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0031A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0031A
CN101340031A CNA2008101304282A CN200810130428A CN101340031A CN 101340031 A CN101340031 A CN 101340031A CN A2008101304282 A CNA2008101304282 A CN A2008101304282A CN 200810130428 A CN200810130428 A CN 200810130428A CN 101340031 A CN101340031 A CN 101340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ressing element
guided
axial region
enable pos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04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0031B (zh
Inventor
筑茂秀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0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0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0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0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即使利用吸附构件从上方有不适当的荷重施加于加压构件的被吸附面,加压构件也不会移位,能实现稳定的吸附。加压构件(4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至少一种端子(20)对应的位置,具有:伴随该加压构件(40)的移动而与端子(20)协同动作的轴部(43),该轴部(43)具有:当加压构件(40)移动时伴随着旋转而被端子(20)导引的被导引部(43A)、以及形成抵接部(43B),该抵接部(43B)当在开启位置而被吸附面(41)承受来自于吸附构件(B)的压力时,用来承受来自于端子(20)的反作用力的被支承面(43B-1),至少一种端子(20)具有:用来导引轴部的被导引部(43A)的导引部(26A)、以及支承部(26B),该支承部(26B)当上述加压构件(40)在开启位置时,用来支承上述抵接部(43B)的被支承面(43B-1)。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的作为实装于电路基板,用来连接该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例如用来连接可挠性印刷基板(FPC)、可挠性扁平型电缆(FFC)等用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设置有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在收容扁平型导体的开启位置、与将扁平型导体按压到端子的接触部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开闭操作。在这种电连接器,加压构件被支承为可绕着该加压构件的转动轴转动,而经常因为该转动而移动于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在壳体的开口部可自由转动地安装着盖状的加压构件。在该电连接器,加压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该加压构件的两端,形成在同方向朝端子排列范围外突出的轴状的卡止部,该卡止部可转动地收容于在壳体所形成的卡止沟部。而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在各端子的接触头所形成的凸圆弧状的转动支承部、与在加压构件所形成的凹圆弧状的转动沟部,可转动地卡合着。该转动沟部,相对于位于上方的转动支承部,只从下侧卡合而并没有从下方支承。加压构件在上述端子排列范围的两端,在壳体的卡止沟部,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利用端子的转动支承部所转动支承。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自动组装装置的吸附构件的下端开口吸附用的被吸附面,在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的上面形成为水平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95256
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加压构件虽然在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两端部被支承,而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并没有从下方支承。于是,当吸附搬运的自动实装时,吸附构件的下端开口对于被吸附面从上方施加不适当荷重时,尤其在端子排列方向的加压构件的宽度尺寸较大的情况施加上述荷重时,加压构件会移位(移动或变形),有时会让吸附不稳定,在这方面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形,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即使利用吸附构件从上方有不适当的荷重施加于加压构件的被吸附面,加压构件也不会移位,能实现稳定的吸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以底面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朝上方形成用来收容扁平型导体的开口部的壳体;接触部位于该开口部,以配置在该壳体的至少一种所构成的多个端子;以及在可进行扁平型导体相对于上述开口部的插拔的开启位置、与将插入于上述开口部的扁平型导体朝向接触部按压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将在上述开启位置朝向下方作用的吸附构件所相对的被吸附面,形成为相对于壳体的上述底面平行的面。
