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2428A - 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2428A
CN101402428A CNA2008101680793A CN200810168079A CN101402428A CN 101402428 A CN101402428 A CN 101402428A CN A2008101680793 A CNA2008101680793 A CN A2008101680793A CN 200810168079 A CN200810168079 A CN 200810168079A CN 101402428 A CN101402428 A CN 101402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nit
scene
terraced
descending st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680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堀真吾
岩田雅史
文屋太阳
滨地浩秋
盐崎秀树
松枝丰
西山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02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24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76Load weighing or car passenger cou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在以往例子的人数检测中,因为根据承载重量的变化的次数和方向检测人数,所以只要重量变化不是线性阶梯形就不能检测。此外,没有提及有关在场人数的精度。测量单元(11)测量在人数检测中使用的数据。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根据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乘降人数。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根据测量到的数据推定封闭空间内的乘客的有无。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当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将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当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有的情况下,根据用{(上述开门前在场人数)+(上述上梯人数的推定结果)-(上述下梯人数的推定结果)}给予的式子推定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

Description

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测电梯等的封闭空间内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人数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谋求提高电梯的防范功能方面,高精度地检测上电梯的上梯人数、下电梯的下梯人数,以及电梯内的在场人数是重要的。
作为以前的人数检测装置,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专利发明是在停止中连续地测量轿箱的承载重量,对测量数据进行滤波,根据轿箱的承载重量数据判定电梯轿箱内的乘客的输送人数的发明,其中,记录在停止中产生的阶梯形的承载重量的变化,根据阶梯形变化判定出入电梯轿箱的人数。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发明将承载重量除以平均体重值的值作为在场人数。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发明是从由单个的收发光元件得到的门通过检测信号对在场人数进行计数。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发明是多个光电传感器通过探测信号检测上梯人数、下梯人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597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5-56963号公报(第2页右上栏的第6行~第9行)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68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35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70653号公报
首先,以下指出与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检测有关的问题。
因为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以往的人数检测装置如以上那样构成,所以当记录承载重量的阶梯形变化,根据承载重量的变化的次数和方向检测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情况下,承载重量的值必须相对时间轴在平行或者垂直方向上线性地以阶梯形变化。但是,实际上乘客上下梯时的承载重量的值因为相对时间轴示出曲线性变化,所以如果不并用对承载重量的波形进行阶梯形滤波的单元,则存在不能推定现实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问题。
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那样,当考虑为将承载重量除以平均体重值的值作为在场人数,在场人数与乘梯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存在只在“人上电梯时原来的电梯内没有人”这样的条件下,在场人数=乘梯人数这一想法成立的问题。
此外,如专利文献3的第8页的第21行~第30行记载的那样,通过拍摄电梯内那样的封闭空间的图像处理检测在场人数,当考虑在让场人数和上梯人数相等的情况下,也同样存在只在“人上电梯时原来的电梯内没有人”这样的条件下,在场人数=乘梯人数这一想法成立的问题。
进而,如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的第8页第21行~第30行记载的那样,在承载重量除以平均体重的方法,或者用图像处理检测在场人数的方法的情况下,例如如果在2名乘客下梯后,2名乘客上梯,则在场人数没有变化。其结果,存在不能检测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的问题。
进而,如专利文献3的第8页第21行~第30行记载的那样,当通过拍摄电梯内那样的封闭空间的出入口的图像处理,检测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的情况下,因为计算量比较大,运算资源增加,所以存在人数检测装置的导入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为了区别上梯和下梯而设置多个照相机时,存在人数检测装置的导入成本进一步增加的问题。
进而,如专利文献3的第8页第11行~第15行记载的那样,当用设置在门附近的单个的光电传感器检测人数时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区别上梯和下梯的问题。
此外,如专利文献4所述,为了区别上梯和下梯,在门附近设置多个光电传感器时,存在多个信号的处理变得复杂的问题,而且存在人数检测装置的导入成本增加的问题。
以下,指出与在场人数的检测有关的现有技术的问题。
因为专利文献2所述的以往的人数检测装置如以上那样构成,所以当把承载重量除以平均体重值的值作为在场人数的情况下,存在因实际的乘客的重量和平均体重的差造成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劣化的问题。
此外,如专利文献3的第8页第21行~第30行所述那样,当通过拍摄电梯内那样的封闭空间进行图像处理检测在场人数的情况下,因为计算量比较大,运算资源增加,所以存在人数检测装置的导入成本增加的问题。而且,当因障碍物或者拍摄范围的限制等而在拍摄范围内未拍摄成为对象的人的情况下,还存在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劣化的问题。
此外,当根据上述收发光元件、图像、或者承载重量推定的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的加减法计算求出在场人数的情况下,即使100%正确地检测到该层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也存在有可能不能检测正确的在场人数的问题。例如,电梯在1层关门出发时的在场人数(关门后在场人数)除了在1层的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外,必须考虑在到达1层时已经乘坐电梯的在场人数(开门前在场人数)。如果开门前在场人数有错误,则即使能够100%正确地检测在1层的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关门后在场人数也不会正确。而后,开门前在场人数因为依赖于在停止于1层前在所停过的各层上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所以如果只要1次误检测在停止于1层之前在所停过的各层上的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则不能正确地检测1层的关门后在场人数,存在其后也不能纠正错误的问题(参照专利文献1~5)。
而且,以上所述的问题并不只限于电梯,一般来说,对于通过门开关人可以出入的封闭空间内的人数检测装置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推定电梯等的封闭空间内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人数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主题是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测量单元,测量用于推定封闭空间内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数据;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根据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乘客有无推定单元,根据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上述封闭空间内的乘客有无;在场人数推定单元,接收由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推定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推定结果、和上述乘客有无推定单元的乘客有无推定结果,(A)当上述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将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B)当上述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有的情况下,如果将开门前在场人数设为前一次的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的推定结果,则根据由{(上述开门前在场人数)+(上述上梯人数的推定结果)-(上述下梯人数的推定结果)}给出的公式推定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主题的各种具体化例子及其效果、优点。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主题,则能够高精度地推定电梯内等的封闭空间内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电梯的承载重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5是示出电梯的承载重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用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波形观测单元预先保持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图。
图9是示出用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根据连续上梯的承载重量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示出用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波形观测单元对每个阈值计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阈值的次数(上梯人数的推定候补)的结果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用实施方式3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在2名乘客横向并排同时上梯时能够产生的、用人数检测装置的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人数检测装置的门控制单元的电梯门的打开方法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人数检测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人数检测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人数检测装置
11:测量单元
12:上梯人数推定单元
13:乘客有无推定单元
14:在场人数推定单元
15:时间差数据生成单元
16:波形观测单元
17:处理单位决定单元
18:门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门开关,人上下的封闭空间”的典型例子设为电梯。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用人数检测装置1的构成的方框图。图1的人数检测装置1具备:测量单元11;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以及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在这些单元内,除了作为硬件的测量单元11,各单元12~14由微型计算机上的软件构成。
测量单元11例如由设置在电梯上的重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者照相机的某个或者它们的组合构成,重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者照相机各自测量承载重量、探测结果或者监视图像。
