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6434B - 充电刷以及使用该充电刷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刷以及使用该充电刷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66434B CN101266434B CN200810081248XA CN200810081248A CN101266434B CN 101266434 B CN101266434 B CN 101266434B CN 200810081248X A CN200810081248X A CN 200810081248XA CN 200810081248 A CN200810081248 A CN 200810081248A CN 101266434 B CN101266434 B CN 1012664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photoreceptor
- charging device
- conducting fibre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2—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 G03G2215/026—Arrangements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by coron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于以往的电压使感光体充电并减少充电不均的充电装置5Y。该充电装置5Y包括金属夹具506Y、和具有该金属夹具506所保持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507Y的充电刷,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的充电刷507Y中的导电性纤维前端与感光体3Y之间,借助于间隙产生放电,使感光体3Y的表面均匀充电,其中,充电装置5Y所使用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具有挠性,在所述导电性纤维前端的对面设置具有多个网眼504Y的栅形电极503Y,借助于该施加了不同于上述充电偏位电压值的栅形电极偏位电压的栅形电极,在上述导电性纤维与感光体3Y之间产生放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感光体等潜像载置体获得均匀充电的充电装置。同时涉及用于所述充电装置的充电刷,以及采用所述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上述类型的充电器中已知有Scorotron充电器。Scorotron充电器具有网状栅形电极以及电极丝。所述网状栅形电极位于潜像载置体对面,其间相隔一定间隙。所述电极丝隔着栅形电极被架设成其外表面面向潜像载置体。如果对电极丝施加规定的偏位电压,并且对栅形电极施加较上述偏位电压更接近于感光体均匀充电电位值的偏位电压,则电极丝的外表面与感光体之间就会发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感光体表面获得与施加在电极丝上的偏位电压极性相同的均匀充电。这种结构为了让电极丝与潜像载置体之间发生电晕放电,需要对电极丝施加5kV以上的高电压。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特开2006-24328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采用具有多个尖齿的锯齿形放电电极作为产生放电的部件,可用以取代电极丝。该锯齿形放电电极隔着网状栅形电极面向潜像载置体。这种结构在施加了偏位电压的放电电极中,使电荷集中在多个面向栅形电极的锐利的齿尖上,因而与架设电极丝方式的Scorotron充电器相比,能够以较低的电压产生电晕放电。
然而,这种充电装置仅在锯齿形放电电极中面向栅形电极部分的齿尖上发生放电,为此,在潜像载置体中不面对齿尖的部分容易发生充电不良,影响到充电均匀性。虽然尽量减小齿间间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止充电不均匀,但是齿间间距的减小是有限度的。
此外,上述充电装置虽然能够以低于Scorotron充电器的电压产生电晕放电,但该电压还是必须在4kV以上,从低电位化观点来看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改善。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不但能够用低于以往的电压使潜像载置体充电,同时还能够减少发生充电不均。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解决方法。
(1)一种用于充电装置的充电刷,具备导电性保持体和由该导电性保持体所保持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充电装置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的充电刷中的导电性纤维前端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像载置体之间,借助于间隙产生放电,使该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得到均匀充电,充电刷的特征为,多根导电性纤维为挠性纤维,而且被使用于在导电性纤维与潜像载置体之间借助于开口电极产生放电的充电装置之中,开口电极具有多个面向导电性纤维前端的开口,并被施加不同于充电偏位电压值的偏位电压。
(2)一种充电装置,具备充电刷,该充电刷包括导电性保持体和该导电性保持体所保持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该充电装置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的充电刷中的导电性纤维前端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像载置体之间,借助于间隙产生放电,使该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得到均匀充电,该充电装置特征为,多根导电性纤维为挠性纤维,而且,设置具有多个面向导电性纤维前端的开口的开口电极,借助于被施加了不同于充电偏位电压值的偏位电压的开口电极,在导电性纤维与潜像载置体之间产生放电。
(3)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多根前端部分变成尖细的导电性纤维。
(4)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将多根导电性纤维扎结成束状保持在导电性保持体中的充电刷。
(5)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设置同时覆盖毛刷部中不面向开口电极的部分和导电性保持体的覆盖部件。
(6)根据(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绝缘性材料形成的覆盖部件。
(7)根据(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设有开口的覆盖部件部,该开口使导电性保持体中与毛刷保持部份相反方向的端部向外暴露。
(8)根据(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在侧壁上设置开口的覆盖部件,该侧壁为,从开口电极起,以向着导电性保持体延伸的状态覆盖充电刷的多个侧壁之中,位于潜像载置体的表面移动方向下侧的侧壁。
(9)根据(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覆盖部件,而且,配置于内部的毛刷部纤维根部位置与覆盖部件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施加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导电性纤维与覆盖部件内壁之间的放电开始距离加上该导电性纤维的长度所得到的值。
(10)根据(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覆盖部件,并且在该覆盖部件内部设置过度弯曲防止部件,用以防止导电性纤维发生过度弯曲。
(11)根据(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覆盖部件内部设置指向性改善单元,用于提高连接导电性纤维的前端和开口电极方向上的放电指向性。
(12)根据(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具有电荷保持单元的指向性改善部件,用以在覆盖部件的内壁上保持与充电偏压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
(13)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沿着潜像载置体的表面移动方向排列多个毛刷部。
(14)根据(1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弯曲成弯弯曲曲形状的导电性保持体。
(15)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将毛刷部中多个导电性纤维前端分别沿着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排列。
(16)根据(1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将毛刷部中多个导电性纤维的根部分别沿着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排列。
(17)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沿着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呈弯曲形状的开口电极。
(18)根据(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至少具有潜像载置体,该潜像载置体和充电刷形成一体,可以装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机上。
(1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载置体,用于载置潜像;充电单元,对潜像载置体表面进行均匀充电;潜象形成单元,在均匀充电后的潜像载置体表面形成潜像;以及,显影单元,将潜像显影,其特征为,充电单元使用
(2)所述的充电装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在上述本发明的充电刷中,纤维间距小于锯齿状放电电极的齿间距离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在其各自的前端产生放电。与上述专利文献所描述的锯齿状放电电极相比,本发明的结构通过减小放电部位的间隙来抑止潜像载置体的充电不均。而且,多根导电性纤维即使以高密度排列达到几乎互相接触的程度,也会由于施加偏位电压而在集中了电荷的纤维前端,因电荷排斥力造成挠性导电性纤维发生弯曲,并且在纤维之间保持间隙,从而使得导电性纤维在其各自的前端单独地发生电荷集中。这样,以高密度排列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各自能够可靠地产生低电位放电,用低于以往的电位使潜像载置体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上述打印机Y用处理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图3是上述处理单元的斜视图。
图4是上述处理单元中显示显影单元的斜视图。
图5是上述处理单元的充电单元和感光体的斜视图。
图6是上述充电单元的分解斜视图。
图7是上述充电单元和上述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8是上述充电单元和充电刷的分解平面图。
图9是上述充电刷的平面图。
图10是在未施加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上述充电刷前端部分的放大模式图。
图11是在施加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上述充电刷前端部分的放大模式图。
图12是上述充电刷的导电性纤维的放大模式图。
图13是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充电单元中显示充电刷的导电性纤维的放大模式图。
图14是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Y用充电单元中显示充电刷的分解平面图。
图15是上述充电刷的平面图。
图16是同时显示上述充电刷和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17是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同时显示Y用充电单元和部分Y用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18是上述打印机Y用充电单元中显示箱和栅形电极的分解斜视图。
