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2506B - 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2506B
CN102832506B CN201210167689.8A CN201210167689A CN102832506B CN 102832506 B CN102832506 B CN 102832506B CN 201210167689 A CN201210167689 A CN 201210167689A CN 102832506 B CN102832506 B CN 102832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ting parts
rotation
splicing ear
sid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676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2506A (zh
Inventor
梅津润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铃木幸雄
片冈裕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32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2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5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壳体嵌合前抑制进行产生按压连接端子彼此的按压力的操作的连接装置。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已嵌合时,阳侧连接端子(311~313)、阴侧连接端子(321~323)以及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成为层叠结构的连接装置(10)具备:利用可旋转地支撑在阳侧壳体(21)上的旋转部件(51)的旋转来产生将上述层叠结构在其层叠方向进行按压的按压力的按压单元(5);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的非嵌合状态下,能够禁止旋转部件(51)向产生按压力的方向旋转的旋转禁止单元(7);以及通过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的嵌合来解除由旋转禁止单元对旋转部件的旋转的禁止的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按压单元的连接装置,该按压单元在嵌合各自保持多个连接端子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后,能够按压这两壳体的多个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如下连接器:例如设在电动汽车的向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给电流的电流供给路径上,能够在电气配线彼此、或电气配线与马达或变换器之间装卸。作为这种连接器,已知有如下连接器:结合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能够按压两连接部各自的连接端子彼此使其接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具有收放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壳体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具有收放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壳体的第二连接部,若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嵌合,则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配置的层叠状态。该连接器还具备:固定在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一个面上的多个绝缘部件;以及通过按压这些多个绝缘部件而在各接点上一并固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并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该连接部件包括:能够从外部操作的头部;与头部连接的轴部;以及覆盖轴部的外周的绝缘层。轴部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多个绝缘部件,在其前端形成有与第一壳体螺纹连接的螺纹部。并且,连接部件构成为,通过对头部进行旋转操作,使螺纹部与第一壳体螺纹连接,头部通过弹性部件而按压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公报第7,892,038号
但是,在嵌合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前,若对连接部件进行旋转操作,则在嵌合两壳体时,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以被按压的状态相互摩擦,有可能发生形成于这些连接端子的表面上的镀层剥落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嵌合前,能够抑制进行产生按压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按压力的操作。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具备: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分别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保持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壳体;保持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壳体;以及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嵌合后,介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之间的多个绝缘部件,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上述多个绝缘部件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下成为层叠结构,上述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按压单元,该按压单元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上述第一壳体上的旋转部件,并通过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产生将成为上述层叠结构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上述多个绝缘部件在它们的层叠方向进行按压的按压力;旋转禁止单元,该旋转禁止单元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非嵌合状态下,禁止上述旋转部件向产生上述按压力的方向旋转;以及旋转禁止解除单元,该旋转禁止解除单元通过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来解除由上述旋转禁止单元对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的禁止,而使上述旋转部件能够旋转。
另外,优选上述旋转禁止单元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侧,并具有卡定片,该卡定片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支撑部支撑,卡定上述旋转部件,上述旋转禁止解除单元具有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侧的突起,上述突起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嵌合时使上述卡定片向解除由上述卡定片对上述旋转部件的卡定的方向位移。
另外,优选在上述旋转部件上形成凹部,该凹部在上述旋转部件的径向外侧开口,且在不产生上述按压力的旋转位置与上述卡定片配合,上述突起设置在以收放上述第一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的上述第二壳体的收放部的内侧,上述旋转禁止解除单元利用倾斜面与上述突起的接触,来使上述卡定片向上述旋转部件的径向外侧位移,上述倾斜面以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卡定片上。
另外,优选上述旋转部件在其旋转中心部具有工具容纳部,该工具容纳部容纳用于使该旋转部件旋转的工具的前端部,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收放部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结束后的状态下的、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工具容纳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
