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1842A - 小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1842A
CN101291842A CNA200680039109XA CN200680039109A CN101291842A CN 101291842 A CN101291842 A CN 101291842A CN A200680039109X A CNA200680039109X A CN A200680039109XA CN 200680039109 A CN200680039109 A CN 200680039109A CN 101291842 A CN101291842 A CN 101291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over
driver
dilly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91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1842B (zh
Inventor
市川胜久
保坂润
湊和宏
丸山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03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riders, e.g. personal mobility type vehicles with four wheels
    • B62K5/007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abled riders, e.g. personal mobility type vehicles with four wheels power-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1Mud-guards made of non-conventional material, e.g. rubber, pla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 B62D25/182Movable mudguards, or mudguards comprising movable or detachable parts
    • B62D25/186Movable mudguards, or mudguards comprising movable or detachable parts being attached or suspended laterally from the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具有:可转向的左右一对前轮(2f、2f);在立起状态下配置在该两前轮(2f、2f)之间并支撑转向手柄(3)的手柄管柱;用于使转向手柄(3)与两前轮(2f、2f)联动而配设于两前轮(2f、2f)之间的转向机构;配置于手柄管柱后方的驾驶者用落脚部;以及配置在该落脚部后方的驾驶者用座椅,覆盖各前轮(2f)上部并与各前轮(2f)一体进行转向的可动挡泥板(35),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进入乘坐在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视野(A)内。由此,在行驶于人行道中时,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并且驾驶者在行驶时始终能够准确地识别前轮的状态。

Description

小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在人行道上行驶且尤其适于高龄者等利用的小型车辆,尤其涉及这种小型车辆的改良,该小型车辆具有:可转向的左右一对前轮;在立起状态下配置在该两前轮之间并支撑转向手柄的手柄管柱;用于使转向手柄与两前轮联动而配设于两前轮之间的转向机构;配置于手柄管柱后方的驾驶者用落脚部;以及配置在该落脚部后方的驾驶者用座椅。
背景技术
所述小型车辆像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被公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5343号公报
在现有的小型车辆中,从上方覆盖左右前轮的挡泥板以成为车身的一部分的方式与车身一体形成,由于需要以大范围覆盖进行转向的前轮,所以不得不将挡泥板形成得较宽,由此产生各种不良情况。即,由上述挡泥板导致车身宽度增加,在人行道上行驶时,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并且驾驶者由于上述挡泥板的妨碍而无法准确地识别前轮的状态,甚至在将上述挡泥板更换为新零件的情况下,不仅要更换该挡泥板还要将与之相连的车身的一部分也更换,从而导致更换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一并消除上述各种不良情况的小型车辆。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该小型车辆具有:可转向的左右一对前轮;在立起状态下配置在该两前轮之间并支撑转向手柄的手柄管柱;用于使转向手柄与两前轮联动而配设于两前轮之间的转向机构;配置于手柄管柱后方的驾驶者用落脚部;以及配置在该落脚部后方的驾驶者用座椅,覆盖各前轮上部并与各前轮为一体进行转向的可动挡泥板,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进入乘坐在座椅上的驾驶者的视野内。
