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3671A -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3671A
CN101233671A CNA2006800277075A CN200680027707A CN101233671A CN 101233671 A CN101233671 A CN 101233671A CN A2006800277075 A CNA2006800277075 A CN A2006800277075A CN 200680027707 A CN200680027707 A CN 200680027707A CN 101233671 A CN101233671 A CN 101233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ator
rotor
motor driver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77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3671B (zh
Inventor
桥本伸吾
山田喜久
富田武
谷口孝男
池田重晴
久田秀树
井上尚实
竹内孝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3564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359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2459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66774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233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3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将转子的轴心和定子的轴心较好地保持同心状态的电机驱动装置,以及能够正确且快速地制造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在电机壳体(MC)内容纳定子(S),且转子(R)未插入于定子(S)内的状态下,执行通过测量单元从定子(S)的内侧测量定子(S)的位置的测量工序,和通过调整单元从定子(S)的内侧调整定子(S)的位置的调整工序后,将定子(S)固定于电机壳体(MC),并将转子(R)插入于定子(S)内并轴支承于电机壳体(MC)。

Description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该转子同心配设于转子的外周的定子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机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作为汽车的驱动源具有发动机以及电机驱动装置的所谓混合动力车从耗油量、环境保护等方面受到瞩目。对于这种混合动力车而言,电机驱动装置除了作为从蓄电池获得电力而产生驱动力的电机而工作,且将其驱动力传递到行驶机构一侧进行电机行驶以外,也有从发动机获得驱动力而作为发电机工作,起到给蓄电池充电的作用的情况。此外,在制动时将车具有的多余的惯性力作为电力进行回收,即所谓的再生动作。此外,也有电机驱动装置被使用于发动机的起动用的情况。
因此,装备于混合动力车的电机驱动装置,其转子驱动连接于变速机构侧以及发动机侧,并可以进行驱动力的输入与输出。
电机驱动装置具有定子以及容纳于该定子内的转子,这些定子及转子从电机壳体侧被支承。定子的支承为固定支承,转子的支承为由设置于电机壳体的轴支承部的转动支承。通常,对于混合动力车而言,电机壳体很少单独设置,而是变速机构容纳于内部的变速箱体的一部分兼作电机壳体。
在电机驱动装置中,定子/转子间的间隙以及同心度是决定电机驱动装置性能的重要条件,被严格地管理调整。
作为进行这种调整的技术,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该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用电机的间隙调整装置,通过在飞轮壳12(相当于到此为止说明的电机壳体)上竖立设置调整螺栓46,并调整定子铁心42的外周部位,来调节间隙。在该例中的定子14为较薄的部件。即,在转子的转动轴方向中的定子的厚度比较小。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241050号公报
然而,该在先技术所公开的调整方法中,还需要电机驱动装置的构成所必须的零件以外的零件(调整螺栓46),并且还需要在电机壳体上设置螺栓孔,因此是不希望的。
此外,近来,与混合动力车中的电机驱动装置所要求的性能的关系,需要增大在电机驱动装置的转子的轴方向上的厚度。为了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而构成的、厚壁的电机驱动装置的简要构成表示于图1的示意图。该图的左侧对应于配设有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侧,该图右侧对应于配设有变速机构T的变速机构室TR侧。
定子S由定子铁心SC和与该定子铁心SC相对的定子线圈SW而构成。定子铁心SC为将如图2所示的大致环状的钢板p进行多层层叠而构成的,将在各个钢板p的周向的规定相位上设置的固定部通过贯穿于层叠方向的联结螺栓b1紧固于电机壳体。此外,在构成定子铁心SC的钢板p上,在周向的规定相位中,实施铆接或焊接处理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钢板p间的相对移动。
该定子铁心的、图1中的左右方向(相当于转子的轴向)的位置通过设置于电机壳体的支承面来确定。另一方面,对于其上下方向(相当于转子的轴直径方向),电机壳体的容纳空间为比较有余量的空间,因此通过上述联结螺栓的紧固,确定其位置。
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当定子的厚度(转子的轴向厚度)比较薄时,即使将相对于转子轴心的定子的位置(定子的轴心位置)进行比较粗糙的管理也不会发生问题。然而,随着对电机的要求的提高和厚度增加,沿袭以往的管路方法时,已知有随着电机的转动产生的振动(包括转子的转动不均匀)增大的问题。
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通过发明人的研究,已知其原因为:由联结螺栓的联结产生的定子铁心的变形。表示该变形状况的为图3(a)、(b)。该图表示将层叠型的定子铁心进行纵向配置的状态,(a)为表示未通过联结螺栓进行紧固的状态。(b)为表示通过联结螺栓进行紧固的状态,表示了随着紧固,由定子铁心各自的皱痕引起钢板间的相对移动,并定子的轴心不能保持直线性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在定子铁心的厚度方向中间位置中的铁心轴心位置,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偏离,因而需要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准确且迅速地进行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的位置的调整,将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固定于合适的位置的固定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该电机驱动装置具有: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上述转子同心地配设于上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该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机壳体内容纳上述定子,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于上述定子内的转子未插入状态下,执行:测量工序,通过在上述定子内插入的测量单元,从定子内侧测量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调整工序,通过在上述定子内插入的调整单元,根据上述测量工序的测量结果,从定子的内侧调整上述定子的位置;
之后执行:定子固定工序,将上述定子固定于上述电机壳体;转子轴支承工序,将转子插入于上述定子内并轴支承于上述电机壳体。
该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为,执行测量工序、调整工序之后,在定子固定工序中固定定子,在转子轴支承工序中将转子轴支承于电机壳体,从而完成电机的制造。
在此,上述测量工序以及调整工序,为在定子内未插入转子的转子未插入状态下进行的。即,在只将定子容纳于电机壳体内的状态下,利用在其内部形成的空间(在组装状态下,本来应放置转子的空间),进行定子的位置的测量以及调整。
应放置该转子的空间,是为插入用于测量/调整定子位置的装置的(测量单元以及调整单元)充分的空间,利用其空间,能够在转子的轴直径方向上测量/调整定子的位置。结果,在测量工序中,正确地测量定子的位置,并利用其结果进行调整。
此外,该方法中,从定子内侧进行测量,并可使用其结果同样从内侧进行调整,因此从测量结果能够简单且正确地导出调整量,正确且迅速地进行调整。此时,同时或者依次执行测量工序以及调整工序,能够迅速且较好地得到精度较高的调整结果。
将如上所述地调整到合适的位置的定子在定子固定工序中固定于电机壳体。通过经过该工序,而确定定子的最终位置,并且如图3(d)所示,也决定了定子内径端部位的位置。
