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6669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669A
CN101276669A CNA2008100035611A CN200810003561A CN101276669A CN 101276669 A CN101276669 A CN 101276669A CN A2008100035611 A CNA2008100035611 A CN A2008100035611A CN 200810003561 A CN200810003561 A CN 200810003561A CN 101276669 A CN101276669 A CN 101276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rtion
coil
component
core
intermediat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35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海林淳
进藤雅俊
北嶋义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6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6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3/14Constrictions; Gaps, e.g. air-g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Regulation Of General Use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部件,具有第1线圈部及第2线圈部、中间部件和防护部件。第1线圈部及第2线圈部分别包含鼓型芯和绕线。中间部件位于第1及第2线圈部之间,上述第1及第2线圈部配置在使分别包含于第1及第2线圈部的绕芯部的轴相互平行的状态下。在各个第1及第2线圈部上,防护部件形成于绕线的外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且为含有磁性体粉的树脂。中间部件的导磁率小于芯及防护部件的导磁率。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1及第2线圈部被连接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2006-332263号公报中,记述了具有两个线圈部和中间芯的线圈部件。这两个线圈部是将绕线缠绕在鼓型芯上。中间芯,连接两个线圈部并与鼓型芯共同构成闭合磁路。
发明内容
在上述日本特开平2006-332263号公报中所记述的线圈部件中,中间芯起着作为两个线圈部的共同的磁路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当在两个线圈部同时流过信号时,存在发生串扰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是第1线圈部及第2线圈部被连接的线圈部件,且能降低第1及第2线圈部之间的串扰。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特征在于,具有:第1线圈部及第2线圈部,其分别包含芯以及绕线,芯具有绕芯部和位于绕芯部的至少一方端部的凸缘部,绕线缠绕在绕芯部上;中间部件,配置于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之间,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被配置在使分别包含于第1及第2线圈部的绕芯部的轴相互平行的状态下;以及树脂性的防护部件,防护部件形成于第1及第2线圈部各自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且含有磁性体粉,中间部件的导磁率比芯及防护部件的导磁率低。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在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之间设置有具有低于芯及防护部件的导磁率的中间部件。由此,可以减少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之间的串扰。由于防护部件形成于第1及第2线圈部各自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因此可以对第1及第2线圈部形成的不同的磁路。这样,可以在提高防护效果的同时提高电感特性。由于防护部件为树脂性材料,因此即使线圈部件为小型部件,也能相对于第1及第2线圈部简单地形成于所希望的位置。
优选中间部件通过粘接剂与凸缘相粘接。如此构成的线圈部件在制造时,可以以中间部件来确定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减少第1及第2线圈部之间的距离的差异。因此,可以规定参考了第1及第2线圈部之间的串扰的最小距离,使线圈部件进一步小型化。
优选中间部件为树脂性部件,且与第1及第2线圈部相贴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间部件被填充于第1及第2线圈部之间以及缝隙内并硬化,因此可以提高部件强度。
优选防护部件的导磁率低于芯的导磁率。由此,在由芯和防护部件构成的磁路中,防护部件可以发挥相当于间隙的功能。这样,可以得到良好的直流重叠特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第1线圈部以及第2线圈部被连接的线圈部件中,减少第1及第2线圈部之间的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为示意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II-II剖面的模型图。
图3为示意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III-III剖面的模型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所具有的中间部件的立体图。
图5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线圈部件的模型图。
图6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线圈部件的模型图。
图7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8为示意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的VIII-VIII剖面的模型图。
