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0557B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50557B CN101450557B CN200810182956.2A CN200810182956A CN101450557B CN 101450557 B CN101450557 B CN 101450557B CN 200810182956 A CN200810182956 A CN 200810182956A CN 101450557 B CN101450557 B CN 1014505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belt
- measuring roll
- rotation
- belt
- trans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装置,其利用蜗轮装置将通过与转印带的肋材接触而旋转的后侧检测辊或前侧检测辊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通过滑架将直动轴的移动传递到操纵辊上。并且,使操纵辊倾斜移动从而限制转印带的蛇行。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请求于2007年12月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0/992,694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环带(endless belt),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于当环带行走时限制蛇行的转印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串联方式的多功能外部设备(MFP)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依次重叠转印到转印带上从而形成彩色色调剂图像。在这种串联方式中,当转印带出现蛇行的情况下,由于色差的缘故,彩色色调剂图像的画质将显著下降。由此,现有用于校正转印带的蛇行的装置。作为这样的装置之一,比如日本专利第286887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带驱动装置,其利用弹簧的弹力与操纵辊(steering roller)两侧的导辊的旋转力之间的平衡来使用于转换转印带的行走方向的操纵辊倾斜。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装置中,由于将弹簧的弹力用于操纵辊的移动,因此缺乏高速性和可靠性。因此,不适于安装在被要求高画质的高性能且高速的MFP等上。
因此,当转印带出现蛇行的情况下,要高速地将转印带回到标准方向上。由此,期望开发一种能够获得无色差的高品质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带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高速且准确地将转印带的蛇行传递到操纵辊。由此,将转印带的行走方向校正到标准方向。而且,可以防止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出现歪斜或色差从而可靠地获取高品质的色调剂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转印带装置,包括:转印带,用于支撑着图像旋转行走;第一检测辊,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接触而旋转;第二检测辊,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接触而旋转;传递部,具有蜗轮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以及操纵部件,用于与所述传递部所传递的所述直线驱动连动,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主要部分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带装置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带装置中除去转印带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侧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平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偏向前部时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说明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偏向后部时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说明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侧压缩弹簧或前侧压缩弹簧的简要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侧带压板按压转印带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侧带压板的安装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支撑板和操纵支撑体夹持聚氨酯发泡板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指示器的简要说明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纵辊的倾斜角度与转印带的扭转角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张紧轮的简要说明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板的转动较小时的后侧检测辊或前侧检测辊的移动量的简要说明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板的转动较大时的后侧检测辊或前侧检测辊的移动量的简要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由后侧肋材引起的后侧检测辊的旋转的简要说明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侧肋材通过直动轴的移动而从后侧检测辊上分离的状态的简要说明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偏向后部时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说明图;以及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带偏向前部时的自动操纵机构的简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带装置1的四连串联式彩色复印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打印部2的主要部分的简要结构图。在打印部2中,沿着向箭头s方向旋转的转印带10的下侧,串联排列有黑(K)、黄(Y)、品红(M)、青(C)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K、11Y、11M和11C。打印部2包括激光曝光装置17。激光曝光装置17向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K、11Y、11M和11C的感光鼓12K、12Y、12M和12C照射对应于图像信息的激光束。
打印部2的黑色(K)图像形成单元11K在沿箭头m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2K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13K、显影装置14K、转印辊18K以及清洁器16K。黄(Y)、品红(M)、青(C)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和11C被设置成与黑色(K)图像形成单元11K相同的结构。
在转印带装置1的转印带10的、作为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的后侧端部的内周上,形成有肋材(rib)10a。而且,在转印带10的、作为第二端部的前侧端部的内周上,形成有肋材10b。肋材10a和10b比如由细线状的橡胶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转印带10由驱动辊20、从动辊21以及第一至第三张力辊(tension roller)22~24架设而成。而且,转印带10由自动操纵机构(self steeringmachanism)28的操纵辊28a以及后侧检测辊37a和前侧检测辊37b架设而成。
