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4915B - 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4915B
CN101454915B CN2007800194128A CN200780019412A CN101454915B CN 101454915 B CN101454915 B CN 101454915B CN 2007800194128 A CN2007800194128 A CN 2007800194128A CN 200780019412 A CN200780019412 A CN 200780019412A CN 101454915 B CN101454915 B CN 1014549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entioned
conversion elements
connecto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194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4915A (zh
Inventor
高桥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al Entertainmen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ruz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uze Corp filed Critical Aruz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54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4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4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49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7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cell or thermocouple forming th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10/8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 H10N10/813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unction the junction being separable, e.g. using a spr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变换组件(M)中,各热电变换元件(30)具有第1及第2电极面(30c、30d),并且互相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30)彼此通过给定形状的连接器(C1、C2)而电连接。还有,连接器(C1(C2))具有一对嵌合部(40、42(50、52))和连接该一对嵌合部彼此的连接部(44(54)),一对嵌合部(40、42(50、52))分别嵌合安装于互相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30)中的一方的第1电极面(30c)和另一方的第2电极面(30d)。

Description

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基板上配置热电变换元件,通过导电性的给定形状的连接器来电连接该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和与该电极不同的其他电极而成的热电变换组件,以及用于对其他电极电连接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的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热电变换是指利用塞贝克效应、佩尔蒂效应,把热能量和电能量互相变换。利用该热电变换,就能用塞贝克效应从热流中取出电力,还可以用佩尔蒂效应在材料中通电流,从而通过吸热引起冷却现象。这样的热电变换为直接变换,因而在能量变换时不排出多余废物,还有,可以有效利用余热,并且不需要马达、汽轮机那样的可动装置,所以不需要维护,具有如此种种特征,作为能量的高效率利用技术而被关注。
在热电变换中,通常,采用称为热电变换元件的金属、半导体元件,在基板上交替配置n型半导体元件和p型半导体元件,并且通过电极互相连接邻接的半导体元件的组件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按给定的排列来设置相同导电型的多个半导体元件,并且通过导线连接位于这些半导体元件的两面的电极而成的组件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都是公知的。不论哪种构造,基本都是把平板状的多个半导体元件以水平躺倒的状态平面地排列的构成。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11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公报05/124881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通过导线连接相同导电型的半导体元件的电极彼此而成的后一组件构造是在基板上串联地安装相同原材料坯料的单个元件,因而是对元件组装下功夫,由此谋求热电变换效率的提高,不过,因为是把由复合金属氧化物构成的多个烧结体串联地粘贴在基板上的构造,所以元件和导线的连接容易变得不充分,若连接不充分,则有可能发生导通不良。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在基板上配置热电变换元件,把该热电变换元件上形成的电极和与该电极不同的其他电极通过导电性的给定形状的连接器电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以及与该第1嵌合部及上述其他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采用以前的连接用导线和嵌合部成为一体的连接器,所以能获得确实的导通,提高电可靠性。
即,代替以前的连接用导线,使用所谓一体地装配该导线的连接器,由该连接器电连接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和其他电极,所以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热电变换元件」是指利用塞贝克效应、佩尔蒂效应互相变换热能量和电能量的元件,包括以前公知的所有构造(组成)。还有,在上述构成中,作为连接器的材质,可以列举高温氧化气氛中不易生锈的银、黄铜、SUS等。还有,在上述构成中,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的数量是任意的。并且,在上述构成中,「其他电极」例如可以是相同基板上的其他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或者也可以是与热电变换组件电连接的外部电极。
还有,技术方案2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具有表面积最大的主面,并且在该主面的两侧均有电极,是按上述电极与上述基板对着且上述主面与上述基板大致垂直的方式纵长地立设而配置的。
根据该技术方案2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把热电变换元件以纵长地立设的状态排列,从而加大热电变换元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提高元件电阻,抑制电流,并且容易获取元件两端间的温度差,所以电动势升高,能获得高的热电变换效率(关于其详细情况,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热电变换元件的形状可任意选择包括棒状、矩形断面形状(长方体等)的多面体形状等。只要是具有表面积最大的主面和分别位于主面两侧置的电极,并且能按上述电极与上述基板接触且上述主面与上述基板大致垂直的方式纵长地立设而配置的形状,任何形状都可以。
还有,技术方案3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按给定的排列预先固定在上述基板上。
根据该技术方案3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器按给定的排列预先固定在基板上,所以只要相对于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嵌入、安装热电变换元件,就能简单地制作热电变换组件,能减轻组装的负担(制造工序)(提高组装性)。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优选的是,由以前的导线所用的金属形成连接器,把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的安装宽度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的宽度小。这样,在把热电变换元件向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推入嵌紧时,第1嵌合部被弹性地撑开,能简单地把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安装于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并且靠导线所使用的金属的特性使热电变换元件和连接器无间隙地连接,所以在热电变换元件和连接器之间不会产生导通不良、接触不良,很有利。还有,在这样把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的安装宽度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的宽度小的构成中,优选的是,由一对弯曲片形成第1嵌合部,并且按锥状形成各弯曲片的两端缘。这样,把热电变换元件从弯曲片的两端缘侧沿着其锥形形状向第1嵌合部内滑动推入,就会把弯曲片弹性地顺畅地撑开,除具有上述作用效果之外,热电变换元件相对于连接器的安装会变得容易。
