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1011A -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1011A
CN101431011A CNA2008101839140A CN200810183914A CN101431011A CN 101431011 A CN101431011 A CN 101431011A CN A2008101839140 A CNA2008101839140 A CN A2008101839140A CN 200810183914 A CN200810183914 A CN 200810183914A CN 101431011 A CN101431011 A CN 101431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tape
parts
tape parts
waf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39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1011B (zh
Inventor
齐藤公一
铃木铁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baki Seiko Inc
Original Assignee
Tsubaki Seik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baki Seiko Inc filed Critical Tsubaki Seik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31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1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1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10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5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1/6836Wafer tapes, e.g. grinding or dicing support ta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32Apparatus for placing on an insulating substrate, e.g. t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vered by H01L21/00
    • H01L2221/6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221/683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221/68304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221/6832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used during dicing or grin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Weting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胶带部件良好地粘结于工件上,能够谋求工序的简单化、成本的削减及粘结强度的提高的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是将胶带部件(12)粘结于工件(11)的胶带粘结装置(10),设有:载置工件(11)的伸缩薄板部件(25),位于伸缩薄板部件(25)顶面侧的真空室(50),位于伸缩薄板部件(25)底面侧的空气引入部(51),载置伸缩薄板部件(25)的载置部(22b),以防止相对于真空室(50)空气导通的状态保持伸缩薄板部件(25)的保持部件(26),在工件(11)顶部保持胶带部件(12)的胶带保持手段(66),将真空室(50)的内部抽真空的第一吸引手段(36),将空气引入部(51)抽真空的第二吸引手段(36),将空气引入空气引入部(51)的空气引入手段(41),以及将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真空室(50)的内部的加压手段(36)。

Description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人为有限会社都波岐精工、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0580016642.X、申请日为2005年04月12日、题为“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使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的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的制造工序中,存在在半导体片(以下,称为“晶片”)的表面形成电路图之后,将晶片背面研磨来谋求薄型化,从而对应所形成半导体晶片的小型化及薄型化的情况。另外,也存在使用药液实施化学腐蚀处理,从而进行谋求该晶片薄型化的制造工序的情况。
在相关制造工序中,在晶片表面粘贴有粘着状的保护胶带(以下,称为“胶带部件”)。由此,防止了晶片表面被污染、或该晶片的表面受损而电路损坏的情况。
作为使胶带部件粘结于这样的晶片表面的胶带粘结装置,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胶带粘结装置中,从主体侧空间及上盖侧空间双方均为真空的状态,将上盖侧空间转换为大气压。由此,在上盖侧空间和主体侧空间之间产生压差,并通过该压差橡胶薄板向主体侧空间鼓起。而且,通过该鼓起,橡胶薄板按压胶带部件,并使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
另外,作为其他粘贴装置,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利用第一真空室和第二真空室之间的压差,使平滑性高的底座中央部向胶带部件侧弯曲。与此同时,一边将中央部弯曲的底座按压在粘贴于晶片的胶带部件上,一边通过升降装置的驱动将晶片提升。通过这样地操作,一边将空气从胶带部件的中央侧向外方挤压,一边相对于晶片粘结胶带部件。
专利文献1:特开2003—7808号公报(参照0007段、图2~4)
专利文献2:特开2000—349047号公报(参照说明书摘要、图1~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仅停留于构思阶段,其构成并不具体。因此,在欲根据此构成实际实施的情况下,会发生种种不良情况。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由于橡胶薄板位于顶部,因此为了除去该橡胶薄板因自重而发生的松驰,必须相当地提高设置橡胶薄板时的张力。因此,存在橡胶薄板的安装作业变得困难的课题。
特别是,为了有效地进行胶带部件的粘结,在开始将胶带部件粘结于晶片的作业的初始位置上,通常与橡胶薄板接触的胶带部件和晶片之间的间隙小。在此间隙小的状态下,橡胶薄板发生松驰的话,存在从进行抽真空前的阶段胶带部件粘结于晶片,气泡进入该粘结面内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设有多个顶紧螺钉,有必要使这些顶紧螺钉全部进行旋转,在需要使顶紧螺钉同时旋转时成为困难的作业。进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中,必须以除去上盖的状态设置胶带部件和晶片。因此,需要额外的工时。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成中,利用第一真空室和第二真空室之间的压差使玻璃板等的底座弯曲,相对于粘贴有晶片的胶带部件使底座进行粘结,同时,从该粘结状态进而将粘贴有晶片的胶带部件及底座提升。因此,设有两阶段的粘结工序,费事,成本上也不理想。另外,为了将晶片等提升,需要另设升降装置,因此构成变得复杂,该部分也需花费成本。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边除去橡胶薄板的松驰一边将胶带部件良好地粘结于工件,同时,能够谋求工序的简略化、成本的削减以及粘结强度的提高的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胶带粘结装置是将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上的胶带粘结装置,设有:在顶面载置工件的伸缩薄板部件;位于伸缩薄板部件的顶面侧,同时,通过该伸缩薄板部件被隔开的真空室;位于伸缩薄板部件的底面侧,同时,通过该伸缩薄板部件被隔开的空气引入部;位于作为伸缩薄板部件的底面侧、且不与空气引入部发生干扰的部位,同时,载置伸缩薄板部件的载置部;以防止相对于真空室空气导通的状态,保持伸缩薄板部件的保持部件;在载置于伸缩薄板部件上的工件顶部,保持胶带部件的胶带保持手段;将真空室的内部抽真空的第一吸引手段;将空气引入部抽真空的第二吸引手段;将空气引入空气引入部的空气引入手段;以及将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真空室内部的加压手段。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工件被载置于伸缩薄板部件的顶面,在其顶部通过胶带保持手段保持有胶带部件。然后,在该状态下,使第一吸引手段及第二吸引手段工作,进行真空室及空气引入部的排气。其后,使空气引入手段工作,并将空气引入空气引入部的内部。于是,通过被维持真空状态的真空室和被引入空气的空气引入部之间的压差,以保持部件密封其边界部分的伸缩薄板部件向真空室内部膨胀。然后,通过该膨胀,伸缩薄板部件将工件提升,并通过该提升,工件与胶带部件接触。