在由转印带10的从动辊21支撑的二次转印位置上,对置配置有二次转印辊30。二次转印辊30上供有转印偏压。在二次转印位置上,通过二次转印辊30将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状纸P等上。另外,转印带装置1的结构不限于此。
在打印部2中,由于打印操作开始,在黑色(K)图像形成单元11K中,感光鼓12K沿箭头m方向旋转。感光鼓12K随着自身的旋转,通过带电器13K带上相同的电,并被激光曝光装置17照射对应于图像信息的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感光鼓12K通过显影装置14K形成色调剂图像。随后,感光鼓12K上的色调剂图像在转印辊18K的位置,被一次转印到沿箭头s方向旋转的转印带10上。一次转印结束后,通过清洁器16K清洁感光鼓12K上的残留色调剂,从而可以进行下次打印。
黄(Y)、品红(M)、青(C)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和11C与黑色(K)图像形成单元11K进行相同的图像形成操作。由黄(Y)、品红(M)、青(C)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形成的黄(Y)、品红(M)、青(C)的各色调剂图像被依次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0上。由此,在转印带10上,形成了多重转印黑(K)、黄(Y)、品红(M)、青(C)的色调剂图像而成的全彩色调剂图像。
层叠于转印带10上的全彩色调剂图像随后到达二次转印位置。在二次转印位置上,全彩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辊30一揽子二次转印到片状纸P上。与转印带10上的全彩色调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位置同步,片状纸P被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转印有全彩色调剂图像的片状纸P经过定影从而完成图像打印,并被排纸部排出。
下面,对自动操纵机构28进行详述。如图4、图5及图6所示,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板36支撑检测部36a、操纵部36b以及作为传递部的连接(link)部36c。检测部36a具有用于检测转印带10的蛇行的作为第一检测辊的后侧检测辊37a和作为第二检测辊的前侧检测辊37b。操纵部36b具有操纵辊28a。连接部36c将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各自的旋转传递至操纵辊28a。
支撑板36以支点47为转动支点相对于打印部2的本体转动。在支撑板36的底面上设有用于向上推压支撑板36的弹簧47a。通过弹簧47a向上推压支撑板36,操纵辊28a向转印带10施加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支撑板36旋转移动,但支撑板36也可以根据吊篮型(gondola type)的驱动机构进行平行移动。可以平行移动并向上推压支撑板36,从而将操纵辊28a、后侧检测辊37a以及前侧检测辊38b一体推到转印带10上。
在检测部36a中,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各被作为构成张力部即张紧轮74的第一杆的后侧支撑杆77a或前侧支撑杆77b支撑。后侧支撑杆77a或前侧支撑杆77b的一端固着在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上。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与直动轴52同轴,并设置成相对于直动轴52转动自如,直动轴52是用于同轴支撑蜗轮装置(worm gear)50的螺纹51的轴。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固定在支撑板36上。
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旋转自如地被后侧支撑杆77a或前侧支撑杆77b支撑。当转印带10被保持在标准位置上时,后侧检测辊37a和前侧检测辊37b与转印带10的肋材10a和10b分离。如图7所示,当转印带10靠近前部蛇行时,后侧检测辊37a与后侧的肋材10a的内侧接触。通过与后侧的肋材10a接触,后侧检测辊37a向箭头r1方向旋转。如图8所示,当转印带10靠近后部蛇行时,前侧检测辊37b与前侧的肋材10b的内侧接触。通过与前侧的肋材10b接触,前侧检测辊37b向箭头r5方向旋转。
如图9所示,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后侧压缩弹簧46a,对后侧检测辊37a向转印带10的后侧端部的肋材10a的方向施力。后侧压缩弹簧46a被支撑在安装于后侧轴43a上的后侧轮45a上。同样地,通过前侧压缩弹簧46b,对前侧检测辊37b向转印带10的前侧端部的肋材10b的方向施力。前侧压缩弹簧46b被支撑在安装于前侧轴43b上的前侧轮45b上。后侧压缩弹簧46a和前侧压缩弹簧46b的弹力都很大。转印带装置1在常规范围内驱动的期间内,后侧压缩弹簧46a和前侧压缩弹簧46b不会因转印带10的偏移而被压缩。比如,在发生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倾斜等异常时,当转印带10急剧偏移,从而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上急剧承受很大的负载时,(后侧压缩弹簧46a或前侧压缩弹簧46b)会被压缩。当发生异常时,后侧压缩弹簧46a或前侧压缩弹簧46b压缩的期间内,转印带10上承受的负载减轻。而且,前侧压缩弹簧46b压缩的期间内,操纵辊28a倾斜移动从而校正转印带10的偏移。因此,可以防止在发生异常时转印带10受损。
后侧轴43a或前侧轴43b上分别安装有作为压板部件的后侧带压板57a或前侧带压板57b。前侧带压板57b如图10和图11所示。前侧带压板57b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前侧轴43b上。前侧带压板57b由于自重将转印带10的前侧推到前侧检测辊37b上。由此,转印带10更可靠地与前侧检测辊37b接触。前侧带压板57b的自由端59b在操纵辊28a上方延伸。由此,可以防止当转印带10旋转时自由端59b陷进转印带10中。另外,后侧带压板57a与前侧带压板57b左右对称,并具有与其相同的结构。
后侧检测辊37a具有用于将箭头r1方向的旋转传递到直动轴52的后侧齿轮单元39。前侧检测辊37b具有用于将箭头r5方向的旋转传递到直动轴52的前侧齿轮单元40。后侧齿轮单元39包括第一后齿轮39a、第二后齿轮39b、第三后齿轮39c以及第四后齿轮39d。前侧齿轮单元40包括第一前齿轮40a、第二前齿轮40b以及第三前齿轮40c。第四后齿轮39d可分离地抵接于后侧支撑杆77a。第三前齿轮40c可分离地抵接于前侧支撑杆77b。通过第四后齿轮39d以及第三前齿轮40c的旋转,直动轴52使螺纹51旋转。
螺纹51与蜗轮装置50的蜗轮(worm wheel)53啮合。蜗轮53不旋转地以静止状态固定在支撑板36上。螺纹51是左螺钉,当从前侧观察螺纹51向左旋转时,其通过固定的蜗轮53向图6中的箭头y方向前进。当从前侧观察螺纹51向右旋转时,其通过固定的蜗轮53向图6中的箭头w方向前进。
连接部36c具有吊架(hanger)形的滑架(slider)60。滑架60具有狭缝(slit)62,用于贯通设置在支撑板36上的固定栓61,使固定栓61可以滑动。直动轴52贯通于滑架60的后侧分支60a和前侧分支60b上。直动轴52相对于后侧分支60a和前侧分支60b旋转自如,滑架60的自重的一部分负载到直动轴52上。
后侧分支60a和前侧分支60b上分别形成有后侧抵接部63a和前侧抵接部63b。后侧支撑杆77a和前侧支撑杆77b分别接触于后侧抵接部63a和前侧抵接部63b,以防止向内侧挠曲。后侧支撑杆77a或前侧支撑杆77b对滑架60施力,以使滑架60向箭头w方向或箭头y方向滑动。
滑架60的中央部60c上形成有齿条(rack)64。齿条64与操纵部36b的小齿轮66啮合。操纵部36b包括相对于支撑板36可转动的操纵支撑体67以及被该操纵支撑体67支撑的操纵辊28a。小齿轮66使操纵支撑体67转动。通过操纵支撑体67的转动,被操纵支撑体67支撑的操纵辊28a倾斜移动(相对于辊轴有角度地移动)。
如图12所示,支撑板36和操纵支撑体67之间夹有作为弹性部件的聚氨酯发泡板68。聚氨酯发泡板68具有制动效果。聚氨酯发泡板68可以防止操纵支撑体67在实际所需的倾斜移动量以上超速运转(over drive)。
如图13所示,支撑板36上固定有作为显示部的指示器70。指示器70显示操纵辊28a相对于支撑板36的移动量,即倾斜角度。显示器70上刻有以0°为中心正负方向上从1°至3°的刻度71。刻度71显示设置在操纵支撑体67上的指针72的位置。通过读取指针72的位置来识别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比如,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正常动作的情况下,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低于或等于±2°。
在测定了指示器70上所显示的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与转印带10的扭转角度之间的关系后,比如得到图14所示的结果。由图14可知,即使转印带10的扭转角度在正负方向上增大,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仍落在±2°以内。因此,当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超过±2°时,判断转印带10或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发生了异常。
