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97B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8697B
CN101468697B CN 200810189171 CN200810189171A CN101468697B CN 101468697 B CN101468697 B CN 101468697B CN 200810189171 CN200810189171 CN 200810189171 CN 200810189171 A CN200810189171 A CN 200810189171A CN 101468697 B CN101468697 B CN 1014686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at
airfilter
sucking hole
vehicle
dip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18917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8697A (zh
Inventor
五十岚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8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86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导致进气效率下降,并能够防止水滴等浸入到空气滤清器内部的跨乘式车辆。在设在车座的内表面侧的底板部(31)和后挡泥板(40)的上面部(40c)上设置向空气滤清器(50)侧立起的相对壁部(44)、侧壁部(45)、前壁部(34)、以及侧壁部(35)。在底板部(31)的途中的位置上设有按照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1c),空气滤清器(50)被配置在所述倾斜部(31c)的下方以使其吸入口(51)开口。相对壁部(44)、侧壁部(45)、前壁部(34)、以及侧壁部(35)位于吸入口(51)的前方以及侧方,与倾斜部(31c)以及上面部(40c)共同包围吸入口(51)。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有对输送给发动机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的跨乘式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水滴等从空气滤清器的吸入口浸入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一种摩托车,其包括从供应给发动机的空气中除去灰尘等的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配置在车座的下方(例如,专利文献1)。需要设置空气滤清器的吸入口使得水滴等不从其浸入。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中,吸入口向上方开口,车座的内表面位于吸入口的上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345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当使位于空气滤清器的上方的车座的内表面接近吸入口等,或者为了防止水滴等的浸入而配置与吸入口接近的板状部件时,将会妨碍来自吸入口的空气的顺畅流入,进气效率可能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车座的下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的跨乘式车辆中,不导致进气效率的下降并能够防止水滴等浸入到空气滤清器内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的跨乘式车辆包括:车座;后挡泥板,该后挡泥板被配置在所述车座的下方,从上方覆盖后轮;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具有在所述车座与所述后挡泥板之间开口的吸入口,对从该吸入口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而供应给发动机;以及壁,所述壁从所述车座的内表面或所述后挡泥板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向所述空气滤清器侧立起。另外,在所述车座的所述内表面的途中的位置上设置以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并且,所述空气滤清器被配置为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倾斜面的下方开口,所述壁位于所述吸入口的前方以及侧方,与所述倾斜面以及所述后挡泥板的所述上表面共同包围所述吸入口。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壁包围着空气滤清器的吸入口,因而能够防止水滴等从吸入口浸入。另外,由于吸入口向形成在车座的内表面的倾斜面的下方开口,因而能够增大吸入口的前方的空间,从而能够抑制包围吸入口的壁妨碍进气的问题。
此外,这里的跨乘式车辆是指搭乘人员跨在车座上乘坐的车辆,例如,摩托车(包括速可达型)、四轮车(buggy)、小型雪上车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所述摩托车的后部的平面图;
图3是所述摩托车包括的车架、空气滤清器、以及后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4是后挡泥板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5是车座轨、空气滤清器、以及后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VI-VI线的所述车座的截面图;
图7是设在所述车座的内表面侧的底板部的底面图;