从该状态伸缩薄板部件进一步膨胀的话,工件进一步被提升。由此,能够良好地使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的整个面上。这样,通过将工件载置于伸缩薄板部件的顶面,并在该载置状态下使伸缩薄板部件膨胀,能够一边防止气泡进入一边将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上。在该粘结中,与使工件位于伸缩薄板部件底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除去伸缩薄板部件松驰的影响。因此,不再需要对伸缩薄板部件赋予大的张力,构成变得简单。另外,由于是利用伸缩薄板部件膨胀的构成,因此不需要使工件向胶带部件移动的特别构成。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使工件向胶带部件移动。
另外,在胶带部件的粘结之后使加压手段工作,并将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真空室内部。于是,与工件粘结的胶带部件通过加压被按压于工件上。因此,能够提高胶带部件对工件的粘结性,能够防止胶带部件容易从工件剥离的情况。
另外,其他发明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进而,设有控制第一吸引手段、第二吸引手段、空气引入手段以及加压手段工作的控制手段,同时,该控制手段使第一吸引手段及第二吸引手段工作,并进行真空室及空气引入部的抽真空;在抽真空之后,使空气引入手段工作并将空气引入空气引入部;通过该空气的引入,使伸缩薄板部件向真空室内部膨胀;通过伸缩薄板部件的膨胀,使工件向胶带部件提升并与胶带部件粘结;在胶带部件的粘结之后,使加压手段工作,并将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真空室内部。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控制手段的工作控制,首先开始第一吸引手段及第二吸引手段的工作,从而进行抽真空。然后,在该抽真空之后,通过利用控制手段的工作控制,空气引入手段进行工作。由此,空气被引入空气引入部。然后,通过该空气的引入,能够使伸缩薄板部件向真空室的内部膨胀。伸缩薄板部件膨胀的话,工件被向胶带部件提升。由此,能够使工件粘结于胶带部件。另外,在胶带部件的粘结之后,使加压手段工作,能够使胶带部件相对于工件的粘结性提高。
进而,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控制手段在进行真空室及空气引入部的抽真空时,首先使第二吸引手段工作,然后使第一吸引手段工作。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吸引手段先进行工作,相对于真空室空气引入部的压力降低。因此,伸缩薄板部件被按压于载置部。这样进行的话,能够防止伸缩薄板部件先向真空室侧膨胀。因此,能够防止在空气引入手段工作并引入空气前的阶段工件和胶带部件被粘结,只有在为了不使气泡进入而进行抽真空之后,才能够使工件和胶带部件粘结。
另外,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胶带粘结装置设有主体部、和相对于该主体部开关自如设置的盖体部;在将盖体部相对于主体部关闭的情况下,将密封闭塞盖体部和主体部之间的密封部件设置于该盖体部和主体部的边界部分上;同时,在盖体部的闭塞状态下,在该盖体部和伸缩薄板部件之间形成真空室。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盖体部相对于主体部开关自如。这样的话,通过盖体部的开关,能够容易地进行工件和胶带部件的设置、以及胶带部件被粘结状态的工件的取出。另外,通过密封部件的存在,能够将盖体部和主体部之间密封闭塞。因此,在第一吸引手段和第二吸引手段工作时,能够将真空室和空气引入部吸引至真空度高的状态。另外,在使盖体部相对于主体部关闭的情况下,在该盖体部和伸缩薄板部件之间形成真空室。
进而,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设有吸附胶带部件的吸附部件,同时,设有对该吸附部件作用将胶带部件抽真空的吸引保持力的第三吸引手段。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吸附部件和第三吸引手段,胶带部件被抽真空。由此,胶带部件通过吸附部件被保持。因此,不需要对胶带部件施加张力,能够防止因张力负荷胶带部件伸长的情况。另外,由于对胶带部件不施加张力即可,因此,能够防止在粘结于工件的胶带部件上发生收缩,能够使胶带部件的粘结状态良好。
另外,其他发明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进而,盖体部设有在该盖体部的闭塞状态下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同时,在该凹部的上底面上嵌入有吸附部件,并通过吸附部件从上方抑制利用伸缩薄板部件的膨胀的、工件及胶带部件向上方的移动。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伸缩薄板部件膨胀的话,工件及胶带部件被提升。通过该提升,胶带部件到达规定高度位置的话,与吸附部件碰撞,胶带部件从上方被按压。因此,胶带部件以从上方被按压、同时从下方通过工件提升的状态实施粘结。即,由于一边从上方按压胶带部件,一边将工件向上方提升并按压,因此,能够使工件和胶带部件之间的粘结牢固且确实。
进而,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吸附部件以多孔陶瓷为材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使第三吸引手段工作的话,通过吸附部件能够对胶带部件的整个面均匀地进行吸附保持。因此,能够防止胶带部件上发生松驰。
另外,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胶带保持手段设有将胶带部件的端部与吸附部件一起夹持的夹持部件。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真空室的内部被抽真空,即使胶带部件的吸引保持力变弱的情况下,由于胶带部件通过夹持部件被夹持,因此也能够防止该胶带部件下落。
进而,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在盖体部和主体部之伺设有,将盖体部向主体部按压、且防止盖体部打开的开闭锁定手段。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盖体部的打开通过开闭锁定手段被防止。因此,即使在通过加压手段将真空室的内部加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盖体部的打开,从而将真空室的内部良好地加压。
另外,其他发明是将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的胶带粘结方法,设有:使位于工件顶部侧的胶带部件保持于胶带保持手段的胶带保持步骤;在工件载置于伸缩薄板部件的顶面、且通过胶带保持手段使胶带部件以张设状态位于该工件顶部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吸引手段将位于伸缩薄板部件顶面侧的真空室抽真空,同时,利用第二吸引手段将通过伸缩薄板部件从真空室被隔开、同时位于该伸缩薄板部件底面侧的空气引入部抽真空的吸引步骤;检测出通过吸引步骤真空室及空气引入部已到达被设定真空度的真空到达度检测步骤;在通过真空到达度检测步骤检测出已到达被设定真空度之后,通过第二吸引手段的工作停止,停止空气引入部的抽真空,同时,使空气引入手段工作并将空气引入该空气引入部的空气引入步骤;在空气引入步骤之后,使伸缩薄板部件向真空室的内部膨胀,通过相关伸缩薄板部件的膨胀,使工件向胶带部件提升并与胶带部件粘结的粘结步骤;以及在将粘结步骤仅实施预先设定的时间之后,使加压手段工作并将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真空室内部的加压步骤。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吸引步骤中,进行真空室和空气引入部两方的抽真空。在该吸引步骤之后,在真空到达度检测步骤中进行真空度到达的检测。然后,检测出已到达被设定真空度的话,此次在空气引入步骤中使空气引入手段工作,并将空气引入空气引入部。由此,伸缩薄板部件开始向作为其顶面侧的真空室侧膨胀。
其后,开始粘结步骤,通过伸缩薄板部件的膨胀工件被提升,并与胶带部件粘结。将该膨胀仅继续实施规定时间的话,通过膨胀的继续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的整个面上。在该粘结之后,在加压步骤中使加压手段工作的话,空气以加压状态被引入真空室的内部。由此,粘结于工件的胶带部件通过加压被按压于工件上。
这样,通过将工件载置于伸缩薄板部件的顶面,并在该载置状态下使伸缩薄板部件膨胀,能够一边防止气泡进入一边相对于工件粘结胶带部件。另外,与使工件位于伸缩薄板部件底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除去该伸缩薄板部件松驰的影响。这样,由于松驰被除去,因此不再需要对伸缩薄板部件赋予大的张力,粘结能够容易进行,另外容易制造出胶带粘结装置。进而,由于利用伸缩薄板部件的膨胀,因此不需要使工件向上方的胶带部件移动的特别步骤。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方法使工件向胶带部件移动。另外,通过在加压步骤中对真空室加压,能够提高胶带部件对于工件的粘结性,能够防止胶带部件容易从工件剥离的情况。
进而,其他发明在上述各发明的基础上进而,吸引步骤在使第一吸引手段及第二吸引手段工作时,首先使第二吸引手段工作,然后使第一吸引手段工作。
