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2830A - 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2830A
CN101252830A CNA2006800318747A CN200680031874A CN101252830A CN 101252830 A CN101252830 A CN 101252830A CN A2006800318747 A CNA2006800318747 A CN A2006800318747A CN 200680031874 A CN200680031874 A CN 200680031874A CN 101252830 A CN101252830 A CN 101252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irder
framework
greenhouse
combination
pos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18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2830B (zh
Inventor
大出武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2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2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2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28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14Greenhou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4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met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温室的特征在于:结合体将分别具备水平配置的矩形框体(11)、垂直配置于该框体(11)上的矩形主梁(12)以及支承该主梁(12)的上弦臂件(13)的两个结构体(1、1)的框体(11)彼此结合,将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该结合体具有架设在一个结构体(1)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以及另一个结构体(1)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之间的连结件(15),通过使所述结合体的四个角支承在立柱件(2)上,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2)的横宽方向间隔和纵深方向间隔设为大致相同。

Description

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包含如下工序的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即,对具备水平配置的矩形的框体、垂直配置于该框体上的矩形的主梁以及支承该主梁的上弦臂件的结构体进行组装的工序;使多个组装得到的结构体邻接设置于构成温室的支承部的立柱件上的工序(参照国际公开第2005/058015号小册子)。
根据相关的方法,可大幅度地削减起重作业量及高空的组装作业量。
但是,仅仅应用上述方法,需要用于支承各结构体的四个角的立柱件,所以,如图12所示,通常,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2的横宽方向或纵深方向中的任意一个间隔P1设定为另一个间隔P2的大约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即便在不使用上述结构体的现有的一般框架构筑方法中,同样是通常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的横宽方向或纵深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的间隔设定为另一个间隔的大约二分之一(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291348号公报)。
即,在现有的温室中,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的横宽方向间隔和纵深方向间隔之比设定为大约2∶1或大约1∶2,以使其可承受施加于屋顶的垂直荷载及水平荷载。
但是,由于如上所述设定立柱件的间隔而存在在形成垄的方向上产生制约的问题。即,在现有的温室中,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栽培面积,如图13所示,必须在室内沿立柱件2的间隔狭窄的方向(例如图13中的纵深方向)形成垄8。
不过,因原本希望沿日照条件好的方向形成垄,故在进行温室的设计时存在如下的制约,即,必须对应形成垄的方向来设定屋脊的方向或立柱件的配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5801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913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其可不减少栽培面积,可与栽培植物对应来自由设定垄的方向,而且不需要支承屋顶组的梁件,并且,与起重操作结构体的情况相比,可削减起重作业量。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如下所述的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1)一种温室,其特征在于,结合体将分别具备水平配置的矩形的框体、垂直配置于该框体上的矩形的主梁以及支承该主梁的上弦臂件的两个结构体的框体彼此结合在一起,将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该结合体具有架设在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以及另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之间的连结件,通过使所述结合体的四个角支承于立柱件,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的横宽方向间隔和纵深方向间隔设为大致相同。
(2)一种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
a.组装结构体的工序,该结构体具备水平配置的矩形的框体、垂直配置于该框体上的矩形的主梁以及支承该主梁的上弦臂件,且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2;
b.组装结合体的工序,该结合体将通过工序a组装的一个结构体的框体和另一个结构体的框体结合在一起,且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
