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6800A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6800A
CN101436800A CNA2008101761381A CN200810176138A CN101436800A CN 101436800 A CN101436800 A CN 101436800A CN A2008101761381 A CNA2008101761381 A CN A2008101761381A CN 200810176138 A CN200810176138 A CN 200810176138A CN 101436800 A CN101436800 A CN 101436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part
motor
bearing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61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6800B (zh
Inventor
河西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36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6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6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68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orm gear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机,能以简单的结构、精度良好地安装对转轴朝轴线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在电动机(1)中,轴承部(60)包括:在框架(50)的输出侧形成的平板部(501)、以及从平板部(501)朝轴线方向突出的筒状突起部,施力部件(70)包括:具有对转轴(12)施力的弹簧部(721)的底面部(72)、从底面部(72)的侧端部弯曲并相对的一对侧板部(741、742)、以及从一对侧板部(741、742)各自的前端侧彼此向内弯曲并与筒状突起部的外周面卡合的一对钩部(761、762)。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尤其涉及具有用于对支撑电动机转轴的轴承朝轴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被轴承支撑的电动机转轴的轴端受板簧等施力部件朝轴线方向施力。采用这种构造,可防止被轴承支撑的转轴产生晃动和倾斜等。
作为上述施力部件的安装构造,曾提出了各种技术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用于防止对转轴(导螺杆)朝轴线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错位、脱落的施力部件的安装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69733号公报
然而,该专利文献1的安装构造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为了将施力部件定位于规定位置,不得不在保持转轴的前端侧的前端保持部上设置用于与在施力部件上形成的爪部嵌合的凹部,从而存在前端保持部加工困难的问题。尤其在电动机越是小型时,精密加工越发困难,因此存在施力部件的安装精度下降、电动机的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施力部件是为了将转轴的轴端朝轴线方向施力而设置的,若如上所述地以前端保持部(在前端保持部上形成的凹部)为基准对施力部件进行定位,则有时施力部件的施力位置会因零件的尺寸误差等而偏离转轴的轴线。其结果是,转轴会因对转轴的倾斜施力、施压不足而产生晃动,从而存在电动机驱动中振动、转矩损失增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结构、精度良好地安装对转轴朝轴线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的电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动机包括:具有转轴的转子、配置在该转子外周侧的定子、安装在该定子上并具有将所述转轴的输出侧可旋转地支撑的轴承部的框架、以及朝所述轴承部进行安装并用于对所述转轴朝轴线方向的反输出侧(与输出侧相反的一侧)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轴承部包括:在形成于所述框架输出侧的平板部上形成的贯穿孔、以及与该贯穿孔嵌合并支撑所述转轴的轴承,在所述轴承上形成有从所述平板部朝轴线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施力部件包括:具有对所述转轴施力的弹簧部的底面部、从该底面部的侧端部弯曲并相对的一对侧板部、以及从该一对侧板部各自的前端侧彼此向内弯曲并与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卡合的一对钩部,通过使所述钩部与所述突起部卡合,将所述施力部件安装在所述轴承部上。
采用本发明的电动机,将转轴朝轴线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通过从其侧板部弯曲设置的一对钩部与从支撑转轴的框架的平板部突出的突起部卡合而固定,即,为了固定施力部件,只需在框架的平板部上设置突起部即可,零件加工容易,可削减电动机的制造成本,提高施力部件的安装精度。
另外,由于以支撑转轴的轴承为基准来固定施力部件,因此施力部件相对于转轴的相对位置的偏离量变小,可防止施力位置大幅度偏离转轴轴线。其结果是,可抑制对转轴的倾斜施力和转轴的晃动,在电动机驱动中可减少振动和转矩损失。