图19是伴随导电性纤维与感光体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电流流动的说明图。
图20是显示放电效率和栅形电极电压之间关系的图形。
图21是用于说明导电性纤维过度弯曲导致发生异常放电原理的说明图。
图22是导电性纤维与箱之间距离的说明图。
图23是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Y用充电单元5Y的放大结构剖视图。
图24是一例采用金属夹具与过度弯曲阻挡部件形成一体结构的充电单元放大结构剖视图。
图25是显示充电效率和栅形电极偏位电压之间关系的图形。
图26是未设置指向性改善单元的电刷-栅形电极方式充电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图27是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Y用充电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图28是在绝缘膜中保持大量电荷的状态下上述充电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图29是上述打印机的充电单元和感光体的概略结构图。
图30是一例在侧壁上开设多个小开口的上述充电单元的结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上述充电单元中介于箱和栅形电极之间的绝缘性部件的说明图。
图32是用于说明上述充电单元中气流流动的说明图。
图33是上述打印机第一变形例中同时显示充电单元和感光体的斜视图。
图34是同时显示上述第一变形例中充电单元和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35是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二变形例中显示串联部的结构图。
图36是上述第二变形例中用于C的显影棍以及调色剂供应辊,以及用于Y的充电单元和感光体的斜视图。
图37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二变形例中充电单元周围气流流动的说明图。
图38是第六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同时显示Y用充电单元和Y用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39是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同时显示Y用充电单元和Y用感光体的斜视图。
图40是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变形例中的充电刷的斜视图。
图41是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和Y用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42是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第一变形例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和Y用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43是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第二变形例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和Y用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图44是第九实施例的打印机Y用充电单元中显示充电刷507Y和栅形电极503Y的放大结构图。
图45是第十实施例的打印机的Y用充电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图46是第十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充电单元、显影单元以及感光体的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对电子传真方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的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基本结构。图1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概略结构图。该打印机具备用于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以下以Y、C、M、K表示)的四个处理单元1Y、1C、1M、1K。这些处理单元除了使用不同颜色的Y、C、M、K调色剂作为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材料以外,其他结构均为相同。以形成Y调色剂图像的处理单元1Y为例,如图2所示,该处理单元1Y具备感光体单元2Y和显影单元7Y。如图3所示,感光单元2Y以及显影单元7Y形成一个整体作为处理单元1Y可装卸到打印机主机上。但是,当从打印机主机卸下的状态时,如图4所示,显影装置7Y可装卸到未图示的感光体单元2Y上。
在先前所示的图2中,感光体单元2Y包含作为潜像载置体的鼓状感光体3Y、鼓清洁单元4Y、未图示的消电单元、以及充电单元5Y等等。感光体3Y可以采用在铝制基管外周面被覆有电荷发生层或者电荷传送层等多层结构的有机感光体,也可以采用单层结构的感光体。
充电装置5Y对由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按图中A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感光体3Y充电,使其表面均匀充电。经充电单元5Y均匀充电的感光体3Y在其表面载置Y用静电潜像,该Y用静电潜像通过下述光写入单元输出的激光曝光扫描而形成。
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7Y包括设有第一螺旋输送器8Y的第一剂材存放部9Y。还包括由导磁率感应器形成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以下称为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第二螺旋输送器11Y、显影棍12Y、设有刮板13Y等的第二剂材存放部14Y。上述两个剂材存放部内部存放了由磁性载体和带负电荷的Y调色剂组成的未图示Y显影剂。第一螺旋输送器8Y由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将第一剂材存放部9Y内部存放的Y显影剂沿着垂直于图面的方向从图面表面送往图面深处,经过在第一剂材存放部9Y和第二剂材存放部14Y之间的隔板上开设的未图示接通口进入第二剂材存放部14Y。
第二剂材存放部14Y内部的第二螺旋输送器11Y由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将Y显影剂从图面的深处送向表面。在输送途中由固定在第二存放部14Y底部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对Y显影剂进行浓度检测。显影辊12Y以平行于第二螺旋输送器11Y的状态被设置在图中输送Y显影剂的第二螺旋输送器11Y的上方。该显影辊12Y中,在按图中B所示反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的非磁性管显影套筒15Y内部包含有磁辊16Y。通过来自磁辊16Y的磁力,第二螺旋输送器11Y输送的一部分Y显影剂即Y调色剂被吸引到显影套筒15Y的表面形成的Y调色剂层,然后,通过与显影部件即显影套筒15Y保持规定间距的刮板13Y对该Y调色剂层厚度进行控制以后,Y调色剂被输送到面向感光体3Y的显影区域,吸附在感光体3Y上的Y用静电潜像上。通过这样的吸附,感光体3Y上形成了Y调色剂像。因显影而消耗了Y调色剂的Y显影剂随着显影棍12Y中的显影套筒15Y的转动,被送回到第二螺旋输送器12Y上。而后,在送至图表面时,经过未图示的接通口回到第一剂材存放部9Y内部。
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检测的Y显影剂导磁率的检测结果以电压信号被送往未图示的控制部。为显示Y显影剂导磁率与Y调色剂浓度之间的相关,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输出与Y调色剂浓度相对应的电压值。上述控制部中具有RAM等数据存储装置,在其中存储了从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0Y输出的输出电压目标值即Y用Vtref、以及从设置在其他显影单元上用于C、M、K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中输出的输出电压目标值,即C用Vtref、M用Vtref和K用Vtref数据。将调色剂浓度感应器10Y的输出电压值与Y用Vtref的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Y用显影单元7Y仅在与该比较结果相应的时间内驱动未图示的Y用调色剂供应装置。通过该驱动,在第一剂材存放部9Y中,对于因显影消耗调色剂致使Y调色剂浓度变低的Y显影剂提供适量的Y调色剂。这样,在第二剂材存放部14Y内部,Y显影剂的Y调色剂浓度得以维持在固定范围之中。对于其他颜色用的处理单元1C、1M、1K中的显影剂也实行同样的调色剂供应控制。
感光体3Y上形成的Y调色剂像被中间转印到下述中间转印带上。感光体单元2Y的鼓清洁单元4Y清除中间转印工序以后残留在感光体3Y表面上的调色剂。然后,由未图示的消电单元对实行了清洁处理的感光体3Y表面进行消电。通过消电,感光体3Y表面被初始化,以备下一次图像形成。在先前图1所示用于其他颜色的处理单元1C、1M、1K中,也同样在感光体3C、3M、3K上形成C、M、K调色剂像,经中间转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
图1中在处理单元1Y、1C、1M、1K的下方设有光写入单元20。作为潜像形成装置的光写入单元20,根据图像信息发射激光L照射各个处理单元1Y、1C、1M、1K的感光体3Y、3C、3M、3K。由此,感光体3Y、3C、3M、3K上形成了用于Y、C、M、K的静电潜像。此外,在光写入单元20中,光源发射的激光L通过由马达回转驱动的多面反射镜发生偏向,同时经过多个光学透镜或反光镜照射感光体3Y、3C、3M、3K。也可以采用由LED点阵进行扫描的结构取代上述结构。
在光写入单元20的下方设有垂直层叠的第一供纸盒31和第二供纸盒32。这些供纸盒中分别叠放多张作为记录部件的纪录纸P。第一输纸辊31a和第二输纸辊32a分别碰触在最上面的纪录纸P上。当第一输纸辊31a经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按图中C所示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供纸盒31内最上面的纪录纸P就被向着位于图中第一供纸盒31右侧并沿铅直方向延伸的输纸通道33排出。而当第二输纸辊32a由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按图中D所示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二供纸盒32内最上面的纪录纸P也向着输纸通道33排出。输纸通道33中设有多对输送辊34,进入输纸通道33的记录纸P被夹持在一对输送辊34之间,在输纸通道33中按图中E所示所示方向被从下方送往上方。
输纸通道33的终端设有一对定位辊35。当输送纪录纸P的输纸辊34将纪录纸P送至定位辊35的辊间夹持时,这对辊即刻暂停转动。之后,以适当的时机将纪录纸P送往二次转印夹持部。
图中各个处理单元1Y、1C、1M、1K的上方设有绷拉中间转印带41作为环形转动件的转印单元40,该中间转印带41按图中F所示的反时针方向作环形转动。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单元40除了具有中间转印带41以外,还包括带清洁单元42、第一托架43以及第二托架44等。此外还具有四根一次转印辊45Y、45C、45M、45K、二次转印备用辊46、驱动辊47、辅助棍48、张力棍49等等。中间转印带41由这8根辊绷拉,同时,经驱动辊47的旋转驱动,按图中F所示的反时针方向作环状转动。四根一次转印辊45Y、45C、45M、45K与感光体3Y、3C、3M、3K之间夹持环形转动的中间转印带41,各自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中间转印带41的背面即环的内表面上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例如正转印偏位电压。在中间转印带41随着环形转动按顺序通过用于Y、C、M、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的过程中,中间转印带41外表面上重叠感光体3Y、3C、3M、3K上的Y、C、M、K调色剂像,进行一次转印。这样,在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了重合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以下称之为四色调色剂像。