c.在构成通过工序b组装的结合体的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以及另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之间架设连结件的工序;
d.在立柱件上支承通过工序c架设有连结件的结合体的四个角的工序。
根据上述(1)中记载的本发明,因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的横宽方向间隔和纵深方向间隔设为大致相同,所以,不会减少栽培面积,可对应于栽培植物自由设定垄的方向。另外,作为屋顶组,其构成为采用结合两个结构体的框体彼此且具有连结件的结合体,并使立柱件支承该结合体的四个角,该连结件架设在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及另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之间,所以,可不需要支承屋顶组的梁件。另外,因可在地面构筑结合体,所以与起重操作结构体的情况相比,可削减起重作业量。
根据上述(2)中记载的本发明,可构筑如下所述的温室,即不减少栽培面积,可与栽培植物对应地自由设定垄的方向,且可不需要支承屋顶组的梁件。另外,可提供一种在进行屋顶组的构筑时可削减起重作业量的温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框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主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结构体结构的图;
图5(a)是表示结合体的俯视图,(b)是表示结合体的主视图;
图6(a)是结合体的概略俯视图,(b)是表示结合体设置于立柱件上的状态的概略主视图,(c)是表示结合体设置于立柱件上的状态的概略后视图,(d)是表示结合体设置于立柱件上的状态的概略左视图,(e)是表示结合体设置于立柱件上的状态的概略右视图;
图7是表示具备次要部件的结合体设置于立柱件上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立柱件配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结合体相对于立柱件进行结合的结合方法的图;
图10是表示结合体相对于立柱件进行结合的结合方法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垄的配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温室中立柱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温室中垄的配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结构体                              11框体
11a、11b端梁                         11c、11d侧横梁
11e、11f中间梁                       11g撑臂
12主梁                               12a、12b弦杆件
12c、12d端部捆束件                   12e捆束件
12f斜撑件                            13上弦臂件
14支承件                             15连结件
2立柱件                              5板
6螺栓                                7基台
8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结构体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结构体1构成为具有框体11、主梁12及上弦臂件13。
如图2所示,框体11由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端梁11a、11b及与各端梁11a、11b正交配置的一对侧横梁11c、11d形成为矩形。框体11还构成为在其内侧具有:在侧横梁11c、11d之间架设的中间梁11e、11f;配设于由该中间梁11e、11f、端梁11a、11b及侧横梁11c、11d包围的空间的撑臂11g。中间梁11e、11f及撑臂11g的配置可假定各种形态,从维持强度的角度出发进行适当设定。
如图3所示,主梁12由在上下方向平行配置的弦杆件12a、12b和设于各弦杆件12a、12b两端部间的端部捆束件12c、12d形成为矩形。主梁12还构成为具有:在各弦杆件12a、12b之间架设的捆束件12e;配设于由该捆束件12e、弦杆件12a、12b及端部捆束件12c、12d包围的空间的斜撑件12f。如图1及图4所示,主梁12垂直地配置于水平配置的框体11上,与框体11共同立体化成倒T字形。
如图1及图4所示,上弦臂件13在主梁12的两侧,一端与主梁12连结,另一端与框体11连结,并支承主梁12。
如上所述构成的结构体1可作为与温室的支承部(支承屋顶的部分)独立的单一构造物来进行构筑。即,结构体1并不是若不在将框体11、主梁12及上弦臂件13或构成它们的部件分别运送到竖立设置于基台上的立柱件上之后组装则不能构筑的类型,其能够在地面或工厂等那样的非建筑现场的场所进行构筑。
另外,作为构成框体11的端梁11a、11b、侧横梁11c、11d、中间梁11e、11f,以及构成主梁12的弦杆件12a、12b、端部捆束件12c、12d、捆束件12e、斜撑件12f及上弦臂件13,可由在剖面中相同形状且相同尺寸的钢件(例如,带突肋的槽型钢)构成,可容易地实现这些部件的组件化。
另外,构成框体11、主梁12及上弦臂件13的钢件全部都可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进行连结。因此,在组装结构体1时,具有也可不焊接各钢件的优点。并且,最大的优点在于,由于不会因焊接形变而降低组装精度,所以,可实现结构体1、使用该结构体1的温室的屋顶组以及温室框架的良好的组装精度。
本实施例的温室的屋顶组通过将多个结合有两个结构体1(1A)、1(1B)的结合体邻接设置于构成温室的支承部的立柱件上而构成。如图5(a)所示,结合体通过将两个结构体1(1A)、1(1B)的框体11、11彼此结合,将正交的两边A、B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另外,如图5(b)所示,结合体构成为具有连结件15,该连结件15架设在一个结构体1(1A)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及另一个结构体1(1B)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之间。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结合体的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首先,结构体1如下进行组装。即,构成框体11、主梁12及上弦臂件13的部件(钢件)在工厂等预先切断为规定的长度,并且,在各钢件的连结部上加工出用于螺钉固定的孔部后,搬送到建筑现场。在建筑现场,使用这些钢件,首先通过螺钉固定来组装框体11及主梁12。接着,在框体11上配置主梁12,并且,在主梁12的两侧配置上弦臂件13,通过螺钉固定将它们连结而组装成结构体1。因此,在建筑现场,不需要将钢件彼此焊接或调整钢件长度等的作业,仅使用螺钉等即可将各钢件彼此连结,从而组装成结构体1。另外,如果搬送条件完备,则也可预先将框体11及主梁12在工厂等进行组装后,再向建筑现场搬送。
