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7901A - 肩胛骨间垫枕 - Google Patents

肩胛骨间垫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7901A
CN101217901A CNA2006800131923A CN200680013192A CN101217901A CN 101217901 A CN101217901 A CN 101217901A CN A2006800131923 A CNA2006800131923 A CN A2006800131923A CN 200680013192 A CN200680013192 A CN 200680013192A CN 101217901 A CN101217901 A CN 101217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user
bolster
backrest
eyelid retr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31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特蕾西·纽科克
弗雷德里克·温德尔波伊
张凯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gral Orthoped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tegral Orthoped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gral Orthopedics Inc filed Critical Integral Orthoped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17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79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A47C7/467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adjustable by fluid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of detachable or loose type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背支撑器。该背支撑器包括靠背和肩胛骨间垫枕。该靠背包括腰椎支承,其被成形以接合使用者的腰椎区域,并促使该使用者的腰椎脊柱趋于中间曲线。该肩胛骨间垫枕包括垫体。该垫体连接到靠背,并被定位用于在两个肩胛骨之间接合使用者,其中,该垫体具有底部,该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Description

肩胛骨间垫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对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666,764的优先权,因此该专利申请通过引用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态支撑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与用于座椅和座位的便携式和/或固定式靠背一起使用的体态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认为长期保持不良体态会导致许多病痛症状。为帮助防止不良体态,很多制造商已经开发了用于座椅和座位的靠背,以致力于改善使用者的体态。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靠背以帮助使用者在就座时保持良好体态。
发明内容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背支撑器。所述背支撑器包括靠背和肩胛骨间垫枕。所述靠背具有腰椎支承,所述腰椎支承被成形以接合所述使用者的腰椎区域,并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腰椎脊柱趋于中间曲线。所述肩胛骨间垫枕具有垫体。所述垫体连接到所述靠背,并被定位用于在所述肩胛骨之间接合所述使用者,其中,所述垫体具有底部,该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使用者的肩胛骨之间定位的肩胛骨间垫枕。该垫枕包括垫体。所述垫体可在支撑位置处连接到靠背,用于在所述肩胛骨之间接合所述使用者。该垫体具有底部。当所述垫体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该垫体的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背支撑器。该背支撑器包括靠背和肩胛骨间垫枕。所述靠背具有腰椎支承,其成形以接合所述使用者的腰椎区域,并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脊柱的腰椎部分趋于中间曲线。该垫枕包括垫体,该垫体连接到所述靠背,并被大致定位用于对准使用者背部的中心线。所述垫体的宽度小于大约4英寸。所述垫体具有底部,该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在第四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肩胛骨间垫枕,其可被定位于针对使用者背部的合适高度处,该垫枕的尺寸被设计为装配于使用者肩胛骨之间,并且该垫枕在使用时能够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肩关节趋于向后,并使肩胛骨内收。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参照附图而通过示例来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a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展现良好体态的人的透视图;
图1b为示于图1a中的人的后视图;
图1c为来自示于图1a中的人的肩胛骨、锁骨、肱部和胸骨的放大后视图;
图1d为示于图1a中的人的某些肌肉、神经血管结构和骨骼结构的放大后视图;
图1e为示于图1a中的人的某些内部肌肉组织的前视图;