另外,优选具备盖部件,该盖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上,并覆盖上述旋转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盖部件具有使用于使上述旋转部件旋转的工具插通的工具插通孔、和向上述旋转部件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上述盖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第一位置是上述工具插通孔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工具容纳部对应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由上述突出部能够禁止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的位置。
另外,优选上述盖部件一体地具有:覆盖上述旋转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且形成上述工具插通孔及上述突出部的盖部;和上述卡定片及上述弹性支撑部。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嵌合前能够抑制进行产生按压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按压力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1B是图1A的A-A剖视图。
图2A是表示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后的连接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2B是图2A的A-A剖视图。
图3是表示按压单元动作后的状态的连接装置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盖部件滑动移动后的状态的连接装置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4B是图4A的A-A剖视图。
图5是表示阳侧壳体的第一元件的结构的外观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6是表示盖部件的结构的外观图,(a)是立体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
图7表示阳侧壳体的第一元件与盖部件组合后的状态,(a)是盖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a)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盖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d)是(c)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阴侧壳体的第一元件的结构的外观图,(a)是立体图,(b)是(a)的A向视图,(c)是(a)的B向视图。
图9表示旋转部件及凸轮环的结构及动作,(a)是旋转部件及凸轮环的立体图,(b)~(d)是表示旋转部件及凸轮环的动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说明旋转禁止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a)是去掉阴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一部分来表示的连接装置的主视图,(b)是(a)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说明旋转禁止解除单元的结构及作用的说明图,(a)是去掉阴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一部分来表示的连接装置的主视图,(b)是(a)的局部放大图,(c)是表示突起与折回部的倾斜面接触后的状态的状态图。
图12(a)~(c)是说明旋转操作防止单元的结构及作用的说明图。
图中:
5—按压单元,6—盖部件,7—旋转禁止单元,8—旋转禁止解除单元,9—旋转操作防止单元,10—连接装置,11—阳连接器,12—阴连接器,14—罩部件,21—阳侧壳体,22—阴侧壳体,31c—贯通孔,41~44—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a、42a、43a—凹部,51—旋转部件,52—凸轮环,54—输出部件,60—盖部,60a—表面,60b—背面,61—第一板部,61a—工具插通孔,62—第二板部,63—第一弹性支撑部,63a—根基部,63b—前端部,64—第一卡定部,65—第二弹性支撑部,66—第二卡定部,67—被支撑部,68—第一臂,69—第二臂,131、132、133—电线,131a、132a、133a—芯线,131b、132b、133b—绝缘覆膜,211—第一元件,211a—筒部,211b—凸缘部,211c—保持孔,211d—突起,211e—支撑突起,211f—卡定突起,211g—嵌合突起,211i、211j—引导槽,211k—凸部,212—第二元件,212a—支撑部,212b—保持部,212c—端子板部,212d—插通孔,213—第三元件,213a—突起部,213b—导向件,214—环状保持部件,221—第一元件,221a—收放部,221b—保持部,221c—贯通孔,221d—嵌合凹部,221e—开口,221f—开口,221g—突起,221h—前端部,221i—根基部,222—第二元件,223、224—密封部件,231、232—环状密封部件,233~237—密封部件,311~313—阳侧连接端子,321~323—阴侧连接端子,311a、312a、313a—接触片,311b、312b、313b—连结部,311c、312c、313c-垫片,321a、322a、323a-接触片,321b、322b、323b-铆接(加締め)部,511—底部,511a—工具容纳部,511b—第一凹部,511c—第二凹部,512—圆筒部,512a—环状凹处,512b—滑动突起,521—底部,522—圆筒部,522a—小直径部,522b—大直径部,522d—凹部,522e—限动部,522c—滑动槽,523—滑动面,523a—第一平坦面,523b—倾斜面,523c—第二平坦面,611—突出部,641—卡定片,642—折回部,642a—倾斜面,661—卡定片,681、691—配合突起,O—旋转轴线,T—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10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A-A剖视图。
该连接装置10具有阳连接器11及阴连接器12。阳连接器11和阴连接器12通过嵌合阳连接器11的阳侧壳体21与阴连接器12的阴侧壳体22而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以阳侧壳体21的一部分收放在阴侧壳体22的方式进行。
如图1B所示,阴连接器12连接有用于向例如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给电流的三根电线131、132、133。该电动马达例如是三相交流马达,三根电线131、132、133向三相交流马达供给各相电流。另外,作为搭载该电动马达的车辆,可列举例如以电动马达为单一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或并用电动马达及内燃机即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所谓混合动力车。
(阳连接器11的结构)
阳连接器11具有:作为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以及保持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作为第一壳体的阳侧壳体21。
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例如对由铜合金构成的基体材料的表面镀锡而成,一端作为平板状的接触片311a、312a、313a而形成。而且,另一端作为后述的构成端子板部212c的垫片311c、312c、313c而形成。接触片311a、312a、313a与垫片311c、312c、313c通过连结部311b、312b、313b连结为一体。接触片311a、312a、313a与垫片311c、312c、313c各自的平面的方向以90°不同,连结部311b、312b、313b还作为改变该平面的方向的平面改变部发挥作用。
阳侧壳体21由铝等金属制的第一元件211、保持在第一元件211上的树脂制的第二元件212及第三元件213构成。作为该树脂,能够使用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PS(聚苯硫醚)、PA(聚酰胺)等绝缘性树脂。此外,第一元件211也可以用与第二元件212及第三元件213相同的树脂制作。
第一元件211一体地具有:收放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接触片311a、312a、313a的筒状的筒部211a;以及形成用于将阳侧壳体21固定在设备的外壳等固定对象物上的省略了图示的贯通孔的凸缘部211b。在筒部211a的外周面保持有环状密封部件231。另外,在凸缘部211b的一侧面保持有环状密封部件232。