图8是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吸入口的平面图;
图9是图8所示的IX-IX线的空气滤清器、后挡泥板、以及车座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摩托车1的后部的平面图。另外,图3是摩托车1包括的车架20、空气滤清器50、以及后挡泥板40的立体图,图4是后挡泥板40的前部的立体图。另外,图5是车座轨24、空气滤清器50、以及后挡泥板40的侧视图。
如图1或图3所示,摩托车1包括发动机2、前轮3、后轮4、车架20、车座30、后挡泥板40、以及空气滤清器50。另外,车架20包括头管21、主管22、下管23、左右一对车座轨24、24、立管25、以及左右一对后撑杆26、26。
如图1所示,头管21位于车架20的前端,支承有配置在其内侧的转向轴(未图示)。在头管21的上侧配置有车把6。转向轴经由支架7、7与前叉5连结,车把6、前叉5、以及由该前叉5支承的前轮3能够以转向轴为中心向左右旋转。
主管22的前端与下管23的上端(前端)在头管21处相连接。主管22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悬挂位于该主管22的下方的发动机2。下管23从头管21向斜下方延伸,对配置在该下管23的后方的发动机2进行支撑。
发动机2包括曲轴箱2c、位于曲轴箱2c上部的汽缸体2b、以及位于该汽缸体2b的上部的汽缸盖2a。在曲轴箱2b的内部形成汽缸2d,在汽缸盖2a内部形成空气向汽缸2d流动的进气通路2e。在汽缸盖2a的后方配置有控制流入到汽缸2d的空气的量的节气门主体8,该节气门主体8与进气通路2e相连接。另外,节气门主体8经由进气管道9与空气滤清器50相连接。由节气门主体8、进气管道9、以及空气滤清器50构成将空气输送给发动机2的空气的路径。
在发动机2的后方配置有后轮4。发动机2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链条或带等传递给后轮4。此外,后轮4被支撑在后臂12的后端。立管25从主管2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支承有枢轴13。后臂12的前端通过该枢轴13来支承。
后撑杆26的前端连接在立管25的中间位置,后撑杆26从与立管25之间的连接位置向斜上方延伸,其后端与车座轨24相连接(参考图3)。
车座轨24、24的前端经由支架27与主管22的后端相连接(参考图3)。车座轨24、24从主管22的后端在车座30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支承该车座30。车座30位于燃料箱11的后方,所述燃料箱被配置在主管22的上方。
图6是图2所示的VI-VI线的车座30的截面图,图7是设在车座30的内表面侧的底板部31的底面图。
车座30为所谓的双座椅式,在该车座30上能够乘坐前后排列的两个人。车座30包括用于驾驶员乘坐的前部车座30a以及用于驾驶员后边的搭乘人员乘坐的后部车座30b,前部车座30a位于该车座30的前部,后部车座30b位于该车座30的后部。
如图6所示,底板部31是前后方向较长的板状的部件,在其途中的位置具有按照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1c。倾斜部31c在车座30的内侧比前部车座30a靠近后方,位于比后部车座30b靠近前方(Fr所示的方向)的位置。即,底板部31包括位于前部车座30a的内侧的前侧底板部31a以及位于后部车座30b的内侧的后侧底板部31b,倾斜部31c位于前侧底板部31a与后侧底板部31b之间。此外,底板部31弯曲使得底板部3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边缘31d、31d位于比宽度方向的中央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参照图7)。
在车座30的底板部31上具有衬垫部32。如图6所示,衬垫部32设在底板部31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从其前端32a延续至后端32b。另外,位于形成倾斜部31c的位置上的衬垫32的厚度与该衬垫部32的其他部分的厚度相比更薄。即,倾斜部31c的位置上的衬垫部32的厚度与前部车座30a以及后部车座30b中的衬垫部32的厚度相比更薄。
如图7所示,底板部31上设有在车座轨24上支承车座30的多个减震器件31e、31f、31h、31i。设置减震器件31e、31e、31h使其沿着底板部31的左侧的边缘31d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减震器件31f、31f、31i使其沿着右侧的边缘31d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3个减震器件31e、31e、31h当中,前侧的减震器件31e、31e位于比倾斜部31c靠前的位置,位于最后部的减震器件31h位于比倾斜部31c靠后的位置。同样,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3个减震器件31f、31f、31i当中,前侧的减震器件31f、31f位于比倾斜部31c靠前的位置,位于最后部的减震器件31i位于比倾斜部31c靠后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车座轨24、24的后端架设有板状的支承梁24a。在车座30被配置到车座轨24的状态下,减震器件31h、31i与支承梁24a抵接(参考图7),减震器件31e、31f与车座轨24抵接。
在车座30的内侧设有确定该车座30与车架2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定位突起31g和定位孔31j。详细地说,定位突起31g设在减震器件31i的中心,并向支承梁24a侧突出(参考图7)。另一方面,在支承梁24a中,在与定位突起31g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24b(参考图3),定位突起31g被嵌入到孔24b中。另外,定位孔31j形成在底板部31的前端(参考图6)。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车座轨24、24的前端固定板状的托架28,该托架28具有插入部28a,将该插入部28a向后方延伸而插入底板部31的定位孔31j中。如上所述,通过设在前后分离的位置上的定位突起31g和定位孔31j而限定了车座轨24上的车座30的位置。
