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3451A - 透镜镜筒和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和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3451A
CN101233451A CNA2006800276852A CN200680027685A CN101233451A CN 101233451 A CN101233451 A CN 101233451A CN A2006800276852 A CNA2006800276852 A CN A2006800276852A CN 200680027685 A CN200680027685 A CN 200680027685A CN 101233451 A CN101233451 A CN 101233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s
lens barrel
optical axis
elements sets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76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3451B (zh
Inventor
宫本英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33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3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34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一种透镜镜筒,包括:具有设置在第一光轴上的光学元件的第一光学元件组;具有设置在第二光轴上的光学元件的第二光学元件组,该第二光轴沿着不同于第一光轴延伸的方向延伸;和设置在该第一光学元件组和第二光学元件组之间的屈曲部,该屈曲部使已经穿过第一光学元件的像光屈曲。至少部分的第一光学元件组能够被容纳在第一空间内,该第一空间是当屈曲部进一步地远离第一光轴移动时形成的。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和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和配备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照相机内的透镜镜筒可以包括具有屈曲部的屈曲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用于改变光轴延伸方向,安装在摄影光学系统内中间区域上。该屈曲光学系统用于实现照相机的较小外形。例如,相关技术中有一种已知的摄影透镜镜筒,包括起屈曲部作用并且安装在摄影光学系统内的中间区域上的反射镜,和设置在相对该屈曲部的物侧和像侧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用于变焦操作或者类似操作(见专利参考文献1)。
专利参考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布第H11-258678号
发明内容
取决于设置成相对于安装在透镜镜筒中的屈曲光学系统的屈曲部进一步地朝着物侧的透镜组所采取的结构,该透镜组能够进一步地朝着被拍摄体伸出为超出照相机外壳。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屈曲光学系统不能实现希望的优点,即照相机不能作为紧凑的装置来存放。
依照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透镜镜筒包括:第一光学元件组,该第一光学元件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光轴上的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组,该第二光学元件组包括设置在第二光轴上的光学元件,该第二光轴沿着不同于第一光轴延伸的方向延伸;和设置在该第一光学元件组和第二光学元件组之间的屈曲部,该屈曲部使已经穿过第一光学元件的像光屈曲,其中:至少部分的第一光学元件组能够被容纳在第一空间内,该第一空间是当屈曲部进一步地远离第一光轴移动时形成的。
优选的,至少部分的屈曲部能够被容纳在第二空间内,该第二空间是当第二光学元件组相对于摄影位置进一步地朝着像侧移动时形成的,在该摄影位置处允许通过使用透镜镜筒来进行摄影操作。优选的,当透镜镜筒从摄影位置向不允许摄影操作的收纳位置移行时,至少部分的第一光学元件组和至少部分的屈曲部被分别容纳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当透镜镜筒从摄影位置向收纳位置移行时,屈曲部沿着第二光轴朝着像侧移动,并且第一光学元件组沿着第一光轴朝着被拍摄体侧移动。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凸轮筒,该第一凸轮筒容纳第一光学元件组并且沿着第一光轴移动该第一光学元件组;第二凸轮筒,该第二凸轮筒沿着第二光轴移动屈曲部和第二光学元件组;和固定筒,在该固定筒中设置有第一凸轮筒,该固定筒与第二凸轮筒相连接,其中:该第一凸轮筒在收纳位置处被容纳在该固定筒内。第一凸轮筒可包括凸轮槽,在该凸轮槽处,插入设置在第一光学元件组处的凸轮从动销;并且所述凸轮槽可包括在摄影位置所呈现的广角端和摄远端之间的范围上使用的区域,和在摄影位置的广角端和收纳位置之间的范围上使用的区域,这两个区域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照相机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透镜镜筒。