下面,对作为张力部的张紧轮74进行阐述。当支撑板36转动时,张紧轮74将后侧检测辊37a以及前侧检测辊37b推到转印带10侧。如图15所示,张紧轮74具有分别固着在后侧杆支点53a和前侧杆支点53b上的作为第一杆的后侧支撑杆77a和前侧支撑杆77b。张紧轮74具有分别固着在后侧杆支点53a和前侧杆支点53b上的作为第二杆的后侧基准杆76a和前侧基准杆76b。
后侧基准杆76a或前侧基准杆76b的另一端抵接于固定在打印部2本体侧上的托架(bracket)38,从而其移动被托架38限制。当支撑板36向箭头n方向转动时,被托架38限制的后侧基准杆76a或前侧基准杆76b分别使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向箭头q方向转动。固着在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上的后侧支撑杆77a或前侧支撑杆77b分别与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一起转动。
当将从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的中心到后侧基准杆76a或前侧基准杆76b的另一端与托架38的抵接位置的长度设为1时,从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的中心到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长度被设定为L。当支撑板36向箭头n方向转动时,如果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的移动距离为δ,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移动距离则为δL。
图16示出了转印带10的周长较短、且支撑板36向箭头n方向的转动量较小的情况。此时,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移动距离也较小。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被推到转印带10上,而不向转印带10过度施加张力。由此,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可以准确地检测转印带10的偏移。
图17示出了转印带10的周长较长、且支撑板36向箭头n方向的转动距离较大的情况。此时,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如果不移动很大的话就会与转印带10分离。只是,由于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移动被设定为后侧杆支点53a或前侧杆支点53b的移动距离的L倍,因此可以将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推到转印带10上。由此,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可以准确地检测转印带10的偏移。
另外,将后侧基准杆76a或前侧基准杆76b设为1时的、到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长度L没有限定。长度L设定在使支撑板36转动时,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与操纵辊28a一起向转印带10施加张力的范围内。
下面,对自动操纵机构28的作用进行描述。在打印部2中,当在进行打印操作的期间,转印带10不出现蛇行而在标准位置上旋转行走的情况下,自动操纵机构28不工作。另一方面,当在进行打印操作的期间,转印带10出现蛇行时,自动操纵机构28检测转印带10的蛇行。通过检测转印带10的蛇行,使操纵辊28a倾斜移动,以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
比如,利用图7对转印带10偏向前部蛇行时的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进行说明。另外,在此所述的各齿轮的旋转方向是从前侧观察时的旋转方向。①当沿箭头s方向行走的转印带10偏向前侧时,转印带10后侧的肋材10a的内侧与后侧检测辊37a接触。②由此,检测部36a的后侧检测辊37a随着后侧的肋材10a向左旋转(r1)。
③后侧检测辊37a的旋转被传递到后侧齿轮单元39、直动轴52以及滑架60,从而使操纵辊28a倾斜移动。通过后侧检测辊37a的旋转,与其同轴的第一后齿轮39a向左旋转(r1),第二后齿轮39b向右旋转(r2),第三后齿轮39c向左旋转(r3),第四后齿轮39d向右旋转(r4)。由此,连接于第四后齿轮39d的直动轴52向右旋转(r4)。通过直动轴52的向右旋转(r4),螺纹51向右旋转。螺纹51与固定的蜗轮53啮合,以使直动轴52向箭头w方向直线移动。
④由此,滑架60被后侧支撑杆77a推挤,从而向箭头w方向滑动。⑤当滑架60的齿条64向箭头w方向滑动时,小齿轮66向箭头t方向转动。⑥通过小齿轮66向箭头t方向的转动,操纵支撑体67以及被其支撑的操纵辊28a向箭头v方向倾斜移动。也就是说,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转印带10上产生了将带向与倾斜移动的操纵辊28a的轴线α垂直的方向输送的力。由此来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使其偏向后部。
另外,用于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的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角度没有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比如,即使转印带10从设计上的中心点偏离了±1mm,通过使操纵辊28a最大以±3°的角度倾斜移动,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仍能校正到标准方向。
此外,当操纵支撑体67以及操纵辊28a向箭头v方向倾斜移动时,通过聚氨酯发泡板68的制动效果,操纵支撑体67立刻停止在所需的倾斜角度上。操纵支撑体67以及操纵辊28a可以高速地校正转印带10的方向,而且不会在支撑板36上超速运转。
当通过上述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被校正到标准方向时,转印带10后侧的肋材10a与后侧检测辊37a分离,后侧检测辊37a被停止。只是,在操纵辊28a转动后到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被校正,会产生时滞(time lag)。期间,当后侧检测辊37a旋转时,操纵辊28a的转动量将超额。这样,转印带10将偏向后侧。因此,当后侧检测辊37a旋转的情况下,利用后侧检测辊37a的旋转来移动后侧检测辊37a,使其离开转印带10。也就是说,可以在通过操纵辊28a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之前,使后侧检测辊37a与转印带10分离。这样,可以防止操纵辊28a的转动量超额。
当后侧检测辊37a向左旋转(r1)时,如上所述,直动轴52向箭头w方向移动(如图18所示)。由此,后侧检测辊37a从转印带10后侧的肋材10a上分离。如图19所示,当与转印带10后侧的肋材10a分离时,后侧检测辊37a停止。只是,当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不够的情况下,后侧的肋材10a再次与后侧检测辊37a接触。由此,再次使后侧检测辊37a旋转,以使操纵辊28a进一步倾斜移动。此外,随着后侧检测辊37a从后侧肋材10a上分离,后侧肋材10a对后侧检测辊37a的接触力减弱。由此,后侧检测辊37a的旋转量降低。重复该后侧检测辊37a的旋转和停止,从而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限制其蛇行,使其稳定地旋转行走。
下面,利用图8对转印带10偏向后部蛇行时的操纵辊28b的倾斜移动进行说明。另外,在此所述的各齿轮的旋转方向是从前侧观察时的旋转方向。①当沿箭头s方向行走的转印带10偏向后侧时,转印带10前侧的肋材10b的内侧与前侧检测辊37b接触。②由此,检测部36a的前侧检测辊37b随着前侧的肋材10b向左旋转(r5)。
③前侧检测辊37b的旋转被传递到前侧齿轮单元40、直动轴52以及滑架60,从而使操纵辊28a倾斜移动。通过前侧检测辊37b的旋转,与其同轴的第一前齿轮40b向左旋转(r5),第二前齿轮40b向右旋转(r6),第三前齿轮40c向左旋转(r7)。由此,连接于第三前齿轮40c的直动轴52向左旋转(r7)。通过直动轴52的向左旋转(r7),螺纹51向左旋转。螺纹51与固定的蜗轮53啮合,以使直动轴52向箭头y方向直线移动。
④由此,滑架60被前侧支撑杆77b推挤,从而向箭头y方向滑动。⑤当滑架60的齿条64向箭头y方向滑动时,小齿轮66向箭头u方向转动。⑥通过小齿轮66向箭头u方向的转动,操纵支撑体67以及被其支撑的操纵辊28a向箭头x方向倾斜移动。也就是说,如图8中的虚线所示,转印带10上产生了将带向与倾斜移动的操纵辊28a的轴线β垂直的方向输送的力。由此来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使其偏向前部。
