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7546B - 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7546B
CN101197546B CN 200710196270 CN200710196270A CN101197546B CN 101197546 B CN101197546 B CN 101197546B CN 200710196270 CN200710196270 CN 200710196270 CN 200710196270 A CN200710196270 A CN 200710196270A CN 101197546 B CN101197546 B CN 1011975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model
power
terminal
capacito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9627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97546A (zh
Inventor
水越幸雄
中岛佑树
今津知也
长井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97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7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97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75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功率转换设备包括多个功率模块、多个电容器、以及母线。每个功率模块具有直流端子部分、以及交流端子部分。每个功率模块被配置和布置为:将从直流端子部分输入的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相应的相,并将多相交流输出到交流端子部分。每个电容器针对于对应的一个功率模块而布置。母线在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形成相间电流路径,并在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形成相内电流路径,使得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Description

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此申请要求于2006年12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330855号、以及于2007年10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JP2007-273842号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而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330855号和第JP2007-273842号的全部公开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功率转换设备内提供的功率模块的布置、和电容器的布置。
背景技术
通常说来,功率转换设备(例如,逆变器)的主要组件是功率模块(powermodule),其也被称为开关模块、或半导体模块。典型地,功率模块具有串联连接的两个功率晶体管、以及与对应的功率晶体管反并联连接的两个二极管。功率模块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从电源接收的直流转换为交流,并输出该交流。
例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公布第7-245968号公开了一种逆变器设备,其具有:直流输入部分,该直流输入部分包括连接到电源的正端子和负端子;以及多个功率模块,所述多个功率模块沿径向布置,以便以直流输入部分为中心而围绕直流输入部分。交流的每相需要至少一个功率模块。由此,功率模块的数目至少等于交流的相的数目。如果交流的相的数目为3,那么,功率转换设备至少具有3个功率模块。当功率模块将直流转换为交流时,功率模块的开关操作导致产生高频纹波电流。另外,在关断功率模块时,出现浪涌电压。因此,有必要提供电容器来平滑纹波电流,并吸收浪涌电压。
在以上引用文献中描述的逆变器设备中,每个功率模块的直流输入部分被形成为具有被绝缘层分开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整合(integral)单元,并被布置在功率模块的上部。提供了多个电容器,使得将一个电容器布置在每个功率模块的电极的上部,并连接该电容器,使得功率模块和该电容器之间的阻抗低。这种布置提供了具有在功率模块和电容器之间的低阻抗的紧凑的功率转换设备。
考虑到以上情况,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此公开中清楚,存在对于改进的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的需要。此发明针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此需要、以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从此公开中清楚的其它需要。
发明内容
尽管在上面提及的引用文献中公开的逆变器设备实现了功率模块和对应的电容器之间的低阻抗,但这样的逆变器设备不能降低电容器所携带的负载。并且,在上面提及的引用文献中公开的逆变器设备不能对减小电容器自身的大小做出贡献。
本发明考虑到了这些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功率转换设备,其可防止流入功率模块的浪涌电流变大,并可减小电容器的大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一种功率转换设备包括多个功率模块、多个电容器、以及母线(bus bar)。每个功率模块具有直流端子部分、以及交流端子部分。每个功率模块被配置和布置为:将从直流端子部分输入的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相应的相,并将多相交流输出到交流端子部分。每个电容器针对于对应的一个功率模块而布置。母线在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形成相间电流路径(inter-phase current path),并在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形成相内电流路径(intra-phase current path),使得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功率转换设备,包括:多个功率模块,每个功率模块具有直流端子部分、以及交流端子部分,每个功率模块被配置和布置为:将从直流端子部分输入的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相应的相,并将多相交流输出到交流端子部分;多个电容器,其中,每个功率模块与对应的一个电容器配成对,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每对被布置为对应于多相交流的一相;以及母线,其将功率模块电连接在一起,并且还将每个功率模块电连接到其对应的电容器,从而在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形成相间电流路径,并在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形成相内电流路径,使得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相交流电机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外罩单元,其具有一般的柱形;多个定子,被布置为围绕着电机外罩单元的内圆周,每个定子具有线圈;转子,其被支撑在电机外罩单元中,使得转子可自由旋转;以及功率转换设备,其被布置在电机外罩单元的轴向末端部分,该功率转换设备包括:多个功率模块,每个功率模块具有直流端子部分、以及交流端子部分,每个功率模块被配置和布置为:将从直流端子部分输入的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相应的相,并将多相交流输出到连接于对应的一个定子的线圈的交流端子部分;多个电容器,其中,每个功率模块与对应的一个电容器配成对,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每对被布置为对应于多相交流的一相;以及母线,其将功率模块电连接在一起,并且还将每个功率模块电连接到其对应的电容器,从而在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形成相间电流路径,并在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形成相内电流路径,使得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从下面参照附图而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形成此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配备有功率转换设备的电-机(electromechanical)型电机(motor)的简化轴向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布置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中产生的纹波电流和浪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简化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中产生的纹波电流和浪涌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简化示意图;
图5A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沿图5A的剖线5B-5B得到的示意性投影截面图;
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沿图6A的剖线6B-6B得到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沿图7A的剖线7B-7B得到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母线连接到功率模块的端子;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沿图9A的剖线9B-9B得到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0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沿图10A的剖线10B-10B得到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的一侧的透视图;以及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在图12中图解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另一侧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通过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所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从此公开中清楚,仅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如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定义的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下面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