其后,在转子轴支承工序中将转子轴支承于电机壳体。这样,完成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
本申请中,在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中,从定子的内侧进行定子位置的测量及调整,因此能够正确且迅速地,将定子的位置调整至,因与转子的关系,在两者间可确保同心度的所希望的状态,结果能够制造实质上不产生振动等的电机驱动装置。
在此,优选为,在上述转子未插入的状态下,将一体地具有上述测量单元和上述调整单元的测量调整装置插入于上述定子内,并执行上述测量工序和上述调整工序。
在测量调整装置中,一体地具有测量单元及调整单元,因此能够单义地确定两者的位置关系,将通过测量单元得到的测量结果,能够容易且迅速地使用于通过调整单元进行的调整中。
另外,该测量调整装置,对于电机或相对于电机壳体确定的转子的轴心(在转子被轴支承于电机壳体的状态中的转子的轴心),以它们为基准被定位,但通过在测量调整装置上一体地具有测量单元及调整单元,而单义地确定相对于上述基准的测量单元及调整单元的位置。结果,可提高测量/调整的可靠性,从而能够进行正确且迅速的制造。
在此,优选为,在上述测量工序中,将上述测量单元以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
转子可相对于电机壳体转动地被轴支承,然而通过将其转子的轴支承部作为基准对测量单元进行定位,而正确地算出转子被轴支承的状态中的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的位置,从其测量结果算出定子的理想位置,从而进行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因此,可以得到转子的轴心和定子的轴心较好地一致的(或如图3(d)所示,被调整为合适的位置关系)电机驱动装置。
优选为,在上述调整工序中,将上述调整单元以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
转子相对于电机可转动地被轴支承,但通过将其转子的轴支承部作为基准对调整单元进行定位,而能够正确地调整转子被轴支承的状态中的定子相对于轴子的轴心的位置,完成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因此,能够得到转子的轴心和定子的轴心较好地一致的(或如图3(d)所示,被调整为合适的位置关系)电机驱动装置。
在到此为止说明的方法中,优选为,上述电机壳体具有:在内部容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的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
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有如下构成时,即:在上述隔盖上设置的第一轴支承部;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在上述测量工序及上述调整工序中,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及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个,或者,两者为基准,对上述测量单元及上述调整单元进行定位,并且在上述转子轴支承工序中,在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上,轴支承上述转子。
通过这种构成,测量单元及调整单元的定位为,以在电机驱动装置的安装状态下作为基准的第一轴支承部及第二轴支承部的其中之一或者两者为基准,通过利用确定转子轴心的轴支承部进行定位,可将定子和转子的同心度配合于转子的安装状态较好地一致。
在此,当以第一轴支承部及第二轴支承部的一个为基准时,例如,转子在朝向垂直方向的姿势,维持电机壳体以及容纳于其中的定子,并以一个轴支承部为基准,可比较简单地进行对中,而进行作业。
另一方面,以两者为基准时,实际上为以轴支承转子的成对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因而即使在例如横向姿势下的测量、调整中也能够确保严密的同心度。
在此,“以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是指,包含“从各轴支承部直接进行定位的情况”和“从确定该轴支承部的位置的基准位置(后述的定位单元的位置)进行定位的情况”的两种情况的概念。
优选构成为,上述电机驱动装置的构成具有:在上述电机壳体上沿着上述转子的轴紧固上述定子的紧固单元,
在上述定子固定工序中,通过上述紧固单元将上述定子紧固并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使用图3进行说明的那样,当定子为将钢板层叠的层叠型时,使用这种紧固装置来将定子紧固于电机壳体。并且,随着由紧固单元进行的紧固操作,定子变形,而失去在转子的轴心和定子的轴心之间的同心度,这种问题,如本申请那样,从定子的内侧测量定子的位置并进行调整,来制造电机驱动装置,由此即使为具有紧固单元的电机驱动装置,也可以成为两轴心的关系较好的装置。
优选为,对于具有上述那样的紧固单元的电机驱动装置,在上述测量工序中,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定子的紧固状态下,测量上述定子的位置,
执行调整量导出工序,从上述测量工序的测量结果,导出未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的开放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的目标调整位置,
在上述调整工序中,在上述定子为上述开放状态下,将上述定子的位置调整到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导出的目标调整位置上,
在上述调整工序执行后,再次,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转子而进行固定。
即,执行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以上述调整工序,并将定子的位置调整到上述目标调整位置上,由此在其后通过紧固单元进行紧固固定时,能够将其紧固状态的定子的位置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处于合适的位置。
这样,假想相对于转子的轴心配置于合适的位置上的紧固状态的定子,可将其定子在开放状态时的位置作为上述目标调整位置而导出,如果将调整到其目标调整位置的定子通过紧固单元进行紧固固定,则在上述目标调整位置的导出时,出现假想的内径面的变形状态,因此相对于转子的轴心能够容易地将定子固定于合适的位置。
优选为,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执行前,执行测量工序,即:在上述定子为上述紧固状态下,测量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并从上述测量结果求出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使用的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
由此,在上述测量工序中,将在电机壳体内容纳的定子通过紧固单元紧固的状态下,实际地测量其内径面的位置,由此能够正确地得到在紧固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因此,在调整量导出工序中使用其正确的定子的位置来导出目标调整位置,并且如果在调整工序中将定子的位置调整到其目标调整位置,则能够将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固定于合适的位置。
优选为,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作为上述目标调整位置导出如下上述定子的位置,即:在上述转子的轴向上的上述定子的代表位置中,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轴心与上述转子的轴心一致时的上述定子的位置。
通过如上所述地导出目标调整位置,将被调整到其目标调整位置上的开放状态的定子,通过紧固装置紧固固定时,其固定后的定子的内径面的轴心和转子的轴心,在沿着转子的轴向上的定子的代表位置上一致。因此,能够以其固定后的定子的内径面与转子的外径面之间的间隙,沿着转子的轴向非常均匀的方式,将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固定于合适的位置。
此外,优选为,将在上述转子的轴向上的多个部位的上述定子位置的平均值作为上述定子的轴心位置进行计算。
通过将用于导出目标调整位置的定子的轴心位置,作为在转子的轴向上的定子的多个部位的位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而使该定子的位置与转子的轴心一致,由此沿着转子的轴向,能够将固定后的定子的内径面与转子的外径面之间的间隙,成为更平均化的均匀的间隙。
优选为,上述目标调整位置被设定于上述定子的支承面一侧。
这样,由于在承受定子的载荷的定子的支承面一侧设定目标调整位置,因此在调整工序中,在抑制了定子的轴心的倾斜的状态下,能够在其支承面一侧调整定子的位置。
优选为,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求出在上述紧固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的位置相对于在解除了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的紧固的开放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的位置的移动信息,并根据该移动信息来导出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目标调整位置。
