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3804A - 扬声器、图像元件保护屏、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图像元件保护屏、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3804A
CN101253804A CNA2006800321699A CN200680032169A CN101253804A CN 101253804 A CN101253804 A CN 101253804A CN A2006800321699 A CNA2006800321699 A CN A2006800321699A CN 200680032169 A CN200680032169 A CN 200680032169A CN 101253804 A CN101253804 A CN 101253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image element
protective screen
element protective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21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3804B (zh
Inventor
黑田淳
上田秀树
村田行雄
森右京
佐佐木康弘
大西康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Innovations Co ltd Hong Kong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53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3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3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38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2Spatial or 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f 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和铰链侧,附近配置的内部部件(未图示)配置不同。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安装致动器(5),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铰链侧安装致动器(4)。由于致动器附近的内部部件的配置不同,因而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等产生差异。并且,通过同时驱动各个致动器(4、5),可使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平坦化。另外,使得由各个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

Description

扬声器、图像元件保护屏、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终端设备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上配置致动器而实现的扬声器、起扬声器作用的图像元件保护屏、起扬声器作用的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具有扬声器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164977号公报(0024-0032、以及0040段)(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在为了保护显示器而设置于显示器的前面的显示罩(板状部件)上安装了使显示罩振动来输出声音的驱动部(驱动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板状部件的多个位置配置驱动装置来增大声音的输出的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118894号公报(0019-0020、以及0033段,图14)(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振动板的两侧部配置了线状激振设备的扬声器,还公开了通过振动板采用透明玻璃、塑料等材料,能够通过扬声器看到其背后的CRT或液晶等的图像。另外,在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在线状激振设备上叠加其他驱动部(压电型激振设备),能够构成混合双路驱动方式。在文献2中还公开了将音乐和语音等多重声音信号分配给各个驱动部来驱动振动板,或者通过分开或不分开驱动信号频带地进行输入,由此利用线状激振设备和压电型激振设备的声学特性来输出声音。
发明内容
当使终端设备的面自身振动来实现扬声器时,在示出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的声压频率特性、或者示出振动体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的振动频率特性中,最好不产生声压频率特性或者振动频率特性急剧变化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即,最好减缓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或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此外最好可辐射出使终端设备的用户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随着频率变化而发生辐射声压或震动体振动速度的急剧变化。另外,其目的还在于能够辐射出使用户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扬声器在终端设备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上配置了使该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振动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或壳体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了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
优选如下:当由所述各个致动器在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声压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不同,所述声压频率特性示出了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优选如下:当由各个致动器在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振动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不同,所述振动频率特性示出了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另外,优选如下: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产生的该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相差10dB以上。
另外,优选如下: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该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相差10dB以上。
另外,优选如下:当驱动所有致动器时,在音频信号的整个重放频带或一部分重放频带,辐射声压比驱动一个致动器的时候增加。
各个致动器可以是压电致动器、静电致动器、电磁致动器、或磁致伸缩致动器中的任一种。
也可以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上配置致动器。
也可以仅在终端设备的壳体的面上配置致动器。
也可以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和终端设备的壳体的面这两个面上配置致动器。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是一种为保护终端设备的显示装置而安装在终端设备上的图像元件保护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了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
另外,本发明第三方式的终端设备的壳体的特征在于,在壳体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了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
另外,本发明第三方式的终端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扬声器中的任一种。
在本发明中,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或者壳体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从而,由各个致动器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得到的频率特性将分别相同。其结果是,能够使各种频率特性平坦化。
当由各个致动器在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由于示出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的声压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不同,因而可通过单独地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辐射声压的叠加来使声压频率特性平坦化。另外,通过辐射声压的叠加,还能够增加辐射声压的等级。
另外,当由各个致动器在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由于示出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的振动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不同,因而可通过单独地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振动速度的叠加来使振动频率特性平坦化。