首先参照图1,图解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配备了功率转换设备1的多相交流电机12。图1是多相交流电机12的轴向截面图。多相交流电机12是公知类型的电机,其被配置和布置为:在至少三相交流上操作。由于这样的多相交流电机12在现有技术中是公知的,所以,将不在这里详细地讨论或说明其结构。相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从此公开中清楚,多相交流电机12的组件可为任意类型的结构,并可被用来实现本发明。
如图1所示,多相交流电机12包括功率转换设备1、电机外壳13(电机外罩单元)、柱形转子14、空心柱形定子15、多个定子芯16、多个电机线圈17、旋转轴18、以及一对电源线缆20。功率转换设备1包括:多个功率模块2、3和4;多个电容器5、6和7;以及母线(bus bar)8。
电机外壳13形成多相交流电机12的外层壳,并在其中容纳多相交流电机12的组件。转子14在电机外壳13中被轴向地支撑,以便转子14可自由旋转。定子15被布置为围绕转子14。功率转换设备1被配置和布置为向定子15提供电功率。
沿着定子15的内圆周表面而提供定子芯16,并且,定子芯16被布置为沿圆周方向在其间具有相等的间隔。每个定子芯16的近端被固定到定子15的内圆周表面,并且,定子芯16的远端面对转子14的外圆周表面,其中,在其间形成小间隙19。绕着每个定子芯16而缠绕导线,以形成电机线圈17。每个电机线圈17的末端部分连接到与定子15的末端表面紧密相邻地布置的功率转换设备1的功率模块2、3和4中的对应的一个。功率转换设备1的形状是柱形的,并被布置为使得转子14的旋转轴18从其中通过。
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与电容器5、6和7中的对应一个配成对,并且,功率模块2、3或4和电容器5、6或7的每对被布置为对应于多相交流电机12的一相。电源线缆20将功率转换设备1电连接到用来对多相交流电机12提供电功率的蓄电池或其它直流电源(未示出)。母线8被布置为将来自电源线缆20的直流提供到功率模块2、3和4。如将在后面说明的,母线8将功率模块2、3和4电连接在一起,并且还将每个功率模块2、3或4电连接到其对应的电容器5、6或7。
功率模块2、3和4是被配置和布置为通过执行开关操作而将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半导体器件。电容器5、6和7被配置和布置为减小伴随着功率模块2、3和4的开关操作的浪涌电流、纹波电流、以及任何其它不需要的电流波动。
从蓄电池或其它直流电源(未示出)对也被称为逆变器的功率转换设备1馈送电功率,并且,功率转换设备1产生要被提供到多相交流电机12的多相交流。通常,将逆变器布置在远离蓄电池和电机两者的位置。然而,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功率转换设备1被直接安装到多相交流电机12的电机外壳13,以便形成如图1所示的单个整合单元。被构造为具有多相交流电机12的方式的逆变器的整合单元的电机被称为电-机型电机、或机-电型电机。
图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1的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布置的示意图。功率转换设备1被配置和布置为将直流转换为三相交流。功率转换设备1包括U相功率模块2、V相功率模块3、以及W相功率模块4。将电容器5、6和7分别提供到U相、V相和W相功率模块2、3和4,以便分别对应于每相。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对距离(被称为“功率模块相间距离”)比电容器5、6和7以及相应的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对距离(被称为“电容器相内距离”)小。
优选地,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具有相同的结构,其构成具有串联连接的两个功率晶体管(例如,开关IGBT、GTO半导体闸流管(thyrister)、MOSFET)(未示出)、以及分别反并联连接到对应的功率晶体管的两个二极管的公知的半导体模块。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被提供有:包括正极端子(也被称为“P端子”)和负极端子(也被称为“N端子”)的直流端子部分或输入端子,以及交流端子部分或输出端子(未示出)。功率模块2、3和4的每个交流端子部分连接到相应的一个电机线圈17。
母线8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电连接到直流电压源(未示出)的正极端子。
此外,母线8将U相功率模块2的负极端子和V相功率模块3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V相功率模块3的负极端子和W相功率模块4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W相功率模块4的负极端子和U相功率模块2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负极电连接到直流电压源(未示出)的负极端子。
功率模块2、3和4的正极端子与功率模块2、3和4的负极端子电绝缘。更具体地,优选地,母线8具有三层结构,其包括前(顶)表面、后(底)表面和被置于其间的绝缘层。将母线8布置为使得前表面将功率模块2、3和4的正端子电连接到直流电压源的正端子,而后表面将功率模块2、3和4的负端子电连接到直流电压源的负端子。
这样,母线8形成了电连接U相和V相功率模块2和3的相间电流路径、电连接V相和W相功率模块3和4的相间电流路径、以及电连接W相和U相功率模块4和2的相间电流路径。由此,母线8形成了将与一相相对应的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电连接到与其它相相对应的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功率模块间(相间)电流路径。
此外,母线8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电容器5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电容器6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电容器7的正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
类似地,母线8将U相功率模块2的负极端子和电容器5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V相功率模块3的负极端子和电容器6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母线8还将W相功率模块4的负极端子和电容器7的负极端子电连接在一起。
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正极端子与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负极端子电绝缘。由此,功率模块2和电容器5被布置为与功率转换设备1的U相相对应的对。类似地,功率模块3和电容器6被布置为与功率转换设备1的V相相对应的对,并且,功率模块4和电容器7被布置为与功率转换设备1的W相相对应的对。
这样,母线8形成了电连接U相功率模块2和电容器5的相内电流路径、电连接V相功率模块3和电容器6的相内电流路径、以及电连接W相功率模块4和电容器7的相内电流路径。由此,母线8形成了在多相交流电机12的U相、V相和W相中的每个之内、将功率模块2、3和4电连接到相应的电容器5、6和7的相内电流路径。
母线8被预先装配为将多个电流路径(相间电流路径和相内电流路径)合并到整合单元中的形状(形式)。更具体地,例如,通过将线缆形状的导体截取为适当的长度、并将它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将薄板形状的导体冲压为适当的形状、并附接绝缘材料,或者通过将某种其它导电材料形成为适当的形状,而制成母线8。通常,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与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距离成比例。然而,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还受到母线8的形状的影响。U相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与功率模块2和电容器5之间的相内距离成比例。然而,U相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还受到母线8的形状的影响。这对于V相(例如,功率模块3和电容器6之间)和W相(例如,功率模块4和电容器7之间)来说也成立。
现在,将通过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功率转换设备中的纹波电流和浪涌电流的状态。图3和图4是用于说明功率转换设备中的纹波电流和浪涌电流的关系的简化示意图。
将基于如图3所示的具有U相、V相和W相功率模块UM、VM和WM以及多个电容器C1、C2和C3的三相逆变器配置,来说明纹波电流和浪涌电流。U相、V相和W相功率模块UM、VM和WM的开关操作导致在功率模块UM、VM和WM和电容器C1、C2和C3之间发生纹波电流和浪涌电流。
如果三相的功率模块UM、VM和WM通过母线而电连接在一起,那么,如图3中沿纸面中从左向右延伸的箭头R1所示,从三相的功率模块UM、VM和WM发出的纹波电流将彼此抵消。未被抵消的剩余的纹波电流流到电容器C1、C2和C3,如图3中的纸面中延垂直方向延伸的箭头所示。电容器C1、C2和C3不必为大容量电容器,只要它们足以吸收未在功率模块UM、VM和WM之间未被抵消的剩余纹波电流即可。
通过增大三相功率模块UM、VM和WM之间的纹波电流的抵消程度、并减小流向电容器C1、C2和C3的纹波电流的量,可减小电容器C1、C2和C3的容量和大小。因此,可减小逆变器设备的总体大小。
为了实现纹波电流的抵消,分别与从功率模块UM、VM和WM流向电容器C1、C2和C3的电流相比,在功率模块UM、VM和WM之间流动的电流(从一个功率模块到另一个)需要增大。换句话说,功率模块UM、VM和WM需要在较低阻抗的情况下彼此连接,并且功率模块UM、VM和WM应在较高阻抗的情况下分别连接到电容器C1、C2和C3。
然而,当功率模块UM、VM和WM连接到电容器C1、C2和C3、且其间具有高阻抗时,如图4所示,伴随着浪涌电流的表面电压增大。由于电容器C1、C2和C3所看到的浪涌电压根据该阻抗而增大,所以,当该阻抗增大时,电容器C1、C2和C3的大小需要更大。
简而言之,如果功率模块UM、VM和WM和电容器C1、C2和C3之间的阻抗增大了比所需要的更多、以便实现功率模块UM、VM和WM之间的纹波电流的抵消,那么,将必须增大电容器C1、C2和C3的大小,这与所期望的效果相反。
当将功率模块捆束为一个单元、将电容器捆束为一个单元、并且分离地布置功率模块单元和电容器单元时,这种类型的电容器的大小的增大是尤其显著的。当并联连接多个典型的电容器、以便增大电容时,必须将电容器布置为使得功率模块和每个电容器之间的阻抗基本上一致。否则,负载将集中于相对于功率模块来说具有低阻抗的电容器上,并且那些电容器的寿命将会缩短。由此,必须根据具有最高阻抗的电容器而调节所有阻抗。因此,功率模块和电容器之间的阻抗趋向于变高。
为了避免由于更高的阻抗、而造成电容器需要更大的问题,优选地,使电容器分离,并将它们布置在功率模块附近。换句话说,由于功率模块所产生的浪涌电流和纹波电流对于所有功率模块来说基本上相同,所以,总电容不会由于电容器的分离而改变。此外,由于每个电容器和对应的功率模块之间的阻抗可被设置为适当小的值,所以,与将电容器一起集中为一个单元的情况相比,流向电容器的电流更小,且总电容更小。
由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相对于功率模块2、3和4的每个而分离地布置电容器5、6和7,不需要增大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从功率模块2、3和4到电容器5、6和7中的相应一个的相内电流路径一致,同时,不会在电容器5、6和7之中出现使用寿命的变化。
