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3003A - 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3003A
CN101343003A CNA200810130286XA CN200810130286A CN101343003A CN 101343003 A CN101343003 A CN 101343003A CN A200810130286X A CNA200810130286X A CN A200810130286XA CN 200810130286 A CN200810130286 A CN 200810130286A CN 101343003 A CN101343003 A CN 101343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ol
yarn
supply unit
driver train
un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02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3003B (zh
Inventor
莲井启仁
中川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3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3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3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30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2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spent cores or receptacles and replacing by supply packages at paying-out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卷绕单元(1)包括:喂纱部(10),其具有保持退绕纱线(Y)的纱管(3)并且排出不需要的纱管(3)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和驱动上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的第一驱动马达(32);纱管供给部(11),具有包括收容多个纱管(3)的纱库(53)并且将收容在纱库(53)中的多个纱管(3)中的一个向喂纱部(10)供给的供给机构(51)和驱动供给机构(51)的第二驱动马达(52);卷绕部,将从保持于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上的纱管(3)退绕的纱线(Y)卷绕到卷绕筒管上;单元控制装置(80),独立地对第一驱动马达(32)和第二驱动马达(52)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保持于喂纱部的纱管退绕的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的纱线卷绕装置和具有纱线卷绕装置的纤维机械。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一种自动络纱机,该自动络纱机排列设置了多个纱线卷绕装置(卷绕单元),所述纱线卷绕装置将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重绕到卷绕筒管上,从而形成卷绕卷装。在这种自动络纱机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作为向进行纱线退绕的喂纱部供给纱管的纱管供给部,公知的有各种方式的纱管供给部,其中有纱库方式的结构,该纱库方式的结构中具有收容多个纱管的纱库,使该纱库以规定的节距间歇地回转,从而向喂纱部一个个地供给纱管。
在日本特开平9-183571号公报、美国专利第4844358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纱库方式的纱管供给部的纱线卷绕装置。在这种以往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包括保持纱管的纱管保持部(锭子)的喂纱部和包括纱库的纱管供给部连结在一个驱动马达上,通过该一个驱动马达驱动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驱动马达,在使喂纱部的纱管保持部的位置(姿势)变化的同时使纱管供给部的纱库旋转,从而以使一个纱管从该纱库向纱管保持部落下的方式使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连动地进行纱管的更换作业。
在上述以往的纱线卷绕装置中,由于具有纱管保持部的喂纱部和具有纱库的纱管供给部由一个马达驱动,所以不能独立地驱动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因此,不能根据纱线卷绕装置的动作状况,分别使喂纱部与纱管供给部的动作最佳化,从而实现纱线卷绕作业的高效化(提高生产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独立地驱动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的纱线卷绕装置。
第一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为,具有:喂纱部,其具有保持退绕纱线的纱管并且排出纱管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和驱动上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的第一驱动机构;纱管供给部,具有包括收容多个纱管的纱库并且将收容在所述纱库中的多个纱管中的一个向所述喂纱部供给的供给机构和驱动所述供给机构的第二驱动机构;卷绕部,将从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上的纱管退绕的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控制机构,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独立地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喂纱部中的由第一驱动机构对纱管保持排出机构的驱动和纱管供给部中的由第二驱动机构对供给机构的驱动分别独立地被控制。即,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喂纱部中的纱管保持动作以及纱管排出动作和纱管供给部中的纱管供给动作。因此,能够根据纱线卷绕装置的动作状况分别使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的动作最佳化,由此提高纱线卷绕作业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率。
第二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与利用所述纱管供给部进行的所述纱管的供给动作无关地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并控制所述纱管的保持动作和所述纱管的排出动作。
根据该结构,由于喂纱部能够与纱管供给部的纱管供给动作无关地独立地进行纱管保持动作和纱管排出动作,所以能够使喂纱部的纱管更换动作最佳化,从而提高生产率。例如,根据所使用的纱管的种类等,最佳地控制纱管的更换动作,由此,能够降低纱管更换失败(纱管的保持失败或纱管的排出失败)的频率。
