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1004B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61004B CN101461004B CN2007800204257A CN200780020425A CN101461004B CN 101461004 B CN101461004 B CN 101461004B CN 2007800204257 A CN2007800204257 A CN 2007800204257A CN 200780020425 A CN200780020425 A CN 200780020425A CN 101461004 B CN101461004 B CN 1014610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ray salver
- disc
- opening
- accommodation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9
- AJPJDKMHJJGVTQ-UHFFFAOYSA-M sod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Na+].OP(O)([O-])=O AJPJDKMHJJGVTQ-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640034 Heteroptery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4565 Trem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4—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4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pivoting loading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8—Shutter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Packaging For Recording Dis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备:一对导向壁,其被配置在盒保持件的保持件开口部附近,规定盘盒的插入方向;第1开闭杆,其具有与上述盘盒的一部分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在插入或者排出上述盘盒时进行转动;和第2开闭杆,其具有与上述盘盒的另一部分相卡合的第2卡合部,在插入或者排出上述盘盒时进行转动,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在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使得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变得比上述一对导向壁的间隔大,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进行转动,从而在上述盘盒中形成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述盘装置,在光盘或者磁盘等的盘状的数据存储介质被收纳到盒(cartridge)中的盘盒中进行数据记录以及/或者进行从盘盒再生数据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光束进行记录或者再生的CD或DVD等、以及采用磁进行记录或者再生的软盘等、还有采用光束和磁力来进行记录或者再生的MO或MD等的盘状的记录/再生介质在世界中正在普及。而且尤其在DVD-RAM、MO等的记录型的介质中,从该被记录的信号的保护的观点来看,被收纳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种盒中。以下,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谓盘盒是指收纳盘状的记录/再生介质的盒。
图24为示意地表示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盘盒的构造的图。在图24中,盘盒100收纳能够记录以及/或者再生的盘10,具备构成盘盒100的外壳的支撑基底部件101。
支撑基底部件101,使盘马达(disk motor)等的盘10转动的单元以及、记录以及/或者再生的单元侵入到支撑基底部件101,在支撑基底部件101的上面以及下面具有用于接近盘10的开口101w。
此外,支撑基底部件101具有内壁,其进行盘10中心的定位,并且对盘10确保间隙(clearance)并能旋转地保持盘10。
此外,盘盒100具备开闭器(shutter)103,其覆盖设置在支撑基底部件101的上面以及下面的开口101w,为了保护通过开口101w而露出的盘10的面,而按照夹持支撑基底部件101的方式弯曲为C字形。
开闭器103能够向图24所示的箭头P方向平行移动,此外,通过弹簧按照返回到开口101w关闭的状态的方式施力。由此,尤其在没有施加外力时按照盘10没有露出的方式构成盘盒100。
对于盘盒100,在盘装置(未图示)中进行记录以及/或者再生时,夹住(clamper)盘10,为了使进行记录以及/或者再生的单元接近盘10,使盒开闭器103向箭头P方向移动而使盘10露出。此时,利用盘盒100向插入到盘装置的箭头Q方向的移动,使挡板开启器(shutter opener)104的突起104a与开闭器103的凹口部103a卡合,随着移动而通过以挡板开启器104的转动中心104b作为中心的箭头R方向的转动,使开闭器103向箭头P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3264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盘盒那样,在现有的盘盒中,为了一边卡紧盘,一边使光头访问盘的信息记录面全体,而需要将用于该目的的开口从盒的中央横跨端部设置。此外,在该构造的盘盒的情况下,开闭器相对盒的壳体直线地移动,在开闭器打开时需要开闭器退避的区域。从而,开口部的大小依赖于盒的外形的尺寸,在小型盒中设置大的开口部在设计上变得困难。其结果在使用小型盒的小型机器或盘数码相机中,存在对光头的大小带来限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种现有的课题,提供一种与即使外形小也能设置大的头开口部的盘盒相对应的光盘装置。
本发明的盘装置,能够装填用于收纳盘的盘盒,具备:盒保持件,其对上述盘盒进行支撑,具有保持件开口部,该保持件开口部用于将上述盘盒从外部向上述盒保持件内插入,将上述盒保持件内的上述盘盒向上述外部排出;一对导向壁,其被配置在上述盒保持件的上述保持件开口部附近,规定上述盘盒的插入方向;盘马达,其载置上述盘并进行旋转;头,其进行对上述盘记录信息以及对在上述盘中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生的操作的至少一方;基底,其对上述头以及上述盘马达进行支撑;第1开闭杆,其在插入或者排出上述盘盒时进行转动,并具有与上述盘盒的一部分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第2开闭杆,其在插入或者排出上述盘盒时进行转动,并具有与上述盘盒的另一部分相卡合的第2卡合部,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在上述盘盒的插入时,在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比上述一对 导向壁的间隔窄的状态下与上述盘盒相卡合,在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使得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变得比上述一对导向壁的间隔大,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进行转动,从而上述头对上述盘进行访问,按照上述盘马达能够载置上述盘的方式在上述盘盒中形成开口。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转动轴位于比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的盘的中心的位置更靠近上述保持件开口部侧。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转动轴在上述盒保持件中,分别被配置在上述导向壁的附近。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盘盒具备:分别具有收纳上述盘的一部分的空间,通过使互相接合来收纳盘全体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和分别绕转动轴能转动地支撑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支撑基底部件,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相卡合,在上述盘盒的插入时,按照形成上述开口的方式,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进行转动。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盘盒的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分别具有: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能旋转地进行卡合的切缺部;和按照在相反方向同步地绕上述转动轴进行转动的方式互相卡合的连动部。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盘盒被插入或者排出时,通过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盘收纳部的切缺部能够旋转地进行卡合,从而构成以上述第1开闭杆的转动轴、上述第1卡合部与切缺部相卡合的卡合部分、以及上述第1盘收纳部的转动轴作为节的第1连杆机构,并且通过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盘收纳部的切缺部能够旋转地进行卡合,从而构成以上述第2开闭杆的转动轴、上述第2卡合部与切缺部相卡合的卡合部分、以及上述第2盘收纳部的转动轴作为节的第2连杆机构,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绕转动轴互相以相反方向同步地进行旋转,从而上述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将上述盘盒的插入方向保持一定。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导向壁只设置在上述保持件开口部附近。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在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能与上述盘 的外侧面相抵接的定位部件,通过上述定位部件与上述盘进行抵接,从而进行上述盘的中心相对上述盘马达的定位。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定位部件被设置在上述盒保持件中。
在某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在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附近具有在插入上述盘盒或者排出上述盘盒动作中的与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底面相抵接的导向面。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盘装置,在盘盒的插入时,第1以及第2打开关闭操作杆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变得比一对导引壁的间隔窄。因此,第1以及第2卡合部与被插入的盘盒可靠地抵接,并进行卡合。此外,第1以及第2打开关闭操作杆,在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使得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比一对导引壁的间隔大地进行转动。因此,使按照在比盘收纳部封闭了的状态的盘盒的投影面积更靠近外侧露出盘盒的打开关闭器或收纳部的方式来打开,能够形成大的开口部。因此,能够与即使外形小也能设置大的头开口部的盘盒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侧面图,(a)表示插入/排出盘盒时的盒保持件的状态,(b)表示对盘进行记录以及/或者再生时的盒保持件的状态。
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5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6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7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8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9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动作原理的连杆(link)机构的模式图。
图10为表示只由第2开闭杆(lever)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盒开闭机构时的打开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3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侧面图,(a)表示插入/排出盘盒时的盒保持件的状态,(b)表示对盘进行记录以及/或者再生时的盒保持件的状态。
图14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15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16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1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1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以及封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图19为表示通过在两个方向转动盘收纳部来进行开口部的打开关闭的盘盒的整体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纳部封闭的状态,(b)表示盘收纳部打开的状态。
图20为表示通过在两个方向转动盘收纳部来进行开口部的打开关闭的盘盒整体的背面侧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纳部封闭了的状态,(b)表示盘收纳部打开了的状态。
图21为表示通过在两个方向转动盘收纳部来进行开口部的打开关闭的盘盒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2为图19中所示的盘盒的部分截面图,(a)表示盘收纳部封闭的 状态,(b)表示盘收纳部打开的状态。
图23为图19中所示的盘盒的部分截面图,(a)表示只对第2锁定部件进行了锁定解除的状态,(b)表示同时对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进行了锁定解除的状态。
图24为表示现有的盘盒的概略构成以及盒开闭器的打开关闭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平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盘;20—横向基底(traverse base);21、22—盒定位销;25、26—杆定位销;30—盘马达;40—光头;50—夹持器(clamper);60—盒保持件;65—定位部件;150—盒开闭机构;151—第1开闭杆;152—第2开闭杆;153—第1杆施力弹簧;154—第2杆施力弹簧;200—盘盒;211—上部支撑基底部件;212—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20—盘收纳部;220w—开口部;221—第1盘收纳部;222—第2盘收纳部;231—第1锁定(lock)部件;232—第2锁定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未公开的国际专利申请PCT/JP2007/059444中提出了外形小且能够设置大的头开口部的盘盒。本发明的盘装置与该盘盒相对应。以下对该盘盒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19(a)以及图19(b)为从上面侧观察能够在本发明的盘装置中进行装填的盘盒200的全体的立体图,图19(a)表示关闭开口部的状态,图19(b)表示打开开口部,使盘10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图20(a)以及图20(b)为从底面侧观察盘盒200的全体的立体图,图20(a)表示关闭开口部的状态,图20(b)表示打开开口部,使盘10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此外,图22为表示盘盒200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盘盒200具备第1盘收纳部221、第2盘收纳部222和支撑基底部件210。
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分别具有收纳各个盘10的一部分的空间,通过互相进行接合而形成收纳盘10的全体的盘收纳部220。更具体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分别具有收纳盘10的 一部分的扁平的袋状的空间,按照各个的空间的开口的边缘部分一致的方式,通过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进行封闭来形成收纳盘10全体的空间。以下,在参照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的双方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作盘收纳部220。
支撑基底部件210分别绕转动轴可旋转地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支撑基底部件210的至少一部分按照抑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与盘10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重叠。
如图19(b)以及图20(b)所示,在打开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状态下,从盘盒200的外部,形成盘马达、夹住部件等的使盘10进行旋转的单元、以及用于使进行记录以及/或者再生的头接近盘10并进行访问的大致扇形区域的开口部220w。
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兼具有下述两个功能,即构成盘盒200的外壳的外罩(housing)的功能和将开口部220w打开以及封闭的开闭器的功能。
如图19(a)以及图20(a)所示,在从上面或者底面观察盘盒200的情况下,形成开口部220w的一侧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形成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的开口部220w的区域的侧面成为曲面。