因而,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将图2中示出的母线8装配为这样的形状: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中的相应一个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
例如,在U相功率模块2中,将正和负极端子的连接位置布置为使得: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电容器5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9(图2)的阻抗小。另外,将正和负极端子的连接位置布置为使得: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电容器5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9(图2)的阻抗小。
利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功率模块2和电容器5之间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所以,可增大在U相功率模块2和V相功率模块3之间、以及在U相功率模块2和W相功率模块4之间抵消纹波电流的程度,并可减小流向电容器5的纹波电流的量。结果,可减小电容器5的大小,并且由此,可减小功率转换设备1的总体大小。另外,由于如前所述、电容器5、6和7彼此分离,所以,U相内的功率模块2和电容器5之间的距离不需要很长,并且可防止大浪涌电流流向功率模块2。
类似地,在V相功率模块3中,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电容器6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10(图2)的阻抗小。另外,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电容器6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10(图2)的阻抗小。
利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功率模块3和电容器6之间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所以,可增大在V相功率模块3和U相功率模块2之间、以及在V相功率模块3和W相功率模块4之间抵消纹波电流的程度,并可减小流向电容器6的纹波电流的量。结果,可减小电容器6的大小,并且由此,可减小功率转换设备1的总体大小。另外,V相内的功率模块3和电容器6之间的距离不需要很长,并且可防止大浪涌电流流向功率模块3。
类似地,在W相功率模块4中,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电容器7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11(图2)的阻抗小。另外,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电容器7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11(图2)的阻抗小。
利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功率模块4和电容器7之间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所以,可增大在W相功率模块4和U相功率模块2之间、以及在W相功率模块4和V相功率模块3之间抵消纹波电流的程度,并可减小流向电容器7的纹波电流的量。结果,可减小电容器7的大小,并且由此,可减小功率转换设备1的总体大小。另外,由于如前所述、电容器5、6和7彼此分离,所以,W相内的功率模块4和电容器7之间的距离不需要很长,并且,可防止大浪涌电流流向功率模块4。
在功率模块2、3和4中的任一个中,优选地,将对应于一相的功率模块2、3或4的正和负极端子电连接到对应于另一相的功率模块2、3或4的正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将对应于一相的功率模块2、3或4的正和负极端子电连接到同一相的电容器5、6或7的正和负极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以及同一电容器5、6或7的内部阻抗的和小。
更具体地,采用U相作为代表性例子,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V相功率模块3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U相的相内电流路径9(图2)的阻抗与电容器5的内部阻抗的和小。类似地,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分别电连接到W相功率模块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U相的相内电流路径9(图2)的阻抗与电容器5的内部阻抗的和小。
通过使包括电容器5的内部阻抗的总阻抗小,防止由母线8形成的相内电流路径9的阻抗被不必要地设置得大,并且可减小浪涌电压。结果,甚至可进一步减小电容器5的大小。因此,可进一步减小功率转换设备1的总体大小。
更优选地,U相的相内电流路径9(图2)的阻抗、V相的相内电流路径10(图2)的阻抗、以及W相的相内电流路径11(图2)的阻抗彼此相等,使得这些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每相来说是相同的。使相内电流路径阻抗彼此相等防止了浪涌电压的波动,防止了电容器5、6和7的使用寿命的变化,并使得有可能以稳定的方式转换电功率。
更优选地,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功率模块2、3和4的正和负端子基本上分别布置在虚圆AP和AN(第一虚圆、或第一和第二虚圆的例子)上,以便减小将U相功率模块2的正和负极端子电连接到V相功率模块3的正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将V相功率模块3的正和负极端子电连接到W相功率模块4的正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以及将W相功率模块4的正和负极端子电连接到U相功率模块2的正和负极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
如前所述,如果将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设置为比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高,或者如果简单地将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设置为很大,那么浪涌电流和纹波电流将会增大,并且在电容器上施加的负载将会增大。
相反,优选地,通过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较小,而使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比所述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大。
为了减小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有可能简单地布置功率模块2、3和4,使得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较短,例如,如图4所示。然而,在图4中示出的布置中,U相功率模块UM和W相功率模块WM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相对长,并且其阻抗大。
相反,通过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所述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布置在虚圆AP上,U相功率模块2的正和负极端子、以及W相功率模块4的正和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可被缩短。结果,还可减小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在图2中示出的例子中,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被布置为彼此紧密相邻。这是因为,在功率模块2、3和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两者之间存在相间电流路径。相同的设计要求适用于正极端子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以及负极端子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两者。换句话说,当将相间电流路径设计为使其阻抗最小化时,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本质上需要被布置为彼此紧密相邻。
由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被布置为:在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一个末端表面上彼此接近。随后,如图2所示,被提供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末端表面被布置为面向虚圆AP和AN的内部。
为了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每相来说相同,优选地,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基本上布置在虚圆AP上。并且,优选地,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将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负极端子布置在虚圆AN上。
尽管在图2中示出的配置中、功率模块2、3和4的正极端子、以及功率模块2、3和4的负极端子被图解为被置于分离的虚圆AP和AN上,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从此公开中清楚,功率模块2、3和4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全部可被布置为被置于单个虚圆上。
因而,利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一相的功率模块2、3或4和另一相的功率模块2、3或4之间电连接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在对应于同一相的任一功率模块2、3或4和电容器5、6或7之间电连接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由此,可增大不同相的纹波电流彼此抵消的程度,并可减小流向电容器5、6和7的纹波电流。
结果,可减小电容器5、6和7的大小,并可减小功率转换设备1的总体大小。并且,由于电容器5、6和7中的每个被布置为接近对应的功率模块2、3或4,所以,电容器5、6和7、以及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连接具有相对低的阻抗,并且,可预先减小浪涌电流。因此,甚至可进一步减小电容器5、6和7的大小。
第二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5A和5B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考虑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5B是沿图5A的剖线5B-5B得到的功率转换设备21的简化截面图。说明将主要针对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第二实施例的构成特征。