此外,在现有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不能在不使纱库动作的情况下仅使喂纱部单独地动作来排出纱管,对用户来说增加了不便。例如,在除去附着于喂纱部上的纱屑或者进行喂纱部的动作调整这样的喂纱部的维护作业时,如果从纱管保持部排出纱管,则自动地从纱库供给纱管,所以存在难以进行喂纱部的维护作业的问题。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不使纱库动作地从喂纱部排出纱管,所以能够在卸下纱管的状态下简单地进行喂纱部的维护,使得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第三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一或者第二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具有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的纱管保持部,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纱管供给部所进行的所述纱管的供给动作无关地对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的所述纱管保持部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由于与纱管供给部的纱管供给动作无关地控制纱管保持部的转动动作,所以能够使纱管保持部的动作最佳化。
第四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三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纱管的种类对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所述纱管的转动过程中的姿势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由于根据所使用的纱管的种类来控制转动中的纱管的姿势,所以能够降低纱管保持失败的频率。
第五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四方案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从保持在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纱管的纱线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退绕辅助装置的动作状态对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所述纱管的姿势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在由于保持于纱管保持部上的纱管的姿势不正常,退绕辅助装置没有正常动作时,能够转动驱动纱管保持部,并且使纱管的姿势成为正常姿势。
第六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三至第五任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还具有跳板,该跳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且使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所述纱管跳起从而排出到喂纱部外,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纱管供给部所进行的所述纱管的供给动作无关地对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的所述跳板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由于与纱管供给部的纱管供给动作无关地控制跳板的转动动作,所以能够使利用跳板的纱管排出动作最佳化。
第七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一至第六任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喂纱部和所述纱管供给部的至少一方可拆装地设置在机台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的至少一方分开地从机台上卸下,所以能够根据需要更换或者修理喂纱部或者纱管供给部。
第八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一至第七任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至少一方是步进马达。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步进马达的脉冲控制容易地对喂纱部的纱管保持动作和纱管排出动作或者纱管供给部的纱管供给动作进行控制。
第九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上述第一至第七任一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至少一方是流体压力缸。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第一驱动机构或者第二驱动机构向驱动对象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形成比较简单的结构。
第十方案的纤维机械的特征在于,具有将从纱管退绕的纱线分别卷绕到卷绕筒管上的多个纱线卷绕装置和控制这些多个纱线卷绕装置的控制机构,所述纱线卷绕装置包括喂纱部、纱管供给部和卷绕部,所述喂纱部具有保持退绕纱线的纱管并且排出纱管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和驱动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纱管供给部具有包含收容多个纱管的纱库并且将收容在所述纱库中的多个纱管中的一个向所述喂纱部供给的供给机构和驱动所述供给机构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卷绕部将从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上的纱管退绕的纱线卷绕到所述卷绕筒管上,所述控制机构独立地对各所述纱线卷绕装置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各纱线卷绕装置的喂纱部中的由第一驱动机构对纱管保持排出机构的驱动和纱管供给部中的由第二驱动机构对供给机构的驱动,通过控制多个纱线卷绕装置的控制机构独立并集中地控制。即,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喂纱部中的纱管保持动作以及纱管排出动作和纱管供给部中的纱管供给动作。因此,能够根据纱线卷绕装置的动作状况,分别使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的动作最佳化,由此可提高纱线卷绕作业的效率,从而提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卷绕单元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卷绕单元的下部构造(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的放大图;
图4是喂纱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供给纱管时的喂纱部的图;
图6是表示纱管保持状态的喂纱部的图;
图7是表示纱管排出时的喂纱部的图;
图8是从旋转轴方向观察棘轮的周围部的图;
图9是说明纱管倾斜时的退绕辅助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10是采用了气缸作为驱动机构的喂纱部和纱管供给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自动络纱机的一个例子,该自动络纱机将从纱管退绕的纱线重绕到卷绕筒管上并形成卷绕卷装。
图1是自动络纱机的示意结构图,图2是自动络纱机的一个卷绕单元的示意侧视图,图3是图2的卷绕单元的下部结构的放大图。如图1和图2所示,自动络纱机100(纤维机械)具有沿一个方向(图2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排列设置的多纺锤的卷绕单元1(纱线卷绕装置)。此外,自动络纱机100具有能沿卷绕单元1的排列设置方向往复移动的落纱装置3。该落纱装置3将通过多个卷绕单元1形成的满卷状态的卷绕卷装6从卷绕单元1上卸下,并且将空的卷绕筒管7安装到卷绕单元1上。