二次转印备用辊46与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1外侧的二次转印辊50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41,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先前说明的定位辊对35配合中间转印带41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的时机,将夹持在辊间的纪录纸P送往二次转印夹持部。而后,在施加了二次转印偏位电压的二次转印辊50和二次转印备用辊46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电场以及夹持压力的影响下,中间转印带41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被一次性地二次转印到纪录纸P上。这样,与白色纪录纸P相互映衬形成了全色调色剂像。
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后,在中间转印带41上附着了未转印到纪录纸P上的残余调色剂。这些残余调色剂由带清洁单元42清除。在带清洁单元42中,清洁刮板42a碰触中间转印带41的外表面,刮去带上的残余转印调色剂。
此外,转印单元40的第一托架43随着未图示的电磁线圈驱动的接通或断开,以辅助辊48的转动轴线为中心按规定旋转角度摆动。本图像形成系统的打印机在形成黑白图像时,由所述电磁线圈驱动第一托架43按图中G所示的反时针方向稍作摆动。通过该摆动,用于Y、C、M的一次转印辊45Y、45C、45M以辅助棍48的转动轴线为中心作图中G所示的反时针公转,使中间转印带41离开用于Y、C、M的感光体3Y、3C、3M。这样,在四个处理单元1Y、1C、1M、1K之中,只驱动K用处理单元1K,形成黑白图像。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在形成黑白图像时,避免徒劳驱动用于Y、C、M的处理单元导致这些处理单元被白白消耗。
在图中二次转印夹持部的上方,设置定影单元60。该定影单元60具有内含卤素灯等热源的加压加热辊61和定影带单元62。定影带单元62包括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64、内含卤素灯等热源的加热辊63、张力棍65、驱动辊66、以及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等。环状定影带64由加热辊63、张力棍65以及驱动辊66绷拉,并按图中H所示的反时针方向作环形转动。在该环形转动过程中,加热辊63从定影带64的背面进行加热。在经上述加热的定影带64贴绕于加热辊63的部位上,受到驱动按图中I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加压加热辊61从定影带64外表面接触定影带64,这样,形成了加压加热辊61与定影带64接触的定影夹持部。
在定影带64的圈外设有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面向定影带64的表面,其间间隔一定间隙,该温度传感器用以测定定影带64在进入定影夹持部之前的表面温度。该检测结果被送往未图示的定影电源回路。定影电源回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加热辊63内含热源和加压加热辊61内含热源的电源供应进行接通或切断控制。为此,定影带64的表面温度大致被维持在140℃左右。
在图1中,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纪录纸P离开中间转印带41后,被送入定影单元60。该纪录纸P在夹持于定影单元60的定影夹持部中被从图中下方送往上方的过程中,受到定影带64的加热挤压,全色调色剂像得到固定。
经上述定影处理,纪录纸P通过一对排纸辊67的辊间后被排出机外。打印机主机筐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纪录纸堆叠部68,由一对排纸辊67排出机外的纪录纸P按先后顺序堆在该堆叠部68上。
转印单元40的上方设有存放Y、C、M、K调色剂的四个调色剂墨盒100Y、100C、100M、100K。调色剂墨盒100Y、100C、100M、100K中的Y、C、M、K调色剂被适当提供给处理单元1Y、1C、1M、1K中的显影单元7Y、7C、7M、7K。这些调色剂墨盒100Y、100C、100M、100K独立于处理单元1Y、1C、1M、1K,可从打印机主机上装卸。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点。
图5为同时显示Y用充电单元5Y和Y用感光体3Y的斜视图。图6为充电单元5Y的分解斜视图。图7为同时显示充电单元5Y和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
如图5所示,设置于感光体3Y正下方的充电单元5Y包含箱501Y和栅形电极503Y。栅形电极503Y由不锈钢、铜、铁等金属材料形成,用以发挥电极功能。如图6所示,除了起电极作用以外栅形电极503Y还作为盖,起到的覆盖设在箱501Y上的维修检点开口的作用。但是,通过窄缝504Y即设在其自身上的开口暴露了箱501Y的内部。
如图7所示,箱501Y被固定于打印机机内部,栅形电极503Y面向感光体3Y使固定的保守检点开口朝正上方。在铅直方向,下面的底板上设有用于通气的开口502Y。
箱501Y中固定了充电刷507Y。该充电刷507Y包含导电性保持体的金属夹具506Y、以及由多根竖直设立在该金属夹具506Y中由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505Y。金属夹具506Y用螺丝固定在箱501Y上。导电性纤维可以列举出以丙烯等长纤维制成的石油沥青碳纤维、煤焦油等制成的PAN系碳纤维、以及以不锈钢等形成的金属纤维等。另外,碳纤维相比金属纤维要廉价而且容易到手,有利于降低成本。
如图7所示,栅形电极503Y上的窄缝504Y面对固定在箱501Y内的充电刷507Y的导电性纤维前端。在这样的状态下,充电电源510Y对充电刷507Y的金属夹具506Y施加与感光体3Y均匀充电电位极性相同的充电偏位电压。本例中上述充电电位为负极性。另外,对于栅形电极503Y,由栅形电极电源510Y对其施加与感光体3Y的均匀带电电位极性相同的,并且绝对值小于充电偏位电压的栅形电极偏位电压。这样,在充电刷507Y的导电性纤维前端和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3Y之间,借助于开口电极即栅形电极503Y上的窄缝504Y产生放电,使感光体3Y得到负极性的均匀充电。
构成充电刷507Y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采用挠性纤维,所述挠性的大小为伴随纤维前端放电的反作用容易发生弯曲的程度。如图8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多根导电性纤维被栽置在金属夹具的第一金属板506aY的表面上,纤维前端从板的边缘伸出。而纤维根部则如图9所示,被夹在未在该图中显示的所述第一金属板和金属夹具的第二金属板506bY之间,如图7所示被固定在金属夹具506Y中。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充电装置5Y中,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在感光体轴线方向即感光体长度方向上所设置的间隙,要远远小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锯齿状放电电极中的齿间间距。出于该结构中毛刷部505Y在感光体轴线方向上的放电位置间距远远小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放电电极中的放电位置间距,因此,相比该放电电极,可以减少感光体3Y的充电不均。而且,如图10所示,构成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虽然以高密度排列达到几乎相互接触的程度,但是,在因施加充电偏位电压而发生电荷集中的纤维前端,如图11所示,电荷间的排斥力致使具有挠性的导电性纤维505aY弯曲,纤维之间互相保持间隙。为此,在每根纤维的前端单独地发生电荷集中,使高密度排列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各自能够可靠地产生低电位放电。这样,以低于上述锯齿状放电电极的充电偏位电压值,让感光体3Y得到充分的均匀充电。
本发明的发明人首先制造了与图7所示充电单元5Y相同的充电装置试验机。该试验装置将导电性纤维505aY前端至栅形电极503Y的距离以及栅形电极503Y至感光体3Y的距离分别设定为4mm和2mm。导电性纤维505aY采用碳纤维制成,其直径φ为7μm。在上述结构的试验机中,同时对栅形电极503Y和充电刷507Y分别施加-2kV栅形电极偏位电压和-3.2kV充电偏位电压,进行感光体3Y均匀充电的试验。其结果为,充电刷507Y各根导电性纤维的前端都产生了良好的电晕放电,感光体3Y得到了约为-900V的良好的均匀充电。对此,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锯齿状放电电极进行同样的充电试验结果为,至少需要施加-4kV充电电压,否则不可能使感光体3Y得到良好的均匀充电。通过上述试验证明了,与采用上述放电电极的以往充电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充电单元5Y能够以更低的电压使感光体3Y得到均匀充电。由于能够以较低的电压使感光体3Y均匀充电,减少了随着电晕放电所发生的臭氧、氧化氮、氧化硫。此外,充电性能的评价是通过使用普通表面电位测试仪,在感光体3Y上测试感光体3Y与充电刷507Y接触区域前后的表面电压,根据该两个测定值的比较结果来进行的。
对于构成充电刷507Y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505aY,优选使用如图12所示的直径φ为0.1至100μm范围内的纤维。这是因为如果直径超过100μm,导电性纤维难以发挥其良好的挠性。尤其优选直径φ为0.1至10μm以内的纤维。
电刷部505Y在感光体轴线方向的纤维设置密度优选范围为10至10000根/mm。关于充电偏位电压,其绝对值优选设定范围为1至4kY。此外,导电性纤维505aY优选使用导热率为1.2×104至2.5×104J/(m·h·K)范围内的纤维。这是因为导热率在该范围以内的纤维可以尽快地将随着放电发生在其前端的放热传递到根部,然后传递到金属夹具506Y上。金属夹具506Y优选使用导热率以及热容量分别为4.1×107至5.2×108J/(m·h·K)以及0.3至10J/K范围内的金属材料。这是因为这样的金属夹具506Y不但能够很快地从导电性纤维505aY中取走热量减少纤维温度上升,同时还能够自己积蓄热量并且放热。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该金属夹具506Y采用铜板所制,也可以采用铝板和不锈钢板所制。
另外,以上对设置多个窄缝504Y作为开口的开口电极即栅形电极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格子状或网状的开口。
在先前所示的图7中,箱501Y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同时覆盖金属夹具506Y和充电刷507Y毛刷部505Y中不面对栅形电极的部位,起到绝缘性覆盖部件的作用。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在箱501Y采用导电性材料时发生电力线从充电刷507Y弯曲进入箱501Y中,或者从栅形电极503Y弯曲进入箱501Y中。尤其是如同本打印机采用挠性材料作为导电性纤维,在集中了电荷的毛刷前端发生弯曲,使得电力线更加容易弯曲进入箱501Y之中。对此,箱501Y采用绝缘性材料所制,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因电力线弯曲进入引起电场混乱而造成的放电不良,而且进一步避免由此造成的感光体3Y充电不良。
绝缘性覆盖部件的箱501Y上设有通气开口502Y,该通气开口502Y使得导电性保持体的金属夹具506Y中与毛刷相反方向的端部向外暴露。这样的结构造成发生从通气开口502Y出发,经由箱501Y以及窄缝504Y,到达转动的感光体3Y的气流,促进从导电性纤维前端向感光体3Y放电。还能够阻止调色剂进入箱501Y内部,减少箱501Y内部发生调色剂污染。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Y用充电单元5Y进行了说明,对于C、M、K的充电单元,因其结构与Y用充电单元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另外,关于对感光体均匀充电的充电部件,有例如特开2001-250467号公报所公开的充电方式。该方式建议采用纳米碳管,通过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的纳米碳管的纳米级穿孔向感光体放出电子。但是,该方式为了良好进行从纳米碳管的穿孔向感光体放出电子,需要让纳米碳管和感光体处于接近真空的减压环境中。然而,要在纪录纸走纸的打印机内部形成这样的环境非常困难。因此,这种方式缺乏实用性。退一步说即使能够从纳米碳管的穿孔良好地放出电子,在调色剂漫天飞舞的打印机内部,也会因穿孔容易被调色剂堵塞,难以长期稳定地保持充电性能。
以下,对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基础上加以特征性结构而形成的各种打印机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3为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各色充电单元中显示充电刷导电性纤维505aY的放大结构图。如图所示,导电性纤维505aY由于进行了斜切或研磨等处理,其前端变得尖细。这样的结构与前端不呈尖细状的导电性纤维相比,能够在前端集中较多的电荷量,以较低的充电偏位电压产生电晕放电。导电性纤维505aY的材料和尺寸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充电偏位电压条件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例
