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6784A - 控制杆开关 - Google Patents

控制杆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46784A
CN101246784A CNA2007101995464A CN200710199546A CN101246784A CN 101246784 A CN101246784 A CN 101246784A CN A2007101995464 A CNA2007101995464 A CN A2007101995464A CN 200710199546 A CN200710199546 A CN 200710199546A CN 101246784 A CN101246784 A CN 101246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knob
switch
rotary knob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95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6784B (zh
Inventor
胁田英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l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46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6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46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67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一种控制杆开关,其中灯开关旋钮(10)形成有锁止壁(15)。固定旋钮(20)形成有销孔(26),用于将销(50)控制在径向平面内,从而以可摆动方式支撑销(50)。雾灯开关旋钮(30)形成有销导向轨道(40)。由板簧(55)推动的销(50)的前端能够被引导到销导向轨道(40)。销导向轨道(40)构造成使得分别对应于雾灯开关旋钮(30)的打开和关闭的两个点通过第一和第二路径连接在一起,第一和第二路径到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中心的距离沿着相互不同的方向变化。销(50)能够以单向方式被引导沿着两个路径。

Description

控制杆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杆开关的旋钮旋转锁定结构,其在控制杆的前端部分包括两个旋转旋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设置有多种开关。为了增强开关的可用性,大多数开关作为所谓的组合开关而被集中到转向柱部分上。这种组合开关具有操纵杆并且起构造的控制杆开关的作用,通过该控制杆开关的操作来操作各种开关。
例如,用于在前灯和尾灯之间转换灯类型的旋转开关旋钮和用于打开/关闭雾灯的旋转开关旋钮被设置在同一个轴线上。
当灯类型转换旋转开关旋钮(在下文中称为灯开关旋钮)和雾灯闪光旋转开关旋钮(在下文中被称为雾灯开关旋钮)被构造成使得它们能够彼此独立操作,存在一种担心是:当前灯没有打开而仅仅雾灯被打开时,可能会忘记关闭雾灯。
因此,提出一种控制杆开关,在这种开关中,只有在前灯打开的状态下雾灯才可以被打开,而在前灯关闭的状态下雾灯不能被打开。
图8A到图8E示出了公开在JP-B2-3740316中的旋钮旋转锁定结构的主要部分。在操纵杆的端部附近,灯开关旋钮140、固定旋钮130和用于后雾灯的雾灯开关旋钮150沿着操纵杆的轴向方向彼此靠近设置。箭头标记Z表示灯开关旋钮140和雾灯开关旋钮150的旋转操作方向。
锁定释放片161被安放在固定旋钮130的释放片安放孔128中。锁定释放片161包括形成在灯开关旋钮140那一侧的锁定表面164,伸出超过该锁定表面164到灯开关旋钮侧140上的非锁定表面165,以及将两个表面164和165连接到一起的倾斜表面166。
在锁定释放片161和释放片安放孔128底部之间,插置入螺旋弹簧167。该螺旋弹簧167在常态下使锁定释放片161与从灯开关旋钮140上伸出的凸出122接触。
固定旋钮130包括穿过其位于雾开关旋钮150那一侧的壁的插入孔170。凸出部分169被设置在锁定释放片161的下表面上并且从该下表面伸出,其中锁定释放片161能够在插入孔70内滑动。
雾灯开关旋钮150包括设置在安放孔171中的锁定片172,并且该锁定片172通常由螺旋弹簧167推向固定旋钮130侧。而且,锁定片172能够接合在插入孔170内。
当灯开关旋钮140处于“关闭”位置并且雾灯开关旋钮150处于
“雾灯关闭”位置时,前灯、尾灯和后雾灯是关闭的。
在这种状态下,灯开关旋钮140的凸出122处于图8A所示的P1位置,并且锁定释放片161在螺旋弹簧167的推动力作用下向灯开关旋钮140滑动,直到锁定表面164与凸出122接触为止。由于这个原因,锁定片172在螺旋弹簧173的推动力作用下接合在插入孔170内,该螺旋弹簧173与锁定释放片161的凸出部分169接触。
因此,由于锁定片172与插入孔170和安放孔171两者相接合,并且因此被锁定,所以防止雾灯开关旋钮150在固定旋钮130处旋转。
其次,当灯开关旋钮140从“关闭”位置被旋转到“尾灯”位置时,尾灯打开,并且如图8B所示,凸出122移动到P2位置。由于锁定片172被锁定,雾灯开关旋钮150被阻止旋转。
然后,当灯开关旋钮140从“尾灯”位置旋转到“前灯”位置时,前灯打开,并且凸出122如图8C所示,移动到P3位置。由于凸出122克服螺旋弹簧163和173的推动力而压在锁定释放片161的非锁定表面165上,所以凸出部分169的下表面变得与固定旋钮130和雾灯开关旋钮150的相互相对的表面基本上齐平。结果,锁定片172从插入孔170被推出,这使得能够操作雾灯开关旋钮150。
因此,如图8D所示,雾灯开关旋钮150可以从作为“雾灯关闭”位置的Z1位置被旋转到作为“雾灯”位置的Z2位置,由此使后雾灯打开。