如图2所示,各卷绕单元1具有保持筒状的纱管3的喂纱部10、向该喂纱部10供给纱管3的纱管供给部11和将从纱管3退绕的纱线Y卷绕到卷绕筒管7上的卷绕部12,并且,各卷绕单元1以规定的长度形成规定形状的卷绕卷装6。
另外,下述说明中,所谓“纱管”包括卷绕了规定量的纱线的“满纱管”、仅剩下很少纱线的“残纱纱管”以及没有纱的“空纱管”,但是除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全部统称为“纱管”。此外,对于一个卷绕单元1来说,基本采用重量、长度等相同的同种类的纱管3,但是也可以根据情况转换纱管3的种类。
关于喂纱部10和纱管供给部11,后面会进行详细叙述,此处省略说明。此外,在喂纱部10和卷绕部12之间的纱线行走路径上,从喂纱部10一侧依次配设退绕辅助装置13、张力赋予装置14、接纱装置15、清纱器16、上蜡装置17。此外,喂纱部10、纱管供给部11、退绕辅助装置13、张力赋予装置14、接纱装置15、清纱器16、上蜡装置17以及卷绕部12分别安装在卷绕单元1的机台2上。
退绕辅助装置13构成为,使覆盖在纱管3上的筒体13a与纱管3的纱线Y的退绕一起下降,由此降低气圈阻力,并辅助纱线Y从纱管3的退绕。更具体地,在筒体13a的内侧,设有检测纱管3的纱线Y的纱检测传感器13b,随着纱线Y从纱管3的退绕,纱管3上部的纱线逐渐遗失,如果纱检测传感器13b不能检测出纱管3的纱线Y,则退绕辅助装置13使筒体13a下降到检测出纱线Y的位置。作为纱检测传感器13b,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发光元件和光敏元件的光学传感器。
张力赋予装置14用于对行进的纱线Y赋予规定的张力。作为该张力赋予装置14,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固定梳齿和相对于该固定梳齿可移动地配设的可动梳齿的门式的装置。
接纱装置15是在清纱器16检测出纱缺陷并进行纱切断时,或者在纱线从喂纱纱管3的纱线退绕过程中发生断纱时,对喂纱侧的纱线(下纱)和卷绕侧的纱线(上纱)进行接纱的装置。作为该接纱装置15可以采用所谓的空气式的接纱装置15(空气捻接器airsplicer),该空气式的接纱装置15具有分别对上纱端和下纱端进行松捻的解捻喷嘴和使旋转空气流作用于所解捻的两纱端并进行捻合的捻合喷嘴。
清纱器16是用于检测粗节等纱缺陷的装置,附设有在检测出纱缺陷时用于切断纱线的切割器。此外,上蜡装置17是用于对纱线Y涂敷蜡的装置。
在接纱装置15的上下设有:吸引捕捉纱管3侧的下纱并将该下纱向接纱装置15引导的下纱捕捉引导部件18和吸引捕捉卷绕卷装6侧的上纱并将该上纱向接纱装置15引导的上纱捕捉引导部件19。上纱捕捉引导部件19构成为管状,并被配设为以轴19a为中心能上下转动,并且在其前端部设有口19b。同样,下纱捕捉引导部件18也构成为筒状,并被配设为以轴18a为中心能上下转动,并且在其前端部上设有吸引口18b。而且,在上纱捕捉引导部件19以及下纱捕捉引导部件18上连接着适当的负压源,能够从这些前端的口19b和吸引口18b吸引空气从而捕捉纱线端部。
卷绕部12具有摇架20和槽筒21,摇架20具有一对以自由旋转且可拆装的方式支承卷绕筒管7的摇架臂,槽筒21能够与支承于摇架20上的卷绕筒管7的表面或者形成于卷绕筒管7上的卷绕卷装6的表面接触。而且,卷绕部12在槽筒21与卷绕筒管7(或者卷装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槽筒驱动马达驱动槽筒21旋转,由此一边使纱线Y横动一边使卷绕筒管7从动旋转(跟随旋转),从而在卷绕筒管7的外周形成卷绕卷装6。
接下来,对喂纱部1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喂纱部10具有:可拆装地设于机台2的下部的喂纱部架30、设于该喂纱部架30上用于保持退绕纱线Y的纱管3(满纱管)并且排出不需要的纱管3(空纱管或者残留有有缺陷的纱线的残纱纱管)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同样地设于喂纱部架30上并且驱动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的第一驱动马达32(第一驱动机构)。
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包括:通过被插入到筒状的纱管3中来保持纱管3的纱管保持销钉33(纱管保持部)、将保持在纱管保持销钉33上的纱管3排出到喂纱部10外的跳板34。
图4是喂纱部10的立体图。此外,图5表示供给纱管时的喂纱部10。此外,图6表示通过纱管保持销钉33保持着纱管3的状态的喂纱部10。而且,图7表示排出纱管时的喂纱部10。
纱管保持销钉33具有突片状的第一保持片33a和具有长度比该第一保持片33a短的突片形状、且连结在第一保持片33a上的第二保持片33b。第一保持片33a,在其基部35处,以可相对于轴42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轴42的端部,该轴42被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喂纱部架30上。此外,第二保持片33b连结在轴42上,并能够与该轴42一体地相对于喂纱部架30转动。而且,第一保持片33a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被施力,以使在侧视图中第一保持片33a与第二保持片33b重叠(图5、图7所示的状态)。即,通过轴42的旋转,连结在该轴42上的第二保持片33b和被弹簧施力的第一保持片33a能够以相互重叠的状态相对于喂纱部架30一体地转动。
但是,第一保持片33a在直立的状态(参照图6)下,由未图示的挡块限制其向图中左侧进一步转动。另一方面,与第一保持片33a不同,短的第二保持片33b从直立状态向左侧的转动不被限制,能够比第一保持片33a向更左侧倾斜地转动。即,两保持片33a、33b能够得到图5、图7所示的重叠关闭的状态和图6所示的打开状态这样两个状态。
此外,第二保持片33b经由固定在轴42上的摆动片44连结在水平延伸的连结杆36上,该连结杆36与可摆动地设置在喂纱部架30上的摆动片37的一端(游动端)连结。摆动片37经由皮带轮38和皮带39与固定于喂纱部架30上的第一驱动马达32的输出轴连结。
如图4所示,跳板34配设为从图3的垂直纸面方向的两侧夹持纱管保持销钉33的第一保持片33a和第二保持片33b。该跳板34经由轴40可转动地安装在喂纱部架30上,并且跳板34构成为可在水平的待机位置(图6)、作为从该待机位置在图中顺时针方向(右侧)转动的位置的纱管接受位置(图5)、作为比纱管接受位置进一步向右侧转动的位置的跳起位置(图7)中转动。此外,在作为跳板34的转动轴的轴40上固定有摆动片41,该摆动片41经由连结杆45与摆动片44连结。
第一驱动马达32由步进马达构成,由来自后述的单元控制装置80的脉冲信号进行控制。该第一驱动马达32驱动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的纱管保持销钉33和跳板34双方。
即,第一驱动马达3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摆动片37传递给连结杆36,通过连结杆36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纱管保持销钉33的第二保持片33b被转动驱动。此外,在第二保持片33b被这样转动驱动时,与该第二保持片33b连结的第一保持片33a以与第二保持片33b重叠的状态一体转动。
但是,如上所述,在第一保持片33a处于直立的状态(图6的状态)下,连结杆36进一步向左侧移动时,由于第一保持片33a由未图示的挡块限制其进一步向左侧的转动,成为仅第二保持片33b向左侧转动。其结果是,两个保持片33a、33b打开,第一、第二保持片33a、33b以插入到筒状的纱管3中的状态(参照图3、图6)与纱管内表面紧贴,因此防止了纱管3从纱管保持销钉33上脱落。
此外,纱管保持销钉33构成为在从纱管供给部11供给纱管3时、在纱线退绕过程中保持纱管3时、以及排出不需要的纱管3时,分别能够取得不同的三个位置。即,纱管保持销钉33能够在相对于铅直方向稍微向右侧倾斜的纱管供给位置(图5)、在大致直立状态下两保持片33a、33b打开的纱管保持位置(图6)、在比图5的纱管供给位置进一步向右侧倾斜的纱管排出位置(图7)的三个位置之间转动。
而且,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连结杆36在水平方向上被驱动,在纱管保持销钉33转动时,第一驱动马达32的驱动力经由连结杆45和摆动片41还传递给跳板34,跳板34被转动驱动。