另外,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落脚部由大致水平的脚踏板构成,而在该脚踏板前方配设有向手柄管柱的左右两外侧方伸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护腿罩,在这些脚踏板和护腿罩之间配设有辅助盖,该辅助盖以比这些脚踏板和护腿罩都宽的宽度对左右可动挡泥板的后部及它们之间覆盖并向后下方倾斜。
另外,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与各前轮对应的可动挡泥板,安装在可转向地支撑各前轮并与转向机构的横拉杆前端部连接的转向节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驾驶者在驾驶小型车辆时,通过观察与左右前轮一起转向的可动挡泥板就能够可靠地确认道路上的前轮的位置和朝向,因此能够容易地在路况不好的路段和狭小拐角处进行操纵。
而且,可动挡泥板为只覆盖前轮的正上方的较小面积即可,与以往的小型车辆的固定式前挡泥板那样以大范围覆盖进行转向的前轮而与车身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缩小车身宽度,在行驶于人行道中时,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辅助盖在护腿罩和脚踏板之间形成为横宽比护腿罩要宽,以便覆盖左右可动挡泥板的后部和它们之间,因此能够挡住从可动挡泥板漏出而向后方飞溅的泥水等。
而且,辅助盖连设于护腿罩下部,所以其横宽比护腿罩宽也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
另外,由于辅助盖配置在护腿罩和脚踏板之间,且其横宽比护腿罩宽,并且该辅助盖向后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将该辅助盖用作辅助踏板,使驾驶者将腿以伸开的状态放置,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乘坐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通过将可动挡泥板安装于转向节上,能够可靠地进行可动挡泥板与前轮的一体转向。而且由于可动挡泥板能以单体在转向节上进行拆装,因此当其被损伤时,能够仅将可动挡泥板更换为新零件而与其它部件无关,从而能够实现维修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小型车辆的立体图。(第一实施例)
图2是该小型车辆的主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3是该小型车辆的侧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4是表示该小型车辆的车架的侧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5是表示该车架的俯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6是沿图3中的6-6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7是沿图6中的7-7线的剖面图。(第一实施例)
图8是可动挡泥板的外侧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9是沿图6中的9-9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0是沿图7中的10-10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1是沿图10中的11-11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2是沿图3中的12-12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3是沿图12中的13-13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4是沿图12中的14-14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标号说明
V……小型车辆;
P……铅垂面;
2f……车轮(前轮);
3……转向手柄;
4……转向机构;
6……驾驶者用座椅;
15……落脚部(脚踏板);
26……车轮支撑部件(转向节);
28……手柄管柱(handle column);
35……挡泥板(可动挡泥板);
35a……周壁部;
35b……内侧壁部;
35c……外侧壁部;
44……第一排土片;
45……第二排土片;
46……切口;
47……加强壁;
48……第三排土片;
49……排土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图5中,小型车辆V具有:车架1;分别可转向地悬挂架设在该车架1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前轮2f、2f;转向手柄3;将该转向手柄3的动作传递到两前轮2f、2f的转向机构4;悬挂架设在车架1的后端部的动力单元5;支撑在该动力单元5上并由动力单元5驱动的左右一对后轮2r、2r;驾驶者用座椅6;以及护腿罩7等的车身盖类,下面依次对这些部分进行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和前后是以小型车辆V为基准而言的。
