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3011B - 纸张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纸张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63011B CN101263011B CN2006800339457A CN200680033945A CN101263011B CN 101263011 B CN101263011 B CN 101263011B CN 2006800339457 A CN2006800339457 A CN 2006800339457A CN 200680033945 A CN200680033945 A CN 200680033945A CN 101263011 B CN101263011 B CN 1012630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binding part
- binding
- guide member
- travel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42B5/08—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by finger, claw or ring-like elements passing through the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B42C1/12—Machines for both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nd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the sheets or signa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98—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with liquid adhesive or adhesive activator apply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纸张处理装置如摘要附图所示具备夹持移动机构(80),用于将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抵靠在从纸沓(3”)的表面和背面覆盖穿孔(98)的位置上而夹持纸沓(3”)。利用夹持移动机构(80)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夹持有纸沓(3”)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同时将装订部件(43)装订在纸沓(3”)上。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在使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的同时将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中,而且在直径不同的装订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使装订部件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对从黑白用以及彩色用的复印机或打印装置等输出的纪录纸进行穿孔处理或捆订处理等的装置的纸张处理装置。具体来讲,将引导部件抵靠在从多页纸张的表面和背面覆盖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一部分的位置上,夹持多页纸张,使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与夹持有多页纸张的引导部件接触的同时将装订部件装订在多页纸张上。这样,能够在使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的同时将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中,并且在直径不同的装订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使装订部件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黑白用以及彩色用的复印机或打印装置等中组合进行开孔以及捆订处理的纸张处理装置而使用的情况渐多。若采用这种纸张处理装置,则可接收形成图像后的记录纸张,在该纸张的下游侧利用穿孔功能进行穿孔。开孔后的多页纸张再次被校正。装订部件自动地插入到校正后的多页纸张上的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中。
可是,在自动地将装订部件插入到多页纸张上的通过穿孔形成的孔内时,使用用于保持固定装订部件的固定部件和用于插入所保持固定的装订部件的插入部件。固定部件接收从装订部件容纳部展开的规定大小的装订部件,按照展开的状态进行保持固定。另外,插入部件将由固定部件以展开状态保持固定的装订部件插入到多页纸张上的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中。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320780号公报(第2页,图4)中公开了装订装置。根据该装订装置,使用在书脊部的两侧并列配置分割环部的塑料制活页夹装订活页纸张时,具备升降式止动部,该升降式止动部位于由活页夹保持部保持的活页夹的书脊部的前面以及纸台上的活页纸张的背侧,对活页纸张进行定位。当这样构成装置时,能够将活页夹插入到活页纸张的孔内。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59396号公报(第2页,图3)中公开了捆订处理装置。根据该捆订处理装置,在由活页夹自动装订沿着纸的一边形成有多个穿孔的活页纸张时,具备上下一对推进器、使这一对推进器上下对称地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以及驱动马达,向闭锁方向驱动一对推进器,闭合活页夹的分割环部,夹持活页夹的书脊部,将成对的分割环部插入到活页纸张的穿孔内。当这样构成时,能够提高分割环部的插入动作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插入不良情况的发生。
然而,根据现有方式的纸张处理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320780号公报(第2页,图4)所示的装订装置中,通过升降式止动部将活页夹的位置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并且将活页夹的两个前端部直接插入到活页纸的孔中,当活页夹的尺寸变化时,活页夹有可能从活页纸张的孔中露出而导致活页夹与活页纸张接触。
另外,同样地,在日本特开2005-59396号公报(第2页,图3)所示的捆订处理装置中,也是将活页夹的书脊部的位置固定在一定位置,并且将活页夹的两个前端部直接插入到活页纸的孔中,当活页夹的尺寸变化时,活页夹有可能从活页纸张的孔中露出而导致活页夹与活页纸张接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纸张处理装置,该纸张处理装置利用装订部件对通过穿孔在多页纸张各自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的孔进行装订来制成书册;其具备: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引导穿孔后的所述多页纸张而使其与规定的位置对齐,并进行按压;引导夹持机构,该引导夹持机构具有引导部件并夹持所述多页纸张,所述引导部件用于抵靠在从所述按压机构按压的所述多页纸张的表面和背面覆盖所述纸张的孔的一部分的位置上;以及装订机构,该装订机构在使所述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与夹持有所述多页纸张的所述引导夹持机构的引导部件接触的同时将所述装订部件装订在所述多页纸张上。
根据本发明的纸张处理装置,在利用装订部件对通过穿孔在多页纸张各自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的孔进行装订来制成书册时,引导夹持机构具有用于抵靠在从按压机构按压的多页纸张的表面和背面覆盖纸张的孔的一部分的位置上的引导部件,并夹持多页纸张。装订机构在使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与夹持有多页纸张的引导夹持机构的引导部件接触的同时将装订部件装订在多页纸张上。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在使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的同时将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中。因而,在直径不同的装订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使装订部件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由此,不会受到上述装置部件的制造及组装而产生的累积公差的影响,能够以简单的部件结构实现高精度的装订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的捆订装置100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捆订装置100的功能例的工序图。
图3是表示取得装订部件时的捆订处理部40以及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装订处理时的捆订处理部40以及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中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7A是表示夹持移动机构80的梳型的按压部件84a以及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构成例的局部断开的俯视图。
图7B是表示图7A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插入校正销85b前的构成例的X1-X1向视剖视图。
图7C是表示图7A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插入校正销85b后的构成例的X1-X1向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夹持移动机构80的校正纸沓时的动作例(之一)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夹持移动机构80的校正纸沓时的动作例(之二)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夹持移动机构80的校正纸沓时的动作例(之三)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夹持移动机构80的校正纸沓时的动作例(之四)的正视图。
图13A是表示基准页数情况下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的下降前的示意图。
图13B是表示基准页数情况下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的下降后的示意图。