另外,这种情况下,最好所述轴承包括:供所述转轴的轴端插通的轴承孔、以及从该轴承孔朝径向直径扩大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平板部的输出侧端面抵接,而且,所述施力部件的底面部与所述凸缘部的端面抵接,所述弹簧部与所述转轴的轴端抵接。采用这种结构,将轴承的凸缘部保持在施力部件与平板部之间,在电动机驱动中可防止轴承晃动。由于利用施力部件的弹簧部直接对转轴施力,因此可进一步抑制对转轴的倾斜施力和转轴的晃动等。
另外,最好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形成有作为所述施力部件的防脱部的凸部,通过该凸部与所述突起部抵接来限制所述施力部件移动。最好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抵接的弯曲部,利用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形成的一对所述弯曲部来夹持所述突起部。最好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在所述多个凸部之间形成的圆弧状部构成了所述弯曲部。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凸部可限制施力部件朝脱开方向移动,因此可防止固定好的施力部件脱落。而且,由于可利用弯曲部来夹持突起部,因此能以稳定的状态保持施力部件。
另外,最好所述一对钩部从所述侧板部朝所述底面部侧锐角状地弯曲,并通过与所述平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抵接而将所述凸缘部夹在所述底面部与所述平板部之间。若这样构成,则可在钩部起到板簧作用的状态下将平板部夹在钩部与底面部之间,因此,可更牢固地固定施力部件。而且,当在轴承上形成有所述凸缘部时,该凸缘部也被夹入钩部与底面部之间,因此,还可防止轴承的晃动等。
另外,若在所述施力部件上形成有从所述底面部朝轴线方向弯曲并在所述施力部件的安装方向上的后端侧与所述轴承部抵接的限位部,则可提高施力部件的安装作业效率。而且,还可防止施力部件的错位等。
另外,若将所述弹簧部在所述施力部件的安装方向上的后侧朝前端切起,则在(滑动)安装施力部件时,被从底面部切起的弹簧部的前端不会被轴承等卡住,因此,可大幅度提高施力部件的安装作业的作业性。
采用本发明的电动机,将转轴朝轴线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通过从其侧板部弯曲设置的一对钩部与从支撑转轴的框架的平板部突出的突起部卡合而固定。因此,零件加工变得容易,可削减电动机的制造成本,提高施力部件的安装精度。
另外,这种情况下,若在轴承上形成有所述突起部,则可将施力部件以轴承为基准定位固定到框架上。即,能以支撑转轴的轴承为基准来固定施力部件,因此,施力部件相对于转轴的相对位置的偏离量变小,可防止施力部件的施力位置大幅度偏离转轴轴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电动机的结构的图,图1(a)是沿短边方向的输出侧的侧视图,图1(b)是沿长边方向的侧视图,图1(c)是沿长边方向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所包括的转子和定子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所包括的第一轴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机所包括的施力部件的结构的图,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沿长边方向的侧视图,图4(c)是仰视图,图4(d)是沿短边方向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将图3所示的第一轴承安装到框架(平板部)上的顺序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将图4所示的施力部件安装到框架(平板部)上的顺序的剖视图。
图7是在第一轴承的本体部被钩部(弯曲部)夹持的状态下的施力部件的安装状态的放大图(图6中的A向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施力部件被安装在框架(平板部)上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图8(a)是用于说明钩部从侧板部朝底面部侧锐角状弯曲形成时的图,图8(b)是用于进一步说明侧板部从底面部朝内侧锐角状弯曲形成时的图。
图9是形成有第二凸部的施力部件的安装状态的放大图(图6中的A向视图)。
(符号说明)
1   电动机
10  转子
12  转轴
121 输出侧轴端
20  定子
38a (第一)轴承
381 本体部(突起部)
382  凸缘部
50   框架
501  平板部
70   施力部件
72   底面部
721  弹簧部
741、742 侧板部
761、762 钩部
761a、762a 凸部
761b、762b 弯曲部
78   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动机的实施形态。
图1和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形态的电动机1的结构的图。在此,图1(a)是电动机1的沿短边方向的输出侧的侧视图,图1(b)是电动机1的沿长边方向的侧视图(局部剖视图),图1(c)是电动机1的沿长边方向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图2是将图1(c)中的转子10和定子20(电动机本体)放大表示的图。
本实施形态的电动机1包括:具有转轴12的转子10;配置在转子10外周侧的定子20;安装在定子20上、截面呈コ字形状的框架50;以及朝着固定于框架50前端的轴承部60安装的施力部件70。
