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2025B -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2025B
CN101462025B CN2008103037074A CN200810303707A CN101462025B CN 101462025 B CN101462025 B CN 101462025B CN 2008103037074 A CN2008103037074 A CN 2008103037074A CN 200810303707 A CN200810303707 A CN 200810303707A CN 101462025 B CN101462025 B CN 1014620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layer
reverse osmosis
osmosis membrane
surfa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3037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2025A (zh
Inventor
邹昊
金焱
徐坚
彭慧敏
吴宗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harton Technology Co ltd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to CN2008103037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620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62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2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2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20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它包括无纺布层和多孔性支撑层,在多孔性支撑层上有用多元胺和多元酰氯反应制成的双层聚酰胺表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现有反渗透膜的多孔性支撑层上制成双层聚酰胺表层,增加了反渗透膜表层的厚度,使膜表面更光滑,更耐水解、耐氧化、耐刮伤和耐污染,提高了反渗透膜的耐磨损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本发明复合反渗透膜还具有制备和操作简单,且盐阻滞率和水渗透性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水渗透性和高盐阻滞率的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复合反渗透膜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反渗透膜品种,已知的结构是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分离性能较好的聚酰胺表层(例如US5160619)。现有的复合反渗透膜,虽然具有较高的盐阻滞率性能和水透过性能,但是由于超薄的聚酰胺表层易于被水解、氧化、刮伤而失去脱盐性能,严重影响了反渗透膜的广泛应用,且使用寿命较短。从复合反渗透膜的应用等方面考虑,制备双层聚酰胺表层的复合反渗透膜将有利于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拓宽反渗透膜的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在多孔性支撑层上用多元胺和多元酰氯反应制成双层聚酰胺表层,增加了反渗透膜表层的厚度,提高了反渗透膜的耐磨损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并具有高盐阻滞率和高水渗透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包括无纺布层和多孔性支撑层,其特点是:在多孔性支撑层上有用多元胺和多元酰氯反应制成的双层聚酰胺表层。
所述的多孔性支撑层为聚砜多孔支撑层、聚醚砜多孔支撑层、聚丙烯多孔支撑层、聚乙烯多孔支撑层或聚偏四氟乙烯多孔支撑层。
上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为:将多孔性支撑层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A溶液接触,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此聚砜支撑层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酰氯基多官能性酰氯化合物的B溶液接触,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溶剂挥发后再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C溶液接触,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
前述A溶液和C溶液中所含至少有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为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芳香族多官能胺为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对苯二胺、1,3,5-三氨基苯、1,2,4-三氨基苯、3,5-二氨基安息香酸、2,4-二氨基甲苯、2,4-二氨基苯甲醚、阿米酚、苯二甲基二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族多官能胺为乙二胺、丙二胺、三(2-氨乙基)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环族多官能胺为1,3-二氨基环己烷、1,2-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氨基环己烷、哌嗪、烷基取代哌嗪中的至少一种。
前述B溶液中所含至少有两个反应性酰氯基多官能性酰氯化合物为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芳香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均苯三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间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联苯二甲酰氯、苯二磺酰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丁三酰氯、丁二酰氯、戊三酰氯、戊二酰氯、己三酰氯、己二酰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环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环丙烷三酰氯、环丁烷二酰氯、环丁烷四酰氯、环戊烷二酰氯、环戊烷三酰氯、环戊烷四酰氯、环己烷二酰氯、环己烷三酰氯、环己烷四酰氯、四氢呋喃二酰氯、四氢呋喃四酰氯中的至少一种。
前述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的第一层聚酰胺表层与C溶液接触前,其表面的溶剂挥发至干,即没有B溶液的残留溶剂。
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时间为5s~300s,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时间为5s~300s,第一层聚酰胺表层与C溶液接触时间为5s~300s。
前述A溶液、C溶液中分别含有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0%的异丙醇、联苯二酚、DMSO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前述A溶液或C溶液的配制方法为:取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解于水中,其在水溶液中的总重量浓度为0.5%~5%,待多官能胺完全溶解于水后,再向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1~5%的表面活性剂、0~10%的异丙醇、联苯二酚、DMSO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1%~3%的三乙胺和1%~6%的樟脑磺酸,搅拌溶解后即得。即本发明中A溶液与C溶液的配制方法相同,但C溶液中所含的反应性氨基化合物和A溶液所含的反应性氨基化合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样,A溶液和C溶液中反应性氨基化合物的重量百分比浓度虽然都在0.5%~5%的范围内,但两者的浓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N-甲基吡咯烷酮、月桂基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前述B溶液的配制方法为:取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按照总质量百分比为0.05~0.4%的比例溶于含有4~12个碳原子的脂肪烃、环脂烃、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搅拌溶解后即得。
本发明所制得的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NaCl截留率在98.5%以上,水渗透通量在15gfd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现有反渗透膜的多孔性支撑层上用多元胺和多元酰氯反应制成双层聚酰胺表层,增加了反渗透膜表层的厚度,使膜表面更光滑,更耐水解、耐氧化、耐刮伤和耐污染,提高了反渗透膜的耐磨损性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本发明复合反渗透膜还具有制备和操作简单,且盐阻滞率和水渗透性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3所制得的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电镜图;
