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6327B -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6327B
CN101446327B CN2008101793077A CN200810179307A CN101446327B CN 101446327 B CN101446327 B CN 101446327B CN 2008101793077 A CN2008101793077 A CN 2008101793077A CN 200810179307 A CN200810179307 A CN 200810179307A CN 101446327 B CN101446327 B CN 101446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member
receiving chamber
pressure receiving
rubber membrane
rubber elasti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93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6327A (zh
Inventor
道山和佳子
奥村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12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719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46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6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6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6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包括:分隔构件,具有连接压力接收和平衡室的连通通路;阻塞橡胶弹性板,从压力接收室侧并置于连通通路,适于阻塞连通通路,且被配置成在两个面上暴露到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的压力;约束部件,用于保持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在多个位置处与分隔构件接触。约束部件设置打开/遮断控制部件,该打开/遮断控制部件被操作以诱导阻塞橡胶弹性板推靠分隔构件,遮断连通通路,和诱导阻塞橡胶弹性板弹性变形以从分隔构件分离。

Description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安装在部件之间以提供减振联接(vibration damped linkage)的减振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该装置利用基于密封其中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减振效果。 
背景技术
在如设计用来安装在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部件之间的减振联接或减振支撑等减振装置的领域内,一种已知的装置是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利用基于密封其内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减振效果。这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具有由橡胶弹性体联接的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第二安装构件的内周侧,限定部分壁由主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压力接收室和壁由可挠性膜构成的平衡室。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并且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通过孔通路(orifice passage)彼此连通。 
基于通过孔通路在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之间流动流体的流动作用,能对特定目标频率范围内的振动产生卓越的减振效果。这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在例如汽车发动机支座(mount)、车身支座和悬架支座(suspension mount)等中的应用是正在研究的主题。 
在这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虽然在孔通路已经预调谐到的频率范围内输入振动时,可达得到卓越的减振效果,但在其他频率范围内的振动输入时,可能存在不能得到有效的减振效果的问题。由于在一些情况下,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将经历多种频率范围内的振动的同时输入,尤其当前对减振性能的需 求逐渐提高,因此需要置能够在更宽频率范围内呈现有效的减振效果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 
而且,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还具有在突然输入大冲击荷载时产生噪声和振动的问题。具体地,在例如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被用作汽车发动机支座的情况下,如果汽车偶然行驶过具有沟和脊的沟槽路面,在一些情况下噪声和振动足以引起乘客的注意。 
由压力接收室内急剧的压力波动产生的通常所说的气穴(cavitation)现象可以被认为是引起这种噪声和振动的原因。具体地,在突然输入大冲击荷载时,限定压力接收室的壁的主橡胶弹性体将经受明显的弹性变形并且压力接收室内的液压产生显著下降,于是将形成气泡-通常所说的气穴。由于气泡破裂产生的水锤压力(water hammer pressure)将经由减振装置传递到车辆,产生在车室内引起问题程度的噪声和振动。 
为了防止由气穴引起的这种噪声和振动的发生,例如,在美国专利No.4,781,362中,已经提出了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该装置具有在已设置成分隔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的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的橡胶膜中形成狭缝的结构。具体地,在美国专利No.4,781,362公开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当压力接收室中产生过大的负压时,橡胶膜被吸向压力接收室侧并且产生弹性变形,使在橡胶膜中形成的狭缝打开,使得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通过该狭缝彼此连通。从而迅速消除压力接收室中的负压,防止由气穴引起噪声和振动。 
然而,美国专利No.4,781,362中公开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如果如美国专利No.4,781,362教示的那样,在分隔压力接收室的橡胶膜中制成狭缝和平衡室,则不仅在负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时狭缝会打开, 而且在正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时狭缝也会打开,因而产生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通过狭缝短路的危险。因此,即使在作为减振对象的一般荷载输入时,从压力接收室漏出到平衡室的压力可能减小被诱导流过孔通路的流体量,存在预期的减振效果不能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产生的危险。 
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想到的方法是增加橡胶膜的刚性,例如通过加厚,从而限制膜的弹性变形并且使狭缝更难打开。然而,如果橡胶膜的刚性增加到足够程度,同时将获得所需的减振效果,还存在一个危险就是,在需要狭缝打开的过大的负压产生时,狭缝通过打开足够量,因而,减小如上所述的噪声和振动降低效果。 
另一种可想到的方式是使狭缝的尺寸变小以使其更难打开,从而在一般荷载输入时获得所需的减振能力。然而,使狭缝更小会产生不能有效地获得在过大负压在压力接收室中产生时需要的负压消除效果的危险。也就是,在输入荷载异常大并且非常高水平的负压已在压力接收室中产生的情况下,归因于狭缝的开口面积不足,压力接收室中的负压将不会充分地消除,因而引起由气穴引起的噪声和振动产生的危险。 
也是就,根据美国专利No.4,781,362公开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很难有效地实现减小或消除由气穴引起的噪声和振动以及减振装置所需的固有的减振能力这两个目的。 
取决于用于橡胶膜等的固定的结构,橡胶膜可能暴露于过大的压力。结果,橡胶膜的固定位置可能脱位,或者橡胶膜可能不能恢复其初始形状,使其不能稳定地呈现所需的减振效果和减小噪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新颖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在作为减振对象的一般振动输入时将在更宽的频率范围上展示所需的减振效果;而在足以引起气穴现象的突然冲击荷载输入时,将能尽可能快速地消除压力接收室中的过大的负压从而减小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的发生。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可选的目的可根据本发明的下述方式中的至少一方获得。可以以任何可能的可选组合来采用下面的方式和/或在本发明的各方式中使用的元件。应该理解,本发明的本质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这些方式和技术特征的组合,而是可基于整个说明书和附图内公开的本发明的教示来认识,或者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整个公开来认识。 
本发明的本质提供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其包括:橡胶弹性体,该橡胶弹性体弹性地连接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压力接收室,该压力接收室部分的壁由所述橡胶弹性体限定;平衡室,该平衡室的部分壁由可挠性膜限定,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并且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通过孔通路彼此连通,所述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分隔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的分隔构件设置有连接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的连通通路;使阻塞橡胶弹性板从压力接收室侧并置于所述连通通路,并且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适合阻塞所述连通通路,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被配置成使得所述压力接收室的压力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第一面,而所述平衡室的压力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另一面;设置约束部件,用于将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在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保持在与所述分隔构件局部接触的状态。所述约束部件提供打开/遮断控制部件,使得所述压力接收室的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正压诱导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推靠所述分隔构件并且阻断所述连通通路,而所述压力接收室的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负压诱导位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中的除由所述约束部件保持的保持部分之外的区域产生沿与所述分隔构件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变形,从而打开所述连通通路。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当压力接收室中产生负压时,在压力接收室的负压作用下阻塞橡胶弹性板将产生弹性变形,使连通通路打开。从而将使封入的流体通过连通通路在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之间流动,使得压力接收室中的过大的负压尽可能快速地消除。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归因于压力接收室中过大的压力下降而引起的噪声和振动。 
由于归因于压力接收室中的压力下降打开通路连通并且压力接收室中的负压通过流体流过连通通路而消除,压力接收室的实质的壁弹簧刚性将发生变化。因而孔通路的调谐也将发生变化,使得在更宽频率范围上输入振动时可以获得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卓越的减振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另一个可能方式中,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在其中央部分被固定到所述分隔构件。 
通过这种方式将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具有限制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弹性变形的效果,因而防止由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变形过度吸收压力接收室的内压(internal pressure)。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另一个可能方式中,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配备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具有从中央部分向外周部分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轮辐形部;所述约束部件包括所述加强构件。 
通过将具有从中央部分向外周部分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轮辐形部的加强构件配备到阻塞橡胶弹性板,能够构成约束部件,由此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将被保持在在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与分隔构件接触的状态中。利用该配置,当高水平的负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时,处于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中的除安装了加强构件的部分之外的区域将产生弹性变形,通过流体流过连通通路将有效地得到负压消除效果。从而,能够防止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 
此外,通过设置具有多个放射状延伸的轮辐形部的阻塞橡胶弹性板,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处于这些轮辐形部之间的区域中的弹性变形的水平将依照负压的水平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能够防止压力接收室的内压逸出到多于必需逸出的程度,并且压力接收室的壁弹簧刚性将根据连通通路的开口面积发生改变,使得孔通路的调谐响应输入振动而自动调整。因此,对包括低于孔通路的初始调谐频率的低频率振动的更宽频率范围内的振动输入,能够有效地获得预期的减振效果。 
能实现调整连通通路的开口面积的功能的可能原因是,由于轮辐形部放射状延伸,处于轮辐形部之间的区域随着向径向中央移动而沿圆周方向的有效自由长度逐渐变小,且逐渐变得更加能抵抗变形。因而,在过大负压作用在压力接收室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连通通路开口大于所需的开口;随着作用在压力接收室的负压水平的增大,处于安装加强构件的部分之外的区域将朝向内周侧逐渐产生弹性变形,因而保证连通通路的开口面积将不会超过消除负压所需的面积。因此,作用于压力接收室的负压将能通过连通通路充分地逸出,使得能够有效地限制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同时防止压力接收室的内压过多地逸出,使得可以在更大频率范围上得到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的减振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优选方式中,采用设置有加强构件的阻塞橡胶弹性板,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以下构造: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分割轮缘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轮辐形部的外周末端部分处。 
通过采用这种在轮辐形部的外周末端部分设置有分割轮缘部的加强构件,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缘部中的设置有分割轮缘部的部分能够被确定地保持与分隔部件接触。因而,在输入一般振动时能更有利地使连通通路保持在遮断状态,可以确保大量流体流过孔通路。因此,能够有效地获得减振装置的所需的减振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另一个可能方式中,在采用具有加强构件的构造的情况下,加强构件可以由板簧构成,板簧部分地固定到分隔构件。 
在加强构件由板簧构成的情况下,板簧将有效地防止阻塞橡胶弹性板的过度变形。因而,能够防止压力接收室的压力波动过多地逸出到平衡室,能够确保足够的流体流过孔通路,能够更有效地获得基于被诱导流过孔通路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减振效果。因此,能够在更宽范围频率上展示所需的减振效果。 
此外,在加强构件由可弹性变形的板簧构成的情况下,将允许阻塞橡胶弹性板在设置有加强构件的部分发生弹性变形。因而,在非常高水平的负压作用在压力接收室的情况下,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安装了板簧的部分将发生弹性变形,允许连通通路以大开口面积打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小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另一个可能方式中,在采用具有加强构件的构造的情况下,加强构件可以是刚性体。
通过使加强构件为基本不变形的刚性体,能够有效地限制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变形水平。特别地,通过防止阻塞橡胶弹性板在设置有轮辐形部的部分的变形,利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轮辐形部的分开距离在径向上的变化以及由此阻塞橡胶弹性板在圆周方向上的有效自由长度,能够高精度地调整连通通路的开口面积。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另一个可能方式中,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中的保持部分处由所述约束部件保持,通过比诱导所述保持部分之外的区域的弹性变形的所述压力接收室的负压大的负压作用,所述保持部分产生沿与所述分隔构件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变形,致使所述连通通路打开。 