如图6所示,纱管保持销钉33在处于大致直立状态的纱管保持位置时,跳板34处于水平的待机位置,保持在纱管保持销钉33上的纱管3的下端与跳板34的上表面抵接。如图7所示,如果跳板34从该状态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右侧)转动,则纱管保持销钉33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第一、第二保持片33a、33b关闭,纱管3的止脱状态被解除。而且,如果跳板34转动到跳起位置,则纱管3通过跳板34向图中右侧跳起,并且从纱管保持销钉33脱落,由此纱管3被排出到喂纱部10外(右侧)。
另外,构成喂纱部10的纱管保持销钉33、跳板34、第一驱动马达32等全部部件安装在可相对机台2拆装的喂纱部架30上。即,喂纱部10可拆装地设置在机台2上。因此,能够为了更换或者修理等将喂纱部10从机台2上卸下。另外,供给部架30例如可以构成为通过螺纹固定相对于机台2可拆装。
接下来,对纱管供给部11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纱管供给部11具有向喂纱部10供给纱管3的供给机构51和驱动该供给机构51的第二驱动马达52(第二驱动机构)。
供给机构51具有收容多个纱管3的纱库53和配置在该纱库53的下侧并且将收容在纱库53中的多个满纱管3中的一个向喂纱部10边导向边使之落下的导向滑槽54。此外,供给部架50例如通过螺纹固定可拆装地设置在机台2上,纱库53和导向滑槽54以相对于铅直方向稍微向喂纱部10的纱管保持销钉33倾斜的姿势分别安装在供给部架50上。
纱库53能够以支承于供给部架50上的旋转轴55为中心旋转。此外,在该纱库53的内部,沿着周向配置有分别收容有满纱管3的多个纱管收容空间56。在纱库53的下侧,设有纱管接受板57,该纱管接受板57用于接受分别收容在多个纱管收容空间56中的多个纱管3。另外,构成为,在该纱管接受板57上形成有缺口部(省略图示),在纱库53转动,从而某纱管3位于缺口部的上方时,所述纱管3经由缺口部向滑槽54进而向喂纱部10落下。
在纱库53的下部固定有外装在旋转轴55上的筒部件58,在该筒部件58的外周面上固定有棘轮59。即,棘轮59和纱库53一体地旋转。图8是从棘轮的旋转轴方向观察棘轮59的周边部的图。如图8所示,在棘轮59的外侧设有与棘轮59卡合并限制其旋转的止动销74和自由旋转的罗拉75,止动销74与罗拉75由连结部件76连结。而且,具有销60a的旋转板60相对于筒部件58可旋转地设置在筒部件58上。在该旋转板60上设有销60a和爪部60b。而且,后述的第二驱动马达52的驱动力传递给旋转板60,在旋转板60进行旋转动作时,旋转板60的销60a推出罗拉75,由此,连结在罗拉75上的止动销74从棘轮59脱离,对棘轮59的旋转限制被解除。而且,旋转板60的爪部60b使棘轮59转动一个节距,由此,纱库53转动。
导向滑槽54包括固定在供给部架50上的一对第一导向板61、可相对于该第一导向板61转动的一对第二导向板62和一对第三导向板63。不过省略了位于图面里侧的导向板61、62、63的图示。
如图3所示,第一导向板61和第二导向板62经由杆64连结,第二导向板62可相对于第一导向板61以杆64为中心向纸面近前侧(外侧)和纸面里侧(内侧)转动。此外,杆64经由杠杆66连结在轴部件67上。而且,轴部件67经由皮带轮68和皮带69与固定在供给部架50上的第二驱动马达52的输出轴连结。此外,L字形的杠杆70的一端固定在轴部件67上,该杠杆70的另一端经由连结部件73与设于上述纱库53上的旋转板60连结。这样,轴部件67旋转时,杠杆70以轴部件67为中心上下摆动,而且,连结部件73沿着与旋转板60平行的平面转动。旋转板60通过该连结部件73的转动而旋转。
第三导向板63比第一导向板61和第二导向板62配置得靠外侧(纸面近前侧),并且经由轴71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一导向板61上。此外,第三导向板63被设于轴71上的扭簧72向内侧(纸面里侧:关闭方向)施力,并被推靠在第二导向板62上。
第二驱动马达52由步进马达构成,由后述的来自单元控制装置80的脉冲信号控制。该第二驱动马达52驱动供给机构51中的纱库53和导向滑槽54双方。
即,该第二驱动马达52的旋转驱动力首先经由皮带69和皮带轮68传递给轴部件67。接着,该轴部件67的旋转经由杠杆70传递给旋转板60,通过旋转板60的销60a推出棘轮59的罗拉75,由止动销74对棘轮59的旋转限制被解除。而且,旋转板60的爪部60b使棘轮59转动一个节距。于是,与棘轮59一体旋转的纱库53也转动,通过纱库53转动,纱管收容空间56在周向上错开一个节距部分。此时,只有位于纱管接受板57的缺口部的上方的纱管3从缺口部向下侧落下。
而在导向滑槽54中,在不从纱库53供给纱管3时,成为一对第二导向板62和一对第三导向板63相对于第一导向板61向外侧转动(打开)的状态。这是为了在原本的纱管3供给时以外,防止从纱库53错误地落下的纱管3经由导向滑槽54到达喂纱部10,并且,在纱线Y从纱管3退绕时,使一对第二导向板62和一对第三导向板63退避从而不与纱线Y的气圈接触。
如果从该状态,轴部件67通过第二驱动马达52被旋转驱动,则该旋转经由杠杆66和杆64还传递给第二导向板62,第二导向板62相对于第一导向板61向内侧(关闭方向)转动。此外,伴随着该第二导向板62的转动,被扭簧72推靠在第二导向板62上的第三导向板63也相对于第一导向板61向内侧转动。而且,一对第二导向板62和一对第三导向板63分别相对于第一导向板61从打开的状态向内侧转动,由此形成了从纱库53朝向喂纱部10的纱管3的供给通路。这样,从纱库53落下的纱管3通过导向板61、62、63向喂纱部10导向。
另外,构成纱管供给部11的纱库53、导向滑槽54、第二驱动马达52等全部部件安装在可相对机台2拆装的供给部架50上。即,纱管供给部11相对于机台2可拆装地设置。因此,能够为了更换或者修理等将纱管供给部11从机台2上卸下来。另外,供给部架50例如可以构成为通过螺纹固定相对于机台2可拆装。
接下来,对控制卷绕单元1的纱线卷绕动作的单元控制装置80(控制机构)进行说明。单元控制装置80由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中央处理单元)、用于存储CPU所执行的程序和程序中所使用的数据的ROM(只读存储器)以及程序执行时用于暂时存储数据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该单元控制装置80接受负责自动络纱机100的整体动作的控制的控制装置101发出的指令,从而控制喂纱部10、纱管供给部11、退绕辅助装置13、接纱装置15、卷绕部12等构成卷绕单元1的各部分的动作。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喂纱部10和纱管供给部11的控制,单元控制装置80构成为,相对于驱动喂纱部10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的第一驱动马达32和驱动纱管供给部11的供给机构51的第二驱动马达52,分别独立地输出脉冲控制信号,并且独立地进行控制。以下对由该单元控制装置80独立控制的喂纱部10和纱管供给部1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喂纱部10中,单元控制装置80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驱动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并如图5所示,使纱管保持销钉33转动到向纱管供给部11倾斜的纱管供给位置。此时,跳板34也与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动作连动地旋转到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的纱管接受位置。
而在纱管供给部11中,单元控制装置80通过第二驱动马达52驱动供给机构51。即,使纱库53转动从而使一个满纱管3落下,并且,使导向滑槽54的第二导向板62和第三导向板63相对于第一导向板61向内侧转动,从而形成从纱库53朝向喂纱部10的纱管3的供给通路。于是,从纱库53落下的纱管3通过导向滑槽54被引导到纱管保持销钉33,纱管保持销钉33的第一保持片33a和第二保持片33b插入到该纱管3中。同时,纱管3的下端面与跳板34抵接。另外,在利用纱管保持销钉33完成了对纱管3的保持之后(在纱管保持销钉33插入到纱管3中之后),通过第二驱动马达52使第二导向板62和第三导向板63向外侧转动,使导向滑槽54回到开放状态。