结构体1的组装作业可在地面进行。即,结构体1如上所述由于不需要构成温室的支承部的立柱件,具有可单独构筑的结构,所以,不必在高处进行组装,可在地面进行组装。因此,与在高处的组装相比,可极其高效地进行组装。
准备多个结构体1。如图6(a)所示,各结构体1设定为正交的两边a、b的长度之比大约为1∶2。
结合体通过将如上所述组装的两个结构体1(1A)、1(1B)结合而得到组装。即,结合体首先将一个结构体1(1A)的框体11和另一个结构体1(1B)的框体11结合,正交的两边A、B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参照图5(a)及(b))。接着,在构成结合体的一个结构体1(1A)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及另一个结构体1(1B)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之间架设连结件15(参照图5(b))。
架设有连结件15的结合体使用吊车等被搬送到竖直设置在基台7上的立柱件2上。这样,因不用起重操作结构体1或构成结构体1的各部件,而是起重操作在地面上组装好的结合体,所以,即便是起重操作多个结合体的场合,与起重操作结构体1或构成结构体1的各部件的场合相比,也可将起重次数减少到非常少。
另外,作为结合体,也可具有温室的覆盖件(例如,塑料薄膜或者由玻璃或树脂构成的板件等)、或支承该覆盖件的支承件(例如,拱形管或框架件等)等的次要部件而构成。作为该次要部件,举出覆盖件、该覆盖件的支承件、天窗、导水管等作为典型例子。另外,因该次要部件也可在地面上进行组装,所以,与在高处进行组装情况相比,效率非常高,而且作业本身的操作也容易。另外,将具备次要部件的结合体在地面组装后,运送到立柱件上,由此可进一步减少起重作业量。在图7中,例举出具有作为次要部件的支承件14(支承作为覆盖件所使用的塑料薄膜的拱形管)的结合体。
结合体通过使其四个角C1~C4分别支承在立柱件2(2a~2d)上而设置(参照图6(b)~(e))。因结合体将正交的两边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所以,通过使该结合体的四个角分别支承在立柱件2上,如图8所示,可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2的横宽方向间隔P2和纵深方向间隔P1设为大致相同,例如,可实现将横宽方向间隔P2设为9m,同样地将纵深方向间隔P1也设为9m。另外,通过将横宽方向间隔P2和纵深方向间隔P1设为大致相同,还可减少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2的根数,所以,也可减少由立柱件2所遮挡的太阳光的量。
结合体在构成温室的支承件的立柱件2上邻接设置多个。在此,如图9及图10所示,通过将分别构成相互邻接的结合体的各框体11的角部集中于设在各立柱件2顶部的板5上,并进行销钉结合,各结合体被安装在支承部上。由此,经由板5将各结合体一体化,所以,可将水平荷载传递到竖直设置于温室外周部的立柱件上。在外周部的立柱件间适当设有铅直撑臂,由此,水平荷载被传递到基台。另外,通过采用如下结构,即,经由板5将多个结合体的角部集中于一根立柱件2并加以销钉接合的结构,可将立柱件2的根数抑制为最小限度。
根据本实施例的温室,因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2的横宽方向间隔P2和纵深方向间隔P1设为大致相同,所以,例如如图11所示,不会减少栽培面积,可与栽培植物对应地自由设定垄8的方向。另外,因可如上所述自由设定垄8的方向,所以,在屋脊的方向或立柱件2的配置等方面没有制约,可自由设计温室。
另外,所述的“垄”一般是指在田地中为了栽培作物而将土隆成细长直线状的部分,而在温室中指的是在温室的室内为了栽培作物而将土隆成细长直线状的部分。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温室,即便是在室内代替垄而将栽培装置等配置成直线状的情况下,不言而喻也可获得与垄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温室,作为屋顶组,对各屋顶组采用如下的结合体,并使该结合体的四个角被立柱件2支承,该结合体中结合有相对于铅直荷载及水平荷载具有优良强度的两个结构体1(1A)、1(1B)的框体11、11彼此、且具有在一个结构体1(1A)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及另一个结构体1(1B)的主梁12和上弦臂件13的交点部分之间架设的连结件15,所以,可不需要支承屋顶组的梁件。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大规模栽培面积的大型温室。

Claims (2)

1.一种温室,其特征在于,结合体将分别具备水平配置的矩形的框体、垂直配置于该框体上的矩形的主梁以及支承该主梁的上弦臂件的两个结构体的框体彼此结合在一起,将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该结合体具有架设在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以及另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之间的连结件,通过使所述结合体的四个角支承于立柱件,将配设于室内的立柱件的横宽方向间隔和纵深方向间隔设为大致相同。
2.一种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
a.组装结构体的工序,该结构体具备水平配置的矩形的框体、垂直配置于该框体上的矩形的主梁以及支承该主梁的上弦臂件,且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2;
b.组装结合体的工序,该结合体将通过工序a组装的一个结构体的框体和另一个结构体的框体结合在一起,且正交的两边的长度之比设定为大约1∶1;
c.在构成通过工序b组装的结合体的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以及另一个结构体的主梁和上弦臂件的交点部分之间架设连结件的工序;
d.在立柱件上支承通过工序c架设有连结件的结合体的四个角的工序。
CN2006800318747A 2005-08-31 2006-08-21 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2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0969 2005-08-31
JP250969/2005 2005-08-31
PCT/JP2006/316311 WO2007026561A1 (ja) 2005-08-31 2006-08-21 温室及び温室の軸組工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2830A true CN101252830A (zh) 2008-08-27