这样,能够从在上述开放状态中的定子的位置,和在上述紧固状态中的定子的位置,求出定子从开放状态变为紧固状态时的与定子的位置的移动方向以及与移动距离相关的移动信息。并且,在调整量导出工序中,如果这样求出移动信息,则将相对于转子的轴心的合适的位置为基准,将与上述移动信息中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距离相反的方向以及偏离距离的位置,作为开放状态的定子的目标调整位置而导出。因此,在调整工序中,将开放状态的定子的位置,调整到根据如上述的移动信息导出的目标调整位置,由此如果将其定子处于紧固状态,则可以将定子的位置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固定于合适的位置。
本发明涉及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该电机驱动装置具有: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上述转子同心地配设于上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该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执行测量工序,即:测量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从上述测量结果求出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并且
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定子,并且根据在上述测量工序中求出的上述定子的位置,来调整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的对上述定子进行紧固的紧固量。
根据该特征,通过紧固装置紧固定子时,同时根据在执行的测量工序中求出的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的位置,来调整定子的紧固量。如上说明的那样,定子的位置根据紧固量而变化。因此,通过一边执行测量工序一边进行紧固,定子的位置在到达合适的位置的状态下完成紧固,由此能够将随着紧固的定子的变形利用紧固量的调整来吸收。
因此,能够将通过紧固的定子的位置处于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合适的状态。另外,通过该紧固的定子的位置相对于转子的轴心,为合适的位置时,能够省略后续的调整工序,并完成定子的固定。
优选为,上述紧固单元,将上述定子在上述转子的轴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进行紧固。
这样,紧固单元,通过将定子在转子的轴向的多个部位进行紧固,能够抑制通过利用其紧固单元的紧固引起的定子的内径面的变形。
优选为,到此为止说明的构成测量单元的位移传感器,使用选择性地感应磁性体或导电体的非接触型的位移传感器。
在上述转子未插入状态下测量定子的位置时,使用选择性地感应构成定子铁心的磁性体或者导电体的非接触型的位移传感器,因此在位移传感器的输出中,能够排除由介于位移传感器和定子铁心之间的磁性体以及导电体以外构成的物质,特别为在定子铁心的径向表面附着的清漆的影响。即,该位移传感器,在相对于转子的轴心被定位的状态下,能够排除如上所述的转子铁心以外的物质的影响,而正确地测量定子铁心的径向表面的相对于转子的轴心的位置,因此能够根据其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来正确地求出定子的位置。
另外,由于能够正确地求出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的位置,因此能够相对于后插入的转子的轴心,而正确且迅速地定位并调整定子的位置,且能够高精度地组装电机驱动装置,能够减小振动。
优选为,在上述测量工序中,测量在上述转子的轴圆周方向上均等地配置的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并且,
在上述调整工序中,调整在上述转子的轴圆周方向上均等地配置的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
定子,其构造上形成大致圆筒状,因此在其芯的调整上,在周向上均等地测量定子内径面部位的位置,并调整在转子的轴圆周方向上均等地配置的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从而能够迅速地求出定子的芯的位置,迅速地完成调整,完成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
上述电机壳体,具有:在内部容纳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的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而构成的场合下,
优选为,在上述电机壳体主体保持上述端部开口位于垂直方向上的纵向姿势的状态下,执行上述各工序。
这样,通过保持纵向姿势,从一端部开口侧将定子容纳于电机壳体内,进而将测量单元/调整单元等插入于定子内,能够将作业在作业性良好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在这样的纵向姿势下,转子的轴心为垂直方向,因此能够将测量单元或者调整单元的支承,在水平或者垂直的方向之间进行,并且能够在安定且相对地操作性良好的状态下,支承测量单元以及调整单元,并进行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
例如,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当以转子的轴支承部为基准将测量单元及调整单元定位时,即使为使用转子的轴支承部的一个的状态,也可以算出十分有可靠性的轴心位置,且作业性非常好。
优选为,上述定子为将多个板状体层叠于上述转子的轴向上而构成的层叠型。
这样,定子为如上所述的层叠型,即使在发生其板状体间的相对移动,而定子的轴心不易保持直线性的场合,也能够将定子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固定于合适的位置。
作为具有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上述转子同心地配设于上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的电机驱动装置,使用到此为止说明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来得到电机驱动装置,从而能够使最终组装状态下得到的电机驱动装置成为可靠性高且振动小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电机驱动装置室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2为表示构成电机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组装构造的图。
图3为表示随着联结的定子铁心的变形状态的说明图。
图4为使用状态下的测量调整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使用状态下的测量调整装置的平面图。
图6为图4中的VI-VI剖面的剖视图。
图7为测量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测量调整装置的分解图。
图9为将定子固定于变速箱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0为将定子固定于变速箱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1为将定子固定于变速箱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2为将定子固定于变速箱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3为将定子固定于变速箱体中的工序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如下:
1…测量调整装置;2…端面板;3…传感器杆(支承体);4…定子位置调整机构;5…凸轮轴;6…偏心凸轮;7…销;8…导向轴;9…中心轴;10…作业装置;12…方形板;13…连接板;14…输送用转向盘;18…销卡合部件;20…位移传感器;BRG…轴支承轴承;E…发动机;M…电机驱动装置;MC…变速箱体(电机壳体);np…顶销;p…钢板;R…转子;RAS…轴支承部;S…定子;SC…定子铁心;SW…定子线圈;T…变速机构;t…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作为本申请涉及的定子位置的测量调整装置而发挥作用的测量调整装置1,按顺序对测量/调整定子位置的电机驱动装置M周边构造、测量调整装置1的构造、使用该装置1的定子S的固定作业进行说明。
电机驱动装置周边构造
图1为表示容纳于变速箱体MC(电机壳体的一例)内,且处于组装状态的电机驱动装置M周边的剖面构造的图,图2为为了明确构成电机驱动装置M的定子S的支承以及转子R的支承构造而分解表示的图。在图1中,左侧为配设有发动机E的发动机室ER侧的部位,右侧为配设有变速机构T的变速机构室TR侧的部位。如上所示,电机驱动装置M的转子R,为可与发动机E以及变速机构T进行驱动连接地构成的,且相对于它们可分别进行驱动力的输入与输出。