图14A是表示页数较少情况下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的下降前的示意图。
图14B是表示页数较少情况下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的下降后的示意图。
图15A是表示页数较多情况下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的下降前的示意图。
图15B是表示页数较多情况下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的下降后的示意图。
图16A是表示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16B是放大表示图16A所示的虚线圆内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的上端部的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17是表示捆订处理部4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18A是表示移动机构41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位于最下部的状态例的剖切面的示意图。
图18B是表示该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位于最上部的状态例的剖切面的示意图。
图19A是表示装订部件43的构成例的局部断开的俯视图。
图19B是表示从箭头B方向观察装订部件43时的状态例的图。
图19C是装订部件43的C-C向视剖视图。
图19D是表示从箭头B观察层叠有多个装订部件43的状态时的状态例的图。
图20A是表示装订部件43的展开例的说明图。
图20B是表示装订部件43的半装订例的说明图。
图20C是表示装订部件43的装订例的说明图。
图21A是表示大径装订部件43的装订处理中的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的剖切面的示意图。
图21B是表示移动机构41的装订爪连杆41m的构成例的放大图。
图22是表示小径装订部件43的装订处理中的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的剖切面的示意图。
图23A是表示位于最下部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的状态例的图。
图23B是表示由装订部件抓握爪41h抓握装订部件43的状态例的图。
图23C是表示装订部件43与装订爪41k接触的状态例的图。
图23D是表示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向下方移动的示例图。
图24A是表示移动机构41向纸张装订位置移动的示例图。
图24B是表示纸沓3”相对装订部件43进行移动的示例图。
图24C是表示装订部件43对纸沓3”进行装订时的装订爪41k的动作例的图。
图24D是表示装订后的纸沓3”的移动例以及移动机构41的动作例的图。
图25A是表示采用大径装订部件43时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一)的说明图。
图25B是表示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二)的说明图。
图25C是表示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三)的说明图。
图25D是表示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四)的说明图。
图26A是表示采用小径装订部件43时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一)的说明图。
图26B是表示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二)的说明图。
图26C是表示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三)的说明图。
图26D是表示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之四)的说明图。
图27A是表示纸沓3”较薄状态下的大径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之间的间隙的示例图。
图27B是表示纸沓3”较厚状态下的大径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之间的间隙的示例图。
图27C是表示纸沓3”较薄状态下的小径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之间的间隙的示例图。
图27D是表示纸沓3”较厚状态下的小径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之间的间隙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其能够在使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的同时,将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通过穿孔形成的孔中,并且在装订部件的直径不同的情况下,能够使装订部件和通过穿孔形成的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捆订装置100构成纸张处理装置的一例,通过在多页纸张各自的规定位置上进行穿孔而形成孔,通过将装订部件(消耗品)43装订到上述孔中来制成书册。例如,捆订装置100是这样的装置:对从复印机或打印装置输出的记录纸(以下简称为纸张3)进行穿孔处理,之后利用规定的装订部件43进行装订处理后排出。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对规定纸张3进行穿孔后直接排出的功能的装置。捆订装置100具有装置主体部(框体)101。捆订装置100优选与复印机或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等同时使用,装置主体部101具有与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相同程度的高度。
在装置主体部101内配备有纸张输送部10。纸张输送部10具有第一输送通路11以及第二输送通路12。输送通路11具有供纸口13以及排出口14,具有将从供纸口13引入的纸张3向处于规定位置的排出口14输送的通过(through pass)功能。
在这里,通过功能是指下述功能:位于上游侧的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和下游侧的其它纸张处理装置之间的输送通路13,将纸张从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直接交接给其它纸张处理装置。在选择了该通过功能的情况下,省略掉输送辊的加速处理或捆订处理等。通常在单面复印的情况下,以纸面朝下的状态输送纸张3。在供纸口13上安装有供纸传感器111,检测到纸张3的前端时向控制部50输出供纸检测信号。
输送通路12具有从该输送通路11切换输送路径的转回功能。在这里,转回功能是指下述功能:在输送通路11的规定位置处进行减速并停止输送纸张3,之后将纸张3的输送路径从输送通路11切换到输送通路12,而且朝着相反方向送出该纸张3。在输送通路11中设有挡片15,将输送路径从输送通路11切换到输送通路12。
另外,在输送通路11和输送通路12的切换点,一连设有3个输送辊17c、19a’、19a。输送辊17c以及19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输送辊19’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例如,输送辊19a’为驱动辊,而输送辊17c以及输送辊19a构成从动辊。由输送辊17c以及19a’导入的纸张3进行减速并停止,但将挡片15从上方设定到下方时,由输送辊19a’以及19a供纸并输送至输送通路12。在一连3个输送辊17c、19a’、19a的前侧附近配备有纸张检测传感器114,对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进行检测,将纸张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0。
在输送通路12的下游侧配置有穿孔处理部20。在该例中,上述输送通路11和输送通路12之间设计成具有规定的角度。例如,在输送通路11的输送面和穿孔处理部20的纸张被穿孔面之间设定第一俯角θ1。在这里,纸张被穿孔面是指对纸张3进行穿孔而形成孔的面。穿孔处理部20配置在以输送通路11的输送面为基准具有俯角θ1的位置上,以便设定纸张被穿孔面。
在穿孔处理部20中,从输送通路11转回,在由输送通路12输送来的纸张3的一端进行穿孔而形成两个以上装订孔。穿孔处理部20例如具有对能够往复动作的穿孔刀21进行驱动的马达22。借助被马达22驱动的穿孔刀21对纸张3逐张进行穿孔。
在穿孔处理部20内,设有作为开孔位置基准的可开闭的挡板24,用于抵靠纸张3。进而,在穿孔处理部20中设有侧顶杆23,用于修正纸张3的姿势。例如,纸张3的前端与可开闭的挡板24均匀地抵接。挡板24作为对齐纸张端部时的位置基准。在侧顶杆23的前侧附近配备有纸张检测传感器118,检测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将纸张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50。
穿孔处理部20使纸张3与挡板24抵接而停止,之后对该纸张3的前端进行穿孔。另外,在穿孔处理主体的下方设有穿孔碎屑容纳部26,以容纳由穿孔刀21切落的碎屑。在穿孔处理部20的下游侧设有排纸辊25,将穿孔后的纸张3’输送到下一级单元中。
在穿孔处理部20的下游侧配置有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将从穿孔处理部20排出的多页纸张3’(参照图2)的孔的位置对齐后暂时进行保留(蓄积)。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被如下配置:将纸张保留面设定在以输送通路11的输送面为基准具有第二俯角θ2的位置上。在这里,纸张保留面是指保留(层叠)通过穿孔而形成有孔的纸张3’的面。在该例子中,俯角θ1和俯角θ2的关系被设定为θ1<θ2。这样设定是为了缩小装置主体部101的宽度和在该条件下以直线输送纸张3。在该例子中,关于俯角θ1,设定成0°<θ1<45°;关于俯角θ2,设定成0°<θ2<90°。
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在纸进入时将纸张3’引导至规定位置,在纸进入结束后,将纸张3’的后端压入。而且,在纸进入时,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将纸张3’的前端引导至多桨叶状的旋转部件(下面称为桨辊)的适当位置上,该旋转部件用于使纸张3’的前端和横端与基准位置对齐。
在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下游侧配置有捆订处理部40,利用装订部件43对通过该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对齐的多页纸张3’进行装订而制成书册90。在这里,书册是指插入装订部件30并装订而成的纸沓。
在该例子中,捆订处理部40具有将装订部件43的两前端部插入到纸张3’的穿孔中的移动机构41。移动机构41构成装订机构的一例,将装订部件43装订到多页纸张上。例如,如下进行移动:在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纸张输送方向和与上述输送通路11的输送方向垂直相交的位置之间进行往复旋转。捆订处理部40具有活页夹(装订部件)盒42。在活页夹盒42中放置多个装订部件43。装订部件43例如通过注塑金属模成型,备有与纸沓厚度对应的多个种类。