CN101252830B CN101252830B (zh) 2011-02-09

Family

ID=37808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187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2830B (zh) 2005-08-31 2006-08-21 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857273B2 (zh)
KR (1) KR101254838B1 (zh)
CN (1) CN101252830B (zh)
WO (1) WO200702656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3983A (zh) * 2010-12-31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种钢架结构大棚
CN108207425A (zh) * 2018-02-07 2018-06-29 南安市丰州镇红曙电子工作室 农业大棚
CN108271572A (zh) * 2018-02-07 2018-07-13 南安市丰州镇红曙电子工作室 农业科技大棚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1758B2 (ja) * 2006-12-27 2012-03-07 サンキンB&G株式会社 連棟式の温室
KR101777780B1 (ko) 2015-08-31 2017-09-12 롤스톤 주식회사 조립식 실내용 소형온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9785A (en) * 1967-12-08 1970-10-21 Cosby Donald Philipps Smallpei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roof
US4073099A (en) * 1972-03-10 1978-02-14 Lely Cornelis V D Roofing of buildings
JPS5169327A (en) * 1974-12-03 1976-06-15 Canon Kk Ekishoku dosochi
JPS5174845A (en) * 1974-12-16 1976-06-29 Nittetsu Kinzoku Kogyo Kk Tarentoengeihausuno kozotai
JPS6274220A (ja) * 1985-09-26 1987-04-06 トピーグリーン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複層板を使用した温室構造およびその施工法
JP2002291348A (ja) 2001-03-30 2002-10-08 Watanabe Pipe 多連棟型耐候性温室
JP3688652B2 (ja) * 2002-04-16 2005-08-31 イシグロ農材株式会社 温室用垂木及び温室
WO2004064496A1 (ja) * 2003-01-22 2004-08-05 Green Tec Co., Ltd. 温室における屋根の構造
US8091291B2 (en) 2003-12-18 2012-01-10 Takehisa Ode Structure used as greenhouse roof frame, greenhouse roof frame, greenhouse framework, greenhouse, and greenhouse framework building method
JP5004263B2 (ja) * 2004-07-16 2012-08-22 渡辺パイプ株式会社 多連棟型耐候性温室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3983A (zh) * 2010-12-31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种钢架结构大棚
CN108207425A (zh) * 2018-02-07 2018-06-29 南安市丰州镇红曙电子工作室 农业大棚
CN108271572A (zh) * 2018-02-07 2018-07-13 南安市丰州镇红曙电子工作室 农业科技大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56152A (ko) 2008-06-20
WO2007026561A1 (ja) 2007-03-08
KR101254838B1 (ko) 2013-04-15
JPWO2007026561A1 (ja) 2009-03-05
JP4857273B2 (ja) 2012-01-18
CN101252830B (zh) 201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9503B2 (ja) 温室の屋根組として用いられる構造体、温室の屋根組、温室の軸組、温室及び温室の軸組工法
CN101252830B (zh) 温室及温室的框架构筑方法
US10480172B2 (en) Building structure, building,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
JP5472535B2 (ja) パネル支持架台
CN100577935C (zh) 铰接钢框架h型支撑构件与梁柱的节点连接方法及构造
JP4857272B2 (ja) 温室及び温室の軸組工法
CN210713214U (zh) 一种装配式可调跨度的桁架
CN210049630U (zh) 一种古建筑用防雨棚
JP6768171B1 (ja) ビニールハウス
JP5320498B1 (ja) 付属ユニット及びユニット建物
JPH03208947A (ja) 屋根ユニット
JP3236740U (ja) 温室の柱と梁の接合構造
JP5301700B1 (ja) 付属ユニット及びユニット建物
CN217079114U (zh) 一种用于房屋主梁和钢柱的多梁连接组件
CN213510649U (zh) 一种用于支撑浅埋暗挖拱形板模板的模板支架
JP4943216B2 (ja) 連棟型グリーンハウス間通路構造
US20020000075A1 (en) Lattice girder supporting frame having oblique cut truss braces
CN1490481A (zh) 插盘连接棒部件和门式与插盘式脚手架组合应用方法
JPH10178925A (ja) 樹脂ウッドを基礎材とするパイプハウス
JPH03253635A (ja) 長大スパンのトラス架構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JPH0799037B2 (ja) 建物の小屋組
JP2008054619A (ja) 園芸用ハウス構造体
JP2007146556A (ja) ユニット建物
JP2005307630A (ja) ユニット式建物の屋根構造
JP2001323557A (ja) 格子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