在该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加压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与至少一种端子对应的位置,具有伴随该加压构件移动而与端子协同动作的轴部,该轴部具有:当加压构件移动时伴随着旋转而被端子导引的被导引部、以及抵接部,该抵接部当在上述开启位置而承受来自于吸附构件的压力时,形成用来承受来自于端子的反作用力的被支承面,至少一种端子具有:用来导引轴部的被导引部的导引部、以及支承部,该支承部当上述加压构件在开启位置时,用来支承上述抵接部的被支承面。
在该构造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当吸附搬运的自动实装时而吸附构件的连接器吸附时,即使吸附构件的下端开口从上方施加不适当的荷重于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的被吸附面,在加压构件的轴部的抵接部所形成的被支承面,是被端子的支承部所支承,因此该加压构件不会移位。也就是说,加压构件的位置或姿势不会改变而很稳定。在开启位置,抵接部的被支承面是利用端子的支承部所支承,所以不会误将加压构件朝与关闭位置相反的方向移动操作。
至少一种端子具有:当加压构件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用来限制加压构件越过预定的关闭位置的过度移动的限制部,与其对应,加压构件的轴部在关闭位置,具有与端子的上述限制部抵接的被限制面较佳。由此,当加压构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即使当加压构件关闭操作时对该加压构件施加过度的操作力,加压构件的被限制面抵接于端子的限制部,加压构件在预定的关闭位置停止。其结果,能防止因为加压构件过度移动导致该加压构件甚至连接器主体破损。
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各剖面,将被导引部与抵接部互相连续地形成加压构件的轴部较佳。也可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各剖面,将该轴部形成在导引部与抵接部分离的部位。可是,利用将被导引部与抵接部形成为互相连续,则可将轴部作成单纯形状,则容易进行轴部甚至是加压构件的设计,并且轴部与抵接部互相补强配合让强度提升。
端子也可由不同形状的多种所构成。于是,另一种端子不会局限为一种端子的形状,因此能提升端子设计的自由度。
端子除了至少一种端子之外,也混合排列有不同种类的端子,上述至少一种端子的导引部,在上下方向限制加压构件的轴部的被导引部,加压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并在与上述不同种类端子对应的位置,具有副轴部,该副轴部设置在从端子排列方向来观察时的与上述被导引部相同的位置,上述不同种类的端子,在水平方向在副轴部的两侧具有:在水平方向用来将加压构件的副轴部进行限制的两个限制导引部。
由此,在端子排列方向与一种端子对应的位置,加压构件利用端子的导引部在上下方向限制着轴部的被导引部,并且在与另一种端子对应的位置,利用端子的限制导引腕部在水平方向限制副轴部。于是,利用使用两种端子,使当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位于相同位置的被导引部及副轴部,实质上覆盖其整个外周并利用端子导引。其结果,利用这两种端子的导引,防止加压构件在任何方向脱离。
也可以至少一种端子的支承部具有水平部,导引部从支承部改变方向延伸,轴部的被导引部具有:在开启位置接触于端子的导引部,在关闭位置接触于端子的支承部的接触面;当加压构件移动时,上述被导引部的接触面被上述端子的导引部及支承部所导引,上述被导引部其转动中心沿着上述导引部进行线移动,并且伴随着绕着该转动中心的转动。也就是说,加压构件的移动在绕着所固定的转动轴的转动所导致的移动并没有限定,让设计的自由度提升。
轴部的被导引部在接触面具有凸弯曲部,端子的导引部具有:在开启位置卡合于上述凸弯曲部,且在关闭位置卡合于上述被导引部的端部的第一凹弯曲部,端子的支承部具有:在关闭位置卡合于上述凸弯曲部的第二凹弯曲部。由此,在开启位置,轴部的凸弯曲部卡合于端子的第一凹弯曲部,在关闭位置,轴部的端部卡合于端子的第一凹弯曲部,轴部的凸弯曲部卡合于端子的第二凹弯曲部,因此在开启位置及关闭位置双方,能使轴部甚至加压构件的位置稳定。
在本发明中,当加压构件位于开启位置时,在轴部的抵接部所形成的被支承面,是被支承于在端子所形成的支承面,因此当吸附搬运的自动实装时,即使在吸附构件将不适当的荷重施加在加压构件的被吸附面的情况,利用上述支承面的支承而让加压构件不会移位。也就是说,即使受到吸附构件所造成的上述荷重,加压构件的位置或姿势也是稳定的而不会改变,而可确实地吸附。在开启位置,抵接部的被支承面是利用端子的支承部所支承,因此加压构件不会朝向与关闭位置相反的方向移动。于是,即是因为错误操作让力量朝向上述相反方向施加于加压构件,也不会让加压构件甚至是连接器产生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加压构件在开启位置时的状态,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当加压构件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图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A)是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当加压构件从图2的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图1及图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A)是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对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将加压构件的转动中心附近放大表示的剖视图,(A)是加压构件位于开启位置,(B)是当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是当加压构件为开启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A)是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对图5的连接器,当加压构件从图5的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连接器的剖视图,(A)是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7是对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将加压构件的转动中心附近放大表示的剖视图,(A)是当加压构件为开启位置时,(B)是当加压构件为关闭位置时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连接器