首先,如图4和图5所示,车架1具有被左右隔开配置的一对管状的主车架10、10。各主车架10由如下部分构成:从前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车架前部10a;从该车架前部10a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延伸的车架中间部10b;和从该车架中间部10b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车架后部10c。两主车架10、10的车架前部10a、10a相互平行地配置,车架中间部10b、10b配置为相互的间隔随着向后方而扩大,车架后部10c、10c相互平行地配置。在车架前部10a、10a上焊接有将车架前部10a、10a相互连接起来的钢板制的副车架11,在车架中间部10b、10b的后端焊接有将车架中间部10b、10b的后端相互连接起来的管状的横向构件12,另外,在车架中间部10b、10b的上部焊接有将车架中间部10b、10b的上部相互连接起来的方形的底板13。在车架后部10c、10c的上端焊接有将车架10c、10c的上端相互连接起来的座椅轨道16。此外,在车架前部10a、10a的前端部焊接有稍微向后方倾斜的左右一对支柱17、17的下端部。如上所述构成了车架1。
在座椅轨道16上安装有驾驶者用座椅6。并且,在车架后部10c、10c之间安装有用于从前面侧容纳电池19等辅助设备的辅助设备收纳箱18。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左右前轮2f、2f分别通过前部悬架装置20、20独立地悬挂架设在所述副车架11上。各前部悬架装置20具有伸缩型的前减振器22和向内端侧分成前后两支状的A型前悬架臂21。前悬架臂21内端的前后一对凸缘部21a、21a隔着弹性衬套24、24支撑在前后一对枢轴23、23上且能够绕上述枢轴23、23上下摆动,上述枢轴23、23固定在所述副车架11上并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各前悬架臂21及与其同侧的支柱17之间连接有用于对前悬架臂21的上下摆动进行缓冲的前减振器22。
在前悬架臂21的外端、即摆动端上,通过转向主销27可转向地连接有转向节26,该转向节26具有车轴25,该车轴25旋转自如地支撑与上述摆动端同侧的前轮2f。
另一方面,由副车架11和左右支柱17、17支撑的手柄管柱28配置在两支柱17、17之间的中央部,配置在该手柄管柱28上方的所述转向手柄3通过转向机构4联动地连接在左右转向节26、26上。
转向机构4由如下部分构成:转向轴29,其可旋转地支撑在转向手柄3上且上端部与所述转向手柄3结合;转向臂30,其与该转向轴29的下端部一体形成并延伸到该转向轴29的后方;和将该转向臂30连接在左右转向节26、26的转向臂26a、26a上的左右一对横拉杆31、31。转向臂26a从转向节26的下端部延伸到比转向主销27更靠后方,并且所述转向臂26a根据对转向手柄3的转向操作而绕转向主销27转动,从而能够使左右前轮2f、2f转向。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在各前轮2f的上方配置有覆盖该前轮2f上部的大致半个周面的可动挡泥板35,该可动挡泥板35以可与对应的前轮2f一体转向的方式如下所述那样安装在所对应的所述转向节26上。即,可动挡泥板35是合成树脂制的,并将覆盖前轮2f的外周面上部的圆弧状的周壁部35a、覆盖前轮2f的内侧面上部的内侧壁部35b和覆盖前轮2f的外侧面上部周缘的外侧壁部35c连成一体而构成。该内侧壁部35b在中央部形成有铅垂方向的第一安装部36,并且在后端部形成有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装部37。另一方面,在转向节26上形成有在其上端立起的前后一对托架38、38,第一安装部36通过螺栓39、39紧固在这些托架38、38上,并且第二安装部37通过螺栓40紧固在转向臂26a上。卸下上述螺栓39、40就能够将可动挡泥板35从转向节26上卸下。
左右可动挡泥板35、35配置成,至少其前端部进入乘坐在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视野A内(参照图2)。
而且,驾驶者D在驾驶小型车辆V时,通过观察与左右前轮2f、2f一起转向的可动挡泥板35、35就能够可靠地确认道路上的前轮2f、2f的位置和朝向,因此能够容易地在路况不好的路段和狭小拐角处进行操纵。
而且,由于可动挡泥板35、35为只覆盖前轮2f、2f正上方的较小面积即可,所以与和以往的小型车辆的车身一体的固定式前挡泥板那样以大范围覆盖进行转向的前轮而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缩小车身宽度,在行驶于人行道中时,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
此外,各可动挡泥板35的安装可通过将其内侧壁部35b的第一安装部36和第二安装部37用螺栓固定在轴支撑前轮2f的转向节26的托架38、38和转向臂26a上来简单地进行,并且能够可靠地使可动挡泥板35、35与前轮2f、2f同步转向。
另外,由于各可动挡泥板35能以单体在转向节26上进行拆装,因此当其被损伤时,能够仅将可动挡泥板35更换为新零件而与其它部件无关,从而能够实现维修成本的降低。
