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9611A - 打入机 - Google Patents

打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9611A
CN101259611A CNA2008100073327A CN200810007332A CN101259611A CN 101259611 A CN101259611 A CN 101259611A CN A2008100073327 A CNA2008100073327 A CN A2008100073327A CN 200810007332 A CN200810007332 A CN 200810007332A CN 101259611 A CN101259611 A CN 101259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tact arm
action
arm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073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9611B (zh
Inventor
石川直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59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9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9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96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机。当对打入机主体部进行下压操作而使误动作防止用的接触臂移动到开位置,并且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触发阀打开而进行打入动作,在这种打入机中,以往触发阀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作用于接触臂上,从而主体部的下压力相应地变大,使得操作性变差。利用本发明可以消除该问题。本发明的打入机中,阀杆(11)的作用力(14)沿与其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P)作用于接触臂(6)的动作臂部(6b),由此不会成为其移动方向的阻力,减小下压力。

Description

打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打钉机或打螺钉机等以压缩空气作为驱动源进行动作的打入机。
背景技术
例如,气体驱动式的打钉机具备内置有通过压缩空气进行来回运动的活塞及气缸的主体部、和以从主体部向侧方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把手部,在主体部中以突出的状态设有作为打出钉子的发射口的撞针导轨(driver guide)。另外,通常在把手部的基部,设有使用者用指尖操作的扳机形式的开关杆及由此而动作以将主体部侧的气缸开闭的触发阀(trigger valve)。当使用者用指尖对该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触发阀打开而向主体部的气缸供给压缩空气,由此使活塞下移而将向撞针导轨中供给的一根钉子利用撞针击打而打出。
在撞针导轨的前端部,通常安装有接触臂(contact arm)。该接触臂是主要用于防止该打入机发生误动作的构件,可以在以一定尺寸从撞针导轨的前端突出的关(OFF)位置和与前端对齐的开(ON)位置之间移动,通常被向关位置侧弹性施力。仅在将作为发射口的撞针导轨前端部向打入位置推压而使该接触臂相对地后退(上移)到开位置的开状态下,上述开关杆的扣拉操作才会有效而将钉子打出(误动作防止机构)。
对于该误动作防止机构,以往提供有各种各样的机构。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误动作防止机构采用如下的构成,即,将接触臂沿着撞针导轨向主体部侧(上方)延伸,使其上端部位于在开关杆的背面侧(触发阀侧)设置的惰杆(idler)的上端部的下面侧。根据该以往构成,当将接触臂上移而用其上端部将惰杆的上端部向触发阀侧(上方)推压移动,在该状态下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惰杆会进一步向上方移动,触发阀的阀杆向开位置移动。当阀杆被推入到开位置而使触发阀打开时,可以向主体部的气缸供给压缩空气而进行打入动作。
与之不同,在不将接触臂上移的关状态下,由于不会利用其上端部将惰杆的上端部侧向触发阀侧(上方)移动,因此该状态下即使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惰杆的移动量也不足,其结果,阀杆向开侧的移动量不足,从而触发阀未打开,因此不会进行主体部中的打入动作。
另外,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构成,即,在延伸至开关杆附近的接触臂的上端部与惰杆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中间夹隔物。根据该构成,当使接触臂上移并利用其上端部推压中间夹隔物而向动作位置侧移动时,惰杆的上部被中间夹隔物向触发阀的阀杆侧移动,当在该状态下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惰杆进一步移动而将阀杆向开位置侧推入。当阀杆被推到开位置侧时,触发阀动作,而向主体部的气缸供给压缩空气,进行钉子的打入动作。
与之不同,在不使接触臂上移的状态下,由于中间夹隔物不向动作位置侧移动,因此惰杆的上端部不会向阀杆侧移动,从而即使在该状态下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惰杆的移动量也不足,其结果,阀杆向关侧的移动量不足,从而由于触发阀未打开,因此不会进行主体部中的打入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701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727960号公报