10:壳体
11:开口部
20:第一端子
24:接触腕
24A:接触部
26A:导引部
26B:支承部
26C:限制部
30:第二端子
34:接触腕
34A:接触部
35:限制导引部
40:加压构件
41:被吸附面
43:轴部
43A:被导引部
43B:抵接部
43B-1:被支承面
43B-2:被限制面
45:副轴部
70:端子
76A:导引部
76A-1:第一凹弯曲部
76B:支承部
76B-1:第二凹弯曲部
90:加压构件
93:轴部
93A:被导引部
93A-2:接触面
A:电路基板
B:吸附构件
F:扁平型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称作「连接器1」),以其底面配置在电路基板(没有图示)上,收容带状的扁平型导体(没有图示),将该扁平型导体电连接于上述电路基板。该连接器1具有:壳体10、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的不同形状的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的两种端子、以及在该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所可转动地支承的加压构件40。以下,将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总称为「端子」
外型为实质上长方体型的壳体10,是将作为电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用模子成形所作成,用来收容扁平型导体的开口部11朝上方开口形成。多个端子20、30,是分别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所作成,如图1所示,其板面彼此平行而以预定间隔排列保持于壳体1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30是交互配置而保持于壳体1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30是交互排列,而端子20、30的排列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端子排列方向也可不规则地混合排列。
加压构件40如后述,是设置在开口部11,且在可转动的状态,进行扁平导体对于壳体10的开口部11的插拔的开启位置、与将插入于该开口部11的扁平型导体朝向端子20、30的接触部按压的关闭位置之间。在图1,是表示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上述加压构件40如图1所示,当该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中间区域,在上面部具有较其它区域形成为更低的水平面的被吸附面41。如本实施方式,当该被吸附面41在端子排列方向形成在上述中央区域时,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混合排列在至少被吸附面41的范围。
图2是当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A)是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20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30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当加压构件40从图2的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A)是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20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30的位置的剖视图。
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壳体10,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朝向上方开口朝向下方延伸的开口部11。该开口部11,在端子排列方向也就是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端子在排列范围连通,作成可从壳体10的上方收容扁平型导体F(在图2(A)、(B)以两点虚线图示),而在上部形成插入口11A。
壳体10在较上述开口部11更左方的区域,形成用来将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进行保持的第一端子收容沟13、以及第二端子收容沟14(总称为「端子收容沟」)。该端子收容沟13、14,与纸面平行,也就是与端子20、30的板面平行延伸。端子收容沟13、14,具有与形状维持金属板的平面的端子20、30的板厚约相同的沟宽度(在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的宽度),在对应于两端子20、30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交互形成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沟13、与第二端子收容沟14。两端子收容沟13、14都朝向下方开口成供端子20、30分别从下方插入。