此外,此时,当前侧检测辊37b通过转印带10向左旋转(r5)时,如上所述,直动轴52向箭头y方向移动。由此,前侧检测辊37b从转印带10前侧的肋材10b上分离。然后,与后侧检测辊37a旋转时一样,重复前侧检测辊37b的旋转和停止来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
在校正该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时,当转印带10的张力变化时,支撑板36发生摇摆。由此,操纵辊28a向转印带10施加适当的张力。与此同时,张紧轮74分别使后侧检测辊37a以及前侧检测辊37b移动所需的距离。由此,后侧检测辊37a以及前侧检测辊37b分别向转印带10施加适当的张力。
此外,在校正转印带10的行走方向时,转印带10被后侧带压板57a或前侧带压板57b按压。由此,转印带10的后侧端部或前侧端部各被推到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上。因此,当转印带10偏移时,可以更可靠地将后侧肋材10a或前侧肋材10b与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接触。
在进行打印操作的期间,以规定的间隔来确认指示器70的显示。由指示器70的显示可以判断得出只要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落在±2°以内,就能正常动作。当操纵辊28a的倾斜角度超过±2°时,判断转印带10或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其他部件发生了异常,从而中断操作。
在进行打印操作的期间,当转印带10急剧偏移时,后侧检测辊37a与后侧肋材10a之间或前侧检测辊37b与前侧肋材10b之间会急剧承受很大的负载。只是,此时,后侧压缩弹簧46a或前侧压缩弹簧46b被压缩,从而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向与后侧肋材10a或前侧肋材10b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减轻由于急剧的偏移而施加到转印带10上的负载。而且,在后侧压缩弹簧46a或前侧压缩弹簧46b被压缩的期间,使操纵辊28a倾斜移动,从而来校正转印带10的偏移,并减轻转印带10上所承受的负载。由此,即使在发生转印带10急剧偏移的异常的情况下,也能防止转印带10受损。
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通过与转印带10的肋材10a、10b接触而旋转的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来检测转印带10的蛇行。利用蜗轮装置50将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从而使直动轴52直线移动。通过滑架60将直动轴52的直线驱动传递到操纵辊28a,以使操纵辊28a倾斜移动。通过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来校正转印带10的旋转行走的方向。
此外,通过蜗轮装置50将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的旋转转换成直动轴52的直线移动,从而使后侧检测辊37a或前侧检测辊37b从转印带10的肋材10a、10b上分离。因此,能够容易并且准确地限制转印带的蛇行,而无需高价且复杂的控制或机构。这样,可以防止转印带受损,使转印带稳定地旋转行走,从而可以获取良好的转印图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转印带的结构不同,转印带后侧和前侧上的蛇行检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因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蜗轮装置的螺纹的螺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过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标记,并且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操纵机构81中,转印带80的内周两端不具有肋材。当转印带80被保持在标准位置上时,转印带80的两端与后侧检测辊82a及前侧检测辊82b分离。当转印带80出现蛇行,从而与后侧检测辊82a或前侧检测辊82b的辊表面接触时,后侧检测辊82a或前侧检测辊82b旋转。后侧检测辊82a和前侧检测辊82b的旋转量由转印带80与辊表面的接触面积来调整。因此,后侧检测辊82a和前侧检测辊82b的辊表面的宽度形成为至少不低于相当于转印带80的最大蛇行量的宽度。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与蜗轮装置83的蜗轮53啮合的螺纹84作为右螺钉。当从前侧观察螺纹84向右旋转时,其通过固定的蜗轮53向图20中的箭头y方向前进。
下面,对自动操纵机构81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此所述的各齿轮的旋转方向是从前侧观察时的旋转方向。当转印带80不出现蛇行而在标准位置上旋转行走的情况下,自动操纵机构81不工作。当沿箭头s方向行走的转印带80偏向后部蛇行时,①转印带80的后侧端部的内周与后侧检测辊82a的辊表面接触。②由此,后侧检测辊82a随着转印带80向左旋转(r1)。③通过后侧检测辊82a的旋转,与其同轴的第一后齿轮39a向左旋转(r1),第二后齿轮39b向右旋转(r2),第三后齿轮39c向左旋转(r3),第四后齿轮39d向右旋转(r4)。由此,连接于第四后齿轮39d的直动轴52向右旋转(r4)。通过直动轴52的向右旋转(r4),螺纹84向右旋转。由于螺纹84是右螺钉,因此通过将其与固定的蜗轮53啮合来使直动轴52向箭头y方向直线移动。
④由此,滑架60被前侧支撑杆77b推挤,从而向箭头y方向滑动。⑤当滑架60的齿条64向箭头y方向滑动时,小齿轮66向箭头u方向转动。⑥通过小齿轮66向箭头u方向的转动,操纵支撑体67以及被其支撑的操纵辊28a向箭头x方向倾斜移动。也就是说,如图20中的虚线所示,转印带80上产生了将带向与倾斜移动的操纵辊28a的轴线β垂直的方向输送的力。由此来校正转印带80的行走方向,使其偏向前部。
此外,当后侧检测辊82a向左旋转(r1)时,直动轴52向箭头y方向移动。由此,后侧检测辊82a从转印带80上分离。当与转印带80的后侧分离时,后侧检测辊82a停止。由此来防止操纵辊28a的转动量超额。只是,当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不够的情况下,转印带80再次与后侧检测辊82a接触。由此,再次使后侧检测辊82a旋转,以使操纵辊28a进一步倾斜移动。此外,随着后侧检测辊82a从转印带80上分离,转印带80对后侧检测辊82a的接触力减弱。由此,后侧检测辊82a的旋转量降低。重复该后侧检测辊82a的旋转和停止,从而校正转印带80的行走方向,限制其蛇行,使其稳定地旋转行走。
如图21所示,当转印带80偏向前部蛇行时,①转印带80的前侧端部的内周与前侧检测辊82b的辊表面接触。②由此,前侧检测辊82b随着转印带80向左旋转(r5)。③通过前侧检测辊82b的旋转,与其同轴的第一前齿轮40a向左旋转(r5),第二前齿轮40b向右旋转(r6),第三前齿轮40c向左旋转(r7)。由此,连接于第三前齿轮40c的直动轴52向左旋转(r7)。通过直动轴52的向左旋转(r7),螺纹84向左旋转。由于螺纹84是右螺钉,因此通过将其与固定的蜗轮53啮合来使直动轴52向箭头w方向直线移动。
④由此,滑架60被后侧支撑杆77a推挤,从而向箭头w方向滑动。⑤当滑架60的齿条64向箭头w方向滑动时,小齿轮66向箭头t方向转动。⑥通过小齿轮66向箭头t方向的转动,操纵支撑体67以及被其支撑的操纵辊28b向箭头v方向倾斜移动。也就是说,如图21中的虚线所示,转印带80上产生了将带向与倾斜移动的操纵辊28a的轴线α垂直的方向输送的力。由此来校正转印带80的行走方向,使其偏向后部。
此外,当前侧检测辊82b向左旋转(r5)时,直动轴52向箭头w方向移动。由此,前侧检测辊82b从转印带80上分离。当与转印带80的后侧分离时,前侧检测辊82b停止。由此来防止操纵辊28a的转动量超额。只是,当操纵辊28a的倾斜移动不够的情况下,转印带80再次与前侧检测辊82b接触。由此,再次使前侧检测辊82b旋转,以使操纵辊28a进一步倾斜移动。此外,随着前侧检测辊82b从转印带80上分离,转印带80对前侧检测辊82b的接触力减弱。由此,前侧检测辊82b的旋转量降低。重复该前侧检测辊82b的旋转和停止,从而校正转印带80的行走方向,限制其蛇行,使其稳定地旋转行走。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可以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容易并且准确地限制转印带80的蛇行。因此,可以通过转印带80的稳定的旋转行走来获取良好的转印图像,而不破坏转印带80。而且,无需在转印带80上形成高价的肋材,从而可以实现转印带80的成本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检测辊或前侧检测辊的辊表面的材质没有限定,比如可以由橡胶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形成。由此,可以在后侧检测辊或前侧检测辊与转印带的内周之间确保充分的摩擦力。这样,后侧检测辊或前侧检测辊可以准确地检测转印带的蛇行,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校正转印带的行走方向。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比如第一检测辊或第二检测辊的材质只要能通过与转印带接触而旋转即可,其结构或材质等没有限定。此外,蜗轮装置的螺纹的螺钉方向也没有限定。而且,打印部的结构也可以不是串联式,可以是一种利用旋转型(revolver type)显影装置将单一的图像载体上的图像依次转印到转印带上的结构。