利用这种配置,由约束部件保持的部分将发生沿与分隔构件分离的方向的变形,使得当在压力接收室的负压作用下连通通路打开时,依照压力接收室的负压程度,连通通路的开口面积将以多阶段的方式改变。因而,施加在压力接收室的减压效果将以多阶段的方式发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在过大负压在压力接收室中产生的情况下防止气穴现象,以及在输入一般振动时在宽频率范围内有效的减振效果。 
具体地,通过设计打开/遮断控制部件从而以多阶段的方式操作,能够以分段的方式或连续的方式改变压力接收室的将通过连通通路逸出到平衡室的液压水平。因此,甚至能够在更宽频率范围上展示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的流动作用的减振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另一个可能方式中,所述约束部件形成为使得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厚保持部形成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上的多个位置处,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利用把持部而安装到所述分隔构件,所述把 持部设置在所述分隔构件上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从两侧夹持所述厚保持部,并且所述把持部保持该把持部和所述厚保持部的外周面处于接触状态,以及所述打开/遮断控制部件包括适于基于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之间的压差而产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连通通路打开的弹性变形区域,并且该弹性变形区域在圆周方向上被限定在圆周方向上相邻定位的所述厚保持部之间,以及超过所述弹性变形区域的外周缘部进一步向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延伸的开口窗形成在所述分隔构件的覆盖所述弹性变形区域的压力接收室侧的部分中。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这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厚保持部形成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缘部处的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该阻塞橡胶弹性板已经被配置成分隔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而且,允许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区域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在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厚保持部之间,由此,在由于大振动荷载输入压力接收室中的压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阻塞橡胶弹性板(已经从压力接收室侧与连通通路并置)的弹性变形区域将发生弹性变形,因而使连通通路打开。从而,流体流动将通过连通通路在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之间产生,作用于压力接收室的负压将尽可能快速地消除。因此,能够抑制由压力接收室中的过大的负压引起的气穴气泡的形成,并且能够减小或防止相关的噪声和振动。 
此外,开口窗已经形成在分隔构件中,超过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弹性变形区域的外周缘部向外周侧延伸,因而即使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弹性变形区域已经发生明显的弹性变形,也能够防止开口窗被阻塞橡胶弹性板阻塞,使得开口窗保持稳定的连通。因而,即使在压力接收室中产生高水平的负压,压力接收室和平衡室通过连通通路和开口窗保持稳定连通,使得将有效地消 除负压。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多个厚保持部形成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缘部,已经设置在分隔构件上的把持部在厚度方向上两侧侧夹持这些厚保持部,厚保持部的外周面由把持部保持在接触状态。由此,即使在过大的负压作用在压力接收室并且引起阻塞橡胶弹性板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将防止阻塞橡胶弹性板从其安装位置移出,使得能够始终获得所需的减振效果和负压减小效果,并且可以防止由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弹性变形引起的粘着滑动或其他类型的噪声,有效提高车辆的安静性。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阻塞橡胶弹性板优选地为圆形平坦状。 
通过采用这种平坦状的圆形的阻塞橡胶弹性板,更容易将阻塞橡胶弹性板安装到分隔构件。另外,可以避免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变形过程中局部应力集中,从而能够获得提高的耐久性。此外,由于把持部与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面的接触具有分散施加在阻塞橡胶弹性板上的应力的效果,可以有利地获得提高的耐久性。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构造:所述孔通路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延伸通过所述分隔构件的外周部分,而收容空间形成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中央部分,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被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中;用于保持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多个厚保持部的把持部被限定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外周部分的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所述开口窗形成在圆周方向上在所述把持部之间的位置处、所述分隔构件的压力接收室侧的壁中,面对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所述弹性变形区域。
在采用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同样将始终地产生所需的减振效果和气穴噪声减小效果。此外,因为开口窗在面对已经在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形成的弹性变形区域的位置处形成,通过适当地调整开口窗的开口面积等,可以将开口窗用作高频波过滤孔,使得同样能够更有效地获得基于由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弹性变形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的减振效果。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厚加强肋可以一体地形成在阻塞橡胶弹性板上,从厚保持部向中央延伸。 
通过在阻塞橡胶弹性板上形成这种加强肋,可以避免阻塞橡胶弹性板的过度变形以提高阻塞橡胶弹性板的耐久性,也可以更加始终地防止阻塞橡胶弹性板移位等。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厚中央保持部可以一体地形成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并且该中央保持部被分隔构件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厚度方向上保持压缩。 
利用该配置,中央保持部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径向中央部分在厚度方向上将被保持夹持,并且厚保持部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缘部处在厚度方向上将被保持夹持,使得即使在过大的负压作用在压力接收室的情况下,阻塞橡胶弹性板也将被保持稳定定位。 
附图说明
从下文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前述和/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沿图2的线1-1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形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图2是图1的发动机支座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4的线3-3截取的图1的发动机支座的可动橡胶膜; 
图4是沿图3的线4-4截取的可动橡胶膜; 
图5是示出图1的发动机支座的可动橡胶膜的一种变形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出图1的发动机支座的可动橡胶膜的另一种变形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沿图8的线7-7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发动机支座; 
图8是图7的发动机支座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9是显示图7的发动机支座的真空消除效果(vacuumcanceling effect)的曲线图; 
图10是显示图7的发动机支座的减振能力的曲线图; 
图11是显示图7的发动机支座的减振能力的曲线图; 
图12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 
图13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 
图14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 
图15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 
图16是沿图17的线16-16截取的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 
图17是图16中的可动橡胶膜俯视图; 
图18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19是沿图18的线19-19截取的示出容纳在分隔构件中的图18的可动橡胶膜的剖视图; 
图20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的俯 视图; 
图21是沿图20的线21-21截取的示出容纳在分隔构件中的图20的可动橡胶膜的剖视图; 
图22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23是沿图22的线23-23截取的示出容纳在分隔构件中的图22的可动橡胶膜的剖视图; 
图24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25是沿图24的线25-25截取的示出容纳在分隔构件中的图24的可动橡胶膜的剖视图; 
图26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27是沿图26的线27-27截取的示出容纳在分隔构件中的图26的可动橡胶膜的剖视图; 
图28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29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0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1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2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3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4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5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 
图36是沿图37的线36-36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 
图37是图36的发动机支座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38是沿图37的线38-38截取的剖视图;
图39是图37的分隔构件的下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40是图39的下分隔构件的仰视图; 
图41是将被容纳在图37的分隔构件中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42是沿图41的线42-42截取的剖视图; 
图43是安装在下分隔构件上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44是沿图45的线44-44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的分隔构件; 
图45是安装在图44的分隔构件的下分隔构件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46是沿图47的线46-46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的分隔构件; 
图47是沿图46的线47-47截取的剖视图; 
图48是沿图49的线48-48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的分隔构件; 
图49是安装在图48的分隔构件的下分隔构件的可动橡胶膜的俯视图; 
图50是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另一个配置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发动机支座10。该发动机支座10具有以下构造:金属制的第一安装构件12和金属制的第二安装构件14由主橡胶弹性体16彼此连接。然后,第一安装构件12被安装到未示出的汽车的动力单元上,该第一安装构件12是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个部件,而第二安装构件14被安装到未示出的 车身上,该第二安装构件14是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部件,从而经由发动机支座10提供动力单元和车身的减振联接。在下文的描述中,上下方向是指发动机支座10的轴向,也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该上下方向与主振动输入的方向一致。在图1中,示出安装到车辆中之前的发动机支座10;通过将发动机支座10安装到车辆中,动力单元的分配支撑荷载(distributedsupport load)将沿发动机支座10的轴向施加。 
更详细地,第一安装构件12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刚性构件并且具有圆块形状。向上突出的安装螺栓18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安装构件12的上端。通过将安装螺栓18螺纹固定到动力单元来将第一安装构件12安装到动力单元(未示出)。 
第二安装构件14是由与第一安装构件12的材料相似的材料制成的高刚性部件,且具有薄壁、大直径、大致圆筒形状。凸缘部20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上端,并且模锻片(swaging piece)22形成在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下端。第二安装构件14将借助于托架零件(未示出)等固定外侧而安装到车身侧。 
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4在同一中心轴上间隔配置,第一安装构件12处于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上方,且由主橡胶弹性体16将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4联结在一起。 
主橡胶弹性体16由具有大致截头圆锥形的厚橡胶弹性体形成,大直径凹部24形成在其大直径端。大直径凹部24是向下开口的倒置的大致碗形或半球形的凹部。在主橡胶弹性体16中,大直径凹部24的开口周缘部向下突出。 
第一安装构件12从上方插入且硫化粘合到主橡胶弹性体16的小直径端,而第二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硫化粘合到主橡胶弹性体16的大直径端的外周面,从而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 装构件14经由主橡胶弹性体16弹性联结。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主橡胶弹性体16设置成一体的硫化成形部件,其使第一安装构件12和第二安装构件14成为一体。 
密封橡胶层26与主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该密封橡胶层26是从主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向下延伸的薄壁大直径的大致圆筒状的橡胶弹性体,且固着到第二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密封橡胶层26的内径大于主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部的内径,在圆周方向上具有连续的环形轮廓的肩部28形成在主橡胶弹性体16和密封橡胶层26之间的边界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橡胶层26的轴向中间部分的下侧薄于上侧,肩部形成在密封橡胶层26的内周面上的轴向中间部分。由主橡胶弹性体16和密封橡胶层26基本覆盖第二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的全部轴向长度。 
隔膜(diaphragm)30作为可挠性膜布置在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下端部。隔膜30是薄壁的、在轴向上具有充足的松弛的大致圆盘形或圆拱顶(circular dome)形的橡胶膜。环形固定部32一体地形成在隔膜30的外周缘部。 
固定件34与固定部32的外周面并置并且固定到该外周面。固定件34是大致环形的零件,是由与第一和第二安装构件12、14的材料类似的材料形成的刚性体。与隔膜一体形成的固定部32与固定件34的内周面并置并且硫化粘合到该内周面。本实施方式中的隔膜30被设置为与固定件34结合为一体的一体硫化成形部件。 
隔膜30被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14。具体地,已固定到隔膜30的外周缘部的固定件34隔着介于固定件34和第二安装构件14之间的密封橡胶层26与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下端部并置,然后使第二安装构件14经受诸如360度的径向压缩等缩径处理以便在固定件34与第二安装构件1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固定固定件 34。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下端部向内周侧弯曲以使其与固定件34的下端面抵接,从而防止固定件34在轴向上移出。 
