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8482A -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8482A
CN101458482A CNA2008101855302A CN200810185530A CN101458482A CN 101458482 A CN101458482 A CN 101458482A CN A2008101855302 A CNA2008101855302 A CN A2008101855302A CN 200810185530 A CN200810185530 A CN 200810185530A CN 101458482 A CN101458482 A CN 101458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materials
materials
pressing portion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55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8482B (zh
Inventor
鹤谷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58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8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4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5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varied over the feed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控制在转印材料的前边缘进入转印压合部时所述转印材料的传送速度,以使其比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慢。此外,所述成像设备控制在所述转印材料的后边缘离开转印压合部时所述转印材料的传送速度,以使其比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快。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在记录材料上形成无边界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在转印材料上形成具有页边(margin)的图像,在所述页边页边中无调色剂图像转印。
[0003]同时,能够执行打印甚至达到转印材料边缘的喷墨型成像设备已经上市。在该情况下,市场要求一种能够形成甚至达到转印材料边缘的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0004]应这种需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005559中讨论了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采用中间转印部件的电子照相彩色成像设备在中间转印部件上形成尺寸大于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尺寸的调色剂图像,以便确定地形成达到转印材料边缘的图像。
[0005]然而,如果其区域超过诸如纸张的转印材料边缘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部件上形成,并如果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则可能使得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的切割边缘(纸张的边缘)。像这样的调色剂附着可能经常在转印材料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上发生。
[0006]已经附着至转印材料切割边缘的调色剂可能不易由定影单元定影。因此,在该情况下,偏移现象可在定影单元中发生。此外,附着至转印材料切割边缘的调色剂可污染转印材料传送单元,这可能会在转印材料的正面或反面上产生污迹。
[0007]除上述图像劣化以外,由于附着至转印材料切割边缘的调色剂可能不易被定影,所以附着至边缘的调色剂可未定影输出,然后该未定影调色剂附着至用户的手上。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抑制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边缘的成像设备,这种附着可能在转印材料上形成无页边调色剂图像时经常发生。
[000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且运动的图像承载部件;构造成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形成压合部且运动的转印件;以及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的控制装置。在所述成像设备中,转印材料被运送通过所述压合部,并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上。此外,在所述成像设备中,成像设备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从对应于所述转印材料的区域至对应于所述转印材料外部的区域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能够执行一种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的边缘上的无页边模式。另外,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传送方向的前边缘上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慢。
[00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且运动的图像承载部件;构造成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形成压合部且运动的转印件;以及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的控制装置。在所述成像设备中,转印材料被运送通过所述压合部,并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上,此外,所述成像设备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从对应于所述转印材料的区域至对应于所述转印材料外部的区域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能够执行一种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的边缘部分上的无页边模式。另外,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传送方向的后边缘上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离开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快。
[0011]根据本发明的还一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且运动的图像承载部件;构造成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形成压合部且运动的转印件;以及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的控制装置。在所述成像设备中,转印材料被运送通过所述压合部,并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上。此外,所述成像设备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从对应于所述转印材料的区域至对应于所述转印材料外部的区域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能够执行一种用于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的边缘部分上的无页边模式。另外,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传送方向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二者上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慢,并使所述转印材料在离开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快。
[0012]从以下示例性实施例参照附图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13]并入本说明书中并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以及方面,并且与说明一起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原理。
[0014]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个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例。
[0015]图2A和2B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正常模式和无页边模式的示例。
[0016]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材料传送力。
[0017]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材料传送力。
[0018]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无页边模式中的转印材料前边缘的状态。
[0019]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无页边模式中的转印材料后边缘的状态。