还有,技术方案4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电极由位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的一对的第1及第2电极构成,上述热电变换元件被夹持在与上述第1电极对着的第1基板和与上述第2电极对着的第2基板之间。
根据该技术方案4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用一对基板夹住热电变换元件,从两侧加上压力而固定热电变换元件,所以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和连接器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减轻导通不良、接触不良,能提高电可靠性。另外,优选的是,该一对基板采用氧化铝基板等绝缘性基板或以PVD(物理气相生长法)包覆不锈钢(SUS)等而赋予绝缘性的基板。由此能防止按给定的排列预先固定的连接器彼此的电原因所造成的短路。
还有,技术方案5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其他电极是与热电变换组件电连接的外部电极。
根据该技术方案5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能由连接器简单且确实地进行与外部电极的连接,对其他装置的装配性出色,并且能提高电可靠性。即,只要把第1嵌合部向热电变换元件嵌入且把连接器引导部与外部电极连接,热电变换组件和外部装置(其他组件等)的电连接就会形成,所以提高了组装性。
还有,技术方案6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嵌合部具有导引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在把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安装于上述第1嵌合部之后,可沿着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弯曲的导引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6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第1嵌合部具有导引部,从而容易在连接器上安装热电变换元件(特别是在把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的安装宽度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的宽度小的场合其效果很好),所以能提高组装效率。还有,导引部可沿着热电变换元件弯曲,从而能在连接器上安装热电变换元件之后由导引部固定热电变换元件,能提高连接器上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稳定性。因此,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
还有,技术方案7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嵌合部具有短路用片,上述短路用片可弯曲,为了在弯曲时与邻接的连接器电接触而具有充分的长度。
根据该技术方案7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第1嵌合部具有短路用片,从而即使是由于热电变换元件自身的损坏、热电变换元件的劣化而与连接器之间产生导通不良,也能由短路用片使连接器间导通而容易地进行修复。
还有,技术方案8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引导部具有与配置在上述基板上的其他热电变换元件上的其他电极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8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器引导部具有与配置在基板上的其他热电变换元件上的其他电极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所以能在基板上由连接器电连接热电变换元件彼此。即,代替以前的连接用导线,使用所谓一体地装配该导线的连接器,由该连接器电连接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彼此,所以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
还有,技术方案9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引导部具有在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面间的侧面上从上述电极面延伸的平行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9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器引导部具有平行部,从而使连接器引导部和热电变换元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能以大的面积保持热电变换元件,能提高连接器上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稳定性。
还有,技术方案10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9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部件,上述固定部件具有梳齿,上述梳齿可插入到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两侧,具有电绝缘性。
根据该技术方案10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9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具备具有梳齿的固定部件,从而可在一个或多个热电变换元件的两侧插入梳齿,由梳齿也可支持热电变换元件,能提高组件上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稳定性。
还有,优选的是,固定部件为防止短路而具有电绝缘性。例如,优选的是,在冷却面侧(低温侧)安装固定部件的场合,在固定部件上实施铝的阳极氧化处理(耐酸铝处理),在加热面侧(高温侧)安装固定部件的场合,在固定部件上以PVD(物理气相生长法)包覆不锈钢(SUS),或者进行玻璃涂覆。
还有,技术方案1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基板上并排设置多个上述热电变换元件,从而形成给定的排列,上述连接器包含:把上述排列内的多个热电变换元件彼此电连接起来的第1连接器;以及把与该第1连接器连接的上述排列内的最初或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和上述其他电极电连接起来的第2连接器。
根据该技术方案1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用连接器把纵长的热电变换元件连接性很好地而且效率很好地组件化。还有,可以根据热电变换元件的连接方式而分开使用连接器,能实现对应用途的各种方式的热电变换元件排列。
还有,技术方案12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连接器所连接的上述其他电极是与上述排列邻接的其他排列内的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
根据该技术方案12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1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能由连接器电连接多个排列彼此,能实现对应用途的各种方式的热电变换元件排列。
还有,技术方案13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2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电极由位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的一对的第1及第2电极构成,把上述第1及第2电极中的一方规定为加热面,把另一方规定为冷却面,靠上述加热面和上述冷却面的温度差来发电。
根据该技术方案13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2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通过加热基板,冷却热电变换元件的冷却面,能把从基板吸收的热能量变换为电能量。
还有,技术方案14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3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含有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烧结体。
根据该技术方案14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3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用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烧结体构成热电变换元件,从而能提高耐热性、力学强度。
还有,技术方案15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4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金属氧化物含有碱土金属、稀土类和锰作为构成元素。
根据该技术方案15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4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复合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是以碱土金属、稀土类和锰为构成元素的氧化物,从而能进一步提高高温下的耐热性。
另外,作为碱土金属,优选的是采用钙,作为稀土元素,优选的是采用钇或镧。具体可以列举钙钛矿型CaMnO3系复合氧化物。钙钛矿型CaMnO3系复合氧化物更加优选的是以通式Ca(1-X)MXMnO3(M为钇或镧,0.001<X<0.05)表示的东西。
还有,技术方案16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5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各热电变换元件包括彼此相同的原材料坯料。