图1f为示于图1a中的人的某些骨骼结构的前视图,该图图示了经过锁骨和第一肋骨之间的间隙的某些神经血管结构的通路;
图2a为示于图1a中的人的后视图,该图示出了由不良体态引起的肩胛骨的外展;
图2b为示于图1f中的骨骼结构的前视图,该图图示了在锁骨和第一肋骨之间的某些神经血管结构的受压;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支撑器的透视图,其中,该背支撑器包括靠背和垫枕;
图3a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侧向截面图,并一同示出了所支撑的人;
图3b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水平截面图;
图3c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另一水平截面图;
图4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一部分的可变构造的垂直截面图;
图5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另一部分的可变构造的垂直截面图;
图6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后视图;
图8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前视图;
图9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垫体的后视图,其涉及使用者的骨骼结构;
图9a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垫体的后视图,其涉及使用者的骨骼结构;
图10为作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一部分的垫体的放大侧视图;
图11为作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一部分的垫体的放大前视图;
图12为作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一部分的可替换的垫体的放大前视图;
图13为作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一部分的另一种可替换垫体的放大前视图;
图14a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截面俯视图,其显示的垫枕与使用者背部相接合,其中垫枕的深度防止使用者背部的两个侧向边缘接触靠背;
图14b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截面俯视图,其显示的垫枕与使用者背部相接合,其中垫枕的深度允许使用者背部的两个侧向边缘接触靠背;
图15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透视图,该图图示了其与使用者进行接触的接触点;
图16为作为示于图3中的垫枕的一部分的泵的前视图;
图17为示于图6中的垫体的后视图;
图18为相对图10所示的一种可替换垫体的侧视图;
图19-22为均由多个独立部件组成的垫体的多种配置的前视图;
图2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垫枕的透视图,该垫枕包括用于使垫枕可拆卸地连接到靠背的套罩;
图24为根据本发明中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垫枕的透视图,该垫枕包括有用于使垫枕可拆卸地连接到靠背的另一种套筒;
图25为示于图3中的背支撑器的侧向截面图,该图显示了其支撑人体时倾斜有一定角度;
图2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靠背上的示于图3的垫枕的透视图;
图27为可被包含作为图3所示垫体的一部分的可选而附加的弱功能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起见在此使用“圆周”和“有效圆周”来表示围绕物体或者人体一部分的周界的距离,即使所述物体或人体部分可能不是理想圆形。
参见图1a和1b,其示出人10。人10的身体包括躯干12、头13、一对手臂14和一对肩膀15、以及其它部分。躯干12具有前胸16(图1a)、背部18(图1b)和两个侧身20。其中,在躯干12和手臂14中存在的骨骼单元,包括两个肩胛骨22(图1b)、脊柱24、肋骨26、胸骨28(图1a)、两个锁骨30和两个肱骨32、以及其它部分。
参见图1c,肩胛骨22和肱骨32接合于关节34,即肩关节34,也被称为盂肱关节(glenohumeral joint)34。每一个锁骨30具有第一端35和第二端36。在第一端35处,锁骨30在关节38处连接到胸骨28的顶部。在第二端36处,锁骨30连接到肩胛骨22中的被称为肩峰的区域,图中标注为40。锁骨30和肩峰40之间的关节被称为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图中标注为42。
第一肋骨示于图1c中的26a,连接到锁骨30正下方的胸骨28。在锁骨30和第一肋骨26a之间存在间隙。
参见图1d,示于45的胸小肌在一端连接到胸小肌肌腱47,该肌腱47本身连接到肩胛骨22的被称为喙突(coracoid process)而示于72的一部分。在胸小肌45的另一端,胸小肌45连接到分别示于26c、26d和26e的第三、第四和第五肋骨。
参见图1e,胸大肌示于74,并在胸骨28、锁骨30和肱骨32之间延伸。
参见图1d,许多神经血管结构经过所述间隙,从而穿过第一肋骨26a上方和锁骨30下方。这些神经血管结构标注于44,并包括臂丛、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另外,锁骨下肌肉(subclavius muscle)存在于所述间隙内,从而占据了锁骨30和第一肋骨26a之间的一些空间。
许多神经血管结构经过胸小肌肌腱47下方,包括臂丛和腋窝-锁骨下(axillo-subclavian)的动脉和静脉。这些神经血管结构标注于27。
参见图1a和1b,躯干12具有第一位置,在该位置处人10被认为具有良好体态。当展现良好体态时,脊柱24的腰椎和胸廓部分一起呈现大致S形,在示于1的腰椎部分向前向外弯曲,在示于24t的胸廓部分向后向外弯曲。
参见图1f,当人10展现良好体态时,在锁骨30和第一肋骨26a的间隙中存在充足空间,允许所经过的血管结构44基本不受压迫。
另外,参见图1d,当人10展现良好体态时,在胸小肌肌腱47下方存在充足空间,使得其下方的神经血管结构27的通路基本不受压迫。