然后,即便当灯开关旋钮140返回到“尾灯”位置并且凸出122因而移动到P2位置,在此位置它与锁定表面164接触,如图8E所示,安放在雾灯开关旋钮150的安放孔171中的锁定片172仅仅与固定旋钮130的相对表面接触。因此,能够保持“雾灯”位置,并且可以维持后雾灯的打开状态。
根据现有技术的控制杆开关,除非将灯开关旋钮140设置在“前灯”位置,否则雾灯开关旋钮150不能操作。只有当前灯打开时,后雾灯才能够打开。因此,能够防止在不需要打开前灯的白天时段只有后雾灯单独打开,并且后来忘记关闭后雾灯的情况。
但是,在背景技术的旋钮旋转锁定结构中,锁定释放片161和锁定片172以及分别用于推动它们的螺旋弹簧167、173都将安装在灯开关旋钮140、固定旋钮130和雾灯开关旋钮150之间。因此,零件的数目和零件组装步骤数目增加。结果,旋钮旋转锁定结构的成本可能昂贵。
即便将上述背景技术的结构应用于不仅用于后灯而且用于前雾灯和侧雾灯的其他类型的灯开关,或者用于除了灯之外的其他装置的开关,也有类似的问题。
从下面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是很显然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杆开关的旋钮锁定结构,其能够减少零件的数目并且容易组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控制杆开关具有:第一旋转旋钮、固定旋钮和第二旋转旋钮,其中第一旋转旋钮、固定旋钮和第二旋转旋钮沿着控制杆的轴向相互靠近设置;在固定旋钮的一侧设置在第一旋转旋钮上并且具有弧形形状的锁止壁,并且弧形形状的中心在第一旋转旋钮的轴中心上,设置在固定旋钮上并且沿着轴向穿过固定旋钮的销孔,设置在第二旋转旋钮上并面向所述销孔的销导向轨道,以及穿过销孔并具有由销导向轨道引导的前端的销。
在上述控制杆开关中,销孔将销控制在沿着固定旋钮的轴的径向延伸的平面内。
在上述控制杆开关中,销由销孔可摆动地支撑,并且销导向轨道包括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的第一点,和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的第二点,并且销导向轨道包括连接该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第一路径与连接该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第二路径,其中第一路径与第二旋转旋钮的轴中心的距离不同于第二路径与第二旋转旋钮的轴中心的距离,当第二旋转旋钮被从第一开关位置向第二开关位置旋转时,销的前端被沿着第一路径引导,而当第二旋转旋钮被从第二开关位置向第一开关位置旋转时,销的前端被沿着第二路径引导。
在上述控制杆开关中,锁止壁被构造成使得,当第一旋转旋钮从第一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向第一旋转旋钮的最大旋转开关位置之前的开关位置旋转时,该锁止壁与销接合,防止了销被沿着第一路径引导时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当第一旋转旋钮向上转动到预定开关位置期间,甚至当试图将第二旋转旋钮转动到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时,通过用锁止壁阻止销,使第二旋转旋钮的转动被锁定。
因此,除了用于沿着销导向轨道引导销的结构之外,由于销导向轨道本身以及锁止壁分别与第二旋转旋钮和第一旋转旋钮一体地形成。结果这种锁定结构整体上能够实现需要减少的零件数目的简单结构,因而能够减少锁定结构的成本和组装锁定结构的步骤数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包含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旋钮旋转锁定结构的操作杆的纵剖视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3A示出从灯开关旋钮轴向观察时的灯开关旋钮的视图;
图3B示出从固定旋钮轴向观察时的固定旋钮的视图;
图3C示出从雾灯开关旋钮轴向观察时的雾灯开关旋钮的视图;
图4示出操作杆的剖视透视图;
图5示出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销导向轨道的细节的透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销和销导向轨道之间的相对变化的说明视图;
图7A至图7H示出锁定/解除(cancel)机构的操作的说明视图;以及
图8A至8E示出传统的旋钮旋转锁定结构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操作杆
2:第一控制杆
2a:小直径部分
3:第二控制杆
4:第三控制杆
5:连接件
6:固定接触板
7:移动接触件
10:灯开关旋钮(第一旋转旋钮)
12:解除控制杆
14:控制块
15:锁止壁
20:固定旋钮
21:外套筒
21a、21b:小直径延伸部分
22:盘形壁部分
23:箍套部分
25:细长穿孔(插入孔)
26:销孔
30:雾灯开关旋钮(第二旋转旋钮)
31:外套筒
32:盘形壁部分
33:箍套部分
34:内套筒
35:解除切口
36:销引导块
40:销导向轨道
42:第一路径
43、45:台阶
44:第二路径
50:销
52:凸肩
55:板簧
57:销插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当本发明应用于组合开关的操作杆时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剖视图,这种操纵杆围绕提供在车辆中的转向柱设置。图2是本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操作杆1具有三部分结构,在除了其前端部分(外端部分)之外的基本整个长度上,其包括形成操作杆的外套筒的第一控制杆2,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控制杆2内的第二控制杆3和第三控制杆4。
第一控制杆2支撑在所要固定于转向柱的开关箱侧部件(未示出)上,而第二控制杆3与第一控制杆2一体地形成。