从图1、2可知,电机驱动装置M为具有定子S和转子R而构成的。在该组装状态下,转子R的转动轴与定子S的轴一致,转子R的轴心位置由通过变速箱体MC所支承的一对轴支承轴承BRG确定。以下,将以这些一对轴支承轴承BRG为基准而确定的转子R的转动轴的中心称为轴心,将沿着该转动轴的方向简单地称为轴向(用图1的D1表示的方向),将其正交方向称为轴直径方向(用图1的D2表示的方向),将其周边的方向称为轴圆周方向(用图1的D3表示的方向)。
定子S由定子铁心SC以及与该定子铁心SC相对的定子线圈SW构成,定子铁心SC如图2所示为将大致环状的钢板p多层层叠而构成。该钢板P形成本申请中的板状体。层叠方向与轴向D1一致。各钢板p,在周向的规定相位中,采用通过铆接或焊接处理来限制钢板p相互间的相对移动的构成。此外,在各钢板p上,在周向均等的3个位置上,设置有向径向突出的突出部p1,在各突出部p1上设置有用于将定子铁心SC连接固定于变速箱体MC的螺栓插通孔p2。层叠构造的定子铁心SC通过作为紧固装置的联结螺栓b1,连接固定于设置于变速箱体MC的支承面MC1上。
在各钢板p的内径侧,设置有梳齿状地向内径侧突出的齿t。定子线圈SW,通过该齿t间的空隙部被缠绕。齿t的内径侧端面t1成为沿着周向延伸的端面。
另外,该定子线圈SW中,浸渗有清漆,而以绝缘状态被固定。此外,钢板p之间,也浸渗有清漆,而以防止水等的浸入的状态被固定。另外,这样浸渗有清漆,因此提高热传导率,并提高散热性。
如果关于定子S的变速箱体MC内的定位进行说明,则在轴向D1上的定位,是通过定子铁心SC的、在图1中在右侧表示的端面(主要为突出部p1的端面)抵接于设置于变速箱体MC上的支承面MC1而确定的。在变速箱体MC内形成的定子容纳空间,在轴向D2(在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预计有规定的余量,只有定子S在变速箱体MC内未使用联结螺栓b1来联结时具有规定的间隙。因此,在联结螺栓b1联结后,在相对于变速箱体MC的轴向D2上的定子S的轴心位置被确定。
定子S相对于变速箱体MC的轴圆周方向D3的相位,是根据在相对于以上说明的突出部p1的变速箱体MC上设置的支承面MC1的轴圆周方向D3的相位位置来确定的,并通过定子S向变速箱体MC的插入操作以及联结螺栓b1的联结操作来确定。
转子R在转子轴RA的周边具有转子主体RB而构成,且该转子轴RA轴由设置于发动机室ER侧的轴支承轴承BRG1以及设置于变速机构室TR侧的轴支承轴承BRG2的两者来被轴支承。
从图1、2可知,电机驱动装置室MR形成为电机室ER和变速机构室TR之间的独立的间隔室。图示例的情况,为在电机驱动装置室MR和变速机构室TR之间,设置有与变速箱体MC一体的隔壁W,且在该隔壁W上具有用于支承上述转子R的一个的轴支承轴承BRG2。
另一方面,在电机驱动装置室MR和电机室ER之间,设置有在变速箱体MC上安装固定的隔盖C。该隔盖C,在图1中从左侧覆盖变速箱体MC的端面开口MCO,从而划分电机驱动装置室MR。从图1、2可知,该隔盖C,通过设置于端面开口MCO的多个顶销np,来确定轴直径方向D2以及轴圆周方向D3的位置。在该隔盖C上,具有用于支承上述转子R的另一个轴支承轴承BRG1。
由以上说明的构成可知,电机驱动装置M的转子R,通过设置于隔壁W的轴支承轴承BRG2以及设置于隔盖C的轴支承轴承BRG1被可转动地支承。在本申请中,将前者的转子的轴支承部RAS称为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第二轴支承部的一例),将后者的转子的轴支承部RAS称为盖侧轴支承部RAS1(第一轴支承部的一例)。
定子位置的测量调整装置
图4~图8中表示该测量调整装置1的构成。
图4为用于表示测量调整装置1的构成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其表示在将定子S插入于变速箱体MC内的状态下,配设可测量及调整定子S的位置的测量调整装置1的状况。
图5为对应于图4的平面图,图6为表示图4的VI-VI剖面的图,图7为只表示测量调整装置1的图。此外,图8为其分解图。
该测量调整装置1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定子S容纳于变速箱体MC内,且定子S被支承于转子R的轴向D1,对转子R未插入于定子S内的转子未插入状态下的定子S的位置(定子S的轴直径方向D2的位置)进行测量。此外,该测量调整装置1构成为:根据其测量结果,可调整定子S的位置(定子S的轴心Ss相对于被支承于变速箱体MC的状态下的转子R的轴心Rs的位置)。另外,该测量调整装置1构成为通过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和盖侧轴支承部RAS1的两者来确定其轴(图4所示的Z)。
从图4、图6、图7、图8可知,测量调整装置1具有:将图4中上下为一对的端面板2,利用设置于轴圆周方向D3的4个位置上的传感器杆3进行固定连接的构成。在这些上下一对的端面板2之间,4根定子位置调整机构4,被均等地架设于各传感器杆3之间。定子位置调整机构4为在配设于轴向D1的凸轮轴5上具有偏心凸轮6的装置。
上述上下端面板2中、位于下侧的端面板2d构成为,大致呈环状的环状端面板2d,在其一个端面的外周附近的部位,固定连接有4根传感器杆3。该传感器杆3的每一个,使用一对销7而严密地定位于环状端面板2d。在与固定连接上述传感器杆3的端面相反一侧的端面上,在其中央位置,固定有导向轴8。
该导向轴8,如图4所示,在上端侧具有与环状端面板2d的连接部8a,而且在其外周部位具备嵌入部8b,该嵌入部8b嵌入于构成以上说明的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另一方面,在下端侧的中央具备插入第一中心轴9a的第1中心轴进入孔8c。该第一中心轴9a为引导部件,其设置于在对变速箱体MC固定定子S的固定作业时使用的作业装置10,且在相对于图4所示的轴Z的正交面上确定的原点上,可沿着轴向D1即轴Z的方向移动地构成。在固定作业中,第一中心轴9a以及后述的第二中心轴9b,配设于在作业中成为假想的基准的转子R的转动轴Zr的位置。
在环状端面板2d上,在轴圆周方向D3上4个位置均等地具有连接支承部,该连接支承部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凸轮轴5的支承轴承11。作为该支承轴承11,采用能够承受轴向力的轴承以承受来自凸轮轴5的轴向D1负载。
在上述上下的端面板2中,位于上侧的端面板2u,在如图5所示的平面图中,由大致呈方形的方形板12和大致呈环状的连接板13构成。方形板12与连接板13,采用通过螺栓连接成一体的构成。
在连接板13的外周附近部位,固定连接有如上说明的4根传感器杆3的另一端。在该连接部位中,传感器3的每一根,使用一对销7而被严密地定位。上述方形板12位于与固定连接上述传感器杆3的端面相反侧的端面上。如图4所示,在方形板12上固定有输送用转向盘14。
输送用转向盘14,在与传感器杆3相反侧的端面上,螺栓连接于方形板12,且在其内径部位,具有插入第二中心轴9b的中心轴贯通孔14a。该第二中心轴9b,使用于测量调整装置1的输送,并且与第一中心轴9a一起,使用于固定作业的基准位置的确定。
在连接板13上,在轴圆周方向D3上4个位置均等地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凸轮轴5的连接支承部15。该连接支承部15构成为:以将上述凸轮轴5在轴向D1上较好地对中的方式,具有一对径向轴承16,此外,还具有用于适当停止凸轮轴5转动的双头螺栓17。
在方形板12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利用设置于变速箱体MC的端部开口MCO的顶销np,分别连接有用于将该方形板12定位的销卡合部件18。销卡合部件18,从图5可知,利用一对螺栓19被固定于方形板12的长度方向各端,且在各销卡合部件18上,具有用于使顶销np进入的定位孔18a。而且,如图4所示,销卡合部件18,在定位孔18a中进入有顶销np的状态下,载置于构成变速箱体MC的端部开口MCO的端面。
在测量调整装置1中,使上述导向轴8进入到在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内具有的轴支承轴承BRG2内,并且使顶销np进入到在方形板12的长度方向一端设置的销卡合部件18的定位孔18a中,由此能够将装置1,相对于变速箱体MC,在轴向D1、轴直径方向D2以及轴圆周方向D3上进行定位。
即,装置1,通过上述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在轴直径方向D2上被定位,且通过上述顶销np以及定位孔18a在轴向D1以及轴圆周方向D3上被定位。
另外,在轴圆周方向D3上,通过上述顶销np以及定位孔18a的相对于连接螺栓b1的相对位置,来确定通过上述顶销np以及定位孔18a而定位于变速箱体MC的测量调整装置1、与通过上述连接螺栓b1而联结固定于变速箱体MC的定子S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且,在该轴圆周方向D3上的相对位置,如图6所示,支承于装置1的位移传感器20的传感器前端20a、和设置于定子S的齿t的内径侧端面t1,在使各自的中心大致一致的状态下,以相对置配置的方式被设定。因此,通过该位移传感器20,能够正确测量传感器前端20a和内径侧端面t1之间的间隙。
另外,将装置1作为用于定位于变速箱MC上的定位单元,可以代替上述顶销np以及定位孔18a,而采用螺栓以及螺栓孔等其他单元。
定子位置的测量以及调整
以上,关于定子位置的测量调整装置1,对其定位构成进行了说明,以下,对定子S的位置的测量以及其位置的调整进行说明。
如图4、图6、图7、图8所示,位移传感器20,被作为支承体的传感器杆3所支承,且可测量构成定子S的定子铁心SC的内径面相对于转子R轴心的位置。具体地说,在轴圆周方向D3的4个位置均等地设置的传感器杆3上,分别具有5个位移传感器20。
作为位移传感器20,采用通过由电磁感应引起的导电体内的涡流的变化而相对于该导电体的涡流型的位移传感器。这些5个位移传感器20,相对于图4所示的定子铁心SC的轴向D1的宽度,在包括其两端附近的5个位置上基本均等地适当配设,以便测量传感器前端20a与齿t的前端面即内径侧端面t1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知道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的定子S的轴直径方向D1的位置。该位移传感器20成为测量单元。