参见图2a,当人10处于弯腰或曲背的位置时,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包括偏头痛、视力模糊、面部受压(facial pressure)、耳鸣、颈部疼痛、颈部肿胀、手臂疼痛、手足冰冷、背部疼痛、腹痛和间歇性麻痹。
在弯腰或曲背位置,人体(尤其是脊柱24)不再呈S形结构。因此,脊椎骨和脊柱24的椎间盘之间分布着压力,从而导致椎间盘凸出,进而随着时间推移会引发很多问题,这些均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
在生活和/或工作中可能要求采用曲背体态。例如,在一些类型的工作中,人10主要使用其胸肌45和74(分别示于图1d和1e中),而常常忽视肩胛周围的肌肉和腰部延展肌,从而导致所谓的失调(deconditioning)。在失调状态下,胸肌45和74的合拉力以及肩胛周围的肌肉和腰部延展肌的失效共同造成曲背体态。
由于胸肌45和74相当弱的反向拉力,肩胛骨22变得外展,从而横向向外移动,如图2b所示。肩胛骨22的横向移动导致锁骨30在大致水平面内围绕肩锁关节42枢转,从而使锁骨30的第一端或者说近端35被向后推动。这就改变了水平面内的锁骨30相对于第一肋骨26a的角度,并使所述间隙变窄。这就进而导致一部分或者所有经过所述间隙的神经血管结构44受压,举例而言,例如导致臂丛和锁骨下静脉受压。锁骨下动脉有可能受到压迫,但是出于很多原因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其中一个原因是锁骨下动脉的壁比至少一些其他神经血管结构44相对更具刚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锁骨30和第一肋骨26a之间例如发生神经血管结构44受压时,锁骨30和第一肋骨26a中的一个或者全部可能不会直接接触正在受压的结构44。其他组织,如存在于所述间隔中的锁骨下肌肉或者下脊柱(infraspinatus)也会受到压迫。
神经血管结构44的受压可导致如前所述的很多疾病。例如,由于包含在神经血管结构44中的血管结构受到压迫,在这些血管结构中流动的流体受到的阻力增大,从而导致特定静脉和支血管膨胀,并且,至少部分由于静脉流动缓慢而增大动脉血管的阻力。众所周知,静脉淤血和动脉阻力增大的后果是形成浮肿和局部缺血,该症状首先出现在血管受损最严重的区域,之后还出现在人体其他区域。许多疾病都源于神经血管结构44受压迫的情况,例如包括:偏头痛、面部受压、颈部疼痛、手臂疼痛和麻痹、手部冰凉、某些非根性腿痛症状(forms of non-radicular leg pain)和间歇性麻痹。
由于锁骨30与胸骨28连接,锁骨30的第一端或者说近端35的后移导致胸骨28(尤其是柄状胸骨(manubrium sternum))随之向后移动,从而减小柄状胸骨和T3(第三根胸廓脊椎骨)的主体前缘之间的距离。
在特定类型的人10中,前述直径的减小会导致一种或多种困难。例如,胸腔薄而窄的个体往往具有相当直的颈脊骨和胸椎骨的下垂排列。在这类人中,颈部脊柱不能前弯和胸部后凸脊柱扁平,导致柄状胸骨的后表面更为接近于第三胸廓脊椎骨的主体前缘。例如,在一些人中,这个距离小于大约5厘米(2英寸)。随着如前所述锁骨30的近端35被向后推动,这个距离会减小到大约2.5厘米(1英寸)到3.8厘米(1.5英寸)。在比其他肋骨26更深陷于胸腔的第一肋骨26a的顶部处,这种情况尤其明显。第一肋骨26a的这种定位允许其压迫特定静脉,例如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其他易于因为直径减小而导致困难的人10,包括具有漏斗胸的个体、胸廓脊柱侧凸的个体、通常颈部脊柱不能前凸的个体、和/或肥胖个体。
除了导致锁骨30在水平面中旋转,由失调造成的锁骨30的移动也能够导致锁骨30大致绕其自身长度旋转,从朝向人10左肩一侧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人10右肩一侧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锁骨30的结构,这种旋转进一步使锁骨30和第一肋骨26a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增大了经过其间的神经血管结构44的压迫。
除上述内容外,肩胛骨22的支柱肌(stabilizer muscles)的失调也可导致肩胛骨22的“非神经性翼振(winging)”。肩胛骨22的非神经性翼振指的是肩胛骨22的内侧边缘远离背部18的平面而向外移动,不过,这并不是缘自长胸廓神经的损伤,长胸廓神经的损伤通常是导致神经性翼振的原因。非神经性翼振其实缘自将肩胛骨22的内侧边缘向下固定于背部18的平面中的支柱肌的虚弱状态。
肩胛骨的非神经性翼振引发了施加于肩锁关节42上的转矩,从而导致锁骨30向下移动。锁骨30的这种向下移动进一步减小所述间隙的尺寸,因此,恶化了经过其中的神经血管结构44的受压问题。
另外,在由失调引起肩胛骨22下垂的情况下,喙突43以及进而胸小肌肌腱47会低于其正常位置,从而使胸小肌肌腱47压迫经过其下方的神经血管结构27。这些结构27的受压导致许多与经过锁骨30下方的结构44受压时相同的疾病。
应注意的是,由于肩胛骨22经支柱肌连接到肋骨26,所以肩胛骨22的移动能够带动肋骨26移动。如图2a所示,肩胛骨22的外展能够促使肋骨26的前侧在其与胸骨28的关节处向下转。这样就会导致肋腔容积减小,从而会在呼吸过程中增大肺部扩张的阻力,进而妨碍呼吸。
座椅的靠背可以提供腰椎支承,从而促使脊柱24的腰椎部分241成中间曲线,进而大致促使人趋向于较为垂直的坐姿。不过出于多种原因,例如包括,很多人身上存在先天性胸部缺陷,所以即使坐在带腰椎支承的座椅上时,肩胛骨22仍然保持外展。
参见图3,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支撑器100。背支撑器100包括靠背102、肩胛骨间垫枕104,还可以可选地包括罩套105。靠背102具有腰椎部分106和胸廓部分108。
腰椎部分106接合使用者10的腰椎部分241。在图3a中示出的中心垂直截面中,腰椎部分106优选沿向前的方向向外弯曲(即它凸出),以与腰椎脊柱241的中间曲线(见图3a)大致匹配,从而使腰椎脊柱241趋向于中间曲线。不过,可替换地可以使靠背102的腰椎部分106呈现其他一些形状,这些形状沿向前的方向朝外延伸,也能够促使使用者10的腰椎脊柱241趋向于中间曲线。
参见图3,当在垂直截面中观察时,腰椎部分106具有顶点110。可替换地,可以使靠背的腰椎部分106包括一些直节段(见图4),而不是单纯地由一圆滑曲面组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沿示于112的节段上的任意点均可认为是顶点110。
参见图3b,当从在顶点110处截取的水平截面中观察腰椎部分106时,从前侧观察(见图3b),腰椎部分106向内凹进。腰椎部分106的凹度可帮助稳定处于坐态的使用者10紧靠背支撑器100。下文中将进一步详细说明腰椎部分106的形状。