图14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Y用充电单元中显示充电刷的平面分解图。在该充电刷中,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在毛刷长度方向即感光体长度方向上不是形成均一分布,而是沿着毛刷长度方向以规定间隙形成相对较短的多个毛刷部505Y。在各个毛刷部505Y的根部,多根导电性纤维扎结成束。这样,上述多根导电性纤维呈束状被固定在金属夹具的第一金属板上,而后,如图15所示,夹在未图示的所述第一金属板和金属夹具的第二金属板506bY之间,如图7中506Y所示被保持在金属夹具中。这样的结构与多根导电性纤维各自单独地保持在金属夹具上的情况相比,能够阻止毛刷部505Y掉毛。
图16中所示毛刷部505Y的纤维前端与感光体3Y之间的距离L,和多个毛刷部505Y在充电刷长度方向的设置间隙P之间,存在P≤L的关系。具体为间隙P与距离L相等,或者较距离L仅短百分之十以内。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由于毛刷部505Y的设置间隙过长而引起发生充电不均。
此外,C、M、K的充电刷因与Y用充电刷结构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例
图17为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同时显示Y用充电单元5Y和部分Y用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该充电单元5Y中,构成充电刷507Y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可以采用碳纤维、导电性丙烯纤维(SA-7)、以及硫化铜混合纤维等等。
充电刷507Y的金属夹具506Y用螺丝等部件固定在铝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制的箱513Y内壁上,中间夹设绝缘性材料形成的垫圈。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不同,覆盖部件的箱513Y是用金属形成的。
在隔着绝缘性垫圈512Y固定在金属制箱513Y内壁上的充电刷507Y中,形成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前端面向感光体3Y的表面,其间隔开规定间隙。在箱513Y面向感光体3Y的部分上设有大的开口部,栅形电极503Y被固定在箱513Y上用以覆盖该开口部。为此,栅形电极503Y介于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前端和感光体3Y之间。此外,栅形电极503Y和箱513Y之间还夹有未图示的绝缘体,保证栅形电极503Y和箱513Y之间的绝缘性。
图18为Y用充电单元中箱513Y和栅形电极503Y的分解斜视图。栅形电极503Y使用不锈钢、铜、铁等金属薄板形成。该金属薄板经过腐蚀处理形成多个斜向窄缝状开口或格子状开口。
如先前图17所示,充电电源511Y在充电刷507Y的金属夹具506Y上施加与感光体3Y均匀充电极性相同的充电偏位电压,本实施例中该均匀充电极性为负极性。而对于栅形电极503Y,则由栅形电极充电电源510Y施加与感光体3Y均匀充电极性相同的,并且绝对值小于充电偏位电压的栅形电极偏位电压。这样,如图19所示,中间隔着栅形电极503Y的开口504Y,在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前端和感光体3Y之间产生放电。通过该放电,电子或者离子被付与到感光体3Y表面,使感光体3Y得以均匀充电。
本发明的发明人制造了与该图所示充电单元5Y结构相同的充电装置试验机,用该试验机进行测试放电效率的实验。具体为,充电电源511Y采用具有恒电流控制回路,即可恒定控制输出电流的恒流电源。而栅形电极电源510Y则采用具有恒电压控制回路,即可恒定控制输出电压的恒压电源。构成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采用直径为7μm的碳纤维。设定栅形电极503Y和感光体3Y之间的距离为1.5mm。
由充电电源511Y对毛刷部505Y施加充电偏位电压,使刷电流I1为80μA,与此同时,由栅形电极电源510Y对栅形电极503Y施加规定的栅形电极偏位电压。在此状态下,用万能电流表测试丛毛刷部505Y间隔空隙向栅形电极503输出的栅形电极电流I2。根据所测结果以及下式求放电效率。
放电效率(%)=[(刷电流I1-栅形电极电流I2)/刷电流I1]×100
图20为从上述实验中得到的表示放电效率和栅形电极电压之间关系的图形。从图中可知,将栅形电极偏位电压设定在-2.5kV以下时可获得80%以上的放电效率。
使用表面电位测试仪(Model 344,TREK INC.)测试感光体3Y的表面电位,从测试结果可知,适当控制栅形电极偏位电压可对感光体3Y充电达到预计的充电电位。为了尽可能消除充电不均,即使以放电效率为50%左右的条件进行充电处理,也有望使臭氧生成量减少到低于以往的Scorotron方式充电装置的生成量。
如上所述,构成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时会发生弯曲,使相邻导电性纤维之间形成细微空隙。该细微空隙如果是伴随着施加充电偏位电压而形成的话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是在组装充电刷时误将导电性纤维弯折等,导电性纤维505aY则会如图21所示,习惯性地形成大幅度弯曲,致使导电性纤维505aY的前端接近金属制的箱513Y内壁,在该两者之间会产生不希望发生的放电,这种放电在以下称为异常放电。
对此,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将箱513Y内部所设置的毛刷部505Y的纤维根部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距离作如下设定。即,该距离大于在施加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放电开始距离加上导电性纤维505aY长度所得到的值。
下面对此作详细说明。如图22所示,本打印机使用的多根导电性纤维505aY从金属夹具506Y中的固定位置即根部到前端的长度为L1。四枚侧板以及一枚底板覆盖充电刷507Y的箱513Y,所述四枚侧板面对导电性纤维505aY沿导电性纤维505aY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一枚底板隔着充电刷507Y面向栅形电极503Y。将四枚侧板中的一枚侧板设为第一侧板,另一枚侧板设为第二侧板,设定该第一侧板与多根导电性纤维505aY中最接近该第一侧板的纤维的根部之间的距离为L2,第二侧板与多根导电性纤维505aY中最接近该第二侧板的纤维的根部之间的距离为L3。设定底板与导电性纤维505aY根部之间的距离为L4。进而,设定因图示方向的关系未能在同一图中显示的所述四枚侧板中剩下的两枚侧板为第三、第四侧板,设定该第三、第四侧板与多根导电性纤维505aY中分别位于最接近该两侧板的纤维的根部之间的距离为L5、L6。
在图示的充电单元5Y中,充电刷507Y虽然固定在箱513Y上,但在箱513Y内部,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的充电刷507Y中,导电性纤维505aY发生弯曲,其前端会移动到接近箱513Y内壁。当导电性纤维505aY的前端与金属制的箱513Y内壁接近达到一定距离时,两者之间开始发生放电。此时的距离为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放电开始距离L7。
在本打印机中,以上说明的纤维根部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距离,即距离L2、L3、L4、L5、L6之中的任一距离都被设为大于放电开始距离L7加上导电性纤维505aY的长度L1而得到的值。以这样的结构,即便导电性纤维505aY大幅度弯曲致使纤维前端最大限度地接近箱513Y内壁,也能保持此时纤维前端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放电开始距离,避免两者之间发生异常放电。
在上述结构中,箱513Y采用具有比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更高刚性的金属所制以提高充电装置5Y强度,同时,还能够避免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内壁之间发生异常放电。通过避免异常放电,可以延长毛刷部505Y的使用寿命,长期稳定地保持充电性能。进而,异常放电会造成从电毛刷部505Y向箱513Y移动的电子或离子流入接地,不对感光体3Y充电作任何贡献而被浪费,通过避免发生异常放电还可以避免浪费电能。
此外,使用恒压电源作为充电电源511Y时,通过该恒压电源对毛刷部505Y施加恒定控制偏位电压值的充电偏位电压,测试放电开始距离L7。使用根据环境变化补偿偏位电压控制值结构的恒压电源时,对毛刷部505Y施加该上限值的充电偏位电压,测试放电开始距离L7。在使用的恒压电源虽具有根据环境变化补偿偏位电压控制值的结构却没有设定上下限值的情况下,可以对毛刷部505Y施加其理论上的最大输出值的充电偏位电压,用以测试放电开始距离L7。使用对偏位电压输出设有上限值的恒流电源作为充电电源511Y时,对毛刷部505Y施加该上限值的充电偏位电压,测试放电开始距离L7。而使用对偏位电压输出没有设定上限值的恒流电源时,对毛刷部505Y施加其理论上的最大输出值的充电偏位电压,用以测试放电开始距离L7。
第四实施例
图23为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5Y的放大结构剖视图。与第三实施例相同,该充电单元5Y的箱513Y也以金属材料形成。用于固定毛刷部505Y的金属夹具506Y呈长方形,有六个面。这些面中,固定了毛刷部505Y的面为毛刷固定面。邻接毛刷固定面的四条边的四个面上,各自固定了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板状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这些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分别被固定在金属夹具506Y的侧面,从毛刷端面向毛刷前端伸出长度L8。
毛刷部505Y中的多根导电性纤维505aY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时,各自会发生少许弯曲与邻接的导电性纤维505aY隔开微细间隙。如果在发生装配人员误碰等情况时,无论导电性纤维505aY向什么方向发生过度弯曲,都会因碰到四个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中任何一个从毛刷固定面伸出的伸出部分,被阻止发生过度弯曲。
在上述结构中,同样可以对于箱513Y采用较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刚性更加高的金属所制,以此提高充电单元5Y的强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导电性纤维505aY的前端与箱513Y内壁之间发生异常放电。通过避免异常放电,能够延长毛刷部505Y的寿命,长期稳定保持充电性能。进而避免异常放电造成浪费电能。
对于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为了使从金属夹具506Y的毛刷固定面上的伸出部分不超过毛刷部505Y的前端,如图所示,优选该伸出部分的长度L8小于导电性纤维505aY的长度L1。这使得绝缘性的过度弯曲阻止部件514Y不会比导电性纤维505aY的前端更接近栅形电极503Y,避免降低纤维前端和栅形电极503Y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避免因电场强度降低而引起的充电偏位电压上升。
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在其毛刷部505Y的周围区域中,如图所示,除了面向毛刷前端的区域和面向毛刷根部的区域以外,其他区域优选围绕毛刷部505Y设置。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不管导电性纤维505aY朝任何方向弯曲都能够阻止在该方向上发生过度弯曲。但是,只是针对特定方向弯曲而设置的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对于阻挡该方向上的弯曲是有效的。
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优选使用硬度较导电性纤维505aY低的材料。这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导电性纤维505aY的过度弯曲引起发生异常放电而不致损伤导电性纤维505aY。
在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中,对从所述毛刷固定面伸出的部位前端边缘,优选实行倒角处理或半径为R的圆角处理。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发生导电性纤维505aY被勾在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的前端边缘上。