支撑基底部件210包括上部支撑基底部件211以及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如图21所示,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上设置有用于对盘装置(未图示)内的与盘10平行的面内的盘盒200进行定位的定位孔215a以及215b。此外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两侧面部,切缺部212t在左右设置,例如一边使用于防止反向地装填托盘(tray)方式的装载(loading)中的盘盒200的表背,一边使用于用于保持狭缝装载(slot loading)方式中的盘盒200的卡合等中。
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分别具有转动中心孔221a以及转动中心孔222a,通过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旋转支轴212a以及212b被插入到转动中心孔221a以及转动中心孔222a中,从而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以旋转支轴212a以及212b作为转动轴可旋转地被支撑。
此外,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具有互相咬合而卡合的连动部221b以及222b,通过该连动部221b以及222b的卡合,从而第1盘收纳部22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2能够绕旋转支轴212a以及212b而互相向反方向连动地进行旋转。
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中,设置有切缺部221d以及222d,使用于从外部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打开以及封闭的动作。
第1锁定部件23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2分别具有转动中心孔231a以及转动中心孔232a,通过插入到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旋转支轴212c以及212d中,而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到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
第1锁定部件231包括: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封闭了的状态下,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卡止部221c卡合,抑制第1盘收纳部221向打开状态转动的卡止杆部231b;从外部操作第1锁定部件231的操作部231c;和通过抵抗来自外部的操作而产生弹性变形来发挥功能的弹性部231d。
同样,第2锁定部件232包括:在盘收纳部220封闭了的状态下,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止部222c相卡合,抑制第2盘收纳部222向打开状态转动的卡止杆部232b;从外部操作第2锁定部件232的操作部232c;和通过抵抗来自外部的操作而产生弹性变形来发挥功能的弹性部232d。
此外,在盘盒200中,用于操作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锁定解除用狭缝(slit)200a、200b设置在盘盒200的两侧面。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构成为在狭缝200a、200b内突出,但不从盘盒200的外形突出。由此,使用盘盒200的人难以用手指按下操作部231c、232c,防止来自外部的故意的操作。
接下来,对盘盒200的盘收纳部220的打开或者封闭动作进行说明。图22(a)以及图22(b)表示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封闭了的状态以及打开了的状态的盘盒200的部分截面图。
如图22(a)所示,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封闭的状态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中设置的卡止部221c、222c相抵接。由此,第1以及 第2盘收纳部221、222锁定向箭头221A方向以及箭头222A方向的旋转。此时弹性部231d、232d不进行弹性变形。此外,在盘盒200的内部,为了防止盘10晃动不稳,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内壁,在封闭了的状态下,设置与盘10的外周面或者外侧面端部相抵接的部位,在盘收纳部220的封闭时保持盘10。
从图22(a)的状态,如后所述通过同时按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来解除锁定,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分别向箭头221A方向、箭头222A方向旋转时,如图22(b)所示,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处于已打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内壁由于盘10而分离,因此盘10相对支撑基底部件210,在分离的范围内取得任意的位置。因此,通过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以及设置在盘装置的定位部件65来限制盘10的位置。
为了封闭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进行与打开动作相反的动作、即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箭头221B、箭头222B方向旋转。此时,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通过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的抵接,分别向箭头231A、232A方向转动。而且,如图22(a)所示,盘收纳部220封闭时,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通过各个弹性部231d、232d的弹性力分别向箭头231B、箭头232B方向转动。由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相抵接,锁定盘收纳部220的旋转。从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封闭动作结束。
另外,盘盒200,如图22(b)所示,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打开的状态下,盘10、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以及支撑基底部件210向盘10的旋转轴方向的投影区域,与图22(a)所示的封闭的状态相比变大。但是,具有能够增大开口部220w,头的设计自由度大幅度地提高的优点。
接下来对锁定解除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3(a)为表示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由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锁定的状态,只 对第2锁定部件232进行锁定解除的状态,图23(b)表示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由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锁定的状态到同时对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进行了锁定解除的状态。在封闭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状态下,如图22(a)所示,通过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分别锁定向箭头221A方向以及箭头222A方向的旋转。
如图23(a)所示,从外部按压第2锁定部件232的操作部232c时,一边使弹性部232d变形,一边第2锁定部件232向箭头232A的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第2锁定部件232的卡止杆部232b与设置在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止部222c分离而卡止状态被解除。但是,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连动部221b、222b被连动,并且第1盘收纳部221通过第1锁定部件231被锁定。因此,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通过被锁定的第1盘收纳部221被抑制,不能打开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也即在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任一个从外部被锁定解除时,不能打开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
接下来,如图23(b)所示,从外部同时按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时,一边使弹性部231d、232d同时变形,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以及箭头232A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与设置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分别分离,解除卡止状态。其结果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能够分别向箭头221A方向以及222A方向旋转,能够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打开。从而,在同时解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打开。
本发明的盘装置装填上述的盘盒200,能够一边对收纳在盘盒200中的盘10记录信息,一边对记录在盘10中的信息进行再生。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谓装填是指将盘盒插入到盘装置内,盘盒的盘被载置在盘马达,处于能对盘进行记录再生的状态。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盘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为能够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盘盒200进行装填的盘装置501的分解立体以及平面图。此外,图3(a)以及(b)表示对盘盒200进行插入/排出的状态以及对盘10进行记录或者再生的状态的盘装置501的侧面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盘装置501具备横向基底20、盘马达30、光头40和盒保持件60。
盘马达30具有用于载置盘10的盘载置面30a,被固定到横向基底20。光头40按照沿导向轴41以及42可移动的方式,在横向基底20上被支撑。进而,光头40通过在横向基底20上构成的驱动源(未图示),沿导向轴41以及42向在盘马达30的盘载置面30a上载置的盘10的半径方向自由移动地被驱动。
光头40将信息记录在盘10中,对记录在盘10中的信息进行再生。盘装置501也可为能进行记录以及再生的装置,也可为只进行记录或者再生的任一方的装置。
在横向基底20上设置有盒定位销21、22。盒定位销21、22中设置有座面21a、22a,与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底面抵接。盒定位销21、22进行盘盒200相对盘马达30的定位。横向基底20中,进而设置有具有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底面抵接的座面23a的固定销23和具有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底面抵接的座面24a的固定销24。这些座面23a、24a与盒定位销21、22的座面21a、22a一起进行盘盒200的高度方向的定位。
此外,横向基底20中设置有杆定位销25、26,与后述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孔151d、152d相卡合并进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盘马达30的定位。
此外,盘装置501还具备装填夹持器50以及盘盒200的盒保持件60。
夹持器50通过盘马达30的盘载置面30a将盘10进行夹持,由盘马达30可旋转地夹住盘10。夹持器50通过夹持器支撑部件(未图示)被保持,被盒保持件60支撑。
盒保持件60支撑盘盒200。盒保持件60使盘盒200从外部向箭头60A方向移动,向盒保持件60的内部插入,此外具有使盒保持件60内的盒保 持件60向箭头60B方向移动,用于向外部排出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保持件开口部60s为设置在盒保持件60的开口。盘装置501除了上述之外,也可在覆盖盘装置501全体的框体中设置对盘盒进行插入排出的其他开口部。
在盒保持件60的保持件开口部60s附近,设置有一对导向壁61a、61b。导向壁61a、61b规定盘盒200的插入以及排出的方向,在向盒保持件60插入盘盒200时以及将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向外部排出时,通过能与盘盒200的侧面抵接,而按照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插入或者排出的方式导向盘盒200。导向壁61a、61b只设置在保持件开口部60s附近。
此外,导向壁61a以及61b中设置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其在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插入以及排出时,通过盘盒200的锁定解除用狭缝200a以及200b,按下盘盒200的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以及232c。
在盒保持件60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盘马达30以及光头40与盘10接近的开口部60w。此外,按照盒定位销21、22以及杆定位销25、26与盒保持件60不干扰的方式,在盒保持件60的底部设置有孔63a、63b以及切缺部64a、64b。进而,在盒保持件60中装填盘盒200时,设置有用于使盘10相对盘马达30的中心定位的定位部件65。
为了容易取出装填到盒保持件60中的盘盒200,也可在盒保持件60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侧设置使盘盒200的侧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槽口62s。
在盒保持件60中安装有被插入到在横向基底20中设置的转动中心孔20a、20b中的带轴螺丝81、82。由此,盒保持件60通过横向基底20在箭头80A方向以及箭头80B方向被自由转动地支撑。
在图3(a)中如箭头60A以及箭头60B所示,将盘盒200插入到盒保持件60,此外在从盒保持件60排出盘盒200时,使盒保持件60相对横向基底20沿箭头80A方向转动角度θ。由此,能够按照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盘马达30、光头40以及各种定位销不干扰的方式,进行盘盒200的插入以及排出。
此外,盘盒200被插入到盒保持件60的内部,在盘盒200的开口部 220w被打开的状态下,使盒保持件60相对横向基底20沿箭头80B方向转动,从而如图3(b)所示,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盘马达30以及光头40侵入到盘盒200的开口部220w,各种定位销与各个定位孔相卡合来进行盘盒200的定位。由此,按照能够进行对盘10的记录或者来自盘10的再生的方式装填盘盒200。
如图1所示盘装置501还具备盒开闭机构150。盒开闭机构150与盘盒200的一部分相卡合,在插入以及排出盘盒200时,对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进行打开以及封闭。盒开闭机构150具体地包括第1开闭杆151、第2开闭杆152、第1杆施力弹簧153和第2杆施力弹簧154。
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具有转动中心孔151a、152a,通过使转动中心孔151a、152a与设置在盒保持件60的旋转支轴60a、60b相卡合,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以旋转支轴60a、60b为转动轴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盒保持件60。旋转支轴60a、60b分别接近导向壁61a、61b。
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被安装在分别设置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支轴151b、152b,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对第1开闭杆151施力,向箭头152A方向对第2开闭杆152施力。
此外,第1开闭杆151包括设置在第1盘收纳部221并与切缺部221d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151c,和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中的杆定位销25相卡合的定位孔151d。定位孔151d,在第1开闭杆151在箭头151A方向转动时,进行第1开闭杆151相对盘马达30的定位。
同样,第2开闭杆152包括设置在第2盘收纳部222并与切缺部222d相卡合的卡合部152c和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6相卡合的定位孔152d。定位孔152d,在第2开闭杆152在箭头152A方向转动时,进行第2开闭杆152相对盘马达30的定位。
旋转支轴60a、60b,如图2所示,设置在相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盘装置501的前方侧、即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下,在比盘10的中心更靠近盒保持件60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侧。旋转支轴60a、60b沿导向壁61a、61b的排列方向配置。此外,相对于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平行,并且通过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下的盘10 的中心相对盘10垂直的平面,被对称地配置以及构成。
同样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相对于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平行且通过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下的盘10的中心相对盘10垂直的平面对称地配置以及构成。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于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平行并且通过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下的盘10的中心相对盘10垂直的平面对称地配置以及构成。
