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9561A - 电梯的轿厢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9561A
CN101389561A CNA2007800064340A CN200780006434A CN101389561A CN 101389561 A CN101389561 A CN 101389561A CN A2007800064340 A CNA2007800064340 A CN A2007800064340A CN 200780006434 A CN200780006434 A CN 200780006434A CN 101389561 A CN101389561 A CN 101389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sound
elevator
peristom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64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村晃正
田中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9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95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8Details of seals and joint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充分提高轿厢内的静肃性,并且容易进行对防音构件的调整作业。吸音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是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从具有微小距离(11)的微小间隙通过开口部(9)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一边在面板构件(15)的表面和吸音构件(18)的表面之间反复反射一边朝向开口部(9)侧行进,在其到达吸音构件(18)的下端附近时大部分能量被吸收/扩散。因此,进入至开口部(9)的外部噪音变得极其微弱,轿厢内的静肃性维持在足够高的状态。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轿厢,更加详细而言,涉及针对要从轿厢主体与轿厢门之间进入的外部噪音的防音技术。
背景技术
电梯的轿厢是在升降路内行驶的移动体,所以必然产生噪音,而为了谋求轿厢内的舒适环境,需要极力降低来自轿厢外部的外部噪音的进入,以提高静肃性。但是,电梯的轿厢包括轿厢主体以及轿厢门,对于轿厢门要求顺畅的开闭动作,因此在轿厢主体与轿厢门之间必须形成某种程度的间隙部。于是,外部噪音会通过该间隙部进入轿厢内部。即,电梯的轿厢包括作为可动构件的轿厢门,所以本身就成为难以完全防止外部噪音进入内部的构造。
作为外部噪音的种类,有在轿厢行驶时产生的风音、在轿厢行驶时由升降路内的设置构件所产生的突入音、窄部通过音、由卷扬机和控制盘所产生的设备音等等各种噪音。而且,伴随着最近的电梯的高速化,风音、突入音等越来越大,另外,在没有设置机械室的类型的电梯系统中将卷扬机、控制盘设置在升降路内,因此设备音必然会很大。因此,在电梯的轿厢中,提高针对这些外部噪音的防音技术变得很重要。
关于该防音技术,一直以来公开了各种构成,但其中多数采用通过填密件、密封件等封闭上述的间隙部、极力提高轿厢的密封性的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3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轿厢门是可动构件,必须在能够进行顺畅的开闭动作的状态下配设该轿厢门。因此,即便通过填密件、密封件等将上述间隙部封闭,也必须以确保轿厢门的顺畅的开闭动作的程度形成小的间隙。因此,外部噪音仍然会从该小间隙进入,其结果是,不能够充分提高静肃性。
另外,当电梯运行了一定程度的期间以上时,小间隙的尺寸会产生偏差,所以必须进行调整作业。但是,在进行该调整作业时,必须考虑确保轿厢内的密闭性、与确保轿厢门的顺畅的开闭动作之间微妙的平衡,其结果是,作业人员付出了很多劳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厢,该轿厢能够充分提高轿厢内的静肃性,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对防音构件的调整作业。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主体,其具有形成了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的前面部;轿厢门,其以与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相对、且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之间产生间隙部的状态配置,对该上下电梯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和吸音构件,其在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或者所述轿厢门的至少一方中的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周边位置,以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或者所述轿厢门的另一方相距微小距离的状态安装,对通过所述间隙部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进行吸音,沿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安装的长度为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下述吸音构件,其在所述轿厢门的下部,以与设置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的门槛构件相距微小距离的状态安装,对通过在所述轿厢门的下部和所述门槛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部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进行吸音,沿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安装的长度为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对所述微小距离进行调整的调整装置。