操作杆1构造成,使得当整个操作杆1绕其开关箱侧支撑点摆动时,它可以移动设置在开关箱内的可移动开关件,以便进行开关操作,例如开关转向信号的操作和开关前灯照射方向的操作。
第二控制杆3延伸超过第一控制杆2的外端。
第三控制杆4穿过第二控制杆3,同时第三控制杆4的开关箱侧一端与可移动接触件(未示出)接合,并且其另一端延伸超过第二控制杆3的外端。第三控制杆4可以相对于第二控制杆3旋转。
操作杆1的第三控制杆4的前端部分连接有起第一旋转旋钮作用的灯开关旋钮10。第二控制杆3的前端部分固定于有固定旋钮20。并且,在第一控制杆2的前端部分和固定旋钮20之间,以可旋转方式将雾灯开关旋钮30设置在第二控制杆3上,同时雾灯开关旋钮30起第二旋转旋钮的作用。
因此,以从操作杆1的前端开始的顺序,相互邻近地设置了灯开关旋钮10、固定旋钮20、雾灯开关旋钮30。
当灯开关旋钮10转动时,第三控制杆4相对于第二控制杆3转动,以操作设置在开关箱侧上的可移动接触件(未示出),从而转换尾灯和前灯的打开和关闭。对于灯开关旋钮10的旋转位置,设置有三个位置,即“关闭”位置(用以关闭前灯和尾灯)、“尾灯”位置(用以打开尾灯),和“前灯”位置(用以打开前灯和尾灯)。
在第一控制杆2的前端部分附近,在第一控制杆2和第二控制杆3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固定接触板6。并且,设置成与固定接触件6相对的可移动接触件7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雾灯开关旋钮30上。但是,这些部件在图2中被略去。
从固定接触板6设置的电线(未示出)沿着上述开关箱侧上的支撑点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控制杆2和第二控制杆3之间的空间,由于这个原因,在对应与雾灯开关旋钮30的旋转中,可以转换雾灯的打开和关闭。对于雾灯开关旋钮的旋转位置,设置有两个位置,即“雾灯关闭”位置(用以关闭雾灯)和“雾灯”位置(用以打开雾灯)。
对第一控制杆2的前端部分的外周以阶梯方式进行切割,从而提供一个小直径部分2a。
具体说,如图1所示,固定旋钮20,作为其基本形状,包括外套筒21、用于将固定旋钮20固定于第二控制杆3的固定箍套部分23,以及用于将外套筒21和箍套部分23连接在一起的盘形壁部分22。并且,外套筒21的两个端部是分别地延伸的小直径部分21a和21b,其直径分别小于外套筒21的相应端部的外径。
灯开关旋钮10具有圆柱形底的形状,并且在固定旋钮20一侧上的灯开关旋钮10的开口边缘围绕固定旋钮20的小直径延伸部分21a的周边,由此灯开关旋钮10的外周表面和固定旋钮20(的外套筒21)的外周表面相互平滑地接续起来。
雾灯开关旋钮30,作为其基本形状,包括外套筒31,在第二控制杆3上可滑动的(可旋转的)箍套部分33、用于将外套筒31和箍套部分33连接在一起的盘形壁部分32,以及形成在外套筒31的内径侧并且从盘形壁部分32向固定旋钮20延伸的内套筒34。
内套筒34延伸直到基本等于外套筒31的固定旋钮20侧的端边缘的位置。
外套筒31构造成使得,在一侧上,它将小直径部分21b夹在内套筒34和自身之间,而在另一侧上,它围绕第一控制杆2的小直径部分2a的外周。为了容易操作雾灯开关旋钮30,雾灯开关旋钮30的外周表面稍稍伸出超过沿着其轴向分别设置在雾灯开关旋钮30两侧上的固定旋钮20和第一控制杆2。
在灯开关旋钮10、固定旋钮20和雾灯开关旋钮30中,设置了用于雾灯开关旋钮30的锁定/解除机构。在下面将给出该锁定/解除机构的描述。
图3A是当开关旋钮10从固定旋钮20一侧观察时的视图。
在灯开关旋钮10的圆形形状的开口端中,解除控制杆12设置成沿着灯开关旋钮10的轴向从圆形形状的开口端的外周边缘附近向图3A的这侧(朝着固定旋钮20)延伸。
更具体地说,在灯开关旋钮10的开口端中,控制块14设置在从解除杆12沿着圆周方向进一步移动的位置处,并且控制块14包括锁止壁15。
锁止壁15具有有给定长度的弧形形状,并且灯开关旋钮10的轴中心作为弧形形状的中心,同时锁止壁15平行于灯开关旋钮10的轴中心延伸。灯开关旋钮10的轴中心与第二控制杆3和第三控制杆4的轴中心相一致。
如图1所示,控制块14位于在固定旋钮20的小直径延伸部分21a的内径侧上,并且沿着灯开关旋钮10的轴向延伸,直到它变得与固定旋钮20的盘形壁部分22靠近并且相对为止。
图3B示出固定旋钮20从灯开关旋钮10的一侧观察时的视图。
在固定旋钮20的盘形壁22中形成有穿孔25。通过穿孔25,从灯开关旋钮10延伸出来的解除控制杆12可以穿过,同时该细长的穿孔25具有弧形形状,并且固定旋钮20的轴中心作为其中心。固定旋钮20的轴中心与灯开关旋钮10和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中心相一致。
在盘形壁部分22中,销孔26形成于与该细长穿孔25的弧形形状的中心沿着圆周方向几乎90度的位置处。
销孔26与该细长穿孔25的弧形形状的中心的位置以下述方式设置。也就是说,根据这个设置条件,在相应的旋钮10、20和30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当通过销孔26插入的销50(将在后面讨论)与灯开关旋钮10的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接触时,销50可以平行于固定旋钮20的轴中心保持。
销孔26构造成,使得从其轴中心沿着固定旋钮20的径向存在的一部分的截面中,除了存在于其轴向中心部分的一个微小长度范围内的其最小直径部分之外,销孔26的截面朝着盘形壁部分22的两侧开口表面逐渐产生,因而允许插入的销50摆动。另一方面,在沿着固定旋钮20的圆周方向存在的销孔26的截面中,朝着盘形壁22的两侧开口表面,销孔26的直径设置为这种恒定最小直径,这个最小直径与销50的直径一致。并且,只有很小的R(半径)形成在其开口边缘,因而能够基本防止销50下落。如图6所示(其将在后面讨论),当从销孔26轴向观察时,销孔26的形状可以形成为长方形。
图3C是雾灯开关旋钮30从固定旋钮20一侧观察时的视图。
在雾灯开关旋钮的30的内套筒34的端部边缘中,通过沿着圆周方向在给定长度范围内,在其一部分上进行切割,形成了解除切口35。如图1所示,灯开关旋钮10的解除控制杆12形成为延伸进入该解除切口35中。
图4是操作杆1的透视剖视图,示出如何设置解除控制杆12。这个图采用剖视图的形式,剖面相对于第三控制杆4的轴中心具有稍稍的角度,并且不通过第三控制杆4。