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发明的透镜镜筒收纳方法中,沿着第一光轴朝着被拍摄体侧移动第一光学元件组;沿着第二光轴朝着像侧移动第二光学元件组,该第二光轴沿着不同于第一光轴延伸的方向延伸;沿着第二光轴朝着像侧移动设置在第一光学元件组和第二光学元件组之间、使已经穿过第一光学元件的像光屈曲的屈曲部;并且将至少部分的第一光学元件组容纳在一空间之内,该空间是当该屈曲部沿着第二光轴朝着像侧移动时形成的。
依照本发明,能提供一种作为紧凑的单元的包括屈曲部的透镜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取自摄远端的在摄影状态下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的截面图;
图2是通过图1中的II-II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3是通过图1中的III-III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4是通过图2中的IV-IV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5是通过图2中的V-V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中的固定筒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中的第一凸轮筒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
图8是示于图1的透镜镜筒中的线性导向筒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中的第二凸轮筒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
图10是取自广角端的在摄影状态下图1中的透镜镜筒的截面图;
图11是收纳状态下图1中的透镜镜筒的截面图;
图12是通过图11的XII-XII线所取的截面图;
图13是安装有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的照相机的透视图;
图14给出了当透镜镜筒从摄影状态向收纳状态移行时,由各种单元执行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包括屈曲光学系统,并且将相对于起屈曲部的作用的棱镜进一步设置在物侧上的透镜组容纳在通过使棱镜沿着光轴向着其退出侧后退形成的空间中。这样的位置设置允许装有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在其收纳时呈现紧凑的形式。
下面是通过参考附图给出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的详细说明。图1是在摄影状态下在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1的截面图,取自焦距处于最大的摄远端。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所取的截面图,而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所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IV-IV线所取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2中的V-V线所取的截面图。图13是安装有在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1的普通数字照相机的外形图。
透镜镜筒1装有摄影光学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光学元件,例如在镜筒筒身100里面的透镜和棱镜。该摄影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第三透镜组L3、第四透镜组L4、和以从物侧(被拍摄体侧)这个顺序设置的成像单元50。镜筒筒身100包括固定筒110、第一凸轮筒120、线性导向筒130、第二凸轮筒140和驱动单元150。术语“透镜组”被用在这个上下文中指一组光学元件,例如固定在共同的透镜室中以作为整体移动的透镜和棱镜,即光学元件组。然而,这个术语既可以用来指单个透镜也可以指包括多个光学元件的组。
第一透镜组L1,是摄影光学系统中的物镜透镜组,用作变焦透镜组,当它沿着光轴I1移动时能改变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组室10。该第一透镜组室10是装有第一透镜组L1的筒状部件,并且由将在后面详细描述的第一凸轮筒120可移位地支撑,以便沿着光轴I1自由地移动。设置在第一透镜组室10的外圆周表面的凸轮从动销10a被插入第一凸轮筒120处的凸轮槽121内。
第二透镜组L2包括棱镜P、透镜L21和透镜L22和第二透镜组室20。该棱镜P是屈曲部,其改变输入端光轴I1的方向,以便输出端光轴I2以一个相对于输入端光轴I1的角度延伸,例如90°。该透镜L21和L22分别设置在棱镜P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稳定地支撑装在其内的棱镜P和透镜L21和透镜L22的第二透镜组室20,以可移位的方式支撑在镜筒筒身100处,以便沿着光轴I2自由地移动。