图2为比较例1所制得的单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胺21.9g溶解于657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和4%的樟脑磺酸29.2g,搅拌溶解后得到A溶液。
(2)B溶液的配制:取均苯三甲酰氯0.9g溶解于597g环己烷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0.15%的有机溶液,搅拌溶解后得到B溶液。
(3)C溶液的配制:同A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胺21.9g溶解于657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和4%的樟脑磺酸29.2g,搅拌溶解后得到C溶液。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至干后,再与C溶液接触5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随后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2: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至干后,再与C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随后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3: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2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随后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4: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3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随后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5: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6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随后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6: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胺21.9g溶解于635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4%的樟脑磺酸29.2g和3%的异丙醇21.9g,搅拌溶解后得到A溶液。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胺21.9g溶解于635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4%的樟脑磺酸29.2g和3%的异丙醇21.9g,搅拌溶解后得到C溶液。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接着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7: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6。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6。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2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接着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8: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6。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6。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20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接着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9: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6。
(2)B溶液的配制:取均苯三甲酰氯0.9g溶解于300g环己烷和297g二甲苯组成的混合溶剂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0.15%的有机溶液,搅拌溶解后得到B溶液。
(3)C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6。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2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接着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10: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胺21.9g溶解于635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4%的樟脑磺酸29.2g和3%的DMSO 21.9g,搅拌溶解后得到A溶液。
(2)B溶液的配制:同实施例1。
(3)C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胺21.9g溶解于635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4%的樟脑磺酸29.2g和3%的DMSO 21.9g,搅拌溶解后得到C溶液。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完后,再与C溶液接触20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接着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实施例11:按以下步骤制备复合反渗透膜:
(1)A溶液的配制:取1,2,4-三氨基苯21.9g溶解于657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和4%的樟脑磺酸29.2g,搅拌溶解后得到A溶液。
(2)B溶液的配制:取间苯二甲酰氯0.9g溶解于597g环己烷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0.15%的有机溶液,搅拌溶解后得到B溶液。
(3)C溶液的配制:同A溶液的配制:取1,2,4-三氨基苯21.9g溶解于657g水中配制成重量浓度为3%的水溶液,待其完全溶解后,再向该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1%的N-甲基吡咯烷酮7.3g、2%的三乙胺14.6g和4%的樟脑磺酸29.2g,搅拌溶解后得到C溶液。
(4)将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20s,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这种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10s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待有机溶剂挥发至干后,再与C溶液接触5s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随后放入60℃的烘箱干燥五分钟,得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
取膜片在膜片监测台上测试,在2000ppmNaCl水溶液、225psi操作压力、温度25℃、PH值6.5~7.5的测试条件下测试,所得结果见表一。
比较例1:除和C溶液的接触时间为0S外,其余同实施例1。
表一
  编号   异丙醇含量(%)   DMSO含量(%)  A溶液接触时间(s)  B溶液接触时间(s)   C溶液接触时间(s)   透过通量(gfd)   盐阻滞率(%)
  比较例1   0   0   20   10   0   12.8   96.12
  实施例1   0   0   20   10   5   20.5   96.72
  实施例2   0   0   20   10   10   15.6   99.08
  实施例3   0   0   20   10   20   15.3   99.34
  实施例4   0   0   20   10   30   20.5   99.12
  实施例5   0   0   20   10   60   19.1   98.39
  实施例6  3  0   20   10  10   16.0   97.77
  实施例7  3  0   20   10  20   16.7   99.25
  实施例8  3  0   20   10  200   14.0   99.23
  实施例9  3  0   20   10  20   18.0   99.21
  实施例10  0  3   20   10  20   34.0   99.12
  实施例11  0  0   20   10  20   19.2   98.78
由表一可见,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盐阻滞率和水渗透通量都明显高于单层的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从附图中的电镜图片可以看出,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图1)的表面比普通的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图2)表面更厚、更光滑。因此,本发明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更耐水解、耐氧化、耐刮伤和耐污染。