在图4中,从灯开关旋钮10延伸出来的解除控制杆12穿过固定旋钮20的盘形壁部分22的细长穿孔25,并且延伸进入形成在雾灯开关旋钮30的内套筒34中的解除切口35。
返回到图3C,销引导块36设置在雾灯开关旋钮30上并且销引导块36与盘形壁部分32和内套筒34接触。该销引导块36构造成使得,在各个旋钮组装在一起的状态下,它朝着固定旋钮20一侧伸出超过内套筒34的端部边缘,并且其端面离开固定旋钮20的盘形壁部分22一个给定的距离。
凸轮槽形状的销导向轨道40形成在销引导块36的端面上,并且该凸轮槽形状的销导向轨道40用于引导通过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插入的销50的前端。
如5所示,销导向轨道40构造成使得,在半径上与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中心Q相等距离的两点X和Y(第一点X,第二点Y)由通过靠近该轴中心Q的点的第一路径42和通过远离该轴中心Q的点的第二路径相互连接起来。
并且,当第一路径从X点向Y点移动时,第一路径42的槽底部上升,而当第二路径从Y点向X点移动时,第二路径44的槽底部上升。台阶43(第一台阶43)形成在X点和在第二路径刚要连接于X点之前的第二路径44的那个部分之间的交界部分的槽底部。类似的,台阶45
(第二台阶45)形成在Y点和在第一路径刚要连接于Y点之前的第一路径42的那个部分之间的交界部分的槽底部。因此,两点X和Y的槽底部的高度(沿着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向)是彼此相同的。
因此,在销50被按压在销导向轨道40的槽底部的状态下,由于在X点处的销50的前端被台阶43的壁所阻挡,并且因此不能移动进入第二路径44,因此沿着第一路径42,迫使销50移动到Y点。并且,在Y点,销50的前端被台阶45的壁所阻挡,并且因此不能移动进入第一路径42,因而,沿着第二路径44,销50被迫移动到Y点。因而,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允许销50能够通过两个不同的路径,在两个点X和Y之间往复运动。
销50通过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插入,同时销50的一端与雾灯开关旋钮30的销导向轨道40接合。
如图1所示,凸肩52在销50与销导向轨道40接合的部分的一侧,而不是销50穿过销孔26的部分的一侧,一体地形成在销50上。凸肩52的固定旋钮20一侧形成球形表面。
板簧55与销50接合。并且,板簧55的一端插入并且固定于形成在固定旋钮20的盘形壁部分22中的狭槽(未示出)中,因而板簧55以悬臂方式形成。
如图2所示,板簧55包括销插入孔57,并且在销50插入销插入孔57中的状态下,板簧55压迫销50的凸肩52的球形表面,因而将销50的前端压迫在销导向轨道40的槽底部上。
板簧55的销插入孔57以细长孔的形式形成,该细长孔沿着固定旋钮20的径向延伸。
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设置成:使得它可以防止销50沿着圆周方向下落,并且板簧55的销插入孔57形成为沿着固定旋钮的20的径向延伸的细长孔。因而,当转动雾灯开关旋钮30时,销50的前端被沿着销导向轨道40的第一和第二路径42和44引导,并且如图6所示,在此期间,根据销50的前端的位置上的变化,销50沿着径向摆动,销孔26作为其支点。
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沿着其圆周方向具有一定长度,这个长度设置成,当灯开关旋钮10处于从“关闭”位置到“尾灯”位置的范围内时,锁止壁15与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相对应,当灯开关旋钮10旋转到“前灯”位置时,锁止壁15离开对应于销孔26的位置。
而且,固定旋钮20的盘形壁部分22的细长穿孔25沿着其圆周方向具有一定长度,这个长度设置成使得,在灯开关旋钮10从“关闭”位置旋转通过“尾灯”位置到“前灯”位置的时间期间,解除控制杆12也能够在穿过状态下旋转,而没有任何阻碍。
并且,对于形成在雾灯开关旋钮30的内套筒34上的解除切口35的位置和圆周方向长度,它们被设置成使得,当雾灯开关旋钮30处于“雾灯关闭”位置,并且灯开关旋钮10处于“关闭”位置时,沿着解除切口35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边缘其中之一可以与解除控制杆12接触,并且,在灯开关旋钮10离开其“关闭”位置,并且之后旋转通过“尾灯”位置到“前灯”位置的时间期间,解除控制杆12能够处于接触切口35中。
在各个的旋钮之间,可以设置熟知的棘轮机构,其中由弹簧压迫的滚珠被压在凸轮部分上,从而每次这些旋钮转动时,都保持相应的灯开关旋钮10和雾灯开关旋钮30的位置。不过,这种棘轮机构在附图中没有示出。
下面,将在图7A至图7H中,给出关于上述锁定/解除机构的操作的描述。
灯开关旋钮10、固定旋钮20和雾灯开关旋钮30的各旋钮被安装在相互的上面,并且分别从灯开关旋钮10的一侧透视地观察这些旋钮。
图7A示出灯开关旋钮10和雾灯开关旋钮30分别保持在“关闭”和“雾灯关闭”的位置。
灯开关旋钮10的解除控制杆12位于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的一个端部侧上,并且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位于对应于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的位置上。也就是说,锁止壁15位于从固定旋钮20的轴中心沿着径向的销孔26的外侧附近。
解除控制杆12穿过细长穿孔25并且延伸进入雾灯开关旋钮30的解除切口35中。
在这里,当雾灯开关旋钮30位于“雾灯关闭”位置时,解除切口35位于与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相对的位置。并且,当灯开关旋钮10位于“关闭”位置时,解除控制杆12与解除切口35一个端部边缘接触。