引导轴21和22是平行于光轴I2延伸的杆状部件,其沿着光轴I2线性地引导第二透镜组室20。如图3所示,引导轴21和22被固定在固定筒110上。该引导轴21和22被设置成以便从垂直于光轴I1和I2的方向保持第三透镜组L3、第四透镜组L4和在它们之间的类似部件。
此外,如图5所示,该引导轴21被插入在形成在第二透镜组室20内的开口20a处。开口20a的内径基本等于引导轴21的外径。引导轴22被插入在形成在第二透镜组室20处的槽部20b处。形成为沿着透镜L22的径向设置的细长孔的槽部20b,防止第二透镜组室20围绕引导轴21转动。此外,第二透镜组室20包括凸轮从动销20c,该凸轮随动销被插入到第二凸轮筒140处的凸轮槽141处,如图3所示。
该第三透镜组L3设置在第二透镜组L2的输出端上的光轴I2上。第三透镜组L3是变焦透镜组,当它沿着光轴I2移动以改变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时,与第一透镜组L1一起工作。第三透镜组L3包括第三透镜组室30。装有并牢固地保持第三透镜组L3的该第三透镜组室30,以可移位的方式支撑在镜筒筒身100处以便沿着光轴L2自由地移动。
引导轴31和32是平行于光轴I2延伸的杆状部件,其沿着光轴I2线性地引导第三透镜组室30。如图1所示,引导轴31和32被固定在固定筒110上。引导轴31和32被设置成以便沿着光轴I1延伸的方向保持第三透镜组L3、第四透镜组L4和类似部件。引导轴31被设置在沿着光轴I1的像侧,而引导轴32被设置在沿着光轴I2的物侧。
如图5所示,引导轴31被插入在形成在第三引导组室30内的开口30a处。该开口30a的内径基本等于引导轴31的外径。引导轴32被插入在形成在第三透镜组室30处的槽部30b处。形成为沿着第三透镜组L3的径向设置的细长孔的槽部30b,防止第三透镜组室30围绕引导轴31转动。该第三透镜组室30包括凸轮从动销30c,该凸轮从动销被插入到第二凸轮筒140处的凸轮槽142处,如图1所示。此外,快门单元33设置在第三透镜组L3的输入端。
该第四透镜组L4设置在第三透镜组L3的输出端上的光轴I2上。当沿着光轴I2移动时,第四透镜组L4起调焦透镜组的作用,该调焦透镜组改变摄影光学系统的物距。第四透镜组L4包括第四透镜组室40,调焦电机41和螺杆42。
牢固地保持容纳在其中的第四透镜组L4的第四透镜组室40,以可移位的方式支撑在镜筒筒身100处以便沿着光轴I2自由地移动。如图1所示,开口40a形成在第四透镜组室40处,与第三透镜组室30共用的引导轴31被插入在该开口40a处。当开口40a的内圆周表面靠着引导轴31的外圆周表面滑动时,第四透镜组室40沿着光轴I2的平行移位被引导。
调焦电机41是驱动第四透镜组室40的执行机构。调焦电机41被设置成以便更多地伸出为超出像侧上的镜筒筒身100的端部,其中调焦电机41的旋转轴设置成平行于光轴I2。螺杆42被固定在调焦电机41的输出轴。螺杆42包括与形成在第四透镜组室40处的阴螺纹部40b互锁的阳螺纹部,并且当螺杆42转动时,第四透镜组室40沿着光轴I2被驱动。
设置在第四透镜组L4的输出端的成像单元50,包括成像元件51和光学低通滤波器(LPF)52。包括诸如CCD或者COMS的光电转换元件的成像元件51,将形成在其成像表面上的被拍摄体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并且输出由转换产生的电信号。被设置成覆盖成像元件51的成像表面的光学低通滤波器(LPF)52防止云纹等的出现。
在镜筒筒身100处的固定筒110被固定在照相机机身2(见图13)。呈现与光轴I1同轴的基本筒状形状的固定筒110,将第一凸轮筒120容纳在其中。沿着光轴I1在像侧上的固定筒110的端面被封闭,其中第二凸轮筒140与其相连的开口形成在其侧壁上。
图6是固定筒110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阴螺纹部111和线性导向槽112形成在固定筒110处。阴螺纹部111与第一凸轮筒120处的阳螺纹部120a互锁,并且当第一凸轮筒120围绕光轴I1相对于固定筒110旋转时,第一凸轮筒120从而沿着光轴I1被驱动。
阴螺纹部111每个被形成为组合螺杆,该组合螺杆包括在透镜镜筒1的收纳状态和如图10所示的在透镜镜筒1的摄影状态下的广角端之间的整个范围使用的区域111a,和在摄影状态下的广角端和图1所示的摄远端之间的整个范围使用的区域111b。在区域111a处采用了比区域111b处更大的导程角,以便相对于给定的第一凸轮筒120旋转的旋转角实现更大的驱动数量。例如当照相机的电源被切断时,透镜镜筒1采取收纳状态,并且透镜镜筒1被驱动到完全缩进状态。当透镜镜筒1在收纳状态时,不允许需要使用透镜镜筒1的摄影操作。当透镜镜筒1在摄影状态时,照相机电源被接通,允许用相对于收纳状态被更远地向外驱动的透镜镜筒1进行摄影操作。
形成在线性导向筒13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键130a被插入到沿着光轴I1延伸的线性导向槽112中。插入到线性导向槽112中的键130a被沿着光轴I1线性地引导。
第一凸轮筒120被插入到在其中装有第一透镜组室10的固定筒110中。当第一凸轮筒120围绕光轴I1相对于固定筒110转动时,第一凸轮筒120沿着光轴I1相对于固定筒110产生位移,并且引起第一透镜组室10沿着光轴I1相对于第一凸轮筒120产生位移。
图7是第一凸轮筒120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在第一透镜组室10处的凸轮从动销10a被插入到该处的凸轮槽121和在线性导向筒130处的圆周键130b被插入到该处的圆周槽122,形成在第一凸轮筒120处。