图9为示意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的IX-IX剖面的模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其中,对同一要素或具有相同机能的要素使用同一符号,重复的说明被省略。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结构。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图2为示意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II-II剖面的模型图。图3为示意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III-III剖面的模型图。图4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所具有的中间部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具有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中间部件30、以及防护部件41,42。中间部件30位于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之间。防护部件41,42分别形成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
第1线圈部10具有芯11及绕线12。芯11为鼓型芯,具有圆柱状的绕芯部11a和分别设置于绕芯部11a的两端的凸缘部11b,11c。凸缘部11b,11c从绕芯部11a的轴I向与轴I垂直的方向放射状扩展,外周形成为圆形。包含芯11的绕芯部11a的轴I的任意剖面呈H字形,且相对于轴I对称。芯11由铁氧体等磁性体形成。芯11的相对导磁率μ为300左右。绕线12为被绝缘防护的导线。绕线12被缠绕在芯11的绕芯部11a上。此外,图2示意的是通过绕线12且与轴I垂直的剖面II-II。
第2线圈部20具有与第1线圈部10同样的芯21及绕线22,且具有与第1线圈部10同样的形状及结构。芯21具有绕芯部21a和分别设置于绕芯部21a的两端的凸缘部21b,21c。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被配置为各自的绕芯部11a,21a的轴I相互平行。此外,图3示意的是包含绕芯部11a的轴I和绕芯部21a的轴I的平面的剖面III-III。
如图4所示,中间部件30包含相互平行且相对的平面30a以及平面30b、垂直于平面30a,30b且相互平行相对的平面30c以及平面30d、以及相对的曲面30e以及曲面30f。
平面30a以及平面30b为垂直于绕芯部11a,21a的轴I的方向的面。平面30a为,与凸缘部11b的垂直于轴I的外侧面相同的面位置。平面30b为,与凸缘部11c的垂直于轴I的外侧面相同的面位置。即,中间部件30的轴I方向的尺寸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轴I方向的尺寸相同。
平面30c以及平面30d是,与轴I的方向和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并列方向相平行的面。平面30c和平面30d的距离与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周圆的直径大致相同。平面30c和平面30d,分别与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周圆的两个相对的切面为相同面位置。
曲面30f位于第1线圈部10侧。曲面30f沿凸缘部11b,11c凹向曲面30e侧,在与轴I垂直的剖面上,呈具有与凸缘部11b,11c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大致半圆。曲面30e位于第2线圈部20侧。曲面30e沿凸缘部21b,21c凹向曲面30f侧,在与轴I垂直的剖面上,呈具有与凸缘部21b,21c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大致半圆。
中间部件30,在曲面30f的平面30c侧,具有从平面30a至平面30b连续的突出部31。中间部件30,在曲面30f的平面30d侧,具有从平面30a至平面30b连续的突出部32。中间部件30,在曲面30e的平面30c侧,具有从平面30a至平面30b连续的突出部33。中间部件30,在曲面30e的平面30d侧,具有从平面30a至平面30b连续的突出部34。突出部31~34在与轴I垂直的剖面上为半圆形。
突出部31及突出部32,在其顶点附近与第1线圈部10的凸缘部11b,11c的外周面相接触。在由曲面30f、突出部31、突出部32以及第1线圈部10的凸缘部11b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填充有粘接剂35。通过该粘接剂35,将第1线圈部10和中间部件30粘接在一起。在由曲面30f、突出部31、突出部32以及第1线圈部10的凸缘部11c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填充有粘接剂35。通过该粘接剂35,将第1线圈部10和中间部件30粘接在一起。曲面30f和第1线圈部10的绕线12之间成为空隙36。而且,也可以在空隙36中填充粘接剂。
突出部33及突出部34,在其顶点附近与第2线圈部20的凸缘部21b,21c的外周面相接触。在由曲面30e、突出部33、突出部34以及第2线圈部20的凸缘部21b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填充有粘接剂35。通过该粘接剂35,将第2线圈部20和中间部件30粘接在一起。在由曲面30e、突出部33、突出部34以及第2线圈部20的凸缘部21c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填充有粘接剂35。通过该粘接剂35,将第2线圈部20和中间部件30粘接在一起。曲面30e和第2线圈部20的绕线22之间成为空隙36。在此,也可以在空隙36中填充粘接剂。
这样,突出部31~34形成了填充粘接剂的空间。此外,通过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相接触,突出部31~34起着决定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相对位置的作用。中间部件30由具有低于芯11的导磁率的材料形成。中间部件30由氧化铝(Al2O3)或烧结铁氧体材料构成,相对导磁率μ为1左右。
防护部件41形成于第1线圈部10的绕线12的外侧表面。防护部件41形成在缠绕状态的绕线12的外侧表面上的凸缘部11b和凸缘部11c之间。该防护部件41,与凸缘部11b和凸缘部11c的垂直于轴I的绕线12侧的面分别接触。防护部件41形成于中间部件30的相反侧。防护部件42形成于第2线圈部20的绕线22的外侧表面。防护部件42形成在缠绕状态的绕线22的外侧表面上的凸缘部21b和凸缘部21c之间。防护部件42,与凸缘部21b和凸缘部21c的垂直于轴I的绕线22侧的面分别接触。防护部件42形成于中间部件30的相反侧。
防护部件41,42由含有磁性体粉的树脂形成。防护部件41,42的导磁率比芯11,21的导磁率低,比中间部件30的导磁率高。防护部件41,42的相对导磁率μ为5左右。
由绕芯部11a、凸缘部11b的与中间部件30相反侧的部分、防护部件41、以及凸缘部11c的与中间部件30相反侧的部分构成闭合磁路。由绕芯部21a、凸缘部21b的与中间部件30相反侧的部分、防护部件42、以及凸缘部21c的与中间部件30相反侧的部分构成闭合磁路。即,利用防护部件41,42,对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构成各自不同的闭合磁路。
优选防护部件41,42在与轴I方向以及第1及第2线圈部10,20并列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绕芯部11a,21a的直径。这样,可以形成更高效的磁束密度的闭合磁路。