根据该技术方案16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5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由相同原材料坯料(例如,同尺寸、同形状、相同材料(同一导电型的半导体等))构成热电变换元件,从而能统一各个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气特性。结果,例如与交替配置导电型不同的元件彼此而成的以前的热电变换组件相比,能提高热电变换效率。
还有,技术方案17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6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电极包括位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的一对的第1及第2电极,具有与上述第1电极嵌合的第1嵌合部的一方连接器和具有与上述第2电极嵌合的第2嵌合部的另一方连接器按能插入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方式使该嵌合部彼此对着邻接,未安装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状态下的上述一方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和上述另一方连接器的第2嵌合部之间的距离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上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距离短。
根据该技术方案17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6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在把热电变换元件嵌合于前端收缩的大致コ字形状的连接器时,可撑开嵌合部的前端而嵌合热电变换元件。这样,嵌合部的前端会按压热电变换元件,从而能由连接器确实地保持热电变换元件。还有,若安装热电变换元件,则互相对着的嵌合部会大致平行,能使热电变换组件中各连接器所造成的电极和嵌合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得均匀。结果能提高热电效率。
还有,技术方案18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是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7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嵌合部或上述第2嵌合部具有与热电变换元件的固定用槽卡紧的钩状的卡合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18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能获得与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7中任意1项记载的热电变换组件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连接器的卡合部与热电变换元件的固定用槽卡紧,从而把热电变换元件牢固地安装于连接器,能提高安装稳定性,并且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具有上述特征的构成的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具有与以前的连接用导线成为一体的嵌合部的连接器来电连接热电变换元件彼此,从而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以进一步提高热电变换元件的输出为目,研究了热电变换元件的组成及其形状。
首先,在投入了粉碎球的混合锅内加上CaCO3、MnCO3、Y2O3及纯水,把该混合锅安装在振动球磨机上振动2小时,从而混合混合锅的内容物。接着,过滤、干燥所获得的混合物,在电炉中以1000℃、5小时预烧制干燥后的混合物。接着,用振动研磨机粉碎所获得的预烧制体,过滤、干燥粉碎物。接着,在干燥后的粉碎物中添加粘结剂,干燥之后进行分级而获得颗粒。此后,把所获得的颗粒体用冲压机压制成形,把所获得的成形体用电炉进行5小时正式烧制。由此,作为烧结体而获得CaMnO3系热电变换元件。
还有,采用上述方法,对于Ca1-xYxMnO3制作把x设为0、0.003、0.006、0.0125、0.025、0.05、0.10所得的7种样品,在各个样品的制造中,按1100℃、1200℃、1300℃变更正式烧制温度。还有,作为样品,准备了约8mm见方、厚约2.5mm的平板样品和断面约2.5mm×约3mm、长度约8mm的棒状样品。
对于这样7种组成,改变正式烧制温度而获得了平板样品及棒状样品,对其测量了电阻率ρ和塞贝克系数α。电阻率ρ以使用数字电压表的4端子法测量,塞贝克系数α则以图1所示的测量装置A测量。其结果如图2及图3所示。
另外,在图1所示的测量装置A中,由在热板2上夹隔铝板4而配置的一对铜板6、6夹住样品8,在上方的铜板6上配置散热板10。还有,一对铜板6、6分别与数字电压表12及热电偶14连接,热电偶14与数字温度计16连接。
平板样品的电阻率ρ如图2所示,平板样品的塞贝克系数α如图3所示。如图2及图3所示,正式烧制温度越高,还有,在上述组成中x越大,则电阻率ρ和塞贝克系数α都越低。还有,根据所获得的电阻率ρ和塞贝克系数α求出输出因子PF(=S2/p)。其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知,在上述组成中的x为0.003~0.1且正式烧制温度为1200℃的场合,能获得比文献值[(Ca0.9Bi0.1)MnO3M.Ohtaki et.J.solid state.chem.120(1995)]高的输出因子。还有,输出因子在上述组成中的x为0.0125且正式烧制温度为1300℃的场合,为4.02×10-4W/(m·K2),是最高的值。
还有,棒状样品的电阻率ρ如图5所示,棒状样品的塞贝克系数α如图6所示。如图5及图6所示,伴随上述组成中的x的增加的倾向与平板样品相同。还有,塞贝克系数α是棒状样品的大。还有,电阻率ρ与平板样品的大致同等。还有,根据所获得的电阻率ρ和塞贝克系数α求出输出因子PF(=S2/p)。其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7可知,在上述组成中的x为0.025且正式烧制温度为1300℃的场合,为8.85×10-4W/(m·K2),能获得与文献值[(Ca0.9Bi0.1)MnO3M.Ohtaki et.J.solidstate.chem.120(1995)]相比为7倍程度的高输出因子。
由此可知棒状元件具有高输出因子。因此,可以认为,优选的是用棒状元件制造热电变换组件。在这里,对于使用了棒状元件的热电变换组件进行考察。
本发明者对于使用了平板状元件的热电变换组件在此前已经提出了专利申请,并且其已经被公开(国际公开公报05/124881号小册子)。在该公报记载的发明中,为了尽可能抑制与元件连接的导线所造成的热移动而减小了元件的断面积,因此,容许电流也必须抑制得小些。因此,在这样的组件中,若温度差为200℃以上,则电流值为10A以上,会对导线带来影响。
因此,本发明者发现,采用上述具有高输出因子的棒状元件,就能在热电变换组件中提高元件电阻而抑制电流。还有,如后述的,把元件设为纵型,使得容易获取温度差,所以能提高电压,把热阻设为恰当的值就可提高输出密度。
对此,首先参照图8来说明元件的长度对温度差的影响。
热在元件中传导时的元件两端的温度差,由元件的热导率、元件的长度,以及热源温度、冷却温度、向元件的热流入/放出时的热阻来决定。即,如图8所示,在元件20被一对支持板22、24夹持的场合,热源温度Th在一方支持板22中传导时由于热阻R1而降低到T1,在元件20中传导时降低到T2,而且,在另一方支持板24中传导时由于热阻R2而降低到Tc。
在该场合,在支持板22、24及元件20中传导时的热量Q以下式(1)表示。
Q={(Th—Tc)/(R1+1/k+R2)}·S         式(1)
此处,k表示热导率,1表示元件20的长度,S表示断面积。
因而,元件20两端的温度差T1—T2以下式(2)表示。
T1—T2=Q/S·(1/k)
={(Th—Tc)·(1/k)}/(R1+1/k+R2)
                                      式(2)
用该式(2)求出元件20的长度所对应的温度差。作为求出时的条件,设为Th=500℃,Tc=20℃,把元件20的热导率设为2.0W/m·K,使热阻R1、R2都在0.0001~0.01m2/W·K的范围变化。还有,元件20的长度为0.1cm~3.0cm。图9表示其结果。从图9可知,随着元件的长度变长,温度差会变大,热阻越小温度差越大。还有,热阻为0.0001m2/W·K时,若元件的长度为0.2cm则能获得约400℃的温度差,而为0.01m2/W·K时,若元件的长度为0.2cm则只能获得约23℃的温度差。从该结果可知,为了把温度差取得大些,必须尽可能减小热阻。
其次,说明元件的长度对产生最大输出的影响。
热电变换元件的产生最大输出Pmax由热电动势V和元件的电阻R以下式(3)表示。
Pmax=(V2/R)/4             式(3)
还有,热电动势由热电变换材料的塞贝克系数α和温度差ΔT以下式(4)表示。
V=α·ΔT              式(4)
此处,温度差ΔT,如上所述,依赖于元件的长度,因而算出元件的长度所对应的产生最大输出。在该场合,把热电变换材料的塞贝克系数设为250μV/K,把电阻率设为0.015Ω·cm,把热导率设为2.0W/m·K,把元件的断面积设为1.0cm2。使热阻R1、R2都在0.0001~0.01m2/W·K的范围变化。图10表示其结果。从图10可知,产生最大输出随元件的长度而变化,由热阻的值决定最大的元件长度。还有,随着热阻变小,获得最大输出的元件的长度会变短。还有,热阻为0.005m2/W·K时,可求出元件的长度为2.0cm,为0.001m2/W·K时,可求出元件的长度为0.4cm。因此,在热阻为0.001m2/W·K~0.005m2/W·K的范围中,元件的长度为0.4cm~2.0cm,是恰当的。
其次,说明元件形状的变更所涉及的输出特性。
对于平板状的元件(断面8mm×8mm,高度2mm)和棒状(纵型)的元件(断面8mm×2mm,高度8mm),调查了电压、电流、最大产生输出。图11表示其结果。在该场合,把热源温度设为500℃,把冷却温度设为20℃,把热电变换材料的塞贝克系数α设为250μV/K,把电阻率设为0.015Ω·cm,把热导率设为2.0W/m·K。
从图11可知,棒状的元件一方是大的电阻,所以开路电压高,短路电流小。还有,热阻为0.005m2/W·K时,输出密度比平板状的元件的大。
由此可知,在作为热电变换元件的输出的方面,棒状元件是优选的。