另外,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相差10dB以上是指,由各个致动器引起的振动几乎不影响到其他致动器的附近区域。由此,能够辐射出可使用于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相差10dB以上的情况也一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或壳体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因而能够使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平坦化。即,能够抑制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急剧变化、以及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急剧变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只驱动一个时,如果由所驱动的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相差10dB以上,则能够辐射出可使用户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只驱动一个时,如果由所驱动的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相差10dB以上,则同样能够辐射出使用户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在图像元件保护屏上设置了两个相同特性的致动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向便携电话机的第一壳体安装图像元件保护屏的安装例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作为致动器而使用薄型致动器时的安装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各个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状态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铰链侧安装了致动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顶端侧安装了致动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各个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9是示出分别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顶端侧以及铰链侧配置了致动器的情况下的声压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10是示出声压频率特性的具体例的说明图,该具体例示出了由一个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声压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的声压的隔离度(isolation)为10dB以上;
图11是示出改变便携电话机的朝向,从而使各个致动器处于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安装了两个不同规格的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左边和右边各安装了一个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在壳体上安装多个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在便携电话机所具有的各个壳体上安装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从图像元件保护屏的一部分辐射声音的一个结构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结构例的说明图。终端设备50包括壳体3a和图像元件保护屏2。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以终端设备50为便携电话机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终端设备50不限于便携电话机,也可以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等其他的终端设备。图像元件保护屏2是配置在便携电话机50所具有的显示设备(没有图示)的前面的透明的板状部件,用于保护显示设备。例如可以使用约1mm厚度的丙烯酸板等来作为图像元件保护设备2。
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终端设备50具有如下结构:其包括与壳体3a不同的壳体3b和铰链51,并且壳体3a、3b通过铰链51而可开闭(可折叠)地相连。图像元件保护屏2被设置在壳体3a(以下记为第一壳体3a)上。以下,将与第一壳体3a不同的另一个壳体记为第二壳体。
另外,便携电话机50包括致动器1a~1d。致动器根据音频信号(声音信号),使配置了致动器本身的部件发生振动来发出声音。在图1中示出了在第一壳体3a上配置了致动器1a、1b,并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配置了致动器1c、1d的情形。各个致动器1a~1d分别配置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面或者第一壳体3a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在所述多个位置,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例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便携电话机50内部所具有的各个部件(没有图示)的配置在左右方向上不对称。并且,由于致动器1a、1b配置在便携电话机50的右侧和左侧,因此存在于致动器1a、1b附近的便携电话机50的内部部件的配置是不同的。同样地,存在于纵向排列配置的致动器1c、1d的附近的便携电话机50的内部部件的配置也分别不同。如上所述,存在于各个致动器1a~1d附近的便携电话机50的内部部件的配置分别不同。
在图1中示出了便携电话机50包括多个不同规格的致动器的情形。例如,致动器1a、1b和致动器1c以及致动器1b的大小或形状不同。但是,便携电话机所具有的多个致动器也可以是相同规格或相同特性的致动器。另外,也可以至少有一个致动器的规格或特性与其他致动器的规格或特性不同。另外,便携电话机50所具有的各个致动器的规格或特性也可以全部不同。这里,规格相同是指致动器的零件编号或机型相同的意思,规格不同是指致动器的零件编号或机型不同的意思。另外,这里所述的特性相同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各个致动器的特性时所测出的特性相同的意思,这里所述的特性不同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各个致动器的特性时所测出的特性不同的意思。
作为致动器的特性,例如可举出示出随频率变化而发生的辐射声压(或者说,辐射声音的面中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的变化的声压频率特性。另外还可以举出示出随频率变化而发生的振动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设有致动器的壳体或图像元件保护屏)的振动速度的变化的振动频率特性。但是,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不包含由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速度,而仅指声音的粗密波成分的速度。
另外,虽然在图1中示出了便携电话机50具有四个致动器的情况,但便携电话机50只要具有多个致动器即可。例如,致动器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以上。
此外,各个致动器可以仅配置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面上,也可以仅配置在第一壳体3a的面上。如图1所示,也可以配置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面和第一壳体3a的面这两个面上。
另外,各个致动器也可以安装在便携电话机50的内部一侧。或者也可以安装在便携电话机50的外部一侧。即,配置到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的致动器可以配置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任一侧的面上。另外,配置到第一壳体3a上的致动器可以配置在面向第一壳体3a的外侧的面上,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壳体3a的内部一侧的面。
当同时驱动多个致动器时,图像元件保护屏2或第一壳体3a的各点的振动速度是分别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振动速度的叠加。由此,辐射声音的面中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也是分别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粒子速度的叠加,当辐射声音的面相对振动的波长并不大时,辐射声压也是分别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辐射声压的叠加。
并且,如上所述,各个致动器1a~1d分别配置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面或者第一壳体3a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在所述多个位置中,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因此,将各个致动器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分别不同。即,随频率变化而发生的辐射声压的变化或振动体振动速度的变化根据配置于各个位置上的致动器而不同。
另外,即使各个致动器1a~1d是相同规格的致动器或者在相同条件下各个致动器1a~1d的特性相同,也由于配置位置附近的部件配置不同而不表现出相同的特性。即,即使各个致动器的规格或特性(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的特性)相同,也由于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附近的部件配置不同,配置在各个位置上的每个致动器表现出不同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
在将每个致动器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中,辐射声压有时会取极大值或极小值,但如果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1a~1d,则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辐射声压会被叠加。其结果是,在辐射声音的整个面上,可实现更平坦的声压频率特性。即,随频率变化的辐射声压的变化变缓。具体来说,当相同频率下的辐射声压(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存在3dB以上的差异时,通过辐射声压的叠加,该频率下的辐射声压成为比各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中最大的辐射声压稍大的辐射声压。从而,即使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有时取极大值或极小值,在各个致动器1a~1d使振动体振动来产生声音时的声压频率特性中,辐射声压以追踪比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各个声压频率特性中的各频率下的最大声压稍高的辐射声压的方式,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从而,在各个致动器1a~1d使振动体振动来产生声音时的声压频率特性中,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变缓。如上所述,如果存在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与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之差为3dB以上的频率,则在该频率附近,可获得比大的那个辐射声压稍大的辐射声压,从而可防止随频率变化而发生的辐射声压的急剧变化。另外,当相同频率下的辐射声压差小于3dB时,各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可以说是程度相同,但此时,通过辐射声压的叠加,可获得辐射声压增加的效果。