在第二实施例中,功率模块2、3和4以一般圆圈的方式被布置在冷却装置22上。换句话说,功率模块2、3和4被布置在共同的虚圆A上。功率模块2、3和4的正(P)和负(N)极端子被布置在面向虚圆A的内侧的功率模块2、3和4的末端部分上。在图5A中用P和N指示的功率模块2、3和4的正和负极端子分别与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母线(未示出)电连接。在第二实施例中,所有正和负极端子被布置在用沿圆周方向具有相等间隔的双点划线指示的虚圆A(第一虚圆)上。
如图5A和5B所示,在面向虚圆A的内侧的功率模块2、3和4的一个末端部分上,提供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如在图5A中用双点划线所指示的,正和负极端子被布置在同一虚圆A上。此外,如图5A和5B所示,其上未提供正和负极端子的功率模块2、3和4的另一个末端部分2t、3t和4t被布置在用双点划线所指示的虚圆的外部。结果,不同相的正和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较短,并且,可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较小。
尽管未在图5A和5B中示出,但如上面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在第二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中提供了多个电容器,使得至少一个电容器连接到功率模块2、3和4中的对应一个。
第三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6A和6B,现在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31。考虑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三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
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3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6B是沿图6A的剖线6B-6B得到的功率转换设备31的简化截面图。说明将主要针对于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不同的第三实施例的构成特征。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功率模块2、3和4的所有正极端子被布置在以在图6A中示出的双点划线所指示的虚圆A上。另外,功率模块2、3和4的所有负极端子也被布置在以图6A中示出的双点划线所指示的虚圆A上。
现在,将通过与图5中示出的第二实施例相比较,来说明在图6A和6B中示出的第三实施例。在图6B中,示出了假想线L,其联结功率模块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功率模块2被布置在冷却装置22上,使得假想线L与图6A中示出的虚圆A垂直。以与功率模块2相同的方式布置其它功率模块3和4。结果,不同相的正和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甚至更短,并且,甚至可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更小。
尽管未在图6A和6B中示出,但如上面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在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31中提供了多个电容器,使得至少一个电容器连接到功率模块2、3和4中的对应一个。
第四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7A、7B和8,现在将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41。考虑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四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4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7B是沿图7A的剖线7B-7B得到的功率转换设备41的简化截面图。说明将主要针对于与先前的实施例不同的第四实施例的构成特征。
在图7A和7B中,更详细地图解了母线8的布置。在第四实施例中,母线8包括:薄板形母线部分8P,其被配置和布置为电连接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正极端子;薄板形母线部分8N,其被配置和布置为电连接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负极端子;以及绝缘体8I,在其上固定了母线部分8P和8N。
如图7A所示,将功率模块2、3和4的正和负极端子布置在功率转换设备41的中间部分。另一方面,将电容器5、6和7的正和负极端子布置在功率转换设备41的外周长上。因此,功率模块2、3和4的相应的正和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分别比功率模块2、3和4的正和负极端子与电容器5、6和7的正和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短。结果,可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
图8是其中图7B中示出的母线8连接到功率模块2的正和负极端子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如图8所示,母线8连接到被置于功率模块2的上部的正和负极端子。用于正极端子的母线部分8P被布置在母线8的底侧,而用于负极端子的母线部分8N被布置在母线8的顶侧。绝缘层8I被置于母线部分8P和8N之间。由此,通过将母线部分8P、母线部分8N、以及绝缘层8I彼此附接、以便形成整合单元,而装配薄板形母线8。
如图8所示,连接到负极端子的母线部分8N的一部分被形成为比母线部分8N的其它部分低(即,处于与母线部分8P相同的高度)的阶梯部分。由此如图8所示,在连接了负极端子的母线部分8P的一部分上提供切口(notch)部分8K。另一方面,在连接了正极端子的母线部分8P的一部分、以及连接了负极端子的母线部分8N的一部分上提供一对孔8H。正极端子通过母线部分8P的孔8H,并且,利用螺栓或其它固定装置来确保该连接。类似地,负极端子通过母线部分8N的孔8H,并且,利用螺栓或其它固定装置来确保该连接。
以与如图8所示的类似的方式,母线8的母线部分8P和母线部分8N分别连接到功率模块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正和负极端子。
第五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9A和9B,现在将说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51。考虑到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五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五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将用单引号(′)来指示与先前实施例的部分不同的第五实施例的部分。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5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9B是沿图9A的剖线9B-9B得到的功率转换设备51的简化截面图。说明将主要针对于与先前的实施例不同的第五实施例的构成特征。
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母线8′是圆圈形的。在母线8′的母线部分8P′和母线部分8N′连接到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正和负极端子的位置中的母线8′的形式(形状)与图8中示出的相同。
第六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0A和10B,现在将说明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61。考虑到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第五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六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第二、第四、第五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第前述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六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6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0B是沿图10A的剖线10B-10B得到的功率转换设备61的简化截面图。说明将主要针对于与先前的实施例不同的第六实施例的构成特征。
如图10A和10B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与在图9A和9B中图解的第五实施例类似,母线8′是圆圈形的。另外,在第六实施例中,功率模块2、3和4中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被布置在以图10A中示出的双点划线指示的虚圆A上。功率模块2、3和4的正和负极端子的对被布置为沿虚圆A的圆周方向具有相等间隔。这样,可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所有相来说相同。
在第六实施例中,电容器5、6和7的每个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均被布置在以在图10A中示出的双点划线指示的虚圆B(第二虚圆)上。电容器5、6和7的正和负极端子的对被布置为沿虚圆B的圆周方向具有相等间隔。这样,可使所有相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相同。
通过将母线8′形成为使其围关于圆形功率转换设备61的中心点对称,可使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所有相都相同,并且,可使相内电流路径对于所有相都相同。
如图10A所示,虚圆A的直径比第二虚圆B的直径的一半小(更精确地,虚圆A的直径比虚圆A和虚圆B之间的距离小)。结果,可使功率模块2、3和4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
在图10A和10B中示出的第六实施例中,在母线部分8P和母线部分8N连接到功率模块2、3和4、以及电容器5、6和7的正和负极端子的位置中的母线8′的形式(形状)与图8中示出的相同。
第七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1,现在将说明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71。考虑到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第六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七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第六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七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71的示意性平面图。说明将主要针对于与先前的实施例不同的第七实施例的构成特征。