接下来,如图6所示,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使处于插入到纱管3中的状态的纱管保持销钉3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直到成为大致直立状态的纱管保持位置。此时,由于第二保持片33b转动到比由未图示的挡块限制转动的第一保持片33a更靠左侧的位置,所以,两个保持片33a、33b打开并与纱管内表面紧贴。同时,跳板34位于水平的待机位置,纱管3的下端面与跳板34抵接,纱管3成为直立状态。这样,纱管3以直立状态并且止脱状态保持于纱管保持销钉33上。
如果纱管3以直立状态被保持,单元控制装置80控制卷绕单元1的各部分,从而开始纱线卷绕动作。即,使退绕辅助装置13的筒体13a下降以覆盖在纱管3上,通过退绕辅助装置13辅助纱线Y从纱管3退绕,同时在卷绕部12中,逐渐将退绕的纱线Y卷绕到卷绕筒管7上。
在纱管3的纱线Y被全部卷绕时,或者由于通过清纱器16频繁地检测出纱缺陷而判断为纱管3的纱质量不好时,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驱动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从而排出不需要的纱管3(空纱管或者不良(残纱)纱管)。即,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使跳板34从图6的水平待机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到图7的跳起位置。同时,纱管保持销钉33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但是,此时,由于解除了第一保持片33a的由挡块导致的卡定,所以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的施力,第一保持片33a和第二保持片33b关闭,纱管3的止脱状态被解除。因此,通过跳板34转动到跳起位置,纱管3从纱管保持销钉33脱落,并且由跳板34弹起,向图7的右侧排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中,例如从纱管供给部11向喂纱部10供给纱管3时那样,能够协动地进行下述动作:通过纱管供给部11进行的向喂纱部10的纱管供给动作(纱库53的转动以及滑槽54的开放)、喂纱部10中的纱管保持动作(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动作)。另一方面,由于喂纱部10的第一驱动马达32和纱管供给部11的第二驱动马达52由单元控制装置80独立地控制,所以能够根据情况分别独立地进行喂纱部10中的纱管3的保持及排出动作和纱管供给部11中的纱管供给动作。
例如,能够从喂纱部10卸下纱管3而不使纱管供给部11动作。此时,即使为了维护等将纱管3从喂纱部10上卸下,也不会从纱库53向喂纱部10供给其他的纱管3。这样,能够以纱管3被卸下的状态进行喂纱部10的维护,使得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单元控制装置80构成为,与纱管供给部11所进行的纱管供给动作无关,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驱动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从而如以下(1)和(2)那样,对纱管3的保持动作和纱管3的排出动作进行最佳地控制。
(1)单元控制装置80与纱管供给部11所进行的纱管供给动作无关地根据纱管3的种类,对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进行的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
纱管从纱库53的下落速度根据纱管3的种类(重量等)而变化。在利用纱管供给部11供给纱管时,满纱管3的纱线端部保持在纱库53上从而对纱线进行退绕,而且,满纱管3一边与导向滑槽54接触一边向喂纱部11落下。因此,纱管3的重量越小,纱线的退绕阻力以及与导向滑槽54的接触阻力对纱管3的下落速度造成的影响就越大,下落速度降低。
但是,在喂纱部10与纱管供给部11的动作相互连动的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即使在从纱库53落下的纱管下落速度因纱管3的种类(重量等)而不同时,也不能改变纱管保持销钉33到达图5的纱管供给位置的时刻。因此,在重量大的纱管3落下时,纱管保持销钉33未到达纱管保持位置,因此有保持失败(销钉33的插入失败)的情况。
因此,单元控制装置80根据所使用的纱管3的种类(重量等)对转动到纱管供给位置时的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进行控制。具体地,在纱管3的重量大时,由于纱管3的下落速度加快,所以加大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使得纱管保持销钉33迅速地到达纱管供给位置(图5的位置)。相反,在纱管3的重量小时,由于纱管3的下落速度慢,减小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
或者,单元控制装置80也可以构成为,不改变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根据纱管3的种类(重量等)改变纱管保持销钉33向纱管供给位置转动的开始时刻(到转动开始的待机时间)。
此外,在纱管3长的情况下,使纱管保持销钉33从图5的纱管供给位置转动到图6的纱管保持位置时,保持于纱管保持销钉33的纱管3的姿势变得不稳定,在转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纱管3从纱管保持销钉33脱落的情况。因此,单元控制装置80根据纱管3的种类(长度等)对保持有纱管3的状态的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即转动中的纱管3的姿势)进行控制。
具体地,在纱管3长的情况下,减小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从而使转动中的纱管3的姿势稳定。另一方面,在纱管3短的情况下,加大纱管保持销钉33的转动速度,从而使其迅速地转动到纱管保持位置,由此能够缩短开始纱线卷绕动作的时间。
而且,单元控制装置80还可以根据构成纱线卷绕装置的其他装置的动作状态来控制纱管3的姿势。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装置具有辅助纱线Y从纱管3退绕的退绕辅助装置13。如前所述,该退绕辅助装置13构成为:如果通过纱检测传感器13b不再检测出纱管3的纱线Y,则使筒体13a下落到检测出纱线Y的位置。
但是,如图9所示,在由于纱管保持销钉33对纱管3的保持不充分而使纱管3从直立状态变成以倾斜某角度的状态被保持时,设于筒体13a上的纱检测传感器13b成为ON,存在着通过纱检测传感器13b检测出纱管3本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纱线Y从纱管3退绕,虽然本来应该是筒体13a不得不下降的状态,但是由于纱检测传感器13b,作出了即使在现在的筒体13a的位置纱线Y依然存在的错误检测,导致筒体13a不下降。如果这样的状态继续,纱线Y从纱管3的退绕不能稳定地进行,并且退绕的纱线Y的张力也产生偏差,会产生卷绕卷装6的质量下降的问题。
因此,在筒体13a处于纱检测传感器13b不会检测出纱线Y的纱管3的正上方的初始位置(要开始下降之前的位置)时,在纱检测传感器13b已经成为ON时,或者,在筒体13a的下降开始后,纱检测传感器13b在ON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时,由于纱管保持销钉33对纱管3的保持不正常,所以,单元控制装置80判断退绕辅助装置13非正常工作从而对保持于纱管保持销钉33上的纱管3的姿势进行控制。即,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转动驱动纱管保持销钉33的第二保持片33b,从而关闭第一保持片33a和第二保持片33b,暂时解除纱管3的保持状态,之后再次打开两保持片33a、33b,由此,重新保持纱管3,使纱管3的姿势为正常的姿势(直立姿势)。另外,单元控制装置80也可以构成为根据纱管3的长度改变筒体13a的初始位置(下降开始之前的位置),这样,即使纱管3的长度产生变化,也能够正确地检测出在纱线Y开始退绕之前纱管3的姿势是否正常。
