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0732B - 跨骑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0732B CN101240732B CN2007101993420A CN200710199342A CN101240732B CN 101240732 B CN101240732 B CN 101240732B CN 2007101993420 A CN2007101993420 A CN 2007101993420A CN 200710199342 A CN200710199342 A CN 200710199342A CN 101240732 B CN101240732 B CN 1012407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alyst converter
- outlet pipe
- crankcase
- waste gas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 Gas Treatment By Means Of Catalys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跨骑式车辆。本发明是为了实现尽管催化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箱下面,仍然能容易地保持车身距地面的最低高度。前催化器(40)设置在发动机(20)的曲轴箱(21)的下方。前催化器(40)形成为截面高度较小的形状,即,催化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置在曲轴箱(21)下面的排气管的第三管(33)和第四管(34)的底面(33A、34A)沿着前催化器(40)的底面(40A)所处的平面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例如摩托车。
背景技术
通常,从发动机中排出的废气扩散至大气中。在废气排出前,希望尽可能地净化排出废气。因此,常规地,催化器(催化装置)设置在排出废气流过的排气管当中,以致排出废气通过催化器净化(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JP-B-3026684
发明内容
然而,因为传统的现有技术中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催化器设置在排气管当中,所述排气管位于发动机曲轴箱的下方,在前、后方向延伸,催化器在很大程度上向下凸出到曲轴箱外。因此,难以保持车身距地面的最低高度。因此,存在催化器布置出现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这些问题,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尽管催化器设置在曲轴箱下方,其仍然可以容易地保持车身距地面的最低高度,并且,可以使催化器的布置简单易行。
根据本发明构造、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的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发动机,其包括曲轴箱和设置在该曲轴箱上的气缸体;排气管,其具有连接至气缸体的上游端,并且该排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前方从所述上游端向下延伸,并且进一步在所述曲轴箱下方向后延伸;以及催化器,其设置在所述排气管当中并且位于所述曲轴箱下方,用于净化流过所述排气管的废气。所述催化器形成为薄断面(low-profile),所述催化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排气管在所述曲轴箱下方延伸的部分的底部轮廓线和所述催化器的底部轮廓线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造的本发明,催化器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截面高度较小的形状,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器的截面形状被制造成高度较小,可以确保车身的最低高度,所述车身的最低高度包括催化器和排气管距地面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催化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大致等于排气管的外径。根据此结构,因为催化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大致等于排气管的外径,催化器不会低于排气管而凸出,并且,可以更容易地确保车身的最低高度,所述车身的最低高度包括催化器和排气管距地面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催化器可以设置在安装发动机的左、右车架之间。根据此结构,因为催化器可以定位在左、右车架之间所限定的空间内,可以容易地布置催化器。此外,因为催化器设置在左、右车架之间,左、右车架可以保护催化器免受外部冲击。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另一个催化器可以设置在排气管当中,位于前一催化器的下游位置。根据此结构,通过使用两个催化器,可以更有效地净化从排气管中排出的废气。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两个催化器之间的位置处,第二气流引入管路可以连接至排气管。根据此结构,因为第二气流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空气引入管路被引入排气管,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净化排出废气。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从侧面观察时,排气管在曲轴箱下方延伸的部分的底部轮廓线和催化器的底部轮廓线可以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根据此结构,可以确保防止催化器从设置在曲轴箱下面的排气管向下凸出,并且,可以更容易地确保车身距地面的最低高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排气管的连接至所述催化器的废气入口的一部分的中心线和所述排气管的连接至所述催化器的废气出口的另一部分的中心线被设置成相互分隔开,其中,废气从排气管的所述一部分经过所述废气入口进入催化器,并且从该催化器经过所述废气出口排出至排气管的所述另一部分,并且,所述排气管的连接至废气出口的所述另一部分可以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偏向车身的一侧。
根据此结构,因为当设置在出口侧位置处的消音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偏向车身的一侧时,相对于连接至废气入口的排气管的中心线来说,连接至催化器的废气出口的排气管的中心线在宽度方向上偏向车身的一侧,消音器和废气出口可以容易地通过排气管的一部分来互相连接。因而可以容易地布置包括消音器的排气管。
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因为催化器的截面形状可以被形成为截面高度较小的形状,即,催化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催化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尽管催化器设置在曲轴箱下面,仍可以容易地确保车身距地面的最低高度,并且,可以容易地布置催化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平面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构造的摩托车。
图2是放大视图,示出了图1中的车架、排气管、前催化器、后催化器等部件。
图3是前视图,示出了图2中的车架、排气管、前催化器等部件。