凸轮槽121每个包括在摄影状态下的摄远端和广角端之间的整个范围内使用的区域121a,和在收纳状态和广角端之间的整个范围内使用的区域121b。凸轮槽在区域121a和区域121b的范围内沿着不同方向倾斜。圆周槽122是这样一个槽:形成为以便在沿着光轴I1的像侧端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线性导向筒130在圆周槽122处被可旋转地支撑,以便围绕光轴I1相对于第一凸轮筒120旋转,并且线性导向筒沿着光轴I1的相对位移经由圆周槽122被限定。
如图1所示,形成在第一凸轮筒120处的阳螺纹部120a向外伸出超过第一凸轮筒的外圆周表面。阳螺纹部120a与固定筒110处的阴螺纹部111互锁。此外,齿轮部120b被形成为沿着第一凸轮筒120的外圆周表面的圆周方向排列,该第一凸轮筒120沿着光轴I1位于其像侧端(见图2)。齿轮部120b与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互锁。
呈基本筒状形状的线性导向筒130被插入到第一凸轮筒120中,第一透镜组室10被插入其中。线性导向筒130相对于固定筒110沿着光轴I1线性地引导第一透镜组室10。插入到在固定筒110处的线性导向槽112中的线性键130a和插入到在第一凸轮筒处的圆周槽122内的圆周键130b,形成在线性导向筒130的外圆周表面处。
图8是线性导向筒130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沿着光轴I1设置的呈细长孔形式的开口形成为在线性导向筒130处的线性导向槽131。第一透镜组室10处的凸轮从动销10a的中间部10aa插入线性导向槽131中,该凸轮从动销10a插入第一凸轮筒120处的凸轮槽121内。
第二凸轮筒140是与光轴I2同轴的筒状部件,并且在其中装有第三透镜组L3和第四透镜组L4。当第二凸轮筒140围绕光轴I2相对于成像单元50和固定筒110转动时,第二透镜组室20和第三透镜组室30都沿着光轴I2相对于成像单元50和固定筒110移位。
图9是第二凸轮筒140的内圆周表面的展开平面图。在第二透镜组室20处的凸轮从动销20c插入其处的凸轮槽141,和在第三透镜组室30处的凸轮从动销30c插入到其处的凸轮槽142,形成在第二凸轮筒140处。凸轮槽141包括用于第二透镜组室20的位移的区域141a、用来将第二透镜组室20保持在收纳状态下所呈的位置(此后称为“收纳位置”)的区域141b、和用来将第二透镜组室20保持在摄影状态下所呈的位置(此后称为“摄影位置”)的区域141c。
区域141a通过倾斜凸轮槽141形成,使得当第二凸轮筒140转动时,沿着光轴I2驱动第二透镜组室20。在整个区域141a,使第二透镜组室20在收纳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移动。区域14b和区域141c分别连续地形成到区域141a的收纳位置侧一端和摄影位置侧一端,并且沿着第二凸轮筒140的圆周排列。
在区域141b,第二透镜组室20沿着光轴I2的位移被临时停止,以便防止第二透镜组室20干扰部件,例如第一透镜组室10和第一凸轮筒120,当透镜镜筒1从收纳状态移行到摄影状态时,它们通过与第一透镜组L1互锁而移动。在区域141c,当第一透镜组L1和第三透镜组L3在广角端和摄远端之间被驱动时,第二透镜组L2被保持在特定的摄影位置。
凸轮槽142包括用于第三透镜组室30的位移的区域142a、和用来将第三透镜组室30保持在收纳位置的区域142b。区域142a通过倾斜凸轮槽142形成,使得当第二凸轮筒140转动时,沿着光轴I2驱动第三透镜组室30。在区域142a的范围内,使第三透镜组室30在收纳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在摄影状态下的摄远端和广角端之间移动。
与区域142a的收纳位置侧一端连续形成的区域142b,沿着第二凸轮筒140的圆周排列。通过区域142b,第三透镜组室30沿着光轴I2的位移被限定,以便当第二透镜组室20处的凸轮从动销20c呈现在凸轮槽141中的区域141b之内的位置时,防止第三透镜组室30和第二透镜组室20的冲突,并且第二透镜组室20沿着光轴I2的位移从而也被限定。
如图2所示,沿着如图2所示的圆周方向排列的齿轮部140a,形成在第二凸轮筒140的外圆周表面。齿轮部140a包括被第二凸轮筒驱动齿轮156驱动的伞齿轮。
驱动单元150分别围绕光轴I1和光轴I2旋转地驱动第一凸轮筒120和第二凸轮筒140。驱动单元150包括电机151,螺杆152,第一减速齿轮153,第二减速齿轮154,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和第二凸轮筒驱动齿轮156。如图2所示,电机151设置成使得与第二凸轮筒140的外圆周表面相向面对,而其旋转轴平行于光轴I2设置。螺杆152被固定到电机151的输出轴。
第一减速齿轮153减慢螺杆152的转速,并且将这样减慢的转动传送到第二减速齿轮154。第一减速齿轮153的旋转轴被设置成与光轴I1平行。第一减速齿轮153由一对具有不同齿数和不同节距圆直径(PCDs)的正齿轮构成,沿着旋转轴并排设置并且形成整体的单元。具有较多齿轮齿数的齿轮被螺杆152驱动,而具有较少齿轮齿数的齿轮驱动第二减速齿轮154。
第二减速齿轮154减慢第一减速齿轮153的转速,并且单独地驱动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和第二凸轮筒驱动齿轮156。第二减速齿轮154的旋转轴被设置成与光轴I1平行。第二减速齿轮154由沿着旋转轴并排设置的一个正齿轮和一个伞齿轮构成,并形成整体单元。由第一减速齿轮153驱动的正齿轮,依次被用来驱动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而伞齿轮被用来驱动第二凸轮筒驱动齿轮156。