在筒部211a形成有贯通其内外的保持孔211c。在该保持孔211c中能旋转地保持有后述的旋转部件51。在保持孔211c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向保持孔211c的中心突出的突起211d。而且,在筒部211a的内部形成有与保持孔211c相面对的凸部211k。凸部211k朝向保持孔211c侧突出地形成。
另外,在筒部211a的外周侧的保持孔211c的附近形成有支撑突起211e。支撑突起211e如下地形成:在保持孔211c的与凸缘部211b相反侧的部位,沿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图1A及图1B所示的x轴方向)朝向凸缘部211b的相反侧突出。
如图1A所示,在支撑突起211e上设有卡定后述的盖部件6(配合并固定)的卡定突起211f。该卡定突起211f朝向筒部211a的外方突出,并与支撑突起211e一体形成。
再有,在筒部211a设有用于与阴连接器12的阴侧壳体22切入(ランス)嵌合的嵌合突起211g。
第二元件212的一部分收放在第一元件211的筒部211a中,由第一元件211保持。在第二元件212与第一元件211的凸缘部211b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233。
第二元件212一体地具有:收放在第一元件211的筒部211a中的支撑部212a;形成于从第一元件211突出的前端部的端子板部212c;以及形成于支撑部212a与端子板部212c之间且保持第三元件213的保持部212b。
支撑部212a支撑后述的输出按压单元5的按压力的输出部件54并使其能够在按压方向移动。在保持部212b中形成有使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连结部311b、312b、313b插通的三个插通孔212d。在这三个插通孔212d的内部分别配置有对第二元件212与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连结部311b、312b、313b之间进行密封的三个密封部件234~236。
在端子板部212c上并排地保持有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垫片311c、312c、313c。在垫片311c、312c、313c及端子板部212c上形成有使用于固定连接对象的端子的螺栓插通的三个贯通孔31c。
第三元件213由第二元件212的保持部212b保持。第三元件213以接触片311a、312a、313a为等间隔且平行的方式保持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连结部311b、312b、313b。
更为详细地说,第三元件213具有:与各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对应地形成在三处的突起部213a;以及形成于比突起部213a更靠接触片311a、312a、313a侧的位置且对连结部311b、312b、313b进行引导的导向件213b。并且,第三元件213由突起部213a支撑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的连结部311b、312b、313b。
另外,阳连接器11具备按压单元5,该按压单元5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一元件211上的旋转部件51;利用由旋转部件51的旋转得到的凸轮作用在旋转部件51的旋转轴线方向进退移动的凸轮环52;一端与凸轮环52抵接的螺旋弹簧53;以及螺旋弹簧53的另一端所抵接的输出部件54。关于按压单元5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再有,阳连接器11具备盖部件6,该盖部件6相对于第一元件211可滑动地设在阳侧壳体21侧,且覆盖旋转部件51的至少一部分。盖部件6沿着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能够相对于第一元件211滑动。另外,在盖部件6上,在与形成于旋转部件51上的工具容纳部511a(后述)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工具插通孔61a。关于盖部件6的详情将在后文叙述。
(阴连接器12的结构)
阴连接器12具有:作为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以及保持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的作为第二壳体的阴侧壳体22。在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上电连接有电线131、132、133。电线131、132、133通过将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芯线131a、132a、133a去除其前端部并用绝缘覆膜131b、132b、133b覆盖而构成。芯线131a、132a、133a的截面面积为例如10~40mm2
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对例如由铜合金构成的基体材料的表面镀锡而成,一端作为平板状的接触片321a、322a、323a而形成。而且,另一端作为对电线131、132、133的芯线131a、132a、133a的前端部进行铆接固定的铆接部321b、322b、323b而形成。
阴侧壳体22由第一元件221和由第一元件221保持的第二元件222构成。作为第一元件221及第二元件222的材料,能够使用与阳侧壳体21的第二元件及第三元件相同的绝缘性树脂。
第一元件221一体地具有:收放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的接触片321a、322a、323a的收放部221a;以及保持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的铆接部321b、322b、323b的保持部221b。
在收放部221a上,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时与旋转部件51的工具容纳部511a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221c。另外,如图1A所示,在收放部221a的外侧的面上形成有嵌合凹部221d,该嵌合凹部221d与设在阳连接器11的第一元件211上的嵌合突起211g切入嵌合。
保持部221b其外周围的一部分由金属制的罩部件14覆盖。另外,在形成于保持部221b上的、用于使电线131、132、133插通的开口221e上配置有对电线131、132、133与开口221e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23。另外,在保持部221b的外表面配置有用于对与阳连接器11的第一元件211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24。
第二元件222保持由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第一绝缘部件41、第二绝缘部件42、第三绝缘部件43及第四绝缘部件44。作为该绝缘材料,能够使用例如PPS(聚苯硫醚)、PPA(聚邻苯二甲酰胺)、PA(聚酰胺)、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系树脂等树脂材料。
接触片321a介于第一绝缘部件41与第二绝缘部件42之间,接触片322a介于第二绝缘部件42与第三绝缘部件43之间,接触片323a介于第三绝缘部件43与第四绝缘部件44之间。
另外,在第一绝缘部件41上形成有凹部41a,在该凹部41a中保持有接触片321a。同样地,在第二绝缘部件42及第三绝缘部件43上形成有凹部42a、43a,在该凹部42a、43a中保持有接触片322a、323a。
第二元件222在与接触片321a、322a、323a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排列第一绝缘部件41、第二绝缘部件42、第三绝缘部件43及第四绝缘部件44,并将这些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以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平行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
图2A是表示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阳连接器11与阴连接器12结合后的状态的连接装置10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2B是图2A的A-A剖视图。
在图2A及图2B中,表示为将阳连接器11的第一元件211的筒部211a与盖部件6一起收放在阴连接器12的第一元件221的收放部221a中,而将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在嵌合方向(x轴方向)相对移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结束后的嵌合状态。
在该嵌合状态下,形成于阴侧壳体22的第一元件221的收放部221a上的贯通孔221c位于与旋转部件51的工具容纳部511a及盖部件6的工具插通孔61a对应的位置,能够通过贯通孔221c及工具插通孔61a从外部使工具T嵌合在工具容纳部511a中。
另外,在该嵌合状态下,阳侧连接端子311的接触片311a被夹在由第一绝缘部件41保持的阴侧连接端子321的接触片321a与第二绝缘部件42之间。另外,阳侧连接端子312的接触片312a被夹在由第二绝缘部件42保持的阴侧连接端子322的接触片322a与第三绝缘部件43之间。而且,阳侧连接端子313的接触片313a被夹在由第三绝缘部件43保持的阴侧连接端子323的接触片323a与第四绝缘部件44之间。