销50的前端位于图5所示的销导向轨道40的X点处,并且销50整体上平行于固定旋钮20等的轴中心延伸。并且,已经穿过销孔26的销50的另一端沿着锁止壁15存在,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很小的间隙,或者销50与锁止壁15轻微地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当试图将雾灯开关旋钮30转动到“雾灯”位置时,销50的前端从X点被推动到靠近轴中心的第一路径42,其结果是,以销孔26作为支点,销50摆动,如图1的虚线所示,销50的另一端沿着离开轴中心的方向进行移动。但是,由于锁止壁15与销50的另一端接触,以阻挡这种移动运动,因此实际上,不仅销50的前端不能移动进入第一路径42,而且如图5所示,由于台阶43,销50的前端不能移动进入第二路径44,由此将销50的前端保持在X点处。
因此,雾灯开关旋钮30被锁定,并且因此防止它从“雾灯关闭”位置到“雾灯”位置的旋转。
当灯开关旋钮10旋转到“尾灯”位置时,固定旋钮20变成图7B所示的状态。
灯开关旋钮10的解除控制杆12移动到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的圆周方向的中间部分,同时控制块14也移动。但是,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仍然保持处于销孔26的外侧附近。
因此,以与灯开关旋钮10位于“关闭”位置时同样的方式,雾灯开关旋钮30被锁定,并且因此防止它从“雾灯关闭”位置到“雾灯”位置的移动。
图7C和7D分别示出只有灯开关旋钮10旋转到“前灯”位置的状态。
如图7C所示,解除控制杆12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到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的另一端侧。控制块14也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同时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移动离开销孔26的外侧附近的位置。
如图7D所示,位于“雾灯关闭”位置的雾灯开关旋钮30被保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其中它将销50的前端保持在销导向轨道40的X点处。但是,在这个从锁止壁15处于靠近销孔26的位置移动的位置上,销50的摆动运动不再被阻止。因此,销50的前端现在能够移动进入图5所示的第一路径42。因此,雾灯开关旋钮30可以旋转到“雾灯”位置。
在雾灯开关旋钮30处于“雾灯关闭”位置的同时,雾灯开关旋钮30的内套筒34的解除切口35对应于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使得解除切口35的一个端部边缘与细长穿孔25的一个端部边缘一致。并且,解除控制杆12面向解除切口35的内部。
图7E示出灯开关旋钮10位于在“前灯”位置并且雾灯开关旋钮30旋转到“雾灯”位置时的状态。
由于雾灯开关旋钮30的旋转,销导向轨道40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并且与此有关,销50的前端通过第一路径42移动到达Y点。
灯开关旋钮10不受到雾灯开关旋钮30的旋转的影响,而是锁止壁15和销孔26之间的关系仍然保持如图7C所示的不变。
由于这个原因,当灯开关旋钮10首先旋转到“前灯”位置,并且前灯打开时,雾灯开关旋钮30可以旋转到“雾灯”位置,因而能够打开雾灯。
雾灯开关旋钮30的解除切口35的端部边缘出现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中。
图7F示出灯开关旋钮10从前灯和雾灯的打开状态旋转到“尾灯”位置时的状态。
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到达靠近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的位置。
解除控制杆12返回到固定旋钮20的细长穿孔25的圆周方向中间部分。
雾灯开关旋钮30不受灯开关旋钮10的转动的影响,同时解除切口35的位置保持如图7E所示的不变。
结果,前灯关闭,而尾灯和雾灯继续打开。
图7G示出在这种状态下的灯开关旋钮10的解除控制杆12和雾灯开关旋钮30的内套筒34的解除切口35之间的关系。
已经返回到细长穿孔25的圆周方向中间部分的解除控制杆12还没有与解除切口35的端部边缘接触,但是与其靠近。
当灯开关旋钮10从图7F和7G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旋转到“关闭”位置时,图7G所示的解除控制杆12不仅与内套筒34的解除切口35的端部边缘接触,而且还沿着圆周方向压迫该端部边缘,从而使雾灯开关旋钮30旋转并返回到“雾灯关闭”位置。
图7H示出这种返回状态。然后,锁止壁15和销孔26之间的关系变成与图7A中的相同。
在这种状态下,当灯开关旋钮10旋转到“关闭”位置时,与此相结合,雾灯开关旋钮30返回到“雾灯关闭”位置,并且“雾灯”自动解除。
只将雾灯开关旋钮30从图7E所示的前灯(和尾灯)打开的状态返回到“雾灯关闭”位置是可以的,没有任何麻烦,这是因为锁止壁15在靠近销孔26的位置的外面。
而且,在图7F所示的灯开关旋钮10旋转到“尾灯”位置的状态下,锁止壁15到达靠近销孔26的位置。但是,由于当转动雾灯开关旋钮30到“雾灯关闭”位置时,销50的前端通过销导向轨道的第二路径44,因此以销孔26作为支点而可摆动的销50的另一端侧沿着接近轴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且因而不受锁止壁15控制。因此,雾灯开关旋钮30可以甚至从尾灯打开的状态单独返回到“雾灯关闭”位置。
分别地是,操作杆1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杆,灯开关旋钮10对应于第一旋转旋钮,而雾灯开关旋钮30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
而且,分别地是,“关闭”位置对应于第一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前灯位置”对应于第一旋转旋钮的最大旋转开关位置,而“尾灯”位置对应于在第一旋转旋钮的最大旋转开关位置前面的一个给定开关位置。分别地是,“雾灯关闭”位置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雾灯”位置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