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以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果为基础,推定上电梯的上梯人数,以及从电梯下来的下梯人数。
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以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果为基础,推定电梯内的乘客的有无。
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以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的乘降人数推定结果、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的乘客有无推定结果为基础,推定电梯内的在场人数。
接着,对于图1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按照图面说明。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1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T101中,测量单元11在一般的封闭空间用的情况下,如果满足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测量开始条件则开始测量。作为该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例如有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刻。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电梯在某一层停止并其门打开的时刻成为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测量单元11与电梯的门打开的状态相应地开始测量。
在步骤ST102中,测量单元11如果满足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则结束该测量。作为该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束条件,当测量单元11是一般的封闭空间用的情况下,例如有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刻。或者,作为测量结束条件,也可以设置成从测量开始时刻开始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经过时间。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电梯的门关闭的时刻成为测量结束条件,与电梯的门关闭的时刻相应地测量单元11结束该测量。
在步骤ST103中,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从测量单元11接收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果,推定进到电梯(封闭空间的一个例子)内的上梯人数、从电梯(封闭空间)内下来的下梯人数。例如,在测量单元11是重量传感器时,从测量单元11得到的测量结果成为承载重量,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也可以用类似于已说明的专利文献1的方法,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或者,在测量单元11由多个光电传感器组成时,因为从该测量单元11得到的测量结果是光电传感器的探测结果,所以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也可以使用已说明的专利文献4的方法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或者,在测量单元11由可以拍摄进入电梯内的乘客上梯的拍摄照相机以及可以拍摄乘客从电梯内下梯的拍摄照相机组成时,根据各拍摄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数据,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推定进入电梯内的上梯人数以及从电梯内下来的下梯人数。
在步骤ST104中,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从测量单元11接收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果,推定电梯内的乘客的有无。
以下详细说明在步骤ST104中的,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推定乘客有无的方法的一个例子(把该方法定义为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一))。例如,图3是示出在测量单元11是重量传感器时,用测量单元11测量的电梯的承载重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图,横轴示出时刻t(i),纵轴示出在时刻t(i)测量到的承载重量W(i)(数字值)。在此,i是测量单元11的采样序号,t(i)-t(i-1)成为测量单元11的采样周期。在承载重量W(i)内,如果将采样序号i是最大值时的承载重量W(i)、即最后测量到的承载重量W(i)定义为W(i_max),则在步骤ST104中,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从测量单元11中接收承载重量W(i_max)。而后,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当承载重量W(i_max)小于等于预先保持在同一单元13内的规定的阈值W_judge的情况下,推定为在电梯内没有乘客(无)。另一方面,当承载重量W(i_max)是比阈值W_judge还大的值的情况下,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推定为在电梯内有乘客(有)。
在步骤ST105中,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从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接收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推定值的数据,并从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接收乘客有无推定结果的数据。而后,当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将电梯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设置为0人。即,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将电梯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通过该复位,即使假设因为过去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误检测,电梯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劣化,也因为通过该复位处理,过去的数据没有了,所以关门后的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的劣化得到修正。而后,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将复位后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0人)作为下次的开门前在场人数拥有。
与此相反,当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是“有”的情况下,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根据下式(1)求出电梯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
[数1]
关门后在场人数=开门前在场人数+上梯人数-下梯人数    ...(1)
这种情况下,将求得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作为下次的开门前在场人数利用。
而且,在图2中,在步骤ST104以及ST105中进行乘客有无推定以及在场人数推定,但乘客有无推定以及在场人数推定的动作顺序没有特别限制。即,在从测量开始后到测量结束的期间(电梯的门打开到关闭的期间)中,可以以用测量单元11在每个采样周期测量的最新数据为基础,人数检测装置1始终动态地连续进行乘客有无推定以及其后的在场人数推定(将该方法定义为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二))。这种情况下,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在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在测量期间中最后推定为“无”以后,只要利用靠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推定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根据式(1)推定电梯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即可。
此外,在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中,和阈值W_judge比较的承载重量也可以是特定期间的平均值。由此,由于电梯内的乘客的振动,因微增减的承载重量的影响而造成乘客有无推定结果错误的可能性降低。
此外,在从测量单元11得到的测量结果是光电电感器的探测结果时,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也可以用专利文献5所述那样的方法推定在场人数,根据该在场人数结果推定乘客有无。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人数检测装置1作为其用途的例子,例如可以在检测和防止“一同跟随”这一现象的系统利用。在此,所谓“一同跟随”例如是在进出室管理系统中,由认证者打开门,在认证者进入过程中非认证者也能够进入的物理安全漏洞。为了检测该“一同跟随”,需要对“认证者的数”和实际进入的人数进行比较,作为用于检测“实际进入的人数”、即在本实施方式1中的“上梯人数”的装置,能够利用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特别是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以及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即使不是“在人上电梯时原来的电梯内没有人”这种条件下,也可以得到能够推定上梯人数的效果。
此外,当通过求得的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的加减法计算求出在场人数的情况下,存在因过去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误检测致使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劣化的问题。但是,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因为,和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分开设置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当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的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将封闭空间内的关门后在场人数复位为0值,所以不受在过去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误推定的影响,还可以推定在场人数。因此,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得到改善,具有能够高精度地推定在场人数的效果。
此外,如专利文献2那样,当以承载重量除以平均体重的值作为在场人数的情况下,存在因实际的乘客重量和平均体重的差而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劣化的问题。但是,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如数1的式(1)所示那样,因为根据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运算在场人数,所以具有不由于实际的乘客重量和平均体重的差而在场人数的检测精度劣化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测量单元11,主要使用已设置的电梯的重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监视照相机,但也可以不是已设置的电梯的重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监视照相机。即,在确保了出入口的封闭空间中,即使将能够测量该封闭空间的承载重量的人数检测装置1专用的重量传感器、探测通过封闭空间的出入口的人的光电传感器、拍摄该封闭空间和封闭空间的出入口人数检测装置1专用的照相机作为测量装置11利用,也能够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推定进入到封闭空间的进入人数(进入电梯的上梯人数)、退出人数(从电梯中下来的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可以说,将已设置的电梯的重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监视照相机作为测量单元11有效地使用起到了能够降低人数检测装置1的导入成本的优点。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1中,不特定测量单元11,而根据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和乘客有无结果推定电梯的关门后在场人数。