这样,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状态下,第一绝缘部件41、阴侧连接端子321的接触片321a、阳侧连接端子311的接触片311a、第二绝缘部件42、阴侧连接端子322的接触片322a、阳侧连接端子312的接触片312a、第三绝缘部件43、阴侧连接端子323的接触片323a、阳侧连接端子313的接触片313a、以及第四绝缘部件44成为在层叠方向(z轴方向)上按上述的顺序层叠的层叠结构。
即、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后,第一绝缘部件41、第二绝缘部件42、第三绝缘部件43以及第四绝缘部件44介于阳侧连接端子311与阴侧连接端子321、阳侧连接端子312与阴侧连接端子322、以及阳侧连接端子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3的各接点之间。
另外,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状态下,按压单元5不产生按压力,虽然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因其弹性或自重等可接触,但不会向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接触的方向推压。
就连接装置10而言,将阳连接器11与阴连接器12结合,使旋转部件51旋转,使按压单元5产生按压力,该按压力向层叠方向按压阳侧连接端子311、312、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2、323,再使盖部件6滑动,由此完成使阳连接器11与阴连接器12连接的作业工序。
图3表示伴随旋转部件51的旋转,凸轮环52向离开旋转部件51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按压单元5产生向层叠方向按压成为层叠结构的阳侧连接端子311~313、阴侧连接端子321~323以及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的按压力。阳侧连接端子311~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3因该按压力在各自的接点受到相互接触的方向的负载而接触。
图4A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地,盖部件6滑动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A-A剖视图。在该状态下,旋转部件51的旋转被盖部件6禁止,而且由盖部件6封闭阴侧壳体22的第一元件221的贯通孔221c,使得不能从外部使旋转部件51旋转。另外,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盖部件6的被支撑部67的一部分从阴侧壳体12露出,但通过盖部件6的滑动移动,盖部件6的被支撑部67收放在阴侧壳体12内。
(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的结构)
图5是表示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的结构的外观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第一元件211在凸缘部211b的保持孔211c侧的部位形成有沿着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211i、211j。引导槽211i、211j相互平行,形成于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各延长线彼此之间夹着保持孔211c及支撑突起211e的位置上。
另外,第一元件211的凸部211k与保持孔211c相面对,至少形成在包含与阳侧连接端子311~313和阴侧连接端子321~323的各接点对应地受到按压单元5的按压力的位置的范围。该凸部211k的前端面为相对于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平行的平面,在阳连接器11与阴连接器12的结合状态下,与第四绝缘部件44相面对。
(盖部件6的结构)
图6是表示盖部件6的结构的外观图,(a)是立体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
盖部件6由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PS(聚苯硫醚)、PA(聚酰胺)等绝缘性树脂构成,一体地具有第一板部61和第二板部62。第一板部61在上述层叠结构的层叠方向(图1B的z轴方向)上具有厚度,且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为长度方向地形成。第二板部62在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并以在与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具有第一板部61相同的厚度(z轴方向的厚度)。
第一板部61及第二板部62构成覆盖旋转部件51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60。盖部60呈T字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盖部60的与旋转部件51相对的面作为背面60b,将其相反侧的面作为表面60a。
在第一板部61,在其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供用于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的工具T插入的工具插通孔61a。该工具插通孔61a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一板部61。另外,在第一板部61的背面60b侧,沿着长度方向与工具插通孔61a并排地设有圆柱状的突出部611。突出部611设置在当工具插通孔61a处于面对旋转部件51的工具容纳部511a的位置时,不会阻碍旋转部件51旋转的位置上。
在第一板部6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面上一体地形成有以在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弹性支撑部63。另外,在第一弹性支撑部63的前端部63b一体形成有第一卡定部64。第一弹性支撑部63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面的截面面积设定为能够支撑第一卡定部64而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大小。利用该第一弹性支撑部63的弹性,第一卡定部64能够在与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第一卡定部64的与旋转部件51的相对面上,设有向盖部60的厚度方向突出的卡定片641。另外,在第一卡定部64上设有折回部642,该折回部642形成为与第一弹性支撑部63平行并朝向第一弹性支撑部63的根基部63a侧折回。在该折回部642上形成有倾斜面642a,该倾斜面642a相对于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即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朝向第一板部61侧倾斜。
在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与第二板部62相反侧的一端部,通过沿着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弹性支撑部65设有第二卡定部66。第二弹性支撑部65及第二卡定部66与第一板部61为一体。第二弹性支撑部65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面的截面面积设定为能够支撑第二卡定部66而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大小。在第二卡定部66上形成有向第一板部61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卡定片661。
另外,在第二弹性支撑部65及第二卡定部66的背面60b侧形成有被支撑部67,该被支撑部67由形成于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上的支撑突起211e(图5所示)支撑。被支撑部67一体地具有与第一板部61相面对的底板67a、和在第一板部6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一对侧板67b。并且,被支撑部67形成为,在形成于第一板部61、底板67a及一对侧板67b之间所形成的空间67c中能够收放支撑突起211e。
在第二板部62,在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设有第一臂68,在该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臂69。第一臂68及第二臂69从第二板部62的两端部向背面60b侧突出地设置。而且,第一臂68及第二臂69设置成,在与阳侧壳体21和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夹持盖部60。