Claims (31)
1.一种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带,用于支撑着图像而旋转行走;
第一检测辊,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接触而旋转;
第二检测辊,与所述转印带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接触而旋转;
蜗轮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
传递部,从动于所述蜗轮装置的直线驱动;以及
操纵部件,用于与所述传递部连动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
所述转印带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转印带推到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上的压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装置包括用于同轴支撑螺纹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而直线移动的轴以及与所述螺纹啮合的固定的蜗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向第一方向旋转,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印带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旋转时,所述轴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向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内周上具有肋材;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肋材接触而旋转;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端部的肋材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所述第一端部侧移动;并且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所述第二端部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所述第二端部侧移动;并且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所述第一端部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推到所述转印带上从而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的张力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装置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向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内周上具有肋材,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第一端部的肋材接触而旋转,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第二端部的肋材接触而旋转;当所述转印带急剧偏移时,所述施力部件压缩,以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与所述肋材连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装置还包括用于显示所述操纵部件的移动量的显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显示部上所显示的所述操纵部件的所述移动量来检测异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操纵部件的支撑部件与用于支撑所述支撑部件的固定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是夹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弹性板。
14.一种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带,用于支撑着图像而旋转行走;
第一检测辊,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接触而旋转;
第二检测辊,与所述转印带的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接触而旋转;
转换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
传递部,从动于所述转换部的直线驱动;
操纵部件,用于与所述传递部连动,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及
张力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推到所述转印带上从而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装置还包括用于转动支撑所述操纵部件从而使所述操纵部件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的支撑部件;
所述张力部包括:第一杆,其一端固着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上的杆支点上,另一端支撑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检测辊的第一辊轴或支撑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检测辊的第二辊轴;以及第二杆,其一端固着在所述杆支点上,另一端被停止;
设定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的长度,从而通过使所述支撑部件转动,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由所述支撑部件的转动引起的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的移动量设为所述杆支点的移动量的L倍时,将所述第一杆的长度设定为所述第二杆的长度的L倍。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通过所述转印带的移动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旋转时,所述传递部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向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内周上具有肋材;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的肋材接触而旋转;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端部的肋材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一端部侧移动;并且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二端部侧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印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二端部侧移动;并且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一端部侧移动。
20.一种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与旋转行走的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接触从而使第一检测辊旋转,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部接触从而使第二检测辊旋转;
利用蜗轮装置将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或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以及