(2)单元控制装置80根据纱管3的种类与纱管供给部11所进行的纱管供给动作无关地对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2所进行的跳板34的纱管排出动作进行控制。
如果跳板34的转动速度不变,所排出的纱管3的着落位置根据纱管3的种类(长度等)而不同。这样,如果纱管3的着落位置不同,就难以通过回收所排出的纱管3的装置(例如,搬运输送带等)回收纱管3。因此,单元控制装置80根据纱管3的种类(长度等)控制跳板34的转动速度。
具体地,在纱管3短的情况下,加大跳板34的转动速度,从而使纱管3到达规定的着落位置。另一方面,纱管3长的情况下,减小跳板34的转动速度,防止纱管3超过规定的着落位置地着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喂纱部10的第一驱动马达32和纱管供给部11的第二驱动马达52由单元控制装置80独立地控制。因此,根据卷绕单元1的动作状况使喂纱部10和纱管供给部11的动作分别最佳化,由此减少纱管更换失败(纱管3的保持失败以及纱管3的排出失败)的频率,提高纱线卷绕作业的效率,从而能够提高生产率。
此外,能够使纱管3从喂纱部10上卸下而不使纱管供给部11动作。也就是说,即使为了维护等从喂纱部10上卸下纱管3,也不会从纱库53向喂纱部10供给其他的纱管3。这样,能够在纱管3被卸下的状态下简单地进行喂纱部10的维护,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喂纱部10和纱管供给部11分别可拆装地设于机台2上,所以能够分别从机台2上卸下,因此能够根据需要分别进行更换或者修理。另外,喂纱部10(喂纱部架30)和纱管供给部11(供给部架50)二者不必都可拆装地安装在机台上,可以仅有任一方是可拆装的。
此外,由于驱动喂纱部10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的驱动机构和驱动纱管供给部11的供给机构51的驱动机构分别由步进马达构成,所以能够通过步进马达的脉冲控制容易地对喂纱部10的纱管3的保持、排出动作和纱管供给部11的纱管供给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也可以由气缸等流体压力缸构成驱动喂纱部10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31的驱动机构和驱动纱管供给部11的供给机构51的驱动机构的一方或者双方。
图10示出了采用气缸作为第一、第二驱动机构的喂纱部10A和纱管供给部11A的一个例子。该图10中,在喂纱部架30上固定了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气缸32A,该第一气缸32A的杆前端连结在摆动片90上。该摆动片90的摆动轴与连结在连结杆36上的摆动片37的摆动轴通用。因此,通过第一气缸32A摆动驱动摆动片90,由此,驱动力经由摆动片37传递给连结杆36、45,纱管保持销钉33和跳板34分别被转动驱动。
此外,在供给部架50上固定有作为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气缸52A,该第二气缸52A的杆前端连结在摆动片91上。该摆动片91连结在轴部件67上。因此,通过第二气缸52A摆动驱动摆动片91,由此,轴部件67被旋转驱动,纱库53和导向滑槽54分别被驱动。
这样,如果采用气缸作为驱动机构,与采用马达的情况相比,能够省略图3的皮带轮38、68以及皮带39、69等。此外,尤其在喂纱部10A中,也可以省略将气缸32A的往复直线运动转换为摆动运动的摆动片90以及将该摆动运动转换为连接杆36的往复直线运动的摆动片37,并能通过气缸32A直接在水平方向上驱动喂纱部10A的连结杆36。这样,能够使将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给纱管保持销钉33以及纱库53等驱动对象的动力传递机构形成为比较简单的结构。
喂纱部10中,纱管保持销钉33和跳板34也可以构成为分别由分开的驱动机构独立地进行驱动。此外,在纱管供给部中,纱库53和导向滑槽54也可以构成为由分开的驱动机构分别独立地驱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卷绕单元1的单元控制装置80构成为独立地控制喂纱部10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马达32)和纱管供给部11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马达52),但是,控制第一、第二驱动机构的控制机构也可以设置在卷绕单元外。例如,负责图1所示的具有多个卷绕单元1的自动络纱机100(纤维机械)整体控制的控制装置101也可以构成为独立并且集中地控制各卷绕单元1的第一、第二驱动机构。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01的未图示的操作机构在自动络纱机100的主体侧容易地控制多个卷绕单元。

Claims (10)

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喂纱部,具有保持退绕纱线的纱管并且排出纱管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和驱动上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的第一驱动机构;
纱管供给部,具有包括收容多个纱管的纱库并且将收容在所述纱库中的多个纱管中的一个向所述喂纱部供给的供给机构和驱动所述供给机构的第二驱动机构;
卷绕部,将从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上的纱管退绕的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
控制机构,对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独立地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与利用所述纱管供给部进行的所述纱管的供给动作无关地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并控制所述纱管的保持动作和所述纱管的排出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具有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的纱管保持部,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纱管供给部所进行的所述纱管的供给动作无关地对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的所述纱管保持部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纱管的种类对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所述纱管的转动过程中的姿势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从保持在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纱管的纱线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退绕辅助装置的动作状态对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所述纱管的姿势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3~5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还具有跳板,该跳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且使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部上的所述纱管跳起从而排出到喂纱部外,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纱管供给部所进行的所述纱管的供给动作无关地对由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的所述跳板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纱部和所述纱管供给部的至少一方可拆装地设置在机台上。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至少一方是步进马达。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至少一方是流体压力缸。