在这样做的情况下,通过先使第二吸引手段进行工作,相对于真空室空气引入部的压力降低。因此,伸缩薄板部件不再先向顶面侧的真空室侧膨胀。因此,能够防止在空气引入手段工作并引入空气前的阶段工件和胶带部件被粘结。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话,能够除去伸缩薄板部件的松驰,同时能够将胶带部件良好地粘结于工件。另外,也能够谋求工序的简略化及成本的削减。进而,也能够提高工件和胶带部件之间的粘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胶带粘结装置构成的表示图,是在将晶片配置于橡胶薄板上的状态下透视表示盖体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构成的表示图,是表示关闭盖体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构成的表示图,是表示关闭盖体部的状态、同时表示将内部构成的一部分透视状态的侧面图。
图4是将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的排气系统及控制系统的状况简化表示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在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中,将保持橡胶薄板及胶带部件的构成中的、紧固环附近扩大表示的部分侧剖面图。
图6是在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中,将保持橡胶薄板及胶带部件的构成中的、空气引入部附近扩大表示的部分侧剖面图。
图7是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构成的表示图,(a)是对表示打开盖体部状态的内部进行部分透视的侧面图,(b)是从表示关闭盖体部状态的正面侧观察所得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8是将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中的、盖体部的内部构成透视表示,同时表示存在于盖体部和主体部之间的锁定机构的安装状况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构成的后视图。
图10是使用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将胶带部件粘结于晶片时的动作流程图。
图11是使用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使晶片提升并粘结于胶带部件时的粘结状态的相似图,(a)是相对于胶带部件从晶片的中央部分开始粘结时的表示图,(b)是相对于胶带部件从倾斜的晶片顶端开始粘结时的表示图。
符号说明
10 胶带粘结装置
11 晶片(工件)
12 胶带部件
20 主体部
22  主体顶面部
22b 载置部
24  孔部
25  橡胶薄板
26  紧固环(保持部件)
33  空气管路(第一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第二空气引入手段的一部分)
35  管部件(第一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第二空气引入手段的一部分)
36  真空泵(第一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第二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第三吸引手段的一部分)
37  第一阀部件(第一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第二空气引入手段的一部分)
38  空气管路(第二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空气引入手段的一部分)
40  管部件(第二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空气引入手段的一部分)
41  第二阀部件(第二吸引手段的一部分、空气引入手段的一部分)
42  管部件(胶带保持手段的一部分、第三吸引手段的一部分)
43  软管(胶带保持手段的一部分、第三吸引手段的一部分)
44  第三阀部件(胶带保持手段的一部分、第三吸引手段的一部分)
45(45a、45b)  真空计
50  真空室
51  空气引入部
60  盖体部
61  合叶
62  挡板部件
63  环相接部
64  凹部
64a 上底面
65  嵌合凹部
66  吸附部件(胶带保持手段的一部分)
67  空气管路(胶带保持手段的一部分、第三吸引手段的一部分)
80  锁定机构
90 控制装置(控制手段)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以下,根据图1~图11对本发明一实施形态涉及的胶带粘结装置10进行说明。图1是将图2所示的盖体部60进行透视状态的主体部20的俯视图,是在橡胶薄板25上载置有晶片11状态的表示图。另外,图2是表示在胶带粘结装置10中关闭盖体部60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将胶带粘结装置10的一部分内部构成(橡胶薄板25等)进行透射状态的侧面图。另外,图4是将图1的胶带粘结装置10的排气系统及控制系统的状态简化表示的概略构成图。
如图1所示,主体部20的平面形状,例如为略正方形这样的四角形状。在主体部20的底面安装有多条(例如四条)支持脚21(参照图3)。另外,如图3所示,胶带粘结装置10设有主体部20、和相对于该主体部20转动自如地设置的盖体部60。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主体部20的内部设有相对于盖体部60接近并相对的主体顶面部22。主体顶面部22,为了阻止在抽真空时被负载的压力(特别是,从盖体部60侧被负载的垂直载荷)而形成具有适当强度的构成。另外,支持主体部20的同时成为其一部分的侧壁及底壁,也是具有能够充分对抗抽真空时所负载压力的强度的构成。
另外,如图1、图3及图4所示,主体顶面部22中,在外周侧安装有密封环23。密封环23为“O”环状的部件,与后述的盖体部60的环相接部63相接。由此,能够将胶带粘结装置10的内部从外部(大气)密闭,对该胶带粘结装置10的内部抽真空。
另外,主体顶面部22中,在相对于密封环23更靠近中央部侧上(参照图1及图4,以下称为“内径部22a”)设有载置部22b(参照图4)。载置部22b是用于载置后述橡胶薄板25的部分。而且,载置部22b为了防止在其上方侧(盖体部60侧)被吸引排气的情况下向上方侧弯曲,而具有充分的厚度。
在载置部22b的大致中央部分上设有孔部24(参照图4及图6)。该孔部24嵌入有后述的空气管路38。而且,通过该空气管路33,可以吸引存在于后述空气引入部51中的空气,或将空气提供到空气引入部51。因此,孔部24成为被橡胶薄板25覆盖的状态。
而且,空气引入部51在图4、图6等中,是孔部24中的、被橡胶薄板25和开口部39包围的部分。但是,橡胶薄板25向上底面64a侧膨胀的话,空气引入部51的区域也被扩大,不但是被孔部24和开口部39等包围的部分,而且被载置部22b的顶面和橡胶薄板25包围的部分也成为空气引入部51。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由密封环23、环相接部63、内径部22a以及橡胶薄板25包围的空间作为真空室50。
另外,在载置部22b中,为了覆盖孔部24而设有作为伸缩薄板部件的橡胶薄板25。该橡胶薄板25是在其顶面搭载有作为工件的晶片11的部件。如下文所述,在橡胶薄板25上搭载有晶片11的状态下使橡胶薄板25向上侧鼓起的话,晶片11向后述的胶带部件12上升。
橡胶薄板25,例如由氯丁橡胶这样的能够降低气泡发生的材质构成。但是,橡胶薄板25的材质不限于该氯丁橡胶,使用通常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也可以。而且,作为橡胶薄板25的理想材质,是如上述氯丁橡胶那样的能够防止气泡发生的材质。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搭载于橡胶薄板25顶面的晶片11,其直径为12英寸。但是,晶片11的尺寸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8英寸晶片等、其他尺寸也可以。而且,在改变晶片11尺寸的情况下,相应地其他部件(橡胶薄板25、紧固环26等)的尺寸也被改变。但是,例如向8英寸晶片等的小尺寸晶片11粘结时,也可以利用对应于12英寸晶片11的粘结的胶带粘结装置10。
如图1及图5所示,在作为橡胶薄板25顶部的外周边缘部上,安装有外观呈大致环状的、作为保持部件的紧固环26。紧固环26是用于按压橡胶薄板25的部件。该紧固环26,是相对于内径部22a例如通过螺钉26a(参照图1)从其上方侧进行按压的,并沿着圆周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被固定。而且,利用该螺钉26a进行固定时,形成该螺钉26a贯穿橡胶薄板25的状态。因此,也可以对橡胶薄板25预先形成与螺钉26a的贯穿孔对应的孔。
另外,如图4所示,为了将真空室50抽真空,在该真空室50的内部配置有空气管路33的端部侧。该空气管路33的一端部33a,分支为四条(图4是剖面图,所以仅表示两条)。而且,分支的各空气管路33的开口部34,如图4所示那样存在于真空室50的内部。而且,开口部34在本实施形态中配置为,在图1所示的俯视图中形成大致90度间隔。另外,开口部34存在于作为密封环23内部侧的内径部22a的紧固环26和密封环23之间。但是,开口部34的位置不限于该部位,例如也可以设置在悬挂于紧固环26上方的部位。
另外,空气管路33贯穿内径部22a,在主体部20的下方或主体部20的外部从分支状态合流为一条(参照图4)。另外,空气管路33的另一端部33b,从主体顶面部22的底壁22c向下方突出。而且,相对于该另一端部33b,将管部件35的一端部连接,并将该管部件35的另一端部35b连接于真空泵36。由此,真空泵36进行工作的话,能够将真空室50抽真空。