除了第六实施例中的电容器5、6和7已被划分为多个电容器5a-5d、6a-6d和7a-7d之外,第七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71与图10A中示出的第六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61相同。由此,U相功率模块2连接到电容器5a、5b、5c、以及5d。类似地,V相功率模块3连接到电容器6a、6b、6c、以及6d。W相功率模块4连接到电容器7a、7b、7c、以及7d。优选地,电容器5a-5d、6a-6d和7a-7d的配置均相同。
现在,将作为代表性例子来说明第七实施例中包括与第六实施例的电容器5相对应的电容器5a、5b、5c、以及5d的电容器组。可以并联、串联、或并联和串联的组合的方式连接电容器5a、5b、5c、以及5d。
将功率转换设备71布置为使得U相和V相功率模块2和3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将U相功率模块2电连接到包括电容器5a、5b、5c、以及5d的电容器组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另外,将功率转换设备71布置为使得U相和W相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将U相功率模块2电连接到包括电容器5a、5b、5c、以及5d的电容器组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如图11所示,优选地,电容器5a-5d、6a-6d和7a-7d的正和负极端子被布置在虚圆B上。
第八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2和13,现在将说明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考虑到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对与先前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八实施例的部分赋予与先前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可能为了简明而省略与先前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第八实施例的部分的描述。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一侧(第二侧)的透视图,而图13是与图12中图解的一侧相反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另一侧(第一侧)的透视图。
如图12和13所示,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具有一般的环形形式。功率转换设备81被配置和布置为输出九相交流。由此,功率转换设备81包括九个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九个电容器83、环形基板84、以及母线88。转子轴(未示出)通过在基板84的中心形成的孔85。如图12所示,九个电容器83以围绕着基板84的一侧(第二侧)上的孔85的圆圈方式布置。如图13所示,九个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被布置为:在与图12中图解的一侧相反的基板84的另一侧(第一侧)上,以所列出的次序、沿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孔85。
如图12和13所示,控制端子86从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中的每个延伸,以便从第一侧通过基板84,并从基板84的第二侧伸出。控制端子86被配置和布置为从电机控制器等(未示出)接收控制命令,以便控制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开关元件的通/断切换。如图13所示,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中的每个被提供有驱动电路82和电流传感器。驱动电路82被配置和布置为:基于由控制端子86接收的控制命令,产生用于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开关元件的驱动电压,电流传感器被配置和布置为:检测通过连接到交流端子89(在后面讨论)的线圈的电流。
如图13所示,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中的每个被提供有交流端子89,其电连接到例如图1中示出的多相交流电机12的多相交流电机的电机线圈。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被配置和布置为:向电机线圈传递多相交流。
由此,当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被应用于例如图1中示出的多相交流电机12的电-机型电机时,如果将该电机布置为使得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被夹在多相交流电机的电容器83和定子芯之间,则从功率转换设备81到多相交流电机的电机线圈的距离可被缩短。结果,电机线圈和功率模块之间的阻抗可被最小化。
此外,优选地,功率转换设备81包括通路(passage),该通路被配置为用于使冷却液通过基板84的内部。冷却液通过图12中示出的进口84I而进入,流过基板84的内部,并从出口84O排出。冷却液的此流动使功率转换设备81冷却。利用本发明,可改善冷却效率,这是因为,被提供有冷却功能的基板84被夹在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和电容器83之间。另外,可使用电-机型电机的轴向空间来冷却功率转换设备81。
在径向地面向内的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末端部分上的孔85附近提供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正极端子P和负极端子N。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正和负极端子P和N与具有约等于孔85的直径的内径的母线88电连接。母线88具有盘形形式,其与如图8所示的、包括以分层方式彼此固定的上母线部分8N、下母线部分8P、以及绝缘层8I的母线8相类似地被布置。如图13所示,母线88具有中间有孔以便通过电机的旋转轴的环形盘形状。
如图13所示,母线88包括被置于母线88的外缘部分上的连接部分88C。连接部分88C被配置为沿径向而向外延伸。连接部分88C电连接到直流源(未示出),母线88还包括多个凸榫(tongue)部分(接头(tab)部分)88T,其沿着基本上与母线88的环形部分垂直的方向延伸。母线88被布置为与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紧密相邻,且被附连到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正和负极端子。凸榫部分88T通过基板84的孔85,并且,如图12所示,凸榫部分88T的远端电连接到电容器83的正和负极端子。与在图8中图解的布置类似地,母线88的下面的板形部分(图8中的8P)连接到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电容器83的正端子,而母线88的上面的板形部分(图8中的8N)电连接到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电容器83的负端子。
在第八实施例中,由于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正和负极端子经由母线8的环形部分(其构成相间电流路径)而电连接,所以,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之间的距离可被缩短,并且,可使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由于凸榫部分88T(其对应于相内电流路径)从母线88的环形部分延伸、且在其远端电连接到电容器83的正和负极端子,所以,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对应的电容器83之间的距离可被延长,并且,可使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比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大。母线88的环形部分、以及凸榫部分88T的此配置使得容易将功率转换设备81设计为具有期望的阻抗。
利用第八实施例,可使相邻功率模块之间(例如,功率模块U1和V1之间,或功率模块V1和W1之间等)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以便使纹波电流彼此抵消。
另外,由于可通过抵消功率模块W1和U2、以及功率模块U1和W3之间的纹波电流、而抵消功率模块W1和U1之间的纹波电流,所以,可针对于相邻功率模块之间的距离而单独地定义相间距离。结果,可使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远小于配备有三个功率模块的功率转换设备中的该阻抗。
当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第八实施例中那样采用了九相配置、且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很小时,母线88的阻抗的平衡可被甚至很小量的制造误差而破坏,并且,存在电容器83所承载的负载将变得不均匀的风险。为了避免此问题,能够接受将凸榫部分88T形成为分离部件,即形成为分立的母线,而不是将凸榫部分88T形成为圆环形母线88的整合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功率模块端子和电容器端子之间连接分立的母线。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立的母线构成相内电流路径。通过使用分立的母线,可抑制电容器83的使用寿命的变化(不均匀)。
由于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采用了几个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几个电容器83,所以,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电容器83可容易地以圆圈方式被布置,以便得到环形实体,并且,电机的旋转轴可通过功率转换设备81。由此,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良好地适用于电-机型电机。
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不限于九相。例如,可将功率转换设备配置为通过使用九个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来输出三相交流(其中,“9”是三相的“3”和整数“3”的积)、并将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分为每组三个功率模块的三个组。更具体地,可将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分为包括功率模块U1、V1和W1的组、包括功率模块U2、V2和W2的组、以及包括功率模块U3、V3和W3的组。随后,可将功率模块组织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并如图13所示以圆圈方式布置这些功率模块。与此功率转换设备81一起使用的多相交流电机将具有等于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的数目的电机线圈的数目,并且,可将每个电机线圈电连接到具有交流端子86的相应的功率模块。
利用此配置,可使电机线圈和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及W3之间的阻抗最小化。另外,可平衡电-机型电机的内部阻抗。结果,甚至可进一步减小在电容器83上施加的负载,并且,可减轻负载的变化(不均匀),由此允许减小电容器83的大小。