如图6~图11所示,在各可动挡泥板35中,在其周壁部35a的后端部设有将附着在前轮2f上的泥刮落的刮泥单元43。该刮泥单元43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排土片44,其位于可动挡泥板35下端的整个宽度上,从而形成为比前轮2f横宽要长;以及第二排土片45,其在该第一排土片44的正上方,形成于在周壁部35a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开口的切口46的下边缘,第二排土片45也形成为宽度比前轮2f的横宽要长。第一排土片44形成为其前端相对于前轮2f的外周面朝向斜下方,从而当前轮2f向前转时将附着在其外周面上的泥刮落,第二排土片45形成为其前端相对于前轮2f的外周面向上倾斜,从而当前轮2f向后转时将附着在其外周面上的泥刮落并排出到切口46外。特别是由于第一排土片44使其前端相对于前轮2f的外周面向斜下方突出,第二排土片45使其前端相对于前轮2f的外周面向斜上方突出,所以当前轮2f向前转和向后转时,第一及第二排土片44、45都会插入到前轮2f外周面上的泥中,从而能够顺畅地将该泥撮起来,有助于提高刮泥效果。
在上述切口46上设置有左右方向较薄的加强壁47,该加强壁47在上述切口46的左右中央部将其上下两边缘连接起来。该加强壁47起到对切口46周围和第一及第二排土片44、45进行加强的作用。并且,加强壁47配置为比两排土片44、45更接近前轮2f的外周面,在可动挡泥板35的后端部弹性变形为接近前轮2f时,加强壁47与前轮2f的外周面抵接,从而能够防止两排土片44、45与前轮2f接触。因此,在利用第一排土片44或者第二排土片45对前轮2f进行刮泥时,即使第一排土片44或者第二排土片45插入泥中,通过使加强壁47与前轮2f的外周面抵接,也能够防止各排土片44、45过度插入。
如图6、图8和图10所示,各可动挡泥板35的外侧壁部35c的后端部上形成有与前轮2f的外侧面接近的第三排土片48。该第三排土片48形成为其下端与第一排土片44的前端相连,从而在前轮2f向前转时将附着在前轮2f的外侧面上的泥刮落。
并且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在可动挡泥板35的内侧壁部35b的内表面一体形成有排土片49,该排土片49向前下方倾斜,并使其下端接近内侧壁部35b的下端边缘并向前轮2f的内侧面突出,从而使该排土片49特别是在前轮2f前进旋转时将附着在前轮2f的侧面上的泥朝后方刮出。
而且,如上所述将附着在前轮2f上的泥刮落,以防止泥堵塞在各前轮2f和可动挡泥板35之间,从而能够确保各前轮2f顺畅旋转,因此在泥泞的地方也能够顺畅地行驶,除此之外,驾驶者D在驾驶时通过观察泥从前轮2f、2f上刮落的刮落状态就能够把握路面的泥泞状态。
这里,更加详细地说明将可动挡泥板35安装在转向节26上的安装结构。在形成于可动挡泥板35的内侧壁部35b上的铅垂方向的第一安装部36上设置有前后一对第一安装孔36a、36a,这些安装孔36a、36a隔着包含前轮2f旋转轴线的铅垂面P(参照图9)地配置,并且在该内侧壁部35b的下端部形成的水平方向的第二安装部37上,接近刮泥单元43地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7a。这些第一及第二安装孔36a、37a形成为前后方向较长的长孔。并且,第一安装部36通过贯穿于第一安装孔36a、36a中的螺栓39、39被固定在转向节26上部的前后一对托架38、38上。并且,第一安装部36通过贯穿于第二安装孔37a中的螺栓40被固定在转向臂26a的后端部上。在进行这些固定时,通过使可动挡泥板35沿第一及第二安装孔36a、37a的长径方向前后移动,特别是可将加强壁47、第一排土片44及第二排土片45与前轮2f之间的间隙调节为对刮泥有效的适当间隙。
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可动挡泥板35如上所述那样通过接近刮泥单元43的第二安装部37支撑于转向节26上,所以在利用刮泥单元43对前轮2f进行刮泥时,使得作用在可动挡泥板35上的负荷直接传递到转向节26上得到支撑,从而能够尽量防止可动挡泥板35的变形。
另外,可动挡泥板35的第一安装部36在隔着包含前轮2f旋转轴线的铅垂面P地配置的前后两处支撑于转向节26上,所以利用第二安装部37的支撑能够将可动挡泥板35整体牢固地支撑于转向节26上。而且,第一及第二安装部36a、37a相互形成为直角,所以可动挡泥板35的支撑刚性高,有助于使可动挡泥板35的安装姿势稳定化,并有助于防止振动。
在图1、图4~图6中,在车架1前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左右一对防护部件32、32,这左右一对防护部件32、32包围同侧的前减振器22并伸出至同侧的前轮2f、2f的上方。各防护部件32是将管材弯曲成环状而成的,并且各防护部件32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的握持部32g和从该握持部32g的两端向下方弯曲延伸的前后一对脚部32a、32b形成环状,分别通过螺栓等将后侧的脚部32b固定在所述主车架10的车架前部10a的外侧面上,将前侧的脚部32a固定在同侧的支柱17的外侧面上,从而各防护部件32支撑在车架1上。而且,两脚部32a、32b以通过前减振器22的前后两侧且通过前盖91、前侧盖90和护腿罩7与前轮2f之间的方式使外端向上倾斜地配置,握持部32g处于前轮2f和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位置处。
而且,左右防护部件32、32能够防止落下物等障碍物进入前盖91和前轮2f、2f之间,还能够保护可动挡泥板35、前轮2f和前减振器22等不受该障碍物的侵害。