但是,例如,如果使用于推定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乘客有无的各测量单元分别承担重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监视照相机那样地各自设定各测量单元,则人数检测装置1的导入成本增加。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只用重量传感器高精度地推定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方法。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构成的方框图。如图4所示,人数检测装置1具备:测量单元11;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波形观测单元16;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以及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特点在于,在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以及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对应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另外,测量单元11是配设在电梯上的重量传感器。其他的各单元13~16由微型计算机上的软件构成。
测量单元11如已说明的那样由电梯的重量传感器组成,在电梯的门打开后,在直到该门关闭的期间内,以预先决定的规定的采样周期测量电梯的承载重量。
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运算用测量单元11测量的承载重量的每个差分间隔的变化,生成时间差分数据。
波形观测单元16对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和其拥有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或者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推定上电梯的上梯人数,以及从电梯下来的下梯人数。
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对用测量单元11测量到的承载重量和其拥有的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推定电梯内的乘客有无。
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以由波形观测单元16得到的上梯/下梯人数的推定结果、和由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得到的乘客有无推定结果为基础,用和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推定在场人数。
在此,图5是示出电梯的承载重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图,其横轴示出时刻t(i),其纵轴示出在时刻t(i)测量到的承载重量W(i)。图5(a)示出在两个人连续上电梯时的承载重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当电梯停在某一层并门打开后两个人顺序连续上梯的情况下,由第1个人上梯产生的重量变化和由第2个人上梯产生的重量变化之间的间隔短。因此,虽然图5(a)所示的承载重量W(i)的波形是两个人连续上梯时的波形,但成为没有示出清晰的区分的波形。
此时,在已说明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因为根据承载重量的变化的方向和次数运算出电梯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所以如图5(b)以及图5(c)所示那样,必须将图5(a)所示的承载重量W(i)的波形滤波成线性的阶梯形地示出变化的波形。但是,因为根据图5(b)和图5(c)推定的人数中产生不同,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以往技术中必须正确地对波形进行滤波。在图5(a)的情况下,因为是两个人连续上梯时的承载重量的时间序列变化,所以滤波到图5(c)是正确的,而即使是一个人上梯的情况下,因为承载重量的波形有可能成为图5(a)所示那样的无区分的承载重量的波形,所以根据情况,有时滤波到图5(b)也是正确的。这样,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中,为了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正确地进行承载重量的滤波是困难的。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图4所示的构成,运算以规定的采样周期测量到的承载重量的每个差分间隔的变化生成时间差分数据,对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和标准模型的时间序列变化或者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以下,记载图4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
在此,图6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T201中,测量单元11如果满足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测量开始条件则开始测量。作为该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例如有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刻。在本例子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与电梯停止在某一层并其门打开的时刻对应地,作为测量单元11的重量传感器开始承载重量的测量。
在步骤ST202中,测量单元11以规定的采样周期测量电梯的承载重量W(i)。
在步骤ST203中,测量单元11如果满足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则结束该测量。作为该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束条件,例如有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刻。此外作为测量结束条件,也可以设置成从测量开始时刻开始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经过时间。在本例子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与电梯门关闭的时刻对应地,作为测量单元11的重量传感器结束承载重量的测量。
在步骤ST204中,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从测量单元11中接收测量结束信号,在从测量开始到测量结束为止的期间从测量单元11接收用测量单元11测量到的承载重量(Wi)的数据。
在此,已说明的图3是示出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从测量单元11接收的承载重量W(i)的时间序列变化一个例子的图,在此,示出在两个人上电梯后,两个人下电梯时的曲线的一个例子。
而后,在图6的步骤ST204中,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根据接收到的承载重量W(i)的数据,利用以下的式(2),运算承载重量W(i)的每个差分间隔的变化并生成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
[数2]
W_diff(i)=(W(i+Δi)-Wi)/(Δi)    ...(2)
在此,Δi示出差分间隔。
图7是示出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7中,横轴示出时刻t(i),纵轴示出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在图7中,向上方向凸的波形示出承载重量增加,示出有人上到电梯内。相反,向下方凸的波形示出承载重量减少,示出有人从电梯内下梯。有关图7所示的阈值A~F将在以后说明。
图8是示出根据一个人上梯时的电梯承载重量生成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 m(i)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图。而且,用波形观测单元16拥有同一数据W_m(i)。
接着,在图6的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接收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波形观测单元1 6在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向上方凸的波形的情况下,运算表示例如图8所示那样的预先保持在波形观测单元16内的第1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的时间序列变化、和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之间的相似度的在下式(3)中示出的标准化互相关函数z(τ)(第1标准化互相关函数)。
[数3]
z ( τ ) = Σ i [ { W _ m ( i ) - W _ m ‾ } × { W _ diff ( i + τ ) - W _ diff ‾ } ] Σ i { ( W _ m ( i ) - W - m ‾ ) 2 } × Σ i { ( W _ diff ( i + τ ) - W _ diff ‾ ) 2 } · · · ( 3 )
在此,τ示出离成为基准的时刻t(i)的偏差量,带上划线的W_m示出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的平均,带上划线的W_diff示出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平均。作为成为基准的时刻t(i),例如有在相应层的开门开始时刻或者关门结束时刻等。
而后,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将经过运算的标准化互相关函数z(τ)的值成为大于等于波形观测单元16预先保持的规定的阈值S_overlap的次数作为“上梯人数”。
另一方面,波形观测单元16还保持着使图8所示的(其值大于等于0的)第1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的各值的符号反转形成的、第2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 6在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向下方向凸的波形的情况下,运算表示第2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的时间序列变化、和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之间的相似度的上述式(3)所示的标准化互相关函数z(τ)(第2标准化互相关函数)。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6将经过运算的互相关函数z(τ)的值成为大于等于预先保持的规定的阈值S_overlap的次数作为“下梯人数”。
而且,波形观测单元16也可以只保持第1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值、和将它变更为负值的第2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值的任一个。在步骤ST205中,也可以如下操作,波形观测单元16判断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是否成为向上方向以及下方向中的某一方向凸的波形,在改变保持着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的值的符号后,运算上述式(3)示出的标准化互相关函数z(τ)。通过这样做,能够减少保持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存储区域,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运算资源。
对于波形观测单元16如上所述将使用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W_m(i)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方法,将其定义为人数推定方法(一)。
在步骤ST206中,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用和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乘客有无推定方法相同的方法(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一)或者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二))推定乘客有无。
进而,在步骤ST207中,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从波形观测单元16接收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进而,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还从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接收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而后,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用和实施方式1的步骤ST105的动作相同的动作推定在场人数。
如上所述,能够只用重量传感器构成测量单元11,即使承载重量的变化不是线性的阶梯形变化,也能够检测上梯人数。
<变形例1:人数推定方法(二)>
在图6的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也可以用和上述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不同的下一个人数推定方法(二)类似地推定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
即,波形观测单元16对于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设定作为正值的第1阈值。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对于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大于等于0的值,在规定的位置上设定第1阈值,将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已设定的第1阈值以上的次数(换句话说,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之一方向上跨越上述阈值的次数)作为“上梯人数”。
例如,当在图7的C位置上设定了第1阈值的情况下,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阈值C的次数是2次,波形观测单元16将上梯人数推定为2人。