优选地,当在贯通腰椎部分106高度的任意点处的水平截面上观察时,靠背102的腰椎部分106为凹进,以进一步帮助稳定使用者10,而不只是在示于图3b中的水平截面中观察为凹进。
参见图3a,在中心垂直截面中,当从正面观察时,胸廓部分108优选为凹进,以大致匹配脊柱24的胸廓部分24t(见图3a)的中间曲线,从而促使胸廓脊柱24t趋于中间曲线。不过,可替换地可以使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具有一些其他形状,这些形状沿向前方向朝内延伸,仍然促使使用者10的胸廓脊柱24呈中间曲线。
参见图3,胸廓部分108可具有顶点114。可替换地可以使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包含一些直节段(见图5),而不仅仅单纯地由一圆滑曲面构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沿示于115的节段上的任意点均可被认为是顶点114。
当从顶点114(图3)处截取的水平截面中观察时,胸廓部分108可大致平坦(见图3c)。通过使胸廓部分108沿水平截面呈平坦,胸廓部分108避免阻碍使用者10在就座时手臂移动。
优选地,从贯通胸廓部分108的高于顶点114的部分的高度上的任一点处的水平截面中观察,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呈平坦,以进一步帮助避免阻碍使用者10手臂移动。
基于上述针对腰椎以及胸廓部分106和108的可能形状,它们的在中心垂直截面中的组合形状可为相对柔和的S形(如图3a最佳所示),这种形状较佳地大致匹配脊柱24的腰椎部分241和胸廓部分24t的中间曲线。
靠背102的腰椎部分106和胸廓部分108可类似于在待审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734,373中描述的靠背的腰椎部分和胸廓部分,因此该专利申请通过引用并入。
参见图6。靠背102可包括支撑件116和垫层117。支撑件116可为由诸如合适聚合材料的任意适当材料构成的刚性或半刚性的工件,举例而言,例如台湾Chi-Mei提供的医疗级别的高紧压聚苯乙烯。也可以使用其他弹性柔韧材料。举例而言,可以使用的聚合材料例如为:聚亚安酯基材料、聚碳酸酯基材料、ABS基材料、聚丙烯基材料、玻璃纤维类型材料。可替换地,也可以使用其他诸如木材或金属材料(如胶合板或钢铁)的材料。
垫层117可由任意适当材料构成,举例而言,例如蛋箱泡沫乳胶(也被称为聚亚安酯泡沫)。蛋箱的总厚度例如可为28毫米,其中,基底厚10毫米,基底上部的蛋箱图样厚18毫米。所用的泡沫乳胶的密度可为34千克/立方米。
靠背102可为装配到已有座椅上的便携式构件,从而使靠背102可以为使用而搬运到在不同位置的座椅上,举例而言,例如家用座椅和工作用座椅。在该实施例中,靠背102可以通过任意适当装置连接到座椅。例如,靠背102可包括靠背附加带119(见图7),其长度可调整,并将靠背102紧固于座椅的已有靠背。可替换地,还可以提供其它一些将靠背102连接到座椅的装置。
作为替换方案,靠背102还可以是非便携式的,并且自身可构成座椅靠背。在这种情况下,靠背102不需要包括附加带119。
肩胛骨间垫枕104(图6)具有垫体111,其从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图3a)向外延伸,在肩胛骨22之间支撑使用者10(最佳态见图9)。参见图3a,当使用者就座并使其背部18紧靠垫体111时,垫体111通过从靠背102的前表面向外延伸,促使使用者10的肩关节34趋于向后。
垫体111具有顶部118和底部120。垫体111的在顶部118和底部120之间的整个长度示为L(见图3)。参见图9,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背支撑器的向外延伸而在T8脊柱骨下方接合使用者的部分,垫体111的底部120在背支撑器100上被定位得足够高(示于虚线),以将使用者10的背部18接合在T8脊柱骨的下边缘之处或(优选)之上,在该处,当使用者10的背部18紧靠于此时,可以效果更佳地促使肩关节34趋于向后(见图9a中的箭头121),并使由于脊柱24受压而导致使用者10不舒适可能性减小。
可选地可以使垫枕104包括弱功能部分200,其延伸于T8脊柱骨的下方,但是并不从靠背102充分伸出而导致使用者10感到明显不舒适(见图27)。例如,如果垫体111相对柔软,垫体104的这种弱功能部分200可以从靠背102伸出少于1英寸的距离,或者如果垫体相对坚硬,则可以伸出少于1/2英寸的距离。换句话说,弱功能部分200如果存在,将不会从靠背102上伸出得足以导致明显使得使用者的脊柱24(见图3a)远离其相对于靠背102的位置,或者使得使用者10明显感到不舒适。可以理解的是,弱功能部分200可以连接到垫体111,甚至可以与垫体111邻接,但不是垫体111的一部分。可以预期的是,在大部分实施例中,该弱功能部分200可以从垫枕104上省略。
通过将使用者10接合在T8脊柱骨的下边缘之处或之上,垫体111的底部120通常不低于肩胛骨22的底部(也称为肩胛骨22的下极点)。肩胛骨22的底部或者说下极点示于123。直线122示为垫体111的底部120相对于肩胛骨22的底部123的高度。
更优选地,垫体111的底部120被定位而大约在肩胛骨22的2/3上部范围的高度内接合使用者10,如图9a中的垫体111的虚轮廓线所示,从而在使用期间进一步提高垫枕104在促使使用者10的肩关节34趋于向后这一性能。
参见图3a,垫体111的顶部118优选定位而低得足以避免接触使用者的头部13以及促使使用者的头部13趋于向前,这些情况会导致使用者10不舒适。
垫体111的总宽度W足够小,使得当使用者10的背部紧靠垫体111并且使用者的肩关节34趋于向后时,垫体111的侧面不会干扰到肩胛骨22的内收。这样,当由于肩关节34的后移而使肩胛骨22处于其内收状态时,垫体111装配在使用者10的肩胛骨22之间。
参见图11、12和13,垫体111沿其示于124的侧边可具有任意适当的形状。例如,参见图13,侧边124可大致平行。可替换地,如图11和12所示,侧边124可大致成形,而使得它们的宽度小于接近底部120的宽度W。参见图9a,在使用垫枕104期间,肩胛骨22的转动可使得肩胛骨22的底部123随着肩关节的后移而向中心转动。这种向中心的转动可以导致肩胛骨22的底部123被定位得比肩胛骨得示于126的上缘更靠近中心。可选地使垫体111的宽度在接近底部120较小,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允许垫体111避免在肩胛骨22向中心转动期间受到肩胛骨22的底部123干扰。
从垫体111最宽部分向较窄部分的过渡可具有任意形状,如图11和12中的实施例所示。
