B true CN101252829B (zh) 2012-05-30

Family

ID=37935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206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2829B (zh) 2005-09-15 2006-02-10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075027A (zh)
CN (1) CN1012528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48687A1 (ja) * 2006-06-19 2007-12-27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引起し装置
KR20210001941A (ko) * 2019-06-27 2021-01-0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2829A (zh) 2008-08-27
JP2007075027A (ja) 200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46606U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202364591U (zh) 脱粒装置
CN101810078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252829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5593111A (zh) 作业车辆
CN102647899A (zh) 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
DE2430308B2 (de) Radachsen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die ein auf unterschiedlich hohe Bodenfreiheit einstellbares Fahrgestell einer landwirtschaftlichen Maschine abstützenden Räder
CN203226035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1115343Y (zh) 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
CN101252828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1976475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136581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482633U (zh) 玉米收获机
CN207022504U (zh) 花生收获机
CN201174879Y (zh) 薯类挖掘收获机
CN207235470U (zh) 一种不对行玉米收割机割台
CN211982637U (zh) 一种具有对称传输特征的小型轮式元胡收获机
CN202077421U (zh) 联合收割机
CN210352180U (zh) 一种用于马铃薯收获机的收集装置
CN1859839B (zh) 联合收割机
CN210352192U (zh) 一种用于马铃薯收获机的震动排泥装置
CN210352190U (zh) 一种用于马铃薯收获机的提升装置
CN210352191U (zh) 一种用于马铃薯收获机的茎叶分离装置
CN107615987A (zh) 一种不对行玉米收割机割台
CN210746063U (zh) 一种马铃薯收获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