另外,对于振动频率特性也一样。即,在将每个致动器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时的振动频率特性中,振动体的振动速度有时会取极大值或极小值,但如果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1a~1d,则在振动体的各个点,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振动速度会被叠加。其结果是,振动体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变缓,可实现更平坦的振动频率特性。具体来说,当相同频率下的振动速度存在3dB以上的差异时,通过振动速度的叠加,该频率下的振动速度成为比各个致动器的振动速度中最大的振动速度稍大的振动速度。从而,即使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的振动频率特性有时取极大值或极小值,在各个致动器1a~1d使振动体振动来产生声音时的振动频率特性中,振动速度以追踪比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各个振动频率特性中的各频率下的最大振动速度稍大的振动速度的方式,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从而,在各个致动器1a~1d使振动体振动来产生声音时的振动频率特性中,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变缓。如上所述,如果存在一个致动器的振动速度与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振动速度之差为3dB以上的频率,则在该频率附近,可获得比大的那个振动速度稍大的振动速度,从而可防止随频率变化而发生的振动速度的急剧变化。
其中,在共同的位置上对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每个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进行测定(对辐射声压、或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测定)。例如,当对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每个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进行测定时,将扩音器设置在共同的位置上来进行测定。作为具体例子,例如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铰链侧和顶端侧分别配置了图2(对于图2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所示的致动器4、5的情况下,将扩音器配置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中央部来测定每个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此时,如果存在使辐射声压产生3dB以上的差的频率,则在同时驱动各个致动器4、5时,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将变得缓慢。
如上所述,如果存在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与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之差为3dB以上的频率,则在该频率附近,能够抑制辐射声压随着频率而急剧变化。并且,相同频率下的辐射声压之差越大,由辐射声压的叠加带来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就越大。另外,如果存在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与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之差为3dB以上的频率,则在该频率附近,能够抑制振动速度随着频率变化而急剧变化。并且,相同频率下的振动速度之差越大,由振动速度的叠加带来的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就越大。
通常,振动频率特性和声压频率特性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当存在一个致动器的振动速度与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振动速度之差为3dB以上的频率时,在该频率下,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与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之差通常也为3dB以上。
另外,如果比较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振动频率特性,则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每个致动器的振动速度之差变小。同样地,如果比较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则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每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之差变小。由此,主要在小于3kHz的频率范围内获得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或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另外,当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波谷(极小值)较少,因而原本就没有多大必要进行平坦化。因此,只要在小于3kHz的频率范围内获得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或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即可。
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由辐射声压的叠加带来的辐射声压的增加效果较小。但是,当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由于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原本就能够获得足够等级的辐射声压,因而不会导致太大问题。
另外,对在各自的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倾斜少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当发生通过叠加不能抑制辐射声压或振动体振动速度的尖锐的极大值的情况时,只要实施在取极大值的频率下,降低辐射声压或振动体振动速度的等级的信号处理即可。
另外,通过满足规定的条件地配置多个致动器,可以辐射立体声。将在后面对该规定的条件进行说明。有时将利用多个致动器的立体声的辐射称为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
下面,以在便携电话机的图像元件保护屏上设置两个相同特性的致动器(在相同条件下特性相同的致动器)的情形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在图像元件保护屏上设置了两个相同特性的致动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1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图像信号保护屏2被安装在便携电话机50的第一壳体3a上。另外,便携电话机50被构成为通过铰链51可开闭(可折叠)的结构。即,第一壳体3a和第二壳体3b通过铰链51而可开闭地连接。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壳体3a和第二壳体3b通过铰链以外的部件而连接的结构。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或者第一壳体3a中,将靠近铰链51的部分称为铰链侧。并且将远离铰链51的部分称为顶端侧。致动器4被安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铰链侧。并且,致动器5被安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该致动器5在与致动器4被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呈现出与致动器4的特性相同的特性。
致动器4、5例如是使用压电转换、静电转换、电磁转换、或者磁致伸缩转换中的任一种的致动器。即,致动器4、5例如是压电致动器、静电致动器、电磁致动器、或者磁致伸缩致动器中的任一种。尤其,由于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激振力大并可小型化,因此,致动器4、5优选使用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当将压电元件用作致动器时,由于可将压电板直接帖在振动体上,因而可使致动器更薄。另外,不管使用哪种致动器,致动器4、5的机械结构和形状不特别限定。另外,如上所述,致动器4、5可以安装在作为板状部件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任一侧的面上。另外,不特别限定将致动器4、5安装到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的方法。
图3是示出向便携电话机50的第一壳体3a上安装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安装例的说明图。图3示出了从第一壳体3a的内部一侧观看图像元件保护屏2等时的情形。并且,图3示出了图像元件保护屏2从第一壳体3a脱离的状态。在第一壳体3a上设有用于安装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边缘设有衬垫材料(弹性体)8。
另外,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固定有两个致动器4、5。并且,图像元件保护屏2隔着衬垫材料8安装在第一壳体3a上,并固定于第一壳体3a上。但是,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和铰链(在图3中没有示出)侧,附近配置的内部部件(没有图示)的配置是不同的。即,顶端侧的致动器5和铰链侧的致动器4附近的内部部件的配置互不相同。
图像元件保护屏2例如使用丙烯酸板等机械硬度高的板状部件。因此,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衰减特性小,机械振动的Q值升高。这不利于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因此,在第一壳体3a的开口部边缘设置衬垫材料8,并隔着衬垫材料8在第一壳体3a上安装图像元件保护屏2,由此使振动体(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振动易于衰减。
如上所述,从激振力大的这一点或能够小型化的这一点考虑,优选将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用作致动器4、5。但是,压电元件的机械振动的Q值高。因此,当将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用作致动器4、5时,优选将致动器4、5隔着衬垫材料安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以减小高的Q值。