盒保持件60中,如图2所示,设置有抵抗由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所引起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旋转的制动器部60c、60d。通过该制动器部60c、60d,第1开闭杆151以及第2开闭杆152被保持在规定的待机位置。
如图2所示,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在与盒保持件60的制动器部60c、60d相抵接时,与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5、26不干扰。因此,在没有将盘盒200装填到盒保持件60的状态下,如图3(b)所示,即使转动盒保持件60也没有问题。
接下来,对如上那样构成的盒开闭机构15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盒开闭机构150,按照将盘盒200插入到盒保持件60的动作(箭头60A方向),进行打开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动作,按照进行排出的动作(箭头60B方向)封闭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中,不具备进行盘盒200的插入以及排出的驱动机构。因此,如箭头60A所示的插入动作,通过操作者用手指按压来进行,如箭头60B所示的排出动作,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和操作者的取出动作来进行。
首先,参照图4~图8,对将盘盒200插入到盒保持件60时的盒开闭机构150的打开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在盘盒200被插入以及排出时,盒保持件60,如图3(a)所示,相对横向基底20傾斜。但是,盘盒200的插入以及排出动作中,与横向基底20无关,只与盒保持件60有关,因此从图4到图7中,为了简便而在同一平面上表示盒保持件60与横向基底20。图8表示盘盒200的装填结束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按照盘盒200内的盘10被载置在盘马 达30的载置面30a上的方式,盒保持件60如图3(b)所示下降,盒保持件60与横向基底20处于同一平面。
如图4所示,操作者将盘盒200从保持件开口部60s如箭头60A所示的那样向盒保持件60的内部插入。盘盒200通过盒保持件60的导向壁61a、61b向与插入方向(箭头60A)正交的盘盒200的宽度方向导向,向盒保持件60内部插入。
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与盒保持件60的制动器部60c、60d相抵接,被保持在规定的待机位置。此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的间隔比导向壁61a、61b的间隔窄。因此,盘盒200的插入进行时,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与盘盒200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外形侧面相抵接。
此时,导向壁61a、61b所设置的锁定解除部62a、62b通过盘盒200的锁定解除用狭缝200a、200b。
从图4所示的状态,进而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5所示,第1开闭杆151,通过第1开闭杆151的第1卡合部151c和第1盘收纳部221的外形侧面之间的抵接,来抵抗杆施力弹簧153的弹簧力,以旋转支轴60a为中心向箭头151B方向进行转动。之后,第1开闭杆151再次通过杆施力弹簧153的弹簧力向箭头151A方向转动,第1卡合部151c向与设置在第1盘收纳部221的切缺部221d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相抵接的位置移动。
同样第2开闭杆152,通过第2开闭杆152的卡合部152c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外形侧面之间的抵接,来抵抗杆施力弹簧154的弹簧力,以旋转支轴60b为中心向箭头152B方向转动。之后,第2开闭杆152再次通过杆施力弹簧154的弹簧力向箭头152A方向转动,第2卡合部152c向与设置在第2盘收纳部222的切缺部222d中的卡合用抵接面222f相抵接的位置移动。
进一步将盘盒200从图5的状态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6所示,第1开闭杆151的第1卡合部151c通过杆施力弹簧153的施加力一边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切缺部221d的内壁相抵接,一边移动,到达设置在切缺部221d的半圆弧上的卡合部221e,与卡合部221e相卡合。由此,通 过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第1连杆(link)机构。
同样,第2开闭杆152的卡合部152c通过杆施力弹簧154的施加力一边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切缺部222d的内壁相抵接,一边移动,到达设置在切缺部222d的半圆弧上的卡合部222e,与卡合部222e相卡合。由此,通过第2开闭杆152和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第2连杆机构。
此时,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一边同时按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使弹性部231d、232d同时变形,一边使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以及箭头232A方向旋转。由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与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上设置的卡止部221c、222c相分离,解除锁定状态。其结果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分别能向箭头221A方向以及222A方向旋转。
进一步将盘盒200从图6的状态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7所示,通过由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以及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以旋转支轴60a、60b为中心向箭头151B方向、箭头152B方向开始转动。与此连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以旋转支轴212a、212b为中心分别向箭头221A方向、箭头222A方向开始旋转。
具体地来说,由于盘盒200的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通过导向壁61a、61b被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导向,因此第1盘收纳部221的旋转支轴212a只具有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第1开闭杆151的旋转支轴60a被固定。由此,由第1开闭杆151和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第1连杆机构。
该第1连杆机构由进行转动曲柄(crank)动作(旋转动作)的第1开闭杆151、向插入方向(箭头60A方向)进行滑动(slide)动作的第1盘收纳部221的旋转支轴212a和作为连接连杆(link)发挥功能的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由于第1开闭杆151向箭头151B方向转动,从而第1盘收纳部221向箭头221A方向转动。
同样,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通过导向壁61a、61b被向箭头60A方 向以及箭头60B方向导向,因此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支轴212b只具有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进行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第1开闭杆151的旋转支轴60a被固定。由此,由第2开闭杆152和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第2连杆机构。
该第2连杆机构由进行转动曲柄动作(旋转动作)的第1开闭杆152、向插入方向(箭头60A方向)进行滑动动作的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支轴212b和作为连接连杆发挥功能的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由于第2开闭杆152向箭头152B方向转动,从而第2盘收纳部222向箭头222A方向转动。
因此,按照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的插入量,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一对的连杆机构,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箭头151B方向、箭头152B方向转动相连动,分别向箭头221A方向、箭头222A方向旋转,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打开动作。
此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互相咬合的连动部221b、222b互相在相反方向连动地进行旋转,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经由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互相在相反方向连动地进行转动。
另一方面,由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于盘盒200的插入方向(箭头60A)被对称地构成,因此由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和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相对于盘盒200的插入方向(箭头60A)对称地进行动作。因此,能够确保插入动作时的向盘盒200的插入方向的移动直进性。
此外,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的附近部分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相抵接,由此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进行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的动作中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高度方向的导向。
因此,在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的过程中,盘盒200通过被对称地构成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来确保动作直进性,并且也向高度方向导向。其结果实现稳定的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动作。
进一步将盘盒200从图7的状态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8所示, 盘盒200被插入到盒保持件60的内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转动直到规定的角度,形成开口部220w。
此时,设置在盒保持件60的定位部件65侵入到开口部220w。通过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与定位部件65,限制盘10的位置,进行开口部220w已打开时的盘10的中心位置的定位。
由操作者将盒保持件60从如图3(a)所示的相对横向基底20倾斜规定的角度θ的状态向如图3(b)所示那样能相对盘10进行记录·再生的状态沿箭头80B方向转动时,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定位孔215a、215b和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盒定位销21、22进行卡合。由此,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同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转动轴即旋转支轴212a、212b也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
由此,能向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的第1盘收纳部221的旋转支轴212a被定位,被限制。由第1开闭杆151的旋转支轴60a、第1盘收纳部221的旋转支轴212a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卡合部221e之间的三个支点,在图8中由单点划线所示,构成第1的3节连杆(构架构造)。其结果第1盘收纳部221的卡合部221e相对横向基底20被唯一地定位。
同样由于能向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的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支轴212b通过定位被限制,因此由第2开闭杆152的旋转支轴60b、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支轴212b和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合部222e这三个支点,如图8中单点划线所示,构成第2的3节连杆。其结果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合部222e相对横向基底20被唯一地定位。
因此,通过将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相对横向基底20进行定位,从而通过上述的第1以及第2的3节连杆的构成,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旋转角度以及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转动轴的位置以及旋转角度被唯一地定,开口部220w被完全地打开。
其中,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施力,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被封闭的方向施力并被定位。其结果考虑构成部件的精度偏差或定位销的匹配偏差(勘合ガタ)等时,在开口部220w的打开区 域变窄的方向产生偏差,存在开口部220w不能充分被打开的可能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设置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孔151d、152d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5、26相卡合,进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由此,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进一步高精度地打开,能够可靠地形成规定大小的开口部220w。
此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的间隔比导向壁61a、61b的间隔大。由此,按照在比盘收纳部封闭了的状态的盘盒的投影面积更靠近外侧露出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方式打开,能够在盘盒200形成大的开口部220w。
此外,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合部221e、222e中,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箭头151B方向、152B方向转动时,设置有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相抵接的限制用抵接面。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限制用抵接面之间的抵接,从而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限制向箭头221B方向、箭头222B方向的转动。其结果能够高精度地定位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抑制开口部220w变窄。
此外,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5、26相卡合,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经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被保持在横向基底20。因此,在振动或冲击等的摇动条件下,也能可靠地确保开口部220w的区域。
此外,盘10通过盘马达30的盘载置面30a与夹持器50(未图示)被夹住,能够旋转。此时,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也同样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因此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能够相对盘10确保必要的间隙。设置在盒保持件60的定位部65相对横向基底20,通过带轴螺丝81、82被轴支撑,因此相对横向基底20被高精度定位。
此外,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底面由设置在盒定位销21、22的座 面21a、22a被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由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固定销23、24的座面23a、24a被支撑。此时,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相抵接,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高度方向的导向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附近部分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分离。