因此,通过配置于各传感器杆3的5个位移传感器20,能够知道沿着定子S的轴向D1的各部的位置状态。
另外,该位移传感器20,如上述涡流型位移传感器那样,为可选择性地感应磁性体或导电体的非接触型的位移传感器,因此排除由介于位移传感器20和定子铁心SC之间的磁性体以及导电体以外形成的物质,特别是附着于定子铁心SC径向表面的清漆的影响,而能够正确地测量定子铁心SC的内径侧端面t1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上所示,传感器杆3均等地设置于轴圆周方向D3的4个位置上,因此,能够知道沿着定子S的轴圆周方向D3的各部的位置,且从在轴圆周方向D3上4个位置的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能够知道定子S的圆心位置。而且,作为在轴向D1的各位置上的定子S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能够得到定子S的轴心(图3(b)所示的平均轴心Ss)的位置。
即,在本申请涉及的测量调整装置1中,由通过传感器杆3连接的一对端面板2、以及这些端面板2上附属的部件及位移传感器20来构成测量单元。另外,对于转子的轴支承部RAS,构成以此为基准对传感器20进行定位并支承的机构,具体地说,由一对端面板2、传感器杆3、导向轴8、以及销卡合部件18等构成支承体。
结果,在测量调整装置1中,能够使测量调整装置1的轴Z与假想的转子R的轴Zr位置一致,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得到来自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并严格地求出相对于转子R轴心的定子S的位置(定子铁心SC的位置)。
如图4、图6、图7、图8所示,在轴圆周方向D3的4个位置上均等地设置的凸轮轴5上,分别具有偏心凸轮6。在此,偏心凸轮6,如图6所示,是具有相对于凸轮轴5的轴心5z偏心的凸轮面6s。因此,随着凸轮轴5的转动,其凸轮面6s,能够取从接近于凸轮轴轴心5z的位置到远离的位置。从图4、图6可知,该凸轮面6s,以在其离开的位置附近,抵接于定子铁心SC的内周面的方式配设,由此推压定子铁心SC的内周面(齿t的内径侧端面t1),可使定子S在轴直径方向D2上移动。
以上,为关于在轴直径方向D2上进行的调整的说明,在测量调整装置1中,对于凸轮6的配设位置实施有独特的办法。
如图4、图7所示,凸轮6的配设位置,在轴向D1上,为与定子铁心SC的下端部对应的位置。该位置为,为在定子铁心SC插入于变速箱体MC的状态下,抵接于其支承面MC1的位置。在本例中,具体地说,以凸轮6的下端面(底面),位于与对定子铁心SC(定子S)的下端面进行支承的变速箱体MC的支承面MC1大致同一个面上的方式,配置有凸轮6。
如下所述,使用了测量调整装置1的定子位置的调整,是在变速箱体MC的开口MCO开口于上侧的纵向姿势下进行。在该状况下,定子S的负荷施加于位于支承面MC1附近的构成定子铁心的钢板p上,且对位于该部位的钢板p的位置进行调整是最理想的。在发明人的研究中,在调整中,在维持纵向姿势的状态下,由凸轮6推动定子铁心SC的垂直方向(轴向D1)上侧部位的场合,定子S本身整体地只相对于轴向D1倾斜,而抵接于支承面MC1的钢板p难于移动,通过偏心凸轮6的调整后,回到原来的状态,也产生调整不良的情况。
因此,在测量调整装置1中,如上所述,将凸轮位置设定于定子铁心SC的下端附近,由此利用均等配置于轴圆周方向D3上的偏心凸轮6,在轴圆周方向D3的各部中,可适当地调整轴直径方向D2的定子S的位置。
本申请涉及的测量调整装置1中,由通过传感器杆3连接的一对端面板2、在这些端面板2上附属的部件以及定子位置调整机构4构成调整单元。此外,定子位置调整机构4形成调整单元即调整工具,凸轮轴5形成其转动轴。
定子位置的调整
以下,使用测量调整装置1,来测量定子S的位置,并且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调整,关于将定子S固定于变速箱体MC的一连串的作业进行说明。
该一连串的操作经过如下的工序,即:纵向配置工序,将变速箱体MC以纵向姿势配设于作业装置10上;插入工序,将定子S插入于变速箱体MC内;临时固定工序,将定子S临时固定于变速箱体MC内;配设工序,将测量调整装置1配设于定子S内;测量工序,测量定子位置;调整量导出工序,根据测量结果导出定子S的调整量;解除工序,解除临时固定;调整工序,在无联结力的状态下调整定子位置;固定工序,将定子S紧固于变速箱体MC。
以下,按顺序进行说明。
1.纵向配置工序
将变速箱体MC以纵向姿势配设于作业装置10上的工序。即,如图9所示,以变速箱体MC的端部开口MCO位于上侧,设置于变速箱体MC的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位于下侧的方式,配设变速箱体MC。设置于作业装置10的第一、第二中心轴9a、9b的轴Z、与在变速箱体MC中确定的假想的转子R的轴Zr,相一致。在此,该作业装置10构成姿势保持工具。
这时,构成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被装入于变速箱体MC内,此外,顶销np为被打入于端面开口MCO的规定部位的状态。利用这2种部件BRG2、np,不仅确定测量调整装置1的位置还确定定子S的位置。
2.插入工序
如图9所示,将定子S插入处于纵向姿势的变速箱体MC内。该插入操作,为在将定子S落入到变速箱体MC内的状态下进行的,定子S由设置于变速箱体MC上的支承面MC1支承。在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定子S,确定其上下方向的位置(轴向D1位置),且在变速箱体MC与定子S之间的相对相位(轴圆周方向D3位置)关系也基本确定。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关于水平方向(轴直径方向D2位置),为容许稍微松动的状态。
3.临时固定工序
如图9所示,使用联结螺栓b1,将定子S作为联结于变速箱体MC的紧固状态来临时固定。这时的联结力,为与将定子S固定于变速箱体MC时的联结力基本相同的联结力。通过进行这样的联结操作,定子铁心SC,按照各自的皱痕,如图3(b)所示,也会有变形的情况。
4.配设工序
如图10所示,将测量调整装置1配设于定子S处于紧固状态的变速箱体MC内。该配设,是在使用第二中心轴9b,利用输送部14a悬挂测量调整装置1的同时将第一中心轴9a插入于导向轴8的状态下进行。
在该下降操作时,位于下侧的导向轴8的嵌入部8b,由构成外壳侧轴支承部RAS2的轴支承轴承BRG2所引导并对中。另一方面,在位于上侧的方形板12的两端部位设置的销卡合部件18,通过顶销np被定位。
该构造中,该轴支承轴承BRG2起到对中的作用,并且顶销np也起到对中的作用。此外,装置1整体由端面开口MCO从下侧所支承。
5.测量工序
如图11所示,在将测量调整装置1配设于变速箱体MC内的状态下,使用位移传感器20,将设置于定子铁心SC上的齿t的内径侧端面t1的位置作为各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进行测量。
通过以根据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来求出定子S的位置的方式构成的计算机(未图示),并按每一个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位移传感器20收集位移传感器20的输出,并将在不同的上下方向位置(轴方向D1位置)的定子S的圆心位置,作为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内径面的变形状态来求出。结果,如图3(b)所示,从支承面MC1侧,跨过定子S的代表位置和上端附近部位,那些各高度上的圆心位置,各自作为与轴向D1正交的平面上的坐标来求出。在此,进行该演算处理的计算机,构成定子位置导出单元。另外,上述定子S的代表位置是指,表示作为在轴向D1的各位置上的定子S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而求出的定子S的轴心的位置。
另外,在该测量工序中,当转子R与定子S的轴心位置一致的场合,不进行下述的调整工序,而是将测量调整装置1从变速箱体MC拆除,组装转子R,就能够完成电机驱动装置M。
6.解除工序
如图12所示,解除由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联结螺栓b1形成的紧固状态,并使联结力处于未工作的开放状态。
7.调整量导出工序
定子S的位置的调整,如图3(d)所示,在定子S的联结状态下,在定子S的各高度上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即平均轴心Ss,相对于假想设定的转子R的轴心Rs,以收进规定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因此,计算通过上述计算机求出的各上下方向位置上的圆心位置的平均值,求出定子S的平均轴心Ss。而且,将与支承面抵接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图3(d)所示的Sb)作为目标调整位置求出,以适合将平均轴心Ss收入于目标范围内。定子S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与变速箱体MC的支承面MC1抵接的位置,不因定子S是紧固状态还是开放状态而变化,因此将上述那样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作为定子S的非联结状态中的目标调整位置。将该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和转子R的轴心Rs之间的关系表示于图3(c)。另外,该目标调整位置,作为在沿着转子R的轴向的定子S的代表位置中,定子S的内径面的平均轴心Ss与转子R的轴心Rs一致时的定子的位置而求出。