图4是示出将薄型致动器用作致动器时的安装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3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3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在图4的说明中,以致动器为薄型压电元件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两个薄型致动器(压电元件)9、10规格不同、大小也不同的情形。当将压电元件粘贴到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时,可以仅在压电元件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侧的表面的一部分上涂布粘结剂来进行粘贴。或者,也可以在压电元件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侧的整个表面上涂布粘结剂来进行粘贴。这一点在压电元件和图像元件保护屏2之间配置衬底材料的情况下也一样。
另外,也可以将薄型压电元件埋入图像元件保护屏2内,由此将图像元件保护屏2和压电元件做成一体。例如,可以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设置凹部,并在凹部中配置压电元件,然后用橡胶(弹性体)等来覆盖压电元件,由此将图像元件保护屏2和压电元件做成一体。
由于致动器附近的部件配置的差异,各个配置位置上的各个致动器的特性不同。此外,通过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向振动体安装的方式(例如改变粘结剂的涂布面积、或者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是否埋入振动体中),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的特性差异将进一步增大。
例如,图3所示的顶端侧的致动器5以及铰链侧的致动器4,它们附近的内部部件的配置互不相同。因此,即使致动器4、5为相同特性的致动器,也由于附近的部件配置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声压频率特性或不同的振动频率特性。此外,对于致动器4、5,如果如上述那样改变涂布粘结剂的面积,或者一个粘贴、另一个埋入图像元件保护屏2中,由此使致动器4、5的安装方式不同,则能够进一步增大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4、5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差异。
另外,通过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各个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状态,还可以增大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差异。图5是示出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各个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状态的例子的说明图。对于与图3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3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位于顶端侧的致动器5附近的位置上设置了孔36。并且,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位于顶端侧的致动器5附近的位置上安装了锭子35。另一方面,在铰链侧的致动器4附近没有设置孔或锭子。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按照每个致动器制造是否设置孔36或锭子35的差异,能够进一步增大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4、5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差异。
在图5中示出了在一个致动器5附近设置孔36和锭子35双方的情形,但也可以仅通过有无孔36的差异来增大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4、5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差异。另外,也可以仅通过有无锭子35的差异来增大各个配置位置上的致动器4、5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差异。
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设置孔或安装锭子的情形,但当将致动器配置在壳体的面上时,也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孔或者安装锭了。
如上所述,相同频率下的辐射声压之差越大,由辐射声压的叠加带来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就越大。同样地,相同频率下的振动速度之差越大,由振动速度的叠加带来的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就越大。因此,通过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致动器的安装方式、或者按照每个致动器来改变各个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状态,能够增大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另外,也可以通过按每个致动器改变致动器的厚度,来增大上述的效果。
另外,将各个致动器配置在附近的内部部件的配置互不相同的位置上,但也可以如下进行调整,即:测定各个位置上的致动器的特性,找出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之差变得更大的致动器配置位置,然后将致动器配置到该位置上。
如上所述,在3k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每个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差变小。并且,即使按照每个致动器改变致动器的安装方式,或者按照每个致动器改变各个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状态,对3kHz以上范围内的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即使在按照每个致动器变化安装方式等的情况下,也主要在小于3kHz的频率范围内获得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或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
接着,对由图2所示的两个致动器4、5使图像元件保护屏2振动并发生声音时的声压频率特性进行说明。首先,示出配置在顶端侧以及铰链侧的各个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图6示出了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铰链侧安装了致动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例。另外,图7示出了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顶端侧安装了致动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例。在图6以及图7中,对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6所示的配置在铰链侧的致动器4和图7所示的配置在顶端侧的致动器5是在相同条件下示出相同特性的致动器。但是,由于顶端侧和铰链侧的内部部件(没有图示)的配置不同,因而由致动器激励的振动的情形根据每个致动器而显著变化。从而,即使是在相同条件下示出相同特性的致动器,声压频率特性也会根据配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图8示出了分别示于图6、图7中的各个致动器4、5的声压频率特性。图8所示的横轴表示频率(单位为Hz),纵轴表示辐射声压(单位为dB SPL)。另外,纵轴的刻度为20dB/div(在后述的图9中也一样)。在图8中以实线表示的声压频率特性是仅在铰链侧配置致动器4时(参见图6)的声压频率特性。另外,在图8中以虚线表示的声压频率特性是仅在顶端侧配置致动器5时(参见图7)的声压频率特性。图8所示的两个各个声压频率特性都是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中央部配置扩音器来进行测定的结果。在测定出图8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的便携电话机50中,各个致动器4、5的安装方式相同,并没有设置孔36或锭子35(参见图5)。
如图8所示,即使是在相同条件下示出相同特性的致动器,声压频率特性也根据配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如图8所示,在每个致动器的声压频率特性中出现了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而急剧变化,从而取极大值或极小值的位置。并且,在这样的频率中还存在辐射声压差达到3dB以上的频率。
当如图2所示的结构那样,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配置致动器5、在铰链侧配置致动器4时,由两个致动器4、5产生的辐射声压是仅使用致动器4时的辐射声压和仅使用致动器5时的辐射声压的叠加。因此,图2所示结构下的声压频率特性大致接近将图6所示的结构下的辐射声压和图7所示结构下的辐射声压按每个频率叠加的结果。即,辐射声压以追踪比各频率下的辐射声压中大的那个发射声压稍高的辐射声压的方式,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同时驱动图2所示的致动器4、5时,辐射声压的变化变缓。图9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配置致动器5并在铰链侧配置致动器4时(参见图2)的声压频率特性。如图9所示,通过配置致动器4、5,并由两个致动器4、5使图像元件保护屏2振动,能够使从图像元件保护屏2辐射的声音的声压频率特性变缓。即,可使辐射声压不随频率变化而急剧变化。
具体来说,在仅在顶端侧配置致动器5时(参见图7)的声压频率特性(图8中以虚线表示的特性)中,可知在400Hz附近的频率或500~600Hz的频带出现了特别尖锐的极小值。另外,在仅在铰链侧配置致动器4时(参见图6)的声压频率特性(图8中以实线表示的特性)中,可知在1~2kHz附近的频带出现了尤其尖锐的极小值。另一方面,在顶端侧以及铰链侧分别配置致动器的结构(参见图2)的声压频率特性(参见图9)中,可知抑制了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急剧变化。
另外,从图9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可知,不仅抑制了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急剧变化,而且在整个频带范围内,与图8所示的各个声压频率特性所示出的辐射声压相比,辐射声压的等级也上升了。
通过在下述多个位置上配置各个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内部部件的配置分别不同,可获得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急剧变化得以抑制的效果。如上所述,通过按每个致动器改变安装方式,或者按每个致动器改变附近的振动体的状态,能够进一步增大该效果。
这里,示出了将两个致动器4、5配置在便携电话机50上的情形,但便携电话机50也可以具有括三个以上的致动器。此时,如果存在仅使任一个致动器驱动时的辐射声压与仅使其他任一个致动器驱动时的辐射声压的差为3dB以上的频率,通过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可减缓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另外,当同时驱动各个致动器时,通过辐射声压的叠加,与个别地驱动各致动器的情况相比,辐射声压的等级上升。所述等级的上升,既可以在整个音频源(音频信号)的重放频带上发生,或者也可以在音频源的一部分重放频带上发生。例如,假定作为音频源而使用了48kHz采样音频源。此时,既可以在作为该音频源的重放频带的10Hz~24kHz的整个范围内,与个别地驱动各致动器的情况相比,辐射声压级上升。或者,也可以仅在重放频带10Hz~24kHz的一部分频带上,辐射声压级上升。