在第一臂68的前端部形成有向第二臂69侧突出的配合突起681。而且,在第二臂69的前端部形成有向第一臂68侧突出的配合突起691。配合突起681、691分别与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的引导槽211i、211j(图5所示)配合(卡合)。也就是,第一臂68及第二臂69是本发明的一对配合部的一例。利用该结构,盖部件6由引导槽211i、211j引导,能够沿着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在与引导槽211i、211j的长度相应的范围内滑动。
图7表示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与盖部件6组合后的状态,(a)是盖部件6处于离第一元件211的凸缘部211b最远的第一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a)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盖部件6处于离第一元件211的凸缘部211b最近的第二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d)是(c)所示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7(a)、(b)所示的第一位置,盖部件6的工具插通孔61a位于保持孔211c的中心部,盖部件6的被支撑部67只收放支撑突起211e的前端部,第二卡定部66的卡定片661未与卡定突起211f卡定。
另一方面,在图7(c)、(d)所示的第二位置,盖部件6的工具插通孔61a偏离保持孔211c的中心部,盖部件6的被支撑部67收放支撑突起211e的大致整体,第二卡定部66的卡定片661与卡定突起211f卡定。通过该第二卡定部66的卡定,盖部件6在第二位置与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卡定,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移动被限制。
(阴侧壳体22的第一元件221的结构)
图8是表示阴侧壳体22的第一元件221的结构的外观图,(a)是立体图,(b)是(a)的A向视图,(c)是(a)的B向视图。
如图8(b)及(c)所示,在第一元件221上形成有当盖部件6处于第一位置时,使该被支撑部67插通的开口221f。
另外,在第一元件221上,在筒部211a的内侧设有突起221g。突起221g相对于在筒部211a形成的贯通孔221c并在与阳侧壳体21和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置的位置上,与筒部211a一体地形成。
另外,突起221g沿着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延伸地形成,由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时位于阳连接器11的凸缘部211b侧的前端部221h、和位于开口221f侧的根基部221i构成。前端部221h形成为,与阳侧壳体21和阴侧壳体22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比根基部221i狭窄。
从第一元件221的开口221f能够看到盖部件6的第二卡定部66的端部。当盖部件6处于第二位置时,作业者可以从第一元件221的开口221f操作盖部件6的第二卡定部66,以解除对阳侧壳体21的卡定突起211f的卡定。若解除第二卡定部66对阳侧壳体21的卡定突起211f的卡定,则盖部件6能够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也就是,能够从阴侧壳体22的外部解除盖部件6的第二卡定部66对阳侧壳体21的卡定突起211f的卡定,若解除第二卡定部66对阳侧壳体21的卡定突起211f的卡定,则盖部件6能够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此外,解除第二卡定部66的卡定的操作可以如下进行:例如将一字槽螺钉旋具等工具从开口221f插入到阴侧壳体22的内部,将卡定片661向解除对卡定突起211f的卡定的方向转动。
(连接装置10的各单元的结构)
连接装置10除了上述的按压单元5以外,还具备以下各单元: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非嵌合状态下,能够禁止旋转部件51向产生按压力的方向旋转的旋转禁止单元7;通过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而解除由旋转禁止单元7对旋转部件51的旋转的禁止,能够使旋转部件51旋转的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以及在按压单元5产生按压力的状态下,防止旋转部件51的旋转操作的旋转操作防止单元9。此外,这里所说的禁止旋转是指,只要不施加如伴随有构成连接装置10的部件的破坏或变形之类的过度的力,就限制其旋转。
以下,关于按压单元5、旋转禁止单元7、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以及旋转操作防止单元9,说明这些单元的具体的结构例。
(按压单元5的结构)
按压单元5利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状态下的旋转部件51的旋转,产生将由阳侧连接端子311~313、阴侧连接端子321~323以及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构成的层叠结构向它们的层叠方向按压的按压力。
另外,如图1B所示,按压单元5包括:旋转部件51;利用由旋转部件51的旋转得到的凸轮作用而沿着旋转部件51的旋转轴进退移动的凸轮环52;一端与凸轮环52抵接的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53;以及与螺旋弹簧53的另一端抵接并输出按压力的输出部件54。
旋转部件51由铝等金属构成,形成为一体具有底部511和圆筒部512的有底圆筒状。旋转部件51由固定在保持孔211c中的环状保持部件214进行防脱以及支撑。作为环状保持部件214,例如能够使用弹性挡环。
在圆筒部512的外周面配置有对与保持孔211c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237。另外,在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的旋转中心部形成有容纳用于使旋转部件51旋转的工具T(图2B所示)的前端部的工具容纳部511a。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工具容纳部511a形成于星形的凹处。并且,通过使适于该工具容纳部511a形状的工具T的前端部与工具容纳部511a嵌合,并转动工具T,从而能够使旋转部件51旋转。
凸轮环52由铝等金属构成,形成为一体具有底部521和圆筒部522的有底圆筒状。凸轮环52的圆筒部522的一部分以及底部521收放在旋转部件51的圆筒部512内。在凸轮环52的圆筒部512内收放有螺旋弹簧53的一端。
输出部件54能够沿上述层叠结构的层叠方向(图1B的z轴方向)在预定范围内平行移动地保持在第二元件212的支撑部212a。
图9表示旋转部件51及凸轮环52的结构动作,(a)是旋转部件51及凸轮环52的立体图,(b)~(d)是表示旋转部件51及凸轮环52的动作的侧视图。
如图9(a)所示,旋转部件51具有:在包含其旋转轴线O的区域形成有工具容纳部511a的圆柱状的底部511;以及形成为直径比底部511大的圆筒部512,并构成为底部511与圆筒部512之间的阶梯部与固定在保持孔211c(图1B所示)中的环状保持部件214滑动接触。
在底部511形成有第一凹部511b和第二凹部511c。第一凹部511b及第二凹部511c形成为,在底部511的径向外侧并从该开口朝向工具容纳部511a延伸。
在圆筒部512形成有用于保持密封部件237(图1B所示)的环状凹处512a。另外,在圆筒部512的与底部511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向突出的滑动突起512b。此外,滑动突起512b在圆筒部512的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但在图9(a)中仅表示出了这其中的一个滑动突起512b。
凸轮环52沿着旋转轴线O能够与旋转部件51相对移动地组合,由螺旋弹簧53(图1B所示)朝向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加力。
凸轮环52的圆筒部522具有小直径部522a和大直径部522b。在大直径部522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着圆筒部522的轴向延伸的滑动槽522c。滑动槽522c与上述突起211d(图1B、图5(a)所示)能滑动地配合,使凸轮环52相对于阳侧壳体21止转。也就是,凸轮环52被限制相对于阳侧壳体21旋转。
在小直径部522a与大直径部522b之间,形成有伴随旋转部件51的旋转其滑动突起512b进行滑动的滑动面523。滑动面523由第一平坦面523a、与第一平坦面523a平行的第二平坦面523c、以及形成于第一平坦面523a与第二平坦面523c之间的倾斜面523b构成。第一平坦面523a、倾斜面523b以及第二平坦面523c与多个滑动突起512b的各个对应地形成有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组)。
第一平坦面523a及第二平坦面523c如下形成:与圆筒部522的径向平行,而且与圆筒部522的轴向正交,且与旋转部件51的圆筒部512的端面相对。第一平坦面523a形成于比第二平坦面523c更远离旋转部件51的位置上。
另外,倾斜面523b如下形成:与圆筒部522的径向平行,而且相对于圆筒部522的轴向倾斜,且以一定的倾斜角连接第一平坦面523a与第二平坦面523c之间。