与所述直线驱动连动,以使操纵部件倾斜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印带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旋转时,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向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内周上具有肋材时,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一端部侧移动;并且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二端部侧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二端部侧移动;如果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一端部侧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推到所述转印带上从而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分别向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方向施力。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转印带推到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上。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显示所述操纵部件的移动量。
28.一种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与旋转行走的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部接触从而使第一检测辊旋转,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部接触从而使第二检测辊旋转;
将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或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转换成直线驱动;
与所述直线驱动连动,以使操纵部件倾斜;
使所述操纵部件的支撑部件转动,通过所述操纵部件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以及
随着所述支撑部件的转动使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的第一杆转动,从而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和所述第二检测辊向所述转印带施加张力。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印带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旋转时,使所述第一检测辊或所述第二检测辊向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内周上具有肋材时,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一端部侧移动;以及所述操纵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辊的旋转来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二端部侧移动。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转印带的自动操纵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第一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二端部侧移动;如果所述第二检测辊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周接触而旋转,所述操纵部件改变所述转印带的所述旋转行走的方向,以使所述转印带向第一端部侧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99269407P | 2007-12-05 | 2007-12-05 | |
US60/992,694 | 2007-12-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0557A CN101450557A (zh) | 2009-06-10 |
CN101450557B true CN101450557B (zh) | 2012-02-01 |
Family
ID=40721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82956.2A Active CN101450557B (zh) | 2007-12-05 | 2008-12-05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873311B2 (zh) |
JP (1) | JP5013540B2 (zh) |
CN (1) | CN1014505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23697B2 (ja) * | 2009-01-27 | 2013-06-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55447B2 (ja) * | 2009-06-03 | 2014-03-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部材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10070001A1 (en) * | 2009-09-22 | 2011-03-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Steering Mechanism for Belt Unit |
IT1396049B1 (it) * | 2009-09-24 | 2012-11-09 | Magaldi Ind Srl | Sistema di estrazione e trasporto di ceneri leggere mediante trasportatore a nastro in acciaio. |
US10632740B2 (en) | 2010-04-23 | 2020-04-28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
JP5879080B2 (ja) * | 2010-09-30 | 2016-03-08 | 有限会社 ヨコハマベルト | 自動調芯プーリーローラを備えるベルト搬送装置 |
JP2013076863A (ja) | 2011-09-30 | 2013-04-25 | Canon Inc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643403B2 (en) | 2012-03-05 | 2017-05-09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Printing system |
US10569534B2 (en) | 2012-03-05 | 2020-02-25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
US9498946B2 (en) | 2012-03-05 | 2016-11-22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or monitoring of a printing system |
US10434761B2 (en) | 2012-03-05 | 2019-10-08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
US10642198B2 (en) | 2012-03-05 | 2020-05-05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and protonata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for use with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s |
US9902147B2 (en) | 2012-03-05 | 2018-02-27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
EP4019596A1 (en) | 2012-03-05 | 2022-06-29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k film construction |
US9381736B2 (en) | 2012-03-05 | 2016-07-05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