参见图10,垫体111的深度示于D,表示垫体111从靠背102的平面伸出多远。参见图14a,垫体111的深度D可以大地足以使垫体111用作使用者10的背部18所倚靠的支点。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10的背部18的上部的一个或者两个侧边将与靠背102间隔开。
参见图14b,可替换地可以使垫体111的深度D小得足以允许使用者10的背部18的上部的两个侧边同时接触靠背102。在这种情况下,垫体111和靠背102的侧边形成与使用者10接触的三点,分别示于128a、128b和128c(见图15)。这三个接触点128a、128b和128c在大致水平面上形成三角形,从而在使用者10被推动而侧向移动的情况下撑牢使用者10(在图15中未示出使用者10)而防止其侧向移动。在使用者被侧向推动的情况下优选可以阻止这种侧向移动。例如,如果使用者10为汽车司机,当汽车在拐角处转弯时,由于向心力的作用,使用者10将被迫侧向移动。三角形接触点128a、128b和128c撑牢使用者10而抵抗该向心力。这种支撑作用也出现在举例而言如图14b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当在水平截面中观察时,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不具有显著的凹度。由于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不具有凹面形状,使用者10就不会被推进到肩部向前的位置,并且比起紧靠带有凹面胸廓部分的靠背这种情况,在就座时具有相对更大的空间来移动他或她的手臂。对于使用者10而言,并不希望处于肩部向前的位置,因为这将引发上述不良体态的问题。
应注意的是,图14a和14b中并未图示出使用者身体的内部结构。所示出的使用者身体的外部轮廓仅用来图示基于垫体111的深度为D是否发生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在点128a、128b和128c处接触背支撑器100,使用者10还可以在点128a、128b和128c之间的某些或所有距离上接触背支撑器。可替换地,使用者10可以在上述三个接触点之间的任何间距处均不接触背支撑器100。
除了采用三个接触点128a、12b和128c产生水平支撑作用外,可以根据靠背102的形状,在使用者背部18的平面中另外地形成支撑。参见图15,靠背102的腰椎部分106具有侧边缘128d和128e。使用者10的身体和背支撑器100之间的接触可能发生在三个点128a、128d和128e处,也可能在这些点之间的距离处根本不接触、部分接触或完全接触。这三个接触点128a、128d和128e在使用者背部18(图15中未示出)的平面中形成了三角形,并因此提供了支撑作用,以防止使用者10上体侧向移动。
应注意的是,由接触点128a、128d和128e形成的三角形所提供的支撑作用减小了如下需求,即,为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提供以显著凹度(在水平截面中观察时)以将使用者固定就位。
参见图3,为装配一定范围尺寸的使用者10,背支撑器100可设置成多种尺寸。例如,背支撑器100可包括小号、中号和大号。小号背支撑器100的垫体111,长度小于或等于6英寸,深度小于或等于3英寸,宽度小于者等于3英寸。中号背支撑器100的垫体111,长度小于或等于6.5英寸,深度小于或等于3.5英寸,宽度小于或等于4.5英寸。大号背支撑器100的垫体111,长度小于或等于7英寸,深度小于或等于4英寸,宽度小于者等于6英寸。除了上文列出的尺寸外,可以另外地或替代地提供其他尺寸的背支撑器100。
参见图9,应注意的是,垫体111并不需要充满肩胛骨22之间的整个空间。即使垫体111只有数英寸宽,垫体111也能够达到效果,例如,对于中等身材的人甚至大型身材的人,使用小于大约3.5-4英寸宽的垫体足矣。
参见图10,垫体111的深度D可以沿其长度改变。例如,垫体111的示于130的外面(outer face)在竖直截面中观察时具有一曲面,其大致匹配脊柱24的中间曲面(图3a),这样,在使用者10就座而紧靠垫体111时,上述曲面使得使用者10的脊柱24趋向于中间曲线。
参见图6,垫枕104可用任意适当的方法制成。例如,垫枕104可包括构成垫体111的可膨胀式气囊132、流体导管134、泵136和放气阀138。泵136通过导管134流体连接到气囊132。泵136用于为气囊132填充以选定量的流体(例如空气),从而可以基于气囊132中包含流体的量来选定垫体111的深度。
参见图16,泵136可具有任意合适的结构。例如,泵136可以手动操作,并可包含带可关闭空气入口的弹性可压缩球形物140,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手动可膨胀装置。
放气阀138可具有任意合适的结构。例如,放气阀138可包含螺纹帽142,该螺纹帽覆盖通向流体导管134的气孔。当在气孔上方拧紧螺纹帽142时,该螺纹帽密封而防止从导管134中泄漏出空气。当螺纹帽142未被拧紧时,空气就可以从导管进而从气囊132逸出,从而允许对气囊132进行选择性的部分或全部排气。
参见图10,气囊132也可具有其他合适的结构。例如,气囊132可由两个气囊块144a和144b形成,这两个气囊块在其边缘处热封在一起,从而在气囊132周边附近形成凸缘部分146。参见图17,在凸缘部分146上的选定点处可设置固定孔148。带150利用固定孔148将靠背102连接到气囊132,以将气囊132紧固就位于靠背102上。
如图10所示,两个气囊块144a和144b的尺寸可大致相同,从而在气囊132中部大致形成密封。但是,在该实施例中,随着气囊132膨胀,凸缘部分146就远离靠背102而移动。因此,带150的连接在凸缘部分146的端部也被迫远离靠背102。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减弱背支撑器100的舒适感。由于带150(图10)将促使罩套105(图6)远离在垫体111附近的靠背102,所以如果罩套105(图6)被紧密装配,上述行为也会破坏背支撑器100的外观。
在如图18所示的可替换结构中,就位紧靠于靠背102的第一气囊块144a小于第二气囊块。结果,在气囊132中的大部分或几乎所有的膨胀发生在第二气囊块144b中,而第一气囊144a中几乎不发生膨胀。这样,在气囊132周边附近形成的凸缘部分146在气囊132膨胀期间并不过于移动而远离靠背102。这就减小或消除在气囊132膨胀期间带150远离靠背102的移动。
除了被制成为可膨胀式,垫体111也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方式制造。例如,垫体111可由聚合泡沫材料制成,该材料具有弹性和柔韧性,但又具有足够刚性而在使用者的背部18在该处挤压时促使肩关节34(图9)趋于向后。