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构件,由具有气泡或多孔的材料、或纤维状材料形成。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构件,由吸音特性不同的多个材料组合而成。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主体,其具有形成了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的前面部;轿厢门,其以与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相对、且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之间产生间隙部的状态配置,对该上下电梯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和主动消音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中的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周边位置,对通过所述间隙部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通过放出相反相位的声音进行消音。
根据本发明,构成为在轿厢主体前面部或者轿厢门的至少一方中的上下电梯用开口部周边、沿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安装具有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的吸音构件,因此,能够充分提高轿厢内的静肃性,另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对防音构件即吸音构件的调整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纵剖视图,是图5中的I-I向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横剖视图,是图5中的II-II向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纵剖视图,是图5中的III-III向视图。
图4是表示采用了主动消音技术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轿厢              2 轿厢主体
3 轿厢门                         4 前面部
5 前面幕板部                     6 前面侧部
7 顶部                           8 侧面部
9 开口部                         10 框部(入口柱)
11、12、14、15 面板构件          13、16 加强构件
17 调整板(调整装置)              18 吸音构件
Y1 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            l1 微小距离
L1 吸音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19、24 面板构件                  20、21 加强构件
22 轿厢内操作盘                  23 操作盘电路
25 吸音构件                      26 挡板
27 螺栓构件                      Y2 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
12 微小距离                      L2 吸音构件2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Ya 挡板26的可动方向              28 加强构件
29 支撑构件                      30 安装座
31 安装板                        32、36 螺栓构件
33 滑动件                        34 门槛构件
34a 槽部
35 挡板                          37 吸音构件
Y3 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             l3 微小距离
L3 沿门槛构件34的吸音构件37的长度
Yb 挡板35的可动方向              38 主动消音装置
39 传声器   40 控制器  41 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轿厢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轿厢1,具备轿厢主体2和双开式的轿厢门3。
轿厢主体2,具有:前面部4,其包括前面幕板(幕板,横向延长板,遮板、檐板)部5以及前面侧部6;顶部7;和侧面部8。而且,在前面部4中的与轿厢门3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9,在该开口部9的周缘,设有被称为“入口柱”、突出于轿厢门3侧的框部1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纵剖视图,是图5中的I-I向视图。前面幕板部5,由通过加强构件13而组装的面板构件11、12构成。而且,面板构件12的下部弯折形成、突出于轿厢门3侧,由该弯折部构成框部10。另外,轿厢门3,由通过加强构件16而组装的面板构件14、15构成。