因此,在盘10的记录或者再生状态下,盘盒200只由上述的四个座面在高度方向上被支撑。由此,相对横向基底20,进行高精度的高度方向的定位,相对盘10确保必要的间隙。另外,如果设置向上述四个座面按压的施力弹簧(未图示),则能够进一步提高盘盒200向高度方向的定位精度。
此外,如图8所示,在盘10的记录或者再生状态下,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分离。因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弹性部231d、232d处于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由此,在由树脂一体地构成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时,能够防止弹性部231d、232d的蠕变(creep)。
此外,如图8所示,将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进行旋转支撑的旋转支轴60a、60b设置在将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已打开的状态下的盘盒200的投影区域外,因此在盘装置内避免与盘盒200之间的干扰,能够在由打开了的状态的盘盒200的最大幅度规定的区域以外更有效地构成盒开闭机构150。因此,能够确保开口部220w的构成区域较大,实现光头40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实现盘装置501的薄型化、省ス空间化。
另外,在盘装置501内插入盘盒200(箭头60A方向)的情况下,使在箭头60A方向保持若干的过行程(over stroke),这种盘装置是一般的情况。因此,如图24所示的现有的盘盒100那样,仅由支撑基底部件101进行盘10的中心定位时,插入时盘10在后方侧被定位该过行程量,存在根据插入状态定位精度产生偏差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中,在后方侧将进行盘10的中心定位的定位部件65设置在盒保持件60、换句话说盘装置501侧。因此,即使盘盒200的插入的程度在箭头60A方向上有偏差,盘10也相对 盘装置501被高精度定位。
如上那样,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通过从图4所示的状态变为图8所示的状态,盘盒200的开口部220w被完全打开,盒开闭机构150的打开动作结束。此外,盘盒200被正确地装填到盘装置501内,处于能对盘10进行记录·再生的状态。
接下来,对将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排出时的盒开闭机构150的动作进行说明。
盒开闭机构150的封闭动作,如上所述,以盒开闭机构150的打开动作的相反顺序进行。也即从图8的状态开始动作,通过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排出的动作而处于图4的状态,将盘收纳部220完全地封闭,将盘盒200向装置外部排出。
以下,参照图4~图8对盒开闭机构150的封闭动作具体地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盘盒200被正确地装填到盘装置501内的状态下,由操作者将盒保持件60沿箭头80A方向从图3(b)所示的状态向进行图3(a)所示的盘盒200的插入/排出的位置进行转动。由此,与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定位孔215a、215b相卡合的盒定位销21、22,以及与设置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孔151d、152d相卡合的杆定位销25、26的卡合脱开。其结果解除了上述的第1以及第2的3节连杆的状态,盘盒200能沿盒保持件60的导向壁61a、61b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开始转动。
与打开动作的情况相反,按照向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的转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连杆机构,分别向箭头221B方向、箭头222B方向转动,开始盘收纳部220的封闭动作。
从图8的状态,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转动时,如图7所示,盘盒200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所产生的连杆机构的作用,封闭盘收纳部220,并且一 边向导向壁61a、61b导向一边向箭头60B方向排出。
此时,与上述的打开动作的情况相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连动部221b、222b以互相相反方向连动地进行旋转。此外,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于盘盒200的排出方向(箭头60B)被对称地构成。因此,盘盒200的移动直进性在排出时也被确保。
此外,与上述的打开动作的情况同样,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附近部分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相抵接,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由此,进行在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进行排出的动作中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高度方向的导向。
此时,盘盒200的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与锁定解除部62a、62b不抵接。但是,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箭头221B方向、222B方向进行转动,从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止)部221c、222c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相抵接,并且使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转动。
从图7所示的状态,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进一步盘盒200被向箭头60B方向排出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继续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的转动。由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箭头221B方向、箭头222B方向进行转动,如图6所示,开口部220w由盘收纳部220被完全地封闭。
此时,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相抵接,使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以及箭头232A方向转动。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处于分离的状态,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没有锁定。
从图6所示的状态,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继续转动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一边与第 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切缺部221d、222d的内壁相抵接,一边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排出。
而且,如图5所示,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切缺部221d、222d设置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相抵接,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所引起的向盘盒200的箭头60B方向的排出结束。
通过该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的抵接,按压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所产生的向箭头60B方向的盘盒200的突出,防止盘盒200从盘装置501脱开。
此时,由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与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相分离,因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由于弹性部231d、232d的弹性力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以及箭头232B方向进行转动。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相卡合,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按照不向箭头221A方向、222A方向旋转的方式被锁定。
从图5所示的状态,通过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抵抗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而分别向箭头151B方向、箭头152B方向转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一边滑动一边移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
之后,如图4所示,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外形侧面相抵接,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的卡合脱开,盘盒200的保持被解除。由此,能够将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取出。
进而,通过由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从而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被完全地排出,盒开闭机构150的封闭动作结束。
另外,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足够大时,如上所述,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进行转动,能够使盘盒200从图6所示的状态向图5所示的状 态移动。但是,在相对于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切缺部221d、222d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大的情况下,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存在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所引起的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的排出结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盒保持件60的盘盒200的排出量減少,但通过由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从而经由图5的状态而获得图4所示的状态。因此,能够没有任何问题地从盒保持件60取出盘盒20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通过利用连杆机构,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同步地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地打开以及封闭。进一步对该连杆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盒开闭机构150的动作原理的连杆机构的模式图。另外,在图9中,对与图4~图8中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其中,各构成要素被示意地表示。
此外,在图9中,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图6所示的状态用实线表示,图8所示的状态用虚线表示。进而,付与151’等的「’」的参照符号表示向由虚线所示的状态(图8的状态)移动时的各要素,此外线段L表示与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平行且包括盘10的旋转轴的平面。
首先,在图9中,如实线所示,通过第1开闭杆151的卡合部151c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卡合部221e进行卡合,从而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所引起的第1连杆机构被构成。同样通过第2开闭杆152的卡合部152c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合部222e进行卡合,从而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所引起的第2连杆机构被构成。
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相对于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因此,在图9中,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也相对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
在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中,由于旋转支轴60a、60b被设置在盒保持件60,因此为被固定的连杆机构的支轴。另一方面,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旋转支轴212a、212b,由于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通过 导向壁61a、61b被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导向,因此为具有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进行移动的自由度的连杆机构的支轴。
在盘盒200的插入时,旋转支轴212a、212b向箭头60A方向移动,向由212a’、212b’所示的位置移动。旋转支轴212a向旋转支轴212a’的位置沿箭头60A方向进行移动时,以固定轴即旋转支轴60a为中心,第1开闭杆151向箭头151B方向进行转动。由此,卡合部151c(卡合部221e)向卡合部151c’(卡合部221e’)的位置移动。此外,作为连接连杆发挥功能的第1盘收纳部221一边向箭头221A方向转动,一边向箭头60A方向移动,第1连杆机构向由虚线所示的状态移动。
另外,由于旋转支轴60a相对卡合部151c(卡合部221e)形成在盘装置501的前方侧(盒保持件60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侧),因此插入时的第1开闭杆151的旋转方向(箭头151B方向)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旋转方向(箭头221A方向)相同。
同样旋转支轴212b沿箭头60A方向向旋转支轴212b’的位置进行移动时,以作为固定轴的旋转支轴60b为中心,第2开闭杆152向箭头152B方向进行转动。由此,卡合部152c(卡合部222e)向卡合部152c’(卡合部222e’)的位置进行移动。此外,作为连接连杆发挥功能的第2盘收纳部222一边向箭头222A方向进行转动,一边向箭头60A方向进行移动,第2连杆机构向由虚线所示的状态移动。
由于旋转支轴60b也相对卡合部152c(卡合部222e)设置在盘装置501的前方侧(盒保持件60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侧),因此插入时的第2开闭杆152的旋转方向(箭头152B方向)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方向(箭头222A方向)相同。
此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互相咬合的连动部221b、222b互相向相反方向连动并旋转。因此,图9中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与插入/排出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满足在实线所示的状态下α1=α2,在虚线所示的状态下α1’=α2’的关系。此外,由于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相对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和与插入/排出方向相正交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也同样满足实线所示的状态下β1=β2、虚线所示的状态下β1’=β2’的关系。
因此,由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和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在盘盒200的插入动作中(箭头60A方向)相对线段L对称地进行动作。由此,能够确保插入动作时盘盒200向插入方向的动作直进性。
排出时,通过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进行转动,从而卡合部151c’、152c’(卡合部221e’、222e’)按照与分别插入时相反方向即箭头151A、箭头152A向151c、152c(卡合部221e、222e)的位置进行移动。卡合部151c’(卡合部221e’)按照箭头151A向151c(卡合部221e)的位置移动时,旋转支轴212a向箭头60B方向移动。与此相伴,作为连接连杆发挥功能的第1盘收纳部221一边向箭头221B方向转动,一边作为整体向箭头60B方向移动,第1连杆机构向由实线表示的状态移动。
同样地卡合部152c’(卡合部222e’)按照箭头152A向152c(卡合部222e)的位置进行移动时,旋转支轴212b向箭头60B方向移动。与此相伴,作为连接连杆发挥功能的第2盘收纳部222一边向箭头222B方向进行转动,一边作为整体向箭头60B方向移动,第2连杆机构向由实线所示的状态移动。
此时,与插入时同样,图9中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与插入/排出方向所构成的角度,在实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α1=α2的关系,在虚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α1’=α2’的关系。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相对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和与插入/排出方向相正交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也同样在实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β1=β2的关系,在虚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β1’=β2’的关系。