如图2(A)所示,第一端子20具有:从基部21朝上方延伸形成,当将该第一端子20安装于壳体10时压入于第一端子收容沟13的被安装部22、从基部21的下方朝右方且朝下方弯曲成曲柄状的连接部23、在较连接部23更上方的位置,朝基部21的右方突出接着弯曲而朝上方延伸的接触腕24、朝基部21的左方突出的卡止部25、以及从被安装部22的上缘的左方区域朝上方突出接着在右缘形成凹弯曲部的转动支承部26。
被安装部22在右侧缘部形成突起部22A,当第一端子20从下方压入到第一端子收容沟13内时,该突起部22A卡入于第一端子收容沟13的内面而被保持着。连接部23,位于壳体10外,当将连接器1实装于电路基板A(在图2(A)以两点虚线图示)时,将其下缘23A与电路基板A的对应电路部焊接。
接触腕24的朝上方延伸的部分的前端部,形成朝左方弯曲的突状的接触部24A,该接触部24A位于开口部11内的右方区域。从插入口11A插入到开口部11内的扁平型导体F(在图2(A)以两点虚线图示),是一边利用后述的加压构件所导引,一边于被安装部22与接触腕24之间进入,在该扁平型导体F所形成的连接电路部(没有图标)与接触腕24的接触部24A轻轻接触。
从基部21的左方突出的卡止部25,其功能为当第一端子20的被安装部22被压入于第一端子收容沟13时,抵接于壳体10的对应缘部,来将第一端子20定位。
加压构件40,如图2(A)、(B)所示,具有当该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形成水平面且利用用来吸附搬运的吸附构件B所吸附的被吸附面41。该被吸附面41,如上述,在端子排列方向,形成于加压构件40的中央区域(参考图1)。该加压构件40,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第一端子20对应的位置,在该被吸附面41的下方,形成允许第一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6进入的沟部42,在该沟部42的下部形成用来将该沟部42的内面彼此进行连结的岛状的轴部43。而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第二端子30对应的位置,在该被吸附面41的下部形成:允许第二端子30的一部分进入的沟部44,在该沟部44的下方形成:用来将该沟部44的内面彼此进行连接的岛状的副轴部45。
接着,根据将加压构件的转动中心附近的概略情形进行放大表示的剖视图的图4,来说明上述加压构件40与第一端子20的关系。图4(A)是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的剖视图,(B)是当加压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的剖视图。如图4(A)所示,第一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6,分别在上述内缘具有:弯曲成约C字型而在内缘所形成的导引部26A、从该导引部26A的下端水平地朝右方延伸所形成的支承部26B、以及从导引部26A的上端朝上方延伸所形成的限制部26C。
导引部26A如后述,当加压构件40于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时,会将成为该加压构件40的转动中心的轴部43的被导引部43A进行滑接导引。而导引部26A,其上下缘部的功能是在上下方向限制加压构件40的上述轴部43。针对支承部26B及限制部26C的功能在后面加以叙述。
接着,对与加压构件40相关的第二端子30加以说明,如图2(B)所示,第二端子30具有:从基部31朝上方延伸所形成,而当将第二端子30安装于壳体10时压入于第二端子收容沟14的被安装部32、朝基部31的下方及左方延伸成曲柄状的连接部33、朝基部31的右方接着朝上方延伸的接触腕34、以及以夹着上述加压构件40的副轴部45的方式,从被安装部32朝上方延伸而在水平方相位于该副轴部45的两侧的两个腕状的限制导引部35。
被安装部32在右侧缘部形成突起部32A,当第二端子30从下方压入于第二端子收容沟14内时,该突起部32A卡入于第二端子收容沟14的内面而坚固地被保持着。连接部33,位于壳体10外,当将连接器1实装于电路基板A(在图2(B)以两点虚线所示)时,其下缘部33A与电路基板A的对应电路部焊接。
接触腕34,在朝上方延伸的部分的前端部形成朝左方弯曲的突状的接触部34A,该接触部34A位于开口部11内的右方区域。从插入口11A插入到开口部11内的扁平型导体F(在图2(B)以两点虚线图示),是一边利用上述加压构件所导引,一边于被安装部32与接触腕34之间进入,在该扁平型导体F所形成的连接电路部(没有图标)与接触腕34的接触部34A轻轻接触。
两个限制导引部35形成沟部,该沟部在底部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内缘,如后述,当加压构件40于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时,利用该限制导引部35的内缘将成为转动中心的加压构件40的副轴部45进行导引。两个限制导引部35,当加压构件40于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时,在水平方向将位于该限制导引部35之间的加压构件40的副轴部45进行限制。
接着对加压构件40的轴部43与副轴部45来说明端子20、30的相关。
与加压构件40的第一端子20对应的轴部43,如图4(A)所示,具有与在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6所形成的导引部26A作成实质上相同形状的外缘部的部分,具有:卡合于该导引部26A的被导引部43A、与从该被导引部43A朝右方延伸的直线状的抵接部43B。被导引部43A,当从端子排列方向来观察时,是与对应于第二端子30的位置的加压构件40的副轴部45设置在相同位置。也就是说,轴部43的被导引部43A与副轴部45在相同位置具有共通的转动轴线。抵接部43B,具有:当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在下面部所形成的被支承面43B-1、及在上面部所形成的被限制面43B-2。如同图所示,当加压构件40在开启位置时,被支承面43B-1与端子的支承部26B抵接。在本实施方式,被导引部43A与抵接部43B两者连续形成,而也可以分离形成。若两者连续形成的话,则将形状单纯化,并且两者协同补强而防止全体强度降低。
具有这种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是以下述方式所组装,自动实装而加以使用。