另外,在大直径部522b上,在第二平坦面523c的与倾斜面523b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向圆筒部522的轴向凹入的凹部522d。在该凹部522d能够嵌合旋转部件51的滑动突起512b。在图9(a)中,表示滑动突起512b嵌合在凹部522d中的状态。
另外,在凹部522d的与第二平坦面523c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限制滑动突起512b向圆筒部522的圆周方向一侧移动的限动部522e。限动部522e的距离凹部522d底面的高度(圆筒部522的轴向的距离)设定得比第二平坦面523c距离凹部522d底面的高度更高。
图9(b)表示旋转部件51的滑动突起512b处于与凸轮环52的第一平坦面523a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初期状态。
若旋转部件51从该初期状态相对于凸轮环52向正方向(图9(a)的箭头R1所示的方向)旋转,则如图9(c)所示,旋转部件51的滑动突起512b在凸轮环52的倾斜面523b上滑动。以下将该状态称为中期状态。在该中期状态,凸轮环52根据旋转部件51的旋转角度沿着旋转轴线O从旋转部件51离开。
若旋转部件51相对于凸轮环52进一步向正方向旋转,则如图9(d)所示,旋转部件51的滑动突起512b在凸轮环52的第二平坦面523c上滑动。以下将该状态称为终期状态。在终期状态,即使旋转部件51相对于凸轮环52向正方向旋转,凸轮环52也不会相对于旋转部件51进行轴向移动。
若旋转部件51从终期状态相对于凸轮环52进一步向正方向旋转,则如图9(a)所示,成为旋转部件51的滑动突起512b嵌合在凹部522d中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为结束状态。在该结束状态,旋转部件51向正方向的旋转被限动部522e限制。另外,即使作用使旋转部件51向反方向(图9(a)的箭头R2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旋转力,只要该旋转力没有大到为使滑动突起512b越过凹部522d与第二平坦面523c的阶梯所需的力以上,旋转部件51便不旋转。由此,可抑制旋转部件51向反方向的不慎的旋转。
如上述所述,通过旋转部件51向正方向旋转,从而凸轮环52沿着旋转轴线O向从旋转部件51离开的方向移动,压缩螺旋弹簧53。此时,旋转部件51在旋转轴线O方向上不移动,而是与环状保持部件214滑动接触。
螺旋弹簧53利用其复原力按压输出部件54。由于由阳侧连接端子311~313、阴侧连接端子321~323以及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构成的层叠结构介于输出部件54与形成于阳侧壳体21的第一元件211上的凸部211k之间,因此被压缩的螺旋弹簧53的复原力成为在层叠方向按压上述层叠结构的按压力。在图9(d)所示的终期状态、以及图9(a)所示的结束状态,按压单元5的按压力即使受到例如车辆的振动,也能达到确保阳侧连接端子311~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3的稳定连接的按压力以上。
(旋转禁止单元7的结构)
图10是说明旋转禁止单元7的结构的说明图,(a)是去掉阴连接器12的第一元件221的一部分来表示的连接装置10的主视图,(b)是(a)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0(a)所示,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前的非嵌合状态下,盖部件6处于图7(a)、(b)所示的第一位置。另外,旋转部件51处于按压单元5不产生按压力的第一旋转位置。在该第一旋转位置,旋转部件51的第一凹部511b的延伸方向成为与盖部件6的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旋转禁止单元7在该非嵌合状态下禁止旋转部件51向正方向(图9(a)所示的R1方向)旋转。
如图10(b)中放大表示的那样,在阳侧壳体21及阴侧壳体22的非嵌合状态下,第一弹性支撑部63是没有因外力而弹性变形的自然形状。在该状态下,由第一弹性支撑部63支撑的第一卡定部64的卡定片641与形成在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上的第一凹部511b配合,禁止旋转部件51的旋转。
也就是,旋转禁止单元7以盖部件6的第一弹性支撑部63、由第一弹性支撑部63支撑的第一卡定部64的卡定片641、以及形成有第一凹部511b的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作为构成要素,利用第一凹部511b与卡定片641配合,从而禁止旋转部件51的旋转。
另外,利用该第一凹部511b与卡定片641的配合,还禁止盖部件6向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的结构)
图11是说明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的结构及作用的说明图,(a)是去掉阴连接器12的第一元件221的一部分来表示的连接装置10的主视图,(b)是(a)的局部放大图,(c)是表示突起221g与折回部642的倾斜面642a接触的状态的状态图。
如图11(a)所示,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后的嵌合状态下,设在阴连接器12的第一元件221上的突起221g与盖部件6的折回部642接触,使第一弹性支撑部63弹性变形。第一卡定部64因该第一弹性支撑部63的弹性变形向旋转部件51的径向外侧移动,解除第一凹部511b与卡定片641的配合。
若详细叙述该工序,在嵌合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时,以设在阴侧壳体22侧的突起221g接近盖部件6的折回部642的方式,沿着盖部件6的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
利用该相对移动,如图11(c)所示,当突起221g的前端部221h接触折回部642的倾斜面642a时,利用该倾斜面642a与前端部221h的接触,产生使折回部642向旋转部件51的径向外侧位移的力。
折回部642与第一卡定部64为一体,因此,第一卡定部64的卡定片641伴随折回部642的位移,也向旋转部件51的径向外侧位移,解除旋转部件51的第一凹部511b与卡定片641的配合。也就是,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时,突起221g使卡定片641向解除由卡定片641对旋转部件51在第一旋转位置的卡定的方向位移。
这样,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以设在阴侧壳体22侧的突起221g、以及形成有倾斜面642a的盖部件6的折回部642作为构成要素,利用突起221g向倾斜面642a的接触,使第一卡定部64向旋转部件51的径向外侧移动,从而解除第一凹部511b与卡定片641的配合,使旋转部件51能够旋转。
(旋转操作防止单元9的结构)
图12(a)~(c)是说明旋转操作防止单元9的结构及作用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用虚线表示被盖部件6覆盖的各部件的轮廓。
图12(a)表示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利用旋转禁止解除单元8使旋转部件51能够旋转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盖部件6的工具插通孔61a处于与旋转部件51的工具容纳部511a对应的位置,利用经由工具插通孔61a插入的工具T,能够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
另外,在该状态下,设在盖部件6的第一板部61的突出部611位于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的外侧。盖部件6由于突出部611与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的干涉,被禁止向第二位置的移动。
图12(b)表示旋转部件51从第一旋转位置向正方向(图9所示的R1方向)旋转操作,按压单元5产生按压力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出部611与在旋转部件51的底部511形成的第二凹部511c的径向外侧的开口相对,盖部件6能够向第二位置移动。将该状态的旋转部件51的位置作为第二旋转位置。在旋转部件51处于第二旋转位置时,由旋转部件51与凸轮环52构成的凸轮单元成为图9(a)所示的结束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旋转位置到第二旋转位置的正方向的旋转角度为120°。因此,盖部件6在旋转部件51旋转到第二旋转位置时,也就是旋转部件51距第一旋转位置的旋转角度为预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0°),按压单元5的按压力为预定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确保成为层叠结构的阳侧连接端子311~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3稳定连接的按压力的值)以上时,能够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图12(c)表示盖部件6在第一板部61的长度方向滑动,移动到图7(c)、(d)所示的第二位置的状态。该状态相当于图4A、图4B所示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设在盖部件6上的突出部611与在旋转部件51上形成的第二凹部511c配合,并且盖部件6的工具插通孔61a处于从旋转部件51的工具容纳部511a离开的位置。由此,不能进行利用工具T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旋转部件51的旋转操作被禁止。另外,利用突出部611与第二凹部511c的配合,可禁止旋转部件51因例如车辆行驶时的微振动导致的旋转。也就是,旋转部件51因盖部件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而与盖部件6配合,并因该配合,禁止旋转部件51的旋转。