在图8和图9中,对声压频率特性进行了说明,但振动频率特性也是相同的。即,假定在分别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振动频率特性中,分别出现了振动体的振动速度急剧变化的极大值或极小值。此时,如果存在仅驱动任一个致动器时的振动体振动速度与仅驱动其他任一个致动器的振动体振动速度的差为3dB以上的频率,则通过分别驱动各致动器,能够减缓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下面,对利用多个致动器的立体声的辐射(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进行说明。在3k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所辐射的声音的指向性高,比较容易分离各个通道。因此,在本发明中,将3kHz以上的频率范围用于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中。此外,在小于3kHz的频率范围内,所辐射的声音容易扩散,因而小于3kHz的频率不适用于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的实现中。因此,在本发明中,将小于3kHz的频率范围用于声压频率特性或振动频率特性的平坦化中,将大于3kHz频率的范围用于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中。
下面,为了简化说明,以便携电话机具有两个致动器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若要辐射使终端设备的用户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则需要各个致动器所激励的振动体的振动几乎不影响到其他致动器附近的区域。并且,需要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影响到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为此,可以使各个致动器所激励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区域中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并且,使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的隔离度。
这里,各个致动器所激励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中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的意思是指: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仅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未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中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之间相差10dB以上。同样地,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的意思是指: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仅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与未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中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之间相差10dB以上。
另外,“致动器附近”是指致动器周围1cm的范围。因此,当关注一个致动器来测量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的隔离度时,可以在通过该致动器的中心的振动体(例如,图像元件保护屏)的法线上的、距离致动器1cm的位置上配置扩音器,并且在通过其他致动器的中心的振动体的法线上的、距离致动器1cm的位置上配置扩音器。然后在仅驱动所关注的致动器、并停止其他致动器的状态下,使用各个扩音器来测定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并确认使用与驱动的致动器对应的扩音器测出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与使用其他扩音器测出的粒子速度相比是否差10dB以上(是否高于10dB以上)即可。
另外,当测定振动体振动速度的隔离度时,可以使用激光扫描测定系统来测定所关注的一个致动器(驱动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以及停止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然后确认所驱动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振动速度相比是否差10dB(是否高于10dB以上)。
另外,为了获得上述的10dB以上的隔离度,在分别单独驱动各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中,最好在3kHz以上的范围内不产生大的差异。如上所述,当与在各个配置位置上单独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相比进行比较时,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每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的差很小。因此,大多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改变3kHz以上范围内的辐射声压级的特别的信号处理。但是,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每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的差有可能会增大,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进行在3k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使每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级一致的信号处理即可。在该信号处理中,例如可以进行使高辐射声压级下降、或者使低辐射声压级上升等的处理,来使每个致动器的辐射声压级一致。
当进行信号处理时,可由便携电话机所具备的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或者,也可以在便携电话机中设置信号处理专用的LSI,并由该LSI进行信号处理。
另外,若要增大隔离度,只要增大致动器间的距离即可。但是,可获得上述10dB以上的隔离度的距离根据设置致动器的振动体的材质或致动器的种类等而不同。当在图2所例示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50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铰链侧以及顶端侧分别配置致动器时,致动器之间的距离多为5cm以上(例如6cm)。在这样的距离下,有可能获得上述10dB以上的隔离度。
对于丙烯酸板具有机械硬度高、Q值高的性质已经进行了说明,但丙烯酸板还具有如下的性质。即,丙烯酸板具有当在其上配置致动器并驱动该致动器时,该配置位置上的振动量大,但高频的距离衰减也大的性质。即,具有越是远离所驱动的致动器配置位置,高频振动就越衰减的性质。该性质有利于获得上述10dB以上的隔离度。因此,当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安装致动器时,图像元件保护屏2采用丙烯酸板,从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的观点来看是理想的。
另外,对于在3k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所辐射的声音的指向性高的这一点已经进行了说明,但便携电话机的用户随着远离便携电话机所具备的振动体(壳体或图像元件保护屏),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容易混杂。因此,也可以进行消除这种声音的混杂的信号处理。在该信号处理中,只要进行至少在3kHz以上的频率下按每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来稍许错开振动相位的处理即可。这里,稍许错开振动相位的意思是指以0°至90°的范围内的振动相位的偏移量错开振动相位。但是,相位的偏移量也可以超过90°。此外,虽然声音发生混杂,但用户并非不能感受到立体声,因此也可以不进行上述错开相位的信号处理。
另外,通过调整振动相位的偏移量,还能够控制图像元件保护屏等振动体的振动方式。例如,通过调整振动相位的偏移量,能够防止图像元件保护屏的中央部的振幅大于端部的振动。
下面示出声压频率特性的一个具体例,在该具体例中示出了由一个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声压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中的声压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图10是示出这种声压频率特性的具体例的频率特性图。图10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是在图2所示结构的便携电话机中仅驱动顶端侧的致动器来进行测定而得的。在图10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的测定中,使用了与在图8或图9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的测定中使用的便携电话机和致动器不同的便携电话机和致动器。但是,在图10所示特性的测定中使用的便携电话机的结构和致动器的配置与图2中例示的情形相同,因此,下面参考图2,并使用图2所示的标号来进行说明。
图10所示的纵轴的刻度为10dB/div。
在通过顶端侧致动器5的中心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法线上的、与致动器5距离1cm的位置上配置了扩音器。另外,在通过铰链侧致动器4的中心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法线上的、与致动器4距离1cm的位置上配置了扩音器。并且,在仅驱动顶端侧的致动器5并停止铰链侧的致动器4的状态下,使用各个扩音器测定了辐射声压。此外,将致动器4、5间的距离设成了6cm。
图10中实线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是通过配置在所驱动的顶端侧致动器5附近的扩音器来测定的声压频率特性。图10中虚线所示的声压频率特性是通过配置在停止的铰链侧致动器4附近的扩音器来测定的声压频率特性。如图10所示,位于顶端侧致动器5附近的辐射声压(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比位于铰链侧致动器4附近的辐射声压高10dB以上。因此,在驱动致动器5的情况下,在致动器5的附近和致动器4的附近,辐射声压(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获得了10dB以上的隔离度。
在图10中示出了驱动致动器5的情形,但仅驱动铰链侧致动器4时也一样。
另外,在图10中示出了辐射声压(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存在10dB以上的差异,但就振动体的振动速度来说,也只要在所驱动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速度与停止的另一个致动器附近的振动速度之间存在10dB以上的差异即可。