<组装>
(1)首先,准备壳体10、预定数量的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加压构件40。
(2)将第一端子20从下方朝向壳体10的第一端子收容沟13插入安装。第一端子20的被安装部22被压入到第一端子收容沟13,突起部22A卡入于该第一端子收容沟13的内面,防止第一端子20脱落。
(3)接着,将加压构件40组入。该组入动作,是在加压构件40为了成为开启位置而朝上方立起的状态,使加压构件40的轴部43的被导引部43A卡合在第一端子20的导引部26A所进行的。
(4)然后,使第二端子30从下方插入安装到壳体10的第二端子收容沟14。第二端子30的被安装部32被压入到第二端子收容沟14,突起部32A卡入于该第二端子收容沟14的内面,以防止脱离。在该第二端子30的两个限制导引部35之间,收容着加压构件40的副轴部45。
以这种方式完成组装的连接器1,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20的位置,加压构件40的被导引部43A是利用第一端子20的导引部26A而限制其朝上下方向及左方的移动,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二端子30的位置,加压构件40的副轴部45利用第二端子30的限制导引腕部35而限制水平方向的移动。于是,利用使用这些端子20、30,从端子排列方向来看位于相同位置的上述被导引部43A及上述副轴部45,利用两端子的辅助动作涵盖约整周而限制其移动。结果,能防止加压构件40朝任何方向脱离。
<自动实装>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适合利用吸附构件而搬运到电路基板上的自动实装。当连接器1吸附时,使如图2(A)、(B)所示的吸附构件B的下端开口,朝向作为位于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40的水平上面的被吸附面41,从上方接近使其接触于该被吸附面41,或使其位于被吸附面41附近吸引连接器1。连接器1在被吸附构件B吸附而移动到电路基板上之后,利用解除吸引力而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预定位置。
吸附构件B如上述,通常当接触或接近被吸附面41时,会以其吸引力吸引连接器将其抬起,连接器就不会承受来自于吸附构件B的朝下方的荷重。可是,在吸引搬运条件、环境条件的种种因素下,当吸附构件B的下端开口接触于连接器1的被吸附面41时,会从上方将荷重施加于该被吸附面41。在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当加压构件40位于开启位置时,轴部43的被支承面43B-1会与端子20的支承部26B抵接而利用该支承部26B所支承,所以即使在加压构件40承受上述荷重的情况,轴部43的被支承面43B-1能支承来自于端子的支承部26B的反作用力。
因此,这种构造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当吸附搬运的自动实装的连接器吸附时,即使在吸附构件的下端开口从上方将不适当的荷重施加于位于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的被吸附面的情况,在加压构件的轴部的抵接部所形成的被支承面是利用端子的支承部所支承,因此该加压构件不会移位。也就是说,即使受到吸附构件造成的荷重,加压构件的位置或姿势也很稳定不会改变,所以可确实吸附。
<使用>
(1)当使用连接器时,首先,如图2(A)、(B)所示地来准备加压构件40为开启位置的该连接器。
(2)如在图2(A)、(B)的两点虚线所示,将扁平型导体F从壳体10的开口部11的插入口11A插入。扁平型导体F,容易地插入到第一端子20的被安装部22与接触腕24之间、及第二端子30的被安装部32与接触腕34之间,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4A及第二端子的接触部34A分别与扁平型导体F的对应连接电路部轻轻接触。
(3)接着,将加压构件40转动至如图3(A)、(B)所示的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加压构件40以其加压部40A强力按压扁平型导体F,由此,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4A及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4A与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电路部的接触压力提高,所以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能确实电连接。
当使加压构件40转动来到关闭位置时,在端子排列方向第一端子20的位置,如图4(B)所示,轴部43的被限制面43B-2的一部分与第一端子20的限制部26C的一部分抵接着,而限制加压构件40的进一步转动。也就是即使当操作加压构件40朝向关闭位置时而对该加压构件40施加过度的操作力,加压构件40会在预定的关闭位置停止。其结果,可防止因为加压构件40的过度移动造成该加压构件40甚至连接器1本体的破损。在本实施方式,在关闭位置,轴部43的被限制面43B-2的一部分抵接于第一端子20的限制部26C的一部分,而作为变形例,轴部43的被限制面43B-2抵接于第一端子20的限制部26C的全面也可以。而为了以宽广面让被限制面43B-2与限制部26C抵接,例如图4(B)的两点虚线所示,也可将限制部26C’的面形成为与关闭位置的被限制面43B-2平行的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虽然设置不同形状的两种端子,而作为变形例,也可设置不同形状的三种以上的端子。由此,可提升连接器设计的自由度。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加压构件的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移动,只以在固定位置的轴部的转动进行,而在图5~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加压构件的移动,不只绕着该转动中心的转动,而伴随着该加压构件的轴部的被导引部沿着端子的导引部的该被导引部的转动中心的线移动,在这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只有加压构件的轴部以及与该轴部卡合的第一端子的对应部分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不同,因此以下,以上述轴部及第一端子的对应部分的构造为中心来说明,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构造的构件则省略说明。而在与实施方式1对应的构件及部位,其标号是用实施方式1的标号加上50。