[0020]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无页边模式中执行的示例性控制。
[0021]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无页边模式中执行的示例性控制。
[0022]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非对称调色剂图像的示例。
[0023]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个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例。
[0024]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无页边模式中执行的示例性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以下将参照附图在此详细说明。应注意,在这些实施例中陈述的部件的相对布置、数值表达式以及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6]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整个电子照相全色成像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横截面。
[0027]成像设备包括感光部件(图像承载部件),所述感光部件对应各个彩色调色剂,例如第一颜色(黄色)、第二颜色(品红)、第三颜色(青色)以及第四颜色(黑色)。更具体地,成像设备包括作为感光部件的多个感光鼓11a、11b、11c和11d。
[0028]此外,成像设备包括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部件)1,所述中间转印带1是能够接触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中的每个的图像承载部件。
[0029]感光鼓11a、11b、11c和11d按照以下顺序布置:布置在四个鼓中最上游的第一颜色感光鼓11a、第二颜色感光鼓11b、第三颜色感光鼓11c以及第四颜色感光鼓11d。
[0030]感光鼓11a、11b、11c和11d每个都具有30.0mm的外径并都具有由涂有感光材料的铝圆柱构成的层。
[0031]诸如聚氨酯树脂、氟树脂、尼龙树脂或聚亚胺树脂的树脂膜可以用作中间转印带1。此外,通过在其上以分散方式施加调节电阻的碳或导电粉末而生产的树脂膜可用作中间转印带1。
[0032]此外,具有多层结构的弹性片可用作中间转印带1,在所述多层结构中树脂层作为脱模层形成在面向调色剂承载部件的基层片的表面上。该基层由诸如聚氨酯橡胶或丙烯腈-聚丁橡胶(NBR)的材料制成。
[0033]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中间转印带1通过在其上分散地施加碳聚酰亚胺以调节至具有表面电阻ρs=1×1012Ω的中等电阻。因为中间转印带1具有调整过的电阻,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转印过程期间减少在该中间转印带1上产生的电荷而没有特别使用静电清除机构。中间转印带1是一种具有周长为1,000mm和厚度为100μm的单层环形带。
[0034]表面电阻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TS)-K6911测量。此外,通过使用作为电极的导电橡胶,该测量在电极和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之间的高接触效率下进行。另外,一种超高电阻表(ADVANTESTCORPORATION的R8340)在测量中使用。
[0035]通过施加30秒的100V电压进行该测量。
[0036]中间转印带1绕两个辊悬置,所述两个辊即图1中示出的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内部的驱动辊1a和从动辊1b。驱动辊1a和从动辊1b被电接地。
[0037]驱动辊1a具有29.8mm的外径,并且由具有24.0mm的直径的铝芯和2.9mm厚的橡胶层构成。氯醇橡胶用作橡胶层,在所述橡胶层中电阻被调节。因此,得到1×106Ω的辊电阻。
[0038]当测量目标辊接触具有30mm的直径的铝圆柱并被该铝圆柱驱动时,驱动辊1a的电阻值通过使用数字超高电阻表/微电流电表(ADVANTEST CORPORATION的R8340)测量。
[0039]测量在如下条件下进行:施加30秒钟的100V电压,9.8N的接触力,以及117mm/s的圆周转速。
[0040]从动辊1b是一种具有与驱动辊1a的直径(29.8mm)相同的直径的铝辊。
[0041]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中,中间转印带1由第一驱动系统100在箭头指示的方向上以预定处理速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117.0mm/s)旋转。
[0042]此外,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中的每个都由第一驱动系统100在与中间转印带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以预定处理速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117.0mm/s)旋转。
[0043]第一驱动系统100由第一驱动马达81驱动。第一驱动马达81的转速由控制装置8控制。
[0044]各感光鼓11a、11b、11c和11d由各接触充电辊12a、12b、12c和12d均匀充电。通过从扫描仪13a、13b、13c和13d发射由曝光信息信号调制过的激光光束,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1a、11b、11c和11d的表面上。
[0045]从主机(未示出)发送的图像信息信号由控制器(未示出)处理以具有要求的尺寸并转化成曝光信息信号。
[0046]激光光束的强度和照射光点直径根据成像设备的分辨率和要求的图像密度适当地设置。
[0047]静电潜像按以下方式形成在感光鼓11a、11b、11c和11d的表面上。静电潜像中由激光光束照射处的电位保持在亮部分电位VL(近似-150V)。另一方面,静电潜像其它部分的电位保持在暗部分电位VD(近似-650V),其由接触充电辊12a、12b、12c和12d充电(主充电器)。
[0048]当由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中的每个的旋转传送的静电潜像到达面对显影单元14a、14b、14c和14d的部分时,供应显影剂(调色剂),所述显影剂(调色剂)已经以与感光鼓表面的极性相同的极性(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负极性)静电充电。从而,显现静电潜像。
[0049]显影单元14是一种采用双分量显影方法的显影装置。相对于显影偏压,DC分量设为-400V,AC分量设为1.5kVpp,频率为3kHz,并且波形为方波,在所述方波中直流电压与交流电压交迭。初次转印辊15a、15b、15c和15d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的背面上并在与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中的每个相对的位置处。
[0050]初次转印压合部经由中间转印带1在初次转印辊15a、15b、15c和15d与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之间形成。
[0051]形成在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中的每个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压合部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上,所述初次转印压合部形成在与感光鼓11a、11b、11c和11d接触的部分处或其附近。
[0052]初次转印偏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400V的恒定电压控制)从初次转印偏压源施加至初次转印辊15a、15b、15c和15d,所述初次转印辊15a、15b、15c和15d接触中间转印带1的背面(未示出)。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印偏压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上(中间转印带1接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0053]当中间转印带1穿过与感光鼓11d一起形成的初次转印压合部时,完成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四色图像形成。从而,完成初次转印处理。
[0054]另一方面,在已经初次转印调色剂图像后,感光鼓11a、11b、11c和11d的表面由各鼓清洁装置16a、16b、16c和16d清洁。鼓清洁装置由聚氨酯橡胶刀片构成,所述聚氨酯橡胶刀片将初次转印残留的调色剂去除以使感光鼓为随后的成像处理做好准备。
[0055]二次转印辊2布置在各初次转印压合部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上并与中间转印带1相对。二次转印辊2是一种与中间转印带(图像承载部件)1形成压合部并绕芯部运动的转印件。更具体地,二次转印辊(转印件)2是一种绕轴旋转的辊。
[0056]驱动辊1a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的背面上并与二次转印辊2相对的位置处。
[0057]当在中间转印带1上的初次转印处理完成时,一页转印材料P由给纸单元6从转印材料盒5中供应。转印材料P被供应以横过中间转印带1插入到驱动辊1和二次转印辊2之间的二次转印压合部中。
[0058]此时,具有与调色剂充电极性相反极性的最优偏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2。最优偏压根据成像设备内的温度和湿度决定,所述成像设备内的温度和湿度由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探测。因此,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被二次转印至转印材料P上。
[0059]更具体地,执行恒定电流控制,以便将在15℃/10%相对湿度(RH)下的+20μA,在23℃/50% RH下的+30μA,以及在30℃/80%RH下的+35μA通过二次转印偏压源(未示出)施加至二次转印辊2上。这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辊2是一种具有15.0mm的外径的单层海绵辊,并由具有9.0mm直径的铝芯和3mm厚的海绵橡胶层构成。