转子10包括转轴12和永磁体14。具体而言,转子10通过在转轴12的反输出侧的外周面上固定永磁体14而形成,永磁体14在周向上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转轴12在其输出侧(从定子20突出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导螺杆12a(输出侧轴端121除外)。在该转轴12中,在支撑于框架50前端(后述的平板部501)的第一轴承38a(相当于本发明的轴承)上支撑着输出侧轴端121,同样地,在支撑于框架50后端(后述的安装部502)的第二轴承38b上支撑着转轴12的中央支撑部122(形成有导螺杆12a的部分与固定有永磁体14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在第三轴承38c上支撑着反输出侧轴端123,该第三轴承38c固定在安装于定子20反输出侧的侧板36上。
定子20包括在与永磁体14在外周侧相对的位置上沿转轴12的轴线方向重叠配置的第一定子组201和第二定子组202。
如图2所示,第一定子组201和第二定子组202分别包括:内定子铁心241、242;卷绕有驱动线圈261、262的绕线管281、282;以及外定子铁心251、252,其与内定子铁心241、242之间夹有绕线管281、282。
内定子铁心241、242和外定子铁心251、252分别在其内周缘上等间隔地沿轴线方向竖立形成有多个极齿29。在绕线管281、282的内周侧,分别在内定子铁心241和外定子铁心251、内定子铁心242和外定子铁心252上形成的多个极齿29以交替装入的形态形成。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第一定子组201的内定子铁心241及外定子铁心251的各极齿29的外周通过绕线管281圆环状地卷绕有驱动线圈261。同样地,在第二定子组202的内定子铁心242及外定子铁心252的各极齿29的外周通过绕线管282圆环状地卷绕有驱动线圈262。
另外,外定子铁心251、252的外周缘折弯地竖立形成,以覆盖驱动线圈261、262的外周,分别起到电动机外壳的作用。下面,将覆盖该驱动线圈261、262的外周的部分分别称作第一电动机外壳301、第二电动机外壳302。这些第一电动机外壳301和第二电动机外壳302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为圆筒形状。在第一电动机外壳301和第二电动机外壳302的侧壁面上形成有以规定大小切开的开口部32。
在内定子铁心241、242的外周缘上固定有端子台34,该端子台34设有供电用的端子销40a~40d。该端子台34通过镶嵌成形或压入等方法固定在内定子铁心241的外周缘上。这样构成的端子台34从在第一电动机外壳301和第二电动机外壳302的侧面上形成的上述开口部32突出。另外,在端子销40a~40d上缠绕着驱动线圈261、262的绕组末端。
另外,在外定子铁心252的反输出侧端面上固定有侧板36。在该侧板36上通过压入等方法安装有作为径向轴承的第三轴承38c,该第三轴承38c在径向上支撑转轴12的反输出侧轴端123。盖部件37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侧板36上,以覆盖第三轴承38c。该盖部件37不仅作为第三轴承38c的防脱部件起作用,还作为在推力方向上支撑转轴12的反输出侧轴端123的部件起作用。即,转轴12的反输出侧轴端123以径向面被第三轴承38c支撑、推力端面被盖部件37支撑的形态被可旋转地支撑。
框架50是将平板状金属板的两端大致直角状折弯而形成为コ字形状的部件。在此,将输出侧的竖立形成的部分称作平板部501,将反输出侧的竖立形成的部分称作安装部502。在该平板部501上形成有第一贯穿孔501a,在安装部502上形成有第二贯穿孔502a。第一贯穿孔501a和第二贯穿孔502a形成为使其中心位于转轴12的轴线上。
框架50通过将安装部502点焊到外定子铁心251上等方法固定在定子20上。在该安装部502的第二贯穿孔502a内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有第二轴承38b,该第二轴承38b在径向上支撑转轴12的中央支撑部122。
另一方面,在平板部501的第一贯穿孔501a内固定有第一轴承38a,该第一轴承38a支撑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121。在本实施形态中,将该第一轴承38a和固定有第一轴承38a的平板部501称作轴承部60。第一轴承38a被朝着轴承部60即平板部501的第一贯穿孔501a对转轴12施力的施力部件70固定。施力部件70安装在框架50的平板部501上。
下面说明轴承部60的结构。图3是第一轴承38a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施力部件70的外观图(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沿长边方向的侧视图,图4(c)是仰视图,图4(d)是沿短边方向的侧视图)。
第一轴承38a是树脂制或金属制的径向轴承。第一轴承38a包括:直径(外径)形成为与在框架50的平板部501上形成的第一贯穿孔501a大致相同的本体部381(在本实施形态中相当于本发明的突起部)、以及直径比本体部381大的凸缘部382。在凸缘部382上形成有朝本体部381侧、即朝轴承孔383倾斜的截面呈锥形的凹陷382a。另外,在第一轴承38a的中央还形成有供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121穿过的轴承孔383,轴承孔383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将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可旋转地支撑。
施力部件70是由可弹性变形的不锈钢等的薄金属板形成的冲压加工品,具有弹性。如图4(a)~图4(d)所示,施力部件70包括:具有被以舌片状倾斜切起的弹簧部721的底面部72;分别从底面部72的相对的左右的侧端弯曲的一对侧板部741、742;从一对侧板部741、742各自的前端彼此向内弯曲的一对钩部761、762;以及从底面部72朝电动机轴线方向的前端侧弯曲的限位部78。由于施力部件70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具有弹性,因此不仅是弹簧部721,一对侧板部741、742和一对钩部761、762等也分别具有弹性。