10.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从纱管退绕的纱线分别卷绕到卷绕筒管上的多个纱线卷绕装置和控制这些多个纱线卷绕装置的控制机构,所述纱线卷绕装置包括喂纱部、纱管供给部和卷绕部,所述喂纱部具有保持退绕纱线的纱管并且排出纱管的纱管保持排出机构和驱动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纱管供给部具有包含收容多个纱管的纱库并且将收容在所述纱库中的多个纱管中的一个向所述喂纱部供给的供给机构和驱动所述供给机构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卷绕部将从保持于所述纱管保持排出机构上的纱管退绕的纱线卷绕到所述卷绕筒管上,所述控制机构独立地对各所述纱线卷绕装置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进行控制。
CN 200810130286 2007-07-13 2008-06-23 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 Active CN101343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4564 2007-07-13
JP2007-184564 2007-07-13
JP2007184564A JP4492650B2 (ja) 2007-07-13 2007-07-13 糸巻取装置及び繊維機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3003A true CN101343003A (zh) 2009-01-14
CN101343003B CN101343003B (zh) 2013-09-18

Family

ID=39870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130286 Active CN101343003B (zh) 2007-07-13 2008-06-23 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014596B1 (zh)
JP (1) JP4492650B2 (zh)
CN (1) CN101343003B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5775A (zh) * 2010-05-17 2011-12-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2275774A (zh) * 2010-05-17 2011-12-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
CN102633159A (zh) * 2011-02-11 2012-08-1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自动交叉卷绕机的工位
CN102689818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自动络纱机以及供纱管对位方法
CN102701018A (zh) * 2011-03-28 2012-10-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2745552A (zh) * 2011-04-19 2012-10-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批量交换方法
CN102992088A (zh) * 2011-09-09 2013-03-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3171932A (zh) * 2011-12-21 2013-06-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
CN103387154A (zh) * 2012-05-12 2013-11-13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的工位
CN103832888A (zh) * 2012-11-20 2014-06-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CN105129520A (zh) * 2014-06-09 2015-12-09 无锡鑫达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垂直纱路控制系统总成
CN105600588A (zh) * 2016-01-13 2016-05-25 杭州长翼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绕线机
CN105668323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6948057A (zh) * 2017-03-29 2017-07-14 四川恒创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多纺圈式包覆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05460A (ja) * 2009-11-18 2011-06-02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
JP2011144028A (ja) 2010-01-15 2011-07-28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案内方法
JP2011241032A (ja) * 2010-05-17 2011-12-01 Murata Machinery Ltd 巻取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糸巻取機
ITPD20130148A1 (it) * 2013-05-24 2014-11-25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Roccatrice e relativo metodo di assemblaggio
CN109019171A (zh) * 2018-08-31 2018-12-18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络筒机的自动抓纱装置
CN109019172A (zh) * 2018-08-31 2018-12-18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动抓纱的络筒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838U (zh) * 1976-06-18 1978-01-10
DE3624904A1 (de) * 1986-07-23 1988-01-28 Schlafhorst & Co W Automatische kreuzspulenwickelmaschine
JP2894041B2 (ja) * 1991-09-18 1999-05-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ワインダの解舒補助装置及び解舒補助方法
JP2581893Y2 (ja) * 1992-01-30 1998-09-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巻取ユニットの管糸切換装置
DE19539762B4 (de) * 1995-10-26 2004-07-15 Saurer Gmbh & Co. Kg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DE19816188A1 (de) * 1998-04-11 1999-10-14 Schlafhorst & Co W Spulstelle eines Kreuzspulautomaten