通过由此将隔膜30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14,在第二安装构件14的内周侧,在主橡胶弹性体16和隔膜30的轴向相对面之间限定流体室36,该流体室36与外部隔离且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虽然,对填充流体室36的封入的不可压缩性流体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使用例如水、烷撑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这些物质的某些混和物是较好的。为了高效地达到基于流体(后述)的流动作用的减振效果,优选使用0.1Pa·s或更低粘度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分隔构件38被容纳布置在流体室36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38包括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上分隔件40由诸如铝合金等金属制成,且总体呈大致圆盘形。向上开口的圆形中央凹部44形成在上分隔件40的径向中央部分。 
上连通窗48形成在上分隔件40的中央凹部44的底壁部中。将上连通窗48形成为在中央凹部44的底壁部的径向的中间部分贯穿中央凹部44的底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从轴向观察呈大致半圆轮廓的两个这种上连通窗48,两个上连通窗48位于径向上相隔指定距离的相对位置。 
支撑突起50一体地形成在上分隔件40的中央凹部44的底壁部上。支撑突起50具有小直径、大致圆柱形,并且从上分隔件40的径向中央部向下突出。插入突起52一体地形成在支撑突起50的末端部分。支撑突起52是直径小于支撑突起50的直径的圆形突起,并且支撑突起52从支撑突起50的末端处的中央部分向下突出。 
上圆周槽54形成在上分隔件40的外周缘部上。上圆周槽54 是向上分隔件40的外周面开口的狭缝,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短于整周的指定长度。 
同时,下分隔件42,与上分隔件40类似,由诸如铝合金等金属制成,且总体呈大致圆盘形。向上开口的圆形收容凹部56形成在下分隔件42的径向中央部分。 
作为连通通路,下连通窗58形成在下分隔件42的收容凹部56的底壁部中。与上连通窗48类似,下连通窗58从轴向观察呈大致半圆形轮廓。两个这种下连通窗58位于径向上相隔指定距离的相对位置。 
下切口部60形成在下分隔件42的外周缘部处。下切口部60向下分隔件42的外周面和上表面开口,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短于整周的指定长度。 
具有上述构造的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沿着同一中心轴线从上下并置。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定位成使得上连通窗48和下连通窗58在轴向投影图中定位成重叠。因此,上圆周槽54的端部和下切口部60的端部在轴向投影图中定位成重叠。 
而且,在通过使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并置在一起组装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的状态下,形成在下分隔件42中的下切口部60的上表面开口将由上分隔件40的外周缘部覆盖,使下切口部呈朝向外周侧开口的槽状。另外,在上圆周槽54和下切口部60相互对准(align)的第一圆周方向端部,连接通路形成在上圆周槽54的下表面。从而上圆周槽54和下切口部60串联连接而形成螺旋状的圆周槽,该螺旋状圆周槽绕圆周方向延伸的长度短于两周。 
此外,通过将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组装在一起,形成在下分隔件42的中央部分的收容凹部56的开口将由中央凹部 44的底壁部覆盖,该中央凹部44形成在上分隔件40中,因此在上分隔件40和下分隔件42之间限定收容空间62。 
具有以上构造的分隔构件38将定位容纳在上述流体室36中。具体地,将分隔构件38从与安装主橡胶弹性体16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的开口(图1中的下部开口)插入到第二安装构件14(隔膜30还没有连接其上)中。然后将隔膜30从分隔构件38的下方插入到第二安装构件14中。然后,使第二安装构件14经受缩径处理,使得由第二安装构件14支撑分隔构件38和隔膜30。 
在由此将分隔构件38安装在第二安装构件14中的状态下,分隔构件38的外周面隔着位于分隔构件38的外周面和第二安装构件14之间的密封橡胶层26而布置成与第二安装构件14紧密接触,将流体室36分成分隔构件38两侧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具体地,在分隔构件38的一侧(图1中为上侧),将形成压力接收室64,由主橡胶弹性体16限定压力接收室64的部分壁,且压力接收室64在输入振动时发生压力波动。同时,在分隔构件38的另一侧(图1中为下侧),将形成平衡室66,平衡室66的部分壁由隔膜30限定且平衡室66适于容易地改变容积。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 
圆周槽的形成在分隔构件38的外周缘部上的外周开口经由介于圆周槽和第二安装构件14之间的密封橡胶层26而被第二安装构件14闭塞,形成隧道状通路。在隧道状通路的一个圆周方向端部,形成有上连接通路68,该上连接通路68贯通上壁且在上分隔件40的外周缘部处向上端面开口。在隧道状通路的另一个圆周方向端部,形成有下连接通路70,该下连接通路70贯通下壁且在下分隔件42的外周缘部向下端面开口。从而,在分隔构件38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孔通路72,该孔通路以螺旋状延伸指定距离并且使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互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设定孔通路72的通路长度和通路截面积,注意压力接收室64的壁弹簧刚性,通路将被调谐成对与汽车的发动机振动对应的大约10Hz的振动发挥减振效果(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 
在分隔构件38的径向中央部分,形成在下分隔件42中的下连通窗58布置成与平衡室66相连通。下连通窗58布置成经由收容空间62和上连通窗48与压力接收室64连通。从而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经由下连通窗58而彼此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连通窗48、收容空间62和下连通窗58构成使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相互连接的短路通路73。 
作为阻塞橡胶弹性板,可动橡胶膜74配置在收容空间62中,该收容空间62形成在分隔构件38的中央部分。如图3和图4所示,可动橡胶膜74由具有大致圆盘形的橡胶弹性体形成,接触突起76与可动橡胶膜74一体地形成为在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部分向下突出。 
可动橡胶膜74定位容纳在收容空间62的径向中央处,并且从压力接收室64侧与收容空间62的下壁并置,其中,下连通窗58形成在该收容空间62的下壁中。当由此安装在收容空间62中时,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缘部将定位到下连通窗58的外周侧,使得由可移动橡胶膜74覆盖或闭塞下连通窗58。 
此外,在将可动橡胶膜74如此安装在分隔构件38上的状态下,压力接收室64的液压通过上连通窗48而作用于可动橡胶膜74的一面,而平衡室66的液压通过下连通窗58而作用于可动橡胶膜74的另一面。 
本实施方式的可动橡胶膜74还具有作为加强构件的板簧78。板簧78是由诸如铁等金属或硬质合成树脂制成的薄壁、大致板状的构件。如图4所示,板簧78包括中央约束部80、作为 轮辐形部的轮辐形弹簧部82和分割轮缘部84。板簧78的弹簧常数已经被设定成比形成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的弹簧系数高的水平,使板簧78更加能抵抗变形。 
为了详细描述,如图4所示,中央约束部80具有小直径、大致圆盘形,并且具有形成在其中央部分中的圆形插入孔86。该插入孔86的形状和尺寸与插入突起52的轮廓对应,该插入突起52设置在上分隔件40。 
向外周侧线性延伸的轮辐形弹簧部82与中央约束部80一体地形成。如图4所示,轮辐形弹簧部82从中央约束部80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轮辐形弹簧部82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等间隔地形成。 
分割轮缘部84一体地形成在轮辐形弹簧部82的末端处。如图4所示,分割轮缘部84是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指定距离的弯曲长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轮缘部84分别布置在轮辐形弹簧部82的末端处,在圆周方向上彼此以指定距离间隔定位。 
将如上所述构造的板簧78安装到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具体地,安装板簧78使得其径向中央部分从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暴露到外部,并且使其包括轮辐形弹簧部82和分割轮缘部84的外周部分埋设在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的内部。换句话说,中央约束部80的外周缘部、轮辐形弹簧部82和分割轮缘部84均安装成埋设在构成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的内部,而中央约束部80的中央部分通过已形成在橡胶弹性体的中央部分的圆形孔暴露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74设置成与板簧78一体化的一体硫化成形部件。 
在此,当与板簧78结合的可动橡胶膜74定位在收容空间62内的径向中央处时,构成可动橡胶膜74的中央部分的中央约束部80将定位在一对相对的下连通窗58之间。暴露于外部的中央 约束部80的中央部分被保持夹持在支撑突起50和收容空间62的下壁面之间,且一体形成在支撑突起50的末端处的插入突起52将配合插入在插入孔86中,该插入孔86贯穿中央约束部80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种方式,板簧78在可动橡胶膜74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固定到分隔构件3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下突出的接触突起76一体地形成在可动橡胶膜74上,位于可动橡胶膜74处于下连通窗58的外周侧的的部分中。为此,当可动橡胶膜74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夹持在支撑突起50和收容空间62的下壁面之间时,可动橡胶膜74的中央部分被支撑突起50向下推动与接触突起76的高度相等的距离。因此,基于板簧78弹力的轴向向下指向的施加力(urging force)将作用在可动橡胶膜74的安装了板簧78的部分上,因此,用于向收容空间62的下壁推可动橡胶膜74的安装了板簧78的部分。 
这样,通过利用板簧78的施加力而实现本实施方式中的约束手段。在不存在任何外部荷载的静态(stationary state)中,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部分将在其圆周上的分割轮缘部84硫化结合到的多个部位处保持在分隔构件38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存在任何外部荷载的静态中,可动橡胶膜74的除分割轮缘部84的安装部分之外的外周部分区域,将基于构成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的弹力而保持在与分隔构件38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将可动橡胶膜74安装到分隔构件38上的的状态下,板簧78的弹力将被设定成比构成可动橡胶膜74的橡胶弹性体的弹力高的水平,且作用于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部分上的板簧78固着到的保持部分的施加力将被设定成比作用于离开保持部分的区域上的施加力高的水平。因此,可动橡胶膜74的外 周部分中的板簧78固着到的保持部分要比离开该保持部分的区域被更加有力地推到分隔构件38上。 
在将如上构造的汽车发动机支座10安装在汽车中的状态下,当在行驶过程中将成为问题的低频范围内的汽车抖动或其他振动输入时,在压力接收室64中产生比较大的压力波动。归因于在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之间产生的相对压力波动差,流过孔通路72的足够流量得到有效地保证,基于流体的诸如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将产生对低频率范围的发动机抖动或其他振动的有效减振作用(高衰减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74从压力接收室64侧与下分隔件42并置,归因于减振对象的振动输入,当正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64时,将可动橡胶膜74推到下分隔件42上,从而保持下连通窗58处于遮断状态。因此,防止压力接收室64的液压通过短路通路73而逸出到平衡室66中,能有效地达到所需的高减振效果。 
此外,当通常振动输入时,可动橡胶膜74保持被推到下分隔件42上至可动橡胶膜74和下分隔件42不会从它们的接触状态释放的程度。因此,在通常振动输入时,将防止压力接收室64的液压通过短路通路73逸出到平衡室66中,基于流过孔通路72的流体的流动能有效地达到减振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78安装到可动橡胶膜74上,且板簧82包括放射状延伸的轮辐形弹簧部78。因此,可动橡胶膜74中的仅橡胶部分(比较容易变形的部分)的自由长度能够保持最小,由可动橡胶膜74的弹性变形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受到限制。从而压力接收室64的压力波动得到确保,能够获得所需的减振效果。 
此外,在将汽车发动机支座10安装在汽车中的状态下,当 在中频到高频范围内的空转振动、行驶噪声(driving rumble)或其他这种振动输入时,孔通路72通过类似反共振作用而变成实质闭塞,离开板簧78到可动橡胶膜74的安装部分的区域归因于在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之间产生的相对压力波动差,将经受微小变形,因此压力接收室64的液压通过逸出到平衡室66而被吸收。因此,基于这种液压吸收作用将产生对中频到高频范围内的空转振动、行驶噪声或其他这种振动的有效减振效果。 
当诸如在汽车颠簸行驶时可能发生的突然冲击荷载输入到发动机支座10时,在压力接收室64中产生过大的负压。如果压力接收室64的液压以这种方式急剧下降,则归因于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之间的相对压力差,可动橡胶膜74被朝向压力接收室64侧吸引。在该吸力的作用下,可动橡胶膜74发生弹性变形且被拉向压力接收室64侧,因此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缘部在分隔构件38中与收容空间62的下壁分离,并且朝向压力接收室64侧移动,从而将下连通窗58置于连通状态。 
从而将使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将通过上连通窗48、收容空间62和下连通窗58(即,短路通路73)彼此连通,并且将使封入流体通过短路通路73从平衡室66流向压力接收室64,该短路通路73包括下连通窗58。压力接收室64中的过大的负压通过以这种方式流过短路通路73(其具有小于孔通路72的流阻)的流体流动而尽可能迅速地减小或消除。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10中,可动橡胶膜74在其径向中央部分与分隔构件38保持接触;而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部分包括经由板簧78的分割轮缘部84保持的部分和在圆周方向上处于的分割轮缘部84之间的仅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部分。从而,下连通窗58的开口面积(即,短路通路73的实质通路截面积)将依据压力接收室64中产生的负压程度而变化。
具体地,在压力接收室64经历由气穴现象引起的气泡形成将成为问题的程度的负压的情况下,分割轮缘部84被固着的保持部分之外的区域将反抗保持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但是分割轮缘部84被固着的保持部分通过保持力而被保持在其初始状态。这是因为处于保持部分(分割轮缘部84被固着到该部分之外)的仅橡胶部分将经受基于橡胶弹性体的弹力的相对低的保持力,而与仅橡胶部分相比,组成板簧78的一部分的分割轮缘部84固着到的保持部分归因于板簧78的弹性将经历相对高的保持力。 
也就是,如果归因于气穴现象而可能产生噪声程度的负压在压力接收室64中产生,如图5所示,首先,沿圆周方向处于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缘部处的分割轮缘部84之间的相对狭窄区域将与分隔构件38部分分离,使得下连通窗58以相对小的开口面积开口。然后,压力接收室64的负压借助于封入流体通过在沿可动橡胶膜74圆周的几个部位处现在部分开口的下连通窗58从平衡室66流入压力接收室64而得到有效地减小或消除。 
一旦在压力接收室64中产生更高水平的负压,基于负压的相当大的吸力将作用于可动橡胶膜74。当这种大吸力作用于可动橡胶膜74时,如图6所示,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部分中的除分割轮缘部84固着部分之外的仅橡胶部分将经受更大的弹性变形并且远离分隔构件38移动更大距离。 
此外,如上所述这种高水平吸力作用在可动橡胶膜74上将引起可动橡胶膜74中分割轮缘部84的固着部分经历反抗板簧78的弹力的弹性变形。具体地,如图6所示,可动橡胶膜74的板簧78固着部分将经受弹性变形,作为分割轮缘部84被固着到的可动橡胶膜74的外周部分的保持部分现在与从分隔构件38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簧78中,从中央约束部80放射状延 伸的轮辐形弹簧部82以及与轮辐形弹簧部82的外周末端一体地形成的分割轮缘部84既薄宽度又窄。因此,板簧78在轮辐形弹簧部82和分割轮缘部84可比较容易地发生弹性变形。 
现在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可动橡胶膜74在其整个圆周上与分隔构件38分离,下连通窗58的大开口面积得到确保。因此,从平衡室66通过包含下连通窗58的短路通路73流入压力接收室64的流量能够增加,压力接收室64中的负压能得到更有效地消除。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10中,下连通窗58的开口面积将依据压力接收室64的负压水平而变化。从而,能有效地获得由流体流过短路通路73提供的与可能发生的任何具体水平的负压相当的气穴抑制效果。 
从以上描述可以理解,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10中,借助于可动橡胶膜74的弹性可以实现在正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64的情况下适合保持下连通窗59处于闭塞状态、而在高水平负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64的情况下适合打开下连通窗59的开/闭控制部件。在此,作用于(产生于)压力接收室64的负压是指以下情形:在发动机支座10安装在汽车中的状态下,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的压力接收室64的内压降到静态时的内压之下的水平。 
如上述所,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10中,下连通窗58的开口面积将根据作用于压力接收室64的负压水平而调整。即使当下连通窗58打开时,流过短路通路73的流体也受到限定。因而,即使在下连通窗58处于打开的状态下,通过孔通路72的流体流动也能发生,将实现基于高衰减的减振效果。 
此外,在下连通窗58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压力接收室64的壁弹簧刚性将较低,从而,将孔通路72的调谐频率进一步 向低频端移动。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10中,对于包括低于初始调谐频率的低频率范围的宽频率范围内的振动能获得有效的减振效果。 