另一方面,波形观测单元16对于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设定作为负值的第2阈值。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将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已设定的第2阈值以下的次数(换句话说,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之一方上跨越上述阈值的次数)作为“下梯人数”。
而且,当第1阈值和第2阈值的绝对值相等的情况下,波形观测单元16保持的阈值可以是第1阈值以及第2阈值的任一方。当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值的符号和阈值的符号相反的情况下,如果使阈值的符号或者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符号的其中一方反转,并比较两者,则得到相等的结果。由此,能够减少保持的数据的存储区域,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运算资源。
由于该人数推定方法(二)没必要如上述的人数推定方法(一)那样没有预先保持模型波形W_m(i),并且没有运算和模型波形W_m(i)的相似度的必要性,所以起到能够减少所使用的运算资源量的优点。
图9是示出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根据图5(a)所示的连续上梯时的承载重量W(i)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一个例子的图。
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当在图9所示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正值的位置(例如图9B的位置)上设定了第1阈值的情况下,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第1阈值B的次数是2次,将上梯人数推定为2人。
另一方面,对于乘客连续下梯的情况,波形观测单元16也能够将第2阈值设定为负值,并同样地推定下梯人数。
这样,即使是连续上梯或者连续下梯的情况下,也能够用该人数推定方法(二)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如上所述,对于本变形例也能够只用重量传感器构成测量单元11,即使承载重量的变化不是阶梯形的变化,也能够检测出乘降人数。
<变形例2:人数推定方法(三)>
或者,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也可以用和上述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以及上述人数推定方法(二)不同的以下的人数推定方法(三)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即,在步骤ST205中,波形观测单元16对于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正值设定多个规定的第1阈值。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6对每个第1阈值计数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已设定的第1阈值的次数(相当于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之一的方向上跨越已设定的阈值的次数)。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6计数跨越第1阈值的次数的出现数。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6将最多的出现数的次数(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之一方上跨越已设定的第1阈值的次数)推定为“上梯人数”。
另一方面,波形观测单元16对于接收到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负值设定多个规定的第2阈值。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6对每个第2阈值计数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小于等于已设定的第2阈值的次数(相当于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之一的方向上跨越已设定的第2阈值的次数)。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6同样地计数跨越第2阈值的次数的出现数。而后,波形观测单元1 6将最多的出现数的次数(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在上方向或者下方向之一方上跨越已设定的第2阈值的次数)推定为“下梯人数”。
例如,波形观测单元16当接收到图7所示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情况下,例如如阈值A、B、C、D、E、F那样设定多个规定的第1阈值,对每个第1阈值计数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已设定的第1阈值的次数,即上梯人数的推定候补。
例如,图10中对于在图7中设定了第1阈值A、B、C、D、E、F的情况,对每个第1阈值计数了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跨越第1阈值的次数(上梯人数的推定候补)后,示出跨越第1阈值的次数的出现数的结果。在图7中,跨越第1阈值A的是1次(1人),跨越第1阈值B的是2次(2人),跨越第1阈值C是2次(2人),跨越第1阈值D是2次(2人),跨越第1阈值E的是3次(3人),跨越第1阈值F是2次(2人)。按照这些结果,跨越各第1阈值的次数的出现数是图10。如图10所示,因为2次跨越第1阈值,即,因为上梯人数的推定候补2人的出现次数是4、且为最多,所以波形观测单元16将上梯人数推定为2人。
另一方面,即使在乘客下梯的情况下,波形观测单元16也可以对于图7所示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负值,通过设定多个规定的第2阈值,同样能够推定下梯人数。
而且,当各第1阈值的绝对值和各第2阈值的绝对值一样的情况下,波形观测单元16保持的阈值可以是第1阈值或者第2阈值之一。对此,当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值的符号和阈值的符号相反的情况下,如果使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值的符号或者阈值的符号的某一方反转并进行两者比较,则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由此,能够减少保持的数据的存储区域,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运算资源。
该人数推定方法(三)与人数推定方法(一)相比运算资源量还少,并且,与人数推定方法(二)相比还能够高精度地推定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
此外,波形观测单元16在接收到乘客连续上梯时的图9所示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时,例如如阈值A、B、C、D、E、F那样,设定多个规定的阈值,对每个阈值计数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已设定的阈值的次数、即上梯人数的推定候补。
在图9中,超过阈值A的是2次(2人),超过阈值B的是2次(2人),超过阈值C的是3次(3人),超过阈值D的是2次(2人),超过阈值E的是2次(2人),超过阈值F的是1次(1人),计数了超过各阈值的次数是相同的次数的结果成为图10所示的计数结果。如图10所示那样,因为上梯人数的推定候补2人的出现数是4、且为最多,所以波形观测单元16将上梯人数推定为2人。
另一方面,即使在乘客连续下梯的情况下,波形观测单元16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推定下梯人数。
这样,无论是连续上梯或者连续下梯,都能够用该人数推定方法(三)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由此,通过本变形例也能够只用重量传感器构成测量单元11,即使承载重量的变化不是阶梯形的变化也能够检测乘梯人数。
<实施方式2的优点>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在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1一样的效果,同时因为能够只用重量传感器构成测量单元11,所以具有能够降低人数检测装置1的导入成本的效果。
此外,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 5运算用测量单元11以规定的采样周期测量的承载重量的每个差分间隔的变化,并生成时间差分数据,波形观测单元16对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和标准模型的时间序列变化或者规定阈值进行比较,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2的人数推定方法,则即使承载重量的变化不是阶梯形的,也能够得到如专利文献1那样推定电梯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效果。
此外,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乘客连续上梯或者连续下梯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能够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效果。
此外,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推定方法,则不使用多个测量设备,就能够得到能够区别上梯和下梯来检测人数的效果。此外,因为不进行来自多个测量设备的多个信号的处理,所以也不需要考虑多个信号间的同步,具有简单地进行信号处理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是在测量单元11中满足了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之后。因此,只有在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够知道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不能在乘客的上梯以及下梯之后立即实时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此外,因为在乘客的上梯以及下梯之后不能立即推定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所以不能在乘客的上梯以及下梯之后立即实时推定在场人数。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乘客的上梯以及下梯之后立即推定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方法。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构成的方框图。人数检测装置1具备测量单元11;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以及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或者,作为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的动作,当适用在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二)以及(三)之一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那样,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除了测量单元11外的构成单元由微型计算机上的软件构成。
在图11中,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逐次接收用测量单元11测量的数据,通过判断是否测量了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动态地决定用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数据的处理单位。而且,测量单元11、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以及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和实施方式1的图1所示的对应构成要素相同。此外,当在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中适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作为其构成要素的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以及波形观测单元16和实施方式2的图4所示的对应构成要素相同。
接着,记载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
图12是示出在图11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1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T301中,测量单元11如果满足了规定的测量开始条件则开始其测量。作为该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例如有规定的时刻。在本例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电梯停止在某一层上且其门打开的时刻变成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
在步骤ST302中测量单元11进行测量。
在步骤ST303中,测量单元11判断是否满足了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在步骤ST303中,当没有满足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的情况下,人数检测装置1进入到步骤ST304。此外,在步骤ST303中,当满足了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的情况下,测量单元11结束测量,人数检测装置1进入到步骤ST306。作为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束条件例如有规定的时刻。此外,作为测量结束条件,也可以设置成从测量开始的规定的经过时间。在本例子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电梯的门关闭的时刻成为测量结束条件。