JP3757950B2 (ja) * 2003-04-28 2006-03-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ワインダー
DE102005052807A1 (de) * 2005-11-05 2007-05-10 Saur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Umspulen von Färbespulen auf Kreuzspulen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5775B (zh) * 2010-05-17 2015-02-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2275774A (zh) * 2010-05-17 2011-12-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
CN102275775A (zh) * 2010-05-17 2011-12-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2275774B (zh) * 2010-05-17 2015-03-2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
CN102633159A (zh) * 2011-02-11 2012-08-1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自动交叉卷绕机的工位
CN102689818B (zh) * 2011-03-22 2016-12-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自动络纱机以及供纱管对位方法
CN102689818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自动络纱机以及供纱管对位方法
CN102701018A (zh) * 2011-03-28 2012-10-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2745552A (zh) * 2011-04-19 2012-10-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批量交换方法
CN102992088A (zh) * 2011-09-09 2013-03-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
CN103171932A (zh) * 2011-12-21 2013-06-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
CN103171932B (zh) * 2011-12-21 2017-04-1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
CN103387154A (zh) * 2012-05-12 2013-11-13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的工位
CN103832888A (zh) * 2012-11-20 2014-06-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CN105129520A (zh) * 2014-06-09 2015-12-09 无锡鑫达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垂直纱路控制系统总成
CN105129520B (zh) * 2014-06-09 2019-02-15 无锡鑫达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垂直纱路控制系统总成
CN105668323A (zh) * 2014-12-05 2016-06-1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5600588A (zh) * 2016-01-13 2016-05-25 杭州长翼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绕线机
CN105600588B (zh) * 2016-01-13 2017-04-26 杭州长翼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绕线机
CN106948057A (zh) * 2017-03-29 2017-07-14 四川恒创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一种多纺圈式包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3003B (zh) 2013-09-18
EP2014596A3 (en) 2012-04-25
JP4492650B2 (ja) 2010-06-30
JP2009018930A (ja) 2009-01-29
EP2014596B1 (en) 2016-10-12
EP2014596A2 (en) 2009-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3003B (zh) 纱线卷绕装置和纤维机械
CN101549806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EP2345612A2 (en) Doffing apparatus
CN101759062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自动络纱机
CN100404401C (zh) 横动设备
CN101654200B (zh) 纤维机械
CN102275774B (zh) 卷取单元及具备该卷取单元的纱线卷取机
EP2441718B1 (en) Yarn winding apparatus
CN103420226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165936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具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N1861507B (zh) 自动络纱机的落纱装置
EP1939123A1 (en) Textile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CN102745552A (zh)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批量交换方法
CN103010844A (zh) 落纱装置及具有落纱装置的纤维机械
CN105151893B (zh) 用于监测空套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83999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1177220A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头的方法
CN102574655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992100B (zh) 摇架、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02658997B (zh) 用于交叉卷绕筒子换筒装置的筒管夹头
JPH02145833A (ja) 織機用糸通し装置
US5772136A (en) Automatic assembly machine for yarns
JP2013035664A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解舒方法
CN101481056B (zh) 防扭结装置及具有该防扭结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N103625981A (zh)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