X点对应于这样一个点,该点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Y点对应于这样一个点,该点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并且板簧55构成推动装置。
而且,解除控制杆12构成第一接合部分,解除切口35构成第二接合部分,而细长穿孔25对应于插入孔。
现在,灯开关旋钮10、固定旋钮20和雾灯开关旋钮30沿着操作杆1的轴向相互邻近地设置,并且当灯开关旋钮10和雾灯开关旋钮30旋转时,分别对应于这些旋钮的开关触点可以进行转换。在上述控制杆开关中,提供了旋钮旋转块结构。在这种旋钮旋转块结构中,灯开关旋钮10在其固定旋钮20一侧上包括具有给定长度的弧形形状锁止壁15,并且旋钮10的轴中心作为其中心。固定旋钮20包括沿着其轴向穿过旋钮的销孔26。雾灯开关旋钮30包括形成为面向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的销导向轨道40。前端可引导进入销导向轨道40的销50穿过销孔26。销孔26以可摆动方式支撑销50,同时将销50控制在包括固定旋钮20的轴线的该固定旋钮20的径向表面内。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旋钮旋转锁定结构,销导向轨道40构造成使得:分别对应于雾灯开关旋钮30的“雾灯关闭”位置和“雾灯”位置的两个点X和Y由第一和第二路径42和44连接在一起,第一和第二路径42和44与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中心的距离沿着相互不同的方向变化,当雾灯开关旋钮30从“雾灯关闭”旋转到“雾灯”位置时,销50的前端被沿着第一路径42引导,而当雾灯开关旋钮30从“雾灯”旋转到“雾灯关闭”位置时,销50的前端被沿着第二路径44引导。而且,控制块14的锁止壁15的位置设置成使得,当灯开关旋钮10从“关闭”位置旋转到“尾灯”位置时,它与销50接合,从而防止销50摆动,否则摆动可能由于销50的前端被沿着第一路径42引导而产生。
根据这种结构,除非灯开关旋钮10设置在“前灯”位置,甚至当试图将雾灯开关旋钮30设置在“雾灯”位置时,锁止壁15也阻止销50摆动,从而锁定雾灯开关旋钮30的旋转。这样可以消除对只有雾灯可以独立地打开并且可能后来忘记将它们关闭的操作的担心。
并且,锁止壁15形成在控制块14上,该控制块14与灯开关旋钮10一体地形成,销导向轨道40形成在销引导块36上,而销引导块36与雾灯开关旋钮30一体地形成,并且只有销50和板簧55可以被加入。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一种简单的结构而得以实现,这种结构需要减少数目的零件和减小的成本,并且可以减少本实施例的组装步骤的数目。
具体说,由于销导向轨道40的第一路径42形成为接近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中心的一个路径,第二路径44形成为离开所述轴中心的一个路径,并且锁止壁15沿着从轴中心的径向设置在固定旋钮20的销孔26的外侧,因此可以以相当于比其径向内侧更大尺寸的高等级精度,实现本实施例的径向外侧的直径尺寸和圆周方向长度。
而且,销导向轨道40的第一路径42包括槽底部,其轴向高度从对应于雾灯开关旋钮30的“雾灯关闭”位置的X点向对应于“雾灯”位置的Y点增加,并且,第二路径44包括槽底部,其轴向高度从Y点向X点增加。在X点和第二路径44之间、以及在Y点和第一路径之间,分别形成有台阶43和45。并且,销50被板簧55推到销导向轨道40的槽底部,因此台阶43和45不但防止销50的前端不从对应于雾灯开关旋钮30的“雾灯关闭”位置的X点向第二路径移动,而且还防止销50从对应于“雾灯”位置的Y点向第一路径42移动。这样使得能够实现结构简单的单向轨道,并且根据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转动,销50可以沿着这个轨道、通过两个不同的路径在两个点X和Y之间往复运动。
而且,灯开关旋钮10还包括在其固定旋钮20一侧上的解除控制杆12,固定旋钮20还包括沿着轴向穿过固定旋钮20的弧形形状的并具有给定长度的细长穿孔25,其中固定旋钮20的轴轴心作为穿孔25的中心,并且雾灯开关旋钮30包括能够与穿过细长穿孔25的解除控制杆12接合的解除切口35。当灯开关旋钮10从“尾灯”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时,解除控制杆12与解除切口35接合,从而将雾灯开关旋钮30从“雾灯”位置返回到“雾灯关闭”位置。由于这个原因,即便忘记了将雾灯开关旋钮10关闭的操作,雾灯也会被自动解除。
第一接合部分包括从灯开关旋钮10延伸出来的解除控制杆12,同时解除控制杆12穿过弧形形状的细长穿孔25,第二接合部分包括形成在雾灯开关旋钮30上的解除切口35。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而且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从雾灯开关旋钮30延伸出来同时穿过插入孔的部件可以与形成在灯开关旋钮10的接合部分相接合。插入孔不限于弧形形状的细长穿孔25,而是可以根据第一或第二接合部分的形状而形成为具有任意的形状。
而且,虽然锁止壁15被设置在从固定旋钮20的轴中心沿着径向的销孔26的外侧,但是根据空间情况,锁止壁15也可以设置在销孔26的内径侧上。在这种情况下,销导向轨道40的相应路径的槽底部的倾斜方向将颠倒过来,因而,当雾灯开关旋钮30从“雾灯关闭”位置旋转到“雾灯”位置时,销的前端被引导到离开雾灯开关旋钮30的轴中心的第二路径一侧。
因此,通过利用弹簧55,将销50压在销引导块40的槽底部上,销50的前端被沿着第一或第二路径引导。但是,尺寸大于销的杆部的头部还可以设置在销的前端上。在相应的路径上设置了包括狭槽的盖,只允许销的杆部通过,同时将头部保持在销引导块的路径内。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与销引导块36一体形成的弹簧件做成面向X点和Y点的附近时,可以保证头部的单向通道。