后挡泥板40为沿着后轮4的外形而弯曲的形状(参照图5)。如图1所示,后挡泥板40位于车座30的下方,并从上方覆盖后轮4。
如图5所示,后挡泥板40包括位于比车座轨24的后端靠后的位置上的后侧挡泥板40a以及位于左右的后撑杆26、26之间的前侧挡泥板40b(参照图3)。另外,前侧挡泥板40b包括沿着后轮4的外形而弯曲的上面部40c以及从该上面部40c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边缘向上方立起的侧面部40d、40d(参考图4)。此外,如图4或图5所示,在上面部40c的前端连结有支承面部40e。在该支承面部40e的上表面安装有衬垫49、49,空气滤清器50被配置在该衬垫49、49之上。
从侧面观察时,空气滤清器50为呈近似三角形的箱状的装置(参考图5),在其内部配置有用于从外部气体中除去灰尘等的过滤器(未图示)。空气滤清器50配置在后挡泥板40与车座30之间(参考图1)。详细地说,空气滤清器50在后挡泥板40的支承面部40e之上,并位于车座30所包括的底板部31的前侧底板部31a的下方。另外,从平面观察时,空气滤清器50位于左右一对车座轨24、24之间(参考图2)。此外,在车座轨24和后撑杆26的侧方配置有侧罩14,通过该侧罩14从侧方覆盖空气滤清器50(参考图1)。
如图5所示,在右侧的后撑杆26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支架26a。在空气滤清器50的侧面设有向后方延伸的安装部52。该安装部52例如通过螺杆固定在支架26a上。此外,在左侧的后撑杆26上也设有固定在空气滤清器50上的支架(未图示),在后挡泥板40的支承面部40e上,空气滤清器50通过一对后撑杆26、26来支承。
空气滤清器50包括用于吸入外部气体的吸入口51(参考图3或图5)。图8是吸入口51的平面图,图9是图8所示的IX-IX线的空气滤清器50、后挡泥板40、以及车座30的截面图。
如图8或图9所示,吸入口51为车辆的宽度方向较长的矩形,并按照从空气滤清器50向车体后方(图8和图9中R表示的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空气滤清器50按照该吸入口51向车体后方开口的方式配置,吸入口51的开口方向朝向沿着底板部31的方向。另外,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50按照吸入口51向底板部31的倾斜部31c的下方开口的方式配置。即,吸入口51的顶端51b位于倾斜部31c的前侧的下方。此外,在空气滤清器50的前面50b形成有向车体前方开口的开口部50a(参考图3)。所述进气管道9与该开口部50a连结,从进气口51吸入的空气经过配置在空气滤清器50的内部的过滤器从开口部50a排出。
车座30的内表面和后挡泥板40的上表面形成有从该内表面或上表面立起的多个壁部34、35、44、45。上述壁部位于吸入口51的前方(吸入口51的开口方向、图8或图9中R表示的方向)以及侧方,倾斜部31c、后挡泥板40的上表面、以及上述壁部34、35、44、45包围吸入口51。
详细地说,如图8或图9所示,在设在车座30的内侧的底板部31上形成前壁部34。该前壁部34向空气滤清器50侧(后挡泥板40侧)立起,位于该吸入口51的前方(吸入口51的开口方向)。
另外,在底板部31上形成有侧壁部35、35(参考图7)。该侧壁部35、35向空气滤清器50侧(后挡泥板40侧)立起,并位于吸入口51的左右两侧。侧壁部35、35的长度与前壁34相比更长,侧壁部35、35超过了吸入口51而向下方延伸。
吸入口51位于后挡泥板40的上面部40c的上方。并且,在上面部40c上形成有从该上面部40c向空气滤清器50侧(车座30侧)立起的相对壁部44。该相对壁部44在从该吸入口51向前分离的位置上与该吸入口51相对。相对壁部44向上方延伸到与设置在车座30的前壁部34相重叠的高度,并且在它们之间设有间隙。
另外,在上面部40c形成侧壁部45、45(参考图4)。该侧壁部45、45从该上面部40c向空气滤清器50侧(车座30侧)立起,位于吸入口51的侧方。侧壁部45、45向上方延伸到与设置在车座30的侧壁部35、35重叠的位置上,并且在它们之间也设有间隙。
此外,如图4所示,在相对壁部44的端部边缘44a、44a与侧壁部45、45之间设有间隙,车座30的侧壁部35、35位于端部边缘44a、44a与侧壁部45、45之间(参考图8)。
另外,如图9所示,在上面部40c上形成下侧壁部46。该下侧壁部46从该上面部40c向吸入口51的下表面51a立起。另外,车座30的倾斜部31c上形成有从该倾斜部31c向吸入口51的上表面51c立起的上壁部36。
并且,车座30的倾斜部31c、前壁部34、侧壁部35、35、上壁部36、后挡泥板40的上面部40c、相对壁部44、侧壁部45、45、以及下侧壁部46的整体呈箱状,吸入口51在被上述壁部包围的空间S中开口。此外,如图8所示,在后挡泥板40的上面部40c上形成有贯通孔40f、40f,所述贯通孔用于向下方排出积存在相对壁部44、侧壁部45、45、以及下侧壁部46的内侧的水滴等。
如上所述,摩托车1包括:车座30;配置在该车座30的下方并且从上方覆盖后轮4的后挡泥板40;以及具有在车座30和后挡泥板40之间开口的吸入口51并对从该吸入口51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而供应给发动机2的空气滤清器50。另外,在设在车座的内表面侧的底板部31上设有向空气滤清器50侧立起的前壁部34和侧壁部35、35,在后挡泥板40的上面部40c上设有向空气滤清器50侧立起的相对壁部44和侧壁部45、45。另外,在车座30的底壁部31的途中的位置上设有按照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1c,空气滤清器50被配置为吸入口51向倾斜部31c的下方开口。并且,前壁部34、侧壁部35、35、相对壁部44、以及侧壁部45、45位于吸入口51的前方以及侧方,与倾斜部31c和后挡泥板40的所述上面部40c共同包围吸入口51。
根据摩托车1,由于通过壁部34、35、44、45来包围吸入口51,因而能够防止从吸入口51浸入水滴等。另外,由于吸入口51向形成在车座30的内表面的倾斜部31c的下方开口,因此,能够在吸入口51的前方确保较大的空间S,并能够对包围吸入口51的壁部34、35、44、45妨碍进气的问题进行抑制。