[0060]用于二次转印辊2的材料由与抗氧化剂组合的氯醇橡胶和NBR的混合物制成。通过使用上述材料,二次转印辊2的电阻值调节至1×108Ω。另外,二次转印辊2的刚度设置为35°(ASKER-C)。
[0061]当二次转印辊2接触具有30mm的直径的铝圆柱并绕铝圆柱驱动时,在施加30秒钟100V的电压,9.8N的接触力以及117mm/s的圆周转速的测量条件下通过使用超高电阻表(ADVANTESTCORPORATION的R8340)测量二次转印辊2的电阻值。
[0062]二次转印辊2由第二驱动系统200驱动以在图1中箭头指示的方向上旋转。
[0063]第二驱动系统200由第二驱动马达82驱动。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由控制装置8控制。
[0064]更具体地,控制装置8是一种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的控制装置,所述二次转印辊2是转印件。
[0065]此外,控制装置8分离地并独立地控制驱动中间转印带1的第一驱动马达81的转速和驱动二次转印辊2的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
[0066]在调色剂图像已经从中间转印带1二次转印至转印材料P上之后,二次转印辊2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由二次转印辊清洁器21清洁,所述二次转印辊清洁器21具有由聚氨酯橡胶制成的清洁刀片。因此,在二次转印辊2的一次旋转之后,防止调色剂附着至传送材料背面。
[0067]具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在穿过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继而到达定影装置3。然后,定影装置3施加热和压力以得到定影图像。
[0068]定影装置3由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构成。加热辊(定影辊)31由第二驱动系统200驱动。
[0069]转印材料P在从定影装置3排出之后由传送单元7运送至成像设备的外部。
[0070]在将调色剂图像完全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之后,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由具有清洁刀片的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4清洁,所述清洁刀片由聚氨酯橡胶制成。
[0071]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模式以下将详细说明。
[0072]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能够在正常模式或无页边模式中执行成像处理。正常模式是一种用于形成绕转印材料整个周边具有页边的图像的模式。无页边模式是一种用于在转印材料整个部分上直到边缘都形成图像的模式,而没有留下页边。
[0073]更具体地,无页边模式是一种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达到转印材料的边缘的模式。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图像承载部件)1的表面上从等于整个转印材料的区域至转印材料的外部区域形成。
[0074]图2A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正常模式,图2B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无页边模式。
[0075]在正常模式中,整个调色剂图像T形成在转印材料P内。在该情况下,转印材料P具有周边页边,即,顶部页边(mh)、底部页边(mb)、左侧页边(ml)和右侧页边(mr)。
[0076]另一方面,在无页边模式中,调色剂图像T形成在转印材料P的整个区域至其边缘,没有留下周边页边。
[0077]在图2B中示出的示例中,顶部、底部、左侧和右侧页边都略去。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本实施例。更具体地,同样能够实现其中顶部、底部、左侧和右侧页边中的任一或若干都略去的无页边模式。
[0078]在正常模式中,这样设置使得当转印材料P穿过二次转印压合部时,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和中间转印带(图像承载部件)1的运动速度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变得基本相同。更具体地,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以便使转印材料P和中间转印带(图像承载部件)1的传送速度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变得基本相同。
[0079]通过执行上述控制,在所述控制下转印材料P和中间转印带(图像承载部件)1的传送速度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变得基本相同,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出现转印不均匀。
[0080]现在,以下将详细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无页边模式。在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上时,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以便使转印材料P在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081]更具体地,二次转印辊2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的转速被设为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082]此外,在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后边缘上时,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以便使转印材料P在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083]更具体地,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8执行控制,以便使二次转印辊2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的转速变得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084]通过上述结构,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或后边缘上的边缘部分。
[0085]以下将详细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用于实现上述结构的机构。
[0086]首先,以下将说明二次转印辊2和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与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之间的关系。
[0087]图3示出在转印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压合部时,施加至转印材料P上的传送力。
[0088]施加至转印材料P上的传送力基于中间转印带1的前表面和转印材料P的前表面之间的摩擦力F1以及二次转印辊2的后表面和转印材料P的后表面之间的摩擦力F2决定。
[0089]图4示出当转印材料P压合在二次转印压合部时施加至转印材料P上的摩擦力。在图4中,调色剂图像T已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的前表面上(即,调色剂图像T从中间转印带1二次转印至转印材料P上)。
[0090]在调色剂图像T已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上的情况下,由于调色剂用作一种润滑剂,摩擦力F1变小。因此,摩擦力F2相对于转印材料P上的传送力而变得显著。
[0091]更具体地,在调色剂图像T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上并且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转印至转印材料P上的情况下,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基于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决定。因此,在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设置成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的情况下,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变得较快。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设置成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的情况下,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变得较慢。
[0092]现在,以下将详细说明在无页边模式中二次转印压合部的状态。
[0093]图5示出在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时,紧接在转印材料P已经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的状态。
[0094]参照图5,由中间转印带1承载的调色剂图像比转印材料P更早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