移动机构41例如在与输送通路11的输送方向垂直相交的位置上从活页夹盒42中取出一个装订部件43并进行保持,在该状态下旋转到能够看到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位置处。在该位置上,捆订处理部40从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接收对穿孔进行定位后的纸沓,将装订部件43插入到该穿孔中,实施装订处理(自动制册功能)。
在捆订处理部40的下游侧配置有排出单元60,对由捆订处理部40制成的书册90进行排出处理。排出单元60例如具有第一带单元61、第二带单元62以及堆积器63。
带单元61接住从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落下的书册90,切换送出方向。例如,将带单元主体从能够看到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位置转向规定的排出方向。
带单元62接收由带单元61切换送出方向后的书册90而进行中继输送。堆积器63积存由带单元61以及62输送来的书册90。
接着,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捆订装置100的纸张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纸张3是从该捆订装置100的上游侧供给来的纸张。还未开孔设置穿孔。朝图1所示的输送通路11的规定位置输送纸张3,在输送通路11的规定位置减速并停止。而后,纸张3的输送路径从输送通路11切换到输送通路12,而且,该纸张3沿相反方向被送出而输送至穿孔处理部20。
在穿孔处理部20中,通过在纸张30的一端进行穿孔而形成规定数量的装订孔。朝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输送通过穿孔而形成装订孔后的纸张3’。在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中,当达到预定的纸张页数时,例如像图2所示的纸沓3”那样将装订孔的位置对齐,与捆订处理部40协作而将装订部件43插入到该孔中。由此,能够得到由装订部件43插入的图2所示的书册90。
接着,参照图3对取得装订部件时的捆订处理部40以及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的捆订处理部40具备活页夹盒42以及移动机构41。活页夹盒42层叠容纳有装订部件43(未图示)。移动机构41具有开口部41c,每次经由开口部41c取得一个层叠在活页夹盒42中的装订部件43。在取得装订部件之后,如图4所示,移动机构41以移动机构旋转轴41d为轴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向纸对齐单元30一侧移动。纸对齐单元30蓄积有穿孔后的多页纸张。
接着,参照图4对装订处理时的捆订处理部40以及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移动机构41具有开口部41c,处于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以移动机构旋转轴41d为轴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状态,将保持在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上的装订部件43(未图示)插入到由纸对齐单元30提供的图2所示的纸沓3”中。在插入后,移动机构41解除装订部件43,以移动机构旋转轴41d为轴朝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图3所示状态下的活页夹盒42的正下方位置。利用装订部件装订纸沓3”,形成书册90而进入到下一纸张处理工序中。
下面,参照图5对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5所示的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用于对齐由纸张输送部10输送来的纸张3’并对其暂时进行保留。
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构成按压机构的一例,具有纸张引导(导向)按压机构31。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将穿孔后的多页纸张3’引导至规定位置,对齐并进行按压。例如,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在纸进入时将纸张3’引导至规定位置,在纸进入结束时例如捆订处理时,将纸张3’的后端侧压入。
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例如具有纸张保留部32以及左右的可转动的引导部34a及34b。纸张保留部32用于蓄积纸张3’并进行暂时保留。
可转动引导部34a的动作如下:在纸张进入时,在一侧将纸张3’引导至纸张保留部32;或是在纸进入结束后,将纸张3’压入。可转动引导部34a例如具有螺线管301、连接棒302、引导框架303a、按压部件304a以及连杆机构305a。
可转动引导部34b的动作如下:在纸张进入时,在另一侧将纸张3’引导至纸张保留部32;或是在纸进入结束后,将纸张3’压入。可转动引导部34b例如具有引导框架303b、按压部件304b以及连杆机构305b。
在纸张保留部32的左右配置有一对连杆机构305a、305b。连杆机构305a、305b之间通过连接棒302可自如移动地扣合在一起。例如,在一侧的连杆机构305a上安装有螺线管301。螺线管301安装在纸张保留部主体上。
在该例中,将螺线管301的往复运动传递到左右的连杆机构305a、305b上。在连杆机构305a上安装引导框架303a,在连杆机构305b上安装引导框架303b。各个引导框架303a、303b具有向纸张3’的纸面的上方突出的R曲面(R)形状,将纸张3’引导至纸张保留部32。上述螺线管301经由左右的连杆机构305a、305b驱动引导框架303a、303b,使按压部件304a、304b动作。
在引导框架303a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有按压部件304a,在纸进入结束后,压入纸张3’地进行动作。按压部件304a例如为利用树脂注塑金属模成型的制品,具有底部平坦的形状。大小为宽20mm至30mm且长60mm至80mm左右。厚8mm至10mm左右。
按压部件304a例如在纸张进入时成为由可转动的引导部34a形成的行进引导形状的延长引导件,在由该按压部件304a形成的压入机构的打开状态下,通常由施力部件进行施力,以成为与由可转动引导部34a形成的行进引导形状协调的形态的行进引导形状。按压部件304a具有下述结构:在纸进入结束后,顺沿着纸张3’而与纸张3’抵接,以平面按压该纸张3’。引导框架303b以及按压部件304b也同样地构成。在夹持移动机构80可自由开闭地保持固定纸沓3”的保持固定部上,配置有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
下面,参照图6对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中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参照图7A对夹持移动机构80的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以及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参照图7B对夹持移动机构80的插入校正销85b前的状态进行说明,参照图7C对夹持移动机构80的插入校正销85b后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6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为了插入图4所示的移动机构41所保持的装订部件43,将纸沓3”的孔侧的端部固定,沿着纸张输送方向从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向下游侧稍微移动。
夹持移动机构80具有主体基板81、夹持部件82a、82b、挡片83、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校正销85a、85b、马达86、凸轮87a、87b、传动单元88以及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夹持移动机构80构成引导夹持机构的一例,由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夹持纸沓3”,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用于抵靠在从被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按压的纸沓3”的表面和背面覆盖纸张3’的穿孔的一部分的位置上。图4所示的移动机构41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夹持有纸沓3”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的同时将装订部的夹持移动机构80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的同时将装订部件43装订到纸沓3”上。
主体基板81具有前面部位和侧面部位。主体基板81通过对铁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前面部位和左右侧面部位。左侧面部位采用比右侧面部位大的区域。在该例中,在左侧面部位的内侧设有马达86的安装区域,在左侧面部位的上方设有夹持部件82a的安装区域,在右侧面部位的上方设有夹持部件82b的安装区域。在主体基板81上,分别配置有夹持部件82a、82b、挡片83、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校正销85a、85b、马达86、凸轮87a、87b、传动单元88以及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
在主体基板81的两侧端上部可自如移动地安装有夹持部件82a、82b,其进行动作,以保持固定纸沓3”或将纸沓3”自由打开。右端侧的夹持部件82a例如具有钳状部件801和前端呈剑尖状的带限制孔的部件802。
钳状部件801具有一对可动部件801a、801b。在其中一个可动部件801a的一端可自如移动地安装有第一连接棒803。在另一个可动部件801b的一端可自如移动地安装有第二连接棒804。(一对)可动部件801a、801b的另一端与带限制孔的部件802的另一端一起可自如移动地扣合在支点轴部件805上。
带限制孔的部件802具有限制第一及第二连接棒803、804移动的夹持开闭限制用的细长的开口部806。以下述方式进行组装:在该开口部806中露出第一及第二连接棒803、804的端部。
在第一连接棒803上,如图7A所示,夹着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以螺钉安装有梳型的上部按压部件84a(参见图7B、图7C)。同样,在第二连接棒804上夹着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b安装有梳型的下部按压部件84b(参见图7B、图7C)。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具有装订部件引导面99a’、99b’,以装订部件引导面99a’、99b’朝向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的梳型侧的方式安装在连接棒803及804上。