线圈部件1,相对于包含绕芯部11a的轴I与绕芯部21a的轴I的平面对称而构成。在使轴I的方向为上下方向时,则线圈部件1为上下左右对称。
可以用下述方法来制造以上说明的线圈部件1。首先,在鼓型芯11,21的绕芯部11a,21a上缠绕绕线12,22,而形成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接着,形成中间部件30。然后,使第1线圈部10的凸缘部11b,11c与中间部件30的突出部31,32接触配置,使第2线圈部20的凸缘部21b,21c与中间部件30的突出部33,34接触配置。
接着,在由曲面30f、突出部31、突出部32以及凸缘部11b,11c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填充粘接剂35,粘接第1线圈部10和中间部件30。在由曲面30e、突出部33、突出部34以及凸缘部21b,21c的外周面包围的空间中填充粘接剂35,粘接第2线圈部20和中间部件30。随后,涂敷添加有磁性体粉的树脂,从而形成防护部件41,42。
这样,制造了线圈部件1,其轴I方向的尺寸为1mm左右,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并列方向的尺寸为6mm左右,与轴I和并列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为2.5mm左右。此外,也可以在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上分别形成防护部件41,42之后,用粘接剂35将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粘接在中间部件30上。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中,由于在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之间具有中间部件30,而中间部件30的导磁率低于芯11,12以及防护部件41,42的导磁率,因此可以减少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之间的串扰。
在线圈部件1中,由于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上,防护部件41,42分别形成于绕线12,22缠绕的状态的外侧表面上,因此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中分别形成磁路,可以提高磁束密度。这样,在提高防护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电感特性。
在线圈部件1中,芯11,21具有位于绕芯部11a,21a的端部的凸缘部11b,11c,21b,21c,凸缘部11b和凸缘部11c之间,以及凸缘部21b和凸缘部21c之间分别形成有防护部件41,42。由此,可以分别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上,由绕芯部11a,21a和凸缘部11b,11c,21b,21c以及防护部件41,42构成闭合磁路。
在第1线圈部10中,防护部件41配置在第2线圈部20的相反侧的离开的位置上,在第2线圈部20中,防护部件42配置在第1线圈部10的相反侧的离开的位置上,这样,可以进一步抑制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之间的串扰。
在线圈部件1中,由于防护部件41,42为树脂性部件,因此即使线圈部件1为小型部件,也能相对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简单地形成于所希望的位置。
在线圈部件1中,凸缘部11b,11c,21b,21c的中间部件30侧的部分与中间部件30通过粘接剂35相粘接。此外,第1线圈部10与中间部件30的突出部31,32相接触,第2线圈部20与中间部件30的突出部33,34相接触。由此,在制造时,可以利用中间部件30来限定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之间的距离的差异。因此,可以规定参考了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之间的串扰的最小距离,进一步实现线圈部件的小型化。
在线圈部件1中,由于防护部件41,42的导磁率低于芯11,21的导磁率,因此在由芯11,21和防护部件41,42构成的磁路中,防护部件41,42可以发挥相当于间隙(gap)的功能,可以得到良好的直流重叠特性。即可以得到与在芯11,21上设置间隙的结构同等程度的优良的直流叠加特性。
只要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各自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防护部件就可以,防护部件的形成位置可有各种变化。防护部件可以配置于凸缘部11b和凸缘部11c之间以及凸缘部21b和凸缘部21c之间,也可以形成于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周面上。作为其它方式的例子,对下述的第1及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图5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线圈部件的剖面图。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线圈部件2具有与上述的线圈部件1相同的第1线圈部10、第2线圈部20、以及中间部件30。与线圈部件1相同,中间部件30与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通过粘接剂35而被粘接在一起。
针对线圈部件2所具有的防护部件43~46进行说明。在第1线圈部10上,将防护部件43,44形成在缠绕于绕芯部11a状态下的绕线12的外侧表面。而且,防护部件43,44填充于凸缘部11b及凸缘部11c之间。防护部件43,44与凸缘部11b,11c相接触。防护部件43在绕芯部11a上位于中间部件30的平面30c侧,防护部件44在绕芯部11a上位于中间部件30的平面30d侧。防护部件43和防护部件44互不接触,形成有间隙。
在第2线圈部20上,将防护部件45,46形成在缠绕于绕芯部21a状态下的绕线22的外侧表面。而且,防护部件45,46填充于凸缘部21b及凸缘部21c之间。防护部件45,46与凸缘部21b,21c相接触。防护部件45在绕芯部21a上位于中间部件30的平面30c侧,防护部件46在绕芯部21a上位于中间部件30的平面30d侧。防护部件45和防护部件44互不接触,形成有间隙。
在线圈部件2中,由绕芯部11a、平面30c侧的凸缘部11b、防护部件43以及平面30c侧的凸缘部11c形成闭合磁路。由绕芯部11a、平面30d侧的凸缘部11b、防护部件44以及平面30d侧的凸缘部11c形成闭合磁路。由绕芯部21a、平面30c侧的凸缘部21b、防护部件45以及平面30c侧的凸缘部21c形成闭合磁路。由绕芯部21a、平面30d侧的凸缘部21b、防护部件46以及平面30d侧的凸缘部21c形成闭合磁路。
在各个缠绕状态的绕线12的外周面上,通过从绕芯部11a的平面30c侧和平面30d侧的相对的部分注入各自的树脂材料而形成防护部件43和防护部件44。在各个被缠绕状态的绕线22的外周面上,通过从绕芯部21a的平面30c侧和平面30d侧的相对的部分注入各自的树脂材料,形成了防护部件45和防护部件46。在此,防护部件43和防护部件44也可以相接触,防护部件45和防护部件46也可以相接触。