[0095]如果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时,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设置成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则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由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E加压。从而,在该情况下,极可能出现调色剂附着到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E上的情形。
[0096]另一方面,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以便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时,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可以变得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097]通过用控制装置8执行控制,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E将调色剂图像T加压至中间转印带1,否则这种情况会发生。
[0098]如果转印材料P在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设置成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转印材料P的边缘可能会与调色剂图像分离(可能不接触)。
[0099]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装置8执行控制,在所述控制下,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时,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变得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的运动速度。
[0100]图6示出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时,转印材料P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的状态。
[0101]参照图6,由中间转印带1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材料P之后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
[0102]如果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后边缘时,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设置成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则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E压靠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如果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和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不合适,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E可能会堵塞与中间转印带1所承载的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的外部相对应的区域中的调色剂图像。结果,极可能出现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后边缘E。
[0103]然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以便使至少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后边缘时,在转印材料P离开二次压合部时,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变得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104]通过用控制装置8执行上述控制,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E堵塞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T。
[0105]如果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快于中间转印带1表面的运动速度,则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E不接触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
[0106]在以下情况中,调色剂图像在无页边模式期间至少转印至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二者上。例如,以下将说明图像在无页边模式中形成在整个转印材料P上直至其边缘而不设置页边的情况。
[0107]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在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时调节成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108]在该情况下,如果转印材料P以上述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的传送速度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调色剂被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压住。
[0109]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并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前,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改变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更具体地,本示例性实施例执行控制,以便使转印材料P在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快于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
[0110]如上所述,第一驱动系统100和第二驱动系统200分别由第一驱动马达81和第二驱动马达82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系统100驱动感光鼓11a、11b、11c和11d中的每个以及中间转印带1,所述第二驱动系统200驱动二次转印辊2和加热辊31。第一驱动马达81的转速和第二驱动马达82中每个的转速由控制装置8分离地和独立地控制。
[011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脉冲马达用作驱动马达以能够改变第一驱动马达81和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通过改变来自控制装置8的驱动脉冲实现第一驱动马达81和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的改变。
[0112]更具体地,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用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而改变转印材料P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传送速度。
[0113]图7示出二次转印辊2从转印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至转印材料P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的转速的变化。在图7示出的示例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1a的转速之比。
[0114]在图7中,如果转速比是100%,则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与驱动辊1a的转速相等。如果转速比为95%,则二次转印辊2以比驱动辊1a的转速慢的转速旋转。如果转速比为105%,则二次转印辊2以比驱动辊1a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
[0115]在初始状态(在时间T1前),转速比是100%。控制装置8在转印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前降低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更具体地,控制装置8在时间T1之后且时间T2之前将转速比改变至95%。
[0116]时间T2是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时间T3是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
[0117]如图7中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执行控制,以便使当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保持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118]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控制装置8再次将转速比设置为100%。在转印材料P进一步传送之后并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前,控制装置8将转速比增加至105%。
[0119]时间T4是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时间T5是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