校正销85a、85b以可在垂直于与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的规定位置对齐的纸沓3”的方向上自如移动的方式安装,用于对纸沓3”的穿孔进行校正。
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是与装订部件43相同的塑料原材料。这是为了减小在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面99a’、99b’接触的同时将其装订在纸张的穿孔中时、在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和装订部件引导面99a’、99b’上产生的摩擦等。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最长部位与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的最长部位的长度大致相等。由此,能够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引导至除插入有校正销85a、85b的穿孔之外的其他所有穿孔中。
作为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从纸沓3”的表面和背面覆盖纸沓3”的穿孔的一部分的位置,是通过将校正销85a、85b抵接在设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规定位置处的凹部而设定的。作为位置由校正销85a、85b固定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覆盖穿孔的范围,根据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与校正销85a、85b抵接的部位的凹入程度(切除状况)而确定。例如,如图7A、图7B及图7C所示,凹部设在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左右,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从纸沓3”的表面和背面覆盖纸沓3”的穿孔的一部分的位置被设定在下述位置上: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中各自的连结两个凹部的前端部覆盖纸沓3”的穿孔的大致一半。如图7B以及图7C所示,若形成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凹部,以容纳校正销85a、85b的圆弧的半圆部分,穿孔的大致一半由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覆盖。由此,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面99a’、99b’接触的同时插入到穿孔中。该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将在图25以及图26中详
另外,具有上述两个凹部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覆盖穿孔的一部分的范围,以在厚度最大的纸沓3”中装订直径最大的装订部件43作为条件而进行确定。若能够在装订处理最困难的条件下,使装订部件43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的同时将其插入到穿孔中,则能够与纸沓3”的厚度及装订部件43的直径大小无关地将装订部件43装订到穿孔中。
梳型的上部按压部件84a具有切断成U字型的梳齿部位。该梳齿部位的配置间距与纸沓3”的穿孔的配置间距相等。
梳状部混合形成有长齿部位807和短齿部位808。长齿部位807配置成突出到纸沓3”的纸端部的前方,而短齿部位808配置成截止于纸沓3”的纸端部的前侧附近。这是为了通过将长齿部位807与有选择地在挡片83上开口的部位配合,提高上部按压部件84a以及下部按压部件84b的保持固定精度以及挡片的闭锁功能。
由于左端侧的夹持部件82b与右端侧同样地形成,故省略其说明。左端侧的夹持部件82b和右端侧的夹持部件82a在其后端通过上述支点轴部件805可自如移动地扣合,并且在其前端,安装在钳状部件801上的连接棒803、804可自如移动地扣合在带限制孔的部件802上,由此构成夹持机构。另外,夹持部件82a、82b具有在保持有纸沓3”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基板81沿着纸张输送方向移动的结构。由此,构成夹持移动机构80。
马达86安装在设于左侧面部位内侧的马达安装区域中。马达86与传动单元88扣合,根据规定的齿轮比变换马达转速,将马达旋转力传递给凸轮87a以及87b。在传动单元88中安装了其中一个凸轮87b。凸轮87b经由凸轮联动部件809安装在另一个凸轮87a上。在上述可动部件801a以及801b上设有凸轮作用部位。在各个夹持部件82a以及82b中,凸轮87a、87b按压在可动部件801a或801b的凸轮作用部位上,由此各个夹持部件82a以及82b的钳状部件801同步地开闭。
另外,在主体基板81的前面可自如移动地安装挡片83,其进行动作,以限制蓄积在纸张保留部32中的纸沓3”排纸。在与纸沓3”的输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对挡片83进行上下驱动。在挡片83的两侧边部设有滑动部件811、812,挡片83沿着滑动部件811、812进行滑动。在该例中,在夹持部件82a、82b将纸沓3”设成为自由打开的状态时,通过闭锁挡片83,能够使纸沓3”停止自然下落。
而且,在主体基板81的前面部位内侧可自如移动地安装校正销85a、85b,在装订处理前,在纸沓3”的穿孔中嵌合校正销85a、85b并对齐其位置。校正销85a、85b各自的前端具有圆锥形状。例如,在上部按压部件84a和下部按压部件84b之间,如图7B所示地在嵌合校正销85a、85b之前夹入并保持纸沓3”。而后,为了利用校正销85a、85b对齐纸沓3”的孔的位置,在闭锁挡片83的状态下打开夹持部件82a、82b。然后,如图7C所示,校正销85b嵌合在纸沓3”的孔中。安装有这些部件的主体基板81安装在活页夹纸对齐单元主体部上。
接着,参照图8对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在图8所示的控制部50中,连接有螺线管驱动部35、马达驱动部36、排出辊驱动部122以及马达驱动部180至183。
螺线管驱动部35驱动按压部件移动用螺线管301,在纸进入时,解除左右按压部件304a、304b的压入功能,控制可转动的引导部34a、34b(未图示),以使按压部件304a、304b作为用于向纸张保留部32引导纸张3’的行进引导件发挥作用。根据该控制,可转动引导部34a、34b在纸张进入时打开两侧的按压部件304a、304b,使其成为用于朝向纸张保留部32进行引导的行进引导件。
另外,螺线管驱动部35驱动按压部件移动用螺线管301,在纸进入结束后例如捆订处理时,闭锁按压部件304a、304b的行走引导功能,控制可转动的引导部34a、34b,以使按压部件304a、304b作为向保留在纸张保留部32上的纸张3’的后端侧进行按压的平面抵接部件发挥作用。根据该控制,可转动引导部34a、34b在纸张进入结束后闭锁行进引导件,在蓄积于纸张保留部32的纸张3’的后端侧的两侧部进行按压。
控制部50至少控制螺线管驱动部35的输出,分时地驱动可转动的引导部34a、34b。例如,在排出穿孔处理后的纸张3’时,控制部50对排出辊驱动部122输出排纸控制信号S22。排出辊驱动部122基于排纸控制信号S22驱动排出辊旋转用马达25a,向下方排出穿孔处理后的纸张3’。
控制部50在驱动排出辊旋转用马达25a的期间或者每次驱动时,将螺线管控制信号S35输出至螺线管驱动部35。螺线管驱动部35基于螺线管控制信号S35驱动螺线管301,解除由按压部件304a、304b形成的压入功能。而且,螺线管驱动部35,在纸进入时,基于螺线管控制信号S35驱动螺线管301,执行由按压部件304a、304b形成的压入功能。由此,能够对纸张引导按压机构31进行控制。
马达驱动部36与控制部50连接,控制桨辊单元37。在桨辊单元37中设有桨辊旋转用马达708。例如,马达驱动部36从控制部50输入马达控制信号S36,驱动桨辊旋转用马达708,对桨辊单元37进行控制。
马达驱动部180至182与控制部50连接,对夹持移动机构80进行控制。在夹持移动机构80中,设有夹持部件移动用马达86、引导部件移动用马达89、夹持移动机构用马达308。例如,马达驱动部180从控制部50输入移动控制信号S80,驱动夹持移动机构用马达308,如图13至图15所示,向纸张输送方向移动控制夹持移动机构80。
马达驱动部181从控制部50输入移动控制信号S81,驱动夹持部件移动用马达86,对图6所示的夹持部件82a、82b进行驱动控制。马达驱动部182从控制部50输入移动控制信号S82,驱动销部件移动用的马达89。马达驱动部183与控制部50连接,从控制部50输入移动控制信号S83,驱动侧顶杆用马达74a、74b。
另外,控制部50优选基于由纸张检测传感器119的纸张检测执行控制。纸张检测传感器119对蓄积在活页夹纸对齐单元30中的纸张3’的页数进行计数,将纸张检测信号Sc输出到控制部50。控制部50基于所输入的纸张检测信号Sc对夹持移动机构80以及捆订处理部40进行控制。
下面,参照图9对夹持移动机构80中的纸沓校正时的动作例(之一)进行说明。在该例中,以闭锁挡片83、纸张3’蓄积在纸张保留部32上、保持着纸沓3”的情况作为前提。
图9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为校正销85b尚未插入在规定页数的纸沓3”中的待机状态,是由夹持部件82a(未图示)、82b保持纸沓3”的状态。例如,夹持部件82a和夹持部件82b在其后端,以支点轴部件805为基准,在前端,安装于钳状部件801的连接棒803、804受到带限制孔的部件802的限制的同时执行夹持动作。
进而,连接棒803、804在相对于由钳状部件801进行的夹持动作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微小地可动自如。这是因为,安装在连接棒803、804上的各个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从因其自重位于最下位部的状态起,由校正销85a、85b上升到固定位置,由此实施来对位。
在该例中,隔着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安装在连接棒803上的梳型的上部按压部件84a和隔着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b安装在连接棒804上的梳型的下部按压部件84b保持纸沓3”。进而,安装在连接棒803上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和安装在连接棒804上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b在纸沓3”的穿孔中对装订部件43进行导向。在现阶段,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尚未实施针对纸沓3”的穿孔的对位。
此时,凸轮87a(未图示)、87b在第一位置(初始位置)取得规定的姿势。例如是凸轮87a、87b的突起部朝向正上方的状态。另外,图中的马达89是校正销驱动用的马达。马达89和校正销85a(未图示)、85b通过未图示的连杆机构扣合在一起。连杆机构发挥将马达89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往复运动的作用。
下面,参照图10说明夹持移动机构80的纸沓校正时的动作例(之二)。在该例中,如图9所示,以闭锁挡片83、纸张3’蓄积在纸张保留部32上、利用夹持部件82a(未图示)、82b保持纸沓3”的情况作为前提。