另外,作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能够根据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Rs紧固状态的定子S的轴心Ss的偏心信息而导出。
即,在上述的测量工序中,相对于转子R的轴心Rs,如图3(b)所示的紧固状态下的定子S的轴心Ss的偏心方向以及偏心距离a,作为上述偏心信息而求出。而且,在上述的解除工序中处于开放状态且以调整前的定子S的轴心Sso为基准,在与作为上述偏心信息求出的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将偏离作为上述偏心信息求出的偏心距离a的位置,作为成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来导出。因此,对于将这样导出的圆心位置Sb作为最下部的位置的定子S,当为紧固状态时,其轴心Ss与转子R的轴心Rs一致。此时,只要进行将定子S从现在的位置向与上述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只偏离上述偏心距离a的操作即可。
另外,成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在上述那样的偏心信息以外,也可以根据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相对于上述开放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o的移动信息来导出。
即,在上述的测量工序中,如图3(b)所示在对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进行测量之后,在上述的解除工序中处于开放状态来测量调整前的定子S的轴心Sso。相对于其开放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o,如图3(b)所示在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b作为移动信息而求出。而且,以转子R的轴心Rs为基准,在与作为上述移动信息求出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将偏离作为上述移动状态求出的移动距离b的位置,作为成为上述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而导出。因此,对于将这样导出的圆心位置Sb作为最下部的位置的定子S,当为紧固状态时,其轴心Ss与转子R的轴心Rs相一致。另外,由于上述开放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的测量,是在上述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的测量之后进行,因此在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Ss已经与转子R的轴心Rs一致的场合下,能够省略其开放状态中的定子S的轴心Rs的测量,并缩短作业时间。此时,只要进行将定子S以转子的轴心Rs为基准,向与上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偏离上述移动距离b的操作即可。
8.调整工序
如图12所示,为将定子S的下部的位置调整到如上所述求出的恰当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Sb上,而通过恰当地转动操作凸轮轴5,来移动调整定子S。该定子S的移动调整,是通过转动操作凸轮轴5并由偏心凸轮6的凸轮面6s向径向外侧推压定子铁心SC的内周面中的轴圆周方向D3的一部分来进行的。此时,由于偏心凸轮6配置于与定子铁心SC的下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适当移动并调整定子S的最下部的圆心位置。
因此,定子S,在联结螺栓b1的紧固状态下,其代表位置的平均轴心Ss位于容许范围内。
9.固定工序
经过上述的调整工序后,如图13所示,使用联结螺栓b1再次将定子S联结固定于变速箱体MC。经过以上的测量工序、调整工序,即使对使用在紧固状态下伴随有变形的层叠型的定子铁心SC的电机驱动装置M,也能够以非常高精度进行对中。最后,在代表位置m中,将转子R和定子S的轴心一致的状态表示于图3(d)。
10.轴支承工序
而且,这样当转子R的轴心Rs和定子S的轴心Ss一致时,将测量调整装置1从变速箱体MC拆下,并组装转子R,而完成电机驱动装置M。
另外,如果进行上述测量工序并可确认转子R的轴心Rs与定子S的轴心Ss一致时,则能够将测量调整装置1从变速箱体MC拆下,并组装转子R,而完成电机驱动装置M。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设置于外壳侧轴支承部的轴支承轴承和设置于端部开口的顶销这两者,来进行测量调整装置的对中,然而在如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纵向姿势下,在垂直方向上支承测量调整装置并进行作业,而使测量调整装置的轴心对准转子的轴心的场合下,轴直径方向的位置,实质上可由上下方向的任意一方来决定,因此也可以以设置于外壳侧轴支承部的轴支承轴承、和设置于端部开口的顶销的任意一方为基准来使用。
(2)此外,即使对于设置外壳侧轴支承部和盖一侧轴支承部的构成,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除了将外壳侧轴支承部设置于电机驱动装置室和变速机构室之间,且将盖侧轴支承部设置于发动机室和电机驱动装置室之间以外,也可以构成为:将盖侧轴支承部设置于电机驱动装置室和变速机构室之间,且将外壳侧轴支承部设置于发动机室与电机驱动装置室之间。
在到此为止说明的例中是,一个轴支承部设置于外壳侧,另一个轴支承部设置于盖侧,然而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划分电动驱动装置室的一对隔盖,且设置一对轴支承部作为两个隔盖分别保持轴支承轴承的部件。因此,本申请中,将具有保持于特定的隔盖上的轴支承轴承而构成的轴支承部称为第一轴支承部,将相对于该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轴支承部称为第二轴支承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配置于轴圆周方向D3上的4个部位的定子内径面部位,作为测量及调整对象,然而该测量及调整部位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在轴圆周方向上至少3个部位被作为测量及调整部位,则可进行测量及调整。然而,测量及调整部位的个数越多,越可以正确地进行定子S的轴心位置的测量及调整。另外,当为4个部位时,则具有可直接地测量并调整直角坐标上的轴心位置的坐标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测量部位的个数和调整部位的个数为相同,然而即使为不同的个数也完全可以。
此外,关于在轴圆周方向D3中的相位,即使作为测量对象的定子内径面部位的相位、与作为调整对象的定子内径面部位的相位一致也可以。在这种场合下,基于为较好地进行定子铁心的调整的理由,而保持现在的偏心凸轮的轴向位置(可以将抵接于支承面的钢板在轴直径方向上进行调整的位置)的状态下,将位移传感器安装于其上方向部位,来进行测量,这对于测量/调整而言是优选的。在采用该构成的场合,调整量的导出很容易。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在定子S的内径面的轴向D1上以均等地间隔配置的5个部位,作为通过位移传感器20的测量位置,然而该测量部位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将轴向D1上的、位于定子S的两端侧的至少2个部位作为测量部位时,则能够测量沿着轴向D1的定子S的大概的配置状态。然而,测量部位的个数越多,越可以测量详细的定子S的配置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可选择地感应磁性体或导电体的非接触型位移传感器,采用涡流型位移传感器,然而作为该位移传感器,也可以采用磁型的位移传感器等其他型式的位移传感器,该磁型位移传感器通过由磁感应产生的磁性体附近的磁场变化来检测出相对于该磁性体的距离。
此外,只要能够检测出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位置,则能够采用任意的传感器。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偏心凸轮,来调整定子内径面的位置,然而也可以构成在转子的轴心具有中心,并具备可扩径/缩径操作的调整部位的调整机构。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测量定子铁心的内径面的位置,即齿的前端面即内径侧端面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位移传感器,然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以测量定子铁心的外径面等的另一径向表面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位移传感器,并根据其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来求出定子铁心的位置。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定子S临时固定于变速箱体MC内的临时固定工序之后,进行将测量调整装置1配设于定子S内的配设工序,然而也可以适当地颠倒其顺序。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凸轮6的配设位置,设为与定子铁心SC的下端部对应的位置,即与定子铁心SC的支承面MC1抵接的位置附近的位置,然而凸轮6的配设位置并不局限于此。即,凸轮6的配设位置,只要是可适当地调整定子S的位置的位置即可,以从定子S的垂直方向上的中间移动至下侧的部位的方式配设凸轮6也是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执行测量工序,并测量作为由联结螺栓紧固的紧固状态的定子的内径面的齿t的内径侧端面的位置,并在调整量导出工序中,根据在紧固状态中的齿的内径侧端面的变形状态,导出在开放状态中的定子S的目标调整位置,然而,在可预先识别在紧固状态中的定子S的内径面的变形状态的情况下,在上述测量工序中,也可以使用其识别信息。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执行调整开放状态的定子的位置的调整工序之后,将定子紧固固定,然而一边执行测量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的测量工序,一边通过联结螺栓紧固定子,并且根据在其测量工序中求得的定子的内径面的变形状态,来对通过其联结螺栓进行的对定子的紧固量进行调整,并相对于转子的轴心将定子的内径面的变形状态作为适当的状态。