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车辆的操作杆,并且在这种应用中,只有当起第一旋转旋钮作用的灯开关旋钮10从“关闭”位置旋转到第二“前灯”位置时,起第二旋转旋钮作用的雾灯开关旋钮30才可以转动。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各种开关控制杆。并且,允许第二旋转旋钮转动的第一旋转旋钮的开关位置并不限于第二“前灯”位置。
虽然已经结合本发明的具体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很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因此,目的在于覆盖在权利要求中属于本发明精神实质和范围内的所有的这种变化和修改。

Claims (5)

1.一种控制杆开关,包括:
第一旋转旋钮;
固定旋钮;
第二旋转旋钮,其中第一旋转旋钮、固定旋钮和第二旋转旋钮沿着控制杆的轴线方向相互靠近地设置;
锁止壁,其在固定旋钮一侧设置在第一旋转旋钮上,并且具有弧形形状,并且锁止壁的中心在第一旋转旋钮的轴中心上;
销孔,其设置在固定旋钮上并且沿着轴向穿过固定旋钮;
销导向轨道,其设置在第二旋转旋钮上并面向销孔;以及
销,其穿过销孔并具有由销导向轨道引导的前端,
其中,销孔将销控制在沿着固定旋钮的轴的径向延伸的平面内,并且销由销孔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
销导向轨道包括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的第一点,和对应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的第二点,并且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第一路径和连接所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第二路径,其中第一路径与第二旋转旋钮的轴中心的距离不同于第二路径与第二旋转旋钮的轴中心的距离,
当第二旋转旋钮从第一开关位置向第二开关位置旋转时,销的前端被沿着第一路径引导,
当第二旋转旋钮从第二开关位置向第一开关位置旋转时,销的前端被沿着第二路径引导,并且
锁止壁构造成,使得当第一旋转旋钮从第一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向第一旋转旋钮的最大旋转开关位置之前的开关位置转动时,锁止壁与销接合,以防止销被沿着第一路径引导时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控制杆开关,其中第一路径是接近第二旋转旋钮的轴中心的路径,
第二路径是离开第二旋转旋钮的轴中心的路径,并且
锁止壁沿着径向定位在销孔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控制杆开关,其中第一路径包括槽底部,其轴向高度从第一点朝着第二点增加,
第二路径包括槽底部,其轴向高度从第二点朝着第一点增加,
第一台阶形成在第一点和第二路径之间,
第二台阶形成在第二点和第一路径之间,
设置有用于将销推向销导向轨道的槽底部的推动装置,
销的前端从第一点向第二路径的运动被第一台阶阻止,并且
销的前端从第二点向第一路径的运动被第二台阶阻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控制杆开关,其中第一旋转旋钮包括形成在固定旋钮一侧上的第一接合部分,
固定旋钮包括沿着轴向穿过固定旋钮的插入孔,并且所述插入孔具有沿着固定旋钮的圆周方向延伸的长度,
第二旋转旋钮包括第二接合部分,第二接合部分能够通过所述插入孔与第一接合部分接合,并且
当第一旋转旋钮从第一旋转旋钮的其他开关位置转动到第一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时,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接合,从而将第二旋转旋钮从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二开关位置移动到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控制器开关,其中第二接合部分包括形成在第二旋转旋钮中的解除切口,
第一接合部分包括穿过所述插入孔并延伸进入所述解除切口中的解除控制杆,并且
当第一旋转旋钮转动到第一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时,解除控制杆推动解除切口的端部边缘,从而将第二旋转旋钮移动到第二旋转旋钮的第一开关位置。
CN2007101995464A 2006-12-13 2007-12-13 控制杆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6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35365 2006-12-13
JP2006335365A JP4746530B2 (ja) 2006-12-13 2006-12-13 レバースイッチのノブ回動ロック構造
JP2006335365 2006-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6784A true CN101246784A (zh) 2008-08-20
CN101246784B CN101246784B (zh) 2012-02-08

Family

ID=39607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54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6784B (zh) 2006-12-13 2007-12-13 控制杆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746530B2 (zh)
CN (1) CN101246784B (zh)