Claims (11)

1.一种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孔性支撑层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A溶液接触,用橡胶辊除去多余的溶液,在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聚砜支撑层;然后将此聚砜支撑层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酰氯基多官能性酰氯化合物的B溶液接触,形成第一层聚酰胺表层,溶剂挥发后再与含有至少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C溶液接触,形成第二层聚酰胺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溶液和C溶液中所含至少有两个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为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族多官能胺为间苯二胺、邻苯二胺、对苯二胺、1,3,5-三氨基苯、1,2,4-三氨基苯、3,5-二氨基安息香酸、2,4-二氨基甲苯、2,4-二氨基苯甲醚、阿米酚、苯二甲基二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族多官能胺为乙二胺、丙二胺、三(2-氨乙基)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环族多官能胺为1,3-二氨基环己烷、1,2-二氨基环己烷、1,4-二氨基环己烷、哌嗪、烷基取代哌嗪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B溶液中所含至少有两个反应性酰氯基多官能性酰氯化合物为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均苯三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间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联苯二甲酰氯、苯二磺酰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丁三酰氯、丁二酰氯、戊三酰氯、戊二酰氯、己三酰氯、己二酰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环族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为环丙烷三酰氯、环丁烷二酰氯、环丁烷四酰氯、环戊烷二酰氯、环戊烷三酰氯、环戊烷四酰氯、环己烷二酰氯、环己烷三酰氯、环己烷四酰氯、四氢呋喃二酰氯、四氢呋喃四酰氯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孔性支撑层上形成的第一层聚酰胺表层与C溶液接触前,其表面的溶剂挥发至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孔性支撑层与A溶液接触时间为5s~300s,聚砜支撑层与B溶液接触时间为5s~300s,第一层聚酰胺表层与C溶液接触时间为5s~300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溶液、C溶液中分别含有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10%的异丙醇、联苯二酚、DMSO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8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溶液或C溶液的配制方法为:取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解于水中,其在水溶液中的总重量浓度为0.5%~5%,待多官能胺完全溶解于水后,再向水溶液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1~5%的表面活性剂、0~10%的异丙醇、联苯二酚、DMSO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1%~3%的三乙胺和1%~6%的樟脑磺酸,搅拌溶解后即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N-甲基吡咯烷酮、月桂基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2、4或5所述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B溶液的配制方法为:取芳香族、脂肪族、脂环族的多官能酰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按照总质量百分比为0.05~0.4%的比例溶于含有4~12个碳原子的脂肪烃、环脂烃、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搅拌溶解后即得。
CN2008103037074A 2008-08-13 2008-08-13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14620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37074A CN101462025B (zh) 2008-08-13 2008-08-13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37074A CN101462025B (zh) 2008-08-13 2008-08-13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2025A CN101462025A (zh) 2009-06-24
CN101462025B true CN101462025B (zh) 2011-09-21