另外,管部件35的中途部分设有第一阀部件37。该第一阀部件37,为了将真空室50的内部抽真空,能够转换为与真空泵36侧连通(以下,将该转换称为“向吸引侧的转换”),同时,也能够转换为向大气引入侧开放(图3中向突出管部35a侧的转换;以下,将该转换称为“向大气引入侧的转换”。)。通过第一阀部件37的转换,管部件35被向大气引入侧开放的话,通过该管部件35,大气被引入真空室50的内部。另外,作为第一阀部件37,例如可以使用通过电磁铁而可开关的电磁阀,但是也可以是使用电动机等的其他驱动源进行开关的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真空泵36设置在主体部20的外部。但是,也可以采用将真空泵36内装于主体部20内部的构成。而且,由该真空泵36、空气管路33、管部件35、第一阀部件37等构成第一吸引手段。另外,由第一阀部件37、空气管路33、管部件35、突出管部35a等构成第二空气引入手段。
另外,这些真空泵36以及第一阀部件37,连接于后述的控制装置90,在接收到对应于来自该控制装置90的控制指令的信号之后进行工作。
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朝向橡胶薄板25的背面侧设有与上述空气管路33同样的空气管路38。该空气管路38与空气管路33不同,仅设置一条以插通上述孔部24。另外,空气管路38的开口部39,存在于该孔部24的内部(参照图6)。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孔部24位于内径部22a的中心,因此形成开口部39也位于内径部22a的中心的构成。
另外,与上述空气管路33同样地,空气管路38的另一端部38b从主体顶面部22的底壁22c向下方突出,同时,管部件40的一端侧连接于该另一端部38b。另外,管部件40的另一端部连接于真空泵36。由此,真空泵36进行工作的话,则能够将空气引入部51抽真空。
另外,在管部件40的中途部分也设有第二阀部件41。该第二阀部件41也与上述第一阀部件37同样地能够转换为与真空泵36侧连通(向吸引侧的转换),同时,通过突出管部40a能够转换为向大气引入侧开放。通过第二阀部件41的转换,管部件40向大气引入侧开放的话,通过该管部件40,大气被引入空气引入部51。另外,第二阀部件41也电连接于控制装置90。
而且,由真空泵36、第二阀部件41、空气管路38、管部件40构成第二吸引手段。另外,由第二阀部件41、空气管路38、管部件40、突出管部40a等构成空气引入手段。
进而,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20的内部设有与上述管部件35、40同样的管部件42。该管部件42例如朝向主体部20的后端侧(合叶61侧),其一端侧42a从主体部20的背面突出。而且,也可以在管部件42的一端侧42a上安装管接头。在管部件42的一端侧42a上连接有能够灵活弯曲的软管43的一端侧43a。软管43从主体部20向上方的盖体部60侧延伸,同时,沿着盖体部60的顶面侧从合叶61侧向外侧(图1及图2所示的手柄73a侧)而设置。而且,软管43的另一端侧43b,在盖体部60顶面的径向大致中心部分上,与后述的空气管路67的一端侧连接。
这样,由于在管部件42和空气管路67之间设有灵活弯曲的软管43,因此能够对应盖体部60的开关(转动)。
另外,在管部件42的中途部分上设有与上述第一阀部件37及第二阀部件41同样的第三阀部件44。第三阀部件44也能够转换为与真空泵36侧连通(向吸引侧转换),同时,通过突出管部42b能够转换为向大气引入侧开放。而且,管部件42向大气引入侧开放的话,通过该管部件42,大气被引入胶带部件12的背面侧(图4中胶带部件12的顶面侧)。由此,胶带部件12的保持状态被解除。另外,第三阀部件44也电连接于控制装置90。
而且,由真空泵36、管部件42、软管43、第三阀部件44、空气管路67构成第三吸引手段。另外,由后述的吸附部件66、真空泵36、管部件42、软管43、第三阀部件44、空气管路67、夹持部件70构成胶带保持手段。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用柔软的软管43将利用真空泵36而产生的吸引力传递到盖体部60侧,同时对应盖体部60的开关(转动)。但是,用于将利用真空泵36而产生的吸引力传递到盖体部60侧的构成,并不限于使用软管43。例如,也存在要求用于抽真空的软管43等的部件从胶带粘结装置10不向外部突出的构成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在盖体部60的环相接部63上形成盖侧开口,同时,在主体顶面部22中的与盖侧开口相对的部位上形成主体侧开口。与此同时,在盖侧开口或主体侧开口的至少一方的周围,安装环状的橡胶密封并使其突出。另外,在盖侧开口上连接管部件的一端侧,并使该管部件的另一端侧与凹部64连通。另外,在主体侧开口上设置与上述同样的空气管路。这样做的话,在关闭了盖体部60时,管部件和空气管路连接。另外,橡胶密封介于环相接部63和主体顶面部22之间,形成将盖侧开口和主体侧开口双方密封塞住的状态。
另外,在主体部20和盖体部60相对的部位中的、合叶61存在的部位上,设置弯曲自如且伸缩自如的蛇纹状管接头,并通过该管接头将设置于主体部20内部的管部件和在盖体部60内部行进的空气管路连接也可以。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真空泵36仅设置一个。另外,通过将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转换到大气引入侧及吸引侧,能够将真空室50、空气引入部51及胶带部件12背面侧(顶面侧)中的至少一个抽真空或大气压化。
但是,真空泵36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分别对应第一吸引手段、第二吸引手段及第三吸引手段,设置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真空泵36。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第一阀部件37、第二阀部件41及第三阀部件44这样的三通阀,而将吸引侧的阀部件及大气引入侧的阀部件的双方分别设置于管部件35、管部件40及管部件42。即使这样,也能够将真空室50、空气引入部51及胶带部件12背面侧(顶面侧)的吸引/非吸引良好地进行转换。
进而,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20的侧壁外面安装有真空计45。该真空计45,在本实施形态中设有两个。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以对应于管部件35、40、42的个数而设置三个为佳。该真空计45中的一个是用于测量真空室50内部的气压的(以下,根据需要称为“真空计45a”)。另外,真空计45中的另一个是用于测量空气引入部51气压的(以下,根据需要称为“真空计45b”)。而且,该两个真空计45a、45b也连接于控制装置90。
另外,在主体顶面部22中的、例如后述最远离合叶61的两个角部分中的一方角部分22d(参照图1)上,设有传感器46。传感器46是,例如使用磁传感器检测相对于主体部20盖体部60是否关闭至接近至规定位置的部件。而且,该传感器46也连接于控制装置90,并对该控制装置90发送盖体部60是否关闭的检测信号。然后,控制装置90仅在接收到对应于盖体部60呈关闭状态的检测信号时,对真空泵36等发送对应于工作的信号。
接着,对盖体部6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图2及图5所示,盖体部60通过合叶61连接于主体部20。即,将合叶61作为支点,盖体部60可以进行转动。另外,如图1所示,在盖体部60上安装有两个挡板部件62的各一端侧62a。另外,挡板部件62的各另一端侧62b安装于主体顶面部22上。该挡板部件62伸缩自如,同时,通过存在于内部的粘性体(油等)的粘性阻力来防止盖体部60相对于主体部20急剧下降。
而且,挡板部件62也内装有弹簧部件(未图示),能够维持盖体部60打开的状态(例如,图7(a)所示的状态)。但是,在没有必要维持盖体部60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省略弹簧部件的构成。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盖体部60中的、与主体部20的密封环23相接的部分成为环相接部63。环相接部63通过与密封环23的相接,将真空室50密闭。而且,为了良好地进行该密闭,环相接部63由在本实施形态中呈同一平面的、平板状部分构成。
如图3~图5所示,在作为盖体部60中的与主体部20相对的相对面、且相对于环相接部63更靠内径侧的部位上形成凹部64。该凹部64形成比环相接部63更凹陷的状态。该凹部64具有与上述内径部22a相对应的大小。因此,关闭盖体部60,形成密封环23与环相接部63相接的密闭状态的话,出现被该凹部64、密封环23、内径部22a及橡胶薄板25所包围的空间。而且,该空间成为真空室50。
另外,凹部64中位于上方的底面(以下,称为“上底面64a”),在橡胶薄板25膨胀时,成为将胶带部件12的边缘部向上方的移动进行抑制(挡住)的部分。因此,凹部64挡住胶带部件12的边缘部,且其深度被设定为能够良好地进行该胶带部件12相对于晶片11的粘结。
在凹部64上设有嵌合凹部65。嵌合凹部65是从凹部64向顶面侧凹陷的部位,另外其直径被设置为比凹部64的直径小。在该嵌合凹部65上嵌入有,例如如多孔陶瓷那样的由多孔材质构成的吸附部件66。通过该吸附部件66,胶带部件12被吸引保持。而且,吸附部件66对应于向嵌合凹部65的嵌入,具有比该嵌合凹部65稍小的尺寸。
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在盖体部60上设有空气管路67。空气管路67被设置为其剖面形状呈大致“L”字状。由此,空气管路67的一端侧以沿着盖体部60顶面的状态被设置,同时,空气管路67的另一端侧以贯穿盖体部60并到达嵌合凹部65的状态被设置。而且,将空气管路67的另一端侧中的相对于嵌合凹部65开口的部分作为开口部68。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盖体部60的顶面设有固定部件67a,空气管路67通过该固定部件67a安装于盖体部60的顶面。