图4是仰视图,示出了图2中的车架、排气管、前催化器、后催化器等部件。
图5是侧视图,放大示出了图1中的排气管、前催化器和后催化器。
图6是俯视图,放大示出了图1中的排气管、前催化器和后催化器。
图7是放大的透视图,单独示出了图6中的前催化器。
图8是剖面视图,放大示出了图6中的前催化器等部件。
图9是沿图8中线VIII-VIII剖开后的前催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描述
1:摩托车(跨骑式车辆)
2:第二气流引入管路
10:车架
12:左车架
13:右车架
20:发动机
21:曲轴箱
22:气缸体
30:排气管
33A,34A,40A:轮廓线
40:前催化器(催化器)
43:废气入口
44:废气出口
50:后催化器(另一个催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7描述实施例,其示例性地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跨骑式车辆应用于摩托车时的情形。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摩托车1被构造成包括车架10、发动机20、排气管30、前催化器40和后催化器50。
车架10具有头管11;左车架12,其被形成为大致具有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框架;以及右车架13,其类似于左车架12,被形成为另一个呈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如图2所示,左车架12被构造成包括:第一框架部分12A,其前端连接至前管11的顶端,从前端开始向下、向后倾斜地延伸;第二框架部分12B,其从第一框架部分12A的后端呈狗腿形地(dog-leg)向下、向后倾斜地延伸,并且具有向下、向前倾斜地弯曲延伸的下端部分;第三框架部分12C,其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从第二框架部分12B的下端部分向前弯曲延伸;以及第四框架部分12D,其顶端连接至头管11的底端。
左车架12具有座椅导轨12E,其前端连接至第一框架部分12A和第二框架部分12B的交界部分,从前端开始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向后延伸;以及后支柱(back saty)12F,其前端连接至纵向方向上的第二框架部分12B的中间部分,并且向上、向后倾斜地延伸。座椅导轨12E的后端连接至后支柱12F的中间部分。
如图3和4所示,与左车架12类似,右车架13具有第一框架部分13A、第二框架部分13B、第三框架部分13C、第四框架部分13D、座椅导轨13E和后支柱13F。
如图1所示,连接至车把14的枢轴(未示出)插入头管11中,用于实现枢转运动。车把14的枢轴固定至上支架15和下支架16的相应的中央部,所述上支架15和下支架16都是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左、右前叉17(只示出了它们中的一个)的相应的顶端部分插入支架15、16的左、右端部内,并且固定在其上。前轮60连接至相应的前叉17的底端部分,用于旋转。
摆臂18的前端部连接至左车架12的第二框架部分12B和右车架13的第二框架部分13B,以被支承,用于实现摆动运动。后轮70连接至摆臂18的后端部,用于旋转。此外,空气滤清器19设置在车架10的座椅导轨12E和后支柱12F之间。
发动机20设置在由左车架12和右车架13限定的内部空间内,所述左车架12和右车架13都被大致形成为具有矩形形状的框架(参见图2)。发动机20通过悬挂的方式安装在车架12、13上。如图1和2所示,发动机20被构造成包括曲轴箱21和位于曲轴箱21上面的气缸体22。
如图2至图6所示,排气管30具有第一管31,其呈弓形地(arcuately)从发动机20的气缸体22处向前延伸;第二管32,其从管31处向下、向后倾斜地延伸,并且从侧面观察,其与车架10的第四框架部分12D(13D)部分重合;第三管33,其从第二管处开始大致在水平方向向后延伸,以被连接至前催化器40,并且从侧面观察,其与车架10的第三框架部分12C(13C)部分重合;第四管34,其从前催化器处开始大致在水平方向向后延伸;第五管35,其向上、向后倾斜地弯曲延伸;以及消音器36,其连接至第五管35。
排气管30将已经过前催化器40、后催化器50和消音器36的废气排出至外部。
前催化器40位于曲轴箱21的下面,并且位于排气管30的第三管33和第四管34之间。如图8和9所示,前催化器40包括管状壳体41,其横截面为椭圆形(椭圆形结构),在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催化器主体42,其包含在壳体41内。
壳体41具有废气入口43,所述废气入口43是管状体,从壳体41的上游部分开始向前逐渐变细,并且向后延伸以与壳体41形成为一个整体。来自排气管30的第三管33的废气流入废气入口43。此外,壳体41具有废气出口44,其与壳体41一起整体形成,并且作为管状体从壳体41的下游部分处开始向后延伸通过倾斜部分44A。废气出口44使已经流经催化器40的废气向外流动至排气管30的第四管34。
就此而言,如图8所示,连接至废气入口43的排气管30的第三管33的中心线L1和连接至废气出口44的排气管30的第四管34的中心线L2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相互相隔一定的距离δ。排气管30的第四管34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偏向车身的一侧(左侧)。
如图3所示,前催化器40定位在左车架12的第三框架部分12C和右车架13的第三框架部分13C之间。如图2所示,前催化器40的顶部从侧面观察,与第三框架部分12C(13C)重合。
就此而言,如图7和9所示,前催化器40被形成为具有截面高度较小的形状,其宽度W大于高度H。如图3所示,前催化器40的高度H大致等于排气管30的第三管33的外径D,并且大致等于排气管30的第四管34的外径(未示出)。
从侧面观察时,在曲轴箱21下面延伸的排气管的第三管33和第四管34的底部轮廓线33A、34A和催化器的底部轮廓线40A位于大致相同的直线上。
后催化器50设置在排气管30的消音器36内,所述排气管30位于前催化器40的下游。如图5和6所示,第二气流引入管路2的下游端连接至排气管30的废气出口44,所述排气管30位于前催化器40和后催化器50之间。第二气流引入管路2的上游端连接至空气滤清器19(参见图2)。通过第四管34,第二气流引入管路2将已经过空气滤清器19的外界空气引入至后催化器50,以提高后催化器50内的废气燃烧效率。此外,第二气流引入管路2的下游部分设置有支柱100,因此,该下游部分通过前催化器40支承。前催化器40和后催化器50都燃烧从发动机20中排出的废气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HC、NOx等)。
在如此构造的实施例中,前催化器40位于发动机20的曲轴箱21的下面,并且前催化器40被形成为截面高度较小的形状,其高度h小于宽度W。因此,可以防止前催化器40向下凸出超过在曲轴箱21的下面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排气管30的第三管33和第四管34,并且可以容易地确保车身距地面的最小高度H(参见图1)。此外,可以容易地做出前催化器40的布置设计。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摩托车1被描述作为跨骑式车辆的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摩托车,其可以应用于其他跨骑式车辆,例如三轮车和沙滩车。
Claims (6)
1.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
发动机,其包括曲轴箱和设置在该曲轴箱上的气缸体;
排气管,其具有连接至气缸体的上游端,并且该排气管在所述发动机前方从所述上游端向下延伸,并且进一步在所述曲轴箱下方向后延伸;以及