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优选使用弯曲刚性较导电性纤维505aY大的材料。这是为了防止在受到导电性纤维505aY碰撞时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发生弯曲,确保有效阻止导电性纤维505aY的过度弯曲。如上所述,对于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虽然希望使用硬度较导电性纤维505aY为低的材料,然而这会导致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刚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阻挡过度弯曲部间514Y进行复杂的曲折加工,使其呈凹凸状或肋条状,以此提高弯曲刚性。
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的基材优选使用抗氧化性或抗非氧化性强的镉-镍系列不锈钢、含镍不锈钢SUS316L、含铜不锈钢SUS316、经氧化膜处理的铝、以及四氟化乙烯树脂等氟化树脂等耐臭氧性优越的材料。这样做是为了抑止伴随导电性纤维505aY放电而生成臭氧导致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劣化。此外,当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的基材使用导电性材料时,优选对其表面进行绝缘处理。
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的基材优选使用导热率为80至420W/(m·K)等高导热率材料。这是为了能够尽快吸收伴随放电而生成的热量,并且尽快将该热量传递给金属夹具506Y,以防止毛刷前端近旁温度上升。
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也可以与金属夹具形成一体。图24为一例采用金属夹具506Y与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形成一体结构的充电单元5Y的放大结构剖视图。该图的金属夹具506Y中,毛刷固定面的周围部分向毛刷前端伸出,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被一体形成在金属夹具506Y上。这样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和加工次数。
第五实施例
如同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那样加大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4Y之间的距离,虽然能够避免发生异常放电,但是会使充电单元5Y大型化。还有,如同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设置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虽然也可以避免发生异常放电,但是,此时需要在箱513Y内部留设装配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的空间,为此也会导致充电单元5Y的大型化。
在设置栅形电极503Y和充电刷507Y的方式(以下称为电刷-栅形电极方式)中,用感光体3Y的输入电流与毛刷部505Y的输出电流之比表示充带效率,该充电效率根据条件变化可达到80%至90%的高效率。图25为通过实验调查充电效率与栅形电极偏位电压之间关系所得到的结果作成的图形。从图中可知,提高栅形电极偏位电压,使其超过-2.5kV,可以获得了80%以上的充电效率。以实际机器上的装载条件也有望达到50%左右的充电效率。鉴于以往一般的Corotron或者Scorotron等电极丝方式的充电效率只有10%左右,可以认为这是效率非常高的充电处理。比如,要从毛刷部505Y向感光体3Y输出100μA的电流时,电极丝方式需要对毛刷部505Y提供1mA的电流,而电刷-栅形电极方式则只要200μA便足够了。这样可以削减以往所要电能的80%。但是,这是在不发生异常放电的情况下的效果,如果发生异常放电,削减电能的效果就会大幅度下降。
对此,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充电单元5Y中,为了提高连接毛刷部505Y导电性纤维505aY的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上的放电指向性,在箱13Y内部设置了指向性改善单元。通过提高连接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505aY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的放电指向性,减少了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内壁之间发生的异常放电。这样不但能够回避因加大纤维与箱内壁之间的距离或者设置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而造成的充电单元大型化,还能抑止因异常放电造成发生浪费电能。
采用电荷保持单元作为上述指向性改善单元,用以在充电单元5Y的箱内壁上保持与充电偏位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在箱内壁上保持与充电偏位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可以减小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内壁之间的电位差,使得在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内壁之间不易发生放电,提高连接纤维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的放电指向性。
图26为没有设置指向性改善单元的电刷-栅形电极方式充电单元5Y的放大结构图。该充电单元5Y与第三、第四实施例相同,使用金属制的箱513Y作为覆盖部件。为了使装置小型化,没有采用加大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之间的距离,或者设置过度弯曲阻挡部件的结构。在对毛刷部505Y施加充电偏位电压的同时,在栅形电极503Y上施加栅形电极偏位电压,当电刷与栅形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达到2.5kV左右时,导电性纤维505aY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之间开始放电,电子被从纤维向着栅形电极放出。被放出的电子中的一部分移动到栅形电极503Y的表面,而大部分的电子则受到在栅形电极503Y与未图示的感光体之间形成的电场J的拉动,经过栅形电极503Y的开口504Y,移动到感光体表面。
与上述正常放电不同,导电性纤维505aY与连接接地的箱513Y之间会因电场K的形成发生零星的异常放电。该异常放电会导致从导电性纤维505aY移动到箱内壁513Y上的电子通过未图示的接地线流入接地。这样造成浪费电能。
图27为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中Y用充电单元5Y的概略结构图。该充电单元5Y使用金属箱513Y作为覆盖部件。此外,出于装置小型化的目的,不采用加大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之间的距离,或者设置过度弯曲阻挡部件的结构。
在金属制的箱513Y内壁上贴绝缘性胶带,比如聚四氟乙烯胶带,用以形成绝缘膜515Y。在此状态下,导电性纤维505aY与金属制的箱513Y之间,也会借助于绝缘膜515Y形成电场K。当沿着该电场K的方向在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之间发生放电时,从导电性纤维505aY放出的电子移动到绝缘膜515Y的表面,不流入箱513Y中,而是长期逗留在绝缘体515Y的表面上。这样,随着异常放电,在绝缘膜515Y表面上电子的量逐渐增加,绝缘膜515Y的表面负电位渐渐变高。通过逐渐减小绝缘膜515Y与导电性纤维505aY之间的电位差,可以提高连接纤维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的放电指向性。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提高连接纤维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的放电指向性,减低异常放电量,同时,将异常放电产生的电子保持在绝缘膜515Y上有效于提高放电指向性,消除浪费电能。
在装置动作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还可以使绝缘膜515Y表面保持大量电子,基本消除导电性纤维505aY与绝缘膜515Y之间的电位差。此时,从导电性纤维505aY朝向绝缘膜515Y的电场消失,在此之后,从导电性纤维505aY放出的电子几乎全部移动到感光体上。
以上对于用金属制的箱513Y作为箱部件材料的情况作了说明,此外,在使用绝缘性的箱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指向性改善单元。此时,可以在绝缘性的箱外壁上形成金属板或者金属片等的金属层,将该金属层接地。这样,在箱外壁上的金属层与导电性纤维505aY之间形成电场,沿着该电场方向发生的异常放电的电子或离子可以保持在绝缘性的箱内壁中。
如图29所示,在充电单元5Y中,导电性纤维505aY的前端被设置为朝向感光体3Y转动中心3aY。这样,在感光体3Y的外周面与导电性纤维505aY之间,沿着感光体3Y外周面法线方向可以产生放电。
如图30所示,优选在箱513Y的侧面设置多个小开口513aY。这是因为,由于小开口513aY的静电容量非常小,可以以更加少量的电子使绝缘膜515Y的电位相同于导电性纤维505aY的电位。
如图31所示,栅形电极503Y被隔着绝缘性部件516Y固定在箱513Y上,保证两者之间的绝缘性。这样,避免了栅形电极503Y上的电荷从箱513Y转移到接地,浪费电能。
如图32所示,充电单元5Y的箱513Y上设置面向栅形电极503Y的通气开口502Y。并且从箱513Y外面朝着该通气开口502设置送气的送气扇17Y作为送气单元。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送气扇517Y的送气,产生从通气开口502Y经由充电刷507Y和栅形电极503Y的开口504Y到达感光体表面的气流,促进从导电性纤维前端向感光体3Y放电。而且可以通过阻碍调色剂进入箱513Y内部,减少发生箱513Y内部的调色剂污染。
送气扇517Y用旋转浆进行送气,该浆以圆形旋转轨迹旋转。如果要尽可能将该送气扇517Y的送气全部送入充电单元5Y的通气开口502Y以内,需要浆的转动直径与箱513Y的宽度W大致相同。但是,该尺寸无法将空气送入垂直于图面的在通气开口502Y长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为此,如果要在箱513Y内部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区域内发生气流,则需要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多个送气扇517Y,这样会使成本上升。
图33为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第一变形例中同时显示充电单元5Y和感光体3Y的斜视图。图34为上述第一变形例中同时显示充电单元5Y和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该第一变形例中,使用送气浆轮520Y作为送气单元,该送气浆轮520Y具有沿着箱513Y长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部件518Y,和该转动轴部件518Y的外周面上竖立设置的多片叶片部件519Y。
上述送气浆轮520可以通过以转动轴部件518Y为中心进行公转的多片叶片部件519Y,将空气送入箱513Y的通气开口502Y在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区域。也就是说,在第一变形例中,用一台送气浆轮520Y,就可以将空气送入通气开口502Y在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区域。这样,相对于设置多个送气扇517Y,以较低的成本,把空气送入通气开口502Y整个长度方向上的区域。
图35为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第二变形例中的串联部结构图。在第二变形例中采用单成份显影方式的显像装置作为各种颜色的显像单元。该方式采用不含磁性载体的单成份显像剂作为调色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该图中,对于各种颜色的显影单元仅显示了显影棍17Y、17C、17M、17K以及调色剂供应辊18Y、18C、18M、18K。各种颜色的显影单元内部形成有存放Y、C、M、K调色剂的调色剂存放部。调色剂存放部中设置了用于搅拌运送Y、C、M、K调色剂的可以转动的搅拌器。在Y、C、M、K用的显影单元中,当Y、C、M、K用的搅拌器开始转动时,Y、C、M、K调色剂被送往调色剂供应辊18Y、18C、18M、18K。调色剂供应部18Y、18C、18M、18K的辊部分是以泡沫树脂等形成,补充由搅拌器送来的Y、C、M、K调色剂,在与显影棍17Y、17C、17M、17K接触的接触部,向显影辊17Y、17C、17M、17K提供Y、C、M、K调色剂。这样,载置Y、C、M、K调色剂的显影辊17Y、17C、17M、17K在面向感光体3Y、3C、3M、3K的显影区域中,将Y、C、M、K调色剂附着到感光体3Y、3C、3M、3K的静电潜像上。