图5、图6、图7是对应于实施方式1的图2、图3、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表示图,图5,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当加压构件90为开启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连接器51的剖视图,(A)是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70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80的位置的剖视图。图6,是对图5的连接器,当加压构件90为关闭位置时的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连接器51的剖视图,(A)是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70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第二端子80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7是在图5的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的第一端子70的位置的,将加压构件90的轴部与第一端子70的卡合部分附近的概略情形放大表示的剖视图,(A)是当加压构件90为开启位置时的剖视图,(B)是当加压构件90为关闭位置时的剖视图。
如图7(A)、(B)所示,第一端子70具有:从被安装部72的左上方朝上方突出接着朝右方弯曲的移动支承部76。该移动支承部76具有:作成在弯曲成约钩状的其内缘所形成的凹部的底部区域的缘部的导引部76A、以从导引部76A的下端朝右方延伸的缘部所形成的支承部76B、以及从导引部76A的上端朝上方延伸所形成的限制部76C。
如图7(A)所示,端子70的导引部76A具有:位于下部而与支承部76B邻接的第一凹弯曲部76A-1、以及在其上部朝上下延伸的第一直线部76A-2;支承部76B具有:在中间部的第二凹弯曲部76B-1、与在其两侧的第二直线部76B-2。上述第一凹弯曲部76A-1与第二凹弯曲部76B-1作成相同形状。
加压构件90的轴部93如图示,在加压构件的开启位置作成约L字型,该轴部93的被导引部93A具有:当该加压构件90在开启位置时,与端子70的第一凹弯曲部76A-1卡合的凸弯曲部93A-1、以及与朝端子70的导引部76A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部76A-2接触的接触面93A-2。在表示开启位置的图7(A),作为被导引部93A的上部的端部93A-3,是作成在上述凸弯曲部93A-1当来到关闭位置时适合第一凹弯曲部76A的形状,也就是相对应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当加压构件90从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上述被导引部93A的接触面93A-2被导引到端子70的导引部76A接着被导引到支承部76B。此时,上述被导引部93A,进行绕着其转动中心O的转动,且进行该转动中心O沿着导引部76A朝下方的线移动。
接着,当加压构件90到关闭位置时,如图7(B)所示,被导引部93A的端部93A-3与端子70的第一凹弯曲部76A-1卡合,被导引部93A的凸弯曲部93A-1卡合于端子70的第二凹弯曲部76B-1。由此,在关闭位置,可以使轴部93甚至是加压构件90的位置稳定。而在关闭位置,抵接部93B的被限制面93B-2抵接于端子70的限制部76C。由此,能利用限制部76C来限制加压构件90越过关闭位置的移动。也就是说,当加压构件90的关闭操作时,即使对该加压构件90施加过度的操作力,加压构件90会在预定的关闭位置停止。结果,可防止因为加压构件90过度移动造成该加压构件90甚至连接器51本身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加压构件90的被导引部93A的接触面设置凸弯曲部93A-1,在端子70的导引部设置第一凹弯曲部76A-1,在支承部设置第二凹弯曲部76B-1,作为变形例,将被导引部的接触面及端子的支承部两者形成为平坦部,在端子70的导引部形成第一弯曲部76A-1。利用该变形例,在开启位置,抵接部的被限制面是利用完全平坦的支承部在广泛范围被支承,因此即使当吸附时从吸附构件承受过度荷重,加压构件也不会移位,能良好实现稳定的吸附。而在关闭位置,端部是卡合于第一凹弯曲部,因此可以使该关闭位置的轴部93甚至加压构件的位置更稳定。

Claims (7)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
以底面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朝上方形成用来收容扁平型导体的开口部的壳体;
接触部位于该开口部,以配置在该壳体的至少一种所构成的多个端子;以及
在可进行扁平型导体相对于所述开口部的插拔的开启位置、与将插入于所述开口部的扁平型导体朝向接触部按压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加压构件,
该加压构件将在所述开启位置朝向下方作用的吸附构件所相对的被吸附面,形成为相对于壳体的所述底面平行的面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加压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与至少一种端子对应的位置,具有伴随该加压构件移动而与端子协同动作的轴部,
该轴部具有:当加压构件移动时伴随着旋转而被端子导引的被导引部、以及抵接部,该抵接部当在所述开启位置而承受来自于吸附构件的压力时,形成用来承受来自于端子的反作用力的被支承面,