在如此构成的以往的误动作防止机构中有如下的问题。接触臂是通过使用者将该打入机向打入位置(例如壁侧)推压操作而相对于撞针导轨进行相对上移操作(开操作)。该开状态下,如上所述,其上端部直接或夹隔中间夹隔物地将惰杆的上端部向触发阀侧推压,由此形成将触发阀的阀杆推到开侧的状态。当在该状态下对扳机进行扣拉操作时,惰杆进一步移动而将阀杆向开位置移动。通常,阀杆被压缩弹簧的弹力或压缩空气的压力而向关位置侧施力。
因此,当对接触臂进行上移操作,其后将开关杆向开位置侧扣拉操作时,阀杆的作用力加强,其按原样经过惰杆作为朝向关位置侧的外力作用于接触臂。该外力沿将打入机主体从打入材料中提起的方向作用(受到反作用),因此使用者需要用相应量的较大的力将打入机主体向打入方向推压,在这一点上,该打入机的操作性受到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该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不使阀杆的朝向关位置的作用力作用于接触臂,或者将其大幅度降低,来减小开关杆操作时的反作用而提高该打入机的操作性。
为此,本发明采用了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构成的打入机。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打入机,当将打入机主体推压到打入位置而将接触臂保持于开位置时,成为中间构件被保持在动作传递位置而惰杆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当在形成了该限制状态后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惰杆以足够大的距离移动,触发阀的阀杆克服其作用力而被推至开位置。当阀杆移动至开位置时,触发阀打开而在打入机主体中进行打入动作。
另外,由于中间构件从横向与移动到开位置的状态的接触臂(与该接触臂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或者斜前方或斜后方)抵接并被保持于该动作传递位置的构成(向动作阻断位置的移动受限制的构成),因此经过惰杆施加在该中间构件上的阀杆的作用力,不会作为接触臂的移动方向的作用力施加在其上,或者可以被大幅度地减少,从而作为外力沿接触臂的移动方向作用于其上的力,主要是将该接触臂直接向关位置侧施力的作用力。
由于可以这样将施加在接触臂上的阀杆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排除或大幅度地降低,因此可以排除或减小开关杆扣拉操作时的打入机主体的反作用,由此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负担而提高该打入机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打入机,接触臂只要利用其上端部来限制中间构件向动作阻断位置的移动的位置(开位置)和不限制的位置(关位置)之间进退即可,因此与以往设为利用该接触臂的行程来确保惰杆所需的移动量的一部分的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是更小的行程。因此,根据技术方案1的构成,可以使接触臂所需的行程比以往更小。由于可以减小接触臂的直到开位置处的行程,即可以减小关位置上的从撞针导轨的前端部(发射口)中的突出尺寸,因此使用者可以将撞针导轨的前端部与打入位置更高精度地对准,进而可以有效地进行更高精度的打入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2的构成,通过将中间构件转动支承,使接触臂进入到其限制臂部的移动路径中,而将该中间构件固定于动作传递位置,在该固定状态下利用保持臂部来限制惰杆的移动,并通过在该限制状态下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可以使阀杆移动到开位置。在使接触臂进入到限制臂部的移动路径的状态下,该限制臂的移动路径与接触臂的移动路径交叉,因此该限制臂部从接触臂的移动方向的横向(大致正交方向)与之抵接。因此,可以消除如下情况,即,如前所述地经过惰杆施加在中间构件上的阀杆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作为接触臂的移动方向的外力施加在其上的情况,从而可以相应地减小接触臂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而抑制或排除开关杆扣拉操作时的打入机主体的反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入机的整体侧视图。本图中,以剖视图表示触发阀及其周边的内部构造。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入机的触发阀及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本图与图1相同表示它们的初始状态。
图3同样地是触发阀及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本图表示将主体部下压操作而将接触臂移动到开位置的状态。
图4是触发阀及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本图表示将主体部下压操作而将接触臂移动到开位置,其后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由此进行打入动作的阶段。
图5是触发阀及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本图表示在打入动作后,在保持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的状态下解除主体部的下压动作,由此将接触臂返回到关位置的状态。
图6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入机的触发阀及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本图表示在将接触臂设为关状态的同时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的状态。