图36为上述第二变形例中用于C的显影辊17C和调色剂供应辊18C、以及用于Y的充电单元5Y和感光体3Y的斜视图。图37为该第二变形例中C用显影单元7C和用于Y的充电装置5Y以及感光体3Y的斜视图。在C用调色剂供应辊18C上,分别有轴部件从该辊部的两个端面突出。这些轴部件回转自如地由未图示的轴承支撑。这些轴部件的外周面上各自突出设置叶片部件18aC。当调色剂供应辊18C转动时,在辊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上,叶片部件18aC分别以轴部件为中心进行公转产生气流。如图37所示,该气流F发生在C用显影单元7Y的箱内部。而显影单元7C的箱中,在面对Y用充电单元5Y的位置上设有送气开口19C。这样,C用显影单元7C的箱内部发生的气流F经由送气开口19C,进入Y用充电单元5Y的通气开口502Y中。
如上所述,在第二变形例中,设置在C用显影单元7C中的叶片部件18aC和送气开口19C作为送气单元,起到了向Y用充电单元5Y的通气开口502Y送气的作用。如先前的图35中所示,设置于K用显影单元中的叶片部件18aK和未图示的送气开口作为送气单元,起到向M用充电单元5M的通气开口502M送气的作用。而设置于M用显影单元中的叶片部件18aM和未图示的送气开口作为送气单元,则起到向C用充电单元5C的通气开口502C送气的作用。
上述结构可以利用串联部中已有的部件进行送气。另外,图35中标记La所示的虚线箭头表示曝光扫描感光体的激光。
第六实施例
图38为第六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同时显示Y用充电装置5Y和Y用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在第六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绝缘性材料所形成的箱作为充电单元5Y的箱501Y。该绝缘性箱501Y具有从栅形电极503Y向金属夹具506Y延伸,覆盖充电刷507Y的四个侧壁。这些侧壁中,位于感光体3Y表面移动方向A下侧的侧壁(以下称为下端侧壁)为接受伴随感光体3Y转动而产生的气流F的位置。该下端侧壁上设有气流接受开口521Y。
在上述结构中,伴随感光体3Y转动而产生的气流F从气流接受开口521Y进入箱501Y中,使得箱501Y内部能够产生从毛刷部505Y流向栅形电极503Y的开口504Y的气流。这样,利用感光体3Y的转动而产生的气流F,就能够促使从导电性纤维前端向感光体3Y放电,并且减少箱501Y内部发生调色剂污染。
第七实施例
图39为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同时显示Y用充电单元5Y和Y用感光体3Y的斜视图。为了尽可能使感光体3Y均匀充电,在充电刷507Y的毛刷部505Y中,需要适当增大集合多根导电性纤维各自前端而形成的毛刷表面面积。但是,对于一个毛刷过份增大其表面面积,会使得构成该毛刷表面的每根导电性纤维前端变得难于集中电荷,从而造成放电开始电压上升。
对此,在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沿着感光体3Y的表面移动方向排列多个毛刷部505Y。该结构通过排列多个毛刷部505Y,使得相互独立的多个毛刷表面各自面向感光体3Y。这样就不会过度增加一个毛刷表面面积,确保了均匀充电所需要的毛刷表面积。为此,可以避免过度增加一个毛刷部表面的面积所引起的放电开始电压上升,同时,使感光体3Y得到均匀充电。
图40为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变形例中显示充电刷507Y的斜视图。该图中,通过弯曲具有毛刷部505Y的金属夹具506Y,使其拥有多个夹具相对面。这样的弯曲结构虽然只有一个充电刷507Y,却在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上排列了多个毛刷部505Y。该结构只需要将一个金属夹具506Y固定在箱上,就能沿着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排列多个毛刷部505Y,因此,相比于在箱上固定多个充电刷507Y,减少了加工次数。
第八实施例
图41为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5Y和Y用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感光体3Y因呈鼓状,所以面对充电单元5Y的面为曲面。而毛刷表面呈平面的毛刷部在面对与这样的曲面时,该毛刷面在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上的两端端部相距感光体3Y的距离,要大于中间部分相距感光体3Y的距离。这时,要让所有的导电性纤维从其前端向感光体3Y产生放电,就必须根据所述两端端部的导电性纤维前端与感光体3Y之间的距离来设定充电偏位电压,这与根据中间部分设定充电偏位电压时相比,需要增大充电偏位电压的值。
对此,如图41所示,在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将毛刷部505Y中多个导电性纤维的前端分别沿着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排列。更详细的说,就是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充电装置5Y成为沿着感光体表面的移动方向排列多个,比如如图所示三个毛刷部505Y的结构,位于中间的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长度要比分别位于两端的毛刷部505Y的导电性纤维长度短。这样三个毛刷部505Y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沿感光体3Y表面排列导电性纤维前端的结构。
以上结构中的每根导电性纤维前端与感光体3Y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这与距离参差不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每根导电性纤维的放电发生次数相近,实行均匀充电处理。
另外,在采用设置单个毛刷部505Y的结构,而该毛刷部505Y的毛刷面在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长时,可以将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上中间部分的导电性纤维长度作成短于两端部导电性纤维的长度。
图42为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一变形例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5Y和Y用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如图所示,该充电单元5Y采用的毛刷部505Y中多根导电性纤维的根部分别沿着所述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排列。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用互相之间长度相同的纤维作为多根导电性纤维,这些导电性纤维的前端各自沿着感光体3Y的表面排列。这样,就可以沿着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排列导电性纤维的前端,而不必进行比如将长度不同的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分别设置在规定位置,或者,将长度不同的导电性纤维分别在金属夹具506Y中的规定位置上载毛等麻烦的作业。
图43为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二变形例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5Y和Y用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该充电单元5Y在上述第一变形例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如下结构。即如图所示,使用沿着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弯曲的栅形电极503Y。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栅形电极503Y中,在沿着感光体表面方向上,感光体3Y与栅形电极503Y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相同,避免了因该距离参差不齐导致充电效率下降。
第九实施例
图44为第九实施例的打印机的Y用充电单元中显示充电刷507Y和栅形电极503Y的放大结构图。在上述第七实施例中,曾经对过度增大一个毛刷表面的面积会导致放电开始电压上升作了说明。该结果不仅是因为过度增加毛刷面在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上的长度致使面积增大所造成的,在垂直于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即毛刷长度方向上过度增加毛刷面的长度致使面积增加,同样会得到相同结果。对此,在第九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如图所示,充电刷507Y采用在长度方向上以存在毛刷的部分(以下称为小毛刷部份)和不存在毛刷的部分(以下称之为非毛刷部分)作交替排列的毛刷部505Y。这样,避免了一个毛刷表面的面积过大造成放电开始电压上升,并使感光体3Y均匀充电。
上述小毛刷部分如图所示以相等间隔沿毛刷长度方向排列。另一方面,栅形电极503Y以格子形状排列多个开口504Y,这些开口504Y也与小毛刷部份相同,以相等间隔沿毛刷长度方向排列。如图所示,这样的结构在毛刷长度方向上,每个小毛刷部分都位于栅形电极503Y多个开口504Y中任意一个开口的正上方,通过开口504Y直接面向感光体503Y。这样,导电性纤维前端产生放电就会变得更容易,放电开始电压会变得更小。进而,以低放电开始电压的条件,保证每根导电纤维前端产生放电,减少充电不均的发生。
本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相同,沿着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设置多个毛刷部505Y,此外,本实施例还使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上的毛刷部505Y设置间隔与栅形电极503Y的设置间隔相等。并且,每个毛刷部505Y被分别置于栅形电极503Y的开口504Y的正上方。
第十实施例
图45为第十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显示Y用充电单元5Y的放大结构图。该充电单元5Y具有窄缝开口电极530Y,用以取代栅形电极作为开口电极。该窄缝开口电极530Y把一块板状材料弯曲成日语片假名“コ”字形状,形成窄缝状开口531Y。窄缝状开口531Y的宽度与栅形电极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
充电刷507Y被固定在被弯曲成“コ”字形状的窄缝开口电极530Y内部。在设置于窄缝开口电极530Y内部的充电刷507Y的导电性纤维前端与未图示的感光体之间,借助于窄缝开口电极530Y的开口531Y产生放电。
上述结构与使用栅形电极相比,可以减小充电单元5Y在感光体表面移动方向的尺寸。
第十一实施例
图46为第十一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显示充电单元5Y、显影单元7Y以及感光体3Y的放大结构图。如该图所示,充电单元5Y的箱与显影单元7Y的箱被作为一体形成。因此,可望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充电单元5Y的箱部位设有未图示的通气开口,面对该通气开口设置送气扇517Y。
以上,在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充电单元5Y中,设置箱501Y作为覆盖部件,同时覆盖毛刷部中不面向栅形电极的部位和导电性保持体的金属夹具506Y。该覆盖部件501Y以绝缘性材料所制。如上所述,该结构可以避免因电力线从充电刷507Y弯曲进入箱501Y中,或者从栅形电极503Y弯曲进入箱501Y之中引起电场混乱从而造成的放电不良,进而使得感光体3Y发生充电不良。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充电单元5Y中,设置通气开口502Y作为绝缘性覆盖部件的箱501Y,用以使得导电性保持体的金属夹具506Y中与毛刷部保持部分相反方向的端部向外露出。如上所述,该结构造成发生从通气开口502Y经由箱501Y内部和窄缝504Y到达转动的感光体3Y的气流,促使导电性纤维前端向感光体3Y放电。进而,阻止调色剂进入箱501Y内部,减少了箱501Y内部发生调色剂污染。
在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充电单元5Y中,使用前端尖细的纤维作为形成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505aY。如上所述,该结构与前端不呈尖细的纤维相比,能够在纤维前端集中更多的电荷量,以低的充电偏位电压产生电晕放电。
在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充电单元5Y中,使用将多根导电性纤维扎结成束状保持在导电性保持体的金属夹具506Y中的充电刷507Y。如上所述,与多根导电性纤维各自单独地保持在金属夹具中的情况相比,该结构能够抑止毛刷部505Y中纤维脱落。