(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图6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线圈部件的剖面图。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线圈部件3具有与上述的线圈部件1相同的第1线圈部10、第2线圈部20、以及中间部件30。与线圈部件1相同,中间部件30与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通过粘接剂35而被粘接在一起。
针对线圈部件3所具有的防护部件47,48进行说明。在第1线圈部10上,将防护部件47形成在缠绕于绕芯部11a状态下的绕线12的外侧表面,且填充于凸缘部11b及凸缘部11c之间。防护部件47形成在缠绕状态的绕线12的外侧表面的整个周边,并在整个周边与凸缘部11b,11c相接触。在第2线圈部20上,将防护部件48形成在缠绕于绕芯部21a状态下的绕线22的外侧表面上,且填充于凸缘部21b及凸缘部21c之间。防护部件48形成在缠绕状态的绕线22的外侧表面的整个周边上,并在整个周边与凸缘部21b,21c相接触。
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上,防护部件47,48分别覆盖缠绕状态下的绕线12,22的全部外周面,因此可以提高电感特性。此外,可以分别在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上提高防护效果,从而进一步有效地降低第1和第2线圈部10,20之间的串扰。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7~图9,对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图8为示意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的VIII-VIII剖面的模型图。图9为示意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的IX-IX剖面的模型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具有中间部件50,替代上述线圈部件1所具有的中间部件30,且未使用粘接剂35。与上述的线圈部件3相同,线圈部件4具有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以及分别形成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防护部件47,48。其中,图8所示为垂直于通过绕线12的轴I的剖面VIII-VIII,图9所示为与包含绕芯部11a的轴I和绕芯部21a的轴I的剖面IX-IX。
中间部件50位于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之间,且连接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中间部件50包括互相平行且相对的平面50a及平面50b、垂直于平面50a,50b的互相平行且相对的平面50c及平面50d、以及相对的曲面50e及曲面50f。
平面50a及平面50b为垂直于绕芯部11a,21a的轴I的方向的面。平面50a为,与凸缘部11b的垂直于轴I的外侧面相同的面位置,平面50b为,与凸缘部11c的垂直于轴I的外侧面相同的面位置。即,中间部件50的平行于轴I的方向上的尺寸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轴I的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平面50c及平面50d是,与轴I的方向和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并列方向相平行的面。平面50c与平面50d的距离与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周圆的直径大致相同。平面50c和平面50d,分别与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周圆的两个相对的切面为相同面位置。
曲面50f位于第1线圈部10侧。曲面50f凹向曲面50e侧,且与第1线圈部件10的中间部件50侧的部分贴合连接。即曲面50f与凸缘部11b,11c以及防护部件47的中间部件50侧的部分贴合连接。曲面50e位于第2线圈部20侧。曲面50e凹向曲面50f侧,且与第2线圈部件20的中间部件50侧的部分贴合连接。即曲面50e与凸缘部21b,21c以及防护部件48的中间部件50侧的部分贴合连接。
中间部件50由具有低于芯11的磁导率的材料形成。中间部件50由热硬化树脂或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相对导磁率μ为1左右。在使用热硬化树脂作为中间部件50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选自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基甲酸酯、聚酰亚胺等。在使用热可塑性树脂作为中间部件50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丙烯等。
可以用下述方法制造上述的线圈部件4。首先,准备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接着分别在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上涂敷添加有磁性体粉的树脂从而形成防护部件47,48。然后,将形成有防护部件47,48的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配置在主要用于形成中间部件50的平面50a,50b,50c,50d的成型框中,并使其相距规定的距离,再向成型框中注入作为中间部件50的材料的树脂。
在中间部件50为硬化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加热使树脂硬化,从而使中间部件50与形成有防护部件47,48的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一起形成为一体。中间部件50为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在成型框中注入树脂后,通过放置使其硬化,从而使中间部件50与形成有防护部件47,48的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一起形成为一体。此外,也可以在中间部件50与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形成为一体之后,再形成防护部件47,48。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中,由于在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之间设有中间部件50,且中间部件50具有比芯11,21以及防护部件47,48的导磁率低的导磁率,因此可以降低第1线圈部10及第2线圈部20之间的串扰。