类似地,通过适当地选择(分组)功率模块的数目,在图12和13中例示的功率转换设备可被配置为输出三相或六相交流。
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1、21、31、41、51、61、71和81中的每个均能够实现不同相之间的纹波电流的很大程度的抵消,并减小流向电容器的纹波电流的量,这是因为,取U相作为相的代表性例子,将U相的功率模块的端子电连接到V相和W相的功率模块的端子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将U相内的功率模块的端子电连接到对应的电容器的端子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结果,可减小电容器的大小,并且,可减小功率转换设备的大小。另外,每相内的功率模块和电容器之间的距离不需要很长,并且,可防止大浪涌电流流向功率模块。
另外,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1、21、31、41、51、61、71和81中,两个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一相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与对应于该相的电容器的内部阻抗的和。结果,可加强使得能够减小电容器的大小的效果。
在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41、61、71和81中,每相内的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每一相都是相同的。结果,功率模块的浪涌电压彼此相等,并且,可实现稳定的电功率转换。
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41、61、71和81中,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所有相都是相同的。结果,可防止纹波电流抵消的波动,并且,可实现稳定的电功率转换。
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41、61、71和81中,如图5、7、10和11所示,以圆圈方式布置几个功率模块。换句话说,将功率模块布置在公共的虚圆A上。将功率模块的正(P)和负(N)极端子布置在朝向虚圆A的内侧放置的功率模块的部分上。结果,功率模块的正和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的距离可被缩短。因此,可减小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由此使得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41、61、71和81中,在面向对应于功率模块的布置的虚圆A的内侧的功率模块的末端上,提供每个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P和负极端子N。结果,甚至可使功率模块的端子之间的距离更短。
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1、21、31、41、51、61、71和81中,至少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全部被布置在公共的虚圆A上(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AP或AN)。结果,可缩短功率模块的端子之间的距离,并可减小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
在第二、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61、71和81中,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的全部被布置在其间具有相等圆周间隔的虚圆上。结果,可使每相的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所有相都基本上相等。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和31中,在每个功率模块的主体的一个末端部分上,提供被布置在虚圆A上的正和负极端子,并且,在虚圆A之外布置功率模块的主体的其它末端部分。
在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31中,将功率模块布置为使得将每个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联结的假想线L与虚圆A垂直。结果,甚至可使各个功率模块的端子之间的相对距离更短。
在第二、第六、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21、61、71和81中,以圆圈方式布置所有功率模块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并在虚圆A上具有相等圆周间隔。结果,可使功率模块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对于所有相都相同,并且,可更容易地实现包括功率转换设备的电子电路的设计。
在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41、51、61和71中,功率模块的端子之间的距离比每个功率模块的端子和与其电连接的相应电容器的端子之间的距离短。在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中,功率模块U1和W3的端子之间的距离比从所述功率模块到相应的电容器83的端子之间的距离(其基本上等于凸榫部分88T的长度)短。结果,可使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
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61和71中,将电容器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全部布置在公共虚圆B上,并在其间具有相等圆周间隔。此外,相对于虚圆A而同心地布置虚圆B。结果,可在电容器之间均匀地分布纹波电流。
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61和71中,虚圆A的直径比虚圆B的直径的一半小(更精确地,虚圆A的直径比虚圆A和虚圆B之间的距离小)。结果,可使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比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小。
在配备有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电-机型电机中,如图13所示,功率转换设备81是圆盘形部件,其被放置为以电机的旋转轴为中心。沿圆盘形部件的圆周方向,以圆圈方式布置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结果,可得到用于九相交流的功率转换设备81,其中,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远小于用于三相交流的功率转换设备中的该阻抗。另外,功率转换设备81良好地适用于电-机型电机,这是因为,电机的转子轴可通过功率转换设备81的孔85。
此外,在配备有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电-机型电机中,可向功率转换设备81提供等于多相交流的相数(例如,三个)和规定的整数(例如,3)的积的多个功率模块(例如,九个)。随后,将功率模块分为等于规定的整数的多个组。例如,具有九个功率模块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功率模块可被划分为三组。换句话说,可以圆圈方式布置功率转换设备81的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使得包括功率模块U1、U2和U3的阻对应于一相,包括功率模块V1、V2和V3的阻对应于另一相,并且,包括功率模块W1、W2和W3的阻对应于再一相,由此,得到用于产生三相交流的功率转换设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基于三相而定义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更具体地,通过将功率模块布置为使得它们在从轴向看时是以顺时针次序U1、V1、W1、U2、V2、W2、U3、V3和W3出现,可在功率模块U1和V1、功率模块V1和W1、以及功率模块W1和U1之间实现纹波电流的相间抵消。另外,由于可通过抵消功率模块W1和U2、以及功率模块U1和W3之间的纹波电流、而抵消功率模块W1和U1(其离开更远)之间的纹波电流,所以,可针对于相邻功率模块之间的距离而单独地定义相间距离。结果,可使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远小于仅被提供有三个功率模块的用于三相交流的功率转换设备中的该阻抗。
当多相交流电机具有九个电机线圈时,每个电机线圈可直接连接到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中的一个的交流端子86。结果,可使电机线圈和功率模块之间的阻抗最小化。
在配备有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电-机型电机中,如图13所示,构成相间电流路径的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母线88被布置在板形基板84的第一侧,并且,如图12所示,电容器83被布置在基板84的第二侧。通过提供从母线88的环形部分朝向电容器83延伸的凸榫部分88T,可得到这样的配置: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并且,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大。
另外,在配备有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电-机型电机中,可用被布置为从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中的每个跨越到对应的电容器83的分立母线来替代凸榫部分88T。在此布置中,所述分立的母线形成相内电流路径,且与形成相间电流路径的母线88分离。这样,可抑制电容器83所承载的负载的变化(不均匀),并且由此,可防止电容器的使用寿命的变化。
在配备有第八实施例的功率转换设备81的电-机型电机中,在板形基板84中提供用于循环冷却液的冷却液通路。通过使冷却液从进口84I到出口84O通过冷却液通路,可有效地冷却在基板84的两侧上提供的功率模块U1、V1、W1、U2、V2、W2、U3、V3和W3、以及电容器83。因此,改善了功率转换设备81的冷却效率。
迄今描述的配置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可做出各种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发明不限于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三相配置。相反,用于本发明的功率转换设备可被应用于六相配置、九相配置、以及涵盖甚至更大数目的相的其它配置。通过在电-机型电机中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功率转换设备,可将功率模块布置为接近线圈,即,可以低阻抗方式连接功率模块和线圈。结果,可减小浪涌电压,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功率转换设备的应用不限于电-机型电机。
术语的一般性解释
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如在这里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意欲成为开放的术语,其指定所述特征、元素、组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它未描述的特征、元素、组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前面的描述还使用于具有类似含义的词,如术语“包含”、“具有”及其派生词。并且,术语“部分”、“部件”、“部”、“组件”或“元件”在以单数形式使用时可具有单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含义。