因此,由第1开闭杆151和第1盘收纳部221所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和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所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在盘盒200的排出中(箭头60B方向)、相对线段L对称地进行动作。由此,能够确保排出动作时的盘盒200向排出方向的动作直进性。
如上所述,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并且通过经由盘收纳部220同步地被驱动,盘盒200被稳定插入/排出,并且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封闭动作。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一对第1开闭杆151与第2开闭杆152构成盒开闭机构150,但盘盒200通过设置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连动部221b、222b能够互相向相反方向连动并进行转动。因此,仅采用一个开闭杆对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进行打开关闭在原理上是可能的。
但是,盘盒200打开开口部220w时,具有外罩功能的盘收纳部220进行转动,盘盒200的投影面积变大。因此,使用盘盒200的外形侧面的插入/排出的导向壁61a、61b能够只设置在盘装置501的保持件开口部60s附近。因此,如后所述,为了稳定地进行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优选对盘盒200的前端部即盘收纳部220进行导向。
图10为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中,除去第1开闭杆151,只采用第2开闭杆152构成盒开闭机构的情况的动作。
如图10所示,由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此时,通过第2开闭杆152的卡合部152c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合部222e的卡合,从而第2开闭杆152向箭头152B方向转动,第2盘收纳部222向箭头222A方向进行转动。与此相伴,通过连动部221b、222b的咬合,第1盘收纳部221也向箭头212A方向进行转动。
但是,盘盒200仅由盒保持件60的导向壁61a、61b向箭头60A方向能够移动地被导向。因此,在盘盒的盘装置501的后方侧,通过第2开闭杆152仅单侧的第2盘收纳部222被支撑。
通过操作者向箭头60A方向的插入动作,第2盘收纳部222与第2开闭杆152构成连杆机构。因此,第2盘收纳部222被稳定地支撑,向箭头222A方向进行转动。另一方面,第1盘收纳部221通过连结部221b、222b的咬合而向箭头212A方向进行转动。但是,由于没有第1开闭杆151,因此导向不充分,作用于第1盘收纳部221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负荷变得不均衡。
其结果如箭头200A所示,在负荷轻的第1盘收纳部221侧盘盒200一边倾斜一边被插入,难以正确地插入盘盒200。此外,正确地打开盘收纳部220也是困难的。
此外,假设即使正确地插入盘盒200,第2盘收纳部222也不能由与 第2开闭杆152之间的卡合如上述那样进行,相对于对横向基底20正确地定位,第1盘收纳部221仅通过连动部221b与222b的咬合,来决定打开时的位置。其结果开口部220w的开口精度较大地下降。
这是因为,连动部221b位于转动轴212a附近,因此咬合时的一点点的匹配偏差(勘合ガタ)所引起的误差在第1盘收纳部221的前端被扩大地非常大。此外,第1盘收纳部221,在打开时只由连动部221b与222b的咬合被保持,因此对于摇动,在箭头221A方向或者221B方向容易旋转也成为降低开口精度的原因。
因此,仅由一个开闭杆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关闭,使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变得不稳定,进而使开口部220w的打开的精度劣化。因此,通过兼有开闭器功能和外罩功能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作为对开口部220w进行打开以及封闭的盘盒200的盒开闭机构150不优选。
另外,在盘盒200中,如图8所示,在打开开口部220w的状态下,具有外罩功能的盘收纳部220进行转动,投影面积相对于已封闭的状态的盘盒200变大。因此,盘装置501的设置在保持件开口部60s的导向壁61a、61b的导向宽度,比由已打开的状态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所构成的盘盒200的宽度窄。
因此,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例如偏差或零件故障等)而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不能将盘盒200排出到规定的位置,在由操作者从外部强制地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的情况下,正在打开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也按照由在保持件开口部60s中设置的导向壁61a、61b关闭的方式被驱动。因此,能够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封闭了的状态下取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通过分别与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中设置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相抵接,防止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脱开,但仅任一方进行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向基底20上设置盒定位销21、22,进行盘盒200的定位,但也可在横向基底20以外设置销,进行盘盒的定位。 此外,杆定位销25、26设置在横向基底20,但也可设置在其他的部件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相卡合,从而防止排出时的盘盒200的突出。但是,也可在盘装置501中设置用于防止突出的其他的机构,也可通过橡胶片等的摩擦部件来防止盘盒200的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盒保持件60相对横向基底20产生傾斜,从而避免与盘马达30以及光头40的干扰,实现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但也可利用公知的机构,防止与盘马达30以及光头40的干扰。例如通过一边使盒保持件60相对横向基底20大致平行地上升,一边使横向基底20相对盒保持件60傾斜,从而即使进行盘盒200的插入/排出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盘盒200直接插入/排出盒保持件60,从而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封闭。但是,追加例如新的驱动源,并将盘盒200在托盘或保持件等的搬送部件上载置或者保持,采用将该搬送部件相对盘装置进行插入/排出的装载(loading)方式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横向基底20上的杆定位销25、26进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提高开口部220w的打开区域的精度。但是,一边提高各构成部件的加工精度,一边考虑构成部件的精度偏差或者定位销的匹配偏差等,按照即使在偏差的下限也能充分确保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一对连杆机构决定的开口部220w的打开区域的方式,较大地设定该打开区域,则能够节省杆定位销25、26。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正好适合于由兼具有开闭器功能和外罩功能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对开口部220w进行打开以及封闭的盘盒200。具体地来说将与在第1盘收纳部221中设置的切缺部221d以及在第2盘收纳部222中设置的切缺部222d的每一个相卡合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箭头60A方向/箭头60B方向)对称地配置,通过使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同步地进行转动,从而能够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打开或者封闭。此外, 能够确保盘盒200的动作直进性,能够实现非常稳定的插入/排出动作。
此外,在盘盒200的插入或者排出动作中,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保持,即使在存在振动或冲击等的摇动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稳定的插入/排出动作。
此外,为了利用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封闭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方向进行施力的施力弹簧的施加力,在操作者所进行的盘盒200的插入动作时,给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转动给与适度的动作负荷,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可靠地进行卡合,能够进行盘收纳部的打开动作。排出动作时,能够通过施力弹簧的施加力使盘盒200自动地排出,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封闭动作。
由此,通过施力弹簧的施加力能够唯一地控制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中的操作性(人—机界面中的操作感),并且能够节省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中所必需的驱动源以及驱动机构。因此,能够大幅度地削除构成盘装置的零件的个数,实现盘装置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此外,通过在设置在盒保持件60上的导向壁61a、61b的一部分中构成锁定解除部件62a、62b,从而对于盘盒200的外形形状的锁定解除部件62a、62b的位置精度得以提高,因此能够可靠地按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在最佳的时刻能够可靠地进行一系列的插入/排出动作时的设置在盘盒200中的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锁定解除动作。
此外,通过将盒开闭机构150设置在盘装置501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侧,从而避免光头40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之间的干扰,能够谋求光头40的设计自由度的扩大,并且能够避免光头40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重叠,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所装填的盘盒200’,除了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中没有设置连动部221b、222b之外,与参照图19~图23进行说明的盘盒200相同。因此,盘盒200’的说明省略。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
首先,参照图11~图13,对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2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11以及图12为能够装填盘盒200’的盘装置502的分解立体以及平面图。此外,图13(a)以及(b)表示对盘盒200’进行插入/排出的状态以及对盘10进行记录或者再生的状态的盘装置502的侧面图。
在这些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或者相对应的构成要素付与相同的参照符号。盘装置502除了盒开闭机构15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不同之外,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以盒开闭机构150’的构造以及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盒开闭机构150’具备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卡合的连结臂(arm)155,连结臂155使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互相向相反方向地连动并转动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盒开闭机构150’与将盘盒200’相对盒保持件60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进行插入/排出的动作同步,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关闭。因此,盒开闭机构150’被安装在盒保持件60中,具备第1开闭杆151、第2开闭杆152、对第1开闭杆151进行施力的第1杆施力弹簧153、对第2开闭杆152进行施力的第2杆施力弹簧154和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卡合的连结臂155。
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具有转动中心孔151a、152a,通过使转动中心孔151a、152a与在盒保持件60中设置的旋转支轴60a、60b相卡合,从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以旋转支轴60a、60b为转动轴,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盒保持件60。
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被安装在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中分别设置的支轴151b、152b中,对第1开闭杆151向箭头151A方向进行施力,将第2开闭杆152向箭头152A方向施力。
此外,第1开闭杆151包括:被设置在第1盘收纳部221并与切缺部221d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151c;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中的杆定位销25相卡合的定位孔151d。定位孔151d,在第1开闭杆151向箭头151A方向转动后时,进行第1开闭杆151相对盘马达30的定位。
同样第2开闭杆152包括:被设置在第2盘收纳部222中并与切缺部222d相卡合的卡合部152c;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中的杆定位销26相卡合的定位孔152d。定位孔152d,在第2开闭杆152向箭头152A方向转动后时,进行第2开闭杆152相对盘马达30的定位。
如图12所示,旋转支轴60a、60b被设置在,相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盘装置502的前方侧、即在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下比盘10的中心更靠近盒保持件60的保持件开口部60s侧。旋转支轴60a、60b沿导向壁61a、61b的排列方向被配置。此外,相对于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相平行并且通过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时的盘10的中心对于盘10垂直的平面,被对称地配置以及构成。
同样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相对于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相平行且通过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时的盘10的中心相对盘10垂直的平面,被对称地配置以及构成。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于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平行并且通过处于盘盒200’被装填的状态下的盘10的中心相对盘10垂直的平面,被对称地配置以及构成。
连结臂155具备分别与设置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中的连结部151e、152e分别相卡合的连结槽155a、155b,通过在盒保持件60中设置的导向槽60e与凸部155c的卡合,能够移动地在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被盒保持件60支撑。
连结槽155a、155b,相对于与插入/排出的方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相平行且包括盘10的旋转轴的平面被对称地构成。
连结臂155只向进行插入/排出的方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与连结臂155相卡合,相对对盘盒200’进行插入/排出的方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互相以相反方向连动并进行转动。
盒保持件60中,如图12所示,设置有与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所引起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旋转相抵抗的制动器部60c、60d。由该制动器部60c、60d,第1开闭杆151以及第2开闭杆152被保持在规定的待机位置。
另外,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同步地进行转动。因此,即使只设置一个制动器部的情况下,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也被保持在规定的待机位置。
此外,由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连结臂155相卡合,因此即使使连结臂155与盒保持件60相抵接,也能得到与制动器部60c、60d相同的效果。