作为另一种可替换方案,垫体111可由多个独立部件制成,如图19、20、21和22所示,以取代如图11所示的只由单一部件组成的方案。进一步,一组独立部件的配置可为任意适当的配置,只要在使用期间该部件配置不会阻碍肩胛骨的内收即可。
参见图23,垫体111可以通过其他任意的连接装置取代带150(图18)安装到靠背10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垫枕104包括可安装到靠背102的套罩152。套罩152可制成有闭合顶部154。由于具有该闭合顶部154,垫体111在其可在靠背102上安装而低至何处这方面受到限制。因此,这样就可以防止垫体111安装在过于低的位置而使得在该位置处它将不会促使肩关节34趋于向后并且它可使得使用者10感觉不舒适。
不过,在如图24所示的可替换实施例中,套罩152可设置有开放顶部156。这就允许垫体111安装在靠背102上的任意选定高度处,而不用考虑靠背102的高度。
在如图23和24所示的任一个或两个实施例中的套罩152可由弹性材料制成,从而能够在靠背102的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范围内通过弹力夹持靠背102,进而使垫体111保持在选定位置上。
通过为垫枕104设置套罩152(设置诸如由图23所示的顶部154的开放顶部或者诸如由图24所示的顶部156的闭合顶部),垫枕104可安装到已经由使用者10所拥有的现有靠背102。因此,使用者10不需要购买包含靠背102和垫枕104在内的整套背支撑器100。使用者10可以购买带套罩152的垫枕104,从而潜在地降低购买成本。此外,带套罩152的垫枕104较为紧凑和轻巧,因此与带有垫枕104和靠背102的便携式背支撑器100相比,运输更为方便。另外,套罩152允许垫枕104安装到非便携式靠背102(例如,作为座椅158一部分的靠背102)。
参见图24,套罩152可以可替换地包括垫枕附加带157,以帮助将垫体111连接到靠背102。在靠背102为一种放置而紧靠座椅158固定式靠背的便携式装置的实施例中,垫枕附加带157也可用于卷绕靠背102和座椅158的固定式靠背。由于图24中并未示出便携式靠背102,而是示出作为座椅158一部分的靠背102,所以图24中并未示出这种特定配置。
当使用者10紧靠背支撑器100就座时,优选使背支撑器100相对竖直方向向后形成一定角度Th,例如,该角度可为大约10度(见图25)。当背支撑器10由此成角时,由使用者10身体的重量施加的向下力,促使使用者10进入背支撑器100并紧靠垫体111,而如果背支撑器100完全直立,使用者10与垫体111之间的接合力预期将大部分来自使用者10促使他或她自身向后紧靠背支撑器100的作用力,这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做到,例如带轮子的办公椅。不过,可以预期的是,即使在带有轮子的办公椅上处于直立(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者10和垫体111之间不容易产生作用力)的实施例中,背支撑器100也总是有效和管用的。
参见图6,罩套105可由任意适当方式制成,例如由两个沿圆周接缝处相接合的罩套块105a和105b组成。罩套105可由任意适合材料制成,例如由可透气和可清洗的材料制成。
肩关节34(图9a)的后移促使锁骨30在水平面中围绕肩锁关节42转动,这样,锁骨30的第一端或者说中间端35被向前推动。锁骨30的这种移动开放了其自身和第一肋骨26a之间的间隙,从而减小或者可能地消除经过其中的神经血管结构44(图1f)所产生的任何压迫。
另外,锁骨30的移动使柄状胸骨向前(朝向前方)移动,从而增大柄状胸骨和T3(第三根胸廓脊柱骨)的主体前缘之间的距离或者说“直径”,进而减轻(至少对一些个体而言)诸如头臂静脉的特定静脉的受压。
另外,肩关节23的后移和肩关节34的任何向中心的移动均使肩胛骨22内收(肩胛骨22向中心移动)。肩胛骨22向中心的移动,使锁骨30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从面向使用者10右肩一侧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从面向使用者10右肩一侧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肩胛骨22的结果形成的向中心移动使胸小肌肌腱47(图1d)升高,从而减小在经过其中的神经血管结构27(图1d)上可能产生的任何压迫。
另外,肩部15的后移迫使使用者10的脊柱24趋于朝向其中间位置,如图1a所示。结果,在脊柱24的脊柱骨和椎间盘之间重新分布压力,从而减小椎间盘突出。
由于上述作用,背支撑器100和垫枕104的存在能够有效地减小已在上文中描述过的由不良体态和失调引发的与神经血管受压相关的疾病。例如,垫枕104和背支撑器100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由于不良体态和失调引发的偏头痛。
在此所述和所示的背支撑器100或者垫枕104带来的各种好处可能不适用于每一个个体。不过,某些个体将会享受到背支撑器100或者垫枕104的至少一些益处。
参见图26,可以理解的是,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是否有与脊柱24的中间曲线大致匹配的曲面,并不太重要。即使靠背102的胸廓部分108并不呈曲面,通过使用垫枕104使用依然可以获得益处,这是因为垫枕104的存在促使肩关节34后移并从而使肩胛骨22内收。
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即使所带的靠背102具有直的腰椎部分106并因此不能与脊柱24的中间曲线大致匹配,垫枕104通过促使肩关节34后移并使肩胛骨22内收也能够对使用者10提供某些益处。
尽管上文的描述构建了优选实施例,不过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清晰含义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和改造。

Claims (18)

1.一种用于在使用者的肩胛骨之间定位的肩胛骨间垫枕,包括:
垫体,其中,所述垫体可在支撑位置处连接到靠背,用于在所述肩胛骨之间接合所述使用者,所述垫体具有底部,并且当所述垫体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该垫体的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当所述垫体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垫体的下边缘被定位以大致在所述使用者的肩胛骨的上部2/3的范围内的高度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所述垫体为可膨胀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所述垫枕包括流体连接到所述垫体的泵和排气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所述垫枕在竖直面内呈曲面,以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脊柱趋于中间曲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所述垫体的长度小于大约7英寸。
7.一种用于支撑使用者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背支撑器,包括:
具有腰椎支承的靠背,其中,所述腰椎支承被成形以接合所述使用者的腰椎区域,并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腰椎脊柱趋于中间曲线;和
具有垫体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所述垫体连接到所述靠背,并被定位用于在所述肩胛骨之间接合所述使用者,所述垫体具有底部,该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当所述垫体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垫体的下边缘被定位以大致在所述使用者的肩胛骨的上部2/3的范围内的高度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体为可膨胀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枕包括流体连接到所述垫体的泵和排气阀。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枕在竖直面内呈曲面,以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脊柱趋于中间曲线。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体的长度小于大约7英寸。
13.一种用于支撑使用者的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背支撑器,包括:
具有腰椎支承的靠背,其中,所述腰椎支承被成形以接合所述使用者的腰椎区域,并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腰椎脊柱趋于中间曲线;
具有垫体的肩胛骨间垫枕,其中,所述垫体连接到所述靠背,并被大致定位,以便与所述使用者的背部的中心线对准,所述垫体的宽度小于大约4英寸,所述垫体具有底部,该底部被定位以在大致不低于所述使用者的T8脊椎骨的下边缘之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当所述垫体处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垫体的下边缘被定位以大致在所述使用者的肩胛骨的上部2/3的范围内的高度处接合所述使用者。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体为可膨胀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枕包括流体连通到所述垫体的泵和排气阀。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枕在竖直面内呈曲面,以促使所述使用者的脊柱趋于中间曲线。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支撑器,其中,所述垫体的长度小于大约7英寸。
CNA2006800131923A 2005-03-29 2006-03-29 肩胛骨间垫枕 Pending CN1012179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6676405P 2005-03-29 2005-03-29
US60/666,764 2005-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7901A true CN101217901A (zh) 2008-07-09

Family

ID=37054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131923A Pending CN101217901A (zh) 2005-03-29 2006-03-29 肩胛骨间垫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31791A1 (zh)
EP (1) EP1871200A4 (zh)
CN (1) CN101217901A (zh)
CA (1) CA2602967A1 (zh)
WO (1) WO200610509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8597B2 (ja) 2013-01-09 2018-06-06 ザ リージェンツ オブ 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カリフォルニア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無線周波数多重励起を用いた蛍光イメージング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ES2959506T3 (es) 2014-03-18 2024-02-26 Univ California Citómetro de flujo paralelo que usa multiplexación por radiofrecuencia, y método
AU2021275676A1 (en) 2020-05-19 2022-12-0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ethods for modulating an intensity profile of a laser beam and systems for same
US11680889B2 (en) 2020-06-26 2023-06-20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Dual excitation beams for irradiating a sample in a flow stream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342857U (de) * 1974-03-07 Drabert Soehne Sitzmöbel mit Rückenlehne