尽管仅已选择了一些所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此公开中清楚,可在这里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可根据需要和/或期望而改变各种组件的大小、形状、位置或朝向。被示出为直接连接或彼此接触的组件可具有被置于它们之间的中间结构。可通过两个元件来执行一个元件的功能,并且,反之亦然。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在特定实施例中,不需要同时呈现所有优点。与现有技术区别的每一个特征(单独或与其它特征组合)也应被视为申请人的进一步发明的独立的描述,其包括通过这样的特征实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由此,仅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如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定义的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以上描述。

Claims (22)

1.一种功率转换设备,包括:
多个功率模块,每个功率模块具有直流端子部分、以及交流端子部分,每个功率模块被配置和布置为:将从直流端子部分输入的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相应的相,并将多相交流输出到交流端子部分;
多个电容器,其中,每个功率模块与对应的一个电容器配成对,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每对被布置为对应于多相交流的一相;以及
母线,其将功率模块电连接在一起,并且还将每个功率模块电连接到其对应的电容器,从而在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形成相间电流路径,并在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形成相内电流路径,使得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所述母线设置成:在多相交流的所有的相,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都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多个功率模块等间隔布置在第一虚圆周围,使得彼此相邻的所有功率模块之间的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都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每个功率模块的直流端子部分被置于该功率模块的一侧上,其中该功率模块的所述一侧被布置为朝向第一虚圆的内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每个功率模块的直流端子部分具有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两者均被置于功率模块的一侧上,其中功率模块的所述一侧被布置为朝向第一虚圆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多个功率模块的所有正直流端子和所有负直流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虚圆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多个功率模块的所有正直流端子布置在第一虚圆上,而所述多个功率模块的所有负直流端子布置在与第一虚圆不同的虚圆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多个功率模块的所有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均布置在第一虚圆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每个功率模块的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被布置为:使得通过每个功率模块的正直流端子和负直流端子的假想线相对于包含第一虚圆的平面而垂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每个电容器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两者均被布置在与第一虚圆不同的第二虚圆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多个电容器的所有正极端子和所有负极端子布置在第二虚圆周围,且沿圆周方向正极端子之间以及负极端子之间具有相等的间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电容器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被布置为:使得第二虚圆与第一虚圆同心,并且,第一虚圆的直径等于或小于第二虚圆的直径的一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还包括:
圆盘形基板,其中功率模块被布置在圆盘形基板的第一侧上,而电容器被布置在圆盘形基板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多个功率模块在圆盘形基板的第一侧上放射状布置,使得每个功率模块的直流端子部分被置于功率模块的一侧上,其中功率模块的所述一侧被布置为朝向圆盘形基板的中心部分,并且,
多个电容器在圆盘形基板的第二侧上放射状布置,使得每个电容器的直流端子部分被置于电容器的一侧上,其中电容器的所述一侧被布置为朝向圆盘形基板的中心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母线具有环形部分,所述环形部分电连接功率模块的直流端子部分,以形成相间电流路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母线包括从环形部分延伸的多个接头部分,其连接到功率模块的直流端子部分,朝向圆盘形基板的第二侧,使得每个接头部分连接到对应的一个电容器的直流端子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圆盘形基板包括冷却液通路,被配置和布置为在圆盘形基板内部循环冷却液。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转换设备,其中,
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被定义为: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的电流路径的阻抗与对应的一个电容器的内部阻抗的和。
19.一种多相交流电机驱动系统,包括:
电机外罩单元,其具有一般的柱形;
多个定子,被布置为围绕着电机外罩单元的内圆周,每个定子具有线圈;
转子,其被支撑在电机外罩单元中,使得转子可自由旋转;以及
功率转换设备,其被布置在电机外罩单元的轴向末端部分,该功率转换设备包括:
多个功率模块,每个功率模块具有直流端子部分、以及交流端子部
分,每个功率模块被配置和布置为:将从直流端子部分输入的直流转换为多相交流的相应的相,并将多相交流输出到连接于对应的一个定子的线圈的交流端子部分;
多个电容器,其中,每个功率模块与对应的一个电容器配成对,功率模块和电容器的每对被布置为对应于多相交流的一相;以及
母线,其将功率模块电连接在一起,并且还将每个功率模块电连接到其对应的电容器,从而在相邻的功率模块之间形成相间电流路径,并在功率模块之一和对应的一个电容器之间形成相内电流路径,使得相间电流路径的阻抗小于相内电流路径的阻抗。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相交流电机驱动系统,其中,
该功率转换设备还包括圆盘形基板,其中功率模块被布置在圆盘形基板的第一侧上,而电容器被布置在圆盘形基板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多相交流电机驱动系统,其中,
该圆盘形基板以耦接到转子的电机的旋转轴为中心,使得旋转轴通过在圆盘形基板的中心部分上形成的中心孔。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相交流电机驱动系统,其中,
定子的数目等于多相交流的相数的整数倍,
功率模块的数目等于定子的数目,并且,
电容器的数目等于功率模块的数目。
CN 200710196270 2006-12-07 2007-12-07 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 Active CN1011975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30855 2006-12-07
JP330855/06 2006-12-07
JP273842/07 2007-10-22
JP2007273842A JP5205595B2 (ja) 2006-12-07 2007-10-22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7546A CN101197546A (zh) 2008-06-11
CN101197546B true CN101197546B (zh) 2012-05-09

Family

ID=39547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196270 Active CN101197546B (zh) 2006-12-07 2007-12-07 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05595B2 (zh)
CN (1) CN1011975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4275B2 (ja) * 2008-07-29 2011-03-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JP5326688B2 (ja) * 2009-03-11 2013-10-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327646B2 (ja) 2009-06-24 2013-10-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JP4811749B2 (ja) * 2009-06-24 2011-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5353522B2 (ja) * 2009-07-23 2013-11-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335104B2 (ja) 2010-01-29 2013-1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34397B2 (ja) * 2010-11-16 2015-12-2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9685900B2 (en) * 2010-11-19 2017-06-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ow-inductance, high-efficiency induction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9780716B2 (en) 2010-11-19 2017-10-0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High power-density, high back emf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5572608B2 (ja) * 2011-09-14 2014-08-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888010B2 (ja) * 2012-03-08 2016-03-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モジュール