此外,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同步地进行转动,因此即使在只使用一个第1杆施力弹簧153的情况下,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被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施力。
另外,如图12所示,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在与盒保持件60的制动器部60c、60d相抵接时,与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5、26不干扰,因此即使在将盘盒200’装填到盒保持件60的情况下,在图13(b)的状态下转动盒保持件60也没有问题。
接下来,说明如上那样构成的盒开闭机构150’的动作。如上所述,盘盒200’与第1实施方式的盘盒200不同,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中不设置连动部221b、222b。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不与盘盒200’单独地同步进行转动。
盒开闭机构150’,按照将盘盒200’插入到盒保持件60的动作(箭头60A方向),进行打开盘收纳部220的动作,按照进行排出的动作(箭头60B方向),封闭盘收纳部22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2中,不具有进行盘盒200’的插入以及排出的驱动机构。因此,由箭头60A所示的插入动作,通过操作者用手指进行按压来进行,由箭头60B所示的排出动作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与操作者的取出动作来进行。
首先,参照图14~图18,对将盘盒200’插入到盒保持件60时的盒开闭机构150的打开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盘盒200’被插入以及排出时,盒保持件60如图13(a)所示,相对横向基底20傾斜。但是,盘盒200’的插入以及排出动作与横向基底20没有关系,只与盒保持件60有关系,因此从图14到图17中,为了方便,盒保持件60与横向基底20在同一平面上表示。图18表示盘盒200’ 的装填结束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按照盘盒200’内的盘10被载置在盘马达30的载置面30a上的方式,盒保持件60如图13(b)所示下降,盒保持件60与横向基底20位于同一平面。
如图14所示,操作者将盘盒200’向保持件开口部60s如箭头60A所示那样插入到盒保持件60的内部。盘盒200’一边通过盒保持件60的导向壁61a、61b被向与插入方向(箭头60A)相正交的盘盒200’的宽度方向导向,一边被插入到盒保持件60内部。
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与盒保持件60的制动器部60c、60d相抵接,在规定的待机位置被保持。此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的间隔比导向壁61a、61b的间隔窄。因此,进行盘盒200’的插入时,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与盘盒200’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外形侧面相抵接。
此时,导向壁61a、61b所设置的锁定解除部62a、62b通过盘盒200’的锁定解除用狭缝200a、200b。
从图1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15所示,第1开闭杆151,通过第1开闭杆151的第1卡合部151c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外形侧面之间的抵接,抵抗杆施力弹簧153的弹簧力,而以旋转支轴60a为中心向箭头151B方向进行转动。之后,第1开闭杆151再次通过杆施力弹簧153的弹簧力向箭头151A方向进行转动,第1卡合部151c向与设置在第1盘收纳部221的切缺部221d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相抵接的位置移动。
同样,第2开闭杆152,通过第2开闭杆152的卡合部152c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外形侧面之间的抵接,抵抗杆施力弹簧154的弹簧力而以旋转支轴60b为中心,向箭头152B方向进行转动。之后,第2开闭杆152再次通过杆施力弹簧154的弹簧力向箭头152A方向进行转动,第2卡合部152c向与设置在第2盘收纳部222的切缺部222d中的卡合用抵接面222f相抵接的位置移动。
从图15的状态,进一步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16所示,第1开闭杆151的第1卡合部151c,通过杆施力弹簧153的施加力一边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切缺部221d的内壁相抵接,一边进行移动, 到达切缺部221d中设置的半圆弧上的卡合部221e,与卡合部221e相卡合。由此,通过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第1连杆机构。
同样,第2开闭杆152的卡合部152c通过杆施力弹簧154的施加力,一边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切缺部222d的内壁相抵接,一边移动,到达设置在切缺部222d的半圆弧上的卡合部222e,与卡合部222e相卡合。由此,通过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第2连杆机构。
此时,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同时按压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一边使弹性部231d、232d同时进行变形,一边使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以及箭头232A方向旋转。由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分别与设置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分离,解除锁定状态。其结果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处于分别能向箭头221A方向以及222A方向旋转。
从图16的状态,进一步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17所示,通过由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以及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以旋转支轴60a、60b为中心向箭头151B方向、箭头152B方向开始转动。与此相连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分别以旋转支轴212a、212b为中心向箭头221A方向、箭头222A方向开始旋转。
这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由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的作用所引起的情况。因此,按照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进行插入的插入量,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之间的一对连杆机构,分别向箭头221A方向、箭头222A方向进行旋转,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动作。
此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与连结臂155之间的卡合,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方向(箭头60A),互相向相反方向连动地进行转动。因此,由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和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方向(箭头60A)对称地进行动作。
因此,在盘盒200’不具备连动部221b、222b的情况下,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之间的卡合,互相向相反方向连动地进行转动,能够确保插入动作时的向盘盒200’的插入方向的动作直进性。
此外,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的附近部分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相抵接,从而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进行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的动作中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高度方向的导向。
因此,在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的途中,盘盒200’通过被对称地构成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确保动作直进性,并且在高度方向也被导向。其结果实现稳定的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动作。
另外,也能将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采用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连动部221b、222b而进行连动的盘盒200装填到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2中。其中,此时由于存在两个进行同步驱动的连动部,因此按照互相不干扰的方式需要考虑各个的精度以及匹配偏差。
从图17的状态,进一步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时,如图18所示,盘盒200’被插入到盒保持件60的内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转动到规定的角度,形成开口部220w。
此时,设置在盒保持件60的定位部件65侵入到开口部220w。由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中设置的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与定位部件65,限定盘10的位置,进行开口部220w打开了时的盘10的中心位置的定位。
由操作者,将盒保持件60,从如图13(a)所示那样相对横向基底20倾斜规定的角度θ的状态,向如图13(b)所示那样相对盘10能够进行记录·再生的状态,沿箭头80B方向进行转动时,设置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定位孔215a、215b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盒定位销21、22相卡合。由此,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同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转动轴即旋转支轴212a、212b也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
由此,能向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的第1盘收纳部221的 旋转支轴212a被定位,被限制。通过第1开闭杆151的旋转支轴60a、第1盘收纳部221的旋转支轴212a与第1盘收纳部221的卡合部221e这三个支点,如图18中单点划线所示,构成第1的3节连杆(构架构造)。其结果第1盘收纳部221的卡合部221e相对横向基底20被唯一地定位。
同样由于能向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的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支轴212b通过定位被限制,因此通过第2开闭杆152的旋转支轴60b、第2盘收纳部222的旋转支轴212b与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合部222e这三个支点,如图18中单点划线所示,构成第2的3节连杆。其结果第2盘收纳部222的卡合部222e相对横向基底20被唯一地定位。
因此,通过将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相对横向基底20进行定位,从而通过上述的第1以及第2的3节连杆的构成,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旋转角度以及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转动轴的位置以及旋转角度被唯一地决定,开口部220w被完全打开。
其中,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被施力,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被封闭的方向施力并被定位。其结果考虑构成部件的精度偏差或定位销的匹配偏差等时,存在在开口部220w的打开区域变窄的方向产生偏差且开口部220w不能被充分打开的可能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设置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孔151d、152d与设置在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5、26相卡合,进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定位。由此,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更高精度地打开,能够可靠地形成规定的大小的开口部220w。
此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151c、152c的间隔比导向壁61a、61b的间隔大。由此,按照在比盘收纳部封闭了的状态的盘盒的投影面积更靠近外侧露出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方式而打开,能够在盘盒200’中形成大的开口部220w。
此外,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合部221e、222e中,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箭头151B方向、152B方向进行转动时,设置有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相抵接的限制用抵接面。因此,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 位时,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限制用抵接面之间的抵接,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限制向箭头221B方向、箭头222B方向的转动。其结果能够高精度地定位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能够抑制开口部220w变窄。
此外,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横向基底20的杆定位销25、26相卡合,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经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被保持在横向基底20。因此,在振动或冲击等的摇动条件下也能可靠地确保开口部220w的区域。
此外,盘10通过盘马达30的盘载置面30a与夹持器50(未图示)被夹住,能够旋转。此时,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中设置的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也同样相对横向基底20被定位,因此位置限制部213a、213b、213c能够相对盘10确保必要的间隙。在盒保持件60中设置的定位部65相对横向基底20,通过带轴螺丝81、82被轴支撑,因此相对横向基底20被高精度定位。
此外,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的底面由在盒定位销21、22中设置的座面21a、22a被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由在横向基底20中设置的固定销23、24的座面23a、24a被支撑。此时,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相抵接,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高度方向的导向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附近部分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分离。
因此,在盘10的记录或者再生状态下,盘盒200’只由上述的四个座面在高度方向被支撑。因此,相对横向基底20,高精度地进行高度方向的定位,对盘10确保必要的间隙。另外,如果设置将盘盒200’向上述的四个座面按压的施力弹簧(未图示),则能进一步提高高度方向的定位精度。
此外,如图18所示,在盘10的记录或者再生状态下,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分离。因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弹性部231d、232d处于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由此,在由树脂一体地构成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弹性部231d、232d的蠕变。
此外,如图18所示,将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进行旋转支撑的旋转支轴60a、60b,设置在打开了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状态下的盘盒200’的投影区域外,因此避免在盘装置内与盘盒200’的干扰,能够在由打开了的状态的盘盒200’的最大宽度规定的区域以外高效地构成盒开闭机构150’。因此,确保开口部220w的构成区域较大,实现光头40的设计自由度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盘装置502的薄型化、省空间化。
另外,在将盘盒200’插入到盘装置502内(箭头60A方向)时,使在箭头60A方向持有若干的过行程,但在这种盘装置中是一般的情况。因此,如图24所示的现有的盘盒100那样,仅由支撑基底部件101进行盘10的中心定位时,在插入时盘10在后方侧被定位该过行程量,存在根据插入状态而定位精度产生偏差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2中,将在后方侧进行盘10的中心定位的定位部件65设置在盒保持件60、换句话说盘装置502侧。因此,即使盘盒200’的插入的程度在箭头60A方向产生偏差,盘10也相对盘装置502被高精度地定位。