至少一种端子具有:用来导引轴部的被导引部的导引部、以及支承部,该支承部当所述加压构件在开启位置时,用来支承所述抵接部的被支承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种端子具有:当加压构件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用来限制加压构件越过关闭位置的过度移动的限制部,
加压构件的轴部在关闭位置,具有与端子的所述限制部抵接的被限制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各剖面,将被导引部与抵接部互相连续地形成加压构件的轴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由不同形状的多种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除了至少一种端子之外,也混合排列有不同种类的端子,所述至少一种端子的导引部,在上下方向限制加压构件的轴部的被导引部,加压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并在与所述不同种类端子对应的位置,具有副轴部,该副轴部设置在从端子排列方向来观察时与所述被导引部相同的位置,所述不同种类的端子,在水平方向在副轴部的两侧具有:在水平方向用来将加压构件的副轴部进行限制的两个限制导引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种端子的支承部具有水平部,导引部从支承部改变方向延伸,轴部的被导引部具有:在开启位置接触于端子的导引部,在关闭位置接触于端子的支承部的接触面;
当加压构件移动时,所述被导引部的接触面被所述端子的导引部及支承部所导引,所述被导引部其转动中心沿着所述导引部进行线移动,并且伴随着绕着该转动中心的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轴部的被导引部在接触面具有凸弯曲部,端子的导引部具有:在开启位置卡合于所述凸弯曲部,且在关闭位置卡合于所述被导引部的端部的第一凹弯曲部,端子的支承部具有:在关闭位置卡合于所述凸弯曲部的第二凹弯曲部。
CN2008101304282A 2007-07-06 2008-07-04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1340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8893 2007-07-06
JP2007178893A JP4390821B2 (ja) 2007-07-06 2007-07-06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178893 2007-07-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0031A true CN101340031A (zh) 2009-01-07
CN101340031B CN101340031B (zh) 2012-05-23

Family

ID=40149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04282A Active CN101340031B (zh) 2007-07-06 2008-07-04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32135B2 (zh)
JP (1) JP4390821B2 (zh)
KR (1) KR101098171B1 (zh)
CN (1) CN101340031B (zh)
DE (1) DE102008031180B4 (zh)
TW (1) TW20090391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6750A (zh) * 2009-12-16 2012-09-05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832506A (zh) * 2011-06-16 2012-12-19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CN113889824A (zh) * 2020-07-01 2022-01-04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扣合装置及扣合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8582B2 (ja) 2009-01-28 2014-04-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931261B2 (ja) * 2010-02-03 2012-05-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182384B2 (ja) * 2010-02-05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14112389B3 (de) 2014-08-28 2015-10-29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 eine Leiterplatte ansetzbares Ansaugelement mit einer Ansaugfläche
JP6777688B2 (ja) 2018-06-15 2020-10-2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接続用ハンドおよびハンドシステム
KR102670772B1 (ko) * 2018-11-22 2024-05-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연성회로기판 삽입 장치 및 방법