如上所述,振动频率特性和声压频率特性通常具有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如果振动体的振动速度获得了10dB以上的隔离度,那么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也获得了10dB以上的隔离度。并且还可以说,如果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获得了10dB以上的隔离度,那么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也获得了10dB以上的隔离度。从而,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只驱动一个时,只要由驱动的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的附近区域中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之间相差10dB以上即可。或者,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只驱动一个时,只要由驱动的致动器的振动导致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之间相差10dB以上即可。
下面,对用户收听立体声时的便携电话机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当用户收听从振动体辐射的立体声时,需要由各个致动器在水平方向不同的位置上使振动体振动来辐射声音。因此,可以改变便携带电话机的朝向、或者将安装了各个致动器的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而旋转,以使各个致动器配置在水平方向不同的位置上。
图11是示出改变图2所示结构的便携电话机50的朝向,从而使各个致动器处于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的例子的说明图。但是,在图11中省略了铰链51(参见图2)的图示。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配置有致动器4、5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朝向外侧地折叠便携电话机50的状态。并且,将便携电话机50设置在支承台37上,以使致动器4、5配置在水平方向不同的位置上。在此状态下,通过由各致动器4、5分别使图像元件保护屏2振动,能够辐射出使用户感受到在空间中展开的立体声。同时也可以在显示设备(没有图示)上显示图像。
支承台37例如是便携电话机的用于充电的适配器。或者,可以将底座用作支承台37。
当将安装了各个致动器的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而旋转时,只要代替图2例示的铰链51,例如使用万能铰链来连接第一壳体3a和第二壳体3b即可。通过使用万能铰链,能够改变第一壳体3a的朝向,以使第一壳体13a的长轴方向与第二壳体3b的长轴方向垂直。从而能够改变第一壳体3a的朝向,以使致动器4、5配置在水平方向不同的位置上。这里举例示出了以万能铰链来连接第一壳体3a和第二壳体3b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壳体3a和第二壳体3b分别通过垂直的旋转轴来连接两个壳体3a、3b,并由第一壳体3a以其转动轴为中心旋转的结构。此时,通过以转动轴为中心将第一壳体3a旋转90°来改变第一壳体3a的朝向,由此可使致动器4、5配置在水平方向不同的位置上。
这里,参考图2等并以使用两个致动器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三个以上的致动器来实现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立体声的辐射)。
以下,示出关于致动器的组合和致动器的安装位置的变形例。
在图2中示出了两个致动器4、5的特性(相同条件下的特性)相同的情形。但便携电话机50所具有的各个致动器的规格或特性(相同条件下的特性)也可以不同。图12是示出安装了两个不同规格的致动器时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2中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安装致动器14,并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铰链侧安装与致动器14规格不同的致动器15的例子。致动器14、15由于规格不同,因而形状也互不相同。
如图12所示,不仅致动器14、15的设置位置不同,致动器的形状自身也不同,因此,仅驱动顶端侧致动器14时的声压频率特性和仅驱动铰链侧致动器15时的声压频率特性比两个致动器的规格相同时更加不同。由此,可增大同时驱动两个致动器时的声压频率特性的平坦化效果。这里对声压频率特性进行了说明,但振动频率特性也一样。
另外,即便在使用不同规格的致动器的情况下,如果由各个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或者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那么也可以实现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
另外,在图2和图12中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顶端侧以及铰链侧分别配置致动器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左边和右边各安装一个致动器的结构。图13是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左边和右边各安装一个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3中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左边上安装致动器16,并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右边上安装致动器17的例子。并且,在图13中示出了致动器16、17的规格不同的情形。通过在左右各边上安装致动器16、17,各个致动器16、17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变得不同。在图13例示的结构下,也能够获得抑制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而急剧变化的效果,以及抑制振动体的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而急剧变化的效果。
另外,如果由各个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或者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辐射声压)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则也能够实现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尤其,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下,致动器16、17原本就处于被配置在水平方向不同的位置上的状态,因此,即使不改变便携电话机50的朝向或具有致动器16、17的第一壳体3a的朝向,也能够实现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下,致动器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例如为3cm,但即使在此距离下,根据致动器的种类或振动体的材质等,也有可能获得10dB以上的隔离度。
在图13中示出了左右配置的致动器16、17的规格不同的情形,但左右配置的致动器16、17的规格也可以相同。
另外,在图2、图12以及图13中示出了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配置致动器的情形,但如上所述,可以在壳体上安装多个致动器。图14是示出在壳体上安装多个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4中示出了在第一壳体3a的背面20的顶端部安装致动器18,在铰链侧安装致动器19的例子。并且,在图14中示出了致动器18、19的规格不同的情形。背面20是与配置图像元件保护屏2(在图14中没有示出)的面相反一侧的面。
当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安装致动器时,图像元件保护屏2成为主要的声音辐射体。与此相对,当在第一壳体3a上安装致动器时,第一壳体3a成为主要的声音辐射体。由于第一壳体3a的面的面积大于图像元件保护屏2的面积,因此当在第一壳体3a上安装致动器时,可扩大辐射面积,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辐射声压级。
在图14中示出了致动器18、19的规格不同的情形,但致动器18、19的规格也可以相同。另外,也可以将致动器18、19安装在背面20的左右各边上。另外,如上所述,致动器18、19既可以安装在第一壳体3a的外侧的面上,也可以安装面向内部一侧的面上。
另外,当便携电话机具有两个壳体时,可以构成为各个壳体具有致动器的结构。图15是示出在便携电话机所具有的各个壳体上安装致动器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第一壳体3a上安装致动器22,并在第二壳体3b上安装致动器21的例子。第一壳体侧的致动器22也可以被安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上。
另外,也可以为构成为不是从振动体的整个面辐射声音,而是从振动体的一部分辐射声音的结构。当从振动体的一部分辐射声音时,可以在振动体的一部分上设置凹部,以使一部分区域中的振动体的厚度比其他区域薄。并且,可以在所述凹部(厚度比振动体的其他区域薄的区域)上配置多个致动器。当驱动各个致动器时,由厚度变薄从而比其他区域易于振动的凹部的区域进行振动,从而不是从整体振动体而是从该区域辐射声音。
图16是示出从图像元件保护屏的一部分辐射声音的一个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与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图16中的(a)是示出致动器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另外,图16中的(b)是示出沿A-A’线切断的图像元件保护屏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
第一壳体3a具有在一部分区域设有凹部25的图像元件保护屏24。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凹部25为矩形。在图像元件保护屏24的凹部25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了致动器4、5。此外,致动器4、5附近的便携电话机的内部部件的配置不同。
如图16中的(b)所示,图像元件保护屏24的凹部25的厚度比其他区域(除凹部25以外的区域)的厚度薄。通过分别驱动安装在该凹部25中的致动器4、5,可从凹部25的区域辐射声音,而不是从整个图像元件保护屏24辐射声音。
另外,如果由各个致动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区域的振动体的振动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或者由各个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与其他致动器附近的空气分子的粒子速度的隔离度为10dB以上,还能够实现其他通道的音频重放。
在图16中示出了从图像元件保护屏的一部分辐射声音的情形,但从壳体面的一部分区域辐射声音的情况也一样。例如,在从第一壳体3a的背面20(参见图14)的一部分区域辐射声音的情况下,只要在背面20的一部分区域设置凹部,并在该凹部安装多个致动器即可。