此时,紧固量被调整为,在可容许的规定的范围内,定子的代表位置与转子的轴心一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例如在混合动力车所具备的电机驱动装置中,能够作为较好地保持转子的轴心和定子的轴心的同轴状态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而有效地利用。

Claims (19)

1.一种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该电机驱动装置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上述转子同心地配设于上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该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机壳体内容纳上述定子,且在上述转子未插入于上述定子内的转子未插入状态下,执行:
测量工序,通过在上述定子内插入的测量单元,从定子内侧测量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
调整工序,通过在上述定子内插入的调整单元,根据上述测量工序的测量结果,从定子的内侧调整上述定子的位置,之后执行:
定子固定工序,将上述定子固定于上述电机壳体;
转子轴支承工序,将转子插入于上述定子内并轴支承于上述电机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转子未插入的状态下,将一体地具有上述测量单元和上述调整单元的测量调整装置插入于上述定子内,并执行上述测量工序和上述调整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测量工序中,将上述测量单元以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调整工序中,将上述调整单元以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为基准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机壳体的构成具有:在内部容纳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
作为上述转子的轴支承部具有:设置于上述隔盖的第一轴支承部;与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夹着转子主体而位于相反侧的第二轴支承部,
在上述测量工序及上述调整工序中,以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及上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任意一个或者两者为基准,对上述测量单元及上述调整单元进行定位,并且
在上述转子轴支承工序中,在上述第一轴支承部和上述第二轴支承部上,轴支承上述转子。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机驱动装置的构成具有在上述电机壳体上沿着上述转子的轴紧固上述定子的紧固单元,
在上述定子固定工序中,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定子而进行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测量工序中,在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定子的紧固状态下,测量上述定子的位置,
并执行调整量导出工序,其从上述测量工序的测量结果,导出未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的开放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的目标调整位置,
在上述调整工序中,在上述定子为上述开放状态下,将上述定子的位置调整到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导出的目标调整位置上,
在上述调整工序执行后,再次,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转子而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执行前,执行测量工序,即:在上述定子为上述紧固状态下,测量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并从上述测量结果求出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使用的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作为上述目标调整位置导出如下上述定子的位置,即:在上述转子的轴向上的上述定子的代表位置中,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轴心与上述转子的轴心一致时的上述定子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上述转子的轴向上的多个部位的上述定子位置的平均值作为用于导出上述目标调整位置的上述定子的轴心位置来计算。
11.根据权利要求7~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目标调整位置被设定于上述定子的支承面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7~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调整量导出工序中,求出在上述紧固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的位置相对于在解除了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的紧固的开放状态中的上述定子的位置的移动信息,并根据该移动信息来导出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目标调整位置。
13.一种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该电机驱动装置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上述转子同心地配设于上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且具备将上述定子紧固于上述电机壳体的紧固单元,该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执行测量工序,即:测量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并从上述测量结果求出上述定子相对于上述转子的轴心的位置,并且
通过上述紧固单元紧固上述定子,而且根据在上述测量工序中求出的上述定子的位置,来调整通过上述紧固单元对上述定子进行紧固的紧固量。
14.根据权利要求6~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紧固单元,将上述定子在上述转子的轴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上进行紧固。
15.根据权利要求1~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测量单元的位移传感器,为选择性地感应磁性体或导电体的非接触型的位移传感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测量工序中,测量在上述转子的轴圆周方向上均等配置的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并且,
在上述调整工序中,调整在上述转子的轴圆周方向上均等配置的上述定子的内径面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机壳体的构成具有:在内部容纳有上述定子及转子的电机壳体主体;覆盖上述电机壳体主体的转子轴向的一端部开口的隔盖,
上述电机壳体主体,在保持上述端部开口位于垂直方向上侧的纵向配置姿势的状态下,执行上述各工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子为将多个板状体在上述转子的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型。