图7同样地是触发阀及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本图表示首先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其后将接触臂移动到开位置的情况下,不进行打入动作的空打状态。
其中符号说明如下:,
W...打入材料,1...打入机,2...主体部,2a...支承台座部,3...把手部,3a...蓄压室,3b...通气软管,4...钉仓,5...撞针导轨,6...接触臂,6a...检测臂部,6b...动作臂部,7...压缩弹簧,F...误动作防止机构(foolproof功能),10...触发阀,11...阀杆,11a...第一密封圈,11b...第二密封圈,12...第一阀体,13...第二阀体,13a...通气孔,14...压缩弹簧,15...第一变压室,16...阀杆上室,17...阀杆下室,18...第二变压室,20...开关杆,20a...挡块部,21...支轴,22...惰杆,23...支轴,24...扭簧,30...限制臂部,31...保持臂部,33...扭簧,L...接触臂的行程,P...限制臂部的推压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入机1。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打入机1例示将压缩空气作为驱动源而动作的压缩空气式的打钉机。对于打螺钉机也可以同样地提供。另外,该说明书中,将打入件被打入的方向设为下侧,并用于各构成及构件的说明中。
该打入机1具备主体部2、把手部3和钉仓4。在主体部2中,内置有击打打入件(钉子)而打入到打入材料中的活塞和气缸。在活塞上安装有打入件击打用的撞针。该撞针在以从该主体部2的下面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撞针导轨5内移动。向该撞针导轨5内逐根地供给打入件。
对气缸的压缩空气的吸排气同样是利用内置于主体部2中的头阀(图示略)的开闭来进行的。该头阀的开闭利用后述的触发阀10的开关动作来进行。主体部2是具备以往公知的构成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特别地进行变更,以下如果简单地进行说明,则当头阀被打开时,向活塞的上面侧(气缸上室)供给压缩空气而使活塞下移,由此撞针会移动而将打入件从撞针导轨5的前端打出。当头阀被关闭时,气缸上室向大气开放,使活塞返回到上止点。这样利用头阀的开闭来进行对气缸上室的吸排气,该头阀当后述的触发阀10开时即被打开,当关时即被关闭。
把手部3被设置成从主体部2的侧部向侧方突出的状态。在该把手部3内,设有将经由通气软管3b从外部供给的压缩空气蓄压的蓄压室3a。在把手部3的蓄压室3a内被蓄压了的压缩空气向主体部2供给。在把手部3的基部(与主体部2的接合部附近)配置有上述触发阀10。该触发阀10也是将把手部3内的压缩空气作为驱动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关动作。
在主体部2的撞针导轨5与把手部3的前端部之间以横跨状态配置有钉仓4。在该钉仓4内以相互并排地保持的状态收容有多个打入件。多个打入件通过与主体部2侧连动的进给机构被向撞针导轨5内逐根地供给。
在撞针导轨5的前端部(下端部),配置有接触臂6的检测臂部6a。该接触臂部6具备检测臂部6a和从其沿着撞针导轨5向上方延伸的动作臂部6b。动作臂部6b的上端侧达到与触发阀10相对置地设置的扳机形式的开关杆20附近。该动作臂部6b通过设于主体部2的侧部的支承台座部2a而可沿上下方向滑动地被支承。
接触臂6的检测臂部6a与动作臂部6b一体地沿上下方向移动。检测臂部6a以将撞针导轨5的前端部的周围包围的状态被设置。该检测臂部6a被设置成可在相对撞针导轨5的轴线方向(打入方向,图1中为上下方向)的位置而言,从该前端部以微小的尺寸突出的关位置、和与撞针导轨5的前端部对齐的开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接触臂6通过压缩弹簧7被向关位置侧(图1中向下)施力。由此,接触臂6克服该压缩弹簧7而向开位置移动。接触臂6相对于撞针导轨5的向开位置的相对移动是通过如下操作实现的,即,使用者将主体部2向打入材料W的打入位置下压操作,而将撞针导轨5的前端部(发射口)抵靠到打入位置。从而,使用者至少要克服将接触臂6向关位置侧直接施力的压缩弹簧7的弹性作用力而将主体部2向打入位置进行下压操作。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入机1中,设定为接触臂6从关位置到开位置的所需行程(主体部2的下压行程)是与以往相比极小的行程即可。对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叙述。
接触臂6与以往相同具有防止错误功能(误动作防止机构F),其用于使得在无意地操作了开关杆20的情况下,主体部2也不会误动作。下面,将对该误动作防止机构F进行说明。图2以下出示该误动作防止机构F的详细情况。
如上所述在把手部3的基部配置有触发阀10,在其下侧配置有扳机形式的开关杆20。该开关杆20借助支轴21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主体部2的侧部。在该开关杆20的背面,借助支轴23以可上下转动的状态支承有惰杆22。该惰杆22由夹设于支轴23的周围的扭簧24向靠近触发阀10的方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被施力。形成将触发阀10的阀杆11常时抵靠在该惰杆22上的状态。
通过将惰杆22利用扭簧24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施力,将如后所述常时向突出侧被施力的阀杆11抵靠在该惰杆22上,由此可以将开关杆20间接地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关位置侧)施力。如图2所示,该开关杆20的关位置(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端位置),因该开关杆20的挡块部20a与支承台座部2a的下面(图中右侧面)抵接而受到限制。
触发阀10使用以往公知的构成的阀,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特别地进行变更,以下简单地进行说明。该触发阀10具备棒状的阀杆11、和第一阀体12以及第二阀体13。第一阀体12固定于把手部3的基部。在该第一阀体12的内周侧可沿图示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承有第二阀体13。阀杆11以横跨在第一阀体12与第二阀体13之间的状态且可沿其轴线方向(图示上下方向)移动地被支承。