底面部72是施力部件70的基部部分。在其中央形成有用于朝反输出侧对转轴12施力的弹簧部721。该弹簧部721朝着钩部761、762侧、即朝着如图1所示地安装在平板部501上时的反输出侧竖立形成,使前端部721a位于后述的施力部件70的安装方向(图4(a)中的左向)的后侧,并使基端部721b位于前侧。
侧板部741、742是从底面部72的长边方向的侧端大致直角状弯曲的部分,彼此相对地平行设置。该一对侧板部741、742彼此之间的尺寸形成为等于或稍大于框架50的平板部501的宽度尺寸。
钩部761、762是从侧板部741、742各自的前端彼此向内弯曲的部分。由图4(c)可知,其前端部分的形状形成为曲线形状。具体而言,钩部761、762的位于弹簧部721的基端部721b附近的前端形成有使钩部761、762之间的间隔减小的凸部761a、762a。钩部761、762的相对于凸部761a、762a位于限位部78侧的前端形成为从凸部761a、762a朝限位部78侧平缓地倾斜弯曲的形状。将该部分称作弯曲部761b、762b。钩部761、762的相对于凸部761a、762a位于后述的开放端79侧的前端从凸部761a、762a朝开放端79侧倾斜地形成为钩部761、762的前端之间的间隔逐渐增大的锥形,钩部761、762的角部C分别形成为圆角形状。
在此,凸部761a、762a之间的间隔被设定成比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的直径尺寸小。因此,在弯曲部761b、762b与本体部381抵接的状态下,凸部761a、762a成为施力部件70的防脱部。另外,弯曲部761b、762b形成为可供本体部381顺利地嵌入其间的弯曲形状。
另外,由图4(d)可知,钩部761、762将平板部501和第一轴承38a的凸缘部382夹在自身与底面部72之间,因此,钩部761、762从侧板部741、742朝底面部72侧比垂直稍过地弯折,使侧板部741、742与钩部761、762所成的角度θ1成为锐角。尤其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一对钩部761、762具有弹性,因此即使形成为锐角,形状也不会变形,而且还可将平板部501和第一轴承38a的凸缘部382牢固地夹在自身与底面部72之间。
限位部78是从底面部72的长边方向的一个侧端(弹簧部721的前端部721a侧的侧端)大致直角状弯曲的部分。另外,在底面部72的另一个侧端什么也没有形成,由图4(b)可知,呈张大开口状态(将该另一个侧端称作开放端79)。在从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径向侧滑动式安装施力部件70时,限位部78是将施力部件70安装到框架50的平板部501上的移动限制部,并作为用于确定弹簧部721的施力位置的定位部起作用。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利用这样构成的施力部件70从输出侧朝反输出侧对转轴12施力,并将第一轴承38a安装到平板部501上。图5和图6是用于说明其安装顺序和安装构造的图。
首先,如图5所示,在框架50的平板部501的第一贯穿孔501a内插通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与此同时,在第一轴承38a的轴承孔383内插通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121。由此,第一轴承38a使凸缘部382与平板部501的输出侧端面抵接而定位,并在使本体部381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突出到平板部501的反输出侧的状态下保持在第一贯穿孔501a内。此时,由图5可知,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121虽然并未从凸缘部382的输出侧端面朝输出侧突出,但从在凸缘部382的中央形成的凹陷382a的底面突出。
接着,如图6所示,将施力部件70从开放端79侧朝平板部501插入。具体而言,一边使施力部件70从平板部501的前端侧朝箭头所示的方向、即朝与转轴12正交的方向(径向)滑动一边将其插入。在此,侧板部741、742的内周面在与框架50的平板部501的侧面(参照图8)抵接的状态下一边滑动一边得到保持。另外,钩部761、762在使其前端部(参照图8)与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突起部)的外周抵接、并使内周部(参照图8)与平板部501的反输出侧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得到保持。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c)所示,钩部761、762的开放端79侧的角部C形成为圆角形状。因此,可防止钩部761、762的角部C被第一轴承38a卡住,可使施力部件70朝着平板部501顺利地进入,进行安装。
接着,使施力部件70一直滑动到限位部78与平板部501的前端抵接的位置。这样一来,如图7(图6中的A向视图)所示,具有弹性的侧板部741、742以朝外侧张开的形态弹性变形,使从平板部501的反输出侧突出的第一轴承38a的圆筒状的本体部381(突起部)通过凸部761a、762a之间,嵌入弯曲部761a、761b之间。即,由于侧板部741、742具有弹性,因此在滑动安装施力部件70时,在凸部761a、762a与本体部381抵接时侧板部741、742朝外侧张开,在本体部381进入弯曲部761b、762b之间后侧板部741、742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以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突起部)为基准,施力部件70通过使弯曲部761b、762b与本体部381抵接而定位在规定位置上。即,施力部件70使在钩部761、762的前端形成的弯曲部761b、762b与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突起部)的外周抵接、保持,并利用凸部761a、762a防止了本体部381朝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即脱开。因此,可精度良好地定位施力部件70的弹簧部721相对转轴12的施力位置,从而能以适当的施力方向和大小进行施力。另外,凸部761a、762a在施力部件70的安装状态下构成了防止施力部件70朝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脱开的防脱部,因此,施力部件70简单地实现了不容易朝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脱开的构造。