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减慢第二减速齿轮154的转速并且将这样减慢的转动传送到第一凸轮筒120处的齿轮部120b,从而围绕光轴I1旋转地驱动第二凸轮筒120。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由正齿轮构成,其旋转轴设置成与光轴I1平行。为了即使当第一凸轮筒120沿着光轴I1移动时维持互锁状态,第一凸轮筒驱动齿轮155被构造成以便沿着旋转轴测量的它的长度大于在第一凸轮筒120处的齿轮部120b的长度。
第二凸轮筒驱动齿轮156减慢第二减速齿轮154的转速并且驱动第二凸轮筒140处的齿轮部140a。第二凸轮筒驱动齿轮156是伞齿轮,其旋转轴设置成沿着既垂直于光轴I1又垂直于光轴I2的方向。
图10是取自焦距处于最小的广角端的摄影状态下的透镜镜筒1的截面图。在广角端所呈的状态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摄远端所呈的状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透镜组L1已经沿着光轴I1移动到像侧以呈现与第二透镜组L2相邻的位置。此外,第三透镜组L3已经向着像侧沿着光轴I2移动以呈现与第四透镜组L4相邻的位置。通过接合驱动单元150以旋转地驱动彼此连接的第一凸轮筒120和第二凸轮筒140,并且从而通过利用相应的凸轮槽121和凸轮槽141来驱动第一透镜组室10和第三透镜组室30,使第一透镜组L1和第三透镜组L3在摄影状态下的广角端和摄远端之间移动。
图11是收纳状态下本实施例中实现的透镜镜筒1的截面图。图12是沿着XII-XII线所取的图11中的透镜镜筒1的截面图。
下面是当透镜镜筒1从如图10所示的广角端所采取的摄影状态移行到如图11所示的收纳状态时,在构成透镜镜筒1的个体单元处执行的操作流程的说明,参考图14所提出的流程图给出。图14所示的操作顺序从例如当相机处的电源开关(未示出)被关闭时开始。
(1)被调焦电机41驱动的第四透镜组室40,沿光轴I2朝着像侧移动(S1)。
(2)通过驱动单元150使第一凸轮筒120和第二凸轮筒140开始转动。在这时,第一透镜组室10经由第一凸轮筒120处的凸轮槽121沿光轴I1向着被拍摄体被短暂地驱动(S2)。
(3)当第一凸轮筒120和第二凸轮筒140连续转动时,分别通过第二凸轮筒140处的凸轮槽141和凸轮槽142使第二透镜组室20和第三透镜组室30都沿光轴I2向着像侧移动。结果,第三透镜组室30呈现与第四透镜组室40相邻的位置并且第二透镜组室20被容纳在通过第三透镜组室30的位移形成的空间A内。在这时,第二透镜组室20呈现远离投影平面的后退状态,从光轴I1方向观看,第一透镜组室10、第一凸轮筒120和线性导向筒130被投影在该投影平面上。
(4)当第一凸轮筒120和第二凸轮筒140连续转动时,使第一透镜组室10相对于第一凸轮筒120经由第一凸轮筒120处的凸轮槽121沿光轴I1移动到像侧,并且使第一凸轮筒120经由固定筒110处的阴螺纹部111沿光轴I1向像侧移动(S4)。第一透镜组室10持续移动到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第一透镜组L1的部分被容纳在固定筒110的内径侧上的空间B内,该空间B是当第二透镜组室20沿光轴I2后退时形成的。然后驱动单元150停止驱动第一凸轮筒120和第二凸轮筒140。
应当指出,当透镜镜筒1从收纳状态向摄影状态的广角端移行时,各单个的单元按次序操作,并且沿着与上面描述的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
上面描述的实施例能够实现下列有利的效果。
(1)当透镜镜筒1在收纳状态时,第一透镜组L1的部分被容纳在空间B之内,该空间B是第二透镜组L2沿光轴I2向着像侧后退的结果形成的,即沿着远离光轴I1移动的方向。这样,即使当摄影光学系统由屈曲光学系统构成时,第一透镜组L1缩回的范围,即第一透镜组沿光轴I1向着像侧移动的范围,也能够增加,这从而允许透镜镜筒1收纳为紧凑的单元。也就是,由于处于收纳状态的透镜镜筒1不使第一透镜组室10、第一凸轮筒120和线性导向筒130任何一个向外伸出,因此全部透镜镜筒能够收纳在固定筒110之内。
(2)当透镜镜筒1在收纳状态时,第二透镜组L2被容纳在空间A内,该空间A是第三透镜组L3和第四透镜组L4沿光轴I2向着像侧位移的结果形成的。因此,能够确保获得用于第二透镜组L2的后退空间,而不用增加透镜体100的尺寸,并且透镜镜筒1能够收纳为更加紧凑的单元。
(3)当第二透镜组L2被移位时,通过与第一透镜组L1互锁而移动的第一透镜组室10,第一凸轮筒120和线性导向筒130被暂时沿光轴I1向着物侧被驱动。这意味着即使在像侧的单个部件的端部尺寸很大,与第二透镜组室20的冲突等也能被避免。这从而以较大的端部确保了更好的光屏蔽效果,以便防止任何光泄漏进入镜筒筒身100中。
(变化的例子)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并且允许在本发明范围之内的各种等同的变化和改变。
(1)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透镜镜筒1安装在普通数码照相机上。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个例子,并且可以被卤化银胶片照相机或者电影照相机或者包括观测设备和投影机设备的其它类型的光学设备上的透镜镜筒所采用。
(2)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包括屈曲部的第二透镜组L2经平行位移沿光轴I2后退。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个例子,并且包括屈曲部的第二透镜组L2可以后退以便沿不同于光轴I2延伸的方向移动远离光轴I1。此外第二透镜组L2可以通过围绕特定的旋转轴代替通过平行位移来后退。