因此,本发明者发现,为了实现这样的棒状元件,需要以立着的状态排列热电变换元件,并且提出了能以立着的状态、连接性很好地且效率很好地连接多个热电变换元件而进行组件化的连接器。以下,对此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7中表示用3种的第1至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C1、C2、C3按给定的排列电连接多个热电变换元件30而构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变换组件M。如图所示,热电变换元件30的上述排列包含互相邻接而并列延伸的第1至第4排列A1、A2、A3、A4。还有,在图17中,各排列A1、A2、A3、A4中均是17个热电变换元件30串联连接,并且各排列A1~A4彼此也是串联连接的。
构成热电变换组件M的各热电变换元件30是利用塞贝克效应、佩尔蒂效应互相变换热能量和电能量的元件,均由相同原材料坯料构成。即,对于各热电变换元件30,尺寸(例如,断面约2.5mm×约3mm,长度约8mm)、形状、材料(同一导电型的半导体等)均设定成相同的。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热电变换元件30是由复合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烧结体单元,含有碱土金属、稀土类和锰作为构成元素。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把CaMnO3系元件作为各热电变换元件30来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n型半导体作为热电变换元件30,但不限于此。
还有,如图18所示,各热电变换元件30为长方体,具有表面积最大的一对对着的主面30a、30b、分别位于该主面30a、30b两侧的第1及第2电极(以下,因为是平面,所以称为第1及第2电极面)30c、30d和其余2个侧面30f、30e。在该场合,把第1及第2电极面30c、30d中的一方规定为加热面,把另一方规定为冷却面,借助于上述加热面和上述冷却面的温度差来发电。
另外,也可以把侧面30f、30e作为电极面。还有,各热电变换元件30也可以不是矩形,而是棒状,特别是圆柱状。在该场合,把圆柱体的上面及底部作为电极面来形成,把侧面作为主面来形成。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电变换元件30的排列A1~A4,如图19中明确表示的,被夹持在与各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1电极面30c对着的第1基板90和与各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2电极面30d对着的第2基板91之间。在该场合,各热电变换元件30是按电极面30c、30d经连接器C1、C2、C3而与基板90、91接触且主面30a、30b与基板90、91大致垂直的方式纵长地立设、配置的。
如图17中明确表示的,对于互相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彼此,一方元件的第1电极面(″电极″)30a和另一方元件的第2电极面(″其他电极″)30b经给定形状的连接器C而电连接。这样的连接器C包括电连接各排列A1~A4中的热电变换元件30彼此的大致コ字形状(第1形状)的第1连接器C1(参照图13)和电连接互相邻接的排列A1、A2(A2、A3;A3、A4)中的一方排列内的1个热电变换元件30和另一方排列内的其他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大致S字形状(第2形状)的第2连接器C2(参照图14)。还有,在热电变换组件M中,还存在用于把整个排列的最初的热电变换元件30A及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30B与外部电极(未图示的″其他电极″)电连接的又一第2连接器(以下,称为第3连接器)C3(C3a、Cab)(参照图15及图16)。另外,作为连接器C1、C2、C3的材质,可以列举高温氧化气氛中不易生锈的银、黄铜、SUS等。
如图12的(a)及图13所示,第1连接器C1具有与基板90、91上配置的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1或第2电极面(″电极″)30c、30d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40和把第1嵌合部40与″其他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45。还有,连接器引导部45包括与作为基板90、91上配置的其他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上述″其他电极″的第1或第2电极面30c、30d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42和连接该第2嵌合部42和第1嵌合部40的连接部44。还有,各嵌合部40、42在两端具有从两侧夹住主面30a、30b的端缘的弯曲片e。再有,在各弯曲片e的两端缘设有斜切的锥形部47。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在图12的(a)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从板状体切出的第1连接器C1在嵌合部40、42和连接部44的边界部弯曲大致90度,并且把嵌合部40、42的两端的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就能得到图13所示的大致コ字状的使用形态。然后,例如把第1嵌合部40与同一排列内的互相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30中的一方的第1电极面(″电极″)30c嵌合,并且把第2嵌合部42与上述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30中的另一方的第2电极面(″其他电极″)30d嵌合,则连接部44被上下斜着定向,互相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30彼此被电连接。在该场合,如图17所示,第1连接器C1安装成在热电变换元件30的同一排列内连接部44在互相相同的方向倾斜,并且安装成在邻接的排列间连接部44的方向相反(例如,第1排列A1内的连接部44的倾斜方向与第2排列A2内的连接部44的倾斜方向相反)。还有,相对于主面30a、30b,连接部44所在的一侧在同一排列内都相同,而在邻接的排列间则相反。即,在第1排列A1内,连接部44位于侧面30e侧,而在第2排列A2内,连接部44位于侧面30f侧。
另外,在这里,把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而使之倾斜,从而把第1连接器C1的嵌合部40、42的安装宽度W1(参照图13的(b))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c、30d的宽度W2(参照图18)小。这样,在把热电变换元件30向连接器C1的嵌合部40、42推入紧套时,嵌合部40、42(弯曲片e)被弹性地撑开,能简单地把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c、30d安装于嵌合部40、42,并且使热电变换元件30和连接器C1无间隙地连接,所以在热电变换元件30和连接器C1之间不会出现导通不良、接触不良,很有利。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弯曲片e的两端缘设有斜切的锥形部47,所以如图20所示,能使热电变换元件30从弯曲片e的两端缘侧沿着该锥形形状向嵌合部40、42滑动而将其推入,还有,能由此把弯曲片e弹性地顺畅地撑开,所以热电变换元件30对第1连接器C1的安装变得容易。
还有,如图12的(b)和图14所示,第2连接器C2具有与基板90、91上配置的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1或第2电极面(″电极″)30c、30d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50和把第1嵌合部40与″其他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55。还有,连接器引导部55包括与作为基板90、91上配置的其他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上述″其他电极″的第1或第2电极面30c、30d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52和连接该第2嵌合部52和第1嵌合部50的连接部54。还有,各嵌合部50、52在两端具有从两侧夹住主面30a、30b的端缘的弯曲片e。再有,在各弯曲片e的两端缘设有斜切的锥形部57。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在图12的(b)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从板状体切出的第2连接器C2在嵌合部50、52和连接部54的边界部弯曲大致90度,并且把嵌合部50、52的两端的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就能得到图14所示的大致コ字状的使用形态。然后,例如把第1嵌合部50与位于互相邻接的排列A1、A2(A2、A3;A3、A4)中的一方排列内的端部的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1电极面(″电极″)30c(或第2电极面30d)嵌合,并且把第2嵌合部52与邻接地位于上述邻接的排列中的另一方排列内的端部的其他1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2电极面(″其他电极″)30d(或第1电极面30c)嵌合,则连接部54会在该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间被夹住,并且该热电变换元件30、30彼此被电连接。
另外,在该第2连接器C2的场合也是,把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而使之倾斜,从而把连接器C2的嵌合部50、52的安装宽度W1(参照图14的(b))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c、30d的宽度W2(参照图18)小。这样,在把热电变换元件30向第2连接器C2的嵌合部50、52推入紧套时,嵌合部50、52(弯曲片e)被弹性地撑开,能简单地把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c、30d安装于2连接器C2的嵌合部50、52,并且使热电变换元件30和连接器C2无间隙地连接,所以在热电变换元件30和连接器C2之间不会出现导通不良、接触不良,很有利。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弯曲片e的两端缘设有斜切的锥形部57,所以与第1连接器C1同样,能使热电变换元件30从弯曲片e的两端缘侧沿着该锥形形状向嵌合部50、52滑动而将其推入,还有,能由此把弯曲片e弹性地顺畅地撑开,所以热电变换元件30对第2连接器C2的安装变得容易。