在步骤ST304中,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逐次接收用测量单元11测量的数据,判断是否测量了用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
在步骤ST304中,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如果判断为测量了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则在步骤ST305中,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从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接收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用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方法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进行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推定的期间还在测量单元11的测量期间中。因此,在直到测量单元11结束测量不能决定在该测量期间中最终几人上梯,几人下梯。在步骤ST305中推定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是在此时刻的乘降动作中上梯以及下梯的人数,和通过了测量期间中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不同。因而,为了区别两者,将前者定义为“暂定上梯人数”以及“暂定下梯人数”,将后者如此前那样定义为“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此外,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各自的初始值作为0人。同样,测量期间中的在场人数和测量结束后的在场人数是不同概念。因而,将前者定义为“暂定在场人数”,将后者如此前那样定义为“关门后在场人数”。此外,暂定在场人数的初始值设为开门前在场人数。
而后,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使用在前一次的处理单位中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暂定在场人数,根据自己推定的暂定上梯人数以及暂定下梯人数,用数4的各式(4)~(6)求出电梯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暂定在场人数。
[数4]
上梯人数=上梯人数+暂定上梯人数    ...(4)
下梯人数=下梯人数+暂定下梯人数    ...(5)
暂定在场人数=暂定在场人数+暂定上梯人数-暂定下梯人数    ...(6)
在步骤ST303中,如果满足测量结束条件,则在步骤ST306中,乘客有无检测单元13从测量单元11接收在测量期间中测量到的、在乘客有无推定中需要的数据,用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一)以及(二)内的某一方法推定乘客有无。
在步骤ST307中,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从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中接收暂定在场人数。此外,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从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4接收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而后,当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将电梯的关门后的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相反,当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是“有”的情况下,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将用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接收到的在测量结束时刻的用上述式(6)求得的最终的暂定在场人数设定为电梯的关门后在场人数。
而且,在图12中,乘客有无检测单元13在步骤ST303中测量结束后,只在步骤ST306中推定乘客的有无,但也可以为乘客有无检测单元13在测量期间中,逐次地从测量单元11接收在乘客有无推定中需要的数据,用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一)以及(二)内的其中之一的方法始终推定乘客的有无。在这种情况下,在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是“无”时,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将暂定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
接着,对如实施方式2那样,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的情况下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进行记载。图13是示出这种情况下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3中,因为步骤ST401的动作和图12所示的步骤ST301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在步骤ST402中,测量单元(重量传感器)11在规定的采样周期中测量电梯的承载重量W(i)。
步骤ST403的动作和图12所述的步骤ST303的动作一样,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在步骤ST404中,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逐次接收用测量单元11测量到的承载重量,利用上述的式(2),逐次生成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
在步骤ST405中,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逐次接收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判断是否生成了用波形观测单元16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
在此,示出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判断是否生成了用波形观测单元16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时的方法。
图14是示出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一个例子的图。当乘客上电梯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那样,在时刻t(i)中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示出比0大的值后,在时刻t(i+x)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再次示出0值。另一方面,当乘客从电梯中下梯的情况下,在时刻t(i)中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示出比0小的值后,在时刻t(i+x)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再次示出0值。由此,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例如在示出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示出比0还大的值后,再次示出0值的时刻t(i+x),判断为生成了用于波形观测单元16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此时的用于波形观测单元16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是从时刻t(i-1)直到时刻t(i+x)的时间差分数据。
在图13的步骤ST405中,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 7在能够判断为生成了用波形观测单元16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为止,人数检测装置1重复步骤ST402~ST404的动作。
在步骤ST405中,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如果判断为生成了用波形观测单元16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则进入步骤ST406。在步骤ST406中,波形观测单元16从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或者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接收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1次处理单位量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用在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二)、(三)之一的方法,推定暂定上梯人数以及暂定下梯人数。其后,波形观测单元16根据已说明的式(4)、(5)、(6)求出电梯的上梯/下梯/暂定在场人数。
如果在步骤ST403中满足测量结束条件,则在步骤ST407中,乘客有无检测单元13从测量单元11或者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接收承载重量W(i),用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一)以及(二)之一的方法推定乘客有无。
在图13中,步骤ST408的动作因为和图12所示的步骤ST307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而且,在图13中,乘客有无检测单元13在步骤ST403中结束测量后,只在步骤ST407中推定乘客的有无,但也可以为乘客有无检测单元13在测量期间中,在测量期间中从测量单元11逐次接收在乘客有无的推定中需要的数据,用在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乘客有无推定方法(一)以及(二)内之一的方法始终推定乘客的有无。在该情况下,在乘客有无的推定结果是“无”时,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将暂定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虽然将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 7作为独立的要素示出,但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中的一方也可以作为具有已说明的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 7的功能的构成。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在可以得到和实施方式1以及2同样的效果,同时通过动态地决定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时的数据的处理单位,能够得到可以在乘客的上梯以及下梯之后立即推定电梯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这一效果。
除此之外,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因为在乘客的上梯以及下梯之后,能够立即推定电梯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所以能够得到还可以推定在乘客刚上梯以及下梯之后的电梯内的在场人数(暂定在场人数)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在已说明的专利文献3以及4中,用设置在门附近的光电传感器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但是,如果2名乘客横着并排同时通过门,则高精度地推定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是困难的。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用承载重量W(i)和该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但是,如果2名乘客横着并排同时上电梯,则有可能得到图15(a)所示那样的承载重量W(i)的时间序列变化、和图15(b)所示那样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使用在实施方式2中已说明的利用波形观测单元16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二)以及(三)之一判定为乘客是2人是困难的。
因而,鉴于以上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进一步提高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推定精度的方法。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构成的方框图。该人数检测装置1具备:测量单元11;上梯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以及门控制单元18。此外,当作为在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中的人数推定方法利用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二)以及(三)之一的情况下,由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在图16中也是除了测量单元11外,其他的各单元用微型计算机上的软件构成。
在图16中,门控制单元18在测量单元11测量乘客的乘降时,如每次通过一个乘客的电梯的出入口那样地控制电梯的门的打开方法。而且,测量单元11、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以及波形观测单元16和实施方式1的图1或者实施方式2的图4所示的对应构成要素相同。