阀杆11通过夹设于其后端部与第二阀体13之间的压缩弹簧14被向将其前端部从第一阀体12向下方突出的方向(关位置侧)施力。另外,在第二阀体13的后段部设有通气孔13a。经由该通气孔13a及排气路3e,将第二阀体13内的阀杆上室16(压缩弹簧14的周围的空间部)常时与大气连通。
当利用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使该阀杆11克服朝向关位置侧的弹性作用力而向开位置侧移动时,如图4所示,第一密封圈11a脱离第一阀体12而使形成于第一阀体12与第二阀体13之间的第一变压室15,进而使第二阀体13的下面侧向大气开放。另一方面,在第二阀体13的上面侧,经由给气孔3c作用有蓄压室3a的压缩空气。因此,当第一变压室15向大气开放时,第二阀体13下移。该状态示于图4中。当这样第二阀体13下移时,第二变压室18通过密封圈13b与蓄压室3a侧截断,另外通过密封圈13c脱离第一阀体12的内周面,而经由排气路3e与大气连通。当第二变压室18向大气开放时,经由吸排气路3d而使主体部2的头阀上面侧向大气开放。与此相对,由于头阀下面侧常时作用有蓄压室3a的压缩空气,因此当第二变压室18向大气开放时,头阀上移而使气缸上室向蓄压室3a打开。当气缸上室打开而流入压缩空气时,活塞下移而打出打入件。
当阀杆11通过作用力而返回到关位置时,第一变压室15与大气截断,并且与蓄压室3e连通,而压缩空气流入到第一变压室15。流入到第一变压室15的压缩空气作用于第二阀体13的下面侧,而使第二阀体13上移。当第二阀体13上移时,第二变压室18通过密封圈13c与大气截断,另外向该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当向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时,其经由吸排气路3d作用于头阀的上面侧。当压缩空气作用于头阀的上面侧时,头阀被关闭而将气缸上室向大气开放,从而使活塞返回到上止点。
这样,利用阀杆11向开位置、关位置的移动,第二阀体13上下移动,由此使第二变压室18进行吸排气,并切换为将头阀的上面侧向大气开放的状态、和作用有压缩空气的状态。
阀杆11向开位置、关位置的移动是通过开关杆20的开关操作来进行的。开关杆20的开操作是通过使用者用指尖将该开关杆20向上方扣拉操作(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操作)而进行的。
此外,在将开关杆20相对于主体部2转动支承的支轴21上,可与开关杆20独立地转动地支承有中间构件30。该中间构件30具备相隔约90°的间隔而沿辐射方向延伸的2个臂部31、32。图2中向下方延伸的臂部31朝向接触臂6的动作臂部6b侧延伸。以下,将该臂部31称作限制臂部31。该限制臂部31的长度被适当地设定。该限制臂部31的长度被设定为如下长度,即,在如图2所示地接触臂6位于关位置,从而在其动作臂部6b位于下侧而从支承台座部2a的突出量很小的状态下,不会碰到该动作臂部6b,且在如图3中以实线表示那样,接触臂6向开位置上移而使其动作臂部6b位于上侧的开位置的状态下,与该动作臂部6b的侧部抵接(交叠)的长度。而且,图3中将位于关位置的动作臂部6b的上端用双点划线表示。
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31从横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与接触臂6的动作臂部6b抵接,而限制了该中间构件30向动作阻断位置侧的转动,从而将该中间构件30保持于动作传递位置。
这样,接触臂6的关位置与开位置之间的所需行程L被设定为如下尺寸,即,足够其动作臂部6b相对于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部31向关位置侧的移动路径(图2中向左侧的移动路径)进退,由此在限制中间构件30向关位置侧的转动动作的位置(图3中以实线表示的开位置)、和容许转动动作的位置(图3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关位置)之间移动的尺寸。因此,与以往利用接触臂的移动来补偿惰杆的总移动量的一部分的构成相比,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接触臂6的移动量只要是极小的行程L即可的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入机1中,形成为接触臂6的移动量对惰杆22的移动量没有贡献的构成。
另一方面,图2中向右侧延伸的臂部32朝向惰杆22的前端部延伸。以下,将该臂部32称作保持臂部32。该保持臂部32的长度如图所示,被设定为如图所示常时(无论是动作传递位置还是动作阻断位置)与惰杆22的前端部接触的长度尺寸。通过该保持臂部32将惰杆22的前端部保持于一定的位置。
该中间构件30通过安装于支轴21的周围的扭簧33而向图示逆时针方向(使保持臂部32向图中上方位移的方向)被施力。中间构件30的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端(动作传递位置),因如图2所示地限制臂部31抵接于支承台座部2a而受到限制。因此,中间构件30的保持臂部32成为常时通过扭簧33的作用力而从下侧向惰杆22的前端部推压的状态。
根据如此构成的误动作防止机构F,可以如下所示地防止触发阀10及主体部2的误动作。首先,对该打入机1的通常使用的情况(正常动作)进行说明。
图2表示该打入机1及误动作防止机构F的初始状态。该初始状态中,接触臂6位于关位置,从而使其动作臂部6b成为相对于支承台座部2a向下侧下降而突出尺寸很小的状态。另外,开关杆20未被进行扣拉操作,其挡块部20a与支承台座部2a的侧部抵接而保持于关位置。触发阀10的阀杆11被保持于突出侧的关位置,该触发阀10成为关状态(头阀关闭的状态)。
为了从上述初始状态开始进行打入操作,首先将撞针导轨的前端部定位于打入位置并对主体部2原样不变地进行下压操作,由此将接触臂6相对地上移行程L而处于开状态时,其动作臂部6b相对于支承台座部2a上移,其突出量变大。该状态示于图3中。如图所示,当接触臂6上移而处于开状态,由此使其动作臂部6b从支承台座部2a的突出量变大时,该动作臂部6b进入到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部31的移动路径中,这样会变为该中间构件30向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受限制的状态,且是将该中间构件30固定于动作传递位置的状态。