图10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处于下述状态,即,为了对齐纸沓3”的穿孔的位置,在闭锁挡片83的状态下,打开夹持部件82a(未图示)、82b,将校正销85a(未图示)、85b插入到纸沓3”的规定穿孔中。例如,马达86通过传动单元88根据规定的齿轮比转换马达转速,将马达旋转力传递给凸轮87a(未图示)以及87b。其结果,凸轮87a以及87b成为从第一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此时,在各个夹持部件82a(未图示)、82b中,凸轮87a以及87b的突起部按压可动部件801a以及801b的凸轮作用部位,由此使各个夹持部件82a以及82b的钳状部件801同步地打开。
在钳状部件801中,以支点轴部件805作为可动基准,可动部件801a和可动部件801b打开地动作。可动部件801a、801b通过带限制孔的部件802的细长的开口部806而限制了移动,钳状部件801的夹持打开幅度受到限制。驱动力传递到可自如移动地安装在可动部件801a上的连接棒803和可自如移动地安装在可动部件801b上的连接棒804上。
其结果,安装在连接棒803上的梳型的上部按压部件84a和安装在连接棒804上的梳型的下部按压部件84b将纸沓3”自由打开。在这些夹持部件82a、82b将纸沓3”设成为自由打开状态时,通过闭锁挡片83,能够阻止纸沓3”自然下落。
并且,驱动马达89,利用未图示的连杆机构,马达89的正转运动转换为销上升运动,将校正销85b插入到纸沓3”的穿孔中。由此,能够对齐纸沓3”的穿孔的位置。
进而,安装在连接棒803、804上的各个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从因自重而位于最下位部的状态开始由校正销85a、85b上提至规定位置,从而进行对位。
下面,参照图11说明夹持移动机构80的纸沓校正时的动作例(之三)。在该例中,如图10所示,以闭锁挡片83、纸张3”蓄积在纸张保留部32上、利用夹持部件82a(未图示)、82b自由打开纸沓3”、将校正销85b与纸沓3”的穿孔嵌合的情况作为前提。
图11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为将校正销85b插入到纸沓3”的规定的穿孔中、再次设成夹持闭锁的状态。
根据图11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凸轮87a(未图示)以及87b从第二位置(夹持打开)返回到第一位置(初始位置)而取得规定姿势。例如,马达86反转,通过传动单元88根据规定齿轮比转换马达转速,将马达旋转力传递到凸轮87a以及87b上。其结果,凸轮87a以及87b成为从第二位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状态。
此时,在各个夹持部件82a以及82b中,凸轮87a以及87b的突起部在可动部件801a和801b的凸轮作用部位处于非按压状态,由此,利用连接可动部件801a和801b的未图示的弹簧,将各个夹持部件82a以及82b的钳状部件801同步地闭锁。
在钳状部件801中,以支点轴部件805为可动基准使可动部件801a和可动部件801b闭锁地动作。驱动力传递到可自如移动地安装在可动部件801a上的连接棒803、和可自如移动地安装在可动部件801b上的连接棒804上。其结果,安装在连接棒803上的梳型的上部按压部件84a和安装在连接棒804上的梳型的下部按压部件84b保持固定纸沓3”。
进而,安装在连接棒803、804上的各个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从因自重而位于最下位部的状态开始由校正销85a、85b上提至规定位置而完成对位。
下面,参照图12说明夹持移动机构80的纸沓校正时的动作例(之四)。在该例中,如图11所示,以闭锁挡片83、纸张3”蓄积在纸张保留部32上、对于规定页数的纸沓3”将校正销85b插入到纸沓3”的穿孔中、利用夹持部件82a(未图示)、82b进行保持固定的情况作为前提。
图12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为将校正销85b从纸沓3”的规定的穿孔中撤出、维持夹持闭锁的状态。
根据图12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呈取得了第一位置(初始位置)的姿势的状态。马达89被驱动,利用未图示的连杆机构,马达89的反转运动被转换成校正销85a、85b的下降运动,从纸沓3”的穿孔拔出校正销85a、85b。由此,可在装订处理之前对齐纸沓3”的穿孔的位置,而且能够以对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进行对位后的状态保持固定纸沓3”。
在此期间,挡片83进行动作,以限制蓄积在纸张保留部32上的纸沓3”排出,之后打开,以在与纸沓3”的输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滑动。
接着,参照图13A以及图13B说明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基准页数时)。
在图13A所示的夹持移动机构80中,具备夹持定位用的开口部813。开口部813的剖面呈瓶状。连接棒804落入该开口部813中相当于瓶颈部的部分,由此确定夹持位置。
在夹持移动机构80中,除了开口部813外,还具备修正用开口部814。修正用开口部814用于从页数较少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成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或是从页数较多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成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用开口部814内的支柱815是扣合夹持部件82a、82b的连杆部件的可动轴。
夹持部件82a、82b保持基准页数的纸沓3”,相对于图6所示的主体基板81,在保持有纸沓3”的状态下沿着纸张输送方向朝下游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成纸张输送中心位置和装订部件43的装订中心位置一致。这里所说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是指在纸沓3”的厚度方向上将其厚度分割成1/2的位置。而且,所说的装订中心位置是指装订部件43的书脊的位置。因而,在纸沓3”为基准页数时,省略了下降移动调整。
在该例中,朝向捆定处理部40所提供的图13B所示的半装订状态的装订部件43的中央,夹持移动机构80维持夹持着纸沓3”的状态,夹持部件82a、82b下降。夹持部件82a、82b以支点轴部件85的初始位置作为基准,向装订单元侧下降(移动)图中所示的隔离距离L1。
在夹持部件82a、82b的下降过程中,夹持移动机构80动作,使得纸张输送中心位置和装订中心位置一致。之后,当纸沓3”的穿孔到达半装订状态的装订部件43的中央时,利用捆定处理部40对装订部件43进行装订处理。由此,能够由装订部件43装订纸沓3”的穿孔。
下面,参照图14A以及图14B说明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页数较少时)。
图14A所示的夹持部件82a、82b保持比基准页数少的页数的纸沓3”,相对于图6所示的主体基板81,在保持有纸沓3”的状态下沿着纸张输送方向朝下游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页数较少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与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相比偏移到左侧(纸张保留部32的底部侧)。处于这样的状态时,与装订部件43的装订中心位置不一致。
因而,修正用开口部814发挥作用,从页数较少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到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用开口部814发挥作用,使得利用其瓶剖面形状将纸沓前端从右侧移动到左侧。根据该修正用开口部814的功能,朝向图14B所示的半装订状态的装订部件43的中央,从页数较少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改变姿势到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同时,夹持部件82a、82b下降。在该夹持部件82a、82b下降结束的时刻,夹持移动机构80动作,使得页数较少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与装订中心位置一致。而后,与图13B同样地对装订部件43进行装订处理。由此,即使在纸沓3”的页数比基准页数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纸沓3”进行装订处理。
接着,参照图15A以及图15B说明夹持移动机构80的下降移动调整例(页数较多时)。
图15A所示的夹持部件82a、82b保持比基准页数多的页数的纸沓3”,相对于图6所示的主体基板81,在保持有纸沓3”的状态下沿着纸张输送方向朝下游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页数较多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与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相比偏移到右侧(纸张保留部32的上部侧)。处于这样的状态时,与装订部件43的装订中心位置不一致。
因而,修正用开口部814发挥作用,从页数较多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到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修正用开口部发挥作用,利用其瓶剖面形状将纸沓前端从左侧移动到右侧。根据该修正用开口部814的功能,朝向图15B所示的半装订状态的装订部件43的中央,从页数较多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改变姿势到基准页数时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同时,夹持部件82a、82b下降。在该夹持部件82a、82b下降结束的时刻,夹持移动机构80动作,使得页数较多时的纸沓3”的纸张输送中心位置与装订中心位置一致。而后,与图14B同样地对装订部件43进行装订处理。由此,即使在纸沓3”的页数比基准页数多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纸沓3”进行装订处理。
接着,对保持固定装订部件43的移动机构41进行说明。
下面,参照图16A对捆定处理部40的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6B对装订部件抓握部41b的上端部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6A所示的移动机构41具有开口部41c以及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图16B所示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以打开的状态保持规定大小的装订部件43,能够对应于装订部件43的直径大小进行上下调整。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上下移动,取得层叠在图3所示的活页夹盒42中的装订部件43(未图示)。例如,在作为移动机构41取得装订部件43之前的状态的待机状态时,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位于移动机构41的内部,而在待机状态解除时、也就是蓄积在图3所示的纸对齐单元30的多页纸张达到规定页数而将装订部件43插入时,位于移动机构41的内部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从开口部41c向上移动到移动机构41的外部而取得装订部件43。