在此,以在嵌合凹部65上设置比该嵌合凹部65的上底面65a稍微凹陷的凹陷部69为佳。该情况下,凹陷部69形成直径比嵌合凹部65的直径小的形状,并以凹陷部69以外的嵌合凹部65的上底面65a挡住吸附部件66的外周部分。在存在该凹陷部69的情况下,凹陷部69和吸附部件66之间产生的负压被大面积化。因此,吸附部件66对晶片11能够以大面积的状态进行吸附。
另外,如图3、图5及图8所示、在作为嵌合凹部65外侧的、凹部64的内部,设有用于固定胶带部件12角部的夹持部件70。如图5所示,夹持部件70设有片簧71,该片簧71的一端侧通过螺钉72安装于凹部64上。另外,片簧71的另一端侧通过作用力被按压于上底面64a,但是,片簧71的另一端侧也可以一边抗拒片簧71的作用力一边打开。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夹持部件70在凹部64的圆周方向上以大致90的间隔设置有四个。
另外,在作为盖体部60的侧壁部分的、与合叶61相对的部分上,安装有手柄73a。因此,操作者能够把持手柄73a将盖体部60容易地开关。而且,在主体部20的侧壁部分上相对地设置各两个、合计四个的手柄73b。通过握住该手柄73b,可以容易地使胶带粘结装置10移动。
另外,如图2、图8及图9所示,在胶带粘结装置10上设有作为开闭锁定手段的锁定机构80。锁定机构80设有安装于主体部20侧的块部81。在该块部81上设有螺钉孔82,在该螺钉孔82中旋入有杆部件83的螺钉部84。另外,杆部件83设有螺钉部84、和向从该螺钉部84的轴线偏离的方向突出的把持部85。
其中,在螺钉部84上形成有用于与螺钉孔82螺合的螺纹牙。在该螺钉部84上插通有夹紧部件86。另外,把持部85是操作者把持的部分,通过该把持能够使杆部件83旋转。
插通于螺钉部84的夹紧部件86是长方体部件,设置为相对于螺钉部84转动自如。该夹紧部件86的纵向可以配置为相对于盖体部60的侧边缘方向垂直,在该情况下,夹紧部件86悬挂于盖体部60的顶部,盖体部60的开放被阻止。另外,夹紧部件86的纵向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盖体部60的侧边缘方向平行,在该情况下,夹紧部件86不悬挂于盖体部60的顶部,形成允许盖体部60开放的状态。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盖体部60中的、与夹紧部件86相对的部位上安装有螺栓87,并形成夹紧部件86与该螺栓87相接的构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胶带粘结装置10上设有作为控制手段的控制装置90。控制装置90如上述那样,与真空泵36、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真空计45、传感器46电连接。该控制装置90上连接有用于进行打开(ON)工作的操作按钮(未图示)。因此,在传感器46许可打开工作的盖体部60的闭塞状态下,操作者按下操作按钮的话,则真空泵36进行工作。
在此,控制装置90分别对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发送控制信号,从而最初将第二阀部件41及第三阀部件44转换到吸引侧,同时,维持将第一阀部件37转换到大气引入侧的状态,仅规定时间进行橡胶薄板25及晶片11的抽真空。而且,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对第一阀部件37发送控制信号,将第一阀部件37从大气引入侧转换到吸引侧,并对真空室50也进行抽真空。
另外,控制装置90在通过传感器46检测到真空室50及空气引入部51已到达规定真空度的情况下,对第二阀部件41发出用于转换到大气引入侧的控制指令。由此,橡胶薄板25膨胀,开始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进而,在从该状态经过规定时间粘结结束之后,控制装置90对第一阀部件37发出用于转换到大气引入侧的控制指令。通过相关的转换,真空室50及空气引入部51的双方均成为等同于大气压的状态,粘结动作结束。
进而,控制装置90使真空泵36逆转,同时将第一阀部件37或第三阀部件44转换到与吸引侧相同的一侧。由此,空气以加压状态被引入真空室50的内部。而且,不采用使真空泵36逆转的构成,而是通过将连接于真空泵36的排出腔的管部件、和另外连接于真空泵36流入侧的可引入大气的管部件之间的连接进行转换等,来实现真空室50内部的加压状态的构成也可以。
而且,作为上述规定的真空度,将约20Pa左右的情况作为一例举出。但是,规定的真空度不限于此,只要是比大气压低的状态,任何真空度都可以。另外,控制装置90也可以构成为,在粘结结束之后进行将第一阀部件37转换到大气引入侧的工作,同时,对真空泵36发出控制指令,以使真空泵36停止。但是,在该情况下,与使真空泵36继续动作的情况相比,接下来的抽真空时的吸引时间稍微变长。
以下,对于具有以上那样构成的胶带粘结装置10的作用(动作)进行说明。而且,对于该作用(动作),是根据图10所示的动作流程而实施的。
最初,操作者使盖体部60开放,将晶片11载置于橡胶薄板25上,同时,将胶带部件12安装于夹持部件70上(步骤S10)。此时,形成胶带部件12通过片簧71和上底面64a被夹持的状态。由此,胶带部件12的背面,形成与吸附部件66相接的状态,同时,胶带部件12的粘着面(表面)形成朝向下方的状态。
而且,在通过夹持部件70安装胶带部件12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真空泵36工作。在使真空泵36在盖体部60的开放状态中工作的情况下,通过管部件42、空气管路67吸引保持力传递到吸附部件66。由此,形成胶带部件12通过吸附部件被吸引保持的状态。而且,通过该胶带部件12的吸引保持,在盖体部60的开放状态中,形成胶带部件12上没有折皱的状态。
接下来,使盖体部60相对于主体部20下降,直至通过传感器46检测出盖体部60已关闭(步骤S11)。然后,控制装置90判断传感器46是否已检测出利用该下降的盖体部60的闭塞状态(步骤S12)。然后,在传感器46检测出闭塞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许可真空泵36的工作。在该状态下,操作者按下操作按钮时,真空泵36开始工作。
另外,在盖体部60变为关闭状态之后,操作者使夹紧部件86旋转,并形成该夹紧部件86的前端部分悬挂于盖体部60顶面的状态。在这之后,操作者把持杆部件83,并使该杆部件83向关闭方向旋转,使夹紧部件86的底面与螺栓87相接。在该相接状态下,进一步使杆部件83向关闭方向旋转的话,盖体部60通过夹紧部件86被按压,环相接部63被按压于密封环23上。而且,在使杆部件83旋转的情况下,以使全部的杆部件83依次一点一点地旋转,在锁定状态下不产生偏心为佳。
而且,使杆部件83仅进行规定关闭旋转的话,通过环相接部63密封环23被按压并发生弹性变形,形成真空室50的内部从外部被密封闭塞的状态(步骤S13)。这样,通过锁定机构80将盖体部60的开放锁定的话,即使真空室50的内部被加压,盖体部60也不会提升开放,能够将真空室50从外部进行密封。
接着,操作者按下操作按钮的话,控制装置90便检测出该压入,并对真空泵36发出工作用的指令。由此,真空泵36进行工作,进行真空室50、胶带部件12及橡胶薄板25的抽真空(对应于吸引步骤)。而且,在盖体部60的开放状态中,在进行胶带部件12的吸引保持的情况下,形成该吸引保持继续的状态。另外,在上述真空泵36工作时,首先将第二阀部件41及第三阀部件44转换到吸引侧,同时,将第一阀部件37转换到大气引入侧,然后先进行胶带部件12及橡胶薄板25的抽真空(步骤S14)。
然后,在将该胶带部件12及橡胶薄板25的抽真空进行规定时间之后,将第一阀部件37从大气引入侧转换到吸引侧,并将真空室50与胶带部件12及橡胶薄板25一起进行抽真空(步骤S15)。
真空泵36进行规定时间的抽真空的话,通过真空计45检测出真空室50及橡胶薄板25的背面侧已达到规定的真空度(步骤S16,对应于真空到达度检测步骤)。该真空计45检测规定真空度的话,将规定的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90。这样的话,控制装置90在维持真空泵36的工作不变的状态下,将第二阀部件41转换到大气引入侧(步骤S17,对应于空气引入步骤)。由此,通过突出管部40a大气被引入空气引入部51中。
大气被引入空气引入部51的话,通过真空室50和空气引入部51之间存在的压力差,橡胶薄板25向真空室50侧膨胀。该情况下,通过橡胶薄板25的膨胀,晶片11被提升,该晶片11的顶面与胶带部件12接触。然后,相对于晶片11的顶面,胶带部件12开始粘结(步骤S18,对应于粘结步骤)。
在此,晶片11的顶面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状态,存在如图11(a)、(b)所示那样的两种情况。首先,作为其第一种,是如图11(a)所示那样的晶片11相对于胶带部件12不倾斜而维持平行的状态,并从该晶片11顶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对胶带部件12进行粘结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晶片11通过橡胶薄板25的膨胀被提升的话,相对于通过吸附部件66的保持消除了松驰的胶带部件12,从晶片11的中央部进行接触。在从该接触状态橡胶薄板25进一步膨胀时,橡胶薄板25的中央部分由于晶片11的中央部接触到胶带部件12而无法继续移动,但是,接着橡胶薄板25的周边侧通过膨胀向上方移动,并使晶片11依次接触胶带部件12。
因此,晶片11随着橡胶薄板25膨胀,周边部的弯曲不再存在,相对于胶带部件12从中心侧向周边侧依次进行粘结。而且,在保持该状态不变的情况下,经过规定时间的话,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形成被确实实施的状态。
在以上那样的粘结状态中,一边使空气从晶片11(胶带部件12)的中央部分向外方逸出,一边实施晶片11的顶面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而且,在该粘结状态中,真空泵36继续将真空室50侧抽真空的状态。因此,与上述粘结状态相辅相成,通过存在于晶片11顶面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空气被排除,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的粘结能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