在面板构件11的表面,固定有起到空间调整的作用的调整板17,在该调整板17上安装有作为防音构件的吸音构件18。吸音构件18的表面从面板构件15的表面离开微小距离l1,另外,吸音构件18沿面板构件1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即,沿箭头Y1所示的外部噪音进入方向的长度)为L1。
这里,所谓吸音构件是指,具有一般通过将声音吸收至内部并使之扩散,从而将声能一边转换为伴随有振动的热能一边衰减的功能的材料。作为这样的吸音构件有,具有连续气泡的海绵状吸音构件、玻璃棉等纤维状多孔质吸音构件、形成有多个孔的有孔吸音构件等等各种各样的构件。本实施方式中的吸音构件18使用这样的吸音构件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微小距离l1,是为了保证轿厢门3的顺畅的开闭动作而必须的微小间隙的尺寸,调整板17是为了确保该微小距离l1而使用的构件。即,在根据规格将吸音构件18的厚度确定为预定的值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具有与该值相匹配的厚度的调整板17来确保微小距离l1。
另外,吸音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是吸音构件18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通过事先进行的实验等确定L1的必要最小值)。即,外部噪音要沿箭头Y1所示的方向从具有微小距离l1的微小间隙通过开口部9进入轿厢内。此时,外部噪音一边在面板构件15的表面和吸音构件18的表面之间反复进行反射一边朝向开口部9侧行进,但在其到达吸音构件18的下端附近时,大部分能量已被吸收/扩散。因此,进入至开口部9的外部噪音变得极其微弱,轿厢内的静肃性维持在足够高的状态。因此,在长度L1较短的情况下,通过吸音构件18未吸收/扩散尽的外部噪音变多,结果是,这些外部噪音保持不变地进入至开口部9,得不到足够的防音效果。
这样,在图1的构成中,一开始就容许以能够保证轿厢门3的顺畅的开闭动作的程度存在微小距离l1,利用吸音构件18使要从该微小间隙进入的外部噪音衰减。在这样的构成中,因为吸音构件1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必须在一定长度以上,所以必须确保相应的空间,但是这对包括像轿厢门3这样的可动构件的构造来说是有效的构成。
与此相对,现有技术的构成,专注于怎样将上述的微小距离l1设为零或者将微小距离l1的值设得尽可能得小,通过填密件、密封件等封闭微小间隙以提高轿厢内的密封性。由这样的构成所实现的防音技术,并非本发明这样的“吸音”,而是应称之为“隔音”的技术,从上面的说明可知这对于包括可动构件的构造来说最终得不到足够好的效果。
另外,图1的构成,是一开始就容许具有微小距离l1的微小间隙的存在、进行基于“吸音”的防音处理的构成,所以关于微小距离l1的值没有必要那么严格地考虑,即便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差在实用上也没有问题。因此,对于使用调整板17的微小距离l1的调整作业,不会花费那么大的劳力。
另外,在图1的构成中,对将吸音构件18安装在处于轿厢主体前面部侧的面板构件11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吸音构件18安装在处于轿厢门侧的面板构件15上,或者为了得到更高的吸音效果而将其安装到面板构件11、15的双方上。
另外,在图1的构成中,假设吸音构件18使用上述多种吸音构件中的任意一种的情况,但也能够通过组合多种吸音构件来形成吸音构件18。此时,首先考虑沿厚度方向重叠多种吸音构件,但也可以考虑沿长度方向将多种吸音构件相互接合。
在轿厢1高速行驶于设置有各种构件的升降路内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外部噪音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而通过这样组合多种吸音构件,针对各种外部噪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吸音效果。一般来说,吸音构件相比低频的噪音对高频噪音能发挥较高的效果,但通过组装入对低频噪音发挥较强效果的材料,能够得到不论对高频还是低频的噪音都能发挥较高效果的吸音构件。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横剖视图,是图5中的II-II向视图。构成前面侧部6的面板构件19,其缘部被弯折形成,由加强构件20、21所增强的弯折形成部构成框部10的一部分。而且,在面板构件19的轿厢室侧设置有轿厢内操作盘22,在其相反侧即前面侧部6的与轿厢门3相对一侧安装有操作盘电路23。
面板构件24,是用于遮挡该操作盘电路23的构件,通过省略图示的安装构件而安装于面板构件19。在该面板构件24的靠近框部10侧的缘部,安装有宽度方向长度L2的吸音构件25。
另外,在构成轿厢门3的面板构件15的侧面部,通过螺栓构件27安装有挡板26的弯折形成的端部,成为挡板26的表面从吸音构件25的表面离开微小距离l2的状态。螺栓构件27所插通的挡板26的孔部是长孔形状,从而挡板26的安装位置能够沿箭头Ya方向变化。因此,微小距离l2的调整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吸音构件25,是与图1中的吸音构件18相同的材料,其宽度方向的长度L2是吸音构件25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通过事先进行的实验等确定L2的必要最小值)。因此,能够得到由与图1所说明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所实现的吸音效果。
即,外部噪音要沿箭头Y2所示的方向从吸音构件25与挡板26之间的具有微小距离l2的微小间隙通过开口部9进入轿厢内。此时,外部噪音一边在挡板26的表面和吸音构件25的表面之间反复进行反射一边朝向开口部9侧行进,而在其到达吸音构件25的右侧缘部附近时,大部分能量被吸收/扩散。因此,进入至开口部9的外部噪音变得极其微弱,轿厢内的静肃性维持在足够高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纵剖视图,是图5中的III-III向视图。面板构件14、15的下端部附近通过加强构件28而组装,在面板构件15的下端部固定有支撑构件29。在支撑构件29的一方端部固定有安装座30,在该安装座30上通过螺栓构件32安装有安装板31的一方端部。而且,在安装板31的另一方端部安装有滑动件33,该滑动件33能够在形成于门槛构件34上的槽部34a内滑动移动。