接着,参照图17说明捆定处理部4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图17所示的控制部50构成为具备例如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存储器等。在控制部50上连接有马达驱动部44a、44b、44c以及44d。控制部50基于纸张检测传感器119的输出对马达驱动部44a、44b、44c以及44d进行控制。
例如,当控制部50中输入表示由纸张检测传感器119检测到一页纸张3’的纸张检测信号Sc时,转移到装订部件43的取得以及装订控制。
马达驱动部44a与控制部50连接,基于马达控制信号S40驱动移动机构旋转用马达45a,以图3以及图4所示的移动机构旋转轴41d为轴朝图中的A方向旋转移动机构41。马达驱动部44b与控制部50连接,基于马达控制信号S41驱动抓握部上下用的马达45b,上下驱动图16B所示的装订部件抓握部41b。
马达驱动部44c与控制部50连接,基于马达控制信号S42驱动抓握爪开闭用马达45c,开闭驱动图16B所示的装订部件抓握爪41h。马达驱动部44d与控制部50连接,基于马达控制信号S43驱动装订爪开闭用的马达45d,开闭驱动图21A所示的装订爪41k。
接着,参照图18A以及图18B说明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图18A所示的移动机构41表示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位于最下部的状态,图18B所示的移动机构41表示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位于最上部的状态。为了进行装订部件抓握部41b的上下移动,移动机构41具有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开口部41c、抓握部连杆结合部41e、抓握部连杆41f、抓握部用凸轮41g以及抓握部结合孔41i。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在上端部具有多个装订部件抓握爪41h,在取得层叠在图3所示的活页夹盒42中的装订部件43时,装订部件抓握爪41h作为抓握装订部件43的部件被使用。
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在侧面具有突起状的抓握部连杆结合部41e。抓握部连杆结合部41e插入在抓握部连杆41f的长孔状的抓握部结合孔41i中,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和抓握部连杆41f为结合的状态。抓握部连杆41f与抓握部用凸轮41g连接,通过抓握部用凸轮41g旋转,能够以抓握部连杆旋转轴41j为轴进行旋转。
抓握部用凸轮41g旋转,抓握部连杆41f旋转,由此,抓握部结合孔41i的位置以及姿势发生变化,其结果,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如箭头D所示经由抓握部连杆结合部41e上下移动。
将从图17所示的控制部50输出的马达控制信号41S输入马达驱动部44b,输入后的马达驱动部44b驱动抓握部上下用马达45b,使抓握部用凸轮41g旋转,由此,进行该装订部件抓握部41b的上下移动的控制。
下面,参照图19A至图19D说明装订部件43的构成例。图19A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表示装订部件43的一部分的俯视图。装订部件43具有书脊部43a、第一环部43d、第二环部43c、第三环部43e、销43f、第一结合部43g以及第二结合部43h。装订部件43是在长度与定形纸尺寸一致的书脊部43a上按一定间隔排列环部43b的树脂射出成型制品。图19B是表示从图19A的箭头B观察的状态的图。如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环部43b为分割成三部分的构成,即,分割成与书脊部43a结合的环部43c、弯折自如地连接在其左右的环部43d以及环部43e,通过向成为环状的方向弯折环部43b而将结合部43g和结合部43h结合在一起,环部43b呈环状。图19C是图19A的C-C剖视图。图19C所示的装订部件43的书脊部43a的剖面形状为凸形,该形状用于由倒L字形的装订部件抓握爪41h抓握装订部件43。图19D为从图19A的箭头B观察层叠多个装订部件43的状态。另外,如图19A至图19C所示,规定的环部43b的环部43c具有突起状的销43f。在具备销43f的环部43c的相反侧,具备与销43f对应的未图示的插入孔。由此,能够在环部43d、环部43c以及环部43e的各两端部对齐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下,将销43f插入到插入孔中,层叠多个装订部件43。
参照图20A至图20C说明装订部件43的构成例(开闭)。图20A至图20C是从图19A的箭头B方向观察环部43b的开闭动作的状态。
如图20A至图20C所示,环部43b借助环部43d和环部43c的连结部以及环部43c和环部43e的连结部而弯折自如地构成,设在环部43d的前端部上的结合部43g与设在环部43e的前端部上的结合部43h能够进行结合。由此,能够从环部43d、环部43c以及环部43e的各两端部对齐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通过朝环状方向弯折环部43d以及环部43e并使结合部43g和结合部43h结合而形成完整的环。而且,结合部43g与结合部43h能够进行多次的结合以及拆卸,由此能够再利用装订部件43。
另外,在图19以及图20中说明的装订部件43与图2所示的纸张3’以及纸沓3”的厚度对应地采用多种环部43b的大小等不同的产品。而且,在图19以及图20中说明的装订部件43虽然其环部43b构成为分割成环部43d、环部43c以及环部43e这三个部分,但环部43b也可以是分割为n(n为自然数)个部分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21A以及图21B说明大径装订部件43的装订处理的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图21A所示的移动机构41为装订大径用的装订部件43的状态。移动机构41具有开口部41c、装订爪41k、装订爪连杆41l、装订爪连杆41m、装订爪连杆41n、弹簧41o、装订爪用凸轮41p、装订部件调节用凸轮41u以及装订部件调节部46l;进行装订爪41k的开闭。装订爪41k将由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保持的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从两侧向内侧按压,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纸张的穿孔中。
装订爪41k与装订爪连杆41l结合,向左右平行移动。装订爪连杆41l具有装订爪连杆旋转轴41r以及连杆结合部46j,经由连杆结合部46j与装订爪连杆41m结合。装订爪连杆41m具有装订爪连杆结合孔41s。
图21B所示的装订爪连杆41m将图21A所示的装订爪连杆41m取出进行放大表示。装订爪连杆结合孔41s具有小径用结合孔R1、中径用结合孔R2以及大径用结合孔R3的切换模式,能够进行三阶段的切换。小径用间距H1为小径用结合孔R1与连杆结合部46j的距离。大径用间距H2为大径用结合孔R3与连杆结合部46j的距离。对小径用间距H1和大径用间距H2进行比较,大径用间距H2较长。
装订爪连杆41m通过连杆结合部46k与装订爪连杆41n结合。装订爪连杆41n具有装订爪连杆旋转轴41t,利用装订爪用凸轮41p传递动力,以装订爪连杆旋转轴41t为轴,装订装订部件43时,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装订爪连杆41m具备弹簧41o,不断地施加左上方向的力。这是为了在改变装订爪连杆结合孔41s的位置时防止装订爪连杆41m等的松动等问题,提高装订处理的精度。
装订部件调节用凸轮41u使装订部件调节部46l向左右平行移动。与装订部件调节部46l结合的装订爪连杆41m以连杆结合部46j为轴向左右移动,由此,装订爪连杆结合孔41s的位置根据装订部件43的尺寸而有所改变。
图21A所示的移动机构41例如使用装订爪开闭用马达45d(未图示)使装订爪用凸轮41p向箭头F方向旋转。通过装订爪用凸轮41p旋转,动力传递给装订爪连杆41n,装订爪连杆41n以装订爪连杆旋转轴41t为轴而被压下。被压下的装订爪连杆41n将通过连杆结合部46k结合的装订爪连杆41m压下。被装订爪连杆41n压下的装订爪连杆41m将通过连杆结合部46j结合的装订爪连杆41l压下。被装订爪连杆41m压下的装订爪连杆41l向由装订部41q装订与装订部件43的圆弧部相接的装订爪41k的E方向平行移动,装订装订部件43。
下面,参照图22说明小径装订部件43的装订处理的移动机构41的构成例。图22所示的移动机构41为装订了小径用的装订部件43的状态。装订部件43为小径用,在图21B所示的小径用结合孔R1中设定连杆结合部46k。由此,在由左右的装订爪41k装订小径的装订部件43时,能够获得比大径的装订部件43大的行程。
下面,参照图23A至图23D说明装订部件取得的移动机构41的动作例。图23A至图23D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移动机构41相同的构成例。为了理解将装订部件43取出的动作过程,以活页夹盒42仅留有下部五分之一程度地观察其中的情况的方式表示。图23A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位于最下部(下面称为待机状态)、由控制部50接受图17所示的纸张检测信号Sc之前的状态。图23B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在由控制部50接受到纸张检测信号Sc之后、使装订部件抓握部41b移动到最上部、由装订部件抓握爪41h抓握装订部件43的状态。图23C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由装订部件抓握爪41h抓握装订部件43并从活页夹盒42中取出的状态。作为图23D所示的移动机构41,在由装订部件抓握爪41h抓握装订部件43将其从活页夹盒42中取出后,利用图21以及图22所示的方法,对应于装订部件43的直径大小来调整装订爪41k的行程,将装订部件43形成为半装订状态(以下称为第一成形)。
对于图23D所示的装订爪41k,在接收大径用的装订部件43时,扩大装订爪41k的两个前端的间隔而使装订部件43等待接收该装订部件43;在接收比大径用的装订部件43小的小径用的装订部件43时,缩小装订爪41k的两个前端的间隔而等待接收该装订部件43。装订部件抓握部41b使装订部件43的圆弧部与等待接收装订部件43的装订爪41k的两个前端接触,而且,在装订爪41k的两个端部处在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附近的位置上,固定装订部件43。装订爪41k将由装订部件抓握部41b固定的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图24A所示的纸沓3”的穿孔中。