此时,弹簧部721与从凹陷382a的底面突出的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121抵接,因此,转轴12被弹簧部721直接从输出侧朝反输出侧施力。由此,完成第一轴承38a的固定和施力部件70的安装。
另外,在凸缘部382上形成的凹陷382a的形状只要是可供弹簧部721进入凹陷382a来直接对转轴12施力的形状即可。但是,通过像本实施形态那样将凹陷382a的形状形成为截面呈锥形,在安装施力部件70时,解除了弹性变形的弹簧部721会强有力地抵靠在转轴12上,可防止弹簧部721变形。
(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形态的电动机1,用于朝反输出侧对转轴12施力的施力部件70通过使钩部761、762的弯曲部761b、762b和凸部761a、762a与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卡合,可将施力部件70、即弹簧部721定位在规定位置上。即,并不是像以往的电动机那样以框架50(平板部501)为基准将施力部件定位固定,因此,转轴12和施力部件70不容易产生相对位置偏差,施力部件70的弹簧部721的施压位置不会大幅度偏离转轴12的轴线。因此,可抑制因施压位置偏离中心而引起的对转轴12的倾斜施力、因施压量不足而引起的转轴12的晃动。
另外,安装施力部件70和第一轴承38a的框架50的平板部501只需在其大致中央形成贯穿孔(第一贯穿孔501a)即可,因此可大幅度降低电动机1的制造成本(零件加工成本)。
另外,转轴12通过施力部件70的弹簧部721与输出侧轴端121抵接而被朝反输出侧施力。即,利用在第一轴承38a的凸缘部382上形成的凹陷382a,弹簧部721可直接对转轴12施力,因此,可进一步抑制对转轴12的倾斜施力、转轴12的晃动等。
另外,一旦使施力部件70滑动到规定位置,第一轴承38a的凸缘部382和平板部501便被夹在施力部件70的底面部72和钩部761、762之间。在此,如上所述,钩部761、762具有弹性,并从侧板部741、742朝底面部72侧锐角状地弯曲形成。因此,采用本实施形态,如图8(a)的轴承部60附近的放大图所示,在钩部761、762作为板簧起作用的状态下,平板部501、凸缘部382被夹在底面部72和钩部761、762之间,可更牢固地固定施力部件70和第一轴承38a。因此,通过采用这种构造,可抑制施力部件70和第一轴承38a产生脱落、晃动等。另外,由于采用这种方法将第一轴承38a固定于框架50的平板部501,因此无需将第一轴承38a压入固定到第一贯穿孔501a内。即,若采用本实施形态,则不会因压入而特别引起第一轴承38a的轴承孔383的形状变形,因此,可精度良好地支撑转轴12。
另外,若施力部件70的侧板部741、742通过从底面部72朝内侧锐角状弯曲而形成,则可更牢固地固定施力部件70和第一轴承38a。即,如图8(b)所示,不仅是钩部761、762,在侧板部741、742也作为板簧起作用的状态下,将平板部501、凸缘部382夹在底面部72和钩部761、762之间,因此,可更牢固地固定施力部件70和第一轴承38a。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在施力部件70上形成有限位部78,因而可提高施力部件70以滑动方式安装的装配作业效率。即,限位部78是使施力部件70滑动安装到框架50的平板部501上时的移动限制部,同时也作为用于对弹簧部721的施力位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起作用,因此,可提高施力部件70的定位精度,并可使施力部件70的安装状态变得稳定。而且,由于可从平板部501的前端滑动安装施力部件70,因此可减小例如像从转轴12的轴线方向安装施力部件70时那样对框架50(平板部501)施加弯曲负载、使框架50的形状大幅度变形之类的可能性。
另外,如上所述,弹簧部721以前端部721a位于施力部件70的安装方向的后侧、基端部721b位于前侧的形态翘起形成。因此,在滑动安装施力部件70时,从底面部72切起的弹簧部721的前端部721a不会被第一轴承38a卡住,施力部件70的安装作业的作业性变得良好。而且,还可防止弹簧部721因被第一轴承38a卡住而变形、导致对转轴12的施压不足的情况。
另外,转轴12在输出侧轴端121、中央支撑部122和反输出侧支撑部123分别被第一轴承38a~第三轴承38c支撑的状态下被从输出侧朝反输出侧施力。即,转轴12在轴的前端和后端、轴的前端与后端之间这三点上得到支撑的状态下受到施力,因此,可防止转轴12因弹簧部721的施力而倾斜、转轴12在电动机驱动中晃动等。
(其它实施形态)
上面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作各种改变。
例如,如图9所示,在钩部761、762上,还可在限位部78侧设置与凸部761a、762a分开形成的第二凸部761c、762c。若这样构成,则可在施力部件70的滑动方向的前后、即用凸部761a、762a与第二凸部761c、762c之间形成的圆弧状的弯曲部761b、762b来夹持第一轴承38a的圆筒状的本体部381,因此,可进一步提高防止第一轴承38a和施力部件70因冲击等而脱落、错位等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是第一轴承38a的本体部381相当于本发明的突起部的结构,但也可将突起部形成在其它的构成轴承部60的部件上。例如,也可将突起部设置在框架50的平板部501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是施力部件70对转轴12的输出侧轴端121施力并对支撑输出侧轴端121的第一轴承38a进行固定的结构,但也可将同样的结构应用于反输出侧轴端123。因此,也可将同样的结构应用于不使用框架50、输出侧轴端没有被轴承支撑的电动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是框架50通过安装部502被点焊到外定子铁心251上而固定于定子20的结构,但也可使用激光焊接、粘结剂。而且,也可同时使用焊接和粘结剂。