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7中示出的汽车发动机支座88。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实质上相同的元件标以相同的标号,并且不进行详细的描述。 
发动机支座88设置有分隔构件90。该分隔构件90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厚壁、大直径、大致圆盘形的高刚性构件。分隔构件90包括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94。 
分隔构件主体92总体呈大致圆盘形状,在其中央部分具有向上开口的圆形收容凹部96。向上端面开口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短于整周的指定长度的圆周槽98形成在分隔构件主体92的外周部分。 
覆盖件94是薄壁、具有与分隔构件主体9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的大致圆盘形的高刚性构件,该覆盖件94被配置成中心轴线与分隔构件主体92的中心轴线相同的中心轴上并且与分隔构件主体92的上端面并置,以构成分隔构件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并置的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94被安装装配到第二安装构件14的内周侧,从而在轴向上被夹在形成于主橡胶弹性体16下端处的肩部28和安装到隔膜30外周面的固定件34之间;从而在轴向上固定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94。 
如之前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通过将分隔构件90插入到第二安装构件14中,在该状态下对第二安装构件进行缩径处理而使分隔构件90的外周面与第二安装构件14紧密接触从而固定支撑分隔构件90。
在将分隔构件90安装在第二安装构件14中的状态下,形成在分隔构件主体92的外周缘部处的圆周槽98的开口将由覆盖件94覆盖。从而形成在圆周方向上延伸通过分隔构件90的外周部分的隧道状通路。此外,在与圆周槽98的圆周方向端部对应的位置处,上连接通路68形成在覆盖件94中,而下连接通路70形成在分隔构件主体92中。圆周槽98的圆周方向端部通过上、下连接通路68、70与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连通,且利用该圆周槽98使连接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互相连接的孔通路100。 
收容空间102形成在分隔构件90的中央部分。当形成在分隔构件主体92中的收容凹部96的开口被覆盖件94覆盖时,形成收容空间102。 
此外,通过在构成收容空间102的上壁面的覆盖件94的径向中间部分穿孔,形成上连通窗104。如图8所示,从轴向观察,这些上连通窗104具有中心角大约为90°的扇形外观。四个上连通窗104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形成。收容空间102通过这些上连通窗104与压力接收室64连通。 
另外,通过在构成收容空间102的下壁面的分隔构件主体92的径向中间部分穿孔,形成用作连通通路的下连通窗106。从轴向观察,下连通窗106的形状大致对应于上连通窗104的形状。四个下连通窗106在与上连通窗104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在圆周上。收容空间102通过下连通窗106与平衡室66连通。 
收容空间102通过上连通窗104与压力接收室64连通,并且通过下连通窗106与平衡室66连通。从而构成使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相互连接的包括下连通窗106的短路通路108。从上述可以了解到,形成短路通路108从而在不同于孔通路100的位置处连接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
在收容空间102中,可动橡胶膜110布置成作为阻塞橡胶弹性板。可动橡胶膜110由橡胶弹性体形成,该橡胶弹性体具有大致圆盘形,其直径小于收容空间102的内径,其尺寸形成为超过下连通窗106的外周缘部向外延伸。从而将可动橡胶膜110配置在收容空间102中,压力接收室64的液压作用于可动橡胶膜110的第一面,平衡室66的液压作用于可动橡胶膜110的另一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110的外周部分被用作约束部件的夹持突起112约束。如图7和8所示,夹持突起112的一体地形成从而从覆盖件94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下突出并且突出到收容空间102的外周部分中。如图7所示,可动橡胶膜110的外周部分通过被保持夹持在夹持突起112的末端面和收容空间102的下壁之间而被约束。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中虚线所示,沿圆周在四个位置处形成夹持突起112,每个夹持突起112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指定长度。 
在将可动橡胶膜110由此配置在收容空间102中使得可动橡胶膜110的外周部通过这种方式而被约束的状态下,使收容空间102与平衡室66连通的下连通窗106被可动橡胶膜110闭塞,从而短路通路被可动橡胶膜110遮断。 
在将上述构造的发动机支座88安装在汽车中的情况下,当与发动机抖动对应的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输入时,基于不可压缩性流体被诱导流过孔通路100的共振效应等将产生减振效果。当诸如空转振动或行驶噪声等中频到高频、小振幅振动输入时,通过基于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之间压差的可动橡胶膜110的微小变形而有效地产生液压吸收作用,因此通过低动态弹簧效果而获得减振效果。 
当正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64时,可动橡胶膜110将被压靠 在收容空间102的下壁,从而保持下连通窗106处于闭塞状态。因此,压力接收室64的足够液压得到确保,且将有效地产生流体流过孔通路。因此,可有效地得到所需的减振效果。 
如果归因于诸如例如当汽车颠簸行驶时等可能发生的突然冲击荷载输入到发动机支座10,过大的负压作用于压力接收室64,归因于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之间的相对压差,可动橡胶膜110将被吸向压力接收室64侧。从而,可动橡胶膜110的外周缘部中的除由夹持突起112保持可动橡胶膜的保持部分之外的区域,归因于压力接收室64的负压作用将经历弹性变形。在这些离开可动橡胶膜保持部分的区域,可动橡胶膜110将与分隔构件90分离,从而短路通路108从闭塞状态释放,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现在通过短路通路108彼此连通。 
当以上述方式使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处于通过短路通路108彼此连通,且封入在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中的流体被诱导而在室64、66之间流动时,压力接收室64中的负压快速消除,从而防止归因于过大的负压作用在压力接收室64上而可能形成的气穴气泡,从而,有效地防止与这种气泡破裂有关的噪声和振动。 
此外,因为可动橡胶膜110的外周部分在其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被夹持突起112约束,当输入足够使气泡通过气穴现象而形成的大振动荷载时,短路通路108将打开。当输入没有通过气穴现象造成气泡形成的危险的荷载时,短路通路108保持在闭塞状态,从而通过流体流过孔通路100而有效地提高减振效果,并且也基于通过可动橡胶膜110的微小变形产生的低弹簧效应提供所需的减振效果。 
从图9示出的测量曲线图中可以了解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在消除压力接收室的负压方面的效力。
具体地,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对于缺少可使液压从压力接收室逸出的结构的比较例1的测量结果,表明了在一些情况下过高水平的负压可能在压力接收室中产生。在这种过负压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压力接收室的内压为零的真空状态,由于液体中形成气泡可能产生噪声和振动。因而,在比较例1中,由于气穴现象而存在噪声和振动问题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图9中的实线所示,对于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实施例的测量结果,表明了更有效地消除了压力接收室的负压,且压力接收室的内压从未达到零,即,真空状态。因而,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压力接收室的内压下降而从液体中形成气泡将受到限制,从而减小或避免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通过这些测量结果清楚地证明了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有效地防止由于气穴现象引起噪声和振动发生的能力。 
另外,从图10和图11示出的测量结果明显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显示出在更宽频率范围内具有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的流动作用的减振效果的能力。 
具体地,与使用缺乏液压逃逸机构的传统构造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获得的比较例1的测量结果(在图10中由虚线示出)相比,对于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实施例的测量结果(在图10中由实线示出)表明在更宽频率范围上的有效的高减振效果。而且,如图10所示,虽然在实施例的测量结果中观察到的阻尼力的最大值小于在比较例1的测量结果中观察到的阻尼力的最大值,但是在该实施例中,能够在更宽频率范围上得到足以产生所需减振效果的阻尼力,所以低阻尼力基本不会造成问题。 
根据图11,与使用缺乏调节连通通路的开口面积用机构 (即,缺乏用于约束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缘部的约束部件)的构造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比较例1的测量结果(在图11中由点划线示出)相比,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测量结果(在图11中由实线示出)证实了在更宽频率范围上的有效的高减振效果。因此,从上述测量结果可以了解到,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在更宽频率范围上提供减振效果。 
虽然以几个优选实施方式在上面示出了本发明,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不能解释为将本发明局限在这些具体公开中。 
例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主可动橡胶膜74仅仅是根据本发明的阻塞橡胶弹性板的示例,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具体构造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具体构造。 
作为具体实施例,图12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114可以被用作阻塞橡胶弹性板。具体地,该可动橡胶膜114设置有板簧116,该板簧116由从轴向(即,与图12所在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大致呈六边形的橡胶弹性体形成。 
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似,板簧116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制成,且为一体地结合中央约束部80、轮辐形弹簧部82和分割轮缘部118的板状。分割轮缘部118呈线形且与轮辐形弹簧部82垂直,并且分割轮缘部118一体地形成在轮辐形弹簧部82的外周末端处,从而沿着可动橡胶膜114的轮廓延伸。 
具有上述构造的板簧116被固着到从轴向观察大致呈六边形的橡胶弹性体,从而形成可动橡胶膜114。通过将这种构造的可动橡胶膜114用作为阻塞橡胶弹性板,可以在宽频率范围上实现所需的消除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的效果和孔眼效应 (orifice effect)。 
阻塞橡胶弹性板当然可以具有六边形以外的多边形。而且,阻塞橡胶弹性板可利用已经预成形为六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的橡胶弹性体。作为可选方案,可以对已经预成形为圆形的橡胶弹性体进行成形后收缩(post-molding shrinkage)等以产生具有多边形或直线弦状的轮廓部分的最终形状。也就是,不对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形状作特殊限制。 
例如,可以使用图13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120作为阻塞橡胶弹性板,该可动橡胶膜120具有以下结构:由中央约束部80和轮辐形弹簧部82组成的板簧122通过埋设而固着在圆盘形的橡胶弹性体中。通过使用这种从板簧122中省略了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分割轮缘部84的结构的板簧122,位于可动橡胶膜120的外周缘部处的离开固着板簧122的部分的区域将具有更大的自由长度,因此允许在该外周缘部处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在离开板簧122固定部分的这些区域中将可以为下连通窗58提供大开口面积。 
在可动橡胶膜74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那样具有设置有分割轮缘部84的板簧78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分割轮缘部84在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在板簧78不变形的情况下调节下连通窗58的开口面积,同样,可以在板簧78变形的情况下调节下连通窗58的开口面积。 
如果,例如,如图14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124那样,具有以下结构的板簧126也可以用作阻塞橡胶弹性板:轮辐形弹簧部82沿位于轴向垂直方向的直径向两侧延伸,且分割轮缘部84分别一体地形成在轮辐形弹簧部82的圆周末端部。因而,轮辐形弹簧部或分割轮缘部的数量、形状等在任何具体形式上不受限制,并且能够根据所需的减振特性进行适当设定。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可动橡胶膜74中,在板簧78的外周缘部处设置的分割轮缘部84具有整体地埋设在橡胶弹性体中的结构。然而,如图15所示的可动橡胶膜130所示的,板簧131的分割轮缘部132暴露地位于可动橡胶膜130的外周面的膜也可以用作阻塞橡胶弹性板。分割轮缘部也可以布置成在圆周方向上部分地暴露。另外,一些或全部分割轮缘部可以布置成暴露在阻塞橡胶弹性板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或两侧。 
板簧不必以埋设在橡胶弹性体中的状态而固着到阻塞橡胶弹性板。例如,也可以通过固定板簧从而使其相对圆盘形的橡胶弹性体的一个面并置而实现装配有约束部件的阻塞橡胶弹性板。 
当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可动橡胶膜74使用安装有金属或硬质合成树脂的板簧78的结构的约束部件时,即使在阻塞橡胶弹性板仅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安装构成为分开元件的橡胶弹性体的加强构件或者通过对厚度、形状等作适当修改,也可以实现约束部件。 
具体地,例如,如同图16和图17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134一样,用于安装到橡胶弹性主体136的约束部件可以由作为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加强构件的加强体138构成。橡胶弹性主体136是大致圆盘形的橡胶弹性体,其具有一体地形成的在外周缘部向下突出的接触突起76,并且具有形成在其中央部的圆形通孔140。 
如图17所示,加强体138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并且具有中央环形部142、轮辐形弹簧部144和分割轮缘部146。在平面视图中,其与之前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板簧78的形状相似。中央环形部142是小直径、大致圆环形状的,并且构成加 强体138的中央部分。长的轮辐形弹簧部144与中央环形部142一体地形成并且放射状地向外周侧延伸。分割轮缘部146分别一体地形成在轮辐形弹簧部144的外周末端,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指定长度。加强体138的弹簧常数高于橡胶弹性主体136的弹簧常数。 
在可动橡胶膜134由相对于橡胶弹性主体136的一个面并置并且固定到该面的这种结构的加强体138构成的情况下,约束部件可以通过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并且具有比较高的弹簧常数的加强体138来实现。因而,不总是必需使用如由金属或硬质合成树脂制成的板簧等分开元件作为约束部件,约束部件还可以使用橡胶弹性体来实现。 
加强体138也可以与橡胶弹性主体136一体形成。具体地,约束部件可以通过使可动橡胶膜134部分加厚从而增加加厚部分的弹簧常数来实现。从而部件的数量被最小化,并且不需要安装加强体138和橡胶弹性主体136的操作。分开的或一体的加强体138也可以布置在橡胶弹性主体136的两面上。 
虽然之前的第二实施方式教示可动橡胶膜110的外周部分由分隔构件90约束的结构,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由分隔构件约束的这种结构中,约束部件不局限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 
例如,可以采用如图18中示出的具有用作约束部件的约束突起150一体地形成在可动橡胶膜148的外周部分的可动橡胶膜148的结构。具体地,向上突出的块状约束突起150形成在圆盘形可动橡胶膜148的外周部分的沿着圆周上的四个位置处。 
可动橡胶膜148配置成收容在分隔构件152的收容空间102内。分隔构件152包括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154。覆盖件154具有薄壁、大直径、大致圆盘形,上连通窗104形成在其径 向中央部分,并且上连接通路68形成在其外周部分。为了使覆盖件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下突出,已经对覆盖件的径向中央部分进行压制加工等从而形成支撑突起156。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154在轴向上彼此并置,使得收容空间102形成在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154之间的径向中央部分。 
然后,在如图19所示可动橡胶膜148被配置在收容空间102中的状态下,约束突起150的上端面将被定位成与收容空间102的上壁面接触,并且可动橡胶膜148的外周部分的下表面将被定位成与收容空间102的下壁面接触。因而,可动橡胶膜148的外周部分中的已经形成了约束突起150的部分将夹在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154之间,从而受到分隔构件152约束。因而,用于约束可动橡胶膜148的外周部分的约束部件也可以通过图18和19中示出的结构来实现。在图18和19中示出的方式中,可动橡胶膜148的中央部分被固定夹在分隔构件主体92和已经设置到覆盖件154的支撑突起156之间。 
也可以采用如图20和图21示出的已形成在可动橡胶膜158的外周部分中的约束突起150由放射状延伸的轮辐形弹簧部160联结的结构。在根据该方式的可动橡胶膜158中,可动橡胶膜158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上突出与约束突起150基本相等的高度,因而在已经配置了可动橡胶膜158的分隔构件162中,构成部分构件的覆盖件164的径向中央部分将具有无凹凸(例如,支撑突起156)的平坦形状。而且,在该方式中,轮辐形弹簧部160以与约束突起150基本相等的突出高度形成,并且可动橡胶膜158的由轮辐形弹簧部160构成的所有部分将受到分隔构件162约束。 