下面,参照图24A至图24D对装订处理的移动机构4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24A至图24D所示的移动机构41为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移动机构41相同的构成例。为了理解将装订部件43取出的动作过程,以活页夹盒42仅留有下部五分之一程度地观察其中的情况的方式表示。图24A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从第一成形起以图4所示的移动机构旋转轴41d为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到纸对齐单元30的状态。纸沓3”是这样的状态,即,从图5所示的纸对齐单元30仅抽出纸沓3”。图24B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纸对齐单元30将纸沓3”插入到移动机构41的开口部41c中的状态。图24C所示的移动机构41是将装订部件43插入到利用纸对齐单元30插入于移动机构41的开口41c的纸沓3”中而形成书册90的状态。图24D所示的移动机构11是纸对齐单元30将由装订部件43装订好的书册90向箭头方向移动的状态。书册90被送往后续的工序。移动机构41移动到图23A所示的待机状态。
下面,参照图25A至图25D说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装订部件43大径)。图25A至图25D以下述条件为前提,即,如在图12中说明的那样,将纸沓3”的穿孔98的位置对齐,而且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位置与覆盖穿孔98的大致一半的位置对应,在该状态下利用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保持固定纸沓3”。
图25A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开始向穿孔98插入该装订部件43的状态。图25B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向穿孔98插入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的状态。图25C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从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后的状态起、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的状态。图25D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从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的状态起、一边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使圆弧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一边向穿孔98装订装订部件43的状态。
由此,能够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穿孔98的间隔大致保持为一定,同时,能够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
下面,参照图26A至图26D说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使用例(装订部件43小径)。在该例中以下述条件为前提,即,如在图12中说明的那样,将纸沓3”的穿孔98的位置对齐,而且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位置与覆盖穿孔98的大致一半的位置对应,在该状态下利用梳型的按压部件84a、84b保持固定纸沓3”。
图26A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开始向穿孔98插入装订部件43的状态。图26B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向穿孔98插入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的状态。图26C所示的装订部件43是从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后的状态起、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的状态。图26D所示的装订部件43处于下述状态,即,从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的状态开始,从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使圆弧部与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的同时向穿孔98中装订装订部件43的状态。
由此,能够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穿孔98的间隔大致保持为一定,同时,能够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因此,在直径不同的装订部件43的情况下,能够将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的间隔保持为大致一定。
下面,参照图27A至图27D说明大径及小径的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的间隙比较例。
图27A所示的装订部件43为大径用,纸沓3”为薄的状态。w1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外径的间隙,w2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内径的间隙。
图27B所示的装订部件43为大径用,纸沓3”为在大径时最厚的状态。w3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外径的间隙,w4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内径的间隙。装订部件43为大径用且纸沓3”为最厚的状态是维持外径以及内径的间隙最为困难的条件。因此,在确定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覆盖穿孔98的范围的情况下,在装订部件43为大径用且纸沓3”为最厚的状态时,设定抵靠在穿孔98上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位置,以便能够维持足够的间隙。
通过在维持该间隙最困难的条件下设定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的位置,能够与其他所有装订部件43的直径大小以及纸沓3”的厚度无关地维持足够的间隙。
图27C所示的装订部件43为小径用,纸沓3”为薄的状态。w5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外径的间隙,w6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内径的间隙。图27D所示的装订部件43为小径用,纸沓3”为在小径时最厚的状态。w7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外径的间隙,w8表示穿孔98与装订部件43内径的间隙。
这样,根据应用了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的捆订装置100,具备夹持移动机构80和移动机构41;该夹持移动机构80将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抵靠在从纸沓3”的表面和背面覆盖穿孔98的一部分的位置上,夹持纸沓3”;该移动机构41一边使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与利用夹持移动机构80夹持有纸沓3”的装订部件引导部件99a、99b接触,一边将装订部件43装订在纸沓3”上。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和穿孔98之间的间隔保持为大致一定,同时,将装订部件43的两个前端部插入到穿孔98中。因此,在直径不同的装订部件43的情况下,能够使装订部件43和穿孔98之间的间隔大致保持一定。由此,不会受到该装置部件的制造及组装而产生的累积公差的影响,能够以简单的部件结构实现高精度的装订处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极其适用于对从黑白以及彩色复印机或打印装置输出的纪录纸进行捆订处理的捆订装置。
Claims (3)
1.一种纸张处理装置,该纸张处理装置利用装订部件对通过穿孔在多页纸张各自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的孔进行装订而制成书册,其特征在于,具备:
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引导穿孔后的所述多页纸张而使其与规定的位置对齐,并进行按压;
引导夹持机构,该引导夹持机构具有引导部件并夹持所述多页纸张,所述引导部件用于抵靠在从所述按压机构按压的所述多页纸张的表面和背面覆盖该纸张的孔的一部分的位置上;以及
装订机构,该装订机构在使所述装订部件的两个前端部与夹持有所述多页纸张的所述引导夹持机构的引导部件接触的同时,将所述装订部件装订在所述多页纸张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校正销,该校正销用于对与所述按压机构的规定位置对齐的多页纸张的孔进行校正;
所述引导部件从多页纸张的表面和背面覆盖所述纸张的孔的一部分的位置是通过使所述校正销与设置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规定位置上的凹部抵接而设定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纸张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设置在引导部件的左右;
所述引导部件从多页纸张的表面和背面覆盖所述纸张的孔的一部分的位置被设定为如下所述的位置:所述引导部件的连结两个所述凹部的前端部覆盖所述纸张的孔的大致一半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67549A JP4735150B2 (ja) | 2005-09-14 | 2005-09-14 | 用紙処理装置 |
JP267549/2005 | 2005-09-14 | ||
PCT/JP2006/317580 WO2007032231A1 (ja) | 2005-09-14 | 2006-09-05 | 用紙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3011A CN101263011A (zh) | 2008-09-10 |
CN101263011B true CN101263011B (zh) | 2010-05-19 |
Family
ID=37864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3394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3011B (zh) | 2005-09-14 | 2006-09-05 | 纸张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05476B2 (zh) |
EP (1) | EP1925460B1 (zh) |
JP (1) | JP4735150B2 (zh) |
KR (1) | KR101252886B1 (zh) |
CN (1) | CN101263011B (zh) |
WO (1) | WO200703223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29969B2 (ja) * | 2006-10-17 | 2012-05-09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用紙処理装置 |