接着,记载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在此,图17是示出该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7的情况下,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1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
在步骤ST501中,测量单元11如果满足规定的测量开始条件则开始其测量。作为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例如有规定的时刻。在本例子中,因为封闭空间是电梯,所以测量开始条件相当于电梯停止在某一层上开始打开其门的动作的时刻。
在步骤ST502中,门控制单元18打开电梯的门。在此,图18是示出门控制单元18进行的电梯的门的打开方法的控制的图。在步骤ST502中,门控制单元18在打开电梯的门时,如图18(a)所示,如只将门打开到乘客只能每次通过1人的宽度Wn那样控制门的打开方法。或者,门控制单元18在打开门时,如图18(b)所示那样,也可以使用于只让乘客每次通过1人那样的遮挡物出现。假设预先由门控制单元18保持一次只能通过1名乘客的宽度Wn的数据。将这种门控制方法定义为门控制方法(一)。
在图17的步骤ST503中测量单元11进行测量。
在步骤ST504中,测量单元11如果满足规定的测量结束条件则结束测量。作为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束条件例如有规定的时刻。此外,作为测量结束条件也可以设置成从测量开始的规定的经过时间。
在步骤ST505中,门控制单元18关闭电梯的门。
在图17中,以后的各步骤ST506~步骤ST508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1的图2所示的步骤ST103~步骤ST105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接着,和实施方式2的图4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同样地,图1 6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由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对这种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9中,步骤ST106以及步骤ST602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图17所示的步骤ST501以及步骤ST502的动作一样,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在步骤ST603中,测量单元11以规定采样周期测量电梯的承载重量W(i)。
在图19中,步骤ST604以及步骤ST605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图17所示的步骤ST504以及步骤ST505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在图19中,步骤ST606~步骤ST609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2的图6的步骤ST204~步骤ST207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而且,作为在步骤ST501或者步骤ST601中的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也可以使用门的开门信号。这种情况下,更换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的开门动作、和步骤ST501或者步骤ST601的测量开始动作的顺序。而后,在顺序更换后的步骤ST501或者步骤ST601中,测量单元11从门控制单元18接收开门信号,开始其测量。
此外,作为在步骤ST504或者步骤ST604中的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束条件,也可以使用门的关门信号。这种情况下,更换步骤ST505或者步骤ST605的关门动作、和步骤ST504或者步骤ST604的测量结束动作的顺序。而后,在顺序更换后的步骤ST504或者步骤ST604中,测量单元11从门控制单元18接收关门信号,结束其测量。
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也可以用和门控制方法(一)不同的下一个门控制方法(二),类似地控制门的打开方法。即,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在打开电梯的门时,如图18(a)所示那样,如以一般的速度(速度A)打开到只能一次通过1名乘客的宽度,其后,以比一般的速度还慢的速度(速度B)将门全开那样,控制门的打开方法。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在打开电梯的门时,如图18(b)所示那样,如成为一次只能通过1名乘客的宽度那样以一般的速度(速度A)让遮挡物出现,其后,如比一般的速度还慢的速度(速度B)收回遮挡物那样控制遮挡物。假设速度A和速度B预先用门控制单元18决定。
通过在门控制方法(二),如果门打开到每次只能通过1人的宽度,则因抱着大行李等的原因不能通过门的人也能够在时间经过后通过门。
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当用门控制方法(二)控制门的打开方法的情况下,如果操作在门附近的门打开登记单元,则门控制单元18控制门以比速度B还快的速度完全打开门或者,也可以控制遮挡物使得以比速度B还快的速度收回遮挡物。在此,所谓“门打开登记单元”例如是电梯的开门钮。
通过这样的控制,不等到门全打开,乘客就能够通过电梯的门。
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当门控制单元18用门控制方法(二)控制门的打开方法的情况下,如果乘客操作在门附近的门关闭登记单元,则门控制单元18也可以如门反向关闭那样控制门,或者如让遮挡物出现成为不能通过那样控制遮挡物。在此,所谓“关门登记单元”例如是电梯的关门钮。
由此,能够因外部空气寒冷等原因而赶快关门,或者,用遮挡物快速隔开外部空气。此外,可以快速关门,尽快使电梯出发。
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也可以用和门控制方法(一)以及(二)不同的以下的门控制方法(三)类似地控制门的打开方法。即,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在打开电梯的门时,如图18(a)所示那样,打开到只能每次通过1名乘客的宽度,在一定时间的经过后将门完全打开。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门控制单元18在打开电梯的门时,如图18(b)所示那样控制门的打开方法,使得成为每次只能通过1名乘客的宽度那样让遮挡物出现,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收回遮挡物。
通过在门控制方法(三),如果打开门至每次只能通过1人的宽度,则因抱着大行李等的原因,不能通过门的人也能够在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门。
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当门控制单元18用门控制方法(三)控制门的打开方法的情况下,如果乘客操作在门附近的开门登记钮,则门控制单元18可以控制门使得门立即全开,或者,可以控制遮挡物使得立即收回遮挡物。在此,所谓“快门登记单元”例如是电梯的开门钮。
通过采用该控制方法,不等待门全开,乘客就能够通过门。
此外,在步骤ST502或者步骤ST602中,当门控制单元18用门控制方法(三)控制门的打开方法的情况下,如果乘客按下处于门附近的开门钮,则门控制单元18也可以控制门使得门反转关闭,或者也可以控制遮挡物让遮挡物出现使不能通过。
由此,能够因外部空气寒冷等原因而赶快关门,或者,用遮挡物快速隔开外部空气。此外,可以快速关门,尽快使电梯出发。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门控制单元18,可以使用已设置的电梯的门控制器,也可以使用人数检测装置1专用的门控制器。但是,通过将已设置的电梯的门控制器作为门控制单元18有效地使用,能够得到降低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导入成本的效果。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在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1、2一样的效果的同时,在测量单元11测量电梯的承载重量时,门控制单元18通过控制电梯的门的打开方法使得每次只能通过1人,防止多个乘客横着并排同时乘降电梯的现象,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推定精度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在专利文献3以及4中,用设置在门附近的光电传感器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但是,如果2名乘客横着并排同时通过门,则高精度地推定上梯人数和下梯人数是困难的。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用承载重量W(i)和其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但是,如果2名乘客横着并排同时上电梯,则有可能产生图1 5(a)所示那样的承载重量W(i)的时间序列变化、图15(b)所示那样的时间差分数据W_diff(i)的时间序列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用在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波形观测单元16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二)、(三)之一的方法判定为2人是困难的。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进一步提高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推定精度的方法。更详细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已说明的实施方式3中适用了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技术。
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构成的方框图。该人数检测装置1具备:测量单元11;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以及门控制单元18。而且,作为在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中的人数推定方法,在利用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人数推定方法(一)、(二)、(三)之一的方法的情况下,和实施方式2一样,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本实施方式也是除了测量单元11外,其他的各单元用微型计算机上的软件构成。
在图20中,门控制单元18在测量单元11进行测量时,控制电梯的门的打开方法使得每次通过1名乘客。而且,测量单元11、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乘客有无推定单元13、在场人数推定单元14、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波形观测单元16以及处理单位决定单元17和实施方式1的图1、实施方式2的图4、实施方式3的图11所示的对应构成要素相同。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
图21是示出图20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 2与实施方式1的图1的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对应时的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1中,步骤ST701~步骤ST704的动作因为和实施方式4的图17所示的步骤ST501~步骤ST504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此外,在图21中,步骤ST705以及步骤ST706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3的图12所示的步骤ST304以及步骤ST305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同样省略说明。
此外,图21中的步骤ST707的动作因为和实施方式4的图17所示的步骤ST505的动作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
在图21中,步骤ST708以及步骤ST709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4的图17所示的步骤ST507以及步骤ST508的动作相同,故而在此省略说明。
接着,参照图22的流程图说明乘降人数推定单元12用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15和波形观测单元16构成时的、图20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动作。
在图22中,步骤ST801~步骤ST804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4的图19所示的步骤ST601~步骤ST604的动作相同,故而在此省略说明。
此外,在图22中的步骤ST805~步骤ST807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3的图13所示的步骤ST404~步骤ST406的动作相同,故而在此省略说明。
此外,在图22中的步骤ST808~步骤ST810的动作因为分别和实施方式5的图21所示的步骤ST707~步骤ST709的动作相同,故而在此省略说明。
而且,作为在步骤ST701或者步骤ST801中的测量单元11的测量开始条件,也可以使用门的开门信号。这种情况下,更换步骤ST702或者步骤ST802的开门动作、和步骤ST701或者步骤ST801的测量开始动作的顺序。而后,在顺序更换后的步骤ST701或者步骤ST801中,测量单元11从门控制单元18接收开门信号,开始其测量。