另外,作为粘结状态的第二种,是如图11(b)所示那样的、在晶片11相对于胶带部件12倾斜的状态下、从该倾斜的晶片11中的最高部分(以下,称为“顶端”)对胶带部件12进行粘结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首先从倾斜的晶片11中的顶端开始对胶带部件12进行粘结。即,晶片11随着橡胶薄板25的膨胀而被提升的话,相对于通过吸附部件66的保持消除了松驰的胶带部件12,从晶片11中的顶端开始粘结。
在此,由于胶带部件12通过吸附部件66被保持,因此即使胶带部件12通过晶片11被按压,胶带部件12也不向上方移动。因此,橡胶薄板25慢慢膨胀的话,则将晶片11中的向胶带部件12的接触部分(顶端部分)作为支点、且在晶片11的倾斜角度慢慢变窄的状态下提升该晶片11。然后,该晶片11的提升实施到直至晶片11的倾斜角度变为零为止。而且,晶片11的倾斜角度变为零并经过规定时间的话,则形成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被确实实施的状态。
在如上所述的粘结状态中,一边使空气从晶片11(胶带部件12)的顶端向另一方侧的端部逸出,一边实施晶片11的顶面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而且,在该粘结状态中,真空泵36也继续着将真空室50侧进行抽真空的状态。因此,与上述粘结状态相辅相成地,通过存在于晶片11顶面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空气被排除,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的粘结能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
如以上那样,控制装置90在继续第一阀部件37的向吸引侧的转换状态不变的状态下,使第二阀部件41的向大气引入侧的转换继续规定时间(步骤S19)。由此,形成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被实施的状态。
而且,相对于晶片11胶带部件12被粘结时,由于通过空气管路38和空气管路67被同时进行排气,因此最终真空室50和胶带部件12背面侧形成相同的压力。因此,进行抽真空的话,胶带部件12形成容易从吸附部件66脱离的状态。
在步骤S19中,在控制装置90判断为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使真空泵36逆转,同时,将第三阀部件44转换到与抽真空相同的一侧(加压侧)。同时,将第一阀部件37及第二阀部件41关闭。
由此,胶带部件12从吸附部件66脱离,同时,通过空气管路67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到真空室50。该情况下,首先通过解除对真空室50的抽真空,橡胶薄板25的膨胀被解除,形成橡胶薄板25载置于载置部22b上的状态。接着,真空室50处于比大气压高的加压状态,胶带部件12向晶片11被按压并被加压(步骤S20,对应于加压步骤)。通过相关加压,胶带部件12和晶片11之间的密封性得以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加压赋予胶带部件12等的压力为,每1cm2为4~5kg左右。另外,不仅第三阀部件44,将第一阀部件37转换到与抽真空相同的一侧(加压侧)也可以。该情况下,不仅通过空气管路67,也可以通过空气管路33对真空室50以加压状态引入空气。
另外,将真空泵36对应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的个数而设置的情况下,使连接有第一阀部件37和第三阀部件41的真空泵36中的至少一方进行逆转,并将真空室50的内部加压。另外,将第二阀部件41转换到大气引入侧,同时使真空泵36停止,或者将第二阀部件41转换到抽真空侧,同时使真空泵36正转,从而将空气引入部51抽真空。这样做的话,能够使胶带部件12良好地紧贴于晶片11。
在控制装置90判断出真空室50的加压状态已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0使真空泵36的工作停止,将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转换到大气引入侧(步骤S21)。由此,胶带部件12的背面侧、真空室50及空气引入部51,变为大气压,上述加压状态被解除。
而且,在上述步骤S21中,将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转换到大气引入侧时,真空泵36的工作维持继续不变的状态。由此,能够迅速地对应接下来的对晶片11的粘结作业。但是,也可以使相关工作停止。
之后,操作者使杆部件83向打开方向旋转,使盖体部60开放。然后,操作者将利用夹持部件70的胶带部件12的保持解除,并将胶带部件12被粘结状态的晶片11取出(步骤S22)。如以上那样,对晶片11顶面的胶带部件12的粘结结束。
而且,在对晶片11顶面的胶带部件12的粘结结束以后,例如向切割工序这样的下一工序移动。
如果采用这样构成的胶带粘结装置10,能够利用橡胶薄板25的膨胀,使胶带部件12粘结于晶片11的顶面。因此,虽然是简便的构成,但是通过大气压和真空状态之间的压力差,能够确实地使胶带部件12粘结于晶片11的顶面。特别是,通过使用橡胶薄板25,即使相对于胶带部件12晶片11以所谓的一端接触的状态进行接触,通过橡胶薄板25的弹性变形,也能够容易地恢复晶片11的姿态。因此,能够使对于晶片11顶面的胶带部件12的粘结性良好。
另外,在使用上述胶带粘结装置10的情况下,能够将真空室50的内部加压。因此,能够使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紧贴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更确实地进行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之间的粘结。因此,能够防止胶带部件12容易从晶片11剥离的情况。
另外,在橡胶薄板25的顶面载置有晶片11。因此,能够除去橡胶薄板25的松驰的影响。这样,因松驰的影响被除去,所以不具备对橡胶薄板25赋予大的张力的构成即可,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单化。另外,由于对橡胶薄板25赋予的张力小即可,因此能够削减制造胶带粘结装置10的操作者的工时。另外,在以紧固环26按压橡胶薄板25时,能够使密封性提高。
进而,由于利用橡胶薄板25的膨胀,因此不需要使晶片11向上方的胶带部件12移动的特别构成。因此,能够以简便的构成使晶片11向胶带部件12(向上方)移动。
另外,胶带部件12通过吸附部件66被吸附保持。因此,不再需要另外设置例如胶带框架这样的用于张设胶带部件12的部件、及支持用于张设的部件用的手段,能够使存在于凹部64内部的构成简单化。另外,由于胶带部件12通过吸附部件66被吸附保持,因此不需要对胶带部件12施加张力,能够防止由于张力负荷胶带部件12伸长的情况。另外,在保持胶带部件12时,由于未张设该胶带部件12,因此对胶带部件12不施加张力即可。因此,能够防止粘结于晶片11的胶带部件12上发生对应于张力的收缩,能够使胶带部件12的粘结状态良好。
另外,吸附部件66由多孔陶瓷构成。因此,能够横贯胶带部件12的整个面确实地、且均匀地吸附保持。由此,能够防止胶带部件12上发生松驰。
进而,胶带部件12通过夹紧部件70被夹持。由此,即使真空室50的内部被抽真空,在胶带部件12的表面和背面不产生压力差,也能够防止胶带部件12从吸附部件66上落下。由此,能够使胶带部件12良好地粘结于晶片11。
另外,在盖体部60和主体部20之间设有锁定机构80。使用该锁定机构80将盖体部60的开放进行锁定的话,即使真空室50的内部被加压,也能够防止盖体部60提升并开放的情况。由此,能够将真空室50从外部进行密封,能够继续加压状态。
进而,控制装置90与真空泵36、第一~第三阀部件37、41、44、真空计45、传感器46连接,并能够控制这些部件的工作。特别是,控制装置90使真空泵36工作并对真空室50及空气引入部51进行抽真空,在该抽真空之后,使第二阀部件41向大气引入侧工作并将大气引入空气引入部51。由此,能够使橡胶薄板25向真空室50侧膨胀,利用消除了松驰的橡胶薄板25的膨胀,能够确实地使胶带部件12粘结于晶片11的顶面。
另外,控制装置90在对真空室50及空气引入部51进行抽真空时,将第一阀部件37转换到大气引入侧,同时将第二阀部件41转换到抽真空侧,然后先进行空气引入部51的吸引排气。因此,相对于真空室50空气引入部51的压力最初是降低的。因此,橡胶薄板25向载置部22b被按压,防止先向真空室50侧的膨胀。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二阀部件41工作转换到大气引入侧前的阶段,晶片11和胶带部件12粘结的情况。
另外,控制装置90在将第二阀部件41转换到大气引入侧并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进行控制使真空泵36逆转,同时使第三阀部件44转换到与抽真空相同的一侧(加压侧)。由此,通过空气管路67空气以加压状态引入到真空室50,胶带部件12向晶片11被按压。由此,能够提高胶带部件12对于晶片11的粘结性(密合度),能够防止胶带部件12容易从晶片11剥离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一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除此之外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晶片11载置于橡胶薄板25的顶面。但是,在该橡胶薄板25的顶面载置例如以树脂为材质的薄板状部件,在该薄板状部件的顶部载置工件也可以。这样做的话,能够防止由橡胶薄板25摩擦等产生的尘埃附着于工件上的情况,能够削减之后的使用洗涤处理装置的洗涤工序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密封环23安装于主体顶面部22上。但是,密封环23也可以安装于盖体部60侧上。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主体顶面部22上设有环相接部。