Claims (8)

1.一种电动机,包括:具有转轴的转子、配置在该转子外周侧的定子、安装在该定子上并具有将所述转轴的输出侧可旋转地支撑的轴承部的框架、以及朝所述轴承部进行安装并用于对所述转轴朝轴线方向的反输出侧施力的施力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包括:在形成于所述框架输出侧的平板部上形成的贯穿孔、以及与该贯穿孔嵌合并支撑所述转轴的轴承,
在所述轴承上形成有从所述平板部朝轴线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施力部件包括:具有对所述转轴施力的弹簧部的底面部、从该底面部的侧端部弯曲并相对的一对侧板部、以及从该一对侧板部各自的前端侧彼此向内弯曲并与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卡合的一对钩部,
通过使所述钩部与所述突起部卡合,将所述施力部件安装在所述轴承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包括:供所述转轴的轴端插通的轴承孔、以及从该轴承孔朝径向直径扩大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平板部的输出侧端面抵接,而且,所述施力部件的底面部与所述凸缘部的端面抵接,所述弹簧部与所述转轴的轴端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形成有作为所述施力部件的防脱部的凸部,通过该凸部与所述突起部抵接来限制所述施力部件移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圆筒状,
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抵接的弯曲部,
利用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形成的一对所述弯曲部来夹持所述突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钩部上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在所述多个凸部之间形成的圆弧状部构成了所述弯曲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钩部从所述侧板部朝所述底面部侧锐角状地弯曲,并通过与所述平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抵接而将所述凸缘部夹在所述底面部与所述平板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施力部件上形成有限位部,该限位部从所述底面部朝轴线方向弯曲,并在所述施力部件的安装方向上的后端侧与所述轴承部抵接,
所述限位部是限制所述施力部件在安装方向上移动的移动限制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在所述施力部件的安装方向上的后侧被朝前端切起。
CN200810176138.1A 2007-11-15 2008-11-06 电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68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6582 2007-11-15
JP2007296582A JP2009124867A (ja) 2007-11-15 2007-11-15 モータ
JP2007-296582 2007-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6800A true CN101436800A (zh) 2009-05-20
CN101436800B CN101436800B (zh) 2013-02-27

Family

ID=40641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613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6800B (zh) 2007-11-15 2008-11-06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68163B2 (zh)
JP (1) JP2009124867A (zh)
CN (1) CN10143680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6008A (zh) * 2014-06-02 2017-02-15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的电动马达式调节驱动装置
CN111799917A (zh) * 2019-04-09 2020-10-20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具有马达壳体的电动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9578B2 (ja) * 2008-03-28 2013-06-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2235662A (ja) * 2011-05-09 2012-11-29 Nidec Sankyo Corp モータ