此外,由于各防护部件32的握持部32g从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露出,因此当辅助者将小型车辆V的前部提起时,能够容易地把持该握持部32g而不会受前盖91等妨碍,从而提高了提起作业性。此外,由于该握持部32g配置在可动挡泥板35的上方,所以通过可动挡泥板35挡住前轮2f的飞溅泥水,能够避免握持部32g被泥水溅脏,因此上述辅助者的手不会弄脏。这样,当辅助者提起小型车辆V前部时可减轻辅助者的负担。
另外,由于防护部件32的两脚部32a、32b固定在车架1上,因此防护部件32的支撑强度高,能够充分承受提起载荷。
在图3、图12~图14中,在主车架10的后部通过后部悬架装置51悬挂架设有动力单元5,在该动力单元5上支撑有左右一对后轮2r、2r。动力单元5的壳体52由减速器箱体52a和左右一对桥壳52b、52b构成,各桥壳52b一体地突出设置在该减速器箱体52a下部的左右两侧壁上,在减速器箱体52a的上部一侧安装有将所述电池19作为电源的电动机53,该电动机53的输出轴53a配置为,形成在输出轴53a前端部的小齿轮54突入到减速器箱体52a内。
在减速器箱体52a内,差动装置55的差动器壳56与左右桥壳52b、52b同轴配置,并且差动器壳56的左右两端部通过滚珠轴承57、57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减速器箱体52a上。大直径的末端传动齿轮58花键结合在该差动器壳56上。此外,在减速器箱体52a内,中间传动轴59配置在输出轴53a与桥壳52b、52b的中间部,并且该中间传动轴59的左右两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减速器箱体52a上。在该中间传动轴59上固设有大径齿轮60和小径齿轮61,该大径齿轮60与所述小齿轮54啮合,小齿轮61与所述末端传动齿轮58啮合。而且,上述小齿轮54、大径齿轮60、小径齿轮61和末端动齿轮58以一定的减速比将电动机53的输出轴53a的旋转传递给差动器壳56,从而构成减速装置62。
贯穿左右桥壳52b、52b的左右后车轴63、63分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差动器壳56两端部的内周面上,在这些后车轴63、63的突入到差动器壳56内的内端部上,分别花键接合有半轴齿轮64、64。此外,在差动器壳56上安装有与差动器壳56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小齿轮轴65,与上述两半轴齿轮64、64啮合的一对小齿轮66、66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小齿轮轴65上。而且,上述差动器壳56、小齿轮66、66和半轴齿轮64、64构成将末端传动齿轮58的旋转分配给左右后车轴63、63的差动装置55。
左右后车轴63、63通过滚珠轴承67、67而支撑在左右桥壳52b、52b的外端部上。在从左右桥壳52b、52b的各外端突出的左右后车轴63、63的前端部上一体安装有左右后轮2r、2r。因此,后轮2r、2r通过后车轴63、63支撑在桥壳52b、52b上。
后部悬架装置51由左右一对后悬架臂70、70和左右一对伸缩型后减振器71、71构成。各后悬架臂70前端的凸缘部70a固定在所述车架中间部10b后端部的托架69上并通过前部弹性衬套73支撑在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枢轴72上,并且各后悬架臂70可绕上述枢轴72上下摆动。
在各后悬架臂70的后端部上通过焊接而固设有前后一对支撑座75、75,配置在这些支撑座75、75上方的前后一对支撑臂76、76’一体地突出设置在同侧的桥壳52b的前后两表面上。按如下所述在这些支撑臂76、76’上设置使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
即,在各后部弹性衬套77的内外周面上烧结有相互同心配置的外筒78和内筒79,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外筒78、78分别压入在支撑臂76、76’中。而且,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内筒79、79通过贯穿该内筒79、79的螺栓80、80而被夹持固定在所述支撑座75、75和按压板83之间。
如上所述,各前部弹性衬套73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弹性模量比前后方向的弹性模量小。并且各后部弹性衬套77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弹性模量比前后方向的弹性模量小。
向上方立起的托架81固定在前侧的各支撑臂76上,后减振器71的两端部连接在该托架81和所述车架后部10c的上端部。
而且,当通过动力单元5的输出来驱动后轮2r、2r时,作用在壳体52上的反力转矩从桥壳52b的支撑臂76、76’经由前后一对后部弹性衬套77、77及螺栓80、80和支撑座75、75传递给后悬架臂70并由后悬架臂70承受。其间,通过前后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来适当地缓和反力转矩的冲击,而且后部弹性衬套77、77隔着后车轴63前后配置,从而能够充分地产生相对于反力转矩的阻力,以及通过将这些后部弹性衬套77的前后方向的弹性模量设定得较大,能够提高动力单元5的支撑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上述反力转矩而导致的动力单元5整体的过度摆动,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动力传递给后轮2r、2r。