此外,作为步骤ST704或者步骤ST804中的测量单元11的测量结束条件,也可以使用门的关门信号。这种情况下,更换步骤ST707或者步骤ST808的关门动作、和步骤ST704或者步骤ST804的测量结束动作的顺序。而后,在顺序更换后的步骤ST704或者步骤ST804中,测量单元11从门控制单元18接收关门信号,结束其测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门控制单元18,可以使用已设置的电梯的门控制器,也可以使用人数检测装置1专用的门控制器。但是,通过将已设置的电梯的门控制器作为门控制单元18有效地使用,具有能够降低本实施方式的人数检测装置1的导入成本的效果。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在能够得到和实施方式3一样的效果的同时,在测量单元11测量电梯的承载重量时,门控制单元18通过控制电梯的门的打开方法使得每次通过1名乘客,防止多个乘客横着并排同时乘降电梯的现象,因而类似地能够得到可以进一步提高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推定精度的效果。
以上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以上的说明只是示例了本发明可以适用的某一面,本发明并不被它所限定。即,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范围内考虑针对已说明的某一面的各种各样的修正和变形例。

Claims (9)

1.一种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测量单元,测量用于推定封闭空间内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数据;
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根据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
乘客有无推定单元,根据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上述封闭空间内的乘客有无;
在场人数推定单元,接收由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推定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推定结果、和上述乘客有无推定单元的乘客有无推定结果,(A)当上述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将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B)当上述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有的情况下,如果将开门前在场人数设为前一次的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的推定结果,则根据由{(上述开门前在场人数)+(上述上梯人数的推定结果)-(上述下梯人数的推定结果)}给出的公式推定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测量单元是以规定的采样周期测量上述封闭空间的承载重量的重量传感器,
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由以下单元构成:
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运算测量到的承载重量的每一差分间隔的变化并生成时间差分数据;以及
波形观测单元,将由时间差分数据生成单元生成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和规定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或者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推定上述封闭空间的上述上梯人数以及上述下梯人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波形观测单元,
当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向上方凸的波形的情况下,运算表示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和在上述规定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内其值成为大于等于0的第1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之间的相似度的第1标准化互相关函数,将上述第1标准化互相关函数的值成为大于等于规定的阈值的次数推定为上述上梯人数,
当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向下方凸的波形的情况下,运算表示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和在上述规定的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内使上述第1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符号反转而成的第2标准模型的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之间的相似度的第2标准化互相关函数,将上述第2标准化互相关函数的值成为大于等于上述规定的阈值的次数推定为上述下梯人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波形观测单元,
将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规定的第1阈值的次数推定为上述上梯人数,
将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变成小于等于规定的第2阈值的次数推定为上述下梯人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波形观测单元,
对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正值设定多个第1阈值,计数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大于等于已设定的各第1阈值的次数,将计数最多的次数推定为上述上梯人数,
对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负值设定多个第2阈值,计数上述时间差分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成为小于等于已设定的各第2阈值的次数,将计数最多的次数推定为上述下梯人数。
6.一种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测量单元,在从满足了测量开始条件的时刻到满足测量结束条件的时刻为止的期间内,测量用于推定封闭空间内的上梯人数以及下梯人数的数据;
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根据用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暂定在场人数;
处理单位决定单元,动态地决定用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推定上述上梯人数以及上述下梯人数时的数据的1次处理单位;
乘客有无推定单元,根据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数据推定上述封闭空间内的乘客有无;以及
在场人数推定单元,接收在满足了上述测量结果条件的时刻的由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推定的暂定在场人数的推定结果、和上述乘客有无推定单元的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推定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
上述处理单位决定单元在判定为已由上述测量单元测量了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推定上述上梯人数以及上述下梯人数时的一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时,
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
根据上述一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推定在测量了上述一次处理单位量的数据的时刻的暂定上梯人数以及暂定下梯人数,
并使用在前一次的处理单位中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暂定在场人数,
用下式运算出在测量了本次的处理单位量的数据的时刻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暂定在场人数,
上梯人数=(前一次的处理单位中的上梯人数)+(暂定上梯人数)
                                                      ...(1)
下梯人数=(前一次的处理单位中的下梯人数)+(暂定下梯人数)                                                       ...(2)
暂定在场人数=(前一次的处理单位中的暂定在场人数)+(暂定上梯人数)-(暂定下梯人数)                                      ...(3)
在上述测量结束条件得到满足后,上述在场人数推定单元,(A)当上述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无的情况下,将上述封闭空间内的在场人数复位为0人,(B)当上述乘客有无推定结果是有的情况下,将上述测量结束条件得到满足的时刻的由上述乘降人数推定单元根据式(3)推定的暂定在场人数推定为上述封闭空间内的上述在场人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人数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门控制单元,该门控制单元控制设置在上述封闭空间的出入口的门的打开方法,使得每次通过1名乘客。
8.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
作为用于检测电梯内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装置而具备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述人数检测装置。
9.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
作为用于检测电梯内的上梯人数、下梯人数以及在场人数的装置而具备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述人数检测装置。
CNA2008101680793A 2007-10-03 2008-09-27 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Pending CN1014024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9524 2007-10-03
JP2007259524 2007-10-03
JP2008201396 2008-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2428A true CN101402428A (zh) 2009-04-08

Family

ID=40536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680793A Pending CN101402428A (zh) 2007-10-03 2008-09-27 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102166A (zh)
KR (1) KR100991580B1 (zh)
CN (1) CN101402428A (zh)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5457A (zh) * 2009-04-28 2010-11-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设备
CN102275787A (zh) * 2010-06-08 2011-12-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2556826A (zh) * 2010-10-12 2012-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2992123A (zh) * 2011-09-12 2013-03-27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电梯的轿厢内无人判定装置
CN103287931A (zh) * 2012-02-24 2013-09-1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3848298A (zh) * 2014-03-21 2014-06-11 赣州德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升降机载人计数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4444646A (zh) * 2014-11-05 2015-03-25 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梯承载对象的重量检测方法和装置、电梯系统
CN105073615A (zh) * 2013-03-05 2015-11-18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的门道
CN105270952A (zh) * 2015-11-30 2016-01-27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电梯载人计数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540366A (zh) * 2013-12-03 2016-05-04 大连大学 电梯内乘客人数显示系统
WO2016042363A3 (zh) * 2014-09-20 2016-06-09 南宁马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等候人数显示装置
CN106256744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乘坐用户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6295510A (zh) * 2016-07-26 2017-01-04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多传感器协作的人流量统计方法及系统
CN107473047A (zh) * 2017-08-18 2017-12-15 辽宁瑞华实业集团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罐笼载人人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19224A (zh) * 2018-08-29 2018-12-18 赛奥智能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梯