JP2022122144A (ja) * 2021-02-09 2022-08-2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2385B2 (ja) 1995-01-17 2001-06-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3513751B2 (ja) * 2000-06-27 2004-03-3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1167829A (ja) * 2000-11-15 2001-06-2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3771457B2 (ja) * 2001-04-17 2006-04-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6790074B1 (en) * 2003-03-14 2004-09-14 P-Two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for flexible circuit board
JP2005078878A (ja) * 2003-08-29 2005-03-24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054741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317811B2 (ja) * 2004-11-16 2009-08-1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6196356A (ja) * 2005-01-14 2006-07-27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コネクタ
JP4437982B2 (ja) *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178893A (ja) 2005-12-28 2007-07-12 Lg Philips Lcd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6750A (zh) * 2009-12-16 2012-09-05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832506A (zh) * 2011-06-16 2012-12-19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CN102832506B (zh) * 2011-06-16 2016-01-1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CN113889824A (zh) * 2020-07-01 2022-01-04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扣合装置及扣合方法
CN113889824B (zh) * 2020-07-01 2024-03-15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扣合装置及扣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98171B1 (ko) 2011-12-23
CN101340031B (zh) 2012-05-23
TWI339922B (zh) 2011-04-01
TW200903917A (en) 2009-01-16
JP2009016266A (ja) 2009-01-22
DE102008031180A1 (de) 2009-01-22
US7632135B2 (en) 2009-12-15
JP4390821B2 (ja) 2009-12-24
KR20090004479A (ko) 2009-01-12
US20090011634A1 (en) 2009-01-08
DE102008031180B4 (de) 201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0031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KR100865610B1 (ko) 카드용 커넥터
CN100566035C (zh)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
US79096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US8337226B2 (en) Connector
JP6293521B2 (ja) 磁石コネクタ
US7387528B2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EP1835569B1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substrate
US781545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tiffener
CN101308731B (zh) 固定触点图案及具备该固定触点图案的开关装置
CN200941348Y (zh) 开关
KR20020068956A (ko) 전기 커넥터
TWI533535B (zh) 連接器
JPH1186978A (ja) Icカード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2110761A (zh) 连接器
CN102326172A (zh) 电路板模块和设置有该电路板模块的电子装置
CN100397719C (zh) 用于智能卡连接件的自承接触件和使用该接触件的智能卡连接件
US7044798B2 (en) Card connector
JP2001135385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構造
JP3148091U (ja) 電子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2157872B (zh) 电连接器
CN205882213U (zh) 卡用连接器
US7153166B2 (en) Small-size connector enabling selectiv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nection objects
CN104781991A (zh) 卡接触装置
US8591263B2 (e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able and terminal of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