此外,由于与桥壳52b、52b前侧的左右支撑臂部76、76连接的一对后减振器71、71也发挥抵抗动力单元5的反力转矩的作用,因此有助于动力单元5的支撑刚性的强化。
在小型车辆V行驶过程中,当路面对左右后轮2r、2r施加不同的冲击力时,通过前部弹性衬套73和后部弹性衬套77、77的弹性变形,使桥壳52b、52b的来自路面的冲击力较大侧比较容易地向上倾斜,并根据该倾斜使左右后悬架臂70、70相对地上下摆动,从而可使左右后轮2r、2r单独地升降,以便能够提高各后轮2r的着地性,有助于驾驶舒适度的提高。特别是,将各后部弹性衬套77的左右方向的弹性模量设定为较小,以便促进左右后悬架臂70、70的相对摆动,从而在进一步提高各后轮2r的着地性方面是有效的。
此外,拐弯行驶时,即使后轮2r、2r承受横向载荷,也由于前后一对、左右两组的后部弹性衬套77、77,77、77可相互协动地产生充分的阻力而能够提高后轮2r、2r的横向支撑刚性,并能够实现后轮2r、2r的姿势稳定化。
由于这种后部悬架装置51结构简单且容易装配,因此能够廉价提供该后部悬架装置51。
在图1、图3~图5中,在所述车架后部10c的上端部,焊接有向斜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第四托架85、85,在这些第四托架85、85上通过螺栓87固定着后减振器71的两端部,并使该后减振器71形成为コ字形来包围动力单元5的电动机53。该减振器71能够起到防止后方的障碍物损伤电动机53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在提起小型车辆V的后部时用作握持部,还能够在利用车辆来搬运小型车辆V时用作将小型车辆V保持在货台上用的保持件的卡定部。
再回到图1~图3中,在左右所述支柱17、17上通过螺栓(未图示)可装拆地固定有如下部件:覆盖这些支柱的左右两侧面的前侧盖90、90;覆盖支柱17、17和手柄管柱28的前表面并且将两前侧盖90、90之间连接起来的前盖91;以及覆盖支柱17、17和手柄管柱28后表面并且将两前侧盖90、90之间连接起来的护腿罩7。这样,护腿罩7配置为,向手柄管柱28的左右外侧方伸出,以便从前方覆盖乘坐在所述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两脚。该护腿罩7的横宽与所述底板13一样,被设定为横宽比左右可动挡泥板35、35的内侧缘间距离短,以便在人行道上尽量不给往来的步行者压迫感,在该护腿罩7的下端一体地连设有向后下方倾斜的辅助盖92,该辅助盖92以比护腿罩7宽的宽度对左右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及它们之间覆盖,并且该辅助盖92的后端螺栓接合在所述底板13上。该辅助盖92的覆盖左右可动挡泥板35后部的两端部92a、92a向可动挡泥板35的半径方向外侧鼓出,并且沿可动挡泥板35的外周形成圆弧状。在底板13的上表面铺设有底板垫14以覆盖辅助盖92的接合部。通过这些底板13和底板垫14构成驾驶者D的落脚部、即脚踏板15。
而且,由于上述辅助盖92在整个护腿罩7和脚踏板15之间形成为横宽比护腿罩7宽,以便覆盖左右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和它们之间,因此能够由辅助盖92挡住从可动挡泥板35、35漏出而向后方飞溅的泥水等。
而且,由于辅助盖92连设在护腿罩7的下部,因此即使其横宽比护腿罩7宽,也不会给步行者带来压迫感。
另外,辅助盖92的覆盖左右可动挡泥板35后部的两端部92a、92a,向可动挡泥板35的半径方向外侧鼓出,并且沿可动挡泥板35的外周形成圆弧状,因此能够充分保证可动挡泥板35、35和辅助盖92之间的间隙,从而当前轮2f、2f转向时,能够避免可动挡泥板35、35与辅助盖92相干涉。
另外,由于辅助盖92配置在护腿罩7和脚踏板15之间,且其横宽比护腿罩7宽,并且该辅助盖92向后下方倾斜,因此能够将该辅助盖92用作辅助踏板,使驾驶者D将腿以伸开的状态放置,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乘坐性。
在前盖91的下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前灯93、93。并且在左右前侧盖90、90上部安装有前转向灯94、94。并且在主车架10后部固定有覆盖动力单元5和左右后轮2r、2r的后盖95,在该后盖95的后表面安装有尾灯96。
所述驾驶者用座椅6由支撑在座椅轨道16上的座椅垫6a和从该座椅垫6a的后端部立起的座椅靠背6b构成。座椅靠背6b在其左右两侧面一体地具有支撑板97、97,在这些支撑板97、97上轴支撑有左右一对扶手98、98,该一对扶手98、98可在水平的使用位置和向上方立起的收起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在比这些扶手98、98更上方的支撑板97、97的上部安装有后转向灯95、95。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主车架10的车架中间部10b和车架后部10c上安装有覆盖它们的L字形的后侧盖100。该后侧盖100、上述前侧盖90和上述支撑板97是小型车辆V的车身的平坦的侧面,在这些外表面沿整个区域附设有反射体101或发光体。在反射体101上适合采用金属性涂膜、淡色系灰色涂膜、反射镜等,在采用金属性涂膜、特别是金属银涂膜的情况下,通过喷漆能够简单地构成各反射体101,而且由于相对于照射光的反射性较高,因此辨别性良好。