也可以采用如图22和23示出的大致圆形状的可动橡胶膜166在其圆周上的几个位置处向外周侧延伸而且约束突起150 与这些延伸部分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在这种结构情况下,在圆周方向上位于约束突起150之间的可动橡胶膜166的外周缘部将处于比约束突起150靠内的位置,因而可动橡胶膜166在除了形成约束突起150的部分之外的区域能更容易地产生弹性变形。在该方式中,圆块形中央突起168一体地形成在可动橡胶膜166的径向中央部分并且向上突出。 
例如,像图24和25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170那样,在中央部分具有中央膜部172的结构也可以用作阻塞橡胶弹性板。更详细地,在具有沿圆周方向在可动橡胶膜170的外周缘部间隔开的多个约束突起150的可动橡胶膜170中,向上突出的圆筒状中央筒状部174将一体地形成在膜的径向中央部分。另外,在中央筒状部174的内周侧的轴向中央部分中,将形成沿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薄中央膜部172,中央筒状部174的中央孔由中央膜部172密封。 
具有上述结构的可动橡胶膜170将被配置收容在分隔构件176的收容空间102内。分隔构件176具有厚壁、大直径、大致圆盘形状,并且包括分隔构件主体178和覆盖件180。分隔构件主体178和覆盖件180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分隔构件主体92和覆盖件94一致的结构。覆盖件180的径向中间部分被上连通窗182贯穿,该上连通窗182沿圆周方向延伸指定长度,而沿圆周方向延伸指定长度并且用作连通通路的下连通窗184形成在分隔构件主体178的径向中间部分。而且,覆盖件180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圆形的上通孔186贯穿,而分隔构件主体178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形状与上通孔186对应的下通孔188贯穿。 
然后,可动橡胶膜170被配置在收容空间102内,该收容空间102限定在分隔构件主体178和覆盖件180的并置面之间。在这点上,可动橡胶膜170的中央筒状部174在径向上将定位在连 通窗口182、184和通孔186、188之间,并且夹在分隔构件主体178和覆盖件180之间;而约束突起150将被定位在连通窗182、184的外周侧,并且被夹在分隔构件主体178和覆盖件180之间。从而分隔构件主体178的径向中间部分将被固定到分隔构件176,并且外周缘部将被分隔构件176部分地约束。 
压力接收室64的压力通过上连通窗182施加在可动橡胶膜170的第一面的径向中间部分,而平衡室66的压力将通过下连通窗184施加在可动橡胶膜170的另一面上。此外,压力接收室64的压力将通过上通孔186施加在可动橡胶膜170的中央膜部172的一个面上,而平衡室66的压力将通过下通孔188施加在中央膜部172的另一个面上。 
在将结合了上述构造的可动橡胶膜170的发动机支座安装在汽车中的情况下,如果诸如当颠簸行驶时可能发生的刺耳的大冲击荷载被输入且在压力接收室64中产生过大的负压,则可动橡胶膜170在外周部分中的除已经形成了约束突起150的部分之外的区域中将产生弹性变形。因而,封入流体将被诱导而流过打开的短路通路108,从而防止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 
此外,当如空转振动或行驶噪声等高频率、小幅度振动输入时,中央膜部172将在其外周缘部被约束的状态下产生上下微小变形。基于由中央膜部172的这种微小变形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将通过低动态弹簧效果获得减振效果。 
也可以采用如图26和27中示出的在可动橡胶膜190的中央筒状部174和约束突起150由放射状延伸的轮辐形弹簧部192连接的结构。这样,能调节可动橡胶膜190在其外周部分的刚性。 
在之前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74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夹持在收容空间62的下壁面和支撑突起50之间,以将其固定 到分隔构件38。然而,在采用可动橡胶膜74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固定到分隔构件38的结构的情况下,固定手段不限制为任何特殊形式。 
具体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径向中央部分可被螺纹固定到分隔构件。作为具体实施例,可采用与图28中示出的分隔构件194相似的结构。详细地,分隔构件194由上分隔件195和下分隔件196组成。上分隔件195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分隔件40一致的结构,并且其径向中央部分是没有支撑突起50的平坦形状。同时,下分隔件19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分隔件42一致的结构,并且下分隔件196的径向中央部分被螺栓孔197贯穿。螺栓孔197是在轴向上延伸贯通收容空间62的底壁的小直径圆形孔,并且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 
然后,可动橡胶膜74被配置在分隔构件194的收容空间62内。关于这点,使固定螺栓198穿过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74的板簧78中的插入孔86,并且将固定螺栓198拧进已形成在下分隔件196中的螺栓孔197中。从而可动橡胶膜74的径向中央部分被固定到下分隔件196。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由硬质合成树脂制成的分隔构件中,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可通过焊接到分隔构件上而被固定。更详细地,如图29所示,这种分隔构件200将具有厚壁、总体上大致呈圆盘形状,在其径向中央部分形成向上面开口的收容空间202和向下面开口的圆形凹部204。另外,在分隔构件200的外周缘部处形成螺旋圆周槽206,该螺旋圆周槽206向外周面开口并且绕圆周方向延伸不到两周的长度。然后,将分隔构件200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14的内周侧,使得收容空间202部分限定压力接收室64并且圆形凹部204部分限定平衡室66,而孔通路72由圆周槽206形成。
此外,连通通路208沿轴向贯穿分隔构件200的中央部分。从轴向观察,连通通路208具有中心角大约为120°的大致扇形轮廓。三个这种连通通路208在圆周上等间距隔开。在将分隔构件200与第二安装构件14组装在一起的情况下,限定在分隔构件200两侧的压力接收室64和平衡室66通过连通通路208彼此连通。 
焊接突起210一体形成在分隔构件200中的收容空间202的径向中央。焊接突起210具有小直径棒状,并且从收容空间202的底壁向上突出。 
然后,可动橡胶膜74被配置在收容空间202中。具体地,使焊接突起210穿过构成可动橡胶膜74的一部分的板簧78的插入孔86。然后,将用超声波、热等使焊接突起210的末端部分融化,并且对其进行加工使其直径更大,将其固定到暴露于外部的板簧78的中央部分。从而可动橡胶膜74被配置在收容空间202内,使得其中央部分被固定到分隔构件200。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分隔构件可以设置有与阻塞橡胶弹性板配合的配合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通过配合部的配合作用而被固定到分隔构件。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可以采用与图30中示出的分隔构件212的结构相似的结构。具体地,该分隔构件212包括上分隔件214和下分隔件216。上分隔件214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教示的上分隔件40一致的结构,并且在其径向中央部分形成贯穿中央凹部44的底壁的圆形上连通窗217。 
同时,下分隔件216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教示的下分隔件42一致的结构,且在其径向中央部分一体地形成作为配合部的钳位突起(clinching projection)218,该钳位突起218向收 容空间62内侧突出。该钳位突起218具有与已经形成在板簧78中的插入孔86的形状相对应的小直径棒状。 
在将可动橡胶膜74安装在收容空间62中的过程中,使钳位突起218穿过已经形成在板簧78中的插入孔86。然后使钳位突起218受到轴向外力,从而使穿过板簧78向上突出的钳位突起218的末端部分变形并且使钳位突起218的该末端部分的直径大于插入孔86的内径。由此,暴露于外部的板簧78的中央部分将被钳位突起218保持,从而将可动橡胶膜74的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212。在上述方式中,可动橡胶膜74的径向中央部分可以通过钳位而固定到分隔构件212。 
固定部件(或手段)也可以设置在阻塞橡胶弹性板侧。作为具体实施例,可以采用与图31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220的结构相似的结构。具体地,在可动橡胶膜220中,在板簧222的中央部分一体地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夹压保持部224。使夹压保持部224的上端面压靠收容空间62的上壁面,而使可动橡胶膜220的中央下端面压靠收容空间62的下壁面,从而相对于分隔构件38固定可动橡胶膜220的中央部分。 
此外,设置在阻塞橡胶弹性板侧的固定部件例如可以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具体地,在由图32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226构成的阻塞橡胶弹性板中,向上突出并且固着到板簧78的中央约束部80的上表面的圆块形夹压橡胶弹性体228将与构成可动橡胶膜226的橡胶弹性体一体地形成。使夹压橡胶弹性体228的上端面压靠收容空间62的上壁面,而使可动橡胶膜226的中央下端面压靠收容空间62的下壁面,从而相对于分隔构件38固定可动橡胶膜226的中央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226的径向中央部分稍微弹性地夹持在分隔构件38上。 
还可以在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设置配合部,然后, 通过该配合部与分隔构件的接合将阻塞橡胶弹性板的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作为具体实施例,可以采用如图33中示出的构造的分隔构件230和可动橡胶膜231。具体地,在分隔构件230中,已经制成贯穿下分隔件232的径向中央部分的配合孔234,该下分隔件232是分隔构件230的一部分。在可动橡胶膜231中,一体地形成有从板簧238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下突出的钳位筒部240。 
在对钳位筒部240施压使其穿过贯穿下分隔件232的中心央部的配合孔234之后,使钳位筒部240的末端经受外力而导致扩张变形。从而下分隔件232的中央部分将夹在钳位筒部240的末端和板簧238的中央部分之间,因而将可动橡胶膜231的径向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230。 
作为可选方案,如图34所示,可动橡胶膜242在其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230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来完成:使已与可动橡胶膜242的径向中央部分一体地形成的卡止橡胶(detentrubber)244穿过且卡在已形成在下分隔件232的中央部分的配合孔234中。 
更详细地,卡止橡胶244是从可动橡胶膜242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下突出的大致棒状。卡止橡胶244具有以下结构:包括外径与配合孔234大致相等的基端部246、和一体地形成在基端部246的下方并且直径大于基端部246的直径的卡止部248。卡止部248朝其末端(图34中向下)直径逐渐增大。 
卡止橡胶244被插入到配合孔234中,使得卡止橡胶244的基端部246穿过配合孔234,且卡止部248通过配合孔234而突出到分隔构件230的下侧。从而,在卡止橡胶244的基端部246和卡止部248之间形成的肩部将被分隔构件230卡住,从而将可动橡胶膜242在其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230。
此外,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连通通路(下连通窗58)的形状仅仅是示例性的,根据所需的减振特性等可以适当地设定上连通窗48和下连通窗58的尺寸、形状等。作为具体实施例,分隔构件250的构成收容空间62的上壁和下壁的部分可以多个具有圆形截面的连通窗252贯穿,如图35所示。 
此外,除了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教示的沿着径向的轴线分开的大致半圆形截面的连通窗48、58,还可以采用:沿着两条互相垂直直向径线轴分开的具有中心角为90°的大致扇形截面的连通窗;定位在圆周上具有中心角为120°的大致扇形截面的的连通窗;在圆周方向上延伸并且沿着径向轴线相对定位的一组连通窗等等。 
阻塞橡胶弹性板所设置的加强构件也可以通过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教示的板簧78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的刚性体构件来实现。在具有作为基本上不能变形的刚性体的加强构件的阻塞橡胶弹性板中,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将被保持在与分隔构件38接触的更稳定的状态中。结果,在输入一般振动时,将有效地达到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72的减振效果。 
此外,通过使加强构件具有放射状轮辐形弹簧部82,由于压力接收室64的负压而产生变形的部分将局限于仅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那些部分,这些部分在向内周侧移动的圆周方向上具有渐小的自由长度。结果,可根据作用于阻塞橡胶弹性板上的负压大小,高精度地调节短路通路73的开口面积,从而得到有效的气穴消除作用并且获得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72的所需的减振特性;通过孔通路72调谐的自动调节,也表现出对于更宽频率范围振动的有效的减振效果。 
在加强构件是刚性体的情况下,加强构件在形状和尺寸上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教示的板簧78不相同,根据所需减振能 力、消除气穴噪声效果等,可以适当地设计该构件。 
在图1至图6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板簧78在其中央部分被固定到分隔构件38,使各轮辐形弹簧部82均等地弹性变形。但是,将板簧78固定到分隔构件38的方式,包括固定位置和固定结构,不限于此。例如,板簧78可以在处于板簧78径向上的相对位置的一对轮缘部84、84上的两点固定到分隔构件38;或者板簧可以设置有四个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形成的轮辐形弹簧部,处于径向相对位置处的成对的这些轮辐形弹簧部分别在它们的径向末端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通过以这种方式将板簧在分隔构件上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处固定到分隔构件,在允许板簧弹性变形的状态,可动橡胶膜74的弹性变形能够以两种不同的弹簧特性发生,即,基于仅橡胶的弹性变形的低压作用状态下的特性以及伴随有板簧的弹性变形的高压作用状态下的特性,从而与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教示的中央部分固定到分隔构件38的板簧78一样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效果。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发动机支座,并且适合在如悬架支座或车身支座等各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中应用。 
本发明不必限制于汽车用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并且可以有利地应用到火车用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或者应用到各种其他用途用的可切换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首先参照图36,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汽车发动机支座310。发动机支座310具有金属制的第一安装构件312和金属制的第二安装构件314由主橡胶弹性体316彼此连接的结构。然后,第一安装构件312被安装到未示出的汽车的动力单元上,该第一安装构件312为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个部件,而第二安装构件314被安装到未示出的车身上,该第二安装构件314为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 另一部件,从而经由发动机支座310提供动力单元和车身的减振联接。在下面的描述中,上下方向是指发动机支座310的轴向,也是指图36中的上下方向,该上下方向与主振动输入方向一致。在图36中,示出安装到汽车之前的发动机支座310;通过安装到汽车中,动力单元的分配支撑荷载将施加在发动机支座310的轴向上。 
更详细地,第一安装构件312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刚性构件,并且具有圆块形。向上突出的安装螺栓318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安装构件312的上端处。通过将安装螺栓318螺纹固定到动力单元(未示出)而将第一安装构件312安装到动力单元。 
第二安装构件314是由与第一安装构件312的材料类似的材料制成的高刚性部件,并且具有薄壁、大直径、大致圆筒形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环形凸缘部320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安装构件314的上端部。第二安装构件314将借助于托架配件(未示出)等固定在外侧的装置而安装到车身侧。 
第一安装构件312和第二安装构件314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配置,使得第一安装构件312位于第二安装构件314上方,并且由通过主橡胶弹性体316使第一安装构件312和第二安装构件314联结在一起。 
然后,将第一安装构件312从上方插入并且使其硫化粘合到主橡胶弹性体316的小直径端,而第二安装构件314的内周面被硫化粘合到主橡胶弹性体316大直径端的外周面,使得第一安装构件312和第二安装构件314由主橡胶弹性体316彼此弹性地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主橡胶弹性体316形成为使第一安装构件312和第二安装构件314结合的一体硫化成形组件。 
密封橡胶层324与主橡胶弹性体316一体地形成。密封橡胶层324是薄壁、大直径、大致圆筒形、从主橡胶弹性体316的下 端向下延伸的橡胶弹性体,并且被固着到第二安装构件314的内周面。密封橡胶层324具有比大直径凹部322的开口大的内直径,且环形肩部326形成在主橡胶弹性体316和密封橡胶层324之间的边界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橡胶层324在其轴向中间部分的下侧薄于上侧,肩部形成在密封橡胶层324内周面的轴线中间部分。主橡胶弹性体316和密封橡胶层324基本在整个轴向长度上覆盖第二安装构件314的内周面的。 
设置成弹性膜的隔膜328设置在第二安装构件314的下端。隔膜328是薄壁、在轴向上具有充足的松弛的大致圆盘形或圆拱顶形橡胶薄膜。环形固定部330一体地形成在隔膜328的外周缘部。 