还有,如图12的(c)所示,第3连接器C3具有与热电变换元件30的第1电极30c(或第2电极面30d)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60和从第1嵌合部60的端部垂直延伸并且与外部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64。嵌合部60在两端具有从两侧夹住主面30a、30b的端缘的弯曲片e。还有,在各弯曲片e的两端缘设有斜切的锥形部57。
还有,第3连接器C3分为用于电连接整个排列的最初的热电变换元件30A(参照图17)与外部电极(未图示的″其他电极″)的连接器C3a(参照图15)和用于电连接整个排列的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30B(参照图17)与外部电极(未图示)的连接器C3b(参照图16),连接器C3a、C3b都是由在图12的(c)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从板状体切出的连接器C3形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在图12的(c)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从板状体切出的第3连接器C3在嵌合部60和连接器引导部64的边界部弯曲大致90度,在连接器引导部64的中途部分69弯曲大致90度,并且把嵌合部60的两端的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则如图15所示,能得到用于电连接整个排列的最初的热电变换元件30A与外部电极(未图示的″其他电极″)的连接器C3a。另一方面,把在图12的(c)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从板状体切出的第3连接器C3在嵌合部60和连接器引导部64的边界部弯曲大致90度,并且把嵌合部60的两端的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则如图16所示,能得到用于电连接整个排列的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30B与外部电极(未图示的″其他电极″)的连接器C3b。然后,把连接器C3a及连接器C3b的嵌合部60与整个排列的最初及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30A、30B的第1或第2电极面30c(30d)嵌合,并且把连接器引导部64与外部电极连接,则热电变换组件M与外部装置(或者外部元件、外部电路)电连接。另外,在该第3连接器C3的场合也是,把弯曲片e弯曲90度以上而使之倾斜,从而把连接器C3的嵌合部60的安装宽度W1(参照图15的(b))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c、30d的宽度W2(参照图18)小。
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方式,在基板90(及/或基板91)上按给定的排列预先固定各连接器C1、C2、C3,对该连接器C1、C2、C3的嵌合部40、42、50、52、60嵌入安装各热电变换元件30,从而形成互相电连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排列A1、A2、A3、A4。当然,也可以预先把各连接器C1、C2、C3个别地紧套于热电变换元件30,然后把所形成的带连接器的热电变换元件30按给定的排列安装于基板90、91上。
在以上构成的热电变换组件M中,把各热电变换元件30的高温部和低温部之间产生的热能量变换为电能量。然后,把所获得的电能量通过连接器引导部64作为电力供给到外部电极。
如以上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互相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彼此是一方元件的第1电极面30c和另一方元件的第2电极面30d通过给定形状的连接器C1、C2而电连接。这样,若代替以前的连接用导线而使用所谓一体地装有该导线的连接器(使以前的连接用导线和嵌合部成为一体的连接器)C1、C2,由该连接器C1、C2电连接热电变换元件30彼此,则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M。
在该场合,如上所述,在基板90(及/或基板91)上按给定的排列预先固定各连接器C1、C2、C3,对该连接器C1、C2、C3的嵌合部40、42、50、52、60嵌入安装各热电变换元件30,从而形成互相电连接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排列A1、A2、A3、A4,就能简单地制作热电变换组件,所以能减轻组装的负担(制造工序)(提高组装性)。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电变换元件30是按其电极面30c、30d与基板90、91对着且其主面30a、30b与基板90、91大致垂直的方式纵长地立设、配置的。若这样把热电变换元件30以纵长立设的状态排列,则如本实施方式的导入部分所述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元件电阻变高,电流被抑制,并且元件两端间的温度差容易获取,电动势提高,能获得高的热电变换效率。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组件M中,热电变换元件30的排列A1~A4被夹持在一对基板90、91间。这样,若用一对基板90、91夹住热电变换元件30的排列A1~A4,从两侧加上压力而固定热电变换元件30,则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a、30b和连接器C1、C2、C3的接触面积变大,所以能减轻导通不良、接触不良,能提高电可靠性。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组件M中,按照其电连接位置,使用具有对应的恰当形状的3种连接器C1、C2、C3。因此,能把纵长的热电变换元件30连接性很好地且效率很好地组件化,并且能根据热电变换元件30的连接方式而分开使用连接器,所以能实现与用途对应的各种方式的热电变换元件排列。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组件M中,热电变换元件30是由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烧结体形成的,所以能提高耐热性、力学强度。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复合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是以碱土金属、稀土类和锰为构成元素的氧化物,因而能进一步提高高温下的耐热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超出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而列举了以给定的排列来设置相同导电型的多个半导体元件,并且由连接器连接位于该半导体元件的两面的电极彼此而成的组件构造,不过,本发明也可适用在基板上交替配置n型半导体元件和p型半导体元件,并且由电极互相连接邻接的半导体元件彼此而成的组件构成。还有,连接器的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对第3连接器C3列举变形例,如图21的(a)所示,也可以考虑连接器引导部64从第1嵌合部60的中央延伸的形状。以这样的形状,能按照中途部分69的弯曲的有无而得到图21的(b)所示的2种连接器C3a、Cab,由此,例如图22所示,能使连接器引导部64根据适合外部电极的位置关系的整个排列的最初的热电变换元件30A及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30B而在同一平面内延伸。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热电变换元件未安装于连接器的状态下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嵌合的连接器的嵌合部彼此的距离也可以比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面间的距离短。具体例如对于图19所示的排列A1上的第1连接器C1而言,具有与第1电极面30c嵌合的第1嵌合部40的一方连接器C1和具有与第2电极面30d嵌合的第2嵌合部42的另一方连接器按能插入热电变换元件30的方式使该嵌合部40、42彼此对着邻接,不过,在该场合,如图23所示,未安装热电变换元件30的状态下的邻接的一方第1连接器C1的第1嵌合部40和另一方第1连接器C1的第2嵌合部40之间的距离Y也可以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30上的第1电极面30c和第2电极面30d之间的距离X短。
这样,在前端收缩的大致コ字形状的连接器C1上嵌合热电变换元件30时,把嵌合部40、42的前端撑开而嵌合热电变换元件30。从而嵌合部40、42的前端会按压热电变换元件30,所以连接器C1能确实地保持热电变换元件30。还有,若安装热电变换元件30,则互相对着的嵌合部40、42会大致平行,在热电变换组件中能使连接器C1处的电极面30c、30d和嵌合部40、42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得均匀。结果,能提高热电效率。当然,这样的构成对于第2及第3连接器C2、C3也能适用。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热电变换元件30对连接器C1、C2、C3的插入嵌合变得容易,如图24所示,热电变换元件30的端缘99也可以带有圆形。即,也可以使热电变换元件30的端缘99按给定的曲率R形成倒角。这样,在连接器C1、C2、C3中插入热电变换元件30时会变得顺利,能顺畅地向连接器C1、C2、C3插入热电变换元件30。另外,这样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形状可通过改变成形时的模具而简单地实现。