CN109775506A (zh) * 2019-03-26 2019-05-21 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称重装置
CN109867187A (zh) * 2019-03-26 2019-06-11 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称重方法
CN110371810A (zh) * 2019-07-18 2019-10-25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利用率实时计算系统
CN112478963A (zh) * 2020-12-11 2021-03-12 小爱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控制辅助系统及电梯控制方法
CN113819614A (zh) * 2021-09-13 2021-12-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4314243A (zh) * 2022-01-10 2022-04-12 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视频识别技术的升降机超载报警系统及超载报警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57460B1 (ko) * 2011-04-13 2013-04-23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감시카메라를 이용한 엘리베이터 조작 시스템
WO2013186958A1 (ja) * 2012-06-13 2013-12-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映像重要度算出方法、映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と制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JP6410412B2 (ja) * 2013-06-28 2018-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物体有無判定装置、エレベーター安全装置、エレベーター及び物体有無判定方法
WO2017166158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富士达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的控制装置
CN106744094A (zh) * 2016-11-29 2017-05-3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线性检测实时调节电梯开关门时间的方法

Cited B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5457B (zh) * 2009-04-28 2014-01-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设备
CN101875457A (zh) * 2009-04-28 2010-11-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控制装置以及具有该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设备
CN102275787A (zh) * 2010-06-08 2011-12-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2275787B (zh) * 2010-06-08 2015-01-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目的地楼层预约式群管理电梯的控制装置
CN103950816B (zh) * 2010-10-12 2016-05-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5293268A (zh) * 2010-10-12 2016-02-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3950816A (zh) * 2010-10-12 2014-07-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2556826B (zh) * 2010-10-12 2015-02-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4477750B (zh) * 2010-10-12 2016-10-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4477750A (zh) * 2010-10-12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5293268B (zh) * 2010-10-12 2017-07-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2556826A (zh) * 2010-10-12 2012-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输送机
CN102992123A (zh) * 2011-09-12 2013-03-27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电梯的轿厢内无人判定装置
CN102992123B (zh) * 2011-09-12 2015-06-17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电梯的轿厢内无人判定装置
CN103287931A (zh) * 2012-02-24 2013-09-1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3287931B (zh) * 2012-02-24 2015-12-02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5073615A (zh) * 2013-03-05 2015-11-18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的门道
US9963322B2 (en) 2013-03-05 2018-05-08 Kone Corporation Monitoring traffic units served by elevator via radio signals transmitted across doorway of an elevator
CN105540366A (zh) * 2013-12-03 2016-05-04 大连大学 电梯内乘客人数显示系统
CN105540366B (zh) * 2013-12-03 2018-05-22 大连大学 电梯内乘客人数显示系统
CN103848298A (zh) * 2014-03-21 2014-06-11 赣州德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升降机载人计数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16042363A3 (zh) * 2014-09-20 2016-06-09 南宁马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等候人数显示装置
CN104444646A (zh) * 2014-11-05 2015-03-25 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梯承载对象的重量检测方法和装置、电梯系统
CN106256744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乘坐用户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6256744B (zh) * 2015-06-19 2019-12-10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乘坐用户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5270952A (zh) * 2015-11-30 2016-01-27 江西理工大学 一种电梯载人计数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270952B (zh) * 2015-11-30 2017-11-03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一种电梯载人计数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6295510B (zh) * 2016-07-26 2019-11-0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多传感器协作的人流量统计方法及系统
CN106295510A (zh) * 2016-07-26 2017-01-04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多传感器协作的人流量统计方法及系统
CN107473047A (zh) * 2017-08-18 2017-12-15 辽宁瑞华实业集团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罐笼载人人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19224A (zh) * 2018-08-29 2018-12-18 赛奥智能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控制的智能电梯
CN109775506A (zh) * 2019-03-26 2019-05-21 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称重装置
CN109867187A (zh) * 2019-03-26 2019-06-11 海安县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称重方法
CN110371810A (zh) * 2019-07-18 2019-10-25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利用率实时计算系统
CN110371810B (zh) * 2019-07-18 2021-10-01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利用率实时计算系统
CN112478963A (zh) * 2020-12-11 2021-03-12 小爱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控制辅助系统及电梯控制方法
CN113819614A (zh) * 2021-09-13 2021-12-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3819614B (zh) * 2021-09-13 2023-07-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4314243A (zh) * 2022-01-10 2022-04-12 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视频识别技术的升降机超载报警系统及超载报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91580B1 (ko) 2010-11-04
JP2009102166A (ja) 2009-05-14
KR20090034773A (ko)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2428A (zh) 人数检测装置以及电梯
JP5368105B2 (ja) 駐車管理システム
CA2634228C (fr) Procede de securisation d&#39;un acces physique et dispositif d&#39;acces implementant le procede
JP6588875B2 (ja) 駐車場管理システム
US20070268145A1 (en) Automated tailgating detection via fusion of video and access control
CN103927508B (zh) 一种目标车辆跟踪方法及装置
CN103793958B (zh) 自动检票方法及自动检票装置
CN107833328B (zh) 基于人脸识别的门禁验证方法及装置、计算设备
CN112347864A (zh) 轨道交通客流感知及诱导方法、装置、设备和系统
CN106127866B (zh) 检票方法和通道管理设备
JP5418005B2 (ja) 追跡システムおよび追跡方法
JP2011068469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監視システム、検索再生プログラム、入退室管理システム
US20200223457A1 (en) Providing an alert to a passenger based on a location of the passenger while in transit on a multi-passenger mode of transport
CN117173904A (zh) 停车场车辆逆向通行识别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JP2019114213A (ja) 侵入者検知装置、侵入者検知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侵入者検知方法
WO2022175395A1 (en) People detector
JP4941377B2 (ja) ゲート装置
JP5214165B2 (ja) 人数検知装置
WO2023028750A1 (en) An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entry and exit by crossing a virtual line
JP5377729B2 (ja) 人数検知装置
CN114220047B (zh) 一种识别共享单车进入小区的方法和装置
KR20190023219A (ko) 저전력 무선 장거리 초음파센서를 이용한 4계절 환경극복형 실외형 주차 유도 시스템
US20240020855A1 (en) Multiple sensor handover system for tracking moving object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parking service in the same
JP4859036B2 (ja) 侵入者監視システム
JP2012230492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