通过限制中间构件30向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而将其固定于动作传递位置,会形成惰杆22的前端部向下方的位移受限制的状态。该阶段中,阀杆11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压缩弹簧14的弹力及阀杆上室16的气压)经由惰杆22而作为图示顺时针方向的外力作用于中间构件30,该外力作为将限制臂部31从侧方向接触臂6的动作臂部6b推压的推压力P而作用。该推压力P由于从与接触臂6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作用,因此除了轻微的摩擦阻力以外,不会成为限制其移动的妨碍。根据以上的情况,由于阀杆11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主要是压缩弹簧14的作用力)不会作为用于将接触臂6向关位置侧移动的作用力而作用,因此使用者只要仅克服将接触臂6直接向关位置侧施力的压缩弹簧7而将主体部2下压操作即可,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用更小的力对主体部2进行下压操作。
在这样用比以往更小的力对主体部2进行下压操作的状态下(将接触臂6向开位置移动操作的状态,中间构件30的转动限制状态),如图4所示,使用者将开关杆20向图示上方扣拉操作时,惰杆22基本上不使其前端部位移地将转动支承侧(支轴23侧)向上方位移,由此作为整体向上方大幅度位移。通过利用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将惰杆22向上方大幅度位移,阀杆11向图示上方移动足够的行程,而使第一密封圈11a脱离第一阀体12,由此使第一变压室15向大气开放,并使第二阀体13下移,由此使第二变压室18向大气开放,并使触发阀10打开,从而在主体部2中将头阀打开而进行打入动作。
当打入动作结束后,使用者解除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时,该开关杆20利用阀杆11朝向关位置侧的弹性作用力而返回到关位置,从而阀杆11也返回到关位置而关闭该触发阀10。当触发阀10关闭时,阀杆11的第一密封圈11a气密性地嵌入到第一阀体12的内周侧,而将第一变压室15与大气截断,另外从蓄压室3a向该第一变压室15内供给压缩空气。当向第一变压室15供给压缩空气时,第二阀体13上移而向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从而在主体部2中使头阀下移而将气缸上室与蓄压室3a截断,并且向大气开放,从而使活塞返回到上止点。这样,主体部2中的一连串的打入动作即结束。
主体部2的打入动作结束后,使用者解除该主体部2的下压操作(向上方提升),由此使接触臂6利用压缩弹簧7的作用力返回到关位置,从而返回到其检测臂部6a从撞针导轨5的前端以一定尺寸L突出的状态。
反之,与上述的过程不同,在打入动作结束后,解除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之前(仍然保持扣拉操作的状态),使用者解除了主体部2的下压操作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接触臂6的上端部6a从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部31的侧方向下方退避。这样该中间构件30的限制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成为该中间构件30克服扭簧33而可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惰杆22上常时作用有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主要是压缩弹簧14的弹力),该作用力作为间接地将中间构件30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动作阻断位置侧)转动的方向的外力而作用,其被设定为比扭簧33更强。由于该因素,其结果是,当由动作臂部6b造成的限制状态被解除时,中间构件30克服扭簧33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达到动作阻断位置,从而通过惰杆22的前端侧向下方位移,而使阀杆11返回到关位置侧。但是,由于该阶段中阀杆11并未完全地返回到关位置,因此不会向第一变压室15供给压缩空气,从而仍处于第二阀体13下移的状态,其结果,由于第二变压室18仍处于向大气开放的状态,因此在主体部2中头阀仍处于开放状态,从而向活塞上室供给压缩空气而成为使活塞停留于下止点的状态。
另外,在仍保持对开关杆20扣拉操作的状态下,再次将主体部2朝向其他的打入位置进行下压操作,这样即使将接触臂6上移,其动作臂部6b如图5所示从支承台座部2a中以行程L突出,而中间构件30仍被保持于动作阻断位置,因此惰杆22的移动量不足,而触发阀10被维持于关状态。由于该情况,可以防止所谓的连打(在仍保持对开关杆扣拉操作的状态下,对多个部位连续地进行打入)。
该情况下,当解除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时,通过阀杆11完全地返回到关位置,密封圈11b脱离第二阀体13而向第一变压室15供给压缩空气,由此第二阀体13上移而向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其结果在主体部2中头阀被关闭,气缸上室向大气开放,从而使活塞返回到上止点,通过以上操作结束主体部2中的一连串的打入动作。另外,当解除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时,由于惰杆22的前端侧可向上方相对地位移,因此间接地作用于中间构件30的阀杆11的朝向关位置侧的弹性作用力就会变弱,其结果中间构件30通过扭簧33返回到动作传递位置,通过以上操作返回到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如果不进行将接触臂6及开关杆20双方暂时返回到关位置的操作(单发击打操作),则无法进行下一次的打入动作,成为所谓的单发击打机。