固定件332与固定部330的外周面并置并且固定件固着到该外周面。固定件332是大致圆环形的配件,并且是由与第一和第二安装构件312、314的材料相似的材料形成的刚性体。与隔膜328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330和固定件332的内周面并置并且固定部330硫化粘合到该内周面。本实施方式中的隔膜328形成为一体地结合了固定件332的一体硫化成形部件。 
隔膜328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314。具体地,已固着到隔膜328的固定件332经由介于固定件332和第二安装构件314之间的密封橡胶层324与第二安装构件314的下端并置。然后,使第二安装构件314经受如360度径向压缩等缩径处理以将固定件332固定在与第二安装构件314紧密接触的状态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构件314的下端被向内周侧弯曲以抵接固定件332的下端面,因而防止固定件332在轴向上移出。 
通过由此将隔膜328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314,与部隔分离且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的流体室334将被限定在主橡胶弹性体316和隔膜328的相对面之间,在第二安装构件314的内周侧。 虽然对填充流体室334的不可压缩性流体没有特殊限制,但例如使用水、烷撑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这些物质的混和物是有利的。为了有效地达到基于流体流动作用(后述)的减振效果,优选使用具有0.1Pa·s以下的粘度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如图36所示,分隔构件336被布置收容在流体室334内。如图37和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336具有厚壁、整体呈大致圆盘形,并且包括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340。 
上分隔构件338由如铝合金等金属或硬质树脂材料制成,并且整体上具有大致圆盘形。中因凹部342形成在上分隔件338的径向中央部分。该中央凹部342是向上开口的圆形凹部,在中央凹部342的圆周的一个部位处具有归因于径向向外延伸的连通部344而扩大的直径。通过对中央凹部342的底壁进行穿孔而形成多个锁孔346。锁孔346是形成在中央凹部342的径向中央和外周部分中的几个位置处的小直径圆孔。锁孔346形成在与后述的外周锁定突起354和中央锁定突起358对应的位置处。 
上圆周槽348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的处于中央凹部342的外周侧的部位中。上圆周槽348是向上分隔构件338外周面开口的狭缝,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短于全周的指定长度。上圆周槽348的第一圆周方向端部通过连通部344与中央凹部342连通。 
提供开口窗的上连通窗349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的中央凹部342的底壁中。上连通窗349在径向上中央凹部342的外周缘部处形成在中央凹部342的底壁中,并且在轴向上贯通底壁。上连通窗349形成为使得,在可动橡胶膜366(后述)安装到分隔构件336的状态下,该窗超过可动橡胶膜366的外周缘部延伸至外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7所示,三个上连通窗349在 圆周方向上相隔指定距离而形成。上连通窗349在远离锁孔346的位置处形成。 
同时,下分隔构件340,与上分隔构件338相似,由如铝合金等金属或硬质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厚壁、整体大致圆盘形。如图38和39所示,收容凹部350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的径向中央部分。该收容凹部350是整体呈圆形的凹部,并且形成为向上开口。 
如图39所示,收容凹部350的周壁在圆周上的几个位置处的局部区域中向内周侧伸出,这些伸出部分限定多个外周把持突起352。外周把持突起352与周壁和下分隔构件340的收容凹部350的底壁一体形成,并且沿圆周从几个位置处径向向内伸出。因而,收容凹部350在外周把持突起352已经沿圆周形成的这些位置处具有小直径局部区域。朝向内周侧定位的外周把持突起352的边缘面由与可动橡胶膜366(后述)的外周面对应的曲面限定。多个外周把持突起352的这些内周面将沿同一给定圆周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外周把持突起352在圆周上等间隔地形成。 
外周锁定突起354形成在外周把持突起352上,从而从此向上突出。外周锁定突起354由圆柱形的小直径插入轴和一体地形成在插入轴的上端并且具有直径大于插入轴的直径的大致半球形状的锁定部构成。外周锁定突起354分别形成在外周把持突起352的圆周方向中央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支撑突起356形成在收容凹部350的径向中央部分。中央支撑突起356是大致圆柱形状并且从收容凹部350的底壁向上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支撑突起356与收容凹部350的底壁一体地形成。中央锁定突起358一体地形成在中央支撑突起356上。中央锁定突起358在结构上与外 周锁定突起354大致相同,并且从中央支撑突起356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上突出。 
下切口部360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的外周缘部。该下切口部360向下分隔构件340的外周面和上表面开口,并且围绕圆周延伸大约半周的指定距离。另外,穿过下切口部360底壁的下连通孔362形成在下切口部360的第一圆周方向端部。 
如图38至图40所示,下连通窗363设置为下分隔构件340的收容凹部350的底壁中的连通开口。下连通窗363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指定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独立的下连通窗363在圆周方向上以指定的距离彼此间隔开。 
具有上述构造的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340从上到下沿着同一中心轴线并置。使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上的外周锁定突起354和中央锁定突起358分别滑动通过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中的锁定孔346,并且锁定到中央凹部342的底壁。由此,上、下分隔构件338、340被固定在一起以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分隔构件336。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340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定位,并且上圆周槽348的端部和下切口部360的端部被定位成从轴向观察重叠。 
而且,在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340并置组装在一起的情况下,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中的下切口部360的上面开口被上分隔构件338的外周缘部覆盖,使下切口部360呈向外周侧开口的槽状轮廓。另外,在相互对准的上圆周槽348的第一圆周方向端部和下切口部360的第一圆周方向端部,连接通路形成在上圆周槽348的下表面中。上圆周槽348和下切口部360从而串联连接而形成螺旋形的圆周槽,该螺旋形的圆周槽绕圆周延伸等于一周到一周半距离的指定长度。 
此外,通过将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340组装在一 起,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的中央部分中的收容空间350的开口被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中的中央凹部342的底壁部覆盖,因而在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340之间限定用作收容区域的收容空间364。 
设置为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可动橡胶膜366被配置在形成于分隔构件336的中央部分中的收容空间364中。可动橡胶膜366具有整体呈大致圆形的平面形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由橡胶弹性体制成。如图41和图42所示,可动橡胶膜366具有薄壁、大致圆盘形的橡胶膜部368。安装孔370穿过橡胶膜部368的径向中央部分,并且接触突起372一体地形成为在橡胶膜部368的外周部分向下突出。 
设置为中央保持部的弹性保持部374一体地形成在橡胶膜部368的径向中央部分。弹性保持部374具有小直径、大致圆筒形状,且在形成于可动橡胶膜366的中央部分的安装孔370的周缘部向上突出。通过形成弹性保持部374,橡胶膜部368的径向中央部分将构成厚度增加的局部区域。 
设置为厚保持部的保持轮缘部376一体地形成在橡胶膜部368的外周缘部上。保持轮缘部376被成形为从可动橡胶膜366的外周缘部向上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指定距离。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三个保持轮缘部376形成在橡胶膜部368的外周缘部上。通过形成这些保持轮缘部376,可动橡胶膜366的外周缘部在其圆周上的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多个位置处设置有厚度增加的局部区域。此外,保持轮缘部376的外周部分超过橡胶膜部368的外周缘部径向向外突出,使得可动橡胶膜366在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部分中具有直径增加的局部区域。 
此外,作为加强肋,保持轮辐部378在径向上形成在弹性 保持部374和保持轮缘部376之间。保持轮辐部378的宽度窄于保持轮缘部376的周向长度,并且由在径向上直线延伸的橡胶弹性元件限定该保持轮辐部378。橡胶膜部368、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缘部376一体地形成。保持轮辐部378形成为沿径向使弹性保持部374与保持轮缘部376在它们的周向中央部分连接。可动橡胶膜366的径向中间部分中的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部分将具有与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缘部376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可动橡胶膜366的径向中间部分的薄部(即,橡胶膜部368的径向中间部分)由保持轮辐部378在圆周方向上分割成多个部分。 
此外,作为弹性变形区域,弹性阀部380沿圆周方向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外周缘部处的保持轮缘部376之间。弹性阀部380由橡胶膜部368的外周缘部限定并且薄于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阀部380的圆周方向的边缘部分具有在径向上逐渐向外倾斜的弓形,并且平滑地与保持轮缘部376的圆周方向端部连接。 
上述构造的可动橡胶膜366将被安装到分隔构件336。具体地,如图43所示,可动橡胶膜366将被插入到下分隔构件340的收容凹部350中并且并置在收容凹部350的底壁上,然后,使上分隔构件338从上方并置,使得可动橡胶模366相对于限定在上、下分隔构件338、340之间的收容空间364容纳定位。然后,使从收容凹部350的径向中央部伸出的中央支撑突起356穿过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的径向中央部分中的安装孔370,因而在径向上相对于分隔构件336定位可动橡胶膜366。 
在由此将可动橡胶膜366安装在收容凹部350中的情况下,可动橡胶膜366上的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位置将在圆周方向上与从收容凹部350的周壁伸出的外周把持突起352对准,并 且保持轮缘部376的外侧面将被设置成与外周把持突起352的内周面压力接触。从而可动橡胶膜366将通过多个外周把持突起352把持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外周缘部处的保持轮缘部376而在径向上被定位。在除形成了外周把持突起的部分之外的区域中,收容凹部350的直径大于可移动橡胶模366的直径,并且在弹性阀部380的外周面和收容凹部35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 
可动橡胶膜366在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收容凹部350的深度尺寸。保持轮缘部376的上边缘面定位成接触收容空间364的上壁面(顶壁面),而保持轮缘部376的下边缘面定位成接触收容空间364的下壁面(底壁面),使得保持轮缘部376在轴向上由上、下分隔构件338、340从两侧夹持保持。从而可动橡胶膜366的径向外周部分在圆周上已经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多个位置处的局部区域被分隔构件336支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366的已经形成了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辐部378的部分的厚度大致等于形成保持轮缘部376的部分的厚度。弹性保持部374的上边缘面和保持轮辐部378的上边缘面将被定位成与收容空间364的上壁面接触,而弹性保持部374的下边缘面和保持轮辐部378的下边缘面被定位成与收容空间364的下壁面接触,使得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辐部378在轴向上由上、下分隔构件338、340从两侧保持把持。从而可动橡胶膜336在径向中央部分被分隔构件336支撑,并且在可动橡胶膜336的径向中间部分在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的局部区域被分隔构件336支撑。然而,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辐部378不必被保持把持在上、下分隔构件338、340之间。作为替代,在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辐部378的上边缘面与上分隔构件338的下端面之间可以存在指定间隙。
在上述方式中,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外周缘部上的保持轮缘部376在轴向(也是可动橡胶膜366的厚度方向)上被上、下分隔构件338、340保持把持,而已经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上的外周把持突起352被定位成接触保持轮缘部376的外周面,使得保持轮缘部376在径向上被保持定位。本实施方式中的把持部由上分隔构件338的已经定位成与保持轮缘部376的上边缘面接触的部分和下分隔构件340的已经定位成接触保持轮缘部376的下边缘面和外周面的部分而限定在收容空间364的外周部分中。 
此外,通过将可动橡胶膜366配置在收容空间364中,使得可动橡胶膜366与收容空间364的底壁并置并且紧密接,从而覆盖下连通窗363,上连通窗349将被定位成离开可动橡胶膜366并且处于连通状态,而下连通窗363将被保持在被可动橡胶膜366阻塞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可动橡胶膜366的弹性阀部380将相对于已经形成在圆周上多个位置处的局部区域中的多个下连通窗363在圆周方向上定位,使得弹性阀部380定位到下连通窗363的外周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保持轮缘部376的外周面和外周把持突起352之间的接触提供径向上的定位作用,以及由中央支撑突起356穿过可动橡胶膜366的安装孔370提供径向上的定位作用,可动橡胶膜366将被定位在可动橡胶膜366覆盖下连通窗33的位置处。而且,借助于被把持在上、下分隔构件338、340之间的可动橡胶膜366的保持轮缘部376,利用可动橡胶膜366的弹性来保持可动橡胶膜366处于与下连通窗363的开口紧密接触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已经一体地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的外周部分中的环形接触突起372将被定位成从下连通窗363的外周侧与收容凹部350的底壁压力接触,使得下 连通窗363有利地处于闭塞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的圆周方向上的相邻的保持轮缘部376之间的弹性阀部380相对于上连通窗349在圆周方向上被定位。上连通窗349向分隔构件336的覆盖弹性阀部380的轴向上侧的部分中开口并且向外周侧超过弹性阀部380延伸。多个把持部沿圆周方向形成在圆周上相邻的上连通窗349之间。 
如上所述以上述方式安装了可动橡胶膜366的分隔构件336将被定位收容在流体室334中。具体地,通过将分隔构件336从已经固着了主橡胶弹性体316的开口的相反侧的开口(在图36中的下侧的开口)插入而将分隔构件336插入到第二安装构件314(隔膜还未安装到其上)中。然后,将隔膜328从分隔构件336的下方插入到第二安装构件314中。然后,使第二安装构件314经受缩径处理,使得分隔构件336和隔膜328由第二安装构件314支撑。 
在由此将分隔构件336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314中的情况下,分隔构件336的外周面将被定位成经由介于分隔构件336的外周面和第二安装构件314间的密封橡胶层324与第二安装构件314紧密接触,因而将流体室334分成位于分隔构件336两侧的上和下部分。具体地,在分隔构件336的一侧(图36中的上侧)形成压力接收室382,该压力接收室382的部分壁由主橡胶弹性体316限定并且该压力接收室382在输入振动时产生压力波动。同时,在分隔构件336的另一侧(图36中的下侧)形成平衡室328,该平衡室328的部分壁由隔膜328限定并且该平衡室328适合容易地改变容积。用密入在流体室334中的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 
位于已经形成在分隔构件336的外周缘部上的圆周槽的外 周处的开口由第二安装构件314经由圆周槽与第二安装构件314之间的密封橡胶层324而被闭塞,从而形成遂道状通路。遂道状通路的一个圆周方向端部通过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的外周缘部处的连通部334与压力接收室382连通,而遂道状通路的另一圆周方向端部通过已经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的外周缘部处的下连通孔362与平衡室384连通。因而,在分隔构件336的外周缘部处将形成孔通路390,该孔通路390螺旋形地延伸指定距离并且使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互相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地设定孔通路390的通路长度和通路截面积,注意压力接收室382的壁弹簧刚性,通道将被调谐从而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展示出对与汽车发动机抖动对应的约10Hz的振动的减振效果。 
另外,收容空间364通过已经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中的上连通窗349而与压力接收室382连通,并且通过已经形成在下分隔构件340中的下连通窗363而与平衡室384连通。因而,压力接收室382中的压力经由上连通窗349将作用在已经配置收容在收容空间364中的可动橡胶膜366的一个面上,而平衡室384的压力经由下连通窗363将作用在可动橡胶膜366的另一个面上。可动橡胶膜366从压力接收室382侧与下连通窗363的开口并置并且与其紧密接触定位。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汽车发动机支座310中,当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成为问题的与发动机振动或其他振动对应的低频率、大幅度的振动在行驶过程中输入时,在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之间产生相对压差。基于该压差,将通过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之间的孔通路390而产生流体流动。从而基于流体被诱导流过已经被调谐至低频的孔通路390的流动作用提供所需的减振效果(高减振效果)。