CN104284850B (zh) | 2012-03-15 | 2018-09-11 | 兰达公司 | 打印系统的环形柔性皮带 |
GB201401173D0 (en) | 2013-09-11 | 2014-03-12 | Landa Corp Ltd | Ink formulations and film constructions thereof |
JP6303706B2 (ja) * | 2014-03-28 | 2018-04-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8767B2 (ja) * | 2014-08-29 | 2017-08-0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02014B2 (ja) * | 2015-01-23 | 2019-1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GB2536489B (en) | 2015-03-20 | 2018-08-29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Indirect printing system |
GB2537813A (en) | 2015-04-14 | 2016-11-02 | Landa Corp Ltd | Apparatus for thread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of a printing system |
JP6643012B2 (ja) * | 2015-08-31 | 2020-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933661B2 (en) | 2016-05-30 | 2021-03-02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process |
GB201609463D0 (en) | 2016-05-30 | 2016-07-13 | Landa Labs 2012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article |
US10365600B2 (en) * | 2017-04-14 | 2019-07-3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Belt deviation correction device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deviation correction method |
JP7206268B2 (ja) | 2017-10-19 | 2023-01-17 |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印刷システム用の無端可撓性ベルト |
JP2019082498A (ja) * | 2017-10-27 | 2019-05-30 |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19097464A1 (en) | 2017-11-19 | 2019-05-23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
US11511536B2 (en) | 2017-11-27 | 2022-11-29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Calibration of runout error in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
US11707943B2 (en) | 2017-12-06 | 2023-07-25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gital printing |
JP7273038B2 (ja) | 2017-12-07 | 2023-05-12 |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デジタル印刷処理及び方法 |
WO2020003088A1 (en) | 2018-06-26 | 2020-01-02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for a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
JP2020013051A (ja) * | 2018-07-20 | 2020-01-23 |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10994528B1 (en) | 2018-08-02 | 2021-05-04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igital printing system with flexibl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JP7305748B2 (ja) | 2018-08-13 | 2023-07-10 |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デジタル画像にダミー画素を埋め込むことによるデジタル印刷における歪み補正 |
JP7246496B2 (ja) | 2018-10-08 | 2023-03-27 |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に関する摩擦低減手段 |
JP7462648B2 (ja) | 2018-12-24 | 2024-04-05 | ランダ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 デジタル印刷システム |
JP2021038034A (ja) * | 2019-08-30 | 2021-03-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走行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21105806A1 (en) | 2019-11-25 | 2021-06-03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Drying ink in digital printing using infrared radiation absorbed by particles embedded inside itm |
US11321028B2 (en) | 2019-12-11 | 2022-05-03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Correcting registration errors in digital printing |
WO2021137063A1 (en) | 2019-12-29 | 2021-07-08 | Landa Corporation Ltd. | Printing method and system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98705A (zh) * | 2003-09-19 | 2005-03-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815387A (zh) * | 2005-01-31 | 2006-08-09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841234A (zh) * | 2005-03-29 | 2006-10-04 | 株式会社东芝 | 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带的角度波动的装置和方法 |
CN1877458A (zh) * | 2005-06-07 | 2006-12-13 | 佳能株式会社 | 薄片输送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916781A (zh) * | 2005-08-18 | 2007-02-21 | 株式会社东芝 | 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279500A (zh) * | 2007-03-02 | 2008-10-08 | 英格拉斯股份公司 | 用于控制注塑模具的电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68879B2 (ja) | 1990-09-26 | 1999-03-10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ベルト駆動装置 |
JPH0527622A (ja) * | 1991-07-01 | 1993-02-05 | Hitachi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の熱定着器 |
JPH05127542A (ja) * | 1991-11-08 | 1993-05-25 | Sharp Corp | 転写ベルトの蛇行補正装置 |