继而,与上述的通常的使用顺序(单发击打操作)不同,在使用者先将开关杆20向开位置侧扣拉操作,其后将主体部2下压操作而将接触臂6向开位置相对移动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中不进行打入动作(所谓的空打机构)。
当从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起首先将开关杆20扣拉操作时,由于如图6所示,接触臂6的动作臂部6b不上移,因此就成为中间构件30克服扭簧33而可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成为将阀杆11常时抵靠在惰杆22的上面侧的状态。因此,当将开关杆20扣拉操作时,由于阀杆11朝向关侧的弹性作用力与扭簧23、33的作用力相比足够大,因此惰杆22以阀杆11的抵靠部位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倾动,从而该惰杆22的前端侧相对地向下方位移。当惰杆22的前端侧向下方位移时,将中间构件30的保持臂部32向下方推压,从而该中间构件30克服扭簧33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并被保持于动作阻断位置。
形成该状态后,即使如图7所示对接触臂6进行开操作(主体部2的下压操作),其动作臂部6b也不会碰到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部31,另外由于该中间构件30被保持于动作阻断位置,因此惰杆22的移动量不足,其结果阀杆11向开位置侧的移动量不足,因此第一密封圈11a不会脱离第一阀体12,并且第二密封圈11b不会嵌入到第二阀体13,因此第一变压室15不被向大气开放。由于第一变压室15不被向大气开放,因此第二阀体13不会下移,从而第二变压室18不被向大气开放(触发阀10不打开),因而在主体部2中头阀不被开放,其结果不进行打入动作,因此上述开关杆20的扣拉操作及主体部2的下压操作变成空打(无效)。
当这样在接触臂6的开操作之前,将开关杆20扣拉操作时,中间构件30向动作阻断位置转动,因此惰杆22的移动量不足,不会将阀杆11压入至开位置,从而触发阀10不会打开,因而在主体部2中不进行打入动作。
而且,图5所示的状态是在打入动作结束后,在仍对开关杆20进行扣拉操作的状态下,解除主体部2的下压操作,而将接触臂6返回到关位置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表示从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起首先仅对开关杆20进行扣拉操作,而不进行接触臂6的开操作的状态,图7所示的状态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对接触臂6进行开操作的状态。这样在图5~图6中分别表示不同的阶段,而在图5和图6中除了在触发阀10中第二阀体13相对于第一阀体12的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形成相同的状态。
在如图5所示第二阀体13相对于第一阀体12下移的状态下,形成阀杆11的第二密封圈11b气密性地嵌入于第二阀体13的内周侧的状态。该状态下,由于是将常时与蓄压室3a连通的阀杆下室17与第一变压室15截断的状态,因此如前所述是不向第一变压室15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从而由于仍处于第二阀体13下移的状态,因此第二变压室18仍保持向大气开放的状态,其结果,由于在主体部2中头阀是打开的状态,因此变成活塞停留于下止点的状态。
与之不同,在如图6所示阀杆11的第二密封圈11b脱离第二阀体13的内周侧的状态下,是从阀杆下室17向第一变压室15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因此第二阀体13上移而向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从而在主体部2中被维持于头阀关闭的状态而仍处于活塞位于上止点的状态。
另外,在图2及图3所示的状态下,是第二阀体13上移而将阀杆下室17与第一变压室15连通的状态,从而向第一变压室15供给压缩空气而使第二阀体13上移,从而向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而成为头阀关闭的状态。与之不同,图4所示的状态下,第一变压室15被向大气开放,其结果第二阀体13下移而将第二变压室18向大气开放,从而头阀打开而使活塞下移,由此成为进行了打入动作的状态。
另外,在如图2及图3所示地第二阀体13上移的状态下,成为第二阀体13的密封圈13b打开而向第二变压室18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与之不同,在如图4所示第二阀体13下移的状态下,利用第二阀体13的密封圈13b将第二变压室18与蓄压室3a侧截断,另一方面,密封圈13c向第一阀体12打开,从而成为第二变压室18经由排气路3e向大气开放的状态。
这样,通过第二阀体13与各动作阶段相应地上下移动,第二变压室18被切换为压缩空气供给状态(图2、图3、图6、图7)和大气开放状态(图4、图5),由此可以将头阀关闭或打开。
另外,图6和图7所示的状态中表示除了接触臂6的位置(动作臂部6b的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相同的状态。图6表示接触臂6的关位置,图7表示开位置。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臂6的开位置与关位置之间的所需行程被设定为极小的距离。