还有,从提高热电变换元件30向连接器C1、C2、C3的插入性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考虑图25所示的构成。即,图25作为一个例子而表示第1连接器C1,在该场合,第1嵌合部40及第2嵌合部42在其端缘具有引导热电变换元件30的安装并在嵌合部40、42上安装热电变换元件30之后可沿着热电变换元件30向内侧弯曲(参照图25的(b)(c))的导引部100。该导引部100为片状,向外侧扩展地延伸。
这样,如果嵌合部40、42具有导引部100,则容易把热电变换元件30安装于连接器C1(特别是在把连接器的嵌合部的安装宽度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的宽度小的场合(图23的构成等)其效果好),所以能提高组装效率。还有,导引部100可沿着热电变换元件30而弯曲,从而能在连接器C1上安装热电变换元件30后由导引部100固定热电变换元件(参照图25的(c)),能提高连接器C1上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安装稳定性。因此,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当然,这样的构成对于第2及第3连接器C2、C3也能适用。
还有,从连接器上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考虑图26所示的构成。即,图26是作为一个例子而表示第1连接器C1,在该场合,第1嵌合部40及第2嵌合部42(具体是各弯曲片e)具有与在热电变换元件30的上下两侧形成的固定用槽102(参照图26的(a))卡紧的钩状的卡合部104(参照图26的(b))。这样,安装时连接器C1的卡合部104与热电变换元件30的固定用槽102卡紧(参照图26的(c)),从而把热电变换元件30牢固地安装于连接器C1,所以能提高安装稳定性,并且能提供没有导通不良的电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组件。当然,这样的构成对于第2及第3连接器C2、C3也能适用。
还有,从连接器上的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稳定性的观点来看,还可以考虑图27所示的构成。即,图27是作为一个例子而表示第1连接器C1,在该场合,构成连接器引导部的连接部44,如图27的(a)所示,在热电变换元件30的电极面30c、30d间的侧面上,在上下两侧具有从电极面30c、30d延伸的平行部120。由于连接器引导部具有这样的平行部120,因而连接器引导部(连接部44)和热电变换元件30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能以更大的面积保持热电变换元件30,能提高连接器C1上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安装稳定性。
另外,在本构成的基础上或者独立于本构成,为了进一步确保安装稳定性,也可以设置如图27的(b)所示的具有可向热电变换元件30两侧插入且具有电绝缘性的梳齿110的固定部件105。设置具有这样的梳齿110的固定部件105,就可向一个或多个热电变换元件30的两侧插入梳齿110(参照图27的(c)(d)),由梳齿110也从两侧支持热电变换元件30,能提高组件上的热电变换元件30的安装稳定性。还有,固定部件105为防止短路而具有电绝缘性,所以特别是能在热电变换元件30彼此露出而对着的热电变换元件30一侧谋求电绝缘(防止热电变换元件30彼此的短路),很有利。另外,在该场合优选的是,例如在冷却面侧(低温侧)安装固定部件105的场合,在固定部件105上实施铝的阳极氧化处理(耐酸铝处理),在加热面侧(高温侧)安装固定部件105的场合,在固定部件105上利用PVD(物理气相生长法)包覆不锈钢(SUS),或者进行玻璃涂覆。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附加图28所示的构成。即,在图28所示的构成中,连接器C1、C2、C3的第1嵌合部40、50、60(当然也可以是第2嵌合部)具有短路用片130,短路用片130可弯曲且具有在弯曲时与邻接的连接器电接触的充分长度。该短路用片130例如固定于弯曲片e,沿着弯曲片e延伸,在从弯曲片e的端缘进一步按给定的长度延伸的其延伸部设有修复用短路线(铁线等)可穿通的穿通孔130a。
在这样的构成中,例如图28的(b)所示,在1个热电变换元件30′损坏或者劣化而与连接器C1之间产生导通不良的场合,使该热电变换元件30′两侧的短路用片130弯曲,用该弯曲部分130′通过修复用短路线使热电变换元件30′两侧的热电变换元件30、30彼此电短路。这样,如果在各连接器上预先设置短路用片130,则不论哪个热电变换元件损坏(劣化),都不用进行更换热电变换元件等困难的作业就能简单地使连接器间导通而将其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塞贝克系数测量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平板样品的电阻率的测量结果的坐标图。
图3是表示平板样品的塞贝克系数的测量结果的坐标图。
图4是表示根据图2及图3所示的电阻率及塞贝克系数求出的平板样品的输出因子的结果的坐标图。
图5是表示棒状样品的电阻率的测量结果的坐标图。
图6是表示棒状样品的塞贝克系数的测量结果的坐标图。
图7是表示根据图5及图6所示的电阻率及塞贝克系数求出的棒状样品的输出因子的结果的坐标图。
图8是用于说明元件长度对温度差的影响的热传导模型图。
图9是表示元件长度和温度差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0是表示元件长度和产生最大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1是表示把元件形状设为平板和纵型的场合的电压、电流、最大产生输出等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2(a)是在热电变换元件的同一排列内使用的第1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展开状态的平面侧面图,(b)是在热电变换元件的邻接的排列间使用的第2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c)在热电变换元件的排列和外部电极之间使用的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13(a)是表示用第1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连接同一排列内的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彼此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第1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正面图,(c)是第1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14(a)是表示用第2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连接在邻接的排列间邻接的热电变换元件彼此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第2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正面图,(c)是第2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15(a)表示把与外部电极连接的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安装在位于排列的最初的热电变换元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正面图,(c)是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16(a)表示把与外部电极连接的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安装在位于排列的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正面图,(c)是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17是用第1至第3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按给定的排列电连接多个热电变换元件而构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电变换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热电变换元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对第1排列从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看去的断面图。
图20是表示相对于第1连接器滑动安装热电变换元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1(a)是第3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b)是(a)的第3连接器的弯曲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使用了图21的第3连接器的热电变换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连接器的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24是表示热电变换元件的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25表示连接器的其他变形例,(a)是表示相对于连接器滑动安装热电变换元件的情况的侧面图,(b)是表示相对于连接器滑动安装热电变换元件的状态的侧面图,(c)是表示在(b)的状态下向内侧弯曲连接器的导引部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6是热电变换元件和连接器的安装构造的变形例,(a)是热电变换元件的侧面图,(b)是连接器的侧面图,(c)是在连接器上安装了热电变换元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7表示连接器的又一其他变形例,(a)是在具有平面部的连接器上安装了热电变换元件的状态的侧面图,(b)是与连接器组合或者独立设置的固定部件的平面图,(c)是在(a)的状态下安装了固定部件的侧面图,(d)是表示从(a)的状态安装固定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8表示连接器的又一其他变形例,(a)是连接器的侧面图,(b)是在(a)的连接器上安装了热电变换元件的状态的侧面图。