(3)当第一透镜组L1的部分被装入空间B之内时,该空间B是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的第二透镜组L2沿光轴I2向着像侧后退的结果形成的,很明显全部第一透镜组L1也可以被装入空间B。也就是,本发明只需要至少部分第一透镜组L1能够被装入空间B。
(4)当第二透镜组室20被装入空间A时,该空间A是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的第三透镜组室30的位移的结果形成的,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个例子,并且只是需要至少部分第二透镜组室20能够被装入空间A。
下列优先权申请的内容通过参考结合于此:
2005年7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218821号。

Claims (8)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
第一光学元件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光轴上的光学元件;
第二光学元件组,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组包括设置在第二光轴上的光学元件,所述第二光轴沿着不同于所述第一光轴延伸的方向延伸;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组之间的屈曲部,所述屈曲部使已经穿过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像光屈曲,其中:
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能够被容纳在第一空间内,所述第一空间是当所述屈曲部进一步地远离所述第一光轴移动时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透镜镜筒,其中:
至少部分的所述屈曲部能够被容纳在第二空间内,所述第二空间是当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组相对于摄影位置进一步地朝着像侧移动时形成的,在所述摄影位置处允许通过使用所述透镜镜筒来进行摄影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的透镜镜筒,其中:
当所述透镜镜筒从所述摄影位置向不允许所述摄影操作的收纳位置移行时,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和至少部分的所述屈曲部被分别容纳在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的透镜镜筒,其中:
当透镜镜筒从所述摄影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行时,所述屈曲部沿着所述第二光轴朝着所述像侧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沿着所述第一光轴朝着被拍摄体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的透镜镜筒,还包括:
第一凸轮筒,所述第一凸轮筒容纳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并且沿着所述第一光轴移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
第二凸轮筒,所述第二凸轮筒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移动所述屈曲部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组;和
固定筒,在所述固定筒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凸轮筒,所述固定筒与所述第二凸轮筒相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凸轮筒在所述收纳位置处被容纳在所述固定筒内。
6.根据权利要求5的透镜镜筒,其中:
所述第一凸轮筒包括凸轮槽,在所述凸轮槽处,插入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处的凸轮从动销;并且
所述凸轮槽包括在所述摄影位置所呈现的广角端和摄远端之间的范围上使用的区域,和在所述摄影位置的所述广角端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的范围上使用的区域,这两个区域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
7.一种照相机,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的透镜镜筒。
8.一种透镜镜筒收纳方法,包括:
沿着第一光轴朝着被拍摄体侧移动第一光学元件组;
沿着第二光轴朝着像侧移动第二光学元件组,所述第二光轴沿着不同于所述第一光轴延伸的方向延伸;
沿着所述第二光轴朝着所述像侧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和所述第二光学元件组之间的、使已经穿过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的像光屈曲的屈曲部;并且
将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一光学元件组容纳在一空间之内,所述空间是当所述屈曲部沿着所述第二光轴朝着所述像侧移动时形成的。