当孔通路已经被调谐到的低频率范围内的振动输入时,下连通窗363将由可动橡胶膜366保持闭塞,从而防止压力接收室382的液压通过上和下连通窗349、363和收容空间364逸出到平衡室384。因而,足够水平的流体流过孔通路390得到充分保证,并且可以有利地得到减振效果。 
另一方面,例如当汽车处于停止时,如果与空转振动对应的中频至高频范围内的振动输入到发动机支座310,则可动橡胶膜366的橡胶膜部368基于在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之间产生的相对压差将发生微小变形。于是,将基于由橡胶膜部368的微小变形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来获得所需减振效果(低动态弹簧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上连通窗349的开口面积和轴向长度已经被适当地设定,使得上连通窗349将用作被调谐到与空转振动对应的中频至高频范围的高频波孔通路。 
当中频至高频范围内的振动,即,高于调谐频率的较高频率振动输入时,孔通路390通过类似反共振作用而基本上关闭,因而防止压力接收室382的液压通过孔通路390逸出到平衡室384。 
因而,在根据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310中,在输入低频振动时,利用流体在孔通路390中的流动作用可获得高减振效果,而在高频振动输入时,利用可动橡胶膜366的微小变形可获得液压吸收作用,从而在更宽频率范围上提供减振效果。 
此外,如果例如当汽车颠簸行驶时可能发生的突然冲击荷载输入到发动机支座310,则压力接收室382的压力可能明显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压力接收室382的压力明显下降过程中,压力波动将使可动橡胶膜366的弹性阀部380被吸向压力接收室382侧并且发生弹性变形。因而,间隙将在 弹性阀部380和收容空间364的底壁之间形成,于是下连通窗363将通过这些间隙而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通过上连通窗349、收容空间364和下连通窗363而彼此连通,从而压力接收室382中的负压尽可能快速地消除。从上述论述可以了解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压力接收室382的压力显著下降,利用上和下连通窗349、363和收容空间364形成减压通路(relief passage)。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阀部380的弹性变形,在弹性阀部380和收容空间364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截面积将小于上连通窗349的面积。 
通过提供这种用于防止压力接收室382中压力显著下降的减压通路,可以防止由于作用于压力接收室382上的负压而引起的气穴气泡的形成,从而由气穴气泡产生的噪声和振动能得到减少或避免。 
特别地,允许弹性阀部380在上下方向上变形和移位;而弹性阀部380的外周面从收容空间364的周壁面沿径向向内间隔定位。因而,当过大的负压作用时,减压通路通过弹性阀部380的弹性变形将始终形成,并且将始终产生消除压力接收室382的负压的效果。 
在此描述的发动机支座310中,保持轮缘部376设置在可动橡胶膜366的外周部分。保持轮缘部376由分隔构件336支撑,使得保持轮缘部376在轴向上被分隔构件336夹持并且保持轮缘部376的外周面被定位成接触外周把持突起352的内周面。因而,如果压力接收室382的压力下降,由于可动橡胶膜366在形成了保持轮缘部376的位置处被保持约束,因此将防止可动橡胶膜366在径向上错位,也避免如由可动橡胶膜366的外周壁和收容空间364的内周壁面的滑动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噪声或者由粘着滑动引起的噪声等问题发生。
此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向上伸出与保持轮缘部376大约相同高度的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辐部378与保持轮缘部376一体地形成。因此,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366径向中央部分的弹性保持部374和已经形成在径向中间部分的保持轮辐部378将与已经形成在外周缘部处的保持轮缘部376一起被分隔构件336保持夹持,因而在输入大的振动荷载过程中更有效地防止可动橡胶膜366错位等。具体地,由于在仅由橡胶弹性体制成的可动橡胶膜366中可以达到足够水平的保持力,所以尽管不存在固着的由金属、硬质合成树脂等制成的加强构件,还是可获得所需的减振性能和防止气穴噪声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减压通路的一部分的上连通窗349超过可动橡胶膜366中的弹性阀部380的外周缘部向外周侧延伸。因此,即使弹性阀部380由于作用于压力接收室382上的负压已经产生明显的弹性变形,也可以防止上连通窗349被弹性阀部380闭塞,因而,将始终地获得消除负压的效果。 
接着,适于在汽车发动机支座中采用的分隔构件396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方式在图44和图45中示出。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及在后述的第五和第六实施方式中,除了分隔构件之外,其他部分在构造上与第三实施方式示出的发动机支座310基本相同,将不再详细描述这些同样的部分。关于分隔构件396也是如此,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示出的元件基本相同的元件在图中标以相同的标号并且不再详细描述。 
具体地,图44中示出的分隔构件396包括上分隔构件398和下分隔构件400。而上分隔构件398具有依照之前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上分隔构件338的整体结构,在中央凹部342的底壁中,锁孔346仅形成在外周部分的几个位置处。下分隔构件400 具有依照之前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下分隔构件340的整体结构,但是向上开口的圆形收容凹部402形成在下分隔构件400的径向中央部分。另外,在下分隔构件400中,收容凹部402的底壁的径向中央部分具有平坦形状。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下分隔构件400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下分隔构件340去除中央支撑突起356后的结构相当的结构。 
设置为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可动橡胶膜404已经被配置收容在收容空间364中,该收容空间364利用上分隔构件398和下分隔构件400之间的收容凹部402形成。该可动橡胶膜404包括薄壁、大致圆盘形的橡胶膜部368。设置为小直径、大致圆柱形的中央保持部的弹性保持部406一体地形成在橡胶膜部368的径向中央部分;保持轮缘部376一体地形成在橡胶膜部368的外周缘部。 
如图45所示,可动橡胶膜404被收容在下分隔构件400的收容凹部402中。如在之前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那样,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404上的保持轮缘部376外周面将定位成与已经形成在收容凹部402的内周壁中的外周把持突起352的内周面接触,因而在径向上将可动橡胶膜404定位在收容凹部402中,也防止膜由于接触摩擦力等而与收容凹部402脱离。 
在将可动橡胶膜404插入到收容凹部402中的情况下,上分隔构件398将从轴向上侧并置在下分隔构件400上,并且可动橡胶膜404将被定位收容在分隔构件396的收容空间36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之前描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一样,在可动橡胶膜404安装在收容空间364中的情况下,可动橡胶膜404的弹性保持部406和保持轮缘部376被夹在上、下分隔构件398、400之间并且在轴向上被压缩。从而可动橡胶膜404在其中央部分和外周部分被分隔构件396弹性支撑,利用可动橡胶膜404的外 周部分来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的把持部。另外,在可动橡胶膜404安装在收容空间364中的情况下,已经形成在下分隔构件400中的下连通窗363被由可动橡胶膜404覆盖和闭塞。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之前描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一样,上连通窗349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已经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保持轮缘部376之间的弹性阀部380对准,并且超过弹性阀部380向外周侧延伸。 
与之前描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396相似,设置有该设计的可动橡胶膜404的分隔构件396被配置收容在流体室334中并且由第二安装构件314支撑,使得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限定在分隔构件396的两侧。另外,在分隔构件396安装到第二安装构件314的情况下,压力接收室382的压力通过上连通窗349作用于可动橡胶膜404的一个面上,而平衡室384的压力通过下连通窗363作用于可动橡胶膜404的另一个面上。 
当结合了上述分隔构件396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安装在车辆中时,响应与发动机抖动对应的低频振动输入,基于流体流过孔通路390将产生减振效果。另一方面,响应与空转振动对应的中频至高频范围的振动输入,基于可动橡胶膜404的微小变形将产生减振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橡胶膜404的径向中间部分构成为薄橡胶膜部368,该薄橡胶膜部368延伸较大区域并且不具有保持轮辐部378。从而,液压吸收作用将通过橡胶膜部368的微小变形而有效地产生,使得能有利地获得所需的减振效果。 
另外,响应输入到发动机支座的大振动荷载,可动橡胶膜404的已经沿圆周方向定位在中的多个保持轮缘部376之间的弹性阀部380将产生明显弹性变形,因而在弹性阀部380和收容空间364的底壁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将通过这些间隙彼此连通,以利用上和下连通窗349、363 和收容空间364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减压通路。于是,由于封入的流体被诱导流过压力接收室382和平衡室384之间的该减压通路,可防止压力接收室382的压力由于大荷载输入而显著下降,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气穴现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座中,可动橡胶膜404弹性保持部406和保持轮缘部376保持定位在第二安装构件314内侧的指定位置处,该弹性保持部406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404的径向中央部分,该保持轮缘部376已经形成在可动橡胶膜404的外周缘部。因而,能够防止可动橡胶膜404响应大振动荷载的输入而错位。 
此外,橡胶膜部368的外周面从收容空间364的周壁面沿径向向内间隔定位。因而,能够防止在橡胶膜部368(弹性阀部380)的弹性变形过程中由于橡胶膜部368和收容空间364的周壁面之间的摩擦引起的噪声。 
接着,适于在汽车发动机支座中采用的分隔构件408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在图46和图47中示出。该分隔构件408包括上分隔构件410和下分隔构件400。 
上分隔构件410具有与之前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上分隔构件398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还具有从中央凹部342的底壁向下突出的夹持突起412。夹持突起412在圆周上的几个位置处沿圆周方向延伸指定长度,并且形成为轴向向下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突起412的突出末端部沿圆周方向以基本不变的半圆形截面延伸,从而避免由于如后述的与可动橡胶膜404接触而破坏可动橡胶膜404。 
然后,使上分隔构件410从上方并置于下分隔构件400并且安装到下分隔构件400,其中可动橡胶膜404已经装配到收容凹 部402中。如图46所示,关于此点,夹持突起412将滑入可动橡胶膜404的保持轮缘部376的内周侧,从而定位成在橡胶膜部368的圆周上的几个位置处与橡胶膜部368接触。如图47所示,夹持突起412相对于下分隔构件400的外周把持突起352在圆周方向上定位,并且可动橡胶膜404的保持轮缘部376的周向中间部分在径向上被把持夹在外周把持突起352和夹持突起412之间。 
与之前的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发动机支座一样,设置有根据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分隔构件408的发动机支座能有效地提供减振效果和气穴噪声减少效果。 
与之前的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发动机支座相似,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中,可动橡胶膜404的径向中央部分和外周缘部在轴向上被在多个位置处夹在上、下分隔构件410、400之间,并且保持轮缘部376被外周把持突起352把持,因而在输入大荷载过程中,防止可动橡胶膜404移出其安装位置,也防止由粘着滑动产生的噪声。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座中,多个夹持突起412一体地形成在上分隔构件410上。可动橡胶膜404在外周部分的局部区域中被保持夹在这些夹持突起412和收容空间364的底壁之间。因而,在归因于大振动荷载输入而使可动橡胶膜404暴露于高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橡胶膜404错位,并且能够获得稳定的减振性能。 
接着,适于在汽车发动机支座中采用的分隔构件414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在图48和图49中示出。该分隔构件414包括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416。 
下分隔构件416设置有收容凹部418。收容凹部418是在下 分隔构件416的径向中央部分向上开口的大致圆形凹部。收容凹部418绕整个圆周以基本不变的直径形成,并且不具有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示出的形成在收容凹部的周壁上的外周把持突起352。 
在收容凹部418的径向中央部分,形成从收容凹部418的底壁向上突出的多个外周支撑突起420。外周支撑突起420与收容凹部418的底壁一体地形成且沿轴向向上突出,并且具有与中央支撑突起356大致相同的整体构造。而且,与中央支撑突起356相似,外周锁定突起354一体地形成在外周支撑突起420的突出末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外周支撑突起420在圆周上以指定距离间隔形成,外周锁定突起354分别形成在外周支撑突起420上。 
设置为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可动橡胶膜422被装配到收容凹部418中。与之前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可动橡胶膜366相似,可动橡胶膜422设置有橡胶膜部368、弹性保持部374和保持轮辐部378。此外,接触保持部424一体地形成在保持轮缘部376上。如图48所示,接触保持部424形成为从保持轮缘部376的周向中央部向外周侧伸出。另外,圆形安装孔426形成在一体化的保持轮缘部376和接触保持部424的中央部分,从而在轴向上贯穿保持轮缘部376和接触保持部424。 
可动橡胶膜422被插入到收容凹部418中。在将可动橡胶膜422插入到收容凹部418的过程中,作为弹性保持部374的中央孔安装孔370将绕着中央支撑突起356的外侧滑动,而圆形安装孔426绕着外周支撑突起420的外侧滑动。此外,可动橡胶膜422的接触保持部424的外周面将被布置成与收容凹部418的内周面接触,利用该接触以在径向和轴向上对可动橡胶膜422施加保持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可动橡胶膜422侧的圆周上 的许多局部区域处形成向外周侧伸出的接触保持部424,可利用收容凹部418的周壁构成夹持部的一部分以将可动橡胶膜422保持在其外周面与收容凹部418的周壁接触的状态。 
在将可动橡胶膜422插入到收容凹部418中的情况下,沿圆周方向形成在保持轮缘部376之间的多个弹性阀部380将均定位成,它们的外周面从收容凹部418的周壁面向内周侧间隔开。 
然后,使上分隔构件338与下分隔构件416安装并置,在该下分隔构件416中可动橡胶膜422已通过这种方式插入到收容凹部418中。具体地,已经形成在中央支撑突起356和外周支撑突起420的突出末端的锁定突起354、358将穿过并锁定到已经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中的多个锁孔346中,从而将上分隔构件338和下分隔构件416固定在一起。 
在通过这种方式组装上、下分隔构件338、416的情况下,可动橡胶膜422的弹性保持部374、保持轮缘部376、接触保持部424和保持轮辐部378将均被保持夹在上、下分隔构件338、416之间,可动橡胶膜422将由上、下分隔构件338、416弹性夹持。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部分地利用收容空间364的壁的外周部分处的圆周上的相对于接触保持部424定位的区域构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设置有这种分隔构件414的发动机支座中,如之前的第三至第五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一样,可以基于流体流动作用和液压吸收作用等有效地实现减振效果,以及实现用于在大荷载输入时限制噪声和振动的发生的负压减小效果。 
另外,因为弹性保持部374、保持轮缘部376、接触保持部424和保持轮辐部378已经在轴向上被夹持,并且接触保持部424通过与收容空间364的周壁接触而在其外周面被把持,在输入大荷载时,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橡胶膜422从安装位置移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可动橡胶膜422的接触保持部424 通过围绕各外周支撑突起420的外部安装而在径向上定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可动橡胶膜422从径向上的位置移出。 
虽然已经依照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在上文中说明了本发明,这些优选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该解释为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公开。 
例如,虽然在第三至第六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由组装在一起的上分隔构件和下分隔构件组成,作为替代,分隔构件可由单个部件组成。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分隔构件可以具有依照下分隔构件340的结构,但是在中央支撑突起356的末端部分设置有凸缘状的中央锁定部,从而防止可动橡胶膜422的中央部分与中央支撑突起356脱离;而收容凹部350的周壁可以设置有从其上边缘径向向内延伸的外周保持部。因而,可动橡胶膜366的保持轮缘部376在轴向上被夹在外周保持部和收容凹部350的周壁之间。开口窗没有必要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上连通窗349类似地形成在圆周上的几个局部区域中;作为替代,阻塞橡胶弹性板在压力接收室侧的整个面可以是如上所述开口的。 