这样,旋转操作防止单元9以盖部件6和旋转部件51作为构成要素,利用盖部件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从而由盖部件6的第一板部61遮蔽工具容纳部511a,使得不能从外部进行操作。另外,伴随该盖部件6的移动,突出部611与第二凹部511c配合,阻碍旋转部件51的旋转。由此,禁止盖部件6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旋转部件51的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可得到如下作用及效果。
(1)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前的状态下,由于盖部件6的卡定片641与旋转部件51的第一凹部511b的配合,因而旋转部件51的旋转得以禁止。由此,在阳连接器11与阴连接器12未结合的状态下,即使例如作业者顺序错误地要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该操作也会受到阻碍。由此,可抑制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嵌合前按压单元5进行动作,能够避免在阳连接器11与阴连接器22结合时,阳侧连接端子311~313与阴侧连接端子321~323在已被按压的状态下相互摩擦等。
(2)由盖部件6的卡定片641与旋转部件51的第一凹部511b的配合得到的旋转部件51的禁止,可通过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而被解除。也就是,不需要用于解除卡定片641与第一凹部511b的配合的特别操作,通过嵌合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就能够使旋转部件51旋转,因此作业性提高。
(3)解除卡定片641与凹部511b的配合的阴侧壳体22的突起221g设在阴侧壳体22的收放部221a的内表面,因此解除卡定片641与凹部511b的配合可在旋转部件51收放在收放部221a的状态下进行。由此,可在防止来自外部的干涉的状态下解除卡定片641与凹部511b的配合。
(4)阴侧壳体22的贯通孔221c形成于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结束后的状态下的、与旋转部件51的工具容纳部511a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如果两壳体21、22的嵌合未结束,则不能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防止在阳侧壳体21与阴侧壳体22的嵌合不完全的状态下、即在卡定片641与第一凹部511b的配合没有充分解除的状态下,旋转部件51被旋转操作。
(5)盖部件6具有工具插通孔61a和突出部611,能够在以下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位置为利用插入到工具插通孔61a中的工具T能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的位置,该第二位置为旋转部件51的旋转由突出部611禁止的位置,由此,在过对旋转部件51进行旋转操作后使盖部件6向第二位置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在其后旋转部件51被旋转操作。另外,如果旋转部件51不处于第二凹部511c与突出部611可配合的旋转位置,盖部件6就不能移动到第二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旋转部件51的旋转不充分的状态下由盖部件6进行旋转禁止。
(6)盖部件6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且一体地具有盖部60、第一弹性支撑部63、以及设有卡定片641的第一卡定部64,因此通过例如注射模塑成型而能够容易地制造。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涉及的发明。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全部组合未必必须用于解决发明技术问题的方案。
例如,连接装置10的用途不限于设在向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供给电流的电流供给路径上,也可以用于其它用途。另外,连接的电线的数量也没有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保持在阴侧壳体22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也可以保持在阳侧壳体21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按压单元5构成为,即使使旋转部件51旋转,旋转部件51在旋转轴线O方向的位置也不改变,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旋转部件51的旋转,旋转部件51进行移动,以便接近由阳侧连接端子311~313、阴侧连接端子321~323及第一~第四绝缘部件41~44构成的层叠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6构成为覆盖旋转部件51的一部分,但也可以构成为盖部件6覆盖旋转部件51整体。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装置10构成为,阴侧壳体22的收放部221a收放作为阳侧壳体21的一部分的第一元件221的筒部221a,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阴侧壳体22的收放部221a收放阳侧壳体21整体。

Claims (6)

1.一种连接装置,具备:
多个第一连接端子;
分别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保持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壳体;
保持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壳体;以及
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嵌合后,介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接点之间的多个绝缘部件,
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上述多个绝缘部件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下成为层叠结构,
上述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按压单元,该按压单元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上述第一壳体上的旋转部件,并通过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产生将成为上述层叠结构的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上述多个绝缘部件在它们的层叠方向进行按压的按压力;
旋转禁止单元,该旋转禁止单元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非嵌合状态下,禁止上述旋转部件向产生上述按压力的方向旋转;以及
旋转禁止解除单元,该旋转禁止解除单元通过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来解除由上述旋转禁止单元对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的禁止,而使上述旋转部件能够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禁止单元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侧,并具有卡定片,该卡定片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支撑部支撑,卡定上述旋转部件,禁止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
上述旋转禁止解除单元具有设置在上述第二壳体侧的突起,上述突起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嵌合时使上述卡定片向解除由上述卡定片对上述旋转部件的卡定的方向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部件上形成凹部,该凹部在上述旋转部件的径向外侧开口,且在不产生上述按压力的旋转位置与上述卡定片配合,
上述突起设置在以收放上述第一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的上述第二壳体的收放部的内侧,