[0120]如图7中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执行控制,以便使当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处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保持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控制装置8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一会的预定时刻,再次将转速比设置为100%。
[0121]如上所述,控制装置8相对于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增加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从初始转速比(100%)增加5%,同时,控制装置8相对于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降低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从初始转速比(100%)降低5%。
[0122]通过测量图像伸长比可以容易确定转速比是否是100%。图像伸长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测量。
[0123]首先,在中间转印带1上绘制用于测量的细横线。然后,将所绘制的细横线的图像转印至具有小的伸长比的胶带的表面上。该测量准备操作应当在中间转印带1的平坦部分上执行,而不是在其圆部分上执行。
[0124]然后,图像正常地输出在正常转印材料P上。继而,比较转印至胶带上的细横线之间的间隔与输出至转印材料P上的细横线之间的间隔,以检验它们是否相等。
[0125]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比较通过绘制具有固定间隔9.9mm的宽0.1mm的横线进行。近似100至200mm长的线的图像转印至胶带上。对于胶带,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酸酯(PET)带(NICHIBAN CO.,LTD.的聚酯带N0.550(#25))。十一或二十一根转印的横线的长度被测量并用作参考长度。
[0126]然后,当改变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时,输出横线的图像。然后,横线的图像与参考长度进行比较。横线长度与参考长度相等的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被确定是转速比为100%的转速。
[0127]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2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上以比转速比100%的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慢-5%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2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上以比所述转速比100%的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快+5%的速度旋转。
[0128]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从参考速度增加或减少5%的速度,线性改变辊的转速。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该实施例。更具体地,如图8中示出,辊的转速能够更平滑地改变。然而,为了抑制或至少减少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P的边缘,执行以下控制也是有用的,所述控制用于可靠地在时间T2和时间T3之间的时间段期间降低所述转速,并在时间T4和时间T5之间的时间段期间增加所述转速。
[0129]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转速增加或减少5%。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该实施例。更具体地,转速比差大于或小于5%同样能够用于改变转速比。
[0130]然而,在二次转印辊2用作二次转印材料的情况下,转印材料P不被吸引至二次转印辊2。从而,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设置成稍慢于二次转印辊2的表面的运动速度。因此,为了可靠地将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设置成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的运动速度,将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改变等于或大于2%的量是有利的,因为合适的转速变化范围是必要的。
[0131]此外,如果转速增加或减少10%,则图像会在前边缘或后边缘处过多地伸长或压缩。因此,将转速变化范围设置成小于10%是有利的。
[0132]通过上述结构,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处设置成慢于参考转速,能够抑制或至少减少调色剂在前边缘和后边缘中附着至转印材料P。
[0133]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处设置成快于参考转速,能够抑制或至少减少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P的边缘部分。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抑制或至少减少由于在定影单元处的偏移或纸传送单元中的污迹而发生的图像劣化。
[0134]现在,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0135]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2用作转印件。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处设置成慢于参考转速。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处设置成快于参考转速。因此,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抑制或减少调色剂附着至转印材料P的边缘部分。
[0136]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甚至在输出非对称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也实现上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
[0137]例如,如图9中示出,假定输出在转印材料P的左部分中具有调色剂图像T而在右部分中没有调色剂的图像。在该情况下,用于图9中示出的转印材料P的右部分的转印材料传送力由转印材料P的后表面和转印件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中间转印带1和转印材料P的前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产生。
[0138]另一方面,在转印材料P的后表面和转印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相对于在图9中示出的转印材料P的左侧的转印材料传送力变得显著。
[0139]在调色剂图像T仅出现在转印材料P的左侧(图9),并在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和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之间的差较大的情况下,当输出图像时,用于转印材料P的左部分和右部分的传送力之间的差变得很大。在该情况下,转印材料P无法稳定地运送。更具体地,转印材料P在其运送期间可能会以歪斜姿态运送或者可能会振动。
[014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旋转二次转印带作为转印件。
[0141]此外,为了更稳定地运送转印材料P,如果转印材料P在运送至所述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前静电吸引至二次转印辊的前表面,也是有用的。
[0142]图10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横截面。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单元和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因此,在此将不重复它们的说明。
[0143]作为转印件的二次转印带22绕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和二次转印带从动辊2b伸展。
[0144]诸如聚氨酯树脂、氟树脂、尼龙树脂或聚亚胺树脂的材料制成的树脂膜可以用作二次转印带22的材料,如在中间转印带1的情况下一样。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二次转印带22是一种具有100μm的厚度的单层环形带。通过将离子传导材料增加至聚偏二氟乙烯(PVdF),已经调节其电阻值,使得体积电阻率ρv变为1×109Ωcm。
[0145]体积电阻率的测量按照JIS-K6911进行。此外,在电极和带的表面之间维持充分接触以进行测量,这通过使用导电橡胶作为电极得到。另外,在测量中使用高电阻表(ADVANTESTCORPORATION的R8340)。
[0146]此外,通过施加30秒的100V电压进行测量。
[0147]在静电吸引转印材料P方面,有利的是使二次转印带22的体积电阻率很高。然而,如果二次转印带22的体积电阻率变得过高,二次转印带22本身会被充电。在该情况下,可能需要对二次转印带22放电的机构。
[0148]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本身衰减并保证足够的纸吸引力,二次转印带22的电阻设置成上述值(ρv=1×109Ωcm)。