另外,在摩托车1中,车架20包括向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撑杆26、26,空气滤清器50安装于后撑杆26、26。并且,在设在车座30的里侧的底板部31上设有确定该车座30与车架2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定位突起31g和定位孔31j。由此,空气滤清器50和车座30的两者与车架20之间的相对位置被限定,因而能够防止空气滤清器50的吸入口51的位置与设在车座30的倾斜部31c的位置偏离。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摩托车1,其还可实施各种变更。例如,在以上的说明中,在车座30的底壁部31和后挡泥板40的上面部40c的两者上形成有向空气滤清器50侧立起的壁部34、35、44、45。但是,向空气滤清器50侧立起的壁部可以仅设于底壁部31和上面部40c中的某一个上。

Claims (5)

1.一种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座;
后挡泥板,该后挡泥板被配置在所述车座的下方,从上方覆盖后轮;
空气滤清器,该空气滤清器具有在所述车座与所述后挡泥板之间开口的吸入口,对从该吸入口吸入的外部气体进行净化而供应给发动机;以及
壁,所述壁从所述车座的内表面或所述后挡泥板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向所述空气滤清器侧立起;
其中,在所述车座的所述内表面的中途的位置上设置以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空气滤清器被配置为所述吸入口向所述倾斜面的下方开口,
所述壁位于所述吸入口的开口方向以及侧方,与所述倾斜面以及所述后挡泥板的所述上表面共同包围所述吸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车架,
所述空气滤清器安装在所述左右一对车架上,
在所述车座的内侧设有确定该车座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定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包括前部车座以及后部车座,所述前部车座在该车座中位于前侧并用于驾驶员乘坐,所述后部车座被配置在该前部车座的后侧,用于所述驾驶员后面的搭乘人员乘坐,
在所述车座的内侧,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前部车座的后方、且位于所述后部车座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被配置在车座轨上,该车座轨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车座的所述内表面上设有与所述车座轨抵接并且在所述车座轨上支承所述车座的多个支承部,该多个支承部沿车体的前后方向排列,
所述多个支承部当中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倾斜面的后方,所述多个支承部当中其余的支承部位于所述倾斜面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具有衬垫部,
形成所述倾斜面的位置上的所述衬垫部的厚度比该衬垫部的其他部分的厚度薄。
CN 200810189171 2007-12-28 2008-12-29 跨乘式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1401 2007-12-28
JP2007-341401 2007-12-28
JP2007341401A JP2009161014A (ja) 2007-12-28 2007-12-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8697A CN101468697A (zh) 2009-07-01
CN101468697B true CN101468697B (zh) 2013-03-06

Family

ID=40826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8917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8697B (zh) 2007-12-28 2008-12-29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61014A (zh)
CN (1) CN101468697B (zh)
TW (1) TWI3853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0432B2 (ja) * 2011-12-28 2016-08-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両のリヤフェンダの構造
JP6117831B2 (ja) * 2015-01-29 2017-04-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6703821B2 (ja) 2015-11-27 2020-06-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480200B2 (ja) 2022-03-08 2024-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7838U (zh) * 1990-08-01 1991-05-29 施纯智 一种具有油箱与空气滤清器结合结构的摩托车
US5052960A (en) * 1989-01-26 1991-10-01 Sanshi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device for outboard motor
CN1219484A (zh) * 1997-12-09 1999-06-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369391A (zh) * 2001-01-30 2002-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空气滤清器