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在如图3及图4所示进行通常的单发击打操作的情况下,在对接触臂6进行开操作(主体部2的下压操作),并利用其动作臂部6b的上端部来限制了中间构件30向动作阻断位置侧的转动动作的状态下,就会成为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部31从横向推压到该动作臂部6b的侧壁的状态,因此经由惰杆22及中间构件30施加于该动作臂部6b上的阀杆11的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主要是压缩弹簧14的作用力)会沿与接触臂6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作用,而不沿移动方向作用。与之不同,以往是如下的构成,即,当对主体部下压操作而使接触臂上移,其后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阀杆朝向关位置侧的弹性作用力作为将接触臂向关位置侧施力的作用力间接地作用,由于该弹性作用力作为将主体部2提升的力(反作用力)而作用,因此使用者在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为了不使主体部上抬而需要用较大的力将主体部保持于下压状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入机1,由于阀杆11朝向关位置侧的作用力(压缩弹簧14的作用力)不作为将接触臂6向关位置侧施力的作用力作用,因此使用者在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不会受到主体部的反作用。从而,可以用比以往更小的下压力将主体部2保持于下压状态,在这一点上可以提高该打入机的操作性而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并且可以轻松地进行高精度的打入操作。
另外,由于是为了限制中间构件30的限制臂31的移动而使动作臂部6b沿其移动路径进退的构成,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大幅度减小接触臂6的所需行程L,可以用该较小的行程L发挥误动作防止功能。由于接触臂6的行程L变小,因此在打入操作时主体部2的下压量变小,由此可以将撞针导轨5的前端部(打入材料的发射口)以更高的精度对准于打入材料W的打入位置,在这一点上,也会使得可以进行更高精度的打入。
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虽然例示了具备钉仓4而与打入动作连动地将打入件自动地逐根地供给的形态的打入机,但是对于使用者将钉子逐根地放置于撞针导轨的前端上的形态的打入机也同样可以适用。
另外,并不局限于气体驱动式的打入机,对于电动式的打入机也同样可以适用。
另外,虽然设为使具备两个臂部31、32的中间构件30转动的构成,但是也可以设为使用沿与接触臂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直线移动的中间构件的构成。该情况下,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即,通过使接触臂的动作臂部在中间构件的移动路径中进退,来限制其向动作阻断位置侧的直线移动,由此切换为:惰杆以足够的距离移动而打开触发阀的状态;以及使中间构件向动作阻断位置直线移动,惰杆的移动量不足,结果不打开触发阀的状态,通过该构成,中间构件从横向向接触臂的动作臂部推压,因此可以在接触臂的移动方向上阻断阀杆的作用力,这样可以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对于中间构件向接触臂的动作臂部的抵接方向,除了如例示那样使之从与接触臂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抵接的构成以外,也可以设为从斜前方或斜后方以一定的倾斜角度抵接的构成,无论是何种构成,都可以将阀杆对接触臂的作用力阻断或大幅度地减小。
也可以是如下的构成,即,将接触臂向关位置侧施力的施力机构并不使用所例示的压缩弹簧7,取而代之使用例如气动阻尼器或缓冲橡胶。
另外,虽然例示了将接触臂的关位置与开位置之间的行程L与以往相比大幅度减小的构成,然而也可以设为以与以往相同程度的较大的行程来移动接触臂的构成。即使是该构成,也不使阀杆的作用力作用于接触臂上,其结果,与以往相比可以大幅度减小或排除开关杆扣拉操作时的主体部的反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该打入机的操作性。

Claims (2)

1.一种打入机,在相对打入机主体部可在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移动地被设置,并且被向上述关位置侧施加作用力的接触臂克服该作用力而移动到上述开位置的状态下,对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通过设于该开关杆上的惰杆,触发阀的阀杆克服作用力而推压到开位置,并在上述打入机主体部中进行打入动作,其特征在于,构成为,
在上述接触臂与上述开关杆之间,设有可在动作传递位置和动作阻断位置之间移动的中间构件,
当在对上述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之前使上述接触臂向上述开位置移动时,该中间构件被保持于上述动作传递位置而变成限制了上述惰杆的移动的状态,当在该限制状态下对上述开关杆进行扣拉操作时,上述阀杆被上述惰杆推压而移动到开位置,
上述中间构件相对于移动到上述开位置的接触臂从该接触臂的移动方向的横向与之抵接并被保持于上述动作传递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构成为,上述中间构件具备限制臂部和保持臂部,并可在上述动作传递位置与上述动作阻断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使上述接触臂进入到上述限制臂的移动路径中而将上述中间构件固定于上述动作传递位置,在该固定状态下利用上述保持臂部限制上述惰杆的移动。
CN2008100073327A 2007-03-06 2008-03-04 打入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9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5749A JP4964624B2 (ja) 2007-03-06 2007-03-06 打ち込み機
JP2007055749 2007-03-06
JP2007-055749 2007-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9611A true CN101259611A (zh) 2008-09-10
CN101259611B CN101259611B (zh) 2010-04-21

Family