CN2006800276852A 2005-07-28 2006-07-26 透镜镜筒和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3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8821/2005 2005-07-28
JP2005218821A JP4967270B2 (ja) 2005-07-28 2005-07-28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PCT/JP2006/314788 WO2007013523A1 (ja) 2005-07-28 2006-07-26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レンズ鏡筒を備えるカメ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3451A true CN101233451A (zh) 2008-07-30
CN101233451B CN101233451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683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768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3451B (zh) 2005-07-28 2006-07-26 透镜镜筒和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42246B2 (zh)
JP (1) JP4967270B2 (zh)
CN (1) CN101233451B (zh)
WO (1) WO20070135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155A (zh) * 2009-05-13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定位装置
CN102375207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设备
CN102375211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11316152A (zh) * 2017-11-30 2020-06-19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6885B2 (ja) 2005-11-04 2012-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4770500B2 (ja) * 2006-02-08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537290B2 (en) * 2007-10-18 2013-09-17 Nik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apparatus
EP2053440B1 (en) 2007-10-25 2012-06-27 Ricoh Company, Ltd. Imaging apparatus
JP5517490B2 (ja) * 2009-05-22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9563066B2 (en) * 2011-02-28 2017-02-07 Hoya Corporation Position controller for optical element
US8830583B2 (en) * 2011-02-28 2014-09-09 Hoya Corporation Position controller for removable optical 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191A (ja) 1996-07-08 1998-01-23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3840722B2 (ja) * 1997-01-22 2006-11-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H11258678A (ja) 1998-03-11 1999-09-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US6333823B1 (en) 1998-12-22 2001-12-2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JP2002169088A (ja) 2000-12-05 2002-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3949388B2 (ja) 2001-03-29 2007-07-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7436599B2 (en) * 2001-05-14 2008-10-14 Olympus Corporation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system
JP2003075707A (ja) * 2001-09-03 2003-03-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鏡枠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電子カメラ