符号说明
30 热电变换元件
30a、30b 主面
30c、30d 电极面
40、42、50、52、60 嵌合部
44、54 连接部
64 连接器引导部
90 第1基板
91 第2基板
A1 第1排列
A2 第2排列
A3 第3排列
A4 第4排列
C1 第1连接器
C2 第2连接器
C3(C3a、Cab) 第3连接器
M 热电变换组件

Claims (18)

1.一种热电变换组件,是在基板上配置热电变换元件,把该热电变换元件上形成的电极和与该电极不同的其他电极通过导电性的给定形状的连接器电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以及与该第1嵌合部及上述其他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
上述连接器引导部具有与作为其他电极的配置在上述基板上的其他热电变换元件上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分别设有:从上述第1和第2嵌合部的两侧夹住上述第1热电变换元件的第1电极和上述第2热电变换元件的第2电极各自的主面的端缘的弯曲片;以及
在该弯曲片的两端缘斜切的锥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具有表面积最大的主面,并且在该热电变换元件的主面的两侧均有电极,上述热电变换元件按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与上述基板对着且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主面与上述基板垂直的方式纵长地立设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包括多个连接器,该多个连接器按给定的排列预先固定在上述基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电极由位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的一对的第1及第2电极构成,
上述热电变换元件被夹持在与上述第1电极对着的第1基板和与上述第2电极对着的第2基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其他电极包括与该热电变换组件电连接的外部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嵌合部具有导引部,该导引部导引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安装、在把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安装于上述第1嵌合部之后,可沿着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引导部具有在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面间的侧面上从上述电极面延伸的平行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固定部件,上述固定部件具有梳齿,上述梳齿可插入到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两侧,具有电绝缘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板上并排设置多个上述热电变换元件,从而形成给定的排列,
上述连接器包含:把上述排列内的多个热电变换元件彼此电连接起来的第1连接器;以及把与该第1连接器连接的上述排列内的最初或最后的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和上述其他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电连接起来的第2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连接器所连接的上述其他电极是与上述排列邻接的其他排列内的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电极由位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的一对的第1及第2电极构成,把上述第1及第2电极中的一方规定为加热面,把另一方规定为冷却面,靠上述加热面和上述冷却面的温度差来发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含有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烧结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金属氧化物含有碱土金属、稀土元素和锰作为构成元素。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上配置的上述热电变换元件和上述其他热电变换元件包括彼此相同的原材料坯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上述电极包括位于热电变换元件两侧的一对的第1及第2电极,
具有与上述第1电极嵌合的第1嵌合部的一方连接器和具有与上述第2电极嵌合的第2嵌合部的另一方连接器按能插入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方式使该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彼此对着邻接,
未安装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状态下的上述一方连接器的第1嵌合部和上述另一方连接器的第2嵌合部之间的距离设定得比热电变换元件上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距离短。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嵌合部或上述第2嵌合部具有与热电变换元件的固定用槽卡紧的钩状的卡合部。
17.一种用于把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与其他电极电连接的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和与该第1嵌合部及上述其他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
上述连接器引导部具有与作为其他电极的其他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的至少一个具有短路用片,上述短路用片可弯曲,为了在弯曲时与邻接的连接器电接触而具有充分的长度。
18.一种热电变换组件,是在基板上配置热电变换元件,把该热电变换元件上形成的电极和与该电极不同的其他电极通过导电性的给定形状的连接器电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具有:与上述热电变换元件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1嵌合部;以及与该第1嵌合部及上述其他电极电连接的连接器引导部,
上述连接器引导部具有与作为其他电极的配置在上述基板上的其他热电变换元件上的电极嵌合安装的第2嵌合部,
上述第1嵌合部和上述第2嵌合部的至少一个具有短路用片,上述短路用片可弯曲,为了在弯曲时与邻接的连接器电接触而具有充分的长度。
CN2007800194128A 2006-06-14 2007-06-11 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4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4498/2006 2006-06-14
JP2006164498 2006-06-14
PCT/JP2007/061761 WO2007145183A1 (ja) 2006-06-14 2007-06-11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素子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4915A CN101454915A (zh) 2009-06-10
CN101454915B true CN101454915B (zh) 2010-12-29

Family

ID=38831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941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4915B (zh) 2006-06-14 2007-06-11 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96533B2 (zh)
EP (1) EP2028700A4 (zh)
JP (1) JP5522711B2 (zh)
CN (1) CN101454915B (zh)
WO (1) WO20071451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9095B2 (ja) * 2008-01-24 2013-02-06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素子用コネクタ
JP5357430B2 (ja) * 2008-02-04 2013-12-04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赤外線センサ
JP2009272584A (ja) * 2008-05-12 2009-11-19 Aruze Corp 熱電発電装置
KR101123497B1 (ko) * 2010-06-14 2012-03-23 윤동한 열전대를 이용한 매립형 광소자 패키지 모듈
FR2969826B1 (fr) * 2010-12-28 2013-01-04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thermoélectrique modulable et ajustable et procédé de fonctionnement du dispositif thermoélectrique
JP2012253302A (ja) * 2011-06-07 2012-12-20 Fujitsu Ltd 熱電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27951A (zh) * 2011-12-26 2013-07-01 Ind Tech Res Inst 熱電發電裝置與模組