如上所述,将盘盒200’向箭头60A方向插入,通过从图14所示的状态变为图18所示的状态,从而盘盒200’的开口部220w被完全地打开,盒开闭机构150’的打开动作结束。此外,盘盒200’被正确地装填到盘装置502内,处于能对盘10进行记录/再生的状态。
接下来,对将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排出时的盒开闭机构150’的动作进行说明。
盒开闭机构150’的封闭动作,以与上述的盒开闭机构150’的打开动作相反顺序进行。也即从图18的状态开始动作,通过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进行排出的动作,处于图14的状态,将盘收纳部220完全地封闭,将盘盒200’向装置外部排出。
以下,参照图14~图18具体地对盒开闭机构150’的封闭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盘盒200’被正确地装填到盘装置502内的状态下,由操作者沿箭头80A方向将盒保持件60从图13(b)所示的状态,向进 行由图13(a)所示的盘盒200’的插入/排出的位置进行转动。由此,盒定位销21、22与杆定位销25、26的卡合脱开,盒定位销21、22与在下部支撑基底部件212中设置的定位孔215a、215b相卡,杆定位销25、26与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中设置的定位孔151d、152d相卡合。其结果上述的第1以及第2的3节连杆的状态被解除,盘盒200’沿着盒保持件60的导向壁61a、61b能向箭头60A方向以及箭头60B方向移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由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开始转动。
与打开动作的情况相反,按照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的转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连杆机构,分别向箭头221B方向、箭头222B方向进行转动,开始盘收纳部220的封闭动作。
从图18的状态,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进行转动时,如图17所示,盘盒200’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所引起的连杆机构的作用,封闭盘收纳部220,并且一边向导向壁61a、61b导向,一边向箭头60B方向排出。
此时,与上述的打开动作的情况相同,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与连结臂155之间的卡合互相在相反方向连动并旋转,并且相对于盘盒200’的排出方向(箭头60B)被对称地构成。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而互相向相反方向连动并转动,在排出时也能确保盘盒200’的移动直进性。
此外,与上述的打开动作的情况相同,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附近部分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相抵接,支撑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底面。由此,进行在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排出的动作中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高度方向的导向。
此时,盘盒200’的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与锁定解除部62a、62b不抵接。但是,通过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箭头221B方向、222B方向进行转动,从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 221c、222c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相抵接,使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转动。
从图17所示的状态,通过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进一步盘盒200’被向箭头60B方向排出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继续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的转动。由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箭头221B方向、箭头222B方向进行转动,如图16所示那样,开口部220w由盘收纳部220被完全地封闭。
此时,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相抵接,使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以及箭头232A方向转动。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与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处于分离的状态,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没有被锁定。
从图16所示的状态,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由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继续转动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一边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切缺部221d、222d的内壁相抵接,一边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排出。
而且,如图15所示,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切缺部221d、222d中设置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相抵接,从而由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所引起的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的排出结束。
通过该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的抵接,对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所引起的向箭头60B方向的盘盒200’的突出进行压制,来防止盘盒200’从盘装置502脱开。
此时,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操作部231c、232c与锁定解除部62a以及62b分离,因此第1以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由弹性部231d、232d的弹性力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以及箭头232B方向进行转动。为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止部221c、222c与第1以 及第2锁定部件231、232的卡止杆部231b、232b相卡合,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向箭头221A方向、222A方向不旋转的方式被锁定。
从图15所示的状态,由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抵抗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分别向箭头151B方向、箭头152B方向转动,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一边滑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一边进行移动。
之后,如图14所示,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外形侧面相抵接,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与卡合用抵接面221f、222f的卡合脱开,盘盒200’的保持被解除。由此,能够将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取出。
进而,通过由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从而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被完全地排出,盒开闭机构150’的封闭动作结束。
另外,在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向箭头151A方向、箭头152A方向转动,能够使盘盒200’从图16所示的状态向图15所示的状态移动。但是,对于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的卡合部151c、152c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切缺部221d、222d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大的情况下,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存在第1以及第2杆施力弹簧153、154的施加力所引起的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的排出结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盒保持件60的盘盒200’的排出量減少,但通过由操作者将盘盒200’向箭头60B方向取出,从而经由图5的状态获得图14所示的状态。因此,能够没有任何问题地将盘盒200’从盒保持件60取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利用连杆机构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同步地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的打开以及封闭。
但是,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与连结臂155之间的卡合,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进行同步驱动。由此,进行由第1开闭杆151和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与由第2开 闭杆152和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的同步驱动。
由此,在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时,通过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与连结臂155的卡合,互相向相反方向进行连动并旋转。因此,如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那样,图9中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在插入/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在实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β1=β2的关系,在虚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β1’=β2’的关系。由于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相对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因此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与插入/排出方向所构成的角度也同样地在实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α1=α2的关系,在虚线所示的状态下满足α1’=α2’的关系。
因此,由第1开闭杆151与第1盘收纳部221构成的第1连杆机构,和由第2开闭杆152与第2盘收纳部222构成的第2连杆机构,相对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线段L)对称地进行动作。由此,能够确保插入/排出动作时的盘盒200’的向插入/排出方向的动作直进性。
如上所述,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线段L)被对称地构成,并且经由连结臂155被同步驱动,从而盘盒200’被稳定地插入/排出,并且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封闭动作。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采用的盘盒200’与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通过连动部221b、222b没有被连动,因此不能只由一个开闭杆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或者封闭动作。其中,在插入与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501相适合的盘盒200时,能够只由一个开闭杆进行盘收纳部220的打开关闭。该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向基底20中设置用于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分别进行定位的杆定位销25、26。但是,通过提高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与连结臂155的卡合的精度以及盒保持件60与连结臂155之间的卡合的精度,从而即使设置一个杆定位销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正好适合于通过兼具有开闭器功能和外罩功能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打开以及封闭开口部220w的盘盒200’。具体地来说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箭头60A方向/箭头60B 方向)对称地配置与在第1盘收纳部221中设置的切缺部221d以及在第2盘收纳部222中设置的切缺部222d分别相卡合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通过使与盘盒200’的插入/排出动作同步地进行转动,从而能够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打开或者封闭。此外,能够确保盘盒200’的动作直进性,能够实现非常稳定的插入/排出动作。
此外,通过将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经由与连结臂155之间的卡合,相对盘盒200’的插入/排出方向互相向反方向进行连动并转动,从而也能适合于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221、222不连动地转动的盘盒200’。
此外,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由连结臂155进行连动并转动,因此能够由一个构成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151、152进行施力的杆施力弹簧,能够减少零件个数。
以上,如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通过本发明的盘装置,在盘盒的插入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比一对导向壁的间隔更窄。因此,第1以及第2卡合部与被插入的盘盒可靠地抵接并卡合。此外,第1以及第2开闭杆,在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使得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比一对导向壁的间隔大地进行转动。因此,按照在比盘收纳部封闭了的状态的盘盒的投影面积更靠近外侧露出盘盒的开闭器和收纳部的方式进行打开,能够形成大的开口部。因此,能够与即使外形减小也能设置大的头开口部的盘盒相对应。
尤其,本发明的盘装置正好适合于具有兼具有开闭器功能和外罩功能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盘盒中。具体地来说将与在盘盒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中设置的切缺部分别相卡合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相对包括盘盒的插入/排出方向以及盘的旋转轴的平面对称地配置,通过使与盘盒的插入/排出动作同步地转动,从而能够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打开或者封闭。除此之外,通过将第1开闭杆与第1盘收纳部以及第2开闭杆与第2盘收纳部所构成的连杆机构对称配置,能够确保盘盒的动作直进性,能够实现非常稳定的插入/排出动作。此外,能够由第1以及第2开闭杆可靠地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各个的保持,即使在振动或冲击等的摇动条件下也同样能够进行稳定的插入/排出动作。
此外,通过在打开了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状态下的盘盒的投影区 域外构成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进行旋转支撑的旋转支轴,能够避免盘装置内的第1以及第2开闭杆与盘盒之间的干扰,能够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
此外,通过在由打开了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状态下的盘盒的最大宽度规定的区域以内,高效地最佳地构成包括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盒开闭机构,从而实现盘装置的省空间化,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增大头进行访问的开口部,能够提高盘装置中的头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由第1开闭杆和第1盘收纳部、以及第2开闭杆与第2盘收纳部分别构成连杆机构。因此,在打开了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状态下,通过设置在基底的一对定位销对支撑基底部件进行定位时,通过第1盘收纳部的转动支撑部、第1开闭杆的旋转支轴和第1卡合部这三个支点,构成第1的3节连杆,由第2盘收纳部的转动支撑部、第2开闭杆的旋转支轴和第2卡合部这三个支点构成第2的3节连杆。因此,如果将支撑基底部件相对基底(base)进行定位,则第1以及第2的3节连杆能够唯一地决定包括开闭杆的所有的零件的位置或角度,将盘盒装填到规定的位置,并且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能够形成规定的位置以及大小的开口。由此,能够减少定位所必需的零件个数和提高定位可靠性。此外,通过设置在基底的定位销,对第1以及第2开闭杆进行直接定位,从而能够更高精度地对打开了的状态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进行定位。