BR9601329A (pt) * | 1995-04-14 | 1998-01-13 | Fuji Xerox Co Ltd | Rolo transportador de cinta e aparelho formador de imagem |
JPH11102126A (ja) * | 1997-09-29 | 1999-04-13 | Bando Chem Ind Ltd | 転写搬送装置 |
KR100584533B1 (ko) * | 1998-07-21 | 2006-05-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쇄기용 감광벨트 조정장치 |
JP4207269B2 (ja) * | 1998-10-23 | 2009-01-14 |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ベルト駆動装置 |
US6714755B2 (en) * | 2000-12-21 | 2004-03-3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Belt stretcher and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JP2003201038A (ja) | 2002-01-11 | 2003-07-15 | Canon Inc | 無端ベルト |
JP4047085B2 (ja) * | 2002-07-15 | 2008-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41530A (ja) | 2005-06-27 | 2007-02-15 | Fuji Xerox Co Ltd |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7522870B2 (en) * | 2005-09-13 | 2009-04-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means for controlling heating rotatable member in accordance with belt operation |
JP2007139997A (ja) | 2005-11-17 | 2007-06-0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無端状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13854B2 (ja) * | 2005-11-29 | 2010-02-10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095053B2 (en) * | 2007-04-17 | 2012-01-10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ransfer belt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teering roller to correct meandering |
-
2008
- 2008-12-02 US US12/326,524 patent/US7873311B2/en active Active
- 2008-12-04 JP JP2008309875A patent/JP5013540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2-05 CN CN200810182956.2A patent/CN101450557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2-08 US US12/963,591 patent/US804590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98705A (zh) * | 2003-09-19 | 2005-03-2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815387A (zh) * | 2005-01-31 | 2006-08-09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841234A (zh) * | 2005-03-29 | 2006-10-04 | 株式会社东芝 | 控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带的角度波动的装置和方法 |
CN1877458A (zh) * | 2005-06-07 | 2006-12-13 | 佳能株式会社 | 薄片输送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
CN1916781A (zh) * | 2005-08-18 | 2007-02-21 | 株式会社东芝 | 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279500A (zh) * | 2007-03-02 | 2008-10-08 | 英格拉斯股份公司 | 用于控制注塑模具的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148200A1 (en) | 2009-06-11 |
JP5013540B2 (ja) | 2012-08-29 |
US7873311B2 (en) | 2011-01-18 |
US8045905B2 (en) | 2011-10-25 |
US20110076065A1 (en) | 2011-03-31 |
JP2009139952A (ja) | 2009-06-25 |
CN101450557A (zh) | 2009-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0557B (zh)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装置 | |
CN100559293C (zh) | 纸张供应装置及控制方法、成像装置 | |
CN100379571C (zh) | 纸页运送装置和图象形成装置以及图象读出装置 | |
US7817957B2 (en) | Double feed sensing device, double feed determin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873310B2 (en) | Oblique movement preventing device for endless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t | |
CN101324769B (zh) | 成像设备 | |
US7806253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eering a belt | |
EP2280312B1 (en) | Belt member driv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belt member driving apparatus | |
CN102163024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2043365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001535B (zh) | 带驱动装置和配备有该带驱动装置的成像设备 | |
US8295748B2 (en) | Bel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57651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142614B (zh) | 带驱动设备和成像设备 | |
CN10687332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411273A (zh) | 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 |
US7597323B2 (en) | Paper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279550A (zh) | 转印带装置及转印带的自转向方法 | |
CN103237746B (zh) | 记录材料端部位置检测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H101522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装置 | |
US20240036503A1 (en) | Stiffness measur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tiffness measuring method | |
JP200425229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60089A (ja) | 用紙搬送装置 | |
JP2000310921A5 (zh) | ||
JP2000310921A (ja) | 像担持ドラム支持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