在第六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使用多块侧壁作为覆盖部件的箱501Y,该多块侧壁从栅形电极503Y起以向着金属夹具506Y延伸的状态覆盖充电刷507Y,在这些侧壁之中位于感光体3Y的表面移动方向下侧的侧壁上,开设气流接受开口521Y。如上所述,该结构利用感光体3Y转动而产生的气流F,促进导电性纤维的前端向感光体3Y放电,或者减少箱501Y内部调色剂污染的发生。
在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使用导电性材料的金属作为形成覆盖部件即箱513Y的材料,并且,设置于内部的毛刷部505Y纤维的根部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距离要大于L7加上L1所得到的值。在此,L7为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导电性纤维与箱513Y内壁之间的放电开始距离,L1为导电性纤维的长度。如上所述,该结构采用比树脂等绝缘性材料的刚性高的金属形成箱513Y,用以提高充电单元5Y的强度,同时,还可以避免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内壁之间发生异常放电。通过避免发生异常放电,还可望延长毛刷部505Y的寿命,长期稳定地维持充电性能。进而,异常放电导致从毛刷部505Y移动到箱513Y的电子或离子流入接地被浪费,对感光体3Y充电没有任何帮助。而通过避免产生异常放电还可以避免浪费电能。
在第四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使用导电性材料的金属作为形成覆盖部件的箱513Y的材料,并且,在箱513Y内部设置阻止导电性纤维过度弯曲的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该结构中,箱513Y也采用比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刚性高的金属所制,用以提高充电单元5Y的强度,同时避免导电性纤维505aY与箱513Y内壁之间发生异常放电。通过避免发生异常放电,还可望延长毛刷部505Y的寿命,长期稳定维持充电性能。进而可以避免因异常放电造成浪费电能。
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中,覆盖部件的箱513Y内部设置指向性改善单元,用以提高连接导电性纤维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上的放电指向性。如上所述,在该结构中,箱513Y采用比树脂等绝缘性材料的刚性高的金属所制,可以提高充电单元5Y的强度,避免了因加大纤维与箱内壁之间的距离,或者设置过度弯曲阻挡部件514Y而导致充电单元5Y大型化,而且,减少了异常放电造成的浪费电能。
而且,在第五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使用电荷保持单元即绝缘膜515Y,作为指向性改善单元,将与充电偏位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保持在箱513Y内壁上的。该结构通过在绝缘膜515Y上保持与充电偏位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提高了连接导电性纤维前端与栅形电极503Y方向上的放电指向性。
在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沿着感光体的表面移动方向排列多个毛刷部505Y。如上所述,该结构避免了过度增加一个毛刷表面的面积造成放电开始电压上升,同时使得感光体3Y均匀充电。
此外,在第七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一变形例中,使用弯曲成弯弯曲曲形状的导电性保持体的金属夹具506Y。如上所述,该结构与在箱上固定多个充电刷507Y的结构相比,节省了加工次数。
在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中,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前端各自沿着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排列。如上所述,该结构使每根导电性纤维的前端与感光体3Y之间的距离基本保持相同, 这与该距离参差不齐的情况相比,每根导电性纤维的放电发生次数相互接近,能够作均匀充电处理。
在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一变形例中,毛刷部505Y的多根导电性纤维根部各自沿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排列。如上所述,该结构不必进行复杂的作业,比如将不同长度的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设置在规定位置,或者,将不同长度的导电性纤维各自在金属夹具中的规定位置上栽毛,而能够沿着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排列导电性纤维前端。
在第八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二变形例中,使用沿着感光体3Y的弯曲表面弯曲的栅形电极503Y。如上所述,该结构通过在栅形电极503Y中,将感光体表面方向上的感光体3Y与栅形电极503Y之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避免了该距离参差不弃所引起的放电效率降低。
Claims (19)
1.一种用于充电装置的充电刷,具备导电性保持体和由该导电性保持体所保持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所述充电装置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的所述充电刷中的所述导电性纤维前端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像载置体之间,借助于间隙产生放电,使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得到均匀充电,
所述充电刷的特征为,多根所述导电性纤维为挠性纤维,而且被使用于借助于开口电极在所述导电性纤维与所述潜像载置体之间产生放电的充电装置之中,所述开口电极具有多个面向所述导电性纤维前端的开口,并被施加不同于所述充电偏位电压值的偏位电压,
其中:所述导电性纤维具有挠性,该挠性的大小为伴随纤维前端放电的反作用容易发生弯曲的程度;
导电性纤维的直径为0.1到100μm;
在感光体轴线方向的纤维设置密度为10至10000根/mm;且
毛刷部的纤维前端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L与毛刷部在充电刷长度方向的设置间隙P之间,满足P≤L关系。
2.一种充电装置,具备充电刷,该充电刷包括导电性保持体和该导电性保持体所保持的多根导电性纤维形成的毛刷部,所述充电装置在施加了充电偏位电压的所述充电刷中的所述导电性纤维前端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潜像载置体之间,借助于间隙产生放电,使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得到均匀充电,
其特征为,多根所述导电性纤维为挠性纤维,而且,设置具有多个面向所述导电性纤维前端的开口的开口电极,借助于被施加了不同于所述充电偏位电压值的偏位电压的所述开口电极,在所述导电性纤维与所述潜像载置体之间产生放电,
其中:所述导电性纤维具有挠性,该挠性的大小为伴随纤维前端放电的反作用容易发生弯曲的程度;
导电性纤维的直径为0.1到100μm;
在感光体轴线方向的纤维设置密度为10至10000根/mm;且
毛刷部的纤维前端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L与毛刷部在充电刷长度方向的设置间隙P之间,满足P≤L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多根前端部分变成尖细的所述导电性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将多根所述导电性纤维扎结成束状保持在所述导电性保持体中的所述充电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设置同时覆盖所述毛刷部中不面向所述开口电极的部分和所述导电性保持体的覆盖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所述覆盖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设有开口的所述覆盖部件,该开口使导电性保持体中与毛刷保持部份相反方向的端部向外暴露。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在侧壁上设置开口的所述覆盖部件,该侧壁为,从所述开口电极起,以向着所述导电性保持体延伸的状态覆盖所述充电刷的多个侧壁之中,位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移动方向下侧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所述覆盖部件,而且,配置于内部的所述毛刷部纤维根部位置与覆盖部件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施加充电偏位电压状态下所述导电性纤维与该覆盖部件内壁之间的放电开始距离加上该导电性纤维的长度所得到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覆盖部件,并且在该覆盖部件内部设置过度弯曲防止部件,用以防止所述导电性纤维发生过度弯曲。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覆盖部件内部设置指向性改善单元,用于提高连接所述导电性纤维的前端和所述开口电极方向上的放电指向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具有电荷保持单元的所述指向性改善部件,用以在所述覆盖部件的内壁上保持与充电偏压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沿着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移动方向排列多个所述毛刷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弯曲成弯弯曲曲形状的所述导电性保持体。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将所述毛刷部中多个所述导电性纤维前端分别沿着所述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排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将所述毛刷部中多个所述导电性纤维的根部分别沿着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排列。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使用沿着所述潜像载置体的弯曲表面呈弯曲形状的开口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为,至少具有所述潜像载置体,该潜像载置体和所述充电刷形成一体,可以装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机上。
1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潜像载置体,用于载置潜像;
充电单元,对所述潜像载置体表面进行均匀充电;
潜象形成单元,在均匀充电后的所述潜像载置体表面形成潜像;以及,
显影单元,将所述潜像显影,
其特征为,
所述充电单元使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63975 | 2007-03-13 | ||
JP063975/07 | 2007-03-13 | ||
JP2007324814A JP2008257183A (ja) | 2007-03-13 | 2007-12-17 | 帯電ブラシ、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24814/07 | 2007-1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6434A CN101266434A (zh) | 2008-09-17 |
CN101266434B true CN101266434B (zh) | 2010-09-01 |
Family
ID=39980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124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434B (zh) | 2007-03-13 | 2008-02-20 | 充电刷以及使用该充电刷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07869B2 (zh) |
JP (1) | JP2008257183A (zh) |
CN (1) | CN1012664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20889B2 (en) * | 2008-06-04 | 2012-02-21 | Xerox Corporation | Tailored emitter bias as a means to optimize the indirect-charging performance of a nano-structured emitting electrode |