19.一种电机驱动装置,具备:电机壳体;由上述电机壳体轴支承并在内部转动的转子;与上述转子同心地配设于上述转子的外周的定子,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1~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而制造。
CN2006800277075A 2005-12-09 2006-12-08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Active CN1012336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6441/2005 2005-12-09
JP356442/2005 2005-12-09
JP2005356442A JP4735968B2 (ja) 2005-12-09 2005-12-09 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356441A JP4678515B2 (ja) 2005-12-09 2005-12-09 ステータの固定方法
PCT/JP2006/324592 WO2007066774A1 (ja) 2005-12-09 2006-12-08 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671A true CN101233671A (zh) 2008-07-30
CN101233671B CN101233671B (zh) 2012-05-30

Family

ID=38248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77075A Active CN101233671B (zh) 2005-12-09 2006-12-08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78515B2 (zh)
CN (1) CN10123367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0588A (zh) * 2016-04-11 2016-06-15 华北电力大学 非晶合金定子铁芯与电机机座或冷却水套的固定方法
CN107112822A (zh) * 2014-10-27 2017-08-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
CN107659071A (zh) * 2017-10-13 2018-02-02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拆卸分体式直流伺服电机转子的装置
CN117710375A (zh) * 2024-02-05 2024-03-15 常州市南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与定子的对中性检测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3141B2 (ja) * 2011-08-04 2016-08-23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と、これを利用す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57085B1 (ja) 2013-11-08 2015-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108247A (ja) * 2018-12-27 2020-07-09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ポンプ装置
WO2021124632A1 (ja) * 2019-12-20 2021-06-2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4123A (ja) * 1983-12-29 1985-07-30 Fanuc Ltd 交流サ−ボモ−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340154U (zh) * 1986-08-28 1988-03-15
JPH09331643A (ja) * 1996-06-10 1997-12-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サーボ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12822A (zh) * 2014-10-27 2017-08-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
CN105680588A (zh) * 2016-04-11 2016-06-15 华北电力大学 非晶合金定子铁芯与电机机座或冷却水套的固定方法
CN105680588B (zh) * 2016-04-11 2019-05-10 华北电力大学 非晶合金定子铁芯与电机机座或冷却水套的固定方法
CN107659071A (zh) * 2017-10-13 2018-02-02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拆卸分体式直流伺服电机转子的装置
CN107659071B (zh) * 2017-10-13 2023-05-05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拆卸分体式直流伺服电机转子的装置
CN117710375A (zh) * 2024-02-05 2024-03-15 常州市南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与定子的对中性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7710375B (zh) * 2024-02-05 2024-04-12 常州市南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与定子的对中性检测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671B (zh) 2012-05-30
JP4678515B2 (ja) 2011-04-27
JP2007166705A (ja) 2007-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6306B (zh) 定子位置调整方法
CN101233671B (zh) 电机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机驱动装置
CN101233669B (zh) 定子位置的测定方法及测定装置
US7586304B2 (en) Stator position measuring method and measuring device
US7508151B2 (en) Stator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7866027B2 (en) Motor driv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860167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CN102735358B (zh) 温度推定装置以及温度推定方法
DK2403117T3 (en) TURNING TABLE FOR PERMANENT MAGNET TURNING MACHINE AND PROCEDURE FOR MANUFACTURING PERMANENT MAGNET TURNING MACHINE
CN103944291A (zh) 旋转电机
JP2008271680A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233670B (zh) 定子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调整装置
CN101159390A (zh) 凸极式单相电动机及凸极式单相电动机系统
US20120049685A1 (en) Axial gap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4547627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及び調整装置
JP4505747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JP4735968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560734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測定調整装置及び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
JP4505746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JP4941716B2 (ja) 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作業システム及びステータ位置の調整方法
US20100072864A1 (en) Motor Assembly with Sensor Target on Motor Rotor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2008253054A (ja) 締結調整方法及び締結調整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