上述旋转禁止解除单元利用倾斜面与上述突起的接触,来使上述卡定片向上述旋转部件的径向外侧位移,上述倾斜面以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卡定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件在其旋转中心部具有工具容纳部,该工具容纳部容纳用于使该旋转部件旋转的工具的前端部,
上述第二壳体的上述收放部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结束后的状态下的、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工具容纳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盖部件,该盖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壳体上,并覆盖上述旋转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盖部件具有工具插通孔和突出部,上述工具插通孔使工具插通,上述工具用于使上述旋转部件旋转,上述突出部向上述旋转部件侧突出,并且上述盖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第一位置是上述工具插通孔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上述工具容纳部对应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由上述突出部能够禁止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件一体地具有:覆盖上述旋转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且形成上述工具插通孔及上述突出部的盖部;和上述卡定片及上述弹性支撑部。
CN201210167689.8A 2011-06-16 2012-05-25 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2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4100A JP5648591B2 (ja) 2011-06-16 2011-06-16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1-134100 2011-06-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2506A CN102832506A (zh) 2012-12-19
CN102832506B true CN102832506B (zh) 2016-01-13

Family

ID=47335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6768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2506B (zh) 2011-06-16 2012-05-25 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08499B2 (zh)
JP (1) JP5648591B2 (zh)
CN (1) CN1028325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28393B2 (ja) * 2013-03-29 2016-06-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9490552B1 (en) * 2015-11-02 2016-11-08 Rich Brand Industries Limited Wire connector having two bodies connected together quickly
JP6523211B2 (ja) * 2016-05-30 2019-05-29 Idec株式会社 端子装置および端子装置セッ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0031A (zh) * 2007-07-06 2009-01-0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394045A (zh) * 2007-09-18 2009-03-2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US7892038B1 (en) * 2009-11-30 2011-02-22 Hitachi Cable, Ltd. Connector having a connecting member for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of two mating connectors stacked together with an isolation member in-between
CN102082347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0460B2 (ja) * 1995-10-24 2000-07-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024398B2 (ja) * 2010-02-03 2012-09-12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33328B2 (ja) * 2010-04-12 2013-11-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47181B2 (ja) * 2010-04-13 2012-06-06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589858B2 (ja) * 2011-01-14 2014-09-1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0031A (zh) * 2007-07-06 2009-01-0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394045A (zh) * 2007-09-18 2009-03-2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US7892038B1 (en) * 2009-11-30 2011-02-22 Hitachi Cable, Ltd. Connector having a connecting member for connecting the terminals of two mating connectors stacked together with an isolation member in-between
CN102082347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22319A1 (en) 2012-12-20
CN102832506A (zh) 2012-12-19
JP2013004301A (ja) 2013-01-07
US8608499B2 (en) 2013-12-17
JP5648591B2 (ja)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2506B (zh) 连接装置
CN1178335C (zh) 连接器
CN102237599B (zh) 连接器
US20070076354A1 (en)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CN105765795A (zh) 多触点型端子
JP5370491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CN103002698A (zh) 电机驱动装置
CN1697265A (zh) 防水接头
CN102570720B (zh) 致动器
CN103326500B (zh) 刷握、电刷装置、电动机以及电刷装置的制造方法
JP4908526B2 (ja) モータ用ブラシ装置
CN1599969A (zh) 小型电动机和小型振动电动机以及便携式信息设备
CN1581601A (zh) 同轴连接器
CN104094482A (zh) 灯泡插座和照明装置
CN102570649B (zh) 磁铁保持器、具有该保持器的永久磁铁式电动机及其组装方法
US20170162993A1 (en) Brush holder device and dc motor equipped with the same
EP4044409B1 (en) Motor brush, motor and washing machine
CN103430399A (zh) 连接器嵌合夹具和低插入力连接器
JP5682481B2 (ja) コンデンサ内蔵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219739240U (zh) 一种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JP5429773B2 (ja) パック電池
TWI536715B (zh) 一種電機集電裝置
CN202888583U (zh) 具有插片夹焊结构的碳刷架
CN109599997B (zh) 一种可调柔性电刷及其使用方法
CN211684872U (zh) 小尺寸手折和电折后视镜共用铝支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208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2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