JP2009113919A (ja) * | 2007-11-06 | 2009-05-28 | Max Co Ltd | 用紙処理装置 |
JP5510241B2 (ja) * | 2010-09-25 | 2014-06-0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リング製本機能を有す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149285B2 (ja) * | 2012-04-13 | 2017-06-21 | グラド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製本装置 |
JP6106887B2 (ja) * | 2012-04-13 | 2017-04-05 | グラド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製本装置 |
CN110171221B (zh) * | 2019-06-21 | 2023-12-12 | 中原工学院 | 一种财务报表打孔装订装置及装订方法 |
CN112810345B (zh) * | 2020-12-18 | 2021-08-24 | 山东女子学院 | 一种多功能金融票据整理装置 |
JP2022102485A (ja) * | 2020-12-25 | 2022-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23A (zh) * | 1993-08-30 | 1996-01-31 | 郑云泰 | 带有纸片冲孔器的环圈式活页夹 |
JP2005059396A (ja) * | 2003-08-12 | 2005-03-10 | Max Co Ltd | バインド処理方法ならびにバインド処理装置ならびにバインダカートリッ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555290A (en) * | 1949-07-28 | 1951-05-29 | Spiral Binding | Bookbinder |
BE759219A (fr) * | 1969-11-20 | 1971-04-30 | Aglaghanian Jacques | Machine a relier semi-automatique |
IT959769B (it) * | 1972-05-26 | 1973-11-10 | Cartiere P Pigna Spa | Macchina semiautomatica per la rilegatura del tipo cosiddetto a spirale di fogli sciolti perfo rati per album quaderni calendari e simili |
GB1461771A (en) * | 1973-01-23 | 1977-01-19 | Redwood Burn Group Ltd | Machines for binding packets of perforated sheets drive mechanism for rotating drums or reels- |
GB1596172A (en) * | 1976-11-25 | 1981-08-19 | Womako Masch Konstr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piral-bound pads |
US4155134A (en) * | 1978-03-31 | 1979-05-22 | Hans Sickinger Co. | Method and means for forming, inserting and closing zigzag wire binders |
DE3220814C2 (de) * | 1982-06-03 | 1985-09-26 | Bielomatik Leuze Gmbh + Co, 7442 Neuffen | Vorrichtung zum Ausrichten eines mit Randlochungen für Bindelemente versehenen Blattstapels |
JPH1120362A (ja) * | 1997-07-03 | 1999-01-26 | Max Co Ltd | バインディ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バインド部材の成形機構 |
SE519617C2 (sv) * | 2001-07-19 | 2003-03-18 | Plockmatic Int Ab | Anordning och sätt för att förse hophäftade och falsade häften med fyrkantrygg |
JP4300984B2 (ja) * | 2003-11-10 | 2009-07-22 |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 綴じ処理装置 |
-
2005
- 2005-09-14 JP JP2005267549A patent/JP4735150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9-05 US US12/066,805 patent/US790547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9-05 EP EP06797480.8A patent/EP192546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9-05 CN CN2006800339457A patent/CN10126301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9-05 WO PCT/JP2006/317580 patent/WO200703223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9-05 KR KR1020087006135A patent/KR10125288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23A (zh) * | 1993-08-30 | 1996-01-31 | 郑云泰 | 带有纸片冲孔器的环圈式活页夹 |
JP2005059396A (ja) * | 2003-08-12 | 2005-03-10 | Max Co Ltd | バインド処理方法ならびにバインド処理装置ならびにバインダカートリッ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7032231A1 (ja) | 2007-03-22 |
KR101252886B1 (ko) | 2013-04-09 |
EP1925460A1 (en) | 2008-05-28 |
US20090288779A1 (en) | 2009-11-26 |
JP2007076193A (ja) | 2007-03-29 |
KR20080055823A (ko) | 2008-06-19 |
US7905476B2 (en) | 2011-03-15 |
CN101263011A (zh) | 2008-09-10 |
EP1925460B1 (en) | 2017-05-31 |
JP4735150B2 (ja) | 2011-07-27 |
EP1925460A4 (en) | 2015-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63011B (zh) | 纸张处理装置 | |
US5080340A (en) | Modular finisher for a reproduction apparatus | |
EP0924091B1 (de) | Bogendruckmaschine mit Nachverarbeitungseinheit | |
DE69216881T2 (de) | Blattnachbearbeitungsvorrichtung | |
CN101565135A (zh) | 片材后处理装置 | |
US5108082A (en) | Z-folder for a reproduction apparatus finisher | |
EP2305485A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aus ein- oder mehrblättrigen Druckprodukten sowie eingelegten Beilagen bestehenden Druckerzeugnissen | |
EP2228231B1 (de) | Sammelhefter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Sammelhefters | |
CN101253056A (zh) | 纸张处理装置 | |
EP1598210A1 (de) | Sammelhefter für Broschuren | |
CN101683938A (zh) | 片材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
DE60013955T2 (de)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schicken von Dokumentsammlungsätzen zu einem Kuvertiersystem | |
EP2876070A1 (de) | Vorrichtung zur Bildung von Buchblöcken | |
JP3813443B2 (ja) | ステープルで留め合わされる印刷物または他の書物にサムタブインデックスをつくるための丁合い綴機およびその方法。 | |
US6328299B1 (en) | Moving shelf set finishing mailbox | |
EP0908406B1 (de)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Fördern und Ablenken von individuell gehaltenen Produkten | |
EP0169489B1 (de) | Vorrichtung zum Falzen und Weiterverarbeiten von Druckexemplaren | |
EP0517903B1 (en) | Modular finisher for a reproduction apparatus | |
RU2182110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состоящих из нескольких частей типографских изделий | |
DE4416496A1 (de) | Bogenaufnahmevorrichtung | |
DE60013706T2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Zusammentragen von Bögen | |
DE102004021960A1 (de) | Sammelhefter für Broschuren | |
US5393042A (en) | In-bin stapling sorter with flexible alignment arm | |
DE102014107037B3 (de) |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Systeme zur Verarbeitung einer Mehrzahl blattförmiger Dokumente | |
US6568676B2 (en) | Removable turnbar in a sheet accumula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