对厚保持部的数量、形状等没有特殊的限制。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两个厚保持部可形成在圆周上,或者可以形成四个以上的厚保持部。而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时它们的截面形状可以不同,例如,它们在径向上的宽度可以沿圆周方向逐渐变化。 
同样,提供开口窗的上连通窗349的数量、形状等不局限于示出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其它的配置。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虽然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三个上连通窗349形成在上分隔构件338的中央凹部342的底壁中,优选的是增加上连通窗349的数量同时减小每个上连通窗349的尺寸,如图50所示。根据该配 置,流过上连通窗349的流体量能够有效地分散到全部六个小尺寸上连通窗349中,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小归因于封入流体中溶解气体的释放和蒸发而引起的气泡-通常所说的气穴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第三至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公开的阻塞橡胶弹性板中,在轴向上夹持径向中央部分。然而,对将由厚保持部来支撑的阻塞橡胶弹性板来说,在轴向上在外周缘部夹持就足够了,而不总是必需在轴向上夹持径向中央部分或径向中间部分。 
引用的参者
均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的于2007年1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311749和于2008年3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071209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12)

1.一种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88、310),其包括:橡胶弹性体(16、316),该橡胶弹性体弹性地连接第一安装构件(12、312)和第二安装构件(14、314);压力接收室(64、382),该压力接收室部分的壁由所述橡胶弹性体限定;平衡室(66、384),该平衡室的部分壁由可挠性膜(30、328)限定,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由不可压缩性流体填充,并且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通过孔通路(72、100、390)彼此连通,所述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88、310)的特征在于:
分隔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的分隔构件(38、90、152、162、176、194、200、212、230、250、336、396、408、414)设置有连接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的连通通路(58、106、184、208、363);
使阻塞橡胶弹性板(74、110、114、120、124、130、134、148、158、166、170、190、220、226、231、242、366、404、422)从压力接收室侧并置于所述连通通路,并且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适合阻塞所述连通通路,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被配置成使得所述压力接收室的压力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第一面,而所述平衡室的压力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另一面;
设置约束部件(78、112、116、122、126、131、138、150、222、238、376),用于将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在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保持在与所述分隔构件局部接触的状态;以及
所述约束部件提供打开/遮断控制部件,使得所述压力接收室的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正压诱导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推靠所述分隔构件并且阻断所述连通通路,而所述压力接收室的作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负压诱导位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中的除由所述约束部件保持的保持部分之外的区域产生沿与所述分隔构件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变形,从而打开所述连通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3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74、114、120、124、130、134、148、166、170、220、226、231、242、366、404、422)在其中央部分被固定到所述分隔构件(38、152、162、176、194、200、212、230、250、336、396、408、4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3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74、114、120、124、130、134、166、190、220、226、231、242、366、404、422)配备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具有从中央部分向外周部分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轮辐形部(82、144、160、192、378);所述约束部件包括所述加强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3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具有以下构造: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74、114、124、130、134、366)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分割轮缘部(84、118、132、146、376)一体地设置在所述轮辐形部(82、144、160、192、378)的外周末端部分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由板簧(78、116、122、126、131、222、238)构成,并且该板簧部分地固定到所述分隔构件(38、194、200、212、23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是刚性体(78、166、122、126、131、222、238)。
7.根据权利要求1、2和4-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10、88、3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中的保持部分处由所述约束部件(78、112、116、122、126、131、138、150、222、238、376)保持,通过比诱导所述保持部分之外的区域的弹性变形的所述压力接收室的负压大的负压作用,所述保持部分产生沿与所述分隔构件分离的方向的弹性变形,致使所述连通通路(58、106、184、208、363)打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3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约束部件形成为使得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厚保持部(376)形成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366、404、422)的外周部分上的多个位置处,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利用把持部(352)而安装到所述分隔构件(336、396、408、414),所述把持部设置在所述分隔构件上并且在厚度方向上从两侧夹持所述厚保持部,并且所述把持部保持该把持部和所述厚保持部的外周面处于接触状态,以及
所述打开/遮断控制部件包括适于基于所述压力接收室和所述平衡室之间的压差而产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连通通路打开的弹性变形区域(380),并且该弹性变形区域在圆周方向上被限定在圆周方向上相邻定位的所述厚保持部之间,以及
超过所述弹性变形区域的外周缘部进一步向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外周部分延伸的开口窗(349)形成在所述分隔构件的覆盖所述弹性变形区域的压力接收室侧的部分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3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366、404、422)是圆的平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310),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通路(390)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延伸通过所述分隔构件(336、396、408、414)的外周部分,而收容空间形成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中央部分,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366、404、422)被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中;用于保持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多个厚保持部(376)的把持部(352)被限定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外周部分的圆周上的多个位置处;所述开口窗形成在圆周方向上在所述把持部之间的位置处、所述分隔构件的压力接收室侧的壁中,面对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的所述弹性变形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310),其特征在于,厚加强肋(378)一体地形成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366、404、422)上,从所述厚保持部向中央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310),其特征在于,厚中央保持部(374、406)一体地形成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366、404、422)的中央部分,并且所述中央保持部(374、406)在所述阻塞橡胶弹性板(366、404、422)的厚度方向上被所述分隔构件保持压缩。
CN2008101793077A 2007-11-30 2008-11-28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Active CN101446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1749 2007-11-30
JP2007311749A JP4914817B2 (ja) 2007-11-30 2007-11-30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311749 2007-11-30
JP2008-071209 2008-03-19
JP2008071209A JP4871902B2 (ja) 2008-03-19 2008-03-19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071209 2008-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6327A CN101446327A (zh) 2009-06-03
CN101446327B true CN101446327B (zh) 2012-01-04

Family

ID=40742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93077A Active CN101446327B (zh) 2007-11-30 2008-11-28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14817B2 (zh)
CN (1) CN1014463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01543A1 (ja) 2008-06-30 2010-01-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KR102398803B1 (ko) * 2015-05-08 2022-05-17 미쯔비시 가스 케미칼 컴파니, 인코포레이티드 허니콤 구조체 및 샌드위치 구조체 그리고 이것들을 제조하기 위한 허니콤용 기재
US10316926B2 (en) * 2016-09-02 2019-06-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ydraulic engine mount
JP6916204B2 (ja) 2016-12-06 2021-08-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部材及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KR102484894B1 (ko) * 2017-10-30 2023-01-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유체 봉입형 마운트
CN108402995A (zh) * 2018-05-14 2018-08-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液囊降噪减震结构的装置以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8951483B (zh) * 2018-09-25 2021-02-26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桥墩抗冲击装置
WO2020208689A1 (ja) * 2019-04-08 2020-10-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KR20210122422A (ko) 2020-04-01 2021-10-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엔진마운트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829B2 (ja) * 1986-02-07 1994-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の工具保持装置
JP3900075B2 (ja) * 2002-11-28 2007-04-0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ルマウント
JP2006083980A (ja) * 2004-09-17 2006-03-30 Nok Corp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JP2006132615A (ja) * 2004-11-04 2006-05-25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6177530A (ja) * 2004-12-24 2006-07-06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861843B2 (ja) * 2007-02-02 2012-01-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14817B2 (ja) 2012-04-11
JP2009133455A (ja) 2009-06-18
CN101446327A (zh) 2009-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6327B (zh)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US8474799B2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7232118B2 (en)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8376328B2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7648129B2 (en)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588235B2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EP0119796B1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9188191B2 (en) Vibrationproof device
EP2221503A1 (en) Liquid-filled vibration isolator
EP0147242A2 (en)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s
US9506522B2 (en) Fluid-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7857293B2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7494115B2 (en) Fluid-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01813155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002618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8292273B2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20090243171A1 (en) Fluid 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4158110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158108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075066B2 (ja) 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158111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09228688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EP0326665A1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06090531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0032024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