另外,在发光体中,适合采用蓄光性材料或荧光性材料,在采用发光体的情况下,一旦接收到其他车辆的前灯等的照射光,就主动地发光,以此辨别性高。
此外,能够将与上述相同的反射体102或发光体也附设在前轮2f、2f和后轮2r、2r的外侧面上。
而且,夜间小型车辆V横穿道路时,当其车身侧面受到其他车辆的前灯照射时,上述反射体101、102的反射光或发光体的发光使得后侧盖100、前侧盖90和支撑板97以及前轮2f和后轮2r凸显出来,所以其他车辆的司机很容易识别出小型车辆V的大致整体,能够获得小型车辆V在夜间的良好的侧面辨别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使后轮2r成为单轮以将小型车辆V构成为三轮车。

Claims (3)

1、一种小型车辆,该小型车辆具有:可转向的左右一对前轮(2f、2f);在立起状态下配置在该两前轮(2f、2f)之间并支撑转向手柄(3)的手柄管柱(28);用于使转向手柄(3)与两前轮(2f、2f)联动而配设于两前轮(2f、2f)之间的转向机构(4);配置于手柄管柱(28)后方的驾驶者用落脚部(15);以及配置在该落脚部(15)后方的驾驶者用座椅(6),其特征在于,
覆盖各前轮(2f)上部并与各前轮(2f)一体进行转向的挡泥板(35),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进入乘坐在座椅(6)上的驾驶者(D)的视野(A)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落脚部由大致水平的脚踏板(15)构成,而在该脚踏板(15)前方配设有向手柄管柱(28)的左右两外侧方伸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护腿罩(7),在这些脚踏板(15)和护腿罩(7)之间配设有辅助盖(92),该辅助盖(92)以比这些脚踏板(15)和护腿罩(7)都宽的宽度对左右可动挡泥板(35、35)的后部及它们之间覆盖并向后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与各前轮(2f)对应的可动挡泥板(35),安装在可转向地支撑各前轮(2f)并与转向机构(4)的横拉杆(31)前端部连接的转向节(26)上。
CN200680039109XA 2005-10-21 2006-10-10 小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18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7843/2005 2005-10-21
JP2005307843A JP4657077B2 (ja) 2005-10-21 2005-10-21 小型車両
PCT/JP2006/320190 WO2007046264A1 (ja) 2005-10-21 2006-10-10 小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1842A true CN101291842A (zh) 2008-10-22
CN101291842B CN101291842B (zh) 2012-10-17

Family

ID=37962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910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1842B (zh) 2005-10-21 2006-10-10 小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947000B1 (zh)
JP (1) JP4657077B2 (zh)
CN (1) CN101291842B (zh)
ES (1) ES2378689T3 (zh)
WO (1) WO20070462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7322A (zh) * 2012-12-18 2015-04-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11544213A (zh) * 2020-05-13 2020-08-1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老年痴呆患者用带有透气椅背的轮椅
CN114514169A (zh) * 2019-12-27 2022-05-17 Whill株式会社 电动移动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9437B (zh) * 2014-08-20 2016-08-24 吉林大学 电控转向随动车轮挡泥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7029208A (ja) * 2015-07-29 2017-02-09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石川 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13443A (en) * 1925-10-09 1927-01-04 D Amato Domenick Motor vehicle
US4442477A (en) * 1981-12-21 1984-04-10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 Steering light arrangement