CN1623843A (zh) * 2003-12-02 2005-06-0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空气滤清器维修的摩托车置物箱
CN1715090A (zh) * 2004-06-28 2006-01-0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5882B2 (ja) * 1998-04-27 2007-10-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足載せ構造
JP2000219186A (ja) * 1999-01-29 2000-08-08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付き自転車
JP3978335B2 (ja) * 2001-12-20 2007-09-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新気取入構造
CN100406335C (zh) * 2003-03-06 2008-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JP4379864B2 (ja) * 2003-09-12 2009-12-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2960A (en) * 1989-01-26 1991-10-01 Sanshi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device for outboard motor
CN2077838U (zh) * 1990-08-01 1991-05-29 施纯智 一种具有油箱与空气滤清器结合结构的摩托车
CN1219484A (zh) * 1997-12-09 1999-06-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369391A (zh) * 2001-01-30 2002-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空气滤清器
CN1623843A (zh) * 2003-12-02 2005-06-0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空气滤清器维修的摩托车置物箱
CN1715090A (zh) * 2004-06-28 2006-01-0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86641A 2000.07.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85304B (zh) 2013-02-11
JP2009161014A (ja) 2009-07-23
TW200933020A (en) 2009-08-01
CN101468697A (zh)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23792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JP59692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ホース配置構造
JP59164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ジエータ用排風構造
JP59255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CN101468697B (zh) 跨乘式车辆
JP2012180803A (ja) 小型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US11092121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4802727B2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EP3524498B1 (en) Saddle ride vehicle fuel drain pipe covered by shroud
CN110155225B (zh) 鞍乘型车辆
EP3277565B1 (en)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CN1111486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JP589345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ラジエータ配置構造
US10946920B2 (en) Fuel tank structure of straddle vehicle
EP314719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4555740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CN112533820B (zh) 鞍乘型车辆
JP58948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フトアップ支持部構造
JP2005313899A5 (zh)
JP747359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導風構造
JP2020116979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8020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4372224A1 (en) Straddled vehicle
WO2005014382A1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