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作为便携电话机举例说明了折叠式便携电话机,但本发明可应用于直板式便携电话机和滑盖式便携电话机等各种便携电话机。另外,也可应用于便携电话机以外的终端设备。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终端设备、设置在终端设备上的扬声器、终端设备所具备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中。

Claims (13)

1.一种扬声器,在终端设备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上配置了使该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振动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或壳体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了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由各个致动器在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声压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不同,所述声压频率特性示出了辐射声压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由各个致动器在各个致动器的配置位置上单独地使图像元件保护屏或终端设备的壳体振动时,振动频率特性根据每个致动器而不同,所述振动频率特性示出了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只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产生的该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图像元件保护屏或壳体的振动速度相差10dB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将各个致动器分别只驱动一个时,由所驱动的致动器的振动产生的该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与没有驱动的其他致动器附近的辐射声压相差10dB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当驱动所有致动器时,在音频信号的整个重放频带或一部分重放频带,辐射声压比驱动一个致动器的时候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各个致动器是压电致动器、静电致动器、电磁致动器、或磁致伸缩致动器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仅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上配置了致动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仅在终端设备的壳体的面上配置了致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在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和终端设备的壳体的面这两个面上配置了致动器。
11.一种图像元件保护屏,为保护终端设备的显示装置而安装在终端设备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元件保护屏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了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
12.一种终端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面中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了致动器,所述多个位置中的每个位置附近的终端设备的部件的配置各不相同。
1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
CN2006800321699A 2005-11-02 2006-11-02 扬声器、图像元件保护屏、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3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19920 2005-11-02
JP319920/2005 2005-11-02
PCT/JP2006/322405 WO2007052835A1 (ja) 2005-11-02 2006-11-02 スピーカ、画像素子保護スクリーン、端末装置の筐体、および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3804A true CN101253804A (zh) 2008-08-27
CN101253804B CN101253804B (zh) 2012-11-28

Family

ID=38005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216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3804B (zh) 2005-11-02 2006-11-02 扬声器、图像元件保护屏、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16506B2 (zh)
EP (1) EP1947901A4 (zh)
JP (1) JP4924839B2 (zh)
CN (1) CN101253804B (zh)
WO (1) WO2007052835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639A (zh) * 2010-03-31 2011-10-05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保护衬垫及该设备的组装方法
CN109086023A (zh) * 2018-07-09 2018-12-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189362A (zh) * 2018-07-09 2019-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716739A (zh) * 2016-09-21 2019-05-03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移动显示器的音频设备
CN109845291A (zh) * 2016-12-27 2019-06-04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CN110557705A (zh) * 2019-08-2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6923B2 (ja) * 2004-12-27 2009-05-27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パネルスピーカ実装方法、電子機器の組立方法、ガスケット部材、振動板及びフラットパネルスピーカ
JP4524700B2 (ja) * 2007-11-26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およびスピーカ駆動方法
KR101622632B1 (ko) * 2009-08-26 2016-05-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8452037B2 (en) 2010-05-05 2013-05-28 Apple Inc. Speaker clip
US8989428B2 (en) 2011-08-31 2015-03-24 Apple Inc. Acoustic systems in electronic devices
US8879761B2 (en) 2011-11-22 2014-11-04 Apple Inc. Orientation-based audio
EP2826257A4 (en) * 2012-03-16 2015-10-28 Nokia Technologies Oy VIBRATING SURFACE PRODUCING A SOUND
JP2013207601A (ja) 2012-03-28 2013-10-07 Kyocera Corp 電子機器
JP5855508B2 (ja) 2012-03-29 2016-02-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968018B2 (ja) 2012-04-10 2016-08-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812926B2 (ja) 2012-04-12 2015-1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986417B2 (ja) 2012-04-12 2016-09-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968050B2 (ja) * 2012-04-26 2016-08-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973218B2 (ja) 2012-04-26 2016-08-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968061B2 (ja) 2012-05-01 2016-08-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EP2897298B1 (en) * 2012-05-01 2017-09-06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US9820033B2 (en) 2012-09-28 2017-11-14 Apple Inc. Speaker assembly
US8858271B2 (en) 2012-10-18 2014-10-14 Apple Inc. Speaker interconnect
US9357299B2 (en) 2012-11-16 2016-05-31 Apple Inc. Active protection for acoustic device
WO2014091833A1 (ja) * 2012-12-10 2014-06-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音響発生器、音響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40272209A1 (en) 2013-03-13 2014-09-18 Apple Inc. Textile product having reduced density
US20150010173A1 (en) * 2013-07-05 2015-0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frequency response for audio signals
JP6282825B2 (ja) * 2013-09-03 2018-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FI126874B (fi) 2014-01-24 2017-07-14 Flexound Systems Oy Laite äänen kokonaisvaltaiseen aistimiseen
US9451354B2 (en) 2014-05-12 2016-09-20 Apple Inc. Liquid expulsion from an orifice
JP6360902B2 (ja) * 2014-09-30 2018-07-1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KR20150039605A (ko) * 2015-03-23 2015-04-10 김정훈 실시간 진동 피드백을 제공하는 휴대단말용 보호케이스