JP5870797B2 (ja) * 2012-03-22 2016-03-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インバータ一体型三相同期モータ装置
US9812934B2 (en) 2013-04-16 2017-11-07 Mist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verter device and inverter-integrated electric motor
JP6086033B2 (ja) * 2013-06-05 2017-03-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6302655B2 (ja) * 2013-12-09 2018-03-28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KR102188621B1 (ko) * 2014-06-23 2020-12-09 주식회사 만도 인버터 하우징
JP6327983B2 (ja) * 2014-07-08 2018-05-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191784B2 (ja) * 2014-11-20 2017-09-0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搭載用放熱基板
JP6054007B1 (ja) * 2015-04-07 2016-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895610B2 (ja) * 2015-11-10 2021-06-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6701878B2 (ja) * 2016-03-29 2020-05-2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317516B1 (ja) * 2017-11-01 2018-04-25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直流平滑回路、インバータ、及び電源装置
JP2019172130A (ja) * 2018-03-29 2019-10-1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電力幹線バスバと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の接続構造及び車載電力幹線バスバの接続構造
CN108768186A (zh) * 2018-07-23 2018-11-06 武汉合康亿盛电气连接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圆周阵列结构的逆变装置
JP6981379B2 (ja) * 2018-07-31 2021-1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7051006B2 (ja) * 2019-05-16 2022-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7443522B2 (ja) 2019-12-06 2024-03-05 珠海英搏爾電気股▲フン▼有限公司 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交通機関
DE102020206364A1 (de) * 2020-05-20 2021-11-25 Vitesco Technologies Germany Gmbh Kondensatoranordnung, Fahrzeugantriebs-Leistungselektronikvorrichtung mit einer Kondensatoranordnung
US20230412043A1 (en) * 2021-02-12 2023-12-21 Aisin Corporation Vehicle drive device
WO2023145420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WO2023145419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ユニッ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2896A (en) * 1990-03-30 1992-07-21 Mitsubishi Denki K.K. Inverter unit with improved bus-plate configuration
US6160696A (en) * 1998-05-04 2000-12-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odular bus bar and switch assembly for traction inverter
CN1071516C (zh) * 1997-10-09 2001-09-19 株式会社东芝 多逆变器系统
US6501653B1 (en) * 1998-10-07 2002-12-31 Robert Bosch Gmbh Arrangement of a multiphase conver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92703A (ja) * 1992-04-09 1993-11-05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用モータ
JPH07245968A (ja) * 1994-03-01 1995-09-19 Nippondenso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H08126349A (ja) * 1994-10-26 1996-05-17 Nippondenso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H09103078A (ja) * 1995-10-05 1997-04-15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H1127959A (ja) * 1997-07-08 1999-01-29 Toshiba Fa Syst Eng Kk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1157487A (ja) * 1999-11-26 2001-06-08 Nissan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の制御装置
JP2004048823A (ja) * 2002-07-08 2004-02-12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インバータ付き電気機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2896A (en) * 1990-03-30 1992-07-21 Mitsubishi Denki K.K. Inverter unit with improved bus-plate configuration
CN1071516C (zh) * 1997-10-09 2001-09-19 株式会社东芝 多逆变器系统
US6160696A (en) * 1998-05-04 2000-12-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odular bus bar and switch assembly for traction inverter
US6501653B1 (en) * 1998-10-07 2002-12-31 Robert Bosch Gmbh Arrangement of a multiphase conver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7546A (zh) 2008-06-11
JP5205595B2 (ja) 2013-06-05
JP2008167641A (ja) 200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7546B (zh) 功率转换设备和电机驱动系统
EP1931024B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motor drive system
US9586615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8570132B2 (en) Power electronics assembly with multi-sided inductor cooling
US7505294B2 (en) Tri-level inverter
US9425707B2 (en) Inverter device capable of appropriately fixing a power module having a switching element and a smoothing capacitor in a limited region
US8462529B2 (en) Power converter assembly with symmetrical layout of power modules
US20150173238A1 (en) Configurable power converter package
CN101355341A (zh) 电动机系统
JP2023055957A (ja) 積層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制御装置、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交通機関
US20200343824A1 (en) Modular arrangement of a converter and aircraft having a modular arrangement
JP4045923B2 (ja) 電動機
JP2013074722A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0284111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having connection conductors having inductance which inhibits ripple current
CN109275348B (zh) 电气子组件
US7924134B2 (en) Inductor packaging for power converters
US20150165929A1 (en) Electric drivetrain using a configurable power converter
JP2016116340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6664029A (zh) 功率转换器和功率转换器的组装方法
US11303219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with annularly-arranged switching and capacitor modules
CN113496822A (zh) 一种正六边形直流滤波电容器
JP2004215340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のパワーモジュール設置構造
JP7180540B2 (ja) 電力変換ユニット
US20230051317A1 (en) Inductive Fast Charger
JP2023067173A (ja) 車両の駆動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