US2255464A (en) * 1939-09-21 1941-09-09 Jr Chalmers G Hall Support for the backbone or spinal column of the human body
DE1554084C3 (de) * 1966-11-29 1975-04-24 Recaro Gmbh & Co, 7000 Stuttgart 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DE2625277A1 (de) * 1976-06-04 1977-12-15 Gerhard Dr Med Marx Gepolsterter sitz
US4097087A (en) * 1977-05-13 1978-06-27 Garavaglia Marco F Chair with adjustable back support cushion
NO149608C (no) * 1980-05-06 1984-05-23 Moere Designteam Anordning ved rygglene
DE3125588A1 (de) * 1981-06-30 1983-01-13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im rueckenlehnenbereich eines kraftwagensitzes verdeckt angeordnetes kissen"
US4759543A (en) * 1986-10-27 1988-07-26 Feldman Susan M Passive exercise cushion
US4835801A (en) * 1987-11-19 1989-06-06 Roloke Co. Back support cushion
US4876755A (en) * 1988-08-25 1989-10-31 Deborah Parrish Total back support system
US5054854A (en) * 1990-08-31 1991-10-08 Pruit John D Inflatable structure secured by tension
US5314235A (en) * 1991-11-05 1994-05-24 Johnson David G Portable back support
US5533787A (en) * 1994-03-25 1996-07-09 Xiang; Kun Add-on adjustable back support for car seat
WO1996004878A1 (en) * 1994-08-12 1996-02-22 Walker Brock M Spinal support system for seating
DE10136977A1 (de) * 2001-07-28 2003-02-06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s elektrischen Laders
US7000276B2 (en) * 2002-04-11 2006-02-21 Chaffee Robert B Body support surface comfort device
EP1507468A4 (en) * 2002-05-24 2006-06-14 Savvy Physiotherapy Pty Ltd SEAT SYSTEM
US7059678B1 (en) * 2003-01-30 2006-06-13 Taylor Alan R Portable orthopedic suppor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105096A3 (en) 2007-01-11
EP1871200A4 (en) 2009-12-09
WO2006105096A2 (en) 2006-10-05
US20110031791A1 (en) 2011-02-10
CA2602967A1 (en) 2006-10-05
EP1871200A2 (en) 200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92589A (en) Inflatable-inflated cushion for seat
US6640368B2 (en) Therapeutic leg support pillow
US8596717B2 (en) Posture trainer
JPH1156887A (ja) 骨盤矯正ベルト
KR101590068B1 (ko) 자세 교정용 기능성 취침구
CN101217901A (zh) 肩胛骨间垫枕
US6178577B1 (en) Mattress with adjustable massage units
US11369532B2 (en) Adjustable anatomical support and seat cushion apparatus for wheelchairs
KR100685801B1 (ko) 종합 베개
US20130226238A1 (en) Vertebrae Support Device and Method
KR101931519B1 (ko) 척추 질환의 예방을 위한 좌석 장치
US20210282567A1 (en) Accupressure foam system with inflatable bladders
KR200416722Y1 (ko) 밴드형 탈부착 의자 등받이
JP2006095262A (ja) クッション
JP3138255U (ja) 椅子
KR200344858Y1 (ko) 쿠션
JP2843797B2 (ja) 姿勢調整寝具
JP2007044389A (ja) 運動補助具
US20060143830A1 (en) Contour lumbar support sleep pillow
KR200430133Y1 (ko) 인체 맞춤형 매트리스
JP3038326U (ja) 発泡合成樹脂製クッション材
JP3241681U (ja) 背当てクッション
KR200387395Y1 (ko) 종합 베개
WO201803163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posture while sitting on a flat surface
JP2006288836A (ja) 体圧分散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