进而,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作为伸缩薄板部件,使用了橡胶薄板2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伸缩薄板部件不限于橡胶薄板25,例如也可以将弹性树脂等的树脂作为材质等、由橡胶材质以外的材质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作为保持部件,使用紧固环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保持部件不限于紧固环26,例如也可以将具有涂敷于内径部22a上的粘结剂等的粘结性的材质作为保持部件进行使用。另外,保持部件的形状不限于环状,可以采用外径呈多角形的环形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胶带保持手段设有吸附部件66,通过该吸附部件66吸附保持胶带部件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用于保持胶带部件12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采用使用环状的胶带框架张设胶带部件12的构成也可以。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吸附保持胶带部件12,使用了将多孔陶瓷作为材质的吸附部件66,但是,吸附部件只要是多孔质体,任何材质都可以。作为多孔质体的另一例,可举出海棉体。
另外,作为控制手段,可以是控制条件预先被设定的构成,也可以是操作者方面能够任意地设定控制条件的构成。进而,密封部件只要是能够将主体部20和盖体部60之间密封闭塞的构成,任何形状、构成都可以。
另外,作为工件,也可以采用晶片以外的液晶等的玻璃电路板和特殊玻璃材料、有机EL用的玻璃电路板等。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真空化之后将大气(空气)引入,但是,引入空气以外的例如氩气等,作为加压状态也可以。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作为开闭锁定手段,使用了锁定机构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开闭锁定手段不限于锁定机构8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主体部20侧设置插入孔,同时在盖体部60侧设置边接受弹簧的作用力边转动的爪部,在盖体部60关闭的情况下爪部嵌入插入孔,通过爪部在插入孔内部的卡定,盖体部60的开放被锁定。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开闭锁定手段的构成。
另外,胶带部件12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中的部件,只要能够与工件的表面粘结,可以使用UV固化型胶带、偏振光薄膜、保护板、透明电极等各种各样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在胶带粘结装置10的内部设置用于使粘结于工件表面的胶带部件12剥离的剥离机构。该情况下,例如在盖体部60或主体部20的内部设置作为用于将胶带部件12剥离的剥离机构的吸引保持机构,或在胶带粘结装置10的内部设置将胶带部件12的端部抓住并剥离等的机构也可以。另外,在设置吸引保持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利用上述真空泵36的吸引的构成。
通过具备这样的剥离机构,能够在被抽真空的胶带粘结装置10的内部将胶带部件12剥离。因此,在胶带剥离时,能够防止尘埃附着于玻璃电路板表面。特别是,在目前状况下,即使在净化车间内将胶带部件12剥离,防止尘埃附着于工件表面上也是困难的,但是,在利用本实施形态的胶带粘结装置10的情况下,由于在真空内部进行胶带部件12的剥离,因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尘埃附着于工件。
另外,也可以另外将用于在将胶带部件12粘结于晶片11或玻璃电路板上之后切断胶带部件12的机构设置于胶带粘结装置10的内部。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的胶带粘结装置10具备能够进行加压的盖体部60。但是,胶带粘结装置能够容易地将该盖体部60、和不具备空气管路67等的不能加压型的盖体部进行交换也可以。
进而,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吸附部件66由多孔陶瓷构成。在该情况下,另外设置将多孔陶瓷加热的机构,使该吸附部件66具有陶瓷加热器这样的用于加热的功能也可以。在该情况下,由于胶带部件12被加热,因此胶带部件12的对于晶片11的粘结性(粘着性)变得良好。因此,能够使胶带部件12更牢固地粘结于晶片11。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可以利用于使用晶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和使用液晶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即,可以在半导体制造工业等中进行利用。另外,也可以在使用玻璃电路板的显示器的制造工业等中进行利用。

Claims (4)

1.一种胶带粘结装置,是将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上的胶带粘结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阻止从下方上升而来的上述工件的移动、和为了将上述胶带部件粘结于上述工件上,设有在上述胶带部件的上方、且与上述胶带部件相接而被配置的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粘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说的部件的长度小于上述胶带部件;
所说的胶带部件的两端通过胶带保持手段而被保持。
3.一种胶带粘结方法,是将胶带部件粘结于工件上的胶带粘结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用于阻止从下方上升而来的上述工件的移动的部件在上述胶带部件的上方、且与上述胶带部件相接而配置的步骤;以及
在使上述胶带部件以张设状态位于上述工件顶部的状态下,阻止从下方上升而来的上述工件的移动的同时,将上述胶带部件粘结于上述工件上的粘结步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带粘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说的进行配置的步骤,在正常大气压下进行;
所说的粘结步骤,在通过吸引手段进行抽真空后被减压的减压状态下进行。
CN2008101839140A 2004-05-25 2005-04-12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10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54050A JP4559122B2 (ja) 2004-05-25 2004-05-25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JP2004-154050 2004-05-25
JP2004154050 2004-05-25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6642XA Division CN100499062C (zh) 2004-05-25 2005-04-12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1011A true CN101431011A (zh) 2009-05-13
CN101431011B CN101431011B (zh) 2011-04-13

Family

ID=3545114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391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1011B (zh) 2004-05-25 2005-04-12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CNB20058001664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9062C (zh) 2004-05-25 2005-04-12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664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9062C (zh) 2004-05-25 2005-04-12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621307B2 (zh)
JP (1) JP4559122B2 (zh)
CN (2) CN101431011B (zh)
WO (1) WO20051170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8758B2 (ja) * 2003-08-08 2011-08-03 有限会社都波岐精工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KR20100118558A (ko) * 2007-12-20 2010-11-05 다테야마 머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부착재의 부착방법과 부착장치