US9900698B2 (en) 2015-06-30 2018-02-20 Apple Inc. Graphene composite acoustic diaphragm
US10481638B2 (en) 2015-11-18 2019-11-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420554B1 (ko) 2017-08-10 2022-07-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브라켓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11307661B2 (en) 2017-09-25 2022-04-1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ctuators for producing haptic and audio output along a device housing
KR102448965B1 (ko) * 2017-12-11 2022-09-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95570B1 (ko) * 2017-12-28 2023-02-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기기
TWI660635B (zh) * 2018-04-13 2019-05-2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內建喇叭的電子裝置
US10757491B1 (en) 2018-06-11 2020-08-25 Apple Inc. Wearable interactive audio device
US10873798B1 (en) 2018-06-11 2020-12-22 Apple Inc. Detecting through-body inputs at a wearable audio device
CN109086022B (zh) * 2018-07-09 2021-08-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US11334032B2 (en) 2018-08-30 2022-05-17 Apple Inc. Electronic watch with barometric vent
US11561144B1 (en) 2018-09-27 2023-01-24 Apple Inc.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uid-based pressure sensing
CN208821081U (zh) * 2018-10-16 2019-05-0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CN110018809A (zh) * 2019-03-28 2019-07-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控制方法
CN113994345A (zh) 2019-04-17 2022-01-28 苹果公司 无线可定位标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8768A (en) 1994-05-11 1998-10-27 Noise Cancellation Technologies, Inc. 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with active noise reduction and piezo speakers
EA000929B1 (ru) 1995-09-02 2000-06-26 Нью Трэнсдьюсерз Лимитед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выполненный в виде панели
NZ316551A (en) 1995-09-02 1998-05-27 New Transducers Ltd Visual display means incorporating loudspeakers comprises transducers mounted wholly and exclusively on the housing
US5930376A (en) * 1997-03-04 1999-07-27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Multiple channel speaker system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GB9714050D0 (en) * 1997-07-03 1997-09-10 New Transducers Ltd Panel-form loudspeakers
JPH11234778A (ja) 1998-02-13 1999-08-27 Sony Corp スピーカ装置
EP1084592B1 (en) * 1998-07-03 2003-10-08 New Transducers Limited Resonant panel-form loudspeaker
JP4683367B2 (ja) 2000-08-04 2011-05-18 ヤマハ株式会社 線状加振装置及び該加振装置を備えたスピーカ
JP2004200729A (ja) 2000-09-04 2004-07-15 Yasuo Omori 発音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3632594B2 (ja) 2000-11-28 2005-03-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JP2005244804A (ja) * 2004-02-27 2005-09-08 Tdk Corp 振動板及びスピーカ
US20060061455A1 (en) * 2004-09-21 2006-03-23 Nokia Corporation Multiple mass vibrator
JP2006245799A (ja) * 2005-03-01 2006-09-14 Nec Saitama Ltd 電子機器、該電子機器における警報出力制御方法及び警報出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639A (zh) * 2010-03-31 2011-10-05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模块保护衬垫及该设备的组装方法
US11659309B2 (en) 2016-02-27 2023-05-2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109716739A (zh) * 2016-09-21 2019-05-03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移动显示器的音频设备
CN109845291A (zh) * 2016-12-27 2019-06-04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CN109845291B (zh) * 2016-12-27 2022-03-08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CN114554356A (zh) * 2016-12-27 2022-05-27 索尼公司 显示设备
US11356759B2 (en) 2016-12-27 2022-06-07 Sony Group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109086023A (zh) * 2018-07-09 2018-12-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189362A (zh) * 2018-07-09 2019-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086023B (zh) * 2018-07-09 2022-06-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189362B (zh) * 2018-07-09 2022-07-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57705A (zh) * 2019-08-26 2019-1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24839B2 (ja) 2012-04-25
US20090103767A1 (en) 2009-04-23
EP1947901A1 (en) 2008-07-23
US8116506B2 (en) 2012-02-14
JPWO2007052835A1 (ja) 2009-04-30
WO2007052835A1 (ja) 2007-05-10
CN101253804B (zh) 2012-11-28
EP1947901A4 (en) 201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3804B (zh) 扬声器、图像元件保护屏、终端设备的壳体、以及终端设备
CN109922412B (zh) 显示装置及包括该显示装置的计算装置
JP4779526B2 (ja) パネルスピーカ
KR10257403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0988772B1 (en) Personal compu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panel loudspeaker
US6324052B1 (en) Personal compu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panel loudspeaker
EP1800514B1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panel acoustic transducer, and transparent panel acoustic transducer
US20060140424A1 (en) Piezoelectric panel speaker
US20040202338A1 (en) Loudspeaker
EP1655994A2 (en) Flat panel speaker
US20110123051A1 (en) Distributed Mode Speaker for Mobile Devices
CN109495832B (zh) 表面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06333021A (ja) パネル型スピーカ付き表示装置
KR20070026279A (ko) 패널형 라우드 스피커 및 패널형 라우드 스피커용 여자기
GB2360901A (en) A loudspeaker which uses an electronic display as a diaphragm
JP2002057769A (ja) 電気電子機器
CN115884050A (zh) 拼接屏单元和显示模组
KR20240079674A (ko)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ENOVO INNOVATION CO., LTD. (HONGKO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12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HONG KONG,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203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LENOVO INNOVATIONS Co.,Ltd.(HONG KONG)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