[0149]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由铝芯和3mm厚的醇橡胶层构成。通过调节醇橡胶的电阻将辊电阻值调节至1×106Ω。
[0150]此外,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带从动辊2b是铝辊。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和二次转印带从动辊2b二者都接地。
[0151]二次转印辊2对应于驱动辊1a横过中间转印带1和二次转印带22而布置在二次转印带22的内部。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二次转印辊2由9mm宽的芯部和15mm外径的单层辊构成。
[0152]对于用于辊的材料,使用通过混合NBR橡胶和与二苯胺抗氧化剂组合的氯醇橡胶而准备的材料。通过使用上述材料,二次转印辊2的电阻值调节成5×106Ω。另外,二次转印辊2的刚度设置成35°(ASKER-C)。
[0153]将转印材料P静电吸引至二次转印带22的吸引辊23在纸传送方向上布置在二次转印压合部的上游位置处。更具体地,吸引辊23相对于二次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带从动辊2b相对布置以形成吸引单元。
[0154]吸引辊23由6mm宽的芯部和设置在该芯部上的实心橡胶层构成。乙烯-丙烯橡胶(EPDM)用作实心橡胶。通过在实心橡胶中分散地混合炭黑,将吸引辊23的电阻值调节至1×105Ω。
[0155]当测量目标辊接触具有30mm的直径的铝圆柱并绕其被驱动时,通过使用超高电阻表(ADVANTEST CORPORATION的R8340)测量每个辊的电阻值。
[0156]测量如下进行:施加30秒钟的100V电压,9.8N的接触力,和117mm/s的圆周转速。吸引偏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1,000V)由吸引偏压电源(未示出)施加至吸引辊23。
[0157]清洁附着至二次转印带22上的调色剂的二次转印带清洁器21设置在二次转印压合部在纸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0158]一页转印材料P通过给纸单元6从转印材料盒5供应。然后,所供应的转印材料P运送至吸引单元。转印材料P被静电吸引至吸引单元中的二次转印带22并继而运送到二次转印压合部。
[0159]最优偏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2,所述最优偏压具有与调色剂充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并根据成像设备内的温度和湿度决定,所述成像设备内的温度和湿度由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探测。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二次转印至转印材料P上。
[0160]已经静电吸引至二次转印带22表面的转印材料P在穿过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从二次转印压合部表面自剥落,并运送至定影装置3。
[0161]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由第二驱动系统200在图10中箭头指示的方向上旋转。从而,二次转印带22由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驱动。
[0162]第二驱动系统200由第二驱动马达82驱动。控制装置8控制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
[0163]更具体地,驱动中间转印带1的第一驱动马达81的转速和驱动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由控制装置8分离地并独立地控制。换句话说,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带22的运动速度,所述二次转印带22是转印件。
[0164]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至少在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前边缘中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时,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带22的运动速度,以便使转印材料P在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慢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165]通过用控制装置8执行上述控制,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E压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T上。
[0166]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至少在转印材料P沿传送方向的后边缘中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时,控制装置8控制二次转印带22的运动速度,以便使转印材料P在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快于中间转印带1的运动速度。
[0167]通过用控制装置8执行上述控制,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E堵塞中间转印带1上的调色剂图像T。
[0168]图11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无页边模式中调色剂图像转印在从前边缘至后边缘的整个转印材料P上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的变化。
[0169]更具体地,图11示出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在从已经静电吸引至二次转印带22的转印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至所述转印材料P从所述二次转印压合部排出的时刻的时间段期间的变化。
[0170]在初始状态(在时间T1前),转速比是100%。控制装置8在转印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前降低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更具体地,在时间T1之后且在时间T2之前,控制装置8改变转速比至97%。
[0171]时间T2是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时间T3是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
[0172]如图11中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执行设置,以便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位于二次转印压合部处的时间段期间,保持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是低的。
[0173]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已经穿过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运动速度比通过控制装置8返回至100%。
[0174]在转印材料P已有稍微运送之后并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前,运动速度通过控制装置8增加至103%。
[0175]时间T4是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进入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时间T5是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的时刻。
[0176]如图11中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执行设置,使得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位于二次转印压合部处的时间段期间,保持二次转印辊2的转速是快的。
[0177]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已经离开二次转印压合部之后,运动速度比通过控制装置8返回至100%。
[0178]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辊的转速在从参考速度有大约3%摆动的量级上线性地改变。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本实施例。
[0179]在二次转印带22用作转印件的情况下,因为转印材料P静电吸引至二次转印带22上,转印材料P的传送速度与二次转印带22的运动速度基本相同。因此,如果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在1%摆动的量级上改变也是有用的。
[0180]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控制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处较慢,从而抑制或至少减少调色剂对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或后边缘的附着。
[0181]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控制二次转印带驱动辊2a的转速在转印材料P的后边缘处较快。从而,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抑制或减少转印材料P的边缘部分上的调色剂附着。因而,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防止由于定影单元处的偏移或纸传送单元中的污迹而可能会发生的图像劣化。