在支撑构件29的另一方端部,通过螺栓构件36安装有弯折形成为直角的挡板35的一方端部,在该挡板35的与门槛构件34相对的面以及从该相对面垂直竖起的面的一部分上安装有吸音构件37。吸音构件37的与门槛构件34相对的面,成为从门槛构件34的表面离开微小距离l3的状态。另外,螺栓构件36所插通的挡板35的孔部成为长孔形状,从而能够使挡板35的安装位置沿箭头Yb方向变化。因此,微小距离l3的调整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吸音构件37,是与图1以及图2中的吸音构件18、25相同的材料,其沿门槛构件34的长度L3,是吸音构件37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通过事先进行的实验等确定L3的必要最小值)。因此,能够得到由与图1以及图2所说明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所实现的吸音效果。
即,外部噪音,要沿箭头Y3所示的方向,从吸音构件37与门槛构件34之间的具有微小距离l3的微小间隙进而通过槽部34a进入轿厢内。此时,外部噪音一边在吸音构件37的表面和门槛构件34的表面之间反复进行反射一边朝向槽部34a侧行进,而在其到达吸音构件37的右侧缘部附近时,大部分能量被吸收/扩散。因此,进入至槽部34a的外部噪音变得极其微弱,轿厢内的静肃性维持在足够高的状态。
另外,如果如双点划线所示,延长挡板35以及吸音构件37,将其端部沿门槛构件34的形状向下延伸,则能够得到更高的吸音效果。此时的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成为箭头Y3’所示的方向。
在升降路内设置有各种构件、构造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轿厢反复进行加速行驶、低速行驶以及减速行驶。因此,在轿厢的行驶时产生从高频带到低频带的各种的频率的噪音。而且,像上述那样使用吸音构件的构成、或者像现有技术这样使用隔音材料的构成称为“被动(passive)消音”,而对于频率在一定频率以下的低频噪音通过被动消音不能完全消音。因此,作为这种情况的对策之一,也考虑采用“主动(active)消音”的技术。所谓主动消音,是指解析噪音的波形,产生并放出具有与该噪音波形反相位的波形的声音而进行消音,是应用波的干涉原理的消音技术。
图4是表示采用该主动消音技术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要部构成的纵剖视图。图4与图1的不同点在于,代替调整板17以及吸音构件18,而使用包括传声器(microphone)39、控制器40以及扬声器41的主动消音装置38。这些传声器39、控制器40以及扬声器41,遍及轿厢门3的宽度方向以规定间隔安装多组。
而且,传声器39,捕捉要从箭头Y1方向进入的外部噪音,将其波形信号发送至控制器40。控制器40,解析该波形信号,产生与其反相位的波形信号。接着,从扬声器41放出具有该反相位的波形信号的声音。于是,例如噪音波形与反相位波形的各波峰部分与各波谷部分相互抵消,其结果是,所产生的波形为平坦的。即,进行了针对外部噪音的消音。
图4的构成,是将图1的被动消音构成替换为主动消音构成,同样,可以将图2以及图3所示的被动消音构成替换为主动消音构成。但是,在图3所示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主动消音装置的设置空间需要对门槛构件34等实施变形。
或者,能够基于实验结果等对被动消音构成及主动消音构成进行适当的组合。例如,可以考虑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部位采用主动消音构成,仅在图3所示的部位采用被动消音构成。由此,能够将高价的主动消音装置仅限定于必要的部位,所以能够抑制成本上升的幅度。

Claims (6)

1.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具备:
轿厢主体,其具有形成了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的前面部;
轿厢门,其以与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相对、且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之间产生间隙部的状态配置,对该上下电梯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和
吸音构件,其在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或者所述轿厢门的至少一方中的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周边位置,以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或者所述轿厢门的另一方相距微小距离的状态安装,对通过所述间隙部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进行吸音,沿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安装的长度为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具备下述吸音构件,其在所述轿厢门的下部,以与设置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的门槛构件相距微小距离的状态安装,对通过在所述轿厢门的下部和所述门槛构件之间产生的间隙部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进行吸音,沿外部噪音的进入方向安装的长度为能够发挥足够的吸音功能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微小距离进行调整的调整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音构件,由具有气泡或多孔的材料、或者纤维状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音构件,由吸音特性不同的多个材料组合而成。
6.一种电梯的轿厢,其特征在于,具备:
轿厢主体,其具有形成了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的前面部;