在线圈部件4中,由于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的各个上,防护部件47,48形成在绕线12,22的缠绕状态的外侧表面,且连接上下凸缘部之间,因此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中可以分别形成磁路。
在线圈部件4中,芯11,21具有位于绕芯部11a,21a的端部的凸缘部11b,11c,21b,21c,在凸缘部11b和凸缘部11c之间,以及在凸缘部21b和凸缘部21c之间,分别形成有防护部件47,48。由此,在各个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中,可以由绕芯部11a,21a、凸缘部11b,11c,21b,21c和防护部件47,48构成闭合磁路。
在线圈部件4中,由于防护部件47,48为树脂性材料,因此即使线圈部件4为小型部件,也能相对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简单地形成于所希望的位置。
在线圈部件4中,防护部件47,48的导磁率低于芯11,21的导磁率。由此,在由芯11,21和防护部件47,48构成的磁路中,防护部件47,48可以发挥相当于间隙的功能。这样,可以得到良好的直流重叠特性。即可以得到与在芯11,21上设置间隙的结构同等程度的优良的直流叠加特性。
在线圈部件4中,由于中间部件50为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一起一体形成的树脂部件,中间部件50被填充在第1和第2线圈部10,20之间的间隙并硬化,因此可以提高第1线圈部件10和第2线圈部件20的连接强度。
上述的防护部件,只要形成在第1及第2线圈部10,20各自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就可以,防护部件的形成位置可以具有各种变化。防护部件可以设置在凸缘部11b和凸缘部11c之间以及凸缘部21b和凸缘部21c之间,也可以形成在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周部。例如,可以使上述的防护部件41,42分别形成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也可以使防护部件43~46分别形成于第1及第2线圈部10,20。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有种种变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具有相互同样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的电感特性相互不同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的电感特性相互不同,可以使第1线圈部和第2线圈部的绕线的匝数互不相同,也可以使芯或防护部件的导磁率不同。此外,只要能起到防护作用,可以使防护部件的配置位置、或覆盖绕线的面积等不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的凸缘部11b,11c,21b,21c的外形为圆形,然而也可以是四边形或八边形等多边形。
此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中间部件50,然而也可以在形成中间部件50的同时,在使端子电极配置为分别与第1线圈部10和第2线圈部20电连接且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使用中间部件50的材料进行铸模。由此,可以在成型中间部件的同时,插入(insert)成型端子电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芯11,21使用相对导磁率μ为300左右的材料,然而也可以使用200~800左右的材料。

Claims (4)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线圈部及第2线圈部,其分别包含芯以及绕线,所述芯具有绕芯部和位于所述绕芯部的至少一方端部的凸缘部,所述绕线缠绕在所述绕芯部上;
中间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线圈部和所述第2线圈部之间,所述第1线圈部和所述第2线圈部被配置在使分别包含于所述第1及所述第2线圈部的所述绕芯部的轴相互平行的状态下;以及
树脂性的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形成于所述第1及第2线圈部各自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且含有磁性体粉,
所述中间部件的导磁率比所述芯及所述防护部件的导磁率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通过粘接剂与所述凸缘部相粘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为树脂性部件,且与所述第1及所述第2线圈部相贴合。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部件的导磁率小于所述芯的导磁率。
CNA2008100035611A 2007-01-30 2008-01-25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012766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19903 2007-01-30
JP2007019903A JP4432977B2 (ja) 2007-01-30 2007-01-30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669A true CN101276669A (zh) 2008-10-01

Family

ID=39666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035611A Pending CN101276669A (zh) 2007-01-30 2008-01-25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14690B2 (zh)
JP (1) JP4432977B2 (zh)
CN (1) CN10127666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5995A (zh) * 2015-01-28 2016-08-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
CN107369539A (zh) * 2016-04-28 2017-11-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复合电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87731B2 (en) * 2007-06-19 2013-07-16 Sumida Corporation Magnetic element, and antenna device using the magnetic element