[0182]此外,本示例性实施例采用二次转印带22作为转印件。通过上述结构,甚至在转印非对称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本示例性实施例也能够通过运送吸引至二次转印带22表面的转印材料P而稳定运送转印材料。
[018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改变第二驱动系统200的第二驱动马达82的转速。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本实施例。更具体地,只要转印件的表面的运动速度能够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的表面的运动速度改变,就是有用的。例如,如果改变第一驱动系统100的第一驱动马达81的转速,则这同样是有用的。
[0184]此外,如果使用齿轮改变驱动马达的转速来代替上述直接改变转速,则同样是有用的。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使用公开已知的齿轮机构(传动单元)。
[0185]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成像设备采用中间转印带。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该实施例。更具体地,本发明能够在采用中间转印鼓、静电转印件或多显影单元的成像设备上实现。
[0186]另外,本发明的相同功能能够应用到单色成像设备,所述单色成像设备从感光鼓直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上。
[0187]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将与最广泛的解释一致,从而包括所有修改、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21)

1.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且运动的图像承载部件;
构造成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形成压合部且运动的转印件;以及
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的控制装置,其中
转印材料被运送通过所述压合部,并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上,
其中所述成像设备具有无页边模式,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覆盖所述转印材料的区域和位于所述转印材料之外的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以延伸超出所述转印材料的边缘,以及
其中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传送方向的前边缘上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已经进入所述压合部之后的传送速度变得比在所述转印材料进入所述压合部时所述转印材料的传送速度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压合部之后的传送速度变得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旋转转印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旋转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转印材料被吸引至所述旋转带的表面的状态中,所述转印材料进入所述压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感光部件,其中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包括中间转印部件,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感光部件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8.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且运动的图像承载部件;
构造成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形成压合部且运动的转印件;以及
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的控制装置,其中
转印材料被运送通过所述压合部,并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上,
其中所述成像设备具有无页边模式,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覆盖所述转印材料的区域和位于所述转印材料之外的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以延伸超出所述转印材料的边缘,以及
其中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传送方向的后边缘上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离开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离开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当所述转印材料由所述压合部运送以转印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时所述转印材料的运动速度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当所述转印材料由压合部运送以转印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时所述转印材料的传送速度变得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旋转转印辊。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旋转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转印材料被吸引至所述旋转带的表面的状态中,所述转印材料进入所述压合部。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感光部件,其中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包括中间转印部件,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感光部件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15.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构造成承载调色剂图像且运动的图像承载部件;
构造成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形成压合部且运动的转印件;以及
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的控制装置,其中
转印材料被运送通过所述压合部,并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上,
其中所述成像设备具有无页边模式,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覆盖所述转印材料的区域和位于所述转印材料之外的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以延伸超出所述转印材料的边缘,以及
其中在所述无页边模式中,至少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转印材料沿转印材料传送方向的前边缘和后边缘二者上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慢,并使所述转印材料在离开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变得比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快。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已经进入所述压合部之后且离开所述压合部之前的传送速度比所述转印材料在进入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快,并且比所述转印材料在离开所述压合部时的传送速度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造成控制所述转印件的运动速度,以便使所述转印材料在已经进入所述压合部之后且离开所述压合部之前的传送速度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运动速度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旋转转印辊。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件包括旋转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转印材料被吸引至所述旋转带的表面的状态中,所述转印材料进入所述压合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感光部件,其中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包括中间转印部件,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感光部件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部件上。
CN2008101855302A 2007-12-14 2008-12-12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3671 2007-12-14
JP2007-323671 2007-12-14
JP2007323671 2007-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8482A true CN101458482A (zh) 2009-06-17