HU (1) HU229619B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8300A (zh) * 2010-03-30 2011-10-05 耐力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3681076A (zh) * 2013-12-20 2014-03-26 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 一种带雾灯联动功能的汽车组合开关
CN114730676A (zh) * 2019-11-17 2022-07-08 力特保险丝公司 包括定位球的双稳态机械闩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21432B1 (ko) * 2013-12-31 2015-05-28 주식회사 대동 차량의 멀티펑션 스위치 어셈블리
CN110246720B (zh) * 2019-07-08 2024-05-03 西安旭彤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钮子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59488B1 (fr) * 1990-03-06 1992-07-10 Jaeger Manette de commande a deux bagues rotatives, en particulier pour commutateur de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3574709B2 (ja) * 1996-01-18 2004-10-06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複合スイッチレバー装置
JP3740316B2 (ja) * 1999-03-15 2006-02-0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自動車用複合スイッチレバー
JP4629276B2 (ja) * 2001-07-16 2011-02-09 東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スイッチ
JP4046962B2 (ja) * 2001-09-07 2008-02-1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自動車用複合スイッチレバー
JP4011988B2 (ja) * 2002-06-25 2007-11-21 ナイル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イッチ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8300A (zh) * 2010-03-30 2011-10-05 耐力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3681076A (zh) * 2013-12-20 2014-03-26 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 一种带雾灯联动功能的汽车组合开关
CN114730676A (zh) * 2019-11-17 2022-07-08 力特保险丝公司 包括定位球的双稳态机械闩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6784B (zh) 2012-02-08
HU0700804D0 (en) 2008-02-28
JP4746530B2 (ja) 2011-08-10
HUP0700804A2 (en) 2011-03-28
HU229619B1 (hu) 2014-03-28
JP2008147105A (ja) 200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6784B (zh) 控制杆开关
US6174005B1 (en) Bi-directional handle and latch assembly
JPH09198968A (ja) 自動車用複合スイッチレバー装置
US20100127518A1 (en) Electric strike
KR100566646B1 (ko) 자동차에서 전자 로킹 시스템 및/또는 도어, 플랩등과같이 형성된 로킹 부재를 작동시키기 위한 장치
US20120266639A1 (en) Door lock apparatus
JP5811462B2 (ja) ターンシグナ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504047B2 (ja) 自動車のヘッドランプ用ディップスイッチに特に有用な二安定スイッチ
JP2007012365A (ja) ストークスイッチ
EP1717389A1 (en) Door handle
KR100941586B1 (ko) 차량용 콤비네이션 스위치
KR100985658B1 (ko) 자동차 도어용 로크
KR100365192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칼럼 기어 스위치용 스틱 시프트
JP3944376B2 (ja)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
CN105321761B (zh) 用于机动车的推杆式开关
KR100625527B1 (ko) 미러 스위치 장치
CN102208300A (zh) 开关装置
CN108807108B (zh) 车载组合开关
KR100991832B1 (ko) 프리턴식 도어 락
EP1291241B1 (en) Complex switch lever for automobile
JP4481784B2 (ja)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装置
KR200425230Y1 (ko) 열쇠
KR200393089Y1 (ko) 교실용 도어록의 잠금 및 열림장치
JP610414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268018B2 (ja) 複合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