JP2535299B2 (ja) * 1993-04-02 1996-09-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フレ―ム保護装置を有する自動二輪車
CN2189109Y (zh) * 1994-01-22 1995-02-08 沈哲明 一种轻便四轮自行车
JP3856896B2 (ja) * 1997-03-18 2006-1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椅子
JPH1159503A (ja) * 1997-08-25 1999-03-02 Kubota Corp キャビン付トラクタ
JP3700447B2 (ja) 1999-02-23 2005-09-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前輪泥よけ装置
JP2001286005A (ja) * 2000-04-03 2001-10-12 Yamaha Motor Co Ltd 小型電動四輪車
JP2001346834A (ja) 2000-06-07 2001-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動カート
JP3937288B2 (ja) * 2001-01-22 2007-06-27 株式会社アテックス 単座小型電動四輪車の前部構成
US20030221891A1 (en) * 2002-02-22 2003-12-04 Berthold Fecteau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a fender assembly and lighting system therefor
US20040035623A1 (en) * 2002-02-22 2004-02-26 Berthold Fecteau Frame configuration for a three-wheel vehicle
US20040035624A1 (en) * 2002-02-22 2004-02-26 Berthold Fecteau Components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to permit leaning of the drive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7322A (zh) * 2012-12-18 2015-04-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14514169A (zh) * 2019-12-27 2022-05-17 Whill株式会社 电动移动设备
CN114514169B (zh) * 2019-12-27 2023-03-31 Whill株式会社 电动移动设备
CN111544213A (zh) * 2020-05-13 2020-08-1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一种老年痴呆患者用带有透气椅背的轮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11377A (ja) 2007-05-10
CN101291842B (zh) 2012-10-17
EP1947000A4 (en) 2008-10-15
WO2007046264A1 (ja) 2007-04-26
EP1947000B1 (en) 2011-12-14
JP4657077B2 (ja) 2011-03-23
ES2378689T3 (es) 2012-04-17
EP1947000A1 (en) 2008-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1842B (zh) 小型车辆
CN101309830B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CN101291843B (zh) 小型车辆
CN1262663A (zh) 具有摆动驾驶座单元的前叉铲车
CN101291841B (zh) 小型车辆
JP4459153B2 (ja) 小型電動車両の後部懸架装置
TW200827216A (en) Bogie structure of railroad vehicle
WO2005047083A1 (en) Driven steer carriage
CN100522735C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JP4866113B2 (ja) 小型車両
CN100554077C (zh) 小型电动车辆的操纵装置
JP4785559B2 (ja) 小型車両
JP4398935B2 (ja) 小型電動車両
JPH0733060A (ja) 操舵可能なホイールサスペンションを有する三輪自動車
KR200424530Y1 (ko) 대형차량용 보조 리어 액슬 구조 및 그것의 리프팅 장치
JP4432026B2 (ja) 農業用トレーラ構造
CN205854270U (zh) 一种四轮独立驱动与转向电动车车架
JP2007111378A (ja) 小型車両
CN102828481A (zh) 活动车体总成及护栏清洗车
JP4991438B2 (ja) 建設機械用走行フレーム
AU2004289371A1 (en) Driven steer carri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