JP6453067B2 (ja) * 2014-12-10 2019-01-16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US10910543B2 (en) * 2015-05-21 2021-02-02 Karl Joseph Steutermann Thermo-electric device to provide electrical power
US11424399B2 (en) * 2015-07-07 2022-08-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ntegrat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in Fin FET technology
US20190058103A1 (en) * 2016-01-19 2019-02-2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rmoelectric micro-module with high leg density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cooling applications
ES2704132T3 (es) * 2016-01-21 2019-03-14 Evonik Degussa Gmbh Procedimiento racional para la producción pulvimetalúrgica de componentes termoeléctricos
US20170256696A1 (en) * 2016-03-01 2017-09-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CN108242499B (zh) * 2016-12-23 2020-01-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无需电极碲化铋热电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18125498A (ja) * 2017-02-03 2018-08-09 Tdk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3527A (zh) * 2004-11-30 2006-06-07 株式会社电装 热电变换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形成波形散热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4684A (en) * 1905-02-15 1906-06-26 Charles M Bunker Thermo-electric battery and apparatus.
US2391994A (en) * 1942-08-20 1946-01-01 Mccollum Thelma Electrical generating apparatus
US2652503A (en) * 1951-12-20 1953-09-15 Herschel G Pack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JPS63201361A (ja) 1987-02-17 1988-08-19 Diesel Kiki Co Ltd 分配型燃料噴射ポンプ
JPH0793459B2 (ja) * 1987-03-02 1995-10-09 小松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熱電装置
JPH0333082Y2 (zh) * 1987-06-18 1991-07-12
JPH01110457A (ja) 1987-10-22 1989-04-27 Masato Abe 空気圧に依る拡張シート
JPH0333083Y2 (zh) * 1988-01-20 1991-07-12
JP2648697B2 (ja) 1991-11-01 1997-09-03 吉信 清水 コンクリート製品の製造方法
JPH07211944A (ja) 1994-01-17 1995-08-11 Isuzu Motors Ltd 熱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951126A (ja) * 1995-08-09 1997-02-18 Saamobonitsuku:Kk 熱電変換装置
JPH0974228A (ja) * 1995-09-01 1997-03-18 Paloma Ind Ltd 直列型熱電対
JP3399425B2 (ja) * 1999-11-19 2003-04-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サーモパイル型熱電センサ
JP2003262425A (ja) * 2002-03-11 2003-09-19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加熱冷却帯状体および加熱冷却装置
JP4292390B2 (ja) * 2003-07-30 2009-07-08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n型熱電特性を有する複合酸化物
JP4949832B2 (ja) * 2004-06-17 2012-06-13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5160784B2 (ja) * 2004-06-22 2013-03-13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熱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3527A (zh) * 2004-11-30 2006-06-07 株式会社电装 热电变换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形成波形散热片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213980A 1988.09.06
JP特开平9-51126A 1997.02.18
JP特开平9-74228A 1997.03.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22711B2 (ja) 2014-06-18
WO2007145183A1 (ja) 2007-12-21
JPWO2007145183A1 (ja) 2009-10-29
US20090126771A1 (en) 2009-05-21
EP2028700A4 (en) 2012-10-03
CN101454915A (zh) 2009-06-10
EP2028700A1 (en) 2009-02-25
US8796533B2 (en) 2014-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4915B (zh) 热电变换组件及热电变换元件用连接器
CN101499466B (zh) 热电模块
US20100147351A1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JP5139095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熱電変換素子用コネクタ
EP1780807A1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CN102165841B (zh) 陶瓷加热器
US8685758B2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and method of restoring the same
WO2005117492A1 (ja)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グロープラグ
EP1780808A1 (en) Thermoelectric device
JP2013510417A5 (zh)
ES2284568T3 (es) Activacion electronica para elementos calefactores.
CN101061352B (zh) 陶瓷点火器
Hung et al. Segmented thermoelectric oxide‐based module for high‐temperature waste heat harvesting
CZ20022597A3 (cs) Keramická zapalovací svíčka, její pouľití a způsob výroby
JP2007051828A (ja) グロープラグ通電システム、これに用いるグロープラグ及びグロープラグ制御器
CN103022338A (zh) 级联温差发电器件的制备方法
JP2007035410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4719861B2 (ja) 熱電素子および熱電発電モジュール
CN209232817U (zh) 高温热电单元
RU2335036C2 (ru) Терм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батарея
US8405008B2 (en)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heating element assembly and appliance incorporating the heating element assembly
CN109378381A (zh) 高温热电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4474517B2 (ja) 酸化物熱電発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RU228228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репления деталей методом примораживания
WO2008000018A1 (en)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in a vacu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Global 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ruze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806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