ID=39833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733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9611B (zh) 2007-03-06 2008-03-04 打入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64624B2 (zh)
CN (1) CN101259611B (zh)
TW (1) TW20090915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2846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CN106660198A (zh) * 2014-06-30 2017-05-1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110366476A (zh) * 2017-03-01 2019-10-2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9498B2 (ja) * 2009-06-04 2013-08-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WO2017187892A1 (ja) 2016-04-28 2017-11-0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1825Y2 (zh) * 1981-04-10 1986-09-16
US5193730A (en) * 1991-06-14 1993-03-16 Max Co., Ltd. Pneumatic nailing machine
JP3239579B2 (ja) * 1993-02-05 2001-12-1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釘打機
JP3209033B2 (ja) * 1995-03-27 2001-09-1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のトリガ装置
JP3444333B2 (ja) * 1996-07-30 2003-09-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釘打機のトリガ機構
CN2258110Y (zh) * 1996-08-14 1997-07-23 赖明兴 打钉机可调式单击发装置
CN2281244Y (zh) * 1996-10-31 1998-05-13 赖明兴 循序性单击发打钉机的扳机装置
US6860416B1 (en) * 2003-10-27 2005-03-01 Aplus Pneumatic Corp. Single-shot nail staple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2846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CN103372846B (zh) * 2012-04-24 2015-07-15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CN106660198A (zh) * 2014-06-30 2017-05-1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106660198B (zh) * 2014-06-30 2019-06-21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打入机
CN110366476A (zh) * 2017-03-01 2019-10-2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9611B (zh) 2010-04-21
JP4964624B2 (ja) 2012-07-04
JP2008213109A (ja) 2008-09-18
TW200909150A (en) 2009-03-01
TWI371346B (zh) 201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9611B (zh) 打入机
US5597106A (en) Drive device for a nailing machine
JP3780822B2 (ja) 釘打機
JP2001328078A5 (zh)
US20110180581A1 (en) Resetting and Driving Mechanism for Nail Driving Rod in Pneumatic Nailer having Embedded Air Compressor
JP5589804B2 (ja) 打込機
EP3456477A1 (en) Nail gun
JP2002166204A (ja) 縦形ポンプの押下げヘッド
JP4752751B2 (ja) 打込機
CN203397963U (zh) 一种角磨机的开关装置
JP5286939B2 (ja) 打込機
CN101193729B (zh) 打入工具
US10118283B2 (en) Hand-held tool
TWI393614B (zh) Pneumatic nail gun mounted on the air compressor
CN103372846B (zh) 打入工具
US7325710B1 (en) Pneumatic nail gun
JP2013075353A (ja) 打込機
TW529980B (en) Safety device for air impact screwdriver
JPH09225855A (ja) 打込機の駆動制御装置
KR20080008379A (ko) 타입 공구
JP5839341B2 (ja) 打込機
CN211768751U (zh) 一种出料推进器
CN216096099U (zh) 带有滑块下行紧急停止控制机构的折弯机移动操作站
JP4400222B2 (ja) 打込機
JP5259498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21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