JP2013001888A (ja) * 2011-06-21 2013-01-07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部材接合方法及び部材接合装置
JP5649125B2 (ja) * 2011-07-01 2015-01-07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テープ貼付装置
JP5893887B2 (ja) * 2011-10-11 2016-03-23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687647B2 (ja) * 2012-03-14 2015-03-18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製造装置
JP6226563B2 (ja) * 2013-05-28 2017-11-0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静電保持装置および静電保持装置からの保持対象物の離脱方法
JP6271380B2 (ja) * 2014-09-12 2018-01-31 アルパッド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装置と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692709B2 (ja) * 2016-06-24 2020-05-1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接合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方法
KR102448726B1 (ko) * 2017-08-14 2022-09-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라미네이팅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하는 반도체 패키지 제조 방법
JP7051379B2 (ja) * 2017-11-15 2022-04-11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成膜装置及び埋込処理装置
DE112018007513T5 (de) * 2018-04-24 2021-03-11 Disco Hi-Tec Europe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fbringen eines Schutzbandes auf einem Halbleiterwaf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2766A (en) * 1975-01-17 1976-08-03 Andre Fontvieille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flat objects
JPH0254564A (ja) * 1988-08-18 1990-02-23 Nec Corp 半導体ウェハースの粘着テープ貼付け装置
JP2856216B2 (ja) * 1989-06-09 1999-0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ウエハに粘着テープを接着する方法
JP2648638B2 (ja) * 1990-11-30 1997-09-03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ウェーハの接着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3156344B2 (ja) * 1992-03-13 2001-04-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ウェーハへのテープ添着方法とその装置
JP3570580B2 (ja) * 1995-07-27 2004-09-29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繊維強化熱可塑性樹脂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H1012578A (ja) * 1996-06-26 1998-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ウエハ・支持基板貼付け方法,及びウエハ・支持基板貼付け装置
JPH1025456A (ja) * 1996-07-09 1998-01-27 Toyo Chem Co Ltd 半導体ウエハ固定用シート
JPH10233430A (ja) 1997-02-19 1998-09-02 Nitto Denko Corp 粘着テープ貼付け装置
JP3627090B2 (ja) * 1997-09-17 2005-03-09 株式会社名機製作所 積層成形方法および積層成形装置
JP2000349047A (ja) 1999-06-01 2000-12-15 Lintec Corp 粘着材の貼付装置及び貼付方法
DE10048881A1 (de) * 2000-09-29 2002-03-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planen Verbinden zweier Wafer für ein Dünnschleifen und ein Trennen eines Produkt-Wafers
JP2003007808A (ja) * 2001-06-20 2003-01-10 Mighty Engineering:Kk 真空に依る、ウエハーテープ貼り機
JP4143488B2 (ja) * 2003-06-30 2008-09-03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テープ貼付装置
JP4152295B2 (ja) * 2003-10-23 2008-09-17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テープ貼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210371A1 (en) 2008-09-04
US7621307B2 (en) 2009-11-24
CN1957457A (zh) 2007-05-02
CN101431011B (zh) 2011-04-13
JP2005340311A (ja) 2005-12-08
JP4559122B2 (ja) 2010-10-06
WO2005117099A1 (ja) 2005-12-08
CN100499062C (zh) 2009-06-10
US8336595B2 (en) 2012-12-25
US20100084096A1 (en) 201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1011B (zh) 胶带粘结装置及胶带粘结方法
WO2006040848A1 (ja)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TWI585867B (zh)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bonding table, a bonding apparatus and a bonded substrate
JP2015216364A (ja) 保持装置、真空処理装置
JP2008307724A (ja) ラミネート装置
JP2002236276A (ja) 基板の組立方法及び組立装置
JP4671841B2 (ja) 対象物間の脱ガス方法および脱ガス装置
CN101335196B (zh) 胶带粘结装置
JP4197874B2 (ja) 低拡張率エキスパンダおよび拡張フィルムシート固定方法
JP2006222231A (ja)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JP2011253845A (ja)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JP5626782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
KR20190129994A (ko) 픽업 장치 및 픽업 방법
TWI539089B (zh) 奈米吸盤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JP6374132B1 (ja) 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及び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313973B2 (ja)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JP2012038879A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及び貼付方法
JP4738758B2 (ja) テープ接着装置およびテープ接着方法
JP2017007022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方法
KR200469836Y1 (ko) 임프린트 장치
JP6130264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及びシート貼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