JP5967005B2 (ja) * 2013-04-19 2016-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552267B2 (ja) * 2015-05-21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JP6706483B2 (ja) 2015-11-09 2020-06-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ギア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ギアード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0619675B2 (en) 2015-11-09 2020-04-14 Denso Corporation Geared mo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1639A (en) * 1987-09-21 1989-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Device for detachably attaching bearing to motor
JP3393001B2 (ja) * 1996-01-11 2003-04-07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032682B2 (ja) * 2001-08-28 2008-01-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蛍光体
JP4340415B2 (ja) * 2002-02-15 2009-10-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4523783B2 (ja) 2004-03-17 2010-08-11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モータ保持装置
JP2005304111A (ja) * 2004-04-07 2005-10-27 Mitsubishi Material Cmi Kk ロータシャフトの弾性支持構造
JP4573626B2 (ja) * 2004-10-29 2010-11-0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738909B2 (ja) * 2005-06-21 2011-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07325488A (ja) * 2006-05-01 2007-12-13 Nidec Sankyo Corp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6008A (zh) * 2014-06-02 2017-02-15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的电动马达式调节驱动装置
CN106416008B (zh) * 2014-06-02 2019-07-12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的电动马达式调节驱动装置
CN111799917A (zh) * 2019-04-09 2020-10-20 博泽沃尔兹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具有马达壳体的电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27955A1 (en) 2009-05-21
US7768163B2 (en) 2010-08-03
CN101436800B (zh) 2013-02-27
JP2009124867A (ja) 200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6800B (zh) 电动机
US10177619B2 (en) Rotator member to be fixed to rotary shaft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rotator including rotator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tor
CN103717926B (zh) 推力箔片轴承
CN101436814B (zh) 电动机装置
JP6464117B2 (ja) 回転子部材、回転子、及び電動機
EP3144497A1 (en) Electric supercharger
JP5449117B2 (ja) 回転機械
CN101355271A (zh) 电动机
JPH0882359A (ja) ホイールステータ組立体
JP2020511615A (ja) ターボマシンの駆動軸のためのベ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ベアリング装置を備えたターボマシン
JP5601826B2 (ja) 燃料ポンプ
US20120107156A1 (en) Blower fan
JP3876187B2 (ja) モータ
JP2006200363A (ja) 密閉型圧縮機
JP2011166926A (ja) モータ
CN101552515A (zh) 风扇电动机
JP2014173432A (ja) 真空ポンプ
JPH10271793A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6007084B2 (ja) 電動モータ及びファンモータ
EP2348616A3 (en) Spindle motor
CN108808953B (zh) 马达
US20060273677A1 (en) Rotor for motor
JP3480443B2 (ja) ファン装置
JP3239642U (ja) 回転モータの構造
JP5444932B2 (ja) 動翼の固定装置、翼回転装置及び翼回転装置の組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