此外,通过使第1以及第2开闭杆与设置在基底的定位销相卡合,在振动或冲击等的摇动条件下也以所定的角度维持第1以及第2开闭杆。因此,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也能可靠地确保开口部的打开区域,能够防止与头或盘马达的碰撞等。
此外,通过将与具有外罩功能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底面分别相接触的支撑部、以及与支撑基底部件的底面相接触的座面设置在支撑盘马达的基底,从而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高度方向的定位,能够高精度地确保为了旋转盘而必须的最小的间隙。因此,不会设置不用的空间,而有利于盘装置的薄型化。此外,通过可靠地进行打开时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保持,能够提高打开时的盘盒的坚固性。
此外,在第1以及第2开闭杆中设置向封闭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方向进行施力的施力弹簧。由此,在操作者所进行的盘盒的插入动作时, 赋予适度的动作负荷,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打开动作。此外,在排出动作时,通过施力弹簧的施加力来自动地进行盘盒的排出,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封闭动作。由此,能够通过施力弹簧的施加力唯一地控制盘盒的插入/排出动作中的操作性。此外,在盘盒的插入/排出动作中不一定设置驱动源以及驱动机构。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零件个数,能够实现盘装置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此外,在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封闭完成时,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第1以及第2卡合部与在盘盒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切缺部中设置的卡合用抵接面相抵接。由此,防止上述的施力弹簧的施加力所引起的自动排出时的从盘盒的装置脱开。因此,在排出时,能够从盘装置安全地取出盘盒,此外能够防止盘盒单体的意外的落下于未然。
此外,插入由导向壁规定的盘盒时的插入口的宽度,与盘盒的盘的旋转轴方向中的投影区域的最小宽度部分的尺寸大致相等。由此,倘若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由施力弹簧的施加力排出盘盒,产生需要从外部强制地取出盘盒的情况下,打开了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通过导向壁也能使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封闭并取出。由此,即使处于不能自动排出的意外的紧急状态下,也不会损伤盘盒内部的盘,能够安全地使盘盒强制排出。
此外,通过在导向壁的一部分中构成锁定解除部件,从而能够在最佳的时刻并且可靠地解除盘盒的插入/排出动作中的盘盒的锁定部件。由此,在强制排出时也不会破坏锁定部件,能够可靠地进行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锁定。
此外,在装填盘盒的状态下,由于没有按下锁定部件,因此即使在由树脂构成锁定部件的情况下,也能防止蠕变所引起的劣化。
此外,通过将第1以及第2开闭杆设置在盘装置的保持件开口部侧(装置前方侧),从而避免头的构成空间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之间的干扰,实现头的设计自由度的扩大,并避免头与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重叠,能够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盘盒特别适用于收纳通过光或光磁力、磁力等各种记录方式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盘的盘盒中。尤其适用于收纳小径的盘的盘盒。
Claims (10)
1.一种盘装置,能够装填用于收纳盘的盘盒,
具备:
盒保持件,其对上述盘盒进行支撑,具有保持件开口部,该保持件开口部用于将上述盘盒从外部向上述盒保持件内插入,将上述盒保持件内的上述盘盒向上述外部排出;
一对导向壁,其被配置在上述盒保持件的上述保持件开口部附近,规定上述盘盒的插入方向;
盘马达,其载置上述盘并进行旋转;
头,其进行对上述盘记录信息以及对在上述盘中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生的操作的至少一方;
基底,其对上述头以及上述盘马达进行支撑;
第1开闭杆,其在插入或者排出上述盘盒时进行转动,并具有与上述盘盒的一部分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
第2开闭杆,其在插入或者排出上述盘盒时进行转动,并具有与上述盘盒的另一部分相卡合的第2卡合部,
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在上述盘盒的插入时,在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比上述一对导向壁的间隔窄的状态下与上述盘盒相卡合,在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使得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间隔变得比上述一对导向壁的间隔大,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进行转动,从而上述头对上述盘进行访问,按照上述盘马达能够载置上述盘的方式在上述盘盒中形成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转动轴,位于比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的盘的中心的位置更靠近上述保持件开口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转动轴在上述盒保持件中分别被配置在上述导向壁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盘盒具备:分别具有收纳上述盘的一部分的空间,通过使互相接合来收纳盘全体的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和分别绕转动轴能转动地支撑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支撑基底部件,
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相卡合,在上述盘盒的插入时,按照形成上述开口的方式,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进行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盘盒的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分别具有:
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的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能旋转地进行卡合的切缺部;和
按照在相反方向同步地绕上述转动轴进行转动的方式互相卡合的连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盘盒被插入或者排出时,通过上述第1卡合部与上述第1盘收纳部的切缺部能够旋转地进行卡合,从而构成以上述第1开闭杆的转动轴、上述第1卡合部与切缺部相卡合的卡合部分、以及上述第1盘收纳部的转动轴作为节的第1连杆机构,并且通过上述第2卡合部与上述第2盘收纳部的切缺部能够旋转地进行卡合,从而构成以上述第2开闭杆的转动轴、上述第2卡合部与切缺部相卡合的卡合部分、以及上述第2盘收纳部的转动轴作为节的第2连杆机构,
通过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绕转动轴互相以相反方向同步地进行旋转,从而上述第1以及第2连杆机构将上述盘盒的插入方向保持一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导向壁只设置在上述保持件开口部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盘盒被装填的状态下能与上述盘的外侧面相抵接的定位部件,
通过上述定位部件与上述盘进行抵接,从而进行上述盘的中心相对上述盘马达的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部件被设置在上述盒保持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以及第2开闭杆在上述第1以及第2卡合部的附近具有在插入上述盘盒或者排出上述盘盒动作中的与上述第1以及第2盘收纳部的底面相抵接的导向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55135 | 2006-06-02 | ||
JP155135/2006 | 2006-06-02 | ||
PCT/JP2007/061219 WO2007142156A1 (ja) | 2006-06-02 | 2007-06-01 | ディス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1004A CN101461004A (zh) | 2009-06-17 |
CN101461004B true CN101461004B (zh) | 2011-01-12 |
Family
ID=38801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2042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61004B (zh) | 2006-06-02 | 2007-06-01 | 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99741B2 (zh) |
EP (1) | EP2043099B1 (zh) |
JP (1) | JP4828603B2 (zh) |
CN (1) | CN101461004B (zh) |
WO (1) | WO20071421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42048B2 (ja) * | 2007-01-22 | 2012-10-0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0843A (zh) * | 1997-09-09 | 1999-03-17 | 栾书权 | 长效养土颗粒肥的生产方法 |
CN1489147A (zh) * | 2002-08-07 | 2004-04-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头支承装置、头驱动装置和盘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15056A (ja) * | 1983-11-26 | 1985-06-21 | Toshiba Corp | カ−トリツジ装着装置 |
JPS616974U (ja) * | 1984-06-15 | 1986-01-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イスクカ−トリツジ |
JPS616974A (ja) | 1984-06-20 | 1986-01-13 | Fujitsu Ltd |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
US4740949A (en) * | 1985-08-16 | 1988-04-26 | Laser Magnetic Stora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 Laser access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k drive |
JP3326823B2 (ja) | 1992-07-13 | 2002-09-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装着装置 |
JPH09153264A (ja) | 1995-11-29 | 1997-06-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830806B2 (ja) | 1995-11-29 | 1998-12-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データ再生検出装置 |
JP2001035119A (ja) * | 1999-07-21 | 2001-02-09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
JP3399920B2 (ja) | 2000-10-06 | 2003-04-28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CA2427532C (en) * | 2001-01-12 | 2012-04-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Disc cartridge |
JP3776383B2 (ja) | 2001-07-06 | 2006-05-1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
WO2004012189A1 (ja) * | 2002-07-26 | 2004-02-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ディスク装置 |
-
2007
- 2007-06-01 JP JP2008520545A patent/JP48286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6-01 US US12/302,948 patent/US80997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6-01 EP EP07744606A patent/EP204309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06-01 WO PCT/JP2007/061219 patent/WO20071421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6-01 CN CN2007800204257A patent/CN10146100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0843A (zh) * | 1997-09-09 | 1999-03-17 | 栾书权 | 长效养土颗粒肥的生产方法 |
CN1489147A (zh) * | 2002-08-07 | 2004-04-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头支承装置、头驱动装置和盘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昭-616974U 1986.01.16 |
JP特开2001-143359A 2001.05.25 |
JP特开2003-228944A 2003.08.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043099A1 (en) | 2009-04-01 |
EP2043099B1 (en) | 2013-01-23 |
JP4828603B2 (ja) | 2011-11-30 |
US20100017813A1 (en) | 2010-01-21 |
WO2007142156A1 (ja) | 2007-12-13 |
JPWO2007142156A1 (ja) | 2009-10-22 |
CN101461004A (zh) | 2009-06-17 |
US8099741B2 (en) | 2012-01-17 |
EP2043099A4 (en) | 2011-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42907B2 (en) | Cartridge transfer device for a disk loading mechanism | |
CN101461004B (zh) | 盘装置 | |
CN101461003B (zh) | 盘装置 | |
CN101542621B (zh) | 光盘装置 | |
US6327114B1 (en) | Recording medium driving apparatus | |
JP5042048B2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3612234B2 (ja) | 担体自動再生装置 | |
JPH051006Y2 (zh) | ||
JP3536721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移送装置 | |
JP4638472B2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H0633588Y2 (ja) | デイスク再生装置 | |
JP2003162860A (ja)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
JP3753558B2 (ja) |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 |
WO2005098849A1 (ja) |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 |
JPH0991824A (ja)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システム | |
JP2000137964A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00339836A (ja) |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 |
JPH09180352A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H054339U (ja) | カセツトのオートチエンジヤ装置 | |
JP2001344921A (ja) |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アダプタ | |
JP2000235764A (ja) |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 |
JP2000339919A (ja) |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 |
JP2000137962A (ja) | ディスク装置 | |
JPH0561693B2 (zh) | ||
JPH0291848A (ja) | 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906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