JP2003156789A (ja) * 2001-11-22 2003-05-3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カメラ
JP2003163824A (ja) * 2001-11-28 2003-06-06 Minolta Co Ltd カメラ付き折畳式携帯機器
JP4028721B2 (ja) * 2001-11-30 2007-12-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
JP2003302688A (ja) * 2002-02-07 2003-10-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JP4393107B2 (ja) * 2003-05-15 2010-01-06 株式会社オプテック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US7426085B2 (en) * 2004-11-05 2008-09-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ens barrel,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155A (zh) * 2009-05-13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定位装置
CN102375207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设备
CN102375211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2375207B (zh) * 2010-08-18 2014-12-10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设备
CN111316152A (zh) * 2017-11-30 2020-06-19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67270B2 (ja) 2012-07-04
JP2007034013A (ja) 2007-02-08
CN101233451B (zh) 2010-05-19
US7742246B2 (en) 2010-06-22
WO2007013523A1 (ja) 2007-02-01
US20090195890A1 (en)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3451B (zh) 透镜镜筒和具有透镜镜筒的照相机
CN101644819B (zh) 摄像设备
US6115190A (en) Zoom lens barrel
US5198932A (en) Zoom lens assembly
JP3742645B2 (ja) レンズ鏡筒のレンズ退避機構
US8019212B2 (en) Optical module for a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808728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07206238A (ja) レンズ鏡筒
CN103238096A (zh) 透镜镜筒和凸轮机构
CN104142554B (zh) 透镜镜筒以及投影机
JP2007139964A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繰出カム機構
CN101893806B (zh) 挡板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US5815744A (en) Driving mechanism for a photographic lens
US7009781B2 (en) Zoom lens mechanism partly foldable and retractable
US7876508B2 (en) Lens drive unit, lens barrel,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242535B2 (en) Zoom lens barrel including a rotatable cam ring
JP2003066308A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CN101644814B (zh) 摄像设备
JPS63271306A (ja) ズ−ムレンズ付沈胴式カメラ
US6753911B1 (en) Zooming lens barrel and a camera in use therewith
JP2002107598A (ja)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US5727237A (en) Driving mechanism for a photographic lens in a variable-focus photographic camera
JP2011242683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5234259A (ja) 光学鏡筒
JP2004191503A (ja) 沈胴鏡筒を有する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