催化器,其设置在所述排气管的中间,并且位于所述曲轴箱下方,用于净化流过所述排气管的废气,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器形成为薄断面,所述催化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从侧面观察时,所述排气管在所述曲轴箱下方延伸的部分的底部轮廓线和所述催化器的底部轮廓线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催化器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催化器设置在固定所述发动机的左、右车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另一个催化器设置在所述排气管的中间,以定位于所述催化器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在所述催化器和另一个催化器之间的位置处,第二气流引入管路连接至所述排气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排气管的连接至所述催化器的废气入口的一部分的中心线和所述排气管的连接至所述催化器的废气出口的另一部分的中心线被设置成相互分隔开,其中,废气从排气管的所述一部分经过所述废气入口进入催化器,并且废气从该催化器经过所述废气出口排出至排气管的所述另一部分,并且,所述排气管的连接至废气出口的所述另一部分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偏向至车身的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338290 | 2006-12-15 | ||
JP2006-338290 | 2006-12-15 | ||
JP2006338290A JP2008150990A (ja) | 2006-12-15 | 2006-12-15 | 鞍乗り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0732A CN101240732A (zh) | 2008-08-13 |
CN101240732B true CN101240732B (zh) | 2011-06-08 |
Family
ID=3965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93420A Active CN101240732B (zh) | 2006-12-15 | 2007-12-17 | 跨骑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8150990A (zh) |
CN (1) | CN101240732B (zh) |
BR (1) | BRPI0704993B1 (zh) |
ES (1) | ES2353258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96152B2 (ja) * | 2009-05-22 | 2014-0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494Y2 (zh) * | 1978-03-24 | 1986-01-09 | ||
JPH0625539B2 (ja) * | 1983-07-15 | 1994-04-0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
JP4758312B2 (ja) * | 2006-09-15 | 2011-08-24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排気装置 |
-
2006
- 2006-12-15 JP JP2006338290A patent/JP2008150990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12-06 ES ES07023695T patent/ES2353258T3/es active Active
- 2007-12-13 BR BRPI0704993-5A patent/BRPI070499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12-17 CN CN2007101993420A patent/CN101240732B/zh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平4-140413A 1992.05.14 |
JP昭56-135708A 1981.10.23 |
JP昭59-5824A 1984.01.12 |
JP昭60-22017A 1985.02.0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0732A (zh) | 2008-08-13 |
BRPI0704993B1 (pt) | 2019-03-26 |
JP2008150990A (ja) | 2008-07-03 |
BRPI0704993A (pt) | 2008-08-12 |
ES2353258T3 (es) | 2011-0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42649B2 (en) | Vehicular muffler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9016422B2 (en)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US9669704B2 (en) |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5103344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US7644800B2 (en) | Motorcycle exhaust structure | |
JP4829641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19608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1239642B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2007321610A (ja) | 排気管構造 | |
JP2007203858A (ja) | 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 |
EP1643095A1 (en) | Exhaust catalys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 |
JP200819050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配置構造 | |
CN100532798C (zh) |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跨骑型车辆 | |
US11077907B2 (en) |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 |
JP662366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
US9303541B2 (en) | Exhaust system for motorcycle | |
CN100400812C (zh) |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发动机 | |
JP539629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装置 | |
CN203717089U (zh) | 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 |
JP609919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1240732B (zh) | 跨骑式车辆 | |
EP1933011B1 (en) | Motorcycle | |
JP200917321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 |
JP2017149166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1311504B (zh) | 排气净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