轿厢门,其以与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相对、且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之间产生间隙部的状态配置,对该上下电梯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和
主动消音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轿厢主体前面部中的所述上下电梯用开口部周边位置,对通过所述间隙部要进入轿厢内的外部噪音通过放出相反相位的声音进行消音。
CNA2007800064340A 2006-02-23 2007-02-23 电梯的轿厢 Pending CN1013895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6837A JP2007223732A (ja) 2006-02-23 2006-02-23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046837/2006 2006-0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9561A true CN101389561A (zh) 2009-03-18

Family

ID=38437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64340A Pending CN101389561A (zh) 2006-02-23 2007-02-23 电梯的轿厢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223732A (zh)
CN (1) CN101389561A (zh)
WO (1) WO200709742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3373B (zh) * 2011-03-03 2014-11-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轿厢
CN104709798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0182A (zh) * 2014-10-29 2015-01-28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音轿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8655U (zh) * 1974-08-23 1976-03-02
JPS6160588A (ja) * 1984-08-31 1986-03-28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の出入口装置
JPH0680357A (ja) * 1992-09-03 1994-03-22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換気装置
JP3396587B2 (ja) * 1996-10-25 2003-04-14 株式会社東芝 超々高速エレベー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3373B (zh) * 2011-03-03 2014-11-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轿厢
CN104709798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97426A1 (ja) 2007-08-30
JP2007223732A (ja) 200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50126B2 (ja) 壁構造
JP2006327825A (ja) 騒音低減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設備
EP2093754A2 (en) Sound absorbing structure and vehicle component having sou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JP2008513314A (ja) エレベータの天井換気キャビティ
EP2148012A1 (en) Noise silencer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CN101389561A (zh) 电梯的轿厢
US5739482A (en) Soundproof wall
CN214614692U (zh) 一种歌剧院用的隔音组件
CN207481806U (zh) 一种汽车用降噪隔音板
CN208830588U (zh) 智能装配式建筑专用型材
KR101626566B1 (ko) 흡음장치
KR20170051007A (ko) 저주파 대역을 위한 공명을 이용하는 흡음장치
CN214478723U (zh) 一种静音型户外补偿箱
CN106050750A (zh) 大风量片式阻抗复合消声器
NL1030971C2 (nl) Akoestisch plaatelement, alsmede plafond of wand met een dergelijk plaatelement.
CN207846718U (zh) 一种系列装配式吸隔声复合防火板墙模块板
JP5517896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盤
JP2002020061A (ja) エレベータ換気装置
DE102015201626A1 (de) Kraftfahrzeugtür
JP6635837B2 (ja) 立坑構造
KR200299052Y1 (ko) 흡수형 코팅층을 갖는 차량용 흡음재
JP4303183B2 (ja) 二重壁構造体
CN218841420U (zh) 曳引机的支撑结构
KR100372327B1 (ko) 도로용 방음판
CN108516445B (zh) 一种减小电梯轿厢噪声的消音装置以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