JP5206133B2 (ja) * | 2008-06-05 | 2013-06-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20224A (ja) | 2008-07-14 | 2010-01-2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700237B1 (ko) * | 2008-12-02 | 2017-01-26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도전성 플록 및 도전 브러시 |
JP5500416B2 (ja) * | 2009-09-09 | 2014-05-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ターロックスイッチと、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6550B2 (ja) * | 2009-10-01 | 2011-04-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8680B2 (ja) * | 2013-06-11 | 2016-11-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26655B2 (ja) * | 2014-11-12 | 2019-12-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1683735B (zh) * | 2018-01-27 | 2022-12-23 | 丽萨·索兰基 | 从气流中除去极性分子的装置 |
JP7382025B2 (ja) | 2020-01-15 | 2023-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77457B2 (ja) | 2020-01-17 | 2023-11-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6565A (en) * | 1980-08-04 | 1982-06-22 | Xerox Corporation | Charge process with a carbon fiber brush electrode |
US5250992A (en) * | 1990-11-30 | 1993-10-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harp edged electrod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26540A (en) * | 1978-03-25 | 1979-10-01 | Ricoh Co Ltd | Corona discharger |
US4761709A (en) * | 1984-10-29 | 1988-08-02 | Xerox Corporation | Contact brush charging |
JP2797397B2 (ja) * | 1989-04-14 | 1998-09-17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帯電器 |
JPH05323763A (ja) * | 1992-05-22 | 1993-12-07 | Nec Niigata Ltd | 電子写真装置の帯電器 |
US6081681A (en) * | 1997-03-05 | 2000-06-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harging device, charging metho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5832346A (en) * | 1997-09-29 | 1998-11-03 | Xerox Corporation | Multi-point contact charging device |
JP2000214656A (ja) * | 1999-01-20 | 2000-08-04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帯電装置 |
JP2001154453A (ja) * | 1999-11-26 | 2001-06-08 | Nec Niigata Ltd |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 |
JP3878388B2 (ja) | 2000-03-03 | 2007-02-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用いた電子放出素子、帯電器および画像記録装置 |
US6553198B1 (en) * | 2002-03-27 | 2003-04-22 | Nexpress Solutions Llc | Single piece control grid electrode for a corona charger |
JP2003345110A (ja) * | 2002-05-27 | 2003-12-03 | Seiko Epson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823157B2 (en) * | 2002-06-13 | 2004-11-23 | Xerox Corporation | Charging device having curved grid |
JP4218422B2 (ja) * | 2003-05-29 | 2009-02-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導電性ブラシ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84951A (ja) | 2004-09-17 | 2006-03-30 | Fuji Xerox Co Ltd | 帯電器及び該帯電器を有する画像記録装置 |
JP2006221091A (ja) | 2005-02-14 | 2006-08-24 | Ricoh Co Ltd |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7149458B2 (en) * | 2005-02-28 | 2006-12-12 | Xerox Corporation | Xerographic charging device having three pin arrays |
JP2006243286A (ja) | 2005-03-02 | 2006-09-1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41244A (ja) * | 2006-02-13 | 2007-09-20 | Sharp Corp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帯電方法 |
JP5181518B2 (ja) * | 2007-04-13 | 2013-04-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912399B2 (en) * | 2008-10-29 | 2011-03-22 | Xerox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charging a photoconductor and cleaning a scorotron grid |
-
2007
- 2007-12-17 JP JP2007324814A patent/JP2008257183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2-20 CN CN200810081248XA patent/CN10126643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3-12 US US12/046,778 patent/US790786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6565A (en) * | 1980-08-04 | 1982-06-22 | Xerox Corporation | Charge process with a carbon fiber brush electrode |
US5250992A (en) * | 1990-11-30 | 1993-10-0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harp edged electrode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特开2004-361967A 2004.12.24 |
JP特开平7-261510A 1995.10.13 |
JP特开平7-261511A 1995.10.13 |
JP特开平7-81798A 1995.03.2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6434A (zh) | 2008-09-17 |
JP2008257183A (ja) | 2008-10-23 |
US7907869B2 (en) | 2011-03-15 |
US20080304866A1 (en) | 2008-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66434B (zh) | 充电刷以及使用该充电刷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761691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harger and intake/exhaust | |
JP5585298B2 (ja) |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60088337A1 (en)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therefor | |
US8588635B2 (en) |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KR20130112767A (ko) | 화상 형성 장치 | |
JP4877749B2 (ja)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US7970318B2 (en) |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ing same | |
US20120045252A1 (en) |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 |
US7599647B2 (en) | Charg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0611953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オゾン排気構造 | |
US20090148195A1 (en) | Developing roller,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040175201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494403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JP5206133B2 (ja)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9552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520251B2 (en) | Developer conveyor having helical blades and protrusions | |
US8811858B2 (en) | Charging unit and discharging unit | |
JP2008089976A (ja) | スコロトロン帯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2722716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2006323258A (ja)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10181655A1 (en) | Developer cartridge with spring auger | |
US20120251180A1 (en) | Char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tential control plate | |
JP6278018B2 (ja) |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3885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1 Termination date: 2016022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