CN101458482B CN101458482B (zh) 2011-12-28

Family

ID=40445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53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482B (zh) 2007-12-14 2008-12-12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45084B2 (zh)
EP (1) EP2071408A3 (zh)
JP (1) JP5247391B2 (zh)
CN (1) CN1014584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39A (zh) * 2009-09-14 2011-04-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2056B2 (ja) * 2009-12-22 2014-01-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7014B2 (ja) * 2011-04-20 2016-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2302A (ja) * 2012-01-24 2013-08-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948669B2 (en) * 2012-03-15 2015-02-03 Fuji Xerox Co., Ltd.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089438A (ja) * 2012-10-04 2014-05-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0751A (ja) * 2015-08-19 2017-02-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27768B2 (en) 2016-04-26 2020-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2058195B1 (ko) * 2016-06-13 2019-12-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리 도광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806590B2 (ja) 2017-02-27 2021-01-0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2770A (ja) * 1989-04-24 1990-11-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992320B2 (ja) 1990-09-18 1999-1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88799A (ja) * 1991-02-15 1993-07-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ローラ制御装置と転写ローラの制御方法
US5499086A (en) 1992-07-17 1996-03-12 Hitachi, Ltd. Belt type transfer devic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3020755B2 (ja) 1992-10-05 2000-03-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写真装置の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3434056B2 (ja) 1994-12-26 2003-08-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1588B2 (ja) * 2000-08-07 2006-06-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49960A (ja) 2001-11-15 2003-05-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95195B2 (en) 2002-04-24 2005-05-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mage according to feature/typ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JP4152235B2 (ja) 2002-04-24 2008-09-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US7065308B2 (en) * 2003-11-24 2006-06-20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 roll engagement method for minimizing media induced motion quality disturbances
JP2006162642A (ja) 2004-12-02 2006-06-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7585A (ja) 2005-07-06 2007-01-2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636100B2 (en) * 2005-07-08 2009-12-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08562A (ja) * 2005-10-17 2007-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75612A1 (en) * 2007-01-18 2008-07-24 Ricoh Company, Ltd. Motor control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16552B2 (ja) * 2008-04-25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3539A (zh) * 2009-09-14 2011-04-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54964A1 (en) 2009-06-18
EP2071408A2 (en) 2009-06-17
CN101458482B (zh) 2011-12-28
JP5247391B2 (ja) 2013-07-24
JP2009163227A (ja) 2009-07-23
EP2071408A3 (en) 2013-07-03
US8145084B2 (en) 2012-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8482B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
US80950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ating mode
US9091969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833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12158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89724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charge to a member so that a net charge flowing through a semiconductive layer of a charge applying member is about zero
US6823166B2 (en) Image bearing apparatus that collects image bearing bodies at a common place
US9429880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2334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314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215548A (ja) 潜像担持体の除電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8176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381586B2 (ja) 転写装置
JP46722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725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6891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transfer sections
JP20052421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4946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6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066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9941A (ja) 転写方法、転写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1094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3646A (ja) 搬送ベル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49247A (ja) 転写搬送ベルト装置
JPH1172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