Family

ID=40802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3037074A Active CN101462025B (zh) 2008-08-13 2008-08-13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620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4989B (zh) * 2009-12-18 2013-07-31 北京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微生物污染的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EP2537578B1 (en) * 2010-02-16 2020-03-1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Composite separation membrane
CN102658027A (zh) * 2012-04-20 2012-09-1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高通量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3024B (zh) * 2012-05-07 2014-12-10 苏州信望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空纤维式正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CN103071405B (zh) * 2013-01-31 2015-08-19 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204220A1 (ko) * 2013-06-18 2014-12-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염제거율 및 투과유량 특성이 우수한 폴리아미드계 역삼투 분리막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제조방법으로 제조된 역삼투 분리막
JP6305729B2 (ja) * 2013-11-05 2018-04-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複合半透膜
CN105080352B (zh) * 2014-04-24 2017-09-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及制备方法
CN104923086A (zh) * 2015-06-09 2015-09-23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一种半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35653B (zh) * 2015-12-18 2018-02-06 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二价离子脱除具有高选择性的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WO2018000361A1 (zh) * 2016-06-30 2018-01-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聚磺酰胺纳滤或反渗透复合膜的分子层层组装制备方法
CN106621855A (zh) * 2017-01-18 2017-05-10 南京湶膜科技有限公司 反渗透复合膜制备方法及反渗透复合膜
CN110354684B (zh) * 2019-08-19 2022-07-12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能耗的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548400A (zh) * 2019-09-04 2019-12-10 杭州易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通量反渗透膜及制备方法
CN111111447A (zh) * 2019-12-26 2020-05-08 湖南沁森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脱盐率可调控的纳滤膜制备方法及制备的纳滤膜
CN111036090B (zh) * 2019-12-26 2022-03-22 湖南沁森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芳香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反渗透膜
CN111632498A (zh) * 2020-06-05 2020-09-08 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纺布基底担载聚乙烯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CN112246110B (zh) * 2020-10-28 2022-10-11 湖南澳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功能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67415B (zh) * 2021-10-25 2023-11-28 湖南澳维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氯型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70218A (zh) * 2021-12-29 2022-06-03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胺复合膜及其制备工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1818A (zh) * 1997-07-02 2000-08-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951549A (zh) * 2006-09-08 2007-04-25 浙江工商大学 多层聚酰胺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1818A (zh) * 1997-07-02 2000-08-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951549A (zh) * 2006-09-08 2007-04-25 浙江工商大学 多层聚酰胺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2025A (zh) 200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2025B (zh) 双层聚酰胺表层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4989B (zh) 一种耐微生物污染的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US9662615B2 (en) Composite polyamide membrane
US20100216899A1 (en) Polyamide membranes with fluoroalcohol functionality
CN103648624B (zh) 含有磺化聚芳醚的复合膜及其在正向渗透方法中的应用
CN101934201A (zh) 一种高选择性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25896B (zh) 一种杂化复合膜、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789378B (zh) 复合半透膜、及螺旋型分离膜元件
WO2022127637A1 (zh) 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23830A (zh) 具有高耐氯性和高渗透性的水处理膜及其制备方法
TW201325703A (zh) 脫鹽過濾材料
JP6624278B2 (ja) ポリアミド界面重合用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逆浸透膜の製造方法
KR101453794B1 (ko) 보론제거능이 우수한 역삼투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40222146A1 (en) Composite semipermeable membran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15121128A (zh) 一种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复合膜
CN101601975A (zh)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
KR101517653B1 (ko) 크산텐계 화합물을 포함하는 고투과 유량 역삼투 분리막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KR20140073354A (ko) 고기능성 역삼투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5118894A1 (ja) 複合半透膜の製造方法
KR101944118B1 (ko) 내오염 성능이 우수한 역삼투 복합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30076498A (ko) 초친수층을 포함하는 역삼투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30016698A (ko) 해수담수화용 폴리에테르술폰계 역삼투막 제조용 코팅액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리에테르술폰계 역삼투막의 제조방법
JP4563093B2 (ja) 高塩阻止率複合逆浸透膜の製造方法
CN115318109A (zh) 一种高通量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005330A (ko) 폴리아미드 나노복합막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폴리아미드 나노복합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GUIYANG VONTRON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ffice building 550018 Guizhou city of Guiyang province Magicstor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high tech Zone two floor, No. 206

Patentee after: VONTR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550018 Guizhou city of Guiyang province new village Magicstor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50008 No. 1518, Liyang Avenue, Guiyang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550018 206, two / F, office building, South Gui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Guiyang hi tech Zone.

Patentee before: VONTR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1

Address after: 550008 No. 1518, Liyang Avenue, Guiyang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harto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550008 No. 1518, Liyang Avenue, Guiyang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VONTRON MEMBRAN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