JP4586879B2 (ja) * 2008-05-08 2010-11-2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4799601B2 (ja) * 2008-10-24 2011-10-26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US7847671B1 (en) * 2009-07-29 2010-12-07 Perry Slingsby Systems, Inc. Subsea data and power transmission inductive coupler and subsea cone penetrating tool
AT512064B1 (de) 2011-10-31 2015-11-15 Fronius Int Gmbh Hochstromtransformator, transformatorelement, kontaktplatte und sekundärwicklun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hochstromtransformators
KR101823542B1 (ko) * 2012-10-04 2018-01-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용 전자기 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485200A (zh) * 2014-12-19 2015-04-01 上海楚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抗器
KR102105392B1 (ko) * 2015-01-28 2020-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 및 칩 전자부품의 실장 기판
JP6769450B2 (ja) * 2018-01-30 2020-10-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WO2019181473A1 (ja) 2018-03-23 2019-09-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圧変換器
JP7159938B2 (ja) * 2019-03-26 2022-10-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71410A (en) 1987-09-09 1989-03-16 Iseki Agricult Mach Controller for tilting of agricultural working machine for paddy field
JPH04364706A (ja) 1991-06-12 1992-12-17 Tdk Corp 回路装置
JPH10270256A (ja) 1997-03-21 1998-10-09 Taiyo Yuden Co Ltd 電子部品
JP3801955B2 (ja) 2001-08-31 2006-07-26 東光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ブロック
JP2003168611A (ja) * 2001-09-18 2003-06-13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用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5135948A (ja) 2003-10-28 2005-05-26 Tdk Corp チップ型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24039B2 (ja) 2005-05-25 2009-02-12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5995A (zh) * 2015-01-28 2016-08-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
US10607769B2 (en) 2015-01-28 2020-03-3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including a spacer part
CN107369539A (zh) * 2016-04-28 2017-11-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复合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87043A (ja) 2008-08-14
JP4432977B2 (ja) 2010-03-17
US7714690B2 (en) 2010-05-11
US20080179445A1 (en) 200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6669A (zh) 线圈部件
US7785424B2 (en) Method of making a magnetic core part
CN103366945B (zh) 面安装多相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JP5365745B1 (ja)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3399366B2 (ja) 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KR101388797B1 (ko) 코일 부품과 그 실장 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JP5056317B2 (ja) インダクタ
US9978504B2 (en) Coil device
JP622930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8032730A (ja) コア及びコイルのモールド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957475B2 (en) Coil component
JP3846798B2 (ja) コイ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80048771A (ko) 코일 부품
JPS5868913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136932A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设备
WO2017115603A1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10193369A1 (en) Coil component
JP2007173576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203232772U (zh) 电感元件
WO2020090397A1 (ja) リアクトル
JP6808177B2 (ja) リアクトル
JP2005322776A (ja) コイル部品
KR20190078885A (ko) 코일 부품
JP2007123308A (ja) 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5217084A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